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50:13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0-03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岗位,但因其专业性不强,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医疗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专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1]。

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医疗机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说明目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海南医学院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正式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97.14%。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实践能力需求、对学校的基本评价、专业课程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2]。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在34份有效问卷中,有76.47%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66.67%的在事业单位就业,88.24%的从事于公共管理类或相近的工作,这三项数据说明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源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符合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三)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 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 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四)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 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 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 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 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 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

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3.专业主干课及特色选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完成其培养目标,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体系基本规格的标志。建议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沟通学、医疗保险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一些特色性的专业选修课,如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监督实务、基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卫生服务评价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选修课,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休戚相关,这也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建议作为专业限选课,只是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技能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人口学特征的转变,全球所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以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我国基层全面展开[1]。综上,对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陕西省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进行调查分析,为高校培养符合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

2 结果

表1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分析

由表1可知,基层工作人员中55.90%认为应该增加预防学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学习,其次是统计分析知识,占43.48%,再次是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知识,占42.86%。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统计知识的应用、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日常的公文写作、人际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点学习掌握。

表2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如表2所示,在基层工作必备的能力依次是实际工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交能力,而对于基层工作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看出,基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工作并且干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能和综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3.1.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急需提高

近些年来,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预防大灾发生后疫情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此次调查中有76.40%的调查者提出需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因此今后需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

3.1.2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培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我过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工作领域的各类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且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中有36%的调查者提出需强化项目管理的培养,且在基层机构管理者中,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中,急需加强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3.1.3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但是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部分调查者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积极性不高。因材在今后继续教育中,需加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的培养。

3.2 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同于医疗卫生人员,其工作对象是群体,工作烦琐及工作周期长,这势必对公共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在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外,重点要提高医务人员团队协作能力(52.8%)、社交能力(42.24%)和创新能力(36.65%)等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应对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Related Issues of Rural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Capacity Building

WU Wei[1], ZOU Qing[2], ZENG Jing[3]

([1]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3] Nanchang Blood St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Abstract Purpose practical training for rural grassroots primary health professionals. Method According to rural medical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about the issues in depth. Result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mprove relevant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spect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lusion rural medical curriculum should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and suitability,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rural medicine; curriculum; capacity building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国,实现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关键在于农村。而人才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长久以来,由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而现有的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多数尚未接受系统及正规的医学教育,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尚不足,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4)

2全球化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举措

2.1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应急技能培养

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景特点,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中应急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与难点,拓展和优化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教学内容,对全球化视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评估等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切实提升应急技能。如:指导学生熟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应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训练,掌握应急储备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与情景模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独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供相关预测预警信息,跟踪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能力,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报告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能力,协同处置跨区域、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和报告能力等。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较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块,优化与拓展应急教学模块,增设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内容,搭建层次分明、实效明显的应急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技能实践教学质量

一支稳定且与应急实践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急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与联系不够,不熟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技能,而且应急技能训练类教材偏少且更新速率慢,导致高校教师应急教学偏重理论,应急技能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技能,但其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鼓励高校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选派部分高校教师至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短期交流与实践,从公共卫生机构选聘部分熟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毕业论文,在部分高水平公共卫生机构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加强应急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实践教学质量。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71-03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Establish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n Medical University//Zhuang Lihui, Yu Zhenjie, Huang Dongmei, Yin Wenqiang, Wu Bingyi, Guo Hongwei

Abstract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sets up for the train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combined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not be assimilated to los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s development?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and the course sett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Key words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course setting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是我国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后新增设的一个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整合原来的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5个传统专业,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机关、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虽然该专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全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其中,也有许多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现代卫生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和保证。医学院校公共事业专业涉及范围广,如何做好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同时又不至于被同化而丢失自己的特色,这已经成为本专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3+1”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1]。由此可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培养在卫生事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 “3+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其目的是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2]。

“3+1”专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4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6个学期,为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为实践就业阶段。

第一阶段,在大学一、二年级及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的5个学期时间里,首先,专业所有学生将不分专业方向地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而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以理论基础为主线,打通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所以要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疗保险学、健康教育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其次,在第五、六两个学期的时间里,让学生根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划分专业方向,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社会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经济等多个专业方向。在第五个学期结束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职业分析,确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根据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第六个学期里划分专业方向,分方向制定培养方案,设定各个方向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目标所需的各种实战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最后一年的第七个学期开始,以学校名义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一部分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到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学生结合就业选岗,去医院、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相关事业单位实习。第八个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老师主要从政府卫生部门、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事业单位聘请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担任;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聘请政界知名人士、杰出成就者担任名誉教授,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这样既可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可明确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性和应用性。在理论基础学习中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加具有选择性。而专业方向的划分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专业性技能,有明确专业方向和更有针对性的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倡学生尽早开始毕业实习,其一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尽早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二可以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有针对性的学术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高学生就业率,尤其是面试的成功率。

3 “3+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建设

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培养方案,重视通识教育,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力求建立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复合型卫生事业创新人才。

3.1 加强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建设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是密切联系的。课程设置的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培养方案,首先,必须明确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卫生管理人才的工作范畴以医药卫生事业为基础,以管理卫生资源有效利用为重点,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是卫生管理人才的必备素质[3]。因此,课程设置要体现卫生方面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以其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来构造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本专业培养规格。其次,根据划分的专业方向,强调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联系,按照培养方向,有区别性、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开设相关特色课程,提高以广泛适应性为基础的针对性。再次,适当加大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最后,课程设置还应当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设实验课,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2 加强实践性教学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卫生事业发展、医院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把握大局,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前3年的6个学期里,潍坊医学院建立了管理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分成卫生信息管理、社会医学、卫生经济管理、医院管理、卫生财务管理等几大模块进行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其次,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到医院、福利院等事业单位进行见习,使学生的抽象理论转换为感官认识。在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里,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同时,综合素质的获得还依赖于一定的定量分析能力。就卫生事业方面的行政学、管理学发展趋势来看,也越来越强调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在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中,也紧紧把握和顺应这一趋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如运筹学和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开设,使教学实践具有更多的直观性、明确性、应用性。

4 “3+1”人才培养模式下科研训练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当今不光是国外大学重视本科生科研经历,国内大学也开始重视。从本科生开始,就要求“真刀真枪”搞科研,这也是培养卫生事业创新人才的显著特点,潍坊医学院一直设立大学生本科科研计划,并有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从第三年的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课题,申请成功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着手做科研工作,期限一年。在“3+1”模式中就是前三年的最后一年,在学习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部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申请课题和开始着手做,但完成正好是最后一年的一学期即实习期完成。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有时间完成科研工作,更使学生把理论转换成实践,最后又转换成了理论。所以这种科研方式使卫生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没有申请到科研计划的学生同样要做科研工作,因为最后一年的学生毕业是通过毕业论文实现的。在最后一年中先是半年的实习,学生在此期间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并着手开始调查,下半年要完成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实习工作和科研工作,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所以严格的科研训练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5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

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开设本科生研讨课程和实施科研计划。这种研讨课程的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科研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晓理论又通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深造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并着力打造“双师型”和“双语型”师资队伍。教师要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带着现代教育理念走出大学校门,走向卫生事业管理的岗位。

其次,本专业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督导制度,设立教师听课督导组,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分成督导组、同行、学生意见三部分;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尤其是本专业教师一个月一次。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网上精品课程、实验课、课后论文作业、到现场见习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积极申报课题,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

最后,在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针对学生的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的教师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等4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全职教师来自本校,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势;兼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政府卫生部门、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事业单位聘请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卫生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担任,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或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聘请卫生事业政界知名人士、杰出成就者担任名誉教授。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41-02

一、引 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公共关注程度高。自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开始,公共卫生事件开始进入中国社会大众的关注视野。在风险社会的环境背景下,近些年接连出现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苏丹红事件、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口蹄疫、禽流感、塑化剂事件、转基因食品争议等等,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场公共卫生风波。由于公共卫生事件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关注,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会对公众产生很大影响。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媒体不客观、不科学、不专业的报道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并可能引发社会危机,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因此,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如何更好地履行环境监测功能,在承担社会环境望者作用的同时,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冲击力,改进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是一个具有迫切现实需求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近年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媒体报道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媒体和社会公众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危机,连续出现的各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使媒体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该领域的报道上,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也引发社会公众对这一领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但是,纵观近些年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传播理论知识,对事件的报道不够客观准确。公共卫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从事相关报道的记者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所报道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自己的报道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公共卫生危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一领域问题的报道必须慎之又慎,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很容易误导公众,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比如,近些年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艾滋针、艾滋牙签的报道,而且这些报道的模式大体相似,无非是某人在某处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尖扎过后感染艾滋病,或是接触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牙签、烤肉串之后感染病毒。这种报道曾经在社会中引起很大的恐慌情绪,一时间谣言四起、风声鹤唳,影响社会稳定。但是,这些报道实际上都是捕风捉影甚至面壁虚构的假新闻,属于经久不衰的谣言。从医学角度判断,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扎针的方式进行传播。记者只要有一些科学传播的基本知识,就不会受到这种信息的欺骗。可是,各种艾滋病谣言总会不时出现,总有个别缺乏科学素养的媒体中招。

在记者具备的科学素养上,《纽约时报》传奇编辑主任卡尔・范安达为记者们树立了榜样。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曾评论说,如果新闻业对范安达的吸引力不是这么强的话,范安达将会是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能跟上这些领域中敏锐的头脑[2]。1921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时报记者在一位物理学家的帮助下完成报道,发回报社后范安达认为爱因斯坦的公式有错误,便向这位记者要求进行核实,记者查阅采访笔记后坚持说他如实记录了爱因斯坦的公式。于是范安达要求记者向爱因斯坦本人核实,最终爱因斯坦惊讶地发现他在写这个公式时有笔误。我们不要求每位记者都能有范安达这样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素养,但对于从事公共卫生领域报道的记者来说,要想更加专业地报道这一领域的新闻,必须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科学知识和理论素养方面的专业水平。

第二,一些媒体和记者对新闻的核实不够,信源不明确,采访调查不深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核实信息、确认信源是最基本的要求,调查一定要尽可能深入,挖掘出更多的事实,抵达事件的核心真相。如果说科学素养是记者在专业训练之外所具备的综合知识,那么核实信息、确认信源、深入调查则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能深入采访调查,对信息和信源进行核实查证,体现出一些新闻工作者基本专业训练不过关、不合格。

在近些年发生的多起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时常会出现记者对新闻核实不够、新闻源不明确的现象,很多报道都没有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记者没有对新闻进行核实,消息源并不明确,但为了抢时间夺眼球,媒体便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随后很多媒体迅速转载、评论这些新闻,很快就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但是,未经核实、信源不明确、采访不深入的新闻在事实上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随着时间推进,媒体可能不得不更正报道。如果这种事件多次发生,必然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第三,与上一个问题相关,在少数媒体中,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还存在有闻必录的现象。有闻必录早在19世纪中国现代报纸萌芽阶段就开始出现,大名鼎鼎的《申报》是始作俑者。其表现形式是,不管事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要对事件有所风闻耳闻,媒体便予以报道,媒体只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不对自己发表的新闻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现象在新闻学理论上一直遭到批判,但近些年在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络媒体上却屡屡出现。

比如,一些网络媒体主要以转载其它媒体的新闻为主,自身很少主动生产加工新闻,主要起着新闻聚合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变化,这样的新闻聚合器确实有其传播价值。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媒体以有闻必录为取向,将各种来源的大量公共卫生信息不加整理和编辑,直接推送到受众眼前,这样做一方面让受众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信息之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受众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和判断。

另一方面,如果不经证实的信息是虚假信息甚至是别有用心者恶意编造的谣言,这将很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恐慌情绪,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媒体必须承担对信息进行核实、查证、存真去伪的工作,不能将这些工作都推给受众自己处理。

三、改进媒体报道的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具有特殊型的社会事件,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媒体应该更加慎重、理性,严格按照新闻传播的专业要求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报道。针对目前该领域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今后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强化记者的科学传播和健康传播知识,培养公共卫生报道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媒体可以对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记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聘请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记者以授课、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记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另外,在大学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中增加科学传播和健康传播方面的课程,在研究生特别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层面上开设健康传播和公共卫生报道专业和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化的公共卫生报道人才。

其次,提高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专业素养,强化新闻传播业务基本功训练,做好采访调查、新闻核实、信源确认等核心环节,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传播范围广,负责报道这一领域的记者应该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媒体在人才招聘、人才培养等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选人、育人、用人等各个环节重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强、对公共卫生感兴趣的记者从事这一领域的新闻报道。

最后,构建媒体和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建设双方在信息传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协同联动体系。在相关机构内部建立对外信息传播中心,负责与媒体进行日常沟通,在双方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社会连带关系。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使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事件信息,制作更加准确、客观的报道。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6-02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公共卫生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与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然而以往的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方法,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教学实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难以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为探索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的作用,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3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源库在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3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人,实验组将案例教学资源库中的精选案例引入公共卫生专业课《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中,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

1.2 方法

1.2.1 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资源库中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工作实践、教科书、期刊杂志、报纸以及网络、电视媒体中报道的与公共卫生教学密切相关的典型事故或事件,将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整理加工,再选择性的配以声音、图片或影像等资料,由此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库。

1.2.2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须具备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能够始终把握住案例讨论主题。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必须正确选题,所选案例要适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同时又要时刻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2.3 学生条件案例教学适合的对象一般是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人数要求方面,哈佛法学院一般在20人左右,哈佛工商管理学院认为15人最为恰当[6]。本次研究笔者选取在校的大学4年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36人,随机抽取其中的18人作为本次案例教学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余的18人作为对照组。符合国际上对于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1.2.4 教学实施过程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章节对实验组实行案例教学,所用案例均来源于案例教学资源库,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类型,如在大气卫生、水体卫生、职业中毒等各论章节的教学中,采用实录式、信息式、陈述式案例,在食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时,采用问题式和决策式案例。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1.2.5 教学效果评价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和论述五种题型,其中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成绩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考核

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试卷满分80分,考核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和论述五种题型,其中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70分,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成绩见表1。从表中可见,实验组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期末测试综合分析能力考核

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试卷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满分10分,两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成绩见表2。从表中可见,实验组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综合分析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比较(x±s,分)

表2 两组期末测试综合分析能力考核比较(x±s,分)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目前已被普遍应用于医学教育中[1-2]。在本次研究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说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是“案例”,即采用案例教学法,这就需要大量的案例,若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3]。而对于公共卫生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学习和讲授,则更需要大量案例的支撑,否则学生很难将公共卫生各门专业课中的大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工作了。因此,建立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激烈的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5]。

综上所述,建立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将其中的典型案例引入到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中,其教学效果是肯定的,如实验组综合分析能力的成绩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综合分析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将其应用到公共卫生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中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编写案例库时如何调动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如何满足案例库使用时必须具备的教师条件、学生条件和教室条件,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笔者认为只有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案例库,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笔者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实践和研究,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必定会日臻完善,成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3(6):91.

[2]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4-475.

[3]李变兰,田琳,肖荣,等.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10):108-109.

[4]沈丹.试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 21(Z1):234-236.

[5]范引光,潘发明,王静,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2):1239-1241.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103-02

人力资源建设对承担主要公共卫生职能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深圳街道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对我所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就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相适应的街道基层疾控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我所人事档案资料,调查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12月1日。

1.2 方法

利用Excel 2000 建立数据库,数据整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现况

平湖街道位于深圳西北部,辖区总面积41.8平方公里,街道下辖12个社区总人口55余万,其中户籍人口1.9万人。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卫生监督分所)于2000年6月挂牌成立,属深圳市龙岗区卫生局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辖区内的初级卫生保健、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等工作。区编委核定的编制为45人,至2011年12 月,我所共有员工85人(包括临时聘用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人,占74.11%,非专业人员及工勤人员22人,占25.89%。2007年深圳市龙岗区每万人口拥有街道防保卫生技术人员2.28人标准相差很大[1]。

2.2 职工性别及年龄构成

我所职工中男性41人,占48.2%,女性44人,占51.8%,男∶女为1∶1.07。我所人员中30 岁以下( 包括30 岁) 24人,占28.2%; 31~40 岁37人,占43.5%; 41~50 岁20人,占23.5%; 51~60 岁4人,占4.7%。反映以中青年为主,年龄构成相对合理。

2.3 职工学历及专业构成

本所现有员工85人,其中研究生3人,占3.5%;本科22人,占25.9%;大专35人,占41.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人员总数的70.59%。在职人员具有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占5.9%;中级职称16人,占18.2%;初级职称28人,占32.9%,中级和初级占大多数。在职人员中,从事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预防医学18人、卫生检验9人、临床医学的专业人员33 人; 非预防医学专业16人及无专业人员9人,占29.4%。结果显示专业构成不适,岗位重心偏移,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高,影响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3 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及对比有关卫生监督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的标准或平均水平[2-3],我所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包括以个几个方面:中低学历多,高学历少;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多,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少等。随着深圳平湖辖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作量大,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拓展。难以适应当前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势必造成公共卫生工作的弱化, 管理风险加大,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下降。因此, 要充分考虑到深圳平湖辖区大量流动人口的事实存在,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比例, 加大“预防为主、强化基础”策略的实施力度,重视医学行为干预的关键环节,确保“三级预防”策略的贯彻落实[4];应按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的原则,严格公共卫生人员准入制度;注重 “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促进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5]。全面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有限的人力资源状态下, 充分运用好管理心理学中双因素理论的保健效应与激励效应原理,积极提高专业人员的自我效能[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制定出合理的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 以落实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重点, 既能有利于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总量、结构及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提高辖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7]。

[参考文献]

[1] 张凯, 李廷婷, 陈少贤,等. 深圳市龙岗区基层预防保健体系运行机制和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1(29):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EB/OL].[2005-03-03]htpp:///uploadfile/2005/05/20055181013

0938.doc.

[3] 孙梅,张文红,王汉松.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适宜人力配置标准研究[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3):234-237.

[4] 王珊红. 湖州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4(28):152-153.

[5] 罗实.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与建议[J]. 卫生政策,2005,3:36-38.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2-0092-05

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建立以来,其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研究目的是为卫生组织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提供借鉴。这些研究指出了现行方案不尽合理,并提出完善或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议。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关注设置的课程名称,提出的建议大多是增加或减少某些课程,涉及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依据的研究几乎没有。

本文通过对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培养方案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揭示了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并从中获得改革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启示。

一、美国MHA课程体系特点

在美国,MHA是硕士研究生水平专业学位,授予完成卫生事业管理职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课程的学生。该学位课程一般由隶属各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和管理系提供。对于全日制无医学背景学生,学制通常为两年;有医学背景的生源学制为一年;有的学校为在职学习的学生提供3年学制课程㈣。各大学卫生政策和管理系根据自己的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同时为学生提供卫生政策、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管理/经济研究等学位,但是因为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体系与MHA相似而不相同。MHA课程的使命是为卫生组织准备和训练高中低层管理者,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该课程体系特点如下:

(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高级认知能力为重点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洞察力。专业能力的界定始终是国外大学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因为课程设置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才能培养有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

密歇根大学唧根据美国国家卫生领导力中心研发的卫生领导力能力模型确定了MHA学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一,评价和分析能力:确定问题和收集、整理、归纳、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和分析能力通过开设卫生政策、统计、经济、运营、财务、人口健康、决策等课程实现。第二,沟通能力:有效的书面和口头传播技能。沟通能力可以通过人际互动、团队活动、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得以提升。第三,领导力:影响组织中的个体和团体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力通过战略管理、领导变革、合作、权力影响等课程培养。第四,法律和伦理意识:高道德标准、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正确理解法律,并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社会期望行为。法律和伦理意识在学习卫生法律、讨论卫生公平和卫生伦理道德等过程中获得。第五,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个人职业生涯表现卓越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人职业发展为卫生事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个人和职业发展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技能。堪萨斯大学的课程也是围绕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交流和关系管理,领导力和职业精神,卫生行业和政策,质疑、探究和决策,管理知识和技能)设置的。

上述专业能力,包含和强调了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评价能力及质疑、探究和决策能力。诚然,系统思考、权衡利弊、洞察原因、正确决策是每一个卫生事业管理工作者的日常事务。哈佛大学的MHA课程就以解决卫生挑战所需的批评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能为重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MHA课程重点培养卫生组织需要的概念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二)公共基础课扎根于对公共卫生问题本质的理解

在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知识是MHA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深刻理解卫生问题的本质,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美国MHA课程体系扎根于对公共卫生问题本质的理解,期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原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最近几十年,美国最紧急的卫生问题主要有卫生服务成本、医疗保险、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吸烟/酗酒/吸毒、生物恐怖、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因此,MHA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围绕着探索上述问题的本质设置,如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公共基础课都包含了如下几门课:生物统计、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伦理道德、社会与行为科学(社会医学)。

(三)专业基础课重视管理和领导力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如WHO所言:领导力和管理是实现健康千年发展目标的关键。在社会急剧变革、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高等院校必须承担培养具有管理技能和卓越领导力的卫生事业管理者的重任。管理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必需的能力。领导力是组织或团队中一个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美国大学MHA专业基础课中管理和领导力课程占有很大的比重。哈佛大学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经济学、领导力与沟通,大约占专业基础课60%的学分。明尼苏达大学阎也开设了公共卫生规划和预算编制、卫生组织领导力和有效变革等课程(见表1)。

另外,美国大学MHA课程还提供给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管理和领导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机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rMHA学生在第二学年必须完成11个月的全职实习。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提供工资和福利,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管理团队并从事重要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单位做贡献的同时学习卫生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教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此在多家卫生组织,如医院、咨询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基地。哈佛大学要求MHA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的暑期开展至少8周的全职实习工作。

(四)专业课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促进专业工作卓越表现

卫生系统的本质属性非常复杂。政府和卫生组织不得不面对资源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困境。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着医疗体制改革以满足政府要求、提高组织绩效、回应卫生需求。为了成功地进行可持续发展变革,卫生组织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美国MHA课程非常关注医疗体制改革,为学生提供能应用到改革浪潮中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如哈佛大学设置“美国卫生政策的政治分析及对策”和“卫生保健问题:公有化VS.市场化”等课程。而且,为了学生能在未来的管理和领导岗位上(如医院、亚急性和长期护理机构、保险公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表现卓越,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财务、运营和战略管理专业课程(见表1)。

(五)毕业论文整合和应用理论知识,选修课拓展知识面和弥补缺失

毕业论文不仅是验收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也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各大学均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通过毕业论文,整合和应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卫生问题,而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技巧、口头和书面汇报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工作真正需要的。

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弥补学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思想。如明尼苏达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美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人口问题”,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哈佛大学除了推荐选修课外,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有兴趣的课程。

二、美国MHA课程体系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方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

美国MHA课程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能力进行设置。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也就是说,在一个专业方向下,既要培养教学人才和科研人才,又要培养管理人才。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课程体系庞大且混乱,学生负担很重,而且未来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又得不到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开设该课程的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一般多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或减少一门或几门课程,或者复制国外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的改革治标不治本。各院校应根据自身具体的办学条件和院校特色,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管理方向应与教学和科研方向区分开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授予专业学位,而教学和科研方向培养研究型人才,授予科学学位。

专业方向明确后,以培养与专业方向契合的专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设置课程。目前,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岗位专业能力的界定尚属空白,所以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建立与中国卫生组织情境契合的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专业能力模型。如下研究设计可供未来研究工作参考:使用扎根理论和访谈卫生组织管理岗位工作者收集数据,用定性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方法分析数据,梳理MHA学生所需的专业能力集群和具体的能力条目;然后制作问卷面向利益相关者收集数据,通过定量描述性分析或定量相关性分析界定适合中国卫生情境的MHA专业能力;最后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行动调查法(Action research)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能力体系。

(二)围绕专业能力设置课程

从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情况来看,管理方向应是首选。根据我国卫生情境对管理者的期望和对美国五所大学MHA课程界定的专业能力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专业能力模型假说,以供相关的研究者和教学管理者参考。该模型由公共卫生能力集群、管理能力集群、领导力能力集群和高级认知能力集群四个集群组成,其中前三个能力集群共同支撑着高级认知能力集群(见图1)。

公共卫生能力集群要求学生熟悉卫生组织环境和深入理解卫生问题本质,具有公共卫生基本知识、理念以及探究当前和未来卫生问题本质的方法和思想。提供的课程应包括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环境卫生、劳动卫生、社会医学等。管理能力集群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卫生组织事务的能力,提供的课程应包括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应与将要从事的实际工作,如计划和预算、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契合。领导力集群要求学生具备影响组织中的个人和团队成功地完成卫生事业可持续变革的能力,提供的课程应包括领导技能、领导变革、谈判和冲突解决、战略管理等。三个能力集群提供的课程同时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必需的高级认知能力,如批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策能力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注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岗位实习项目

美国MHA课程设置与实践紧密相关,开设的课程与时俱进,关注医改和卫生热点及难点问题。而且,研究生阶段开设全职实习活动,提供实践体验和知识迁移应用的机会。目前,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过于陈旧,而且基本无实习环节。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与实践接触,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四)选修课程以讲座课和工作坊(Workshop)为主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篇(11)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一)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由表1、表2的数据反馈,近年来去相对较基层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手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现场工作,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操作规范,具备独立承担起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能力。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