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外语教学与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06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1)

汉语存现句的特征及教学对策

语言课程教学视频拍摄手法探讨

在京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

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的省略义研究

浅议《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及其汉语课堂运用之探析

普遍语法下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分析

对外汉语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初级汉语课本之趣味观研究与文本实践

从留学生的角度看古代汉语选修课的教学

留学生零起点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

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考试大纲和教材中的惯用语考察

《语言自迩集》单字的设置方式与启示

海外中小学面向汉语教学的中华文化课程分析

“中国文化与世界”专题研讨会发言摘录

美国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困境与相关教学对策

跨文化施教能力与国际汉语师训模式转型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育与研究生培养

新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中的职业身份构建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生指导会议”综述

从美国中文领航项目看高水平的中文教育项目

现代汉语反义“形+形”构式语序成因的多元阐释

汉语中介语动态追踪有声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设想

云计算技术在中介语口语语料库建设中的应用

学、练、用——显性教学框架下的任务式教学探析

泰国中小学生汉语结构助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专家和新手教师课堂话语对比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V+于+N”构式探析

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1+3”模式教学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

海外中小学面向汉语教学的中华文化课程分析

法国东亚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与中国绘画的传播

基于留学生个体差异的国际汉语教师个性特征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基地”和“推广”的英文翻译

现代汉语被动句中施事者隐现的历史原因探析

视频播放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对外汉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理解核查型”问题研究

论新闻访谈对高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会话编写的作用

视频播放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文化体验课发展模式分析

服务学习理念下的来华留学生综合实践课程类型研究

全球化时代话孔子——“世界孔子学院日”汪德迈教授访谈录

浅谈如何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基于南京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外语言教学的两种不同思路及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六重挑战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觉悟逐渐提升,广阔的经济市场环境吸引着较多他国求学、从业者,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及他国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两者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对外汉语言教学中汉语本体研究与传统汉语本体研究的不同点

在进一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前,应先明确语言研究的目的。语言研究是使用一定的剖析手段来分化汉语言文学里的各种歧义情况,进而对其作出合理化解释,通过对歧义现象深浅不同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在我国浩瀚的语言文化历史中,汉语本体研究与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有着本质区别。

(一)研究目的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主要是针对汉语自身的意义及在应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便加强日常生活中汉语的使用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旨在总结语言事实的使用规则,传授给对汉语有学习需求的外国学生。

(二)研究内容不同

汉语言本体研究是将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以教材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从汉语言的语义、历史、使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使学生在使用汉语的同时,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言本体研究则是以传授外国学生汉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为教学导向,着重研究汉语在目前形式下的具体应用情况、表达含义,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外国学生汉语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不同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与其他语言研究方法大致相同,教学者大多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传授学生相关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较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在应用基本语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以运用实践教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让外国学生深刻地了解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本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进程,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语言本体研究水平日益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基础教学内容,对从事教学者的汉语语言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研究创新意识,在掌握扎实的汉语语言理论的同时,能科学、准确地运用符合学生语言使用环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语言事实,从而提升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学者水平的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相关工作者对汉语本体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2-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方法,许多有志之士,大胆使用或尝试了外语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学又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象和目标,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研究外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以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外语、涉外工作者和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 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情感原则: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 [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1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Ru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4)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WWw.lw881.com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朱德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1-02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采用了更多新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译法、满堂灌的方法等,向以学生为主,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外语学习转变,通过教授学生适当的外语学习策略来促动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以授之以渔替代了过去的授之以鱼,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学外语老师对外语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可以使得大学外语的教学效果更好。

2.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某种步骤和方法,使得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就是学习策略。常规的学习策略包括认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分析、概括、做笔记等方式完成学习的任务就是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主动的对计划、评估的过程进行调整就是元认知策略,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策略,专家们称之为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并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在进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就是认知策略,认识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外语的学习,可以使得大学外语教学的效果更好。

3.学习策略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意义

老师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研究学习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老师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更好地学习外语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提升。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效率更高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使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减少。

学生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而且非常符合自身特点与实际的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显著提升。相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更合理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外语的基础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来选择,而且选择学习策略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可以推动外语学习的、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

4.学习策略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4.1了解学生

外语老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得学习策略的指导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老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学生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这样老师才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策略指导,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这样对于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好外语。例如,学生在进行外语的单词记忆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死机硬背的方式,如果老师不及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就不会发现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指导,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这一学习方式,及时的做出学习策略的指导,要他们通过多读单词,掌握语感,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外语单词的学习与记忆。

4.2要善于观察和总结

大学外语老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对于学生使用的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观察和总结,通过将不同学习策略进行对比,精选出一些比较优质的学习策略推荐给学生。老师精选出的学习策略要有比较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更好,而且对于学生的自身特点比较合适,这样才可以使学习策略的作用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发现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强或者听力比较好的同学更喜欢对不懂的东西进行猜测,他们可以在听力课或者阅读课的时候对于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敢于大胆的猜测,这种学习策略能够使得学生听读的连贯性的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猜测的策略,教授学生猜测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听读过程中不懂的句子和词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猜测的外语学习策略。

4.3在外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学习策略的应用要有所侧重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各个外语学习阶段的不同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应用学习策略要侧重不同的点,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其在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监督下进行学习,而到了大学是自主的学习,所以学生可能不会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对于元认知的策略进行更多指导性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外语,有利于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长远目标,这样也可以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

5.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外语教学取的更好的效果,外语教学的过程与经验可以为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学习策略起到很大的作用。外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使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显著提升,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6)

从古至今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结构主义学派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随着人们对语言的不断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增长,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产生了欧洲结构主义和美国结构主义两大分支。欧洲语言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布拉格学派侧重于研究语言的规定性,而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则侧重于语言的可描述性。

Ⅰ.在布拉格学派中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他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通过批评十八世纪末期以来语言学史中的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主张研究“普通语言学”,并提出了能指/所指、语言/言语、共时/历时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而他的这些发现和观点也就必然的成为其他人文学科的典范被广泛的流传和借鉴。

1.口语与文字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他把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这样,符号就成为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双面统一体,而“事物”则被剔除符号之外,这实际上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中名与物的问题。进而,索绪尔认为符号的意义只能来自于符号内部,并且是任意性的,即能指与所指也没有任何内在的关系,因此,“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索绪尔选择了“音响形象”作为能指,而没有把文字作为符号的物质基础,他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这样,音响形象/声音就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内部因素”,而文字则成为“外部因素”,尽管“声音”指的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的表象”。

2.共时与历时

索绪尔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语言”而不是言语,又把语言学的范围分为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强调内部语言学的优越性,而要对内部语言学进行研究,就必须区分为两种形态的语言学,即共时态和历时态,这就是语言学研究的内在二重性。他认为任何学科都要面对连续性/时间和固定状态/空间这样两个二重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把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代,并首先选择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在索绪尔看来,前者是对不同状态的演变进行的历时研究,而后者则对某一状态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研究,进而普通语言学也应该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所以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在方法上相似之处。他说“语言学里,历史现实性和语言状态之间也有同样的关系,语言状态无异就是历史现实性在某一时期的投影” ,也就是说,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如同投影/被投影的物体,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既不是后者支配前者,也不是矛盾统一的辩证法,而是截然对立不能混为一谈的并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索绪尔对口语/文字的安排最终还是落实在把口语作为语言的内部因素而把文字作为外部要素上,他认为“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这些要被排除的“外部语言学”具体指语言学与民族、种族、文化、政治各种制度(如教会、学校等)以及地理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研究内部语言学则可以不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也就是说作为“普通语言学”的一般规律是可以把握的,“一切与系统和规则有关的都是内部的”。这种“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的划分与索绪尔对“语言”与“言语”的划分是一致的。

Ⅱ美国描写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的,以鲍阿斯为代表,是以美洲的本土语言——印第安语系诸语言为调查和研究对象的,因其彻底摆脱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进行整理,将语言的结构系统清楚地呈现出来,不讲语言的历史渊源和系属关系,所以才称为描写语言学。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布龙菲尔德最终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有人把1933到1950年的美国语言学叫做“布龙菲尔德世纪”。

1. 语言观和语言形式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观是瓦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自称为机械论或机械主义。他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什么是语言。即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时让另一个人去做出反应。而对于语言形式的表达,他在《语言论》中指出:“凡是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有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复合形式,跟别的任何方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或者叫语素”。他指出语素中可能有部分语音相似,不过这种相似纯粹是语音上的,意义并不相互对应。他同时指出“任何(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复合形式的共同部分都是语言形式,如果一个复合形式除了共同部分以外还包含一个剩余部分,它在任何其它复合形式中都不出现,那么这个剩余部分也是语言形式。

2. 语法的排列形式

布龙菲尔德认为:“在每一种语言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配列构成了这种语言的语法。一般说来,语言形式似乎有四种配列方式:词序、变调、变音和形式的选择。”

(1)词序,它指的是复合形式的成分发出的先后次序,而先后顺序的变化尤其是在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

(2)变调,我们把它理解为决定“句类”的语调(音高)或者决定词性和词形变化的重音。在许多语言中,语调可以作为鉴别句子功能类型的重要标志。

(3)变音,“这里指的是形式中主音位的变化”我们理解为某些实语素内部发生的语音交替(屈折)变化。一种是发生在由语言形式组合而成的语流中的屈折变化。既可以发生在自由形式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自由形式与黏着形式之间。另一种并不发生在连续的语流中,而是词根内部的元音(辅音)成分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

(4)形式选择,“形式选择”实际上就是“组合/聚合”这两类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因为不同的语言单位“聚合”往往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组合”性质,反过来说,不同的“组合”关系也往往需要不同的“聚合”类来实现。特定的结构对进入这个结构的成分有特定的选择。

3.句法内容

句法体系有两个理论:一是句子和短语(结构)的区别;一是句法结构的语法特征分类。

(1)句子和短语的差别

当一个语言形式作为一个较大形式的一部分出现时,我们就说它处于内置位置;否则就说它处于绝对位置,自成一个句子。

(2)句法结构的类型

句法结构和它的成分二者之间的语法性质的关系是: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某一个成分或全部成分相同这是一种结构,叫做“向心结构”,向心结构里跟整体的功能相同的直接成分是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成分中任何一个的语法性质都不相同,那么这种句法结构就是“离心结构”。

Ⅲ 不论是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也好,还是布龙菲尔德关于语言从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陈述也好,两者都为当代的外语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学生的词汇能力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水平的高低,而我国的词汇教学更多地强调反复机械记忆,没有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使得词汇难记易忘,只知其义不会其用,表现为词汇习得量小,质量不高,严重制约我国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词汇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索绪尔理论中历时和共时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对词汇作共时研究可以涉及到词的意义、词的形态、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等各个方面。而利用词汇的历时性。通过简单地介绍它的发展过程,对英语词汇的全貌更为清晰的分析,也能解开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结合这两种方式,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去学习和了解词汇的来源和用处,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 另外一个在外语学习中不得不强调的方法就是听说法。基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贯的理念,即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文字,语言的习得就是语言习惯的养成,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是不断“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外语学习就是进行“大量的操练,不断重复,用实物教学,注意运用情景”,这一点就为之后的外语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所以,首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严格地遵守听、说、读、写的顺序,以听说训练为主,听先于说;读写为辅,读先于写。其次,强调句型演练也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一切教学活动都可以以句型为中心来展开。同时,语言教学过程通过“刺激、反应”这种反复模仿、操练、记忆、重复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语言习惯。最后,教学也可以借助直观手段、语言环境(即情景和上下文等)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不仅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其影响之大,除了对外语的学习,还涉及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同时,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语言理论,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外语学习不是一门孤立的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而是和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息息相关的课程。将语言学相关知识运用到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中去,就一定能从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

[2][美]J·卡勒著:《索绪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68页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年5月

[4]王伟《美国描写语言学及其主要理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6-3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87-03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7

一、引言

正如语言学家Holec指出的,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实际交际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而有效外语教学的关键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资料,创设真实的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所以,开展外语实验教学有其必然性。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语学科是否需要开设实验课,哪些类型的课程适合开设实验课,实验课程如何开设,实验课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关系是什么,实验与实践、实训概念如何定义等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几所专业外语院校之一,自建校以来,一直以外语学科为主,多个文科专业共同协调发展。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挥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的作用,探索外语实验教学的变革与提升,对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专业外语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外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思路

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长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型”教学模式。但随着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的外语实验教学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年的外语实验教学及管理实践,我们认为,外语实验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强调参与和体验的训练过程,是对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媒体观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师生交往的很大转变。外语实验教学需要明确一种定位,两个贯通,三方支撑,四类互动,五个转化。

1.一种定位

以现代外语教学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发利用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创设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外语实践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水平和质量。

2.两个贯通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将外语知识、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培养相贯通,将科普英语、视听说技能、写作与同传翻译、专业外语课程与公选课、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在教学要求中相贯通:另一方面将外语实验课程群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教学的模式构建创新相贯通。根据外语课程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培养侧重,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结构和特色的外语课程群,如外语与国际商务,外语与外交,外语与国际新闻等。

3.三方支撑

外语实验教学过程就是一项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的开展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即资源、平台和助学者。平台是外语实验教学赖以开展的物质基础,资源是外语实验教学的对象和软环境,而助学者是外语实验教学的引领者、协调者和督促者。外语实验教学的直接结果和目的便是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

4.四类互动

将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着力转化的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创设一个知识准备、探究交流、引导反思的情景,实现动脑与动手的互动。将先进的设施及技术保障与优秀的师资及助学团队相结合,营造一个实际外语应用及创新环境,实现技术与人的互动。将多样的教学管理手段及方法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运作与学生交际能力的互动。

5.五个转化

一是转化“外语知识”为“交际技能”;二是转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三是转化“单科实验”为“多科实践”;四是转化“课本学习”为“资源共享”;五是转化“教师主导”为“师生交往”。

三、外语实验教学环境的探索

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支撑是外语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外语实验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环境对学习活动的保障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六大方面。其中,媒体及媒体环境被认为是教学环境中有效外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媒体环境的合理选择与规划既是有效外语教学的现实支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外语教学实践的空间。下面,以本校数字化外语语言学习环境的搭建为例,对外语实验教学进行探索。

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平台是开展教学实验、自主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的基础,四川外国语大学经过十多年建设,已建成了一个拓扑结构合理、防灾应变能力较强、网络安全措施得力、千兆骨干稳定畅通的数字校园。学校外语实验教学环境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现代化的教学硬件条件、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多样的学习功能,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优质的管理服务与培训体系,较为完善的资源开发构架。

1.丰富的学习功能

外语语言学习环境的搭建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适合自主学习的语言材料,创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地接受真实语言的有意义的输入。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的时候,注重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到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训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自主学习等要求,构建了功能完整的学习环境。

(1)丰富高效的授课功能:系统能提供给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情景教学模式以及快捷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利用各种教学系统软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语言的交际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多样先进的学习功能:系统提供给学生多样的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讨论式学习模式等),合理的学习指导,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手段(在线提问、在线点播、网络课程、虚拟实验等),科学的学习测评。

(3)交互式的开放功能:学校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构建在校园网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并且,自主学习中心也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2.优质的管理服务和培训体系

学校在建设一流的硬件设备、丰富的软件资源、完善的教学应用系统的同时,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经费,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保障体系。首先根据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功能特点和特殊要求,配备了较高水准的专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专家等人员,直接面对广大师生,形成了以技术服务为一线,网络运行与信息管理、资源研发、教学研究为后盾的服务体系。

只有让广大师生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支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运行。因此,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务处、人事处的协同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包括六大模块:新进教师信息技术岗前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老年大学信息技术培训、教学媒体设备使用培训、重庆市教育技术培训和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充分体现优质服务体系保障和支撑技术应用的服务理念,加快了学校教学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3.完整的资源开发体系

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题库,音视频素材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教育技术中心为适应学校对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教育技术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宗旨,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全面支持各教学单位对资源建设的需求。学校的外语实验教学资源库包括试题题库3个,十余万题,课件库2个68门,网络课程库3个893门,多媒体素材库1个101479条记录,以及自己研发的试题管理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多语种语料库管理平台等。

4.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8)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应用广泛的汉语委婉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汉语委婉语的学习,可以让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交际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并能够将那些令人厌恶、使人尴尬的问题运用迂回、戏谑的手法温和、婉转地表达出来,使留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社会交往之中。

二、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委婉语本体研究的不足

尽管学术界有很多学者对委婉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学术成果与委婉语在汉语中的地位并不相称。在汉语委婉语的研究中,主观性结论较多,缺少重要的佐证。另外,对委婉语使用范围的研究较少。在汉语委婉语研究中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汉语委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不同语境中相同委婉语含义的研究”“汉语委婉语对汉语的影响的研究”“委婉语的使用与社会心理、文化特点、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掌握和讲授汉语委婉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对汉语委婉语本体研究的不足,导致了委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欠缺。

(二)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的教学。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起着制约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仿佛一架桥梁,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连接起来。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委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交际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或冲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这些问题能够进行合理地解决,并正确的引导学生。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要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目前,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储备和文化意识还达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他们对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剖析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而无法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汉语委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于教师自身语言等问题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汉语委婉语,只能照本宣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对委婉语的学习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理解委婉语的含义,这对顺利地进行言语交际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好的教材能够将教学与文化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也能让学生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委婉语的处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表,都是采取常规模式进行标注,一般是“词语+汉语拼音+外文注释+词性标注”。对委婉语、成语、常用语、歇后语等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文化词语也是这样简单的标注。这种方式不利于留学生了解这些特殊词汇的深层内涵,容易形成中外文化词汇对等的观念。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可以将一些委婉语、成语、歇后语、常用语等包含文化意蕴的词语的翻译采取意译的方式,而不是采取生硬的直译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三、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委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贯穿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因此,中国人很重视“意在言外、意出言表”的表达效果。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文学作品中,多有委婉语的含蓄体现。我们的委婉语文化和外国的委婉语文化在某些领域是相通的,这就更容易使留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例如:对于“生病”,中英文分别用“身体欠佳、不舒服”“out of shape、uncomfortable”等来代替;对于“日常的生理排泄”,中英分别用“方便、如厕、the Gents、the Ladies”等来代替。不同的国家,某些领域相同,某些领域则必然不同。例如,在金钱观念上,亚洲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的钱财观念相差甚远。对于中国人来说,和钱财有关的词语都应该委婉、含蓄地表达,直接言说是十分避讳的。欧美国家的人却并非如此,美国有句谚语“The bottom line is money。”欧美国家的人并不羞于谈钱。在面试的时候,欧美国家的人会直接咨询薪资待遇问题,而中国的应聘者则不好意思涉及此话题。所以,只有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运用汉语中的委婉语。

(二)委婉语教学与语境教学的结合

由于汉语委婉语中有的词语是由多个义项组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的问题。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课本中出现的由多个义项组成的委婉语,要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举例子的方式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教师们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委婉语词汇要加以整理、编排,以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

“讨厌”,词典上的解释为:某人或者某事引起心理厌烦,不想看到,通常为贬义。但是,这个词语用在情侣之间,词语的感情色彩产生了变化,非但不是贬义,反而是说话双方感情亲密的表现。可见,不同语境中的同一词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两个句子也显示出了语境的重要作用:

(1)王会计正在算账呢!

(2)走着瞧,我一定会找你算账的!

第一个句子中的“算账”是它的本义,有计算账目、数目的意思;第二个句子中的“算账”是引申义,表示“吃亏或失败后与人较量”。

语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记住汉语委婉语,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文化。利用语境学习汉语委婉语,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委婉语,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委婉语教学与语言思维教学相结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9)

思辨能力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事物或观点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美国政府自1993年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列为我国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术界认为,虽然思辨能力是一项适用所有领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学科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培养。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分离式,通过专门开设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思辨能力的各项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将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锻炼。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大多选择融合式思辨能力培养,将其融入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中。以外语教学为媒介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又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的发展;第二,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磨合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构建向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我国外语界学者已经对外语学习环境下思辨能力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对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李莉文对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将中国语境下外语教育的行动研究观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为实践教学尤其是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语专业的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为背景,对培养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及国际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于2020年编著的《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专业性三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语言技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机融合语言教学目标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注意到,有一些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无法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分不清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作者转述他人的观点,阅读完后对作者思路似懂非懂,无法复述和总结文章内容;有的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语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诵“万能句”、堆积材料,无法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乱;有的学生在与同伴进行英语互评时,不知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不明白如何质疑、如何赏析。学者黄源深将这种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现象定义为“思辨缺席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摆脱“思辨缺席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思辨缺席症”问题,郑州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改团队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反思并查阅文献资料,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分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如果教师不能从自身出发,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将思辨运用到教学实际行动中,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全面认识、诊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制订相应教学计划,而仅是围绕着字、词、句和语法结构展开教学,学生也只能通过机械背诵、反复操练这样的低层级思维来学习,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思辨能力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差异,而是生搬硬套,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或其他教师的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片面强调词汇、语法,以考试为本,学生就很难摆脱“唯考试论”的约束去自主锻炼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团队先从教师因素着手,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三个环节进行改革,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营造合适的环境。

(一)教学计划

研究生公共英语传统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将语言知识积累当作教学中心,教学活动围绕识记、理解等低层级思维展开。经过反思和查阅文献,教改团队根据《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由原来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积累转为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国际交流,教学中心由“学英语”转移至“用英语”。教改团队决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教改团队自主开发与《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配套的线上学习材料,包括授课视频、教学课件、讨论区、练习和测试等内容,学生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线下教学为英语应用技能实践课,教改团队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求,进行分级教学,共开设三种实践课:日常交流英语、英语写作翻译实践、学术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产出实践机会,使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一系列高层级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课堂教学组织

得益于郑州大学核心学位课程硕博研究生公共英语的建设,2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及设备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理想的环境。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科普演讲、口头汇报等活动,在合作、讨论、表达、共享的氛围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以辅导者、组织者、咨询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评价体系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将学习热情贯穿整个课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试前才开始投入,教改团队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种评估方式各占课程成绩的50%。形成性评估分为两项:平时成绩及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课堂参与度、随堂测试、小组活动、平时作业档案袋等各项内容分档评分,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由在线学习数据和线下测试成绩组成。为使考试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终结性评估实施教考分离模式,教改团队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通用英语水平测试。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实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团队在郑州大学2017级至2020级32个英语班实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该行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导学课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进行英语学习问题诊断、问题分析、灌输“用英语”而非“学英语”的学习理念;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随堂自由式写作实践,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观点、传递思想,如写自己的学习需求、预期收获、疑惑顾虑或其他自选内容,课后教师阅读学生作品并给予每个学生书面反馈。导学课不仅介绍学习理念,也引导学生进行“用英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动。二是在各课型日常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翻译实践课教学中弱化翻译技巧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小组合作式翻译、同辈评价、口头汇报等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型、任务型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去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掌握新技能。教师在基础写作实践课教学中引入作品评析、合作式写作等一系列参与式课堂活动。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按照教学目标选择范文供学生评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文章优劣,给出评分并完善问题作文,最后汇报分析结果及分享改写后的作品。“我的专题讲座”是一项贯穿应用文写作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申请信、个人简历、个人自述、外语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谢信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几类应用文中选取一类,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型写作专题讲座。每个小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阅资料、综合信息、制作幻灯片、讲座预演,最后以小型专题讲座形式为全班讲解所选类型应用文。难度较高的学术英语写作课改变“传授模板”的直接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以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为例,教师要求每小组从与本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国际期刊中选取4篇论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写格式、涵盖信息类别、语言特点等,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让学生通过合作、对比、分析、判断、讨论和实践来理解摘要的写作方法。口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将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前半学期练习基础日常表达,包含朗读、对话等形式,其中贯穿语音微技能、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后半学期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口语实践,如小型科普演讲、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摘要汇报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结果评估

根据团队教师课堂观察、整理学生作品档案以及同行观察者的反馈可知,本次历时八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学行动中有以下收获: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译文对比分析、英汉比较、文章评析、应用文信息综合整理以及每次课堂讨论和口头报告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合作式、任务型学习能够营造比较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特别明显的“学习”标签,学生在合作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小组课堂讨论常态化使内向型学生从组内发言开始锻炼,进而敢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整体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参与率由行动研究前平均每节课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反思

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课堂内容的改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由讲授式教学向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转变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能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师生比较低,这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诊断不足,教师对个性化问题反思较少,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个性化帮助不足;计划内教学课时有限,一些可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未能深入开展,需要通过举办多种课外活动,如英语学术海报展览、英语学术演讲、科技英语翻译大赛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杨庆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云梦学刊,2016(5).

[3]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蔡基刚.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10)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对于我们的教学即是如此,现代外语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古人的这句话中。在我们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通过研究,了解到我们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所不擅长的方面,更精进我们所掌握的领域,能更多的发挥应用性教学,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似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是任何想要获得成功的改革所必须面对的,我们的教学也要接受新生事物,用更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与日俱新,获得教学上的更大收益。

我们要知道,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语言教育研究者认为语言研究对教师的教学没有知道作用,那些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他们不注重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具有的启示。教师比较擅长应用教学,但不太熟悉支撑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而研究恰恰能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说知道教什么或怎么去教师远远不够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能看到外语教学中的变化,我们应该从旧有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视听法、口语情景法走向新的认知教学法、自然启发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人道教学法、行为法、整合方法等等,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收获,将人文、哲学等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时代的变迁,也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链条式教学到金字塔式教学再到现今的网络式教学,这些变化都促使着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发生巨大变革。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后工业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都是高科技的产品,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产品如Mp3、PC、Iphone等数字时代的工具获得浩瀚如烟海的信息,这也表示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电影、游戏等方式学习,他们比如今的教师在使用新型数字工具上更自信更熟练。那么,作为教师的改变毋庸置疑,否则就会造成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上或知识上的断层和脱节。所以教师要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现代数字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将行为教学与思维的引导紧密结合,着重思维价值观的教学,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外语教学将会事半功倍,真正达到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

研究和教学的关系,可以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有所体现。教学的特征是以行动为导向,讲授的是应用性特殊性具体性的经验知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而研究却是以思维为导向,注重理论性宽泛并且抽象的超然知识,是科学的学术研究。教学和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可以并存并且相互促进。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的方式找到教学的不足;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把优秀的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在外语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学也能促进外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外语教学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那么研究的领域对象就首先体现在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体验上,如对母语的掌握程度,方言在学习中的干扰和第二语言的掌握水平上。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都是要研究的方面。教学的内容和语言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从词汇、语音学或语法体系着手。对于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的研究,则体现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语言能力等方面。之后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策略和语言学习环境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各个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相互牵连。

通过研究,从比较系统的角度讲,由于语言功能语法的变化,语言的学习已经从形式转化到功能的学习,更侧重于信息的获取,主题的掌握,或文化价值的体现,着重强调情景教学法,交流法,功能性教学大纲,语言的交流等。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高科技集中型的教学方法,电脑教学数字教学电子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研究表明,最终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是真正的想要接受新的知识。我们把人体比喻成不同的信息体,只有愿意打开自身的信息开关,才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本身不取决于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内在。正如Chomsky所认为,‘…teaching should not be compared to filling a bottle with water but rather to helping a flower to grow in its own way.?’教育不是用水装满瓶子,而是应该让一朵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绽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自觉地从主导地位回到辅助地位,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在学生的身上做更多的研究,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学习者的研究,可以从许多方面分析,年龄、性别、个性、学习动机、天资智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方面着手。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服务者、向导、合作者、评估员、整合器、学习者和重要的研究人员。教师所需要掌握的是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并提高文学方面的修养,能掌握科技、数字、语言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关照不同程度的教学结果。研究的步骤中,对于学习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尤为重要。在做学习设计研究蓝图的时候,根据教学实情,至少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二是有什么样相关的数据,三是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最后是怎样分析结果。第一个层次是设计研究的整个结构,接着关注如何获得数据。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法、采访的方式、调查的方式、实验的方式或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式获取。

我国现在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如学科资源匮乏,大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尊严受到挑战,无学术身份、无学科依托、无明确的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方向。‘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带来的变化,如基础英语教学迅猛发展,双语教学日趋普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学习英语中依赖教师的程度大大降低。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进一步改进教学,才会令外语教学更好地完善。

通过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学生都要学会做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学会思考,对新事物要抱有好奇的心态,要敏感直观对新方法富有想象力,多思考别人的观念和想法,有冒险创新精神,同时坚定的信念也很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学习是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源头。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活到老学到老,这很重要。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11)

在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对于文化词语的界定仍然不甚清晰,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弊端。现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良策。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的界定

(一)文化空缺词语

所谓文化空缺词语(cultural-gapped words),是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与概念在词汇语义上的呈现。文化空缺词语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当中,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先拿我国的汉语词汇为例,很多词汇都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道”,“八卦”,“三纲五常”等等,在如特殊时期的“红卫兵”,“上山下乡”等等,以上词汇均为我国特有,在外语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因此这些词汇就是文化空缺词语。

再举一些外语中的例子,俄语中的苏伯汤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空缺词语;再如英语中的hippies(嬉皮士),knightliness(骑士精神);日语中的刺身(生鱼片),西班牙语中的flamenco(弗拉门戈舞),gazpacho(西班牙冷汤),蒙语中的那达慕也是文化空缺词语。

(二)特殊文化含义词

所谓特殊文化含义词,指特殊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主要指在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文化意义相反或有较大差异的词语。

1.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反或有很大差异

这类词汇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然而就“狗”和“dog”的文化义来说,中国人倾向于因为狗“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习性而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因而由狗构成的词汇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看门狗,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但英国人却把“dog”看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 best friend),又如中国人视黄色为尊贵之色。皇帝穿的服饰颜色就是黄色,比如“黄袍加身”的典故。但在英文词汇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如,a yellow livered 的意思是“胆小鬼”。

2.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彼有此无或者此有彼无

这一类型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蜡烛”和“candle”。蜡烛的概念是指用蜡或油脂所做的供照明的物品。在汉语中,蜡烛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例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优秀品质,又如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具有顽强拼搏之意。在英语中,“candle”一词只表示蜡烛,没有类似汉语那样的文化含义。

如像“朱门”,“扫帚星”这样的词汇,其文化含义实际是“富人家的房屋”和“不祥的女子”。然而,在其他语言中,它们的含义只是表面意义上的红色的门和彗星,并无它意。如若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是无法了解上述词汇的真实含义的,所以上述词汇也是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

(一)把握教学中的重点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但凡涉及到物质和制度方面的词汇,外国学生大都可以理解,不太容易出现误解。假如一位外国学生爱慕中华文化,经常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那么便会积累很多中文词汇。但是如果这位外国学生只是因为工作或是学习的原因才学习中文,那他就没有大量阅读名著的需要,所以上述名著中的古典词汇不应该作为对外教学活动中的重点。

(二)讲解文化知识

一些留学生学习中文,原因就是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因而对其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以用学生的母语向其传授一些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为其后期的文化教学打下基础。在外国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中文词汇之后,可以开设类似中国历史,中国经济这样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中文水平。

(三)情景设置教学法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设置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文化词汇。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成语时,可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将成语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将解释与成语本身联系到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成语的内涵,并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时代在进步,教师应该更多的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相对于教师的口授讲解,音乐,电影,图片等多媒体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为深刻的理解文化词汇的内涵。

三、结语

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外汉语教育的规范化显得格外重要。而汉语的构成因素就是词汇,一个民族的词汇根髓就是文化词汇,怎样让外国学生真正了解文化词汇的内涵,怎样让教师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传授文化词汇,应当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人士应该高度重视的课题,不可怠慢处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