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血管疾病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27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

宝曲中独含的活性生物他汀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他汀,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探讨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原因,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彻底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二)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作用机理

1、宝曲对高血脂的作用

宝曲中独含活性生物他汀,经药理学研究证明,这种活性生物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弥补了以往降血脂药物效果单一(只降低某一两个指标)的局限。并且这种活性生物他汀来自天然红曲,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临床上降血脂药物副作用大的局限。

另外,宝曲含有的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可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血脂问题。

2、宝曲调节血压机理

血压的高低受血容量、血管弹性、血粘度等影响,平常降血脂的化学药物,只是单纯的扩张血管、利尿等,这类方法大多数只能通过降低血容量,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导致病人需要终身服药。

生物制剂宝曲中所含的三七总皂甙、银杏总黄酮等成分,能够起到软化、净化血液的作用,最终调节血压到正常范围内。是解决高血压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去除高血压的病根,而且不会产生低血压的危险。

3、宝曲净化血液、调节血粘度

形成高血粘的根本原因是血液垃圾过多、血液老化、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宝曲中三七总皂甙能够清洁血液,清洗血管壁,银杏总黄酮能够抗氧化,活化血细胞。这些都为彻底解决血液粘稠问题提供了保障。

4、宝曲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等有关,宝曲能够全面作用于这几种病因,从而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宝曲通过其中的皂甙类物质清洗血管壁,活性他汀、黄酮等物质可以有效软化血管,最终逐步恢复血管光滑、弹性。

5、宝曲预防血栓形成

人体内有两种血栓,即微小血栓和大血栓,正常人体内有一定数量的微小血栓,当身体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出血)时,微小血栓能够快速帮助止血。

当身体有三高或其中一两种时,体内微小血栓的数量就会远远大于正常人,这时,微小血栓便成为非常危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微小血栓会突然聚集,形成大血栓,堵塞血管,发生心梗、脑梗。

宝曲通过控制三高,降低微小血栓的数量,从而降低形成大血栓的几率。同时,宝曲中的川芎嗪可以有效抗血栓形成,从而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宝曲对冠心病、脑中风的作用机理

冠心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梗,心绞痛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突然收缩使得管腔狭窄或堵塞,使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心梗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导致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疼痛。心梗往往导致局部心肌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宝曲中的三七总皂甙、川芎嗪等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活性他汀、黄酮等成分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力,从而改善冠心病的各种症状。

另外,宝曲的活性作用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功能,逐步修复梗死灶,彻底根除冠心病。

脑中风

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二者的最终病理变化只有一个;大脑神经由于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偏瘫后遗症。

另外,人体大脑有一个血脑屏障,本来是保护大脑免受各种物质伤害,但在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会阻挡药物成分进入,这也是以往很多药物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宝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受损的大脑神经,激活大脑神经的修复功能,使脑神经重新生长,恢复各种肢体功能。

(四)宝曲全面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宝曲不但有效解决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五大病理基础,而且对于已经发生的冠心病、脑中风,也有非常确切的作用,弥补了以往药物效果单一的问题,抓住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病理过程,能够全面而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总结

综上所述,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而确切的作用机理。宝曲的出现,为彻底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老龄人口健康问题编写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5.

2戴自英,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1-426.

3陈开地,王学德,896例脑血栓血液流变分析.微循环学杂志.1994.4(2):28.

4路影,秦任甲,江世伟,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检测的价值.微循环学杂志.1994.4(4):27.

5朱炳武,徐君杰,戴宝珠,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学杂志.1994.4(2):31.

6吕恩武,祖梅,贺文详,等.九种中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101.

7施永德,梁子均,步燕芳,等.对50种中草药体外抗凝血作用的观察.中草药.1981.1(2):226.

8杨藻寰,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2-952.

9周晖,寇文榕.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67-569.

10林辉龙,谢耀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外的临床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43.

11黄泉跃,赵水平.他汀类约物的抗血栓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2.

12高萍,贾汝汉.他汀类药物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24(1):878.

13ReddyR,ChahoudG,MehtaJLModulationofcardiovascularremodelingwithstatins:factorfiction〔J〕CurrVascPharmacol,2005;3:6979

14SteppDW,OuJ,AckermanAW,etalNativeLDLandminimallyoxidizedLDLdifferentiallyregulatesuperoxideanioninvascularendotheliuminsitu〔J〕AmJPhysiol,2002;283:H7509

15OuJ,OuZ,JonesDW,etalL4F,anapoliproteinA1mimetic,dramaticallyimprovesvasodilationinhypercholesterolemiaandsicklecelldisease〔J〕Circulation,2003;107:233741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2)

1心理平衡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宽容的心、快乐的心,保持平衡的心态,是长寿的关键是健康人生的保证。“身动心不动,事忙心不忙”是中老年人的处世原则。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因急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切勿让情绪起伏太大。

2合理膳食

以素食为主,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过多是心脑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脑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异常时,脂质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显示:血脂中胆固醇每上升1%,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增高2%~3%。相反,调节血脂水平后,5年内能使冠心病发生率下降34%。故血脂异常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调节血脂是防病的重点。以素食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

3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以走路、慢跑、游泳等适合于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为主,是防止衰老的重要措施。中老年患者晨练不宜过早,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健身锻炼能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血流加速,进而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4戒烟限酒

抽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抽烟时间越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就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过量饮酒同样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过量饮酒能影响脂肪代谢,可使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高,使血管平滑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导致动脉硬化,发生高血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酒精可使大脑皮层萎缩、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意识障碍等。戒烟限酒是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5季节养生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要十分注意保暖。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及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冬季进补要适度。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是一年中最适合饮食调理与进补的时期,而中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正是需要进补的时候。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12]。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3)

二、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许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做为保健医生,应当经常提醒老年人,使其认识到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十分危险因素,平时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多食瓜果蔬菜,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兔劳累,情绪稳定,消除疲劳,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发病率低。

相当,也不可以配合一些健康有益的运动,但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心血管病老人是不适合的,特别是饱食饭后两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尤其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免造成血压突然升高的一切运动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脏病发作或脑溢血的发病。也不宜进行“晨练”与“苦练”,可以多选择一些轻柔、缓慢、匀速并带有节奏的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按摩、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上以30分钟为好,感觉体力十分好时才可以运动1小时,可降血压、血脂、减体重,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老年患者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不止是天气寒冷容易发病,气温高、温度大、气温低的天气也容易发病,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中自备一个氧气瓶,身体不适时马上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常备保心丸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合理有效地配合用药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4)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Thte correlation of risk factors of coronery heart diseas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CHEN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yndrome characterize type of disease involved in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th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o analyze these disease syndromes variation MethodsSearch for 1970~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CNKI) and Weipu Information (VIP)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which related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yndromes, to analysis the syndrome and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such disease Resultsth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was the first type syndrome in atherosclerosis, hypertension, high cholesterol.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phlegm, blood stasis were comm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lipidemia Yang Kang was the most common elements of hypertensionConclusion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came more common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clinical preven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up front for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s;Syndrome;Syndrome factor;Literature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一组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多靶点、多层次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中医药不仅在冠心病、心衰等疾病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治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有别与西医药治疗的突出特点正是以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抓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病机变化,辨明证候是有效论治疾病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基本病机变化及证候分布特点,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防线的前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的搜集和整理,以期对其证候特点分布有进一步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要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符合国内外相关诊断标准及指南,同时中医辨证标准明确,要有明确辨证分型。对于上述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归类,计算个证候出现的频数,并计算其占各自总例数或例次的百分比。另外对各文献中出现的证候要素依据文献[1]进行归类,主要包括:血瘀(心血瘀阻)、痰浊(痰阻心脉、痰浊阻闭)、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阴虚(心阴虚、肾阴虚)、气滞(肝郁气滞)、阳虚(心阳虚、肾阳虚、心阳不振)、寒凝(阴寒凝滞)、阳亢(肝阳上亢、阳亢)、热(毒)、血虚、水饮等。根据上述证候要素分类提取证候要素,以明确不同证素在上述疾病发病中所占的权重,分别统计该证素出现的频数,另外对复合证候的证素采取分别计数的办法处理,如气虚血瘀证频数为12,则气虚证素和血瘀证素的频数分别计为12。

2结果

共收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1997~2009年,共132篇;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来源于1989~2009年,共389篇);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1977~2009年,共146篇)。

3讨论

从以上对证候的统计结果可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复合证型较多,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疾病单一证型比重略大。但是由于文献中采用的辨证标准不尽统一,因此仅用证型难以直接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近年中医证候规范化的进程中,以“证素”为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共识。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等文中提出了“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证候研究理念。认为应把证候分解为证候要素及其靶位与要素的表象上来研究。象、素、候、证这四者的关系是素由象来表现,候由素来组合,证以可以观察的候为依据[2,3]。因此我们采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证候要素进行比较。因此我们采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证候要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三种疾病的证候分型中痰瘀互结均居首位。证素的分布中,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以痰浊、血瘀最为常见,而高血压病除以阳亢最为常见外,痰浊和血瘀所占的比重仍较大。通过对证素的比较,我们发现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血瘀、痰浊是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从上述结果可见虽然中医文献对心血管疾病辨证分型复杂而多样,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演变仍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探讨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辨证和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痰瘀互结是脂质异常的主要病理基础,可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痰瘀互结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目前国内医家多倡导冠心病从“痰瘀互结”病机认识的证候论治,我们认为,痰浊、血瘀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无论是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其发生之前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均起病隐匿,病程漫长,符合伏邪为病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痰浊伏邪、血瘀伏邪的特征。本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根据任继学教授的杂病伏邪理论,提出“伏邪内藏,营卫不和,逆于肉腠”、“心病伏邪,蕴结成毒”的病因理论,认为伏痰、伏瘀等后天伏邪内藏,蕴结成毒,伏于血络,而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临床期(急性期或发作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痰瘀阻络);缓解期(稳定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痰瘀伏络)。痰瘀之邪,伏于血络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靶标。气虚、气滞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痰瘀伏邪,病性属阴,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导致气虚气滞,痰瘀(伏)阻络之病变。因此针对这一基本病机,本着“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伏毒以救心”的基本法则,采用“益气化瘀,豁痰通络”的方法。以尽早阻断气虚气滞,痰瘀(伏)阻络这条心系疾病的共有通路,从而做到冠心病早期干预,体现“未病先防、已病防病”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6-02

全球范围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年均数量超过1500万,在各种死因中高居首位[1]。心脑血管病已经对人类群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冠心病、高血压等都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另外,如吸烟等不良习惯与心脑血管病发作也存在密切联系[2]。为确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内容,本研究对2014年间的心脑血管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数据来自2014年我县县级医疗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居民死亡病例(已审核条件下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的数据和主要内容)。1.2方法按《云南省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的方法与要求,对县级及以下医疗单位所发现的死亡者进行统计,并填写全国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规定要求上网审核,结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对死者死因进行确定。1.3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采取SPSS15.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病例整体情况2014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共625例,其中,男性372例,女性253例。本次分析共包括死亡个案625例,死亡率为589.66/10万(标化率为644.80/10万,以2010年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后同),其中男性死亡数为372例,死亡率为683.92/10万(标化率死亡率为735.34/10万),女性死亡数为253例,死亡率为490.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0.00/10万)。2014年漾濞县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589.66/10万,男性683.92/10万,女性490.30/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依次为248.12/10万、148.12/10万、69.83/10万、49.06/10万和23.59/10万,死因构成依次为42.08%、25.12%、11.84%、8.32%和4%。2.2我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流行水平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83.03/10万,占总死亡的31.04%,居于居民死亡谱的第1位。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96.25/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冠心病死亡率为56.33/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我县男性和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03.37/10万、188.92/10万,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女性的1.07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82.69%。

3.讨论

通过死亡率统计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病水平,从而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效参考[3]。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我县2014年心脑血管死亡病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从研究结果来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的31.04%,占据了死亡谱首位。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群体整体健康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比较发现,脑血管病死亡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相对而言,男性患者死亡率要略高于女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群体年龄平均超过45岁,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较高,死亡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比高达82.69%。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机体免疫力有所退化,对疾病抵御能力有所下降,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则会对其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需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情况给予密切关注,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老年患者管理,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建萍,茆汉梅,糜跃萍,等.南通市2007~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11(1):100-101.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7492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心血管疾病和焦虑抑郁症两者的共患率很高,而在我国综合医院门诊中又很难识别, 焦虑抑郁症患者出现的胸闷、胸痛、气促、心悸、窒息感等心理症状, 与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相似,使内科医师识别和治疗造成一定的干扰。据统计显示, 焦虑抑郁症能被内科医师识别的仅占21% 。本研究对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及部分连续心内科门诊就诊病人, 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 进行测评, 对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者, 在积极合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 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本院2005年1月至 2011年1月收录的血管疾病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病症患者377例,男203 例, 女174 例; 年龄在20至86岁之间, 平均年龄(61.6±9.69) 岁。

1.2 方法。 采用HAD 量表。HAD 量表是一种自评量表,共14 项, 其中焦虑分表(HAD-A) 7 项, 抑郁分表(HAD-D) 7 项。让病人仔细阅读, 将其中最符合1个月以来情绪的答案选出, 由医生进行HAD-A、HAD-D 的分值统计。HAD-A、HAD-D 分值0~ 7分代表正常, \8 分分别代表存在焦虑或抑郁。

1.3 治疗措施。 对HAD-A、HAD-D\8 分者, 在积极合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 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 1~ 2 片, bid,抑郁症状明显者联合百优解(Lil ly S.A Spain) 20 mg , 治疗3 周为1 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好转: 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无效: 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377 例病人HAD 量表结果。 377 例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151 例, 占40.05%。其中焦虑症状80(21.22% ) ,抑郁症状24(6.37%) , 焦虑伴抑郁症状47(12.46%) , 见表1。

2.2 治疗结果。377 例病人经3 周治疗后, 显效43 例(28.48% ) , 好转97 例(64.24% ) , 无效11 例(7.28% ) 。总有效率92.72% 。

3 讨论

焦虑、抑郁是心血管疾病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 可通过身体表面反应出来, 如情绪低落、性格改变,精力减退、悲观失望,拒绝治疗、严重者出现自杀顷向等等。焦虑、抑郁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而心脏状况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及心理反应也会促使心血管疾病病人焦虑抑郁发病率的增加。其中长期就医、治疗费用、家庭负担、影响工作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44% ~ 80%[3] 。在临床中,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病人均存在焦虑抑郁表现。本文中对有并发焦虑抑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抗焦虑抑郁对症治疗, 92.72%的患者原发症状躯及焦虑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且病情反复, 均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导致焦虑或抑郁表现。而焦虑或抑郁又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反复发作, 二者相互影响。人在紧张和焦虑时, 大量的肾上腺素释放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各种设备监护, 抢救仪器使用, 多静脉通道的开放等均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焦虑、心理负担加重; 过重的心理负担、焦虑、紧张又可引起躯体反应, 进一步加重病情及对预后的影响。Rimar L 等认为, 持久严重的抑郁是引发心血管事件的一个危险因素, 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严重的抑郁可做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使死亡危险增加4 倍。

胆碱能神经功能减退、肾上腺素能神经退化及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足是导致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焦虑抑郁情感障碍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 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于焦虑抑郁症的识别能力,综合医院和内科医生还需提高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病人治疗中,对并发焦虑抑郁症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重视对焦虑抑郁并发症的治疗, 争取早期干预,这样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7)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WWw.133229.CoM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8)

结果:心血管疾病组单项血脂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组的HDL-C、ApoA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血脂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存在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优于各单项血脂指标。

关键词:单项血脂 血脂比值 心血管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3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28-02

现阶段,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是近些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例如北京,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自1984年到1999年期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下降,然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显著增长,说明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不断提高[1]。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定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需要进行早期的重视。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比较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疾病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范围45~82岁,平均年龄64.3岁。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46~81岁,平均年龄65.1岁。心血管疾病断标准参考《实用外科学》中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和血液病变者,临床治疗期间不遵医行为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对象禁食空腹12小时后,早上10点行静脉血采集4mL,将血清进行分离,并通过酶法对其TC及TG进行测定,通过相遮蔽法对其HDL-C进行测定,直接法对其LDL-C进行测定,免疫比浊法对其ApoA1及ApoB进行测定。根据相关评定标准,TC超过5.75mmol/L,TG超过1.70mmol/L,LDL-C超过3.64mmol/L,HDL-C低于0.91mmol/L为异常标准值。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以P

2 结果

心血管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单项血脂测定结果对比,详见表1。心血管疾病组单项血脂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组的HDL-C、ApoA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脂、高敏反应C蛋白以及高血压危险等级分层等几个方面。其中,年龄和性别属于先天性因素,无法改变,通过对年龄因素的分析,发现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在人群中普遍偏高。临床中往往通过血脂指标判定对应疾病的发病风险,现阶段以单项血脂指标为关注要点,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而很少关注血脂比值。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脂比值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关于ApoB/ApoA1的比值判定心血管疾病风险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

本次研究发现,患者早期病程中,各类脂质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是通过对血脂的测定可发现各脂蛋白间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有别于单项血脂对早期疾病变化的反应,血脂比值更能敏感的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判断。纠正高脂血症能够有效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降低。血脂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存在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由于各单项血脂指标[3]。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33例为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本社区管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具体情况见表1。

1. 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专人与患者进行面谈并记录。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率达100%。调查内容分四大类:①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②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状况(如您是否知道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③慢性心血管患者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嗜烟酒、生活事件);④在“行动的线索”这一内容下的问题有:您从电视、广播或报纸上了解慢性心血管病的防治程度如何。

2 结果

2.1 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情况

大多数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但只有少数人把健康知识变成健康行为(见表2)。

2.2 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查情况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及生活事件有密切关系(见表3)。

3 讨论

3.1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慢性心血管疾病管理是通过阻断可干预因素作用的长期积累、叠加和协同作用来减少疾病的复发。可干预因素包括多吃、少动、饮酒、熬夜、心理障碍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高体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指标。及时对慢性代谢紊乱的危险度进行分级评价和对患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度进行预测,减少或减低危险指标或因素,才能够减低个体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度。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管是中度吸烟还是高度吸烟(25支/d)者,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戒烟2~4年,即可使脑卒中的危险度迅速下降;戒烟5年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相似。又如血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就下降1%~2%,收缩压每降低10~12 mmHg,脑卒中危险下降35%~40%[2]。从表2显示,大部分患者了解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但行为上存在知行不一致,因此提示我们应寻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3.2 生活习惯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单纯依靠治疗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也无助于减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流行病学研究证明,慢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从表3可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有69.1%进餐不定时,有51.1%的患者进餐量过多或过少,有66.1 %的患者喜高脂饮食,有66.1%的患者嗜咸,有60.1%的患者嗜烟酒,有52.6%的患者作息时间不合理。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起慢性心血管疾病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提高健康水平,是当代保健的关键途径之一。

现代护理已形成一种以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即健康教育、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一体化的护理形式。健康教育不仅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播和宣传,它的着眼点是行为问题,主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一般而言,人们对有关疾病知识的了解,往往取决于书籍、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宣传。调查结果表明,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患者群的宣传,注意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并努力探索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8―01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人高病死率的原因,而高血脂是诱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调查安徽省胜利路街道老年人群血脂异常与心脑疾病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该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2000例进行免费体检,抽空腹血进行生化各项检查。

1.2 调查方法:血脂包括TC ,LDL-C, TG ,HDL-C.标准TC合适范围为

2 结果

将老年人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组(简称患病组)和非患病组,对两组各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通过分析表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发生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脂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较大影响,脑血管疾病患病组高血脂浓度高于非患病组(p

3 讨论

调查研究已证明血脂代谢异常与心脑疾病有密切关系[1]。血清TC,LDL-C升高是心脑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极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易引起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压力增加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血脂升高血液浓度增加,血流速度变慢,易引起缺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1)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