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8:18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

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若干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从 应用 标准成本、成本企画和知识产权三方面加强高新技术 企业 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是指以 科学 的 方法 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 分析 ,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目的。我们现场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据企业 历史 成本并结合市场状况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本身就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和做法,只有少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以理想标准成本为标准。大多数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主要是“标准”难以准确设定。若执行中因不得已而频繁地修订“标准”,将会 影响 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环境,所遇到或发生的差异因素较多,静止地采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或奖惩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 电子 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 科技 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 发展 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 计算 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2)

引言

逆变器是一种重要的DC/AC变换装置。衡量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输出电压波形质量,一个好的逆变器,它的输出电压波形应该尽量接近正弦,总谐波畸变率(THD)应该尽量小。在实际应用中逆变器经常需要接整流型负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采用SPWM调制技术的逆变器,其输出电压波形就会产生很大的畸变。

为了得到THD小的输出电压,波形控制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重复控制[1]是近年来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控制方案。本文从谐波补偿的角度出发,采用改进型FFT算法对输出电压误差信号进行实时频谱分析,把由软件算法产生的经过预畸变的谐波信号注入逆变器,由此达到抑制非线性扰动从而校正输出电压波形的目的。

1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图1为控制系统结构框图[2]。G1(s)表示控制对象,在这里就是输出LC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其离散化形式由G1(z)表示。G2(z)表示内部模型,它与G1(z)相等。

1.1扰动抑制原理

考虑扰动信号d(z)在输出点的响应。由图1可以很容易得到扰动信号的传函

Hd(z)=1-{[Gc(z)G1(z)]/1+[G1(z)-G2(z)]Gc(z)}(1)

由于G1(z)=G2(z),故Hd(z)可简化为

Hd(z)=1-Gc(z)G1(z)(2)

显然,只要Gc(z)=G1-1(z),则Hd(z)=0,即扰动可以得到完全的抑制。

不幸的是,实际逆变器的z域传递函数含有一个纯延时环节,这就意味着谐波补偿器Gc(z)必须含有一个超前环节,这在物理上是无法实现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须抑制低次谐波就可以获得较好的输出电压波形,所以,只需要使谐波补偿器低频段频率特性是控制对象G1(s)低频段频率特性的逆就可以了。而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本文把这种低频段频率特性意义上的逆称为“等效逆”。

1.2内部模型

内部模型G2(z)就等于G1(s)的离散化形式G1(z),它的作用就是模拟控制对象的特性,作为参考信号源。在实际系统中,内部模型作为整个数字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由DSP软件算法实现。

1.3谐波补偿器

谐波补偿器由FFT和谐波发生器组成。FFT算法对输出电压误差进行实时频谱分析,因为,逆变器接整流型负载,其输出电压畸变主要是由于在输出端叠加了次数较低的奇次谐波,所以,只须分析出1,3,5,7,9次谐波的幅值和初相位就可以满足要求。

设x(n)为N点有限长序列,其FFT为

式中:k=0,1,…,N-1;

显然,常规的FFT算法,其输出点数和输入点

数是相等的,但在本系统中只须求出X(1),X(3),

X(5),X(7),X(9)等5个输出点,其他输出点是不须计算的。根据基于FFT的蝶形计算流程图[3]可以知道,在只须计算指定的若干个输出点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节省大量的DSP时钟,这就使得在计算能力并不强大的F240定点DSP上,实现基于FFT算法的实时频谱分析成为了可能。本文把这种经过化简的算法称为改进型FFT算法。

谐波发生器的作用是把FFT分析出的谐波进行预畸变,然后把预畸变的谐波信号作为补偿指令送给控制对象。之所以要对谐波进行预畸变,是因为控制对象对谐波的跟踪是有差的,这就导致谐波信号通过被控对象到达扰动注入点时,并不与扰动信号形状相同,而是相位正好相差180°的信号,这样就无法很好地抵消扰动。谐波发生器的预畸变算法表达式如下:

式中:|X(n)|为谐波幅值;

pha(n)为谐波的初相位,它们由FFT算法计算得到;

modcoeff(n)为幅值补偿系数;

phacoeff(n)为相位补偿系数。

式(4)为单次谐波的补偿指令计算式,式(5)为系统需要补偿的所有谐波的总补偿指令计算式,它是各单次谐波补偿指令的简单累加。

幅值补偿系数modcoeff(n)和相位补偿系数phacoeff(n)可以通过控制对象的幅频、相频特性根据“等效逆”的原则简单地确定。具体来说,modcoeff(n)就是幅频特性频率对应点读数的倒数,phacoeff(n)就是相频特性频率对应点读数的负数。可以看出,谐波补偿器补偿系数的确定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本文所用控制方案的一大优点。

2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2.1FFT采样频率fs和分析窗长度L的确定[4]

采用FFT算法进行实时频谱分析,采样频率fs和分析窗长度L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假设所需要分析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max。根据香农采样定律,只须满足

fs≥2fmax(6)

就可以使被分析信号在频域中不产生混叠。在这里,基波是50Hz,最高只需要分析到9次谐波,所以fmax=450Hz。为了留有一定的裕量,在实际系统中fs取1.6kHz。

分析窗长度L对于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也是极其重要的,一般都把L取为被分析信号周期的整数倍,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频谱泄漏,大大降低频谱分析精度。显然,实际系统中被分析的误差电压信号周期就是基波周期,即为0.02s。所以就把L取为0.02s(即为周期的一倍)。

根据FFT的输入数据点数N的计算式:N=fs×L,以及采样频率fs和分析窗长度L的取值,

可以得到N=32。这就是说,本控制系统须做32点的FFT。

2.2幅值补偿系数和相位补偿系数的确定

在图2中,电压源U代表来自逆变桥的输出电压,电感L和电容C构成输出LC滤波器,电流源I代表负载汲取的电流,与滤波电感L串联的电阻r是滤波电感的等效串联电阻。由图2可知,在把逆变桥看作一个比例环节的情况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就是由输出LC滤波器构成的二阶系统。在本系统中,L=0.552mH,r=0.3Ω,C=135μF,所以逆变器数学模型为

G1(s)=36632/(s2+2×0.074×3663s+36632)(7)

它的离散化表达式为

G1(z)=(0.1007z+0.09845)/(z2-1.735z+0.9343)(8)

根据图3,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幅值补偿系数modcoeff(n)和相位补偿系数phacoeff(n)。表1给出了最终的取值。

表1补偿系数的取值

波次

幅值补偿系数(放大倍数)

相位补偿系数(角度)

基波

0.993

0.7

3次谐波

0.934

2.3

5次谐波

0.818

4.5

7次谐波

0.643

7.9

9次谐波

0.417

15.7

3实验结果

对本文所用的控制方案进行了实验,逆变器参数为L=0.552mH,r=0.3Ω,C=135μF,开关频率f=8kHz,输出频率50Hz,幅值110V的交流电压。采用一片TI的TMS320F240定点DSP实现所有的控制功能。阻性负载参数为R=11Ω。整流型负载参数为L=0.8mH,C=2460μF,R=27Ω。

实验波形如图4,图5和图6所示。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3)

当今,数控系统正在朝着高速度、高精度以及开放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高速度、高精度是通过控制执行部件(包括运行控制卡及伺服系统)来保证的。以往的运动控制卡主是基于单片机和分立数字电路制作的,用以实现位置控制、光栅信号处理等功能。由于器件本身执行速度慢、体积大、集成度低,并且结构固定,电路制作完成以后,无法改变其功能和结构。采用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应用ispLSI器件开发的PC——DSP多轴运动控制卡,能够完全解决上述问题,适应数控系统发展的需要。

1ISP器件及其优点

ISP(In-SystemProgrammability)器件,是美国Lattice半导体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出的一种新型高密高速的现场可编程数字电路器件,具有在系统可编程能力和边界扫描测试能力,非常适合在计算机、通信、DSP系统以及遥测系统中使用。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与传统逻辑电路设计比较,其优点在于:(1)实现了在系统编程的调试,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2)无需使用专门的器件编程设置,已编程器件无须仓库保管,避免了复杂的制造流程,降低了现场升级成本。(3)使用ISP器件,不仅能够在可重构器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自己的系统,还可以在不改变输入、输出管脚的条件下,随时修改原有的数字系统结构,真正实现了硬件电路的“软件化”,将器件编程和调试集中到生产最终电路板的测试阶段,使系统调试数字系统硬件现场升级变得容易而且便宜[1]。

2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应用

2.1系统描述

本所自主开发的多轴运动控制卡采用的是主-从式PC-DSP系统。PC机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则作为系统执行者,以高速度进行算法实现、位置调节和速度调节,然后经过16位的D/A将数据送给伺服控制单元。系统不但可以进行高速度高精度控制,同时也是一个DSP伺服系统的开发平台。

PC运动控制卡采用美国德州公司DSP芯片TMS320F206作为系统的核心,运动控制卡由ISP模块、DSP-PC通信双口RAM模块、光栅信号输入模块、数/模转换电路模块四部分组成(见图1)。其中,ISP模块中包括了可变地址的译码电路、输入输出缓冲/锁存器电路、11位的自动加计数器电路、双端口RAM的控制电路以及PC机和DSP测验握手电路。本系统使用Lattice公司的ispLSI系列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这一部分数字电路和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2.2双端口RAM访问控制的实现

对于本系统来说,PC机要发送控制指令和进行大量数据计算,数据交换应尽可能占用较少的机时和内存空间;此外,PC机的系统总线与DSP之间还要进行大量可靠的数据传输,它们均过多地占用CPU时间,导致CPU效降率低。使用双端口RAM,交换信息双方CPU将其当作自己存储器的一部分,可保证高速可靠的数据通信。我们选用2K×8bit的IDT7132,完全能够满足本系统中数据交换的要求。对双端口RAM访问,一般有三种方式,即映射内存方式、DMA方式和扩展I/O方式。映射内存方式访问双端口RAM,不需要周转,访问速度快。实模式及保护模式下,能对确定内存空间进行访问,实现对RAM任意存储单元读写;但在32位的Windows98和WindowsNT操作系统下,不支持对确定内存空间的访问,要访问双端口RAM必须编写复杂的硬件驱动程序,难度很大。DMA方式访问端口RAM,传送数据的速度灵活、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可以按实现要求分配I/O端口,实现对双端口RAM所有存储单元读写,这种方式软、硬件设计都很简单。所以,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是最佳方案。

从技术上来说,PCI总线是最先进的,不仅速度快,而且支持即插即用等特性,但控制卡上双端口RAM芯片是8们的IDT7132,而PCI总线是32位。为了简化设计,对PC机一方,采用了16位ISA总线,通过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实际占用了两个I/O端口地址,一个作为计数器预置端口地址,一个作为双端口RAM读/写端口地址。PC机在读/写存储器之前,首先要通过预置数端口,用输出指令将要访问RAM存储器的起始地址置入11位可预置加计数器中;以后每访问一次读/写端口,执行一次读/写操作,计数器中的地址就自动加1,计数器输出指向RAM的下一个存储单元。这样,简单地执行I/O指令,就可以传送一批数据。而下位的微处理器(DSP)采用的是存储器访问方式,它将IDT7132的2K空间映射自己的外存储器中,实现对双端口RAM的任意存储单元的访问。

在PC机和DSP对端口RAM访问时,只要不是同时访问同一个存储单元,就允许两个端口对片内任何单元同时进行独立的读/写操作,而且互不干扰。但两个端口访问同一存储单元,会造成同时写或者一侧读一侧写的访问冲突,因此应避免这一访问冲突发生。由于片内逻辑促裁可根据两偶片选或地址信号同时到达的差别(小到5ns),对后到达一侧进行封锁,并同时输出一个BUSY(约25ns)的低电平脉冲信号,利用这一信号,便可解决访问冲突问题。一般来说,标准的ISA总线周期为3个时钟周期,若主板ISA总线时钟为8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125ns;若总线时钟为6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167ns,相应的16位总线周期时间分别为375ns和501ns。所以对于PC机来说,可以将BUSY信号接ISA总线的I/OCHRDY信号线,总线周期中会自动插入一个等待周期(最多可达10个时钟周期),直至BUSY信号拉高;同样,对于DSP,BUSY信号接DSP芯片的READY信号线,系统总线也会自动插入等待周期,从而避免了PC—DSP对双端口RAM的共享冲突。

无论是PC机还是DSP,传送数据后都需要通知对方及时提取数据,以免后面数据对前面数据覆盖,这就需要协调PC—DSP间的数据交换。通过中断控制器可实现数据交换过程中两个CPU之间相互中断。对于PC机写RAM操作完成之后,PC机通过端口1将中断控制器2(DSP中断控制器)置位,DSP响应中断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在子程序中,DSP可以通过端口4将中断控制器2复位。同理,DSP也可向PC机发中断,PC机响应中断后进入断服务程序。

2.3器件选择和输入方法

选择可编程逻辑器件型号时,应注意到ISP模块电路总共使用I/O管脚数目为52个,大约需要10~20个GLB单元。所以选用ispLSI1032E-100LJ84芯片来实现ISP模块电路,它的集成度达到6000门,具有64个I/O引脚,寄存器超过96个,32个GLB单元,系统速度为100MHz,从资源和速度上能够满足该多轴运动控制卡的需求。同一芯片内的门电路、触发器、三态门等参数特性完全一样,抗干扰性能比原来分立器件构成的电路也有极大的提高,完全可能实现全数字的I/O电路。

使用Lattice公司提供的数字系统设计软件ispEXPERT,逻辑设计可以采用原理图、硬件描述语言(HDL)以及两者混合采用三种方法输入。本设计采用ABEL—HDL语言输入和编写测试向量,并且使用自己开发的编程板完成对器件的编程和下载。

2.4主时序设计

以PC机为例,访问双端口RAM分以下两步完成:

第一步是向PC机I/O端口中的数据端口送数据D0~D12,D0~D10(访问RAM的起始地址)送至计数器,D11作为可预置计数器的LOAD信号;当D11为1时,计数器装入预置数。D12作为读写控制位,D12为1时,PC机对RAM写操作;为0时,对RAM读操作。

第二步是通过PC机ISA总线的I/O端口读写RMA,每完成一次读/写,计数器输出就指向下一个要访问的RMA地址单元。时序如图3所示。

3功能仿真

为了保证本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在对ISP器件下载以前,首先对系统进行功能仿真。功能仿真的输入信号由ABEL-HDL编写测试矢量给出。仍以PC机访问双端口RAM为例,系统的功能仿真波形图如图4所示。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4)

1引言

白果渡嘉陵江大桥是国道212线四川武胜至重庆合川高速公路横跨嘉陵江的一座特大桥,全桥长1433米,主桥为(130+230+130)m预应力砼连续刚构,单箱单室,下部结构为16根24米长Ф230cm的群桩基础,上接大体积分离式承台。单幅承台结构尺寸为18.7mx10.2mx5m,单幅承台砼方量为953.7m3,一次浇注完成。

2简述

2.1温度应力的主要成因:

2.1.1大体积砼在硬化期间,水泥水化后释放大量的热量,使砼中心区域温度升高,而砼表面和边界由于受气温影响温度较低,从而在断面上形成较大的温差,使砼的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称为内部约束应力)。

2.1.2当砼的水化热发展到3~7d达到温度最高点,由于散热逐渐产生降温产生收缩,且由于水分的散失,使收缩加剧,这种收缩在受到基岩等约束后产生拉应力(称为外部约束应力)。

2.2温度应力在承台砼内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在承台大体积砼施工前,必须进行砼的温度变化,应力变化的估算,以确定养护措施、分层厚度、浇筑温度等施工措施,并以此来指导施工。

3C30承台大体积砼砼裂缝控制的施工计算

3.1相关资料:

3.1.1配合比

水泥:粉煤灰:砂子:碎石:水:NNO-Ⅱ减水剂

369:50:677:1148:176:3.66

1:0.136:1.835:3.111:0.48:1%

3.1.2材料:

水泥:腾辉F.032.5级水泥

碎石:草街连续级配碎石(5~31.5mm)

混合中砂:机制砂40%,渠河细砂60%

粉煤灰:硌黄华能电厂Ⅱ级粉煤灰

外加剂:达华NNO-Ⅱ型缓凝减水剂

3.1.3气象资料

相对湿度80~82%;年平均气温17.5~17.6℃,最高气温40.5℃,夏热期(5~9月份)平均气温20℃。

3.1.4采用自动配料机送料,装载机加料,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泵输送砼至模内。

3.2砼最高水化热温度及3d、7d的水化热绝热温度

C=369kg/m3;粉煤灰32.5水泥:水化热Q7d=257J/kg,Q28d=222J/kg(腾辉水泥厂提供的数据);c=0.96J/kg.k;ρ=2400kg/m3。

3.2.1砼最高水化热绝热温升

Tmax=CQ/cρ=(366*257)/(0.96*2400)=40.83℃

3.2.23d的绝热温升

T(3)=40.83*(1-e-0.3*3)=24.23℃

ΔT(3)=24.23-0=24.23℃

3.2.37d的绝热温升

T(7)=40.83*(1-e-0.3*7)=35.83℃

ΔT(7)=35.83-24.23=11.6℃

(4)15d的绝热温升

T(15)=40.83*(1-e-0.3*15)=40.38℃

T(15)=40.38-35.83=4.55℃

3.3砼各龄期收缩变形值计算

εy(t)=εy0(1-e-0.01t)*M1*M2*…*M10

查表得:M1=1.10,M2=1.0,M3=1.0,M4=1.21,M5=1.2,M6=1.11(1d)、1.09(3d)、1.0(7d)、0.93(15d),M7=0.7,M8=1.4,M9=1.0,M10=0.895

则有:M1M2M3M4M5M7M8M9M10

=1.10*1.0*1.0*1.21*1.2*0.7*1.4*1.0*0.895=1.401

3.3.13d收缩变形值

εy(3)=εy0*(1-e-0..03)*1.401*M6

=3.24*10-4*(1-e-0..03)*1.401*1.09=0.146*10-4

3.3.27d收缩变形值

εy(7)=εy0*(1-e-0..07)*1.401*M6

=3.24*10-4*(1-e-0..07)*1.401*1.0=0.307*10-4

3.3.315d收缩变形值

εy(15)=εy0*(1-e-0.15)*1.401*M6

=3.24*10-4*(1-e-0..15)*1.401*0.93=0.588*10-4

3.4砼收缩变形换算成当量温差

3.4.13d

T(y)(3)=-εy(3)/α=(-0.146*10-4)/(1.0*10-5)=-1.46℃

3.4.27d

T(y)(7)=-εy(7)/α=(-0.307*10-4)/(1.0*10-5)=-3.07℃

3.4.315d

T(y)(15)=-εy(15)/α=(-0.588*10-4)/(1.0*10-5)=-5.88℃

3.5各龄期砼模量计算E(t)=Ec*(1-e-0..09t)

3.5.13d龄期

E(3)=3.0*104*(1-e-0..09*3)

=7.1*103N/mm2

3.5.27d龄期

E(7)=3.0*104*(1-e-0..09*7)

=1.40*104N/mm2

3.5.315d龄期

E(15)=3.0*104*(1-e-0..09*15)

=2.22*104N/mm2

3.6砼的温度收缩应力计算

砼强度换算f(n)=f(28)*lgn/lg28,砼抗拉强度ft=0.23*f2/3cu对于C30砼f(28)=15N/mm2

3d龄期:f(3)=f(28)*lg3/lg28=15*lg3/lg28=8.76N/mm2

ft=0.23f2/3(3)=0.23*4.952/3=0.668N/mm2

7d龄期:f(7)=f(28)*lg7/lg28=15*lg7/lg28=8.76N/mm2

ft=0.23f2/3(7)=0.23*8.762/3=0.98N/mm2

由于在七月份浇注承台砼,气温较高,假设入模温度To=30℃,Th=25℃

3.6.13d龄期H(t)=0.57,R=0.35,V=0.15

ΔT=To+2/3T(t)+Ty(t)-Th=30+2/3*24.23+1.46-25=22.61℃

σ=-(7.1*103*10*10-6*22.61*0.57*0.35)/(1-0.15)

=0.377N/mm2<(0.668/1.15)=0.581N/mm2可

3.6.27d龄期H(t)=0.502,R=0.35,V=0.15

ΔT=30+2/3*35.83+3.07-25=31.96℃

σ=-(1.4*104*10*10-6*31.96*0.502*0.35)/(1-0.15)

=0.93N/mm2<0.98N/mm2

抗裂安全系数:K=0.98/0.93=1.05<1.15

4裂缝控制的施工技术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承台基础在露天养护期间,7d龄期时,抗裂安全系数K值稍小于1.15,此时砼有可能出现裂缝,因此,在设计配合比、砼施工过程及养护期间应采取一定措施,以减小砼表面与内部温差值,使得砼表面与砼内部温差小于25℃,σ/(1.15)<ft,则可控制裂缝的不出现。采取如下措施:

4.1采用双掺技术,掺入粉煤灰和NNO-II型缓凝减水剂,粉煤灰掺入采用超量代换法,减水剂的缓凝时间15个小时(通过实验室测定结果表明),延缓砼的初凝时间,延缓砼水化热峰值的出现。

4.2通过技术性能比较,石灰岩碎石的线膨胀系数较小,弹模低,极限拉伸值大,据相关资料表明,在相同温差下,温度应力可减小50%,能提高砼的抗拉强度,因此,选用石灰岩碎石作为粗骨料;控制骨料(砂、石)的含泥量,以减小砼的收缩,提高极限拉伸。

4.3严格控制砼的入模温度在30℃左右。选择在傍晚开始浇注承台砼,对粗骨料进行喷水和护盖;施工现场设置遮阳设施,搭设彩条布棚,避免阳光直晒;在水箱中加入冰块,降低拌和水的温度;在基坑内设一大功率的鼓风机进行通风散热。

4.4埋设6层冷却管,每层冷却管配一潜水泵,在第一批开始砼初凝时由专人负责往冷却管内注入凉水降温,冷却水流速应大于15L/min,冷却水采用嘉陵江水,持续养生7天。通过冷却排水,带走砼体内的热量,许多工程实践表明,此方法可使大体积砼体内的温度降低3~4摄氏度。

4.5浇注砼时,采用薄层浇注,控制砼在浇注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砼拌和物堆积过大高差,砼的分层厚度控制在20~30cm。

4.6设10台插入式振捣器,加强振捣,以期获得密实的砼,提高密实度和抗拉强度,浇注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进行二次抹面,防止早期收缩裂缝的出现。

4.7砼浇注后,搭设遮阳布棚,避免阳光曝晒承台表面。

4.8砼浇注后,砼表面用土工布覆盖保温,并洒水养生,使砼缓慢降温、缓慢干燥,减少砼内外温差。

4.9砼浇筑后,每2小时量测冷却管出口的水温和砼表面温度,若温差大于20℃时,及时调整养护措施,如加快冷却水的流通速度等措施,以控制温差小于25℃。

5温度监测

承台砼入模温度为30℃~34℃,1.5d后中心温度最高达50℃,温升达20℃,3d后中心温度达57℃~60℃,温升27℃~30℃,经过10~12d降温阶段后,中心温度基本稳定。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5)

工程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程项目管理中又以项目成本管理为重中之重。在我国,大多工程项目均以招投标的形式最终确定,项目一旦确定后,整个项目的合同总价也基本锁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盈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来实现。 在我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的弱项。在项目前期,由于没有深入地调研,不能准确估算完成项目活动所需的资源成本,造成开源不足的局面,甚至部分项目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决策失误,不能获得赢利也就在所难免了。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多年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财务决策的经验,论述如何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稳健控制。 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有几个原则,一是成本最低化原则。承建工程应注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是全面成本控制原则。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它要求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三是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四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分解预算成本工程项目中标后,以审定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确立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有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及备件使用费根据工程量和预算单价计算求得,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的施工管理费,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费率的计算求得。 如我单位某工程,合同总价款为75000万元,经过综合论证,预计工程的总预算成本为56250万元,包括燃油、维修费、主要材料39000万元,人工费7000万元,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7400万元,税金2850万元。目标利润18750万元。 2、确定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的确定要从两方面考虑,即以预算成本为基础,考虑各个项目的可能支出。在确定分解的材料费成本时,可根据预算材料费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材料计划降低额的计算分价差和量差两方面进行,价差是根据材料预算价和市场采购价的差额计算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然后乘以预算材料费即可;也可采用几种用量大的主要材料的采购降低率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计算材料价差的降低额。前面例子中的燃油、石料、水泥、沙就可作为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的主要原料。量差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的工艺方法先推算出可节约的重要材料用量比例,再乘以主要材料用量,便可计算出材料量差的计划降低额。 人工费支出计划成本。根据预算总工日数和职工平均实际日工资计算,还可按照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人工费支出计算出计划成本。如上面例子中,该工程项目测算的预计工期为18个月,平均施工人数为1,500人,平均工资水平2,600元/月,该项目的总体人工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46-02

多元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收益,比起之前的一元质量控制有很多进步。它不像一元控制理论那样指标单一,多工序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是多元质量控制的最主要优点,通过多元质量控制理论的实践,很多质量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企业也因此而走上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

一、多元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多元控制理论最早是在美国发明的,多元控制图的发明预示着多元控制系统的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了。此方法包含多种设计技术和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质量管理起到不同的作用。

张公绪在我国第一个提出选控图系列并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这种方法突破了之前的质量控制理论,给统计质量诊断开辟了新方向。此外郑慧英,陈志强等人也对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多元质量控制理论已经是质量管理学和数学统计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理论控制及工程应用的热点。

二、多元控制图的作用和方法

多元控制图是多元控制理论的基础,它可以对多个质量特性进行统一质量管理,是在一元控制图上的延伸和推广,对解决质量控制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提高和认识。当然,要提醒的是,虽然多元控制图是一个非常好的质量控制工具,但是目前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应用还不是很广泛,要达到项目的具体要求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这点也需要多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三、控制理论中的设计技术

在控制理中,设计技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目前多元控制理论的质量设计是最有效的改进质量的技术,它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阶段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较好的设计技术可以减小质量波动,保证质量过关率。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日益难以满足的客户需求成为商场上生出的关键,传统的质量控制特性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多方位的客户需求,所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我们在设计中也应该遵循多元控制技术理论来展开。

总的来讲,在设计技术理论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用户多元性的需求同设计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多远化控制理论来指导设计技术,最终目的就是让设计出来的产品或项目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企业才能存活。

四、分析技术的应用

针对我国目前多指标切多工序的工业系统来讲,要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必须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多变量高维数据可以对独立低维空间有投影作用,从而降低分析难度。目前我国多采用哪个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高维数数据的控制,这样可以使得高维数数据简化而且维数降低,综合性增强,从而更好的将复杂系统的质量特性体现出来,从而改善整个质量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多元控制理论的分析技术和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投影寻踪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并寻找出能反映原高位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在低维空间上对数据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最终达到研究和分析高维数据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典型优点是克服了维数祸根带来的困难,它可以有效排除与数据结构和特种无关的或关系比较小的变量干扰。与其他非参数方法一样可以用来解决非线性问题。

(二)主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相关度的多为变量转变为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将数量众多的指标转化为较少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且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将高维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去处理,将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而且直观,并且不易于丢失数据信息,同时还简化了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

(三)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指的是某种特定标准,一般为距离准则逐级归并好聚类,形成一个亲属关系谱系图,同族之间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族之间差异性尽可能大,这样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就比较好入手。

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上,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分析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总的来讲,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重点方法之一,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分析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四)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是指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独立因子,根据先惯性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类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分局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避免了认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唯一,而且较为客观综合。

总的来讲,多元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指标、多工序复杂制造过程质量保证的重要工具。综述多元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控制图以及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从原理、优缺点等方面对比分析多元质量控制的常用分析技术。统计质量控制可分为一元质量控制和多元质量控制。一元质量控制主要研究单一指标的质量控制问题,但从生产实际来看,单一指标的质量控制是比较少见的,多工序、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是普遍存在的多元质量控制,是以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实用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行业中都已崭露头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普及多元质量控制理论,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多元质量控制的认识,作者将多元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五、结语

综合全文,多元控制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作为先进控制理论的一部分,此控制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它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方法使得本来复杂的质量控制管理变得井井有条,让本来繁重的工作变得非常简单,不管是对工作人员还是对质量管理人员,或者是对消费者,如果能将这些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生产实践中,无疑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所以,作为质量管理或者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尽量掌握好这些先进的控制技术,采用多元控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好,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客户或者消费者才能满意,最终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苗占东.先进控制为企业节能增效[J].中国石化,2011,(6).

[2] 许锋,罗雄麟.“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7)

《论内部控制理论创新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就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探讨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以期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现代企业理论和管理实践表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起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其内部控制。现如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和深入,在企业中也是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已变成主流,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创新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背景

xx年7月,财政部相关部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着手建设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同时,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银监会、保监会等单位也纷纷着手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及研究工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被置于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中的控制活动由对人控制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控制理念中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理念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3.内部控制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4.内部控制理念创新:

(1)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包括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注重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灌注、创造开发思维的学习环境等等。

(2)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如因环境的改变对原有不和谐的制度加以删除、改革,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以创新等。

(3)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如管理层次、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等。

(4)科学技术的创新:系统开发的控制、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维护的控制、防治病毒的控制等等。

5.内部控制观念创新之后对企业的影响。

五、论文提纲

前言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剧增,单纯依赖原有的内部控制理念已难以应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理念需要得到创新。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四、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得到改善

(二)控制风险加大

(三)控制活动发生变化

(四)信息与沟通方便快捷

(五)监控任务增加

五、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

(一)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

(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

(四)科学技术的创新

六、创新点

1.建立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针对信息技术,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七、参考文献

1.王利彦、张继东 《企业内部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颜梦玉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2-0033-04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需要及时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技术中心”。从“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到“以技术换市场战略”的实现,离不开我国企业进行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时刻感受到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在国际上竞争时所面临的困境。对我国企业而言,原创性技术创新的严重不足仍是抹不去的伤痛。我国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通过原创性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企业成长为国际性跨国企业集团的关键所在。

创新涉及到新思想、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实现。原创性技术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R&D经费投入、高风险等特点使得大多数企业畏惧不前,但仍有部分企业知难而上。现实的表现则是有的企业积极地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而有的企业则进行跟进型创新,还有的企业则只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改进和工艺创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机理。在这些不同的创新战略决策过程中,固然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战略决策制定者的思想和决策过程,但企业的战略导向和控制方式是两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战略导向指引着企业创新战略的目标,而控制方式、控制制度则对创新过程和结果构成了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战略导向(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和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认为企业的战略导向是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归因。企业的战略导向不仅能够对技术创新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企业的战略导向还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的控制方式选择而对技术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作用。企业战略导向影响企业控制系统的构建,而控制系统会对创新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性影响。内部控制系统是战略导向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个途径,这些变量间的具体关系如何,当前研究文献缺乏对这部分知识的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内部控制把战略导向和技术创新联系到一起,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战略导向理论

战略导向分为市场导向和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最初来源于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涉足市场导向理论的研究,但它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对市场导向理论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是Namer&Slater和Kohli&Jaworski。Narver&Slater的《The effects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和Kohli&Jaworski的《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两篇开创性文献奠定了市场导向的理论基础,标志着市场导向理论的起源,也促进了对市场导向概念的认识。市场导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企业对当前市场需求的一种反应。Narver and Slater定义市场导向为一种通过给消费者提供超值商品,进而企业获得非常好的绩效的企业文化。而Rueker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市场导向理论,认为市场导向是一个企业获得并使用顾客信息,发展一种满足顾客需要的战略,实行一种对顾客需要和期望负责的战略。虽然二者从两个角度探讨了市场导向,但他们共同表达了市场导向是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基本思想。市场导向暗示了一种组织范围内共享的价值观的存在,这种价值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企业成员的行为,目的是给顾客提供比较高的价值。市场导向是企业产品创新行为、活动和绩效的一项重要前因。

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家导向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家导向涉及到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制定过程,是企业层面的一种组织行为。企业家导向和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是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层面的表现。企业家导向有多种定义,其中,Miller对企业家导向的定义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被后续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企业家导向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产品市场创新、敢于冒风险、抢先行动。Moms&Paul在Miller的基础上从营销的视角把企业家导向描述为企业上层管理人员的一种承担适当的风险、具有创新性、展示先动性等特点,Lumpkin&Dess在Miller和Morris&Paul的基础上从管理学视角增加了自主行为和向竞争对手挑战两个特征,但后续研究文献较少关注这两个维度。

2.2 组织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有力保证。组织控制理论认为控制可以使企业工作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有力保证。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是两种最为常用的内部控制方式,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见表1。财务控制强调通过最终指标考核有关人员并进行调整。战略控制是一种对过程的控制,更注重企业行为对绩效的长期效果,一般采用更主观的标准对结果进行度量。

合理选择控制方式,能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降低企业所面临风险,并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控制系统的作用在于确保企业达到预定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调节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战略的顺利执行和实施至关重要。

2.3 技术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开发创造性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并把它们商业化的能力对企业绩效有关键影响作用,并且这种独特的创新能力将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绩效。技术创新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根据创新结果的新颖性程度把技术创新分为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突变创新产生于一个与现有知识平台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新构建的知识平台,是现有知识平台与一种全新知识流的重新组合所产生的新的知识平台的产物,是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大幅度或全新的改进与发展。而渐进创新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平台之上对现有产品和工艺进行的渐进的扩展和提升。

2.4 理论框架

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是企业对环境认知的一种战略反应。战略导向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

思想,决定着企业所采用的控制方式。战略导向和内部控制之间需要一种合理的配置,保持战略倾向和操作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通过控制系统和战略导向的合理配置,形成了一种组织成员处理信息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期望的行为被鼓励和支持的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获取经济收益十分有利。

技术创新是企业员工为获得某种新产品和新工艺而进行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活动,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创新的活动中,参与创新的各类人员的活动需要有效的控制。技术创新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需要通过有效的控制减低风险并提高效率。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内部员工,采用合适的内部控制方式对技术创新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可以保证创新行为按照组织的设想顺利进行。创新员工的投入和产出预期在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过程中并不相同,控制方式对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针对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能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创新目标。战略导向、内部控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研究命题的提出

3.1 战略导向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1)市场导向和内部控制

市场导向描述的是一个组织对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搜集、传播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市场导向的目标是满足当前的和能清楚表达的顾客需求,而不是开发全新的产品。在这种导向驱使下,企业经营目标十分明确,结果具有较大的确定性,制定预期的财务目标十分容易。其次,市场导向需要构建一个非集中化的组织结构,将权力下放,有利于组织对变化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对权力下放的组织来说,其最好的绩效考核办法就是进行财务指标度量。因而,市场导向的企业进行财务控制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由于战略控制应用于结果不确定的状态,需要管理者进行时常沟通,决策更多依赖于上层管理者,不利于组织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 市场导向和财务控制正相关。

命题2 市场导向和战略控制负相关。

(2)企业家导向和部控制

企业家导向表现为强调进取性产品创新、风险偏好和领先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企业家导向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高度的创新、敢于冒风险和主动性。企业家导向孵化的产品创新涉及新资源组合的创造,这种新资源组合的创造需要现有组织目前不可提供的一些能力,因而也就要冒巨大的风险,并进行尝试性试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导向偏好于探索性和风险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家导向反映了一种组织的探索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组织对顾客、竞争和环境的预先假设能突破现有构架的破坏。企业家导向能增加企业应用获得的新技术知识构建新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开发新的市场,引导潜在的顾客消费。企业家导向是一种主动性的战略导向,这种战略导向导致进取性的产品创新,伴随着高级别的财务不确定性和风险。基于这些原因,企业家导向采用战略控制的方式,有利于企业经理人员的开拓性创新活动的开展,更为合理。相反,由于企业家导向的风险比较高: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行财务控制往往约束了经营人员的活动,不是明智的选择。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 企业家导向和财务控制负相关。

命题4 企业家导向和战略控制正相关。

3.2 内部控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1)财务控制和技术创新

内部控制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是技术创新正常进行的组织保障。强调财务控制的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采用客观的财务指标,如投资收益率(ROI),奖励也视财务绩效而定。财务控制导致企业管理者更注重短期收益,而放弃需要长期坚持投资才能得到回报的项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管理者可以降低研发投资等长期项目投资,获取可观的短期财务指标。长期投资的结果不会在近期表现出来,对企业管理者的当期业绩不会构成影响。特别是,如果管理报偿和其他的奖赏,比如提升等与短期的财务绩效挂钩的话,理性的管理人员将一定采取获得短期财务绩效的行为。财务控制使得企业管理者追求结果较为确定的渐进创新,而避免结果不确定性较高的突破性创新。这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十分有利。另一方面,突变创新的风险大于渐进创新。追求突破性创新将使得经理人员的未来收入充满风险,因此,财务控制不利于突变创新。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5 财务控制和渐进创新正相关。

命题6 财务控制和突变创新负相关。

(2)战略控制和技术创新

战略控制致力于长期绩效,强调战略控制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强调战略的形成和执行,而不是短期财务指标。强调战略控制的企业往往更强调核心业务的长期发展。采用战略控制构建了一种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管理人员敢于承担具有风险的项目。管理人员相信对他们的评价将基于他们的战略质量,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指标。战略控制能够激发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源承诺,这种承诺表现为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新的产品理念并进行市场化。在战略控制下,管理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需要进行一些较大幅度的新产品开发,而降低渐进创新的水平。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7 战略控制和突变创新正相关。

命题8 战略控制和渐进创新负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和所提出的8个命题,得出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结果。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9)

(二)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经济环境的变迁带来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其中,价值链管理是当前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的管理理论。随着对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价值链概念在不断地扩展,价值活动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与企业的价值链之间。核心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等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链流程如图1所示。

(三)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建立与运用使企业内信息得以共享,打破了企业内各部门间的界限;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动态联盟,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因特网(Internet)以及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等,可以方便、实时、低成本地与顾客交易,更直接地把握顾客的需求。强大的数据库技术,使数据库成为企业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黄金宝库。功能完善的ERP系统以及不断推出的SCM、CRM等管理软件,成为支持企业全面有效管理的可靠平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在互相促进中共同发展。

(四)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现状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基于会计理论发展而来,其思想核心是分类系统,即会计科目表。随着当前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财务会计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对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会计只是事后核算,不能实现事中的控制;管理会计中一些传统的知识如“经济订货量”受到挑战,一些新方法如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等方法无法相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会计模式,改革其中旧的不符合实际的部分,为会计理论增加新的内容。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2003)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理论;陈良华等(2004)进行了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提出了泛会计概念――价值管理新理论;刘仲文(2002)认为会计是一个实时价值控制系统;阎达五、张瑞君(2003)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的理论体系;李军毅(2006)剖析了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缺陷,阐述了会汁实时控制的主要特征及其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1988)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美国管理咨询专家汤姆・科普兰(1998)提出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概念,认为应该用未来现金流作为企业价值构建的目标,运用价值评估分析来制定结构调整战略,在战略层、管理控制层和作业层实施价值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美国会计学家霍兰德(Hollander)(1999)指出:“财务会计的发展机遇之一在于,财会人员应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业务处理规则或政策,塑造并控制业务流程”。综观这些研究成果有其共同点:一是突出强调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二是强调价值管理。但国内当前对于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会计实时控制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价值链理论与会计实时控制结合起来的研究板少。

二、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理论框架

(一)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框架针对传统会计职能的缺陷,本文在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会计实时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二)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环节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实时采集、利用价值信息,从作业层、管理层、战略层三个层次实现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协调与控制,这种控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事中的实时性。控制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价值链,本文主要指由核心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等形成的价值链联盟。信息技术环境是载体,处于支撑和基础地位,实时控制的途径与方法是建立在合理的会计流程和健全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这些要素共同支持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

(一)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原理的强化BPR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欧美等国企业中掀起了管理革命的浪潮。传统会计流程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通过BPR思想予以再造,从而形成新的会计体系,实现对价值链的实时管理与控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与最大化目标。本文提出了“强化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原理”,如图3所示。

(二)实时价值控制为核心的会计处理流程及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会计实时控制的空间范围是价值链联盟。二是价值链是由许多价值活动所组成的,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与服务等五项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基础设施等四项辅助活动。三是价值链会计流程收集的价值信息是全面和实时的,价值链中各项价值活动义可分解为各种作业活动,它们是信息收集、控制的最小细胞。四是当作业活动发生时,按作业活动规则进行处理的同时,按照价值信息处理规则生成会计信息,即对作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等价值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五是通过网络实时收集价值信息,并将其存放在一个集中共享的数据库中,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种高效处理的新流程。六是价值链联盟各成员都可以按一定的权限和信息处理规则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的信息。同时,计算机按照事先预设的标准、规则进行实时控制,这种控制包括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柔性控制是指当差异发生时,将控制权交给控制人;刚性控制是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应该以刚性控制为主柔性控制为辅。七是会计实时控制的最小细胞是作业活动。通过对各项价值活动的作业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从而实现对价值活动的控制,最终实现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这种控制使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的运作,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快速的以低成本、高质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八是这种控制的主要特征为实时性。会计管理控制的层次包括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运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实现会计对企业经营活

动包括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管理。九是由于信息收集及控制的最小细胞是作业活动,当价值链中的业务流程随竞争环境动态调整时,新的会计流程也可以适应这种动态调整。从以实时价值控制为核心的会计流程来看,其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的要求是手工处理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支持。

四、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信息技术环境

(一)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和会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当前的管理软件或会计软件还只是停留在部门级或企业级水平,不能满足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跨企业处理的需求,因此,应该引入ERP、SCM、CRM等信息系统,结合电子商务构建模型,借助网络技术,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集成并在价值链联盟中区别不同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共享,实现实时控制等职能。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管理软件。网络是提供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的基石;数据库是提供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黄金宝库;管理软件是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人(、止务及财务人员、业务及财务主管、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平台,但这些信息技术必须集成在能满足管理需求的应用体系结构之上。会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体系结构经历了文件/服务器(F/S)体系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的变迁。可以采用B/S应用体系结构来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职能。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分为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等。客户端主要负责人机交互,包括一些与数据和应用相关的图形和界面运算。客户端一般由微机担任,客户可以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在客户机上完成各项任务;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管理软件中逻辑结构和数据关系等事务处理,它可以根据其处理的具体业务不同而分为多个;数据库服务器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组织、分布式管理、备份和同步等。

(二)“B/应用体系结构实时控制处理模式”构建 B/S体系处理模式的构建是以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功能需求,具体如图4所示。客户端实现作业活动的价值信息实时收集。由于B/S应用体系结构的特点,系统可以对发生在任何地点的作业活动信息进行实时收集,不受空间限制;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利用实时收集的价值信息,通过内置的控制方法,实现对作业活动、价值活动的实时控制处理;数据服务器则对实时控制所需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这种B/S应用体系结构支持国际互联网lnlemet、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l、企业间网络Extrmxet,支持点对点的通信,保证了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实时获取数据、传递数据,并将企业的全部数据集中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整个价值链联盟来说,当经济业务发生时,无论联盟成员在何处,业务及财务人员在客户端利用管理软件直接将相关信息收集到同一个数据库中,使得各价值链联盟成员利用网络实时共享数据,并支持事中的实时控制对数据共享的需求。

五、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一)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一个闭环实时价值控制系统传统会计更多的是事后控制,而不是事中的实时控制。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的具体对象是价值运动(细化到作业活动)。价值运动的内容包括资金流和物质流等,其空间范围涵盖了由供应商、核心企业、销售渠道和顾客等组成的整个价值链联盟。它通过控制资金流来间接调控生产和销售等经营过程的物质流,实际形成了一个闭环实时价值控制系统。所谓闭环控制系统,是“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能有直接影响的控制系统”,其控制环节可划分为调节环节、检测分析环节、比较环节等。通过反馈回路联结三个控制环节,闭环控制系统可对被控制对象的给定输入量(控制目标)与反馈量进行比较,产生差值输入量,其通过调节环节,对输出量进行调节,使差值输入量趋近于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所谓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信息检测、计量、传递,及与给定输入量的比较产生差值输入量,改变输出量的过程。如图5所示。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系统作为一个闭环实时价值控制系统,是以价值运动为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如可以将考虑整个价值链联盟运行效率的预算作为该系统的给定输入量(控制目标)。系统的检测环节是进行相关作业活动价值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如采购、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产生的信息。系统的比较环节是会计判断过程将反馈量与给定的控制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出现偏差,即是否出现差值输出量。系统的调节环节是根据差值输入量发现偏差,通过柔性控制或刚性控制等措施及时纠正,实现对价值链价值运动状态进行调节,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方法

在价值链联盟环境下,随着信息共享程度的增加,多企业共同参与预算的需求日益增加,预算不仅要能反映单个企业的价值活动,还要能反映价值链联盟的价值活动;不仅要能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监控,还要能对整个价值链联盟的运营进行监控。本文拟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的预算控制法的实时控制框架,如图6所示。这种预算控制的过程及其特点如下:(1)控制是基于B/S应用体系结构。客户端采集的是作业活动产生的价值信息,Web和应用服务器中内置有预算控制器等程序,数据服务器中存储控制所需相关海量数据。(2)将预算范围在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价值链联盟。根据价值链联盟的战略与计划,参照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生成价值链联盟预算,包括价值链联盟销售预算、价值链联盟采购预算、价值链联盟生产预算等。同时各个成员企业通过系统的支持以一定的方式自动的生成本企业预算表。预算数据以一定的方式存放在数据库中。(3)预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预算、短期运营预算和作业预算。(4)预算控制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战略层监控、管理层控制和作业层控制。除了预算控制法,还有其他先进的会计实时控制方法,如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等方法。

本文研究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价值链的会计实时控制理论,提出了“强化实时价值控制的会计流程再造原理”,构建了“B/S应用体系结构实时控制处理模式”,并以预算控制法为例进行了具体实时控制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预算控制法的实时控制框架”。它是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有益探索,使会计能更有效地利用其特有的功能与方法,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但对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具体控制方法的实施本文未能进行深入研究,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讲一步的展开。

参考文献:

[1]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管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仲文:《论会计的实时价值控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4期。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58-02

1 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前,内部控制理论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理论者、监管者和实践者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立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1992年,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开创性地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coso《内控框架》),coso《内控框架》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要素,超越了以往的内部牵制、内控结构等内控思想和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内控标准制定机构的一致认可。为遵循美国《萨班斯法案》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美上市的公司都以coso《内控框架》为标准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coso《内控框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我国于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正是在借鉴coso《内控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控实践制定而成的。但以上规范或较为抽象或较为复杂,对于企业如何搭建科学的内控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将通过对两个理论的对比分析,提出从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并对企业如何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2 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着手,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

2.1 三个方面的建设使得内控体系建设清晰明了

coso《内控框架》的五要素较为概括,是对经营管理事项进行控制较为抽象的表达,《基本规范》则较为具体,操作性较强,但《基本规范》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对于搭建科学内控体系,尤其是初期搭建显得较为复杂。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着手,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就显得一目了然。

2.2 三个方面的建设与规范是统一的,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待内控体系

为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框架》和《基本规范》都提出需要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三个方面的建设来看,制度建设是对各类工作流程和员工行为进行规范,覆盖到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监控工作,突出了法规制度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建设是推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及监控工作的信息化,强调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突出了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文化建设是对控制环境的最好阐述,包括道德观念、管理哲学、经营风格等,突出了意识形态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因此,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可较大范围涵盖内控建设的主要内容。

2.3 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可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制度建设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把工作流程、办事规则及具体行为等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完善,形成公司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文件,实现人定制度、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各类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的开展以共同的制度为依据,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公司战略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信息技术建设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通过引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及通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原有的工作流程和纸质文字行为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电子流和信息流,使信息技术成为工作的有效载体,倒逼公司全体人员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产生转变,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同时更好地规避了风险。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的灵魂,文化是企业长期培育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

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等,它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司全体人员的内控自觉。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和多么先进的技术,都会由于公司人员不诚实、不规范的行为,而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巴林银行倒闭、美国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财务舞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都说明了文化环境的重要。因此,加强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 企业应因地制宜,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企业构建内控体系可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但仍需深入分析研究,在全面分析总结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融合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举措,并统筹谋划、精心安排,才能确保内控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3.1 系统梳理,构筑起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推动现有制度的梳理、完善和创新。企业上下各领域、各层级、各条线要主动学习和认知工作职责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行业监管要求和企业内部控制文件的学习,要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中的风险并提出规避措施,同时要结合外部环境、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变化,借鉴先进理论及经验,定期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排查梳理,查找出欠缺的制度、需要修订改进的制度以及需要废止的制度,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抓好制度的细化分解和落实。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要把涉及到自身工作的监管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对上级公司较为原则性的规定可作进一步的细化分解,最终形成以岗位为中心的制度规定和条款细则,推动岗位员工对工作制度的接受、学习和理解。在制度体系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基础上,各岗位员工特别是基层公司员工,必须能够熟练掌握涉及本岗位工作的各项制度规定,确保制度在岗位上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执行,进一步提高制度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3)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督检查。各个岗位要认真把“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措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对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督,充分发挥各层级、各条线、各岗位相互制约的作用,把错误和舞弊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控职能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制度的建设、执行及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奖励和责任追究,不断强化制度事前建设、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的功能,持续提升公司的内控管理水平。

3.2 将风险控制进行固化,建立起先进实用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1)建立起与工作实际相匹配的信息系统。企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以科学、先进、实用为标准,以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防范风险为目的,搭建起信息系统来承载原有人工作业,用自动控制代替人工控制。同时,要根据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的发展变化,推动业务、财务、资产管理等各类专业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促进信息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充分融合,确保信息系统适用于当前的工作实际并能够满足更新、更高的管理需求,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持续不断地完善信息技术控制。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控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要把传统的权限控制、审批控制等控制措施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发挥信息技术刚性制约的作用。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建立起系统设立和维护控制、软件和操作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存取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等控制手段,推动信息系统编码、运行和维护职责的分离,强化信息技术功能,增强信息技术在预防、检查和纠正错误与舞弊方面的机会,完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3)强化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交流。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充实和完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断增强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发展情况的分析,加强对业务、财务等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经营错误或舞弊,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筛选检查,确保各类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的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保障公司及分支机构安全运营。

3.3 积极倡导合规文化,培育起优秀稳定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1)加强内部控制理念和文化的培训。根据内部控制的理论

识、制度办法、经验材料以及道德规范等,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企业内控培训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员工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内控执行力。内控职能部门要统筹建设公司的内部控制文化和标准,可以采取培训、评估、测试等方法,推动各部门、各岗位员工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评估工作,各部门、各岗位要深入分析内控工作现状并加以改进,形成自我检查、自我整改、自我提升的内控工作局面,营造出人人有责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2)加强对外内控良好形象的宣传。严格规范企业柜面和工作人员的形象及行为,统一品牌形象、工作标识和业务流程,防范工作中的各类错误和舞弊,提升客户对业务工作及相关内控流程的满意度。同时,企业要做好媒体舆情监测工作,及时监测关于公司的各类负面报道,最大限度减少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力宣传公司的正面形象,不断维护和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

(3)发挥内控文化在目标引领和价值形成上的作用。企业应把内控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和提升效率上的功能,引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积极培育起稳健的经营理念、规范的行为准则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推动内部控制执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进形成一支目标明确、行为规范、执行高效并能够不断反省和提高的员工队伍,推动公司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s the bridge engineering needs,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household vehicles increase makes this phenomenon aggravating. In this situation, our country road &bridge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in rapid development, how to aim at the requirements of road transportation scienc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quality control became modern highwa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top issue facing the. Th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re described.

Keywords: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中图分类号:U4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O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家用车辆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大规模进行高速公路建设由于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行驶速度快等特点,这对我国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如何找到这些病害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以防治,是我们公路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责任。“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作为影响路桥施工质量与施工寿命、维护费用的关键,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路桥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其还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按照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和“安全发展”、“以人为本” 的安全理念,施工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关于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重要性分析

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重点,其科学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为降低维修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还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降低“桥头跳车”等现象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路桥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2.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针对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路桥施工企业必须以完善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管理与严格的实施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1 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应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分析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这对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进行人员的培训等。在基础性管理体系完善后企业还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对基础管理体系中不能针对工程特点的地方进行修改,以此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确保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实施积极中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以此保障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实施,确保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2 针对路桥施工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是现代路桥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路桥施工企业应针对技术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路桥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在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合同要求科学设置技术控制点,并在施工中针对技术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技术管理目标的达成,有效保障路桥工程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例如:在进行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加强路基土摊铺厚度、压实度的管理,并加强压路机设备操作人员的相关技术管理(禁止急停急起、严禁z字行车、避免压路机长期停放在刚刚压实的路基上等),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公路施工质量。

2.3 针对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开展质量控制措施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在工程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进行质量控制点的制定。以施工质量控制点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首先,针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施工材料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施工材料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施工质量的保障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质量质量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以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等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效果,保障施工质量。另外,针对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因素也要在施工前进行充分考虑与分析。如:对施工过程中气候因素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降水对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开气候因素影响施工质量的多发季节,如避免不了也要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障施工质量。通过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分析、论证确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其质量控制效果与目的的达成。

3.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企业还应运用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果。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运用预防性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针对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路政,将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因素、质量控制因素等制定预防措施,以此确保施工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效果的达成,路桥施工控制的对象就是施工本身,施工管理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进度等。特别是施工进度一旦不按计划进行,必然给施工控制带来一定难度。以悬壁施工的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为例,如果梁相对悬臂施工进度存在差别,就必然使悬臂在合拢前等待不同的时间,从而产生不同的徐变变形,由于徐变变形较难准确估计,所以容易造成最终合拢困难。路桥施工质量控制是对施工全过程各工序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使所建造的工程符合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的要求。施工控制就是对路桥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变形及稳定进行监控,使施工中的结构状态处于最优状态,保证施工过程安全和成桥状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企业各种问题治理的成本。

4.发展趋势

现代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建立智能化的结构状态监测分系统和结构系统辩识分系统,实现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发展和必然趋势和方向。智能控制之所以是桥梁旅工控制的发展必然趋势,是因为大型桥梁工程,结构复杂,规模巨大,已难以用一般的手段来监测与控制;桥梁跨度的不断增大,也对施工监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大型桥梁的旅工监控必须引人先进的量测仪器,通过埋设新型传感器和应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依靠现代通信手段,直接量测结果输入计算机处理,实现对桥梁的动态、实时、远程监控;其次要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系统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施工控制,并且开发出配套的可视化软件,从而实现施工监控系统的科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桥梁施工控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