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诚信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03

诚信教育论文

诚信教育论文篇(1)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

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诚信做人的重任。一个对待教学严肃认真,对待学术严谨诚实的教师,必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去影响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听得见,且比起书本式的教育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为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培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前培训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培训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而产生的不良学术影响制定相关惩处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三是要激发教师提高诚信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明确诚信道德培养目标,并将诚信道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中,提高诚信道德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响、感染、取信学生,培养学生诚信良好品质。

(二)以契约精神为导向,使受教者重视并践行诚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约才能使现代社会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契约的本质,在形式上体现了主体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约主体行为是一个“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如果达成了协议,则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道德性。为此,高校在对受教者实施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宣传契约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校园网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要让学生重视契约精神在诚信教育,特别是诚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约主体行为中“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律教育作用。将诚信道德教育自觉纳入到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过程中去,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朋友交往等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诚信道德能力。

诚信教育论文篇(2)

【英文摘要】Education&nb……

“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不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起来,而且,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道德的内容、体系及其价值和意义还相当陌生,这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得不到社会道德力量的强有力的支撑,在许多地方,“诚信”的丧失已经成为窒息经济发展的强大障碍和“瓶颈”。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社会主义“诚信”道德体系,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诚信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既有赖于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众对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也有赖于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这是因为现实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无明无刻不对学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学校毕竟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并且具有强大的教育能力,一个社会如果要想主动地改造和重建社会道德,它就应首先在学校中倡导并实践新道德。一些专家曾这样评价20世纪上半叶杜威所倡导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认为这次改革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教育方面没有取得成功,但其倡导并实践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学校气氛,却渗透到年轻一代的深层道德价值体系中,为现代美国式的平等、民主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和久远的民众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我国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新道德体系,就必须在学校中倡导并实践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新道德和新道德教育。

“契约——诚信”教育是适应时展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平等——民主”教育、“尊重个人——社会合作”教育一起,共同构成新时期新道德教育的基础。因为这三个方面是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新关系的核心道德基础,代表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我们之所以成对地提出三种新道德观,是因为每对道德观或道德行为都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契约就无所谓诚信;没有平等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没有对个人的尊重,社会合作就难以健康的发展。

应当看到,我国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首先,当前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污染已经十分严重。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广东电白县利用BP机高考舞弊案一度引起全国震惊。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北京、重庆、长春等地高校大学生以考试“”和“”“中介”为“职业”[1]。另据《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30日报道,不少“考试”已把阵地转移到网上,一知名网站上“”求职的贴子在72小时内竟被点击99次[2]。考试作弊在许多地方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已经达到了不用严厉惩罚的手段已难遏制的地步。其次,“诚信”教育还没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进入到教育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教师不仅不熟悉“诚信”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而且在教育活动中非诚信言行发生的频率相当高。一些中小学教师居然鼓励和纵容自己的学生考试作弊[3]。《中国青年报》2001年7月15日报道:去年高考前夕,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中一些教职工为了提高升学率、多得奖金,私自决定让个别高二尖子生报名参加高考,致使283名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报名,其中有近80名学生涉嫌替考[4]。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一些教师还循循善诱地教学生说谎。《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4月29日报,郑州巩义市大峪沟镇当时的教办主任于2001年秋季至2002年春季两个学期,违法向大峪沟镇4所中学和23所小学在校的8000余名学生统一发放了非法出版物6万多册,非法获取利润5.7万元,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大峪沟镇教办指示教师把这些盗版材料统一收藏起来,并教育学生统一说谎,在明白卡上互相代签家长姓名[5]。

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其实施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

一、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在此我们举一个相关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的不同。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例如,中国人对孩子好坏、成功与否的看法多半是看重他们的最终学业成就。如果孩子在重大考试中通过作弊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家长或教师会给以默认甚至赞许。这种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有了被容忍的社会心理基础。

因此,要改变或根除儿童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必须从根本上纠正只重行为结果无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在儿童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比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教师应带头实践“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为班级的比赛分数而允许或默认学生的“替跑”或“超项”现象。

二、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中低年级的孩子常以一种“对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即“你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你,你对我说谎,我也对你说谎”。他们还认为,抄别人的作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损坏别人什么。因此,对待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者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孩子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在这一时期,教育者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事原则,他们有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倾向。在这一阶段,要引导他们既要重视行为结果,又要重视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学会全面分析和评价社会上人们的行为。

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

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一些学生个体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相应的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特别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具体而言,教师对工作要忠于职守,决不能敷衍塞责;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民族、性别、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学生;教师决不能因个人私利向学生和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或谋求其他方面的方便和好处。

四、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发展。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对诚信情境或事件的感知——情感关注与参与——诚信价值判断(辨认事件的诚信与否以及卷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责任意识与明确态度——诚信行为抉择——诚信行为的实现与坚持。每个阶段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可能。如果是肯定的,就前进到下一阶段,否则过程中断[6](P86)。个体诚信选择的心理过程有时瞬间就能完成,但在复杂条件下,将延伸较长时间并伴随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困难的选择。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代价和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以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与社会对其诚信水平期望之间的矛盾为动力。

在诚信教育中,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教育者还要以个体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以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因为只有当个体目前的诚信水平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和诚信要求处于某种矛盾的状态,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国.重庆“替考”疯狂表演[N].工人日报.2002-06-26(6).

[2]邓晓笳.网上论坛成了“”的自由市场[N].中国青年报,2002-04-30(7).

[3]邓江秀.讨论·我看考试作弊·教师也有责任[N].中国青年报,2001-07-24(5).

[4]蒋wěi@①薇.曹县一中:高考替考已成公开秘密[N].中国青年报,2001-07-15(2).

[5]耿健.6万册盗版书坑害8千学子[N].中国消费者报,2002-04-29(1).

诚信教育论文篇(3)

在当今的高校范围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模式上注重大学生的“应试”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在诚信道德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空缺现象,而对于高校的教育主体教师而言,由于自身受到高校教育模式的限制,在课堂的教授上,大都是只教授专业知识,对诸如思想道德等软性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在接受教育地位上处于被动状态,诚信教育的缺失就显得顺其自然了。此外,高校中关于诚信教育工作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诚信评价机制缺失、诚信激励机制的缺失以及诚信制度机制的缺失。由于这三大方面制度的缺失,促进高校建立诚信教育机制。

2.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理想化。

近十年以来,由于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以及诚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也颁布了诸多的法律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法律法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表层的,并没有扎根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一方面,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高层领导起到了监督与指导的作用,由于政策的下达,更多的高校领导就将“功绩”理解为了最终的教育目标,对国家的政策引导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不能全方位地落实于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之中。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从微观上控制诚信教育的落实,只是一种宏观方面的把握。由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就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实质的功能。而从目前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高校诚信档案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定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约束,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约束来加大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关注,从而引导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高校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片面化。

在目前的高校诚信教育中可以发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诚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一种理论化较强的教育模式,大都是以学生的理论能力为培养目标,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很多的框架就被凸现出来。在这种教育的框架下,诚信教育呈现出被边缘化的状态。简单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中,诚信教育是一种不在计划之内的教育。同时,由于传统教育方式更为保守,在发展步伐上并不能凸显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在教育培养的方式上不易打破常规教育,教育方式比较呆板。因此,高校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保守性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培养,受到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诚信教育的发展步伐就被限制了起来,成为可发展可不发展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高校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1.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普及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意识从宏观上来说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体现着一个人的个人品质,而从微观上来说,则是体现出了大学生自身的处事原则,是当今人才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而建立诚信档案就是将学生的诚信从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督管理。从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式。通过诚信档案的监督管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普及化,从而促进了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而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普及化离不开诚信档案的支撑。

2.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不断重视,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急需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支持。然而,在高等院校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在诚信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在与高校互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所以,要想对高等院校管理进行优化,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来完善高校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需要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支持。

3.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阻碍高校诚信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今社会,加大对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诚信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可以说,诚信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的发展关系。目前,受到教育发展前景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正趋于一种创新化的发展态势。在教育模式的创新中,将学生的软性培养列为培养的目标内容之一,而这种软性培养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培养。希望通过加大对学生的诚信素养的培养,来提高教育的质量,最大程度上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不难发现,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需要诚信教育的支撑,而诚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诚信档案的建设,也就是说,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这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建立诚信档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的诚信化。

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而言,建立诚信档案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诚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诚信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体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层面而言,建立诚信档案对其自身起到了督促检查作用,从入校到毕业期间,高校通过记录诚信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诚信建设的地位,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学习与生活纪律的习惯,让自身的诚信素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这种思想意识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诚信档案的建立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的提高。总之,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建立诚信档案无疑对自身的诚信培养有着推动作用。

2.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管理中制度化的形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项目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随着诚信档案体系在高校的实践,从管理层面上而言,诚信档案的优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制度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说,诚信档案体系建设得越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也就越完善,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某种层次上而言,诚信档案的建立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由于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具有监督的功能,所以诚信档案在建设实践中就具有规范的特征,而这种规范性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表明了诚信档案体系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而通过诚信档案与高校管理的关系,诚信档案的建立无疑会促进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诚信档案体系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通过这种促进关系来促进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

诚信教育论文篇(4)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堪忧,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课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学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考试诚信问题;多所高校表示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并顺利毕业后存在拖欠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社会中的不诚信风气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宏观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造就了市场混乱,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出现。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丑陋的现象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脱离实际

诚信教育脱离实际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道德教育有三个来源,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显性的,具有直接性和显著性,但当前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现实性,道德目标设置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能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从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钱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感到困惑、焦虑和彷徨。同时,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本身行为的矛盾也会导致这种冲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种不诚信行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从小建立的道德观如巨厦崩溃。

3.制度性监督机制缺失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监管的不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国,诚信道德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种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流动很少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诚信问题不会成为突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紧密、广泛、复杂、频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关系里,传统的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约束是有限的,当维系诚信的传统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力,而社会尚未建立或健全与市场经济所匹配的各项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诚信缺失现象便会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终究是从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实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二)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经验借鉴

在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是纯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种规范教育,诚信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而越发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行为,对学术研究、考试、还贷等具体行为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标准,使学校的总体要求能够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在日本人看来,道德行为可以直接地归结为“诚”的行为。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道德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梅原猛就曾提出应该进行心灵的教育、独立尊重的人格培养,把不撒谎作为最起码的道德原点。在瑞士,诚信作为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规定,诚信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原则。在德国,国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每个公民拥有一套信用信息档案库,用以记录个人信用行为,个人信息档案库伴随公民一生,使得诚信教育脱离了宣传感化的空洞,成为一种实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其德育生活化为我国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是重视渗透。重视通过隐性教育、学校环境、宗教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注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诚信内容,通过环境渗透使学生在诚信环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渗透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诚信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渗透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整个学校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渗透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二是重视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是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对于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意义重大。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了解人与人相处中诚信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这样就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一个大环境。三是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在美国的学校内,随处可见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等。同时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纪念堂、图书馆、博物馆,以正面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教育学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诚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诚信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

诚信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诚信行为规范,三是使诚信德性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增强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意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省与反思,增强自身诚信意识。二是掌握诚信规范。诚信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诚信为行为标准的规则范式。个体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因此,大学生诚信规范的培养应当放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脱离社会生活的诚信规范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现实意义可言。三是养成诚信习惯。诚信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诚信行为后养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诚信习惯行为已经脱离了意志的约束和限制,表现为一种不经意的自然行为,实际上诚信习惯是一种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依靠大量诚信行为累积而成。这些诚信行为只能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代大学生崇尚务实,目标越贴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容易达到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因此,诚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等关系,选择能为普通学生接受,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道德目标既要体现崇高性、超然性,又要体现可行性、现实性;既关注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诚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实践

诚信教育需要理论指导,但更需要实践体悟。一方面,“诚信教育课需要思想理论指导”,这要求我们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加强诚信道德理论指导,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职业生涯指导课中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内容。这些专门的理论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将诚信作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础,使诚信道德内化为行为习惯,坚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学校在开展诚信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运用谈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互动地学习,使学生将诚信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用心体悟诚信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诚信教育需要生活实践。一是要将校园作为重要实践课堂。学校应当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广泛地开展主题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主题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诚信道德品质实践外化的重要场所。主题社会活动形式可以是诚信承诺书、诚信榜样宣传、诚信征文活动、与诚信相关的党团日活动、诚信事迹展览等。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资源和传播优势,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二是要将社会作为重要的实践课堂。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诚信的内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提高诚信觉悟。

(三)诚信教育的环境形成系统

一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担负着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为人,起到诚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在大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辅导员的行为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辅导员的行为举止和教育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其次,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行为是否诚信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诚信教育的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学诚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则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就会基础不牢,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成年人诚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各类资源、环境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进行,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应包含学习行为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生活行为诚信、择业行为诚信等,这些行为评价应当与大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研究生推荐、学生干部选拔、入党考察及各类评优工作挂钩。诚信档案建设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教育,通过建立目标、设定方案、制度内化、评价教育等方法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醒着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各方面坚持诚信做人。

诚信教育论文篇(5)

二、诚信原则在经济法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得诚信不再只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当中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更是社会应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诚信原则是贯穿于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行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信托法》第五条:“信托当事人进行信托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还有很多经济法律规范中写入了诚信条款,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在经济法中诚信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法教学也应将诚信教育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应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去。

三、经济法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高速发展,对于传统的诚信观念所带来的很大的冲击,人们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人们不停的追逐金钱,利益至上的思想导致严重的不诚信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诚信危机2。诚信危机的造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究其根本无非是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公民个体来讲,内化于思想中的诚信道德越来越弱化,尊崇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同时信仰的缺失,让人们做事无所顾忌,只要是关乎自己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做,不管对他人,对社会能够造成什么样的损害,这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商业企业一样,企业是由人来创办的,是由人去实际经营的,诚信缺失没有信仰的人去从事商事活动,最直接的后果是,为了利益去造假,去违约,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外在原因是制约诚信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失信成本过低,行为主体基本不会冒什么风险就可以得到几倍于风险的利益,屡获成功,那么还有谁愿意甘愿当“傻瓜”眼看别人获利,自己抱着诚信去吃亏呢?内在德育教育的弱化,外在法律制度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共同引发了现代社会的诚信危机。

诚信教育论文篇(6)

二、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管理和解决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很多努力,如积极改进学术诚信的管理政策,提出预防学术不端的策略和措施,建立学术诚信的教育项目等。自2008年起,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和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联合创建了学术诚信服务,引发了英国高校对学术诚信教育的又一次反思,并积极推出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措施。

(一)使用电子检测工具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监督

使用电子剽窃检测工具对学生的文本作业、学术论文等进行鉴别和监督已成为英国多数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一项措施。例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莱斯特大学等多所院校都使用了Turnitin软件来检测学术研究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且这一检测软件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引进和使用;邓迪大学创建了一套维护学术诚信的剽窃检测系统,即将SafeAssign软件嵌入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以此检测论文内容是否出现抄袭、复制他人作品的现象。邓迪大学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的检测结果记录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尽管这一电子检测系统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所检测文本的剽窃率会因研究时间、研究主题、参考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够精准,但总而言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管理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创建有效的维护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体系

建立或引进维护学术诚信的制度是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1-2005年期间,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生上交的非原创作业数量每年成倍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避免学生学术作弊的情况,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引进了学术行为办公系统(ACOs)。起初,该校制定了相应的学术规范、错误行为的记录方式和年度报告形式的模板,根据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自2005年开始,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究方面的论坛,鼓励参会人员积极提出建议、分享经验,并年度报告。同时,学校也强调对学生学术规范和研究技能的指导,如正确使用Turnitin软件、PLATO资源等。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对系统进行评估,并创建了相应杂志和国际性刊物。总之,学术行为办公系统的创设大大地改善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促进了师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三)开设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

英国高校维护学术诚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课堂教学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学生的学术诚信的信念及行为进行熏陶和指导。莱斯特大学设计了一种对学生个体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网络辅导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创建了一种网络课程(LSE100课程)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给予指导。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更具特色,注重在整个学校环境中创设一种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将制度性的维护措施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教职员工的参与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结合起来,统筹合理地维护学校的学术诚信。首先,该校为全校师生制定了一套高等教育的价值准则和培养目标,体现在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并将诚信的理念融入整个学校的活动中,如课程开发、学术评估、宣传活动等。其次,该校开发了一门供所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观念和重要性、理性学业评估的价值,并设计了消除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方法。剽窃消除课程的学习需要6周时间,该课程主题为“学术的旅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术写作的技能、参考文献的规范、检测学术研究作品Turnitin软件的使用等。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已被该校学生广泛接受和学习,很多导师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最后,学校对使用剽窃消除课程和Turnitin软件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举办一些研讨会来鼓励师生们积极探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2009-2010学年,该校有1900名学生得到了相关的信息培训与服务。北安普顿大学的剽窃消除课程已实施了十几年时间,对师生坚持诚信的学术研究理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开发网络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

创建相关网站,分享网络信息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活动是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方式之一。例如,伦敦城市大学建立StudyWell网站,为师生们提供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站最初的创建理念源于学者布卢姆(Blum)在2009年提出的一种观点———高校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由高校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结果所致。因此,StudyWell网站的文化与英国伦敦的公共社会机制相适应。网站创建的目的是预防学生的学术剽窃行为,促进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包括理解、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其资源包括学术评估、学术行为规范、学术行为指导的相关信息,以及该校图书馆和学生会提供的一系列信息等。为了使网站更有吸引力和活力,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网站中添加了更多的个人反馈、测验、预防剽窃的视频等信息。随着网站不断更新和发展,浏览和使用StudyWell网站的人数不断增加。网站极大地宣传了英国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

(五)利用小组活动、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

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学生小组作业、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尤其是外国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鉴别学术剽窃。格拉斯哥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写作能力,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资源(尤其是原始资料),并避免学术剽窃行为,采用了学生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如期刊论文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写作案例,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学生在小组内集中讨论案例的内容,如该案例是否具备诚信的学术研究态度,是否存在剽窃,如何引用文献、释义等;请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概括材料中例证的优缺点,并深入理解材料的细节。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疑问和专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们主动探索案例背后的一系列写作规范,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亚伯丁大学为了预防和解决学生无意识的学术剽窃,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入了各种关于学术写作、预防学术剽窃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师生能够建立密切联系,并持续交流观点和意见。通过学生、教师、专家人员在研讨会中的意见反馈来解决学术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减少了学校中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

三、对我国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

学术诚信教育得到了我国高校日益关注和重视。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而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却普遍堪忧,这与高校所持的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不符。北京大学的王辑慈教授曾指出,在我国的高校和学术传统中,根本没有严格的参考文献制度,这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土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也认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关注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之处,积极借鉴英国高校的有效经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开展规范的学术研究活动。

(一)建立有效的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和严格的学术纪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了一系列关于学术诚信建设的文件。例如,教育部于2002年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11年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的《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生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这些政策意见和部门规章力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学术道德奖励和惩罚制度来强化高校学术诚信的制度建设。但是,除个别院校外,如北京大学2006年出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等,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重视对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与制度建设,学术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不断。因此,高校需要从自身做起,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制度,从学校管理规章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安排,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提供,有效地保证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进行。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诚信的教学活动

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为研究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四川大学开设的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等。此外,高校图书馆也拥有很多关于学术诚信教育的学习资源。然而,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学术诚信教育名不副实,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不仅不够正规,如缺乏系统教材和专业教师,而且教育方式简单,没有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校图书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宣传学术诚信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对学术诚信不够重视。因此,各高校应该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践行学术诚信教育。例如,开设讲座、举办报告会、进行集体教学等;积极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一起参与学术诚信内容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辅导或网络授课等。总之,我们应将各种学术诚信教育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价值并在实践中用诚实、规范、端正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

诚信教育论文篇(7)

2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诚信教育论文篇(8)

朱镕基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演讲中郑重提到,“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开展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普华永道的《2003年度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高达39%的亚太地区企业在过去两年中发现或举报过内部经济犯罪问题;在《2007年度全球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中,有43%的公司遭遇过经济犯罪,直接损失已经累计超过42亿美元。而包含在经济犯罪内的这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犯罪活动,几乎都与财会人员丧失诚信操守而做假账分不开。

除在经济领域外,不诚信现象还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造成危害。如生产领域的三鹿奶粉掺假事件引发的产品质量信任危机;政治领域中常被媒体曝光的个别地方政府公信危机等。作为象牙塔的大学内部的不诚信现象也此起彼伏,如某著名大学知名教授学术造假事件;某大学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字不改”抄袭事件;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的各类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作弊新闻事件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2005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说,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教育部的调查则显示,20%的贷款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还贷违约情形,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诚信记录破坏的严重性。

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高职院校在这样不利的内外教育环境中,要培养出具备诚信等职业道德素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为这些工作在财经一线的会计专业学生设计构建实效的诚信教育体系是当前紧迫的工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之现状及成因分析

1、对建设诚信教育系统认识不足

教育界的共识是,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理想状态是一上岗就上手,于是大多数高职会计教育系统都理所当然地围绕做强会计岗位动手能力设计环节和内容。因此而形成的局面是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大多数学校还未设计出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或在相关课程中没有考虑增加诚信教育环节和内容。专业教师一般认为诚信教育是政治辅导员的专属范围,与专业课程的授课无关。多数院校会计方面精品课程建设中鲜有跟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由此可见一二。

另外,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乏设计和创新。说教式地传授、明知故问式地讨论和案例分析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置身于真实经济环境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事项和关系与道德冲突,需要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职业判断时,很容易得出丧失原则的错误选择。学校对诚信等会计职业道德系统建设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导致了以上结果。

2、缺乏丰富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

多数专业教师少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时间较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不敏感、不熟悉,理解不深刻。以这些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自然也就忽略了诚信教育内容,或者即便有诚信教育内容也是止于纸上谈兵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对诚信等职业道德学习积极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

3、组织(社会)的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

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组织(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社会)价值观、信仰和目标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信仰。代表组织道德文化的高层管理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账目、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偷逃骗税、侵吞国有资产等干预会计工作的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而网络的发达使这些不诚信的案例迅速传播。接受速度快的个体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捷径。

4、会计职业资格等证书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力度不够

目前,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会计职称考试还未增加测试职业道德水平的内容。而高职会计毕业生必备证书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虽然有专门的职业道德考试科目,但由于其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形式,实际上是测试学生的强记能力,无法测试考生的职业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

1、重视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的课程体系

(1)开设更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推崇伦理道德,弘扬会计诚信,这也是行为科学和人本管理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会计教育应该为学生开设更多关于历史、社会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拥有广博的商业背景知识,能够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有充分、客观地了解。

(2)在相关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嵌入职业道德教育。如企业在处理税务问题时往往存在着道德冲突。即会计人员要选择通过逃税漏税来满足单位或个体的经济利益还是选择足额缴税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我们可以在原税务课程中增加案例,用来讨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问题。以小组讨论、实况模拟等多种形式,结合道德观、价值判断、沟通技能等与会计问题进行探讨,让其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否中做出职业道德判断,并由自己承担不同决策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决策能力的提高,树立诚信纳税责任和意识。

(3)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需要在实践上加以体验。使学生近距离地感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训实习两部分。校内的会计模拟训练不应只是会计技能的演练,应使其更具仿真性。要设计出错综复杂的虚拟经济环境和岗位,设计出可能产生道德冲突的会计事项,使学生不得不做出职业道德判断。

校外实训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是学生了解会计职业、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实习指导师傅、学校指导老师、实习小组长等都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如实习态度、遵纪情况、实习表现、实际操作技能等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纪行为、弄虚作假行为等要进行记录并严肃的批评教育。培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诚实品质。

2、打造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团队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吸引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资深会计人员等工作经历丰富的人员到校兼职,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特别制定会计专业师资培训规划,除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外,还要注重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方面的提高。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信用氛围

组织(社会)的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营造一种“要想提高业务水准,工作事业有成就,必须重视道德、诚实守信,对所有的人讲真话”(SuzyWatlaufer,2001)的氛围。我们可以制定政策和制度,使社会各管理部门在对每个人的档案管理中增设个人的信用档案,实行全程信息记录和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开通社会查询个别资料热线,任何单位聘用人员,都可以从档案中查找其信用记录。“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5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建立社会信用之路任重而道远”(林毅夫,2002)。但我们可以先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建立大学生信用等级制度。如专业和学生、教务部门共同成立专门的内部职业道德评审机构,建立起一种支持监控的文化氛围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准则。机构要与每一名新同学入学开始就签订诚信条约,条约中要量化职业道德考核点和标准。此外,机构可在每个班级都设有一名“诚信人”,任何同学如果觉得身边的同学有不诚信行为,都可以匿名方式向“诚信人”投诉,对发现的诚信问题及时计入诚信档案并教育处理,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

4、加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的考核力度

目前,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把职业道德课程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将其列入职业准入的必备条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在2008年8月颁布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为“两个层级的专业考试”。其中,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测试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会计职称考试应该参照注师考试增加能客观测试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内容。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把客观题形式考核方式改成综合案例形式,切实使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

四、结语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教育应当努力探索并最终构建完善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配合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批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能“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鲁美娟、刘高常: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本科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5).

[2]张前、李洪光、姜文华:对会计学专业开展诚信教育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5(1).

诚信教育论文篇(9)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教育领域到经济领域不得不面对这些事件和现象:某学院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有近百人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结果只有几个学生还贷;北京大学某博士生导师剽窃他人的学术论文;一些学校打着函授或继续教育的名义,学员只需交一千几百元即可买到一张文凭;百年老子号南京“冠生园”用陈年旧馅造月饼;上市公司造虚假财务报表;市场上,稍微不留神就会买到“瘦肉精”猪肉,“三聚氰氨”牛奶,“苏丹红”咸蛋,而找回的零钞很可能是仿真度极高的假钞……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这些诚实和信用的缺失,令人痛心疾首,国人的诚与信去哪里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失信行为既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又大大降低经济效率,扰乱整个经济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为此,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诚信道德建设这一问题,制定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当中,诚信应看作是整个道德体系确立的基石,整个道德体系的大厦正是以诚信这个核心建立起来的。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将诚信作为我们行为的根本规范。并自觉履行。

二、当前我们对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教育是诚信道德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2001年全国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是围绕诚信展开讨论: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分别装的是——美貌、健康、金钱、名誉、才学、机遇和诚信,准备过渡,渡船梢公说,年轻人背的东西太多太重,必须丢弃其中一样,否则船会下沉。究竟丢弃哪样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分析。在传统教育下,相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留下诚信。放弃其它当中的一样。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明确放弃诚信。而选择金钱、名誉、美貌等。因为他们知道,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讲诚信会吃亏,不讲诚信会得到好处。从高考文章内容反映了一个问题,并引起我们的思考:选择了诚信的学生一定就是诚实守信的学生吗?而选择放弃诚信的学生一定就是道德品质低下的学生吗?事实上,有一部分选择了诚信的学生是为了迎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取得高考高分,他们知道讲诚信的人会吃亏,他们不想吃亏,所以不诚实地选择了诚信。而放弃诚信的学生恰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价值取向,但文章分数较低。这反映了不诚实的学生选择留下“诚信”得到好处,诚实的学生选择放弃“诚信”却吃亏这样一种怪现象。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诚信道德施教中,我们只注重传授。讲解道德原则规范,单纯把诚信教育上升到精神层面,把教育理论化、简单化,忽视了每一个人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传统的诚信教育缺乏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与时俱进的观念。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诚信是侧重对人的人格信任,它以道德为支撑,通过言传身教,重感情、讲情理,要求单方面主动实践,不求后果,哪怕对方既不诚实也不守信,自己也不能丢弃立人之本——诚信。其实,这是与中国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在封闭的小农经济中,经济交往范围狭小,缺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契约平等观念,传统上只重视整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甚至否定个体利益。可见,“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改革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个人或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效益最大化就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最高目的。这样,社会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经济利益,特别是个人经济利益的取向逐渐成为社会和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但问题是:人们如何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私利,是以诚信,既利己又利人的方式,还是以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方式?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都以诚信的方式进行谋利活动,抛弃非诚信的方式,我们教育的惯用手法是道理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侧重人格的塑造,认为只要加强道德说教,把人们的思想搞好了,就会使他们有诚实守信的行为。但是,唯物主义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假如不讲诚信的损人利己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或者不需付出成本;又或者不讲诚信的损人利己行为最终承担的风险很少,甚至没有风险,那么这种“社会存在”就会让人在利益诱惑面前逐渐放弃诚信,不择手段去营利。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大多数人不是依道理的思想指导行为。而是按利益的思想指导行为。这就很容易理解:坑蒙拐骗者、制假售假者、偷逃税金者、贪污受贿者,他们明知自己的做法不对,有违道德情理,但都要为之,这是受利益魔鬼所驱动。学生不是不知道诚信的可贵和重要,但面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可能就会暂时牺牲诚信换回眼前利益。可见,人们往往不是依据道理判断行为的对错与否来行事,而是依据利益权衡行为的利弊大小来行事。三、诚信教育要与法制建设和信用记录制度建立相结合。与时俱进

我们的诚信教育不能再简单地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纯道德说教,这种道德说教只能劝善,不能禁恶,更不能惩恶,指望它来消除社会中各种不合情理、不合法的损人利己行为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借鉴西方法治国家,信奉诚信应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重视法律,强调契约信任,双方平等自觉履约,对违约失信者给予记录和法律的严惩。可见,我们的诚信教育除传授讲解道德原则规范外,还要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与时俱进,要依靠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和完善,重视建立一个切实可行、可具体操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信用记录制度,对不诚实守信的个人或企业给予毕生记录与法律惩罚,让他们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因欺诈所获得的利益,甚至让不诚信者无利可图。

尽管有人认为部分素质好的人群,他们文化高、思想觉悟好、自律性强,不会为了少许利益而抛弃诚信,这似乎说明诚信还要靠道德层面解决。但是,思想觉悟的提高、自律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讲诚信的人总是吃亏,得不到利益,而不讲诚信的人总是获得利益,那么诚信的人自身的生存也成问题,更不要说发展。这种情况下,道德说教就很难被大家认同和接受,出现了好人既出力出汗,但又流血流泪的尴尬局面。

诚信是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由当前社会物质内容所决定,属于道德范畴,虽然是精神上的东西,但是它能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和成功。这种利益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而且在实践教育中正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脱离现实存在的利益,教导学生不求后果,单方实践诚信,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唯心主义教育,是徒劳无功的。试想,在语文高考作文中选择留下诚信的学生,当他进入社会中,就一定会自觉履行坚守诚信的诺言吗?

诚信教育论文篇(10)

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日本诚信教育陪伴人的一生,通过家庭诚信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诚信的观念,而且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将诚信列为经营和用人标准,整个社会对不诚信的行为,都很鄙视,并且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日本还调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其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道德时间”设为必修课。美国则应用诚信准则作为美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基本准则,美国教育更在诚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诚信制度。根据所制定的诚信制度,美国大学都会让新入学的大学生签订诚信准则,并且由各大学中德高望重的教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学前诚信教育,使这些大学生重视诚信,遵守诚信准则。而在德国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很多的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如德国的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其他职业都制定了严格而缜密的考试规章制度,所有教育计划中的必修课程考试不能“挂科”,否则不能顺利毕业。国外的一些教育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其共同点包括政府、教育主管单位和各个高校在内的全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会使大学生意识到诚信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健全了诚信体系。国外还利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有的西方发达国家会利用学校开设一些有关的课程,这样可以通过宗教势力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灌输宗教信条,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待商榷。

(二)我国对现代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方面的现状分析

我国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我国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所以我们连续三年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深入分析了这几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采用了分类抽样的调查方法和随机抽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对黑龙江省某高校在校生发放问卷7000份,有效回收问卷分别为6800份、6540份和6760份。并根据牡丹江医学院教务处所提供的信息统计2011-2013年本校所组织的一切考试包括学期期末考试、大学生CET4、6级考试、考研考试等考试中违背考试准则的学生人数,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调查发现,针对“你认为自身诚信和就业有关系吗”,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36.5%、45.7%和54.4%的人认为有“很大关系”;而对“你认为现有的诚信教育有效吗”这个问题上,这三年都不足40%的人认为“有效”;在回答“你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不讲诚信,例如欺骗同学、家长或者教师,在考试中作弊等”时,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为45.5%和46%,仅2013年降低到39%;在对“你认为自己对诚信的看法是否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电视、网络和家庭等”时,这三年超过55%以上的人认为“有影响”。

二、制约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对诚信缺乏理性认识。一些不良思潮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甚至一些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社会的贫困生也受到了影响,表现出如拖欠银行的助学贷款等行为。还有就是社会不良因素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不仅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且还使社会正能量同步削弱。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人们对奢侈消费的向往程度日益增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高速发展,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很长,加之有效的网络监管缺乏,一些大学生存在不讲事实,恶意制造一些谣言等失信行为。对更严重的是,个别教师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进行学术造假。综上所述,如果不加大教师自身诚信管理力度,且伴有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不完善,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淹没。

三、国外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方面对完善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启发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诚信方面发展和培养的问题

在当今发展愈加猛烈的社会中,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不但表现在自身文化及专业水平的程度,而且还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上。高校应加大对其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在考试中,严格管理,正视学风和考风,不允许不守规则的学生有机可乘,在诚信考试中,不应有漏网之鱼。在互相了解中共同进步,严格按照民主评比及其教师和社会的推荐,在学生评奖、入党及就业中体现民主的力量,进一步体现诚信的可实践性。加强大学生诚信培养及管理,充实诚信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诚信的积极性和可塑性。从黑龙江省某高校制定“大学生考试诚信承诺书”和“大学生考试诚信”制度以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作弊的学生比例同比下降了30%。同时加大学风和考风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肃处理,形成对不诚信行为的高压态势。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责任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学习最新的诚信理论成果,将这些好的成果因地制宜地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要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包括运用心理学认识,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这点在牡丹江医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已经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为高校的大学生素质及文化的提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工作中要熟练且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相关知识,结合自己学生诚信教育的实际,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和“诚信为人,诚信施教”。

(三)加强全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投入

我们应该重视全社会的诚信水平,通过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来制约失信行为,通过立法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观念;正确运用社会传播媒介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扬“以诚实守信为荣”的品质,传播社会正能量,让人们在集体的大环境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及和谐;应该从小就重视孩子道德素质的培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将诚信问题放在心中;加大对诚信教育的投入,开设专门的高校诚信体系建设项目基金,帮助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发展和规划。

诚信教育论文篇(11)

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毕业论文造假等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监控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对于大学学习更加难以适应。这一情况造成独立学院学生面对考试或毕业论文设计等硬性学业任务时感到更加困难,不少学生寄希望于通过非正当手段完成学业,并由此使得独立学院学生中更容易形成不讲学术诚信,功利至上的不良风气。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对学业诚信问题往往不以为然,有的学生甚至理直气壮的认为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是合理现象。

(二)就业诚信方面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在求职过程中伪造证书、篡改成绩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处于劣势。出于对就业胜算的考虑,有些学生为往往会采用伪造获奖荣誉证书、篡改求职简历成绩等手段。对于这些现象,不少独立学院学生表示理解,认为这也是迫不得以。另一方面,为由于一些独立学院片面追求就业率,对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态度暧昧,进一步强化了本校学生对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合理化认知。

(三)社会诚信方面

大学生社会诚信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奖(助)学金评定、恶意拖欠学费、人际交往失信等方面。独立学院一般为民办或民资公办学校,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同时由于政策落实不同,独立学院学生的奖(助)学金授予项目也较普通本科院校更为稀缺。因此,独立学院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伪造奖(助)学金申请文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表示反感,但当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些学生往往言行不一,降低对自己的诚信要求。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诚信方面,就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方面也有所体现。就其特点而言,独立学院学生更容易将诚信缺失现象合理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身的诚信要求降低,对自身的诚信缺失行为也更少表现出羞耻感和负疚感。

二、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方面,这两方面原因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一)内在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与普通本科生差别不大,能力方面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也无明显差异,但在学习经历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普通本科生挫折较多。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方面自信心较差,挫败感较强,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不愿负出艰苦的努力,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不诚信的手段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社会评价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许多独立学院学院学生无法理性看待这一落差,很多时候表现出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强等心理特点,从而更容易降低对自身行为规范的要求。因此在对待诚信问题时,许多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标准偏低,诚信观念淡薄,对诚信缺失现象态度暧昧,对自身的不诚信行为也更倾向于合理化的解释和开托。

(二)外在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总的来说,学校因素也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一部分,但由于学校是学生直接接触且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因此这里将学校因素与其它社会环境因素分别加以讨论。

1.学校因素

独立学院一般为上世纪初开办的第三类本科院校,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尚不丰富,且在一定时期内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不少独立学院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够重视,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事实上,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也深为反感,并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少学校显得投鼠忌器,担心管的过严会影响学生的就读意愿,从而影响生源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也涉及到一定人力物力的投入,在一些学校看来这是“得不偿失”的举措。总之,许多独立学院限于一些主、客观条件,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客观上使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2.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也出现了功利至上,不讲道德的不良风气,并在广大高校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作为教育产业化的产物,功利主义思想在独立学院学生中也颇有市场,功利主义者往往只重个人名利,不顾社会规范。在对待诚信问题上,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诚信与否并不重要;有些学生则认为诚信虽然重要,但无法带来直接效益,因此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依然按造功利原则行事。此外,社会上的一些诚信缺失现象也为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提供样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年龄层面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正处于自身社会角色整合的重要阶段,社会风气的好坏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会不良风气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诚信缺失问题难以解决,直接原因是某些个人或团体通过不诚信行为能够获得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诚信行为的泛滥会造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崩塌,最终还是会损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许多独立学院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以盈利为办学目的,但作为学校毕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开展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该是独立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具体的工作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思政教育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形式,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作为学院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开展。由前文所述,独立学院学生学业诚信缺失主要的原因是在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及自卑感较强。以学院思政工作为平台,开展旨在提高学生自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有助于独立学院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增强完成学业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减少对不诚信学术行为的依赖,逐渐形成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学业的正确态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学生工作部门,并承担相应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在思政教育层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不需要太多的额外投入,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较大。

(二)学校管理层面

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并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从长远来看,如果放任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会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最终损害学校的根本利益。因此,独立学院学生诚信行为规范和相应奖惩条例必须得到落实。同时也要注意,针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始终应该围绕教育目的,而不是片面追求管理效果。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诚信行为的管理要与相应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规范管理的同时增强诚信意识,在思想上摒弃对不诚信行为的错误认知。

(三)学生自身层面

由前文所述,独立学院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受学校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自我评价和社会期望较低,独立学院学生对自身的诚信要求往往偏低,自觉提高诚信意识的难度较大。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诚信教育应该以学校思政教育和有关行政管理规范为基础,在这些外力引导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从而自觉遵守诚信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工作,认真学习有关诚信行为的管理规范,不断内化诚信意识,最终实现自觉的自我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