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级经营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6:43

高级经营师论文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1)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2)

市场营销是一门市场人才需求极大,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快速兴旺带动了市场对于营销人员的巨大需求。在多家权威统计机构的统计中,我国每年需求量最大的岗位中营销岗位一直稳居前列。因此大部分的本科和大专院校的诸多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类课程,在这类的营销课程中不乏各级优质课程甚至精品课程,这对授课教师而言一方面意味着有很多现成的教学成果可以运用,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走出创新性教学的道路就更难。然而对于市场营销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课程来说,创新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门永恒课题。

一、精品课程的意义及建设要求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各级院校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优秀课程代表。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简称教高[2003]1号文件)中强调: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据此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均已经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以我校为例,对院级优质(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管理、验收和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明文规定和严格的过程控制。

二、高职高专营销类精品课程开发的现状与不足

与本科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相比,大专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更多的体现了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特色和教学特色,课程的建设应该更倾向与实践性教学为导向,课程的建设目标应更多地服务于行业对初级人才的现实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营销类的精品课程开发走的是与本科院校的同类精品课程相同的建设道路,差异化不大,出现了“课程内容相同、教学方式相似、课程资源雷同”的现象。营销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高职院校里没有体现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

教高[2003]1号文件指出,“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大部分营销类精品课程的授课内容基本遵循的相同的结构,教学板块也基本以传统的10-12个教学板块为主,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更是数年不曾更新。但市场营销是一门发展极快的学科,每一年都会涌现出大量新兴的营销名词,市场上企业的风起云涌也使得课程的案例随时都有可能显得过时。比如在促销策略中的“广告媒体策略”里,大部分院校仍给学生讲授的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体类型,但实际的市场营销行为中早已经涌现出大量的新媒体广告载体,这一部分知识的缺失无疑是不恰当的。

2.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虽然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但在真实的教学环节中,由于教学硬软件条件的限制和实践性师资的匮乏,导致大部分精品课程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大多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这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空口说大话”,实际营销技能的缺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3.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脱节

我国对营销岗位特别是专业的初级营销人员的需求非常庞大。但是这种需求并不是指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不愁工作,各大高校每年营销专业的学生仍然是滞销排行前几位。这说明企业需求的是有实际营销工作能力而不是挂着营销专业头衔的学生,学生学习过营销课程与他能胜任营销岗位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脱节。

4.实践性教学平台的缺失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高专营销类

课程应该区别与本科类课程的特色所在,这一教学形式的实现需要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平台。在大部分院校,针对学院、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很多,但专门为某一门课程搭建的实践性教学平台却几乎没有。

三、高职高专营销类精品课程的创新性开发――以《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

《文化市场营销学》是在我国文化产业振兴浪潮下,为适应时代需求和我院的专业特色,在营销学的基础上,以《市场营销学》为指导,结合文化市场、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的特点,目的旨在指导各文化企业的营销行为。是我院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和营销与策划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在多个专业开设,年授课人次逾600人次。课程组认真领会“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七点要求”,在创建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总结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经验与不足,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内容创新――“理论主导+实践主导”两大板块

文化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在本科阶段对学生更多的是偏基础营销理论的掌握,而对于高职高专的同学来说,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在《文化市场营销》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调研反映出在过去这门课程的授课中,大部分同学对于营销理念的掌握仅限于在案例学习中得到的心得,缺乏实际动手中获得的实际感受。因此课程组将营销的主要知识结构归纳为理论主导教学板块和实践主导教学板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学的设计要求更高。实践教学主导板块包含如文化市场调研、文化消费者分析、文化市场细分及定位、文化市场营销策略等运用型的知识点;而一些理论性很强、而实践条件难以创造的教学环节就放到了理论教学主导板块中,比如文化市场营销观念、文化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等。两大板块的教学侧重点、授课平台和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均不同。

2.课程资源创新

教高[2003]1号文件指出,“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在《文化市场营销》的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组重点将以下六个方面的课程资源整合,基本实现了课程资源与授课环节的紧密对接(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理论主导板块和实践主导板块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每个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插做了精密的布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展现。(2)电子课件:经过精品课程建设期内不断对各位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收集、对比学习,开会讨论后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化市场营销学》教案并制作完成,并要求在教学中统一规范使用。(3)教师讲义:教师讲义是课程组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文化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市场上同名教材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教师在教材基础上使用教师讲义对特定知识点进行补充或拓展,弥补了教材弱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4)实训指导手册:实训指导手册是课程组合建设期内的授课情况和教师心得,在对过去的实训指导手册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完成的,细化了每个章节的实训环节、要求和说明,并给出了参考的教学活动供任课教师使用。(5)文化案例库:《文化市场营销学》的案例库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色,由50余个“文化企业案例+营销经典案例+文化产业营销案例”构成,弥补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营销教学案例不足的现状。(6)习题+试题库:课程组建设了400题左右的习题+试题库,保障日常教学练习和卷面考核所需。

3.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市场营销学多采用大班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授课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多依赖于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个人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可控程度较低。课程组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创新改革。依托我院“中央财政扶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经费支持,课程建立起专有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引入CRM市场营销教学软件、模拟沙盘及实战软件。此平台依托我院两大实训室,可以实现《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小班(45-50人)教学、CRM软件平台教学、市场营销沙盘平台教学。教师和学生共享一个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可控化和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化,大大地改善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体系创新

不同于理工科类课程,传统的营销类课程的考核以卷面考核为主,学生往往把大力气下在考前复习,而平时学习则兴趣缺乏。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除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外,考核方式也必须实现转变。课程组设计的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两个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考核。课程组只要求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40%,以监督教师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具体的考核主动权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对所学专业的重要程度选择考试或者考核,自行制定出详细的考核计划并报课程组审核。

5.师资队伍培养创新

师资队伍是打造精品课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课程组创新打造了“课程建设团队+授课团队”的双团队师资。目前我院《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团队共有三位成员,其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三位成员均多年从事该门课程的讲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学态度严谨,深受学生好评;课程拥有4名校内专职任课教师、2名校外兼职教师(其中双师型教师4名)为本学院5个专业学生提供课程讲授,师资力量充足,师资结构合理,在同级院校同类课程中优势突出。

《文化市场营销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师资团队等方面按“一流”的标准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并不断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更新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相关资源齐全,课程组将继续努力,争创省级乃至部级精品课程,为我院营销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3)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管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管理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和研究需要,围绕单个或多个问题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或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后进行客观书面描述,并分析其得失,以使学习研究者或同行从其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教益与启迪,这就是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学习者有机会从决策者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个人分析以及与他人讨论对案例中的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案例教学法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等具体化、生动化,有助于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是一种极富成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效手段,而《市场营销》又是极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一门课程。因而,教学过程中必然少不了这种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也必须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克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的缺陷,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把市场营销的最新理论和复杂的经济管理事件融为一体,直观、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另外,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站在管理者或执行者的立场分析错综复杂的营销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诊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营销案例既包括对已解决问题的认识,还包括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讨论,还包括对假象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已解决的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复杂营销问题的分析思路,探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管理决策的失误。对亟待解决问题的案例讨论仅指明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找出问题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对假想问题案例的分析仅提供基本背景资料,诱导学生在案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营销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阐明这些应对措施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及效果。以上三类案例教学难度逐步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思考与讨论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应通过介绍、提示、提问、追问、鼓励、点评、建议等多种方法营造轻松又热烈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并发言、辩论等。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自主收集资料,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争论等方式将自己融入真实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发言和撰写报告提高自身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组织工作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案例资料收集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两个方面,可以全部由教师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首先,教师依据所讲理论与教学目的确定难易程度适当的案例主题与主要范围;然后再收集与案例企业相关的资料;接着需要制作一个实用、美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初级阶段由教师来完成。中级阶段教师事先公布案例主题,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案例背景和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更好更快地理解问题并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还可以将自身思考与认识与教师讲解相互印证。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并在课下分组思考与讨论。高级阶段可以由教师公布案例主题,选择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案例资料,掌握营销分析思路和框架,激发学生思维,并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辩论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依据所讲授的基本理论选取合适的案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论,并且结合案例了解理论的应用技巧。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方式。通常,先由教师公布案例的基本资料,并指出案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然后,提出需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发言,阐述本组的主要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不同小组分歧较大,可以组织再讨论或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也可以给出教师的参考意见。在教学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由教师做引导者,由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本组课前准备的案例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介绍问题及解决方案;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包括课件中提出的问题,评价解决方案的优劣,有无更好方案等;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是教师点评。在课堂讨论和发言过程中要尽量淡化学生观点的对错之分,多鼓励、少批评,要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支持学生创新性观点。

3.课后检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完结。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课后检验不但能够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基础理论及分析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课后检验的手段主要是布置作业,可以包括对课堂所讲案例的文字性总结,对课堂讨论问题的文字回答,其他相关案例的分析等。

三、案例教学课程设计例证

讲授完市场营销战略及环境分析之后,选择“宜家家居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战略”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营销理论。下面按照案例教学的组织环节具体说明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1.课前准备。针对“宜家家居”案例教学的时间及对象不同,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营销战略和环境分析一般在营销教材的前几章,对于低年级学生或前几次课程应该由教师承担资料收集和课件制作工作,这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对高年级学生或教学中后期,属于中级阶段。教师向学生公布案例主题,要求学生熟悉案例所涉及到的营销战略、SWOT分析、营销策略、营销环境等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分成小组,收集资料了解企业背景资料,并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什么是本土化战略”、“如何实施本土化”、“宜家家居在营销方面有哪些特征”、“宜家家居在中国有哪些本土化措施”、“宜家家居如何改进现有营销策略”等。也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到西安宜家进行实地参观体验。教学高级阶段,高年级学生或教学后期可以选择该案例作为期末实践成绩,应该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案例主题、资料收集、分析框架、核心理论、PPT制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给出评价及修改意见。

2.课堂实施。教学不同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与表现也应该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教师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也可以适当提问;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等将宜家的基本信息向学生进行介绍,可以包括公司历史、企业文化、经营范围、产品特色、营销广告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该公司的印象,设想一下案例讲授的核心思想,通过案例教学想要学到什么等;最后,通过教师准备好的PPT向学生展示“什么是本土化”、“为什么要本土化”、“如何本土化”、“案例启示”等核心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适时提问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中级阶段,应该在教师讲授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一方面是对宜家家居的了解,实地体验过宜家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部分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部分,也就是对教师事先布置的问题的回答,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如果不同小组间出现意见分歧可以组织辩论。教师在学生表达意见时应作为倾听者、引导者和点评者,也可以通过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展示教师的观点。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可以穿行。高级阶段,由学生在讲台对事先准备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同时提出问题供其他小组的同学讨论和回答。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课件中的主要观点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讨论氛围。

3.课后检验。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检验教学成果,如将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的重新思考与文字回答作为课后作业或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对西安宜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课堂所学进行实地印证,然后选择合适的题目写成小论文,或将案例教学的心得体会写成随笔,作为课后作业或期末大作业;或者通过课堂所学依据新的营销理论选择新的案例,做成课件或小论文,作为实践成绩或期末大作业。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素质,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依据课程内容、教学阶段和学生特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生动化的案例教学。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4)

随着目前市场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职业化管理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参照企业的运营模式,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创建创业团队,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将整个班级以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不再使用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等进行班级管理的构建,以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企业化的名词作为班级管理的运作体系,并且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实践,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人,最终达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的。

一、职业化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将职业化管理应用到日常班级管理中,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择业意识。从大学初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不仅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班级环境与企业环境更趋近,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各大高校应该重视职业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职业化班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应用于日常班级管理中,实现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对接。进行职业化的班级管理,有利于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职业化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惯用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班级的高效管理[1]。

二、职业化班级管理的组织模式

在班级管理中借鉴企业的组织模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营销团队,每个营销团队中设立一个主管,对营销团队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并且设立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总监等相关部门及职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团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三、职业化班级管理的措施

职业化班级管理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和实践不仅需要班级内部的协调和努力,更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首先,学院要对职业化班级管理进行经费的支持。实践费用由学生和校方共同承担,以促进职业化班级管理实践的顺利进行。其次,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要给大学生提供创业环境,支持大学生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创业实践,并对他们的创活动加以引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业团队,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和财务运营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顺利进行。同时,各创业团队要不断地进行竞争和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发展[2]。

四、实行市场营销的模拟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以理论知识为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更没有采取模拟企业管理组织形式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上的漏洞和不足加以指导。

1.开展销售大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各个团队之间开展销售大赛,每个销售团队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产品在课余时间进行校内或者校外的销售。以月或者学期为单位,进行销售成果的评比,对业绩好的团队进行奖励,对业绩不好的团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让大学生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团队认知和专业技能。每个营销团队选择销售项目之后,要对相关的负责教师提供文字形式的报备,并且完善销售团队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

2.模拟电话营销

教师组织学生在期末开展电话营销大赛,模拟电话营销,掌握电话营销的技巧,并评选出大赛的前三名,予以奖励。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电话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职业技能[3]。

3.模拟招聘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重视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定期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对学生在模拟招聘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

五、结语

职业化的班级管理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化的班级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应用到日常班级管理中,满足大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地流露出不少负面的报道,对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特别是针对于高职学生,社会各界对高职学生的印象相对较差,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较低,无法作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高职学生的意识、素质和思想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教学重点。众多高职教师认为,通过传播正能量,能够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职院校班级正能量氛围营造进行探析,以期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进而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班级正能量氛围营造的动机

(一)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抵御负面意识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当前的社会形势相对复杂,致使当代学生需要面对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控制和掌握。

具体地说,在当今社会中,高职院校的学生难免会受到来自于他人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上充斥着暴力、消极、黄色等不良信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接触到这一类的东西,这就难免造成负面能量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传播。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在高职院校班级中营造正能量的氛围,就能够使得高职学生时刻沐浴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在受到正能量氛围的影响下,高职学生负面的心理和情绪能够得到舒缓,也就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防御力,进而帮助其抵御负面意识和负面能量的影响。

(二)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使其真正成长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都没有做出有效的调整,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就无法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够的重视,无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主观的意识和情绪。从本质上看,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是受到学生主观意识影响的。简单地说,学生是否拥有相应的意识、心理和主观情绪,已经从主观上决定了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进一步决定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收获。

因此,通过在高职院校班级中营造正能量氛围,能够在班级中起到一个渲染和传播作用。在正能量传递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心理等主观情绪逐渐受到升华,进而产生正面积极的心理。

三、高职院校班级正能量氛围营造的策略

(一)从整体上进行引导

要在高职院校班级中进行正能量氛围的营造,院校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总体方面进行引导,即对相关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首先,针对高职院校来说,其首要工作就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从某种意义而言,正能量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从更加宽广的范围开展工作,进而引导各个班级开始模仿,最终实现目的。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全校性的正能量传播工作。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在各个公告栏张贴相应的海报,针对社会上各种正能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以院级活动的形式来达到目的。

其次,针对教师而言,教师就应该在班级中加大宣传和引导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正能量的人或事进行讨论,可以以班会的形式在班级中进行正能量的传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操控,对学生的意识和心理有一个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在班级中树立模范和榜样

更进一步说,要在高职院校班级中进行正能量氛围的营造,就必须落实到各个班级,以此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力。

因此,教师可以在各个班级中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课上课下的动态,进而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有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班级的榜样。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班级中较为吃苦耐劳的学生作为班级模范。此时,教师就可以对该学生的所作所为进行阐述,进而让其他学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

(三)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

最后,从氛围营造的角度来说,要营造某种氛围的最佳方式就是引起某一群体的共鸣。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种行为或现象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共鸣,进而形成正能量的氛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

在观看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动中国人物的正能量就得以传播,并且在班级当中形成正能量的氛围。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班级中营造正能量氛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有显著的提高,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与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进而对正能量氛围的营造能有更完善的计划。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6)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

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界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上基本体现出,培养学生具备工商管理、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能方向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与市场营销实际业务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从中不难发现,对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于专业之外,强调过少,忽略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乃至其它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目标设置诉求。

二、课程设置及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学生主要开设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主干课程,同时开设了营销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设置的一些主干课程为:微积分(上)、(下)、线性代数、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物流、企业形象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学、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网络营销、汽车营销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网络营销模拟实验等。

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独立实践课,专业选修、校级选修及四年不断线课程,通过梯次衔接,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等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四级水平及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对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从课程衔接的程度看,应用型和创新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凸显,厚了基础,却薄了能力培养及社会无缝衔接的能力过程培养。

三、实验和实践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结合现有专业定位,根据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不够,比例过小。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课程上,配合实验软件,开展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营销环节的模拟演练不足;在网络营销模拟实验课程上,针对帮助学生掌握网上店铺、博客营销、搜索引擎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入过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动力;在课内实践环节上,虽然设置了一些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小组讨论法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但专业案例太少,角色扮演、小组分工、课堂游戏等方式缺乏,教学方法还显单调,成效不明显;在社会实践环节上,虽然建立了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但过程即专业知识与企业情况相结合度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专业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意识的蕴含和灌输。

四、师资和教材

1.师资

市场营销专业专任教师队伍中以年青教师居多,职称水平多为讲师,而高职称教师多为其他院校返聘教师,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称水平。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共有14位专职老师,其他均为兼职,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在本科院校就应当与学科梯队建设统筹考虑。特别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学识,还要考虑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构建强效的“双师”队伍,同时还要注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多种形式培养及立体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中克服“不均衡,没有合理的梯次化”影响很重要,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进展及学科群的良性支撑发展乃至办学实力的增强。与学科梯队建设结合起来考虑,教学团队建设就可以有突出应用型本科发展方向的引导,就会成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厚实基础。虽然多为硕士以上高学历,但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次,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比如:35岁以下的10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1.4 %;36-45岁的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4.3%;46-55岁的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4.3%。在职称构成上,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比例过低,不到7.1%,专职教师即形成师生比过低。

2.教材

市场营销专业已经编写了两本主干课程教材:《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教程》。教材选用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基本相符,但教学内容在能力培养和突出应用型及案例素材的选取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任务驱动方面还有欠缺,在专业架构上缺少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素材选取。

五、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市场营销专业也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内实践主要包括以课程报告的形式总结该门课程主要内容。社会实践环节上,通过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环节。目前本专业先后与陕西省小斑点汽车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陕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西安铁路局西安西站西安东站、西安瑞沣资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陕西银佳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恒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市达远机焊厂、西安“E都市”数据生产中心、陕西雅森体验教育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涉及工业、商业、事业等诸多单位。同时配备少数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多年从事一线工作的营销人员指导学生实习,为专业学生实习基本创造了条件,也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但从目前实习效果看,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校企合作机制衔接不够,双方共同培养的默契缺乏,学生不能通过实践环节、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应有的专业水准和提高。即学生在基地的深入程度过浅。

六、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要解决一个基于现代商流信息量处理和量化分析、市场预测的问题。假如一节课就是解释了几个名词,宣读一个案例,毫无遗漏和变更地讲授了教材中的几个问题,信息量很少,按照陈旧的程式教学,这就不能突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诉求。应用型本科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指引获取信息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要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能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要求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灵活多了。要讲获取信息的途径,你就要接触当下千变万化的商业实战环境及关注科学研究前沿发生的事情,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中得益,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考评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精减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类实践环节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进行角色转换。每类课程简化讲授时间和内容,可结合到诸如作业、讨论、开放实验、学科竞赛等课外要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练习、实践,更好地自主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转化。主动加强与社会应用的联系、衔接,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竞赛、开放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引进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乃至创业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项目式多元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实践为主线。以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以实战衔接社会企业需求,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人才体现了大学的自身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及世界观使命。

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通过考试、论文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即较为呆板的“平时作业+考勤+期末”的累积。毕业考评则仅关注学分量、相关证书的获得如CET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不仅容易使考评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测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得不到大学知识的精髓,使过程流于形式;对各类证书的追求更使学生“拾级”而上,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第二课堂贫乏,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得不到挖掘和拓展。这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尚不具备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就流入就业市场,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占用了有限的就业空间,给社会带来危机,就会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责任的些许旁落和定位不精确。

综上,基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构建的市场营销教学体系,应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不同需求,突出培养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 (1).

[2]何火娇,王映龙.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 33(z1).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7)

 

 

在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的现代产业社会里,判断消费的欲求动向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学里作为消费心理的研究参照,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提出的“欲求五阶段”最为著名。这五个阶段是从最初的生存欲求阶段,到安全欲求阶段,到亲和欲求阶段,再到尊严欲求阶段,最后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求阶段。现代社会已经从欲求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企业只生产具备使用机能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消费心理,含有人情味、实现个性化、引导新生活方式的产品才是这个时代的需要。 

在欲求向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资源也发生了变化。从前的企业经营资源是由人、物、资金、信息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企业利用这些经营资源只能实现产品的基本使用机能,满足初级阶段的消费欲求。为了寻找生产和消费的最佳结合点,实现高级阶段的消费欲求,设计开始融入到了以生产和消费作为最大目的的产业社会当中,成为四个基本经营资源之后的第五个经营资源。 

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开始认识到设计作为经营资源的重要性。作为设计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有明确设计师的管理和设计部门的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出满足消费欲求的产品,实现企业向知识型(品牌型)的转变。 

 

一、设计师的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如果不考虑专门技能,设计师只是企业雇用的一员,在他所属的职能范围内活动。而如果这个普通的一员具备了设计技能,他的活动范围就不仅仅限于产品设计,也可以把企业活动的整体作为设计对象,将权限扩大到设计企业。如何合理活用这种技能性人才,已经不单纯是人力资源分配的问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问题。在设计管理方法中,对设计师的管理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1. 企业最高经营者对设计师的定位 

设计师是设计资源的执行者,企业活用设计资源是通过活用设计师实现的。所以能否实现设计的经营资源化就取决于企业对设计师如何定位。作为活用设计和设计师的典范,日本的索尼公司是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下面具体看一下它的经验。 

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设计是索尼保持独特风格的武器。1979年SONY的创始人之一盛田绍夫任命设计师黑木靖夫领导开发的第一代Walkman,彻底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传统方式。随后,他又任命黑木靖夫为“商品本部”部长,确立了设计师在企业管理层的地位。获得权力的设计师也会把设计的权限扩展到设计企业。在索尼的品牌设计,以及整个产品宣传上设计师黑木靖夫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以将技术、设计、音乐完美结合为理念,新一代最高经营者大贺典雄带领索尼开发成功了在今天最为广泛使用的音乐载体—CD。随后,大贺典雄将担任了13年的最高经营者职位交给了负责广告、设计及宣传部门的常务董事出井伸之。大贺典雄的选择表明,SONY此后的发展方向是用设计为已有的技术增加价值,满足不断出现的消费欲求。 

索尼的特点是,最高经营者都是从本人出发认可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师在企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认识到把设计师培养成高级管理者的重要性。和索尼相比,在工业设计概念导入我国20余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仍然认为设计是附属品,工业设计师、设计部门可有可无。而企业的经营领导层里设计师出身的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这种轻视,导致我国在法制还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下,模仿品大量泛滥。这种现象持续10年之后,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调查统计,亚洲地区生产的模仿品已经占全世界的70%,其中中国占到了一半。直至今日,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还是“擅长模仿”和“精通加工”。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学会活用设计。笔者认为,企业最高经营者认识设计师的作用是活用设计资源的第一步。

2. 设计师能力的提高 

设计的伸展空间很大,不同资质的设计师会使设计发挥不同的效应。设计师要提高自身能力,企业对设计师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1)设计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现代知识企业对设计师能力的要求不仅局限在造型能力上,更强调设计师的协调和假说提示能力。 

随着自然环境、人口动态、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消费欲求等等因素的变化,设计师不仅和本企业其它部门接触,与企业外部关联机构的接触也日趋频繁。目前由于企业之间技术的共同性,技术所有权的保持越来越困难。伴随高级阶段消费欲求的到来,一些学者认为仅凭获取技术是不能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还要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从中获取新的价值,也称之为顾客价值。顾客价值=What(顾客需要什么)+How(企业如何满足顾客)。设计师是消费者的代言人,可以直接告诉企业顾客需要什么。同时设计师也是企业的一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解决问题。所以设计师的协调能力是企业对设计师的新要求。这种协调不仅体现在字面的协助和调停,更是和内外关联机构解决产品在开发、生产、销售、流通等方面的问题的能力,也是从消费者的立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师的协调,企业与顾客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新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技工院校,探索培养新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加快,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5年广东全省GDP总值72812.55亿元,增长8%,比全国高1.1%。“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省专业性紧缺人才缺口为3万多人,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现有的营销类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训层次也落后于市场实际需求。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训不能因循守旧,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营销人才成为当前趋势。

二、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生源素质结构分析

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高中、大学录取率攀升,部分家长首选学历教育,技工院校招生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技工院校招收的大部分学生素质较差,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文化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厌学情绪大,从而给学校带来较大的培养难度。但大部分学生处于15~18岁,他们易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文化成绩不能代表技能成绩,往往有些学生理论成绩差,但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技工院校学生均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培养空间。

三、当前技工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不符合技工院校实际需求

与高等院校相比,技工院校建校时间短,很多教学资源均是拿来主义,其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大部分参照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计划,略作修改即拿来使用。但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营销类人才,而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均在基层销售一线就业,一线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与高层次营销类人才明显不一样。所以就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和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来说,当前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设计均不符合技工院校的培养需求。

2.当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市场营销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更新快,对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教师不仅需要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过硬的实操经验。但目前技工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有些甚至是非营销类专业出身,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虽然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跟实际教学岗位需求脱轨,难以胜任实操课程教学。特别是当前技工院校普遍存在教学任务繁重和学生管理压力大的问题,教师疲于应付,难以进行自我提升培训,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市场营销专业发展。

3.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课程内容理论过多

当前,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专业案例的分析解答,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枯燥的理论授课形式难以吸引他们。另外,出于学生安全和企业商业机密、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大部分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操设施比较落后,日常教学中难以开展实操实训,导致学生的培养更多局限于理论课堂,无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及分析判断等技能进行有效训练。

四、推动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

大部分技工院校教师在教学上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方式,这已不适应当前技工院校的发展需要。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同时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构建开放、活泼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比如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讲述一个营销典故、一则营销新闻或者一个营销名人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和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营销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营销学习的兴趣,深化所学知识。

2.加强教材开发,选用紧贴市场需求的营销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因此,技工院校教材_发要着重于教师的专业创造,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更加突出技能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即学即用。选取或者编排难易适度、内容丰富、新颖且含有最新相关营销案例及方法的教材。

3.加强师资培训,打造一流的专业师资队伍

一是锻造“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队伍。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学领军人物。二是聘请“能工巧匠”。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高级营销师做专职或兼职教师,改善市场营销师资结构。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鼓励并资助市场营销“产学研”合作项目,拉近教师与生产实践一线间的距离。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市场营销专业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4.加快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环节

一体化教学可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课题不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技工院校要加大实训室经费投入,建立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室,力争建立起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产品推销实践,让学生进行一线实习;组织开展礼仪竞赛、口才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人流量密集地方进行观摩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团队协作等专业技能。

5.冠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

企业根据中长期发展的用人需求,在招生前与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市场营销专业某班级为该企业定向培养班级。学校和企业共同根据企业的资源、产品和岗位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内容和实训课题,有针对地进行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同时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考核,使学校培养的营销人才适应企业生产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颜帮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6(1).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9)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而出现的市场营销学,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管理学科之一。这门建构在哲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之上的学科,不仅是当代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管理利器,而且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核心思维方式。

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当地的市场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地方经济特色、人才市场的需求规格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把握素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如何使经济社会教育协调发展,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是我们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落实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纲要》进一步指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营销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错位和失调现象,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培养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根据区域战略规划,结合产业转型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优势的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联系起来研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应该说从理论上、方法论上有新意。即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模块化组织教学过程,课程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并引入“项目任务教学法”,将知识点以项目为中心串连起来,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围绕项目设计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工学交替”,实现学校技能培养和企业用人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探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

(二)武汉市“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

《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其发展目标是围绕“建设一中心,基本翻一番”的总体目标,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到“十二五”期末,现代服务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加大,初步构建起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推动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一中心”: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聚集资源,优化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建设文化创意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企业总部主要汇集地、国际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物流业要围绕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区,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尽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建立文化产业自我发展机制。加快报业、期刊、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娱演艺、印刷、文博、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集团化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旅游业要按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目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重点建设"一江两山",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区、特色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

要实现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的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三)以武汉市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因此就如何适应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营 销 人才 培养 模 式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以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为目的,拟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过程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即面向企业、面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充分暴露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了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重要性。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等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近年来兴起,并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接受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近年来在机电、食品工程、旅游学院等专业已有成功经验。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养合同即“订单”确定教育目标,企业则在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订单式”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社会经济细胞――企业直接引入职业教育,使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订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即学校根据签订的协议,按照企业规定的岗位培养人才。由于培养的学生是按照协议的要求量身定做的,走上岗位后,能够很快熟悉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节省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可操作性强,优势明显,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实践性课程新模式

以岗位操作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对课程结构的重置,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工学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序。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必须转变课程体系改革的范式,强调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各方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改变课程目标制定的不平衡状况,调整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完善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机制,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切实关注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制定课程体系目标。

(二)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三)拓宽视野和思路,加强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四)加快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营造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环境。

(五)建设一支与营销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确保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

(六)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方式,改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引入“项目任务教学法”, 创新实践教学,将知识点以项目为中心串连起来,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围绕项目设计实训,围绕项目实施考核,打破传统的知识排序方式,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内容。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以就业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同时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各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项目课程的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正真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能力教育提供保障,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以实施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多年来一贯坚持和提倡的做法,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但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要求相比,其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较弱的状况也比较突出。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综上所述,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遵循“1234”即一个导向:就业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

两种模式: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订单式”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社会经济细胞――企业直接引入职业教育,使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可操作性强,优势明显,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招岗位操作技能培养,通过对课程结构的重置,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工学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序。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必须转变课程体系改革的范式,强调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各方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改变课程目标制定的不平衡状况,调整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完善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机制,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四重师资保障,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已经纳入学院通盘考虑;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这样才能够正真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基瑜,杨冬梅,郑爱丽,张向荣.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10)

(①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泉州362000;②沃尔玛福建晋江分店,泉州362000)

(①FujianElectricPowerTechnicalCollege,Quanzhou362000,China;②Wal-martOutletinJinjiang,Quanzhou362000,China)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手段,本课题通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合作企业及相关老师同学的调研,分析出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依据。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sanimportantwayforthetrainingofmarketingmajor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roughtheinvestigationtothecooperatingenterprisesandteachersandstudentsofmarketingmajor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omeproblemsinth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refound,whichprovidebasisforresearchingwaysforbetter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经管;调研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vocationalcolleges;economicmanagement;investigationand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247-02

0引言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多地自贸区的运行等各种大好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总需求量较大,但当前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高级市场营销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型优秀人才的关键手段,现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问题已有了初步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重点要放在建立实践教学计划,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上,也有些学校把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在学校寻找廉价劳动力上,校企合作很不深入。因此,研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成为急等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价值。

本文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问题放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自贸区的运行这样的大环境中,通过对用人单位、老师同学的实际调查,分析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1开展调研的情况介绍

2015年1-4月份,课题组通过问卷和现场访谈等方法,先后在晋江、泉州、石狮等用人单位企业及相关学校进行调研,以求精确掌握当前高职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

这次调研我们在各地发放了问卷,问卷共计195张,回收了180张,回收率达92%,有效问卷有173张。在这些有效问卷中,用人单位合作企业主管31人,达19%,基层员工38人,达23%,合作院校教师32人,达20%,合作院校同学72人,达38%(如图1)。

2调查结论分析

2.1学校企业对合作的满意度较低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学校企业对合作满意度较低,比如,很多学校的企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很多:有的无高效的实习跟进,没有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没有带队教师,或者老师不与企业沟通,没有总结,没有对经验教训进行分析;有的实习企业、实习工作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不一致,效果不好;有的缺乏对实习教学的评价,有的连评价指标都没设立,评价不够全面科学。

2.2合作队伍力量有待加强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我们发现,有81%的合作单位与院校认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企业专家因为业务繁忙,没有精力开展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工作,而理论老师缺少企业实践锻炼,打造高素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愿望很难实现。

2.3校企合作工作较浅面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我们发现,目前校企合作方式形式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学校组织营销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还有就是请企业专家学校开讲座,达25%,同学进单位兼职的,达20%,其他合作方式式较少(如图2),可见,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方面的校企合作较浅面不深入,合作主要内容只是表现在,企业到学校寻找廉价劳动力,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地方,其他方面涉及较少。

2.4学校企业对课程设置的认识有差异学校企业对课程设置的认识有差异,比如,企业专家认为市场营销基础这门课程很重要,高达到91.47%,但理论老师认为市场营销基础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只有73.23%(如图3),对其他课程,企业专家与学校老师的认知差别也较大。

2.5留在合作企业就业的学生较少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实习期满,真正留在合作企业的学生较少,只有总实习生的4%,明显未达到当初的计划,这里面的原因有:对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不明了等等因素。

2.6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市场营销人才缺口很大。根据人力资源部公布的近几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最新排名及统计信息显示,市场营销排在所有招聘求职专业的前列,从福建省人才市场统计数据看,网络招聘与现场招聘热门岗位排名居前的专业均有市场营销。而我院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泉州是福建省经济的第一大市,也是海西经济圈经济总量第一大市,产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福建自贸区的运行,这些区域优势决定了营销专业毕业生总需求量较大。同时,调查还发现,目前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两头”更加短缺:既缺高级市场营销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市场需求现状和社会背景,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营销人才上,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各类工商企业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备相应营销理论技能,能开展企业管理、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关策划、广告策划、商务谈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营销人才。

职业岗位(群)定位:市场部中负责广告、调研、推广、策划等职位;销售内勤;售后服务或客户服务;市场调研分析员、网络营销人员、公关人员;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等。

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要求:①具有较高层次专门人才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②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③熟练掌握英语知识;④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管理和网络技术知识;⑤掌握产品销售、产品推销的专门知识;⑥掌握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和商务谈判等方面的专门知识;⑦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知识,能开展市场调研活动;⑧掌握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基础知识。

能力结构要求:①具备独立学习相关知识的基本能力;②具有基本的英语听、读、写、说能力;③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营销和谈判;④具有市场调查、市场开拓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⑤具有较强谈判和公关能力,能协调各种公共关系;⑥具有熟练的广告策划、广告平面设计等能力;⑦具有向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进行推销的能力,达到推销员水平;⑧具有初步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能力和企业营销管理能力。

其他要求:比如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和将来不断继续学习的技能;能掌握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基本创造美、欣赏美的本领。具备全面的世界观、集体主义、人生观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备创业创新实践能力等。

参考文献:

高级经营师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50-04

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界定

“双师型”教师是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而言,根据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先生于1990年提出,后来陆续在国家政策性文件中出现,从而将其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多年的研究表明,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多维视角进行认定,例如,从获取证书视角的“双证”认定,从能力评价的“双能”认定,从职业素养要求的“双素质”认定,从获取职称的“双职称”认定等。在此基础上,“双师型”教师的行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还应与所在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相匹配并得到本区域内行业企业的认可。

“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是专业课教师学习成长和再成长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具有阶段性、职业性和终身性。第一阶段是专业课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双师型”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引领和具体的指标界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职业领域的成长,也是行业企业职业领域的成长,“双师”赋予了双重职业属性。经济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更新以及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改革深化等因素,决定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应该属于终身学习理念范畴。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误区

当前,职教界的一些中职学校和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及其专业成长存在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内涵建设和内涵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唯“双证”论

唯“双证”论观点认为,只要专业课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或教师职称证,再去考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许多学校以此来统计和宣传“双师型”教师的比率。其实,“双证”只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指标之一,并主要体现在表象上。加之当前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试的局限和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证书等级与实际的技术技能水平不匹配;只看“双证”显然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误区,必须纠正。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的“低端”认识论

有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仅要看“双证”,还要看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专业课教师在具备“双证”的提前下,只要能够胜任德育和理论课教学,又会专业技能并带领学生实训,就是“双师型”教师。用这两方面来认定“双师型”教师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是,标准“低端化”了。因为能胜任和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操作能带学生实训与技术技能是否与行业接轨并达到技师水平,两者的内涵标准是不相同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要求的“低端化”,严重制约了专业课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也进一步影响到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满足”论

“自我满足”论观点认为,学校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并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上公开课、撰写论文、进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这就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用这些措施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是正确的,但仅凭这些措施和过程就认为是专业成长,就带有明显的模糊性,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认识。这种误区缺乏较高目标的引领和成长水平的明确鉴定,容易使学校和教师在低水平阶段“自我满足”,从而制约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涌现,影响专业技术含量的积累和提高,进一步影响专业吸引力和中职学校办学吸引力。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设计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总体原则应该与中职学校自身内涵建设要求和价值取向相匹配,与区域内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要求相对接。

1.在表象职业资格上要达到“双证”要求

具有中职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取得专业对应工种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

2.在工作能力上要达到“双能”要求

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方法,达到本区域或校内优秀教师水平;专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达到区域内行业企业骨干技师或师傅水平,进入企业顶岗能进行熟练的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

3.在职业背景上要达到“双重”要求

连续从事教师职业并担任该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两年以上,累计从事对应企业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工作达两年以上。在企业工作期间要以现代学徒制理念向企业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拜师。

4.兼具教科研和技改能力

在学校主持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有论文公开发表,在企业参与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并具有成功经验。

5.体现双重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双融合”要求

这里强调优秀教师和优秀技师在同一个人身上,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双向融合;能够把复杂的技术技能和行业素养以学生易懂、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根据行业和工作过程要求,整合理论知识、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乐于学习和训练。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目标

作为中职学校仅有以上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够的,已经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还要继续学习和锻炼,实现更高标准的专业成长,专业的吸引力和中职学校的吸引力都在于此。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中职学校办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现实的用人需求,以技术技能服务和支撑行业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教育手段使自然人与职业结合,培养现代职业人,满足青年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前者,在社会和行业企业眼中,学校举办的专业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广泛的技术积累,专业就是行业的技术技能中心,中职学校就是区域内主要行业的技术技能中心。后者,在学生和家长眼中,中职学校就应该是区域内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正是这两个中心内涵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因此,要制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目标,就要将着眼点提升到中职学校办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高校上来。

1.具有“双高”职称

既有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又有专业对应工种高级技师或高级工程师资格。

2.在教师工作能力方面

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方法结合,树立学生自信与启迪智慧结合,达到本区域内名师或特级教师水平。

3.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

要掌握区域内行业尖端技术技能,能带领团队开展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或经营管理改革,解决或协作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4.在科研能力方面

能够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课程开发等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

5.推进现代学徒制从校园进企业再回归校园方面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取得相当成就时,要在企业挂职或开展技术革新项目中,以现代学徒制理念当师傅带年轻教师和实习生;回到学校,又要在课堂和实训室带徒弟;以“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出发,在企业开花结果,回归校园生根发芽。

以上五个方面目标,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定位,不苛求每一位“双师型”教师都要实现目标,而是要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和成长。“双师型”教师以顶层目标为引领的专业成长过程,将会给学校、社会和教师本人带来不断的惊喜。

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来源

(一)内生动力

1.教师自我激发内生力

专业课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自我激发专业成长的内生力。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体现自己人生价值而产生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第二,要学会激发自己潜在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许多正面积极或负面消极的潜在感觉,自己要在生活、工作和感知外界信息中,学会激发自身的荣誉感、成功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等正面积极的感觉,唤醒自己专业成长的渴望。第三,要学会自我激励,教师自我激励包含自我鞭策、自我约束、自我欣赏、自我鼓励等内涵,教师自我激发产生的内生力是专业成长的主要动力。

2.学校培育教师内生力

中职学校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培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力。第一,制定和描绘学校和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将教师个人幸福点、发展点和成功点与学校发展愿景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为共同的期望和抱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第二,倡导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从源头上了解和明确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规格要求,让专业教师对照自身差异,为了学生成才和发展,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愿望。第三,学校要关心关爱教师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增强对教师的情感投入,营造学校的大家庭氛围,激发教师努力工作,提高质量。第四,学校实施管理重心下移,给予每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充分的信任,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积极信任的情感氛围,让教师感知信任,产生主人翁感。第五,学校要搭建平台,加大宣传,奖勤罚懒,营造积极向上和自由竞争的良好氛围,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实现专业成长。

(二)外驱动力

中职学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搞好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纳入学校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度保障等范畴; 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施框架体系,营造空间压力,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外驱力。

五、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选择

(一)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凭借学习能力开展不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第一,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实施。第二,注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第三,要善于挤时间和利用时间,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是很辛苦的,很多人都感到时间不足,其实工作中和工作之余有许多零星时间,要善于积零为整,保障学习时间。第四,要善于利用学习资源,日常教育教学、企业调研或生产经营、学习培训等都是学习资源,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依托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

依托学校工作,目的是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第一,与优秀教师“结对子”,跟师学艺,相向融合学习。第二,多参加学校的各级教研活动,在交流中学习提高。第三,要善于写反思,坚持写课后反思和班主任工作周反思和月反思,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第四,争取多上公开课和参加教学比赛,公开课是难得的成长机会。另外,还要多参加说课、赛课、教学设计比赛等,这是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最佳学习锻炼途径。

(三)依托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依托科研实践工作,目的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第一,多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第二,尝试主持校本课题或微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多参加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或工艺改造等项目研究,既提高科研能力又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第四,勇于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包含教科研课题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参与或承担这些课题研究,有助于快速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四)依托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成长

依托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目的是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第一,多去企业。专业课教师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要时刻关注对应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动多跑企业,向经理厂长、工程师、企业师傅、一线工人等拜师,与他们做朋友,分享他们的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过程,把有用的经验为我所用,找出不足的地方供研究探讨。第二,主动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和收集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第三,学校应定期将“双师型”教师派到企业挂职顶岗。第四,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应派出技术团队深入行业企业真诚服务,为“双师型”教师打开学校与企业的双向通道。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199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