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50:04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1)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就必须深刻理解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进而分析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应有之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全面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长。“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①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当中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既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体、又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客体,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鉴别和防范能力,发挥大学生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汇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面对错综复杂、信息良莠不齐的虚拟网络空间,青年大学生缺乏对于网络安全的正确认识,不能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与责任,忽视甚至无视国家网络安全。在这种对于网络安全错误的认识下,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有意或无意泄露、窃取国家重要机密的网络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缺失网络安全教育,将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动摇,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综合素质的缺失。素质教育不单单包含线下的素质教育,也包含线上的素质教育,互联网不是不法之地,网络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网络文明恰恰是网络自由的保障,网络行为同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途径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是高校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途径,提出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思想理论学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和成效。

(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维护国家安全、爱国教育,设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清楚认识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②;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③;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人民社会生活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既要注意在专业课程当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课堂离不开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结合网络安全观,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专业课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开设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修课,在其中对于网络安全进行详细的讲授。将网络安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气氛活动的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旨思想,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具有学校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使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先进模范榜样,结合国家安全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举办网络安全教育征文、话剧比赛、知识竞赛、微视频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鉴别和防范有害的网络文化。注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多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既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又有更加直观的网络视频,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为直观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同时也可以避免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

三思考与建议

数次提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大多数地区已开始将网络安全教育视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较少,制约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高校能够更快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适合本校发展情况的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给予一定支持设立专题性课题专项,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168-05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以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为载体,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表现并具有一定社会特征和传播功能的文化成果,目前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游戏以及网络金融等。目前网络文化随着网络技术变革式发展已日益壮大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产业与传播形态,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不良现象,存在安全问题。如何正确定位与解读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如何有效加强与引导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与争鸣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泰普思科特(Don Tapscott)就曾提出,“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①,由此网络被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范畴。当前信息社会化、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与难点。

1.网络文化安全定义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网络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情况,笔者在EBSCO外文数据库对“Cyber Culture Security”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外还没有专有名词和专门研究,当进一步用“Cyber Culture”“Digital Culture”“Cyber security”“Internet Security”等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其中国外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化(或数字文化)作为一个欠定的实践(underdetermined praxis)概念,由参与、修复与拼装组成,其可以看作是人们在当代网络社会中行为或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兴的价值观、实践和期望②。Anne Carblance等③认为,广泛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辅助作用,网络对地方、国家乃至全球通讯都事关重要。国内对网络文化安全概念的研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近年来,传播界、文化界、教育界等都对其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视角研究,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能够为

收稿日期:2016-01-3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赋权与道义:长三角青年农民工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认同研究”(14YJAZH066);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新媒体涵化对浙少年价值观影响研究”(2014N085)。

作者简介:宋红岩,女,浙江传媒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杭州310018),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汪向红,女,通讯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杭州310053)。

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④,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范畴,是安全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具体反映⑤。有学者从信息技术变革的视角研究,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在从事网络活动时所创造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文化⑥。还有学者从高校图书馆、社群与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进行研究⑦,如魏建国⑧认为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

2.网络文化安全内容研究

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具体内容,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既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还包括网络活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⑨。可分为网络文化安全主体(网民)、网络文化安全客体(硬件、软件与协议)、网络文化安全中介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四部分⑩。也有学者参照传统的文化结构划分方法,如杨文阳将网络文化安全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三个层次。基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姚伟钧认为应该将其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网络精神文化安全和网络行为文化安全。

3.网络文化安全要素研究

对网络文化安全的特征、功能、意义等要素,有学者认为在网络信息化下所形成的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安全冲击越来越大,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和软实力的战略性课题,是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主体交融的结晶,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特征。国家能够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受不良文化渗透影响,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二、网络文化安全现状研究

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Andrew Keen认为,网络自身的问题不断地发展与显现,互联网等业余媒介的扩张会造成文化平庸,网络信息数据激增会造成信息质量下降,传统社会文化安全卫士,如权威机构、媒介工作者素质下降甚至文化腐朽。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等方面去把握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而学界普遍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法制工作、行政效能、网络技术等方面。

四、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与构建

虽然国外在概念上对网络文化安全还没有确切的界定与研究,但在网络文化安全行动纲领与政策法规制定的实践上却很丰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6年就启动了“全球网络环境创新”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的、可控可管的网络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的管理控制问题。截至2014年,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颁布了相关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其中,美国先后出台了《网络安全框架》等40多份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并成立“网络办公室”,直接对总统负责。日本于2013年6月制定了《网络安全战略》,首次明确提出“网络安全立国”。印度于2013年5月颁布了《国家网络安全策略》,提出“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环境”的理念。我国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全方位的管理能力。但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构建网络强国与新型主流网络文化仍然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构建

当前网络文化正由硬件技术结构与体系的建设向软实力内涵建设转向,而网络文化安全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网络应用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厘清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现状与安全治理的基础上,从新的时空观来解读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精确把握新时期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与治理,任务艰巨,要求迫切。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同志提出了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建设、网络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制度保障与机制创新等要素建设的基础上,在广义上,我们应从国际共享、国家安全、网络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多维要素内涵与逻辑关系进行综合性探讨。在狭义上,我们应从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视角,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智能性、安全性与可管理性,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与内容建设,加强网民的素养与能力培养。

2.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战略安排

在大数据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处于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发展战略期,要从国家安全与文化强国战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治理等视角认真研究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具体内容与路径部署。就当前世界与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要求与趋势来看,应本着“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原则,切实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与治理的政策环境、管理模式、技术创新、内容整合与传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面临着人类社会对互联网需求的不断增长同网络理论与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之间矛盾挑战的背景下,我们还应从传受交互需求视角研究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嬗变的过程、关系类型、媒介融合、受众文化心理与素质状况等,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传播状况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与发展的路径关系、影响因素与整体框架。

3.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的协同创新与提升路径构建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79-01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2013年全球有5.56亿人成为网络攻击的受害者,平均每天有150万名用户受到网络攻击。因此,网络安全不仅是普通用户面临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全球每年要耗资上万亿美元应对网络攻击。

由于人们越来越担忧网络的脆弱性,因此,急需大量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来维护网络。在2007至2012年这五年间,市场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了73%。鉴于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个需求仍会增长。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一线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出来应该能胜任对口岗位的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该类院校的网络安全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下面两点。

1 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或不重视实践环节

当前网络安全教学普遍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虽然授课过程也会涉及案例教学,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任何一个分支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技术,没有具体的实战经验和技术,单纯地“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和掌握这门技术。这就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理论授课的同时,还安排了少数实践课的课时。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有力补充,实践课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但是由于受硬件及软件的条件限制,实践课形同虚设。例如:讲到枯燥的密码学,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设置及破解简单的密码,学生就没办法真正理解其工作原理,从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如若遇到此类问题,也就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2 缺少网络安全实训室

网络安全实验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解决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网络安全实训室可以模拟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学生在实训室里,应可以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下,遇到诸如网络攻击、密码被窃取等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并能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建立专用的网络安全实训室,或者虽然有这类实训室,但是实训设备、实训内容陈旧,跟不上网络安全发展的步伐。

为解决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能达到企业要求的技能型网络安全人才,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升。

2.1 授课方式改革

网络安全涵盖的内容广泛,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新概念、新技术以及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网络攻击手段与防范技术相互较量,共同推动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前进。因此,网络安全课程要紧跟着其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在理论教学方面,除了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授课教师应时刻关注网络安全发展的前沿,及时地把这些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

为了使理论课更加生动、更接近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动画、微课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对于DDoS攻击,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动画,演示攻击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印象深刻,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提出防御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提示、总结,揭示攻击的原理和防御策略。

2.2 建立高质量的网络安全实训室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的演练,为学生日后踏上工作岗位并能胜任奠定了基础。

网络安全实践教学,包括防火墙的使用和配置、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系统、病毒查杀、监控系统等,同时还应包括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设计、规划和构建,网络安全问题的诊断与解决等更高级的内容。要想较真实地模拟这些环境,必须建立专用的网络安全实训室。实训室应配置的设备包括交换机、防火墙、VPN设备、实训管理平台、配套的软件等,学生在实训室里能够接触并模拟演练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例如:在进行攻防实训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组中的一部分学生“扮演”主动攻击一方,组中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防御一方,双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这样的实训,使学生真正直面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并通过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深入一线企业(校企合作)

实训室的教学虽然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的网络安全环境,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瞬息万变,网络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紧跟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实训室设备及软件的更新有一定的周期,要想时刻具备最前沿的实训条件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因此,我们的学生可以深入一线企业去体验真实的“战场”。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生在行业工程师的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把在实践中得到的体验与理论进行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服务、面向管理的一线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水平。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实践环境的欠缺,渐渐脱离了培养人才的目标。该文从教学授课方式,建立网络安全实训室及进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及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面临严峻的风险与挑战。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工程,加强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因此,研究《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对即将兴起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课程群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特点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是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增强学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技能,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攻防技术,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该课程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次,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范围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分为网络安全理论、网络攻击与防护和网络安全应用三大部分,涵盖攻(攻击)、防(防范)、测(检测)、控(控制)、管(管理)、评(评估)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网络安全理论部分主要围绕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安全性分析、网络系统平台安全等内容展开教学;网络攻击与防护部分从攻和防两个角度讨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围绕网络信息收集技术、欺骗攻击及防范、DoS/DDoS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网络资源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恶意代码防范与应急响应,以及网络攻击取证与安全审计等内容展开教学;网络安全应用部分主要围绕密码技术、IP安全、虚拟专用网技术(VPN)、Web技术及云计算安全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是实践要求高。《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宗旨是培养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知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知识,信息对抗知识,能够解决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所面臨的安全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网络安全人才队伍。网络安全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更离不开实战环境下网络安全防护的磨练与较量。

2《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理论没有抓牢。该课程做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搭建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部分知识容易而忽视了其在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如果不把基础性的理论原理讲深讲透,学生就不能系统地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易挫伤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二是课程教学实践不足。课程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实践环节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或者只有理论教学而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或者教师理论知识熟练,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这样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性动手能力的课程来讲是致命的。

三是教学方法研究不够。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匮乏的现象。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授课内容选取典型的网络安全实例,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课时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3《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是研“教”亦研“学”。今天,高校即将迎来0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思想活跃、自信达观,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居民,信息技术已经全面嵌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传统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构建方式的变化,依旧教条科班地单向度、布道般的传授知识,我们就会彻底丢掉教学改革的机会、失去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所以,做为教师既应潜心研究“怎么教”,更要重视研究学生“怎么学”“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如近期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走红,成为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课程围绕当下青年学生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答案、扩展视野、陶冶情操。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课程之所以受到学生的追捧,就在于它回应了大学生的关切,启明了大学生的心智,采取了大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

二是创新课堂模式。人才培养基础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教学实践,并结合这门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个人认为可采用“微微课”的形式展开授课。“微微课”,即将一堂课分成3个15分钟,15分钟理论讲授、15分钟操作实践、15分钟研究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这样既可以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还可以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学生比较关注的环节,如网络攻防、对抗等内容部分。

三是完善实训平台。维护网络安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组织网络攻防对抗实验室立项建设,结合课程设计逼真的网络攻防环境,搭建基于网络对抗的仿真模拟演练平台,提高学生维护网络安全的实际能力;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全国信息安全技术大赛及信息安全竞赛,根据竞赛查不足、补短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39-03

1 概述

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04年成为一门正式的本科专业,目前也成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数学、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综合性较强。作为一门课程,主要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等高年级的本科生来开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在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例如加密技术,防火墙,VPN等。因此更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在独立学院中,考虑到学校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如何让本课程能最大程度上达到原本的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和实践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尝试进行一些改革。

2 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需求和相关课程建设

从国内各个公司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看,信息安全技术人员及其匮乏。专业的反病毒工程师在IT职业架构中还是空白。随着信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网络中日益增多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具备一定安全技能的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突出[1-2]。

为了适应实际需要,我校在2008年成功申报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作为本专业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作为独立学院,立足于所在的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方向,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要有很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能很好的适应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后,在第5和第6学期,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第5学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网络安全。第6学期主要包括:局域网互联技术,网络管理,网络规划和设计,网络协议编程,网络攻防技术,无线网技术等一系列专业选修课程。这样本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后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对网络应用及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又有了系统的了解。

2.2 教学目的及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了解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方法,了解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的原理。了解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策略。了解操作系统安全、因特网安全和数据库系统安全。2)掌握几种主要加密方法的算法和原理。掌握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身份鉴别、认证之间的关系。3)重点掌握PKI、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审计。重点掌握几种成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的使用方法[3]。

理论课时为32学时,实验课时为16学时。理论课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课件,对主要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学生课后完成相关主题的课程报告。成绩考核: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2.3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

目前可选用的教材大部分选择了摘抄和罗列标准条款。而这些内容对那些刚刚接触网络安全的学生而言是相当晦涩的。我们认为,对于本课程中这些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教科书应该把重点放在其导读和解析方面。

2) 学习内容过分偏向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特别是密码学这部分,涉及到了数论的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常认为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不易学习和掌握。在本课程教学中,过多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察,讲授的一些安全技术,与实际联系较少,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无趣,目前还主要以单纯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的在接收学习信息,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从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脱离了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3) 实验环境相对复杂,实验室建设困难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快,即使建成高效完整的实验室,也会在较短时间内陈旧过时。目前,高校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大多只用来进行局域网实验,而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常用技术,如网站的入侵检测、SQL注入、VPN 等,则难以开展实验教学。只依靠扩大经费投入、增加设备购置进行网络实验室建设,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也无法适应网络安全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利用模拟实验软件,与现有实验设备相结合,搭建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平台,解决实验项目落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解决方法[4]。

3 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改进

3.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并辅以实验教学,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和讲授法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为后面的应用和实践部分打下好的基础。为了在应用和实用技术部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大大加强学生参与的机会。其中基础介绍性的部分采用讲授法以提高效率,具体技术和工具的应用部分应用实验教学并辅以学生自学、讨论法。

1) 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课程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安全领域中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网络安全相关协议,安全防御与攻击技术,安全检测的方法,构建安全网络技术[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和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基础上,鼓励网络工程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国际上认可的思科网络安全认证考试,使学生较早了解实际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水平。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无法对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过多介绍,这会对学生深入理解及融合相关知识带来影响。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针对身边的应用学习技术,并上升到理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课,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先提出网络中存在的威胁、分析产生威胁的原因,然后介绍安全体系结构,使学生能够对信息安全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其他各种安全技术的讲解中,重点内容采用实例分析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现实中网络上的安全问题,例如网上银行的信息保密,鼓励学生自己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去了解目前采用的解决方案,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自己总结。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创新

网络安全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新方向,很多技术在现有的教科书中都没有涉及,特别是一些国内外的新产品和研究成果。把这些内容安排到学生的课外作业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3.2 实验室建设

建设网络安全实验室是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配套实验环境,以便开展实验课及实训课,实验环境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建设上,学校采购主流网络厂商的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因为不同的网络设备商的产品会有所区别,虽然同类型的设备结构基本一致,但不同厂商的产品操作方式是有区别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悉不同类型和不同厂商的的产品,我们把网络设备分组,每组中至少包含一台路由器、一台三层交换机。不同组的设备型号和厂商会不同,每次实验不同组的同学可以进行对比和交换实验台进行实验。

在软件实施上,采用中软吉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实验平台系统”。对于密码学,系统安全,网站漏洞检测,病毒防御,VPN等主要内容,此实验平台都提供了模拟的实验环境,能够满足对于本课程的实验操作需求,而且有较详细的实验原理解释,提供了大部分的实验工具,为实验准备节省了大量时间,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应的实验原理理解与操作过程中。此外,因为网络安全实验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 实验操作也具有一定破坏性。我们还利用安装虚拟机的方式消除实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利用虚拟机进行所需网络环境的组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利用网络上开源的工具软件,也能快速熟悉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实现与使用。这在实验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3 实验项目设置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入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我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内容(表1)。并且采用了分组实验,“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极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主动性。

4 总结

网络安全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知识面广泛,又不断出现新技术,使得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有问题出现。为使学生能够掌握关键的网络安全技术,具备规划安全网络方案的能力,本文在理论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实验内容的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独立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志奎,刘旸,丁宁.基于项目管理方式的信息安全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5):140-143.

[2] 王昭顺.“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10):73-75.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安全;安全教育

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既给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应根据新形势,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从安全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引导,拓宽高校安全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人身、财产、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民的参与和互动信息的拓展更加宽泛,也使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和诱惑性,加之青年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偏听偏信等原因,进而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大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偏听偏信走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强烈,交往能力不断提高,但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弱,较浅的社会阅历造成其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存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即时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容易偏听偏信,造成一些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进行高频率、大规模、多平台的网络行为,对于获取信息、开拓个人视野和提高见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弱,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也不高。由于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高,网络依赖性强,盲目相信他人,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自身容易陷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裸贷等危险境地。

(三)大学生普遍经济拮据,赚钱欲望强烈

大学生在追求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经济独立。有些学生通过校内外兼职等方式,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部分满足自身对经济独立的需求。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又缺乏正确的金钱观,陷入网络中奖、校园裸贷等“圈套”,给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四)网络安全环境不稳定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一方面,校园开放给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扩大提供条件,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便捷的当今。但同时诈骗和虚假信息等不安全因素向校园渗透,使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论坛等载体,由于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滞后,以及大学生甄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虚假、影响安全的信息被迅速阅读、传播,给校园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规模和比例日益壮大。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以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2]。90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极易引发网络安全问题。同时,网络安全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跟上形势。因此,现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要求,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的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成型时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提升为法律意识并指导自身行为。对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不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单纯的心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难以筑起牢固的网络安全防线。课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与课堂网络安全教育衔接不足,大学生难以掌握应对新形势下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缺失

由于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对网络安全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认识,大学生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和畸形价值观诱导。从以往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易成为网络、电话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学生容易在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驱使下进行社会活动,又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常识储备,使危险系数增加。同时,由于个体在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就业方面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以某种过激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爆发出来,造成突发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安全事件施害的当事人。另外,社会中集体性事件易通过网络进行汇集从而产生舆情强势,引发舆论热潮,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发表不当言论。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纵观当前网络安全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维护整体的安全。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延伸。传统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观念的功利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易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被网络迅速传播后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扩散,对于此类事件的教育形式,学校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开展,重“教育”轻“实践”。另外,校园内网络安全演习、情景模拟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没有充分把握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能及时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新的形势要求

高校校园要构建“安全教育+技能演练+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增强新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架构,使安全教育立体化。加强与学校保卫处、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建“学校—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网络,逐步建立部门联动、运转协调、反应快捷、程序规范、优质高效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升校园内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的通报和处置调度能力,运用校园新闻媒体,整合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主动排查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消除有害信息相结合,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切断信息源头。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

网络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分为工作载体、制度载体和实践载体。从目前工作载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并未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网络教育实践,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说教和讲座交流等手段向学生灌输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面,更谈不上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缺失,造成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靠辅导员进行“叮嘱”,学生实践体验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门的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和协调监管,教育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效的网络安全教育专题网站、专业网页的建立,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搭建校园网络立体平台,做好思想宣传、法律普及、意识防范和舆论引导。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安全等方面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网络安全形势、社会主流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与学生网络互动交流,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安全教育的环境,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网络安全教育有目标,有效果。

(四)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质

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是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安全稳定的指导思想、民主法治的运行机制,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等要素构成。推进校园网络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在校学生的共同参与,并最大化地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价值和尊严,重视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校园新媒体安全宣传阵地,积极倡导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课外演练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防范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利用新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播放突发性网络安全知识宣传视频,利用校园LED屏幕滚动校园网络安全信息,针对校园教学、生活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提醒等,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文化环境。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使网络安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展现网络安全教育效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把维护网络安全稳定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重大活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安全教育相结合,丰富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预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精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高校校园文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3):154-15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28-02

0 引言

网络安全课程是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和其它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讲授非常重要。如果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就会削弱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听不懂、不会用的现象,进而使学生对网络安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样,如果课程内容偏重实践,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理解不深,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很好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教学的一贯宗旨。但是,很多院校的网络安全课程却由于网络实验设备紧缺、网络安全实验平台难以搭建而使课程的教学停留在理论阶段,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为解决网络安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虚拟机和模拟器搭建一个虚拟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其中包括网络安全实验所需要的各种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IPS、服务器等,通过使用该虚拟网络安全平台,模拟实际网络安全环境中的各种操作,达到跟真实设备几乎一样的实践效果。

1 利用GNS3与VMware搭建虚拟网络环境

GNS3是一款优秀的图形化Cisco网络模拟器,在网络安全课程中,用它可以完成网络环境的模拟,而且这样的操作和在真实的安全设备上实施完全一样。GNS3是一款开源的网络虚拟软件,它可以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在现有的学校机房中,很容易进行软件的安装,并可以和其它网络类的课程共用,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与真实硬件平台相同的学习环境。

VMware是一个虚拟机软件,它能够在一台真实的物理主机上运行多个虚拟主机,这些虚拟主机可以像真实主机一样安装Windows、Linux或FreeBSD 等多种类型的操作系统。利用VMware可以让一台机器实现一个局域网的功能,这大大节省了硬件设备和物理空间,且管理方便,安全性高。同时,虚拟主机上可以运行网络安全实验需要的各种软件工具,包括对操作系统具有破坏性的网络安全工具,特别适合做网络安全实验。

虽然网络模拟器GNS3和虚拟机软件VMware是两款不同厂商的软件,但两者可以结合使用。要实现GNS3和VMware的结合应用,仅需要将GNS3模拟的网云桥接到某个网络适配器,同时将VMware模拟的计算机也桥接到这个网络适配器即可,这台运行在VMware软件上的虚拟计算机就这样融入了GNS的网络架构体系,成为所搭建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对应的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图1显示了利用GNS3和VMware搭建的一个虚拟网络安全实验平台。

在图1中使用两台路由器模拟内网和外网,ASA防火墙作为隔离内部与外部网络的安全设备,将运行在VMware软件上的Web服务器和GNS3中的模拟网云桥接到同一个网络适配器,并将该网云连接到ASA的DMZ区域,这样便实现了利用一台主机完成网络安全实验环境的搭建,为教师讲授理论和学生在单机环境下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进而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操作提供了保证。

2 虚拟网络环境在网络安全技术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密码学、操作系统等众多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搭建相应的虚拟网络安全实验环境。下面以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端口地址转换)为例,验证虚拟网络环境的工作情况。根据课程内容搭建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如图2所示。

图2中路由器Router1用于模拟内部网络的NAT路由器,路由器Router2用于模拟Internet路由器,同Router2相连的网络云与虚拟机桥接到同一个网络适配器,该虚拟机安装了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并开启了FTP服务。为使192.168.1.0/24网段内的内网用户访问Internet上的FTP服务器,需要在NAT路由器上配置PAT,使私有网段内的用户复用一个公网IP地址访问Internet。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PAT的工作原理后利用该实验环境演示PAT的配置,这不仅会加深学生

对PAT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让他们掌握该技术在实际网络工程中的配置实现。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双击NAT路由器就可以进入路由器的配置界面,完成PAT的配置操作,具体配置命令如下:

Router1(config)#interface serial 0/0

Router1(config-if)#ip nat inside

Router1(config-if)#exit

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Router1(config-if)#ip nat outside

Router1(config-if)#exit

Router1(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0 0.0.0.255

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interface serial 0/0 overload

这种虚拟网络环境中的配置方式和命令与实际环境中的配置方式和命令一致。通过该虚拟网络环境,学生既掌握了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搭建FTP服务器的方法,又掌握了PAT的技术原理以及该技术在思科路由器上的配置实现方法,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相关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网络安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模拟器GNS3和虚拟机VMware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安全课程内容搭建不同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生还需要接触真实的网络设备,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虚拟网络环境可以作为真实网络安全设备的有效补充,使学生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或课堂之外完成网络安全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李佟鸿,张天长.《网络安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25-28 .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8)

作者简介:姚健(1974-),男,安徽合肥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讲师,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07-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时代来临了。物联网是指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及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目前世界先进国家都对物联网技术发展高度重视。美国把物联网确立为新一轮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在我国,从2009年到现在,总理多次明确指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因此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物联网发展现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务之急。2011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增专业名单。此次全国高校新设本科专业140个,有30所高校均增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这些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鉴于物联网是一门集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多学科的交叉新兴学科,很多工科类大学新建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都是从现有专业中抽调教师,除了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一些新课程以外,很多课程都是交叉学科的课程,比如反映物联网安全的信息安全专业的“网络安全”课程。本文就如何上好物联网工程专业中的“网络安全”课程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物联网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安全可靠的物联网可以帮助人们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反之,如果因为安全问题造成局部或全局系统的瘫痪,也会极大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所以,安全问题是物联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安全”课程就是针对物联网中与各种通信网络有关的安全问题所设的一门课程。

“网络安全”课程讲授的是网络安全最基础的原理、技术及方法,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知识面广,难以掌握。这些特点要求“网络安全”课程课时较长,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并重,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网络安全”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前导专业课程较多,涉及的技术、知识面较广,部分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掌握的难度较大。而物联网工程专业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生如果想要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量课程。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安全”课程安排的学时数不可能达到信息安全专业中的水平。另外,物联网的网络是互联网的延展,这也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不但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讲深讲透并且能让学生同时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是任课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2]

要想让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好“网络安全”课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这是由“网络安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网络安全”课程的理论教学涵盖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工程三大部分。

(1)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描述网络信息体系结构在满足安全需求方面各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共性,并由此派生了相应的网络安全协议、技术和标准。[3]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枯燥,却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软件演示来改善学习效果,比如可以通过sniffer软件来实时演示如何抓包并分析包的协议字段。这些包都是平时学生上网时常见的,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单一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产品不能解决网络安全的全部问题。应综合运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VPN、IPSec、黑客技术、漏洞扫描、入侵检测、恶意代码和病毒的防治、系统平台安全及应用安全。[3]这是“网络安全”所教授的主要内容,既有基本理论需要掌握,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效果。由于学时有限,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基本理论,课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另外安排实践的方式。

(3)对网络安全进行的综合处理,要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贯穿网络安全设计、开放、部署、运行、管理和评估的全过程。[3]这一部分也是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但实践的不是具体的技术。需要学生对(1)、(2)部分的掌握比较扎实。这部分可以结合案例来讲授,以提高吸引力。

这里要纠正一种过于偏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倾向。“网络安全”课程有大量的实践内容,但这些实践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教学过程中要纠正学生热衷做试验而忽视理论学习的不良倾向。

2.教学指导与自主学习并重

由于“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仅仅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既需要任课教师提供及时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更需要学生进行高效率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积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机房等,帮助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建立课程网站以及能同步或异步互动的论坛,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同时也激励教师不断跟上新技术,改善教师理论较强而相对实践较弱的问题。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各种工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继承了传统方法的优点,又能克服传统方法的缺陷。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最常用的手段。可以通过播放课前制作的动画、剪辑的与安全有关的科幻电影片段等,使抽象的网络安全理论更加生动、形象,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较为透彻的讲解。

建立课程网站(含论坛)是另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课程网站包含任课教师收集的所有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格式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内容涵盖课程规划、任课教师队伍、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习题与解答、实践等。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同时论坛提供了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

本文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互动,即建立QQ群。QQ是一种即时通信工具,提供了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而且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任课教师以课程为单位建立QQ群,所有“网络安全”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加入群中,大家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也可以在群里建立临时或长期讨论组,就某些小群体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利用QQ群提供的共享区共享各种资料,还可以利用远程协作功能实时、共同地完成某项任务。

2.案例辅助教学

物联网就在身边,而物联网的安全案例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同时,“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知识点分散、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网络安全事件和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选取有代表性、实效性和实战性的案例,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分别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师要扮演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要站在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4]

3.成立兴趣小组

网络安全知识点分散,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结合学院发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利用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个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所申请的创新项目。既锻炼了学生的调研、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模拟工作环境,给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添加自信。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同时也带来如何评价学生成绩的难题。传统“填鸭式”教学很容易给学生的表现打分,但这种打分只停留在学生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最后考试的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水平。

1.课堂提问与作业反馈的评价相结合

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对学生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相应的分数。课后作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和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批改后也给予分数,这些分数在最终考评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2.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的评价相结合

这可以通过两种方案来实现。一是在课程考试时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主要测试基础知识和理论,机试主要测试学生动手能力;二是在平时阶段性地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作品,提交结果报告,并打分。期末考试仍然笔试。第一种方案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方案强调创新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两种方案既可以挑一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2):19-23.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学生工作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tudent work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78-03

0 引言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现状调查,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同学发放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对大学生生活起到了扩大交际圈、更为方便的联系朋友以及宣传的积极作用,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安全问题。本文基于此得出对大学生日程行为的管理和教育建议,对目前从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面向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年级分别下发100份以上的调查问卷,并且注重男女的比例,共发放300份,回收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96%,有效率90%,有效率达到了问卷调查发放的要求。调查问卷共设计12个问题,涉及年级、性格、城市或农村、社交网络平台种类、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等方面内容。

1.2 调查的方法

本文除了采用问卷调查法之外,还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等方法。

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现状

2.1 社交网络平台简介

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社交网络平台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如电子邮件、实时消息服务等。此类网站通常通过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地把网络展延开去,极其类似树叶的脉络,称之为“社交网站”。

2.2 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较统一

通过问卷的调查,反映出使用网络交友平台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是QQ、微博、微信三类网络社交平台。说明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的选择比较集中,大家都愿意在同样的网络平台上互相交流,如图1。

2.3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主要用于娱乐消遣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主要是“晒相片,发心情”,其次是联系朋友和家人以及通过网络关注最新新闻事件和结交朋友等,如图2。

他们认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表个人言论和信息更能够得到圈内人的点赞和关注,点赞和评论量越多代表自己人际关系越好,大家关注自己,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4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时间长

绝大部分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时间占日常生活的时间的比重是很大的。按大学生上课时间换算,大学生每两节课90分钟,那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每天至少花费四节课时间用于网络社交,如图3。

他们认为使用网络交友平台可以有效的扩大交际圈、联系朋友、走在时尚前沿等优势,以后会更乐意地使用它,会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交友平台的弊端认识不够清楚。

3 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3.1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生活的积极影响

网络社交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数据、信息、需求等方面的交流和满足。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可以拓展人际圈、增长自身见识、抒发个人情感,还可以经商,改善收入状况,如图4。

3.2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生活的消极影响

3.2.1 网络成瘾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个体如果对网络无节制地使用和依赖,就会导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出现网络心理障碍现象,逐渐丧失正常的现实社交能力。

3.2.2 好坏不分,是非难辨

网上各种骗局层出不穷,很多大学生因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而迷恋于个人憧憬中而无法自拔,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别人,令家人、学校和社会痛心不已。

3.2.3 自我暴露

网络社交平台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和开放,这也意味着大学生的个人真实情况随即暴露于整个网络平台上,在虚拟世界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暴露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这将对大学生的个人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3.2.4 价值观迷失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成型的关键阶段,在网络平台随意发表个人言论,热衷传播政治、社会笑话,散布标新立异的奇谈怪论,甚至依赖网络,排斥真实生活,容易使大学生遭受不法份子的欺骗与蛊惑,被其引诱而做出有违社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对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3.3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影响的成因分析

3.3.1 网络社交平台创新了社交模式

网络社交平台,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交流更便捷,范围更广阔。社交网络是在传统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平台具有它的高效性、同龄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传统公共网络并不具备这些独特性。

3.3.2 大学生强烈的社会交往心理需求

随着个人身心的成熟,大学生充满着强烈的追新求异愿望。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强烈需求,其及时、便利、新颖、惊奇等特点吸引着大学生。由于大学生对新颖刺激的渴望,驱使他们不断体验网络交友,对未知的人和物充满好奇。

3.3.3 大学生对虚拟与现实世界的错位

网络社交平台的过度使用,容易令人产生现实与虚拟生活的错位,沉迷于网络社交的大学生,心理上过分依赖网络社交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远了通过传统人际交往的家人、亲友等社会关系。

3.3.4 大学生对主体性的过分追求

由于网络社交平台虚拟性,参与其中的人隐藏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网络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使网事脱离了现实,造成极大的夸张;再加上网络的监管仍不到位。网民为了博出众、点击量等,想方设法彰显自我特性,影响着大学生对自由产生极端的理解和认识。

4 网络社交平台影响下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教育的建议

4.1 科学管理学校网络资源

学校网络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工具进行科学监管,并联合当地公安部门严管高校学生网络信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其次,控制学生宿舍上网时间,凌晨期间切断网络服务。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睡眠时间,避免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交等其他网络活动,促进身边人的交流。

4.2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关注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处理因为网络社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开展安全教育、案例宣讲等形式,借助网络安全月等活动载体,曝光网络社交中的诈骗手法,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交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4.3 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工作的立体化

学校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组织应当主动占领网络平台主阵地,关注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和言论,正确引导网络言论,主动传播和正面咨询,传递“正能量”。其次,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学生压迫式管理方式,形成“网络问题用网络方式解决”,通过参与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在网上平等地互动交流。

5 改进效果

2014年11月24日至30日是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按照教育部思政司和省委高教工委宣传部有关要求,在师生中开展多项网络宣传教育活动。

宣传周期间,该院举办网络安全周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横幅,在教学楼前的宣传栏张贴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宣传海报,对学生文明上网、安全用网进行引导。同时,制作网络安全宣传图片,在校内电子屏滚动播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

今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各二级部门分别遴选了部门通讯员和网站信息员,各班级设立网络信息员,并组织人员参加网络信息安全培训会,围绕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从国家信息管理法规与政策、网络管理机制和网络技术防护等三个层面就如何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作了专题辅导讲座。各院系400多个班级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主题班会,宣传面覆盖到全学院10000多名学生。

在网络宣传的同时,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以院系党总支、各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截至12月1日,全院共有近300名学生在网上参与答题,广大学生还参加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启动的“网安启明星”工程体验活动,健康上网、依法用网、文明护网的意识都有明显的改观。

6 结论

经过改进,该院学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意识有明显的提高,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事大大减少,这说明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对大学生之间安全、实时的交流以及拓展其人际圈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学院的网络社交平台的调研以及网络社交安全的宣传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该院将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形成一体化的网络教育工作格局。在今后工作中坚持网络文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两线并重,不断完善学院网络信息安全防控体系,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向“网络安全示范学校”的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31-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走在信息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庞大群体,上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了解时事、查询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已经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据调查,77.64%的高校都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拓宽教育视野,扩大受众面,增强宣传力度,起到一定的引导教育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调查中,有57%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学获得网络知识,26%的学生表示通过同学获得网络知识,而仅有17%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得网络知识。对“网络安全教育”感到“满意”的只占16.7%,近50%的认为“不满意,一般”。在回答“你认为如何提高高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这一问题,32.54%的同学认为应“培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队伍”,20.44%的同学表示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33.64%的同学认为应“重视高校网络安全心理教育”,13.38%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学生动态。”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僵化、方法陈旧、教育队伍匮乏、教育流于形式。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僵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垃圾不断增加,国外许多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虽然也已开设网络课程,但是授课内容主要还是信息化技术层面的相关知识,更侧重于技术理论知识,而对于网络安全和有关法规的内容涉足不多,并未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使校园网络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因此各高校应将网络安全问题融入到教育系统中,将课程教学与日常宣传有效结合在一起,为网络安全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

2.网络安全教育方法陈旧。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采用“两课”、讲座、谈话等形式,表现形式单一,不仅师生之间缺乏双向讨论与交流,还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选修网络安全课程、听网络安全相关讲座、参加网络安全学生活动、阅读网络安全书籍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基本在“偶尔”和“从来没有”之间。大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低于参与意愿,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趣味化。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匮乏。在传统安全教育中,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但是网络安全教育中教育者的地位并非如此。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对于网络安全教育者来说不利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其运用网络技术的经验远远逊于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这种网络使用能力的严重不对称情况进一步加大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难度,明显限制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的发挥。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他们应该不仅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敬业精神,还具备网络技术、网络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网络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更重视网络安全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性,只是形式上的说教,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且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关联不大,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难以引起大学生们情感共鸣,教育内容并未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并未深入学生生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不会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1.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为了迎合大学生在观念、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新要求,网络安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扩展、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常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我防范教育。普及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加入防火墙的原理、系统安全的检查和修补、硬盘的工作原理和保护方法。“在课程中应加入计算机系统的安装、防护和设置等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了解,有效运用硬件和软件资源提升防护能力”。第二,自我约束教育,通过规范和约束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比如教育大学生不在网络上随意攻击谩骂他人、不以非法手段窥探隐私、不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不随意下载没有付费的网络资源等,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第三,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要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对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勇于抵制,比如遇到网络诈骗要及时举报、避免他人受害等。

2.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在新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第一,改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可采用“讨论型”、“案例型”等方式,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制意识;还可以张贴海报、办宣传专栏及举办讲座等方式及时普及网络安全的新防范方法。第二,积极谋划建立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高校网络活动平台,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教育的沟通互动功能、咨询选择功能、预测预防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建立网上网下互动机制,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第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舆论氛围,大力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要。

3.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新要求,更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各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队伍建设的新方称新途径,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好、工作能力强、自身修养优、工作效果佳的高水平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第一,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培训,使得不断掌握网络技术,了解网络文化,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鉴别、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第二,强化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的网络监管能力。监管并不是为了限制信息交流及学生的行为监控,而是为网络信息的传入起到“过滤”的作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三,培养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的危机处理能力。对可能产生的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处理,及时、有效、迅速的做出反应。

4.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为了增加大学生的道德鉴别力、选择力和自控能力,网络安全教育除了教授理论,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结合的环节,鼓励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网络社会里。开展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技能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能使大学生知行合一,将安全意识用于网络技能实践中,也能在网络技能的使用中提高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加入有针对性的提升网络安全技能的相关内容,如怎样区分盗版软件,在社交网站上如何避免暴露个人信息等,在针对性极强的实际操作中将技能与意识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网络操作的安全性。第二,使大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比如教育大学生保护好个人隐私资料,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随意接受来源不明的邮件;传授识别虚假网站的方法以及账号被盗后紧急处置的方法等,提高他们对网络风险的认知及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防护能力,规范其网络行为,提高其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篇(11)

 

2010年3月23日的福建南平校园惨案以及之后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凶杀案,将校园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加入到了这场校园保卫战中来。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其实,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校园安全外,虚拟世界中的校园安全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现在日益严重的校园网络暴力问题。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关于“什么是网络暴力”,法律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以键盘和鼠标作为武器,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捏造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图片、视频等信息,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或者对某些自认为不道德的现象在网络上进行“人肉搜索”乃至谴责,侵犯当事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伤害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网络骚扰”、“网络攻击”、“网络欺凌”和“网络勒索”等。曾经在网络内外轰动一时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怒事件”等等就是网络暴力的真实写照。

在网络暴力蔓延的今天,校园这片净土也不能独善其身。校园网络暴力就是网络暴力在以校园学生为主体的网络世界的延伸,甚至超载网络世界的界限,成为导火索,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暴力。而且由于校园网络暴力发生在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比如在大社会环境背景下,网络暴力公众事件的当事人身份相对模糊,茫茫人海,就算是进行地毯式“人肉搜索”,也未必都能找到当事人;但学校相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弹丸之地了,学生要通过帖子内容的蛛丝马迹寻找始作俑者并不难,而学生群体更加容易表现出来的冲动性和从众性往往会对事件起着“无风也起浪”的作用,使得校园网络暴力事件比社会网络暴力事件更加容易激化,当事人在相对狭小的校园环境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也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部分当事学生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抑郁、幻听幻想等严重的精神问题,有时人身安全还会受到影响,进而学生人际关系恶化,校园气氛紧张,危害性不一而足。

另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外,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手机和其它便携式网络设备在这个群体中日益普及,多元化的短信、彩信、飞信、QQ、电子邮件、博客等网络通讯工具,可以让学生基本上做到随时随地地交流信息,但如果出现校园网络暴力事件,这些工具无疑也会起到了放大和推波助澜的效应,科技的双刃剑作用也正在于此。

那么校园网络暴力日益严重,学生这些花季少年也成为“网络暴民”的原因有哪些呢?应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高,正如前面所说,做事往往带有较强的从众性、冲动性、叛逆性等非理性的特点,对于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生中不乏主动挑起矛盾的“先行者”,但抱着看热闹心态的“跟风者”、“打酱油者”的人数更众,后者对暴力事件的跟帖、转载等热炒行为无疑更加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很多学生自认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依仗不记真名的ID和匿名的“马甲”身份,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而“网络的世界是没有警察的世界”,违法被发现的风险很低,加上网络沟通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没有或者难以监管的世界里“躲猫猫”,纵横驰骋、为所欲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享受着风险趋近于零的所谓“想说就说”的畅快和“自由”,实质上是高举道德之旗,大行“暴力”之实。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在社会不断开放包容、信息交流日益方便频繁的今天,社会风气,包括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一个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而校园网络暴力正是社会网络暴力在校园范围内的反映。比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不少网络游戏、动画片和电影等文化娱乐媒介,里面充斥了“很黄很暴力”的镜头,渲染以暴制暴的所谓“正义理念”,不仅让学生颠倒是非,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而且容易导致激情代替冷静的思考,影响自我判断的客观与公正,使得对暴力的态度有可能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

校园网络暴力行为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演变为日益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有效降低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呢?可以从网络管理、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法治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网络管理。从学校的方面讲,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好学生,包括学生网络方面的管理,并且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学习生活在校园里(特别是寄宿制的学校),校方有管理上的便利性和直接性。学校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校园网,制作学生喜欢的栏目,随时关注热门网站论坛的动态,及时更新校园网内容,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反映的问题,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干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发寓教于乐的软件,让学生在网络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尽量让学生乐于留在学校,减少校外上黑网吧的机会;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利用校园网访问外网时将影响较坏、思想低俗的网站屏蔽,或者限制上网浏览内容,培养学生自律、负责任和安全的绿色上网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

从社会的方面讲,网络是社会的网络,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狭小的范围内,社会对网络的管理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国家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络暴力事件的管理规定。在近年发生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往往没有尽到内容审查和监管的义务,在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亡羊补牢,是导致暴力事件升级激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有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报纸还援引从网络上获得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网络暴力中去。对此,政府监管乃至惩罚的力度还要继续加大。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二、重视学生的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作用无可代替,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通过自我内化的力量遏制甚至杜绝校园网络暴力,意义重大。

人文教育的范围很广泛,其核心学科是传统的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可以促进学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层次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文化、文明程度提高了,其情趣修养也会越来越高雅,离低俗暴力自然也越来越远;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宽容、平和的心理态度,营造尊重他人、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媒体信息交流环境。

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网”,我们不能期望把网络世界打扫干净了再让他们进去,必须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网络面前学会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上课、讲座、视频、墙报、辩论赛等方式,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网络,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受益匪浅,也可以滋生潜伏暴力,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当事人生活秩序被打破,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不是超越道德法律的虚无世界,不是自我放纵的天堂,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网络相关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并不代表现行法律就不能制约网络违法行为。造谣诽谤、毁坏他人名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已将保护个人信息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也有望通过专门立法获得保护,这些法律规定,虽然并不是针对网络的,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并不能说在网上违法就无法可依。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学校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在网络上正常行使个人的自由权利,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要将现实中必须尊崇的道德和法律同样作为网络世界的规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做一个成熟、理性、负责的网民,让网络远离暴力,远离校园,不参与校园网络暴力,而在遭受校园网络暴力时,不能屈服忍让,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向家长、老师、学校或相关部门寻求帮助直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三、加强法治建设。校园网络暴力严重的可能涉及法律问题,例如侵犯隐私权等,但我国在网络隐私权等方面的立法保护还有欠缺,就算是对现在备受争议的、已成为网络暴力行为典型代表之一的“人肉搜索”,以及提供“人肉搜索”平台的网站,应尽什么样的义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处于互联网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迫切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行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但相对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规范无论从效力等级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可喜的是,随着网络方面立法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例如正在修改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就包括网络侵权方面的内容。

相信有了法律正义之剑的护航,加上严格的执法,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校园网络暴力行为能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的网络天空更加纯洁,青少年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越,马兵.网络暴力犯罪的应对困境、原因及对策.职业时空.2003年04期

2.秦平.治理网络暴力需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法制日报.2008年9月4日第001版

3.刘敬,张志超.“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亟须运用法律和道德手段给予制止.中华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