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9 10:32:13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1)

引言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种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参考文献

[1]董志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册)[M].北京大学出版,2007.

[2]李元宝.人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家[J].人力资源,2013(4).

[3]茅于轼.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学[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1(3).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2)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本文由收集整理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γ时,说明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加注重爱情。物质与爱情到底各占多大比重的问题,是一个效用最大化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转贴于

4 善于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理论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用来指导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因此,经济理论也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读书、打工与读书、游戏与读书、锻炼与读书等关系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部分人来到学校忘记了读书就是自己的天职。对他们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来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来到学校读书的机会成本,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借入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另一类极端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读书读好了,其它方面都可以不必考虑。这部分人是学习至上主义者,他们可以忘我的读书,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天害理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出函数来说明。我们知道有个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在这里可以具体化为所学的知识或者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与普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稍有不同,a的符号可正可负,当它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时候,a>0;当它是用来破坏他人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a<0;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指数α、β为常数。这个式子说明,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搞垮了,使得l=0,产出y也将等于0;如果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尽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产出将是负数,也就是危害社会的“产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要保证思想道德品质不要出现问题。

5 善于应用经济理论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好人、处好事。前面的产出函数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做人的非常好的例子。其实,经济理论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做那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好事情,至少不要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如某人生日party,寝室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唱歌跳舞猜拳饮酒,彻夜狂欢、好不快乐。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他们影响了别人正常的生活与休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行为的外部性,他的生日party可以不要开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或者找一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做他的生日party,如在酒店或娱乐场所。另外,可以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为什么要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什么要懂得感恩等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函数知识告诉我们,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知识告诉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平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涉及到经济学

知识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下的产出最大化问题,但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投入产出问题有所区别。首先,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多方面决定的,我们不妨把每一个方面也称为一种素质;其次,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又需要一定量各种“要素”的投入,同时,在培养这种素质的同时,其它素质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用z表示综合素质,yi表示n个素质中的第i方面的素质,xj表示m个要素投入中的第j种要素的投入,假设第j种要素的价格为pj,总成本c为常数,用f和g表示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的关系用函数表示:

z=f(y1,y2,y3,…,yn)=g(x1,x2,x3,…,xm) x1p1+x2p2+x3p3+…+xmpm=c

(1)式有两个方程,后面的等号表示m种要素的投入,有n个方面素质的产出,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方程;前面的等号表示人的综合素质是由y1、y2、y3……yn几个方面的素质决定的,z为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由于获得y1、y2、y3……yn所得的好处或者效用,因此,前面的等号可以看成是效用函数。(2)式为约束函数,表示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如何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最大化,就可以归结为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3)

雾霾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呈现出进一步扩散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均受到了影响,所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实际的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参考,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危害分析

能见度的准确定义为在天空背景下人的肉眼所能识别的黑色物体的最远距离。由于空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激增导致了能见度严重降低,机场航班被迫延误或者取消、高速公路关闭、交通限行等问题的发生说明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目前雾霾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出现,大中型城市受到的影响极为明显,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在2013年全年时间里只有5天不存在雾霾天气,可见在我国大气颗粒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大量的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导致了能见度的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已经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重点。能见度的降低意味着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了居民对重度污染企业的投诉与相关部门治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我国政府机关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1]。

2 影响能见度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汽车已经不再属于昂贵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消费品。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以柴油为主要燃料的公交车、货车等所排放的毒性颗粒是造成目前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种情况我国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限制柴油汽车的使用,确保毒性颗粒物的排放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空气质量[2]。

2.2 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

由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需要采取相应的供暖措施来保证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我国是一个贫油富煤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资源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燃煤取暖就成为了我国北方主要的供暖方式。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充分燃烧导致了大量的颗粒物通过排烟系统进入到了空气中,悬浮于大气中与空气进一步结合导致了雾霾现象的出现,由此引发了能见度的下降。燃煤取暖方式已经成为了继汽车尾气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毒性颗粒物来源途径。

2.3 工业生产活动的排放

工业中的冶金、化工、锅炉燃烧、机电制造等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是毒性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工业生产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高,导致了工业生产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造成了雾霾的产生,大气环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其危害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落实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3]。

2.4 可生长颗粒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不仅包括化工类的物质,还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菌群,由于大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到了大气中,较多种类的细菌能够通过吞噬有害物质来进行繁殖,导致空气中的有毒生物菌群含量进一步激增,不仅严重影响了大气能见度,也对人类的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空气治理已经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目前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保证我国居民能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3 提高能见度,减少颗粒物排放的具体措施分析

3.1 转变经济结构

由于工业生产是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其地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在逐渐下降,被其他产业所取代,因此针对目前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就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变,对重度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约束,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逐渐减少,缓解目前严峻的环保压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4]。

3.2 出台空气质量标准,将社会监督引入实际工作中

空气污染程度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分级,让人们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为全社会对污染程度的监督提供一个基本依据。因此,我国PM2.5标准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将其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实,不仅能够促进环保事业向前稳步发展,为我国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物的成因以及来源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出台,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谭吉华.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4)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以及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群众的不文明生活方式等,是造成科学发展观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人大的监督当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能耗、高物耗、环境污染等,不但影响着本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生态造成破坏,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对此,人大必须进行理性思维,跳出本地区利益的局限,对这种现象实施严格监督,促使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版权所有!

见微识著,研究对策,提高监督的前瞻性

要有见微识著的本领,运用超前思惟,善于狠抓苗头性东西,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一是要把握规律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要抓住要害问题展开监督。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别社会热点问题,常常会掩盖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果不及时正本清源,待深层次矛盾恶化,往往会严重阻滞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企业改制中职工上访现象,其根本问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迟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各个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及持续发展的因素。究竟哪个因素危害最大,人大工作者应该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抓住要害问题,提前实施监督,并寻找对策,献计献策,协助党政组织积极实施,创造条件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三是抓住对后续发展有制约力的因素进行监督。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方案、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等文件一旦经人大通过,就变成国家意志,对本行政区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通过这些文件前,必须及时列入监督范畴,提前介入,深入调研,以便在通过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防止这些文件在执行中产生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后果。

深谋善断,跟踪纠偏,增强监督的权威性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新闻有了越来越多的报道空间和领域,报道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和拓宽,报道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各类媒体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经济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研究所刘笑盈所著《国际传播中的涉外经济新闻报道》一文中指出:“在所有的新闻种类中,经济新闻是产生最早的新闻,劳动中的信息传递就是最原始的经济新闻形态,但是它呈现了分散、零乱、无序的状态。”文字新闻出现后,也出现了早期的经济新闻。但直到19世纪后期,经济新闻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由原来的经济信息为主发展成了通讯、专访、调查和评论等多种形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经济类报刊,如1843年英国的《经济学家》、1888年《金融时报》、美国1889年的《华尔街日报》等。在报刊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据1924年美国的《独立》杂志统计,当时的美、英、德、法四国主要报纸上,经济新闻已占了第一位。①

在中国,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报纸也开始有早期的经济新闻,如70年代《申报》的经济新闻占15%左右,1979年上升到了42%,80年代后开始迅速发展,1994年达到了65%。②现在有些报纸或广播电视媒体,经济新闻占到了50%以上,还有些媒体成立了经济专业报纸和专业频率、频道。例如央视二套经济生活频道。

二、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作用

(一)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根据这一论断,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还应由此拓展开来,研究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再现或折射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趋势。③所以说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十分广泛,范围相当大,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的领域。但主要的方面大致有这么几个:

1、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重大经济战略和方针等,它们对国家的经济运行有决定作用。因此,一旦重要国家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都应该及时报道。比如1998年9月之后,美国连续3次下调利率,世界上的主要媒体每次都及时报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报道这些经济政策变化时,尤其应该报道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对这些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稿件的内涵和价值。

2、行业经济状况。它是反映经济状况的长期指标,应该给予重视。过去西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钢铁、汽车、建筑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产业,如信息、保险、金融产业已经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此经济报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3、财经新闻。包括股市、汇市、期货。由于金融市场的联系和连动日益密切,金融领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读者重视财经新闻报道。

4、服务类经济新闻。服务类经济稿件由于能为集体或个体提供难以替代的服务而受到欢迎。经济报道对于品牌塑造、增强无形资产以及协调公共关系方面有重大意义。

(二)经济新闻的主要功能

1、必须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当前经济政策服务。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所以经济报道应该密切注意国家宏观调控和当前经济政策变化的新动向、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进行报道。

2、深入浅出地介绍和评析宏观经济形势。在经济运行的关键时期,及时介绍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3、及时、准确地传播重要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4、揭露和批评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5、传播经济知识。经济新闻所传播的新信息、新动向、新经验从广义上来说都属于知识的范畴,而从事经济活动的具体生产知识、商品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等是经济新闻所传播的内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历史知识、科技知识、地理及其他知识也常常出现在经济新闻中。

6、指导经济生活。经济新闻对经济生活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生产、商品流通和引导消费等方面。

三、创新经济新闻报道的视角

人们常常说经济新闻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这固然与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多、数字多不无关系,但症结还在写作上。如用简单化的思路看待经济现象,出现了一厂一店、就事论事的报道;用绝对化的思路探讨经济问题,就会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报道模式;用终结式的思路评价经济形势,则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引导;用见物不见人的思路报道经济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观念、素质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新闻工作者在从事经济报道时拘泥于常规眼光、视角和思路,使报道立意不新、深度不够。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经济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储备,只有善于拓展经济报道的视角,创新经济报道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常写常新。

1、用政治的眼光透析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我们在宣传报道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时,必须首先要考虑政治因素。所谓用政治的眼光透析经济现象,就是牢牢掌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牢牢从讲政治的高度选择经济报道的立意、选题和切入点,从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中挖掘它的深刻内涵和影响。

曾获1997年中国新闻奖的消息《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就是记者在参加某农场“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时,从政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记者从现场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有其背后深层次的政治意义和这类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记者不仅要报道生活事件,还要作出深度的挖掘和分析,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报道有深度和广度。

用政治的眼光透析经济现象,还有助于增强经济报道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的方法,发现经济报道中的疏漏和差错,避免以偏概全、自相矛盾等多种问题的发生。

2、深入经济写经济,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经济活动,增强经济报道的理论色彩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为了做好经济报道,记者必须要懂经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从经济变化当中发现经济运行规律,只有这样,经济报道才有吸引受众的魅力。此外,如果记者尽说外行话或对采访的问题似懂非懂,会使采访对象认为你无知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经济记者应善于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经济现象,运用专业经济知识分析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采访中更需要多想几个为什么,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多请教专家和业内人士,而不是听一面之词。与其他新闻的准备不同,经济新闻的积累和调研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日积月累。采访人物时,记者可以找一些关于此人的材料或他所从事的职业的有关材料看看。采写经济稿件时,这样的准备工作需要做,但更多的是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材料。例如有些企业、有些产品虽红极一时,却可能是昙花一现,记者如果盲目报道一时的红火,就有可能陷入长久的尴尬。经济记者如果能用专业的眼光审视经济现象,把报道对象放在时空的跨度上分析,把局部的经济现象放在整个社会的全局背景下考虑,分析经济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出事物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3、围绕科技写经济,用科技的眼光观察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科技的密切联系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经济宣传活动中,必须用科技的眼光看待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现象。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我们所指的科技眼光应当是大科技的视野,不仅指单纯的科学技术,而且包括这项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样,采访就能从单项的科学技术联系到相关的产品、产业、市场、人民生活等经济活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由此挖掘出主题重大的经济报道。

4、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社会学的眼光分析经济问题,增强经济报道的实践性

由于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一些带有共同规律的经济现象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出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点。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只有掌握了个中规律,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看到经济发展的深层规律。

比如,农民进城务工是城市生产资料、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和农村剩余劳力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用工组合。而近年来城市下岗职工下乡经营是下岗职工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管理优势与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另一种有效用工组合。这两种用工组合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其呈现的经济学意义是相同或相似的,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人力资源,使其发挥最佳效益。经济新闻如何能将这两种现象对比报道,注重探究其共同规律和深层意义,无疑会使报道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有些经济活动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些经济问题事关百姓利益,有些事件虽因经济活动而起,但其意义及涉及的范围早就超越了一般的经济问题,牵扯到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对于此类经济报道,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全面剖析,从百姓视角入手,既可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又能提高报道的立意,增强报道的深度。

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主题,经济报道要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推动力,作为媒体就必须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来观察经济形势,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理性严谨地报道经济信息,评判经济形势,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走势,才能以全新的视觉报道好经济新闻。■

参考文献

①徐人仲:《经济新闻学初探》,新华出版社,1993年

②樊凡 编:《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6)

能见度的准确定义为在天空背景下人的肉眼所能识别的黑色物体的最远距离。由于空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激增导致了能见度严重降低,机场航班被迫延误或者取消、高速公路关闭、交通限行等问题的发生说明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目前雾霾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出现,大中型城市受到的影响极为明显,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在2013年全年时间里只有5天不存在雾霾天气,可见在我国大气颗粒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大量的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导致了能见度的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已经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重点。能见度的降低意味着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了居民对重度污染企业的投诉与相关部门治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我国政府机关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1]。

2 影响能见度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汽车已经不再属于昂贵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消费品。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以柴油为主要燃料的公交车、货车等所排放的毒性颗粒是造成目前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种情况我国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限制柴油汽车的使用,确保毒性颗粒物的排放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空气质量[2]。

2.2 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

由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需要采取相应的供暖措施来保证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我国是一个贫油富煤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资源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燃煤取暖就成为了我国北方主要的供暖方式。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充分燃烧导致了大量的颗粒物通过排烟系统进入到了空气中,悬浮于大气中与空气进一步结合导致了雾霾现象的出现,由此引发了能见度的下降。燃煤取暖方式已经成为了继汽车尾气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毒性颗粒物来源途径。

2.3 工业生产活动的排放

工业中的冶金、化工、锅炉燃烧、机电制造等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是毒性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工业生产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高,导致了工业生产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造成了雾霾的产生,大气环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其危害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落实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3]。

2.4 可生长颗粒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不仅包括化工类的物质,还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菌群,由于大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到了大气中,较多种类的细菌能够通过吞噬有害物质来进行繁殖,导致空气中的有毒生物菌群含量进一步激增,不仅严重影响了大气能见度,也对人类的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空气治理已经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目前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保证我国居民能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3 提高能见度,减少颗粒物排放的具体措施分析

3.1 转变经济结构

由于工业生产是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其地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在逐渐下降,被其他产业所取代,因此针对目前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就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变,对重度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约束,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逐渐减少,缓解目前严峻的环保压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4]。

3.2 出台空气质量标准,将社会监督引入实际工作中

空气污染程度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分级,让人们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为全社会对污染程度的监督提供一个基本依据。因此,我国PM2.5标准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将其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实,不仅能够促进环保事业向前稳步发展,为我国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物的成因以及来源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出台,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7)

进入高一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学习人民版经济史部分。在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形式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模式,也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来学习经济史部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经济史教学要多联系现实日常生活

实践出真知。经济史中很多的概念、现象和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在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很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大都很熟悉。联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经济史中涉及的很多器物,学生能从农业劳动经历中接触。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农耕这一知识时,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农具,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学生很自然能够答出这些农具的用途,例如耧车,是播种的,犁是耕作的,翻车是灌溉的,锄是锄草的。再深入启发,这些农具现在还常用吗?现代农具和这些古代农具有什么联系吗?有什么进步?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更好理解小农经济打下基础。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产工具,能列举更多的农具。经济史中有些抽象性的概念,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对于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特点,是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的。正确认识这个概念就不再有什么困难。再比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农民获得了什么权利,就可以联系自己家里的承包地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你家土地能不能卖掉?你家土地种植什么作物?银杏树和大蒜是不是自己家庭自主决定种植的?通过设置这些学生日常能够看得见接触得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能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这一历史结论。还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教材中经济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听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彻。在学习中国近现代饮食知识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时,可以让学生去列举各个菜系的特点,并列举代表性的名菜和风味小吃。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哪些城市,那些城市名菜的风味特点是什么。很多农村同学的父母在南方打工或做生意,他们也有在苏南地区生活过的经历。可以让他们谈谈自身在苏南的饮食经历,说出那个地方的饮食特点,从而认识苏南地区人们喜欢甜食,属于淮扬菜系列。我们苏北地区喜欢吃大蒜,大葱,菜系属于鲁菜系列。以结合农村学生自身的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经历来介绍和学习历史知识,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经济史教学也要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

高中各学科知识,尤其是文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经济史部分涉及和运用的政治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很常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经济史中涉及的一些政治常识一直很常见,充分发掘政治学科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时,很多的会议内容,其实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科时已经了解了。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十五大的内容等等。学习这些知识时,很多其实是在复习政治学科知识。学生有了政治学科的知识,了解和识记也就更容易更深刻了。地理知识在学习经济史的一些方位、工业的分布等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就要结合地理知识,欧洲四位航海家航行路线,跨越哪些大洋等。在学习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概况时,分析为什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先在沿海地区出现?这些都需要调动学生去联系地理知识进行解答。有了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辅助,学习历史知识就会更加得心顺手,效率也就更高。

三、经济史部分要联系影视歌曲等知识

影视节目直观生动,能从视觉上和情感上影响学生学习。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节知识,就可以联系影视知识。观看清末民初的电影片段,可以了解近代服饰的变迁。教师可以提问,在哪些电影中可以看到长袍马褂?什么时期可以看到女性穿旗袍?电视剧《大染坊》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高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有些歌曲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完全可以拿来为教学所用。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可以作为学习古代手工业的情景导入。历史素材无处不在,充分的挖掘开采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为历史课堂添砖加瓦,历史经济课堂就不再那么枯燥和单调了。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8)

同样,堵车也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在国外也经常有堵车的现象见诸报端,甚至比国内堵的时间更长,堵的车辆更多。只是有些老外面对堵车的心态要平和一些:在欧洲的公路上,更见过被堵在路上的开车人,悠闲地在方向盘后面看书。

冷静地分析堵车现象,就会发现堵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另一个佐证。在物质极度困乏的年代绝对不会见到堵车现象。当然如何科学地解决堵车现象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堵车”带来新思维

堵车现象也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当堵车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时,说明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并得以在广大消费者之间大规模使用,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专利。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城市交通系统方面已经发展滞后,不能适应当前汽车快速普及的需求。

近些年,济南市政府为保证市民正常出行和工作,在改善现有交通系统上下了不少工夫,投入也相当巨大,有数据显示,为减少公路塞车,济南市政府每年投入在交通系统上的资金接近1000亿元。基本实现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无缝隙规划。不仅堵车和交通事故的损失明显下降,而且还有非常意外的收益。有数据表明,公路建设每投入10亿元,就可创造4.2万个就业机会,而每投入1元,可创造5.7元的经济效益。

有相关专家根据济南的具体情况做过相关的测算,在济南每拓宽改造一条5公里长的公路,解决了这条路上的交通拥堵问题,至少能够带来1500万元的效益,而新造的公路所带来的效益将会更高,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不堵车,从每米路上我们能够多赚上3000元。

现在济南的汽车比原来多出很多,但是交通却比原来顺畅多了,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原来从济南东北角的祝甸到济南大学,无论是乘坐公交还是自驾车都要走上两个小时的时间。而自从花园路、经一路全线贯通,201路大站快车开通之后,最多1个小时的时间,而自驾车不过半个多小时。

而在北京、上海、美国纽约等大城市,为解决堵车现象,政府还投巨资修建城市地铁公交,快速公交车道等公交系统,它们让城市公交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

新建道路和公交设施科学规划,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美化了城市,同时,解决堵车的过程也增加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无论是经一路和经十路等路段的开工建设,还是城市公交快线的投入运营,相关部门都举行了大量的听证会,倾听市民的呼声和意见,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符合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思想。

“堵车”催生新经济

按照堵车经济学的观点,治理堵车现象的根本思想不是限制私家车的发展,而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由堵到畅”的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实现我们城市部门执政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堵车是与现代文明相克相生的必然现象,由此还催生了一大批相关行业。其中主要为城市有车族量身定做的交通广播成为传统广播媒体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城快递也是堵车现象催生出来的又一新生行业。堵车现象大大增加了时间与交通成本,有人做过统计,以现在的油价计算,每踩一次刹车就会耗费掉2-3毛钱的汽油钱。而在堵车情况下,每前进1公里大约要踩刹车20次左右。这样算来,5元钱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踩掉了。同城快递公司会根据客户需求和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作出统筹安排,遍布各区域的网点联动快速将物品送达目的地,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和节约社会资源。目前在济南,这样的同城快递公司已经有近百家。

同时,堵车现象还催生了堵车外卖、停车位、堵车广告位等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产生。因此说“堵车”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堵车”树立新文明

我们现在承受不了堵车的现状,一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了,二是整体生活质量提高了,此外心态不好,大量抢行违章,也加剧了拥堵。大街上常常见到,一辆左转车抢行加塞儿,占去整整一条直行车道;而一辆直行大公共又从右转车道直行,堵塞多少车辆,造成大量道路资源浪费。跨越栏杆、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违规现象都能引起堵车的发生。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9)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事情都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又有趣的学科。下面,用我学到的一些道理来解释身边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恋爱。在享受爱情的甜蜜的同时,你是否想过,不掺杂利益的、纯美的爱情也会和经济学扯上关系。或许你会觉得恋爱与经济扯上关系是对爱情的亵渎,但是,其中的分析也有它的道理,可能会对你的行为选择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下面来看一下恋爱中的经济学道理。

一、恋爱的机会成本

在大学里谈恋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谈恋爱的人从总体来说仍是少数,下面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谈一下,为什么大学不谈恋爱。

机会成本是你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所有东西,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物品、劳务、情感。现在来看看恋爱的机会成本有哪些。

首先看一下在大学期间的谈恋爱所需金钱成本。谈恋爱不可避免的是两个人想要时时刻刻的在一起,了解彼此的情况。但是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通过手机等来联系,时时刻刻获得对方的消息。这样一来,手机话费就成为恋爱人群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相对数量较多的费用。另外,谈恋爱的年轻人,一有时间就会聚在一起,对于异地恋情况,两人见面需要来来去去的数额不小的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路费。逢年过节,不管是情人节、圣诞节,七夕春节还是元宵节都要互相赠送礼品,为礼品成本。男女朋友还要时不时的去外面吃饭,两人一起出去玩、买东西,是一种日常开支成本。

另外,整天跟恋人在一起,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这是一种时间成本。整天陪着恋人,必然会影响到跟其他人的交往,即日常的交际活动,影响人际关系,跟朋友、亲人的感情;当两个人发生矛盾、冲突,吵架分手的时候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情感成本。而谈恋爱获得的是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得到的是自信心,来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减少了孤独感,这些也可以从朋友、亲人那里获得。

综上所述,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包括话费、路费、礼品费、日常开支等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等。如果只顾着谈恋爱而忽视了其他,影响了学习等其他东西,机会成本还不只这些。而放弃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只是那些心理上的满足和爱情的甜蜜,而且这些东西还有其替代品——亲情和友情来替代,所以,我想是因为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太过巨大,其收益远远小于机会成本,很多人选择在大学期间不谈恋爱,而是专注于学业。很显然,这是明智的。

二、恋爱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一般来说,恋爱过程是这样的:两个人互相有好感,互相喜欢,或者一见钟情,进入热恋阶段,两个人都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山盟海誓、海枯石烂都发生在这一个阶段。男生对女生千依百顺,女生对男生仰慕倾心,两个人体验着恋爱的美好感觉。但是,当时间久了之后,双方之间开始有争执、摩擦、冲突,这时候的爱情不再像一开始那么美好,两个人或许都开始对对方有意见,当矛盾升级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调和的时候,两个人可能面临分手。于是,身边的男男女女分分合合变得很常见。

另外,对于有过多次恋爱经历的人来说,初恋的感觉是最美好的。我们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小。把爱情看为商品,爱情所带来的美好感觉为效用。随着时间的增长,爱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恋爱中的男女会觉得爱情越来越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也许并不是因为某一方移情别恋,只是两个人的感觉不如原来好了,也会彼此选择分开。所以恋爱中的男女会由热恋发展到分手,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同时也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初恋总是最难忘的。因为初恋带给人们的爱情的感觉是最强烈的也就是说效用最大,而随着恋爱次数的增多,也就慢慢的“麻木”了,每一份爱情带来的效用越来越小。这也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其实不仅仅是爱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第一次带给人们的新奇感和热情激情总是后来的多次所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总是最难忘的。这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发挥作用。

三、恋爱中的博弈

恋爱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博弈论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恋爱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博弈论译自英文“game theory”,直译是游戏理论,但是博弈并不等于是游戏。博弈是一种策略的选择,在生活中,面对多种策略、多种选择时,要在多种策略作出决策,从这些策略和选择中选出相对于其他来说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一个,在恋爱中同样也会面临这种情况。下面通过恋爱中经常会发生的两个情况来分析一下恋爱中的博弈行为。

前面已经提到,恋爱中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电话联络。但是经常会有电话打到一半掉线的情况发生,当电话打到一半掉线时,博弈开始了。首先,双方都有两种选择:马上打过去或是等待对方打过来。如果双方都选择等对方打过来,那么就会一直等待下去,俩人没办法继续聊天;如果双方都选择接着回过电话去,则也无法聊天,双方都是占线;如果一方选择打过去,一方选择等待,则聊天可以继续这种情况是我们所期待的。这个事件两个均衡:一是男生打电话,而女生等在一边,另一个是女生打电话,男生等在一边。一般情况下,恋爱中的男女通常是主动追求者打电话。

第二个情况是恋爱中我们都不希望发生的,那就是背叛。这是恋爱双方分手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当感情出现危机时,双方策略均有背叛和不背叛两种。一种情况是双方都不背叛,共同弥补感情;一种情况是一方背叛,一方不背叛;还有一种情况是双方都背叛,和平分手。这时有两种均衡:双方都不背叛或者双方都背叛。最佳策略应该是双方都不背叛,共同弥补感情。但对于失去信任的恋人来说,这个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是双方都选择背叛。这个就类似于“囚徒困境”。

如果两个人谈了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分手而不是继续在一起,那么之前所付出的所有的时间成本、感情成本、物质成本都无法收回,就都变成了沉没成本。

综上所述,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是件得不偿失的事,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一种对时间对情感的浪费和不负责任。作为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要成为社会精英的我们,是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的。我们应该专注于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学问,而不能把美好的青春荒废掉。(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10)

1. 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 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 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 公地悲剧。 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 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11)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5-008-07

关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是一个永恒范畴还是历史范畴的研究和争论,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争论各方都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苏联学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探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两重性,卫兴华先生在1957年就提出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是一个永恒范畴的观点。此后,许多学者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争论,并一直绵延至今。

笔者在《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以下简称“原文”)一文中,提出从生理学与经济学两种不同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关注和批评(参见胡爽平:《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以下简称“胡文”)。鉴于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与学术界的长期争论,笔者深感对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同时,本文也对胡文的批评和指责做出必要的回应。

一、两种不同意义的抽象劳动及其相互关系

在进一步探讨两种不同意义的抽象劳动及其相互关系之前,让我们首先重温一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的抽象法。对于马克思的抽象法来说,抽象过程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从而科学地把握客观对象整体的认识过程。抽象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抽取对象的某一个方面、属性或关系,而舍弃其它方面的思维过程,作为抽象的结果的东西,就是对象的某个方面、某种关系或某种属性。抽象法虽然否定了感性具体的整体性,但能使人们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从而在纯粹的状态下来研究和考察对象。因此,抽象只是客观对象的某个方面或某种属性,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的一个阶段,也是进一步实现从抽象上升为具体进而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有必要思考这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起点如何确定?这个逻辑起点应当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抽象方法本身来看,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它应该是反映研究对象本质的抽象;其二,它应该是研究对象本质抽象的极限,是一种最简单的规定,在研究对象范围内,它不以其它方面、其它因素为其存在的前提,相反,对象的其它方面、其它因素都以它为前提;其三,它应该包含着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动因、契机和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