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10

金融审计论文

金融审计论文篇(1)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07年至2009年沪深A股有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基本样本,由于股权融资成本的计量需要未来3年预测数据,本文以实际数据的计算值替代,故而实际样本为2007年至2011年。样本删减的过程中:(1)剔除股权融资成本在[0,1]范围之外以及存在数据缺失的公司;(2)剔除ST、PT公司、金融业公司,由于注册地在的公司市场化水平与其他地区差异过大,同时删去注册地在的上市公司;(3)剔除各个变量数据存在异常与极端值的公司。经处理得出1195家公司每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市场化指数源自樊纲等(2011)《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股权融资成本通过财务数据进行计算获得,通过Matlab编程获得批量股权融资成本数据。文章实证过程采用Stata12软件。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样本描述性统计表(3)可以发现,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差异较大,最大值为0.8400,而最小值仅有0.0002;独立审计方面,从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均值为0.9598可看出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其财务信息披露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差异不大看不出审计意见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于是做出审计意见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分组描述,由表(3)发现,审计意见为0时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458高于审计意见为1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0.0419,初步符合本文假设。然而对比审计质量,仅0.0675的均值说明只少数公司在信息披露时聘请高质量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并不是上市公司普遍采取的外部治理方式。市场化指数最大值为11.8,最小值为3.25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不同注册地的上市公司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环境中,很可能成为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因素之一。

(二)回归分析首先进行是全样本的多元回归,同时为了考察不同企业性质是否会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独立审计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本文还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论:(1)表(4)的6种回归模型与表(5)的结果均表明,审计意见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即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比获得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承担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并且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股权融资成本,该结果说明审计意见作为外部治理的一项方式能够有效补充内部公司治理,促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与资金投向进而作用于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验证了假设1。(2)表(4)的模型2、4表明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即聘请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承担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但是二者关系不显著。然而在表(5)的分组回归结果中,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出现两种迥异的原因可能是,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存在两种效应:一是高质量审计能够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披露,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种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股东冲突,提高企业营运效率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雒敏和麦海燕,2011;魏锋,2012);二是问题越突出的公司越有聘请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的倾向(曾颖和叶康涛,2005),故而高质量审计同时反映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影响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综述所述,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不确定,由治理效应与信息披露效应的相互作用决定。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3)金融市场环境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环境直接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具备更加效率的竞争、交易机制,更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进而减少企业融资的效率损失,降低股权融资成本;二是金融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独立审计的治理作用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使得投资者更为全面的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能力,作为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独立审计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而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表(4)模型5中,金融市场环境对权融资成本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0004,并且二者关系并不显著;而模型6中,审计意见与金融市场环境的交叉变量的系数为0.0056,并且审计意见、金融市场环境、二者的交叉变量均与股权融资成本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金融市场环境主要通过第二个途径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假设3得到验证,但关系不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关系显著。(4)性质不同的企业,其股权融资成本受到独立审计、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国有控股公司比民营控股公司承担更高的股权融资成本。由此,按照企业性质对金融市场环境、独立审计与股权融资成本进行分组回归,得到表(5)。可以发现,一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意见系数、金融市场发展系数的绝对值为0.0811和0.0085,分别大于民营企业的0.0197和0.0021,并且审计意见、金融市场发展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更显著,即独立审计、外部治理环境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影响更甚。这意味着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与信息披露强度较低、问题更突出,外部治理的改善能够显著降低其股权融资成本。二是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再次证明了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不确定。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考察研究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包括:在计算股权融资成本时将预测期从12期延长到18期;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从国际四大扩大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上公布的排名前十的会计事务所;增加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如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两权分离等;将金融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替换为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不管是改变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或是控制变量,研究结果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实证结果基本稳健。

金融审计论文篇(2)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规避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运作得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基础工具的风险。但衍生金融工具也存在风险,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性,交易时只需交付少量保证金即可签订大额合约成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一旦运作不当,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态性是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与传统的即期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为将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即其时间属性是未来的。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的价格将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

3、表外反映性。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有些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只能作为表外项目列示,这就给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与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及程序

一般审计目标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也不例外,如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的存在状况,其归属权,增减变动和收益记录,计价依据,年末余额,披露情况等。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审计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其他项目的审计程序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所面对的内容有所不同。现就典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所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就要对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作一初步评价。一个健全、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结构至少应包括:(1)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一般说来,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2)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3)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4)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5)由内部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期审计。(6)经常以至视需要随时核对保证金的收付及金额,并指派特定人员监控保证金的收取。

审计计划阶段了解内部控制结构的程序主要有:询问被审计单位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的人员;查阅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观察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穿行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内部审计,考虑是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来协助工作。

(二)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如果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减少实质性测试,就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典型的符合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检查交易执行情况与规定政策的一致性;检查交易的单据和记录是否完整,审计人员可抽取样本函证交易对方,详细核对交易细节,对交易情况进行判断;检查企业所采用的计价模型;检查企业通过抵押、担保等减少信用风险的政策和措施;检查用于核准交易伙伴的程序,用于监控交易伙伴信用等级的程序。

(三)实质性测试。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高度风险性,审计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应进行以下的实质性测试:(1)检查衍生金融工具明细帐余额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等。(2)盘点检查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交易单据。(3)验证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年末计价和损益确认的正确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可获取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审查其公允价值是否为交易数乘以市价;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应审查公允价值的估算是否合理、正确。并应审查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记入资产负债表还是作为综合收益。(4)在报表日向交易对方核对在途交易。(5)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在报表上恰当披露。企业除应在报表中反映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交易目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审计考虑。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内在的不确定性、杠杆性及计量上的灵活性,在对其审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利用金融、法律等其他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较深的金融、法

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因此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仅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以确定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金融审计论文篇(3)

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全球,正视金融管理,重视金融审计成为热点。

一、我国金融审计的成效和经验

1.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

近年来,金融审计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揭露和反映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度缺陷,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方面发挥了作用。

2.把握规律,准确定位,不断拓展审计领域,促进金融机构提高管理、防范风险

金融企业是以经营和管理风险为主导的行业,管理水平高,经营风险就低;风险低,效益就好。风险始终是金融企业管理的核心。近年来,金融审计通过揭露重大问题,揭示突出风险,向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提出了大量的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等方面的审计建议。

3.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加快金融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使金融审计如虎添翼

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加快金融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金融审计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2003年开始,在进一步强化“五统一”组织方式的基础上,实施以总行为龙头的组织方式。不仅强化了审计现场管理,而且提高了审计质量,综合性审计成果明显增多。从2004年以后,在金融审计上报国务院的审计信息中,60%以上是反映倾向性、普遍性的综合性信息。

二、面对危机,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金融审计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改革发展工作,并强调了今后时期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审计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务之急,需要认真思考金融审计发展思路,发挥好金融审计在新形势下服务宏观决策的作用。

新形势下要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改革的形势,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金融审计工作,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1.准确把握金融审计定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秩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的特征,其生存的基础——存款源于社会公众,其资金运用如贷款投资等又是面向公众;其经营行为、经营策略或经营成败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影响,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刻的渗透性和扩散,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

2.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深化金融审计工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该总结金融审计发展历程和经验,认真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金融审计工作。总的来说,在审计目标上,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审计对象上,在继续加大对商业银行审计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证券、保险行业的审计,深化对人民银行财务收支和银监会等监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在继续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真实性、业务合规性和制度有效性开展审计的基础上,围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围绕把握总体财务状况,围绕促进监管机关履行职责,进一步深化金融审计内容;紧紧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审计手段、改进审计方式。

3.加强金融审计队伍的作风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顽强的审计队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金融审计将处于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规范金融运行机制和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第一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风险突出。为此,金融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审计独立性,恪守职业道德,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不断加大金融审计队伍作风建设,提高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金融领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才能履行好审计职责;金融领域是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区,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审计队伍的作风建设,才能确保防范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参考文献:

[1]叶陈爱英郭兰英: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对策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02)

[2]孔莉: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3]黄会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新思路[J].甘肃金融,2007,(07)

金融审计论文篇(4)

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充分证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为了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依法加强金融审计,在促进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完善金融法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探索金融审计路子、方法,改进金融审计手段,加快金融审计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大调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加入WTO等大环境下,金融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一、成效与不足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金融审计工作既有很大升华,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四大转变。首先是指导思想方面。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围绕财务合规、就事论事审核、个案查处问题、收缴违纪款项”这一基本定式,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资产质量不高、金融秩序混乱、违法犯罪现象严重情况下,既难以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而从深入分析金融运行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入手,确立了“以审计财务收支真实性为基础,以揭露和查处违规经营、资产质量不高、会计信息失真和重大违法违规等问题为重点,以促使加强金融监管、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改善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和“摸清家底,揭露问题,规范秩序,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审计目标。

其次是审计内容方面。由单纯审计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即收入、费用、赢利等,逐渐转向“在摸清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以资产质量为主线,查处违规经营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对中央银行,不仅审计预算执行,而且在此基础上审计货币政策执行和运用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否到位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完整及其对国家预算收支的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既审计财务收支,更审计信贷资产质量、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再次是审计方式方面。逐步克服了各自为战审计,上下左右脱节,信息不畅通、资源浪费大、问题查不深、原因说不透,难以从宏观上深入分析等问题,摸索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审计方式方法。主要有,一是“五统一”原则,即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处理和统一考核;二是“片区负责制”,即针对金融机构点多面广规模大、经营业务涉及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特点,由几个特派办联合作战,共同审计一个地区;三是上下联动“一条龙”审计,即针对我国金融机构一级法人、多级管理的格局,形成了以审计总部为龙头,将审计分支机构结合起来;四是先“点”后“面”,重视审计方案的制订,即每年先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试点,再根据试点情况总结制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审计实施方案。

金融审计论文篇(5)

2在金融环境变化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必须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有效的审计管理监督制度,与时俱进,顺应金融全球化商业银行审计模式的需求。

2.1建立审计公告制度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应该半年或者一年对商业银行审计的重点和目标,提高商业银行对国家审计重点和标准的认识程度,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国家审计机构可以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对发现的审计问题要及时处理,并进行严厉的处罚。每年全国性审计中发生问题以及常见问题和行业性违纪的行为,必须予以公告,给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2.2实施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审计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成立由领导直接推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并得到各级管理层的支持,从而促进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同时要明确目标,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加强整体意识,促进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此获得全体员工的支持。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制,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外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监督、检查与评价,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还降低了银行审计工作的难度。

2.3信息化辅助审计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商业银行可以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用于对各项工作情况的分析,当然要降低计算机编程功能的难度,使其能与普通审计人员的技术和思路相对应。另外,利用信息技术与程序可以对各类业务进行模拟分析,提高银行新业务应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审计机构在计算机数据上的交流工作,促进审计机构能较好的融入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在提高银行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不仅有利于审计机构对银行业务审计的方便性和有效性,还能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弥补审计业务上的缺陷。

金融审计论文篇(6)

我国最早发展物流金融的地区是沿海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这些区域与相比于内地,在引进技术、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等方面占据极大优势,更是形成了以沪、苏、南京和无锡等为中心区域的物联网的产业经济园区。物联网发展进入高速期,针对物联网相关的专业与技术的开发的研究也不断开展,一大批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国家大力的政策扶植下,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物联网发挥了极大的支撑作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综合的竞争力飞升,物流金融发展也有了非常好的前景。

2.物流金融的推广与升级

我国金融机构、物流企业都将物流金融作为今后发展的的重要方向,不断推广模式,升级产品。但是发达国家物流网起跑线较高、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在相关的各项研究与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效,我国的物流金融起点较低,仍围绕在传统物流金融服务的物资银行、融通仓、供应链上某一个环节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等方面,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程度不高,国内银行虽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操作不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小,服务意识淡漠。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基于物联网的创新型物流金融

在物联网的推动下,物流金融亟待构建完备的创新体系,物联网必须深入到物流的每一个运作环节之中,生产与采购,营销与派送,最终签收,这些方面都必须进行渗透。对物流的活动加大追踪、调查力度,提升物联网的高校使用率,确定资本的走势和方向,将融资的成本降到最低。

1.金融物流中对采购环节的创新

物流金融的采购环节是物流的关键业务,预付款进行融资是最主要的。物流企业在采购这一环节进行融资时,可以以物联网的搜寻情况为依据,选取与有关的要求最适合的融资对象,开展磋商,将融资的成本达到最优化,以此来对融资的效率进行提升。物联网在物流业中能够为受到邀请的融资方提供诸多渠道进行信息的分享,使得融资方能够全面的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深入的认知企业的生产和存储以及采购和营销等诸多方面,有效的在双方的合作中建立互信的沟通。在采购物资的特殊情况下,银行信贷、政府的抵押贷款、融资的租赁等手段都能够进行资金的周转,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以达到融资预付款的完成。对企业产生了极大的支撑作用,保持其运转,提升企业的经济收效。

2.储存环节金融物流创新

仓储环节物流金融创新主要是基于材料库、产品库和产成库。这一环节的物流中,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都被消耗,以此来存储和管理制成品及原材料,极大的阻碍着运转资金,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的,提供给继续购买存储位置、价位、数量、质量等诸多信息,最大的节省时间、节约销售的成本并快速的进行抵押活动和销售资金,同时,融资抵押的运用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对自身所需的资金运转与需求。如果当地已经开设了升级的物流金融的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采用更直接的手段,在市场中进行资源的出手以及订单的抵押款项,通过一系列金融凭证获取所需融资,以此周转资金。物联网所的信息真实度强、透明度高,从而真正的实现直接性的融资活动以及交换活动,而不受第三方的影响。双方的运作成本都有所下降,融资的效率也极大的提升。

3.金融物流中对销售的创新

销售业务的物流金融进行创新,主要表现为收入的款项以及销售产品。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指引下,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资金的额度计算以及提供,满足和适应为企业运营的资金进行周转的需求。这种企业和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融资方,可以验证由两个六方会谈融资的信息,通过质押融资,还可以在物联网,以换取市场的企业,产品,票据和账目出售获得融资。但对于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对规模较大的短期贬值的可能性,可能无法采取动产抵押,确认仓库和订单销售的形式获得融资,此时的物流金融只有通过预付抵押或以相同的值,但波动较小的产品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信贷支持,从而获得融资。为了给生产者支付,票据,应收账款,也可以根据获得的融资方式证券。对于产品占据的物流小,存储空间小企业的资金是最近通过租用的存储空间,抵押贷款等产品获得短期融资。对于出口型企业,通过补偿贸易协议的方式,或采取降低产品等同,混合补偿,补偿的多边方式来获得融资,采取补偿贸易无法做到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保险,出口信贷等手段获得融资。

三、物流金融创新和审计监督的关系分析

1.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监测和评价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和实际经济活动的支出,合法的行为和效率,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法律的权威之下,有权监督政府审计履行国家经济系统的运行。即使政府不在传统意义上,属于物流审计金融监管部门,根据政府审计功能,能够从信息的角度来补充传统的物流金融监管,然后展开物流金融监管体制的含义和范围。

2.深化对审计本质的研究

通过指导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已经在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深化。从过去的真实合法审计,一个单一的结构和操作的审计和监督,并逐步上升为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实际利用,法律审核。金融危机给了世界上风险和创新的教训。因此世界逐步深化审计风险的意识。首先,人们不再局限于金融分行业的法规和政策,而是把审计风险意识扩展到能源、粮食、信息等一些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安全政策。在国际金融监管之中,不再局限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逐渐扩展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风险的公司的经营许可证的综合管理。

3.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创新组织模式

随着金融界的快速发展,任何风险和危机可以遍及所有行业和世界的市场上,传播能力、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也将面临其他风险。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特征,物流金融审计组织模式必须有针对性的改革。第一,在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信息方面,数据和案例,初步建立审计信息基础设施;其次,在定期和经常性的审计项目,根据审计主题成立审计调查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为了实现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最后,通过一个扁平的组织模式,建立审计提高审计资源集约化程度,还可以利用网络审计,加强审计队伍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审计监督提升物流金融市场信息的高质量

在物流金融监管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重监督轻”的控制,虽然在内部岗位独立监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但往往无法发挥监督作用,提高信息披露监管的作用。政府审计是独立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物流,与经济监督职能,促进监管措施,完善监管制度和审计报告并由系统公告,督促金融机构提高物流管理。

5.审计的监督制衡物流金融机构

在行政管理的的角度之下,物流金融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实际上属于经济责任的范畴。审计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计监督预算执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检查收支平衡,验证其收入和费用的事实;其次,可以监管监督部门实施,以揭示其决策失误和监督问题,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最后,你可以评估金融机构和系统性风险监管物流,以方便沟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金融审计论文篇(7)

金融系统作为融通全社会货币资金的信用中介既掌控着巨大的资金流,同时又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节宏观政策等方面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其在国家经济体系运转中均发挥着“经济心脏”的功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借助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来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有着相当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免疫系统论下的政府审计本质与目标

(一)政府审计功能的拓展

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功能。政府审计具有“保护”和“监督”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从本质上讲,是国家《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从体系上来看,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职权监督;从监督的主体上看,是国家审计机关。其监督和服务内涵是维护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政府审计的服务监督作用和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具有相同的内涵。

2.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清除功能。政府审计主要是对被审机构及其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揭露财经工作中的不真实、不合法以及弄虚作假、损失浪费、舞弊腐败等问题。政府审计“清除”影响国家民主和法制进程中不民主、不合法的因素,“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不合理的成分,让审计工作服务和监督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系的完善。

3.免疫系统的最后防线:修补功能。政府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仅仅是审计之后发现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以及填补相关制度的“空白”,让政府审计更好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审必严”,进一步增强政府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塑造政府审计形象,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二)政府审计作用的新变化

传统意义上审计的作用主要是监督约束作用、查错纠弊和批判揭露。“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除了这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以下4个作用:一是全局性作用,即用全局和宏观统揽审计工作,在全局上、整体上和宏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对国家经济、社会存在的宏观性、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调查,提出建议;二是服务性作用,即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跳出局部和具体的审计项目,服务改革和建设的大局,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三是建设性作用,在查错纠弊、揭示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苗头的同时,提出对策建议,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推进地区、部门和单位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加强内控、规范管理;四是前瞻性作用,关注已经存在和潜在的经济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侵袭。

(三)政府审计范围的延展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为“经济社会运行”。单纯的把审计定位为经济工作,或只看到审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而没有把审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联系起来,这是对审计的不全面、不完整的理解。审计作用的发挥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审计的经济功能,但是随着审计作用的日益强化、审计方法的逐步改进、审计角度的不断调整,审计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国家审计早就超越了经济范畴,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政府审计目标的转变

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从政府审计的最高目标来讲,审计工作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也才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免疫系统除了财政财务审计之外,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这个机体的安全与健康,不只是关注财产、资金的安全,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安全;要更多的关注行政管理、政府职能转化以及审计管辖领域的事业发展问题。在做好一般性财务资金审计的同时,探索资源环保审计;在关注资金运行的同时,探索对审计对象业务运行的审计;在进行传统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探索效益审计。审计免疫系统要预防、揭示、抵御一切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各种病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复审计”导致审计效率低下

一是政府金融审计有“越俎代庖”之嫌,“监管误区”和“监管盲区”同时并存。在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中,财政部负责中央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金融监督部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金融风险的监督,央行负责金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可以全面检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既查财务,也查风险,这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另外,金融监管又存在“盲区”,政府金融审计和其他监管机构都很少检查中小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证券公司、各种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不用说国家审计部门对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情况进行再监管了。

二是“群龙治水、重复监管”。政府金融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督部门缺乏相互间权责的明确界定和职能的严格定位。而就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而言,也存在着“重复审计”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者在方法和程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因此难免存在着“重复审计”。

(二)“审计不足”导致审计监督作用弱化

首先,审计不足使得监管信息更加不对称,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增大。由于审计力量单薄,监管当局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所难免,被监管者利用信息优势进行败德行为的概率增大。

其次,审计不足使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合谋”的可能性增大。这种合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监管的作用,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再次,过于频繁的现场检查凸显监管资源稀缺。审计的不足致使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被监管者不愿意将经营管理信息全面真实地传递给监管者,监管者也难以完全相信被监管者报送信息的真实性。在没有其他信息渠道情况下,监管者为了准确了解被监管者风险控制程度,更多的会通过现场检查方式掌握真实和全面信息,由于信息变化太快以及要了解的信息太多,频繁的现场检查又进一步加剧了监管资源的稀缺。

三、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完善与金融危机防范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

完善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警兆,可以预知金融危机,进而规避或延缓危机的发生。利用经济、金融、财会等理论知识,采用比例分析、趋势分析、模型分析等手段,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能够发现金融业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因素,并向经营管理者预先提示,提前采取降低或分担风险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警情的发生。

1.更新审计模式,以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为目标,引入并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显著的特点是: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突出审计重点,抓住高风险区域,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等的审计预警。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是新生事物,风险系数更大,往往是金融风险高发领域,也是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的薄弱环节。在对传统金融业务审计预警的同时,要对新生业务的警源进行重点审计,以更好地发挥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清查系统

通过政府金融审计,可以检查资产质量,揭露掩盖不良资产的手段,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可以监督业务经营合规性,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重点揭露和纠正违反规程放贷、诈骗资金等行为;也可以检查盈亏的真实性,发现并查处是否存在截留转移收入、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还可以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

加强对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的持续完善,有利于保证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清查功能的发挥,对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总体功效起到保障作用。一要建立健全政府金融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目前,开展政府金融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审计还没有建立起像社会审计所拥有的成熟的道德准则、执业准则和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准则体系。二要加强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建设。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评估其健全性和科学性,找出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缺陷,促进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的完善,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充分发挥与完善,对处于国家经济中枢地位的金融体系安全的保障作用越来越大,通过严格有效的政府金融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将对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常迎迎.关注国家金融安全,提高国家金融审计服务水平.审计与理财,2009(4).

[2]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审计研究,2009(2).

金融审计论文篇(8)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规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维护经济安全等方面,有效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现有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形成了明显反差,特别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精、统筹兼顾能力不强,致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严重缺位。面对新的形势,客观上要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奉献精神,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巧能力,进一步提升稽核审计工作水平,建立良好有效的稽核审计体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构内部审计质量。首先,本文将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存在的问题予以列出。

二、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工作严重缺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有审计人员来源五花八门,学历、工作经历、业务操作技能均参差不齐,思想政治及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金融法规制度水平有限,业务实际操作接触面小,综合分析能力不强,方案组织能力不高,统筹兼顾能力欠缺,对新生事物不能及时接受,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努力,形成思想停滞、业务不精的不良局面。加之,现有审计人员中熟悉法律专业知识和精通计算机技术人员甚少,专业技能与知识难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部分审计人员不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特别是面对金融创新和由此带来的新业务新产品普遍难以适应,不能满足当前稽核审计工作基本需求,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业务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培训渠道单一,审计工作手段落后,内部审计职能未得到全面发挥。受企业文化、环境限制以及领导重视程度等主观原因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未能把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试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次数、力度、频率均达不到要求,审计人员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业务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快速找准审计工作的重点,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揭露问题的深度不够。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技巧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已成为推动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内部审计队伍出现问题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部分高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肤浅,一味注重所谓的业务发展,甚至认为审计对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审计队伍建设未能引起领导充分重视。加之,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边改革边发展,以业绩作为评价企业的唯一标准,致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财务、信贷等业务部门的发展,以稽核审计为代表的内部风险控制部门被长期忽视,发展非常滞后,造成具有很大潜在风险,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得不到发展。

(2)人员配备不足,领导负责机制不健全。审计机关是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监督职能要求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审计人员的入门门槛较低,审计部门人员普遍较少,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的人员基本素质不高,部分审计人员也是其他业务部门淘汰的人员,专业人才奇缺。同时,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审计工作未完全实行董理事长领导下的负责制,没有真正发挥稽核审计工作的职能。

四、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建设专业化审计队伍。要形成分层次培训的有效制度,让审计人员多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尽快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技能修养、工作作风修养以及协调能力修养,促进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稽核审计技能的提高,让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2)长抓审计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职称培训的继续教育。为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整个业务流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审计体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抓好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选送年轻骨干院校深造或进修,使他们系统学习掌握审计和相关知识以及现代科技知识,成为新世纪审计队伍的带头人。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志自学成才的同志,参加自学考试,组织符合条件的同志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层次和业务技术能力。

(3)加大考核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要建立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制度,提高审计人员准入门槛,将不适宜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及时调离审计队伍,并制定审计人员录用条件,通过考试,择优选用,持证上岗。同时,对审计人员工作或业务成绩的质量、数量及能力、品行、常识等状况进行考查审核,客观评价审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客观反映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基本素质和工作实绩,为审计人员的奖惩、任用、培训等提供依据。

五、结论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形势下的审计机关,要努力加强对审计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精良的审计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使每一位审计工作者都能顺应时展潮流,在审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充分展示才华,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赵继任.浅谈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J].财经界,2011(1).

金融审计论文篇(9)

一、引言

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当前的金融审计应按照“围绕经济搞审计,跳出审计谈经济”的新的审计思路,确定以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真实性为基础,以信贷资产质量为主线,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把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促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金融秩序,保护金融机构、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健全风险监管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作为金融审计工作的着力点,抓住审计工作的关键点,找准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而提高金融审计质量,稳固金融审计在整个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金融审计概述

金融审计的历史粗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以前,金融审计权归地方,金融审计从项目的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复核、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审计风险都由地方审计机关控制。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今,审计署实行“五统一”,地方审计机关只有在审计署的授权下才能开展金融审计工作。金融审计的高度统一收到了良好的审计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本级审计机关不能对金融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复核,审计质量由上级审计机关验收,而上级审计机关很难做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往往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我国金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机构审计空缺。近年来,审计发现金融领域的许多问题,有的虽然表现在金融机构。根源却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监管体系等方面,为此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审计主要立足点是金融企业,而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审计很少,要从宏观监管机构人手,才能发现国家及其金融监管机构在体制、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才能更大范围地服务于金融监督。

(二)金融审计的深度不够,力度不强。一是注重账面本身状况的审计,而忽视对实物情况和实际状况的审计查证。例如我们经常提倡的真实性审计,普遍的认识是:只要账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就应该是真实的,实际情况则不然。就拿银行存款来说,可能经过账表证单的审核,甚至函证,一切很正常,不存在问题,然而这笔存款是否被质押、是否提供了担保、目前有没有支配权,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物资产也存在一样的问题,而被审单位深层次存在的问题,甚至违纪违法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些方面。二是查证问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忽视对深层次、隐藏性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比如说我们经常反映的被审单位虚列支出、票据不合格、违规发放贷款或购置固定资产等问题,既然是虚列了,那么套取的资金用途是什么,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挪用等问题?票据不合格,那么不合格的票据是怎么来的?入账后套取的资金去向存在不存在更深的问题?既然是违规放贷或购置,为什么还要去做,问题的背后有没有其它问题等等,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很少深入到,从而使我们的审计工作总是停留在表面上,被一些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审计质量不高,深度不够。三是审计延伸调查力度不够,结果不理想。人保公司和农发行的审计,审计署明确了一定量的延伸审计调查事项.审计人员四处奔波,克服烈日和酷暑等恶劣天气,费了不少劲,跑了一些延伸单位进行调查,但调查结果很不理想,大部分地方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报告中,几乎没有几个问题是延伸调查的结果,其中除了审计手段限制外,我们工作力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指导思想上不排除存在只重视延伸调查的数量而忽视调查质量的倾向,从调查结果上不排除送人情等的可能。

(三)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缓慢。审计署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在金融审计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地方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步伐都是缓慢的:一方面,很多地方领导对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计意识不强,审计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生事物接受缓慢;另一方面又由于除金融、海关等其它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的硬件更新过快,而审计机关的建设经费不足,造成了审计大环境信息化发展的缓慢。目前,地方审计机关还普遍采用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实际运用已经远远低于审计信息化的客观需要。滞后于我国金融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审计署的差距也不断加大。

四、提高我国金融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审计方法

(1)改变方式,主动出击。国家审计监督还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侧重于对已经形成的漏洞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这种监督方式明显滞后、被动,不符合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要求。因此,金融审计应该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2)改进方法,扩大审计面。金融审计的大部分项目是针对某一法人单位各个层面的机构,或是某一类别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辖机构,这样的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个年度实施不了几个项目,审计的覆盖面有限,且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益较差。如果以信息网络的方法实施监督,一方面可以实施经常性监督;另一方面则大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积极开展审计创新。金融电子化进程使传统金融审计受到挑战,也为金融审计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金融电子化条件下的金融审计创新包括: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为目标的审计功能创新;以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革新审计技术和手段为标志的审计技术创新;以开展非现场审计、联网审计为实例的审计方式创新;以对电子化应用管理和电子化应用系统审计为对象的审计业务领域创新;以审计资源管理、审计人员培训为基础的审计管理创新等。

(三)建立健全金融审计法律法规、随审计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的变迁。我们应完善金融审计法律法规,以树立金融审计工作的权威。具体做法是,修改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以及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制定金融审计准则、金融审计操作指南以及电算化审计规范等指导性文件.使金融审计有法可依。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手段,增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和促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而现有的审计方法与手段明显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的发展,尤其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程度和水平愈来愈高的新形势。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金融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五)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对促进金融改革与发展、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金融审计顺利进行的重要制度保证。没有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必然造成一国金融业的无序竞争、混乱经营,金融审计将无法开展。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分业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对于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监管无疑是有效的,但也存在监管协调机制缺乏、重复监管、监管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为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必须按照以下原则来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其一,坚持综合性原则,协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其二,坚持以审慎监管为核心,加强金融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其三,坚持有效性原则,注重降低监管成本,防止监管过度与缺位;其四,以独立性为基础,提高金融监管的权威,保证金融监管政策的贯彻执行。

五、总结

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金融体系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02).

[2]顾芬.论审计风险的与防范规避[J].会计之友,2005,(01).

[3]兰艳泽.对审计风险特点的再认识[J].审计月刊,2000,(12).

[4]张昌鑫.论审计风险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06).

[5]黄师杰,卢晓云.浅谈金融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0,(01).

[6]郑琼.审计风险及控制[J].审计月刊,2000,(06).

[7]祁睿华,戴娴.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4).

金融审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64 -03

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互联网金融。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了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猛发展,其门槛低、交易便捷且成本低,为个人投资者及小微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2013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倒闭、跑路、丑闻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审计工作提出很大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特殊性,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都面临较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审计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遵循“平等、开放、协作、共享”原则,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关联,呈现低成本、易操作、高透明、高参与的特点。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经常提及互联网金融。恒大集团副总裁刘永灼(2016)曾指出,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I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8万亿,未来5年行业年均增速约为24.67%,预计2020年规模将会达到43万亿,而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家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未来市场巨大。相比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年底,当时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为10万亿,P2P网贷平台1500家,半年成交额为1000亿,已超过2013年度全年成交额,P2P网贷从业人员人数39万人,服务企业超200万家,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超过6000万人。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多元化模式逐渐形成。传统金融业为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行推出“善融商务”,工行推出“融e购”,浦发银行将手机卡、银行卡、地铁卡三卡合一,交行推出基于网络应用平台的远程理财服务。与此同时,传统审计业务也发生重大转变。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审计

根据IAASB的审计准则,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以前,被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误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有关,也包括与报表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其一,微观角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会使得董事会听命于大股东,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管理层可能会操纵财务报表。其二,宏观层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但会议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较为宽泛,对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为获得发展,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监管的空白粉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会因此增大。检查风险的存在与审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业务判断能力密切相关。其一,互联网金融是多学科综合体,涉及审计、计算机、金融、统计学等行业技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审计人员传统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要求。其二,审计准则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传统金融审计理论缺少互联网金融审计准则,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审计依据的缺失。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

(一)互联网本身固有信息风险

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两种:信息安全风险、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病毒入侵、泄露信息、黑客攻击及操作系统漏洞。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数据传播速度非常快,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此外,信息技术虚拟性的存在使得常规审计检测难以查出潜在风险,这些都加重了风险未知性及隐蔽性。有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80%以上网贷公司都有过黑客攻击情况,164家P2P平台曾陷于瘫痪,数据被窃取,资产被盗用,资料被外泄,身份被盗用,客户利益受到非常大之损失。

(二)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即金融行为中,私人收益或成本向第三方溢出造成的经济效应。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金融外部性加剧,而这种外部性影响很大,极有可能会再次引发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造成不可估量之后果。

(三)资金供需双方交易损失的风险

在互联网时代,资金供需双方不再局限于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化中介机构。但双方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普惠性特点,其面向的是专业知识较为欠缺的“长尾”群体。这种群体一般风险识别能力较弱,这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埋下伏笔。以P2P网贷和众筹为例,借贷双方直接依托网络发生业务联系。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共享,但也有借款者为达到借款目的,刻意隐瞒不良资产或虚假信息,同时,贷款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欠缺,对信息存在误读情况。这就导致借款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贷款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道德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资金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金筹集运用的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不稳定,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对审计工作之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互联网金融为新兴行业,我国政府对其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原则与内部控制规范,但其法律基础仍是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不完全匹配,互联网金融创新性要远大于传统企业,新业务、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但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却缺少相应的参照标准,此外,审计人员依据现有规范给出的意见,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审计人员意见就有可能转为不恰当审计意见。

(二)审计线索隐蔽性使得三方审计难以开展

三方审计即官方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其一,互联网时代,审计证据及其轨迹呈现电子化网络化趋势,设计系统人员、操作员、拥有管理权限的后台管理人员、电脑黑客都有可能越过防火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对电子数据进行删除、修改,而且这种行为往往难以查证。这会使得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其二,即使审计人员获取了数字化审计证据,在海量数据信息中提取审计线索也不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其三,互联网金融企业系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在互联网上完成,日常资料实现电子化存储即云存储,大数据特征明显。即数据规模大、类型多样、高频动态。某些数据存储载体不再局限于肉眼可以观测到的服务器物理设备,这都增加了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三)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弱化

审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会计、计算机、金融等相关知识,如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欠缺,无疑会增加审计难度。此外,互联网金融交易都是线上操作,如何查证计算机程序是审计人员必须攻克的难题,传统审计软件在面对大数据时,暴露出其弱点:抓取证据准确性低、速度慢、处理效率偏低、误判。

四、基于威胁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审计工作构想

(一)建立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

要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国家金融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主导作用。在已经指导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政策法规的漏洞及薄弱环节,制定出针对互联网金融(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保险网络平台)、互联网证券(如余额宝)、互联网混合业务(如金融咨询、比价)的审计规范。为审计工作开展创建政策依据。

(二)构建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 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构想图

政府金融审计应居于主导地位。其独立性、强制性、政策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一,政府金融审计能凭借优势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其他社会生产领域结合,从宏观上识别防范金融风险。其二,政府金融审计属于强制性审计,并且独立于金融系统,不仅可以对互联网金融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还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再监督。

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是保障。其组成人员可以包括政府审计人员、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专家、内部审计专家。这个监督机构可以将各方信息综合,类似于自律组织,以出台规范模式来更好监督互联网金融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主力。其特点是业务广、专业强。其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储备了大量深谙会计、审计、金融、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其专业知识可以识别潜在风险与错报。其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覆盖面广的优势可以弥补官方审计的盲区,更关注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

内部审计是核心。其特点是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相对于其他部门,其对本机构情况知根知底,可以通过及时详细信息来识别防范风险,能够形成持续性防护体系,应将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内部控制作为重点。

(三)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

为进一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应对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做重大调整。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相关审计人员计算机能力培训,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多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参加互联网金融讲座。其二,学校在审计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应加入互联网金融案例知识。其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可以适当增加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其四,开展互联网金融审计,也可以多借助其他专业人士知识,如风险控制专家、信息系统安全专家、网络工程师等。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转第40页),(上接第65页)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入手,通过系统论证现代风险导向互联网金融审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系统安全风险如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负外部性、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希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模式,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刘国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威胁的“知识发现”与“内控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6,(07).

[2]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 财会月刊, 2015,(25).

[3]刘国城,杨丽丽.面向内部威胁的中观信息系统内控管理研究[J].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4]刘国城.基于过程的电子政务云安全审计模式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5]刘国城,王会金.基于AHP和熵权的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16,(01).

金融审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101-07

一、引言

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设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长足发展,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了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监管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距离成熟市场还存在相当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到近年的绿大地、万福生科,个别的财务报表造假事件无疑会触动资本市场的神经,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信任,使信息不对称程度居高不下,使上市公司整体面临着融资约束。研究如何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迫在眉睫。

独立审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旨在提高资金需求方的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成熟市场上,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能够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能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由于审计意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因此投资者难以辨别其质量。在成熟市场中,审计师声誉越高,其审计质量越高,被其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企业更易取得投资者的信赖,融资约束缓解会更明显。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之中,不同于西方成熟的资源配置市场。独立审计服务能否发挥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作用?审计意见在上市公司融资中是否有不同的信息含量?审计师的职业声誉能否发挥作用,它又是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呢?这些问题都有待验证。因此,本文从上述理论出发,研究不同审计师声誉下审计意见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本文的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对变量进行界定,并构建研究模型;第四部分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为本文研究结论及启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融资约束源于信息不对称。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因而企业的投资行为只会与投资需求有关,并不会受到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完美的资本市场并不存在。Myers and Majluf(1984)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上创建了优序融资理论,他们认为,外部融资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两者并不存在完全替代性。内外部资本成本之间的这种差异就是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的程度,它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正相关。由于企业机会主义的存在及市场法律监督与惩罚制度并不完善,市场中确实普遍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使得投资者不得不面对这两种行为。资本市场上这两种行为的存在制约着上市公司的融资。

(一)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

由于会计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取得投资或借款成为很多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降低信息不对称最好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审计。独立审计可以用来减轻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可以在投资者保护中发挥信号显示、监督和保险的作用。独立审计发挥以上作用的载体便是审计意见,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成果最凝练的总结,能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信息。审计意见的信号传递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财务信息的鉴证和对投资风险的预警两个方面(王少飞等,2009)。

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是对财务信息编制过程和财务信息可靠性的肯定,向市场传递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更公允,能够引导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Firth(1978)对银行业的调查发现,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获得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被出具持续经营和资产计价保留意见的公司。通过对银行贷款决策的调查发现,对于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企业,银行对其风险评估更低、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更大(高雷、戴勇和张杰,2010)、贷款利率更低(Firth,1978;张纯和吕伟,2007)和贷款期限更长(江金锁,2010);另外,企业不仅更容易获得银行的续新贷款,而且获得的授信额度较高(孙新宪、田利君,2010)。标准无保留意见表示企业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能够增加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减少融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融资约束。

而非标准审计意见则说明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错报或者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一方面,一些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由于公司被证监会调查或是涉及违规担保、诉讼情况,这些原因也隐含着公司管理层诚信不佳、偿债能力下降、公司管理层或董事会掩盖公司资产流失或虚增资产收入等问题,使得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信任程度下降,可能会使公司在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后发生增发或配股的可能性更小,获得的银行贷款更少(李莫愁等,2013),进而加剧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对可能出现经营失败的公司投资进行预警。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段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该事项予以强调。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预示着公司可能会出现经营失败,会给投资者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如果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表示公司可能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投资者会收紧贷款规模或提高风险估计和风险补偿率,这无疑会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相对于非标准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能显著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

(二)审计师声誉、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

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且消除财务报告错报的能力,取决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联合作用(Watts and Zimmemran,1986)。不过,这种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难以通过具体有形的实物予以呈现,只有当违规现象被发现时使用者才知道审计质量有问题。市场唯一能看到的是审计师的声誉。根据声誉理论(DeAngelo,1981),审计师的声誉是极具价值的,如果其向客户妥协,出具了低质量的审计报告,一旦该报告被爆出审计质量问题,审计师的声誉受损,必将导致客户流失和审计收费降低,审计师从单一客户那里获得的审计收费远远不能弥补由于声誉受损所遭受的租金损失。因此,高声誉审计师不会向单一客户妥协,它会理智地保持高的审计质量。声誉机制将驱使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高声誉已渐渐成为高审计质量的代名词。在融资领域,对于融资方和投资者而言审计师声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融资者而言,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向市场传递着公司高质量的信号。由于投资者与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当投资者无法区分公司质量时,就会对所有公司的股票进行折价,从而迫使高质量的公司退出市场,最后市场上将剩下质量最差的公司,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的公司为了将自己与低质量公司区分并获得低成本的融资,会主动披露高质量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会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有研究显示,审计师声誉显著降低股票抑价率(Beatty,1989;胡旭阳,2002;王兵等,2009),还能降低公司在债务市场的融资成本,这表明审计师声誉影响了上市公司融资。但是也有学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表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只看审计师声誉,而主要看公司不同审计意见传递出来的经营状况和投资风险。

对于投资者,他们更信赖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更认可其审计的会计信息。因为职业声誉高的审计师确实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业绩的盈余管理程度(Bartov,Gui and Tsui,2000),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市场一致认同“四大”的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向市场发出公司资产质量良好的信号。如果该意见是由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那么投资者会更加确信公司是好的,这无疑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提高股票价格,使融资约束状况得到缓解。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相对于较低声誉的审计师,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这可能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一定影响。为控制该影响,本文以2007―201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为消除异常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本文剔除数据缺失和金融类的样本数据,剔除连续变量中最低1%和最高1%的极端值数值,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据8 393个。其中2007―2012年的有效样本量分别为1 403、1 399、1 395、1 397、1 399、1 400。其他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与实证检验采用Excel和Stata统计软件。

(二)研究变量的衡量指标

1.融资约束的衡量

Fazzari et al.(简称FHP)(1988)开创性地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来衡量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他们认为,外源融资较内源融资存在较高的风险溢价,公司投资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由此得出融资约束较大的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较高。很多学者参照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Kaplan and Zingales(1997)(简称KZ)对融资约束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Moyen(2004)发现FHP与KZ研究结论的差异关键在于融资约束的确认标准不同,按股利支付率高低作为融资约束标准得到的结论与FHP一致;而采用受约束模型得到的结论则与KZ结论一致。FHP也曾强调,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本身可能并不足以反映融资约束的程度,只是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截面差异说明了融资约束的存在。因此,将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用于度量融资约束程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Almeida et al.(2004)以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作为融资约束的替代变量提出了新的模型。他们认为,较之于没有融资约束或者约束较轻的企业,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会从现金流中留存更多的现金来满足未来的投资,其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也会更高。该模型能够避免FHP模型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作为融资约束的变量。

2.审计意见的界定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师可以根据公司财务报告的不同情况分别发表以下四类不同的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其中无保留意见包括标准无保留意见和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本文将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意见并称为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审计师是否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来研究标准无保留意见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

3.审计师声誉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是在资本市场上审计师声誉对上市公司融资的影响,需要用审计师的声誉作为解释变量。一般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师的声誉就越高。大规模事务所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审计经验、充足的成本投入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且即使出现审计质量问题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因其规模较大、赔偿能力较强,投资者的损失也容易通过事务所的赔偿得以弥补,所以市场更认可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王咏梅和王鹏,2006)。而小型事务所由于规模小,普遍存在执业质量控制不够规范、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其品牌和执业质量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为了能够全面地量化审计师声誉,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2012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的综合排名平均分高低来衡量审计师声誉。该项排名涵盖了事务所年度总收入、分所数量、注册会计师人数、学历结构及其年龄结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和惩戒情况等内容,它能全面反映事务所的综合实力,这正是审计师声誉的体现。通过计算平均得分发现,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中瑞岳华、立信、信永中和、国富浩华(原万隆亚洲)、大信和天健稳居我国审计市场前十名(简称为“十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十大”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代表进行研究。

(三)模型构建

1.研究模型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参照Almeida et al.(2004)关于融资约束的模型,加入本文研究变量后,构建以下基本研究模型来检验研究假设:

CH=β0+β1CF+β2OPIN+β3OPIN・CF+β4STD+

β5NWC+β6SIZE+β7EXP+β8Tobin's Q+year_dummy

+ind_dummy+ε (1)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CH代表现金持有量增量,用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当年度增加的金额/公司上一年度的总资产表示。

(2)解释变量

CF代表经营现金流量,用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公司上一年度的总资产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是公司产生现金的主要来源。CF的系数β1即为现金―现金流敏感度,用来衡量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

OPIN代表审计意见类型,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取值为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外的意见类型取值为0。OPIN・CF反映标准无保留意见缓解融资约束的情况,该交叉乘积项的系数β3符号预期为负,表示标准无保留意见能缓解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

(3)控制变量

STD代表流动负债增量,用流动负债的增加额/公司上一年度的总资产表示。公司借入短期债务作为现金持有以备不时之需,该变量预期符号为正。

NWC代表非现金营运资本增量,用当年的非现金营运资本的增加额/公司上一年度的总资产表示。营运资本是公司现金的一种来源,可以增加公司现金持有;营运资本可以作为现金使用,又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持有。该变量预期符号不确定。

SIZE代表公司规模,以公司当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一种理论认为,规模越大,现金持有量越少。第一,因为规模大的公司有更好的声誉和比较稳定的经营收入,比较容易获得信贷资金;第二,证券发行的固定成本能带来规模经济,使得大规模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低于小规模公司;第三,大规模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出售非核心资产获取现金,从而避免财务困境的发生,而规模小的公司将持有相对较多的现金避免财务危机。也有学者的研究显示,规模越大,现金持有量越大。规模大的公司能产生更多的现金流量,能累积更多的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规模大的公司持有相对少的非现金流动资产,可能会选择高现金持有水平。该变量预期符号不确定。

EXP代表公司当年的资本支出比例,用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除以上一年资产总额表示。公司发生资本支出会减少公司持有的现金。该变量的系数预期为负号。

Tobin's Q代表公司的成长机会。虽然公司具有使公司价值增加的投资机会,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现金,而不得不错过这些成长机会。Opler et al.(1999)认为成长性高的企业面临的未来投资机会多,需要储备现金来满足未来投资,本文认为成长机会的预期符号为正。相关变量定义表见表1。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全部样本及按是否由“十大”审计划分的子样本的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并对两个子样本的均值进行T检验。样本中由“十大”审计的3 171个,占总样本的37.78%;“非十大”审计的5 222个,占62.21%。审计意见类型OPIN虚拟变量均值为0.9259,表明7 771个公司样本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余622个公司样本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与我国审计市场的现实情况基本一致。另外,“非十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其发表审计意见的比例显著高于“十大”组。

CASH表示公司持有现金及等价物之和占当年总资产的比例。由表2发现,样本公司持有现金比均值高达16.49%,与2005年之前样本相比(15.48%)显著提高,与日本(17.1%)接近,明显高于挪威(14.8%)、巴西(14.6%)、美国(12.2%)和35个国家的平均水平,表明我国的现金持有水平仍然很高,并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上市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加激烈,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让很多公司由于资金短缺问题导致经营失败,“现金为王”呼声愈加高涨。高现金持有现象在我国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中表现尤为突出,当面临较少的外源融资机会和较高的外源融资成本时,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通常会持有更多的现金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风险。

CF表示经营现金流量与上年总资产的比值,样本公司平均为5.51%,较2005年之前(4.6%)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美国(7.6%)和35个国家的平均水平(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经营活动产生财务资源的能力还明显偏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经营现金流量预示着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也是企业偿还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经营现金流量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从银行得到借款。

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Tobin's Q均值为2.0889,但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大,最大为13.9494,最小却只有0.7404。STD为短期流动负债增加额占上年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7.79%;非现金营运资本增量NWC的均值为0.33%,现金持有增量CH的均值为4.13%,所以营运资本增加额为4.46%(即0.33%+4.13%),说明上市公司部分流动资产来源于长期资金,这与1998―2005年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朱凯和陈信元,2009)恰恰相反,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2012年采取的融资策略比2005年之前较为保守,可能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通过对两组样本均值进行T检验得知,“十大”样本组与“非十大”样本组在经营现金流CF上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在审计意见上则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非十大”组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更高。“非十大”组的公司规模SIZE和资本支出变量EXP的均值均显著低于“十大”组,这说明“十大”组凭借其声誉与审计经验更容易承接规模较大的项目。此外,“非十大”组的现金持有量CASH、现金持有量增量CH、非现金营运资本增量NWC和Tobin's Q变量的均值均显著大于“十大”组,“非十大”审计的公司规模较小,但是有较高的成长性,为满足未来投资需求会选择高现金持有政策。

(二)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以是否“十大”作为审计师声誉的衡量标准,得到“十大”组3 171个和“非十大”组5 222个,从而对模型1进行分组统计检验,即全样本、“十大”组、“非十大”组,各组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

1.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

根据表3中全样本回归结果得知,经营现金流量CF的系数为0.51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样本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现实中并不存在完美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看,有些上市公司通过财务信息造假、故意漏报重大信息等来达到证券发行的硬性指标,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持股大户通过不正当手段操纵资本市场,严重侵犯投资者利益。这都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信任,使信息不对称程度难以降低,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约束也就不足为奇。

OPIN・CF反映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对融资约束的缓解情况,该交叉乘积项的系数符号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每提高一个单位,上市公司对内源融资的依赖程度会下降0.155个单位,表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能显著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该结果有力地验证了H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向投资者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前者传递出企业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信号,增加了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减少了融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了融资约束;而后者则表示公司可能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投资者可能通过收紧贷款规模或提高风险补偿率控制风险,这加剧了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从投资者角度,该结果也表明投资者根据不同的审计意见作出不同的决策,即审计意见是具有信息含量的。

流动负债增量STD的系数为0.3229,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样本上市公司增加流动负债是为持有现金以备不时之需,与预期一致。非现金营运资本增量NWC的系数为0.1333,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非现金营运资本是现金的一种来源,能够增加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公司规模SIZE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样本公司规模越大,现金持有量越少,与第一种预期一致。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声誉高在资本市场上更容易筹到投资所需的资金,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多元化经营来应对财务风险,从而减少对内部资金的依赖。上市公司成长性Tobin's Q的系数显著为正,与我们的预期一致,说明成长性高的公司会持有更多的现金来满足其未来投资需求。

综上所述,表3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有力地验证了本文H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能够增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信任程度,减少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

2.审计师声誉、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

从表3“十大”组和“非十大”组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十大”组和“非十大”组经营现金流量CF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无论是“十大”组还是“非十大”组上市公司都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十大”组中,审计意见与经营现金流量的交叉项OPIN・CF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非十大”组中该交叉项的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结果表明,高声誉审计师(“十大”组)发表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能加强投资者的信任,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这说明高声誉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能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一方面,规模大或声誉高的审计师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业绩的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2008―2012年被证监会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是“非十大”,这正向加强了“十大”的声誉,投资者可能会因此更信任“十大”的审计质量。表3的实证检验结果有力地验证了H2。综合考虑审计师声誉的影响后,“十大”组的融资约束程度为0.2771(即0.613-0.3359),而“非十大”组的融资约束程度为0.473,两组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在两子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控制变量与之前全样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只有资本支出比例EXP变量呈现出不同结果。“十大”组资本支出比例EXP的系数为负,而全样本和“非十大”组的该系数为正,但都不显著。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模型中采用的成长性指标是国际通用的Tobin's Q值。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与国外成熟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股票价格的高波动性和高换手率很可能会导致Tobin's Q存在较大的偏差(徐莉萍等,2006),可能会对模型回归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文采用营业收入增长率G作为成长性的替代指标,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4。

CF所有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面临着融资约束。全样本回归结果中,OPIN・CF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依然显著为负,表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确实能够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区分审计师声誉后的回归结果中,“十大”组的OPIN・CF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非十大”组中该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说明不同声誉审计师出具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缓解融资约束的程度存在差异。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出发,实证研究了不同审计师声誉下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问题。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资金供需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面临上市公司可能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提高信息风险溢价,加剧了融资约束状况。(2)审计师发表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证明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是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肯定,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融资约束。(3)高声誉组(“十大”)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更能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而“非十大”并不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其审计质量的认可度,使得审计意见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有限。由于审计服务的无形性,投资者无法直接判断其质量,需要借助审计师声誉机制,投资者更信任声誉高的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意见,进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缓解融资约束。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部门三个角度提出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在审计意见和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下,只有不断提高公司的实力和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才能缓解目前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不断增加声誉投资,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等,才能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可;第三,监管部门要注重审计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建设的监管,进一步发挥审计师声誉在市场上的作用,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雷,戴勇,张杰.审计实务影响银行贷款政策吗?――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0(5):191-206.

[2] 孙新宪,田利军.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续新决策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48-53.

[3] 王少飞,孙铮,张旭.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2):63-72.

[4] 王兵,辛清泉,杨德明.审计师声誉影响股票定价吗? ――来自IPO 定价市场化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9(11):73-96.

[5] 张纯,吕伟.机构投资者、终极产权与融资约束[J].管理世界,2007(11):119-126.

[6] Almeida H,Campello M,Weisbach M.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59(4):1777-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