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7:47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06-02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物流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物流的概念也诞生于军事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引入了实物配送理论,对军事物资的供应实行物流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逐步发展了完整的物流理论。而军事物流主要解决如何为武装力量平战时的生活、训练以及作战提供所需物质保障的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老是因为军事物流所从事的工作由来已久,只要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就必须考虑如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物流新理论和新技术令人瞩目。现代战争空前剧烈,战场物资消耗猛增,物流扮演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角色。所以我军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变化,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使我军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2 军事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大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生活、训练、执勤及作战所需军事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或与支配权同时)转移的全过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任何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军事物流的支持保障。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和突发性特点,更加凸显了现代军事物流的战略地位。高明的军事家总是从统揽全局的高度审视军事物流的发展,总是对军事物流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评价。

2.1 有利于军事斗争的支持保障

如果把战争喻作一架轰轰作响的宏大机器,那么,军事物流则是它的油路和电路,源源不断地向机器输送着不竭的动力;倘若将战争比做一个巨人的肢体,那么,军事物流无疑便是那畅流不息的大动脉。断了油路和电路的机器,自然会戛然而止;断了通畅无阻的大动脉,巨人也同样面临灭亡。可见,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交战双方欲夺取主动权,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应当重视军事物流的建设和发展,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大动脉的支援保障作用。

2.2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吸纳转化

不可否认,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乃是搞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交战双方国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和比拼。然而,国民经济毕竟不等同于军事战斗力,经济实力也不可能直接等价于军事实力。二者之间必须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而这座桥梁,便是军事物流。有战略远见的军事家,总是十分重视军事物流这种巨大的功能作用,并将横跨于经济与军事之间的这座金桥打造得坚固可靠。

2.3 有利于质量建军的提升

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且要拥有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要有能保证部队实施快速机动的运输装备,要有能够随时探知各类信息的通信装备等。所有这些军事装备的供应,就是靠现代化物流系统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质量建军,越有利于快速实现科技兴军的目标。把军事物流比做质量建军和科技兴军的推动器,是十分恰当的结论。将军事物流置于战略地位,从战略全局谋划军事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可谓明智之举。

3 现代物流促进了军事物流的革新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分支,而且现代物流首先是从军事领域发展起来的。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运用运筹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直接促进了现代物流理论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在现代物流理论形成初期,军事物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物流的发展。全球商业界的长足发展,形成和拓展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同样可以为军事物流吸收和利用。因此,现代物流理论的蓬勃发展为军事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物流理论促进了军事物流理念的创新,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领域是适应新军事革命的必然趋势。

3.1 系统优化理念

系统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功能和发展动力。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物流功能和动力的大小。

3.2 信息优先理念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使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综合效益理念

无论是现代物流还是军事物流,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战时情况下军事物流主要讲求的是军事效益,平时则主要讲求经济效益。效益理念对军事物流非常重要,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军事物流都要讲求效益,即使在军事效益为重的前提下,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只不过,军事物流更具有“双重性”,既要讲求军事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军事效益为主。

3.4 军地物流一体化理论

军地物流一体化是指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和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军队物流作为国家物流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吸收和转化作用,对国防建设起着支援和巩固作用。随着现代高科技在战场上的作用,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斗争准备对军队物流保障需求较高与军队物流保障能力有限形成了矛盾,这就使物流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3.5 协调发展理念

物流设施、物流管理和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应加强军事物流的内部管理以及物流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扩充物流技术,建立实时信息系统,在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方面进行战略调整,形成大型军事物流中心。军事物流的运作方式和服务内容与市场接轨,向专业化、集中化的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在军队内部建立类似于地方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促进军事物流协调发展。

4 军事物流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我国军地物流联合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推进军用技术与地方技术的结合。军事上许多关键技术正是地方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军事物流技术作为国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绝大多数都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开发这一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大有潜力。

4.1 建设循环军事物流,提高军事效益

循环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物流形态,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一系统工程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明确提出“构筑静脉物流系统,实现循环型社会流通,建立循环物流评估体系”。军事物流系统也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加强循环物流建设是军队开源节流、提高军事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也是军队发展循环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物流将致力于军事物流系统污染的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合理布局与规划货运网点和配送中心,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增强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等的逆向物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有关物流回收制度。

4.2 加强军事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高效的军事物流系统是大量新成果、新技术综合发挥作用的领域,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操纵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军事物流人才素质,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复合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把他们放到相应的决策、管理岗位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对大量从事物流基础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掌握和使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鼓励其学习深造,形成良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公平原则,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加快军事物流系统建设,尽快实现物流信息化

畅通的信息流是现代军事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军事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据资料统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参战的大型主战兵器只有1万多件,而参战的“附属保障兵器”――计算机却高达万台。因此,有人把海湾战争的胜利比做“硅片”对“钢铁”的胜利,这也深刻反映出信息在现代化战争和现代军事物流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管理。二是为了不断提高物流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军队物流管理体制之中。由此可见,我军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上,主动强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物流信息优势,表现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数量、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即通过所建立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地采集到相关物流信息,采集的信息全面、系统、广泛,涉及军事物流的各环节、各对象、各环境、各因素,而且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保持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并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从而提高军事物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5 结束语

军事物流的建设近些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潜心探索国内外军事物流经验,积极探索和引用先进的物流理念,博采众长,逐步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军事物流理念,以先进物流理念为指导,审视度势,勇于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军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和物资保障效能的新飞跃,从而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宗喜.漫话军事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蒋长兵.现代物流学导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王丰.军事仓储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2)

随着世界军事新变革,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由此成为军事英语翻译领域的关键环节。特别是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现代战争的爆发对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提出了更多、更迫切的需求。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未对这个跨越军事、科技、翻译三个领域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军事科技人员少有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学术研究者少涉足军事领域等客观现实制约了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的发展。目前对“军事科技英语翻译”这个概念都尚未有权威性的界定,对其历史发展的理解更是模糊不清,翻译技巧更多地还是沿袭一般性的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技巧,并未体现军事英语文献的特征。有鉴于此,笔者对“军事科技英语翻译”这个概念进行内涵分析和界定,对其历史性发展予以梳理,针对军事科技文献的功能目的与特征引入翻译的等效原则,探索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规律与技巧,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

一、“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概念的厘定

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是科学英语翻译和军事英语翻译这两个研究领域交叉与融合的产物,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声音,是故笔者在此试图对其进行概念性梳理,以明确其内涵与研究范围。

一方面,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是科学翻译学的研究范畴,是以传达科学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是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因此,从传统而言,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和数学英语、医学英语、生物学英语一样,都是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个分支。其翻译文本属于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所说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1988:50-51),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交际译法,既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在格式、方式、措辞等方面力求符合该文体在译入语中的惯例。不过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有必要将军事科技英语与科技英语分开,因为“军事科技英语有各种应用形式,并不是所有都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韩子满,2001:73)。

另一方面,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因其研究对象是军事科技这一特殊领域的翻译活动而被归入霍姆斯所提出的“翻译学三分法”中的特殊翻译学(Holmes,1972),成为军事英语翻译的子分支。军事翻译作为军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姓军为战”的重要功能,其地位和作用与军事的性质、翻译的目的和内容密切相关。因此,老一辈军事翻译专家吴树凡依照翻译的内容把军事翻译内容分为下列四项:(1)军事理论翻译,即有关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文献资料翻译;(2)军事涉外翻译,即军队与外国敌军或友军交往接触中的口译和笔译;(3)军事情报翻译,即对用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手段获取的外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情报材料的翻译;(4)军工技术翻译,即关于各种武器和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保养以及军事工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的翻译(吴树凡,1991:13-14);这四类中,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大致等同于“军工技术翻译”的一部分。此后,翻译界的泰斗方梦之教授对此细化,将军事英语翻译分为军事理论英语翻译、军事外交英语翻译、军事情报英语翻译和军事工业技术英语翻译(方梦之,1997:347-348),其中,“军事工业技术英语翻译”大致涵盖了本文所探讨的“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概念。军队语言学专家张辉教授则在长期的军队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军事科技英语”的内涵予以思考总结,将其研究范围缩小到“美英国家军事杂志上所刊登的介绍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的研究论文和述评文章”,把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文本来源具体化。

基于上述梳理分析,笔者认为,“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指的是针对外国,尤其是英美等军事大国的军队与涉军部门所公开发表的军事科技类文献所进行的书面翻译,其中的“军事科技类文献”主要是指英美等国家的军事媒体、杂志、网络所刊登的、介绍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的研究论文和述评文章,而这些文章对我军的科技强军、建设强大的信息化部队等目标有着广泛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例如,目前我国官方获得的外军期刊就包括《简氏防务周刊》(Jane’s Defense Weekly)、《信号》(Signal),《军事通信》(Milcom)、《空军》(Air Force)等,上面登载的研究论文和述评文章所涉及的军事信息和科技信息几乎涵盖了军事科技的每个领域。

二、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历史

军事科技翻译发轫于晚晴时期的军事翻译。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就基于“筹夷”的目的,主张放眼世界,为此他派人专攻西学,翻译英文版的《澳门日报》和“澳门新闻纸”,并组织翻译了《四洲志》、《各国律例》以及《俄罗斯国志》等,还主持编译了“大炮瞄准法”与“战舰图式”等西方国家的军事资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在他所编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他看到了中西方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主张学习“夷之长技”,内容包括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等。因此,军事技术类著作的翻译便引起了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着手建立培养外事翻译人才的学馆,让学者“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以期最终达到“师夷制夷”、“强兵富国”的目的。以此为基础,清政府组织翻译了大量的军事英语材料,其中《火器真诀》和《兵法新书》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军事发展。1867年,江南制造局创办译书馆,翻译西方科技图书,其中又以军事技术和军械制造机关方面的书籍居多(商海燕,2011:28)。

由此可见,整个晚晴时期的军事科技翻译侧重于军事学(又称“兵学”)译著,即对“西方人的兵谋、兵制、兵器、战事等各方面军事内容所形成的书籍文献”的翻译(闫俊侠,2007:1-2),这主要是因为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最直接的构成要素之一,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军工技术则是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个引进和吸收的过程中,军事科技翻译的作用逐渐彰显。据闫俊侠博士的统计,1871年至1895年间,晚清官办和民间翻译出版机构共出版军事译著97种,其中以武器装备类为最多,有51种,约占这一时期所译西方军事著作总数的52.6%(闫俊侠,2007:76-77)。

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军,有机会接触到西方世界的军事著作,其中有些人试图将这些著作翻译成中文。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以上军事材料的翻译尚不属于军事科技英语翻译,但是先驱们却从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科技翻译的实践经验。

二战后,随着军事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成为军事英语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受到军事翻译材料的保密和性质的拘囿,军队之外的翻译学术界并没有对军事科技翻译研究给予足够的关注,而对军队而言,军事译者经常以集体面目出现,其主体性通常由于强大的国家政治和军事目的而被掩盖(王祥兵等,2013:87),故此译者团体更注重翻译的正确度以及短时高效性,对军事科技英语的相关理论和技巧甚少关注。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的世纪,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现代战争的打响催生了新军事新变革。为满足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军事科技英语翻译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亟需我们对其进行理论性和技巧性探索与研究。

三、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

基于上文的概念性阐述与历史性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目的应当是“将英美等国家媒体公开报道的军事科技英语文献翻译成汉语,从而向汉语读者传递军事科技信息,以供军事科研、生产、作战等应用”。故此,笔者认为,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应当着眼于目的语读者,即译者需要将原语所指涉的专业性较强的军事科技内容,如科技理论、概念、观点、实验、方法、结论等准确译出,表达清楚,语句通顺,能让译语读者获取与原语读者相同等效的军事科技信息。对此,笔者邀请本校10余名从事过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员翻译同一份素材,并针对各自译文对比分析,在总结经验得失的基础上,针对军事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和翻译目的提出如下标准:

1. 充分理解、忠实原文

忠实是翻译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标准。居祖纯教授早就明确表示,“为了保持译文的精确和简洁,‘忠实于原文’成为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主要标准”(居祖纯,1982:50)。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语指涉的军事科技信息的基础上把科技理论、概念、观点、实验、方法、结论等内容准确译出,形式完整,不歪曲、削弱、或随意增减。例如:

例1. Many of the concerns raised by this issue are echoed in traditional National Security and Emergency Planning (NS/EP) thinking. Under this rubric,government agencies in general and DOD in particular,share clearly defined responsibility for protection of critical national infrastructures. For privately owned infrastructures,government mandates implemented through licensing requirements and/or information gathering or reporting guidelines constitute the critical “other half” of the effectiveness response to infrastructure vulnerability.

译文:这件事所引起的许多焦虑在传统的国家安全与应急计划思路中也有回声。在这一规定中,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国防部各自承担明确的责任来保护主要的国家基础设施。政府通过强制要求办理许可证和制定信息收集或汇报等规定来对私营基础设施实行管理,这就构成了重要的“另一半”来有效弥补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分析:译文只译出大体意思,许多细节被省译,未能忠实原文,故笔者认为应当改译为:

“上述情况引发诸多焦虑,这些焦虑在传统的国家安全与应急计划制定上也有所反映。对此,整个政府机构,尤其是国防部,都明确规定了各自在保护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上的职责。而政府对私有性基础设施的规定则构成了针对基础设施防护薄弱问题的“另一半”解决方案,这些规定通过政府对许可证的办理、信息收集与情况汇报的各项规定得以执行。

2. 语言通顺、符合规范

军事科技英语的译文必须在遣词造句上符合军事汉语的规范和习惯,语句通顺,尽可能避免文理不通、逐词死译和生硬晦涩的现象。例如:

例2. Alternative models of tactical warning,attack assessment,and emergency response in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scenarios focus attention on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perspectives on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Different approaches emphasize varying views toward public sector and private sector roles,institutional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nd divergent perspective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for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译文:为保护基础设施而采取的战术预警、进攻评估及紧急情况处理措施的其他典范,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基础设施保护观点之间所存在的主要差异上。不同的方法突出反映了对以下两方面问题的不同观点――公有部门与私营部门各自的作用,公有部门及私营部门承担的部门责任;同时也反映了在为保护基础设施采取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分析:译者对原文信息未能充分理解,即使做到逐字翻译,破折号所在句逐字死译的痕迹明显,不符合军事汉语用语习惯,整个译文让读者觉得似是而非,不知所云。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改译为:

“在选取保护基础设施的模式时,对战术预警、攻击评估和应急响应这三种模式的选用应重点考虑人们在保护基础设施上存在的观点差异。不同模式的选取体现了人们在看待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所发挥的作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机构职责、国际合作在保护基础设施方面的重要性等问题上的见解差异”。

3. 语言简洁明快、精炼易懂

在理解充分、忠实原文和语言通顺规范的前提下,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做到译文简洁明快,精炼易懂,这对于急需从译文中读取军事科技信息的读者而言,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效率,更快更好地把握国外最前沿的军事科技发展动向,及时提取有效信息用以发展我军军事科技。例如:

例3. It is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a critical need exis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develop and deploy far more effective means for tactical warning and attack assessment,and to develop procedur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While this need has been virtually unquestioned for several years,no clear deline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in this arena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has been made yet.

译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急需开发并采用更有效的战术预警及进攻的方法,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遭到进攻的紧急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措施。虽然多年来这一需要几乎没有受到审视,但在政府与工业部门之间就这一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却从未有过明确的划分。

分析:译文基本传达了原文的科技信息,但是在语言上过于繁琐,不够简明凝练,降低了阅读效率,例如,“develop and deploy”翻译时“开发”和“方法”搭配不当;“tactical warning and attack assessment”译为“战术预警及进攻”时漏译了“评估”一词,“紧急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措施”翻译不够简洁;“While this need has been virtually unquestioned for several years”的翻译过于嗦,且以“需要”做主语构成的被动语态句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故笔者认为应改译为:

“很明显,美国急需制定和部署更有效的战术预警和攻击评估手段,发展应急能力。尽管多年来这种需求一直被人所认可,但政府和军工业界却未曾在该领域进行明确地职责划分。”

总体说来,上述三个翻译标准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军事科技英语译者面对的是军事科技信息功能文本,翻译的目的是准确传递军事科技信息,故而忠实原则是最根本的原则。但忠实却不通顺,会令译语读者看得晦涩难懂;通顺却不忠实,如不必要地删减原作内容,就会让翻译扭曲为改写,违背忠实原则。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译者还需要做到简洁明快,以便让军事科技译文更快更准地传递信息,便于读者理解,提高阅读效率,更有效地从译文中提取军事科技信息。

四、探索军事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1.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翻译学界对于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的探索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军事科技英语的语言和文体特征,通过实践翻译所总结得出的翻译技巧。例如,韩子满、宋春晖、雍春生、何红等学者在分析军事科技英语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翻译实践总结出翻译的难点和问题,给出不少翻译军语词汇、专有名词、被动语态、长句和缩略语的技巧(韩子满,2001、2009;宋春晖,2001),这些研究为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指导,但多是译者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心得与思考,多是针对军事科技英语的部分进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性成果。

第二类研究是部分学者借鉴现代翻译理论来指导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的研究,尽管此类研究为数不多,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加大了军事科技英语翻译从实践到理论研究迈进的步伐。例如,张灿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读者接受理论(Reader’s Reception Theory)分析军事科技英语文献翻译中“译文读者不能或不能自然地从译文中获取足够信息的问题”,提出“部分视野融合”的方法来平衡译者与原作者之间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视野差”1,提出采用增译、省译、改写等翻译技巧来实现上述目标(张灿,2006:iv,56-60);王伦在硕士论文中采用目的论研究军事术语英汉翻译,对军事科技英语文献中的术语探索了“直译”、“注释翻译”、“音译”和“移译”等翻译技巧;其他理论研究还包括王华军和田喜民用于分析军事英语翻译策略的关联理论,魏师兰和杨阳在各自的硕士论文里用语料库分析军语缩略与何军事装备术语等。

2. “等效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技巧

这些理论性研究为军事科技英语译员培训和提高译文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并未针对军事科技英语的信息功能文本的特性来予以研究,因此笔者认为等效原则更适用于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对其翻译技巧的研究大有裨益。

翻译的等效原则(equivalence theory)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前者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关注信息本身,翻译时译者主要关注句子与句子、概念与概念对等,即通过句法层面的对等达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上的对等,原文的所有要素不改变,译者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更接近于机器翻译。后者则超越原文形式,注重功能与意思的对等,即“对等效果”,以满足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需要(Munday,2001: 42),这使得译文读者从译文获取的信息与原文读者的一样。居祖纯教授就曾在其著述中提及动态对等,认为“通过查阅词汇表到达形式对等并不能克服军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一切障碍,意思对等是做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最好方法”(居祖纯,1982:50),而韩子满也提出“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认为译者应试图找到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使译本读起来像中国的军事类解释性技术论文(韩子满,2001:75)。当然,动态对等在军事科技英语翻译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我国军事传统为例,我国军队因继承前苏联军队的许多传统军事用语,从而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区别较大,例如西方的军队建制单位“division”通常被翻译成“师”,但实际上西方“division”的规模、组成和功能与我国的“师”并不相同,但在汉语里却找不到相应的,从而削弱了译文的“对等效果”。

基于等效原则,笔者认为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1) 增译法

对原文新出现的术语和概念进行必要的增译,特别是涉及前沿性军事科技的时候,可采用增加注释或直接增译的方法来为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例如:

例4. This terminals will be installed on most U.S. Air Force fighters,bombers and tankers,most U.S.Navy aircraft and ships,the Eurofighter Typhoon,France’s Rafale and Mirage 2000,Spain’s F-18,and Italy’s Tornado and AMX.

译文一:该终端将安装在美空军的大部分战斗机、轰炸机和坦克;美海军的大部分飞机和舰船;欧式“台风”;法国的“阵风”和“幻影2000”;西班牙的F-18以及意大利的“旋风”和AMX上。

译文二:该终端将安装在下列平台上:美空军的大部分战斗机、轰炸机和坦克;美海军的大部分飞机和舰船;欧式“台风”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攻击机和“幻影2000”战斗机;西班牙的F-18战斗机以及意大利的“旋风”战斗机和AMX主战坦克。

通过对比两个译文可见,译文二采用“直译+解释”的增译法,明确了各种作战平台的类型,即到底是战斗机还是坦克,读者也明了各个平台的具体所指。

(2)拆译法

军事科技英语文献简练明确,但常出现复杂长句。为了避免词语重复,有时会省略一些高频词语,如将两三个后跟同样名词的介词短语进行缩合,有时会利用从句结构将两三个简单句融合为一个复杂句。这种省略在翻译时往往难以用并列成分译出,需要将长句短语拆分成几个部分再单独翻译。例如:

例5.Battlefield damage assessment and repair must be planned for and practiced in order for units to perform it in wartime.We were fortunate that enemy fire did not do more damage to our equipment,but BDAR applies to regular mechanical failures and not just damage as a result of enemy fire.

(Ordnance,November 1992,p.30,引自韩子满,2001:76,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译文: 必须对战场损坏评估和修理工作进行规划,并予以演练,以便部队在战时可以开展此类操作。幸运的是,敌人的炮火没有给我们的装备造成更大的损坏,但战场损坏评估和修理工作并非只能适用于处理敌人火力造成的损坏,它还可用来解决常规性的机械故障。

分析:上文下划线处分别是介词短语的缩合和句子的缩合,应当先把它们各拆成两个部分,即“BDAR must be planned for + BDAR must be practiced”和“BDAR applies to not just damage + BDAR applies to regular mechanical failures”,然后再进行翻译。

(3)倒译法

有些军事科技英语的长句表达次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样,在翻译时就必须从后往前译,逆着原文的顺序翻译。

例6. Autonomy,a product of technology and doctrine,must be developed for UAVs to expand into new roles and to grow in unmanned mission effectivenes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Roadmap 2000-2025,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pril 2001,p.17)

译文:为了拓展无人机的新功能,为了增强其执行任务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在自动化方面对其进行研发,这在技术和理论上都其必要性。

分析:英语句式是被动式长句,表达目的的语句位于句子后端,而汉语则习惯将目的先表达出来,且多用主动态句式,故此需要采取倒译法,改变句子结构,以迎合军事英语科技翻译的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4)缩略译法

针对军事科技英语部分术语极为复杂且重复频率高的特性,对它们进行英文缩略,并在译文结尾增加缩略语附录,从而增强译文易读性,利于读者迅速理解信息。例如:

例7. The Air Force Command & 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Center is working with industry to fly a robust communication package on a UAV surrogate,such as a Proteus manned aircraft.

译文一: 美空军指挥与控制和情报监督与侦察中心正在与业界合作使抗变换性的通信套件在无人机的替代品,如“普罗秋斯”有人机上得以安装。

译文二:美空军C2ISR中心正在与业界合作,在无人机的替代品例如“普罗秋斯”有人机上安装抗变换性的通信套件。

通过对比两个译文可见,译文二对军事科技英语文献中高频出现的术语“The Air Force Command & 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Center”进行缩略,简化了译文,降低了文章的复杂性。

(5)转换译法

军事科技英语文献多用名词短语和后置性从句来对前文信息进行限定和补充,彰显了其强烈的学术性和科研性。故此在翻译时有必要灵活地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从而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例如:

例8. The simulator sits on top of either an electronic motion base or a hydraulic lift system that reacts to user input and events within the simulation.

译文:模拟器装在一个电子运作基地或液压升降系统上,根据用户指令和模拟事件做出反应。(转换为句子)

例9. Because one aircraft can have a very different cockpit layout than another,there isn’t a perfect simulator choice that can accurately represent every vehicle.

译文:因为飞机的驾驶舱布局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某种完美模拟方案能够精确再现所有飞机。(转换为补语)

例10. The Deepwater program began evaluation of a prototype aircraft in 2007.

译文:深水项目在2007年开始评估原型飞机。(转换为动词)

四、结语

随着世界军事新变革,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军队高科技人才需要投身于军事科技英语文献的翻译中,为我国借鉴他国先进军事科技、用高科技装备现代化国防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但目前军事和翻译学界对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把军事翻译或科技翻译混淆于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对军事科技英语翻译的概念和历史认识模糊,沿袭传统的英语文学翻译或科技英语翻译方法,并不能针对军事科技英语文本的语言特征提供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因此,本文在厘定“军事科技英语翻译”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历史性梳理,针对军事科技文献的功能、目的与特征引入翻译的等效原则,给出一系列翻译技巧并提供实例与分析,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者将关注和研究重点投向该领域。

[注释]

①译者与原作者之问的视野差主要包括军事科技英语文体以及外军军事知识和技术知识,而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视野差则包括军事科技汉语文体以及我军军事知识和科技知识。

[参考文献]

[1]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Roadmap 2000-2025,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pril 2001.

[2] 方梦之.军事翻译[A].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47-348.

[3] 韩子满.试论英语军事论文的汉译[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3-76.

[4] 韩子满.论军事文献中专有名词的翻译[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67-72.

[5] 居祖纯.翻译军事文章,一张词汇表就够了吗?[J].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2):47-51.

[6] 商海燕.近代中国对西方军事著作翻译述评[J].大家,2011(6):27-29.

[7] 宋春晖.浅议外军武器知识的翻译报道[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76-78.

[8] 王伦.目的论指导下的军事术语英汉翻译[D].河北保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 王祥兵,穆雷.中国军事翻译史论纲[J].外语研究,2013(1): 84-90.

[10] 吴树凡.浅谈军事翻译的地位和作用[J].上海科技翻译,1991(2):12-14.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的军事变革(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的影响下,我国国防建设正面临一场新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使军队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军队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军队实战能力,是我军的历史使命。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新型国防后备力量的主要途径,同样不可避免地也面临这一新的挑战,同样面临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革命。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改革传统大学生军事训练,适应新军事变革需求达成国防教育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培养新型国防后备力量、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

2000年12月11日在《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一文中指出:“海湾战争以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军事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革命。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正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变革,各种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从而使军事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战争理论、作战理论,还是军队编制体制,都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作战样式出现了陆、海、空、天、电磁多维一体的形态,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满足我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历史性要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军事变革挑战、缩小与发达国家“军事形态差”,早在海湾战争结束之初,主席就敏锐的指出要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科技强军,“要致力于武器的电子火控系统和作为战场神经中枢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争取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我军的强军战略。这充分表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强军道路是我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历史使命。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成为发达国家推进军事变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军战略目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人才的客观需要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指出:“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既要依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要依靠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军事技能、思想上政治上过得硬的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充分的准备。

高等教育的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的环境,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我军正努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的国家安全观、战争观、作战理论和军事高科技理论,初步认识高技术兵器和武器系统的作战原理。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高科技几乎代表了当代高科技90%以上的成果,也就是说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的绝大部分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以研发和制造武器装备,这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引领时代最新技术前沿的成果,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创新思维的问题,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事变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让学生观摩或操纵部分高技术装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的能力;军事科学,特别是创新的军事理论,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其他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价值,这对于大学生解决一般学科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推进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为,构成教育现代化内容的各个要素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现代化和技术的现代化,标志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无疑就是信息化,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正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二、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核心三个方面:

(一)瞄准信息化战争是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同军队军事变革一样,高校国防教育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同样是要瞄准信息化战争形态。高校国防教育为满足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必须要以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为出发点和归宿,谋求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事实证明,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战场环境已经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初步体现,未来战争环境,其主动权更多的倾斜向拥有和掌握最先进技术装备的一方,战场空间透明度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战场正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建设的方向。我军要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打赢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瞄准信息化战争形态进行各项改革和建设。为此,高校国防教育也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同步,为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军队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二)创建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是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的国防后备力量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新军事变革使得世界各国军事建设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部队建设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数字化部队是信息化战争的最主要的承担者。美军早在1990年初就开始进行数字化作战的实验,1997年进行数字化师演习。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数字化师投入实战。目前,美国陆军改装后的数字化师中,笔记本电脑已经装备到4至5名士兵组成的战斗小组。

同时随着各国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呈现现役部队人员减少,预备役部队和后备力量人员增多的趋势;呈现士兵减少,军官增多的趋势;呈现指挥军官减少,技术军官增多的趋势;这些发展方向充分显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的国防后备力量,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国防后备力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内容。要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就必须有一支战时能够收得拢、用得上、打得赢的强大的数字化后备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化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其深刻内涵是培养和造就大批精通和熟悉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为军队构建数字化部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而并非单纯地用数字化技术装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事实上,普通高等院校有很雄厚的信息技术优势和资源,是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高校加强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构建依托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数字化国防后备力量的学科基础和有效措施。

(三)创新军事理论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创新的军事理论是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要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创新的军事理论教育,把创新的军事理论纳入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着力打造学生新的国家安全观和军事战略观,构建学生符合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战争和作战理论知识结构,将信息化战争形态的“网络中心作战理论”、“行动中心作战理论”、全维作战理论、非线式作战理论、非接触作战理论、非对称作战理论等列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初步形成和培养大学生符合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新的国防观和作为预备役军官谋划和组织指挥未来高技术战争作战行动的能力基础。

三、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培养新型国防后备力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树立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的新理念,把学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树立大国防的教育观念,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和新国家安全意识,要把向军队输送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主干课程。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军事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员队伍,院校可到所在地部队院校和驻军聘请军事专家和军官任教充实教员队伍,为军事教学提供人才支持。

(二)加强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靠保障,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建设的许多方面,是院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国防力量贮备的质量,也影响到国家面临战争危机时的战争人力资源质量,因此,院校要加强对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构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领导指挥体制,并将其纳入国家战争动员机制中。院校担负国防教育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和受训学生在训练期间可编入驻地预备役部队,进行教育训练。

(三)创设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进行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就是要有立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构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文化氛围,要有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要有献身国防事业的奉献精神,要有报效祖国,毕业后投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志向。同时还要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学技术装备条件,提高信息化程度,有条件的院校可与驻地驻军或预备役部队建立技术合作,互相支援,院校可向驻军提供信息化智力支援,部队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院校提供训练平台,通过这种形式形成科学的军地协同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水平提供更科学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一九九九年四月九日)

[2]《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二000年十二月十一日)

[3]《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孙科佳 著 长征出版社 2003年12月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4)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加强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研究,是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后勤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准确把握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的本质内涵和素质要求

对空军后勤来说,是信息化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化后勤建设的第一资源。就素质特征而言,除满足新型后勤人才的共性要求外,必须突出信息素养,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信息观念、敏锐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稳健信息心理等重要素质。

信息知识丰富。微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军事运用。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理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具有完善合理的信息知识结构。开设专业信息科学课程,强化专业信息化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信息科学知识基础扎实、信息科学技术熟练、专业信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人才。

信息技能娴熟。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系统的运用能力和信息化设备的驾御能力。必须熟练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设备的技术性能和重要特征,必须具备快捷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化保障装备研制和数字化改造的能力,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装备信息化水平。

信息心理稳健。必须具备坚强意志和稳健的信息心理,在纷至沓来的信息刺激和舆论攻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常的态势判断力和指挥才能,始终做出正确抉择。

二、科学确定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总目标:以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重要论述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为指导,以空军“高新人才”战略为依据,以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战争空军作战需求为牵引,促进和推动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三支信息化后勤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后勤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空军后勤指挥和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后勤指挥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指挥人才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高超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科学谋划和组织协调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制定信息化后勤保障预案,妥善处理信息化后勤保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信息化条件下空军攻防作战需要。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迅速解决技术难题、熟练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的后勤保障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保障人才全面,及时排除信息化后勤保障的各种故障和技术难题,实施信息化后勤保障。

培养和造就一支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信息化理论创新发展和关键信息技术攻关的后勤科研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科研人才具有很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科学谋划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研究和提出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争空军后勤保障和信息防护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丰富和完善空军后勤理论体系。

三、积极探索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形式

信息化后勤人才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素质要求的新型后勤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空军后勤人才尽快适应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保障的时代要求。基本模式有:

(一)联合教育。

充分利用军内外教育机构在信息化人才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信息化后勤人才,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效益。主要形式有:

军地联合。选择信息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培养“国防生”、“4+x”教育或者选送人才进修等方式,为空军培养信息化后勤人才。

军内联合。军种之间建立长期和固定的信息化教育协作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部队及时向院校提出信息化后勤人才的具体要求,为院校信息化教育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和人才教育实习场所,为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创造条件。

军外联合。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后勤教育的交流与协作,加强国际间军事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军后勤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方法,了解当今军事科技和后勤建设发展的前沿信息,推动空军后勤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共育信息化后勤人才。

(二)分类教育

根据后勤信息化建设对人才不同需求特点,按指挥决策型、开发研究型和勤务保障型对信息化后勤人才进行分类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信息化指挥决策型人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履行指挥职责的后勤领导和参谋、助理进行教育。使其在理解国家军事战略意图、精通军事后勤、善于宏观谋划的基础上熟练使用信息化指挥设备和信息网络,具备很强的信息化战争后勤组织指挥能力。

信息化开发研究型人才教育。主要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人员进行教育。重点培养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和新武器装备技术保障能力,使其成为精通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掌握空军后勤理论、解决空军后勤信息化保障重大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

信息化勤务保障型人才教育。主要针对空军后勤各专业和新武器装备部队保障人才进行教育。教育方法是在院校各专业设置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专业信息科学课程,强化专业信息化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信息科学知识基础扎实、信息科学技术熟练、专业信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人才.

岗位变化式循环教育。针对空军后勤人才岗位的变化,尤其是非领导岗位进入领导岗位,或领导岗位上的纵向、横向层次调整,及时组织短训、轮训,实施专业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及相关知识教育,尽快适应新岗位对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要求。

自主开展网上学习。研制信息科学网络版课件,运用军队校园网和军事综合信息网,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内容,使其随时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初《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战士报2004年9月28日.

[2]《关于科技与人才论述选编》,总政干部科技文职干部局编印,2002年1月版.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5)

光纤是一种传输媒介,对比传统的铜电缆其优点十分明显,光纤自出现就具备了超大的信息传输功能,并在通信行业当中广泛应用,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因为这一优点,我国通信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此外,其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尺寸小的优势,让各发达国家在军事方面高度重视与青睐。

一、光纤通信现状

电信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光纤通信的诞生于发展。自光纤理论的提出到技术的实现,并在今天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外光纤通信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研发出耗损分贝400以上的光纤,1966年英国标准典型研究所Hockham在理论上提出了光纤耗损每千米20分贝以下的理论,日本也与1969年研制了第一根耗损为100分贝/千米的通信光纤耗损,而我国是从1963年开始了光纤通信的研究,并于1977年研发出第一根短波长(0.85毫米)降跃型石英光纤,损耗降至300分贝/千米,1978年降跃光纤降至5分贝/千米,今天的中国,光纤光缆生产能力过程,供大于求。现阶段,光纤光缆已经是零利润,国际竞争力并不强,而且出口量非常小。现阶段,自互助知识产权的光纤网络核心技术在我国已经具备,而世界范围之内,具备这项技术的国家并不多,成为能够全面提出解决方案的国家之一。光纤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是近几年光纤通信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军事领域应用这一角度出发,展开对光纤通信的应用研究。

二、光纤通信的军事应用

光纤技术因其自身独有的优点及功能,不仅在民用光纤通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在军事领域也得到了政府与军方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美国,早在80年代中期,高达400项光纤项目在军事领域广泛开展,其中包含固定设施通信网、战术同性系统、反潜战网络等,各项应用的开展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国对光纤技术应用军事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每年在该项目上的投资高达5千万美元。21世纪的今天,“光子学、光电子学”和“点对点通信”已经成为美国国防部2010年十大国防技术中的重要项目。其中光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表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光纤技术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速度不断加快。今天的军事通信及武器装备脱离光纤技术是不能称之为现代化技术,并且在未来战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美国军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是信息高速公路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效,而美国也成为了其领军国家。美国参谋长与1992年联席会议中颁布了有关“武士C4T”的相关规划框架文件,其内容主要是美军21世界通信与协同作战相关内容。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对军用信息高速公路提出全新的要求,并构建信息球的全球通信网,用于实时军用通信。这是一个反应十分灵敏的C8系统,可以连接士兵、指挥所以及各种传感器的指挥网。国防信息系统网(DISN)是其基础网络,通过地面卫星的军用以及民用通信系统组合而成。DISN目标通过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传输容量高达几吉位每秒。其实施时间为十五年左右,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实现。支持21世纪美国陆军作战理论的陆军信息系统是占地信息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分散的、高度机动的、通信密度大的。实施过程也是分为三个阶段的。其中,第三步ATCCS,也就是最终目标占地信息系统,其周期暂定五年的时间。海湾战争中对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军C3系统。战术通信系统、移动交换设备以及改进型陆军战术通信系统的美国三军联合,是推动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然而系统并非完美的,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战争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对战术通信系统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首先,将同轴电缆分布于美军TRI-TAC系统当中,并由空间对TAC-1直接负责;其次,陆军野战光缆传输系统。将CX-11230型同轴电缆用10000千米的光缆替代。第三,借助海军陆战队的野战光缆系统连接数字交换机与无线电设备。最后,作为TRI-TAC重要内容的本地分配系统,其四根26对CX-4566型点亮是野战光缆替代野战通信的主要部分。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突出,是政府与军队高度关注的重要技术,并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军事领域应用光纤通信做了简单介绍,现阶段,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光纤通信技术除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光纤遥控地面车、遥控飞行器、光纤军用机器人等。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警惕,确保技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在借鉴欧美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切实改进我国光纤通信技g,切实为我国国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 考 文 献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创新 军事信息文化 文化转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我军必须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大力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为推动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军事转型提供可靠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在军事信息文化目标定位上,要注重“三个着眼”

军事信息文化是人们在信息化军事实践中所形成的创造能力、活动方式以及创造的精神成果,它是军事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军事信息文化在目标定位上,要注重“三个着眼”。

1、着眼于我军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军事转型。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浪潮,我军正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对抗形态、诉诸手段、展开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以体系对抗为表征的一体化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样式,获取制信息权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实体摧毁与虚拟攻击的相互交织拓展了信息化战争的空间……这些变化使军事信息文化在军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最近发生的几场高技术战争也表明,谁拥有了强大的军事信息文化,谁就可能拥有高人一筹的军事实力,更容易争取主动和优势。正是基于对军事信息文化重要性的认知,美军明确提出:“转型始于文化,终于文化”;“军事转型的灵魂是培育创新文化”。军队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军现代化水平和遂行军事任务能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创新军事信息文化一定要着眼于我军军事转型,紧跟时代步伐、适应使命任务要求,自觉实现军事文化转型。

2、着眼于军事人才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型。现代战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求,由“经验型”、“合作型”,向“创新型”、“联合型”人才转变,军事信息文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军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阻力是旧的观念、习惯,是官兵的信息素质跟不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我军创新军事信息文化,主要解决的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人的问题,解决人的认知问题、态度问题以及方向和动力问题。我军要把着眼点始终放在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上,放在促进人才类型由机械化战争要求向信息化战争转型上来,不断增强官兵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3、着眼于信息条件下战斗力的提高。军事信息文化是直接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军事文化,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增强官兵素质、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实现人和武器装备的有效结合等途径,使军队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军事斗争任务。因此,军事信息文化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要体现为“打得赢”服务。在目前,创新军事信息文化主要是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培育官兵战斗精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军队战斗力。

二、在军事信息文化体系构建上,要注重“四个着力”

军事信息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大系统,包括军事信息观念、军事信息思维、军事信息伦理、军事信息制度、军事信息技术以及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各种理论、思想等。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既要考虑体系完整,又要突出重点,重在转变官兵的思想观念,以新的文化自觉建构新的文化形态上。

1、着力创新军事观念文化。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军事观念在军事认识和军事实践中,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重大而决定性的影响。《报》深刻地指出:“我军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阻力是旧的观念、习惯”。没有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头脑与思维,军队的“身子和四肢”就无法实现真正转型。因此,创新军事信息观念文化是创新军事信息文化的重中之重。目前,主要要树立以下三种观念:(1)信息制胜的价值观念。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对抗、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创新军事信息文化要牢固树立信息制胜的观念,紧紧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来认识、设计和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2)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是指沿着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思维可能性,选择多个思维路径,全面、历史、发展地思考问题,从而做出科学概括和正确决策的思维方法。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这一特征要求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摒弃传统的以线性思维、经验性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保守性思维方式。(3)创新的人才观念。信息化战争是创新性战争模式,需要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军事理论、技术、组织体制、管理的突破。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军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念,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鼓励冒尖;提倡允许试验、允许失误、宽容失败,努力形成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环境,使官兵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才华争相展示、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2、着力创新军事科技文化。任何一场军事革命所带来的军事文化的跃升,都是以军事科技的创新为起点的。特别是当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为支撑的新军事变革,导致军事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甚至质的变化,科技文化不仅是军队建设的有力杠杆,而且成为决定战争形态和胜负的关键因素。美军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斗力公式.以凸显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战斗力=【(机动+火力+保护)x领导力】x【信息】。因此,创新军事信息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强军”的科技文化观念,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努力实现军事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实现由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由零散型向系统型转变。

3、着力创新军事制度文化。由于武器装备的变化,现代军队的组织体制正向着信息化迈进。其突出特点是部队编成模块化、多能化,作战体系网络化,指挥体制扁平化。上述这些与机械化时代的军事组织体制相比,显然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充分认识军事制度变革的迫切性,深入研究军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规律,加强军事制度变革的科学性。在深入研究国情、军情、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集中军事理论精英和官兵的智慧,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军事信息制度,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法律制度保障。

4、着力创新军事信息行为文化。信息战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为中心,把分散配置的不同类型的部队无缝隙地联接起来,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想在战时实现联合行动,必须通过专业教育和联合训练,培养官兵的军事信息行为文化,养成联合思维的习惯。因此,创新军事信息文化必须从基础的单兵训练开始,就向士兵灌输“本能的联合思维”,自觉地从联合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行动。同时,以联合作战所需要的单兵联合训练科目为基础,在其整个军人职业生涯中进行全过程训练,不间断地强化对联合作战知识和联合作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增强官兵的协同性,发挥创造性,提高一体化作战的能力。

三、在军事信息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上,要注重“三个必须”

创新发展我军军事信息文化,要大力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军文化软实力。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7)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在军事情报搜集和处理中,公开情报资料搜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美国中央情报局80%的情报来源于公开材料,德国新闻情报局每天将搜集和处理后的公开情报资料汇总成《每日新闻简报》呈送,以色列情报机关公开承认其所获情报65%来自报刊、广播、电视和学术研究论文等公开渠道,其他许多国家也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情报搜集机构。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公开情报资料,由于其开放性、及时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情报工作者的重视,甚至很多情报工作者纷纷将网络舆情作为其公开情报资料搜集的第一来源。

军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国内外互联网络媒体中关于军事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军事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所拥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性。评论和观点往往都集中在一些敏感和焦点问题上,例如中国军费问题、中国军事威胁等。在进行舆情分析与监控时,军事网络舆情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由于国外一些媒体往往对其民众进行错误引导,军事网络舆情中的许多看法可能偏向负面,在进行分析和监控时就必须注重对这一部分舆情的判别,这对于做好军事情报分析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开发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MNPOS(NetworkPublic Opinion System in Militaty)为背景,在分析国内主要舆情系统基础上,研究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2 网络舆情系统比较及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特点

2.1

国内舆情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网络舆情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一方面与信息分析的具体功能和解决方案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随网络舆情内容、范围和传播应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技术包括各种信息采集、特征抽取、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摘要、智能检索等技术。当前的新形态信息交互模式有网络新闻、论坛、博客、维基等,其信息采集技术从早期的静态页面信息获取发展到动态数据库数据获取,从传统的网络蜘蛛发展到可自主调整的高效搜索,从字符串匹配的检索实现发展到知识环境下的智能检索;相应的信息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其基础聚类分析方法有概念语义空间与相似度、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无监督聚类相结合的网页分类等;技术上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遗传算法、粗糙集、最近邻技术等多种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较典型的网络舆情系统概述分析如下:

・谷尼国际E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形成简报、分析报告等结果。运用内容抽取识别、相似性去重等技术获取网络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根据统计等策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主题关注程度和预测发展趋势。该系统在国内的用户有待进一步增加。

・中科点击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它使用强大的采集软件对数千网站进行监控,自动获取舆情信息的热度,并生成报表;同时可获取热点主题的浏览量、回复数,并跟踪发帖人,对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标注和分类,并根据重要性对舆情信息进一步筛选和过滤。其采集性能比较好,但分析处理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拓尔思TRS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精准和全面采集,同时综合运用大规模文本智能挖掘技术,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的准确、高效分析和管理。其舆情功能从用户角度来看较为全面。

・北大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该系统褴合互联网搜索及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方法,实现网络舆情监控和新闻专题追踪等功能。其开发比较早,应用也较多,但相关的更新功能相对较少。

2.2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的特点和相关研究

相比较当前市场上通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对军事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更为关注,快速的专题聚焦、敏点发现追踪和倾向分析规则都具有新的特点。而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模型,研究主要是获取网络舆情话题的一般信息和主题信息,注重获取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例如作者、发表时间、话题类型等,缺乏对话题评论焦点、情感倾向、事件关系等深层舆情信息的发现,忽视从事军事的群体对话题的情感、事件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没有对大规模军事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使得网络舆情系统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海量军事数据的特点;只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给出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缺少基于知识的推理。存军事领域,网络舆情系统不提供完整的军事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理论,大都以管理者需求为牵引而采用具体针对性的技术进行解决,造成技术整体上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网络舆情解决方案,势必影响到军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对军事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方法上的研究范畴,军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军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还不够科学和规范。

3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功能及其体系架构

在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运用军事知识语料对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智能化程度,解决网页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多态性、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完整性所给系统提取军事网络舆情信息带来的困难;运用军事类话题发现与跟踪技术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上网媒体的热门话题,分析热门军事话题在不同时段内媒体所关注的程度,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对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告,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支持;运用军事知识倾向性分析技术挖掘出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深层军事观点、态度等信息,对媒体言论倾向进行符合军情的分析;运用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对军事网络论坛等信息进行提炼概要。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共分为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三个功能层面,系统体系架构见图1。

3.1

网络舆情采集

网络舆情采集主要是利用网络蜘蛛的原理进行网

页采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军事主题和网址埘网络上的军事数据进行定点、定主题的抓取,例如新闻、论坛、博客等主题网站。最后将抓取的结果以XML文件格式保存在本地。网络舆情采集是舆情分析处理和提供舆情服务的基础,只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网络舆情采集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2 网络舆情处理

网络舆情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主要由网页智能抽取、关键词自动提取、主题自动分类、舆情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等组成。首先,基于军事主题和分类知识将采集模块抓取到的XML文件中的主题、内容、作者、时间、来源等存入网络舆情信息库,通过关键词自动提取和主题自动分类将每条记录的关键词和主题分析出来,进行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最后生成自动文摘。另外,在主题分类过程中,若文档不属于任何预设军事主题则进行主题自动聚类处理,自动分析出新的军事主题。

3.3 网络舆情服务

分析结果进入网络舆情服务,并最终展示,包括舆情报告的生成、热点和敏点军事主题的列表显示、统计图表等,供舆情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决策部门的领导随时进行军事舆情的监控。

MNPOS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原则,使用,NET Framework作为基础类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VB和c#以及ASP技术进行开发,保证技术上的先进。另外,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采取数据层、事务层和表现层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分为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子系统分别进行实现。

4 MNPOS系统中军事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是系统核心模块,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4.1

MNPOS军事主题信息采集

MNPOS主题信息采集由下载器从互联网上读取军事网页并保存到本地,分析器运用军事语料和相关正则表达式提取其中所有超链压人一个URL队列,之后从该队列中顺序读取URL并下载,该过程循环进行直至将指定网站的网页抓取完毕。程序关键在于多线程管理和链接地址的分析,目前C#提供了良好的多线程管理机制和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为开发多线程程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MNPOS军事网页信息抽取,首先选择相应的抽取规则进行智能抽取,将相应的内容抽取出后进行数据清洗,去除重复记录和信息,合并相同标题不同内容的信息,最后将清洗后的数据存人军事舆情数据库。该处理过程包含在包装器中,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另外,在规则生成部分采用军事专家模式,即对网页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手工进行规则的提取,因此,所生成的规则比较精确,对于相应军事网页的抽取质量和精确度较高。

4.2 MNPOS军事舆情分类和倾向分析

将处理后的信息分入预先设置好的军事分类,对于网络舆情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类模块主要采用KNN和SVM分类法,其中的特征选择结合了信息增益、互信息和a2统计等方法和军事主题分类概念库,采用目前分类质量较高的一些开源程序进行改造,将其集成到系统中保证分类质量。

MNPOS军事舆情文本分类分为两个过程:①训练过程,决定分类机的质量。首先由军事专家完成训练集的挑选,然后在预处理过程中进行参数选择、训练后进行参数调整等。②根据训练过程所生成的分类机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处理和分类进程,预处理是对待分类文本进行数据清洗和特征表示的过程,本系统的训练和分类进程采用SVMCLS 2.0开源程序。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根据舆情内容判断该舆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一个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语义理解等,目前MNPOS系统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系统中设计有六个类别(美国对售、中国反导试验、中美军事关系、中印关系、中国航天发展、中国武器装备),以其中的“中美军事关系”举例,可以将该类的文本根据其内容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然后再训练出两个分类器:“中美军事关系正面”和“中美军事关系负面”,六个类别即可生成12个分类器,然后对这些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且在数据库相应字段内用1和0来分别标注正面和负面信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简单,而且准确率较高,不足是在构建训练集时需要大量军事专家进行手工编制,实现中充分利用军事信息管理学科的优势和成果来构建倾向性分类训练集。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8)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物流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物流的概念也诞生于军事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引入了实物配送理论,对军事物资的供应实行物流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逐步发展了完整的物流理论。而军事物流主要解决如何为武装力量平战时的生活、训练以及作战提供所需物质保障的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老是因为军事物流所从事的工作由来已久,只要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就必须考虑如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物流新理论和新技术令人瞩目。现代战争空前剧烈,战场物资消耗猛增,物流扮演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角色。所以我军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变化,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使我军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2 军事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大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生活、训练、执勤及作战所需军事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或与支配权同时)转移的全过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任何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军事物流的支持保障。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和突发性特点,更加凸显了现代军事物流的战略地位。高明的军事家总是从统揽全局的高度审视军事物流的发展,总是对军事物流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评价。

2.1 有利于军事斗争的支持保障

如果把战争喻作一架轰轰作响的宏大机器,那么,军事物流则是它的油路和电路,源源不断地向机器输送着不竭的动力;倘若将战争比做一个巨人的肢体,那么,军事物流无疑便是那畅流不息的大动脉。断了油路和电路的机器,自然会戛然而止;断了通畅无阻的大动脉,巨人也同样面临灭亡。可见,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交战双方欲夺取主动权,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应当重视军事物流的建设和发展,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大动脉的支援保障作用。

2.2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吸纳转化

不可否认,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乃是搞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交战双方国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和比拼。然而,国民经济毕竟不等同于军事战斗力,经济实力也不可能直接等价于军事实力。二者之间必须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而这座桥梁,便是军事物流。有战略远见的军事家,总是十分重视军事物流这种巨大的功能作用,并将横跨于经济与军事之间的这座金桥打造得坚固可靠。

2.3 有利于质量建军的提升

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且要拥有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要有能保证部队实施快速机动的运输装备,要有能够随时探知各类信息的通信装备等。所有这些军事装备的供应,就是靠现代化物流系统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质量建军,越有利于快速实现科技兴军的目标。把军事物流比做质量建军和科技兴军的推动器,是十分恰当的结论。将军事物流置于战略地位,从战略全局谋划军事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可谓明智之举。

3 现代物流促进了军事物流的革新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分支,而且现代物流首先是从军事领域发展起来的。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运用运筹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直接促进了现代物流理论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在现代物流理论形成初期,军事物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物流的发展。全球商业界的长足发展,形成和拓展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同样可以为军事物流吸收和利用。因此,现代物流理论的蓬勃发展为军事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物流理论促进了军事物流理念的创新,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领域是适应新军事革命的必然趋势。

3.1 系统优化理念

系统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功能和发展动力。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物流功能和动力的大小。

3.2 信息优先理念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使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综合效益理念

无论是现代物流还是军事物流,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战时情况下军事物流主要讲求的是军事效益,平时则主要讲求经济效益。效益理念对军事物流非常重要,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军事物流都要讲求效益,即使在军事效益为重的前提下,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只不过,军事物流更具有“双重性”,既要讲求军事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军事效益为主。

3.4 军地物流一体化理论

军地物流一体化是指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和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军队物流作为国家物流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吸收和转化作用,对国防建设起着支援和巩固作用。随着现代高科技在战场上的作用,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斗争准备对军队物流保障需求较高与军队物流保障能力有限形成了矛盾,这就使物流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转贴于

3.5 协调发展理念

物流设施、物流管理和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应加强军事物流的内部管理以及物流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扩充物流技术,建立实时信息系统,在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方面进行战略调整,形成大型军事物流中心。军事物流的运作方式和服务内容与市场接轨,向专业化、集中化的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在军队内部建立类似于地方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促进军事物流协调发展。

4 军事物流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我国军地物流联合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推进军用技术与地方技术的结合。军事上许多关键技术正是地方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军事物流技术作为国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绝大多数都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开发这一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大有潜力。

4.1 建设循环军事物流,提高军事效益

循环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物流形态,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一系统工程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明确提出“构筑静脉物流系统,实现循环型社会流通,建立循环物流评估体系”。军事物流系统也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加强循环物流建设是军队开源节流、提高军事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也是军队发展循环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物流将致力于军事物流系统污染的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合理布局与规划货运网点和配送中心,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增强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等的逆向物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有关物流回收制度。

4.2 加强军事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高效的军事物流系统是大量新成果、新技术综合发挥作用的领域,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操纵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军事物流人才素质,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复合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把他们放到相应的决策、管理岗位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对大量从事物流基础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掌握和使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鼓励其学习深造,形成良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公平原则,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加快军事物流系统建设,尽快实现物流信息化

畅通的信息流是现代军事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军事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据资料统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参战的大型主战兵器只有1万多件,而参战的“附属保障兵器”——计算机却高达万台。因此,有人把海湾战争的胜利比做“硅片”对“钢铁”的胜利,这也深刻反映出信息在现代化战争和现代军事物流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管理。二是为了不断提高物流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军队物流管理体制之中。由此可见,我军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上,主动强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物流信息优势,表现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数量、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即通过所建立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地采集到相关物流信息,采集的信息全面、系统、广泛,涉及军事物流的各环节、各对象、各环境、各因素,而且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保持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并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从而提高军事物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5 结束语

军事物流的建设近些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潜心探索国内外军事物流经验,积极探索和引用先进的物流理念,博采众长,逐步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军事物流理念,以先进物流理念为指导,审视度势,勇于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军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和物资保障效能的新飞跃,从而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宗喜.漫话军事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9)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技术武器在战场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为发达国家推进军事变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信息化强军战备目标,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事斗争作充分准备。高等院校的教学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环境,在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信息化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事变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三、拓展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物流;军事物流;专业勤务

Key words: logistics;military logistics;spe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14-02

0引言

我军著名物流学者王宗喜教授对军事物流所下的定义是:“军事物资经由采集、运输、加工、包装、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抵达用户(部队)而被消耗的整个运动过程”。军事物流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了后勤的各项专业勤务。[1]

军事物流是指运用国家、军队以及社会的交通设施、设备和运载工具,组织实施军事运输和交通保障,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生活、训练、执勤及作战所需军事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转移的全过程。在作战时除运送士兵之外,为了保障作战的需求,物资装备同样需要运送。另外,在和平年代,军事物流还承担着例如运送抢险救灾物资等重要职责。当代战争可以说是高消耗的战争,军事物流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实事求是地评价军事物流,对于健全我国军事武力理论以及提高我国军事物流能力有着现实意义。

军事物流学作为一门军事、技术和经济的交叉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有独特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加强物流标准化,物流管理组织体制,物流质量管理,军事物流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库存控制理论,野战装卸搬运设备及包装设备的标准化、组合化、通用化,军事物流安全理论,军队仓库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的研究。

军事物流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向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以及一切军事行动提供物资保障的特殊使命。必须加强军事物流的全面建设,推动军事物流快速发展。

为对军事物流目前遇到的突出矛盾进行解决,我们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推进军事物流“三化”工程。首先,应以军事物流系统化为目标。重点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的工作,根据要素继承、单元集成以及系统集成的途径,综合地集成军事物流系统。其次,应以军事物流标准化为基础。在物流技术范围内,对军用标准以及民用标准进行系统地整合,尽量使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标准以及性能规范政策,达到军队同地方物流的相互融合以及有效地连接,同时清除技术标准方面的障碍,进而良好地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最后,突显军事物流信息化。采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适当地处理好信息保密和信息共享的关系,争取达到同地方物流信息的合理有效的连接并实时共享,对我军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具有可靠性、科学性以及高效性的军事物流信息化平台。

1我国军事物流现状

目前,我军的军事物流相比于外军特别是美军,在么一个环节都有着突显的差距。假如之从某些环节做局部的改进,那么久不容易使得我军的军事物流现状得到彻底地改变,更不可能达到当代高科技战争对军事物流的需求,所以,若想建设并发展军事物流,就一定要全面地注重内部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同时解决它们之间的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反应,通过系统优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与处理。

由于受后勤保障体制沿革、军费流向等因素的影响,我军物流机构重叠、专业分割、缺乏物流人才培训使用配套体系,基础建设薄弱,物流技术发展滞后,这些因素已成为我军物流发展的重大障碍。[2]

2我国军事物流发展对策

2.1 改变现有结构,提高物流效率我军现行的物流结构使各专业以本专业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缺少联系,各专业之间的平行运作,使整个后勤呈分离式线型的保障状态。从而导致军事物流线路细长凌乱,保障对象补给分离,保障能力分散。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结构,使各专业可以相互协调配合,加强联系。

2.2 加强军事物流理论的研究由于专业分割现象较为严重,现有的建立在专业分割基础上的军事后勤人才培训使用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专业分割的基础上,跨学科专业建设不足,这就导致了军事物流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缓慢,缺乏综合性的军事物流人才。其次,由于军事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军事院校作为研究机构的功能弱化,在理论创新以及在新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跟不上时代步伐。最后,教学、科研与地方的交流合作力度较弱,有待加强。要想解决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在打破专业分割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建设,培养综合性的军事物流人才。现代物流理论是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的共同基础,可以借鉴地方物流的发展,增强我军军事物流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能够缩减物资供应的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产品、社会以及市场中都能储备军民通用物资,企业生产储备物流技术,最后使得物流设施设备以及人员达到共享的目的。

军事物流作为一种特别的物流方式,在本质上,其同地方物流并没有差别。易言之,它也是把整个物流活动看成一个整体,进而有效地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我军军事物流的流量和流向以及和军事物流预见性以及准确性怎样,不但对军事行动有支持与保障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增强军事后勤能力,发挥着把国家的科技力和经济力转化成战斗力的作用,同时也起着支援与巩固国防建设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2.1 注重应用理论。一是结合新军事变革,研究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诸如新形式下我军物流配送、物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网建设、战储物资消耗标准以及战场物流防护等问题;二是要揭示信息化战场条件下军事物流的特点和规律,如战略及战役方向物资储备布局及物资储备结构的优化、战时物资运输保障优化、战时物资装卸搬运及包装技术、野战条件下物资的储存和管理技术、野战仓库的快速开设和快速保障、战时物流系统的安全防护等问题。[3]

2.2.2 注重吸收借鉴。一方面,我们应汲取外军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和英国等一些西方军事强国,他们已经总结了相对丰富与完善的军事物流实践经验,其理论也是成熟的。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学习外军的军事物流的研究成果,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外军优秀经验,进而健全并发展我军的物流理论;另一方面,在国内的部分地方也有比较完善和现金的军事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现念;加之,我国物流业管理水平以及技术装备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地提高,因此,我们要借鉴地方物流研究成果,来提高我军整体的军事物流的管理水平。

2.2.3 紧密结合实践。在研究军事物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科研部门以及高等院校同部队的合作,注重积累部队后勤物资供应保障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实践中找出问题,从而加强军事物流研究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在指导部队的工作时,使得军事物流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地做到。

2.2.4 加强模拟研究。利用作战模拟技术来研究作战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系统分析、物资储备规划、军事运输方案制定、战场物资集结点选择、实时物资保障决策、专业训练等。[4]

2.3 促进军事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件技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技术。[2] 显然,在这些方面我军的物理技术并不先进。因此,要增强物流流程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同时完善设备设施。所谓物流软件技术,也就是使用的诸如配送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价值工程技术等等,旨在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针对于我军的软件技术而言。不仅要按照经验加大管理力度,而且对于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与价值评价体系进行指定。

3结束语

战争的实践表明:谁失去了强有力的物流,谁就失去了赢得战争胜利的可能。现代战争是高消耗的战争,军事物流在战争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科学客观地对军事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对完善和提高我国军事物流能力有重要意义。军事物流的流向、流量及其精确性、预见性如何,不仅起着支持和保障军事行动的作用,还发挥着调整和强化军事后勤力量,将国家的经济力、科技力转化为战斗力,以及支援和巩固国防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宗喜.论中国军事物流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10):4-7.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11)

现代远程监控系统是包括海军舰艇在内的海上船舶通信所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它是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和通讯畅通的关键。海军舰艇在航行途中,由于远离陆地以及出于保密等特殊需要,互联网和手机通讯这样的传统通信是不能进行的。因此,远程监控这种全新的通讯模式,成为保证海军航行中通讯联系安全顺畅、装备维护和维修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

1 系统需求的紧迫性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海军所承担的诸如:护航、巡逻、演习等一系列军事和非军事任务急剧增加。海军舰艇的频繁出航、声纳装备的长时间高强度使用已成为常态,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声纳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故障频发。但是由于海军官兵技术水平有限,对于装备的维修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维修中常常需要与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进行连线,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排除故障。但受制于互联网络和手机等传统通讯手段的弊端,海军急需要一种新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来实现和装备生产厂家的及时连线。

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目前对该系统的需求和现有技术手段水平,笔者个人认为,这一远程监控系统具有现实可行性。

首先,我国海军的护航、巡逻等任务不断增多,直接造成大量的海军装备损坏和故障,这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其次,现有技术手段为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最近几年,我国在通讯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无论是硬件装备和软件技术都有较大提升。这为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难点在于信息的中转,由于远离海岸和出于军事保密的原因,传统的互联网络和手机等通信方式不能应用,所以就必须要有新的信息中介设备来实现信息的传输,以当前的技术手段来说,卫星就成了不二之选。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通信导航卫星初步组网成功,我军的通讯和导航定位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高。笔者认为依托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空中预警和指挥飞机、海军舰艇的舰载卫星终端系统和声像捕捉设备、以及陆地地面卫星信号站已然可以为海军航行中组建一个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海军官兵在航行中与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联系对声纳装备进行维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声纳维修中要实现现场官兵在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维修作业,关键就在于实现双方及时有效的声像沟通,在声纳装备所在舱室安装音视频终端,将具体故障现象通过画面和声纳班战士的语音描述与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然后按照对方反馈意见进行维修。这一流程可以表述如下:舰载视频、音频终端(摄像头、显示屏、话筒等声音或视频信号捕捉设备)获取声纳受损状况的实际影像或者现场官兵对声纳故障的语音描述舰载卫星终端海事卫星陆地卫星信号接收站地面专线、Internet、PSTN设备生产厂家卫星信号终端(视频、音频终端)。笔者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信息传递过程是可逆的,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信息的无线传输,且避免了传统通讯手段的弊端,在特殊情况之下,还可以用大型空中预警飞机充当海事卫星的信息中介作用。通常情况下,为保证信息及时和保密传输,地面站和厂家之间是通过地面专线进行信号传送。

3 系统的构成

通过分解这一远程监控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系统由舰载终端系统、空间海事卫星、地面卫星信号站、以及厂家信号终端四个主要部分构成。

3.1 舰载卫星通信终端

舰载卫星通信终端由视频、音频采集和显示设备以及舰载卫星终端组成,为了满足海军声纳维修所需要的高清度视频传输,目前舰载卫星通信终端主要采用FB(Fleet Broadband)产品(图一所示)。该产品可以满足高数据速率的视频和语音通信要求,专门针对海上环境要求设计,把海事卫星语音和新的宽带业务结合起来,为海军舰艇和岸上基地或者装备生产厂家通信提供专业服务。

3.2 卫星

卫星构成就相对简单,一般由高空一颗或者多颗卫星组成信息传递中介平台。就目前来说,在进行装备维修时,海军主要通过第四代海事卫星和厂家进行连线。目前主要由三颗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组成,卫星位于地球赤道上方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覆盖了南北纬78度之间的广大海域,这一海域几乎完全覆盖了我海军活动所能到达的海域,可以有效地为海军提供通信信号转发。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投入使用,以及其军事用途的不断拓展,北斗卫星网络在未来的海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研发中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3.3 地面站

地面站是建立海军舰艇经由卫星到生产厂家通信链路的地面中转枢纽,一般由抛物面天线、射频系统、通信终端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它可以根据需要把接收到的舰艇信号提供给互联网、其它电信网以及声纳生产厂家中任何一家的网络连接。

3.4 厂家信号终端系统

厂家信号终端是远程监控系统用于声纳维修时信息传输的终点站,一般来说厂家终端系统比较简单,和舰载终端系统差别不大,主要由视频和音频捕捉设备以及显示屏等构成,因有上文舰载终端设备的论述笔者在此不再过多论述。

4 结语

上述设想体现了远程监控系统在海军声纳装备维修中实现应用的可行性,远程监控系统是海军战士与装备生产厂家进行技术沟通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以现有技术手段为依托改善海军通讯技术,确保海军官兵与装备生产厂家在装备维修过程中的有效交流,是实现海军科技强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探索远程监控系统,尤其是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声纳等装备维修中的应用,是提高海军装备可靠性、可维修性的一个可取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志东,杨士喜.基于3G无线通信网络的船舶远程监控系统研究[J].船海工程,2011,05.

[2]胡以怀,贾靖,常勇,纪娟.基于3G技术的船舶远程监测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09,02.

[3]韩建锋.基于嵌入式Linux的船舶远程监控系统[J].大连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