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6 08:59:17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

企业;总会计师;定位;职责权限

近几年来成为热点并被长时间讨论的我国企业(在本文中有时也指相应的“公司”)总会计师(本文所讨论的是我国企业总会计师问题,以下提到“总会计师”时如果没有特指,均指“企业总会计师”)制度改革,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到来。这既说明总会计师制度改革时机还不是太成熟,也说明争论的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正是因为这样,仍然需要各方学者继续探讨有关总会计师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为改革的到来提供理论支撑。总会计师制度改革,重要的是其定位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其地位,总会计师才谈得上能够依法行使职权,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结合我国有关总会计师的规定和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关于总会计师的相关规定

纵观国内外和东西方有企业财务会计负责人的历史,“总会计师”这一称谓最早出自苏联,且明显受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1978年9月12日国务院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第二条中要求的大、中型企业要设置总会计师,而且要求小型企业也要指定一名副厂长行使总会计师的职权,这是首次在我国相关制度中明确提出总会计师这一称谓。该条例第十一条明确指出总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负责,这在当时公有制经济体制下,实际上总会计师就是“对国家负责”。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其中通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确立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并赋予其新的相应职责。1985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本文以下简称“《会计法》”),明确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1990年12月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本文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进一步规定,“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条例》从“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主要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负责”方面对其定位。后来在2000年7月起施行的《会计法》中,就对设置总会计师一职有了“刚性”要求,就是“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5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本文以下简称“《公司法》”),也有相关条款规定企业经理或总经理(本文以下简称“总经理”)提请聘任或者解聘总会计师等企业“财务负责人”,董事会根据经理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修订后的《公司法》还进一步明确了“财务负责人”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本文以下简称 “国资委”)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本文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企业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符合总会计师有关任职资格和条件时,可以兼任也可以转任总会计师,否则一般应通过公开招聘或干部交流等方式选择合适人选加以配备;如果企业设置了类似总会计师职位的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等,企业就不再另行设置总会计师,但应明确指定这些类似职位的高管必须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

二、总会计师的设置

总会计师的设置问题,是总会计师定位、职责、权限、任免、奖惩等所有问题的前提。综合前面提到的有关法规条例可以看出,我国总会计师主要是指目前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包括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或者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下同)行政领导成员中,能够协助企业主要行政领导人专职管理该企业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财务负责人”,属于国家或地方党政有关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从以上规定情况看,关于我国总会计师的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可以设置到必须设置、再到界定设置的企业类型、设置的岗位名称等,已经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趋于与国际接轨,也越来越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总会计师聘任或解聘程序也经历了由企业主要行政负责人提名,党政有关部门任命聘任或者解聘免职,再到明确以公开招聘或干部交流等方式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后配备,然后按照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由国家或地方有关党政部门任命,逐渐改变或淡化了有关董事会根据总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总会计师”的规定。将来修订的《条例》想要规范所有类型的企业既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考虑我国国企干部管理等国情及《会计法》的规定,本文作者赞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或名称不同但角色类似总会计师的职位),其他类型的企业可自由选择设置“财务会计负责人”。

三、目前总会计师的定位

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必须在法律法规层面有其明确的定位。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总会计师(包括类似总会计师职位的财务会计负责人等,下同)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我国《会计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总会计师的地位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条例》已明确规定,总会计师作为企业财务会计主要负责人,协助企业主要领导人工作并直接对主要领导人负责。作为企业领导成员之一,总会计师全面负责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和相关经济核算,本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也必须有其参与。为确立和更加突出总会计师应有的的地位,《条例》还明确规定凡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就不再设置与其职责重叠的副职。《条例》明确规定,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阻碍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总经理、副总经理是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即高管。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在公开招聘相关央企总会计师时,也基本都明确了总会计师同样是企业高管,且一般都明确指出协助总经理分管财务管理工作是其主要职责。《办法》明确指出,总会计师就是同副总经理一样的高管中的“副职”,或企业高管中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负责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类似职位;《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现在我国总会计师对董事会或出资人负责,其工作职责主要是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财务监督特别是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为确保企业贯彻落实总会计师职责权限要求,《办法》明确要求企业应当赋予总会计师有效履行职责的诸如企业重大事项参与、财务会计机构人员配备建议、企业战略经营等重大决策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督、企业较大金额资金的支出联签等相应工作权限。为确保总会计师工作职责能够得到有效履行,《办法》明确规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由国资委根据有关法规条例规定进行监督管理。《办法》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企业如果未按规定指定专人有效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那么总会计师的相关工作责任问题就应当由企业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承担。另外,《办法》还明确要求企业应当积极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使企业财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主要领导人等职责权限逐步规范,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三者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监督的有效制衡的内部控制机制。尽管如此,关于企业总会计师职责的规定,决定了协助总经理分管财务管理工作是总会计师的职责中最主要的方面。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目前的定位就是:由董事会或出资人招聘任命并对董事会或出资人负责;与总经理、副总经理一样都属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按照中央或地方有关党政部门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任命;工作职责权限按国资委《办法》规定,主要是协助总经理分管财务管理工作。应当说,目前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这一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对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要求,与国际上企业财务负责人的定位相比,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另外,具有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特色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也在(国有)企业这一基本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应该说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定位还是比较符合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深化要求的。

四、我国总会计师定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总会计师制度从无到有再到今天已有近40年的历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不少理论工作者也认为其定位已经比较明确,但部分专家学者的理论论证,以及不少实务工作者的工作实践都说明,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定位还存在问题。事实上,关于总会计师的定位问题争论由来已久,这既源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也源于不同的法规和条例。例如财政部2010年9月印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本文以下简称“《规划》”),把总会计师定位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规划》还提出,为了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职能,确保能够依法提高总会计师地位,以不断适应现代会计职能重大转变,要积极推动修订《条例》。这种描述明显就与《条例》《办法》不完全一致。就《条例》的实践看,不少企业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例如有的企业总会计师与总经理等经营主管之间关系不太清晰,有一些国有企业既设置总会计师,又设置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使总会计师往往有名无实;有的企业为阻止总会计师进入高管层,只设一名不能进入企业管理高层的副总会计师,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干脆不让总会计师或副总会计师领导管理企业财务工作;不少企业确立的总会计师职责仍然基本停留在“纯”财务会计工作方面而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另外总会计师“权小责大”的现象在很多企业也都存在。这些定位及职责权限不清晰的现象限制了总会计师的职责履行,严重损害了其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目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已越来越重视股东(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或投资人,这里主要是指国家)价值。国资委明确指出要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多地关心股东价值,总会计师也将“增加股东价值”作为其履行职能的出发点。据此,必须重新审视我国总会计师的“定位”,比如有的研究者就认为,在目前环境条件下,总会计师应反过来兼任副总经理甚至是地位应仅次于总经理的常务副总经理。当然,笔者倾向于将总会计师定位为与外国的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财务官)相同,使之成为主管财务和会计工作的企业战略经营决策的最高策划者和组织实施者的核心成员之一。

五、总会计师定位问题决定于其职责权限

总会计师的定位应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如此方能确保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如果定位不准确,总会计师自身的职能也就难以履行,也谈不上实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的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当然更无法实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长远改革目标。笔者认为,当今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实行的CFO制度(这一制度许多文献都有介绍,本文不再赘述)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据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结合实际和改革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总会计师职责权限,并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加以规范和约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结合《条例》《办法》《规划》等对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的描述,笔者认为,总会计师既要有财务会计领导管理的传统功能,更要有参与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领导预算编制和执行、强化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更要兼具企业价值创造、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领导管理职责,以发挥总会计师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相关财务问题,特别是面临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企业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关切,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财务战略、价值管理及现代企业制度等要求,总会计师从职业角色上看,应定位于参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能以伙伴的关系和总经理、董事长等协同开展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决策工作,使自己在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核心竞争力有效增强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总会计师最终应成为集经营管理决策、企业和股东价值创造、部门和员工绩效评价、财务经营风险管理、企业内外相关方面关系协调等于一身的企业高级管理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会计人员职权条例[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8.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4]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法律出版社法规出版中心.总会计师条例[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用版[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7]财政部会计司.全面推进会计人才发展战略———解读《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Z].江西政报,2006,(10):39-42.

[9]兰云升.总会计师职能应向首席财务官看齐[J].中国总会计师,2010,(9):.39-39.

[10]陈箭深.总会计师在我国企业中的“定位”刍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0,(10):37-38.

[11]方耀民.从国外CFO制度谈我国总会计师的定位[J].经济师,2007,(7):177-178.

[12]张志芳.财务战略视角下总会计师的角色新定位[J].会计之友,2014,(1):30-33.

[13]殷树军.价值管理导向下的总会计师职能定位探讨[J].管理观察,2014,(10):48-49.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2)

在中国,一切被称为“大手笔”的事情,无论城建、工程还是人才引进,都类似于好莱坞之大片,重在视听效果,形成所谓“视听盛宴”。昆明市以官职招引经济学博士40名,说好说坏,关注度总是有的,这就是说,视听效果不错。

不能肯定以官职招引博士必然就能发展经济,也不能说必然不能。能不能发展经济,这要以后才能看到。然而,以官引博所反映的某些治理理念的模糊之处,则已然可见,也不会因“经济发展了”这种实际效果而改变。

“全球公选40名经济学博士担任副县级官员”,这个说法气派十足,主要在于“全球”。另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公选”。“公选”,这是一个缩略的说法,此处为“公开选拔”。文字经过缩略,能够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公开选拔,可以缩略为“公选”;公开选举,也可以缩略为“公选”。选拔与选举,不是一码事,但都缩略为“选”,再加上个“公”字,就能引着你恍恍惚惚地朝“现代政治”的方向去想。

很多人在议论昆明以官招博的事情,道理各不相同。有的说只招经济学博士不好,体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应当广招人才,不限专业;有的说一个昆明市用得着那么多经济学博士吗,不要浪费了人才;有的说不要仅仅以官职招人才,关键还是为人才提供各种用武之地;有的说博士可以招去做储备,锻炼锻炼,再做官。各种议论,没有一个是觉得“公选”、也就是“公开选拔”这个做法有什么毛病的。

但这不免还是让人有些困惑,一个地方的行政官员职位,为什么可以就这么被“公开选拔”了。一个地方的行政职位,不同于一个企业的岗位。对一个企业来说,董事会一决定,总裁、副总裁可以当即换掉。但任何一个地方,权力属于当地的人民,行政首长需要民意机关投票,政府组成人员需要由行政首长提名经过民意机关批准。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行政职位的获得理当来自于实绩而非身份。以博士学位而得官,这算是一种怎样的选拔标准呢?难道今日之博士,类同于科举时代之进士,可以一登龙门而为天子门生?

请不要被“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等旗号所蒙蔽,请不要被“博士”、“学识”、“有利于发展”等招牌所忽悠。很简单的道理是权力应当来源于谁,为什么被授予――权力来源于它所服务的民众,权力因为它实际已经展现出来的服务能力、服务意愿和提供更好服务的可能而被授予。

博士授宫,本质上与科举授宫一样,而现代政治需要权力建基于民众的同意。

随想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3)

新一轮人事变局

随着此前4月份,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调任新疆,中国新一轮地方人事调整拉开序幕。

同在5月31日,甘肃省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徐守盛不再担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调任湖南省委副书记,获提名为省长人选。此前,湖南省省长一职由接替张春贤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兼任。

6月2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接受袁纯清辞去陕西省省长职务的请求,由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正永任代省长。

包括新疆、湖南、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六个省区主要领导相继换人,就此媒体引述分析指,近期人事调整的一大看点是,共青团在培养高官方面的“摇篮”作用再次凸显。湖南、安徽、山西三省的新书记、张宝顺、袁纯清三人,都曾在团中央工作过十数年,也都曾在中央部委机关和单位工作,如担任过司法部法制司司长。张宝顺担任过新华社副社长,袁纯清担任过中纪委秘书长。这些历练对于主政一省的全面工作都有积极帮助。

此番调整之后,31位省区市党委书记平均年龄小幅下降至59.13岁;除了少数地方,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绝大多数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 “50后”成为省级党政首脑的中坚,如张宝顺、袁纯清、徐守盛分别出生于1950年、1952年和1953年。这也意味着地方省级党政一把手的调整已接近尾声。目前省区市党委书记中,还有3位“60后”: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以及湖南省委书记。其中,孙政才/2246岁的年龄“领跑”。

这波人事变动显示出中央对于曾在西部和边远地区工作过的官员的重视。如去年11月升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曾有工作经历;现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等,也有过青海工作经历。事实上,这也是中央在干部任用方面出现的一个趋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此前就表示,将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继续完善干部交流制度。

值得留意的还有,长期以来理工科挂帅的中共高层亦出现微妙变化,一些具有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政坛新秀逐渐崭露头角,进而打破中共长久以来“工程师治国”的局面。而且学历愈高愈有利,在职进修成为政坛的普遍现象。是法学硕士,张宝顺和徐守盛均有政治或经济学研究生学历,袁纯清更是管理学博士。现任省级党委一把手中,有4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重庆市委书记为北大历史系毕业;、袁纯清则分别是北大中文系和法律系的高材生;赵乐际也曾在北大哲学系学习。

此外,在徐守盛“出线”之前,曾一度外传国务院前总理之子、51岁的李小鹏,很可能从山西省副省长升任湖南省省长。而官方人民网6月21日最新消息显示,日前,李小鹏已出任山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职务,负责山西省政府日常工作,协助省长分管财税、金融等方面工作。

曾在团中央工作17年

公开资料显示,袁纯清1952年3月出生于湖南山区,12岁时,进入汉寿县第一中学学习。“”开始后,学校停课,他被迫回乡务农。后在1971年10月至1977年2月间,先后在家乡汉寿县和常德地区的公安局工作。

“”结束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袁纯清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还是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学长。在北大学习期间,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北大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等职务。

外媒习惯于将具有在共青团工作经历的中共干部归于一派,称为“团派”。袁纯清就一直被视为“团派”干将。自1980年1月毕业,他进入工作,历任团中央学校部干事、副处长,学联办公室主任,学校部副部长、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学联秘书长、全国少工委主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团中央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前后工作长达17年。

在这段时间,袁纯清也不忘给自己“充电”:先后于1990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又获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他还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外界同时注意到,袁纯清与其山西省委书记前任张宝顺两人的生命轨迹在团中央颇有“交集”:张宝顺1979年由交通部下属的秦皇岛港务管理局调任团中央青工部,比袁纯清早一年。张宝顺历任青工部副处长、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这一“交集”持续了13年,直到1993年张宝顺离开团中央,调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

而袁纯清从1997年10月开始,才正式离开共青团系统,他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纪委常委兼秘书长。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就是由他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布的。

1999年4月到2001年5月间,袁纯清还在北大经济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并获博士后证书。2002年,他更出版了《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一书,由此被媒体称为“国内运用共生理论研究经济的第一人”。

虎照事件形象受损

在短暂的中纪委工作经历之后,2001年3月,拥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袁纯清外放陕西。出任陕西省委副书记。同在这一年,张宝顺电告别北京,出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开始任职地方的从政生涯。

不过,二人的仕途升迁却自此拉开了些许差距。张宝顺2004年1月山西省省长,同年2月当选为省长,2005年升任山西省委书记。而2004年陕西省原省长贾治邦调民政部后,袁纯清据称“由于没有市政经验”接任无望,由副部级资历远比他浅的时任常务副省长陈德铭接任(注:袁纯清1995年任副部级的团中央机关党委书记,陈德铭2001年任副部级的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袁则兼任西安市委书记,直至2006年陈德铭调任国家发改委,他才出任代省长,次年2月当选为省长。

袁纯清在任西安市委书记期间,曾被列为“全国受到关注的市委书记”之一。2005年2月,西安市推出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以白皮书的形式向社会报告西安的“发展理念”。同年,以大唐文

化为主题的“大唐芙蓉园”开园,一度引发当地新的旅游热潮。袁纯清当时对媒体表示,该园是西安独特价值的代表。而以该园为代表的“唐皇城复兴规划”也成为分析人士口中袁纯清的突出政绩之一。

在陕西工作期间,特别是在其担任省长职务之后,袁纯清对陕西的定位多在“绿色”上,他致力于还原陕西历史上曾经的“山清水秀”。2007年,他撰文《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发表于当年9月的《人民日报》,全文近40009,特别强调了能源、资源大省陕西面临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问题的紧迫性。

然而,2007年陕西镇坪“华南虎照事件”,举世震惊。事件引起社会对政府诚信的议论、怀疑乃至批评。2008年2月,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6月虎照被认定系假照片, “拍照人”镇坪农民周正龙因诈骗罪被逮捕,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朱巨龙被免职。

在虎照受到广泛质疑之时,2007年11月,时任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曾表态说: “华南虎不久即会有结果。对华南虎进行适当考察是必要的,政府的鼓励行为没有错,考察华南虎的踪迹,比照片的真伪更重要。”而事后在2008年7月陕西省政府全体会议上,他则称事件主要原因是“相关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虎照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时,恰值中国多个省份人事变动,2007年11月外媒一度报道称,袁纯清极可能在短期内调任上海市市长。为此,袁纯清在香港会展中心出席陕粤港经济合作活动记者见面会时,还专门澄清说这是“没有根据的传言”。

晋官难当

此次袁纯清告别工作9年之久的三秦大地,东进入主山西,被认为“厚望在身”。提及山西,必然和煤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是煤产业;其次是煤矿安全事故;还有就是生态环境。由于煤炭大省的特殊性,山西矿难事故频发,该省省长也曾短时期数度易人,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2004年4月30日,山西临汾隰县梁家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36人遇难。当时张宝顺就任山西省省长尚不到3个月。据媒体报道,令张宝顺愤怒的是,由于该矿在出事前被多次层层转包,以至于连事故责任人都迟迟难以确定。半个多月后的5月18日,山西吕梁交口县蔡家沟煤矿再次发生特大煤尘爆炸,33人死亡。张宝顺升任山西省委书记后,与其搭档的两任省长和孟学农都黯然下台――前者因调文化部后涉经济问题被免职;后者则因2008年9月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128人遇难而引咎辞职,由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临危受命,出任代省长。

接连发生的特大矿难、收取资源价款后对省财政的巨大改善,让张宝顺决心实施煤矿产权改革试验,以临汾为试点的山西矿权改革序幕随即拉开。但2009年,山西煤炭产业大重组引起了业界褒贬不一的分析和评论。有观点指。山西煤炭业“国进民退”令此前投资中小煤矿的浙江等地民资损失惨重,而这种整合并未使矿难因此减少。同时,由于煤炭重组,2009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下降8.1%,位居全国倒数第一,全年GDP增速也仅为5.5%。

为了整治煤焦领域腐败现象,在张宝顺力主之下,山西有关方面自去年以来,还开展了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集中解决煤焦领域和非煤矿山领域的突出问题。

除此之外,“黑砖窑事件”更令山西蒙羞,而前不久发生的“毒疫苗事件”也颇具争议。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4)

据中新社报道,58岁的卢展工应聘的是河南省纳海广告有限公司媒体发展代表一职,并称自己“年龄虽然大,但是经验很丰富,与媒体联系很多”,尽管如此,招聘公司还是拒绝了他。公司负责人称:“就算当初知道是卢展工书记,我们同样会一视同仁,会拒绝他。因为我们招聘的职位需要年轻一点的,能跑的。”

微服私访的卢展工,亲自体验了一次“四五”(即年满40岁、50岁)人员求职的艰辛。在中国内地尤其是人口大省河南,卢展工所遭遇的亦是无数“四五”族的遭遇。

报道引发了对于中国高龄群体就业问题正遭遇制度瓶颈的关注。有资料显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其数量将达到总人口的1/3。这就意味着,中国高龄群体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国内媒体同时对卢展工体恤民意、换位思考的做法给予了普遍赞许。但也有观点指, “微服私访”效应背后体现的其实是现代社会政治下非常态的官民互动机制,还有称,省委书记“找工作”更像是一场“作秀”。

一个多月前的2009年11月30日,卢展工刚刚接替已到65岁省部级正职退休年龄的徐光春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其福建省委书记的原职则由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孙春兰接任。在福建已任职近9年、因一手促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获誉“卢海西”的他,自此开始了新一段封疆大吏生涯。其执政思路将给这个中部省份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值得期待。

知青出身

官方简历显示,卢展工出生于1952年5月,浙江慈溪人。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共。

在其履历中,有一段经历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黑龙江13年的知青经历。1969年,卢展工随浙江省第一批知青到黑龙江富锦新立屯插队。1972年,进入黑龙江建筑工程学校读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恢复高考后,又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该校是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的前沿阵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等都曾在此就读。

北大荒的生活,对卢展工的一生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据称,其还是浙江省委副书记时,有一年富锦市知青慰问团到浙开会,卢曾说过,“没有黑龙江的13年,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还曾称,“我是许多知青中极普通的一个,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赶上了机遇。”

毕业后卢展工被分配到浙江建工局,而他的仕途发迹始自浙江嘉兴。1989年起,卢展工历任嘉兴市委书记,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浙江省委副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等职,到任福建之前,是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

1993年41岁时即跻身副部级高官行列,是当时浙江最年轻的省委常委,仅仅不到一年就晋升浙江省委副书记,卢展工的资历可谓不同一般,其足迹此后亦跨越了中国大江南北。有评论说,他是李瑞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式的人物,基层出身,但水平很高,有魄力、有思想。凭借勤奋、精干、睿智以及创新、务实作风和扎实的基层领导,一步一个脚印,由一名普通干部成为中国政坛的一颗“新星”。

卢展工也被海外普遍视为由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发掘,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重用,是中共元老、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一系的“新秀”。

据传,1998年10月调任全国总工会后,卢展工曾被当时掌舵全总的尉健行看好未来接班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书记处第一书记。然而,2000年震惊中外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爆发,福建一大批官员涉案落马,促成了卢的仕途变道。2001年1月,被中央看中的他南下福建出任省委副书记,在副书记中排名第二,地位仅次于时任省长。

宋失卢得

卢展工的仕途升迁,除了与他个人能力及背景息息相关之外,外界也认为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机遇远比别人多”。

由于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的人事布局,调任浙江省省长,卢展工顺势出任福建省副省长、省长,并于次年1月当选为省长。

时隔不久,自2003年夏天起,外界传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患癌,但官方一直未曾证实。宋德福军人出身,曾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处副处长等职,1983年进入任书记处书记,当时团中央负责人正是现任中共总书记。1985年,胡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宋接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同时兼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93年3月出任人事部部长,直至2000年12月临危受命调任福建。

作为曾经的共青团“政治明星”,宋德福的仕途一直被外界看好,认为其政治资历最丰富,不仅拥有军队的背景,团中央、国务院主要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经历,还有地方省委书记的资历。惜乎身体健康的原因,最终他未能有机会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早在2003年5月,宋德福住院治疗后,中央就明确卢展工负责福建省委日常工作――其时他出任省长才4个月。2004年2月,卢省委书记职务,并于同年12月正式被任命为省委书记,2005年1月当选为省人大主任。而宋曾在2005年后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一副组长,2007年9月13日病逝,年仅61岁。

如果说,宋德福实现了将福建从“远华”案的阴影中带出来的中央意图,那么,思路清晰的卢展工则肩负了福建谋发展的大任。

据称,卢展工在闽口碑甚佳,中央对其曾有过评价:性格直率、办事果断、廉洁自律。有媒体报道,一个公开的说法是,在很多会议场合,卢如果觉得对方做法不对或者说法不妥,都会当场予以驳斥,让人下不来台。福建省政府一位高层也介绍说,“卢为人处事相当严谨,对待工作极为认真,遇到下属不当之事,当面指责,决不顾惜情面。”但他也敢于承诺、敢于突破、勇于承担责任,为人公私分明,属下对其“敬怕有加”。

福建官员早前在改革开放的一些举措上受到打压后,加上其他诸多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害怕出事不敢做事”的心态,而卢的作风与福建官场文化构成鲜明对比。刚任省长时,福建引资土地紧缺,卢展工亲自带队到省国土局调研,采用变通务实做法,解决了沿海城市工业用地问题。他还提出项目带动战略:从抓具体的项目着手,来带动地方经济、带动政府的服务质量。

海外分析指,福建政坛历来水深,有福州、闽南、客家以及外来的多派政治力量,近年更成官员的“龙潭虎穴”,卢展工能在这里扎下根来并取得相应成绩,实属不易。

曾“对撼”央媒

不过,外界对其亦有不少批评之声。比如,2007年3月,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在厦门兴建PX项目,此后曾传出参与联署的福建省副省长、台籍人士汪毅夫遭打压去职。2008年3月,卢展工对此予以否认,并称“这名官员已经提到正部级了”(据查,汪毅夫2008年3月出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再有,2008年7月,卢展工的“大管家”,原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落马,也引发了外界对于卢种种不利的流言蜚语。2010年1月18日,已因受贿819万余元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还有指,卢有能力,但作风霸道。福建建设“海西”后,外地贵宾到闽,当地官员都被要求说:“欢迎大家来海西”,时常搞得对方一头雾水。

另据福建媒体人士称,卢展工有时对负面报道缺乏应有的宽容胸襟。2001年5月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创办的《海峡周报》,就因创刊号多个版面报道地方基层接待吃喝问题而遭批,并于同年7月休刊,不久被迫停办。

2006年8月,特大台风“桑美”袭击浙江、福建后,卢展工在18日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曾言辞激烈批评一些媒体“不实报道”,矛头直指新华社浙江分社越境到邻近浙江苍南的福建福鼎等地采访。

这一罕见讲话随后在《福建日报》上发表,从而引发了福建官方传媒与新华社关于福建台风灾害真相的相互攻击:20日后的数天时间里,福建省委宣传部掌管的东南新闻网连续以“网友”的名义发表了《“桑美”风灾:考验媒体良心》等几篇文章,称“不实报道”是“天灾后的人祸”;26日新华社则通过新华网发表

《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桑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并配网评,予以正面回击。

海西操盘手

卢展工最重要的杰作,显然是提出并促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详见本刊2009年6月刊《海西的政治经济学》)。

2009年5月4日,媒体披露,《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已在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14日,国务院公布了《意见》完整稿,将海西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综合开放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海西范围除福建全省之外,还涵盖了浙江、广东和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随后,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相继赴福建考察,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成功举办。福建成为两岸甚至全球关注的热点地区。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就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卢展工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充和深化,2004年1月在福建省人代会上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2006年3月全国“两会”上,包括卢在内的福建团20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起初这并未受到中央足够重视,但随着40个部委及央企支持,等中央领导到福建考察海西的战略定位,尤其是近年两岸关系的趋暖,使海西摇身而成中央重点政策。在先后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共十七大报告后,其最终在中央政府层面首次得到承认并给予支持。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由此跻身两岸交流合作的崭新试验区,以及金融危机下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过去,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中国经济高地的包夹下边缘化倾向日显的福建,赢得了重新发牌的机会。台湾《经济日报》称,一手推动海西建设计划的卢展工,因此在大陆政坛被昵称为“卢海西”。

卢展工主政5年间,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福建GDP已由2001年的4258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10863亿元,成为中国第11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省份,其中2008年GDP增速高达13%。目前福建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三位,海西渐成规模。而在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后,海西将在打造两岸“三通”综合枢纽和主通道、推进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对台自由贸易以及两岸金融合作等方面,均有更多更有力的举措。

2009年6月,卢展工坦言,海西“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他以“战略任务”形容海西建设的对台角色。并表示,福建的总体实力已经接近台湾,而且发展趋势比较好,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福建经济总量比肩或超越台湾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据悉,福建的经济总量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台湾的1/40,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是台湾的1/13,目前则缩至台湾的2/5。

河南的期待

在任福建近9年后,河南成为了卢展工仕途的最新一站。一般而言,这也或将是他担当地方首脑的最后一站,因为已经58岁的他一届5年任期过后就将临近退休年龄。

履新之时卢展工表态称,“对河南仰慕已久”,并强调四点:注重学习,注重持续,注重团结,注重自律。正如其所言,初到河南30天时间里,他做得最多的也是到基层调研,足迹踏遍了河南全省。履新首日的2009年12月1日,是到郑州火车站广场参加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并走进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看望慰问艾滋病人。

而其执政思路将给河南这个中部省份和较福建更大的平台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各方颇多关注。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据河南省人口和计生委测算,河南2010年人口将达1亿。如何应对人口问题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摆在卢展工面前的任务并不轻松。河南2008年GDP突破了1.8万亿元,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五,但与福建省外向型和发达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不同,河南的农业发展尤其引起国家关注。根据《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河南力争到2020年实现粮食年产量在目前10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300亿斤,达到1300亿斤。卢上任后,如何施政保“中国粮仓”安全亦将备受关注。

在河南经济界,卢展工的履新更引发了广泛讨论。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立功表示,“一个有着长期沿海省份执政经历的省委书记调任河南,对河南经济发展形成更加开放的思路肯定会有很大帮助,河南企业界对此充满期待。”

张立功期待,卢展工的到来能给河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这将包括企业发展和河南省顺利推进城市化两个方面”。毕竟,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的城市化也注定成为中国最为复杂的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大量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民营企业如何发展将成为关键。

此外,卢展工的到来会否为河南承接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会,也为人所关注。而在部分人士看来,卢在福建执政期间,除了表现出对发展经济高度敏锐以及善于听取基层意见的民主执政风格外,主张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执政思路也是其重要特点,“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包括搞好对企业的服务,这样的执政思路无论到哪里都是当地企业的福气”。

据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很多沿海省份都提出借危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和低端制造业关闭。但卢展工经过调研,并未做出同样的选择,而是在充分听取这些民营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在其最困难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度过了难关。“现在看来,卢的判断是正确的,也使得福建能够在2009年快速实现经济复苏。”

卢展工简历

1952年5月生,浙江慈溪人。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共。毕业于黑龙江建筑工程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大学学历。

1988年9月 浙江省嘉兴市委副书记兼市纪委书记

1989年12月 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

1991年3月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

1992年12月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93年12月 浙江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1995年5月 浙江省委副书记

1996年7月 河北省委副书记

1998年10月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

2001年1月 福建省委副书记(2001年2月 兼省直机关工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2002年10月 福建省副省长、省长

2003年1月 福建省省长

2004年2月 福建省委书记职务

2004年12月 福建省委书记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5)

领导、专家热议互联网金融下的财富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加速融合。互联网金融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成为理财模式创新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认为是对我国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进行规范的“基本法”。如何判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把握互联网金融这一金融创新业态的走向及风险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会对财富管理的服务方式创新产生哪些影响,是当前社会关心的重点话题。

本次论坛围绕“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的新机遇”主题,邀请政府官员、权威专家及行业领袖机构,以解读《建议》和《意见》为重点,分析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特征,探讨金融业创新之道,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多视角、多层次、系统性地回答了我国经济金融的热点问题。

朱相远在致辞中表示,中华职教社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提高我国大众投资者的投资水平,推动金融理财行业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形势变化,进而为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周宝东在致辞中指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是现代赖以运行的血脉。十多年来,《大众理财顾问》杂志见证了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风雨雨,亲历了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快速成长,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仍将大力支持《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为中国金融专业人士素质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魏本华指出,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加入SDR具有深远意义,不但表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过去几年改革货币和金融体系取得进展的认可,而且也相信,人民币加入SDR会支持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姚余栋指出,从《指导意见》对出台时机的把握、贯穿全文的理念上,充分体现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性,将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文认为,实体经济需要工匠精神,互联网金融同样需要工匠精神,认真服务好每一个对象,服务于真正有需求的人,做精做细每一个产品,这不仅是实体经济的要求,同样也是互联网金融的要求。

李爱君指出,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商品和产品,这表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因为它没有改变原有的交易结构的法律关系,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风险。

互联网金融引领者论道行业路线

大会期间,来自知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代表就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和对财富管理的意义做了精彩阐述,博得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91金融创始人兼CEO许泽玮认为,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在近几年迅速发展,是因为中国的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3个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对称和服务不对称。得益于电商、团购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生根发芽。2015年,行业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到2016年,行业将进入冷静期,不合格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出局,但不会产生大规模并购。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6)

1、申报课题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研究陈云生平思想,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2、“陈云生平思想研究”委托招标课题,根据陈云生平思想研究重点、难点、薄弱点,3个大课题、10个小课题(题目见附件),申请人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进行申报,最终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一般不加副标题。

3、课题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着力推出体现陈云生平思想研究较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大课题研究成果应为20万字左右的专著;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应为不少于0.8万字的论文。

二、课题申报、结项和资助方式

1、课题申请人须符合以下条件:申请大课题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职称;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申请本课题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申请小课题须具有中级(或相当于中级)以上职称;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申请本课题须由两名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同行专家推荐。申请人必须对陈云生平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并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课题实施;课题参加者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2、课题资助额度为:大课题每项5万元,小课题每项0.4万元。课题经费采取分期拨款的方式。课题启动后拨付经费的50%,经专家鉴定结项通过后,拨付剩余的50%。如课题成果未能通过专家鉴定,则剩余经费不再支付。

3、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均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陈云纪念馆共同组织专家评审。经专家评审通过,由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负责公开出版著作和论文的发表。

4、申报课题须如实填写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并通报批评。课题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实行匿名鉴定。除特殊情况外,研究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或发表,擅自出版或发表者视为自行终止资助协议。

三、课题申报时间和办法

1、课题后,申报者可登录上海党史党建网站(网址.cn)下载《课题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2、课题申报从即日起开始受理,2013年7月30日截止。

3、课题研究时限为大课题至2014年9月前完成;小课题至2013年12月底前完成。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陈云生平思想研究”大课题

1、陈云与改革开放研究

2、新时期以来陈云学术研究述评

3、陈云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

“陈云生平思想研究”小课题

1、陈云关于“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的研究

2、陈云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

3、陈云的军事思想研究

4、陈云干部工作思想研究

5、陈云的廉政思想研究

6、陈云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研究

7、陈云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7)

陈八荣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原总经理。曾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董事,总经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主任;一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总经理。

陈先进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世博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商会上海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副会长。2002年4月至2003年10月作为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工作。

陈金拔 香港海岸会展公司董事长。20世纪80年代初,组建展览公司。著有《会展实践与理论》等书。先后被南宁市人民政府、大连市贸促会、大连世博广场、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聘为顾问。中国会展业四“陈”之一;中国会展业的先驱者之一。

陈荣基 原香港会展中心总监。具有超过15年展览及会议行政经验,是香港会展业资深专家。先后任职于美国康乐博览集团、新加坡励展博览集团、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主持统筹过多次大型国际会议,特别是两次统筹运作“世界银行年会”,取得空前成功。

陈雯海 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提出了将计划经济下的订货会改造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展览会的创新思路。中国电子展(CEF)能够成为“中国电子第一大展”、亚洲五大电子展之一,陈雯海功不可没。其带领的团队被《中国电子报》誉为“电子信息会展的国家队”。

陈泽炎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990年起草制订了《机械行业来华国际展览会、出国展览会和国内展览展销会管理办法》。策划和组织了机械行业重要国际展览会,在媒体上多次;参与编写大专、高职会展教材。

陈仲球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镇长。2007年3月,厚街镇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中国会展名镇”。厚街的家具展从1999年第一届的“初试啼声”,时至今日规模从初期的4万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24万平方米,成功跻身继意大利米兰和德国科隆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具展。

陈正平 苏州东华展示器材厂厂长。在1986年下海创办苏州电气辅件厂。于1998转行进入广告展示行业。从作坊式的几十个人的小厂到现在近三百人的自主创新厂。每年不断有新产品上市,管理引入ERP,至2007年底产值已达7600万元。开创中国会展便携式展具的先驱者之一。

储详银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副会长。曾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副秘书长、会长助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他是历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各项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协调人之一。

邓鸿 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董事长。1997年邓鸿董事长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投资建设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率先在成都会展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了内部新型竞争管理模式。创立“会展业的成都模式”。2003年,投资建设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杜中塔 长沙市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2003年7月至今,任长沙市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在此期间,带领长沙会展业取得“中国新锐会展城市”、“中国会展业会展城市最具潜质奖”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其本人也被评为“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锐人物”、“中国节庆杰出贡献奖”。

丁萍萍 浙江省会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高教出版社银领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国际商务会展员考证项目开发专家、长三角紧缺人才(现代会展)考证项目开发专家、《会展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及考证试题库审定专家、《会展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考证试题库审定专家。

冯向军 1987年,任德国驻华大使馆贸易促进处中秘;1995年-1996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三等秘书;1996年-2002年,任科隆展览公司中国总德国德信公司北京代表处代表;2002年9月至今任科隆展览(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葛玉广 先后在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大连市委党史研究室、大连市政府办公室、大连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管理中心从事文字综合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秘书长,现任副巡视员、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大连市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展览组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郭牧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浙江省国际会展业协会会长、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香港、澳门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会展业十大杰出企业家”、“2004年度中国会展业十大会展理论人物”和“2005年中国会展业贡献奖”、“2006年度中国会展十大风云人物”、“2007年中国会展业十大产业贡献奖”。

过聚荣 上海交通大学EMBA项目主任,兼任中国贸促会一上海交通大学会展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一意大利会展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CEM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周易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4年获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2005年、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工。

何继虹 中国副食商业协会副会长。1992年起任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办公室主任,2001年起任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总经济师,2001年起任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她被评为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卓越人物。

侯维海 辽宁北方工商业展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创建辽宁北方工商业展览公司十三年来,组织、策划、承办展览会200多场,受到业界的好评。其中东北工业装备博览会、东北五金工具展、东北建材博览会、东北口腔展,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品牌展会。

胡荣华 重庆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温州市会展业协会副会长以及荣华展示企业的董事长。作为国内展具行业的拓荒者,早在80年代,当时国内展具市场还是空白,就投身会展行业。该厂生产的展览器具涵盖了80多个系列2000多个产品,尤其是球节、锁件、铝型材、桁架等,在行业中都是处于领先地位。

黄河明 厦门大学法学硕士,历任厦门市贸易发展局副处长、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处长,现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任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厦门市对台贸易促进中心主任,是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组委会会务部副部长、联络部副部长,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委会秘书长。

蒋承文 1995年进人深圳市泰威科贸易展览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成功主办及承办了200余场国际及国内展览会,并率先在国内创办了礼品专业展览会。2001年成立深圳华博展览有限公司,蒋承文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荣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会展业进程30人奖项。

林中贤 澳门展贸协会会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顾问,《澳门展贸》杂志社长,[CEM CHINA注册会展经理课程]评委,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会员,Exhibit Designers&ProdtacersAssociation会员,亚洲展览会议协会联盟(AFECA)会员,澳门广告商会会员大会副主席。

李智玲 北京联合大学会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全国商务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北京国际会议与展览协会理事、中国展览协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国际商务会展管理培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专家组成员。参编《展览运作实务与服务规程》等教材。

梁训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机床会议轮值主席,第三届国际制造技术会议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创办了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并因“作出重大贡献”获得荣誉证书。

林福厚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教授。由林福厚主持、设计的全国性和省级的大中型展览会有60多个,主要的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展览、全国工业学大庆展览、全国科普美术作品展览、全国反浪费展览、河北省社教展览、轻工业部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厅设计、北京市教育成果展览等。

柳冠中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教授。77年,作为主要设计者,完成纪念堂灯具设计并主持工艺、技术实施。83年“节点”设计获西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89年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名古屋年会邀请大会发言,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设计最高讲坛。89年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

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期间,他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在第一线领导并最终成功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曾主编了“全球化・世贸组织・中国系列丛书”。龙永图先生曾获“CCTV2003年度经济人物”称号,2004年10月,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颁发的联合国特别奖。

娄述渝 1979年赴法进修建筑工业化专业,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法国建筑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并在法国公共工程都参与法中建材合作工作组的工作。1993年创办法国欧西玛特公司。现任法国爱博展览集团在华子公司爱博西雅(北京)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驻华代表团总经理。

刘松萍 广州大学教授,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会展进程30人之一,广州会展产业研究所所长,商务部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商联会会展协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展览馆协会展览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展贸协会、广州会展行业协会顾问。“2004、2005年度中国十大会展理论人物”。

刘建平 常州灵通展览用品公司董事长。个人曾先后荣获由中国展览馆协会授予的“2002年中国展览业十大新闻人物”、“2003年中国展览业十大企业家”等荣誉称号。所领导的“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多次荣获“常州市知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2004、2005年度最具竞争力会展企业”等光荣称号。

刘大可 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会展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出版《会展营销教程》(专著)、《会展经济理论与实务》、《会展经济学》、《会展活动概论》等著作和教材6部。2004年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青年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05年入选“北京市管市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刘方会 1988年8月进入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 2000年6月至2003年4月任山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2003年4月当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山东商会会长,兼任山东调解中心主任、山东省会展业协会会长。

马如飞 1983年,首创中国公司独立举办国际展览会(广州国际钟表机械展览会)。1989年至1995年,常驻香港和法国,管理香港展览中心(华润集团)。曾任广东省贸促会展览公司总经理、出展处长、常务副秘书长、会长助理。1999年创办广东英泰展览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被聘任为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顾问。

马娅 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政协第九届提案委员会特聘委员、第十届广州市政协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会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容经济合作组织主席、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广东会议展览业协会副会长。

马勇 国内高校会展与旅游教育界仅有的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部级精品课程获得者和部级教学团队主持人。现任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中国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工商管理教指委旅游与会展学科专业组组长。

潘文波 广州光亚展览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光亚咨讯(香港)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会议展览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刮会长,广州大学中法旅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覃业竣 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简称“城贸联”)会长、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城贸联受国家有关部委的委托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会展业行业标准;开展了对国内会展行业的调查、统计、展会评级(试点)等工作;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等系列活动。覃会长致力于探讨、研究国内会展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难点、热点问题,为促进国内会展行业科学,健康、规范、和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祁理权 现任职香港华进有限公司总裁,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秘书长及培训组组长,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及澳门展贸等顾问。自1980年在广州举办美国电子展以来,巳在中国内地成功举办不同类型的国际展览会,代表性的展览包括:北京航空展(自1984年已13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展。

鲁晓昆 广州市东泰骏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锦汉展览中心董事长,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

东泰骏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投资兴建集展馆与展览公司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同时拥有广州市内首家通过“UFI”认证的组展公司;广州市内首家通过“UFI”认证的展览会。她被评为“2007年广州会展业杰出年度人物”。

沈丹阳 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03年3月起出版、发表了《中国展览概述》、《十五期间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锻造中国会展名城》等大量有关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论著、论文。被评为“中国十大会展理论人物”,授予“中国会展业特别贡献奖”。

孙钢 曾在中央宣传部对外宣传局工作,1990年调入中国贸促会展览部从事出国展览工作,先后任出国展览协调办公室副处长、业务处副处长、处长,1998年7月至2006年6月任展览部副部长,2001起兼任展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7月加入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公司任高级副总裁。

孙翌伦原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中国区主席;现任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秘书长;中国展览馆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展览协会常务理事。

唐强 1991年~1996年创建灵通国际展览用品厂创建灵通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1995年创建上海外商桥保税国际展示中心任副董事长;1998年组建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筹备处任副主任;1999年组建连云港国际展览中心筹备处任副主任;1999年组建苏州国际商务中心筹备处任副主任;2001年创建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任董事、总裁。

王德茂 1981~1994年,机械工业部印刷机械研究所,印刷机械设备研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动化研究室主任,技术副所长。1990至今,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

王爱民 1993年~1999年山东省工业展览馆招商部。1999年创立山东丞华展览有限公司。1999年~2004年任山东新丞华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任山东丞华企业集团董事长。山东新丞华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最大展览公司的创办人。

王伟 1997年至今在重庆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工作。领导、策划、组织完成了“2002年一会一节”特装搭建,面积5000多平方米;“一会一节”、“汽车展”、“房交会”、“高交会”的主场搭建及现场管理;赴承接“重庆房交会”的全部搭建及现场管理工作;赴武胜完成“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庆典活动的现场搭建。

吴建民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政协第三、四、五次和第十一届政协第一次会议大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1989年至1990年,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和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1991年至1994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

徐正 温州志选展示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5月,当选为温州会展业协会副会长。开创中国会展展具的先驱者之一。

姚望 1987年6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1990年12月起主持工作),1991年7月至1995年7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任中国贸促会北京分会常务副会长,1998年12月至2002年3月任中国贸促会北京分会会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总监。

岳祖德 中国国际展览公司原总经理。1957年毕业后曾任职干中国贸促会出国展览部,担任出国展览美工、设计处处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出国展览副部长等职务,1988年担任中国国际展览工程公司董事长。1993年担任中展公司总经理,于1996年10月退休,至2000年10月期间曾担任中展公司顾问。

杨劲松 1993年至今,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工作,历任展览分公司营销部经理,展览分公司副经理、经理,会展中心总经理助理,2003年至今任会展中心副总经理。中国会展业第一位人大代表,2008云南省三八红旗手,2007云南省旅游行业先进个人,2007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形象大使。

俞丹桦 现任宁波外经贸局局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宁波国际服装节,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日用品消费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办公室主任。曾连续14届任广交会宁波市代表团团长,他在全国首推不办开幕式、不打广告的举措,还为宁波引进了著名大卫雕像的复制品。2007年获得了会展终生成就人物的殊荣。

张若荫 厦门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成功开辟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馆经营的赢利模式,培育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专业石材展――厦门石材展和全球第一佛事展――厦门佛事展等一批知名品牌展。她连续8年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提供了优质满意的服务,为此受到前国家副总理吴仪同志的当面嘉奖。

张凤林 现任长春市贸促会副会长、长春市会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春市会展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客座教授。在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被评为“2004年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人物”,并荣获“2005中国会展产业贡献奖”、“2006年度中国会展经济杰出贡献奖”。

张定国 现任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级会展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览设计与搭建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展示工程委员会主任。在展览行业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协会――上海广告设备器材供应商协会。

郑军建 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南宁市副市长。现任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历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主要策划者和协调人之一。

赵玉 1984年-1987年中国河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总经理,主管国际承包工程、国际贸易。1987年-1988年河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体制改革办公室负人。1988年-至今河北省贸促会副会长(曾兼展览部经理)多次领导组织河北省大型出展、来展及相关的贸易投资活动。素有河北会展第一人的称号。

仲刚 1996至2001任上海企龙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1至2003任上海荷雅企龙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4至2006任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7至2008任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2008.11至今任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总裁。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8)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在向市场转变,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依然成效有限,优化职称结构很多方面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职称改革会如此之难,结构为什么如此难以优化。关键问题何在?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转变,作为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职称一词,源出“职务的名称”,最初是表示一个人的职务,但并不一定代表其水平、能力和贡献等。

但职称作为一种制度,其内涵已远远超出“职务名称”所能表达了。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在今后一系列实际上将要实行的职称制度中,其思路和实际做法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期盼的所谓“没有指标限制,人人皆可拥有高级职称”的评聘分开制度相差甚远。因此,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职称本身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如:一旦拥有,终身享有;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不应因地区、单位、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应该没有数额限制;与使用无关,人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等。然而,严格地说,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无论是1983年的职称评定,还是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都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的烙印。

二、国家和高校在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优化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究竟应该是谁?从社会生产理论来看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是经济增长靠投入增加,这叫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靠效率提高则称集约型(或内涵)增长。在高校职称制度也同样适用。衡量一所高校师资水平的标志,理论上都是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中高职比例的高低,如果师资队伍水平是靠不断增加高职比例而提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作是高校职称的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靠效率和产出提高的话,我们就说是集约型(或内涵)增长。毫无疑问,粗放型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必然联系,而集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宏观,国家在1986年恢复职称评聘以来,提出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是深化职称改革。其次是职称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职称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高校各职称人员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增加迅速。国家一直把高校的职称改革作为主线,鼓励教师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提法没错,这样可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提高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但是在经过几年的改革后,从宏观上,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多了,不够条件的多了,高级职称评得有些滥了。在微观,各具体单位争着要增加评聘数量,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问题在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进行控制。在计划经济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是由政府计划来定;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政府管宏观,市场管微观。在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高校中,应该由高校本身来管微观。政府直接进行干预就是错位,政府只能通过完善职称制度来合理晋升职称,配置高校教师资源,间接发挥作用。

三、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职称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什么

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师资情况看,职称的评定出现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发展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示。1986年恢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以来,改革措施也是层出不穷,呼吁和鼓励年青教师评高级职称。提出现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偏大,提倡晋升年轻的教师以鼓励青年多出科研成果。全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高校都在讲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较低,因此,职称晋升政策在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导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急需大批的高科技人员。高校是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场所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目前,全国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人数不断攀升,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6.02万人,副教授18.6293万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7.01万人,副教授21.616l万人。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还不算高,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但我国特殊国情告诉我们一切发展都要以实际国情为背景。我国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人数上升的如此之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教师比例过低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痕迹,如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一旦进入教师队伍,人人都是“终身教师”,教师的“铁饭碗”使教师缺少压力,表现差的人员走不了,优秀的人员难进入;“近亲繁殖”无法解决,几代“师生同堂”。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中,只在内部竞争,“矮子当中拔将军”,难免有人为情感因素,使教师缺少竞争的动力和淘汰的压力,最后导致不够条件,不够水平的也能评上高级职称。虽然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增多,但是不是每个高职教师都真正达到相应水平,是不是每个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可以与国际上同一级职称的教师相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结构优化的方向不应只重职称的“名”,而不重职称的“实”。粗放型“高职化”倾向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不相符的。虽然,理论上认为一所大学师资素质水平的高低以职称结构而论。通常也认为高级职称的师资比重越大,师资的整体水平就越高。但理论所说的高级职称是指教师的水平真的达到相应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大学师资水平和整体素质,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粗放型“高职化”。结合我国的实际背景,要想在短时期内,使大批教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在“质”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很难的。有些知识技能是靠时间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达到的,速成是不现实的。要使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优化,要达到“质”的优化,而不是“量”的优化。要形成“质”上的学术梯队,使教师的学术科研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数量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循序渐进,从“质”的角度提高。美国高校中“终身教授”的晋升率不到20%,可是却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走集约路线,谨防高校教师职称出现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四、要警惕高校用旧观念运行新政策

1986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职称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国务院在同年颁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指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时指出,要通过职称改革,“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打破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1995年在《关于加强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逐步提高高教、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胆选拔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是政策导向,使高校开始放手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授职务,然而所谓“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在高校,优秀与否是个定性的概念,难以量化,若青年教师科研水平高,而教学平平,是否优秀?还有教学能力强,科研一般,又怎样衡量,尤其是对教学水平。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一定关系的,经验的积累必然以时间积累为前提。

《意见》中还有“事业单位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经各地部门人事(职改)部门核准,可不受上级核定的基层单位职务数额或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本部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专项管理办法,在国家每年下达本地、本部门的总职数内定出一定比例,设置专项职数,解决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需要的职务数额。人事部将视该专项职数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在来年下达年度职数微调计划时适当增拨专业技术职务数额。”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职称作为我国目前评价高校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前提下,各高校努力扩大青年高职人员,一时间,高职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同时期,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比例偏低,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与国际相比偏低的报道或文章也出现频繁。因此,在“响应”政策的掩盖下,高校纷纷争取高级职称名额,个人也都争上高级职称,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短期内高职比重不断上升。从理论上讲,一个教师从一个职称级别晋升到另一个更高的职称级别,是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积累和努力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低一级别的职称教师都能得到晋升,高级职称晋升的过快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客观地讲,不是高校教师中高职比重越大越好,人数越多层次越高,要谨防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出现粗放的“高职化”倾向。

五、关于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

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量用总量手段,在需要用行政手段时,也要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一种看法认为总量手段很可怕,政府一说高职人员数额偏少,比重偏低,在几年之内全国高校中高职教师就会迅速增多。其实,总量手段体现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上,就是指利用评聘标准,如利用学历、年资等条件来控制高校教师职称的总体数量。

在宏观经济学上,总量手段的作用就是指要把需求总量调整到与资源支撑能力相适应。应用到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上,其作用就在于把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需求总量调整与师资能力相适应。至于在微观结构上,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系列晋升多少,晋升的水平要求应由客观情况决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中行政手段利用仍然很多,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尤其是在职称晋升这一块,仍遗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又进行开发,职称制度作为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个需要。国家对职称工作的宏观管理在思路上,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坚持管少管好的原则。由国家宏观控制部门提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供各高校参照执行。如确定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范围,总体规划出哪些岗位,哪些专业实施职称制度,而高校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具体量化标准条件,组织统一的考评,确定评价结果与使用的相互关系等。不要一味地追求量的增长,造成高校教师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熊新华。高校教师职称问题探源[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37.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9)

青年朋友们也许知道,反映市场物价变动情况的重要标志是“零售物价指数”,它是与某一时期的价格作对比而计算出的一种“动态相对数”。你要知道不同时期商品零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吗?你要知道这种变动的程度吗?只要分析研究一下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可以了。全国如此,一个地区也是如此。

深圳经济特区是1979年开始创办的。从物价指数来分析,五年来,物价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一1981年秋,是物价急剧上涨阶段。据统计,1981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78年上升42%,三年期间平均每年上升12.4%。上升指数达到“双位数”,应该说是比较高的。

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秋—1982年末。这一阶段,物价上升的速度开始减弱。据统计,1982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1年上升7.8%,与前三年相比,上升速度明显减弱。

第三阶段是1982年底至今。据调查,广东省人民政府规定必须稳定和基本稳定的39大类194种商品的零售价格和主要收费价格,1983年底与1982年底相比,上升的有52种,升幅8.4%;下降的17种,降幅17%;持平的125种,升降相抵后上升2.5%。可以说是“有升有降,大体平衡”。

以上是从社会商品零售总的情况来看的,至于不同类别的商品,其价格运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就大类来说,日用工业品的零售价格比较稳定,价格水平比内地稍低;农副产品中的粮、油等定量商品价格一直稳定,价格水平也不比内地高,如定量供应的标准粉每斤0.17元,富强粉每斤0.28元,三号米每斤0.142元,食油每斤0.93元,这些都与内地差不多;问题主要出在副食品价格上。前面讲的物价急剧上涨,就其关键因素而言,主要也是副食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例如:白菜,1977年集市上每斤价格为0.06元,1979年为0.15元,1981年为0.21元;菜心,1977年每斤0.10元,1979年0.20元,1982年每斤0.25元。由于副食品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使居民在吃的方面的消费值也随之增加。不少去过深圳的同志感到那里“物价贵”,我想主要是由此形成的印象吧?

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初期为何物价急剧上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国际市场(特别是港澳市场)的影响之外,主要是由于社会购买力急剧增长,而消费品特别是副食品供应一时跟不上而造成的。社会购买力急剧增长有如下三个因素:(1)职工总数及城乡居民收入骤然大幅度增加;(2)出入境人数和境外汇入急剧增加;(3)城市建设和国内外投资也形成巨大的需求。在购买力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由于深圳原有的农副业生产相对落后(创办特区后虽抓了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但要真正能够提供大量副食品则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样商品的供应不能随着购买力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急剧上升。

在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某些商品特别是副食品价格激烈波动的情况下,深圳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和市场物价。例如,在生产领域,加强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在流通领域,积极开拓、疏通流通渠道,扩大市场货源;同时加强市场物价管理等等。由于采取上述措施,1983年以来,深圳的物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具体表现在:(1)定量供应的商品,零售价格稳定;(2)敞开供应的商品,价格基本稳定;(3)议价购销商品,价格普遍下降;(4)集市贸易商品,价格稳中带降。据统计,1983年与1982年相比,国营商业零售牌价指数上升了2.7%,集市贸易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了1.6%,议价商品价格指数则下降了4.5%。从总体上看,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了2.1%,与同期全国城市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9%相比,这个幅度并不是很高的。

总之,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初期,物价确曾有过急剧上升,但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不加分析地说深圳特区物价水平“特高”、“特涨”,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深圳的工资情况怎样,他们的工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

考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除了要看市场物价之外,还要同时看社会成员的工资收入如何。

创办经济特区以前,深圳实行的是与内地相同的工资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弊病是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繁多,工资管理体制上统得过死,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也比较低。据统计,1978年,深圳职工的平均工资每月只有47元。

深圳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着手进行工资制度的改革,其间他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试验。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工资制度—结构工资制。我曾深入了解了蛇口工业区实行结构工资制的情况,我感到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所谓结构工资制,就是把工资结构分解成若干部分。蛇口工业区把工资分为四个组成部份,即: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10)

连日来,王兆国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和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王玉普等陪同下,来到济南和枣庄实地考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先后走访了济南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浪潮集团、中国重汽集团等企业,看望困难职工、工会干部和企业一线的干部职工。在济南期间,他还与山东省总工会领导班子亲切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段敦厚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会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新区工会要做好表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日前,2012年全国高新区工会工作会议在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幕。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段敦厚出席并讲话,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郭海亮致词。

会议通过大会发言、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国高新区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交流了经验和做法。段敦厚希望高新区工会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作表率;要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会,努力在夯实工作基础上作表率;要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努力在引领职工建功立业上作表率;要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努力在推动职工素质提升上作表率;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在提高履职能力上作表率。

全国“安康杯”竞赛表彰暨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011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表彰暨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唐山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等10家连续五年以上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荣誉称号的企业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天津电力城西供电分公司电缆工区运行班等10个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称号的班组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王玉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总机关各部门,各全国产业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以及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及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代表共200多人在北京主会场参加会议。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篇(11)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部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