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活中化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5:55

生活中化学论文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1)

二、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借助于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出需要的理论,提取涵盖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将繁难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焰色反应”时,我先演示食盐掉在火焰上燃烧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情况,从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然后,让个别学生上台逐一演示铜、钡、钙等金属的焰色反应,同时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写出燃烧的变化过程。通过食盐燃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验,借助于已有的经验再进行金属焰色反应实验,这样,学生就轻松理解了焰色反应的概念,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回归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化学的真正目的是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有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钠”时,学生了解到钠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我进一步设问,还有哪些火灾也不能用水来灭呢?在学习“氮气”时,我告诉学生很多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都充氮气,原因何在呢?这些都回归了现实生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四、巧置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阵地,作业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助推器”。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教学生活也应如此,充满生活化气息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2)

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有关解释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能使学生更加地喜欢数学,学好教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

1.2生活实例运用于教学数学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见解,教学方式也各有特点,教出来的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一切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语言艺术,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讲课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其兴趣点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语言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如在“路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到学校距离是3km,我可以选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到学校?”学生们竞相发言“,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开车、步行”;“那么哪种方式最快哪一种最慢”?“开车最快,步行最慢”,“原因是各种交通方式速度不同,所用的时间才不同”。因为知识程度较低,学生不知道正比或反比的概念,教师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路程”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出行旅游选择的交通方式”,在活跃的气氛中深刻领悟了知识的内涵,同时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休戚相关。

2开发“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

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数学———生活———数学”的教学范式。提炼形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方法。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鉴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现实生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逐步引导其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充分领会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植树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植树,让大家数一下路边成行10棵树之间的几个间隔,也可以伸出五指数一下几个间隔”:“9个,4个”;“大家总结出n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10-9=1,5-4=1”学生讨论。“n-1”,教师告诉大家,让学生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让学生基于情境自编题目,然后独立列式解题。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转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互脱节,同时训练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3)

随着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越来越多人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中。于是“语文课程生活化”便成为近几年来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调之一。从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中职语文新教材的选材已经逐渐回归到了生活当中。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语文教师方面,他们在教学方式上还是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

在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还是感兴趣的,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上,认为语文课程中最不能缺少的是教师的精彩教学和知识拓展,而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则态度漠然。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来看,他们的内心还是渴望语文教学能够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而这个观点恰恰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论著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息息相关。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两部分: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的本质);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方法)。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当生活起了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在相应地不断前进,与时俱进。而其认为的“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棺材才算毕业”的教育思想与现行的终生教育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实施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驾御理论的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②“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③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相长”。其中“做”字便是这一方法论的核心,“‘做’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就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的“做”,不仅仅是手上的操作,他还包含着大脑的思考,事实上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一切时间活动,身体和精神是统一的。

三、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大众性、爱国性、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现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强调语文必须回归生活。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重视除了基础模块以外的职业模块。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要求学生在亲身的时间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加强本职业所需求的常识积累。由此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今的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中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方向性。

那么如何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因而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地融入生活元素,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而非只是一个花哨的环节摆设,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偏离,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主动地参与课堂之中。

1、话题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枯燥、抽象,有的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有的课文因为意境朦胧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障碍,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了。但是如果语文课文选材还是那么古板跟时代脱拍的话也势必让学生感到疲惫,例如旧教材中的《讲讲实事求是》,时代相差甚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很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疲态。如果课文选材比较生活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将生活元素注入课堂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好雪片片》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分析课文内容和记叙文的特点,这样的课堂容易让人产生感觉疲劳、枯燥。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取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在教学的开始,就从2008的512汶川地震的捐款图片中选取了最为感人的一系列组图,其中有一组是一个失去双腿的乞丐经过募捐箱定格的那一瞬间,并且从这张图片引出一个话题:怎样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并且还就这个话题延展到拓荒者,城市的拾遗者是否就破坏了城市的和谐这样生活化的话题导入了本课,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非常乐意去讨论去思考。这样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愿意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

2、寻求反差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观点,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未曾接触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以外,还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存在着反差的事物也特别感兴趣。因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寻求一些与生活存在着的反差点或矛盾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去用心探究、学习,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同时,这种生活反差的引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思考生活,适应生活。比如北京的周曼云老师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由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时代与学生的时代相距比较遥远,而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作者从中表现的情感,尤其对秋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把握。于是,她在教学中采取在平常中寻求与生活的反差点入手,还原生活提出矛盾。在讲作者描绘北国秋景的五幅画面中的“庭院清秋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里面对“清、静、悲凉”秋味的描绘语言运用的妙处,她让学生们先提取里面的景物,如“陶然亭的芦花”“浓茶”“秋草”“破屋”等,再问“在当时的北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有许多名胜古迹,典型的景致,为什么作者却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景物来描写呢?”这一问题的抛出,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还原,同时调动他们对这些平凡景物的生活体验,将这些平凡的景物与那些典型的景致的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些景物虽然平常但相对与典型的景物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某位在上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爱大自然”这个活动时,就大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各个小组就不同的话题分别准备,并且要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文字的阐释来制作课件,再进行成果交流,这个环节就很显然把生活化设置融入了其中,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旅游经历,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自己养花养草的经历,自己对自己家乡名胜的了解情况,一并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了,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形成了大众评价机制。将语文彻底回归到了生活中去。

3、回归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协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作到有感而发。”等课程目标。而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繁多,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花在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关注生活的时间很少,更别说用心去积累生活经验了,出现“虚构”、“移花接木”的虚假作文现象也是难免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为了改善学生在写作方面感觉无话可说的瓶颈,语文老师要课堂的作文教学中不妨把眼光放在生活上,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调动平常被学生忽略的生活。小到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琐事,大到关注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如在指导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的写作时,老师不妨先让学生来谈谈对往事的回忆,想想曾经让自己有所触动的事,勾起被他们忽略的生活经历。这样处理,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给一些缺少生活触动体验的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触动的生活情境。这样一来再让学生们进行写作,学生们的作文中自然少了一些虚构的东西,多了许多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的文字。

要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观念。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拥有一颗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热忱之心。学生要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地转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念,降低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并且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新教材和新改革方案,努力寻求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语文课堂生活化情境,寻求生活与语文的反差点或矛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生活中的元素,唤起学生忽略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努力将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杨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96).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4)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哲学依据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心理学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情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从而也导致各种各样的反应,一定的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学习就发生了。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转化,信息的储存,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等。高中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三、“生活化课堂”构建的细节要求

(一)依照政治课堂需求明确定位

教师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活化课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将自身作为教学主导,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在政治世界中徜徉。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政治课堂与生活课堂结合在一起,要将传统教学中的单纯言传转变为生活化中的身教,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改善高中政治学习成效。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融入到“生活化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自主探究,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二)依照发展需求丰富课堂内容

“生活化课堂”是一种开放性较高、自由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领略高中政治的魅力。在对该项教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输给学生,更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政治本质,让学生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了解高中政治,提升自身政治知识,树立正确政治视角。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对电子资源、视频资源、文字资源等充分融合,与时俱进,在满足学生对时代环境的好奇心中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课堂的针对性及时代感。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5)

新课标中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教育理念,我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归纳如下:1.生活化的知识目标。生活化的知识目标不仅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掌握与生活有关的思想政治内容,还要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自主感知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并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整合下树立起为其今后生活服务的意识。2.生活化的能力目标。该目标不仅需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开展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指学生要在今后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借助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该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借助在校期间所形成的能力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形成新的能力。3.生活化的情感目标。在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中,不仅需要借助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导学生感同身受,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学生借助已经树立的思想观念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借此为生活服务。

二、开发生活化教学内容

尽管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人员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这一部分内容还是很少的,而且有些知识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轨的,无法满足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对此,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更多的生活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我在开发生活教学内容的时候,一般会借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一点小事或借助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生活化教学过程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始终。我在创设生活化教学过程的时候一般会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1.导入环节生活化。导入环节能否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本堂课的开展效果。对此,我会借助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以“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导入的时候,会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在讲桌上放置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品牌的矿泉水,并明确标注其价格。然后根据该情境向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1)在我们生活中去超市购买矿泉水的时候,有没有导购人员迫使我们必须买哪一种矿泉水的情况呢?(2)在购买矿泉水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品牌之外,还要留心哪些问题呢?(3)倘若一瓶矿泉水上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你还会购买吗?……如此在生活化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会了解到何为选择权、何为知情权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讲授环节生活化。在讲授环节我一般会在新知讲解之后,借助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借助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该问题。以“我们一生的权利”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会在教材内容讲解之后,向学生呈现2011年高晓松酒驾被判处六个月拘役,并罚款4000元的新闻事件,在该新闻的呈现下,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在该事件中所提及的新修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将对公民的哪些权利实施保护?在依法治国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该如何将《道路交通安全法》落实到实际当中,使驾驶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呢?……在问题的诱导下,学生自然会想到生命健康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等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讨论出诸多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措施,诸如贴大字报、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等。如此,在问题的解决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生活化教学贯穿始终,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开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及落实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等,使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自主感知思想政治内容,在生活现象中树立高尚的思想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6)

所谓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生活化思维融入到政治教学当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视点和社会知识作为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将生活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政治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初中政治教学活动,使初中政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促进学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体验生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价值。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统筹考虑,将政治理论视点同现实生活的主题做到紧密结合”,是新课程改革对政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因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探索和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的重要措施,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初中政治过程中体验生活,为学生未来发展特别是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初中政治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学生普遍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而将生活化思维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当中,能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主题来增强初中政治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进而促进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1.提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启发性”。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升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初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大事例引入到课堂,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够思考。

2.提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特色性”。

要想使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取得实效,就必须将本地特色与政治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政治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留心将本地的人文特色、地理特色、发展特色与教材内容合理结合。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本地的传统文化来开展初中政治生活化教育,福建地区可南音、土楼等作为教学案例;北京地区可以将京剧脸谱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长三角地区可以围绕水乡古镇、江南园林等案例进行教学;东北地区可以通过二人转、大秧歌等表演艺术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而河北地区则可以将唐山皮影戏、评诚、河北梆子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之,通过将特色化的案例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当中,使初中政治教学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

3.提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政治教材中,有不少“抽象性”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提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加强学生的印象。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将一些教学内容与趣味性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学,可以让学生搜集大量国内外标志性建筑,中国长城、法国埃尔铁塔、美国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搜集不同饮食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饺子、美国的肯德基、日本的寿司等等,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也了解更多的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分辨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可谓一举多得。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7)

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并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一、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小学生作为生活的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小学生作为生活主题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然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前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生活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能学以致用。对此,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静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生活化的运用

(一)点击生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母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母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一一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学的效果就可以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二)沟通两个“课堂”,学习生活化的语文

1.课前向生活开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学习探究跳出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

2.课中再现生活

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过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实践,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

(1)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恰当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口语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2)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阅读。浩瀚的书海犹如艺术的殿堂,有了“语文”这把万能的钥匙,就能置身其中、自由徜徉。所以孩子应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阅读。(3)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初步的习作。在低年级就有简单的写话练习,高年级还有初步的作文训练。我们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大胆鼓励他们用“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8)

【关键词】

陶行知理念 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以学习教材中课文内容为主,而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教学显得比较空洞。并且,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差距甚远,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许多初中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比较枯燥,阅读、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学生虽然在语文科目上所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其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其实并不是很高。此外,是否具备学好语文的信心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有足够的信心能学好语文,那么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逐渐的积累起来。反之,学习兴趣则会降低。

(三)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重视起来。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才能使其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也是陶行知理论所推崇的。语文课本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理论、道理的升华。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比如,《秋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之前不理解母亲的懊悔之情。而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也许并不是那么和谐,也存在学生不理解父母的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想想自己是否也有不理解父母,让父母伤心的地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能够对父母多一份理解,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场景重现于课堂之上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很多,比如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能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上等。比如,朱自清的《春》,其中有许多关于春天美景的描述,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美丽的景色呈现出来。早上初升的太阳、刚发芽的嫩绿的小草、各种果树盛开的花朵、飞舞在花朵间的蝴蝶、在田野中嬉戏的孩子等等,都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这些景象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搬到课堂上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的另一番滋味,从而体会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基本限于课堂上,而交流的内容也仅限于文化知识。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各位老师是怎么样的,自己对这些教师的感情是怎样的。然后,再请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加强课堂上的互动,从而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朋友。而情景教学模式能使严肃的课堂气氛得到缓解,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从而对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理论与生活实际缺乏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交流等方式,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蛴行У母纳平萄效果,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9)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可以运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重视和感兴趣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面向生活,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将学习的范围伸向远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会有很大的兴趣,面对这门崭新的学科,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与学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实验展开教学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直观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学和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兴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实物展示、示范实验、新闻媒体、电视视频或者其他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惊喜与感叹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另外,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理论,这就需要不断的发现与引用.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组演示与改进,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延伸就是家庭作业,一份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并且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在我们了解不同的化学知识时,可以将相其与生活相关联.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允许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收集有关各种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知识信息.类似的作业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做无聊枯燥的作业,而是在解决一项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心情下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容易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10)

二、生活化的化学概念探究

化学学科的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想让学生掌握一些很难理解的化学反应,化学教师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常识巧妙地结合知识点丰富化学概念.例如,氧化的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教授化学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品进行实验,如可以用真空包装铁粉,再用网包包装铁粉,这样是为了证明铁粉在真空下不易被氧化,铁粉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生锈现象.这样的解释,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效果.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教学,这些实验最好从生活中去获取,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日常可以见到的物品进行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化学实验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真切感知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化学物品,让学生去挖一些泥土,让学生做水果电池,让学生用纯碱和泡打粉蒸馒头.教师要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注重生活细节,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高中化学结合起来.生活化化学教学,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不会产生畏惧感,化学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知生活中化学的能力.

生活中化学论文篇(11)

二、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了,课堂教学更加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配合与交流.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将教学主体更多的转向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教与学是师生双方参与的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课堂沉闷的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让生物课堂更加生活化,轻松化.比如在讲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泔水油问题的报道和视频资料,然后趁此机会介绍说,科学家经研究已找到利用泔水油提炼生物柴油的方法,预计不久将投入使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利用生活的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丰富生物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跟生物学相关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生物适应环境的课程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为什么有的树木如杨柳就会落叶,而松柏就不会落叶?学习体温调节的课程时,让学生自己感受自身体温调节,可以试着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寒冷的环境,切实感受自身的调节系统做出的反应等.利用身边的事物,例如窗外的树木等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最亲近的体验,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以及图书馆等资源,将生物学课本上的知识尽可能多的在生活中实践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存在,不再排斥课本.教学不仅仅是体现在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简单的层面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相结合,实现教学生活一体化.

四、作业布置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