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07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

一、初中化学学业考试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

全国各地化学考试的模式不同,有化学单科考试,还有理化生、理化、理化地学科合卷考试。

1.题型分布。试题分为选择题(占36%左右)和非选择题(占64%左右),非选择题又分为若干大题,以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为主。

2.难度分布。试题难度:容易题70%左右,中等难度题20%左右,较难题10%左右。

3.内容分布。试题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试题考查内容覆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及全部19个二级主题,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科学探究过程、实验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考查融于另外四大主题的内容考查之中。各部分的分值具体分布比例说明如下:“身边的化学物质”4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20%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30%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10%左右,其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少于20%,涉及计算的内容不超过10%。

(二)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分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业考试的考试水平要求如下:

1.认知性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知道水平――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认识水平――能领会所学知识的基本内涵(能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理解水平――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区别、判断、运用等,其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2.技能性考核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初步学习――初步形成的技能,初步学会――能独立完成的技能。

3.体验性考试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在题素材和内涵中要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关注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分析推理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等。

二、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趋势

(一)突出化学基础性、启蒙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全国各州市化学试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覆盖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有:(1)物质类知识,包括氧气、水、碳及其氧化物、燃料与新能源、金属、酸、碱、盐及有机材料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2)工具类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见碱、盐的溶解性表,常见物质的俗称等;(3)规律类知识,包括原子得失电子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等;(4)技能类知识,包括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与运用、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仪器的识别和选用、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与区分等。

(二)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能力考查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2.实验能力。用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简单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有识别成型的实验装置图和仪器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的能力;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等。

3.思维能力。对初中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做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运用储存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简单地迁移、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能利用数学工具,计算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

4.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究题一般保持两个题的命题方式:(1)以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为考点;(2)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进行考查。

5.计算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迁移,体现化学计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三、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备考策略

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单元复习,目的是巩固“双基”;第二轮专题复习,目的是把知识点网络化,便于纵向联系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复习时可按下列专题进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通常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用途,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推断、鉴别和除杂)、基本实验、化学计算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第三轮模拟训练,目的是全面提高应试能力,积累考试经验,同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点。由于化学考点多且较分散,复习时间相对其他科目较短,在复习中要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有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首,考前一定要系统地将化学课本通盘认真复习,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化学学业考试试题总体比较简单,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翻新、改编、整合或重组,要高度重视课本例题、习题、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插图,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是钢筋、水泥,必须花时间进行记忆与训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根本。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常见元素化合价、1-18号原子电子得失的规律、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物质性质与用途、二表二图(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线图、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图)等。

(二)吃透标准,把握方向

新课程标准是学业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各州市化学考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试题结构相同,试题题型不变,“新”主要体现在考查角度和形式上。核心基础知识年年必考,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六大营养素、化学式的含义、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断、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有关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的判断)的知识、常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材料类型的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等。将这些知识认真扎实复习,就抓住了学业考试中的大部分分值。

(三)分门别类,形成网络

拖笆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点、疑难点、考查点、易错点、基础点、综合点、能力点的复习与训练层层落实,逐项测评,细节过关;做到四结合,即教材与考试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复习与训练结合。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才是最有效果的复习;综合化的训练,才是最有作用的训练。在教学复习中,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零散知识变结构知识,考点知识变题型知识,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残缺知识变系统知识。

(四)讲、评、练三结合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实践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作业加以巩固和检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教师可以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和评价的需要创造性地编写有高学习价值的习题和测试题,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在习题的选择和编制上,应充分体现习题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注重选择有真实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境和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是通向成功的桥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程复习备考中要努力做到:把握课标,有的放矢;立足教材,双基达标;综合教材,双基提高;拓展教材,技能提高;研究考题,应试提高;整合讲评,效率提高;有效演练,水平提高;指导考法,分数提高。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2)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缓慢氧化的条件 (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 Fe 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 先与CuSO4反应;

Fe 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 NH4NO3 NaOH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 /KNO3 /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 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 x浓% = M稀 x稀% 或 M浓 x浓% = (M浓 + M水 )x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 = 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 酸和碱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一、了解NaCl、Na2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 (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3)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24-02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在初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材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杂乱无章、无序可循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要用心感悟、仔细体会,就会发现还是有一定内容体系可遵循的。

教材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1)无机化学基础,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构成、分类、性质、用途,物质间的反应、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2)有机化学基础,向学生介绍常见有机物、有机物的性质、简单有机反应、有机物与生活;(3)化学实验,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安全、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

教材从知识类型上看,可以分两大块:(1)元素化合物知识,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形成、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副族和Ⅷ族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物;(2)化学原理和理论,向学生简单介绍化学反应的原理、类型、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与生活。

我把新老教材进行对比并结合近十年的教学体会,从具体知识的承载对象:物质、化学反应、化学实验三个角度来阐述我对教材内容体系的一点感悟。

一 从所研究的物质角度来看教材的内容体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作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教材对物质的介绍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

1.原子的构成

教材内容在承接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玻尔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构成不同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本身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是由于构成这些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的数目不同。教材中引入了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与初中所学元素的概念相比较、融合,就可以使学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或核外电子)的数目不同而已;相同元素的原子虽然核内质子(或核外电子)的数目完全相同,但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目可以不同,一种元素可能会有多种原子。学生就能理解周期表中一百多种元素对应着几百种原子的事实。

教材中还引入了核外电子排布。在掌握了原子的构成后,学生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可以清楚感受到随着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性变化,为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2.物质的形成

把原子介绍清楚之后,顺理成章地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形成。自然界中存在的宏观物质就是由原子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教材中引入了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物质的形成要结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的种类进行考虑。已达稳定结构的原子,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分子,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如稀有气体)。未达稳定结构的原子,由其原子种类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以离子键(也有特例)结合成宏观物质;非金属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分子(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或原子团(原子团以离子间或共价键结合成宏观物质),或宏观物质;金属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结合成金属或合金。

教材中物质形成部分内容介绍得较浅,但作为中学阶段已可以解释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形成原理,而且这一部分知识的介绍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非常重要。

3.物质分类

教材中物质分类部分仅限于常见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与构成原子、化学键、物质种类多少等因素有关。教材上只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从生活实例入手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把常见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了介绍清楚混合物,教材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把混合物分为浊液、溶液、胶体。浊液和溶液初中已学过,这里重点介绍胶体的概念、性质、制备等。为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纯净物,根据形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的分类是高中的重点,从电离角度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化学键角度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从性质上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从得失电子角度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4.物质的性质

必修一中介绍了钠、镁、铝、硅、氮、硫、氯、铁、铜等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初学时觉得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凌乱,但当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过后,就会发现前面所学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后续学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前面所学习的是每一主族、副族和第Ⅷ族的代表元素,然后利用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就可以将前面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推而广之到其他元素及化合物。这样,学生就会对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作氧化剂,根据周期律氟气、氯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可作强氧化剂;氢氧化钠是强碱,则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氢氧化铯也是强碱,且碱性依次增强。

5.物质的用途

当学生掌握了物质的形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之后,就能联想到它的用途。教材中物质的用途都是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介绍而展开的。重在向学生传递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学科思想。如金属钠原子半径较大,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其原子易失电子,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金属钠一般做还原剂。

二 从化学反应角度来看教材内容体系

化学反应作为物质结构性质的体现,物质用途的依据,化工生产的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中之重。教材对化学反应的介绍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

1.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那原子是如何实现重新排组合的呢?化学键理论认为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生成放出能量。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可以解释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但没有解释清楚吸收和放出能量时旧键是怎样断裂,新键是怎样生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于是教材引入了分子碰撞理论,微粒间通过碰撞实现了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

本人认为教材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介绍,分子碰撞理论是关键,以分子碰撞理论结合化学键理论才可以较好地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

2.化学反应类型

教材始终是以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大反应类型为主线来介绍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概括出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对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整合、拓展、引申。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使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反应,去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材中为什么要重点介绍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本人的看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人类研究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和放出的能量,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教材中已用大篇幅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教材中引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应用的基础上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的介绍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有利于和物理、生物等学科实现交叉。

化学能与热能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键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提升,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化学能与电能向学生介绍了常见电池和发电厂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学会原电池的设计,这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提升。

4.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

这部分内容是把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进行对接,让学生了解如何把一个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工生产过程,使其产生效益。教材在化学反应速率中主要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化办法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限度以可逆反应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化工生产中影响产率和反应物转化率的因素,介绍了化学平衡原理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5)

1 教材分析与教学要求

本节教材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情感。在介绍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见弱电解质”之后进一步以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来讨论溶液的酸碱性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理解,同时又为接下来介绍测定酸碱溶液浓度的方法――“酸碱中和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此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1 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法――pH,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②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

②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身边物质的酸碱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和运用化学的情感;

②认识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酸性体质的形成及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理念。

1.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酸碱性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及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 教学实录与设计意图

学生计算、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计算分析进一步巩固对溶液酸碱性本质原因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过渡】通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发现直接利用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大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有时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引入另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这个物理量就是pH;那么什么是pH,它与溶液的酸碱性又有什么关系?测定溶液的pH又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2-73,分小组交流与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常温下pH大于7的溶液)

中性溶液:常温下pH等于7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归纳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收集、归纳、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出问题】溶液的pH我们如何获得?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法?教材中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多媒体展示】1.定性的测定:指示剂法(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2.定量测定:pH计法和pH试纸法

pH试纸法的几点讨论:

1.常见试纸的类别有哪些?

2.利用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3.pH试纸能否事先润湿,如果润湿会对测得结果有何影响?

【学生演示实验】用pH试纸测定家用食醋、雪碧、可乐、矿泉水的pH1.学生思考回顾、回答

2.学生现场测定:利用pH试纸测定日常生活中醋、雪碧、可乐、矿泉水的pH,并根据结果判断其酸碱性1.让学生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会pH试纸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学以致用,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过渡】从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雪碧的酸性与醋的酸性相当,甚至比有的醋还要强!因此我们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长期大量饮用雪碧(尤其是青少年),否则就会导致体内钙的溶解与流失,不仅如此,雪碧还是一种酸性食物,长期饮用会导致人形成酸性体液,那么酸性体液又有什么危害呢?

【多媒体展示】酸性体液――百病之源(视频材料)

【过渡】从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小于7.35的为酸性体液,大于7.45的为碱性体液,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都与酸性体液有关,酸性体液还会使人常常感到身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形成酸性体液我们必须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量,那么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呢

【多媒体展示】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

【过渡】英国学者克里比斯曾发现了人体内的“克氏循环”,因此克里比斯获得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课前我们说的醋虽然是酸性但其实它是一种碱性食物,适当多食用对我们是有利的,因此要适当地多吃点醋。那么每天我们摄入的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应满足何种比例才科学合理呢?

【多媒体展示】酸碱平衡――21世纪人类健康新理念学生聆听、常识性了解酸碱性食物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了解酸性体液与碱性体液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危害1.了解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2.让学生常识性地了解“酸、碱性食物”、“酸、碱性体液”的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理念

3 教学感悟

3.1 新课程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常见物质与化学现象,将物质性质、化学原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想[2]。本节课中我们有效地利用学生熟悉的“醋为酸性溶液”这一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与“醋却是碱性食物”这一认知冲突导入课题,引出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酸性物质有哪些?碱性物质有哪些?”的探讨,让学生对酸碱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提出“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有关知识去分析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平衡的关系。通过共同的分析得出了溶液酸碱性与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有关后,很自然地就想到“那么如何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这一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分析的问题上来,让学生的探究顺其自然地进入到了pH测定方法,而这一探究中我们仍然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喝的可乐、雪碧、矿泉水及食用醋等来测定其pH,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过量的饮用雪碧等饮料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最后再回到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介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整节课时刻围绕学生熟悉的物质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及原理,进而思考如何去健康地生活这一情感目标。

3.2 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化学知识,更应该关注对他们一生有何影响与有何价值

从教这些年来,每一年都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老师,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再提及当年所学的化学知识了!即使提起来知道的也少之又少了,这不禁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什么知识才是学生最想要学习的?怎样的化学课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怎样的化学课才算一节好课呢?怎样的化学课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呢?……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逐渐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化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的常识;不仅要了解一些化学原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原理去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指导自己科学健康地生活;不仅让他们掌握化学思维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健康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如本节课中让学生学会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及判定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常识性了解了溶液的酸碱性与食物的酸碱性是不同的,并通过酸碱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了日常生活中要“少吃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不要过量喝雪碧等酸性饮料”等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这些与他们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一些常识、生活理念必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笔者想这也就是新课程所提出的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化学课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目标所在吧!

总之,笔者认为一节能让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高涨、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有着无穷乐趣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一节能让学生记住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一节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6)

一、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是研究宇宙中精、气、神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揭示宇宙的生成本源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哲学上的精气神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世界是气的产物,万物的运动都是气运动的体现,万物的变化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一)精、气、神的概念 1.精的概念 先秦时代的《管子•内业》论及“气”时,提出了“精”。曰:“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又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里,精和气同义,无非指精为气中的精粹、精华部分。《黄帝内经》将“精”与“气”开始分别而论,赋予“精”以新的含义。《内经》中的“精”大多指有形的精微物质。如《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可见,中医学中所说的“精”,都是指维系生命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主要是指这一含义的精,是指体内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2.气的概念 气是古代贤哲对自然界及其物质本原的一种抽象的认识。先秦时代的贤哲就认定无形而又活泼的“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原。天地间的万物,皆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如《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气”就是物质,它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中医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之气。既然说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物质,而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所以说气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同时,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物质,充养五脏之气,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以说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神的概念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各种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这是最广的含义。如《荀子•天论》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淮南子》曰:“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等,皆属此义。二是指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在综合显现。《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医诊断学》讲的“望神”,通常所说的“神色”、“神气”、“目光炯炯有神”,皆属此义。三是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四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狭义的神。 (二)精、气、神的关系 “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青华秘文》),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精”是物质基础是产生“气”表现于“神”的根本,而“精”之化生又依赖于“气”。因此故人称“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三者是维持人体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精气神学说在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应用 (一)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精是构成人体最原始的物质,又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人在出生以前,先天之精便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摄入和化生。所以说没有先天之精,就没有后天之精。人出生之后,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得以充养而长盛不衰,从而发挥其生理作用。所以说没有后天之精,也就没有先天之精。无先天之精则无以生身,无后天之精则无以养身。所以我们通过后天滋养脏腑之精,来补益后天以达到补养先天不足或健身祛病之功效。由于体内的神与气都是无形的,需赖有形的精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古代气功养生之士强调练功首先实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五脏功能健旺,输布精华滋养肌肤肢节,达到养生延年祛病之目的。 (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气在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气遍布全身,既可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而气不足则立陷险境。故传统体育养生非常重视养气。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7)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可以实施分阶段的实验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物质检验的科学方法.教学基本过程:兴趣激疑,引发探究-自主实验,尝试探究-比较分析,引导交流-分类分析,归因反思-w移练习,扩展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常见物质的检验”要安排在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之后.人们经常根据物质的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等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教材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的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并归纳了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教材将焰色反应作为“拓展视野”的内容,介绍了现代分析测试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对于物质检验,初中化学已涉及,学生已初步了解常见物质检验的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物质检验知识不够系统和完善.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其操作技能等,都是物质检验的教学难点,应随着高中化学学习的深入而逐步解决.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检验Cl-、SO42-、CO32-、NH4+等离子的方法和技能,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分析等,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及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难点:离子检验过程中试剂的选择与方案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

1.兴趣激疑,引发探究.从生活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出问题:你根据什么辨认羊毛和棉花?你怎样用简单方法证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创设情境:某建筑工地的工人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罪魁祸首是NaNO2.有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2010年6月24日一个风雨交加、漆黑的夜晚,某市某路发生一起严重车祸,轿车司机当场死亡,酒后驾车是造成这一恶性事故的原因.讨论:NaCl和NaNO2在外观、颜色、性质上有何相似性?自来水生产中通常使用少量Cl2消毒,如何检验一瓶瓶装水是自来水还是纯净水?(提示Cl2与水反应生成产物之一为HCl)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K2Cr2O7(红色)反应生成蓝色的Cr2(SO4)3,交警监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常要求驾驶员往填充了K2Cr2O7和H2SO4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交警是根据何现象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通过以上例子及已有知识,请谈谈物质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学生活动:获取信息,比较,观察,确定检验方案.

2.自主实验,尝试探究.让学生自主或者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创设情境:展示某化学肥料的标签(图略).由图可知,该肥料的成分.讨论: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化肥中含有NH4+、Cl-、SO42-离子?指出所用试剂,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根据有关离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加以检验,并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发生的反应.探究体验:指导学生用实验进行尝试性探究,并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8)

记忆,就是每天花五分钟记化学概念、定理、原理、化学用语等。

练习,就是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练习习题处理能力,多做题。还要善于归类,就是能判断同类型题。这样就是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习题,把记忆的东西消化吸收。每天花二三十分钟做题,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怎样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这就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其次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主要是发生在酸、碱、盐之间。

1.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者水,三者必具其一,也可同时具备。

2.一般要求反应物溶于水或酸,因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更难电离的物质的过程。

可见,记住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还要记忆部分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可溶;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或酸外;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或酸外,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余可溶;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其余的难溶;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难溶。

记住了上述知识点,再去判断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就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处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中学化学中还有个很常用的知识点,就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帮助我们判断金属能否与不同物质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一个重要依据。

例如:X、Y、Z分别是Fe、Ag、Hg、Cu四种金属中的一种,X的单质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从Z的盐溶液中置换出Z,也不能和盐酸反应,Z的单质也能够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但不能够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1)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2)若X是Hg,则Y是________。

(3)Z和Y的硝酸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Y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________。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的内容判断,X比Y活泼;但X排在氢后面;Z比X、Y活泼,但Z也排在氢后面。综合考虑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Z>X>Y;若X是Hg,那么,Ag、Hg、Cu都排在氢后面符合要求,相对应Z是Cu、Y是Ag。

答案:(1)Z>X>Y;(2)Ag;(3)Cu+2AgNO3=2Ag+Cu(NO3)2。

要想顺理成章地解决这道题必须跨越的障碍就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要熟记金属活动性的规律: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而且金属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够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有的同学会问怎样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采用“五元素一句”的方法,即:“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这样记忆比较押韵、上口。注意书写时最好用元素符号表达,这样还可以练习元素符号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在学习中熟记一些基本规律,可以使我们比较快捷、准确地处理问题。因此,把学习化学的思路进行调整,形成记忆中的化学是必须的。我们不仅要记一些反应规律、原理、定理,还要熟知常见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中伴随的现象等,这是处理推断题需用到的知识点。有些同学害怕做推断题,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对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现象知识储备不足。

例如:某种常见无色、无味气体能够灭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哪种气体?

你只要知道我们中学化学中介绍的二氧化碳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其他的无色无味气体都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把问题解决了。就像旁人向你描述一个熟人的外貌、性格特征,让你判断他是谁,你只要按照提供的特征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了,前提是你必须熟记这些特征才行。

例如: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很接近空气,有剧毒。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无毒。知道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回答下面的问题:

实验室收集一氧化碳只能用______法。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______法。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要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载体,还承载着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实践能力的教育功能,因此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意义非同一般。但教材中该部分内容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学生易学难记。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和教学体会。

1 充分运用实验增强直观性,优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更强,大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功能的挖掘和利用成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关键。元素化合物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它们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水、酸、碱、盐等的反应看得见摸得着,课堂上应力争把相关实验做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精彩,以至于想认识更多的物质。一些经典实验如钠与水、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高中生求知欲比较旺盛,对实验充满了兴趣,但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实验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观察,若实验现象较多时,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给出观察提示,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重要物质的性质,还可以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如在进行SO2教学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事先制好SO2,每组分一试管,学生按学案所示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并讨论其中显示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内容如下:

(1)观察SO2,闻气味(闻后立即塞好);(2)将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下打开胶塞;(3)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塞紧试管口,取出,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4)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加入2滴品红溶液震荡,观察,加热后再观察;(5)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滴加2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震荡,观察。

通过本实验探究,学生理解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的气体;从物质分类角度看,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从化合价角度看,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从特性角度看,SO2具有漂白性。

2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3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方法也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人教版必修Ⅰ金属化学性质一节,将几种金属化学性质集中介绍,有利于不同金属性质的比较:如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与氧气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钠与水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铝或铜制水壶不与热水反应,实验探究铁与水蒸汽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认识到金属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与金属活动性有关。再有在讨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时,可运用类推和比较的方法与二氧化碳作对比(与水反应、与碱NaOH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通过对比,找到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归纳法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最常使用。如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通过归纳,可以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是什么,主干内容是什么,初步建筑起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使之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知识点。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0)

怎样开展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达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目标,体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价值,这是我们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就是我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1. 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必修《化学1》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只有两章内容,但内容涵盖了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肯定感到这么多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是无法完成的,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1)领会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以钠、铝、铁、氯、氮、硫、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代表,主要介绍了它们的重要性质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向“少而精”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而是要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改变在以往教学中经常出现的 “繁、难、偏”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新课程重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新课程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学习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索者、发现者、体验者。

2. 钻研新教材,调整教学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为先导,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介绍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和制备,并使相关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而新教材则从各物质的制备或存在引出这些物质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自己来认识物质的性质。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调整教学方法。

(1)依托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过程中的颜色、气味、状态、声音等的变化,都需要学生调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2)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较大的变化,教材编排了相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但教材并没有全面、系统编排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与生产、生活和科研相关的常见物质,及相关的重要性质,所以也需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站在观念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层面上,不要过多在乎细节知识的多与少。而要注意归纳、比较,让学生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篇(11)

中图分类号:Q9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58-02

生物体内除了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四大类物质外,还有成千上万种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四大类有机物代谢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物质,往往是是代谢的终产物,称为次生产物。这些次生产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和化工原料,对生物自身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多烯色素就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种类,但大部分读者对多烯色素等次生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及用途知之甚少。本文以多烯色素为例,介绍了其常见种类的生物来源、化学结构、化学性质和保健价值,增加读者对次生化合物的认识,并为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1 多烯色素的化学本质

次生产物可以分为三大类:萜类、酚类和含氮次级化合物,多烯色素属于萜类化合物中的一种。萜类的结构特点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头尾相连而成的化合物,这种结构特点称为异戊二烯规律。所以萜类化合物的分子中碳原子数均为5的倍数,萜类也是根据化合物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的,可分为单萜(10个碳原子)、倍半萜(15个碳原子)、双萜(20个碳原子)、三萜(30个碳原子)、四萜(40个碳原子)和多萜(>40个碳原子)等种类。四萜化合物由8个异戊二烯单位连接而构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由于四萜化合物的分子中都含有一个较长的碳碳双键的共轭体系,所以四萜都是有颜色的物质,因此也常把四萜称为多烯色素。

2 多烯色素的常见种类

多烯色素的常见种类有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虾青素、辣椒红素等,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还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逐一介绍如下。

2.1 胡萝卜素(carotene)和叶黄素(lutein)

胡萝卜素(carotene)呈橙黄色,在植物中的功能为吸收和传递光能,并保护叶绿素。胡萝卜素根据其两端的化学结构又分为α,β,γ,δ,ε等5种异构体,其中β-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生理作用最强。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单线态氧)、抗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作用。β-胡萝卜素还是哺乳动物合成维生素A的前体,1分子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2分子维生素A,是目前人类最安全补充维生素A的产品,维生素A是维持眼睛和皮肤健康的重要营养成分(图1)。

叶黄素呈黄色,主要的作用是抗氧化,尤其对延缓眼睛的老化和退化具有重要作用。人类视网膜黄斑位于眼底视网膜中央,黄斑体的视网膜组织层里有大量的叶黄素,早期的解剖学家称该区域为“黄斑”或“黄点”。黄斑是感光细胞聚集的地方,负责在视野中央提供颜色和具体细节。视网膜上的叶黄素还可能起着蓝光过滤器和猝灭单线态氧的功能。俗话说“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精辟概括了叶黄素的保健功能。

2.2 蕃茄红素(Lycopene)

番茄红素是一种洋红色的多烯色素,呈现明亮的红色,由于最早从番茄中分离获得,故称番茄红素。天然番茄红素存在于番茄、西瓜、南瓜、李、柿、葡萄、红莓、柑桔等果实以及萝卜、胡萝卜、芜箐、甘蓝等植物的根部。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作用是β胡萝卜素的3倍,更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之一。它能促进癌细胞分化,抑制癌细胞增殖,是防癌、抗癌的佳品,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延缓衰老等也具有显著作用(图2)。

2.3 虾青素(Astaxanthin)和虾红素(Astacin)

青色的虾蟹高温烹制后为什么变成了红色?那是因为虾蟹体内的虾青素转化成了虾红素。虾青素和虾红素是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空肠动物体中的一种多烯色素。其中虾青素在动物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而呈青或蓝色,高温下虾青素因氧化作用而变成了虾红素(图3)。

虾青素和虾红素是自然界优质、高效、安全的着色剂和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对人体也具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可有效清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增强细胞活力,维持机体平衡和减少衰老细胞的堆积。具有保护皮肤健康,促进毛发生长,抗衰老、缓解运动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

2.4 辣椒红素(Capsanthin)与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

辣椒的红色是一种辣椒红色素,并不辣,其辣味物质是辣椒碱。辣椒红色素也是目前热门的抗氧化剂,其主要成分是辣椒红素和辣椒玉红素。辣椒中还含有大量黄色素,黄色素主要成分是β-胡罗卜素和玉米黄质。其中红色素占辣椒色素总量50%~60%,所以呈现红色。辣椒红色素不仅色泽鲜艳,色价高而且食用安全,也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辣椒红素在食用油中的溶解度不高,自制辣椒油呈浅浅的黄红色,而工业辣椒油往往呈深红色,这种辣椒油添加了人工的红色素,并不是辣椒红素,可能对人体有害,尽量不要食用(图4)。

3 结语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天然化合物,多烯色素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物质。了解这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保健功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加学习兴趣,丰富生物学知识,促进生物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健,方欣,杨长青,等.植物萜类次生代谢及其调控[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12):1030-1046.

[2] 李福枝,刘飞,曾晓希,等.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9):2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