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26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1)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xxx,男,1988年8月23日出生于xx省xxx市xx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xx年5月加入中国共青团,并于xx年11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就读于xx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6级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专业。

在我还处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并没有给我很好的教育,因为他们要忙着耕种,农民就是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在我听他们说,当初他们并没有要我考上大学的概念,因为那时候并不开明,以为我长大之后还是继续做农民吧。不过还好我比较聪明,我想说,我靠努力考上大学,我可以做的更好了。

上小学后,学习上,刻苦努力,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早小学一年级光荣地假如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扶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将来还要向团组织靠近。如果说在小学时,我还比较的幼稚,那么进入初中以后,在我的思想上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人生观,世界观。我渴望加入共青团,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当父母得知这个喜讯后,表扬我是党的好孩子,并且提醒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将来想党组织靠拢,我又有了新的目标,并时刻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xx年9月,我升入了高中。这时的我,已经基本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时我对党组织也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我第一批写了《入党申请书》。在高中期间,我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上的班长一职。学习中刻苦努力,工作中塌实肯干,生活中团结关心同学,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因为表现突出,在xx年6月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业余党校的学习。

学习中,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祖国,了解到党,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及不平凡地了八十多年,在着八十多年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个大的阶段从1921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是以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经历党的创立与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第二大阶段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现在,期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文化大革命和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高考对我来说是灰色的——没考出好成绩。当时,我的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现在我要说如果那是生活向我发起的一次挑战的话,我不会后悔自己所做的选择。来到xx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后(原名物理系),刚开始时,生活的比较的低沉,后来,我和几名学生党员交流,以及老师的帮助,我终于走出了低谷,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认为做为一名学生干部,才可以更好的为同学服务,带领同学共同进步。所以,我先后参加了班级和院内学生会的竞选。在参加院内学生会竞选时,我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最后选择了生活部。因为我觉得生活部是最脏最累的一个部门,但它却又是可以和同学直接接触,可以锻炼自己的地方。所以我从班级的团支书和院学生会生活部干事作起,从最地层作起,后来作过生活部部长,直到现在的物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同时我也知道,我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的学习与锻炼来提高自己。当组织考验我,帮助教育我,并送我到学校的党校学习班进行学习,提高我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还懂得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上还比较的落后,但是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的政治路线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强党风和廉正建设,坚持党饿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也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知道思想,纲领,路线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党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

通过学习,我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全面的武装,还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而且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同学服务,主动向组织靠拢,定期写思想汇报,争取党组织对我的帮助,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并运用到时间当中。我要谈谈在学习生活中具体表现:

作为班级里的团支书,我多次组织同学学习团和党的知识活动,组织党课学习,并配合班委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作为院生活部部长,我尽心尽力,为鼓励大家搞好寝室和教室的卫生,保证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先后组织举办了“文明寝室评比”、“教室设计大赛”等活动,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身为伙委会成员,我每周三次到北一食堂做“咨询员”,为食堂和同学架起一条沟通的纽带;作为学生会主席,深知身上的责任,为配合学校开展“对大一新生持续性、延展性教育活动”,组织了“博士论谈”,博士们用平凡的语言感染了每一名学生;并组织配合迎新生和学校运动会,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在做工作的同时,不忘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班级前列,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稳居班级前五名,并且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还必须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的不足在于学习成绩不是班里最优秀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有时大局观不是很强,遇到突发事件,对问题的处理上显得不够成熟冷静。还应该时常做自我批评,以缩小自己与党组织要求的差距,希望当组织严格要求我,以使我更快进步。

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这决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决不是凭借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谋私利,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拼搏,意味着奉献,甚至意味着牺牲,我入党只是更直接地接受党组织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理想是远大的,但还须从实处入手,我会从现在开始以我的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决心。如果我被党组织接受了,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社会主义信念,遵守党的章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是会对自己保持一个最高的要求的。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相信我会做到的。从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对自己一直比较克制,我可以很好的管好自己,我有着很强的自制力,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做到最好的!

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发展,总是会遇到各种现实的困难,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大的更好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会把我在入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记住,我相信我会在最后成为一名做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

入党自传范文

我叫xxx,男,汉族,大学专科, 1974年农历2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伏口区一干部家庭,现工作于娄底二小。

我父亲是一名老地下党员,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沐浴着党的阳光,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

当我还是孩提时,父母经常给我讲故事,给我讲党的历史,讲在抗日战争中英雄党员的故事。告诉我幸福生活是无数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告诉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个时侯,我对“党”的概念很模糊,认为“党”就是江姐,就是刘胡兰;认为“党”就是毛主席,就是周总理……

一九七九年,我在老家湴田小学读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老师不但讲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谆谆教导我从小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效力;要用自己的努力,早日佩戴上那用革命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我牢记老师的话,在学习上,认真刻苦,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中,处处抢先,不怕脏,不怕累。在父母眼中我是一名好孩子,在老师心中我是一名好学生,在同学中我是一名好伙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小学一年级,我的第一个六一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戴上那鲜艳的红领巾的那一刻,我抚摩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为它争气。

一九八四年九月,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从秀加片校毕业,迈入漆树中学的大门。因为我的成绩好,被班主任任命为副班长(班长空缺),第二年五四节,当时只有11岁的我,被发展成为共青团员,并兼任班上的团支书。在小学的五年和初中三年里,我工作细致认真负责,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年年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以优异的成绩步入涟源九中。因为骄傲和贪玩,我没有把心思全部花在学习上,结果,一九九零年七月,在高考这杆独木桥上,我掉下来了。

在家复习一年以后,一九九一年,我以全市(当时是娄底地区)第四名、娄星区(当时娄底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娄底技校,因为成绩优异,凝聚力强,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拥护,担任班上的劳动委员和团支书。

一九九四年六月技校毕业后,在家等待分配工作时,母亲怕我不安心,无所事事,安排我在娄底二小代课。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虽然我不是正式教师,但是有母亲的掌舵,有同事的帮助,我工作干得有深厚有色,深得校长李建华、辅导员龙薇的高度好评和赞赏。

一九九六年元月,我分配到娄底市石井学区任教,因为我要求分到最艰苦的地方,那一年,我在最偏远的泽溪小学任教。正式上班后,我深感责任重大,深知要给孩子们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于是,我重新拾起高中课本,认真复习,于同年五月参加成人高考,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绩被娄底师专录取。

参加工作后,身边的党员无处不在,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深深的感触着我,并且,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我深深的感受到党的伟大,对党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由热烈向往提高到了一个迫切地希望自己成为她的一员。九六年六月底,我慎重地递交了我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因为业绩突出,组织上有意培养我,一九九七年暑假,送我去参加娄星区第52期建党对象培训。同年九月,调我到石井小学担任总务主任。一九九八年九月,又调我到白云石学校担任教导主任。

二零零二年九月,我调到娄底二小。从农村来到城市,眼界更开了,看到的人和事更多了。学校每年和贫困山区学校“手拉手,心连心”,每年的献爱心活动,特别是九八年的洪灾、零三年的非典、零七年的冰灾、零八年的地震,十三亿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让我再次看到了党的领导的力量,再次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二零零三年 月,我第二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娄星区第 期培训,因为我离一个党员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年我始终徘徊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为了接受组织的严峻考验,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我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由于组织上对我的重视和培养,加上我个人的不懈努力,我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级论文、教学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还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豆腐块”。今年七月份,我第三次作为重点发展和培养对象参加了娄星区xx年第26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37-02

一、引 言

2012年,为了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截至目前,已有134所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开始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虽然此前已有网络新闻、网络传播等专业方向及试点专业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多年探索作为基础,然而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旧处于摸索阶段,现有课程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没有实质区分;有些课程虽名属新媒体,在教学内容、思维上实则没有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导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名不副实;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将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课程杂糅在一起,缺少关联和融合。

课程体系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整体”[1],课程以相应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为指导和导向,按照一定比例和逻辑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系统。同时,课程体系的制订还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科现状趋势、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实际情况等因素,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以适应外部环境。

二、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制订依据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制订需考虑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制订须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了解新媒体岗位的设置以及社会对新媒体人才在素养、能力方面的要求。另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媒介之间快速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这一媒介生态的变化,“相应的课程体系应该从原来的‘媒介条块分割’模式下转型,实现新媒体技术与内容的实质性融合”[2],打破媒介融合与专业分割的困局,形成了融合性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地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例如,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新疆维稳背景下,新疆网络与新媒体岗位人才招聘更强调人才的政治素养,新疆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要求从业人员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人民网新疆分公司要求“中共党员优先,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无历史政治问题和违法违纪行为”。另外,新疆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一带”的核心区。网络与新媒体是新疆进行对外传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国家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是新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也是挑战。

2.学科现状趋势

“‘专业’就其实质而言仅仅是一组课程,课程组合代表着一组特定的知识”,“专业是否应当划分开,主要应考察专业之间知识的构成是否重复很多。[3]”

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是在原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基础上,依托原有办学经验、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建立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面向传统媒体培养人才的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也在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新媒体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以回应媒介生态的变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须与原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尤其是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分开,减少专业之间的知识重复,体现专业差别。即使同样的课程,在课程内容模块设置和理念上也应体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

另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是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只有在不同学科间借鉴、融合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须探索适应交叉学科特征的新型复合课程体系,避免将网络与新媒体狭隘地理解为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平行的又一新媒体,从而陷入褊狭的单纯媒体观的专业建设视野。

3.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地方本科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培养目标需要有课程体系来具体实现,课程体系是落实培养目标的第一步,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上基本达成一致,即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要落实这个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否则,培养目标也只能是一个空泛的口号。

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宽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多元的培养通道,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激发学生创新潜质,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

再次,复合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停留在将多学科的知识杂糅在一起,“一锅端”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融通以及融通之后产生的新思维与方法的生长点,更要关注能力与素质的复合。

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科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制订还需以高校自身定位、校情为前提,充分考虑高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

三、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明确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以及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比例关系等的安排都要有一致的目标指向。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什么?

课程体系目标包括:课程体系总目标、课程结构目标和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总目标就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总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将之贯穿于课程结构目标和课程目标之中,课程结构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总目标的逐层细化。

虽然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上基本达成一致,即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然而却缺乏具体的培养标准和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空泛,使得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具体的方向。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所面向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身条件等明确、细化培养目标,使课程体系建设有章可循。

课程结构目标即组成课程体系各部分的目标,例如理论课程目标、实践课程目标,基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目标,专业必修课程目标、专业选修课程目标等应明确分工,并且均指向课程体系总目标。培养目标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课程目标上,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目标应更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体现。

2.优化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要以新媒体岗位能力为基础,以不同的知识群或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循环,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组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各学科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配合和组织,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设置应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主次分明,相互协调与平衡。加强通识教育,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方法类课程设置,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注重隐性课程设置,作为对显性课程的有力补充,形成激发学生创新的良好育人环境。同时,课程结构内部各部分尤其是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应相互衔接、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性和有序性,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

3.完善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就是课程的执行过程,实施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其目标是实现课程预期的效果。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师资多来自现有专业系院,或从高校引进专业人才。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从分散的实践转化为知识、理论需要一个过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上普遍先天不足。从现有专业抽调的师资在课程上有可能仍沿用原有的思维、理念,而从高校引进的博士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知识,但缺乏网络与新媒体的相关技能,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理想的途径是与业界联合,实现与业界的对接,从业界引进人才,现有教师也可去业界进行挂职锻炼、进修学习,掌握前沿动态,提升新媒体技能。

同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实施的积极性,探索适应前沿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协商完成教学实施过程。

最后,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和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等做出判断和评价,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诊断,并将其作为完善课程建设的途径和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对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革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现代化市场体制要求的专业人才。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契合市场实际发展需求,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从社会角度培养人才,实现媒体行业现代化建设。

1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介绍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实现媒体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它是具备数字信息时展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对网络的熟练运用,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策划等新媒体运营能力培养,顺应数字化媒体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该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有扎实的传播学学习背景,以及信息网络数字化媒体应用能力,更要懂得媒体传播规律和市场媒体制度;能够在全球化信息交流中,形成对互联网业和新闻传播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能够掌握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社交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2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主要设置在传播学范畴内,忽略了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我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且实验设施不配套,缺少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仅有的设备也存在硬件缺乏、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3.1革新人才教育观念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突破性与应用性,延伸传播学内涵的专业。各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现状,优化办学宗旨,强化专业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发挥本校特色进行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新型项目教学法,实现具体课题作为课堂目标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际网络应用技能,结合文字、PS等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理论,更要了解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及新媒体知识应用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运行管理、新媒体技术应用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文理交叉的教育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体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处地区的实际人才需求,完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2]。

3.2提高师资投入力度

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应加大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师资投入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薪金待遇,促进教师团队水平能力建设。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各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实行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学等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任务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由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实现人才的高效化培养。此外,应完善教学评价系统,从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力水平评价,拒绝传统教学过程中将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增设学生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师的教学作用评价环节,说出自己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这对于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塑造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的现代化课程,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将高新信息技术引入实际教学环境中,推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现代化发展。实验室是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教学的基础,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不断革新完善校内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条件较差的高校可以进行跨校、跨院合作,提高设备利用率。如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和新闻学学生共用摄影摄像教室、模拟演播室,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网络实验室。重视现代化网络应用,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依托科学技术软件,突破场景对于专业学习的局限。在适当增设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外,还要加强与社会活动合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广播电视台、记者团等校内组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及影像录制,在不影响社会活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化实践场景,明确实践岗位的具体任务,熟悉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工作操作流程。

3.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社会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利用社会真实环境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提高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全方面素质。以未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基础,加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社会实践,完善相关课程构建,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模拟实践以及社会活动实践等形式,加强对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教育课程,在其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建设。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材、网络应用相结合,规划好教学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数量、时间、方式等内容安排。根据实践进度安排进行理论知识辅导,使二者完美契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内容,加深理解。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对课程进度与实践活动进行调整,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逐渐推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3.5实现科学教育创新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4)

多媒体是指融合了两种及以上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与传播媒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进行了连接,实现了更多功能的延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总体而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特点鲜明,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其中,网络多媒体的资源共享功能,营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其服务范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之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趣味性。此外,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实现了在线教育、移动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其虚拟特性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习效率和学校效果的提升。同时,网络多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交互平台,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互动与合作。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不仅丰满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师生互动,而且还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素质理念的渗透,是现代教育改革与优化的主要方向。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已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具体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投入不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在该应用领域中有所建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级院校教育体系中,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然而,事实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有些学校一味地强调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教学配套设施及服务环境的建设,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网络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软件设施环境在高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加快,对硬件设置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两者不配套就会出现死机、网络堵塞等现象,进而影响了其应用体验和效果。此外,很多软件平台华而不实,繁琐的操作界面,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弱化了其信息交互功能。高成本投入使得部分学校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建设上入不敷出,影响了其参与积极性。

(二)应用素质较低。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得以确立,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素质构成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先进思想理论,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否则难担重任。从教师的能力结构来看,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思考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优质教学指导服务。经调查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阶段,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素质不高,甚至一度抛弃了这块阵地,难以满足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有些教师则过度依赖网络多媒体技术,忽视了自身主导功能的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力,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了下滑现象。

(三)教学机制匮乏。完善的教学机制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有效利用的保障基础,应该包括运行机制、监管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其中,运行机制为网络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指导,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部分高校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并未形成系统,所确立的目标不够细致,自然也很难发挥指导作用。而在监管机制建设上也存在此类问题,对教研、考核及培训等方面只作出了宏观要求,没有量化,加上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评价机制是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总结,为作出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亦是教学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依然偏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再组织能力的考查,而非其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之反馈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

三、优化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结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优化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变观念认识。从长远的效益来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它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形式能够对多感官产生刺激,是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院校领导及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到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功能和价值,积极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先进理念、方法学习和推广,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学校强调规模扩张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环境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认真审查供应商的资质,选择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求的软硬件,从而保证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学校建设资源不足的问题,要转变依靠政府拨款的筹措方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并进行合理地分配,逐渐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投入,不断扩大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服务范围。

(二)强化教师培训。教师是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关系到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效。对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群体的认可度,使之切身体验此项技术带来的便利和趣味,从而促进他们广泛参与其中。新时代、新形势下,学校还要重塑专业化师资队伍结构,明确指出其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进行认真考核。之后,学校应该针对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上的不足开展培训活动,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论、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加速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推广,通过有效地交流沟通,促进教师之间经验互换,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着重注意素质教育宣传,完成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形成教师正确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意识,杜绝教师主导或学生主体地位转变的现象出现。

(三)完善教学机制。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质量,而质量提升的关键又是完善教学机制。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重视教学机制完善工作。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制度、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指导相关人员做好资料上传、课件生成以及部门协调等工作,明确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作出全面、客观考核的基础上,给予对应人员适度奖励,有效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指标的构建应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目标评价、教学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其中,目标评价应由师生协作完成,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功能,促进其按照目标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此外,根据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重视教学过程,有机地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四)打造兴趣课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应立足于学生兴趣培养,为教学实效提升创造利好条件。在具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分化和重组,融入知识背景部分,并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进而提出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由其自主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向学生内在素质的转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互动平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课上教学与课下学习的有效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悟,给予更加全面、实时的指导。

三、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其具备的功能不断拓展,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此项研究事业,深度挖掘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价值和特性,并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更多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建议,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而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作者:刘焕芳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

参考文献:

[1]丁国文.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161

[2]张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模式[J].教师,2011,16:67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5)

倡议发出后便得到了北京网络媒体的积极响应,开设微博业务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八家网站承诺将率先试点运行,其中,新浪、搜狐、网易三家网站已陆续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公开了本网自律专员建设情况,社会反响良好。

9月9日,新浪率先召开“新浪自律专员聘用通气会”,为新浪网聘用的首批10名自律专员颁发聘书,新浪为自律专员制定专门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专门的运行团队,出台了激励机制,率先在北京网络媒体中全面启动自律专员。在自律专员聘任通气会上,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表示,在积极响应行业协会号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聘用更多自律专员,为网友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信息,同时希望借此次行动带动整个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主任闵大洪表示,自律专员的工作机制是一个崭新课题,自律专员的工作将不仅是微观信息监督,还包括宏观建议。这要求自律专员熟悉网站运作,深入了解互联网。他期待各大网站能陆续建立起自律专员机制,通过行业和广大网友努力,真正把网络媒体自律机制建设得更好。

10月19日,搜狐召开了“搜狐自律专员培训会”,搜狐高层亲自对自律专员进行上岗培训,全面介绍搜狐产品架构特点,搜狐安全防控体系,推动自律专员便捷规范的开展工作。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点评该次培训会时谈到,目前各网站聘任的自律专员,都是在互联网十多年的资深网民,他们最忠诚于互联网,更深入的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因而最了解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是互联网自律专员的最佳人选。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是互联网治理的创新和有益尝试,必将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1月2日,网易召开了“网易自律专员研讨会”,结合网易为广州亚运会承建官方网站,聘请自律专员担任亚运志愿者,发挥自律专员的自律监督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亚运会网上报道舆论环境。闵大洪表示,广州亚运会是继上海世博会之后,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一个焦点,网易的自律专员机制建立伊始就参与到了此次重大活动中,通过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机制,必然可以发挥自律专员们积极的作用,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公民的良好形象。

自律专员是网络文明的现实需要。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场信息主导的变革中,构建和谐文明网络不仅只是行业主管部门一家之事,必须集网民、网络媒体和行业主管部门三家之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肩负起网络文明建设的重任。

网民。web1.0时代隐匿在电脑“背后”,扮演单一信息受众角色的网民,已经在web2.0时代走上“前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网民角色的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互联网信息,海量信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但随之而至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色情信息等等也充斥网络。

网络媒体。在享受着新媒体高速发展带来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网络媒体也深受着不良信息大量出现的困扰,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一批批网站因低俗信息而频繁在社会上曝光,迫使网络媒体必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来防范不良信息,应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重拳”,降低运营风险,保持网络媒体良好形象。

行业主管部门。互联网在我国16年的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建立互联网管理体系的过程。目前,在“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方针原则的指引下,已经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在互联网管理中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不断丰富,管理触角更加深入,把握问题愈加精准。近年末,连续在全国开展的各类清理网上不良信息专项行动,不仅遏制了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拥护,同时也给网站施加了较大管理压力,推动网站主动作好不良信息防范工作。

在网民、网络媒体、行业主管部门这三者的关系中,网络媒体即因网民提供的网上海量信息受益,同时也因大量不良信息出现而承担风险,一但管控不利行业主管部门施以法律法规或行政管理手段,必将给网络媒体带来较大损失,甚至直接影响网站能否持续运营,但同时网站内容部门受限于运营成本不可能无限扩张,为此网络媒体对低成本高效率的编辑团队有现实需求。而行业主管部门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的丰富,更乐于通过引导网民和网络媒体进行自我监督,来达到管理效果。为此,在多方的需求下,网站自律专员的出现也就成为网络媒体构建文明网络过程中的必然。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6)

当前,网络媒体日益呈现全球化、全民化、移动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媒体形态。网络媒体极大拓宽了社会联系渠道,社会公众表达、建议、批评、监督的方式日益多样,网络问政、微博微信反腐成为热点,党和政府也主动运用网络媒体,纷纷通过开设微博、微信等,积极推行网络政务公开,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同时,网络媒体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平台,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并不断催生出新的网络文化。2013年5月15日,新华社新媒体产业报告《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1亿,平均每10人拥有8部手机,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网络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然而,由于信息门槛降低,网民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网络防范虚假信息手段能力不足等原因,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误导大众,干扰正常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严重影响网络媒体公信力,进而影响网络媒体整体形象。因此,如何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趋势和引导规律,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大力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构建网络媒体公信力

安全性是构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基石。既然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那么现实社会的安全体系必也将在网络媒体中得以体现,否则一个充斥谎言、色情、暴力、毒品的空间将永远无法与现实社会接轨,甚至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而建立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则需要从加强国家立法、政府监管、技术防护等多个方面入手,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1、加快国家立法

网络空间是继海、陆、空之后,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互联网主权是一种新的国家主权形式。事实上,网络安全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美、英、法、德、俄等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澳、加、荷、捷等国家相继跟进,旨在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40多个国家组建了网络安全组织。美国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电脑犯罪法》,2011年又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网络安全,全面提升在网络空间的行动力和控制力。2013年2月,欧盟颁布《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提出五项战略重点。可以看到,加强战略部署,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惯例。目前,我国政府虽然针对网络安全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和行政法规、规章,但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库保护、数字媒体、数字签名认证等信息空间正常运作所需要的配套法规尚不健全。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尽快制定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在信息安全保障上的职责,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排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的干扰、破坏和攻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2、加强政府监管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有义务也有权力对网络舆论的主基调进行有效监管。政府要做网络舆论空间的守护者。网络时代,网民对于国际环境,国内形势,社会风习,或其他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面对近6亿的上网群体,如果政府不能正确的对网民群体过激行为进行合理的疏通和引导,不构建更多、更宽的平台来吸引意见的集中讨论和怨气的有效释放,而只采取“堵、藏、捂、掖”的单边行动,或者对网民的表达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持否定甚至是高压打击的态度,将有悖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做网络舆论规则的制定者。网络时代是全民麦克风时代。政府必须依法制定清晰而明确的网络舆论表达规则,让网民在充分享受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见解的同时,遵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政府要做网络舆论方向的引导者。网络媒体行业自律组织,不论是促进互联网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还是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都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各级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协助互联网络协会制定并实施行业自律措施,以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组织宣传部门利用网络热点事件,第一时间主动设置网络舆论议题,正确引导由热点事件、敏感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舆论。

3、注重软件防护

以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是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高端核心路由器、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支持能力,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设备,在基础技术与关键产品上做到安全可控,提高我国网络空间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投入,提高我国对新兴技术的掌控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业链条。二是加强核心技术研究。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的安全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漏洞分析研究工作,建立信息技术的安全检测与审核制度,对进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等级保护制度和标准,继续做好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加快网络防护、入侵检测、实名上网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并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新兴技术在应用过程的安全防护能力。建立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新兴技术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研究。三是加强网络安全部队的建设。建设网络强国,必须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

借助传统媒体优势,打造网络媒体公信力

根据2013年4月27日“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的中国传媒公信力数据。在绝对公信力上面,报纸与电视居于前两位,在相对公信力上,电视、报纸、网络居于前三位。出现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传统媒体的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事实上,我国国内众多传统媒体或媒体集团创办的新媒体,包括网站、微博、微信等,无不是借助和发挥所属传统媒体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才得以发展壮大,其公信力也较其它社会性的网络媒体强得多。因此,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公信力的征程中,必须学习和借助传统媒体的经验和优势。

1、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

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渠道起家的网络媒体,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自身的发展。从现实来看,传统媒体有着网络媒体暂时还无法比拟的内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拥有从政治层面获得重要新闻信息的优先。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方面具有网络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借助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移植和嫁接传统媒体内容为我所用,以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美国多所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即便是最好的新媒体,其生产内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还依赖于传统媒体。

2、学习传统媒体的把关优势

网络媒体的泛众化、多元化,导致了网络中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而且这些无数的信息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这使得许多受众难以承受这样的信息重负。实际上,当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不足和不及时时,人们才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兴趣和希望;而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人们真正感兴趣的,只是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实用信息。这就对网络媒体的信息采编和把关提出了高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把关能力和舆论整合功能是目前许多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换一句话说,网络媒体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是网络媒体的弱项。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体可信度和公信力不如传统媒体,而且一些色情信息、暴力信息、虚假广告、谣言等无时无刻不夹杂在网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形象。另外,网络媒介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分散了舆论的整合性,使舆论引导功能受到严重的挑战,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变得越来越弱化。因此,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学习和吸收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把关办法,能够整合社会良性舆论、荡涤社会有害信息,从而形成社会主流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引导功能。

3、借助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

提升网络媒体舆论公信力,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网络媒体公信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内传统媒体,尤其是以党报党刊为龙头的主流媒体,都培养和积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他们普遍受过正规教育和专业训练,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较高,具有较高的新闻宣传理念和丰富的新闻传播经验,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访、调查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根据需要,娴熟的生产出富有智慧、击中时弊、引领社会的新闻产品。在新闻采编、策划报道、媒体管理上的制作、运营经验老道,尤其具有对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把控能力,能够通过娴熟的编排技巧使新闻横有宽度、纵有深度。因此,网络媒体要寻求突破,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借助传统媒体人才队伍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采编队伍的重要性,频频向传统媒体的采编、策划、管理人才伸出橄榄枝,以提高自身的软实力。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既给予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也给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当然,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力,还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网络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手段。正因为如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理论,已经开始被业界普遍所接受。

维护网络舆论高格调,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的“正能量”,是其公信力的源泉。健康良性的网络生态舆论环境,有利于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网络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是公民意识培养和网络公民道德风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为构建和谐政府、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网络媒体提高自身公信力的根本所在。

1、坚持网络舆论高格调

网络媒体在社会公民人格构建中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积极构建“为民、法治、安全、文明、诚信、创新”的网络空间刻不容缓。一方面,网络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为用户提供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引导受众选择健康有益的网上信息;坚持自我约束,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流程,强化内部监管,增强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网络高格调归根结底是网民受众的高格调,所以网络高格调有待于网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每个网民受众都需要从我做起, 提高自身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和不良影响,同时, 绝不向互联网虚假有害信息,特别是不在网站社区、论坛、BBS、聊天室、博客中发表、转载违法的、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频、视频信息,自觉维护广大网民受众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网络正能量,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2、探索网络传播新路径

网络媒体要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新机制、新规则,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规律,完善新闻传播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职业化现代传播队伍。坚持走新闻专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以专业记者、专业编辑、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员等高级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主,多层次人才聚集的格局。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充分利用自媒体,把握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特点,及时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与利益诉求,同时对受众参与地域范围、受众间的交互性和受众与媒体间的交互性,以及网络媒体可掌控程度进行研究,保证舆论在网络形态的传播中始终保持道德风尚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增强官民间沟通、缓解社会矛盾、提升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形象的积极作用。

3、推进网络队伍职业化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样,都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推动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网络媒体从业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在互联网自身即时、海量、开放的特点下,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需要更高的职业操守来抵制利益的诱惑,坚持以客观真实、专业规范的理念报道新闻。从目前情况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来源比较广泛,在职业入门时又没有经过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门槛的考试检验,这些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某些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外界压力诱惑面前,难免会不知怎么应对,甚至做出有违职业伦理和专业要求的错误行为。因此,必须把好从业门槛关,并且通过加强监管和从业门槛的制度建设来规范网络媒队伍建设,推进网络媒体工作者职业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和完善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规范。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结合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约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避免不良传播行为,为网民提供真实客观、积极健康的信息,从而提升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7)

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其中网络教学改革受到极大关注。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国外,我国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师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

1 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2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优势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创造最直接、最主动、最真实、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阅读内容丰富。网络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资源库,而多媒体也能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以前的纸质阅读内容来讲,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说为英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学生可以从各大学习网站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资讯和新闻来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到英语学习的各类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阅读,可以从网络上搜寻到背景知识(4)学生角色改变。传统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心理压力大,怕出错出丑或是受到教师批评,所以不愿意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课堂学生的交流对象变为电脑,参与网上分组讨论或是完成作业都没有了压力,可以尽情进行自己阅读能力的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需求式学习,教师由领导者变成督促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前传统课堂的阅读只是个人阅读,没有动力和兴趣,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阅读,学生参与到小组作业和讨论中,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帮助,发现对方的问题,培养了互助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3 网络多媒体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想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网络多媒体环境阅读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英语专业学生来阅读的材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应选取英语母语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适合较高水平读者阅读的英文原文来阅读,材料应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学习网站上都有现成的阅读材料供各个阶段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还有英语新闻。新闻语言往往是一门语言发展的先锋,新闻中不乏新的语言形式。但新闻本身能使学生同时注意到新的语言意义和形式,并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形式产生猛然醒悟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阅读材所欠缺的。即时性很强的英语新闻不仅记录着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大事小情,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讯息,还能从中学习到英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阅读内容的情景化。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PPT和网络环境展示各类题材、风格、体裁的文章,集文本、声像、动漫、图画等为一体,反映东西方历史风俗、人物环境、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开展精心设计的各类情景化动态交互活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主要在学生与电脑、与教师、与学生、与英语母族使用者之间进行。通过网上搜索,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学、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某一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以真实、自然、立体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下,增强阅读量的输入、提升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作用为辅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挥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小组进行在线相互交流,利用网络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利用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处理。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感观的完美结合来实现,对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大脑思维再次加工,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记住和了解到阅读内容。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地自主学习,而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和帮助,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熟悉文章体裁激发其运用结构图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相应的略读、寻读、查读和跳读策略,运用到具体实际的阅读当中,最终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成绩。

4 结语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是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笔者这里仅仅对其优势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作为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对于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在改革当中提升和改变了自己——教师从繁重的模式化备课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眼界得到开阔,学习时间得到节省,自主学习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对象的智能性与自主性,跨平台可移植性值得借鉴。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必将促进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冬梅,刘耀辉.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华欣.多媒体网络综合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外语电化教学,2003(10).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8)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其中网络教学改革受到极大关注。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国外,我国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师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2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优势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创造最直接、最主动、最真实、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阅读内容丰富。网络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资源库,而多媒体也能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以前的纸质阅读内容来讲,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说为英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学生可以从各大学习网站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资讯和新闻来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到英语学习的各类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阅读,可以从网络上搜寻到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大量的英语阅读还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网络还提供了在线试题和分析,即时的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多媒体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ppt和文本资料进行补充阅读,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进行资料的阅读,清晰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方便阅读。 

(2)阅读环境开放。网络多媒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只要有电脑就可以进行阅读学习。网络多媒体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几个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轻松良好的阅读环境,网络多媒体阅读教学集文字、图像、动漫于一身,图文并茂的情景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学生可以运用眼、耳、脑并用,多方面接受网络多媒体环境传递的信息,有研究发现,通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接受的信息量比纸质环境下接受的内容更不容易被遗忘,这与不同环境对感观刺激的作用不一样相一致。生动形象的网络多媒体环境能大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以多种感观技术来掌握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阅读行为。 

(3)阅读内容即时。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简单内容的纸质阅读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相对来说,纸质教材的阅读材料更新较慢,而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层出不穷,时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材料。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背景介绍,学生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知识的介绍,网络可以迅速方便的提供学生需要的内容,网络多媒体阅读省时省力,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内容。 

    (4)学生角色改变。传统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心理压力大,怕出错出丑或是受到教师批评,所以不愿意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课堂学生的交流对象变为电脑,参与网上分组讨论或是完成作业都没有了压力,可以尽情进行自己阅读能力的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需求式学习,教师由领导者变成督促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前传统课堂的阅读只是个人阅读,没有动力和兴趣,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阅读,学生参与到小组作业和讨论中,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帮助,发现对方的问题,培养了互助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3 网络多媒体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想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网络多媒体环境阅读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英语专业学生来阅读的材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应选取英语母语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适合较高水平读者阅读的英文原文来阅读,材料应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学习网站上都有现成的阅读材料供各个阶段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还有英语新闻。新闻语言往往是一门语言发展的先锋,新闻中不乏新的语言形式。但新闻本身能使学生同时注意到新的语言意义和形式,并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形式产生猛然醒悟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阅读材所欠缺的。即时性很强的英语新闻不仅记录着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大事小情,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讯息,还能从中学习到英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阅读内容的情景化。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ppt和网络环境展示各类题材、风格、体裁的文章,集文本、声像、动漫、图画等为一体,反映东西方历史风俗、人物环境、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开展精心设计的各类情景化动态交互活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主要在学生与电脑、与教师、与学生、与英语母族使用者之间进行。通过网上搜索,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学、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某一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以真实、自然、立体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下,增强阅读量的输入、提升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作用为辅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挥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小组进行在线相互交流,利用网络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利用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处理。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感观的完美结合来实现,对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大脑思维再次加工,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记住和了解到阅读内容。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地自主学习,而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和帮助,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熟悉文章体裁激发其运用结构图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相应的略读、寻读、查读和跳读策略,运用到具体实际的阅读当中,最终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成绩。 

4 结语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是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笔者这里仅仅对其优势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作为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对于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在改革当中提升和改变了自己——教师从繁重的模式化备课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眼界得到开阔,学习时间得到节省,自主学习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对象的智能性与自主性,跨平台可移植性值得借鉴。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必将促进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其中网络教学改革受到极大关注。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国外,我国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师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2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优势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创造最直接、最主动、最真实、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阅读内容丰富。网络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资源库,而多媒体也能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以前的纸质阅读内容来讲,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说为英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学生可以从各大学习网站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资讯和新闻来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到英语学习的各类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阅读,可以从网络上搜寻到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大量的英语阅读还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网络还提供了在线试题和分析,即时的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多媒体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PPT和文本资料进行补充阅读,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进行资料的阅读,清晰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方便阅读。

(2)阅读环境开放。网络多媒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只要有电脑就可以进行阅读学习。网络多媒体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几个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轻松良好的阅读环境,网络多媒体阅读教学集文字、图像、动漫于一身,图文并茂的情景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学生可以运用眼、耳、脑并用,多方面接受网络多媒体环境传递的信息,有研究发现,通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接受的信息量比纸质环境下接受的内容更不容易被遗忘,这与不同环境对感观刺激的作用不一样相一致。生动形象的网络多媒体环境能大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以多种感观技术来掌握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阅读行为。

(3)阅读内容即时。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简单内容的纸质阅读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相对来说,纸质教材的阅读材料更新较慢,而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层出不穷,时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材料。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背景介绍,学生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知识的介绍,网络可以迅速方便的提供学生需要的内容,网络多媒体阅读省时省力,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内容。  (4)学生角色改变。传统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心理压力大,怕出错出丑或是受到教师批评,所以不愿意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课堂学生的交流对象变为电脑,参与网上分组讨论或是完成作业都没有了压力,可以尽情进行自己阅读能力的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需求式学习,教师由领导者变成督促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前传统课堂的阅读只是个人阅读,没有动力和兴趣,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阅读,学生参与到小组作业和讨论中,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帮助,发现对方的问题,培养了互助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3 网络多媒体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想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网络多媒体环境阅读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英语专业学生来阅读的材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应选取英语母语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适合较高水平读者阅读的英文原文来阅读,材料应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学习网站上都有现成的阅读材料供各个阶段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还有英语新闻。新闻语言往往是一门语言发展的先锋,新闻中不乏新的语言形式。但新闻本身能使学生同时注意到新的语言意义和形式,并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形式产生猛然醒悟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阅读材所欠缺的。即时性很强的英语新闻不仅记录着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大事小情,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讯息,还能从中学习到英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阅读内容的情景化。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PPT和网络环境展示各类题材、风格、体裁的文章,集文本、声像、动漫、图画等为一体,反映东西方历史风俗、人物环境、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开展精心设计的各类情景化动态交互活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主要在学生与电脑、与教师、与学生、与英语母族使用者之间进行。通过网上搜索,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学、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某一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以真实、自然、立体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下,增强阅读量的输入、提升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作用为辅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挥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小组进行在线相互交流,利用网络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利用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处理。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感观的完美结合来实现,对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大脑思维再次加工,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记住和了解到阅读内容。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地自主学习,而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和帮助,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熟悉文章体裁激发其运用结构图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相应的略读、寻读、查读和跳读策略,运用到具体实际的阅读当中,最终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成绩。

4 结语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是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笔者这里仅仅对其优势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作为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对于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在改革当中提升和改变了自己——教师从繁重的模式化备课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眼界得到开阔,学习时间得到节省,自主学习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对象的智能性与自主性,跨平台可移植性值得借鉴。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必将促进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络技术的变革导致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也使得网络传播教育在我国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早在1996年,清华大学传播系设立新媒体研究方向,并同时开设“新媒体研究”课程。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继在本科教育中开设网络传播或网络新闻专业课程。发展至今,网络新闻传播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是一门和时展结合比较紧密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使?W生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掌握网络新闻传播实务工作,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和新闻伦理教育,培养应用型的新闻人才。

新闻应用型人才是指能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传媒变革的专业性人才,具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领域,深厚的文学素养,熟练的采写编评新闻业务技能以及使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适应各种媒体传播特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快速兴起,传统媒体行业开始向新兴媒体转型,并逐渐融合发展。因此,对新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下面三项基本的素养:

知识体系方面:新闻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基本的新闻专业素养,要懂传播规律,具有新闻采编能力,具有文化与技术驾驭力,同时具有人文知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能力体系方面:能够适应新媒体的需要,熟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运营手段,具有提供新媒体内容和产品的能力,具有创造力与审美表达力,具有互联网思维。

素养体系方面:新媒体对当前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也对新闻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新闻应用型人才应该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自觉遵守新闻伦理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目前高校的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应紧跟技术和媒介的发展。由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导致网络媒介自身也在不断转变和发展,其特点随时发生变化,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学随之而进行调整和改变。

网络媒体在我国发展迅速,我国网民规模在经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增长率也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互联网环境整体朝向一种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快推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有序健康发展,完善互联网发展环境。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对“互联网+”行动的推进,各省互联网普及率均有上升。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应紧紧围绕时代的发展,面对各地区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其次,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要形成及时更新的有体系的教材。目前高校针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教材从网络传播理论到网络传播实务都进行了丰富的内容阐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名词、新动态、新案例在教材中更新相对缓慢。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在传播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并形成网络舆论,某些热点事件中还会出现舆论反转现象。这些新案例在教材中却鲜有提及,学生也缺乏足够的独立分析社会热点案例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现状,在教学中及时增加近期热点案例,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案例并创建案例库,在增加课堂生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感知热点和分析热点的能力。

再次,网络媒介在与其他媒介的融合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媒介融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提出,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已经进入到了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媒介之间不仅增强了合作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网民的增长,也使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复杂化、受众的选择个性化等,这些都给各种媒介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给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新媒体综合人才进行培养,必须改变以往的培养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符合时代和传媒的发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实践探索。

1.培养方案的设置与改革

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是泛媒体人才,是能够在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信息采写、编辑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打破以往课程设置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局限,可以采用分类模块的方式,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践技能的同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根据媒体需求和自身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培养环境的打造

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和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因此,要打破专业边际,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跨专业授课选课,构建生态型的专业群落,形成大传媒专业群环境。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信息生产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依托网络数据库和云平台可以实现教学、科研与实验室、工作室功能的整合,形成服务于媒介融合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同时可实现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数据的分类存储、共享下载、在线编辑,可进行小组协同学习与实践,教师的在线指导与反馈。这种数字化平台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和指导。

3.实践平台的使用

当下新闻媒体的运作基本上是一种全媒体的运作方式,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已经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集专业与技术于一身,既要能熟练地采写编评,又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比如绘图软件、图片处理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后期处理软件、网站制作软件等。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到媒体运转的每一个环节中,成为专业的新闻应用型综合人才,生产出时代所需的优质的传媒产品。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大实践课课时的比例,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通过学校和社会媒体机构联合培养,增加学生从课堂学习、课堂实践走向专业实践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在实践中加速成长,实现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校地合作模式。

4.授课方式的改革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要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将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嵌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并且可以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比如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成果呈现,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11)

2新闻生产社会化,全民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由大众新闻传播组织及专业新闻人才独占新闻传播资料和新闻信息,新闻生产方式具有专业性、制度化。现在已由“圣人时代”进入“众神狂欢时代,”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即民众个体及社会群体都属于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化身份的新闻传播者,网络新闻传播真正达到社会化。带来了新闻生产群众化、民主化的新局面,使新闻自由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维度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闻生产自由、传播自由开始真正进入一个普遍化的时代。不同新闻传播主体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性互动共产,一种是冲突性互动共产。不同新闻传播主体协同制造新闻文本,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主体结构方式,专业新闻传播媒体与非专业网络新闻传播媒体之间或为补充、互相提升,使新闻传播进入生产社会化、全民化。

3网络新闻信息审核有待加强

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其新闻稿件往往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把关,经编辑的严格审查后进行,以保证新闻的严谨、真实、有效。伴随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征,不可避免的造成新闻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增多,网络新闻信息审核有待加强。然而网络新闻基本上没有什么审查程序,相关网络编辑在审查中也可能由于新闻量过多而造成审查不力。编辑对新闻的把关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所以多个审查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对待新闻事件,然而现在网络编辑多是由于一人担任选稿与编辑上网的工作,造成主观随意性加大,并且对于一件事情会有多个版本的报道,审查者由于自身原因也可能受到误导,有意无意中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新闻失真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4新闻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以往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在报道国外新闻和对外传播时,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政治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而传统媒体需要在刊物或节目播出时才能进行相应报道。另外,网络的全球性也使新闻传播不受国家限制,各国的新闻可以跨境流动。但是处于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将控制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国家将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新闻屏蔽和新闻渗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提升相关技术水平,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5媒介竞争趋于激烈

网络媒介的出现对传统媒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媒介以其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媒介容量的无限性等优势在新闻报道中占尽先机。而且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多余传统媒介,大部分报刊读物尤其面临困境,人们更加倾向于阅读电子读物。传统读物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广告,在对传统读物的投资比例上大大减少,网络媒介在对广告市场的竞争上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