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7 09:25:23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部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2)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一系列政策。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建设计划、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和有效评价机制”等方面。高职高职院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目标应包含激励学生乐于参加企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着重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和展示。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为例来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实践。

一、精品课程的选题及目标设定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将技术与商务融合将传统与网络对接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现有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相对薄弱。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前后贯通的系列技能训练为依托,将网络营销业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期取得最优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商务信息的搜集、整理;会进行营销平台的策划与建设;会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和营销方法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和网络促销;会利用即时沟通工具进行在线洽谈和客户服务,能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创业。[1]选择<网络营销>课程为精品课程经历了课程申请,所在系部进行初审并推荐,教务处组织人员审核,学院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院长办公会议审批等过程。精品课程的选择就是要整合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及课程,提升学院的教学实力、知名度。同时也可促进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相应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学校日常教学需要按照日常的教学管理要求进行。那么获准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网络营销>当中的规划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等也是要按照教学管理的要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当中。当然针对精品课程的特殊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学院又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

1.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制

构建管理有效课程建设决策系统,建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参加的课程建设工作决策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即主管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统筹规划、各学院负责组织实施的组织模式,从学校到学院,直至课程负责人,一级负责一级,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局面。以课程负责人(主讲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要做到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具体落实到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做好日常的网络营销课程资源的收集积累工作。

2.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中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制度;制订出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详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指标标准;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必依”,切实把好过程关,防止出现突击建设、后续建设乏力的现象;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完善奖励机制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优秀建设成果的教师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对获得闺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3)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高校必须以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进行科学安排,优先保证师生评价高、有特色与优势的课程的建设所需资金。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应按实施规划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内容、日程安排、经费使用计划,并按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各系部负责申报批准的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检查,配合制订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及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教务处负责政策指导、实施规划评审、年度检查、评估验收等宏观管理,对经费划拨、经费支出进行审批。

3.完善课程建设工作评估体系

课程建设工作评估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科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课程质量、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课程建设进行有效调控。一是按照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课程建设实行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档次。二要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学生素质提升水平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4.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实践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应现代企业岗位专业技能要求而量身打造有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让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改就业为创业,实现“就创”并举的多样化就业模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网络贸易实战和个人网络创业为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结业实践课程。针对企业营销贸易类岗位,培养贸易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能力;供求信息、管理能力;网络贸易平台选择、评价等职业能力。通过网络店铺的创建于经营,以适应网络创业大趋势,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如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三、结语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晓燕 张强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2-02

自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1 年4月开始启动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后,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也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参与,它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各个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本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点带面”,也就是说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推进其他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得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客观上来说,很多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在课程申报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在课程申报之前、课程申报之中都很积极主动,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可是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拥有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课程负责人往往就产生了一劳永逸的思想,从而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过程的建设,简言之,就是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我们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绝不能有懒汉思想,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也绝不是区区三五年的精品,而是要持续建设,打造成为永远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和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实践的过程。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有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中应该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改革规划、教学方法改进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等各个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学校教务部门应该积极发挥监督与日常管理作用。

(二)师资梯队不合理

一般而言,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有非常良好的初衷,也即力图打造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样板课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都存在着师资梯队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负责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都很强,但是课程队伍中的不少主讲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这往往暗藏危机,也就是说一旦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其他教师往往因为缺乏历练,尚未形成足够强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些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存在着师资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年龄断档比较大,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持续地进行建设。

(三)建设资金不足

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往往十分有限,要兼顾到学校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单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资金就很难得到保证。而资金往往就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之所在,没有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支持往往就无法形成对精品课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在此情况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标准,在录制场地、录制方式及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有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由于资金限制,地方高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既有的录音、录像、制作等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比如说录播教室条件不好与录播设备老旧、校园网建设水平跟随不上,达不到全覆盖的水平等。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一)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教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不仅要组织好教师积极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而且在相关课程申报成功后要做好后续工作,绝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把过程管理贯穿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为此必须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开展年度检查与课程建设规划的验收工作,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全过程评估监督与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立项资质评估、立项课程的年度中期检查、立项课程的建设规划的验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树立课程负责人必须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全面负责的理念。对被评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对业经学校批准设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学校教务部门注意加强日常的监管,比如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通过走访获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了解课程团队成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将采取的解决办法等等,从而实现实时掌握课程建设动态。对于没有达到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应该提出限期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经教务部门组织评估仍然不合格的课程,应该终止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经费;对于不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设立条件的课程,可以取消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

(二)合理配备师资,组建专业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我们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2]。为了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打造一批精品教师队伍,要合理制订教师引进计划,注意教师年龄、学历结构。要把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化管理。一方面要鼓励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要按部就班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专业进修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或各种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切实改善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习条件,调动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合理的师资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根基,除此之外还应配备包括教学设计、媒体制作等专业的建设团队。如同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编剧一样,教学设计人员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吸引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媒体制作人员也应与教师沟通,了解专业知识,明确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投入专项建设资金

对于经过遴选批准立项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建设配套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在具体的经费操作中,一方面,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立项等级设定不同的配套资金额度,从而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持续、稳定与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建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滚动式资金管理制度,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建设经费,激励课程团队教师持续努力,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得到持续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建设具有先进设备的录播室,培养能熟练操作的录播人员,或者由专业的媒体制作团队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其次,在条件成熟时,要实现校园无线上网全覆盖,使学生能随时享受到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再次,要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佳木斯大学自从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有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50门校级精品课程,实施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以后又有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一贯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

第一,课程负责人撰写精品课程任务书。在任务书中主要说明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各个阶段所要达成的预期目标,对课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计划等。学校每年根据任务书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年度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课程继续划拨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使用经费,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课程要停发经费,限期整改,进行再次考核,如考核仍不合格,则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通过这些举措的实行使得精品课程负责人不仅有了危机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第二,加大建设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学校在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条件下,优先保证了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经费使用,每年每门校级精品课程投入7000元,省级精品课程投入20000元进行建设,虽然投入的资金有限,但积少成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精品课程关键方面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重视人才建设。学校对师资培训费用实行二级管理制度,要求教务部门作好整体计划后将资金划拨学院进行管理,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吸取外面的经验,更好地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第四,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2014年年初投入建设具有采、录、编功能的高清自动录播室,使学校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的录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校开设有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因此正在积极探索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建立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学校在积极筹划与有关公司进行洽谈,争取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4)

教育部2003年4月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即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全国各高校以此为始相继开始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实践略谈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精品课程

1.1 所谓“课程”:①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③某学科的教学进程;④广义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和“课程”其意义是不同的。“课”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形象的说“课”是建筑用砖,那么“课程”就是用砖砌之建筑,“精品课程”则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建筑。

1.2 精品课程的内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有什么要求;评价标准是什么;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哪些材料。并召开精品课程探讨会,印发学习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评价标准等相关资料。其次,了解同类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专业相对优势,明细精品课程建设差距。再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具体实施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制定建设精品课程计划并逐级分步骤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谋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评价标准、监督考评机制。

3 精品课程建设“三关键”认识

笔者认为建设精品课程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要有优秀的人才,二是要有特色专业的支撑,三是要有机制的保障。

3.1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一:依托优秀专业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批严于教学、精于教学并且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研究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的深入和广泛参与。大多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是专业不强,人才不专,校企合作经验匮乏,这样就使得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不牢,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规范的教学流程、以及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弱项,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研究,凝聚专业人才队伍。以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为导向,以探究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方面来。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外引内培”力度,增加人才培养投入。系部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要定期沟通本系部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时间路线图,各系部每学年要至少建成一到两门“优质课程”(关于优质课程后面再述)。以上措施在于逐渐培养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强化责任意识,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服务。

3.2 精品课程的建设关键之二:需要特色专业的支撑。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和选择。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被企业所用,为市场所需要,或者更直接的是否能够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是检验专业生存壮大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也将成为培育精品课程的沃土。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应该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区域特色明显(或者目标市场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实习实训条件优越、专业教学内容技术性含量高,毕业学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专业。

选择建设特色专业的特色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三: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是适量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人员培训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备条件。其次是筹划精品课程专门网站建设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就是规范严谨的教学秩序,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保障条件之一。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组建及高效运作。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从组建专业团队、研讨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建设课程、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建设思路、制定建设规划、实施实践教学、整理完善相关材料、制作课程网页、上传网络课程等具体事务做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院校决策层充分重视和政策的鼎力支持。

4 精品课程建设“三步走”过程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通过科学的论证评价,逐步建设、筛选出一批“达标课程”,进而提炼“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开展专业教学研究,启动“达标课程”建设活动。规范专业教学行为,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建议在系部学期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此活动在于为精品课程建设“造势”,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吸引到学科研究上来。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完整的电子教案、完成的教学课件、最新的校企合作案例,是评价达标课程的主要指标。第二步,开展遴选“优质课程”活动。在深入研究专业教学、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建议在系部年度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优质课程的标准应该是介于“达标课程”和“精品课程”之间。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电子教案、系统的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试题库)等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第三步,选择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教务处规划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各系部(专业教师、学科负责人)利用一到二学年时间至少建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参加校级精品课程评审。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相关指导精神组织专家论证评审。最后,集全校之力,申报建设省级、部级精品课程。

5 建设精品课程程序

①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②开展预选建设课程的研讨、评估;③遴选建设课程,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作用等;④组建专业团队,确定负责人、带头人;⑤明细建设任务,明确个人责任;⑥制定建设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培养目标,细化教学内容;⑦结合就业和学生实际,确定相应高职教材或自编教材;⑧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⑨实施理论、实践教学:a准备格式规范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完整的电子教案、课件。b进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研究。c编制习题库、测试案例或实践考核项目等。习题库、案例等要有参考答案或评价标准等。d录制视频教学。e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⑩实施精品课程上网工程;■综合评估。

6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把握“三关键”思想,实施“三步走”的过程。把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引导到课堂上,引导到专业教学研究上,形成系部专业教学研究长效机制,开展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努力实现精品课程“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洪山,于雷.以深化改革为基础强化高职精品课程建设[J].课程改革,2006.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部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部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7)

《轨道交通站场》是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特色必修课,它主要讲授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正线设计、车站配线及布局设计、车场线路与布局设计等相关理论知识。这门课的特点是多专业交叉、多层次互动融合,它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几个阶段衔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交通设计、轨道工程、运营管理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课程主讲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主讲教师而言,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专业素养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线路设计与站场运营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才能够成为提前介入规划设计阶段、具有较强理论及实践技能的运营高级技术人员。

目前,国内关于轨道交通场站设计的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铁路交通方式方面,如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铁路站场及枢纽》,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的专业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借鉴资源十分有限。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轨道交通站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资源亟待完善,最终旨在建成能够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一门特色精品课程。

2.《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也才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1]。为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轨道交通站场》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找准切入点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稳定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2]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色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其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行业背景缺乏;另外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研究,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整体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2.2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3]。《轨道交通站场》是一门对现场知识和实践性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本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开设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由知识渊博的中老年技术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工担当理论主讲教师,分专业(铁道工程专业教师主讲土建与线路设计,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主讲站场布局与运营管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辅导,并全程带教校内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课程主讲教师。在本课程建设期间,课程主讲教师到上海申通地铁线路控制中心、车站、车辆基地完成了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并搜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从分专业教学(分线路设计和站场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站场设计与运营管理教学内容独立分离)变革为设计与运营紧密结合、分对象主体(分正线篇、配线篇、车站篇和车场篇教学,每篇内容设计与运营知识互动融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和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2.3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驾齐驱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在《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材内容和结构上,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时筛选补充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内容,教材中增加工程实践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2010年由学院教师和上海申通地铁公司协作,分模块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精品课程是长时间潜心积淀的成果,精品课程是突破常规、前瞻创新的成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4),2007:41-44.

[2]胡华.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交流, (11) ,2010: 1-2.

[3]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4),2005: 54-56.

[4]王国强,高翔.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电脑学习,(2).2010: 47-49.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8)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1- ),女,四川郫县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考试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刘佳龙(1983-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李朝晖(1968- ),男,湖南泠水江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TPLC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课题编号:TER2012-031 )、2011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JG11-YB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14-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为了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被纳入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八年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经批准的部级精品课程有3832门,省级精品课程8285门,其中本科院校部级精品课程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5648门。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指出:要明确高等学校和教师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保证课程质量,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监管机制。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意义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深化高校课程改革

课程是制约大学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加强课程及其管理的研究,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对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重视,其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①精品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精品课程较普通课程具有数量相对少、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经费支持充裕等优势,所以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可行性。进行有效管理是精品课程后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的探索,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长效课程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精品”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为高校课程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二)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作为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自实施以来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扩展教学资源,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和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②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元要求。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可以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

(三)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发展

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规范精品课程的要素,保障教学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内驱力。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教学团队、评价激励机制、网络平台等建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否,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网络平台能否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通过建立长效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协调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各个要素,明确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制定能够保障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的相关制度,建立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全面建设网络平台,加快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更新,提升精品课程的发展内驱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课程实施者和应用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的支持和保障。建立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是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策略

(一)运用相关理论,建构精品课程理论基础

学校管理的实践一再证明,如果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管理工作就会陷入盲目与混乱。课程管理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管理理论的指导。③

1.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就一般情况而言,精品课程作为项目申报以后,采用经验的方法进行后期建设管理,即中期检查和周期验收。这种缺乏系统规划、没有严格奖惩界定的经验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有效管理的要求。项目管理理论适用于管理具有明确目的、起点与终点并需要结合各种相关活动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精品课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划,实施适合本校精品课程的管理策略,以达到全程管理的目的。

2.运用绩效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对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当精品课程评审成功后,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课程项目负责人掌管经费,其他成员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导致工作热情不高。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管理,明确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既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要求下,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整体和个体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化管理。

(二)重视用人机制,加强精品课程师资建设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还需要一支教学质量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的配合。因此,构建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就是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1.落实聘任制和责任制。采用聘任制选拔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本着统一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把关教学团队的质量,并明确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做到责任到人、权利均衡的和谐状态。在聘期内,按照学院制订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绩效分析和考核结果来决定聘任者的续聘和解聘。

2.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训力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学校应制订主讲教师的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进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等形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发相关制度,保障精品课程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同样,完善精品课程的管理制度,对精品课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保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意义重大。对精品课程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践行者,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精品课程的使用率和效果。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精品课程的发展数以万计,但很多并未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而是处于申报立项时的状态,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制定精品课程使用制度,增强教师和学生在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参与度。学校通过应用保障制度的建立,鼓励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和充实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的魅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

精品课程的建设、管理和更新完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学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申报立项,忽视后期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缺乏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和激励。

1.政策倾斜,保障教师利益。学校应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肯定,并上浮一定额度的工作津贴,鼓励教师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推广和应用。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其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2.实施奖励,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应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经费支持,对于建设效果好、成绩突出的精品课程给予相应的奖励。其中要注意保障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利益,做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五)规划网络平台,实现优质网络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⑤精品课程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现代化课程,它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畅通的网络和先进的软件技术保障。信息管理中心应保障网络平台的稳定和畅通,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检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应定期参加有关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了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与时俱进。

(六)合理统筹规划,协调两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精品课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它既包括对全校所有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项目的整体管理,也包括对精品课程每个要素和每个环节的局部管理。首先,对全校精品课程管理进行规划。制定管理规划时应对本校精品课程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考察,运用态势分析法对本校精品课程整体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制订符合校情的精品课程战略管理方案。其次,在精品课程整体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对精品课程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查分析,逐一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2.协调责任与权力的关系。责任与权力是管理过程中两个十分关键的要素,能否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管理的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人为过程,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过程。⑥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赋权的管理,很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精品课程的管理,要明确各级机构、各个成员的职责,在单个课程中也要明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管理条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注释]

①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引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1(4):82.

②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教学研究,2011(2):41.

③李枭鹰,唐世纲.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3):230.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XIAO Andong[1], ZHENG Lu[2]

([1] Academic Depart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 Ministry of Fina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quality course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 become a hot topic today.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connota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followed by Wuh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its construction quality statu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nd results, and then in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from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ways and means of incentives and other aspects to make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s boutique courses;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来的部级的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它更新和持续了原来建设部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断完善了原精品课程的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改革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建设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它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把原有的教师为主要对象扩宽到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同时还兼顾了社会学习者,它的课程资源更加适合于网络共享和公开的传播。

精品资源共享课衔接和继承了原有的部级精品课程,一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避免浪费了原有的资源,更加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成果;另外一方面,原有的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用率比较低、没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影响的程度不太高,实践作用不强、参与度比较低的种种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在原有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上,特别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升级。有效转变了教学教育的观念,改革和创新了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涵,通过先进的现代化的手段提高了高校的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培养了服务学习性人才。

2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早在合校之初,武汉大学就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整合了办学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机构,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制定了《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标准,用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申报“国家基地名牌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和实施学校层面的“名牌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建设计划,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课程资源。 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了“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武汉大学利用此契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神,使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持续化,制定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武大教字[2005]125号),从2005年起,学校就将各类课程(优质课程、名牌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统一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形成了稳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学校领导和教务部组织,院系老师的积极建设下,武汉大学目前有部级精品课程共71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09门,218门(含品牌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累计达892.5万元。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共享,学校建立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网站”(),用于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的集中存放与,网站维护工作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以最大程度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2012年,学校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学校专门购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器,更新了精品课程录像教室的录像设备,对课程团队的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教育部公布的拟入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名单中,武汉大学有22门课程在名单之内。

3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

(1)提高动员和宣传力度,提高相关课程团队教师的重视程度。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主体是一支十分优秀的建设团队,他们也将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核心,他们有着很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课程的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都非常繁重,如果不能引起课程团队教师对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足够重视,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对此情况,武汉大学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会上传达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布置课程全程录像工作,讲解建设的其他注意事项,让课程教师充分认识到升级转型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2)及时地反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要求课程的内容能够包含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平衡现代和经典的关系。包括一些基础的方法技能,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比较简单的基本知识。就是要求其具有比较系统、科学基础的特性。每一门精品资源共享可都能切实反映这一科学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关于实践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原精品课程中一个比较忽视了的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训练学习者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和其他的一些方面进行审核和把关,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反馈和进行修改,使其符合相关课程建设的要求。

(3)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有它的要求,对它的一些负责人的培训就显得很有作用。其中的一些基本的模块要做到结构化,包括课程基本概述、课程分成哪几个单元,课程资源和其中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来进行组织,其中对课程的录像、课程的案例、课程大纲、参考文献、课程的课件等等一些网络的媒体的要素材料的标准、格式、技术支持都有其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包括了必备的要求和可以参考的要求。对以上这些情况,武汉大学组织全校相关教师参加高教中心举办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训会议,使得教师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条件、背景意义有着更好的理解,知道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的建设技术标准,以及和其他老师交流,借鉴其他教师的升级建设计划和举措。

(4)做好统筹规划,为课程建设做出规划。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分批次进行课程的申报工作,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有秩序的进行。武汉大学已有71门部级精品课程,学校对每门课程进行检查,把教学资源完整、有课程全程录像的课程挑选出来,优先建设。把教学资源较完整、有课程录像但不完全的挑选出来,及时和课程负责人沟通,优先安排课程录像,确保教学资源的完整。对于教学资源不太完整的课程,学校做出一年规划,和课程相关教师沟通,作为下批建设对象。

(5)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建设的积极性。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录像设置、制作、编辑等工作,学校安排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为课程教师服务,免费为教师录制、编辑教学录像。对于建设后获得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学校给予经费配套,并在年终给予课程所在学院适当奖励。对课程团队的教师,学校在其申报教学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这些政策有效提高了教师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得人心,大学的学习只是在人的一生中很小的一个学习的阶段,人们开始知道大学的学习不是人生学习旅途的终结,而更有可能是一个开始。因为在工作中和社会的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建设好学习型的社区,这就对我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有着更加高的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要求,能够满足社会工作者和在校学生能有终身学习的条件,这是高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应尽的义务。以网络为手段,以课程为载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度,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武器,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惠国惠民的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 黄荣怀.从国家精品课程看我国大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趋向[DB/OL].

[3] [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

[4]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423

前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精品课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的一种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并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的更新与改革,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当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各高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进行一个全面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种共享型、服务型的课程,根据这些特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共享资源以及技术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内容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种共享型的课程,它以高效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并且面向社会学习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包括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技能,还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同时,为了满足网上公开使用,实现有效共享,课程内容要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二)课程资源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应该从服务课程教与学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系统完整、开放性及共享性强、适用性广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方面,像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案、演示文稿等这些体现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必不可少的资源都属于基本资源,而拓展资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后所用到的辅资源。

(三)技术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共享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创建起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平台,这些共享平台要求具备教、学、多方互动等功能。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才能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探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度

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进行该课程建设的同时,往往都还肩负着其他课程的授课和科研任务,如果教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就有可能在各种压力下放弃对精品共享资源课建设精力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进精品资源课建设,学校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课程建设的重视度。比如,各高校可以通过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动员课,在会上通过学习相关的文件来认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性,领会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真正内涵,明确该课程建设的要领,从而在课程建设推进工作中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引导教师逐渐地把录播、录像等推进课程建设的工作常态化,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按照工作计划进行,使课程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精心组织培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能力

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视度只是推进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有别于其他的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团队也有更高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因此,加强组织对该课程建设的相关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心组织相关培训,共同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背景、建设意义和建设技术要求等,不仅能够进一步突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共同讨论和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现状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关的建设计划,更好地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三)做好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各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充分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工作是精品资源共享课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已有的精品课程,通过对各门课程进行详细的检查挑选出那些资源相对完整的课程进行优先和重点建设,对于那些课程资源较完整,但课程录像不完全的课程,就可以通过和课程负责人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安排课程录像,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对于课程资源相对欠缺的精品课程,学校应做出全年规划,分层次地进行建设。总之,对于学校的精品课程,学校应该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分重点、分批次地对课程进行申报工作,以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有效序的开展。

(四)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按建设要求进行

根据前面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在课程内容上,精品资源共享课有较高的要求。它不仅包含基本的概念及原理,涵盖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典型的案例分析,还特别强调实践方面的内容,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内容上既要做到简单易学,通用性强,同时还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充分的体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系统性、科学性。因此,在实际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现课程建设内容没有符合要求的情况而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就非常不利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进一步建设。这就要求在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充分重视对课程内容完整性、整治导向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改和调整,使课程内容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才能确保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按要求进行。

(五)建立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激励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师们在该课程建设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进该项工作。课程的录像在原精品课程转型和升级中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在课程建设中工作量就比较多,不仅要给各精品课程进行录像,还要对教学录像进行编辑、制作网页等工作,对于这些部门学校应该在课程建设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后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其他适当的奖励。而对于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表现和成绩比较突出的建设团队、个人,学校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加分,通过这些激励机制来以充分调动和保持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篇(11)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教育部推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高校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很高,截止2010年2月,部级精品课程已达3020门,加上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数量就更多了。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尤其在高职院校,“重申请、轻管理”等现象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至少需要明晰三个主要问题:“由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管什么”即精品课程管理的客体问题,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既能把握建设的方向,同时又能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怎么管”即管理的方法问题,涉及到应为精品课程管理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机制等问题。而“由谁管”则是精品课程管理的主体问题,精品课程建设到底应当由谁管才最科学、最合理的。明确管理主体,清晰管理权责,对于高职院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院―系―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即在院级,成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办事机构一般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监督与检查;在系部,成立系部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系主任担任,主要做好课程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工作;课程负责人则具体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经费使用等事务。三级管理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其在运行中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院级管理主体:有权无责,导致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教务处作为精品课程院级管理层面的主要机构。笔者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的10所院校为例,搜索其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其中80%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负有从整体上规划、宏观上指导的权利,然教务处等部门作为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行政部门,存在着行政话语强势,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会出现由少数部门负责人作决定的现象,而一旦工作有误失则将责任推卸至系部或具体的负责人员,从而出现有权“无责”的局面,致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二)系部管理主体:无权无责,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系部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中间层,理应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对上,其负责着学院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政策的传达,而无权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对下,系部对某一课程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及课程负责人,某一精品课程如何发展,如何规划的任务最终都落在课程负责人身上。实施权利的架空与责任的下放,使系部成为一个“无权无责”的管理主体,无法实现其监督的职责。

(三)课程负责人:责大于权,导致利益色彩浓厚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一般而言,课程建设经费安排、年度检查、鉴定验收等皆属课程负责人工作范围,并承担直接责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将荣誉归负责人,片面强调负责人作用而忽视院、系及其他建设人员作用和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荣誉归属的偏差,导致建设过程中利益色彩浓厚。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

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形成的院、系和课程团队三级管理层次,它通过层层分权和管理中心的下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形成学院宏观上决策,系部精细化管理,课程团队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由此,构建高效的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院、系与课程团队之间能有清晰的权责划分,本文试图从地位、管理方式与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院级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应由原来的决策与管理中心转化为决策中心,对涉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管理方式:核心地位的转变要求院级管理主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事项上,同时应赋予系部充分的建设自,因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关注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

职责分工:院级管理主体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着重于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而脱离于具体事务。具体而言,院级管理主体主要应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制订配套的奖励与建设管理制度、组织教学团队参加校内外培训、协调各级部门的资源以及实现院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等,同时还负责学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工作,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 (校) 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程的检查、验收以及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二)系部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系部管理主体的地位应随着院级管理主体由管理中心剥离而成为新的管理中心,其在院级管理主体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事务,包括管理监督、协调下属各课程团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管理方式:作为新的管理中心,系部是学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的实体,必须通过具体、细致的过程管理方式,才能确保院级管理主体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职责分工:过程管理方式需要系部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职责。申报阶段,系部要组织教师参与调研分析,选择优势专业和课程,组建相应的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组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同时要注意团队教师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建设阶段,系部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政策安排,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建设规划和研讨,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能在建设过程中,推陈出新,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建设团队。

(三)课程团队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合理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团队作为单纯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组织,执行中心。

管理方式:作为执行中心,课程负责人应该是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课程特色和课程内涵的把握者与提炼者,管理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调动团队中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

职责分工:课程负责人的主要承担着组建课程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建设课程网站、与企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进、提前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以及今后课程建设的监控与管理等。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既需要学院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也需要所在系部的协调和配合,更需要课程建设团队的自主建设,由此,理顺各管理层级的关系,清晰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才能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也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张秀琴.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21).

[2]朱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9年一般课题《建设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湖南城建职院2009年一般课题《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