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7:12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1)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2)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一)美术欣赏所处的阶段

我国美术欣赏课开设较晚,从事美术理论的学者也相对较少,大多数学习美术的人都选择了绘画等实用性美术,从而使美术欣赏的发展相对落后。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动,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地与国外先进的艺术相碰撞、沟通,我国的美术欣赏已提到了日程,但在很多高中学校,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仍处于普及阶段。

(二)学生、家长、社会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不够

自2003年美术欣赏课被纳入到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以来,虽然从体制上让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这一课程的认知。很多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很重要,但与高考有关的课程相比却不如后者更加实际,他们有的认为美术欣赏只是一门副课,不需要学习;有些老师和家长也一味追求孩子在语文、数学、外语方面的成绩,对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视无从谈起。

二、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一)陶冶人的情感

教育者在教育方面的口号是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和智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两者又互为个体,同为整体。德育和智育在道德规范和知识体系两者之间虽各成一体,但彼此又相互作用,就如理性与情感,同等重要。作为美育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感情。

(二)发展主体性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性的、直观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使个体获得审美的愉悦感。这种审美的愉悦不是外在强给予个人的,而是其个体自身从内而外的一种心灵体会。通过美术欣赏,我们可以自由地感受美的存在,不需要外力的强迫与诱惑,因为审美的需要都会使自身的能动性参与到其中,因此,不管是在欣赏还是在创作中,只要个人具有主体意识,其审美活动都可以更好地进行。

(三)培养人的个性

作为美育的美术欣赏课,可以发展人在审美等方面的个性。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个性。人只是一个客观存在,活生生的、感性的。理性的寻求都是以抽象为特征,更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在个体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获得独特感受,并将其展示出来的,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性。笔者认为,美术欣赏不追求观念的同一和确定,具有独特性,才是美术欣赏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品评

在很多美术欣赏课中,教师的讲授方式过于专业和单调会使课堂氛围越来越枯燥,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得少,这样学生不仅不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美,反而会觉得乏味、疲惫。学生没有精神,缺乏兴趣,何谈欣赏?学生的自主性取决于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欣赏与品评,是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很多美术作品,课本上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背景阐述或者内容剖析,完全通过学生自己去感悟,老师如果把作品展现出来,仅仅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解释和欣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听着也觉得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时换个角度,教师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介绍有关这幅作品的故事和趣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致。如在欣赏《达芬奇的晚餐》这幅作品时,老师应先介绍作品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然后分析其艺术性,学生们被带入到情境中,那么情节会自动引导他们去关注情节冲突,深入其境去欣赏,这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比较法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中,比较法教学是一种很实用、很有效的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风格流派、艺术种类、文化背景及不同艺术家之间的比较,都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作品。这种比较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更直观。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知识理论,使理论形象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以教师的传授、学生的练习和巩固为主,这种以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理性的知识太多,感性的材料少,且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显得越发重要,它用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连续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形成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清楚的画面,因此不会失去兴趣。美术欣赏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中,应该适当加些背景音乐的衬托,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做到听觉与视觉结合、情景交融。

结语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需要多方的努力,更需要学生与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感受美、享受美,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何媛媛.浅析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教与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7).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4)

 

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开设美术欣赏课程,这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认识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观念,提高艺术品位,从而达到增强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1.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来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另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加强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 

2.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作品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选择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在世界美术史上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力求做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还应兼顾到美术作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应适当选择一些近代或现代寓意深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只有把真正普遍认为优秀的作品作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才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得以陶冶和塑造,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技法课教学,而是重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好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胜任“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美术创作经验、扎实的美术史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当中。 

3.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将会导致他们对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任课教师应及时对不同的审美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因势利导,指导他们用所学知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赏析,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并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探索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把切入点找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才能使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不断得以深化。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部分教师直接借用专业美术院系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重在讲解技法、形式与风格,或者侧重于美术史论的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明显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导致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脱节。根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借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意见,把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是古今中外艺术的共同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思潮、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都在美术作品中深刻地反映着,这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注意掌握的。这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其独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还有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例,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并能够主动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倾注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针对具体美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摆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注重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升华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生命感受、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成长、经历环境、素质气质、宗教信仰和时代特征等有着关键的联系。另外,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追求及人生际遇等。其实真正优秀的耐人寻味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作品时重点把握“知人论画”的层面,避免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现象。如当我们欣赏近代国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感情生活、具体身世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不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画面背后,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产生忧国忧民悲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论画”,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体味出徐悲鸿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无奈与悲凉,感受到在他画面之外的寄托与向往。只有这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才会与艺术家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可见,欣赏作品时把握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之间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读方法。 

3.根据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体会审美心理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不同。这对人们的欣赏和认知方式带来很多的不便。如在对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赏中,应当了解古埃及人重视数理与形象的和谐,以及宗教信仰等,他们创造的娴静典雅的雕像和庄严肃穆的建筑,都与它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对称、和谐、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则,无不体现着古埃及数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术作品。此外,中外美术作品中诸多的差异,如表现形式、审美习惯、艺术特征等,也都是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术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特征,体会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差异。 

三、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积极而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大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心灵。如油画家罗中立所画《父亲》的形象,更多的是让人感受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憨厚、淳朴、勤劳和善良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情感力量;从列宾、希施金、列维坦等那些关注自然的质朴画风中,唤醒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在这些艺术形象中,所表现出的内容题材,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另外,还有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怀、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世间的情感冷暖,都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将真善美的力量融入画面中,陶冶情操,转化为同学们向前的勇气和动力。 

2.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能逐渐透过作品的形式层面和形象层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层意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内容,艺术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内容时,映射在内心的将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喜悦。这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起到“中介”作用,成为艺术家与同学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在欣赏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合理的审美观念。 

3.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欣赏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等与欣赏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和渗知的过程。美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能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研究表明,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的反应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抽象绘画或抽象雕塑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变形、夸张的抽象作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交流,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这几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形状、构图、色彩、线条以及所描绘的内容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感受,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张志华.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5)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美术欣赏教学能使学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享受。例如,欣赏天安门图片,它能够使学生受到很大感染,不仅使学生从天安门的形象和色调上得到视觉上的,而且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创作动机,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画面中天安门气势磅礴,规模宏伟。这种古代建筑的艺术美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

(二)美术欣赏教学,能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我们以长城为例,万里长城是为防御北方匈奴南侵,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流血流汗而修建成的。欣赏长城,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产生民族自豪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美术欣赏教育学,能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职中生虽然是以学习技能为主,但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美术作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竹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含。通过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此外,通过欣赏还可以使学生学习艺术家的工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从而在意识上唤起其鲜明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要求

对于职中生来说。为了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我们要求做到:

(一)欣赏教学要从美术教学的特点出发,阐明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利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真实情感,从爱好和思想情操方面,培养他们美的情感,鼓舞他们积极向上,充实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二)欣赏教学要注意欣赏内容的思想性、系统性。要根据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欣赏教学的内容。美术欣赏的内容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许多方面。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无论是我国的和外国的,都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形象生动、构图完美、色彩鲜艳的优秀作品给学生欣赏,防止不健康的东西流入课堂,给学生以不良影响。

(三)欣赏教学要运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教师定要反对盲从,反对不顾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而搞填鸭式。欣赏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能独立分析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形式和技法,理解艺术家的构思和他对所描绘对象的态度,使学生不仅理解美术作品本身的美,而且能理解生活现实中的美。这方面对于职中生来说是能做到的。

(四)欣赏教学要结合各类课业,特别是要与创作和学习相结合,不要局限规定的欣赏课进行。学生的创作兴趣往往是由欣赏活动所引起的,他们的创作才能往往得到欣赏活动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教学又是创作教学的准备和重要环节。因此,欣赏教学不要离开教学计划中每一个阶段创作上的需要,不能泛泛地欣赏那些与学生的创作任务无关的作品。这样做,一方面能达到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提高了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在习作或创作中借鉴什么和如何借鉴的问题。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方法

怎样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教师必须明确欣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步骤一般是:

(一)引导学生熟悉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当学生接触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教师首先对具体作品要有所分析,应该使学生明白,这种作品的基本内容是反映和表现什么。比如欣赏到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如果我们只从色彩构图的本身来欣赏就不够,只看构图和色彩学生无法理解,还可能打击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最好告诉学生,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它的主题是什么。另外,分析一件作品都要查阅有关创作作品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和过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二)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术欣赏的形式美欣赏问题。形式美并非作用于人的感觉,它有对人精神情操的陶冶作用,一件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形式也就无从了解内容。主题是好是坏要从根本上而不是以表面上来判断。但是内容是从形象、线条和色彩等传达出来。形、线、色虽然不是欣赏的主要对象,但离开这一切也就不能正确地了解内容。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对于具体作品的构思、形象、结构以及表现方法如笔墨等要做具体的分析。并且让学生理解这些形式是如何表达内容的,表达得恰当或不恰当。不按照一定的内容谈形式是不对的,同样,不按一定形式去谈内容也是不对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社会效果。中学生,特别是职中生,因为他们一毕业就要面对社会,所以他们对于社会的关注度要比普通高中生要大得多。一件美术作品成功与否,不光要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的如何,而且要从作品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和对观众的教育来衡量作品政治上的得失。教师应用正确的欣赏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职中生进行比较和深刻的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的虽然是纤夫拉纤的故事,但它反映的是当时俄国的现实生活。通过欣赏,可以使学生对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怀有深深的同情,农民的形象就会给学生一种真善美的感受;对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为所欲为表示了十分的愤慨,封建阶级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中刻上假恶丑的印记。因而,直到今天,这幅画仍不失其积极的社会宣传效能。欣赏中,我们要通过分析,逐步训练学生区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美,什么是假美的本领。用健康的情感代替病态和消极的感情。

组织适当的课外美术欣赏活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广泛地运用优秀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利用那些与美术相关的随时易得的照片、画报、图片汇集成展品,组织学生欣赏,外出游览观光,都能使学生欣赏和认识人类的艺术宝藏。平时教师和学生在参观或散步时,亦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色彩和线条的美妙和谐,提示他们将某些自然现象与艺术形象相比较,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5

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很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如何调节学生认知和作品的差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这里把本人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初中欣赏课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欣赏课要想让学生真的能够理解作品真的很难。往往很多时候都是听老师给介绍,说一些听不懂的美术理论语言。让学生讨论分析一下作品的特点,都是大眼瞪小眼的,不知道讨论什么。再问这幅作品是世界闻名的,能说说作品的价值么,好在哪里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不出来,有的能说的只是仿照教材上的语言来解释一遍,没有自己的见解。

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美术教师根本就是让学生自己来看一看就算欣赏了,没把欣赏课看的很重要,还美其名曰“提倡自主学习”。这样的欣赏课只能是让学生看个热闹。

还有教材的编辑者,对于欣赏作品的安排有些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还没有接触中国画呢,就欣赏一些工笔类的中国画作品,不熟悉外国的文化和审美,就欣赏一些外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安排实在是强人所难了,有的甚至教师都未必能说出作品的意义来。

二、如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1、欣赏课的设置与学生的认知有差距。

中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是一个初级水平,所以选择作品要符合中学生的一个认知水平。

2、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有很多人不够重视欣赏课。把欣赏课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

欣赏,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本意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无论自然美、社会美、还是工艺美,都是欣赏者对作品的“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景交融的审美把握,并引起感情上的激动、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上好欣赏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效果的。

三、如何能够调节学生的认知和作品的差距

1、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品

在学生欣赏的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学生生活的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为主,尽量选择本身富有情趣的、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对象。这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基础。这对教材的编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教师对于欣赏课的重视

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欣赏课不是简单的欣赏作品本身,还要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开拓视野,了解作品的内涵与价值。欣赏课在美育教育中是不能缺少的课程。教师要重视欣赏课,用心研究欣赏课如何上好,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只有重视了,才能用心研究。

3、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基本的艺术文化背景

美术欣赏应是从艺术文化背景中习得的。这里的文化背景包括画家的生平经历、美术的历史形态、作品的文化底蕴、及作品深层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教师在文化背景的故事讲解中,应思考所讲解的故事对作品欣赏本身具有怎样的作用。在我看来,艺术家、艺术史的讲解不仅是成为活跃欣赏课氛围的调料,更应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本身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学会从作品背后的故事中,挖掘到画家及作品深处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这点,对美术欣赏教学,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4、教学环节设计要新颖,吸引学生,环环相扣,

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先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不排斥不好的印象,比如混乱,恐怖之类的。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欣赏,先介绍作品背景和毕加索的创作过程,然后再了解作品中各个形象的意义。把战争中的轰炸声,百姓的哭声等音效适当插入教学中,让学生从声音,画面中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的灾难。最后让学生再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作品能给你带来什么心灵震撼呢?

在分析作品的构图方法和绘画技法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描述,不说学生听不懂的专业美术理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会作品说带来的思想意义。

5、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美术欣赏课只有讲述这一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欣赏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们对平时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上有多媒体教学的美术课。在这样的课中,有精美的图片、文字介绍,有的还配有适合的音乐。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驰骋中外,跨越古今,能更直观地把各种美术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中,比起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节成功的欣赏课,在运用多媒体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发挥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编辑上,要巧妙合理的运用,对于一堂精彩的欣赏课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样的课,既愉悦身心、赏心悦目,又实实在在,不花哨,才是学生得到学习和进步的课堂。

四、总结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作品本身,更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以独到的智慧、个性及人格魅力扮演“授人以渔”的角色,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这也需要作为师者的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再学习,真有“渔”的本事。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69-03

【Abstract】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history of art on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rt in normal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quantity of data coming from the 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norma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heir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period.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Art Artistic Appreciation(Understanding Art) Relative Research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中,美术课程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注重体验和感受,发展美术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理念,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丰富的美术常识;掌握灵活多样的欣赏方法;基本的美术能力”这些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要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无论是斯蒂温•艾迪斯、玛丽•埃里克森、沃尔夫、艾斯纳等;也无论是邵大箴、尹少淳、还是屠美如和边霞,都从观念和意识上一致肯定美术史学习对美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容质疑的价值。其中国外有关艺术史学习有助于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一研究,涉及到该领域的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艺术史研究性质、原理、对象、范围等各个方面对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有益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美术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以及艺术史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我国对美术欣赏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才逐渐受到重视,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但主要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缺乏深度,这一方面的研究急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研究目的

美术史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一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史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越灵活,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比较好;相反,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和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较薄弱,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水平就比较差。那么,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呢?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首先,对经过一年(2005~2006学年)美术史学习的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四次考试(两次期中考查、两次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平均化,作为学生个人的美术史学科总评成绩。

由于一般的美术史考试试卷的内容,只顾及美术史学科的知识方面以及反映一定程度的思维水平,对于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呈现比较少,因此,在取学生美术史成绩时,加入了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表现情况的评估成绩,包括对美术史学习方法的操作表现,做法是考查和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60%,平时成绩占40%。

而后(2007上学期),我们随机对参加美术教育实习的10名学生(上学年原班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能力的评估,给予评估成绩。

评估范围包括实习生在教学中美术知识、美术欣赏方法与角度、美术欣赏流程、文化意识、美术评述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六个方面的内容。

评估人员中固定成员包括本校美术系(2名)与教育系教师(1名)和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五人组成;由于每次听课还有许多其他教师和实习生参加,在统计评估成绩时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这些人员的评价信息。

评估方法是先由评估人员在预先设计好的听课评估信息表中,对不同评估内容进行评估,接下来在课后的评课讨论时给予总评成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小学美术欣赏课除了8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课以外,还包括了2节其他学习领域的随堂美术欣赏评估。

最后,用斯皮尔曼二列等级相关法求出师范生美术史学成绩与小学美术实习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相关系数。

此处运用等级相关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在本研究中,两个变量(美术史学习成绩和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成绩)的原始资料本身不是精确度很高的度量资料,而是属于等级性资料,是一种等级秩序性分数,因此,在此采用等级相关这一方法。

四、研究实施过程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第一次美术史考查与考试,统计总评成绩。

2006年4月至6月,第二次美术史考查与考试,统计总评成绩。

2007年5月至6月,美术教育实习评估。(实习学校:本市师苑小学、实验小学、珍珠园小学)

五、研究结果

将收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对所统计的成绩赋予等级,并计算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所赋予等级的等级数之差D,及差数的平方之和,即∑D2。如下表:

10名学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美术欣赏教学实习成绩等级相关计算表

rR=

在这里,rR表示等级相关系数;D表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等级(不是指原始的等级)之差;n表示样本的容量。

则相关系数为:

rR=

=0.815

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1.将样本相关系数值与等级相关系数界值表(参见统计用表)中的临界值相比较做统计决断。得出:0.815**>0.794=rR(10)0.01,结论为相关系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总体零相关有显著性差异。或者说,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2.因为n=10<30,计算其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

得出:

查t值表(参见统计用表)得出:t(8)0.01=3.355,因此3.975**>3.355=t(8)0.01,其结论为10个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样本相关系数与总体零相关有着显著性差异。或者说,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与上一种检验方法结果相同。

六、分析与讨论

影响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从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来看,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情况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水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1.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在校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实习中所进行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能力水平有较密切联系,在总体上两者存在较高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的经验相吻合,即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得越灵活,会直接影响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在对美术史学习成绩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学生的情况了解中,我们还发现美术史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一般也是在美术欣赏教学实习中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表现较高的学生,反之,则是比较差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的美术史平时成绩单独剔出,并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的成绩加以相关性比较,则会发现其相关程度更高,其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对照《10名学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美术欣赏教学实习成绩等级相关计算表》,其中等差级数的绝对值变化幅度很小,从1到3.5之间,没有更大的数值了。这说明,在这10名学生中,没有出现一位美术史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实习中其能力或素质等级却很低的情况,相反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即美术史学习成绩很差而美术欣赏教学等级很高的情形。

3.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可能存在某种因果性

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共变关系,即师范生的美术史学成绩高,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相对较好;相反,师范生美术史学成绩较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水平就相对较差。此外,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某种顺序关系,即学生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美术史知识与美术史学习方法,才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或者说美术欣赏教学中专业素质水平的获得与提高,需要美术史学习的支持。如果共变关系和顺序关系同时存在的话,那么,师范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就有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七、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在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美术史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美术史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可以简明地表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是预测在校师范生(未来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

由于关系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即所得到的相关不能在相关的变量之间建立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更应该慎重考虑今后如何在采用这种相关的方法进行分解之后还能够使研究保持很高的有效意义。然而即便如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量化和实证方法对一些人文和社科类学科的研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所获得的数据对本课题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持;笔者在其它一些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些以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师范美术史课程教学活动,获得较好的成效。今后可开展一些美术史教学的行动研究,使具有师范性特色的优秀美术史课程教学形成模式,便于在各地师范院校中推广,真正发挥本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行涛、郭东歧. 新世纪教师素养.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梅雷迪斯•D.高尔等著.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尹少淳著. 美术及其教育.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7 [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著. 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宋献春、伍桂红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 [美]沃尔夫、吉伊根著.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8)

艺术个性不仅仅是融合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更是一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审视、创造、表达的过程。艺术个性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对艺术的个人追求与梦想,它是美术作品的核心, 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艺术个性可以通过他们所接触到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艺术灵感高超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得到,绝不可能从业已僵化的课堂教学开始,如何指导学生从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练好艺术基本功、打好“个性”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现状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美术作品、实现审美的过程,是在学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对已经构思物化的意向进行深入感知、主动体验、创新创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充分为学生提供艺术作品选择与思考的空间,进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水平,帮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主要包括欣赏体验方式的个性化和创作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在这个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美术作品的表现张力,追求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形与色,在艺术技巧上停留大量教学实践,程序化地引导学生摹仿范本作品,缺乏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得课堂形式出现重形式(摹仿)轻内容(艺术个性)的稳定性趋势,使得学生的作品风格接近、机械刻板,缺乏艺术品位和创造性,表现出艺术个性的浅薄性和不稳定性。另一种表现为,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和当代美术作品时代精神的双重影响下,教师过分强调欣赏作品的物象,以理性化、客观化的思维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学生潜在的艺术思维和想象空间受到压缩制约,同时这种课堂内容的相对确定性也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审美直觉和艺术个性的一般法则。不可否认的是,美术欣赏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地位、教学设备、学校生源等方面相对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艺术个性的必要性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

“艺术创作就像科学发现一样,需不断地发掘新的创造性潜力。这种潜力包括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文献、创造性技法、创造性媒介,同时要研究传统艺术中的创造经验、技法与材料等。”①美术发展史的背后推动力量是弘扬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个性张扬和执着创作追求,才使得艺术作品伟大存在于史册,才使得美术欣赏这门课程足够充实完整。艺术家成就高低与是否具有艺术个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具有艺术个性,也已成为衡量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作品所凝练的艺术思想、审美艺术、创造性思维构成艺术家作品中散发的独特艺术个性。透过美术作品可以表达出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生活情趣、学识天赋以及绘画造型、色彩把控、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内涵,这些均是艺术个性的表现。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艺术个性的意义

艺术个性体现在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中,美术作品的多样性为培养艺术个性提供了沃土,在美术欣赏教学角度能够挖掘艺术个性、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环境对与自身生活体验从艺术构思、艺术表达、审美认识等方面进行的创造,都是艺术家个体体验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产物。”②一方面,欣赏美术作品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艺术是从大量的表象中以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提取素材,最终塑造出具体可见的美术作品。教师通过感性的认知深化,由美术语言想课堂语言进行转化,在美术欣赏教学这一过程中,艺术化思维方式的本质无疑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作品表达的艺术个性越突出,学生感受到的艺术冲击力也越强,能够学习到的艺术个性也越多样化。另一方面,时展的总趋势带来美术作品的多样性,艺术个性也在时展中沉淀。现代科学为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硬件方面的便利因素,而组织化、标准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方式削弱了学生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意识到艺术个性培养对艺术作品生产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具有培养艺术个性的教学理念。这样,美术欣赏教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作多样化艺术作品的基石,让美术作品融合独一无二的民族意识和个人风格,透过艺术作品展现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为美术作品创作注入恒久的生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艺术个性培养的路径

美术欣赏的内涵已经逐步外延到如何以欣赏视觉艺术的形式表达广泛形象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创作性质的学科,其学科的创作性质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在它的创作中要求一切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智慧、技巧为基岩,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质量评价系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

(一)丰富美术欣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拓展,完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

美术欣赏课程中普遍存在解读美术理论和拓展美术实践这两个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作品进行解读,以美术理论背景进行扩展引申,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还应该重点在对如何拓展思维、丰富创作时间、完善教学内容、突破艺术表现类型等方面着手。美术欣赏教学在引入美术理论时,最重要的是,不能将主流的、传统的美术观念控制学生的艺术思维,而要在课堂欣赏教学中将美术理论修养水平和艺术创新能力区别开来,在欣赏中完善补充各派别的美术理论,鼓励学生学习借鉴现代艺术,尊重学生的想象和探索,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术欣赏理论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欣赏课程的美术实践时,需要脱离美术理论的局限性,突破美术理论的特定要求,以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打动学生,使得学生在创作实践因自我兴趣产生情感真实共鸣,提高美术实践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从材料、创作技法、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改善美术欣赏课程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思考艺术传统的延续性和可行性,综合探索运用“写实、象征、形式技巧、主观表现、主体构成等五种类型的表现倾向”③。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重点列出美术欣赏所给学生带来的、以及其他事物无法提供的审美价值,保持学生课堂状态精神愉悦,通过美术作品“艺术地”把握课堂世界――学生在审美享受的基础上已经逐步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培养艺术个性的角度与方式就是在美术欣赏课堂中潜移默化得到的。

(二)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美术欣赏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遵循艺术欣赏的基本流程,应多以对话式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营造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中感受、体验、欣赏到美术作品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其一,从艺术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美术的艺术思维表现为对艺术形象有较为优秀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解读、临摹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作品,帮助学生拓展艺术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艺术悟性,将直觉思维能力和完全自我的主观意识充分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艺术个性培养的过程。其二,从心理特征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探索创新,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中鼓励学生自信的个性表现,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合理引导学生天然的激情和张力,挖掘学生自我发展艺术个性的潜力。其三,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充分利用美术院校下乡写生、文化考察、社会采风、举办画展、书画展卖等富有美术院校特色的活动作为社会实践体验性课程” ④,使美术欣赏课教学从被动灌输过程变成自我理解过程,甚至可以使其为其他艺术门类提供艺术个性培养的手段。

(三)协调艺术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价值判断,学生一般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这与美术作品的质量、技巧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程度关系往往不大。学生的价值偏向和思维方式影响了评价课堂质量标准的稳定性,这种艺术感受常常比作品更值得教师进行研究。因而,协调艺术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进而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很有意义。第一,厘清课堂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综合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方向、中观层面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微观层面的学生主体这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标准,特别需要注重的是系统应以学生为本,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二是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三是清晰明确的艺术语言;四是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⑤第二,对评价的工具方法进行设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课堂欣赏的全过程,选择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如撰写论文、学术论坛、行为观察报告、小组辩论等,将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三,收集并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艺术个性培养的结果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包括课堂中的优势环节,也应涵盖被认为是教师教学不足的领域。根据这些不同层面的信息,清晰描绘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堂的教学方式,明确美术欣赏教学的改进要点,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艺术个性。

基于以上认识,美术欣赏教学中忽略艺术个性价值的相关问题,影响了学生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唯有重视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改革构建美术欣赏教学的路径,才能启发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学科的三套车――在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

[2]吴波.浅谈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3]黄平.油画创作教学中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钱舒.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浅见[J].新美术,2013(5).

注解

①曹意强.艺术学科的三套车――在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

②吴波.浅谈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9)

关键词:美术欣赏;现状;教学;探讨;方法;策略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去解决美术欣赏中的这一难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就新形势对美术欣赏课进行思考,兼与同行探讨。

一、对美术欣赏的认识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到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美术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提高欣赏质量。

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从美术创作说,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美术欣赏课是向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手段。

二、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各地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平时缺少对美术的专门训练和引导,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怎么上过美术课。由于接触少,学生们对美术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美术基础薄弱。许多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学美术的料,对于学好美术根本没有信心,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特别是当学生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总是用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

三、几种欣赏教学利弊

1.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未涉及到具体的“欣赏”,有时美术家的事迹是很重要的,但必须与作品风格与美术家的个性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一些著名的作品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作品成为举世杰作是由于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而某些教师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大谈作品的历史影响就不算完全进入美术欣赏领域。

四、美术欣赏课教师注意事项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提供资料,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2.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感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通过讨论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五、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1.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不能光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需要教师介绍画中所表达的事件,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最后的晚餐》情节的介绍和对作品的阐述,再结合画面外在形式特点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作品的意义。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什么,教师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情况,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加深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对于抽象美术作品而言,构成作品的形式,诸如画面中的点、线、形、色等视觉元素及其组织形式与表现的力度,以及各种材料的运用和构成,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艺术形象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再现,具有象征性、朦胧性、隐含性、情绪性等特点,依然是探索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必然途径。

当欣赏建筑、工艺设计、工业设计等实用性作品时,可以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作品的实用功能联系起来,认识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3.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4.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唐楷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老农》《老头》《农民》等,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

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这种美术评鉴能力是一种长期被排斥美术能力之外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分析体会美术作品,并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可以打破常规,更有创意地组织美术欣赏教学,譬如在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时,让学生模仿“蒙娜丽莎”、“大卫”的动作、神态、表情,摆造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欣赏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中心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题主要的欣赏要求和方法,是否能抓住本艺术的特点来欣赏艺术品。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10)

“欣赏评述”的基础知识包括美术语言、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幼儿的评述行为。美术语言不仅是指点、线、色彩、形状等构成作品的基本元素,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元素组成的、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对称、平衡、和谐等的组织原理。所以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时,要引导幼儿体验作品的基本元素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例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画面中由一颗大星、小星、新月组成的旋涡、星云与一条如长龙如曙光的棱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张画里面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律动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此外,欣赏评述的行为也是其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突出了评述行为作为美术欣赏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完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获得更大的美术教学效益。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孩子储备必需的相关知识,在欣赏中学会评述,主动搜寻作品的意义。

二、筛选理想的欣赏内容

1.美术作品

按照美术门类来分,美术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由此可见,“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但是由于幼儿园阶段的“欣赏评述”课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应该选择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最具教育性和贴近孩子生活的美术作品。

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的景色,较少受到人类的影响,比如河流、山川、树木等。美术课程应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除了关注美术作品之外,自然景观也不容忽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自然美。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比较

由于作品存在各种差异,每一件艺术作品创作的目的和意图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另外,幼儿的经验和知识有限,会有一些专业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的美术知识,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探究各种要素之间的异同,比较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孩子达到深入理解作品,提高辨别作品之间差异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如:不同作品、风格流派、文化背景、艺术家等之间的比较。此外,比较法不仅用于对作品的欣赏上,也可以运用于幼儿对作品的不同反应上,这是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的有效办法。不同的比较法可以纵横交错,综合使用。

2.讨论

讨论是在一种情景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分享信息和思想,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组织讨论时,用小组讨论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一般5~6人一组是比较理想的。

小组讨论的主要特点是:幼儿是自己活动的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位幼儿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都要准备发言。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支配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幼儿之间的信息传播是多向的,表达和反馈的速率会随着热烈的程度而加快,并充分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思维,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讨论不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他人的不同看法,要提出事实和证据,有效地说服别人。

3.考察

幼儿到园外进行考察,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调查和记录等,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名居、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为设计学习活动提供数据和资料。

4.模仿

让幼儿扮演自然和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并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模拟一些活动和行为,称为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要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装扮成那个时代的人物,模拟他们的活动来加以体验和感受。如在一次欣赏课上,教师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桥,使得欣赏活动更具有情景性,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5.情景

教师为幼儿创造“欣赏评述”的相关的情景,如图片、声音、实物、影像等,使幼儿通过情景有闻其声、见其面、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美术作品的愿望、增强对作品的体验,使教学更有吸引力。

如上《欣赏民间艺术――剪纸》一课,教师把课安排在新年前夕进行,课前在教室的周围为幼儿展示出中国南北地区不同表现题材、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作品。教师先放了一首《信天游》的音乐并配以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及当地人们的活动场面图片,使幼儿感受到那一个个沟壑、土黄的色调、当地父老乡亲的豪爽、粗犷的性情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放了一段古筝民乐并展示了江南水乡等人文景观的图片,使幼儿又一次感受到江南地区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顺以及清雅、秀美、别致的风格。幼儿很快寻找到南北剪纸艺术的不同表现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地域的差异造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四、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1.民间民族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突出本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容。如湘西的幼儿可以把自己本民族的民间绣花、刺绣、印染、木雕、编织、民居建筑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贵州的幼儿可以欣赏蜡染、云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扎染、刺绣和银饰艺术,河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泥狗鱼木版年画,陕北的幼儿可以欣赏剪纸等。

2.本土物质文化资源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篇(11)

一、高校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1.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来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另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加强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

2.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将会导致他们对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探索

1.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是古今中外艺术的共同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思潮、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都在美术作品中深刻地反映着,这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注意掌握的。这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其独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还有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例,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并能够主动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倾注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针对具体美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摆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注重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升华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生命感受、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成长、经历环境、素质气质、和时代特征等有着关键的联系。另外,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追求及人生际遇等。其实真正优秀的耐人寻味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作品时重点把握“知人论画”的层面,避免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现象。如当我们欣赏近代国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感情生活、具体身世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不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画面背后,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发动内战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产生忧国忧民悲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论画”,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体味出徐悲鸿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无奈与悲凉,感受到在他画面之外的寄托与向往。只有这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才会与艺术家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可见,欣赏作品时把握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之间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读方法。

3.根据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体会审美心理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不同。这对人们的欣赏和认知方式带来很多的不便。如在对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赏中,应当了解古埃及人重视数理与形象的和谐,以及等,他们创造的娴静典雅的雕像和庄严肃穆的建筑,都与它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对称、和谐、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则,无不体现着古埃及数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术作品。此外,中外美术作品中诸多的差异,如表现形式、审美习惯、艺术特征等,也都是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术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特征,体会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差异。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张志华.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