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优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8:17

网络优化论文

网络优化论文篇(1)

2无线网侧对于MOS值的影响与优化

无线网侧对MOS值的影响及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口Uu的相关参数的检验,包括空口参数及无线环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2.1空口数据传输质量相关参数

分析检查手机和NodeB之间的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在不影响网络系统容量的情况下,手机和NodeB之间的语音信号采用适当的功率控制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语音数据传输误码。大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系统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达到系统设定要求,对MOS值的影响不大。空口无线侧通过调节防止传输抖动参数Framediscard来降低误码块。针对不同的传输设备和传输中继情况,应设定与其传输条件相符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从而达到减少传输误码块提高MOS值的目的。表3是定点测试时,在防止传输抖动参数设定不同值时相应的MOS值变化,可以看出该参数选取27时,对应MOS值最高为4.041,同时MOS值低于3所占的比例最小,故此种传输条件时应将该参数设置为27以提高MOS值。因此在不同的传输条件下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测试,通过实验结果来选定合适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进而实现MOS值的最大化。

2.2无线环境优化

MOS值的高低与无线环境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是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而天馈线调整是最优方法。下面通过案例来阐述无线环境对MOS值的影响。测试车辆由南向北行驶,行驶至某小区北侧约290m处时,手机RSCP为-72.55dbm左右,Ec/Io强度较差,达到-11dB左右,此时该路段经常发生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勘测分析,发现某小区基站天线挂高45m,下倾角只有3度,该路段由于距离基站较近,存在塔下黑现象,并且根据该小区覆盖图发现某小区存在明显越区覆盖现象,无线环境较差,Ec/Io普遍小于-12db。调整某小区下倾角经复测后,各小区之间接续良好,该路段Ec/Io得到增强,有明显改善,Ec/Io值都分布在-6db到-8db之间,RSCP为-67.16dbm左右,无线环境得到了优化,网络的语音质量MOS值得到提高。

3实验结果

MOS测试可以直观反映用户感知度,与以往MOS测试选择道路作为选测点不同,此次MOS测试和提升主要是集中在12个典型的用户住宅小区内,意在通过提升住宅小区的MOS值来提高网络质量。以万宝2区为例,从维护系统观察到优化后的RSCP覆盖明显优于优化前的覆盖情况,优化后电平值RSCP均大于-100dbm。表4是万宝2区优化前后Ec/Io和MOS值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前该小区的MOS均值是3.709,而优化后其MOS均值为3.964,高出优化前6.88个百分点。所选的12个居民小区优化前后MOS值分布如图1,通过计算得出其优化前MOS均值为3.8173,优化后的MOS均值为3.9322,并且优化后的MOS值均高于优化前的MOS值,说明当地网络覆盖水平提高,用户感知度提高。当取采样点相近的几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当采样点落在Ec/Io大于-6db比例增高时,MOS值也有所提升。而采样点落在Ec/Io小于-12db比例增高时,MOS值有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就是提高采样点落在Ec/Io好区间的比例,降低采样点落在Ec/Io差区间的比例,即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通过对服务小区的基站进行天馈线优化,适当调节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可以使得无线网络覆盖更加合理,减少导频污染和覆盖盲区等问题,从而达到改善Ec/Io,提高当地无线网络覆盖,提高了MOS值,提升了用户感知度。

网络优化论文篇(2)

二、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分为容错性设计,与多层次体系结构设计。计算机网络容错性的设计一般是以双网络中心为并行主干,多个计算机网络连接至网络中心,采用多数据连接,可以确保任意一个数据链路的故障不会影响到局部网络的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层次体系结构设计,是一个模块化设计,网络的容量可以随着网络节点而不断的增加和扩大,因此,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不仅要有先进的网络设备,更要有先进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但是由于多层次网络设计结构有很大的容量,排出和查找故障特别困难,所以在多层次网络设计过程中我们进行扩展名运行,从计算机网络局部到整体,硬件到软件的开发都可以达到安全性和可靠性双重标准[2]。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指在系统的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完成制定功能的概率和能力,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时网络系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网络安全性的不可靠,会导致计算机重要文件的流失,对个人和企业以及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国内外相关工作设计人员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的测度分为四大类: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生存性、抗破坏性、软、硬不见在多模式下共同工作性能的有效性。在设计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时候要遵循相应的准则,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更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建设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让设计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加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率,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管理者要对其进行例行检查维护,否则网络中的线路十分容易终端,设备也很容易发生故障,导致网络系统的瘫痪,早成重大经济损失。尽可能使用一些适度的超前的技术以及设备等,促进网络的发展,这样设计出来的计算机网络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三、计算机网络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将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普及到各个领域,使其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精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健全的运行体系,然而其的可靠性一直是计算机网络使用者最为担心的问题,网络的安全可靠性是网络能否健康使用的标准,因此建立一套具有可靠性的计算机网络是非常关键的,在建立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作为建设基础,建立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充足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应用软件。

网络优化论文篇(3)

引言: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其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个人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养成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提出更高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新链接、新突破。

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演播式教学正向网络化教学发展。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更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正文:

语文课程以它自身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的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专门设置语文课程,是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奠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特征”(江泽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因此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课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从教学策略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必然的链接亮点、突破口,以此达到对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神圣启蒙,成为一个人格锻造的过程。我校以多媒体网络为支撑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实验,旨在就地处西部地区农村小县的中心中小学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用好现有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研究和探索。经过3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宗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学生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而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课时,法轮功正风行,时有“自焚”事件;且身为班主任的我,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动不动就说“不想活了”之类的话。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树木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这两个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我们知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L-fromIT”方式“L-with-IT”方式(即“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 转贴于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又如《阿里山纪行》一文采用网络能使学生全面了解阿里山乃至宝岛台湾的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都市精灵》一文,让学生在网上浏览介绍地球生态现状和动植物在城市中的生存情况资料,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四、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因此,教法必须为学法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我是这么处理的,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李克东教授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初中语文《枣核》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L-with-IT”方式,即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创设情境:(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 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教师提问: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2)合作探究。教师启发: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3)自主探究。教师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思维训练、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于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现代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学生习作必须拥有与习作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的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 传统的习作教学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师生),造成了教学信息的反馈延时。指导课很少有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媒体指导的习作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反馈及时。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例如我在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下册第四单元文艺表演场面的文学欣赏后我上的一堂网络习作教学《场面描写》,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论坛功能、E-net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主题地位和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方面的优势,把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校园网的BBS中设了本班论坛,让班级每个学生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可互相浏览文章并提出意见,随时进行修改。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了激励作用。上课时,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对学生进行监控、广播、转播,也可以让学生浏览位于服务器上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可以自主独立的进行学习,探究。构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理想学习环境,并根据“环境描写”(描写校园一角)和“人物描写”(描写我的老师、同学)这两个训练环节,让学生熟悉在多媒体综合教室环境下有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后进行“环境描写、人物在一定情境的综合描写、场面描写。”整个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学生在论坛上的帖子总数达到400多篇,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讨论,最多的学生发表了10多篇文章,学生兴趣高昂,思维活跃。这都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结论:

通过几年的实验,表明运用“网络教学”,确实优化语文课,优化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创新教学结构,扩大知识面,开展学法探究,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青年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李德忠的《麦琪的礼物》、陈霓霓的《乡愁》、李世红《地毯下的尘土》分别获语文优质课县一等奖,张莺的《海滨仲夏夜》及彭静的《死海不死》获县电教优质课二等奖,教师科研论文,2002—2005年获部级奖30篇,市一等奖60篇、二等奖40篇、三等奖36篇。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教育论著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网络优化论文篇(4)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3]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网络优化论文篇(5)

在进行投资时,投资者最关心的就是收益和风险。证券投资者在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环境中面临着许多不能预测、经常变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往往使投资者的原有决策受到冲击,从而导致一些意外损益的发生。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预先估计这些可能发生的变动,从而减少风险。投资组合理论正是探讨在风险条件下如何进行分散投资,使投资总体结构达到最优,从而获得可能的最高收益的理论。所谓投资组合,就是把一定的资金分散投资于多种证券,使单个证券按一定的比例构成证券集合,从而实现既定风险水平下的预期收益率最大化。

要解决的问题是投资组合的优化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在给定风险水平下,寻求产生最大期望收益率的投资组合。或是在给定期望收益率下,寻求风险水平最低的投资组合。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

马科威茨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具体而言,马科威茨假设投资者遵循的是均值——方差标准。所谓均值——方差标准,是指投资者在证券收益率的均值(作为收益率的未来期望值)和方差(即观测到的收益率偏离均值的程度,作为风险的量化指标)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两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相同,投资者总是愿意选择方差较小的那一只,即厌恶风险;反之,如果两只证券的方差相同,投资者总是愿意选择期望收益率较大的那一只,即永不满足。

无差异曲线

任一经济决策问题必须确定一个机会集和一个偏好函数。在投资组合理论中,效用函数代表着投资者偏好。

用于投资决策的效用函数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借用过来的。投资者的目标是投资效用最大化,而投资效用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投资决策过程就是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方差)之间进行取舍权衡的过程。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可以通过在预期收益率-风险平面上,通过无差异曲线族表现出来。如图1所示。

一条无差异曲线(IndifferceCurve)代表着给投资者带来同等水平效用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所有组合,因而也被称为等效用线。预期收益率一风险平面上的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斜率为正()。即为了保证效用相同,如果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增加,则其所要求的收益率也会增加。对于不同的投资者,其无差异曲线斜率越陡峭,表示其越厌恶风险,因为在一定风险水平上,为了让其多冒等量的额外风险,必须给予更高的额外补偿;反之,无差异曲线越平坦,表示其风险厌恶的程度越小。

下凸()。这意味着,随着风险的增加,要使投资者多承担等量的风险,其期望收益率补偿越来越高。直观表现在无差异曲线越来越陡峭。这一现象实际上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投资上的表现。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着不同的效用水平,给定不同的效用值,就可以得到上面的无差异曲线族。任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越靠左上方,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这一点理解起来也比较符合直觉。如图1所示,给定某一风险水平,越靠上方的曲线其对应的期望收益率越高,因此其对应的效用水平也越高;同样,给定某一期望收益率水平,越靠左边的曲线对应的风险越小,其对应的效用水平也就越高。

可行集与有效集

可行集(FeasibleSet)是指资本市场上由风险资产可能形成的所有投资组合的总体。将所有可能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关系描绘在期望收益率-标准差坐标平面上,如图2所示。封闭曲线上及其内部区域表示可行集,其边界上或边界内的每一点代表一个投资组合。

可行集的左侧边界是一条双曲线的一部分,而整个可行集呈雨伞状。按马科威茨投资组合选择的前提条件,投资者为理性个体,服从不满足假定和回避风险假定,他们在决策时,遵循有效集定理(EfficientSetTheorem):既定风险水平下要求最高收益率;既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要求最低风险。

在图2中,满足第一条原则的组合为从E点到H点再到G点的边界,之下的点可以全部不用考虑;E为最小风险点,G为最大风险点。

满足第二条原则的组合为从F点到E点再到H点间的边界,则弧FEH之右的点可以完全去除,F、H分别为期望收益率的最大点和最小点。而同时满足两条原则的,只剩下弧EH边界,称为有效集(有效边界—EfficientFrontier)。理性投资者仅从有效集中进行投资组合选择。有效边界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上凸性。即,随着风险增加,预期收益率增加的幅度减慢。

在某种意义上,有效边界是“客观”确定的,即如果投资者对证券的收益率、方差、协方差有相同的估计,则他们会得到完全相同的有效边界。

最优组合(OptimalPortfolio)的确定

对各种可供选择的风险资产或证券,如果已知其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协方差矩阵,则有效边界可以确定下来。投资者根据个人偏好的不同,选择有效边界上的某一点进行投资决策。由于有效边界上凸,效用曲线下凸,所以两条曲线必然在某一点相切。切点代表的就是为了达到最大效用而必须选择的最优组合。如图3所示,切点O是投资者A的最优组合,因为这一点所在的等效用线U2A与有效边界相切。虽然效用线U1A代表的效用水平更高,但因处于有效边界上方,故不可行(Infeasible);等效用线U3A代表的效用水平比U2A所代表的水平低,投资者显然不会愿意只达到这一效用水平(Inefficient)。

对于投资者B由于其风险偏好的不同(比投资者A更喜好风险),其将选择期望收益率更高而风险也更高的P点进行投资。

网络优化论文篇(6)

内部干扰是由于网络规划的不准确性、网络运行环境的变化、工程维护中失误,造成的相邻小区的频率干扰较大,从而影响掉话率、接通率、越区切换等指标,并进一步影响话音质量。

1.通常的内部干扰来自一下几个方面:

频点不干净

频率规划或频点选择不正确,在较近距离内存在同频、邻频现象。目前市区的站点分布越来越密,而分配给网络的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频串规划时存在同频,邻频的可能性,使用户在同一地点收到相同频点且载干比小于9dB或相邻频点且载干比小于一9dB的信号,在通话中产生严重的背景噪音甚至掉话。

小区的BCCH频点的选取特别重要,因为在空闲模式的时候为了保证最好的覆盖范围,BCOH频点是没有功率控制满功率进行发射的,这样如果BCCH频点不干净特别容易带来内部干扰。BCCH所在频点包括以下控制信道:下行的FCCH、SCH、PCH、AGCH和上行的BACH。当小区BCCH频点受到同频或邻频干扰时,将影响这些控制信道在手机与网络通信中正常传送信息,比如手机解不出SCH中的DSIC码、手机随机接入失败、不能正确接收移动台测量报告等,从而影响手机的接入和通话。尤其是同频干扰不仅导致通话质量恶化而且手机较难解出邻区的BSIC码,这样在空闲模式下选择该小区为服务小区的手机较少,在通话模式下该小区参加切换目标小区候选队列也较少,使切换进入该小区的呼叫较少,小区总体话务水平较低,造成小区资源浪费,并因切换不能切入最佳服务小区而影响系统整体的通话质量。

2.强烈的镜面反射

大城市中由玻璃幕墙装饰的高层建筑物会引起电波的强烈反射,这种反射波很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此时需调整天线方位角以避开玻璃幕墙的反射。

3.小区参数定义不当

这类情况比如出现同BCCH、同DSIC的情况时会对无线接口造成干扰。在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中。随机接入和切换接入信令使用相同的编码和脉冲方式,均使用8位信息码加上6位奇偶校验位,并且这6位奇偶校验位和目标小区的BSIC相异或。小区收到接入信息时,与本小区的BDIC比较,若相同则进行下一步解码。这个时候如果存在距离较近的同BCCH、同BSIC小区,那么这两个小区都会接到手机的接入请求,并且都会认为自己是手机请求的对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GHOST现象。这个时候两个小区都会为手机分配SDCCH信道,而手机只能接受其中的一个SDCCH,另一个SDOCH则会超时溢出,系统记为一次SDCCH话。同时同BCCH同BSIC还会带来大量的切换失败,因此必须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另外,MAX__TX__BTS、MAX__TX__MS等参数设置不合理,也会造成干扰。如MAX__TX__MS设置过高,则在基站附近的移动台会对本小区造成较大的邻信道干扰,影响小区中其它移动台的接通和通话质量;过小则在小区边缘的手机将很难占上信道,且受外界干扰更大。MAX__TX__BTS设置过大则会与邻小区产生覆盖交叠,造成信道干扰,手机占用信道困难,通话质量差;过小又会在部分区域如室内或电梯产生覆盖盲区。

4.基站天线高度及俯仰角、方位角设计不合理,导致覆盖范围的不合理,使小区的覆盖范围超出设计覆盖范围,从而与邻小区产生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

减少内部干扰的方法

通过OMC—R收到的报告、DT测试及OQT拨打测试、用户申告等方式可以发现网络中存在的干扰情况。通过对干扰产生原因的具体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减少干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

对基站硬件进行检查,确保硬件部分工作正常。定期对BI-S的收发信系统进行检查,减少收发信系统杂散发射与响应,提高收发信系统的性能,减少干扰;定期对BTS的主时钟进行调整(频偏越小越好),减少所用信道受其它信道的干扰,提高通信质量及系统指标。

通过OMC—R及一些工具软件检查小区BCCH、BSIC、CI、LAC等参数的设置是否恰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借助ODBC等工具可以方便的查询全网频率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同频和邻频现象,及时作出调整。适当调整BTS和MS发射功率参数,改变基站覆盖范围,减少对相邻基站的干扰。在保证小区边缘处移动台接入成功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移动台的接入电平,以减少对相邻小区的干扰。

选择语音间歇期间系统不传送信号的不连续发射(DTX)方式,限制无用信息的发送,减少发射的有效时间,从而降低对无线信道的干扰,使网络的平均通话质量得以改善,并能减少手机的功率损耗,延长电池使用时间。

使用跳频技术。跳频可有效地改善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特别是慢速移动体的传输质量。跳频使得发射载频以突发脉冲序列为基础进行跳变,从而可明显减低同频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效应,达到干扰源分集和频率分集的效果。

调整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使得无线网络覆盖合理,尽量减少覆盖交叠和覆盖盲区的现象,改善无线环境,减少无线干扰。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加大定向天线俯角的过程中,水平面主方向的增益降幅比其它方向大,因此改变天线俯仰角来消除同频干扰比单纯降低发射功率更有效。案例分析

网络优化论文篇(7)

1.1网络硬件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网络硬件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物质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1.1.1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电缆的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维护工作的进行。在我国以往的计算机网络问题中,对于网络电缆的铺设及维护一直是一大难题。虽然无线网络在当今社会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但是有线电缆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因此也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在有线电缆的铺设及维护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排线工作,不利于网络可靠性的维护。以此,在以后的网线铺设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纠错余地,尽可能的选择双线布局,以便及时更改路线。

1.1.2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网络终端设备,也即用户客户端。用户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及时高效的获取原始、准确的信息,因此该设备的可靠性受到用户很大的关注,也成为维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部分。基于此,用户在选择终端设备时,应选择那些大型企业生产的正版计算机,在维护过程中,应装载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以维护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2网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化的、不分地域的环境空间,因此其维护和管理的成本较大,且管理起来极为不宜;同时计算机网络是一各规模庞大的完整系统,某一环节的出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溃败,因此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靠人工操作,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协同工作。

2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2.1计算机网络的纠错性设计

该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的某一传输或者运行环节出错时,可以选择其他的条件或路径,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使用及运行。如双网络中心的应用、多连接途径的应用。双网络中心是指,在用户进行网络中心设置时,可以设置两个网络中心,一旦其中一个网络中心出现故障时,还有备用网络中心保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多连接途径是指计算机用户在接收网络信号时,可以通过多路由发射接收,亦可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双重使用为网络安全提供双重保障。此外在计算机内部集成电路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以保证计算机硬件设备在不影响其他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维修,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2计算机网络体系设计

在保障计算机硬件可备用的前提下,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体系,通过多层化的网络设计,使网络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充分体现网络高端设备的性能。

网络优化论文篇(8)

现代物流是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世界上一些大的财团和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参与物流投资与建设,一方面对加快我国物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使国内物流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提高物流业的竞争力。

一、现代物流

所谓物流,并非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传统物流包括:(1)运输功能,(2)储存功能,(3)装卸搬运功能,(4)包装功能,(5)流通加工功能,(6)物流信息加工与处理功能等。以上是普通商务活动中典型的物流作业。在电子商务与网络支持下,现代的物流不但具备以上这些功能。还增加了一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和内容。

(1)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快速反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观点和做法将加快反应速度变成单纯对快速运输的一种要求,但在需求方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它也变成了一种约束,因此必须想其他的办法来提高速度。

(2)降低成本的服务。前期的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有些企业根本承受不了。但可以通过采用比较适用,投资比较少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或推行物流管理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3)延伸服务。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物流系统设计等等。

二、物流信息化

物流,并不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把货物“运动”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顾客,而互联网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概括来讲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就是因为信息网络时代所造就的电子商务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这场革命所引致的产业大重组将把现代物流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业重组的结果,实际上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二个行业,一个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个是虚业,就是信息业,包括广告、订货、服务、金融、支付和信息处理业等。

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是现代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有效的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因此,信息流贯穿于现代物流运作的全过程,既有供应信息,又有需求信息,同时还有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有效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总成本,实质性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三、信息网络对现代物流的作用

随着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时间已经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的境界,电子商务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业交易的交易成本。1、用网络解决"物流商务"。网上提供物流信息资源、物流手续网上办、网上供需衔接、网上物流协议、网上配货等等。2、在网上实现物流管理。用网络实现远程数据交换,用网络指挥和调度物流,优化物流及配送线路。3、用网络解决设备广告,设备展览会,网上交易,网上结算。4、用网络支撑、优化、改造、提升物流实体。转贴于中国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的支撑远不止这此,从发展看,一些新的概念、新的业务模式因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孕育出来。例如“虚拟”概念的引入,产生了“虚拟仓库”、“虚拟仓储”,对它们含义,我的理解这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上的所谓“仓库系统”。一个现代的大型物流企业,不一定自己有多少运输工具,多少仓库面积和设施,但一定要有一批高素质员工、一套按现代观念对物流管理的软件和相对齐备的网络信息硬件设施。它就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协议来调度各种需要的物流设施,完成对客户的各种承诺。可以设想,今后现代物流企业,在库房、场地、运力等基础设施上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减少基建投资,但必须拥有一套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可靠的通讯网络系统。从而使大型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但其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却大大提高,效益也会同比增长。

四、如何用网络优化物流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中介作为一种工具被引入了生产、交换和消费中,人类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由于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交易各方的时空距离几乎为零,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这“三流”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做到“三流”的同步处理。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点:1.信息化,2.自动化,3网络化4.智能化。

用网络优化物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这一优化和提升使物流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而改变它的传统形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依靠信息技术提升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近年来物流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所促进的,还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配送中心如果没有计算机管理,没有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绝对做不到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如海福公司,它承担着IBM、美能达、华为、联想、NEC、LG、三星十多家电子企业的物流业务,配送品种五花八门,涉内涉外手续繁多,且对配件、料件的配送正确性及时间性要求非常高,不得有丝毫差错,靠什么保证?当然靠一套完整可靠的、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业务管理软件系统、再加上全体员工的认真负责。德国的森克国际公司是一个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跨国公司,他们的一份材料上介绍:我们承担着许多国家企业的运输任务,货物价值从几万美金到几百美金,运输条件有防震、恒温、无菌等要求的、有的要求特殊包装,还有的客户订货后要求我们监督包括所订设备不同部分在不同工厂甚至不同国家制造,使之能按进度完工并运到总装厂。工作这么复杂、要求这么严格,缺乏高级信息网络或者高素质的人才均不可能完成。可以看出,要使对用户承诺的各项高标准的服务能圆满完成,必须有很好的网络系统。

网络优化论文篇(9)

1.1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电缆的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维护工作的进行。在我国以往的计算机网络问题中,对于网络电缆的铺设及维护一直是一大难题。虽然无线网络在当今社会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但是有线电缆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因此也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在有线电缆的铺设及维护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排线工作,不利于网络可靠性的维护。以此,在以后的网线铺设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纠错余地,尽可能的选择双线布局,以便及时更改路线。

1.2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网络终端设备,也即用户客户端。用户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及时高效的获取原始、准确的信息,因此该设备的可靠性受到用户很大的关注,也成为维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部分。基于此,用户在选择终端设备时,应选择那些大型企业生产的正版计算机,在维护过程中,应装载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以维护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网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化的、不分地域的环境空间,因此其维护和管理的成本较大,且管理起来极为不宜;同时计算机网络是一各规模庞大的完整系统,某一环节的出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溃败,因此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靠人工操作,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协同工作。

3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3.1计算机网络的纠错性设计

该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的某一传输或者运行环节出错时,可以选择其他的条件或路径,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使用及运行。如双网络中心的应用、多连接途径的应用。双网络中心是指,在用户进行网络中心设置时,可以设置两个网络中心,一旦其中一个网络中心出现故障时,还有备用网络中心保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多连接途径是指计算机用户在接收网络信号时,可以通过多路由发射接收,亦可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双重使用为网络安全提供双重保障。此外在计算机内部集成电路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以保证计算机硬件设备在不影响其他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维修,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3.2计算机网络体系设计

在保障计算机硬件可备用的前提下,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体系,通过多层化的网络设计,使网络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充分体现网络高端设备的性能。

网络优化论文篇(10)

一、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是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首要原则,它决定着网络文化优化的内容和性质。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以更好的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网络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球化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渗透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思想,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暴力色情思想、思想、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在网络中迅速蔓延,使网络既成为一个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面对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战略、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形势,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第二,科学性原则。网络文化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环境,使我们可以扩展到虚拟的空间环境中,因此我们的网络文化的优化必须遵循文化的特点和网络环境的特点,这样才能增强网络文化的渗透力,由于网络文化优化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客体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自主性的不断增强,使得诸客体的界限趋于淡化,从而使大学生也成为网络文化优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加强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上网、与教师一道抵制不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共同建设、维护、优化网络文化,另外网络文化的价值优化要与社会大文化相联系、相协调。

第三,整体性原则。由于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涉及的要素相当复杂,因此,其优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整体优化性原则,使网络优化的各要素的合力最大化。由于网络文化存在的环境包括信息网络环境、娱乐网络环境、人际交互网络环境和商业网络环境,良性网络环境和恶性网络环境,这些环境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对教育活动产生综合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协调这些环境要素,使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我们的优化作用就会消解,因此,优化网络文化就必须坚持整体性优化原则,使各要素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对大学生产生统一的力量,以增强优化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方法

第一,目标设定法。根据网络文化价值取向优化的目标和需要而创设相应的网络文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其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设立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网络会议室,网络论坛是在网络中开辟一种可以供很多人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而我们可以建立一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它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对论坛的参与者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尝试,网络会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的全新通讯方式,它不仅有传统视频和电话会议的交流功能。设立网络会议室,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快捷性等功能,为人们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交融、平等沟通的环境,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由平面向立体转化,从灌输到互动,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环境净化法。它是对网络文化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摈弃不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的环境优化方法。网络时代的信息复杂多变,良莠不齐,有积极信息,又有消极信息,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需要包括政府、教师、大学生在内的相关各方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净化网络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紧制定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和惩罚影响网络发展的违法行为和消极现象,净化网络环境。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运用技术力量对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事物进行过滤,把网络中的丑恶、虚假、消极的东西限制在很小范围,积极营造进取拼搏、健康向上的环境,此外,大学生也是网络环境净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道德自律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负面信息失去市场,从而使网络文化环境得到优化。

第四,隐性优化法。它指的是我们根据网络的特性、教育的目标,按照预定的优化内容和方案,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注入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方法,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正面的优化方式,而是一种间接的容易减少甚或消除大学生对传统政治说教的反感和抵触,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增强优化的实效性,要优化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就要正确的运用隐性优化法,创造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

三、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路径

第一,健全网络文化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信息的监控。网络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存在大量的包括色情、欺诈等信息在内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影响文化的可信度、网络传播的声誉,也给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要强化网络“把关人”对于信息选择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以优化网络价值取向,强化网络把关人可以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运用自动过滤系统等网络技术、对上网人员的信息进行数据备份,最近我们采用的绿坝技术就是很好的尝试,从宏观上可以通过法制、行政手段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格的网络文化环境,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监控。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对各网站的论坛、留言板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体分析,并及时反馈,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网络动态,并通过网络等各渠道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加强权威意见的渗透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虽然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的程度和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的从众心理并没有从网络消失。同时,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个人掌握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人们主动选择信息的行为仍会服从一种权威法则,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不易很快分辨、感到无所适从时,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释疑惑,每个论坛都有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他们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导向。因此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就应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成为“意见领袖”,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意见领袖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评论方式,全方位开展网上评论工作,以有效引导网络文化的方向。许多网络媒体上都开设了“专家论坛”、“网上实时交流”等栏目,聘请一些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对各类社会问题发表系统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整合众多群体意见加以梳理、引导,形成针砭时弊、积极向上、弃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社会主流声音。专家学者们的权威性文章、权威性观点和看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网民,以正确的观点、求实的态度、严谨的说理,对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疑惑,使网民心悦诚服,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在网络传播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局为重,把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网络传播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虚拟空间中,邀请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学者或政府官员引导舆论,往往能够收到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净化网络文化的效果。

第三,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在网络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实现网络产业化、市场化和健康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网络文化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努力实现网络的产业化、市场化与健康人文关怀的统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黑客攻击网络事件达上千起,造成损失达数亿元,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网民的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凸显。面对这种现实,网络优化的目标既不能对个人价值观的思潮推波助澜,只讲满足人的需要,不讲引导人的需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网络文化的社会效益第一,使网络文化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承认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在网络建设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强调社会效益在网络文化的特殊意义,适当加强网络内容的控制,特别加强对越境信息流的监管。

第四,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上行为。网络中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外很早就开始成立一些研究组织并举行各种研讨会,研究规定网络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我国现在网民已经超过2亿多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青年学生居多,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可以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一、不做黑客,由于网络诞生以来,已有多起黑客爆发,给国家、企业造成数亿元损失,为了防止黑客的破坏行为,我国已成立专门的网络警察。二不看、不传有害信息。有害信息包括黄色信息、反动信息、暴力信息、邪教和封建迷信等,消除或减弱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仅靠有关部门屏蔽是不够的,必须教育广大学生、网民洁身自好、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第三不散布信息垃圾,当前一些网民有意制造和传播信息垃圾,甚至被塞入网民的信箱,影响人们对网络的正常使用,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对网民的损害。第四不侵犯别人的权利。网络上侵权事件频频发生,既有跨国侵权,又有国内侵权,侵权行为包括。第五不损毁别人信誉或不负责。网络用户特别是大学生应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散布谎言,不在网上购物中实施欺诈行为。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海鹰、藤谦.网络传播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网络优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1)06―0065―06

一、企业价值网络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Michael Porter《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构筑了较为完善和权威的产业竞争理论框架。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五力分析模型和战略集团等概念的提出,使得“竞争”成为企业寻求优势的主流手段,击败对手成为经营成功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各个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行业内竞争模式日益丰富,互联网技术使得部分竞争对手甚至具备了一定的隐身能力,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领导者随时可能大规模进入本行业,加剧原有的竞争。这些挑战均使得企业很难盯住所有的竞争对手并采取行动,基于完全竞争的战略思想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合作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开始兴起。战略联盟、战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基于合作的战略思想研究不断深入。

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价值星系的概念。Normann和Ramirez(1993)提出的价值星系(Value Constellation)概念实现了从企业、产业向整个价值创造系统(The Value―creatingSystem)的过渡。价值创造系统是供应商、战略联盟伙伴、客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创造体系。企业价值网络概念出现于Adam Brandenburger和BarryNalebuff(1996)的著作《co―opetition》(竞合)一书。这本著作强调了两个概念,一是合作双赢,二是企业共生(Symbiosis)。而这个共生网络本质上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网络。可以说,这个共生网络概念就是企业价值网络最早研究的雏形。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明确定义了价值网(val.ue net)概念,并详细阐释了其五个主要组成要素。

如果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关于企业价值网络的论述是围绕“竞合”和“互补”等核心概念间接展开的,美国学者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撒,R・柯克・克雷默(2000)在《Value Nets》(价值网)一书中对价值网的阐释则更为清晰和实用。价值网是一种新商务模式,将客户个性化要求与高效的供应体系相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作各方的无缝连接,以高效率提供解决方案。价值网是企业适应巨大竞争压力、全球化趋势和客户苛刻的个性化需求的有效竞争模式。价值定位、经营范围、利润捕捉、战略控制和有效实施是有效构筑价值网的五个步骤。

Kathandaraman和Wilson(2001)强调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客户驱动性,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Suzanne Berger(2001)则从企业能力成长角度指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单个产业环节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Adrian Slywotzk(2002)进一步在专著《Profit Zone》(利润区)中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最优。

国内学者在企业价值网络问题上提出了大量有创造力的见解。刘东(2003)从虚拟组织角度探讨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实质。模块化、知识整合和快速协调是价值网络显著特点。周煊(2005)指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是对各种新兴运作模式的提炼与深化。胡大立(2006)指出价值网络是企业间的合作而连接起来的价值体系。刘海潮(2007)提出价值网络涵盖了企业自身、客户、市场对手、联盟伙伴等多重经济关系的网络体系。它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网络、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合作关系网络、以网络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竞争关系网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价值链的个体对抗演化为群体对抗,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群体竞争的网络模式。企业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多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系统的整合,将企业竞争战略从个体层面发展到网络层面,通过网络成员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构筑整体竞争优势。客户需求激发、组织动态演化、信息技术整合和群体协作响应是企业价值网络的核心运营理念。

二、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

1.价值链理论延伸与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研究

对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最直接的理论阐释就是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入手。价值链理论认为,五种基本价值活动(内勤、生产经营、外勤、市场营销和服务)和四种辅助价值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则组成了行业的价值系统。李垣,刘益(2001)探讨了价值链思想的局限性:单向、静态、缺乏创新。价值网络则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系、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是价值网络基本构成要素。周煊,程立茹(2004)指出,价值链理论是深入阐释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的基石。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战略价值活动,并不断增强在战略价值活动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关注自身战略活动定位已经不够,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是构筑竞争优势的两个必然维度。王伟(2005)从能力要素、业务单元两个角度探讨了价值网的内涵,指出价值网价值创造源于能力要素分解。罗珉(2006)认为价值星系标志着企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机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指出打造价值星系是企业领袖的核心任务。胡晓鹏(2007)通过对基于价值链理论和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微观基础的剖析,构建出一个能够解释并适应于不同微观经济基础特征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分解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可以使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整合方向。价值链环节分解后的模块化运营,使得企业微观运营层面呈现出网络化特征,这为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姜奇平(2009)指出,价值

链明确的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而价值网络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元之间的无缝对接,企业的运作融为一体,边界已经模糊。

2.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研究

在阐释价值网络运行机理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模块化理论展开,也有学者从虚拟企业和系统理论方面加以阐释。朱瑞博(2004)认为价值模块的出现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分解、重建和整合。余东华,芮明杰(2005)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发生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解构为价值模块,价值模块整合成为有竞争力的价值系统。余东华,芮明杰(2008)模块化网络组织是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价值的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四个阶段是其核心环节。引导价值的合理流动,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模块化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闫中锋,刘东(2006)指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很难在所有的价值环节上都保持最有效率的状态,无法依靠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价值链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只能存在某一个环节,这就是核心刚性问题。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对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提出快速变化和调整的要求,因此,解决核心刚性问题也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通过组建模块化网络培育、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并解决核心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平,狄辉(2006)从模块化角度区分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全球各产业以标准模块为基础的制造模式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当产业从价值链竞争转向价值系统竞争后,就会逐渐形成标准化模块企业。价值网络可以吸引大量的标准模块企业加入,而大量模块标准化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组合,为价值网络提供新的创新优势。赵骅,丁丽英,王金山(2009)从网络角度围绕集群经济规模问题,研究了最优集群经济规模特性,并探讨了动态和稳态集群背景下网络成员数量的控制方式。

3.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1)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表现

周煊(2005)认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规模经济、风险对抗、黏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五种基本竞争优势效应。李海舰,原磊(2005)企业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围绕自身核心能力打造价值模块,将自身看做全球经济网络的一部分。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价值活动之间并不孤立,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同价值活动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每一成员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与相关组织核心力的结合实现的。

(2)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阐释

吴海平,宣国良(2002)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将价值网络与集成价值链的精益生产模式和灵活制造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价值传递机制,整体性的运营和利益协调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源泉。

方润生,李垣(2002)提出企业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的概念,强调内部产出对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高效率的内部产出能为企业外部产出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要有效实现企业内部产出对其最终产出价值优势的贡献,企业应努力建立宽松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相容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用体系、非官方活动与官方活动协调与转化机制,进而促进企业非官方活动的健康发展。高效率的内部产出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泉。

周煊(2006)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的强化平台、调整平台和保护平台。通过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减少网络的交易成本,这是价值网络提高客户价值让渡效率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价值网络具备良好的沟通结构,能够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网络的知识分配加以规划、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于其内生的知识管理优势。(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提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的概念,分析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并构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内的知识转化模型。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三个维度。

蒋琰(2005)从资源观角度阐释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活动,主要体现在价值的交换关系上。资源运动及其价值交换关系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统筹企业价值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各方资源并平衡网络各方利益。这种网络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开放式的动态关系网络;价值网络处于远离平衡态;价值网络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3)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构筑与演化

林子华(2006)从虚拟企业角度阐释了企业网络的价值增值机理。企业虚拟化运营过程中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组织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宽广的信息支持,而且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创造了新的组织机制。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这种创新的技术经济特点,大大地促进了信息时代企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网络化实现。

邓龙安,徐玖平(2007)指出,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演进与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有密切联系,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导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新的价值网络形成。技术范式要成功实现转移,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接近“自然极限”,此外是否出现新的破坏性技术也是关键。企业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依靠规模报酬效应和垄断势力,但是技术范式转移使企业价值网络失去规模报酬优势。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网络价值活动的横向联系,减弱纵向联系,并运用松散连接法对企业价值网络活动的联系进行管理。

俞荣建,郝云宏(2009)认为构建客户化的价值创造网络是企业组织演进的最新趋势。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绩效根本上表现为网络系统的客户化水平和动态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价值模块构成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要素,价值创造网络系统绩效的提升有赖于价值要素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价值要素的模块化设计、价值模块的处理策略选择和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结构和价值创造机理设计。俞荣建(2009)还运用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理论,分析了素有“小狗经济”之称的浙江产业集群,阐释如何从价值网络理论角度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些具体建议实践指导性较强。

4.企业价值网络的其他问题

(1)企业价值网络的公司治理问题

卢东斌,李文彬(2005)认为公司治理研究个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转向公司间关系的治理研究。这是一种超产权关系的治理问题。在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公司治理中,价值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和客户网络关系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公司必须采取分类治理思想,协调、维护、发展好对各种网络关系。协调企业创造价值、维持价值创造各方关系,不断吸引各种资源进入网络,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卢福财,波(2008)探讨了全球价值网络中中国企业的定位问题。论文指出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跨国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价值创造的低端状态。这种全球价值网络发展模式会强化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并可能造成环境破坏。论文从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微观角度构造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低端锁定博弈模型,模型的结论指出跨国公司会无条件地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升级路径实行封锁。中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主要障碍表现在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与规模差异、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以及企业自身心智模式与创新能力低下。

傅代国,田小刚(2008)指出当前价值创造的重心已经从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价值星系中存在一个主导性“恒星”企业,它往往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创造资源,如核心技术、知名品牌、领袖人物等,其他模块企业自身优势往往需要与“恒星”的这种资源结合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价值。“恒星”企业是价值星系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价值网络的文化问题

方本新,张宁(2008)重点探讨了价值网络的文化概念。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价值网络也为企业创新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网络构建往往容易忽视文化问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和运营上。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价值网络竞争力,还必须培育价值网络成员企业认同的文化。只有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文化空间,才能改善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营造一个产品、知识交流的平台。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活动方式乃至整个价值生态系统必然随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产业或企业个案研究

欧阳双喜,王世豪(2008)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及得到的启示。该文分析了海尔价值网络的价值定位,信息交换机制和能量交换机制,指出海尔公司通过有效的构筑价值网络赢得了竞争优势。文章分析指出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需要以高度的网络化为基础,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整个业务模式,确立全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让渡流程。

吴晓波,杜健,韦影(2005)在战略联盟和价值网络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G业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作者将价值网络看作战略联盟关系的网络化,认为价值网络即战略网络,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3G业务发展的5大因素的各自权重,并探讨了战略网络在3G业务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3G业务网络发展的平台构建策略、合作内容策略、合作模式策略、终端整合模式策略、营销服务渠道整合策略以及宣传合作模式策略。

刘蔚(2006)运用价值网络工具分析了旅游产业,指出旅游业价值网络是以具有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为中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各种纽带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客户整体服务网络。旅游价值网络要做好核心企业的选择、旅游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网络收益的稳定性等工作。中国旅游企业构筑价值网络应该以航空公司,饭店集团等为核心,也可以构筑基于旅游中介的旅游价值网络。

陈宇科,喻科,孟卫东(2009)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对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了阐释。论文基于价值网理论,提出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以产业链为主要路径、以价值创新为目标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并探讨了其网络内涵、控制机理和运营特点等问题。

三、企业价值网络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构筑价值网络战略理论模型

当前的竞争已经由个体竞争转向群体竞争,战略制定也已经由个体层面发展到群体层面。因此,系统性的网络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代传统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的未来竞争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企业价值网络的提出源于管理咨询实践,虽然操作性相对较强,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对企业战略制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如何将价值网络与当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战略理论体系,以便更深入、透彻和系统地指导企业经营实践,将是未来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

2.整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

在价值网络研究之前,战略网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Jarillo(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战略网络”概念,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系统地阐释了战略网络的研究现状。毋庸置疑,要深入展开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就必须理顺企业价值网络与战略网络在理论逻辑方面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融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前,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见到。实际上,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战略网络,其核心战略逻辑源于网络运营的客户需求驱动。战略网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深入展开。

3.整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