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政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2:35

网络政治论文

网络政治论文篇(1)

(二)网络环境对教师信息主导地位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获得了无限的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关的知识,针对不同的事件或现象,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知识量与信息量有时甚至超过了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三)网络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挑战。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更具开放性,更加强调自主性学习。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获取学习资料为19.65%,64.38%的学生上网“不定时”,有20.04%的学生能够做到网络与学习“相得益彰”,79.96%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受到了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信息丰富多样,对学生来说有时真假难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精力,要真正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

(四)网络环境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从教学要素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生、教材”三大要素,变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大要素。师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双方,而是图象和声音、课程的教材多样化。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本着以“教”为中心的“授一受”知识教学理念,变成了网络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独占有限的教学资源,变成了网络环境下师生共享无限的教学资源。信息传递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教学模式,变成了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多向交流的空间。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策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其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目的规定任务,任务体现目的。这一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政治认识如何提高,以及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行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均衡发展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围绕基本问题来体现课程目标和任务,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路径

第一,以分析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来求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讲理论,教学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能够对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网络环境下,学生是认知主体、自主知识的建构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众多并且便捷。学习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便捷的通讯方式,如利用电子邮件咨询的思想政治教师或专家,到相关的论坛、BBS发帖子寻求帮助等等。所以,课堂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应先选择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再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把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从我国实行自由政策,是否允许任何人都能信仰宗教,作为切入点,指出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指出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虚幻的、失真的、颠倒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出结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必须以追求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己任。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问题意识,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

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来表达情感、锻炼意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有无,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海量、多态的网络信息带来了大量的未知问题,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好奇心。但繁杂的信息内容极易把人的注意力转向感官刺激本身,学生对这些现象后面所隐含的内涵价值与本质精神往往被忽略。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原则和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把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好奇心转化为内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享用发展体验中,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真正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自觉克服影响学习的困难和障碍,有意识地监控自我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针对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和再生信息知识。这样学生对事物本质才能进行探究,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目的意义才能正确把握,才能从中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培育阐明、解决问题的认知内驱动力。如在《倡导低碳生活》的教学中,何谓低碳生活?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是因为气候变暖吗?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世界各国在国际气候大会上对限制碳的排放量喋喋不休,问题的实质又是什么?对气候变暖原因的探索是求真的科学研究,倡导低碳生活是人类的求善活动。严格限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是为全球争取生存和发展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知识的真、善的价值中,通过与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意义重建,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第三,以问题设计为备课重点来传播信念,付诸行动。无论是从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还是以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问题如何来把握,如何把问题设计好。有别于传统教材的顺序呈现形式,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是以超链接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围绕同一问题,借助网络信息,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视角,整理和取舍所广泛接触的不同观点,随着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思维愈向着深刻性、独立性、科学性方面进一步发展,便愈加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找问题,援用不同理论来辨析,在理论的碰撞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果来解决问题。好的问题有理论含量、有现实感、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提高师生思想上的深层次认识。教师阐释“老问题”时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讲述“新问题”更要有深沉的历史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所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不是简单地放在教材已有的教学内容上,而是把教材上的内容融会贯通到对问题的设计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知、情、信、意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原则和规范。如在谈到大国关系中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时,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师要能够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趋势,指出这一学习目的的狭隘性。通过师生的交流学习,发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就是各有所长、和而不同。各国人民只有相互尊重和学习,汲取先进文明成果,才能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策略“认识是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海洋里穿越一些确定性的群岛的航行”,网络环境的无序性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课堂教学呈现出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混。策略则可以根据在执行中途获得的信息改变预定的行动方案,甚至创造新的方案。所以应用“策略”优于应用“程序”。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有序与无序交融中所采用的基本策略有:第一,营造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文化氛围。思想政治课教师按照教学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大力宣传积极正面的信息,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占领网络环境阵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网络活动,如提供网上论坛、制作flash比赛、网上征文等各种活动,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抵制消极、腐朽、堕落文化的渗透与影响。笫二,更新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们大都不陌生,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自制力等情形,教学内容若无新意,就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把传统教学中“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要求,转变到要借助网络开启“源头活水”上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途中的“探照灯”。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发展。第三,拓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只有做到目标明确,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感悟、思考和探索的潜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拓展交流沟通渠道。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用敏感的触角去接触学生周围的小社会,找到学生关注的焦点,灵活选择时效性、轰动性的问题和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言,教导学生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当代学生思想实际的新变化,将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相结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邮箱、博客、QQ号、QQ群、手机号码等,跟踪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第五,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整合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寒暑假大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提高学生创新、动手、策划、组织、服务等能力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条件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践中创新实现的保障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信念。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事业心。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热爱,其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苍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疑为导、援理释疑,才能使受学生在敬佩和信服中接受理论教育,才能从思想上促使自己主动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政治论文篇(2)

17岁少年小新,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于是小新就想到了偷。2017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他想起爸爸曾给过爷爷4000块钱,就想去偷爷爷的钱。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多么令人毛骨悚然!这是为了上网,居然能做出这样的事!所以,我们在了解这把双刃剑时,不仅要发现好的一面,也要留意它的弊端:

1.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再来看看近来备受关注的华为天才少年。姚婷,来自湖南益阳,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直博五年级学生,即将完成论文答辩离校,现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年薪达156万,是颠覆人们认知的“天才少女”。在高中学习时,姚婷就对计算机很感兴趣,高考成绩出来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她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物联网大赛。2018年、2019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7-2018年在美国天普大学访问学习。

网络政治论文篇(3)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国家意志和社会人才需求对高校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进而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我国教育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稳定,其人才培养功用也无法得到顺利的发挥。因此新时期,基于网络舆论的社会环境,高校应该明确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树立提供相应的保障。

1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网络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网络是当前我国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具有信息共享功能,对网络的使用者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相关信息的发起和接收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陈述对待某一问题的观点,或者获取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1]。可见,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正确定位自己,促使自身在未来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1.2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想保证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功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网络舆论环境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不记名发言的形式在网络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维护学生隐私,使学生畅所欲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最真实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成为高校教师开阵思政工作的重要辅工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内容,并运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状况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探讨一些社会话题,并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网络舆论导致高校学生是非观念不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够在网络上相关信息,缺乏一定的道德限制,网络信息质量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2]。再加上高校大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错误的网络舆论极易对学生的是非观念造成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2.2网络舆论使老师传统的教学地位受到威胁:网络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检索获得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对教师教学主导地位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渐丧失。同时,网络上存在一部分看似合理但却与教师教育理念相悖的信息,学生在网络上接收这些信息,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怀疑,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顺利发挥。

3网络舆论环境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措施

3.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在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这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正因如此,学校更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保障。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应该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加以明确。在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针对性的接收相关网络信息,最大限度的规避负面信息的影响,获得更好的发展。3.2高校应该加强网络建设:为顺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独立的网站,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平台陈旧、信息更新周期长、信息趣味性和教育性都相对较差,无法吸引学生的浏览兴趣,教育功效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4]。因此,高校要想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就应该加强网站建设,对网络平台进行改革和创新,并设置学生信息反馈专栏,汲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网站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发挥校园网站的教育引导功用,为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创作外部条件。3.3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康上网的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办学进度,定期举办适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上网培训,指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利弊,并教育学生正确搜索和运用网络信息,拓展自身知识面,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利用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舆论信息强化自身思想政治学习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负面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负面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王闯 余敏铉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政治论文篇(4)

二、如何设计政治理论课网络辅助教学体系

通过网络传播中多模态叙事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建立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让学习者选择符合自身特性和兴趣的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成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同时,网络教学系统还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理论与生活中鲜活实践相结合,让学习者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摆脱意识中“政治理论课程枯燥难懂”的厌烦心理,将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实性、综合性、政策性和理论性,与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机之间有即时互动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系统的优点在于课堂之外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即时沟通,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等社会性活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疑问后,一般不太喜欢去问教师,通过网上交流互动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这个过程可通过校园E-mail、留言板、讨论发帖或实时语音方式等完成,让访问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就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3]这种网上交流互动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明显改善学习效果。

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要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肩负着如何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是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理论的本源来源于生动的实践,是智慧的结晶。理论课如果止于枯燥的教条,这种灌输式教学便毫无意义。”[4]当前政治理论课从教材、内容到体系,与初中、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交叉重复,学生学习时缺乏新鲜感。由于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所以有的课程表述方式类似于政府文件;有的课程内容过于严肃,难以被现代学生所接受;有的课程教学只考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整体铺开,点多面广,深度不足。而且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普遍采取大班教学,课堂秩序都不易维持,更不要说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了。要提高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就必须契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方式、思维、内容上创新改革。借助动态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信息表达方式为自我学习提供生动翔实的表达效果;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声音、图形和演示等交互界面和窗口,将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信息以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现,使学习者自主地掌握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进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拟采用网络游戏晋级模式和动态教育测量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习政治理论成为一种享受。许多学生都喜爱网络游戏。因为它虽来源于现实,却能比现实可以做得更加生动,能够构建出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画面,游戏者可以进入该环境当中进行愉快的现实。可以用教学内容设计类似于晋级模式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以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作为驱使,让学生们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晋级的过程,让学习者投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当中。“可以说,网络游戏作为知识载体出现,让学习者更有效率地、主动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大多数多媒体课件、书目、甚至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5]因此,网络游戏在教育中,就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调动起其兴趣,去接触新鲜的事物,锻炼思维能力。当然,还应该注意到网络游戏的设计要根据不同教学层次而进行设计,游戏内容要积极向上,使用网络游戏教学要适量、适时。网络游戏教学的同时,要利用动态教育测量技术,对网络教学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理论学习进度、课下习题的得分状况等相关数据,统计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后自我调整。从而将网络游戏高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将网络技术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教和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交换、流动和提升,让教学成为一个多角度、全方位、动态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从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6],其用意就是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模态叙事,把感知世界的视觉、听觉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和形象化,给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学目标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学生特点的变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前沿性、交互性的特点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无疑有助于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网络政治论文篇(5)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交流得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同时,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大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灵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网络政治论文篇(6)

网络文化形成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首先,网络文化淡化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据相关信息显示,自2000年前后至今,美国政府一直不断调整政策,以网络为载体,以新闻、评论、影视作品为手段,以意识形态输出为目的,邀请一些所谓“自由主义分子”,对我国国家制度、对外政策做断章取义甚至是刻意歪曲的攻击[8]。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约有5亿人之多,而近一半以上的人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青年人涉世未深,还未建立起成熟的价值观,又好奇心极强,非常容易受到言论新奇的形式的影响,而既想不到,也没有能力辨别事情的真伪[9]。受此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已经遭到侵蚀且发生变化,少数学生赞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支持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主张,甚至要求淡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其次,网络文化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众所周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的出现使学校、教师不再是稀有的资源,知识获得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学校、教师的权威地位已经大大被削弱了[10]。伴随网络文化的交互特点将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解构殆尽,教育者也由以往“权威”地灌输变为如今“平等”地导向,而学生也由教育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接受的主体。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越来越强,其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个体化与隐秘化。结合年轻人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素食文化、不良网络文化泛滥的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作为一种需要学习、理解、掌握的知识,有时难以与网络文化相对抗[11]。这样,教育工作者就难以把握和控制大学生所接受信息的质量与真伪,不仅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作用也同时被弱化了。再次,网络文化阻碍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建构。“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不是被动改造的客体,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是教育者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也会在沟通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2]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普及,本应只是人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具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特征。但是,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娱乐购物等活动时,却逐渐把生活中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层面的主动权交给了网络文化。受此影响,人类的一些基本功能如记忆、感觉、思维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还出现沉溺、人格分裂以及丧失生活意义等现象。现在有很多大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减弱,遇到困难与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甚至选择逃避,借用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去寻找慰藉或发泄自己的不满。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群体对待生活的冷漠与麻木,甚至是行为失调和心理错位。

二、网络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路

网络政治论文篇(7)

1.1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网络政治论文篇(8)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超时空、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和交互等特点,在当今整个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同时也给中国的现实政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可以说,网络政治传播较之传统政治传播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仔细加以判断,有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肯定和继续传承。也有消极的影响,需要规避和警惕,因此,我们必须对公民进行

有效引导,从而使公民切实、有效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

1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内涵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遍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政权系统的活动,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因素之中,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二是政治参与的目标,三是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手段。在第二和第三个因素中,就需要涉及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它是指公民在遵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民利的前提下,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秩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在我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是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

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当代公民对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政治参与完全不同的新形态。当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后,公民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他们常常活跃在一些著名论坛,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北大未名-时代论坛”,对于我们这个泱泱“网络大国”来说,这些网络时政论坛的诞生,则是以“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的。这些论坛的建立与他们对网络政治的积极参与都表明网络已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以下特点:

(1)平等、开放的、自由的政治参与。由于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公民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网民可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见解,自由进行信息交流,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给政府提供了舆论平台,同时也为网民提供了利益表达、评价政策的平台。

(2)理性、非理织并存的政治参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始终伴随着感性与理性、狂热与温和、激情与极端、思考与宣泄、极端与适度的矛盾斗争,如对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非理性主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体现着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3)网络政治参与复杂性。在现实社会中,公民参与政治的动因一般出于自身物质利益,或精神上的信仰与理想,而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公民在网上参与政治的动因却要复杂的多。除了利益和理想之外,有时甚至为了获得某种技术突破的,或者为了某一未经确认的政治信息而一时兴起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参政动因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4)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控制困难化。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今天,由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中央管理控制,再加上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虚拟化特征,使得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控制异常困难,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或者说如何求得不断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网民政治参与水平两者之间的最佳值,以期达到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5)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方式直接、便捷化。以前的政治参与大多仅限于投票、等几种简单途径,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在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向各家各户延伸,社会成员对“政治参与”的体验似乎更加直接。人们在家中点一下鼠标,就能马上对各种公共事务进行投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科层等级观念,更打破了种种限制,为平等自由的交流铺平道路。

3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1)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2005年3月14日,两会结束后,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了几百个问题……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政府认真考虑的。”通过网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会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关决策就会越来越合理。

(2)网络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渠道,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为政治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当前,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形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诉求。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缺位”与“贫困”的现实。作为对现实政治表达渠道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社会化,增强了国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大大推进了全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参与过程中,激起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4)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民主体制最大的影响和冲击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个人通过一台电脑就能直接向政府提出某项要求和建议,或参与政府的某项选举或决策。同时,网络的普及使政府的行为随时处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它的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和约束也随之增强。同时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掌握和分析信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除对政治稳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外,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网络上非理性言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些网民非理性的言论和不负责任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把握网络政治参与对现代民主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下面即将谈到的一个方面。

4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

(1)提高公民网络素质。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面对网络时代公民的政治参与,我们应积极引导公民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知识分子应以自己的优势,提倡以理性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言人,知识分子、有识之士、知名学者更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理性的“舆论领袖”。

(2)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保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行性和独立性。公民积极的参与政治是一种以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是一个独立、具体和公共的行为。缺乏质量的公民参与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要把民、监督权还给人民,积极鼓励公众自我组织起来,支持公民团体参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交流,保证政府为公众提供可靠、适当的信息、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公民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3)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发挥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凝聚力。首先,要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网络政治参与中,公共精神可通过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规范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促使他们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以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逐渐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信念。其次,实现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从政治认同的内容看,网络政治参与无形中把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观念,整合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从政治认同的方式看,在网络政治参与普及的状态下,网络中民主转型为“自主”,在网络政治中,民主不是多数任意压制少数,而是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以自由沟通取代强制灌输、双向交互取代单向控制。

5小结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因此把握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从影响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入手,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无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中国行政管理,2007.

网络政治论文篇(9)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超时空、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和交互等特点,在当今整个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同时也给中国的现实政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可以说,网络政治传播较之传统政治传播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仔细加以判断,有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肯定和继续传承。也有消极的影响,需要规避和警惕,因此,我们必须对公民进行

有效引导,从而使公民切实、有效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

1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内涵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遍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政权系统的活动,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因素之中,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二是政治参与的目标,三是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手段。在第二和第三个因素中,就需要涉及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它是指公民在遵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民利的前提下,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秩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在我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是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

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当代公民对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政治参与完全不同的新形态。当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后,公民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他们常常活跃在一些著名论坛,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北大未名-时代论坛”,对于我们这个泱泱“网络大国”来说,这些网络时政论坛的诞生,则是以“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的。这些论坛的建立与他们对网络政治的积极参与都表明网络已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以下特点:

(1)平等、开放的、自由的政治参与。由于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公民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网民可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见解,自由进行信息交流,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给政府提供了舆论平台,同时也为网民提供了利益表达、评价政策的平台。

(2)理性、非理织并存的政治参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始终伴随着感性与理性、狂热与温和、激情与极端、思考与宣泄、极端与适度的矛盾斗争,如对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非理性主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体现着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3)网络政治参与复杂性。在现实社会中,公民参与政治的动因一般出于自身物质利益,或精神上的信仰与理想,而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公民在网上参与政治的动因却要复杂的多。除了利益和理想之外,有时甚至为了获得某种技术突破的,或者为了某一未经确认的政治信息而一时兴起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参政动因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4)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控制困难化。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今天,由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中央管理控制,再加上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虚拟化特征,使得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控制异常困难,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或者说如何求得不断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网民政治参与水平两者之间的最佳值,以期达到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5)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方式直接、便捷化。以前的政治参与大多仅限于投票、等几种简单途径,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在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向各家各户延伸,社会成员对“政治参与”的体验似乎更加直接。人们在家中点一下鼠标,就能马上对各种公共事务进行投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科层等级观念,更打破了种种限制,为平等自由的交流铺平道路。

3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1)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2005年3月14日,两会结束后,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了几百个问题……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政府认真考虑的。”通过网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会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关决策就会越来越合理。

(2)网络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渠道,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为政治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当前,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形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诉求。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缺位”与“贫困”的现实。作为对现实政治表达渠道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社会化,增强了国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大大推进了全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参与过程中,激起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4)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民主体制最大的影响和冲击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个人通过一台电脑就能直接向政府提出某项要求和建议,或参与政府的某项选举或决策。同时,网络的普及使政府的行为随时处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它的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和约束也随之增强。同时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掌握和分析信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除对政治稳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外,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网络上非理性言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些网民非理性的言论和不负责任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把握网络政治参与对现代民主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下面即将谈到的一个方面。

4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

(1)提高公民网络素质。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面对网络时代公民的政治参与,我们应积极引导公民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知识分子应以自己的优势,提倡以理性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言人,知识分子、有识之士、知名学者更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理性的“舆论领袖”。

(2)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保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行性和独立性。公民积极的参与政治是一种以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是一个独立、具体和公共的行为。缺乏质量的公民参与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要把民、监督权还给人民,积极鼓励公众自我组织起来,支持公民团体参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交流,保证政府为公众提供可靠、适当的信息、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公民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3)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发挥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凝聚力。首先,要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网络政治参与中,公共精神可通过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规范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促使他们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以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逐渐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信念。其次,实现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从政治认同的内容看,网络政治参与无形中把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观念,整合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从政治认同的方式看,在网络政治参与普及的状态下,网络中民主转型为“自主”,在网络政治中,民主不是多数任意压制少数,而是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以自由沟通取代强制灌输、双向交互取代单向控制。

5小结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因此把握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从影响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入手,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无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中国行政管理,2007.

网络政治论文篇(10)

2.通过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网络政治的形式,使得大学生对于政治有了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增大了对政治的热情。但是,过热的网络政治会产生一些负面新闻、负面评价,影响大学生的正确判断。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通过知识教育,让大学生领悟到网络政治的内涵所在,在参与网络政治时,要有正确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在具备政治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正确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有学识、有能力、有思想,但这个群体也是正在成长中的不成熟的一代,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得到正确的政治知识教育,才能将他们的学识应用于社会,正确参与政治。大学生们需要具备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以及自律意识,这两项是参与网络政治的根本,也是基本准则,只有本着这两项原则,才能有序的参与网络政治。学校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律意识。互联网本身就是进行知识教育的良好平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了解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知识仅凭大学课程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拓宽。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加强网络政治知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全而正确的政治观念举足轻重。

二、法律教育管理

1.加快网络立法网络立法目前已逐步提上日程,这项决定,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义重大。网络虽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流沟通渠道,但是若没有法律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就会出现混乱。美国在这方面已有立法——《网络信息公平使用法》,法律保护公民获取政府的政治信息的权利,政府需要为民众提供政治信息,与此同时,对于公民对于政治的评价、见解,政府需要予以隐私保护。法律的颁布明确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民众在参与网络政治时,便有了保障。网络政治参与中不乏一些非法行为的出现,如毫无依据的抨击、鼓动民众等现象。对于这些现象,也需要通过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如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逾越了法律,就要加以制裁,以净化网络环境。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政治时,虽然是在虚拟网络中匿名发表言论,但这个过程是行使了真正的政治权利并且对于国家政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对于不合法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通过法律条文加以约束,违法现象通过法律进行制裁,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政治环境清洁,并且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良好的网络政治环境,免受非法言论的攻击,也更好地保障了大学生所参与的网络政治评论切实有效。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网络管理法规,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可以看出我国在互联网健康方面做出的成绩。通过法律的制约,网络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优化,网络政治参与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合法参政意识立法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题,还需要知法懂法。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深入的了解,在参与网络政治的过程中,哪些行为是权利,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义务,是必须履行的,还有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不能触及的。只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了法律规定,了解法律赋予网络政治参与群体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越出雷池的事情。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管理,很好的约束了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行为,作为网络政治的主体参与者,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言论,便是对网络舆论走向加以规范,在大学生这个主体的带领下,网络政治参与便会越来越健康。

三、道德教育管理

网络政治论文篇(11)

在当今,网络以其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大学生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和扩大交往的重要途径。面对网络自身的不完善和大学生道德素质比较薄弱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开展工作。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网络就是社会的延伸,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网络凭借丰富又快速更新的信息资源和自由平等的交流渠道,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对于网络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开放的态度。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教育内容的相关信息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上展示给大学生,同时也可以在网上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枯燥、脱离生活的不足,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而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材上的理论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地位。

3、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拓宽大学生的表达渠道,对于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和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网络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与协调。

互联网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互联网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动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互联网,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家长也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和学校,同时社会也可以更广泛地关注学生。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加大了抵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工作难度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易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交融与冲突。如果大学生在网上得不到先进思想的正确引导,长期遭受不良思想的侵害,就会逐渐丧失正确的立场而误入歧途。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和侵蚀,将会严重削弱我们思政治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2、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滑坡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道德意志力不强,在这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虚拟世界里,经常出现不文明的言行,有些人甚至攻击他人网站、制售木马病毒等等,走上了犯罪道路。

3、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进行行为的协调,如果协调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从网络上得到的快乐会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失意,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网瘾,靠网络麻痹自我,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更方便地了解校园外面的世界,但由于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对社会事件的思考深度,当社会现象与书本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以偏盖全地对相关部门的诚意和能力表示怀疑甚至失望,以“打酱油”的心态面对这个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加剧了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进一步导致个体行为冷漠和麻木,对社会缺少责任感,甚至出现了交往障碍等心理疾病。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高校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奏响网上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形势与政策、热点时事、学习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不断充实网络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课堂走上网络,走进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两课”教育是主渠道,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但目前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比如一些任课教师只管上课,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导致理论指导比较空乏;辅导员虽然了解学生情况,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所学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不高。高校应加强网络技术培训,引导“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对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努力培养出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并且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网络法制意识和自律意识,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网络道德教育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在网上开展对于网上教育的不足,必须注意发挥好“网下”教育的优势,二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网络在给人们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影响,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以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