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品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7:31

精品课程论文

精品课程论文篇(1)

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登陆网站。网站内容生动、媒体多样、使用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并且通过网络巩固和加深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源共享网站了解装饰装修工程造价课程的一些基本情况,查阅课程实训要求、任务书、指导书等相关资料;课后,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源还可以方便地被查阅,通过网络学生亲自探索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式得到了最大限度转变。学生们的学习、网上测试、作业等都可以在精品资源共享网站上进行。同时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借助网络师生进行网上互动、答疑、交流,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网上留言,教师及时解答。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师生研究、协作式学习。形成高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精品课程论文篇(2)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精品课程论文篇(3)

2.理念因素

在不同的学校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为了适应各自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追求自己固守的观念,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自此课程的设置和建设程度也有差别,有些高校更注重于专业理论的渗透于培养,认为理论认识到一定程度,实践上的阻碍就会被理论的完善所客服,因而可能忽略网络技术类和专业实习类的课程,使得理论类的课程较多,一部分的学生遭遇到过分迷困于理论的尴尬,而有些地区的高校则偏重于实践,认为理论可以不必深入苛求,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具体理解,可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开设一些例如“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的课程,这些课程以实践为主,它会通过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去进行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让他们感受教育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教育理念与素养。而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实习教学会消耗他们的人力物力,网络实践教学则需要大量的器材以及例如电力等的额外损耗,这对于他们无疑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对此,国家应该给学校以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教育技术学这种亚待发展的新兴学科,其精品教学的建设与实现必定是在消耗一定资金的基础上的,另外,不能让高校们以闭门造车的姿态来各自发展,而更应该加强沟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并且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教育技术学的课程,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加以改造。

精品课程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53-0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中职学校担负着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课程建设。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中职院校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意义重大。

一、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课程特点

《文稿编排》这一课程是中职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大且课程简单的特点。该课程侧重于通过介绍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各中职学校在经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体系。但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学生对编排文稿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建设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的精品课程,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办公文稿编排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中职学校如何建设《文稿编排》的精品课程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来说,精品课程建设还只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自身的建设模式,对于缺乏经验的学校来说,较为理想的是借鉴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笔者看来,为了提高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课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可以在借鉴高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对于任何一项课程的精品建设来说,师资队伍都是其中的关键。中职学校的《文稿编排》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由资深的教师来牵头,在人数要求上至少要超过5人,并通过不断地吸收新成员来扩大建设队伍,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稳定、授课水平高、教育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其中,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责任明确、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竞争合作等几个方面。

《文稿编排》精品课建设要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文稿编排》既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所面向的学生专业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本课程的精品建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文稿编排》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够提供一个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基础、抓重点,将本课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各中职学校改善了计算机操作的硬件设备,因此,教师应该相对减少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的技术进步,要求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在网络上寻找资料等多种渠道来及时补充和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注重富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建设。每所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自己的优势专业,对于《文稿编排》这门课程的精品建设来说,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以前不少学校使用的是“高职中职版”教材,这一教材没有体现出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因此,编写一本中职特色的教材十分必要。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也要求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及时地更新,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各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材编写的探索,编出符合本校教学特点的《文稿编排》教材。

精品课程论文篇(5)

(二)选择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要求以及重、难点问题,以企业岗位要求对应教学模块,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操作性,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选择试点班级,以学习者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教学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经济案例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的目的,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收集过程性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项目模块化教案、练习题、案例、实训指导书、试题、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完善教学资源库库,丰富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共享。重视教材建设、以公开出版的教材做为参考,开发校本教材,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五)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校内教师评价与校外社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间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方式的评价方式。

(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安排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使会计教学组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课程开发、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进行教科研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年龄梯队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二、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一)促进专业的发展。骨干专业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应从骨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入手,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结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骨干专业的发展,并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策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精品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结构的模块性,建立体现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吸收来自企业的专家、技师共建课程,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而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技能过硬的“双师型”精品课程师资团队。

精品课程论文篇(6)

因此,课程组通过研究和对几年来教学过程的总结,确定以常规天然气藏(田)成藏特殊性和非常规天然气为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学时数,授课时主要突出以下教学内容:常规天然气部分主要讲述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组成、各类天然气的鉴别、气源岩展布特征及各类气源岩的产气率、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中国气藏类型划分、控制气藏形成的地质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条件等;非常规天然气方面集中讲述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深盆气)、页岩气、水溶气、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富集规律、控制因素及国内外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

针对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程组以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通过跟踪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发展,介绍国内外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近期与天然气资源相关的新闻资料,使学生认清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从中领略天然气资源在21世纪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发展天然气工业的紧迫性,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使命感。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较低。

针对这种状况,课程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抽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增加课堂提问、课程讨论、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课题深入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这种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精品课程论文篇(7)

二、策略模式(Strategy)分析

策略模式用意是为实现客户(Context)使用这些不同的功能模块时,不需关心这些功能模块的不同,仅需使用它们共同的接口,即可完成这些不同功能模块的使用。这样,在一定程应上,可以实现这一组功能模块的单独维护与扩展,而不用维护客户端功能模块,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客户端模块与一组功能模块的耦合度。

1策略设计模式各功能模块的角色策略设计模式各功能模块的角色如下:

(1)环境功能模块角色(Context):客户所期待的功能模块。

(2)抽象功能策略模块角色(InterfaceStrategy):需要适配的接口模块,为环境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

(3)具体功能策略模块角色(ConcreteStrategy):核心功能模块,具体实现相关功能模块。

2策略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

对于策略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应用场景:

(1)在系统里有许多类,这些类主要是行为各不相同。

(2)系统需求需要在几种算法中或未来需要的几种算法中选择适用的一种算法。此时,可以把这些不同算法在不同类中具体实现或未来再具体实现,同时,这些算法具有统一接口,使用面向对象的多态原则,系统可以使用此统一的接口,选择使用相应用的具体算法类⑤。

(3)使用统一算法时,想屏蔽具体数据差异时,策略模式可以让系统调用具体算法时,避免接触与算法有关的复杂数据。以达到接口调用的简单性。

(4)系统隐藏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

3策略设计模式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与应用可以得出,策略设计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算法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策略设计模式提供了一种替代继承的设计方法,这样既保持就继承的优点即代码重用,又增加了设计维护灵活性,即算法独立性和可扩展性,避免在程序中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2)在一定程度上遵守高内聚、低偶合设计原则。

三、策略设计模式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结合精品课程网站业务分析及策略模式分析,在精品课程网站管理平台中,针对早期阶段的精品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管理、中期阶段的问卷调查管理、在线交流管理及后期阶段的在线考试管理等等,都有相应的增加、修改、删除等统一功能,但它们的具体实现,如基本内容管理、问卷管理等,因其它操作的数据的差异,导致具体操作不相同。故在管理平台中,需根据具体阶段业务项目的扩展,动态地选择不同业务的增加、修改、删除操作方式,完成对应的业务功能。这样业务需求的统一与变化,与策略模式思想相一致,故可以选择策略模式设计网站相关的功能。策略设计模式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结构图,,InterfaceManageCommand是抽象功能策略模块接口,它定义了网站各功能中统一业务接口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接口方法。ManageCommand是环境功能模块类,是需要操作服务的类,引用了一个InterfaceManageCommand的具体操作实现类对象,具体实现操作类对象由客户选择的相关功能指定,以完成客户按需完成不同业务功能,这样,避免使用分支语句,可判断用户的具体选择,降低程序可读性,也不用因减少或增加各阶段业务功能进行维护。InterfaceManageCommand的子类是具体操作的策略,如在申报阶段的基本内容展示管理类BaseContentCommand,使用验收阶段增加的在线答疑类InteractCommand、在线问卷调查类SurveryCommand,后期增加的在线考试类TestCommand类等,不同类的具体操作方法完成具体业务的实际功能;若需增加新的业务功能,如在线课程,仅需添加相关的InterfaceManageCommand的子类即可,这样可提高设计的扩展性,以达到系统动态地适应功能的增加,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的维护。针对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采用JSP完成网站的设计,以下是所实现功能的部分JSP代码。

1环境功能设计

由于每个业务都有统一的操作(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在页面可以设置相关操作连接,使用ManageCommand创造具体业务对象,以实现具体业务操作。ManageCommand设计,

2管理功能接口设计

管理功能接口InterfaceManageCommand,定义统一的操作方法,为ManageCommand提供统一操作方法。InterfaceManageCommand设计,

3具体业务功能策略

每个具体业务功能策略,只要实现InterfaceManageCommand接口即可,如TestCommand类,实现InterfaceManageCommand接口,具体完成考试管理中相关操作,TestCommand设计代码,

四、设计效果

本文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为例,使用JSP和SQLServer2005技术进行开发,系统使用Web技术常见的3层结构设计,各层使用模块方法独立设计,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内容管理、在线交互、问卷调查、在线考试的管理与展示。系统在每个阶段方便地实现业务功能的扩展,对系统实现、调试、集成等软件开发阶段,维护方便,节约了很多时间,降低了开发费用。

精品课程论文篇(8)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部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部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部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部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部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部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部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部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论文篇(9)

一、引言

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以系统理论和发展意识指导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以整体和动态的观点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认识。我们通过对系统本质的深层分析可以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各要素关系,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的目标。要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首先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属性。本文以系统的目标性、有序性、相关性、整体性等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步骤,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在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首先明确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表述为:“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这一系统建设的深层目标,并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和设施。通过不同级别的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在理念、师资、内容、制度、考核、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系统的层次和结构会依照它所实现的功能而动态演变,这种变化应按照发展规律有序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实施的工程,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资源建设、评审、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五个环节(见图1)。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遵循系统运作的思想。

1.首先,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遴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有突破及独创性的特色课程,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通过对网络课程整体结构的规划来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成果、课程特色等,合理设计和布局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为学习者使用精品课程提供方便。

2.在资源的建设上,要选取教学内容新颖,内容系统完整,信息量大且资源组织合理,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系列化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多模式学习的需要。在优化精品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咨询、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及应用型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外延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评审指标》中的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提出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各个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和整体规划。

4.在课程建好后要注重应用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都能了解并乐于使用精品课程;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使用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扩大院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广大师生能在精品课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5.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经常进行教学诊断,反馈教学行为,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相互联系

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国家、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协作的结果。每一门精品课程建设和完善都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和制度支持等系统要素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系统过程。其中,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又是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主要力量。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支队伍中不但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人员,而且要配备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合理的辅导教师,更少不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育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的规划设计、应用实施和开发维护工作。

2.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践教学要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内外相结合才能达到明显的教书育人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能够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本专业特色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常用的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师生网上互动、在线答疑、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直观演示和相关知识扩展等更适合于开放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网络精品课程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信息化素养,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筑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5.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是精品课程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不但要在精品课程申报时期建立科学的课程评审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而且要在课程建设后期推行一套可行的维护运营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站和平台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齐全,并保持常用常新,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质量评价机制客观有效

设立客观的统计方法,定期组织课内外专家、教师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测评,实时收集精品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以统计数据和对使用者的调查结果作为评估精品课程的重要指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保持长期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不断改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精品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品课程建设须加强整体观念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的性质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性能。但系统并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整合后的系统拥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目标,要改变系统要素和结构,将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充分协调和连接,才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使系统达到更加优化的性能。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它不仅规模巨大,参与面广泛,参与学校众多,覆盖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集资源的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为一体。作为系统实施的精品课程项目涉及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等课程要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要树立整体建设、全面实施的观念,积极主导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和过程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和校级课程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案、版权保护、应用评估等实施环节。要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技术与手段、教学评价、课外实践、政策与管理等环节融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加强这些要素的建设能够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各要素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所以应该将系统的各要素划分成合理的层次,作为一个整体,逐级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合理整合系统要素,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使精品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佳,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效果,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打破了信息封闭的壁垒,推动了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探索更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运用系统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获得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实践探索,2008.1.

[2]刘跃华,陈广玲,唐爱国.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

精品课程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59-01

党校以教育培养党员干部为主要工作,当前背景建设党校精品课,对提高党校教学水平,增强培训的实际效用意义重大。

一、建设党校精品课程的意义

党校的主要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身负党中央赋予培养有觉悟、有认识、有素质国家干部的使命。党校精品课不仅可以满足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而且精品课建设是提升党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党校加强精品课建设意义重大。

二、党校精品课程的标准

精品课的认定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央党校教务部2011年关于精品课建设一文将党校精品课程确定为:坚持党校姓党,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要相互照应,有国际视野与历史比较,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适宜的表达技巧。基于此,作为党校的精品课更应该做到:一,严谨科学的理论。党校的课程一定要坚持党校姓党,有科学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表达。二,从实际出发。课程一定要指出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立场正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案。三,全面发展看待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任何观点都要全面,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

因此建设党校精品课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这三项原则要求党校精品课授课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

三、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及对策

(一)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基于党校精品课程的特殊属性,建设党校精品课程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校姓党”。党校精品课建设时应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政治思想路线,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密切联系时代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好教学培训工作。通过精品课教学以期把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进行高度统一,提高其科学执政的素质和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党校精品课的教授主体为领导干部,这就要求精品课要以干部教育需求为基础,站在领导干部的视角上来讲授。因此,党校精品课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以及实践性,要能够启发或者引导领导干部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3)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优良传统,因此,党校老师要立足中国现实状况,开拓国际视野,并通过辩证的学习为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4)讲究学术与科研含量。党校的学员多为各级公务人员,对于中央各项文件的解读重在落实,但党校授课老师不仅要说明中央文件的精神,还要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学术功底。

(5)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建设党校精品课程,内容、语言表达以及讲课技巧缺一不可。因此党校授课老师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 建设党校精品课程的对策

建设党校的精品课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为抓好落实精品课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

党校多采取专题式教学且依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所以变化较快。但专题的变化影响授课老师的讲题,对于教师授课的质量、准备都有一定影响。基于此,优化教学设计实属必要。

(2)鼓励支持科研。党校精品课建设要围绕教学内容,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授课老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促使其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为讲好课做充分准备。

(3)提升自身素质。

授课老师要静下心来,完整通读马列经典,读本学科的经典,提升自身的学术功底,这样讲起课来才有底气,但也不能闭门造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真理也只是阶段性的。因此,授课老师要多做调研,从现实情况出发,不断完善修正自身的理论认识以便提升授课质量。

(4)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42-02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始。到2011年6月,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学生属性,加强课程建设与“人”的结合,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学生观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的目标指向就是培养“一流学生”,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学生观。围绕“学生发展观”研究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重点。

就高职培养目标而言,“一流学生”就是“高技能人才”。2005年10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什么是“高技能人才”?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应包含四个“社会目标”:(1)具有良好素养的劳动者;(2)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3)平等的价值观;(4)负责任的公民。这就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发展观”:学生素养、能力、心智、心灵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学生观”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是一种共性的认识。“五个一流”主要从课程认识论角度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认知,但“五个一流”缺少对课程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进一步认识。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理解和把握“五个一流”就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观决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学生获得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应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本质的东西。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根本问题。课程是一种载体:体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果,反映育人理念,呈现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从广义的、动态的视角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自身在发展,而且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和学生也在变化之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会受到各种内因与外因的影响,我们不能只关注精品课程自身维度,更重要的是关注精品课程维度的内涵: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用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的话概括:“数学改革要以提高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为诉求。”

精品课程建设就其过程来说,其实质是课程的校本化,是各种资源整合、整理的过程,这种校本化是建立在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激起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又要培养他们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要把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融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针对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有一种观念需要纠正。高职数学课程不是培养专门数学人才的,这种观念导致现在的课程建设都过分强调数学的应用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固然不错,但这只是数学课程的任务之一,并不是全部。精品课程建设不能忽视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体系,数学课程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核心环节。

“数学与人的结合”——精品

课程建设的“人本主义”指导思想

莫里斯·克莱因在上世纪80年过两本书:《为什么约翰尼不会加法?》和《为什么数学教师不会教?》,是对当时数学教育的一声叹息。这两本书对当今时代的数学教育也不无启示。应该说,数学课程教学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可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觉得数学学不好,没有实际价值;教师到头来感觉不会教,没有成就感。数学离职业院校师生越来越远。这里有很多问号,或许数学自身的特点,如确定性、严密性、累积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但数学课程建设缺乏人本主义思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对教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人和人的价值处于首要的位置。人本主义离数学教育并不远,也时刻在影响数学教育。其一,数学教育说到底也是人的教育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直接与人本主义相关联;其二,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人本主义,它影响着一般的教育。

基于人本主义的课程建设思想,首先需要解决教师的课程观。毋庸置疑,课程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观。与此相适应,精品课程建设也要表现出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文化、教育文化及教学态度。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意味着就应该用“知识课程观”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知识课程观”视知识为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客观事实,课程和学生无关,只和学科有关,教学就是把知识强加于学生。高职数学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人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应确立课程知识是一种“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实践存在的“实践课程观”。“实践课程观”是用人的发展取向替代知识取向,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应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基本切入点。基于“人本主义”的精品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其一,课程设计遵循理解的数学课程原则。现在的数学课程远离了数学文化产生的背景,远离了学生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变得让学生难以理解,变成了“可教的”数学,而不是“可学的”的数学。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3年了《学习与理解》一书。书中指出,成功的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理解性学习的原则,理解应当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追求。以下10个方面的课程设计原则值得精品课程建设借鉴:(1)数学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核心数学主题和基本概念,建立起相应合理的知识结构;(2)以学生的“前知识”和实践模式作为设计基础;(3)发现学生的“迷思”和错误,及时为学生的概念转变而设计教学;(4)课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5)根据学生的符号加工能力;(6)用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有影响力的数学实践,发展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技能;(7)学习环境有效地结构化,在合作中学习;(8)把元认知纳入到数学教学中;(9)利用形成性评价,监控学生的知识理解;(10)为课堂创设出期望和社会规范,体验成功的自信。

其二,用“教育数学”思想改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世纪80年代,张景中院士提出“教育数学”的新理念:“为了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如何理解“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的关系,张景中院士举了个吃核桃的例子:核桃壳很硬,为了吃到核桃,有人想办法找到合适的工具,把核桃砸开,取里面的核桃肉吃(砸不好会破坏里面的肉);而有的人想到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的皮变得又脆又薄,很容易就可吃到里面的核桃肉。前者“找工具”就是数学教育,而后者“改良品种”就是教育数学。

“教育数学”是根据现代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改进数学的概念、方法、体系及表述的呈现方式,使数学更适合于学习。“教育数学”是数学的教育形态,能较好地处理数学教学的基本矛盾。从认识论角度看,“教育数学”思想对课程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指导课程材料的选择 数学课程的材料选择要服从于“教育数学”的需要,从学生学的视野选择甄别材料。数学问题应引入真正贴近学生的经验感知和生活背景,激起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数学概念并不是那么枯燥,而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数学知识在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发展起来,这一过程使数学知识变得有意义,数学会变得容易起来,学生也会喜欢学。

改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数学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是“教育数学”最核心的理念,采取“形式化”的特征、非“形式化”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呈现方式。“‘形式化’是数学的特征之一,数学材料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形式地摆在那儿,准确地定义、逻辑地演绎、严密地推理,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纸上。这种形式地、演绎地呈现出来的数学知识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恰当地创新改变,数学知识需要形式化的表述,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适度的非形式化方法,需要朴素的、生动活泼的思考。”①

返璞归真展现课程的价值 数学知识作为科学的语言、理性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数学的演绎、归纳思维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良性的思维品质。另外,数学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具有“美”的意识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

“教育数学”因为通过改造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使这种呈现方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以及返璞归真的特点。学生能有效地感受数学各种有益、有用途的价值。实现对数学价值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面对任何陌生的问题情景都能做出适合、适时的反应,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促进思维习惯与方法的发展,养成“数学化”的思维模式和策略,具备数学建模意识,形成一定层次的数学思想,让数学价值成为科学探索的力量源泉,使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由之路。

结语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对的,但要避免“泛人本化”。“无论是从知识角度,从和社会生活联系的角度,还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都不应该轻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轻视或否定,必然会遭到学校教育规律的惩罚。”②数学知识是数千年人类知识的积累,教学效率是必须要考虑的。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教学方式完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就会陷入教育的个人本位主义,是教育对学生的放纵,无助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注释:

①张奠宙:《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第2期,第1-4页

②王永红:《关于课程选择的争论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8期,第3-10页

参考文献:

[1]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2]杨骞,单墫.数学教育与人本主义——兼论数学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1.

[3]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8.

[4]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刘意竹,杨刚,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5.

[5]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77-278.

[6]张奠宙.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