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审计抽样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5:16

审计抽样论文

审计抽样论文篇(1)

正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审计抽样论文篇(2)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审计抽样论文篇(3)

《抽样审计准则》的实施,明确指出了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务须从审计的总体对象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项目进行样本审查,并以得到结果进行推论[1]。目前,抽样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统计抽样审计在单位机构的运用,提高了审计效率,改善了审计方法,对促进审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统计抽样审计的原理分析

统计抽样审计法是使用统计概率论分布的随机原则,总体项目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从而根据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2]。

1.1 统计抽样审计的种类

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抽样的组织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①简单随机抽样。即按预定比例或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对项目进行标号抽取。②机械随机抽样。即个体项目按顺序并保持一定间隔距离进行样本抽取,间隔距离由项目总体除以所需样本数所决定。③分层随机抽样。即把总体项目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层,并按简单随机抽样与机械随机抽样进行分层抽取,所得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总体审计趋势。同时,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采取实用的抽样技术,做到分层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④整群随机抽样。即对总体项目划分为若干群,随机进行群抽样,抽样后进行群的全面审计。这种审计法样本集中,审计程序简捷,但科学实用性较差。

1.2 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的共点

以上四种不同组织方法的审计法有着以下四点共性:①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均采用随机抽取,主观性强,且抽样样本几率相等,能充分体现总体体征。②均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抽样,避免样本不足造成的审计失真,节约了审计过程环节的浪费。③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所得出结论的计算出总体项目审计的结论可靠性和误差性,并能事前预防控制。④统计抽样审计法加强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了内部控制与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2.1 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

审计的目的与对象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大部分项目,例如内控的制度、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原材料、真实合法的费用支出,等等。被审单位状况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组织机构与内控制度健全、财会工作基础性较好的单位,且审计总体越大越能体现统计抽样审计的好处。统计抽样审计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决定了单位机构在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知识与经验,并能熟练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的选取样本进行抽样,并能使各项结果综合运用进行总体审计结论的判断。

2.2 统计抽样审计的局限性

统计抽样是需要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其运用过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其次,统计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无限趋于实际,而不能完全准确,只能将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3]。统计抽样审计需要在制度与内容比较健全的企业,才能审计出完整,更趋于实际的审计结论,而其他小型企业或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会工作薄弱的单位,实施统计抽样审计则不能真实反映出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失真。

3  统计抽样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要求

对统计抽样审计应用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审计内容,由于审计的目的与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审计技术方法的多样性,以不同审计内容应用不同审计技术以达到最佳审计准确性[4]。

3.1 统计抽样审计的审计内容与目的适用于基层金融机构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财务收支审计在现金上占据比重较大,因此实行统计抽样审计能对传统审计进行项目改革,既能在保证审计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审计质量,又能为全面应用统计抽样审计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3.2 统计抽样审计符合基层金融机构财务基本要求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金额较大,且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会基层工作较好,档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运用统计抽样审计能使审计过程环节简捷,使收支呈现规律性,达到保证审计结论更趋向于准确数值。

3.3 统计抽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素质符合抽样审计要求

企业审计人员多数具备较高文凭,专业相对对口,且有着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因此在确定统计抽样审计人员时可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统计抽样审计的理论与技术,使人员在审计实践的优越性能明显体现。

3.4 统计抽样审计在抽样过程中应注意抽样前提条件

企业统计抽样审计的抽查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5]。例如在应收账款审计过程中不包括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只能在预收账款中反映。同时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按照概率的随机原则,保证抽样样本机会均等。

3.5 统计抽样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

一般在金融项目统计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抽取项目样本时,应在确定抽取项目样本数额及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为契合点,进行审计的多面结合,确保审计质量取得更好效果。

3.6 在审计时还需要注重的审计风险的判断

对审计结果与抽样样本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被称为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时应该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如在进行项目的变量抽样时,关注信赖不足与信赖过渡的风险因素,同时还需要综合审计过程中的向他审计证据,进而使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小,审计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姜长文,简家进.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审计抽样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审计信息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在审计实务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事项是完全确定的。从时间角度来说,未来的事都是不确定的,并且现在和过去的事也不一定是完全确定的,主要是因为这其中还存在博弈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或知识能力不够而形成的信息缺位,审计实务中不确定性事项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审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包括引起审计结论不确定性的因素。不确定性是会计信息的负量度,减少不确定性有助于相关决策者的决策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审计的不确定性存在降低了审计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使决策相关者在依据所获取的审计信息作出评价和决策时受到限制。将审计信息不确定性降至最低是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审计抽样信息的不确定性

审计职能的作用在信息传递领域中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评价原始数据的客观性,第二是评价所得信息的公允性。

现代审计已经普遍发展为一种抽样审计,而不再是原始的详细审计。抽样便意味着由此及彼的推断,而推断本身便是包含着不确定性,推断不代表确证,只能表明有理由相信。因而审计抽样也是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审计抽样是指从审计规模中按科学的统计方式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根据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无论样本的设计和审查怎么科学,根据部分样本结果推断的总体特涨,样本特征与总体的实际情况之间不可避免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抽样风险,也叫抽样风险,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了使审计抽样能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在抽样时所选择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审计抽样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该项技术的使用虽然降低了审计成本,可是其存在一个必然的缺陷,即忽略未被抽中的样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审计抽样中抽样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风险类型出现的可能性,因而我们在对源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最后很有可能传递给宿信息,增加宿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审计信息质量。

那么我们怎样对这种可靠性进行评价?把香农信息熵引入审计抽样,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评价风险导向审计抽样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二、香农信息论和香农熵

1.“信息论”或者称为“通信的数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科学。信息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如何实现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就和审计信息系统不谋而合,在抽样审计中,抽取的样本信息是否可以有效、可靠的代表整体信息。

各种通信系统(包括存储系统),如电话、电报、图像、计算机、导航、雷达乃至生物系统,虽然他们的形式和用途各不相同,但从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对有收发两端的单项传信系统,一般可以概括为图1.1所示的模型:

香农信息论的基本任务是为设计有效而可靠的通信系统提供理论依据。通信的基本目的是在接收端精确的或以给定的失真度重现信源的输出。

信息论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信道编码问题。它和信源编码问题类似,但它不是研究最有效地表示信源输出的,而是研究在保证信息传输可靠性(如错误概率小于给定值)的条件下最有效地利用信道的传信能力的。设送入信道的信息速率为R,信道容量为C,信道编码基本定理告诉我们,若RC则不可能。这是信道编码和“可行性”问题。信道编码的另一个问题是寻找实际可行的编、译码方法。

香农信息论最大的特点是将概率统计的观点和方法引入到通信理论研究中,揭示了通信系统中传送的对象是信息,并对信息给出科学的、定量的描述。

2.相关概念

(1)熵和条件熵

信息量是信息论中量度信息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它从量上反映具有确定概率的事件发生时所传递的信息。一个事件的发生情况可以归结为三类:①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比如审计业务,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只要是上市公司,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出具审计意见,这些无论哪个上市公司每年必须要做的事情,其发生的概率为1;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事情发生的概率为0;③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是随机事件,例如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样本抽取,可能抽取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信息,也可能抽取到不具有代表的样本,根据这些样本的特征可能得出错误的审计意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可以用发生的概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则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小。人们估计它是否发生的困难程度就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反之,则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大,人们估计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事件中的信息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密切相关:事件出现的概率越小,则事件中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事件是必然的,即发生的概率为1,则它传递的信息量应为零,就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事件是不可能(概率为0),则它将有无穷的信息量。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信息论利用统计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建立了对信息的量度方法。1948年,香农把波尔兹曼关于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把熵作为一个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量度。

对于概率空间{X,Q(x)}中事件x的自信息量就是定义在这个概率空间上的一个随机变量函数,它是概率分布的函数。此随机变量函数的每个特定取值I(x)就是某一特定事件x的自信息量。由此可定义平均自信息量。

集{X,Q(x)}上定义的自信息量I(x)的数学期望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又称作集X的信息熵,简称熵。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表示集X中事件出现的平均不确定性,即为了确定集X中出现一个事件平均所需的信息量(观测之前),或集X中每出现—事件平均给出的信息量(观测之后)。

在事件个数相同条件下,事件等概出现的情况下集的熵值最大。条件自信息量

是集{(X,Y),P(X,Y) }上的随机变量。由此可类似地得出条件平均自信息量

称作是给定y Y条件下,集X的条件熵。而H(X)又可看作是集{Y,}上的随机变量。

定义在集{Y,}上的随机变量H(X )的数学期望

称作是集X相对与集Y的条件熵。

若有两个符号为Xi,Yj同时出现,可用联合概率P(Xi,Yj)来表示,这时的自信息量为,当Xi和Yj相互独立时,有 ,那么就有

若两个符号的出现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相互联系的,则可用条件概率P(Xi/Yj)来表示,即在符号Yj出现的条件下,符号Xi发生的条件概率,这样它的条件自信息量可定义为条件概率对应的负值:

上式表示在给定Yj条件下,符号Xi出现时收信者得到的信息量,因为

,则有

即符号Xi,Yj同时出现的信息量等于Yj出现的信息量加上Yj出现后再出现Xi的信息量。

(2)互信息

X是信源发出的离散符号集合,Y是信宿收到的符号集合。由于信宿事先不知道信源在某一时刻发出的是哪一个符号,所以每一个符号消息是一个随机事件。信源发出信号,通过有干扰的信道传递给信宿。通常信宿可以预先知道信息X发出的各个符号消息的集合,以及他们的概率分布,即欲知信源X的先验概率P(xi),当信宿收到一个符号消息yi后,信宿可以计算信源各消息的条件概率p(xi/yi),y=1,2,……,N,这种条件概率称为后验概率。互信息量定义为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比值的对数,即

由于无法确定和的大小关系,所以不一定大于或等于零。互信息量在X集上的统计平均值

平均互信息量为上述为在Y集合上的概率加权统计平均值,即

三、在审计抽样中引入信息传递指标

在信息论中,一般用保真度或保真度的补数——错失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一般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的可靠程度或失真程度,我们也将这两个指标引入审计抽样的评价中,以评价审计抽样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在审计抽样过程中,信道实际传送的审计抽样信息量,即用互信息表示的样本信息量I(X;Y)和从整体样本信息量H(X)之比,称为样本信息源的保真度:

而把上述实际抽取的样本信息量与审计抽样结果所需要的整体样本信息量H(Y)之比,称为相关抽样审计信宿的保真度:

在审计抽样过程中,经信道(审计抽样技术)传递的信源信息有所损失。我们把从审计抽样样本与需要抽取的样本信息量,即用条件熵 表示误审信息量与从整体样本信息量H(X)之比,称为相关审计抽样样本的错失率:

而把审计抽样结果需要的信息源中没有被抽到的样本信息量,即用条件熵表示漏掉的审计样本信息量与审计抽样结果所需要的整体样本信息量H(Y)之比,称为有关审计抽样信息信宿的错失率:

以上所述的信息熵、条件熵、互信息之间的关系:

可以推出:

因此,保真度与错失率互为补数关系。

四、用信息熵评价抽样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经融风暴之后,各种风险越来越复杂化,审计风险引起审计理论研究和资本市场的重视,审计的价值在于确认和鉴证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将信息风险社会化的过程。建立在“信息论”理论上的注册会计师、经营者和投资者三方关系则能够对社会责任观所导致的审计信息的变化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审计三方关系的核心,正是由于投资者对较高质量审计对象信息的需求,才有了提高审计对象信息客观性的审计报告的需要。作为审计业务的创造者和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的信息质量需求决定了审计对象和报告内容,进而对审计风险产生影响。

降低信息使用风险为注册会计师开展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查错纠弊。如果要更好地达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肯定关注审计风险,采用新的审计模式来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降低信息使用风险,是因为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所使用的信息是由第三方提供的,由于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标存在不一致,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信息提供者在提供信息时就有可能偏向于自己一方,使得信息中存在信息风险;而作为信息的使用者在利用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时,要保证决策的客观性,就必须通过科学的途径来降低或消除信息使用风险。

针对审计信息评价的方法,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在审计信息形成的过程中评价审计信息的质量,使得具有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产生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汪浩瀚.不确定性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石[J].财经研究,2002(l2):30-36.

[2]余成波.信息论与编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7.

[3]吴伟陵.信息处理与编码[M].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2003,7.

审计抽样论文篇(5)

中国分类号:F239

一、统计抽样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的理论依据

统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遵循随机原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部分有效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统计抽样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随机选取样本;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

统计抽样运用概率论原理能够客观有效地量化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抽样风险,还有助于审计人员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所获取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定量评价样本结果。

现代审计广泛运用统计抽样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数学依据。统计抽样要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如果选取样本适当,那么通过审查样本的结果,运用概率论的原理,可以通过样本显示出与总体性质近似的现象。

2.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依据。企业具有健全地内部控制制度,则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会减少,即使发生了错误和舞弊也能及时发现。因此,健全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统计抽样的运用提供了制度前提和保障。

3.有合理地经济依据。现代企业规模大,业务频繁。如果采用详查法,既费时间又耗精力,同时还要支出大量的审计费用,换用抽样审计法,可以弥补不足,省时省力又省钱。

二、统计抽样的具体运用

统计抽样的具体运用,主要是指统计抽样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的实际应用。审计人员运用统计抽样,大多用来估计偏差率或者错误金额,其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等方法。

1.固定样本量抽样

固定样本量抽样是用于估计审计对象总体中某种误差发生比例的一种抽样方法。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

2.停-走抽样

停-走抽样是以预期总体误差为零开始,通过边抽样边评价来完成审计抽样工作的一种属性方法。这种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修正形式,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停-走抽样不一定要把样本全部抽出,所抽出的样本量一般不超过所确定的初始样本量的3倍。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之中,至少可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它是属性抽样的饿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在预期误差率很低,且审计人员又想得到某个样本以证明有误差存在时,该种方法最为适宜。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是用于实质性程序方面的统计抽样,它需要审计人员检查财务报表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来取得所需的直接证据,以支持和得出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同常可采用单位平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变量估计抽样方法。

1.单位平均值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值估计抽样是通过抽样审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进而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和总值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审计人员要先设计审计目标,继而界定总体、抽样单位及误差。第三步,确定可信赖程度及可容忍误差。第四步,确定预期总体误差,估计总体标准离差,并决定是否分层。最后,确定样本的规模、选取样本,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帐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平均差额来估计总体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平均差额,然后再以该平均差额乘以总体项目个数,从而估计出总体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差额的一种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论文篇(6)

现代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业务数据,在审计实务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抽样审查代替全面审查,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多数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采用全面详查的方法,对所有经济业务和会计凭证进行详细核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业务总量的不断增长,无论是从审计成本还是审计时间上考虑,详细审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人员逐步在工作中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规范审计抽样工作,提高审计抽样工作的质量,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提高。

一、内部审计抽样概述

(一)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中的定义

在内部审计中,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二)审计抽样的分类

1.判断抽样――判断抽样是指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能力来确定需要抽查的样本量、选取样本和推断总体的审计抽样方法。判断抽样的有效性和风险程度取决于使用这项技术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

2.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根据概率论的原理确定抽查的样本量,随机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

(三)审计抽样的特征

1.审计抽样抽取的是详细审计资料中的一部分。详细审计是指百分百地审计对象总体中的全部项目,并根据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而抽样审计是从审计对象总体根据统计原理选取部分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并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抽样不是审计抽查。抽查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于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在使用中无严格要求。而审计抽样作为一种审计方法,需运用统计原理,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实施。

(四)审计抽样的程序

审计抽样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在审计项目开展前,先根据本次审计的目标及内容,确定审计重点,据此制定审计抽样的方案。

2.选取样本――根据确定的审计方案,在开展审计项目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从审计内容中抽取其中的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审计。

3.对样本的评价――对选取的样本按照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个人判断等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

4.对总体进行推断――根据样本评价结果对本次审计的总体情况进行推断。

5.形成结论――根据推断的结果最终形成审计样本的结论,以此确定本次审计的结论。

二、内部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

审计抽样虽然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实务中,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审计抽样项目选取有特点,项目风险大不考虑。

审计抽样是一种现代审计方法,但它不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审计,当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项目都很重要、被审计的项目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或从成本效益考虑并不有利时,一般不应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审计师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标;完整性是指在选取审计总体时须包括为实现审计目标所涉及的所有项目。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宜采取详查方法,对审计内容较多、审计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宜采取抽样审计,并结合分析性复核手段,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这其中的关键在根据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做好抽样样本的设计,主要根据审计经验做好审计误差、评估抽样风险、确定总体误差等设计工作。

(二)审计抽样适用范围有规定,主观判断阶段不能用。

抽样审计一般可用于逆查、顺查、函证等审计程序,也可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时则不宜运用审计抽样。

(三)审计抽样技术应用有限制,企业内控制度要完善。

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必须以企业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企业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则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错误和弊端的可能性必会减少,即使发生了错误和弊端也能迅速发现。

(四)审计抽样技术有要求,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要掌握。

但统计抽样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多的抽样专业知识,并需要较为繁复的计算和处理,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专门的抽样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抽样,繁复的计算和处理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尽管统计抽样具有较多的优点,并解决了非统计抽样难于解决的问题,但在某种情况下,判断抽样仍有具运用的必要性。

三、内部审计抽样的样本设计

审计抽样的样本设计,实质上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确定样本量地过程,即从总体中抽出的测试样本量。在进行样本设计时,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

(一)明确审计目的,确保抽样的规范性。设计样本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具体审计目的,并考虑将要取得的审计证据的性质、可能存在误差的条件以及该项审计的其他特征,以正确地界定误差和审计对象总体,并确定采用何种审计程序。

(二)确定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保证抽样的相关及完整性。在确定审计对象总体时,内部审计人员应保证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于具体的审计目的,完整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包括被审计业务和资料的全部项目。审计对象总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抽样单位,样本设计时抽出来的抽样单位都是样本。

(三)分清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样本所得出的结论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审计过程中选取的样本量越多,抽样风险越小。

(四)提高样本可信赖程度,降低抽样风险。可信赖程度是指样本性质能够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即审计结论正确的可能性,或合理保证的程度。可信赖程度与抽样风险是互补的。可信赖程度越高,抽样风险越低,要求审计结论越正确或保证程度越高,则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多。

(五)降低可容忍误差,达成审计目的。可容忍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阶段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在符合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条件下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在实质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对某一账户余额或某类业务总体特征做出合理评价条件下,所愿接受的最大金额误差。

(六)分析预期总体误差,确定审计抽样比率。预期总体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项目时预计的总体差错是多少,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内部审计人员确定样本量,实施审计项目前,根据已有的信息估计审计对象总体的误差,预期总体误差与样本成正比例关系。预期总体误差越大,样本量越多。

(七)明晰审计对象分层,减少审计抽样数量。分层是指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次级总体的过程,分层可以减少样本量,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复杂项目审计时减少工作量。

四、审计抽样的样本选取

审计抽样样本选取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随机数表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分层选样法、整群选样法、金额单位选样法等,在采取抽样方法时,首先要确定样本量,然后选择恰当的样本选取方法。样本选取的过程要遵循操作性强、代表性强、符合成本收益的原则。在油田审计的实务中,以金额单位选样法和分层选样法为主,下面对这两种抽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货币单位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货币单位抽样是指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按照总体金额作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再根据样本错误数或错误额推断总体的错误额和正确额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货币单位抽样其基本思想是:不以一个账户、一种凭证或一笔业务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而是以货币单位,即货币金额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其抽样总体就是由多个货币金额集合而成的总体对象。

例如,某单位有应收账款明细账户2000个,共有余额1000000元。通常,每个明细账户为一个抽样单元。若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则以为抽样总体含有1000000个“单元”,而不是2000个。假如其中账户A1、 A2、A3……的余额分别为200、400、800……元,则A1占的货币区间为l-200;A2占 201-400; A3占401-800……在抽样中,假如第600个货币单元被选出,则第600元所在的账户A3(401-800)就被选出作为审查的样本。即通过抽取货币单元(第600元),从而钩出了相应的物理单元(账户A3)作为审查对象。在总体中,每一个单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在货币单位抽样中,金额越大的物理单元被选出的概率就越大,越轻易受到内部审计人员的关注。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只用较少的工作量(例如只审查10%的业务)达到实际审定了较大部分的金额(例如可查实70%的金额)。货币单位抽样是在实质性测试中最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之一。

(二)分层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分层抽样,就是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特点是: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该方法适用于总体情况复杂,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单位较多的情况。

1.分层标准:⑴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⑵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⑶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2.分层的比例问题:⑴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⑵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例如,进行内部控制评审时,对于同一个控制点,我们不打算采取详查的方法,对所有的涉及单位进行审计,那么就要用到抽样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抽样就很适合。涉及单位有几种类型:如石油工程类单位,采油厂单位、社区单位等,可以确保每个单位归属不同的层,并且每个层内部同质性强,即都是同一类别的单位。选择好分层变量,就可以根据审计重点,结合掌握的被审计单位在内控管理中可能存在问题,决定每层抽取的样本数。

五、分析审计抽样误差,评价样本结果,形成审计结论

(一)分析样本误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样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及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即使样本的统计评价结果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对样本中的所有误差进行定性分析。

(二)评价样本结果。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就计算出样本偏差率。由于样本的误差率就是整个总体的推断误差率,内部审计人员无需推断总体误差率。当实施测试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误差金额推断总体误差金额,并考虑推断误差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三)形成审计结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样本结果,以确定对总体相关特征的评估是否得到证实或需要修正。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但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1.统计抽样。在统计抽样中,计算在内部审计人员确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偏差率上限的估计值。该偏差率上限的估计值即总体偏差率与抽样风险允许限度之和。

2.非统计抽样。在非统计抽样中,抽样风险无法直接计量。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将样本偏差率(即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相比较,以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大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低于总体的可容忍偏差率:如果样本偏差率大大低于可容忍偏差率,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认为总体可以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虽然低于可容忍偏差率,但两者很接近,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认为总体实际偏差率高于可容忍偏差率的抽样风险很高,因而总体不可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之间的差额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以至于不能认定总体是否可以接受时,内部审计人员要考虑扩大样本规模,以进一步收集证据。

审计抽样论文篇(7)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因此,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绕审计风险中的抽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与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的过程。审计抽样必须符合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二是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三是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二)审计抽样形成的原因

产生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的增多,会计记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如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详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这样成本太高而且也十分困难。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与发展。

2、符合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按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无需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判断,只要能恰当运用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样本进行审查,就可推断总体的特征。

3、审计结论可靠性较高。统计抽样是按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原理科学的确定抽样规模,抽样风险不但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的。

二、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所谓抽样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的可能性。

(一)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两种:信赖不足风险及信赖过度风险。首先,对控制测试中信赖不足风险的防范。信赖不足风险指的是推断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但信赖不足风险对审计结论并不影响。防范这一风险的有效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要客观公正的进行抽样审计评判,并不断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个人经验及职业判断力。

(二)控制测试中信赖过度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信赖过度风险指的是将审计抽样用于控制测试时,推断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盒审计效果有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这一风险更易导致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对这一风险要予以关注。只有在一定的可信赖程度即一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以科学地确定可容忍误差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采用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根据概率论原理设计并选取样本,根据样本结果推断内部控制)特征。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可信赖程度与可容忍误差水平。只有在一定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科学的确定可容忍误差的水平。所以只有统计抽样才可科学的建立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误差间的关系,将信赖过度风险控制在5%-10%之间比较适宜。

(三)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通过检查财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来取得做出审计结论的直接证据,这是细节测试的主要目的。误受风险与误拒风险是细节测试的抽样风险类型。

首先,误受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受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无重大错误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判断无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一般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进行继续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做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对误受风险进行防范就需注册会计师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误拒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拒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并无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误拒风险对审计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一风险中,注册会计师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它审计证据,最终得出恰当的结论,因此,审计效率就可能降低。

对这两种风险进行防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监督、有人考核。这样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其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会计师事务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并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进行不断的后续教育。让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以免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抽样论文篇(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工程审计也从原来的施工结算和财务竣工决算审计发展为全过程审计。一般情况下,电网企业经过内部主管部门审核、审计部门抽审后,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复审,要求复审率不低于一定的百分比,但是成果要对全部的项目负责。在种情况下,仍然使用全面详细审计的方法,显然是不经济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实现通过详细审计总体的部分就能推断总体情况。而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的统计抽样技术成为我们的选择,其原因在于:首先统计抽样技术可以科学地确定样本量,防止主观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量化审计风险,把抽样误差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下面将谈谈统计抽样技术在配网项目工程审计中的运用。

一、运用统计抽样技术的条件已经成熟

配网工程内部控制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可依赖性

应用统计抽样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前一些年的城农网项目的实践,已经使配网工程的参建各方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配网工程管理的内部控制已日趋完善。首先,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健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关键控制点更加明确,特别是对诸如废旧材料的处理,设备、材料价格以及政策处理等敏感问题处理方法给予了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的明确规定。其次,具体工程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经验有了明显的提高,加之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的应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表现出良好的符合性。再次,控制工程造价管理关口不断前移以及各级审计人员的预防性检查和开展的大量咨询服务工作,使得很多问题在工程建设期甚至前期就得到了解决。

配网工程具有一定的规模,运用统计抽样技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统计抽样原理告诉我们,样本数量的增加幅度小于总体数量增加的幅度,也就是说总体的数量越大,使用统计抽样技术将会使审计更加经济。如前所述电网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城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的配网工程,更加表现出“投资大,单项工程多”等特点,如某供电公司某年度配网工程,总投资为7368万元,工程项目中单项工程数为1822。采用全面的详细审计法,既费时间又费工,为了节约审计资源必须采用审计抽样技术。另外,审计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审计抽样技术变得简便,经济。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运用

在配网工程审计中,既要开展符合性测试(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测试)又要开展实质性测试(工程造价的确定),我们可以分别开展两项测试工作也可以同时进行,即开展双重测试。

抽样总体的确定

总体就是审计人员想得到结论或者所关心的项目,总体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关性,可以这样说,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特征确定抽样总体。

虽然统计抽样有科学的数学依据,但还是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不希望将特别重要的或者特别危险、最容易产生问题的项目置于不确定的抽样总体中,通常将这些重点项目从总体中剔除,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审计,以减少审计风险。首先,根据以往的经验,通过主观的分析判断剔除一些重点项目。例如配网工程中的电缆下地工程经常出问题,一般都得进行详细审计。然后,再结合被审项目的实际情况,以项目的金额比重是否超过某一限额作为是否踢除的标准。加拿大审计长公署的彼得.马斯顿和菲律宾审计委员会合作所得出得金额比重确定表,可以作为简便的方法在工程审计抽样中应用。

样本量的确定

总体的规模、总体的差错率(标准差)、可容忍误差、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等四个因素决定着样本的数量。审计抽样时一般采用不重复抽样,所以样本量的表达式如下:

(符合性测试时使用)式1

(实质性测试时使用) 式2

其中: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量,T为可信赖程度系数,S符合性测试时为预计差错率、实质性测试时为预计标准差, 为精确度。

可信赖程度与抽样风险互补,指的是样本代表真正总体的可能性。样本量是关于可信赖程度的递增函数,可信赖程度越高,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可信赖程度与可信赖程度系数的关系与总体推断值的分布有关,一般我们按正态分布来取可信赖程度系数,例如95%的可信赖程度系数T为1.96。配网工程审计时,工程管理的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且有效性也较好,一般来说符合性测试时不需要取较高的可信赖程度系数,但实质性测试时还是取90%以上的保证率。

预计差错率(标准差)S一般通过30到50个初始样本来确定。特别要说明的是,当开展实质性测试时,由于配网工程的参建单位相对较固定,其审定值与原始记录值的比率较固定,一般通过比率估计来确定总体值,标准差S的取值公式如下:

其中:OVi为样本审定值,BVi为样本原始记录值,R为估计总体的比率。我们还得根据标准差的情况决定是否分层。

精确度为审计人员能接受的最大误差范围,符合性测试时用百分比表示,实质性测试以货币金额表示。样本量是关于精确度的递减函数,精确度越大,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小。

实质性测试时,随机选样30个(如下表),N为1822, T为1.96, 为600000元,总体帐面值的1%。

样本选取

样本的选取必须符合随机的原则。基于工程造价具有大于零且通常是被高估的特点,选择PPS抽样技术。PPS抽样即放回的与单元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Sampling with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设每次抽样第i组的概率为Zi,形成一组数列Z1,Z2,…,ZN,如果每个单元有说明其大小或规模的度量Mi,如果Zi=,且=1。审计抽样中,我们将每笔业务的金额作为说明其规模的度量Mi,这样使每个货币单位具有同样的抽样概率,应此又称货币单位抽样。在配网工程审计中我们将单项工程的工程造价作为Mi。它最大的优点是投资较大的工程被抽中的概率较大。

PPS抽样技术选样时,先将总体金额的累计值计算出来,然后从随机数表的任一起点依次下查,选出匹配的样本,直至达到规定的数量。如果有样本被重复选中可以选用可以放回和不可以放回的方法来处理,但更稳妥、更简便的是重新选择不重复的样本。

审计样本

样本选出以后,采用适合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开展样本的审计工作,得出样本的结论。在根据得出的结论,和预计差错率或标准差比较。如果小于等于预计数,样本数量符合要求;反之,要根据结论计算出的样本量,补充抽样,得出结论,再比较,直至符合要求。

推断总体,作出结论

符合性测试时,推断总体时可以查表,但一般将预计的错误率加上精确度即是总体错误率的上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预定的可信赖程度上保证工程管理的违规率不超过这一上限。实质性测试时,采用比率估计:EV=R*Y,其中EV为总体的审定值, Y为总体的原记录值。

6、抽样风险的初步认识

抽样风险即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替总体的可能性,与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有关。符合性测试时,可以获取评价控制风险有关信息(如内控制度的设计风险、内控制度的运行风险),此时我们应当关注“信赖不足”和“信赖过度”风险;实质性测试时,可以量化和控制检查风险,此时我们应当关注“误拒”和“误受”风险。

三、结束语

本文以配网项目为例阐述了统计抽样技术的在工程审计中运用,但不局限于此。每年中介机构都接受业主委托进行很多类似项目的审计工作,我们需要将审计成果精确度控制在业主能接受的范围内,又能够节约审计资源、提高效益,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审计抽样论文篇(9)

抽查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计(测试),并根据审计(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

抽查审计不同于局部审计。抽查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它相对于详查审计而言。局部审计作为审计类别的一种,则是按审计工作范围大小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是相对全面审计而言的。局部审计不一定采用抽查审计,对局部审计中的某些审计事项可以采用抽查审计,也可以采用详查审计。例如:某政府办公大楼工程为一个单项工程,该单项工程总造价由建筑工程、装饰工程、电气工程(强电和弱电工程)、给排水工程、空调通风工程等若干单位工程造价组成,每一个单位工程造价又由若干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及相关取费费用构成。在审计该单项工程总造价时,若对组成该总造价的每个单位工程造价均进行审计就属于全面审计,若只对组成该总造价的几个单位工程造价(如建筑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及电气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就属于局部审计;确定全面审计、局部审计后,对具体单位工程造价审计而言,若对组成该单位工程造价的各分部分项费用及其它相关费用全部毫无遗漏地逐一进行审计就属于详查审计,若只对组成该单位工程造价的部分分部分项费用及相关取费费用进行审计,通过部分审计结果来推断总造价审计结果就属于抽查审计。

二、抽查审计的适用范围

抽查审计能使审计人员从单调、复杂的工程决算审计工作中摆脱出来,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抽查审计是以部分资料的审计结果去推断总体的状况,因而有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频率不高的错弊行为,该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查(即抽查审计)。抽查审计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决算审计时,特别适用于工程施工过程记录详细、变更签证资料齐全、施工工艺(做法)相同或相类、工程量涉及范围广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的审计。例如:某城市市政道路的零星维修工程,每块(部位)维修面积均不大(50M2以下),维修涉及的路段范围广(整个城区约200块),累计工程量大(5 000M2以上),工程资料齐全且每处维修施工工艺相同,适合采用抽查审计方法对该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又如,某城市主干道路(全长3KM)两侧建(构)筑物外墙涂料工程,建(构)筑物包括商住楼、办公楼、围墙等,每栋建(构)筑物面积不大,工程量涉及范围广,累计工程量大,工程资料齐全且每栋建(构)筑物涂料施工工艺相同,也适合采用抽查审计方法对该工程造价进行审计。

工程造价决算审计时,抽查审计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1.总体工程量较小,核查工程量容易。

2.构成总造价的分部分项多,各个分部分项工程量均不大,且相互之间不相关、施工工艺各不相同。

3.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检查保证程度过高。

4.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5.使用抽查审计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抽查审计的种类

工程决算抽查审计时,根据抽查审计决策依据的方法不同,抽查审计可以分为两大类:统计抽查和非统计抽查(判断抽查)。

1.统计抽查。

统计抽查方法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与审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样本的选取,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样本量、对样本进行评估并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具备两种基本特征:一是随机选取样本,二是利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和计量风险。

前面举例提到的某城市市政道路零星维修工程决算审计时对工程量的审核就可以采用统计抽查的方法,先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抽查的总数量(如按10%的比率进行抽查,应抽查20处维修点),然后在所用维修点(200处)随机选取20处进行工程量审计核实,最后根据抽查范围(20处)内工程量审计的结果(平均核减率2.5%左右)对整个范围内工程量进行推断,得出审计结果(总体平均核减率2.5%左右)。

2.非统计抽查。

非统计抽查也称为判断抽查,一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估。因此审计人员可能不知不觉地将个人的“偏见”应用在样本的选取中,而使样本不能客观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

前面举例提到的某城市主干道路(全长3KM)两侧建(构)筑物外墙涂料工程决算审计时对工程量的审核就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查的方法,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计算涂料面积时的扣减关系、工程量计算规则会有所不同,可以先在整个建(构)筑物中确定典型代表性建(构)筑物,如商住楼、办公楼及围墙等,然后每个典型代表性建(构)筑物抽查一定数量进行工程量的审核,最后根据抽查审计结果来评估总体的审计结果。

3.抽查方法的选择。

工程决算审计时,究竟选用哪种抽查方法,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成本效果及工程具体情况方面的考虑。非统计抽查可能比统计抽查花费的成本要小,但统计抽查的效果则可能比非统计抽查要好。审计人员既可以采用统计抽查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查法,还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抽查方法。这两种技术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得出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合理的审计结果。

审计抽样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82 — 02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审计抽样是应用研究较多的统计抽样方法,存在抽样参数值的认定难度大、重要性标准的确定缺乏客观性等问题,需引起关注。

一、人民银行审计抽样模式选择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的规定,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主要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和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其中统计抽样方法因有助于评价样本结果,所以是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统计抽样的模式应用率较高。统计抽样检查步骤为:一是根据审计对象的特征制定审计抽样方案;二是选取样本;三是对样本执行审计测试;四是评价样本;五是根据样本评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六是形成结论。

二、开展统计抽样审计试点的实践分析

(一)确定样本数

在抽样试点中,将抽样方法运用在国库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专项审计中对税收缴款书业务的审计上。审计中我们以某月10000张税收缴款书为审计对象总体,运用抽样基础计算公式:

n=■

(式中:n-样本数量 t- 概率度p-预计差错率 =样本误差范围)

样本量的n的大小不取决于被审计对象总体的多少,而取决于预计差错率、样本误差范围和可靠程度三个因素。

1.预计差错率(p)是总体(被审计对象)可能出现的差错频率。在本次审计中预计差错率(p)为通过内部控制评估后选值为2%。

2.样本误差范围()是样本预计误差率和总体实际差错率之间的偏差范围。如果预计差错率是4%,总体差错率不一定是4%。假定允许总体的差错率区间在3%--5%之间,那么样本误差范围是1%。审计组假定本次审计样本预计样本误差范围为()为1.5%。

3.可靠程度是由抽出的样本在代表总体特征方面可信的程度,它是审计对抽取样本的要求。可靠程度要求越高,则要求抽取的样本数也越多。在本次抽样中,根据数理统计原则,可靠程度与概率度(t)之间有密切关系,两者间关系密切程度如表1。

表1:可靠程度与概率度关系表

因本次审计为内部控制管理专项审计,为设定预计差错率(p),审计组对某地市国库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确定p取值为2%。

将以上得到的各项数值代入公式,预计差错率(p)为2%,误差范围()1.5%,要求可靠程度95%(t值为1.96),则得到样本量n的数值。

n=■≈335(张)

(二)样本的抽取及评价

为充分检验常用的抽样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我们分别应用随机数表抽样法、等距抽样法、整群抽样、金额单位检查法等方法对同一个月的税收缴款书进行了抽取样本。

1.随机数表抽样法。随机数表抽样法是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的一种方法。随机数表由0到9十个数字任意组成一组五位数字,同时把五位数字随机地纵横排列在一张表格上,出现在表上的顺序也是随机的。抽样方法是对总体中各个个体单位完全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在抽样实践中,我们将10000张税收缴款书编号为1至10000,即可对照随机数表,凡表内符合总体编号范围内的数字,即为抽取样本,这样一直抽满335张样本为止。纯随机抽样审计最符合随机的原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缺点是样本的代表性不够。

抽样评价:有3张税收缴款书存在问题,其中2张缴款书未加盖提出行“转讫章”,1张缴款书转讫章加盖不清。此方法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审计成本较高。

2.等距抽样法。等距抽样法又称系统抽样法,它是在总体中按一个或几个随机起点,每隔一定间隔,等距离地选取样本量的一种抽样方法。

抽样距离=■

以10000张税收缴款书中抽取335张凭证审查,则抽样距离=■≈29如果随机起点是第16号税收缴款书,则依次抽取16、45(16+29)、74(45+29)……一直抽满335张为止。

抽样评价:发现税收缴款书存在1张未加盖转讫章的问题。等距抽样的优点是简单省时,缺点是样本代表性差。

3.整群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群,然而用随机数表或等距抽样方法,整群抽取样本项目的一种抽样方法。整群抽样的特点是一群一群地抽取样本项目,而其他抽样方法是一个一个地抽取样本项目。我们将确认应抽取的335张税收缴款书从按日期“周”为单位分为4个区间群,从每个区间群中抽取85张税收缴款书凭证进行整群抽样。

抽样评价:第二个群中有1张税收缴款书存在未加盖转讫章的问题,在第二个群中为集中缴税期,可以看出此方法未考虑到业务发生的周期集中性,此处不宜按时间平均分配抽样的份额,应考虑到业务发后的周期集中情况,按照业务发生集中区间的特点,合理分配抽样份额,加大风险集中区间的抽样权重。

4.金额单位抽样法。是以审计对象总体金额(元)为抽样单位,使每一金额单位有同等被抽取的机会的一种抽样方法。总体各项目发生的金额是不均匀的,有的经济业务发生的金额很大,有的发生的金额较小。把全部金额单位(元)作为审计对象,使每一单位金额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性,最终将使金额大的项目抽中的机会比金额小的项目抽中的机会就大了。

抽样评价:此方法不适用税收缴款书的抽样审计,原因是国库部门税收缴款书金额大小不平均,合计金额较大,业务量多。

(三)样本评价及得出审计结论

通过前三种抽样方法推断被审计对象存在漏盖转讫章,加盖转讫章不清楚等不规范问题,三种抽样方法推断出存在问题占被审计总体的比例为0.84%、0.30%、0.30%。由于被审计的国库内部控制有效,通过抽样结果显示本月税收缴款书存在问题占被审计总体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得出本月税收缴款书业务较规范的结论。

三、难点及问题

(一)抽样参数值的认定具有一定难度

由于审计抽样确定的可依赖度、可容忍误差率、预计总体误差等参数值不同,造成抽样结果不同,推断整体的结论就不相同。而认定这些参数能够参考的国际上的通用标准适用性有限,要靠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由于参数认定难度较大,造成审计人员有畏难情绪,难以实施统计抽样。

(二)重要性标准的确定缺乏客观性

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而目前一般参照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事项或重要业务单元金额的百分比法确认,一般为5%或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抽样对象的重要程度和以往审计结果确认重要性标准,尚未建立各种报表事项和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标准体系。

(三)不能充分体现风险分布的区间性

在一般审计抽样过程中只是采用客观的平均抽样,对风险分布集中区间的抽样比例不足,导致抽样结果代表性较差。

(四)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局限性

统计抽样方法需要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一定的数理统计和概率方面的知识。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审计人员平均年龄偏大,研究生学历很少,基本都是从业务部门调入,缺乏数理统计和概率方面的知识,对审计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掌握不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直接影响了统计抽样的效果和质量。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抽样参数体系

建议人民银行上级审计部门制定符合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重要标准和审计抽样参数体系,科学确定抽样规模、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确保抽样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深化审计抽样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开发

审计抽样技术是统计学与审计实践的结晶,审计抽样实践随人民银行各种业务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现人民银行基层行由于处在审计抽样起步阶段。因此,要根据人民银行业务信息化、电子使用化发展的实际,研究开发抽样审计模型软件,减少困审计人员主观上的原因而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的概率,实现内部审计从经验型审计向科学抽样审计转变。

(三)要注重抽样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结合运用

审计抽样论文篇(11)

(一)控制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即属性抽样,是依据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原理设计的。审计属性抽样,是指只有两种可能结果(信赖和不信赖)的随机试验,其概率分布为二项分布。由于二项分布计算公式比较复杂,而泊松分布近似于总体很大的二项分布。统计学家编制了“累积泊松分布数值表”,这样按照统计学确定样本容量的思想,利用泊松分布确定过度信赖风险系数来体现统计抽样规模计算式中标准差及系数;用可容忍偏差率上限,体现统计学中由极限误差(Δρ)形成区间的上限。建立审计属性抽样样本容量计算公式:

样本容量=信赖过度风险系数÷可容忍偏差率

使用上列计算公式来计算样本容量,在事先并不知道样本容量为多少的情况下,样本可能发生的偏差数很难预计。就是有了样本预计偏差发生数,还要通过查表确定过度依赖风险系数,再用公式计算样本容量,比较麻烦。为了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人们根据泊松分布和不重复抽样原理,编制了供实务应用的统计抽样样本规模确定表。我国准则指南中详细介绍了样本规模的确定,注册会计师根据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选择相应的抽样规模表,然后读取预计总体偏差率找到适当的比率。接下来注册会计师确定与可容忍偏差率对应的列。可容忍偏差率所在列与预计总体偏差率所在行的交点就是所需的样本规模。由此可见,在控制测试中,注册会计师主要关注抽样风险中的信赖过度风险。

(二)细节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

(1)传统变量抽样。设计传统变量抽样所需的数学计算,包括样本规模的计算,对于手工应用来说显得复杂且困难。注册会计师在使用传统变量抽样时通常运用计算机程序确定样本规模,一般不需懂得这些方法所用的数学公式。根据指南中样本规模确定公式,

样本容量=[预先估计的标准差×(可接受的误受风险的置信系数+可接受的误拒风险的置信系数)×总体规模÷(总体可容忍错报-预计总体错报)]^2

通过分析可知,以上样本规模确定公式是在充分考虑了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的基础上得出的。

(2)PPS抽样。样本规模确定公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式法,样本规模=总体账面价值*风险系数/[可容忍错报-(预计总体错报*扩张系数)]其中,风险系数代表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误受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估计预计总体错报而间接的控制误拒风险,不需要特别控制误拒风险。二是查表法,由于PPS抽样以属性抽样原理为基础,注册会计师可直接使用控制测试中的统计抽样样本量表。此法与前面讨论的属性抽样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二、我国准则中关于样本规模确定存在的问题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测试时,可能发生两种抽样风险:一种是Ⅰ类风险,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否定了真实原假设的可能性,又称a风险,弃真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分别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的a风险。另外一种是II类风险,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错误地接受了非真原假设的可能性,又称β风险,存伪风险;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分别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过程中的β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准则规定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除了细节测试中传统变量抽样考虑了a风险,其余均为考虑此类风险。

a风险,是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β风险,是影响审计效果的风险。考虑到审计的目标,为了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关注β风险。但a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实质性程序,增加审计成本,尤其是在细节测试中,如果在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账面金额可能不存在重大错报时根据样本结果得出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采用替代方法可能花费的成本大得多。

由于上述公式中存在没考虑的风险因素,据以确定的样本量必然小于实际应抽取的样本量,因此样本数据显示的结果不能代表总体特征,使得审计风险增大。

三、样本规模确定公式的改进

依据统计学原理,a风险和β风险属于变动方向相反的风险,没有一种假设检验可以使这两类风险同时达到最小。若要同时控制两类风险,一般地,在进行假设检验时,先是根据问题的要求,预先给出显著性水平以控制犯a风险错误的概率,而后用选择适当的样本容量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减少犯β风险错误的概率。在统计学中,通常会应用施行特征函数的方法求解。在此只简单的说明样本容量计算的原理,对于具体的计算公式的由来,由于涉及大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与审计学本身关系不大,故不赘述。

如前所述,在审计抽样中,为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同时考虑a风险和β风险。属性抽样下,审计人员同时控制a、β两类风险的条件见图1:

图中P。表示预计总体偏差率,P1表示可容忍最大偏差率。假设H0:P=P0,H1:P>P1,P为实际总体偏差率。

由图可见,审计人员只要适当地确定n(与分布的标准差有关)和V(临界值),就同时控制了a风险和β风险。

从H。分布看,有:

V=P0+Z1-αx0=P0+Z1-α

从H1分布看,有:

V=P1-Z1-x1=P0-Z1-

联立上述两式解出(即属性抽样样本规模确定公式):

n=

最后得出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为:

n=()2

其中:N为总体规模;Z1-IR/2为正态标准差(IR:α风险、误拒风险);Z1-IA为正态标准差(IA:?茁风险、误拒风险);TM为可容忍误差;EM为预期总体误差;SD为估计标准差

上面公式(3)即为改进的属性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公式,同时考虑了两类抽样风险,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审计效率。

注册会计师确定样本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审计准则中规定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基本考虑了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重要因素,只是对于审计抽样风险的第一类风险有所忽略。本文只是浅薄的应用相关统计学原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说明,希望可以为审计抽样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提供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