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材工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3:52

建材工业论文

建材工业论文篇(1)

建材工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一起并称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加入WTO日益临近,对处在基础产业地位的建材工业将产生何种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量和质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目前全行业有各类企业22万余家,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7.3万家。职工队伍达到了1300多万人。1998年全行业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达到2274亿元。我国建材产品出口虽然数量不大,但颇具潜力,1990年建材出口创汇12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约3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原矿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开始向深加工产品和成套技术装备方面转变。 就总体而言,我国建材工业还比较落后,概括为四个字就是“大而不强”。“大”主要指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数量大、能源消耗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建材工业年消耗能源折合标煤达1.8亿吨,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6左右。“不强”主要体现在规模、技术、产品结构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五低”:劳动生产率低、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和64%;集约化程度低,大中型企业比重不到0.5%,行业集中度不但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国内相近工业平均水平;科技含量低,为数众多的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占地多等问题;市场应变能力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低,特别是国有建材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以致1998年出现行业性的净亏损。 二、加入WTO利弊分析 建材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耗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欧美已属“夕阳产业”,而在我国还是“朝阳产业”,预计在未来15年之内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建材产品体大价低,要求有一个合理的运销半径,而国内发展建材具有劳动力、能源资源及运销方面的优势,即使“入世”也不会出现全行业外国产品大量进入,而且目前国内业已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矛盾还可以通过出口得到部分缓解。由于建材行业特点所决定,“入世”后短期不会有太大影响,长远看也是利大于弊。 (一)有利的影响 1、为建材业提供了稳定开放、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可以使我国享受缔约国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和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待遇,为建材市场多元化,对外贸易的多极化创造条件,消除出口市场单一所引发的不平等交换。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许多都是世贸组织成员,以正常的贸易关系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无疑会对我国建材工业产生积极影响。 2、有利于加速我国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入世”意味着要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样迫使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国际惯例组织生产经营,必将加速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改变我国建材工业产品、技术、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加入WTO后,可以通过引进外资,运用外力来调整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能耗高的企业,将落后的企业淘汰出局,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3、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技术和经济信息。“入世”后不但贸易往来更直接、广泛、迅速,而且有关的信息、情报资料的交流也会更及时、全面、详细。这对于国内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策略和争取主动大有好处。同时,通过掌握国外建材工业发展的动向,在技术、设备、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增强我国建材发展的后劲。 (二)不利的影响 1、“入世”后我国整体关税将大幅度降低,建材行业作为较成熟的产业,入世后绝大部分产品不仅不会作为幼稚产业而受到保护,还有可能为平衡电子信息、汽车等幼稚产业的高保护性关税而被有意识降低税率。因而,“入世”迫使我国建材企业竞争面扩大、竞争对手增多、竞争力度加大。一些管理、技术、工艺和装备落后的国内中小企业将面临倒闭威胁。 2、目前,我国建材企业所用的大部分原燃材料以及运输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建材的生产成本会提高,获利能力降低;而国际建材的生产成本会下降,获利能力会加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削弱我国建材的国际竞争力。 3、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发展大型建材项目难度较大,加入WTO 后,国外质优价廉的建材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是不可避免的,某些合资项目,外方要求使用进口建材也是常见现象。另外,我国的一些建材生产设备在使用中的问题较多,缺乏与进口设备竞争的能力,这一市场可能会被挤占。 就建材行业内部主要产品而言,目前水泥进出口总量占我国水泥生产总量比例较低。水泥远距离运输的包装要求很高,运输成本高,销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短期影响不会太大。水泥出口主要集中在海螺、冀东、柳州等几家大企业,这些企业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市场应变能力有所增强。目前,三资企业占国内水泥市场不足1/10,但“入世”后,原来一些三资企业90%外销的约定将不复存在,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可小视。 建筑卫生陶瓷现行进口关税较高,“入世”后随着关税的降低,进口陶瓷比原来有竞争优势,特别是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对国内市场会有一定冲击。不过,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三资企业介入较早,已占国内总产值近40%,故影响不大。 平板玻璃由于国内市场业已严重供大于求,且国内市场三资企业占有很大比重,质量基本可以顶替进口,故“入世”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新型建筑材料影响可能会大些。国外新型建材较为发达,而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技术落后、质量档次低,“入世”后国外产品国内生产会对国内国有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但也会因此提升国内新型建材的整体水平。 三、应对策略和措施 入关对我国建材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提高建材行业加入WTO后的整体竞争能力,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转变观念,适应国内外统一大市场。入世意味着各缔约国将对我国开放市场,我们也要敞开国门。这就要求国企必须有外向经营观念,善于掌握在国际大市场浪潮中畅游的经营艺术。同时,还要树立自强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尊重知识产权观念、遵从国际惯例观念、以质取胜观念、依法经营观念、尊重人才观念和投机风险观念。 2、加快国企改革,转机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改制形式,进行规范性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将企业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品种,真正实现国企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变。 3、加强科工贸联合,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保持我国建材产品在资源上的优势。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加速企业技术改造,重视产品科技开发,开展节能降耗,建立有效的科研转化体系,使现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以保持我国在产品成本上的优势。同时,重视技术引进与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将技术引进的重点从“硬件”转向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软件”项目上来,在不侵犯别国产权的前提下,尽量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的技术扩散,努力提高吸收、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 4、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合理调整与优化出口地区结构。要改变过去建材出口市场单一,80%以上集中在亚洲、其中又有80%集中在韩国、港澳和日本的局面。出口市场的过分狭窄,不仅使出口缺乏多元化贸易灵活的调节机制,也加大了受国际性或某些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造成的风险。因此,加入WTO后,我国建材行业应加速市场格局优化并建立起产品灵活流动的出口机制。 5、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入WTO后,要求我们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减少因国个产品大量渗透而带来的产品剩余,使国际市场成为减少国内市场波动的调节手段。同时,依托国内市场,加强企业营销机构、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树立现代营销意识,根据实际灵活采用直销、代销、连锁、特许、电子商务等方式,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应付国际市场变化、调节出口产品走向的缓冲机制。 总之,加入WTO乃当今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尽管对我国建材工业发展长期利好,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已知彼,扬长避短,苦练内功,使国企能够尽早强筋壮骨,迎接挑战。

建材工业论文篇(2)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建材主管部门和建材协会、建材知名企业和科研单位及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此次论坛主会场演讲中,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秘书长、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于小兰就关于“2002年上半年建材工业生产经营统计分析及下半年预测”;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主任邵立勤关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建材工业的影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所所长胡幼弈关于“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建材工业协会行业部主任刘建华关于“建立建材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思考”,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叶向阳关于“我国建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前景及对策的建议”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演讲,所阐述的问题突出了综合性和普遍性,博得了与会代表的欢迎。

牛建国在论坛主会场作了关于“我国经贸形势”的演讲。他在分析我国下半年经济运行走势后强调,建材行业要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抓好总量调控、结构调整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已关闭的企业死灰复燃,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雷前治在关于“加入WTO后的我国建材工业”的演讲中,全面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建材工业的变化。他强调,要抓住过渡期的优惠政策加快建材工业自身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二是抓住外商投资机遇,利用国际名牌占领国际市场。

建材工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46-02

1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非核类专业,如:计算机、医学和化学,其中一些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教材编写理论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莫再树[1]提出了在评价的基础上选用教材、用科学的语言理论指导和规范教材建设、分阶段编写教材以加强专业英语教材的适应性以及加强专业英语教材的研究工作。柯晓华[2]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要领进行了探索和总结。石春让[3]等人对于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进行了实证研究。廖荣霞[4]等人对于医学英语教材建设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适合医学双语教学的英语教材编写的一些要求和方法。高嘉Z[5]提出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者应把以学习为中心作为理论依据,把需求分析和教材评价作为前提,在选材过程中着重考虑真实性、多样性、趣味性等原则,并根据使用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充实教材。总之,目前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基础英语教材。而对于核类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开展起来,相关的理论研究鲜有报道。国内出版的核科学专业英语的教材非常少,目前只有3套左右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核电的专业英语教材,有阎昌琪编写的《核能工程专业英语》[6],谢诞梅等人编写的《核电专业英语》[7],以及李然等编写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英语》[8]。这些教材相比原版的英文教材,有很大进步,增加了一些习题和课文的翻译。但是,这些教材存在完全摘录原文的篇幅,而且一些章节存在拼凑,不成体系。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核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缺乏高层次的教学理论指导。大部分教材编写人员(包括主编)是理工科出身,对英语语言的把握不及专业的英语学科的编写人员,而且不少的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教材方面没有受过训练,因此,在教材编写理论和语言能力方面很难从理论上去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另外,现有的核科学专业英语教材,大都把焦点放在教学内容上面,而且过于突出专业内容,教材难度超出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没有充分把教学方法考虑进去,英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空白。

2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2.1 根据学习需求运用相应的理论设计教材内容

编写一本教材前期要做好调研,对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其受众主要是全国拥有核类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其次是研究生和科研技术人员。那么这些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呢?不同的高校学科侧重点不同,对这些学生教材专业内容的设计也就不同,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要求更专业的内容,一本教材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所以,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要定位准确,首先是要把教材适用的人群定位好,根据需求设置教材的基础知识。要实现教材带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要和课堂讲学的可操作性相衔接,应用正确的教材编写理论是其中的关键[9]。教材编写涉及到教材编写理论、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对各种理论学说了解得越全面,对教材编写的帮助就越大。具体的教材编写理论遵循三个层面的原则:第一层面基于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比如: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原则等;第二个层面基于符合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和英语教学的规律和教学法原则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比如:以核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为主的编写原则、联系英语学科教学的编写原则、实践性原则、课文内容和语言材料的趣味性原则等;第三个层面结合该学科教材编写的特殊要求和不同的课型特点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比如:练习方式和题型设计要适合技能训练需要的原则、所编教材要符合课型特点的原则等。大致说来,第一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适合任何学科的教材编写,是各级各类教材编写都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第二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更适合某一类学科的教材编写,是某一门类学科教材编写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第三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更适合某一类课的教材编写,是某一门类课的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因此,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编写的教材可以根据以上原则确定的理论进行编写。对于本科生的核专业英语教材内容要求广而精,可以根据第一个层面的理论原则进行编写;如果特别要求在专业上突出某些方面,突出学科特色,可以根据第二和第三个层面的理论原则来编写教材,这样的教材对于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别适用。当然,一本好的教材一定是关注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思想都可以兼容并包,择优吸收。

2.2 做好教材编写的资料准备

在编写教材前要做好资料收集,不仅包括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还包括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筛选。尽可能全面收集与需要编写的教材相关的文章、已出版的教材、网络版的资料等。主要研究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应的需求群体、语法要求、难易度、选文、练习等。认真阅读和研究这些文章,获得教材编写的间接经验和技巧,从中可以获得极大启发,从而使教材编写站在高水准的起点上。另外,对于优秀的教材,要加强研究,掌握目前流行的图文制作方法,使新编教材表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对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来说,不仅要收集核科学专业英语的教材,也要收集国内外著名的英语教材,还要收集其他理工科比较成功的专业英语教材。然后,教材编写者要分析和考察所收集到的各种教材的编写理论、编写意图和思路、课文语言和练习设计等。从整体到细节,尽可能客观全面研究和分析这些教材的成败得失,这对教材编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继承优秀教材中好的方面,淘汰不符合学习需求的内容,扬长避短,编写出有特色、有创新的教材。

2.3 制定教材编写方案,分阶段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方案的制订是编写教材的关键性环节。教材编写者所学习的理论、对教材编写的看法,搜集的资料,以及其他为教材编写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应该在教材编写方案中有所体现。一般来说教材编写方案的制订,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需求分析。教材编写人员用文档的形式把需求分析确定下来,经常阅读学习需求分析文件,充分把握教学对象的需求;(2)编写目标的确定。对目标的可实现性、实现途径进行权衡和充分论证,注意各分目标之间的衔接,形成最终的文档文件,以供教材编写人员参考和学习;(3)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的实现。解决已有教材存在的问题和满足教学对象最迫切的需求,总结出拟编写教材需要的创新之处和实现的途径,形成文档,供编写人员参阅;(4)确定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原则应该清晰、简练,像一部教材的魂一样贯彻始终,教材编写人员心中要有原则,编写出来的教材才有质感;(5)确定教材各部分的构成和每部分的知识脉络。这个步骤为具体实施教材编写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所以需要尽可能详细;(6)制订工作程序和时间表。把教材编写任务分解,分别设置合适的时间表,保证有序进行。

3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探索

南华大学目前开展了大核类专业英语的本科生教材建设的研究,确立了教材编写的教师队伍,对教材编写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素材,目前完成了一本专业英语教材的初稿讲义。教材的编写符合教育和教学一般规律的原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一个层面的原则。教材建设紧扣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英语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读、写、翻译、听、说专业英语的能力。虽然讲义的内容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需要延伸教学内涵和实现知识系统化,这项任务非常艰巨。目前,这套初稿在学生中征求过评价意见,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学生反映讲义中摘录原版英文教材的一些章节,内容太过于专业,使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英语语言的学习部分要适当增加;希望增加一些能帮助应试能力(英语四、六级)提高的内容。有问题就是有需求,下一步的工作是对初稿进行完善,以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老师教学的需求,尽早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4 结语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工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虽然国内的教材编写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离学习者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需要加强教材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好需求分析,搜集有代表性的学科资料,制定教材编写方案,分阶段逐步完成教材的编写。

参考文献

[1] 莫再树.关于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9-22.

[2] 柯晓华.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领[J].计算机教育,2013(4):107-110.

[3] 石春让,石春成.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证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1(4):111-114.

[4] 廖荣霞,谭雪焦,陈敏.加强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推进医学双语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3(5):1001-1004.

[5] 高嘉Z.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84-90.

[6] 阎昌琪.核能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建材工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43-04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开发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也要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这强调了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为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力求营造实训环境贴近真实工作场景,但实训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仍未形成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对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一体化教材建设实践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索一体化实训教材的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一、一体化教材的类型及特征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正在我国中高职教育贯彻落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在各个职业教育领域蓬勃开展,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得到分享,本文试图从文献中查询有关“一体化教材”的概念、定义,但有明确论述的并不多,对一体化教材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理实一体化教材。这是指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或将知识、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教材。体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指导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实践任务或课题,在专业教学中“理”、“实”不分先后主次,相互交织,形成“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一个完整的课题(项目)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学生可以获得学习任务中相互关联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达到理实一体化的目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材。工作过程是指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要素、相关知识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材打破原有的系统性教学体系,把教材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作为教学项目,将每个教学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每个项目都有项目描述、学习目标,输入的是任务,输出的是成果,体现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特征,关注工作过程的要素,工作的内容是学与教的内容,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技能及其相关知识,获得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为学生的“做”而设计的教材。

(三)“教学做”模式一体化教材。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来遴选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模块,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构、排序,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做”为线索,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创新素质的培养,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做并重,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

(四)工学一体化(任务引领式)教材。用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是核心,以岗位典型代表性的工作任务选取成为教材的核心要素,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体现能力本位,要求在体系结构上从学科系统性转为应用整体性,教材内容的选用与本院校的实训设备相配套,对知识和能力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把“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工学结合”等现代职教观念融入教材,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明白“怎么做”,体验知识、技能的应用及知识的迁移。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体化教材大致的共同特征:(1)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结构;(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点,集知识、技能和态度(职业素养)三维目标于一体,体现能力本位;(3)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除开发专业能力外,还开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因此,一体化教材建设成为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现状

(一)偏重理论知识,不能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目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专门教材短缺,多数直接将本科院校的同类教材搬来套用,仍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偏重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应用技能方面的比例偏轻,体系不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如何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结果”的教与学,与学生专业实际运用的操作领域在工作流程、应用环境等方面的结合不够贴切,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目的,学与用不能有效地结合,与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衔接不够,不能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指导性显得比较空洞。

(二)实训教材内容对学生持续发展作用不足。许多教材沿袭“学科导向”、“知识本位”等传统观念,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前瞻性。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虽内容面面俱到,科学系统性强,但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传授知识”为导向,忽视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与职业教育的方向相悖。陈茜指出目前虽然中高职教育院校对实训教学及实训教材进行改革,实训背景也与行业工作相关,但教材在内容、结构的呈现形式上仍为零碎化、片段化,操作技能仍按照工作流程教学,培养纯技能,不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阻碍学生全面掌握工作过程,虽然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但其职业生涯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针对性不强,脱离生产实际。教材的编者,绝大多数为学校教师,甚至缺乏行(企)业职场经历,从校内到校内,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缺少实际的生产(工作)经验,编写教材时缺乏市场、企业调研,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析不够科学,定位不够准确,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疏于行业新技术、服务规范的融入,有些知识点明显落后于实际岗位的发展,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的更新、内容的创新等要求,甚至出现为了适应教材内容而更改实训教学计划上课的情况,难以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上岗快、动手能力强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

(四)重技能,轻理论。目前也有教材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教学,仅仅关注学会、熟悉项目的技术操作流程,偏重动作技能,注重“怎么做”,忽视“为何这么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按图索骥”、生搬硬套,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制约学生继续提升的空间,不能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五)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传统职业教育教材讲求知识的系统性,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讲中教,听中学”的课堂教授教学方式,仍以终结性考核作为评定专业成绩的主要方式,以考核课堂知识为主,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脱节,评价内容、评价环节单一,缺乏对学习(工作)过程控制与评价的关注,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书本,思维局限于课堂,能力局限于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解释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基本工具,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教学就是教师传递、传授知识的精华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工作态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普通教育教材“重知识、系统化”不同,职业教育教材更强调“理论与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落实,更关注“知行统一”胜任工作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合一。因此,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的的学习任务,对教材的开发和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材开发的原则。包括六个原则。

1.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任何一项职业活动的完成都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一体化教材设计,应该根据职业活动的逻辑顺序,提供学生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及综合能力,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如设置情景化教学模式把具体的职业活动作为导向案例引入进来;提供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将理论教学和职场任务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地融入到职业场所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未来的“职业”,在“做中学”;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熟练者,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学习的融合,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原则。基于“工作过程”不是简单地照搬工作过程本身。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职业能力同样不可或缺。须将课程内容与对应工作过程紧密联系,与专业技能标准及岗位质量标准衔接,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使课堂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工作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必需、够用”原则。教材建设应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以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用人单位需求、结合企业(行业)的特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衔接专业课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够用”为度,教、学、做结合,删减偏重理论的内容,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纳入教材,开发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习项目,探索“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4.教学、考证、就业结合原则。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与衔接,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时势所需。教学内容的组织、构建,不仅应该符合岗位能力要求,明确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要求、与岗位任务相关的拓展知识,还应该对接国家职业(执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考试有机融合,达到知识和技能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现教学、考证、就业三者相结合,提高教材的先进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5.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原则。相对于传统教材,一体化教材信息量更大,时效性、仿真性更强。在呈现方式上应丰富多彩,如实训手册、工作页等,扩展资源,版面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在线服务、图、文、声、像、“互联网+”等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使学习更加个性化,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考核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原则。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方式和考核主体上,引入“多样化”、“多元化”导向,以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原则,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学习成果)考核、单元(项目)理论考试、结业测试等多种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使考核方式“多样化”,避免“一纸论高低”;采取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教师考查等多层面、多主体评价考核,同时引入企业或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使考核主体“多元化”,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督”和“导”,关注教学的“学”与“用”。

(二)开发步骤。具体如下:

1.行业情况分析,确定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满足企业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有的课程必须贴近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前期调研是开发的前提,是课程建设方案制订的依据。对行业情况和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岗位对接产业,是开发一体化教材的基础,调研结果将决定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导向、课程内容序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选择以及专业教师的实践要求。

2.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学习内容是工作”是工学结合的首要内涵,一体化实训教材的内容应以行业的真实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应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实践专家访谈研讨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开发实训项目,提炼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使教材的内容不仅注重与实训教学要求的契合度,还注重与企业(行业)管理实际操作的仿真度。

3.明确教材开发的主体。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是教材开发的思路。目前学校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掌握行业新动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能力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学生“学而不能致用”,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引入企业力量,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在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开发的主体不仅需要校内“双师型”教师,还应当注重具备“双师”特色,即校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平台。因为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熟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素质基础,具备职教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可以把控专业理论知识的够用程度;而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有充分认知,熟知行业的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更知晓职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掌握大量的实际典型案例,将校企二者有机结合,组成教材编写双主体,可较好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能力的结合,使教材内容对接岗位实际、对接生产过程,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多主体模式。在双主体的教材编写组合的基础上,也可以采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多主体模式开发教材,即多个兄弟院校和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充分共享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校校合作可以促进院校间交流,博采众长,强弱互补,达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多个校企合作促进企业(行业)间的交流,多主体合作,院校能掌握企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实现“企业(行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搬入课堂”的目标,保证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教材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随着“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发展的趋势,能否使它成为为学生的“做”而设计教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学”而编写教材,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维目标同时提升,是一体化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申凤琴,孟宪芳.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2015(11)

[2]翟颖.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5(9)

[3]洪洲.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建设体系[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2)

[4]罗捷.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材开发的探讨[J].职业,2014(5)

[5]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6]曹雅丽,韩玉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7]刘明,陈剑锋.职业院校任务引领式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6)

[8]李斌,李振军,张政,等.本科层次专业课教材理实一体化建设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9]王玉湘,石馨,王振国.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制造专业群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10]陈茜.高职连锁专业一体化实训教材改革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11]赵会娟,苗雅丽,李秀副,等.高职特种加工实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2]王守龙.高职院校《审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13]姚丹.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新模式[J].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4]曹雅丽,韩玉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15]宋良玉.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汽修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16]张扬群,邓泽民.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17]李文光,余幸辉,唐振华.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与策略[J].教材建设,2011(7)

[18]徐兰文.中等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3(7)

[19]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0]冯朋员,俞浩伟.基于“工作流程”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材开发过程[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

[21]伊小琴.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

[22]刘晓书,孙小蛟.中等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4(19)

[23]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24]李敏,孙百鸣,陈强等.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5]卞平,刘建潮,赵明炯.高职“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6]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

建材工业论文篇(5)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建材工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34-02

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支持,技术进步及工业发展是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革命为前提的。这对材料的品种、规格、尺寸精度、生产效率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设备的自动控制、信息的自动反馈与调节必须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过程参数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反馈及自动控制必须实施精确的衔接与控制,这是材料成型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根本保证。将“成型”、“工艺”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材料成型控制一体化。

一、专业建设规划

江西理工大学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6年获得批准。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总体框架,依托我校已有的省级品牌专业、部级及省级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及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地域及专业特色,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涵盖学科领域宽、适应性强、特色明显的专业,使培养出的学生满足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研究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校院领导非常重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先期投入100万多元用于专业建设所必需的实验设备及教学科研图书资料,今年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共投资500万元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及控制等专业的教师参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对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讨论,形成共识,重点实施以下几项。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教师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学为主,这保证了学科发展建设中的活力,所有教师学历均在硕士以上。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中“控制”作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继续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博士,同时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及实践经验。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到其他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资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学府或国外相关学校做访问学者;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活动。其次,严把理论教学质量关。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对教学质量差的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最后,加强团队建设,以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工作能力。组织申报校级教学和科研团队,支持教师参加省级或部级多媒体课件竞赛、双语教学评比、精品课程评比等,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

2.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参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总体培养框架,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面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专业课包括: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金属物理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金属熔炼与铸锭、金属塑性加工学、加工成型设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模具设计等。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实现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目的。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总授课计划学时从2 600学时降低到2 300学时,原有课程中的实验学时不减少,增加实践周数,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上专业课课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课进行过程中,将原有的生产实习改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合金材料的挤压与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拟定15~20个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科研团队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参加课题研究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同学,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毕业研究论文提交。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通过参与一个完全的科研过程,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七学期增设为期6周、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全面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本科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以从业为目的,以适应工作内容要求为宗旨,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也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所在单位需出具证明,签订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协议,并指派专人指导学生。在校学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活动,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与专业教材使用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所用教材多为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或经典专业教材。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还组织有教学经验的重新教师编写课程实验指导书、认识实习指导书、专业技能训练指导书等。为了使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落到实处,编著了《材料成型双语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和《INJECTION MOLD DESIGN》作为教学的辅助用书。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启发式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课中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鼓励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如《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采用 “精讲+研讨”的教学方式,集中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结合实物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加深对模具结构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会”逐渐进步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多启发、多分析、多鼓励,实现教学方法多样、丰富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互动,同时,结合“嵌入”课题式实践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物品作为讲解的例题,以日常塑料制品(如:牙刷、矿泉水瓶、塑料袋、包装盒等等)出发,引发学生对塑料制品及成型方式的兴趣,引出所要讲解内容的主题;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通过参与,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既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又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具吸引力;以先分析,后讲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探索研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依托我校已有的省级品牌及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省级品牌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师资队伍渐趋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及科研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喻九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7-19.

[2]邹家生,生佳根,朱以忻,蒋成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2):81-83.

[3]周勇军.“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建材工业论文篇(7)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5)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围护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空心砖、新型实心砖、砌块、墙板等,如黏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利废、省土、环保、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和推广全煤矸石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态建筑材料产品。但目前在总的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难满足当前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体表面能形成连续性涂膜,装饰、保护或使物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将其列为低公害产品加以发展,欧美国家也大力推广。新型高档涂料不断出现,如氟树脂涂料等,国外还相继出现了抗菌涂料、抗静电涂料及防海水侵蚀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各种改性剂及助剂,为适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点和要求而生产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将不断取代金属制品。主要体现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门窗,以及室外装修、防水保温材料的产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塑料建筑材料行业加快了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经进入稳定成熟的增长时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种,目前生产仍在稳定增长中,并成为应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的饰面材料。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由于装修材料的应用,使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继“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进行限量;对建筑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等,降低室内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国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发展成为门类较为齐全、产品规格档次多样、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美.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趋势与发展[J].文学与艺术,2009(12):233-233

[2]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建材工业论文篇(8)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

建材工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40-02

一 士官教育定位

科学确定士官人才类型,是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士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任职岗位的工作职能来看,士官是部队基层岗位武器装备的直接操纵、使用、管理、维护者,或者是专业技术分队的组训及战斗指挥者,是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士官人才培养工作属于技术与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范畴,即士官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因此士官教育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

二 士官院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教员向学员传递文化信息的结构化载体,是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它不仅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保密性的要求、装备的不同特点等因素的存在,士官院校在专业教材选用上主要是以自编教材为主,以其他军队院校的相关专业教材为辅。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士官院校在专业教材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研究不够,缺乏顶层设计

教材研究是院校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教材研究不够,对职教教材的规律性认识不足,使得在教材选用、教材立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材编写的思路上并没有脱离普教教材的窠臼,仍然只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容结构的系统性。而在适应职业教育以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上则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教材实践性方面的研究不够,导致教材内容与实践相脱节,不能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工作岗位,兼顾学员的整体水平,对教材的深度、广度的定位不够准确。

教材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之间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彼此衔接、前后照应的教学整体。不同层次的教材自成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复。在教材选用和编写的过程中,对某些共同知识点的表述不统一,使教学缺乏统一的标准。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操作

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士官院校专业教材的编写还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士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士官人才,教材内容除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知识、操作指导等,尤其应重视操作程序的编写。而现行专业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学科结构、注重理论知识,缺少操作指导、操作规范等知识,这与士官教育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此外,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缺乏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目前士官院校也在向这方面靠拢,要求学员不仅

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目前专业教材的编写与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的衔接。

3.教材形式单一,适应性不强

按照《教育大辞典》对教材的定义,教材应该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所以系列教材除包括基本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指导用书、与教科书配套的录像带、幻灯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使培养出来的学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动作技能教学要求,要有教学目标、示范动作、学习指导、行为评定和练习等。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仅有课本提供的陈述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努力增加教材品种,使之系列配套,其中应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实验教材和视听教材等,而现在士官院校的专业教材仍然以文字教材为主,缺乏配套的系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 对士官院校专业教材建设的建议

如何从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找对策,克服不利因素,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士官专业教育的作用,将是士官院校教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针对当前士官院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研究,整体规划

教材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体系科学完整,避免教材建设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推出高质量的教材,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院校教材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教员、学员及部队相关教材使用人员认真查找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研究对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一个专业的教材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为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形成怎样的教材体系,建设哪些专业教材,这些教材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各自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教材编写队伍由哪些人员组成,教材编写完成后如何进行质量跟踪、及时调整等。只有加强教材研究,从总体上规划专业教材的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出精品专业教材,才能培养出符合部队实际岗位需求的士官人才。

2.优化配置编写队伍

教材建设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是编者,编者的学术水平是教材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教材开发时,应实行“校部合作”的方式,发挥学校与部队各自的优势。军校教员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较宽的知识视野,懂得教育理论规律,可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部队从事维修保障的技术人员熟知士官的岗位能力需求,同时了解装备的实际使用性能,并掌握大量维修案例,可使教材更具实用性。应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同时有部队代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员主要负责教材编写工作,建立一支以教学第一线骨干教员为主,与部队技术保障骨干相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积极吸纳工厂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审,把握装备发展的动态,将最新的知识整合到教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针对性强、水平高的教材。为充分保障教员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院校应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编写环境,要充分调动教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津贴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和鼓励教员编写出有特色和高水平的教材。要加强和合作部队、生产厂家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立体化教学资源

士官院校的学员和军官院校的学员相比,总的来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习惯不好,但是比较好动,所以在编写专业教材时,如果仍然是单一的教科书形式,授课也仅仅是讲授理论知识,那样授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差,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现代工业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新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所需要的知识,约一半是介于经验性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之间的一种特殊知识,即“劳动过程知识”。因此,士官教学要强调“在做中学”,专业教材也要服从于这一要求,突出过程性知识,为士官教学“在做中学”提供依据。在专业教材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媒体的优势,互相配合,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即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包括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工作原理、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要求外,还应该有与纸质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网站、包括音频和视频的素材等系列教材,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为教员、学员和部队之间交流信息及进行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4.合理选择教材内容

在教材设计前应对相关职业或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传统岗位的科技含量变化以及新出现职业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把对职业能力的分析作为专业教材建设的依据。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组织教材内容。士官院校培养的是面向部队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维修的实用型士官人才,因此专业教材建设要大胆打破学科导向的理论系统性,在内容选择上要把握基础理论“实用、够用”的原则,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为实践技能服务,按照如何实现应用的原则来设计实践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实训科目及具体训练方法,安排好岗位实际操作或模拟训练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士官学员的职业技能,使士官学员在校所学与部队所用实现无转换对接。专业教材的内容设置必须兼顾士官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编写专业教材时,应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都应覆盖相应的知识点、工作内容与技能要求。

总之,士官院校的专业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院校应该以军队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地方职业院校专业教材建设为参照,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开发更多优秀的专业教材,推进士官任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强.军队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1)

建材工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十二五教材”建设的意义与背景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了符合市场要求,正在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材建设成为首要问题。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与学的基本工具。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直接影响职业技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符合新时期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就需要一系列的、完整的,体现新时期职业特色和职业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因此,国家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于2010年初启动了“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申报工作。为了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考试考核系统、自测系统及PPT教参等),此次规划教材采取分批立项、滚动建设出版的方式。此次教材建设是以“十一五”教材建设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推进教学改革,目地在于建设一批精品教材。

二、“十二五教材”建设中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有助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课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应以正确的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

在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中要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需要根据各个职业岗位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要系统化,要符合岗位要求,要合理合法。“职业道德”教材要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除此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的意志能力的培养;也要涉及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

另一方面,在编写专业技能教材时,也要尽可能体现职业道德的培养,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渗透其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技能时也培养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可以通过介绍当前工作岗位上的道德模范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也可以通过介绍错误的道德观造成的悲剧等实例来向学生展示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

三、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想

教材建设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课程改革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发及设计方法的重大变革。教材建设要符合所有的这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宗旨。

一方面,教材建设尤其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工学结合”。它体现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工作指顶岗实习等)来达到学习的目地。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知道如何工作。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即为工作任务,凡是脱离实际工作与岗位要求的教材内容都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的。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材要想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想就必须使教材种类和结构要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与职业岗位相对接。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工作的内容,要体现工作岗位的特色和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零过渡,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同时又在工作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职业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再学习能力。另外,还要在注意工作过程与工作流程是不同的。工作过程是人的技术活动,有一定的主观个体差别;而工作流程是客观的,由世界的物质规律决定。教材的的建设要从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开始,按照工作过程安排教材种类以及教材内容。由于工作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教材的建设中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考虑到所有的工作过程内容。这就要求教材中只能体现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这些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具有通用性,也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个别问题时,才能应付自如,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

(一)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要一体化

以往的职业教育教材的理论教材常常与实训教材分离,分别编写。这样不仅在形式上是分开的,内容上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常常给学生造成一种理论与实训是两码事。进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不能真正体现“理实一体化”。尤其是应用于先理论教学再实训教学时,当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时,就早已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或记忆模糊,这样理论就不能很好的在学生的实训中体现出指导实践的作用。再者在先期的理论教学中,由于纯理论的教与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而且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会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实用价值,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厌烦情绪,进一步导致了学习效率下降。再者,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实践又验证和修正理论。所以,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和感性上两个层次上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只有这样学生的技能学习才能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性。

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强调的不是一般的将原来分离的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编为一本教材。而是需要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经过加工,整合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它在内容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学生既能知道理论如何来指导实践的,又能理解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理论。

(二)教材内容要体现“理实一体化”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它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功能,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使专业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联系更加紧密。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过程,在教学时,就需要一种“理实一体化”教材。这种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要突破传统的“章节”模式的编排方式,可以将学习内容以“案例”、“项目”或“工作任务”形式来安排,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相融合,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案例或项目来编写教材,已达到“理实一体化”。也就是说,可以将原来的章节内容重新组合成与实际工作工程相联系的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即可以独立的,又可以与更高一级的学习任务相联系,学生每学习完一个教学内容,就可以从事相关的岗位工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边学边用。这样,就不会像以往教学时,学生只有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才可以进行实训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够明白在学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突出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充分体现行业特色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突出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并且要充分体现行业特色。这些在“十一五”教材建设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力度还不够大,形式上单调,结构上不完整。

(一)建立完善的教材编写人员结构

以往教材的编写,大多数由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来完成,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往往受到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而且由于学校教授技能知识的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的需求,造成教师也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赶上社会的步伐,那么必然会造成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而且很有可能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证实是错误的或是不符合新要求。可想而知,学生按照这样的教材进行学习,必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落后,甚至造成学生习得的内容是错误的,也一定会影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所以,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教材的编写者除了在校教师之外,还有相关行业的专家以及企业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在校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也是最知道如何“教”的。这样,在校教师就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也就是说在校教师能够合理地把学习内容按照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特点进行编排与组织,这样的教材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而行业专家与企业工程师是最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与技能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是最了解技术技能的行业特色与特点,这样就保证了课本知识与一线工作岗位技能的零距离,而且突出了教材的实时性,能够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这样,在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而且既保证了教材结构组织对于学生是可接受的,同时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实时性。二者相辅相成,从教材内容上到教材的结构上都体现了科学性、可读性、先进性和实时性。

(二)以行业联盟为基础,强化区域合作

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各地经济建设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异很大,全国上下使用同一标准的教材,也不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以行业联盟为基础,强化区域合作。可以由某些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各个职业院校联合进行教材建设和开发,这样由行业纵向组织,教育部门横向结合,能做到优势互补,并且充分体现本行业的特色。再者也弥补了由一个学校或某一个地方政府来组织教材建设会势单力薄的不足。

六、加强新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专业的教材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与新型技术不断出现,必然导致对相关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就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那么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必然要有相关的教材来辅助人才培养工作。所以,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原有专业教材的建设,更要重视新产业与新能源的教材建设。

在新产业教材建设中,要以企业为中心,以职业院校为建设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专家与在校教师的双重作用。新产业、新能源一般首先产生于企业或公司,企业或公司拥有最新的数据资料与实践技能,但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专门的职业院校,那么就需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共同完成新产业、新技能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这样职业院校的建设即符合的社会的发展需求,又完善了自身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工作。企业即发挥了对新技术,新产业的研究与创新任务,又满足了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就又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七、建设具有实时性、开放性的教材

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成倍数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二五”建材建设时,要缩短教材更新周期。从前,教材只要编写出来,可能就三到五年都不会有太多的内容调整,即使再版也是和原版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想适应时展的需求,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对教材的编写要与时展相适应。在“十二五”教材建设中,我们可以以 “一个教学周期”,甚至更短的时间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增加新标准、新技术,删减陈旧的、落后的知识与内容。甚至可以在教学中,就可以有选择的增加或是删减教材的内容。真正实现教材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同步,教材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另外,教材的内容还要注重开放性,不要局限于本专业,也不要局限于本岗位,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应用基础和空间。

八、非纸质教材的建设,教材形式多样化

从前的教材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纸质的,以书本形式呈现。即使有配套的光盘,也很少应用于“教”与“学”,而且光盘内容是固化的,不能及时更新。在“十二五”建材建设中,要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基于Internet的教材资源建设。网络的最大优点就是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点,来建设完善的教材系统建设。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教材,可以随时更新,且成本低,更新时间短,而且不受地域限制。这种数字化资源可以从形式上说,可以是在线浏览的,也可以是可下载到本地机的。

从教学内容上说,一种是基于超链接的数字化教材(即数字化教材)。这种完全和书本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材,和纸质教材内容上基本一致。最大的优点是,当更新一些新的内容时,书本教材未必能够与其同步更新,而这种数字化的教材就能够实现同步更新。此外在载体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书本教材是纸质的,需一页一页的翻看,可以通过目录定位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而这种数字化的教材,只需要通过单击相关的超链接就可以查看相应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搜索”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内容。显然这种数字化的教材使用更方便快捷,不用随身携带,只要有一台能够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手机或手持电脑),而且内容可以实时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低碳环保。

从教学作用上说,另一种数字化教材,主要是为书本教材服务的,为了补充书本教材的不足而设计的。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只是依靠书本的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形式不容易解释或说明教学内容。对于许多的职业技能完全依靠文字是不能说明白的,需要实际操作或现场演示,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受时间、地点和场地设备的局限性,有时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应用音视频技术来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可以把一些实际操作或演示用摄像机录制下来,制作成数字化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难懂的教材内容以平面图像,二维或三维动画,视频文件等形式来呈现。对于教材的使用者来说,单纯地阅读书本教材(只包含静止的文字与图片等)不能理解的一些内容,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数字化教材辅助资源来达到学会和学懂的目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把一些教材资源固化到光盘,而且也要把这些资源通过借助Internet独特的优势变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这些教辅资源是教材的补充,更是教材的延伸。它从形式上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弥补了书本教材固定统一的局限性。

总之,非纸质的教材不仅降低了教材的成本,而且完全了打破了区域的局限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资源,而且凭借着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建立健全非纸质教材建设,是“十二五”高职教材建设的重点,不可缺少的,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

九、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阵地。发展好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教材的改革和建设。高职教育教材改革和建设不仅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还要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和时代的要求。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等。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与时俱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邢江勇.“电工电子技术”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68-70.

[2]陈拥贤.试论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44-46.

[3]熊建民,郭兴红.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8):67-71.

[4]刘荣才,周丽.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与教材建设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43-46.

[5]闫兵.职业教育电子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1):69-73.

[6]任玲华.试析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8):31-32.

建材工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97-03

一、引言

对于高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来说,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的问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型加工及其控制工程、模具设计制造等专业知识的,能在机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环节,而源头环节就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教材的选择和编制,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关系到到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价值的实现。本文利用价值链的有关理论去设计开发指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使其各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为实现人才培养进行价值增值,达到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焊接、铸造、压力加工、模具设计四个方面,教材的选择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编制,但由于历史原因,教材建设存在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热加工类专业转向材料类学科发展,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大多转入材料学科,而铸、锻、焊专业有相当数量保留在机械学科。学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建设出现了重复、滞后和脱节现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大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改革的方向不够清晰明确,往往是边研究边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探索理论。从各校本科教改立项来看,项目或课题组基本由各学科专业的学者组成,不但没有相关学科的学者参加,甚至连高等教育专业理论工作者也很少参与。没有理论指导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可能是盲目的,成效难以预料。理论上的混乱导致教材建设也混乱,良莠不齐,诸多滥竽充数的教材遍地都是,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搞课题,随意拼凑复制去建设教材,专业学术委员会没有成立考核组对教材进行审核[1]。总之,高等院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没有合理的对教材进行选择、编写和修订。

(二)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已从原来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可以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只需要焊接、铸造、锻压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需要具有从事材料成形工艺、成形设备、自动控制等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出现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主要以汽车制造业、沿海开放地区的电器制造业、模具制造业、高等学校以及科研院需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培养,所培养出的能从事材料成形工艺、成形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将比原来单一专业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知识面应更宽[2],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应更好,适应性应更强,并能充分体现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的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的特点。

从目前收集到的数十所高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普通院校,对培养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于“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高度一致,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但各类院校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上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分工[3]。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方面,各学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比较重视,对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则缺乏详尽的要求,并且各类院校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上也同样缺乏层次上的定位。

由于各高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模式,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和对专业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所以表面上虽然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完善的临时措施,并且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来看,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印象。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尚不够明晰造成的。

三、价值链分析

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链是一个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一系列完成的活动。价值活动是企业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它们是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4]。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增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从而也影响整条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由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边际利润三大块组成;其中,支持性活动由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组成;进料与后期、生产、发货与后期、销售、售后服务组成基本活动。各个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价值链创造和传递企业价值并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活动被称为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用价值链分析公司企业整个流程,使之价值最大化[5]。

四、基于价值链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

本文借鉴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建材建设的基本活动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编写修订、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实训实习等。支持性活动有教材的评价、上课的评价、课件的开发、教材研究和再开发、教学环境、奖励政策等。通过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使教材建设在整个价值链上运行,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最大化,顺利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为社会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具体基于价值链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模型支持性活动由奖励、政策、教学、环境、教材研究、教材评价、课件评价组成;基本活动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实训实习组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都在价值链上产生价值,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动力和保障。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教材建设的价值指导

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在于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规格和价值的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才能有效制定本专业的教材纲目,人才培养目标相当于树的主干,教材相当于树枝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后,就可以确知哪些教材应该开发、哪些教材应该删除、哪些教材如何评价等等。

(二)优化课程结构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的基本活动

基于价值链原理,以课程价值为约束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减少陈旧性知识,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架构来降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成本、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效率;课程流程再造过程主要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删除不必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简化和规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流程,增强应用性课程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效率[6,7],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课程流程再造新方法由课程流程再造、课程核心流程细化两个过程对课程核心流程优化、核心课程流程评价,并且通过外部资源、绩效目标、内部资源的合力进一步综合影响核心课程流程评价,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课程流程再造新循环过程起始于核心课程流程优化阶段,主要是把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部资源环境下基于流程分析确定的核心课程流程以及从用人单位外部资源环境下基于问卷访谈确定的核心课程流程,经过反复确认及验证使两者相一致,作为课程流程改进的方向。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部资源环境来看,核心课程流程通过正在从事的主要活动的观测内容确定;从用人单位外部资源环境来看,核心课程流程是由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但最终两者定义的核心课程流程应该是一致的。在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后才能详细地进行具体的每门教材的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

(三)教材建设的价值链精细化

确定好课程结构后,必须对每门课程的教材进行详细的设计开发,根据价值链理论,确立教材建设的几点原则:第一,教材的教学大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课程结构,教材的每章的细节都要依据教学大纲来编写;第二,从教材流程始点到教材流程终点,尽可能涉及不同的核心能力(如程序设计方法与能力、力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机械基础理论与方法、热工基础理论与方法、电工电子与测控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系统设计基本能力、健康全面的人文素养、科学研究的数理能力)与其他教材之间的联系;第三,明确通识与学门教育、学类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与发展教育中各教材流程的构成;第四,采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需求)满意度、教学课时、教学学分、优先规则和其他相关指标描述现有教材流程的绩效;第五,将教材流程分解成一系列子流程,并将根据优化结果分配到合适的子课程流程。

五、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教材建设的模型为合理地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提高了理论依据,这个体系的效率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去检验,还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在价值链上建设的教材,才能使诸多因素形成价值合力,共同推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国兵,张光胜,张海涛,刘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陈翠欣.材料成型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3]黄长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特色化建设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赵中秋.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展与评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5]郭政,崔继峰.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标准化流程研究[J].上海质量,2014,(3).

[6]李新城.工程材料与机制基础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