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机农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9 22:34:33

有机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篇(1)

2有机标准认证体系的发展

21世纪,农业标准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规范食品生产,比如有机食品。有机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销售给消费者的有机产品,从种子到销售符合有机产品标准。生产者必须依据特殊规定的有机标准进行生产,产品才能标注“有机”商标。为了规范各国的有机生产和销售,各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制定了自己国家的有机标准和认证系统。据FiBL统计,制定自己国家有机法规和标准的国家增加到86个,还有26个国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立法。目前,有机产品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主要分为3个类型,一是国际性的标准,包括CAC和IFOAM标准。标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创建,是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基础标准;标准是世界范围内制定标准的框架,是关于有机生产、加工标准及认证程序的。二是区域性的标准,如欧盟的有机法典是欧盟成员国所普遍采用的标准。三是国家性标准,如美国国家有机项目日本有机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标中国的国家有机标准等。这些标准相对独立且互不承认,这就导致认证机构在认证不同国家产品的同时必须获得这个国家的认证资格,有机生产者的产品面对不同的市场必须进行多重认证。欧盟、美国和日本是全球有机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其他国家生产的有机产品进入这些国家都要分别遵守这些国家的有机法规和标准。控制进口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式:(1)经过等效评估,政府间签订有机产品互认协议,各自生产的产品可以单项或双向互相承认认证结果;(2)经过评估后进口国政府承认出口国一些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3)进口国政府只承认按本国法规标准进行认证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出口国的产品需要获得进口国认证机构的认证。目前3国都允许采用第3种方式进口;欧盟和美国还允许采用第1种方式进口,2012年美国与欧盟签订了互认协议,中国也在与欧盟进行互认谈判;日本和美国都接受国外的认证机构申请批准后可以在国外开展认证,欧盟在修订有机法典时也增加了这种进口途径。

3中国与美国的有机认证和标准比较

3.1中国的有机产品认证系统

食品安全问题促使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条例和法规。有机农业法规早在2000年就开始引入,但到2005年才开始实施,要求所有有机认证机构、生产者和经营者遵守中国国家有机标准和认证协议,进口的有机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法规。2004年中国的认证机构只有6家,到2005年跃升到26家。中国的有机食品理念可以远溯到明代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即在低洼处挖塘养鱼,垄上种桑树,桑叶喂蚕,蚕屎养鱼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的循环农业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到了90年代,农业部提出了绿色食品计划,目前绿色食品从标准、认证到商标的使用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也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中国诞生了首个有机食品企业,绿茶由荷兰的有机认证机构SKAL认证,并出口到荷兰;1994年,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国内有机食品的认证和发证工作。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遵照国家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基本法规和标准,制定了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包括有机食品商标的使用和管理、有机产品技术规范等,于2001年由原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有机食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的职能移交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认监委”)后,国家认监委组织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第67号令)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国家认监委2005年第11号公告),由国家标准委了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GB/T19630—2011《有机产品》),新的国家标准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国家认监委基于风险分析原则对《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行了修订,对有机产品认证要求更加严格,并建立了销售产品“一品一码”的追溯体系,对《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进行了动态调整。至此,中国建立了比较成熟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法规和标准体系。目前,中国的有机产品认证体系建构如图6所示。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国家认可委”)在国家认监委指导下对有机认证机构颁发许可证和考核,本国或国外的有机认证机构只有向国家认可委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由国家认监委颁发证书,才能进行有机认证工作,国家认可委还负责有机产品法规和标准的组织制定工作.

3.2美国有机产品认证系统

美国于1990年由国会通过了《有机食品法案》,并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有机食品生产法,隶属于1990年农业法案第21条)。该法案授权美国农业部成立国家有机项目(NOP)负责有机产品标准和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具体由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实施;1992年美国农业部农业秘书任命首届NOSB成员,包括4名有机农场主、3名环保专家或资源保护专家、3名消费者、2名加工商、1名零售商、1名科技专家(毒理学、生态学或生物化学专业)和1名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组成,开始了长达10年的有机标准制定工作,于2000年制定出并由NOP了联邦公告,建立了国家有机食品标准,包括《美国农业部有机法规》(美国联邦法规第205部分第7章)和《项目指导手册》,NOP可以根据NOSB的意见进行修改(图7)。从2002年起由NOP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开始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目前世界上有93家认证机构,其中超过50家在美国;133个国家的3万多家有机产品企业中有1.7万家在美国。2012年美国与欧美签订了有机产品互认协议,美国和欧盟经过各自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产品可以直接在对方市场销售。美国的企业获得有机认证需要以下步骤:选择一家认证机构、遵守国家有机认证标准、记录生产过程和原料使用情况、接受每年的检查。土地要有3年的转换期,或者有记录证明近3年没有使用违禁物质。美国农业部负责有机产品进口控制,有近40家国外的项目获得了美国标准认可。美国与6个国家签订了有机产品进口协议,包括英国。许多美国农业部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服务于美国的出口,但美国有机产品的出口也必须符合进口国的有机标准。美国对于企业违反有机法规的处罚也是比较严厉的,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有机食品法案》规定,处罚最高达1万美元(现在已提高到1.1万美元),并暂停或注销认证证书。如果美国农业部或认证机构怀疑某个企业违反了有机法规,那么美国农业部或认证机构可以对该企业进行暗查。

3.3中美有机标准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有机产品标准的理念和框架是一致的,涉及有机产品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类、野生植物类、畜禽类、加工包装和处理以及有机标志的管理等。

3.3.1有机产品认证目录《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目录》由中国认监委公布,于2012年3月1日生效。目录包括植物产品(包括野生植物采集)、畜禽类、食用菌栽培、水产类等37类127种产品。根据风险评估的原则,将不适宜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排除在目录之外。之前已经获得认证但不在《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内的认证证书待有效期满后将自动失效,同时国家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进行动态调整。美国没有具体的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其有机产品的认证范围主要包括植物类、野生植物类、畜禽类、加工产品等。根据美国农业部有机法规,《有机认证指导手册》中的产品可以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反馈进行增加、修改和移除,所有的变动都被列在反馈文件目录中。

3.3.2有机植物和野生植物植物生产是有机生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目前为止认证的产品种类最多的一类。中国和美国的标准都是从产地环境、种子、繁殖材料、缓冲带、平行生产、病虫害防治、禁止使用辐射和基因工程等方面进行控制的,要求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在人粪尿的使用方面,中国标准中规定不允许在叶菜类、块茎类植物上施用人粪尿;在其他植物上必须施用时,应当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而美国标准中则完全禁止使用。在产地环境要求方面,中国标准规定在申请有机认证前,认证机构必须对产地环境进行监测(检测),符合产地环境标准的要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有机认证,而美国标准规定有机认证的土地必须禁止使用标准规定的违禁化学物质3年或以上,但并不需要进行环境检测。野生植物采集必须明确边界,采集活动要保证物种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中美两国的有机标准要求和规定基本一致。

3.3.3有机畜产品要求畜禽养殖是有机生产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中美两国的有机畜禽养殖标准内容设置基本一致,都是从养殖期、营养(包括饲料来源、饲料配比、哺乳期和添加剂等)、动物疫苗、放牧和圈舍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但两国在有机饲料和饲喂方法上有一些差别。中国标准规定在有机饲料缺乏时,可以使用常规饲料,食草动物比例不超过10%、非食草动物比例不超过15%、家畜和家禽不超过25%(以上均是干质量);而美国标准强调100%的有机喂养,并提供户外活动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如对反刍动物,在放牧季节必须提供牧场,饲料中30%的干物质必须来自该牧场或有合作关系的有机农场,但对放牧时间没有规定。在美国,有机水产养殖还在争论中,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有机水产品”。早在2000年,美国农业部授权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成立工作组,对要求有机认证的鱼类养殖企业进行评估。但哪些鱼类可以进行有机认证,野生鱼类是否可以直接标志为有机产品(野生鱼类捕捞业并不属于农业范畴)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达成共识。2007年3月,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建议美国农业部对一些鱼类养殖企业进行有机认证,而排除野生捕捞鱼类的资格。他们解释说“畜禽”指家畜、山羊、绵羊、猪、家禽、马等用作食品的产品,鱼类也用作食品,不论是野生还是家养的或其他非植物类生物,因此鱼类也在《有机食品产品法案》规定的范围内。按照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养殖的鱼类可以获得有机认证,即使其饲料中包括超过1/4的野生鱼类或其副产品,很可能来自不可持续鱼类,也包括来自遵照有机农业原理生产的动物或植物。目前美国农业部还在搁置着这些建议。欧盟在2009年6月29日经过长时间讨论后,批准了新的有机法规中的《有机水产养殖的实施细则》,这样有机鱼类和有机海产品首次在欧洲出现。中国有机标准中将有机水产养殖和畜禽类分开,对养殖产品的转换期、场址选择、水环境质量、养殖与捕捞,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均作了详细规定。

3.3.4有机产品的加工和处理有机产品的加工主要从原料和辅料、加工工具、加工方法、害虫控制、储存和运输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有机产品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中美两国标准对加工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在允许使用的辅料如食品添加剂上有一定的差别。

3.3.5有机产品标志美国只允许产品中有机成分达到95%或以上的有机产品才能使用有机标志;产品含有机成分在70%~90%可以标注“有机制造”;产品含有机成分在70%以下的可以在配料表中列出有机成分。中国有机标志的使用规定与美国相同,但多了一个“有机转换产品”标志,有机转换产品不能以有机产品价格出售。所有有机认证产品都要做抽样检测,只有都符合有机标准要求,没有被检测出违禁物质的产品才能允许使用有机产品标志。

有机农业论文篇(2)

“三品一标”在推进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截至2014年8月,全省累计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一标”产品数达2563个,其中有机食品企业32家,有机产品20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达到0.5%,“三品一标”认定地理环境监测面积已达到22.7万hm2,认证产品总量达409万kg,稳步推进有机食品认证和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我国台湾通过建构作物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吉园圃安全用药标章制度,建设有机农业专区,加强有机农产品推广与认验证管理,拓展有机农产品营销等策略,积极推动有机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12月底,台湾“农委会”已认证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13家,其中12家有机农粮产品(11家兼具验证有机农粮加工品)、1家验证有机畜产品;通过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验证的有机农粮产品验证面积共5558hm2;设置14处有机农业专区,面积达到533hm2,辅导有机集团栽培区9处,面积298hm2。

2闽台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2.1生产组织模式比较

2.1.1福建有机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1)企业带动模式

主要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模式是福建当前有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模式,主要体现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的带动农户作用,针对福建土地规模小、农户经营分散的问题,由加工或贸易企业与农户签订有机农业生产合同的方式组织有机农业生产,统一供应生产物资,实施生产过程监管,确保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这种模式通过发展订单生产,从组织方式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但是由于农户分散生产,企业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较大,很难全面掌握每个农户生产全过程的准确信息,难免有的农户为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偷施化肥、农药,影响有机农产品整体质量安全。

(2)中介组织带动模式

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两类中介组织带动。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经营、共同生产等方式分享土地产出收益,对种植基地实行农场化管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带来的标准难统一、质量难控制问题,同时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协会带动就是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村集体的作用,由其牵头成立专业协会组织有机农产品生产。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向农户提供生产、产品销售信息、与农户签订合同、负责品质监督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对外联系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对内向会员农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并负责生产监管。企业按产量和产品品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依约定支付费用。中介组织带动模式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组织、村集体、专业协会和农民密切联结在一起,是当前福建有机农业生产较为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作用,不仅监管到位,而且进一步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拓宽了服务领域。

(3)企业自主发展模式

企业自主发展模式是以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主导,自建生产基地,雇用农民或工人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模式。一般情况下,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有机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这种模式由于组织模式的工厂化,便于企业从生产到销售进行全程监管,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是不利于大规模扩大生产面积和提高生产总量。从目前来看,福建当地的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自建基地规模一般不大,企业自主发展模式更大程度上是起到示范和样板的作用。

(4)科技带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方式建立起来的,突出了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利于将最新的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生产,也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这种模式对提高1038福建农业学报第29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有机农业科技含量,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有机农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1.2台湾有机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1)农会带动模式

我国台湾的农会组织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在台湾分布最为广泛、最具活力、功能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长期以来,台湾通过农会把农业政策、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组成团体力量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台湾农会现有正式会员近100万人,赞助会员81万人。农会系统由省、县市、乡镇三级农会组成,组织架构完备,涉及生产、技术、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农会的推广教育功能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农会在推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会充分发挥组织农民生产的作用,落实“农委会”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并积极做好技术指导、信用贷款、市场营销及保险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有机农业发展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有机农业的发展。

(2)农业合作社带动模式

台湾农业合作社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成立的台湾农会,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会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产品产销失调问题严重,为改善生产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解决农民收益问题,合作社再次受到重视,得到了恢复并逐渐发展。目前,台湾约有30%的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台湾农业合作社开展的业务主要有果菜共同运销业务、部队蔬菜副食品供应业务、果菜直销业务、青果外销业务和畜禽生产及运销业务等。近年来,台湾积极发挥农业合作社在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的作用,将分散的农民联系起来,形成生产联合体,细化分工协作,积极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3)农业产销班带动模式

农业产销班是台湾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最基层的农民合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层农民运销、采购的合作在各类农业生产中逐渐涌现,名称不一,如共同经营班、共同作业队、共同运销班、农事研究班、精致农业班等。虽然组织名称繁多,但都含有现代化农场经营理念,其建立目的是为了把零散的家庭农场经营集中起来,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力,推进台湾农业现代化发展。1993年3月台湾地区“农委会”将现有各种组织班队予以整合,统称农业产销班。目前,农业产销班已成为台湾农村基层产销经济组织的主要方式。产销班的发展克服了小农经营的缺陷。通过组织产销班,采取统一的行为,有效地扩大农场经营有机农业的规模,通过发展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产销班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议价能力,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销售、采购等交易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农场经营效率并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迅速地促进了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推进了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2.2市场营销模式比较

2.2.1福建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

福建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有别于大宗农产品的营销模式,主要是由于有机农产品产量低、种植时间长、经营成本高,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比普通大宗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出2~3倍,因此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对象有别于大宗农产品,营销模式也有所不同。

(1)直营和专卖店模式

近年来,福建有机农产品直营和专卖店逐步兴起,主要由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大中城市和原产地城市设立。这种营销模式不仅缩短了生产与市场的距离,减少了产业链的流通环节和中间流通的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有机农产品品质,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对有机农产品品质造成的不利影响。但由于目前有机农产品产量少,开设直营和专卖店成本较高,这类直营和专卖店的数量不多,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发达国家,有机农产品直营和专卖店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有机农产品认知度的不断提高,未来有机农产品直营和专卖店将会为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2)团购和酒店直销模式

随着商业经济和集团企业的发展,酒店、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活跃,尤其是近年来酒店餐饮业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型酒店都与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场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供求关系,定期定量采购有机农产品,有机企业或农场还能根据酒店的需求适时调整品种,形成了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利益联结较为紧密的酒店直销有机农产品模式。一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采购有机农产品时,也普遍采取与酒店类似的直销模式,有些小企业或小单位,由于需求量较少,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他们通过一些采购平台,参与有机农产品团购活动,采购所需的有机农产品,特别是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团购活动较为活跃。从福建目前的有机农产品营销情况来看,团购和酒店直销是有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3)“农超对接”模式

“农超对接”模式是由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向超市、大卖场直供有机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前,福建各大卖场和超市一般都有设立有机农产品专柜。“农超对接”是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积极发展和推广的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有机农产品实行“农超对接”模式进行营销,不仅稳定了销售渠道,并且能降低20%~30%的流通成本。各大卖场和超市客流量大,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有机农产品销量,而且有利于向消费者广泛宣传有机农产品,提升广大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让有机农产品家喻户晓,扩大有机农产品品牌效应。但是,大卖场和超市渠道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蔬菜类产品损耗较大。

(4)电子商务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子商务的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为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拓展出了一个新途径。各大型购物网站都设立了有机农产品销售网点,有机农产品专业销售网也正在逐步兴起,还有一些生产、消费人群通过便民网、QQ群、微店等网络渠道,形成一个生产和消费的结合体,他们在网站或QQ群、微店中很容易就能获得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使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更加便捷。这种销售模式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基本都在一个城市的地域范围内,物流配送时间短,消费者可以购买到较为新鲜的有机农产品。

2.2.2台湾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

我国台湾有机农产品营销组织较为完备,组织性较强,营销渠道灵活通畅,目前主要有直销、共同运销、专卖和联网经营等4种主要模式。

(1)直销模式

主要是指农户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根据需要到农场直接选购有机农产品,或者农户(农场)根据消费者需求把有机农产品配送上门。这种模式由于消费者与农户直接沟通,能较好地体现双方的供求意愿,因此直销模式的发展一直都比较稳定。

(2)共同运销模式

台湾共同运销模式发展较为成熟,其中产销班组织在共同运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有机农产品通过产销班运销到生鲜超市、有机专卖店以及消费者家中,成为台湾有机农产品的重要营销模式。

(3)专卖店及超市专柜模式

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非常重视有机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在主要商贸物流区和人口集中区设立有机农产品专卖店、直营店,或在生鲜超市设立专柜直接销售有机农产品,这种模式成为品牌企业直接联系市场和掌握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

(4)联网经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机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许多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生产大户积极拓展网上销售渠道,建立了有机农业全球资讯网、台湾有机农业产销网等一批网站,同时借助网络大力宣传和推广有机农产品信息,让更多的消息者了解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农业。

3闽台有机农业管理体系比较

3.1闽台有机农业法规体系比较

3.1.1有机农业法规架构

目前全球有机农业法规架构体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欧盟与美国等所采用的专属架构体系,二是日本等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与其他农产品合并的架构体系。我国农业法规体系主要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采取专属架构,而我国台湾地区则借鉴日本的做法,采取与其他农产品合并的架构。欧盟现行的有机法规是1991年所订立的理事会规则(EEC)2092/91号,其后历经多次修订,2007年7月欧盟理事会公告了新的有机规则(EEC)834/2007,并于2009年开始生效,取代1991年颁布的规则。新规则的结构虽有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许多规定仍承袭原有规则的内容。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有机食品生产法案(简称OFPA法案),美国农业部依据该法案授权,召集生产者等各界人员共同组成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NOSB),共同制定法案的执行规则,即国家有机计划(简称NOP法则),该计划已于2002年实施。NOP法则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有机生产制造的规范、有机认证与验证、标示与市场信息,以及禁用与准用物质的清单、检验、与州政府有机计划等。日本农林水产省在1992年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示准则》,2000年4月修订《农林产品标准及适当标示法》(简称JAS法)将有机农业规范提升到法律的层次。JAS系统是一个包括多种农业生产类型的综合规范体系,将有机生产纳入该法后,特别是在2001年到2005年修订之后,增加了JAS有机农业标准、分级作业准则、验证准则等,明确地定义了有机生产及产品,同时还对保障消费者选择有机农产品及生产者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了规定。

3.1.2有机农业法规、标准及其管理机构

福建省目前主要执行国家有机产品管理监督机构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暂未出台地方性有机产品法规。当前沿用的法规和行业标准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9月首次公布并于2013年4月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12年3月实施的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修订并颁布的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11)。这些法规和行业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国有机农业专属架构特征,也就是按照有机产品的整体系列统一制定规章、标准,而不是按照行业分工范畴对有机农业进行单独实施。我国台湾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由“农委会”负责实施,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也由“农委会”牵头制定并颁布实施。1999年“农委会”规范有机农业发展,颁布实施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准》等规章制度。2003年颁布实施了《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资格审查作业程序》等规章制度。2004年“农委会”以CAS标章作为台湾有机农产品统一标章,并修订了CAS有机产品相关规范,进一步健全有机农产品规章制度。从目前看,台湾重点围绕有机农业生产、认证、管理等方面出台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从具体实践层面促进了有机农业规范发展。

3.2闽台有机农业认证管理体系

3.2.1福建有机农业认证管理体系

按照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目前我国主要由3个层面的机构负责有机农业认证和监督管理,一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这是由国务院设立的有机农业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全国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主要负责对承担有机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进行审批以及资质审核。二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国家认可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境内外提交的申请的进行合格评定,对获得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三是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行业组织,在全国拥有众多的单位和个人会员,是我国最主要的有机农业社会交流与合作团体,其主要工作是对有机产品检查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注册,是国际人员注册协会(IPC)成员,同时制定有机产品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利益。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福建有机农业认证管理机构,属于我国地方有机产品认证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和监督认证认可工作,在认证监督管理业务上接受CNCA指导。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有机农产品咨询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备案和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市场流通的有机产品进行监督和检查。有机农业企业和生产基地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认证认可,实施监管。福建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是有机农产品的行政监管部门,负责对有机农业企业和农户生产的有机农产品进行监督和检查。截至2014年,福建省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2家,产品124个。

3.2.2台湾有机农业认证体系

我国台湾地区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体系和制度较为完善和健全。1995年台湾就已开展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对各改良场生产的有机农产品进行认证,发放有机农产品标识。目前台湾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认验证及管理体系。有机农产品管理工作主要依据产品类别进行分工,其中农粮产品由“农委会农粮署”负责,畜产品由“农委会畜牧处”负责,水(渔)产品由“农委会渔业署”负责,并依据“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以下简称“管理法”)相关规定办理。台湾对本地有机农产品实行强制验证,对进口有机农产品进行强制验证及审查,对违反“管理法”的行为实行比较严厉的处罚,确保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规范。二是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标示检查及质量监测。主要依据“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进口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管理办法”及“农产品检查及抽样检验办法”相关规定,办理有机农产品标示检查及安全质量检验。三是对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严格把关。台湾有机农业发展较早,长期以来,台湾对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的认验证机构都实行严格的准入和审查办法,确保认验证机构的公信力的权威性。截止至2014年验证机构仅有14个,分别是“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财团法人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中华有机农业协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财团法人中央畜产会”、“伟凯国际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宝岛有机农业发展协会”、“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环球国际验证股份有限公司(UCS)”、“中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BOA)”、“中华绿色农业发展协会(GAA)”、“慈心有机验证股份有限公司”、“采园生态验证有限公司”。四是实行统一的有机农产品标章。台湾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根据“农委会”制订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作物”法规,对农产品进行检验,只要通过验证,即可受领各机构推出的有机农产品标章。为统一标识,规范市场,自2006年1月1日起,“农委会”推出了CAS有机农产品的统一标章,成为有机农产品的唯一身份标识,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4借鉴台湾经验,推动福建有机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路

4.1科学合理规划,明确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定位

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农业在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有机农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只有发展有机农业才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实际上,有机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形式,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农业,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得到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近年来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如何更好地推动福建的有机农业发展,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福建发展有机农业必须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结合产业布局和有机农业特点,科学规划,稳步实施。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就是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优先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大力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明确重点产业,就是要根据福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择更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从重产量到重质量转变,提升福建特色农业产业整体品质,以质量提效益。

4.2建设“一区两园”,构建有机农业经营示范平台

基地建设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从生态条件较好的有机农业区域以及有机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区域开始,抓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应加快推进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福建农民创业园(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把其作为福建省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和引领平台。一是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福清、漳浦、永安、上杭、仙游等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投入,设立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示范区内的农业企业、生产大户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二是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一方面,积极鼓励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对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有机农业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对一些可复制的做法和经验,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园区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积极推进我省有机农业发展。三是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大力扶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着力打造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创业园和示范基地的农业企业和生产大户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争取把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建成我省有机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集成创新推广的示范平台和展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窗口。

4.3培育新型主体,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实力

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引导一般农户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有机农业经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全省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提升有机农业组织化运作水平,增强有机农业发展实力。一是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深入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省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尽快出台福建省农民合作社条例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办法,建立全省规范化合作社名录进入和退出机制,引导合作社良性发展。推动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特别对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给予重点扶持,在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积极提升农产品品质。二是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机农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给予财政补助。引导从事有机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标准创设、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鼓励从事有机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入驻福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等园区,促进有机农业龙头企业集聚集群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三是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建立家庭农场,尽快出台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比照对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从财政、金融、税收、保险、土地流转、教育培训等方面,制定出台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政策。在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有机农业,加强对有机农场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推广和普及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户使用有机肥给予补助,提升家庭农场建设水准。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业的发展水平。要在继续开展多种形式农民培训的同时,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具有教育和培训资质的农业院校开展正规培训,并逐步将农业扶持政策与职业农民资格挂钩,建立系统化的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加大有机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力度,提升我省农民整体素质。

4.4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两岸有机农业经营模式融合创新

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优势,在平潭综合实验区、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等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开展两岸有机农业经营模式融合创新改革试点示范建设,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探索和研究。一是组建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学习借鉴台湾农会开展综合的做法,提升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有机农业有序健康发展。积极引导联合社规范有序开展资金互助,探索发展区域内封闭式农村合作金融,破解农户发展生产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在联合社下设立推广部、运销部等部门,为联合社成员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运销等服务,不断提升有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学习借鉴台湾建立农产品拍卖制度的做法,引导试点地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引入拍卖模式,试点开展有机农产品拍卖活动,并逐步将这一经验做法完善提升,推动农户将农产品直接入市。同时开展农超、农企、农校等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借鉴台湾产销班经验,将农户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试点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农户产销合作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农户利益。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履历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5健全认证机制,促进有机农业规范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产品监管体系,实行有机农产品监管机构与认证机构分离运行的监管体制,保证监管的高效与公正。监管机构不宜从事有机认证业务,只对认证机构实行监督。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建议加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和力度,稳妥发展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强有机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其次,加强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和标识的管理。在市场上,消费者可以看到贴着各种有机认证机构标志的有机产品,但消费者很难分清哪一家颁发的证书更具有权威性,应尽快研究制定认可标准对认证机构进行评估,规范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第三,建立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间的诚信机制。有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认证有机农产品的生命线。福建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相关主体间的诚信机制尚未建立,有机产品市场管理较不够规范,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对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罚,促进有机农业规范健康发展。

有机农业论文篇(3)

2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正如上面提到的有机农业是“将植物病虫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保持农业生态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有机农业在现实的操作上更具可操作性,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动态农业生产体系,并通过一定的农事措施来维持该体系。

2.1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对于有机农业的生产,农业工作者最担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缺少化学药品对农作物的保护,农业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从三个方面分析,即使不施用化学药品的有机农业生产也是可行的,①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趋避剂和增效剂;允许使用矿物源乳剂和植物油乳剂;允许使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动物;允许有限度的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②当一些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比如茄科植物枯萎病)发生时,即使采用化学方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防治。此时采用综合的生态防治方法似乎更有效,比如:轮作、阳光晒土、施用有机菌肥、嫁接苗等措施的单独使用或者结合使用;③当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后,这个体系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该体系能更好的发挥作物自身调节作用,特别是作物与环境的作用,提高作物自身的抗性。

2.2有机农业生产成本高问题

对于有机农业的生产,农业工作者担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机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多,生产成本高如何对待?有机农业投入成本的确较高,但往往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也比普通的农产品贵很多,比如在大型超市中1kg有机大米100元左右并不是稀奇的事(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当然现在有机农产品主要还是用于出口)。随着集约化农场和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以及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费者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吃饱的社会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投向农业,特别是有机农业生产中,这也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较高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能抵消较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投入,并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大量的使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秸秆、厩肥、人畜粪便等等),这些都大大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和治理这些污染所需的费用。因此,有机农业的生产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其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维持与发展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非化学制品的农药和肥料生产已相当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当今有机农业生产的需要。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农事操作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维持与发展。①常用的一些生态防治措施一般包括: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与绿肥轮作;施用生石灰或者硫磺对栽培土壤的pH值进行调节;注意田园卫生的整理;抗病品种的使用以及使用嫁接苗来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有机堆肥与有机菌肥的施用;天敌的使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捕器、色彩诱器、灭虫灯、防虫网等的使用;②有机农业适用的药剂包括:植物源杀虫剂,如:除虫菊素、印楝素、鱼藤酮、苦参碱,等等;微生物源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等;植物源杀菌剂,如:儿茶素、乙蒜素、等等;微生物源杀菌剂,如:井岗霉于未涂膜组,同时涂膜液中所含的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对番茄的硬度变化没有显著影响。

3多糖类可食性包装纸的应用

多糖类可食性包装纸富含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膳食纤维在加工生产中含量稳定,加工后的成品营养损失较小。现代生产加工还将豆腐渣、水果渣、酒糟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加工下角料高压压制成型,既节约生产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具备一定营养价值。

3.1可食性纸型食品

可食性纸型食品原料取自绿色食物,外观薄又轻,营养成分配比科学。其中“糯米纸”以番薯、小麦或玉米淀粉等原料打浆成型后制得,在食品外层包裹后有效防止食品碎屑飞扬、黏手或黏嘴等,而且入口即化,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生物胶涂层包装纸选用特制的淀粉胶及骨胶,配以一定量的添加剂,用于香肠、烟熏肉制品及要求耐一定温度和水分的食品包装。另外,以蔬菜、野菜、食用菌、水果等制得包装纸,可直接包在点心或者饭团外,也可切碎后加入中西餐或汤内食用,部分蔬菜纸还兼有降糖、降血脂作用。

3.2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鲜膜

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鲜膜是在可食性包装基材的基础上添加一定浓度的抗菌剂。通过抗菌剂的缓释作用和光催化作用等达到抗菌、保鲜目的的一种薄膜。作为阻隔层抗菌保鲜膜可有效控制水分迁移、脂肪氧化及营养物质损失,同时保持食品性状,隔离有害微生物,从而延长货架期。在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鲜膜中常用抗菌剂主要包括有天然类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两种。天然抗菌剂,如:溶菌酶、精油类(牛至油、大蒜素油等)、多酚类(茶多酚、石榴多酚、香芹酚等);无机抗菌剂包括有纳米氧化锌、TiO2、AgNO3等。2011年杜会云等报道在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壳聚糖、溶菌酶和牛至油制得复合膜,该产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添加牛至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壳聚糖和溶菌酶;壳聚糖对酿酒酵母的抑制作用大于牛至油和溶菌酶。

3.3可直接食用的多功能食品薄膜

多功能可食性膜主要是利用天然高分子膜材料,添加适量成型剂、防腐剂,甚至配加酶制剂等生物活性物,浸涂于大田产品或采摘后食品表面,干燥后形成一层几乎看不见有阻氧、阻水、防虫、防腐、抗氧化、抗褐变等不同性质的薄膜,该膜可直接食用。例如,薄皮水果及大叶蔬菜的保鲜膜常常可随果蔬一起被送入口中;糕点、糖果的内包装及一些畜产品的内包装中也以入口即化、美味透明等功能而更为实用。同时制药领域可降解人造肠衣,如尼龙肠衣、聚氯亚乙烯肠衣等也己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目前已通过食品、药品安全认证的人造肠衣为胶原纤维蛋白肠衣,该产品为胶原纤维蛋白质变性成浆,然后加压挤压制成,目前尚不可直接食用,但其为天然植物材料制得,生物可降解性、食用安全性及产品韧性、伸展性等优点,将使其进一步为市场认可。进一步还可根据原料成分及功能,研制具有各种保健功能的果蔬纤维素包装纸,为肥胖症者提供减肥纸,为糖尿病人提供无糖果蔬纸,为预防各种文明病提供高膳食纤维纸等。

有机农业论文篇(4)

有机化学是农林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生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林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也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如何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提高化学素质是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由于高考的改革,中学采取板块式教学,学生根据高考需要,可以选取不同课程学习,其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中学阶段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有机化学,高校新生有机化学水平参差不齐,为高校有机化学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作为高校的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思路,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初期,了解学生化学基础成为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可通过问卷、交谈、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精选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适当的节奏进行教学。此时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有耐心,问题解释详细清楚,由浅到深,尽可能让学生能及时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答疑,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尽快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案;在交流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加强师生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某一门课程兴趣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培养,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巧妙而具有悬念的提问,对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吸引力,往往会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教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赞许,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那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如果将所教的有机化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邀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则会使我们所教的知识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趣味性;通过将所学知识用于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释,学生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及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加强了教学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教学过程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刻板的现象。

例如,我们在讲授烯烃的聚合特性时,自然会提到塑料袋的使用,会联想到塑料袋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同时,会联想到它为环境带来的污染,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不具污染的替代品。

在讲授胺类化合物硝化问题时,自然会讲到仲胺的致癌作用,自然会提及食品保鲜添加剂亚硝酸钠,让学生了解亚硝酸钠致癌的化学反应原理,列举出哪些食品含有亚硝酸钠较多,如何控制食用量。

在讲到化合物丙烯酰胺时,会提示学生丙烯酰胺可能致癌。而在高温油炸淀粉类食品很容易产生,卫生部的公告列出了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食物名单,薯类(薯条和薯片)是第一位,谷物油炸是第二位。由于这些食品是学生喜爱的食品,因而学生反响强烈,情绪较高。

在介绍醇的性质时,我们通常会提到车用乙醇汽油(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取代无铅汽油的使用,介绍两种汽油的各自特点,扩展所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在讲到酯类化合物时,结合大家比较喜欢的水果的不同香味的主要成分,介绍不同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学生记忆深刻,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机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课堂上将化学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会使学生减小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抽象感和神秘感,使他们感觉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具有较强的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但内容太多,抽象的反应式太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肯定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平铺直叙的讲授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难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神和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应科学地安排设计教学内容,除用生动的语言艺术表达有机化学的魅力外,在课堂的某一时段,适时地穿插一段精彩的化学史或化学家的有趣故事,一方面可令学生适当放松休息,同时更能让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动态演变,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极富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讲醛酮的还原反应时,引用我国科学家黄鸣龙的故事,1946年,黄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在做凯惜纳一沃尔夫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漏气情况,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料的好产率。经研究总结,他改进的反应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反应成本和反应难度,解决了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得到科学界的认同,许多有机化学教科书将这一反应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同时教育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反应中出现了异常现象时,应尽可能地将反应结果弄明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通过类似的我国科学家对科学作的贡献的事例,也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氮和偶氮反应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反应,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介绍相关知识时,我们可穿插一个故事:奎宁曾经是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由于原料的限制,价格昂贵。18岁的帕琴尝试以甲苯胺制备奎宁,实验的结果却得到一种黑糊糊的沉淀物,他知道这又是一个失败的反应。当他加酒精进行清洗时,黑糊糊的沉淀物立刻变成了鲜艳的紫色。一种新的染料诞生了,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非常喜欢这种颜色,她穿了这种颜色的裙子出席集会,产生了强烈的广告效应,人们竞相模仿,风靡一时。而这个反应的实质是发生了偶氮反应。

在讲到立体化学时,范特霍夫创建立体化学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他首次提出“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学说”,随后又在《空间化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奠定立体化学的基础,标志着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在这过程中,范特霍夫遭遇了许多权威的反对、阻挠、讽刺和排挤。但再强的阻挠也不能阻止他探索发现真理的脚步。范特霍夫在有机立体化学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及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于1901年荣获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通过穿插这些妙趣横生的化学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发现、探索过程中,体验科学家们追求、探索、发现的经历,感受他们猜测想象的欢乐及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探索的乐趣,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并不总是枯燥的,在曲折艰难的攀登路上,随时会有命运之神的馈赠,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定能品尝到胜利果实的甘甜。

三、精制课件,改善教学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通常以大班形式教学,一般将5或6个自然班合成一个教学大班,由于教室大,人数多,采用以往的黑板加粉笔的授课形式已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使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教师的板书。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明,是保证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采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必然。

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最大问题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教学节奏往往过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从而丢掉许多宝贵的信息,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还不习惯高校的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方式,他们会感到所接受的信息前后不连贯,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课件制作和授课时应特别注意控制演示速度,尽可能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与学生接受和记录速度一致,并给学生留出记录和思考空间,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解相应的知识。

其次,有些课件制作的太呆板或太花哨,太呆板的课件由于缺乏新奇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厌倦。而过于花哨的课件又会过于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因此,根据课程需要,精制一套切实可用的课件非常必要,根据多年的经验发现,用朴素的底色配以清晰的文字,版面简洁醒目的多媒体课件很受欢迎。在内容上,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如原子的杂化、加成反应、取代反应、SN1、SN2反应、以及构型转化、定位效应的过程等关键内容,以较慢的动画演示清楚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的反应过程,降低接受理解的难度,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而其他反应可直接采用简洁的方程式表达反应过程。对各种物质的结构,以模型或图片方式会更生动形象,更直观,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有机农业论文篇(5)

虽然我国有机农业用地面积为亚洲第一,但是在全球销售份额中的占比却较低。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过高,一般居民不愿意购买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很多而且卖相不佳的有机农产品。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农场和市集中,有机菜的价格都高出其他菜的一到两倍,甚至更高。有机蔬菜每千克10元,有机猪肉每千克100元,有机肉鸡150元一只,这差不多是有机市集的均价,而大部分普通居民还是很难接受这些“天价”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中的“奢侈品”目前主要的消费对象集中在高消费层次群体以及特殊需求群体,还没有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另一个原因是对有机农业宣传的不到位,而且销售渠道有限。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分别是零售商,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以及传统高档商品超市,这三种销售地点总的来说在城市中的分布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在我国的百姓群体中存在一大批没有接触过有机农业的人,因为不了解有机农产品的好处所以不会选择去购买。以上两个原因导致有机农业的消费对象范围很局限,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2.有机农业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生产的队伍日渐壮大。

近年来,我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截止2007年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企业750家,产品实物总量195.5万吨,认证面积246.9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l2.6万公顷,放牧面积60万公顷,水域面积24.9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149.4万公顷。并且近年,已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队伍。随着小农户集体(ICA)、社区支持农业(CSA)、参与式保障体系(PGS)等三种有机农业组织形式在我国逐渐兴起,有机农业的发展形式更加灵活,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回乡创业,很好地抓住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契机,带领很大一部分普通农民走上了科学发展有机农业的道路,为原本只有老人儿童的农村重新注入了活力。这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一部分农民发财致富,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江苏省宝应县,有机农业甚至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及其他相关活动为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商来宝应考察洽谈,使有机农业在宝应县发展得有声有色。另外一个发展势头很好的地区是北京延庆县,根据调查去年该县全县新增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和基地18家,涉及蔬菜、果品、牛奶、水产、畜禽5个领域,有机农业占农业产值的比例达18%,全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基地达50家。可见,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有机农业的优势,并积极投身到有机农业发展的事业中来。

3.各地区间在有机农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综观全国各地的有机农业发展形势,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各地政府对有机农业发展态度的不同,导致政府的支持力度存在差距。有些地区目前仍然处在部分农户零散生产状态,但有些地区,由于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大,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促生了很多合作形式的有机农业联社。其中,湖北天惠联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地的农民依托这一个平台,不再是无依靠地发展有机农业。他们有了更多更好的材料来源,更完善先进的技术支持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有机种植农户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有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这样的联社形式还并没有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有机农业之间产生矛盾。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行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设施化以及专业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为了扩大生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伤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使普通农作物富含过多化学成分,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污染了土壤,水,空气。近两年,我国的农业污染已经远远大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成为第一大严重污染。即使污染严重,但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产量远没有传统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产量高,农民为了完成大规模生产目标,只能选择这种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产量,导致了有机农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民这种效率至上的使命感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有机农业发展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2.生产有机农产品成本过高,导致有机农业未能规模化发展。

在我国,有机农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成本过高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因素。一方面,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大,光害虫防治这一点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由于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如何解决虫害成为一个令农民头疼的问题,一般农户只能采用合理轮作等一系列防治措施。有些地区会使用一些比如“粘虫板”之类的土办法,有时甚至需要人工动手捉虫。而专门雇人捉虫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普遍价格高达每个人工70元每天。另一方面,有机农业的市场进入成本也较高。一个农户想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首先需要获得权威认证,而这一认证标准中对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要求很严格,通过率不是很高。另外由于手续复杂导致审核时间过长,有的农户甚至需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这个“敲门砖”。很多没能通过审核的农民常常会因为这一过程造成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对有机农业失去信心,还没开始投入生产就已经选择了放弃。两方面的成本过高导致农民对于有机市场望而却步,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3.政府在有机农业转型期政策支持以及资金补贴力度不够。

因为有机农业发展是一个周期长收益慢的过程,在生产初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可能带来的风险会使一直适应于传统农业模式的农民产生不小的担忧,很难跨出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一步。即使进入了有机农业生产,很多农民会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收益小而慢,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等情况而半途而废,不能坚持走有机发展道路。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大力的资金补贴,会给这部分农民或者是刚投入有机农业建设中的年轻人们很大的鼓励与支持。但相对于欧盟等国对于有机农业的政府补贴政策来说,我国已有的相关补贴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没有真正帮助农民们解决投入与收益之间巨大差距的问题。

4.由于有机市场上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机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有机市场上假冒有机农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普通百姓对于高价格的有机产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购买者想要以压低有机农产品价格来减少他们的风险损失,但由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很高,卖方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定价时绝不愿意以低价提供高质量的有机农产品。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更多的人愿意购买普通农产品,而不愿意以高风险买下有机农产品。人们的需求减少了,那么相应的卖方自然也会减少对有机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市场覆盖率偏低。

三、对有机农业发展现有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加对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农户用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现象,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缺失有机农业的相关法律知识。因此政府需要在这部分群体中强化相关法律意识,引导农户了解打着有机农产品的旗号销售普通农产品会受到的相关法律惩罚。另一方面,由于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我国还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民碍于不清楚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方式而未能走上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有机农业在我国的推广。鉴于这一点,一方面政府应该向他们介绍有机农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规模化生产会带来的巨大收益,鼓励农户进行大规模有机农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有机农户的自身素质,并且培养更多有机农业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让“有机农户”群体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有机农业蓬勃发展。

2.从根本上转变百姓的食品观念,宣传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针对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的事实,人们在食品观念上的转变亟待完成,政府需要引导百姓对农产品的评判标准由以前的长得好、味道好向未来的吃得健康转变。在这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企业之一的上海多利农庄就独树一帜,多利农庄一直以来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并致力于打造中国都市有机农业第一品牌。使得农业再也不是原始的种植收割过程,更成为了一种创造健康生活的时尚,迎合了高端人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多利农庄这样的经营组织为有机市场带来更多新鲜元素,使农业生产向健康环保方面进行转换。目前,严重的农业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巨大阻碍,但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帮助人民吃得健康,还可以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显露出来,可见对有机农业进行大力推广很有必要。因此政府需要鼓励农户大范围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走上有机农业发展道路。

3.增加有机科研的资金投入。

有机农业相比较传统农业最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传统农业主要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以农药化肥等防治害虫,劳动生产率很低,很少有技术方面的应用。而有机农业则是从多方面运用了科技的成果,无论是种植还是生物防治都通过技术途径。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除了现有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还需要加大对有机农业的相关技术研发力度,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有效提高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农民加入到有机农业的行列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对我国国内有机农业消费市场的打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加强国内外有机农户的合作生产,扩大有机市场规模。

除了在生产经营组织方面的创新,我国还需要多向国外优秀的有机农业发展组织学习,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日本“守护大地”协会的创始人藤田和芳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致力于推动“守护大地”协会与北京富平学校在有机农业方面的合作。将日本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领域技术,流通领域技术以及他们如何与生产者,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经验大方与富平进行分享。类似于这样的国内外优秀的有机组织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让我们检讨本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不足并积极做出改善。除此以外,欧美等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且成熟,对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可见增加我国与国外有机农户的合作,将会很好地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有机农业论文篇(6)

1.1开展绿肥种植

绿肥是一种优质的生物肥料源,在供应土壤养分、改良土壤和防止土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首先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其次选择优质高产品种,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如接种根瘤菌、补施磷肥等,采用间作、混播、轮作等多种形式,在重复发挥绿肥多重生物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绿肥单产。

1.2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秸秆有效利用问题,还解决了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农产品污染问题,降低土壤中无机盐投入和作物体内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积累,还解决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解决了生态种植田块的肥料来源问题,可以做到优质增产。

1.3发展养殖业扩大动物性肥源

以猪、牛、马、羊等家畜的粪便加上垫圈材料构成的厩肥,含有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施用厩肥对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和土壤肥力有良好的作用。发展养殖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的需要,也是为有机农业提供优质肥源的需要。

1.4兴办沼气扩大有机肥源

施用沼肥的作物不仅增强了抗旱防冻的能力,而且提高秧苗的成活率。施用沼肥不但节省化肥、农药的喷施量,也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兴办沼气解决了农民的燃料问题,减少森林砍伐和牛羊对山场的破坏,有利于保护林草资源,促进植树造林的发展,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加强生态肥料的使用研究

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利用好氧发酵工艺,生产出优质的酵素生物有机肥。这种发酵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发酵较为充分。在此过程中利用好氧发酵工艺,将其分为2次发酵腐熟,其发酵的时间通常可以达到2-3个月。经过充分发酵,有机肥相较而言使用安全。将其可作为追肥,基肥来使用。同时也可将其作种肥,不伤根,不伤苗。第二,消毒完全。畜禽粪便经过反复发酵后,尤其是在高温处理后,将其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全部杀灭,避免了寄生虫和有害生物的继发性危害。

3采取合理的种植制度

提高土壤自身培肥能力采用水旱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深、浅根系作物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肥力,调节土壤养分;豆科植物同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不仅可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而且收获后残留土壤中的根瘤和根系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果园间作豆科绿肥或牧草,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土壤侵蚀,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培肥地力,同时还能发展养殖业,既提高土壤利用率,又提高土壤培肥水平。

有机农业论文篇(7)

2主要技术

免耕栽培一般采用直播和抛秧,对稻田不作任何翻耕处理,只是在播种前对稻田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进行清除和处理,达到秧苗在大田中自然生长,通过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害虫天敌和改善稻田有益生物环境,完成粮食生产和农田生态平衡。

2.1稻田整治及培肥

2.1.1稻田整治免耕稻田杂草种类多、密度高、危害重,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威胁大。清除杂草在晴天且稻田有水情况下,667m2用12%恶草灵乳油150~200mL,原液甩滴全田,保持稻田含水3d,或用速效除草剂“克无踪”按配方对水均匀喷药灭茬除草。

2.1.2施足基肥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养料,保障养分持续稳定供给是水稻高产稳收的关键。基肥主要以有机肥2000.0~3000.0kg/667m2,氮肥10.0~15.0kg/667m2,磷肥6.0~10.0kg/667m2,钾肥20.0~30.0kg/667m2。

2.2育苗播种

选择矮秆、耐肥、抗倒伏水稻品种,播种前晒种2~3d,选取籽粒饱满、色泽金黄、无霉变种子,用恶敌5g加水浸种3~4d或25.000%咪鲜胺4000倍液或80.000%402杀菌剂2000~3000倍液或10.00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3~5d,杀死白叶枯、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病菌,沥水后直接育苗,也可露白催芽育苗,一般优质常规稻品种667m2用种2.0~3.0kg、杂交稻1.5~2.0kg。

2.3直播或抛秧

2.3.1直播采用直播方式要做到田面平整、作畦,稻沟系要有围沟、横沟、竖沟,先开好围沟,然后每20.0m开1条横沟,竖沟按畦宽2.0~2.5m开挖,沟深18.0~20.0cm,上口宽18.0cm,下口宽15.0cm,做到沟沟相通,灌排通畅,或利用前茬的原有沟系加以清沟整治。然后将催芽露白种子直接播于大田。

2.3.2抛秧抛秧应在晴天或阴天进行,秧龄宜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足带泥带肥,栽插大田要排水露泥,667m2抛插1.8万丛左右,基本苗2万蔸左右。

2.4田间管理

2.4.1水分管理水稻喜温、喜湿,生育期各个阶段的需求不一,最适温度27~32℃;定根成活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弱,叶片极易失水干枯,甚至卷叶死苗,适度灌水提苗返青,减少死苗,一般水深3.0~4.0cm为佳;水稻分蘖时要排水透光,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和稻株基部光照,保持水深1.5cm来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平衡;水稻稻穗期是需水最多时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对水分的需求更加特别,保持大田水深3.0cm来减少颖花退化、穗短、粒少、空壳;水稻抽穗扬花期叶片停止长大,茎叶不再伸长,颖花发育完成,加强田间透气力,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早落。

2.4.2肥水管理水稻大田生产氮、磷、钾施用以2∶1∶3原则,在抛插后5~7d进行,植株3叶期施氮肥、氯化钾各4.0kg/667m2,促苗早生快发;6叶期施氮肥8.0~10.0kg/667m2、氯化钾6.0kg/667m2或复合肥15.0kg/667m2,叶色转淡基础上施幼穗分化肥,主穗幼穗分化期施氮肥、氯化钾、复合肥各3.0kg/667m2,应看叶色施肥,防止过量贪青倒伏,后期饱粒增质量一般不施肥。

2.4.3灭害除草播种前和孕穗期进行灭鼠,用0.500%溴敌隆150g、3.752%杀鼠迷200g或吡虫啉拌种,在稻田四周或沟边进行投放,防止鼠害和稻蓟马;杂草处理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抛插后7d内要进行除草,可结合追肥使用,用丁苄等复混型抛秧田除草剂或用丁草胺、稻草畏等除草剂拌细土或尿素后撒施灭草,并保持水田5~7d。

2.4.4病虫害防治水稻免耕栽培做好“三虫四病”防治。防治措施从源头抓好起,明确区域不同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培育不利于害虫滋生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把控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运用生物技术,选用抗病抗害优质良种,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其中,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防治药剂有25.000%吡蚜酮、20.000%异丙威、25.000%噻嗪酮、10.000%烯啶虫胺、50.000%二嗪磷、20.000%速灭威、70.000%艾美乐和醚菊酯等,根据苗情及虫龄及时处理。主要病害为纹枯病、稻瘟病、细条病、稻曲病等,防治方法:667m2用5.000%井岗霉素水剂100~150mL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g、20.00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00%稻瘟灵乳油、75.000%丰登可湿性粉剂或40.000%富士1号乳油对水喷防,3~5d喷雾1次,连防2次。

有机农业论文篇(8)

2选择优良的品种,科学处理种子

要选取抗逆性强的品种,在此基础上,选则饱满、均匀、无病虫的优良种子进行播种,这是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基本措施。优化选种步骤可保证种子早出苗、出壮苗,同时保证幼苗自身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病、虫、杂草的侵害。播种之前耕作者需及时清除不健康的种子和杂草种子。然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晒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同时促进种子草出苗。晒种时,要将种子摊放于干燥的空地上,连续暴晒,使种子充分干燥,注意晚上要及时收储,防止受潮,同时注意不要将种子放在铁器或水泥地上进行晒种,避免高温烫伤种子。另外,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如在晒种之后,还可通过浸种进一步杀菌,还可促进种子新陈代谢,起到增产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某些作物,还可干热消毒法降低病毒的活性,起到杀菌的作用,提高植物抗逆能力。

有机农业论文篇(9)

该模式以订单为载体,对订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予以订单信贷支持,被当地农民形象地传颂为:“今天的订单、明天的存单”。

1、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相结合支持订单企业。该县将破解订单企业融资难的路径确定在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结合上。政府成立“订单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注册资金500万元,为订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当地人民银行推出“订单企业退税账户贷款担保管理办法”,由退税账户对订单企业贷款进行反担保。双重担保支持订单信贷与订单企业对接,既防范了订单信贷风险,又提升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当地农业银行针对订单企业农产品收购期集中、瞬时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创新推出“简式快速通道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将商业性信贷的重点放在订单信贷上,同时增加订单项目的中长期贷款。

2、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相结合支持订单农户。该县将资金支持订单农户的路径选定在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结合上。当地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企业的订单计划及实施情况,按信贷规定对企业垫付化肥、农药、种子和收购资金的缺口给予信贷支持,并在结算上进行监督,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农户的需求分别进行信贷投入,包括订单农户农林牧渔项目的大额农贷,订单农户其它生产经营的小额农贷,订单农户套种订单品种的短期农贷等,并创新发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和“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贷款”,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妇女的创业示范作用。

3、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支持订单信贷。信贷安全是“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运行的关键。当地人行在支持政府科学运作这一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视信贷创新与规范管理相结合,适时出台了四大管理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定位管理。规定订单信贷对订单农业的供、产、销环节进行服务,实行归口经营、适当业务交叉。二是业务管理。规定订单信贷的短期信用和保证贷款方式,订单企业实行资质等级评定,订单农户实行信用等级评定。三是流程管理。订单企业实施授权授信和应抵尽抵方式,aa以上企业可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订单农户实行大、小额农贷方式,一次放贷利随本清,借新还旧须经报批。四是风险管理。建立和运作订单信贷的评价、监控机制。

4、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支持订单经济。该县将促进订单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路径选择在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上,当地人行作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资信评定主要执行金融机构现行办法,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行区别优惠待遇,对信用缺失企业实行相应惩诫手段;订单农户实行“文明信用农户”评定,配之以优惠政策。在诚信建设方面,坚持以订单为基础、信贷为纽带、诚信为核心,重点加强企业订单真实性、农户订单履约性、订单信贷安全性、订单农业集约性、订单经济市场性的“五位一体”建设,以确保订单经济的规范运行。

二、“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效应

该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自20xx年全面推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以来,土地抛荒少了,有机农业超常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1、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业实现规模扩展。至20xx年底,全县订单贷款余额8750万元,累计发放额32587万元,是当年有机农业产值的1.2倍。在订单信贷的强力支持下,有机农业推广到全县60%的乡镇,土地抛荒率由20xx年山区的6.5%和平原的3%,分别下降到1.5%和0.4%;新增原生态有机产品种植土地17万亩,有机认证耕地23万亩,占全国的4%;通过德国欧格耳公司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品达34个,其中有机水稻5.1万亩,产量1.7万吨,有机农业产值2596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6.3%。订单农业的规模扩展,使××有机农业成为享誉江南的第一品牌。

2、订单信贷支持订单企业快速做大做强。至20xx年底,该县订单企业由推广初期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具有自主进出口权的有机食品加工企业6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青叶有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订单面积达38500亩,销售收入达11628万元,实现利税587万元,带动农户5500户,成为规模以上的订单企业。与20xx年相比,目前该县订单企业资产增长近11倍,产值增加1.85倍,订单垫付资金增加7.11倍,实现税利增长3.5倍,解决下岗职工就业达8300人 。

3、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抽样调查的该县茭湖乡15家农户,原来种植传统水稻每亩收益700元,现在种植有机水稻每亩收益1500元,实行“草莓+有机水稻”、“草莓+草莓苗”、“有机毛豆+有机水稻”的套种方式后,收益达285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4倍。20xx年,该县大宗订单农产品中,有机水稻40000亩,有机毛豆2300亩, 有机木姜1420亩, 草莓500亩,帮助全县农民增收20849.4万元,其中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xx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3556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发展有机农业所产业的收入占18%。

4、订单信贷支持订单经济形成长效机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该县订单经济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一是建立订单企业的支持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外引与内联相结合,确保订单企业对订单农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建立订单农业的组织机制,农户自愿组织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订单农业的组织形式进行配套;三是建立科技帮扶的服务机制,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科研对接;四是建立有机农业的环保机制,县、乡、村、户四级设立监控体系和队伍,实现从种子、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监控;五是建立订单农业的促进机制,包括有机农田的基本建设、有机生态链的梯度转移和有机农业的新型套种方式。

三、“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实践启示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特别是当前,国际粮价高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如何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该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1、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增加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改进农业经营方式并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归纳起来是“三个依靠”,即一是依靠科技帮扶,二是依靠市场机制,三是依靠金融支持。“三个依靠”中金融支持存有制度障碍,是政府强力推进的重点和难点。“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金融手段,化解了制度障碍,使金融支持发挥了促进金融资本与农业资本融合的功能,进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约与规模,确保了农业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农业论文篇(10)

在调查了河南省各地的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基础上,根据天冠集团开发的秸秆乙醇工艺特点,制定了纤维乙醇秸秆原料质量标准,针对秸秆收储运存在的难题,通过数年的探索与创新,因地制宜,不断拓展思路,形成了“农户+工厂”、“村组+基站+工厂”、“农户+基站+工厂”的收集模式,制定原料质量标准,并根据秸秆资源分布确定收集半径为50公里。采取一系列激励约束措施,通过乡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秸秆收集销售,严禁焚烧,保障了原料的稳定供应,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散户秸秆回收利用的难题,大幅降低了秸秆原料从众多散户收集的不确定性,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满足工业化要求的途径,确保了秸秆原料供应渠道的连续畅通。

1.2秸秆乙醇副产物在有机农业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通过分析酒糟的营养成分,创造性地利用酒糟中的单细胞蛋白、低聚糖和纤维素作为食用菌工业化培养基料,食用菌收获后的基料残渣回收进生物质锅炉生产蒸汽和电力供秸秆乙醇厂自用。进行了3种培养基的实验室试验以及不同品种食用菌的大棚栽培试验,优化食用菌栽培基质配方,探索出利用纤维乙醇下脚料栽培食用菌的技术规程,开发了多种基料配方及残渣回收模式,成功实现了香菇、草菇、双孢菇等多品种食用菌的高产高品质种植。该研究将工业废弃物经适当处理,成为良好的农业生产基质原料,实现物质的多重循环和多次转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整体效益,形成了“能源工业废弃物处理—食用菌生产—菌渣再利用”循环技术产业链条。

1.3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的施用研究

通过研究沼液直接施用对土壤肥力变化、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探讨了沼液施用对土壤安全及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以及农田土壤对沼液的消解效果及容量。研究结果表明:沼液农田浇灌对作物生长、产量、农产品品质及农产品安全性均无有害影响,筛选沼液安全施用量,优化沼液施用技术。

2秸秆乙醇与有机农业的互动竞技模式

2.1有机农业提高秸秆乙醇的经济性分析

以秸秆乙醇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机农业不仅能解决部分生物产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又能通过有机农产品产生收益来降低秸秆乙醇的综合生产成本。用酒糟培养食用菌,平均出菇率85%,每吨酒糟(按绝干折算)可产菇2.4吨,收益为1000-2000元。再者以沼液施用为例,每吨乙醇副产沼液30立方米,南阳粘土地每亩年灌溉需求量约为15立方米,施用沼液后增产20-30%,并且节省了化肥和部分灌溉投资,每亩地的年收益增加300-500元。另外,规模化农业种植也有利于机械化操作的推广,能够大大降低秸秆乙醇厂的原料收集成本,与当前散户种植为主相比,千亩以上农场的秸秆收集成本能减少100-150元/吨。

2.2秸秆乙醇产业对农业的反哺

秸秆乙醇产业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秸秆废弃和焚烧对农村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每亩地的秸秆可以卖150-200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供有机肥料、基料等直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生产粮食、食用菌、蔬菜瓜果等有机农产品。沼气可以作为新农村社区提供清洁燃料,小型沼气发电站可根据新农村社区的布局建成分布式能源网络,为各社区提供清洁电力和暖气、热水,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秸秆乙醇厂原料保障体系要求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集约型农业模式,进行大田种植收获研究,有利于建设灌溉施肥设施。

3产业化示范

随着技术、工艺、装备的不断进步,天冠以秸秆为原料的醇气多联产商业化示范平台迅速扩大,产业化规模化的纤维乙醇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南阳市卧龙区建成的国内首个3万吨/年和5万吨/年秸秆乙醇厂,全面实施了乙醇-沼气联产有机农业模式,配套建设了1800万立方米/年沼气生产线、6兆瓦沼气发电机组、9万吨/年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7328平方米工厂化菇房,流转了2000亩农田,进行沼液沼渣有机肥施用示范。每年可有效转化小麦、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21万吨,为新农村社区5000户居民提供可再生清洁燃料———沼气,年产食用菌基料3万吨以上,为农民提供2000个在工厂、农场的稳定就业岗位,实现了秸秆乙醇工业与有机农业的互动发展。

有机农业论文篇(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这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这自然是对的。但从文化的基础看,西欧中世纪文化难道就不是农业文化吗?在欧洲语言中“文化”(Culture)一词,原来就是指“耕耘”.“栽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反映了不同时代而不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区别。因此,笼统说农业文化,并不能确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问题应归结为: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观察中国传统农业,它究竟有什么特点;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传统农业究竟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什么影响,由此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哪些特性。

关于第一问题,除了广大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实行精耕细作外,不少人注意中国传统农业包含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如古非认为中国存在三大文化圈(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经济区,长江珠江流域水地或高山雨林带农业经济区.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和农耕游牧二元对峙格局。[15]汤晓芳也有类似观点[18]。邹德秀把我国农业文化划分为平原农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山林采猎文化.江湖渔业文化等类型。[32d]李根蟠将我国农业文化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在农区中包含了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从东北西到南则存在广阔的农牧交错地带,并把这些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多元交汇”[29e],已如前述。不少人认为传统农业文化是封闭的保守的。从传统农业具有自然经济性质看,它比之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文化,确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但从我国传统农业的多元格局盾,则不尽然。台湾学者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并不封闭,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受草原文化或畜牧文化的影响,在相互抗衡中增加了生命力。[63]邹德秀指出中国农业文化发生在辽阔的地域内,内部有较大异质性,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对一个地方来说,经常有新因素的出现和新文化的引进和创造。但对中国农业文化是否封闭系统的问题,他采取了折衷提法,认为它经历了一个从开拓.开放到保守封闭的过程。[32a]李根蟠认为中国古代农业在多元交汇的体系中包含着各种异质文化,具有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并以作物的驯化.引种为例,论证我国古代农业存在着两种文化交流,即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中国农业文化在这两种交流中不断提高,并对世界农业做出贡献。[29e]

关于第二个问题,则或褒或贬,见仁见智。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强调其保守落后一面的不乏其人。如姜义华等认为,乍一看五光十色.气象万千的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旧式农业文化.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生产文化.自然经济型文化。中国传统的整合意识,本质上乃是极端的分散的个别主义与高度集中的权威主义的结合。它植根于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的单一性,植根于这种经济结构的运动所固有的喜一(单一化)不喜多(多样化.多元化),喜静不喜动,喜定不喜变.喜稳不喜乱等秉性。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大一统’,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如此等等,都只不过是这严峻的社会实际的美学再现。[37]陈学凯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是以农耕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氏族家庭为细胞的农业家族文化,其内在特征是永恒不变的基调——奉天法古:统一的天道.人伦.宇宙.社会模式论——一体主义精神,理论背离现实的传统观念意识——重体轻用[36]。至于视传统文化为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视传统农业为祸根者,就不必说了。有些人没有也不愿意对传统农业作深入研究,而侈谈农业文化,仅仅根据某些先验的概念加以推导,不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冯天瑜的立论比较持中。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可以归结到“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农业文明礼貌范畴”。这种农业文明的特性,被概括为:“求实精神;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中庸之道和注重自然节奏;尚农.重农;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16] 。

另一些同志强调了传统农业对传统文化影响的积极一面。石声汉指出:“我们祖国,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先进的.丰富的.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有历史记载的几千年中,我国农业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天灾****的考验,始终没有出现过由于技术指导上的错误而引起的重大失败。这件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了这一科学知识体系的优越性。可以自豪地说,农业技术知识的这一优良传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之一。”他又指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我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经过多次严峻考验,始终没有中断过,正是由于农业基础稳定的缘故。[10a]这种观点,在农史界被普遍接受。如范楚玉把“持久性”列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42a]王利华认为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和使它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凝聚力。邹德秀认为中国早熟先进的农业技术导致中国文明的持续发展。[32cd]李根蟠指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起源既早.成就又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的。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29f]所有这些,都是以石声汉的论述为基础的。

传统农业影响到了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这方面石声汉也有很好的论述。但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特点,而这也正是传统农业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之所在。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例如张立文指出,中国人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与吾一体”;西方重人对自然的超越,即人征服自然,强调人与物的异体或异在。这种差异根源于传统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具有大陆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的政治体制。农业生产较之罗马的工商业更容易受风雨霜雪等自然现象的制约,五谷的播种.生长.收获都要与天时节气相适应,农民们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为大自然所熏陶,感受着自然的生命力,人与自然培育了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使客体与主体,自然与人凝聚为中国传统的整体形态。古代希腊,土地贫瘠,农业衰败,人们只得离开土地另谋生路。希腊人对土地失望,对海洋不可预测,人们对土地和海洋是恐惧而疏远的。人和自然产生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仇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是战胜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中国物我一体的价值观念,与宋元以前文明发展相适应,能对自然的挑战做出成功的回应,元明以后在自然与西方文化的挑战面前失去成功回应的能力,因为这种观念缺乏科学的求索精神。一体化导致浑沌.模糊的思维。凡此种种使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西方工业社会虽然在征服自然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只讲主体人对客体自然索取,不讲主体人同客体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导致资源危机.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应从中国的物我一体中得到启示,缩合东西方文化之长。[40]许苏民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赞天地之化育的,这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与自然界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相适应。[17]

在这里还应提出的是台湾着名学者钱穆《农业与中国文化》一文。文章指出中国文化是一极深厚的农业文化,其许多特点根源于农业。农业的第一特征是一半赖自然,一半靠人力。而我国古人所称之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正是十足道地的农村观念,实有纯真不可颠覆的道理。由此又派生“乐天知命”.“尽其在我”的农业人生观念。农业的另一特征是农业人生要从其他生物做朋友.做搭档。中国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一体.一视同仁。中国文化首先极看重自然,而又在自然中特别看重生命。“仁”指生命与生命之间呼吸相通.痛痒相关的极深微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精义所在。耶稣教把人类生命看作上帝对罪恶的一种惩罚,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要超脱生命。近代科学注重讲物理,把有生命的也并在无生命一边讲。中国讲理也讲性,把无生命的也并在有生命的一边讲,主张穷理尽性。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国文化中一项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由此造成中国五千年文化而成为其一个主要的基础与中心。作者极力推崇中国“大农人生的文化传统”,认为它可以领导世界人类前进。[55]

最近季羡林先生再三论及东方文化体系(包括中国.印度.伊斯兰三大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系(欧美文化)的区别。他在钱穆天人合一论基础上写了《“天人合一”新解》,认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模式。与西方重分析的思维模式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承认整体观念和普遍联系,视人与自然万物为一整体。[45]这也就是李约瑟说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67]刘志一则称之为唯物辨证的宏观观控的有机统一观。[22]但他们所举的例证中很少涉及农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思维模式正是根源于传统农业,并在传统学中获得其典型的表现,“三才”理论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晶。

最先强调“三才”观念在中国古代农学中突出地位的是石声汉。他指出,人们喜闻乐道的“天时.地利.人和”.“因时制宜”.“因时制宜”一类话,实质是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和自然斗争中,所认识和总结出来的自然哲学宇宙观。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知识中最中心的内蕴。[10b]此后农史界一些学者如范楚玉.郭文韬.梁家勉等对“三才”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均有所论述。[42b.50.7c]在此基础上,李根蟠明确地把“三才”理论与有机统一观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并分析了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各方面的表现。他指出:“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不是以自然的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他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这种理论,与其说是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移植到农业生产中来的。毋宁说是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升华。”鉴于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合一”有唯物主义的理解,也有唯心主义的理解,他用“精耕细作.天人相参”概括中国传统农学体系。他又指出:“在有机统一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农学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总体,比较注意适应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生物.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比较符合农业的本性。也因而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作用,使用和自然的关系比较协调。在一定意义上,这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29f]

六.“有机农业”.“石油农业”与“持续农业”

在分别介绍了对中国传统农业认识与评价的讨论的各个方面以后,现在再回到传统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上来。

上文谈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曾被一些人大张挞伐,也正是在这时候,西方的现代化农业也正在受到批评。

1982年第1期的《世界农业》转载了旅美华裔学者任觉民.孔一士的文章,认为西方现代化农业,或称工业式农业,已暴露了许多破绽,严重的有如定时炸弹,将成为人类未来许多灾难的主要潜在因素。如化肥农药的使用使环境污染.土壤流失.水源短缺.虫灾愈加难以控制,是典型的科技鸦片。农业以至社会的不稳定性正在增加,它的高效率是用便宜的石油换来的,如从能量的投入产出比例,它的效率比旧式农业低,等等。欧美农业必然而且正在向“超工农业”(它主要采用有机肥.轮作间作等传统技术,同时对现代化科技作选择性应用)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农业的“缺点”已成为“优点”,符合“超工农业”的特性和要求。因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选择“超工农业”,而避免走西方现代化的弯路。[66]接着,《世界农业》又连载了美国农业部指定的一个有机农业考察小组的考察报告的摘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有机农业的理论和实践。这些文章在大陆的一些学者中引起共鸣。下面的介绍着重在农史界的反应。1983年第二期《中国农史》发表了郭文韬等人《略论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兼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该文修改后收入《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书中,该书曾被译成日文),其基本观点和思路与任文完全一致。文章称,西方现代的“无机农业”已危机四伏,走投无路;“有机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是“有机农业之母”,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同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相结合。[54]李凤岐.邹德秀也认为近三百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走的是工业化道路,虽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环境污染和高能消耗两大问题。他们强调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合理地加以利用,可不断消耗,又不断恢复,形志良性循环,持续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工业式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忽视农业的这一特点,因此作为一个普遍的体系是不可取的,其存在问题也不是这个体系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必须转移到“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上来。用生态农业的观点看,中国农业有许多值得发扬的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中国农业不应走工业式农业的弯路,而应该直接过渡到新的农业阶段;这种过渡不是抛弃传统农业,而是包含着使传统农业科学化的任务。[31]邓宏海对此有论述。

在生态农业热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精华正是生态思想,尤其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有人从思想上和技术模式上探索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渊源。[53]俞荣梁对《补农书》和《农桑经》进行了会析,认为明清时代已存在以多种经营构成生物间良性循环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特色的“生态农业”雏形,在经过三四百年考验后,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为中国未来农业提供了颇堪称道的模式。他把生态农业视为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结合,认为一方面要总结发扬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同时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建立兼有古今农业特点的“生态型农业”。[47]孙声如总结了我国传统农业间套混作的经验,指出它不但是传统农业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当代立体农业的核心和基石。而立体农业则可能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的结合部和生长点。[24]

从有关文章看,各人对生态农业宣传的出发点并不相同。部分同志着眼于对传统农业(包括解放后三十年农业)破坏生态环境的批判,他们主张的生态农业是和否定传统农业相联系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传统农业科技符合现代生态学原理,他们主张的生态农业是和肯定传统农业相一致的。同是肯定传统农业科技的同志中,也有人对“生态农业”持批评态度,他们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前一部分同志,但也不满意后一部分同志“借洋风以取巧”的做法。方原认为,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重建新的平衡的历史;不应把所谓“生态平衡”的要求,驾凌于农业发展之上。他批评某些生态学者无视近代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它描写成地球末日。指出生态平衡之说与其说是一科学.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一股厌恶城市生活的紧张枯燥.企图返回恬适的大自然的思潮。他反对借“有机农业”的洋风来争传统农业的地位。“石油农业”与“有机农业”都有片面性,不宜各持一端,而应结合我国国情,发扬传统,合理利用先进技术(机械.化学),不用这些是难以前进的。[8c]刘巽浩指出,西方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制度”。我国有高度重视有机肥.豆科绿肥,广泛实行精耕细作和间套复种的传统,在目前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有机能投入在农田总能量中占居多数。但中外农业历史表明,单靠“有机农业”本身的物质循环,农业难以有较大发展。他反对单提“有机农业”的口号,主张“以无机促有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尤其强调要增加化肥的生产和使用。[20a.b]佟屏亚分析了西方生态农业思潮的缘起,是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对石油农业的反思和否定。它把农业看成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否定外源能投入,把平衡绝对化。西方生态农业一类农扬能量投入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发展十分缓慢。我国当前的迫切需要,并不是什么确立有机农业战略,而是要扩大无机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生态农业的宣传客观上导致了忽视农业基本建设和削弱物质能量的投入。中国农业要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路,近年我国各地涌现的吨粮田,正是传统精耕细作农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38abc]

关于这个问题,梁树春的意见也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能量的“低消耗.低投入,低产出的半封闭式的循环,虽然构造一个比较合理的内部循环机制,但这种优点是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外部不经济性为代价的。石油农业则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式循环”,从总体上克服了传统农业的缺点.把农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级。它虽然在一些产业中带来能耗过高和环境食品污染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正在改进之中,石油农业不会走进死胡同,它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有机农业不能大规模取代常规农业。他虽然主张以生态农业为未来农业的模式,但这种生态农业是经过重新定义的,是以石油农业为基础,吸收传统农业优点,在现代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新模式。[51ab]

从上述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西方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等,是由于作为西方现代农业表现形态的“石油农业”暴露出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等种种弊端,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提出的一些替代办法,故又被统称为“替代农业”。它的引进和关于我国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讨论相激荡,引出了种种议论.理论和方案。其中关于“生态农业”的宣传声势很大,其为中国现代化农业模式似乎已被官方认可;但反对的声音也始终未断;事实上,我国一些学者的“生态农业”概念与西方差别颇大,并不断改变其形态。靳百根有专文论述《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古今农业》91.2)。中国学术界内部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亦各不相同。撇开概念的争议,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我国传统农法中确定有不少珍贵品,可以构成未来农业的重要因素,不可予以蔑弃。其中最可宝贵的,是在经“三才”理论为标志的有机统一自然观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套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注意农业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注意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永续利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协调和谐。二.传统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再生产主要依靠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的投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受到很大限制,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因而,西方现代农业以现代化机械和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大量投入外源能来打破传统农业半封闭式的循环,使农业获得飞跃发展,这一历史功绩和发展方向不容否定。对有机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精耕细作“天人相参”的优良传统与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相结合.有机农法与无机农法相结合。

在西方,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等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实验,由于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一直推广不开。近年来,一种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正在迅速兴起。1989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性农业发展活动的第3/89号决议。1991年4月,粮农组织又在荷兰召开国际会议,初步提出持续性农业发展的合作计划。对“持续农业”也有各种理解,而且整个理论和实践均在发展中,但其基本思路是明确的,即,既注意产品的效率的提高,又注意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不同于只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农业”。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出现,表明“石油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靠取消现代科技成果,放弃满足全球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倒退到传统农业来解决。在我国,对“持续农业”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持续农业”的提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鉴于历史经验,对外来思潮应有分析,要根据我国国情决定取舍,从而确定我们的方针。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特点,似用“集约持续农业”或“精(精致)久(持久)农业”的提法更好些。[20cd]

引用文献

1.马克垚: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 北大学报91.2

2.马孝劬:发扬我国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的优良传统 中国农史83.1

3.千 里:过密型增长理论——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4.王毓瑚: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和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问题。北京农大科研资料 80.6

5.王星光.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的生命力 农业考古85.2

6.王利华: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农史89.1

7.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a.中国农学史上册 科学出版社59

b.中国农学史下册 科学出版社84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简史 江苏科技出版社85

8.方 原: a.论我国传统农业经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农业考古83.2

b.走强化和发展精耕细作传统的路 农史研究83.1

c.从农业的发展史中学到的 农业考古83.1

9.邓宏海: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努力运用生态学和建立生态农业 农业考古88.1

10.石声汉:a.中国农业遗产要略 农业出版社81

b.中国古代农书评介 农业出版社80

11.宁 可:a.西汉农业生产漫谈 光明日报79.4.10

b.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 北京师范学院80.3

12.田人隆整理:关于东方****主义座谈纪要载当化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1

13.史志宏:a.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 古今农业92.3

b.清代前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14.卢 锋:a.若干朝代农业生产效率蠡测 人民大学学报89.1

b.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 中国农史89.3

15.古非:农耕与游牧——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中文化二元对峙矛盾的格局 固原师专学报90.1

16.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三章第三节 上海人民出版社90

17.许苏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福建论坛86.2

18.汤晓芳: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宁夏社会科学89.6

19.刘瑞龙:a.正确对待中国的农业遗产 中国农史81.1

b.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人民日报83.5.13

20.刘巽浩:a.以无机促有机,无机与有机结合——兼论有机农业 农业现代化研究83.1

b.对生态与“生态农业”问题的看法 农业考古88.1

c.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精久农业 农业现代化研究90.1

d.持续农业种种谈 世界农业92.3

21.刘建中: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 历史教学92.1

22.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 辽宁教育出版社88

23.刘国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传统文化 昆明师专学报87.1.2

24.孙声如:我国传统农业的间套混种与当代立体农业的新发展 古今农业90.7

25.吴承明:a.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88.2

b.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89.2

26.吴承明.侯方:评外国学者对旧中国经济不发达原因的分析 经济学动态81.9

27.吴 慧:a.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85

b.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28.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 历史研究84.1

29.李根蟠:a.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诸问题

福建人民出版社90

b.略论春秋以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东岳论丛80.4

c.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 平准学刊第一辑 商业出版社85

d.试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载现化农业论丛 农业出版社81

e.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f.中国古代农业 天津教育出版社91

30.李伯重:a.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 中国农史84.1

b.“桑稻争田”与江南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中国农史85.1

31.李凤岐.邹德秀:从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看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农史研究83.1 农业出版社出版

32.邹德秀:a.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对新农业改革的启示 农业考古85.1

b.中国近代农业科学落后的原因 大自然探索83.2

c.中国古代农业与中国社会发展 农业考古89.2

d.中国农业文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2

33.杨直民.董恺忱:集约农业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初步探讨 学习与探索80.1

34.陈 平:a.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

学习与探索79.4

b.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学习与探索82.1

C.中国单一小农经济结构分析 学习与探索83.1

35.陈 江:清代经济增长轨迹试析 思想战线91.6

36.陈学凯:论中国特征的农业家族文化及其矛盾 湘潭大学学报88.1

37.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前言 重庆出版社88

38.佟屏亚:a.在现代农业中发扬传统技术 农业考古85.1

b.试论“生态农业”思潮及其影响 中国农古88.4

c.我国吨粮田的实践与思考 农业考古90.2

39.张企曾:农史研究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考古83.1

40.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9

41.张沁文.王文德:生态农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农业考古86.2

42.范楚王:a.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古今农业88.1

b.中国古代农学对天时.地利.人力关系的论述

自然科学史研究集刊第三卷第三期84

43.孟庆琳.王朗玲:论水利农业与中国封建制度 学习与探索91.6

44.郑炎成: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及其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跃迁 农业考古89.1.2

45.季羡林:a.“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创刊号93

b.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序 新华出版社

46.郝盛琦等: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经营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经济研究80.3

47.俞荣梁:a.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 农业考古85.1

b.生态农业的雏形——读《农桑经校注》琐记 农业考古86.1

48.席海鹰:论精耕细作和封建地主制经济 中国农史84.1

49.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稿 农业出版社89

50.梁家勉:a.从“三才”观到制天命而用之的人治观 农业考古89.2

b.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学术研究

51.梁树春:a.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研究87.2

b.对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再认识 农业现代化研究88.3

52.唐启宇:中国农史稿 农业出版社86

53.唐德高:a.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渊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87.5

b.我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和理论 农业考古90.2

54.郭文韬等:a.略论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兼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中国农史83.2

b.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86

55.钱 穆:农业与中国文化载于《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集中

重庆出版社88

56.游修龄:a.清代农业的成就和问题 农业考古90.1

b.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启示——中国与日本的比较 古今农业93.1

57.章有义:近代东北地区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一个实证 中国经济史研究90.3

58.曹隆恭:试论我国农业的历史特点农史研究第二辑 农业出版社83

59.董恺忱:a.世界农业发展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 世界农业80.3.4

b.从世界看我国的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 农业考古83.2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和集约农法词义辨析 平淮学刊第二辑,商业出版社90

60.董恺忱.杨直民:试论我国传统农法的形成和发展 农史研究第四辑,农业出版社84

61.程洪:美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点 历史研究88.4

62.薛国中:16-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武汉大学学报90.2

63.薛涌:中国文化纵横谈——林维明教授采访记 社会科学86.8

64.许倬云:中华农业史导言 台湾商务书店79

65.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概论 载中华农业史 台湾商务书店79*

66.任觉民.孔一士:谈现化农业的困扰及出路,兼论中国农业前途的抉择 香港(抖擞)80.5

67.李约瑟:历史与对人的估评——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载李约瑟文集

辽宁科技出版社86

68.熊代幸雄(董恺忱译):论中国旱地农法中精耕细作的基础 中国农史81.8

69.饭沼二郎(董恺忱译):古代旱农在世界农业史上的地位 平淮学刊第五辑上册,

光明日报出版社89

70.Wen Dazhong and Davld Pimenbel (1986)“Seventeenth Centrry Organic Agriclture in China:1.Cropping Systens in Jiaxing Region”Humam Ecology.14:2:15-28

转引自张瑞德: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危机——近人研究成果的评述,(打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