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成长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14

成长教育论文

成长教育论文篇(1)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

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经研究调查显示:“人对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事,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则要求甚严和细心,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十戒: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候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有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孩子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幼儿教育论文,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核心期刊。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明,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自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更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若在他犯错误时说反话则会误导孩子,使他遵循、认可“反话”。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你希望一个2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成长教育论文篇(2)

1.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犹如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史的皇冠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培养和陶冶民族精神、民族素质的巨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相对薄弱。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失去正确的指导方向:实用主义倾向开始显现,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个人主义慢慢抬头,拜金之风渐渐刮起。

国内众多学者分别对大学生成才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喻芒清[1]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内容、现状及主要途径与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珍[2]认为必须给予大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任伟[3]认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影响。陆建华、杨剑梅[4]结合“五四”文化精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进行了研究。王新婷[5]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能产生积极影响。郭学利、高红梅[6]指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手段,拓宽教育路径。张海波[7]提出应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大学生的现代文化人格。方凌瑾[8]对当前高校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意义、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论述,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及方法。赵卫新[9]认为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可以运用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课外阅读经典、环境熏陶等方法。苏宝梅[10]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

从上述分析可知,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成长成才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本文拟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对高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普及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映。高职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

2.2艰苦奋斗教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艰苦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深刻哲理。中华民族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发展。认真学习这些至理名言,对于当代高职生发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2.3高尚情操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把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看成为人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都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追求。社会交往上讲求“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个人修养上讲求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身正”等。

2.4奋发向上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人民充分发扬奋发向上、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优良作风,挽救并振兴了中华民族。

3.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3.1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的重要指标,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一切都表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职生成才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3.2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分于动物的重要属性。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了集体、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心醉心于金钱利益还是毕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才教育在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4.1增加高职生的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宏富,主题广泛、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处世哲学等领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扩大高职生的知识面,增加渊博的百科知识。

4.2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情怀

如果高职生能够深刻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就能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髓思想,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及理性的爱国态度。

4.3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哲学。重人事、轻天道,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观点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老子》、《易经》等著作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闪烁着古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阅读这些著作,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4.4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德,培养多方面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表现人类顽强不屈、豪迈进取的文化现象,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对高职生仍有激励作用。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5.1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诚然,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社会急需越来越多的拥有实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

5.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建筑设计、道路取名、宣传栏布置等都应凸显传统文化;第二,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如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在校园的大屏幕上播放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或者播放《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电视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3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发掘师生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事迹,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撰写文章或者报道,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这些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之深奥道理,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王广珍.学习方式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

[3]任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6):61-64.

[4]陆建华,杨剑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148-150.

[5]王新婷.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成长[J].高等农业教育,2008(6):25-27.

[6]郭学利,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47-49.

[7]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51-52.

[8]方凌瑾.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2006(3):174-175.

成长教育论文篇(3)

一,正人先正己,团学组织应先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促使每个成员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思想素养

高校基层团学组织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广大学生通过自荐、他荐、选举等方式参与其中并组成一个团体,又通过开展工作的形式服务于广大同学,是完全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学生组织。在学校党总支领导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服务同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宗旨,通过开展有益于同学身心健康的学习、创作、文体、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全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牢固掌握各科知识,争做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知识广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因此团学组织的这种特殊性身份决定了其进行自我发展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发挥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就应先完善和提高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简单的讲,每个团学干部应努力做到:政治上要坚强;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勤奋;作风要扎实;品德要高尚。在这里笔者认为,团学组织的自我完善不仅需要各个成员的自律和相互的监督,同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在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管理和不定期的考核。只有在内外部的双重监管下,团学组织才能有效地得到自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教育更应在团学组织内部得到高度重视,通过上述各种方式,使学生干部真正实现自身建设和自我发展。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很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被大学生看作是一个很沉闷的话题,因此,当代许多大学生闻之色变,避之莫及,尤其不符合80后大学生的接收事物的方式。故此也就造成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及时落实又更加剧了同学们对此工作的疏离和躲避,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2]

团学组织作为一个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团学活动是每个大学生都需经历和参与的大学活动,且活动大多以班级为单位,涉及的面比较小,便于实际操作,同时也深入基层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验到其中的感受。与各类学生的接触最多,对他们的好恶最了解,便于和普遍的同学"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团学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更易于从普遍性的同学观点出发,懂得以何种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此外,在内容上除了以上的六种传统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欢在网上交流、喜欢写日记、喜欢野炊等等),以此为挈机加以引导和发挥,同样可以到达我们想要的结果和效益。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团学组织则是这一措施的重要载体和负责者。

三,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整体影响力和感染力,重视利用优秀个人的人格魅力

团学组织作为一个团体以整体的状态出现在同学中,是学生工作的最终实施者和执行者。这种身份使得团学组织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变的相当重要也备受广大同学的关注。因此,团学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到整个团体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3]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团体组织除了自身有良好的素质状态外,更重要的是对外界有深深的吸引力,能够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外界人士与其保持一致。所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团学组织对同学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班集体对团学组织、班集体对部门、个人对个人等交流方式;相互参与各自活动的方式;走访个人、协同共助的方式等等,充分发挥团学组织整体的力量。

此外,团学组织中的优秀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善于收集班集体同学的信息充分融入到同学们当中去,第一时间掌握同学们思想上的发展动态,及时向组织和老师汇报,同时对特殊个体应给予特殊的关注。一个优秀团学干部的魅力是巨大的,这种人格魅力对于其身边同学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曾强调,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切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要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尊重学生个人追求的基础上,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王承高,任秀洁.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成长教育论文篇(4)

一、游戏的环境

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要晓得空气、阳光是生命的根源,运动、游戏是健康的要素。”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我们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在绿化、美化同时,更重视安全化、趣味化,也就是儿童化,重视环境与儿童的关系,让环境吸引幼儿游戏、探索。院子不仅有滑梯、秋千等大型玩具。在依山而建的幼儿园,靠山的围墙是护坡。我们将护坡做成幼儿园特有的护坡,让它安全、绿化、美化,更要成为孩子喜欢的可游戏、可玩耍的趣味护坡。我们将护坡修成两层,在中间的层面一半用植物带处理,不同的树木和攀爬的植物将护坡遮住,生态、环保、安全美观;另一半设置触觉跑道,让孩子们登上2米多高的护坡,不仅可以居高展望,观赏院落美景,还能在30多米长的护坡上锻炼脚底感知和身体平衡。脚下路面一会是松软的草地、一会儿是坚硬的石板、一会儿是膈脚的石子、一会儿是舒坦的木板路……走路就是在游戏,就是在锻炼!站在地面,触手可及的护坡是攀岩墙、壁画、创意墙。攀岩墙的作用不用多说。说说我们的创意墙,孩子们可以用手蘸上颜料尽情涂抹作画,也可以用从白鹿塬取回的黄土和泥,投掷作画“秋天的果子”,也可以用报纸蘸了颜料或涂抹或投掷作画,每次孩子穿上创作大褂时都会无比开心。

二、劳动的环境

小孩子都是爱劳动的。为他们留一块种植园地,和老师、家长一起种菜,浇水、拔草。自己种的豆子、自己剥,煮的稀饭比任何时候喝的都香。

在扩建伙房时,我们为孩子们修建了体验室,让他们扎上小围裙,用真实的面团包饺子、做花卷,制作做自己设计的馍馍,加工熟了一起分享,那种味道比任何厨师做的都美味!

每学期开学,孩子们都带一盆花放在班上的植物架上,自己浇水,修剪打理,观察记录,放假带着自己的花盆回家接着照看料理,看看谁的花开学还能再来幼儿园。孩子们不仅系统地观察植物生长,养成劳动习惯,而且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每到丰收的季节,我们组织孩子到农田采摘,挖红薯、拔萝卜、摘南瓜、采棉花、搬玉米都是孩子喜欢的劳动。

三、科学的环境

为孩子们创设了科学发现室,孩子和老师一起探索科学的秘密。利用周边环境,拓展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走进田野,寻找大自然的礼物――挖野菜;走进果园,发现果树拉枝,一起探讨果树拉枝的秘密;走进农家做客,认识劳动工具,品尝农家菜肴;远足活动爬山,白鹿塬上放风筝,灞河滩里捉螃蟹;秋天带领孩子到草地扑捉昆虫,制作标本,让他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科学教育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研究》是我们永久的课题。到超市购物,感受数学生活的应用,观察物品的包装……

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认识自然。每年的植树节,我们组织全园亲子活动,“我和小树做朋友”,“我给小树浇浇水”。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选好树朋友,回家一起制作漂亮的挂牌,一起系在树枝上,一起浇水,共同期盼春暖花开,感受大自然的变化。

在户外的墙上安装墙面游戏,让他们在玩耍中体会色彩的变化、感受科学发现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操作和探究中,在猜测和论证中,感知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艺术的环境

注意幼儿园整体环境的美化,让他们在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和活动。幼儿园有天然草坪、有学院唯一的空中花园,后院沙池边的洗手台富有儿童情趣的荷叶状,排水的沟渠填满石子,水从石头缝间排走,孩子们在旱渠上或跨域、或行走、或玩弄石子,享受在专为他们设置的生态艺术环境中。幼儿园的植物做到四季常青,鸟语花香。

观赏园外大自然的美景,春天带孩子们观赏麦田,行走在漫山遍野的花海之中,欣赏樱桃花;夏天,到停机坪去描画真实的飞机,到龙泉湖写生;秋天观赏秋叶的变化,踩踏落叶感受树叶沙沙响,捡落叶制作做树叶粘贴画……白鹿塬上,龙泉湖边,孩子们取回泥土,加上报纸屑、盐、油,自己和泥,制作泥塑,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草地边的台阶上,让大人们欣赏他们的创作,感受他们的童趣。

为孩子们创建全园共享的美劳室,让他们欣赏艺术、大胆创作,太高他们的高审能力。

幼儿园的搂廊用孩子们活动的精美照片配上教育名言,用画面告诉教师、家长,孩子是环境中最美丽的风景,他们是优美环境中的主人,环境因他们更加生动、迷人。

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利用周边环境,拓展幼儿生活活动空间,开阔幼儿视野。用心打造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环境育人,快乐成长的园所文化已经成为我园的鲜明特色。我们坚信,以此为切入,用心做幼教,深入领会和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我们的明天将充满希望、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成长教育论文篇(5)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转化要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为支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写出自己最不愿做的事情,并告知他们最不愿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不想做,他们不自信是因为不想改变现状,总是在找一个可以让自己逃避现实的理由,麻痹自己,放纵自己,不敢面对自己,不想让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在连续的刺激下,学生逐步的可以正视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开始展现自己。在课堂上也表现出多提问,多交流,在课堂45分钟内多“照顾”学困生。学困生的“闪光点”是多方面的,也是微弱的,所以要细心捕捉,一经发现,及时表达赞赏,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让学生自己搭建知识体系———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可将6人分为一小组,小组内学生成绩有差异,至少有一位英语成绩优秀,每组同学的座位安排在一起,有助于课堂活动,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成绩大体相同,以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小组长,负责全组的学习活动。

上课时便开始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起初,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可在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的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便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在小组汇报时会发现一些问题: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了“多余人”,或玩耍,或走神,或静听……热闹非凡,乱作一团!真可谓是“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课后应积极回顾反思,在这样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处于一种缺乏调控与指导的放任的状态,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包装。学生普遍存在:一是不听,自我为中心。二是似听非听,受无意注意支配。三是机械收听,对别人的意见不思考、不理解,更难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针对这些情况,要查找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方法,了解自己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1.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

实践中要及时调整方法,例如,在游戏中让学生感悟听的重要。比如做“传话”游戏,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听的重要;刻意提醒要求学生尽量用点头等肢体语言和简单的声音回应,加强学生听的外在行为的指导;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别人讲了什么,自己是赞成、反对、还是补充,依据是什么,注重他们听的内在习惯的养成;尽力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在鼓励和期待中成长。

成长教育论文篇(6)

案例1:下午3点3刻的时候,家长们已云集在了学校操场上等待迎接幼儿。4点的放学铃声一响,家长们跑着冲进了教学楼。一位老奶奶的腿脚有些不便,保安在问明老奶奶情况后帮忙将孩子接出来,孩子看到自己的奶奶就哭着说道“:你不是答应第一个来接我的吗?怎么是保安来的?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是奶奶不好,下次奶奶早点来。”老奶奶忙拿出了切好的苹果和水,孩子很自然地接过来,吃着回家了。分析:幼儿园的孩子都需要家长亲自接送,而接送孩子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老人将这种爱无限放大成溺爱,导致了很多教育契机的丧失。案例中的幼儿就因为奶奶晚点而责怪奶奶,这说明对幼儿的说理教育如今势在必行,而奶奶只关照孩子吃喝,错失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

2.教育理念扭曲

案例2:午睡的时间到了,妈妈才带着乐乐走进教室,从乐乐的表情可以看出,乐乐不高兴。我随即向乐乐妈妈打听情况,原来上午妈妈带乐乐经过玩具店的时候,乐乐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而妈妈觉得家中类似的玩具已经很多,不能再买了。就这样,乐乐哭哭啼啼闹了一上午,耽误了上学的时间,到了中午妈妈妥协后才肯来幼儿园。分析:家庭生活富裕了,家长愿意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失去生存能力的幼儿。案例中的乐乐就是典型的被宠溺、娇惯的宝宝,他知道妈妈最终肯定会妥协,所以只管哭闹。妈妈也觉得给孩子买下就少了一件烦心的事,反正花的也是小钱。

二、解决策略

成长教育论文篇(7)

一、“幸福短信”,传递鼓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手机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现在,很多教师使用家校路路通,给家长发送一些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请家长配合的工作,以便家长在家督促孩子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传递“幸福短信”.那么何谓“幸福短信”呢?幸福短信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平日能够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然后及时通过短信反馈给各位家长。譬如,“您的孩子最近进步特别大,他能够积极举手发言了,还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告诉他,他是一个聪明又能干的孩子!”一条条真挚、热情、鼓励的短信,让我们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和谐、理解、包容的氛围,缩短了家长、教师、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得面对面交流时的不自在随着无线短信的空中传递变得温馨而又贴心了。听到教师能够如此夸奖孩子,相信家长们心中无不充满喜悦与感激。

二、“新的切入点”,让家长走进幼儿心灵

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建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吸纳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我们吸收家长加盟教师队伍,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力量。如,瑶瑶的爸爸是牙科医生,我们把他请进我们的课堂,让他来给小朋友讲解认识牙齿的名称、牙齿的基本结构、牙齿的作用和如何保护牙齿等多方面的知识。医生爸爸几乎将他的牙医诊所搬进了我们的活动室,还为所有的小朋友检查牙齿和教他们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能发挥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家长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三、有效沟通,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现阶段的家长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更多的家长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这是家园合作的前提。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非常娇惯,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比幼儿园还多,造成孩子玩玩具时不能专心玩一种玩具,而是玩两下这个,就去玩那个。长此下去,孩子缺乏耐心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我建议家长在一段时间内,只提供给孩子一两件玩具,让他们对这一两件玩具玩得精心,玩出花样,然后再换。()或请家长带孩子多进行美术活动的涂色练习,从短时间一点点过渡到长时间,培养孩子做事的耐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信服。

成长教育论文篇(8)

2017年5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部礼堂举行。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凌、赵立等领导,以及各区教委体卫科负责人、教研员、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在论文综述报告中介绍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是北京市最有影响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本届论文报告会论文报送数量首次突破2000篇。从论文征集情况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仍然最受一线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校园足球活动与冰雪体育项目”方面投稿数量增长较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主要研究成果与特点来看,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两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亮点1――聚焦大会主题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论文征集活动的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为“核心素养”。从报送论文中可看到,广大一线教师作者关注核心素养,更多地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校体育,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体育教育的高度思考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也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充分说明,一线教师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亮点2――研究教育热点 提炼首都教育特色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首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次论文征集活动中,有很多“先行者”将本地区、学校开展冰雪体育项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与广大同行分享。不仅如此,类似对“高参小”等具有典型北京发展学校体育特色的做法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这些成果的涌现,客观上推进了我市在发展学校体育方面的经验总结,有助于首都教育特色的形成。

亮点3――研究氛围渐浓 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本次论文报告会不仅在报送数量上超过历届,在论文质量方面也有所提升。一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国外模式引进、雾霾天气、查操员制、风险防范等;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步科W,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普遍,从以往的经验总结式为主的论文写作,发展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得数据,通过结果与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写作的规范性也有所提升。

成长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08-02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阐释

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位,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生接受先进的教育和社会思潮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引起校园内外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校园文化,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属于广义的,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狭义的文化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1]因此,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理念和氛围,它以校园内所有成员为主体,以课余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以校园精神为特征,以培养和练就行为习惯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导向、示范、激励、娱乐、凝聚、约束、陶冶、养成、自律、辐射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2]长春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半个世纪以来,秉承“师范性、应用性、服务性”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牢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内涵,坚持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承载大学精神的载体,通过拓展新思路、创造新载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同成长”校园文化教育模式:即对话成长、自律成长和心灵成长。

(一)对话成长――用思想教育塑造

对话成长,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模式为特质,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模式,以“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为主体,凸显素质养成教育实效。该模式着重从思想层面、精神领域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重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信仰迷茫,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使命、两个自信、三高定位、七新协力”的“二二三七”工作体系,开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路径。

通过理论教育、实验训练、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特殊指导、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个培养环节,遵照“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首批学员通过两个周期的培养,其中已有33名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学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了“人人知道青马,人人关心青马,人人争取加入青马”的育人氛围。

(二)自律成长――用行为管理养成

自律成长是以素质养成为实践主体育人模式,作为对重点工作的有效支撑,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该工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三)心灵成长――用环境和文化陶冶

心灵成长是用大学生活指导为实践载体,思想与行动并行,有效支撑着育人工作取得的实效。大一理论指导,结合《大学生活指导》丛书,开设就业指导、安全教育、思想政治及学生行为教育、学籍管理、贫困生生活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大学生活指导理论课程;大二实践训练,在大一理论积累基础上,侧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巩固和充实理论学习,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生活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三巩固提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大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视野和范围,重点是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雄厚的基础;大四总结创新,指导学生全面总结并完善大学生活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重点做好就业培训与创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三、“共同成长”教育创新模式育人实效

“共同成长”教育模式以“共同成长”为主线,以“四成长”为途径,以“学无止境、行为师表”为宗旨实效,做到紧扣第一课堂主渠道、拓展第二课堂主阵地、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取得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实效,全面指导着长春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它通过“教―管―育”的机制,即用思想教育塑造,用行为管理养成,用良好环境和文化陶冶来实现三位一体式的校园文化教育培养模式。“共同成长”教育模式实施以来,以其参与人员广、指导时效高,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学生称其为“我们的模式”,认为它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深入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具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较强的针对性。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夯实了人才培养素质,显著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了人才社会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师范类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和学习。

成长教育论文篇(10)

1982年8月21日,因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我只身来到湖北宜都西南山区一个名叫 “石门坎”的村校。学校门前正对着一座大山,当地人叫独柱山。接待我的是一位王姓民办教师。他从家中拿来两捆稻草,把我引进正对着独柱山的一间土屋,帮我铺好床,说:“今晚,就你在学校住。”生平第一次,我单独一个人,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转眼到了秋收季节,与学校只有一桥之隔的王老师家正在收割晚稻。学校也放了农忙假,我就到他家帮忙。晚上,留在了他家吃饭。我们喝了一点山里人用龙王洞的泉水酿制的美酒。三杯下肚,酒劲上来了,王老师的话也多了起来。

“小杨啊,我家有许多古书呢,你看不看!”说着,他拿出一本王氏宗谱说,“我太公的太公,也就是宜山公,叫王永彬,是前清敕授的修职郎,大文学家,著有《围炉夜话》等多部传世奇书,教了很多有名的学生。”

带着几分好奇,走进他家的阁楼,我惊呆了:一口陈旧的清式漆木书橱里,放着《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纲鉴易知录》等的残本。

第一次,我看到这么多的古书,很是惊讶,一次次地抚摸这些刻本,两眼放出贪婪的光芒。王老师见我不肯离去,拿了又放,放了又拿,很慷慨地送给我6本盖有王永彬长子“王海琴”印签的《纲鉴易知录》。我小心地翻开书页,书中还夹杂着几根半截子稻草,满是岁月沉积的味道。

印有王海琴印签和王氏读批的《纲鉴易知录》残本

从此,农忙时我帮王老师家干活,他则把祖传的古籍借给我看,让我有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读到一批十三经的残本。

石门坎,一待就是4年。白天教书,早晚游山,夜里读书,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过着一种妙契自然的隐读生活。岁月如梭,从那时算起,如今已有30多年。对镜自照,虽已两鬓斑白,但度过了一个读书人最值得追怀的30年。

30年里,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用一小时读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三部经书,翻检了一遍,广泛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

长期的传统文化阅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始思考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教学究竟如何做,这孕育了我最初的人本教育研究意向。

恰在此时,我有幸读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组合论》(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兴奋不已,第一次从理论上思考作为人的教育的本质。后来,我又接触到李泽厚先生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情本体”论,更加坚定人本教育信念。从那时开始,我订阅了30年的《文艺理论研究》《哲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长期关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系统探索人本教育理论,相继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人本教育论》《生态课程论》《阅读互动论》等系列论文,为语文人本教学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有了前面的准备,从1997年开始,我把人本教育理论系统地运用于语文教学,用6年的时间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完成一轮完整的实验。2000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了《语文教育人本论》,正式提出语文人本教育的主张,后又对语文人本教学进行全面介绍。从那以后,我多次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在湖北省新课程培训和浙江、湖南、贵州、福建等省的国培项目中,执教语文人本教学的示范课,不少课例,如《中国石拱桥》《胡同文化》《漫话清高》等入选全国新课程培训精品教材,创造了大量经典人本教育案例。

历经30年的理论准备、20年的实践探索、10年的充实完善,我完成了《语文人本教育》研究专著,形成系统的人本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题词“百年语文,趋归人本”,顾振彪先生作序,该专著于201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获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研学术论著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中国写作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语文人本教学”获2014年教育部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形成人本教育理论

2003年,我向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提交《人本教育论》,正式阐明人本教育主张,被大会评为一等奖,入选全国中语会编辑的《新时期语文课程理念和实践》,2005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这一理论认为,中国现代教育是在传统学堂和书院式教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教育的成功经验发展起来的,就其过程而言,大致经历了“原生时代”“物本时代”两个阶段;就其发展趋势看,必将走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时代”。“人本”的“本”是根本、中心的意思,所谓人本,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发展为根本,以立人、帮助人获得成功为准则。基于这一认识,我提出“把人当人、让人像人”的人本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关怀人性,发展人性;顺天而教,适性而育;人文固本,立德立人”来实现真正的人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核心理念。

(1)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的教育观。人本教育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力求通过有效的教育让学生的潜在资质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立命、立人、立业的基础,以实现人生价值。

(2)遵循人的生命成长规律的教学观。人本教育以人的生存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来规划和安排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地把人当人,并努力地让人进入人的状态,自立自为,不断地实现人的自我构建和完善。在这里,一切物化的手段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以往那种不分对象差异一刀切,一统的教材、教法体系被打破,一个模式的大班级式教育转向因人所需、因人而异的个体性教育。

(3)以促进人的成功为基础的课程观。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任何学科教学都应为人的成才、成长、成功服务。每个人都有自己借以立命、赖以生存和发展、享用终身的“本领”。就人的终身发展看,只有有利于他@个“本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最终对其才是有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借以立人、赖以成为自己的特点和与之相联系的“成才之道”,因而每个人也就应该享受完全属于自己的教育服务,走上这个“成才之道”。人本教育课程正是顺应人的这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终极关怀。从理论上讲,它是针对个人需要的完全个性化的教育,人本性、个性化、有效性为其显著特点。

2.创立语文人本教学

把语文人本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学科教学,我创立了一种着眼于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全新的语文人本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以人类学、成功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人本教育特色。

一个中心,是指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培养和发展人,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怀人性,发展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生存和立命的基础。人性中有许多善端和恶端,一般会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来。一个实施人本教育的优秀教师,一定善于巧妙地捕捉时机,采用语文的方式,将它们定格,指导学生观照,发现其中的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去恶向善,发展美好的人性。(2)开启智慧,完善人格。人格和智慧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根本。人本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人的成功基础看,健全的人格和智慧是人建功立业的根本。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凸显国民人格特征的典型案例,教师可采用语文的形式,把它们定格下来,引导学生反思其中的是非曲直,自然明白做人的基本原则。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学生就能舍去劣根性,完善人格,走向智慧人生。(3)凸出人本,张扬个性。学习的本质是为了完善和发展自我,语文教学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因此,语文人本教学提倡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快速成长,并力求使现实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产生长远影响。

两个基本点是指,语文人本教育必须坚持语文的学科性和课程资源的多维性这两个基本点。(1)学科性。语文人本教学有人本教育的创意,但必须采用语文教学应有的方法,充满语文的情趣。如果偏离这个原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就不是语文教学了。简言之,只有采用语文方法进行的人本教育,才是语文人本教育。(2)多维性。语文人本教学走出以往“唯教材是语文”的狭隘圈子,确立了“人本”的崇高理想之后,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几乎都可以按照人的教育的需要去深度开发,采用语文教学的方法来教学,产生令人震撼的育人效果。语文人本教学需要利用多维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的做人教育,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利用语文教材进行人本教学。现代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的语文教材教学。在人本教育的视野里,教材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好课文仍是人本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但人本教学的方法与一般的语文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首先,教师要站在人的终身发展的高度确定课堂教学立意,教学活动应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其次,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人的学习规律,运用人本学习理论,采用语文学习固有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和育人的效果。

二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人本教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人本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在综合考虑学生精神文化需求、阅读理解能力和个人成长所应接受教育的基础上,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确立教学目标,精选经典文本,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将人本教育的方法用于语文学科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原。

成长教育论文篇(11)

作者:周明尧(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初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启蒙意义。加强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观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1]61-65。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172-175。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一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3]88-9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4]53-57。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5]20-23。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