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旅游消费者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0 15:09:04

旅游消费者论文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1)

关键词:旅游消费;可持续旅游消费;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019-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如果说20世纪初旅游还是作为一项奢侈消费品的话,现在旅游几乎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人次数达到1.87亿人次,出游率为44.5%,旅游总花费为1446.57亿元[1]。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总和[2]。旅游消费模式反应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环境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3]。本文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可持续旅游相关研究,并引导公众的绿色旅游消费行为。

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4]。1994年UNEP在内罗毕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等思想及理论在旅游这一特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的合理规划和管理[6]。

司金銮指出可持续旅游消费应重点探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对关系、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元机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核算机制、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关联互动及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设计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7]。宁士敏认为,旅游消费依存于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去规范旅游消费行为,并就旅游消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8]。毛凤玲对可持续旅游消费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结构”的初步框架。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涵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9]。杨卫东提出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方式、动机、效用必须遵从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要考虑代内与代际公平、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效用与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相互促进[10]。何春萍从消费者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动机三个方面论述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面临障碍是居民收入、闲暇时间制度和传统消费文化对旅游消费观的不良影响,来自旅游产业自身的阻碍因素是地方政府对旅游消费经济功能的过分偏好、可持续旅游产品的供给问题和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消费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1]。

二、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

旅游消费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等六个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如:杨新军,霍云霈介绍了旅游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能源环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环境智能测试系统为例,对旅游交通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ReBAM的环境交通影响分析,指出高强度集约化旅游开发模式,会造成交通工具区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旅游交通方式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启示[12]。Stefan 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费结构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无烟产业”,旅游的生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国家、旅游者文化和选择度假的环境[13]。OECD发表的关于可持续消费系列研究报告,其中可持续旅游消费篇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与旅游相关的交通在OECD国家之间日渐增加,它是产生大气和水体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噪声等级增加的重要因素。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将在这方面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14]。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旅游生态足迹

Colin Hunter等认为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视角估算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15]。章锦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态消费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16]。Trista M. 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间的生态足迹比平时高,也比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这其中与旅游交通相关的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占到总足迹的86%[17]。WWF―UK通过计算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比较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得到在马约卡岛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70hm2。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张约翰等人从高原旅游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高原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为6个活动组别计算模型。运用模型对拉萨市旅游业生态足迹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7年拉萨市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饮分别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占城市生态承载力的13%[19];孟繁斌选取武夷山“三区”为研究对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20];李君轶等人对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6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对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

四、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措施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政策委员会指出,尽管生态旅游的市场份额在增长,但旅游者在选择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时很少考虑环境影响,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就航空旅游来说,可以采取技术创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转换来达到目标,呼吁政府在计算旅游业成本和效益的时候考虑环境影响的成本,同时为了提供旅游者的环境意识,OECD建议相关者为旅游者提供减少环境影响的信息[14]。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对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调控措施,刘瑶指出健全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转换旅游形式是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景区保护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等可持续旅游的对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认为要关注旅游地的水环境问题,认为加强对旅游地水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将是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领域[25]。李萌等认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受社会大环境、旅游产业背景、旅游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应着重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改善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源头控制、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旅游消费意识,并对旅游消费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26]。

五、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研究与前景展望

随着旅游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总量的扩大,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急需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下研究领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现有评价指标单一,缺少成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旅游消费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持续旅游消费往往被解释成提高能源或资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最少化,环境友好的消费习惯等。因此,在现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仅选择某一个或一类指标来评价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环境影响在全球、区域及个体层次上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因此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应当是评价旅游消费可持续性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管理理论阶段,而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进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向可持续旅游模式的转变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更加重要。

(3)对地区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虽然少数学者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通过获得一手数据来核算分析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直接通过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数据能客观反映出消费者需求,消费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4)缺少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公众引导等方面的调控机制。在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和行为的必要沟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对管理措施进行及时公布、实施、反馈和完善。

(5)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科普性知识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旅游消费者了解旅游过程中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环境影响的知识,培养和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这些领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重要园地,随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深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对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旅游消费将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

[3]曾军.近期国外旅游影响研究综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79-83.

[4]Our common fu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EP. 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z] Nairobi, Symposium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Oslo,Norway,1994.

[6]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7-19.

[7]司金銮.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复合体系原论――创立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2):33-36.

[8]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6-245.

[9]毛凤玲.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06,(3):105-109.

[10]杨卫东.试论我国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24-29.

[12]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42-46.

[13]Stefan Gfssling, Paul Peeters, Jean-Paul Ceron, et al. 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 :417-434.

[14]OECD.OECD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ector Case Studies Series Household Tourism Travel:Trends Enviro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Responses[R].2002:5-47.

[15]Colin Hunter 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6-57.

[16]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7]Trista M. Pattersona, Valentina Niccolucci, Simone Bastianoni,et al. Beyond “more is better”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for tourism and consumption in Val di Merse, Ita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747-756.

[18]WWF―UK.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2002. wwf. 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 printingfulI.Pdf.

[19]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等.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 :154-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1-69.

[21]李君轶,马耀峰,杨敏.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7-110.

[22]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24-229.

[23]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3,25(11):153-155.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2)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3)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

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体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式应用到旅游消费者的研究中,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模式认为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了旅游购买活动的周期。“刺激一反应”模式则认为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同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贝克尔的新消费理论认为传统观念将消费等同于购买是不全面的,消费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重视对消费效果的评价。

综合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新消费理论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该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将以这种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体系作为理论基点对来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来黔国内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贵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数据经过筛选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3.0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591,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

(一)来黔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游客的个人特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

综合表1统计数据,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与贵州比较近;东北、华北、西北游客较少;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因而本调查构成比例较低;职业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这也与调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分布一致,同时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职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是旅游的主要消费者,老年旅游者所占比重较低。

(二)来黔国内游客决策行为分析

游客决策行为受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作用,问卷中根据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数据收集整理后主要结果如下:

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文化及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对旅游地差异性需求等,调查数据显示出表2中的特征。

内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数据显示出表3的特征。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来黔旅游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性,决策影响因素以主要族群群体及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为主。从旅游动机及资源偏好的发展趋势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和喜好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三)来黔国内游客的实际消费分析

在分析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调查消费者在贵州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出游方式、出游频率、偏好的旅游商品及娱乐项目和消费支出方面的内容。

旅游者实际消费行为统计数据(见表4)显示,贵州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消费的季节性明显,自然资源优势的消费仍占主导优势。民族文化风俗及相关产品消费成为发展的趋势,但消费中缺乏显著优势,主要还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体验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吃、住、门票仍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体验、个性消费、特色商品消费的比例还较低。

(四)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行为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这些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下次购买行为,并影响与消费者有相关联系的个体及群体的购买决策。

表5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受及各个单项方面的感受都比较满意,对再次到贵州旅游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未来希望更好的改善交通及贵州旅游整体环境,但是部分少数民族游客对饮食未考虑其特殊需求表示了不满。

贵州省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旅游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本文对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做出分析,笔者对未来的来黔旅游市场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营销力度,开发潜在客源市场。当前贵州旅游营销缺乏强势手段,在目前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趋同的营销方式,不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考虑来黔游客对自然环境和族群文化差异性的需求,对不同地区细分市场进行差异性营销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应注意旅游者的地域来源和职业背景等特点,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消费占到调查游客的六成以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互动,促进会议和商务旅游的发展。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贵州省开发了不少旅游产品,但总体知名度不高。对于这些旅游产品需要加以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尝试采用定期评定方法,建立信息追踪系统和旅游产品检视系统,及时跟踪、调查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改良策略,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观光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品味和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单一的观光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开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组合。

创造季节特色,充分调动各个季节的客源。当前来黔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显著的气候优势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应注重季节特色,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吸引游客,形成稳定的客源。并在相关季节利用相应资源优势,提供游客在不同时间对不同资源的深度体验,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但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六倍,吸引回头客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结论

本文研究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维度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运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对选定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发现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倾向,对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4)

旅游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产品差别化是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广告、销售努力、设计的变化以及服务等等都可以决定产品差别化,其中媒体销售是决定产品差别化的首要因素。现今旅游业产品日趋同质化,而旅游文化营销正是以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创造旅游业产品文化价值、增加旅游产品的异质性的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战略,因此本文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视为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本文作者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概括为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并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并利用文化营销传播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要和欲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业增值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

一、媒体研究中的旅游文化营销传播

任何实物商品及其生产、交换与消费都需要放在一个文化母体中加以理解,同时对实物商品的消费也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对其使用价值和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被界定为同时具有实物性消费与精神性消费属性的旅游产品消费,文化因素对其有着更强烈的影响。而客源地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媒体对旅游产品记号传输的有效性。

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是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媒体消费过程的中心性为前提的。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建构活动,其中生产信息的机构确实有着确定议程、界定各种问题的力量,然而文化的成员往往就在媒体确定的议程和提供的文化范畴和框架中劳作。媒体所散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解码才能影响“受众”。“影响”因此只能简略而不充分的表明受众是在哪里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读解和理解,而受众是在自己的情景和经验的语境下对那些意义采取行动的。

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旅游业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文化或社会构建功能,对旅游文化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精心设计的编码建构一种现实之外的媒体世界,以改变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个人追逐改变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即是对真实社会的构建。旅游文化营销活动是要使媒体通过符号真实构建旅游文化,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时,利用旅游消费者乐意认同的象征物或文化形象来诱使旅游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在构建和销售与该旅游产品相联系的生活方式。

二、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的市场分析

1.识别市场机会

当今社会,消费文化化的追求蔚然成风。现代消费主义的诸种理论,通常将消费者持续增强的求新欲望作为立论的依据,并把这一点看成是最能显示他们有别于其他传统理论范式的特征。的确,人们已经发现,推动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动力与求新欲望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后者呈现在时尚惯例当中,并被认为能够说明当代社会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非同寻常的需求。在中国,外出旅游对大众来说已基本可能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人们正处于追逐旅游这个时尚潮流之中,并怀有强烈的求新欲望,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文化内核和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将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更高的求新要求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要求,这与向人性回归的人本主义思潮暗中契合。

现代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服务中体现的情感、感觉等文化心理因素。随着消费者的基本物质需要越来越满足,更多的经济能量将用于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美感魅力,快感和独特性等方面的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美学体验等将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经验。这种突出旅游者消费的个体性、情感性、感觉个性正是契合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为旅游文化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心理基础。

2.市场定位

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市场背景下实现的,从文化市场的发育角度考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对象应以中高级文化市场为主,该客源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有着巨大文化需求,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处于高涨时期,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而且有大量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充斥于市场之中,具体的文化活动极其丰富,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文化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更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认同、精神满足。在这些市场中,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营销活动可以大显身手。针对市场特点,借助不同的载体,可以采用多种文化营销传播策略,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接轨并不断创造着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成功销售。

三、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整合

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旅游文化营销传播正是一种把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文化(新的影像与记号)为传播手段来与旅游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系统行为。

人类的消费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但它并不总是处于被唤醒的状态。只有当消费者的匮乏感达到某种迫切程度时,消费需要才会被激发,并促使消费者有所行动。因此,面对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活动应采取文化营销传播策略,有效的唤醒与激发旅游者的消费需要与消费欲望。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是指旅游媒体的营销传播活动不仅要向受众(目标市场旅游者)传递旅游产品信息,同时也传递一种文化,在宣传广告创作中把文化当作一种工具和表现手法,以文化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并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是把文化当作宣传广告的一项功能性因素,用文化手段促进宣传广告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沟通。

现代传播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因此旅游的文化营销活动在重视媒体对旅游产品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应注意媒体文化营销传播的整合,媒体营销传播的整合就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并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在细分受众群体喜好特征、找准目标市场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需根据旅游产品特色,整合多个媒体,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目前,我国旅游媒体传播形式主要有平面媒体(旅游报纸、旅游专业杂志、旅游手册、旅游地图等);广播及电视旅游节目(电视台开设的旅游节目、旅游电视媒体广告节目等);区域旅游网络媒体;旅游目的地制作的vcd风光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画;宣传口号以及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根据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理论,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总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即受众总是在有意无意的追求最大化的受众价值。有西方学者罗宾斯和韦伯斯指出,电视可以被方便的看作“广告的第四维度”,它仅次于推销员的亲身出场,是一种让商业挨家挨户进入全国每个家庭的方法,无论门关得多紧,家家户户都依然会接收到它的信息。对于旅游文化营销而言,电视媒体、广告节目、旅游目的地制作的vcd风光片等视频媒体形式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时效性和借助文化力量进行文化营销的整合传播方面都略胜一筹,因此,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传播媒体。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5)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消费日渐成为居民享受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普遍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一直是我国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之一,特别是自1999年国家增加公民休假时间以后,各种形式的旅游休闲活动,如生态旅游、黄金周旅游、红色旅游及商务旅游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亿人次(同比2009年增长率达10.6%),旅游收入更是高达1.26万亿元,预计未来10年我国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这种快速增长态势。[1]然而,旅游消费目前尚属我国居民消费的崭新领域,居民对旅游消费的认识存在偏误,学界对旅游消费的研究也比较薄弱。从定性研究来看,尹世杰教授对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位点建设项目成果之一。 居民旅游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在长期规划下,合理开发和培育旅游资源,树立“大旅游”理念;[2]喇明清从国际生态旅游视角指出我国应当借鉴国际标准,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3]谷慧敏等透过居民收入分配及结构演变,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特征;[4]屈锡华等结合现代社会疏离危机,分析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精神的整合作用,认为旅游开发是缓解社会疏离的新途径;[5]此外,陈兴中等、刘玉春等分别对现代旅游的新要素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诠释。[6][7]从实证研究来看,李银兰等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8]李冰州等建立居民国内外旅游消费支出与GDP、CPI的线性关系模型,研究居民旅游消费与这些变量间的关系,认为居民国内外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9]杨丽萍从旅游者的出游时间、人员构成、旅行方式、旅游品味等角度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论述了旅游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促进作用。[10]这些研究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旅游消费的定性研究,或者仅从居民收入角度进行说明,没能够从更为广泛的视角对影响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居民旅游消费的研究,探讨影响居民旅游消费的深层次原因,有利于预测和合理引导居民的旅游消费,并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资源供给,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质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拟从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资产发展两个方面,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研究居民进行旅游消费时所存在的收入与金融资产的引致效应。

二、居民收入增长、金融资产发展与国内旅游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居民以现金、存款、股票及债券等金融资产形式的财富持有量快速增加,提高了城乡居民对闲暇消费的支付能力,多数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11]而旅游消费作为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生活需求,目前旅游消费日渐成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消费形式。

(一)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居民经济收入是决定其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客观因素。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市场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收入是超越心理等其它因素的客观必要条件。[12]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根源于收入水平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消费需求与收入成正向相关关系,即收入越高,需求越大。旅游需求作为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精神消费,是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结构升级及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旅游需求在居民的所有消费中还属于一种奢侈消费,旅游消费对收入的弹性较大,因而,我国居民旅游需求量与收入水平不仅成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速度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直接引致旅游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高。此外,收入的增加使居民延长闲暇时间相对于减少同等劳动供给时间的效用更大,居民更愿意放弃部分劳动时间而增加对闲暇的需求。旅游产品与非旅游产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人们必须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才能对其进行消费。居民收入的增长一方面为其进行旅游消费提供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旅游消费提供闲暇时间。因此,居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消费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居民金融资产发展对旅游消费的作用

消费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既取决于居民当期的实际收入,也与居民的财富持有水平直接相关。弗里德曼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而持久收入主要表现为非人力资本资产的金融资产。居民持有的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准备金及黄金外汇等金融资产,较容易变现而转化为收入或其它资产,因此居民消费受金融资产影响显著。莫迪里安尼则认为,消费者将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消费者将在生命周期内平滑分配一生的资源。根据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个人的消费计划并非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财富。因此,消费不仅与收入有关,也与居民财富水平有关。所谓消费的财富效应,就是指居民资产净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通常这种财富效应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即当居民财富价值增加后,居民消费需求随之增加,反之若财富缩水后,居民消费需求随之缩小。[13]Ludvigson等对居民财富增长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居民财富每增加一美元,消费将增加3―4美分。[14]但马辉等采用协整方法及因果检验方法研究股票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间的关系,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而股市仅呈现出微弱的财富效应。[15]

旅游需求作为居民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消费方式,是居民财富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高层次消费,当然也受居民持有金融资产发展的影响。居民金融资产发展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渠道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直接财富效应,持有股票、债券、储蓄存款以及保险准备金的消费者在资产价格上升后,通过卖出这些资产来套现而使其实际收入上升,从而直接推动旅游消费的需求。二是间接财富效应,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上升使消费者的资产价值增加,从而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得乐观,而旅游消费对收入的弹性较大,由此产生的预期效应能有效增加旅游消费支出。三是流动性约束效应,金融资产不同于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很容易变现成现实的购买力,同时居民金融资产的发展增强其信用等级,制约消费者适时跨期转移消费的障碍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而消除,提高居民旅游消费的需求意愿。

三、计量模型、变量说明与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

经济学理论表明,财富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通常是建立在持久收入假说(或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其当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以及居民已拥有的财富存量,其中财富存量通常被分成不同的资产类型,并以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及保险等金融资产为主。本文基于消费的持久生命周期收入假说模型把居民旅游消费和人均收入、人均金融资产存量联系起来建立线性计量模型。另外,居民为平滑消费,本期消费通常还受其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于是本文把居民前期的旅游消费水平引入计量模型,建立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自回归函数模型:其中,lntct表示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对数;lnyt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lnfat表示居民人均金融资产的对数。β1、β2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这里,预计有0<β1、β2< 1,即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能够导致居民旅游消费增加。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选取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用城乡人口比例作为权重,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权得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代替。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以国内旅游收入数据来替代。金融资产包括现金、本外币存款、债券、股票及储蓄性保险等。其中,由于我国对居民持有的现金余额没有完整统计,本文采用孙克任等学者的处理方法,现金以流通中现金M0的75%计算;银行存款包括居民期末持有的各种期限的本币存款,并以居民储蓄余额来代替;债券以居民持有发行债券总额的80%计算;股票是指居民持有的流通A股,以沪深股市流通A股的60%计算;而居民持有的保险份额直接以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来代替。用居民金融资产除以每年人口总数得到人均居民金融资产存量。数据来源1994―2009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性质,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弱化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各变量取对数,并以lntc、lny、lnfa分别表示取对数后的人均旅游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存量。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存量的水平值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一阶差分后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序列。

以上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佳,D-W统计量显示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

误差修正模型中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根据ECM模型的参数估计量,短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的变化将引起居民旅游消费同向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金融资产变化1%后,分别引起居民旅游消费变化的0.1546%和0.1191%。结果同时显示,居民旅游消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上期旅游消费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旅游消费的相同方向变化且弹性高达0.1474。误差修正项(β4)回归系数统计检验显著,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3006)来看,这种调整力度是强而有力的,即上一期的均衡误差对下一期旅游消费的调整存在显著影响。

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人均金融资产持有量对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要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符合我们之前对两者之间的假设关系。旅游消费作为高层次的奢侈产品消费,对其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对当期资产和收入增加的预期使得居民增加和施放旅游消费的需要意愿。目前金融资产以城镇居民持有量为主,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从整体上来看还没能达到这个临界点,农村居民持有量相对较少,而有更强的愿望。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采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金融资产及人均旅游消费数据,对影响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收入和财富效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旅游消费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居民对旅游消费存在持续性需求,且是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手持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及保险资产等为代表的金融资产是影响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效果稍弱于收入的增长。此外,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上一期的均衡误差对下一期的消费调整具有显著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对旅游消费具有显著影响是由 传统经济理论分析可以预见到的,但前一期的旅游消费对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如此显著,甚至远远超过收入增长,则出乎我们预料。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奢侈品消费,具有很大程度的攀比及延续效应。而前期旅游消费对后期的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则说明旅游业本身就具有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因此,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由于旅游业也是我国政府积极促进发展的服务产业之一,因此本文的政策意义较为明显。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除大力规范发展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扩宽居民投资渠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并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发展外,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和金融资产投资渠道,提升农村居民对旅游产品消费的需求愿望及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自身的开发与培育,切实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质量及增强旅游景点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2]尹世杰.我国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J].南方经济,2003(4).

[3]喇明清.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4]谷慧敏等.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3(2).

[5]屈锡华等.旅游活动:社会疏离缓解的新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2).

[6]陈兴中等.现代旅游活动新要素辨析与启迪[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

[7]刘玉春等.四川省甘孜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分析[J].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

[8]李银兰等.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初探[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

[9]李冰州等.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4(2).

[10]杨丽萍.我国消费者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5(3).

[11]向 旭.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缓慢的原因与改善的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2]黄秀娟.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 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5).

[13]李玉山等.对我国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计量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4]Ludvigson et al. How Important is the Stock Market Effect on Consumption? [J].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9(7).

[15]马 辉等.中国股市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4).

Dynamic Relation among Resident’s Income Growth, Financial Asset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6)

一、保护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意义

1.有利于平衡旅游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信息不对称在旅游市场中主要是指信息在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这一对经济主体之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即旅游经营者掌握的信息多于旅游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是旅游消费在旅游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这样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就会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对旅游产品进行虚假宣传隐瞒其真实情况。因此对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行保护,使其对自己所购买的旅游产品有一定的认识,就有利于旅游消费者作出理智、正确的选择,平衡旅游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此外,由于知情权是旅游消费者的一项基础性权利,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对旅游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等其他的合法权益更好地进行保护。

2.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基础之上的,而良好的秩序需要法律权利义务的配置具有合理性。赋予旅游消费者知情权并对其给予保护,有利于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一国的旅游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取决于它所吸引的旅游消费者,而旅游消费者只有在其知情权和其他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积极地参加旅游活动。在消费决定生产的前提下,这必然会影响到旅游经营者自身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兴旺发达。因此重视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不仅反映了一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而且有利于带动旅游的消费与需求,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平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不对称的旅游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行保护,有利于改善旅游消费者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平衡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利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实质正义与公平。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权利优位是和谐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注重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就会要求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带着最大的诚意与善意,将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旅游活动的有关事实真实全面地披露给消费者,做到不欺骗、不隐瞒,让旅游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旅游产品与服务。这样,不仅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了前提与条件,而且对于缓解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解决旅游矛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推动旅游市场和整个社会向着和谐、共赢的态势发展。

二、从立法方面解读《旅游法》出台前旅游消费者知情权被侵害的原因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已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然而在其发展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的就是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害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当今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为了招揽顾客、牟取利益,在宣传的过程中都把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提供的产品却又与其相去甚远,致使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诚然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立法方面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1.法律制定与修订滞后

旅游基本法是各级各类旅游立法的渊源和依据,由于我国以前一直没有出台一部系统的旅游基本法或单行法律,这显然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此外,我国关于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中,但该法颁布于1993年,距现在已有20年的光景。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早已漏洞百出,特别是在解决旅游消费者――这一消费者群体中的特殊人群的知情权问题上更是无能为力。i因为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与普通消费者相比不仅具有时限性、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双重性而且还具有保护方法的复杂性。

2.通用性法律法规无法具体约束旅游经营者的行为

《旅游法》出台前,我国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通用性法律法规无论从总体框架还是从具体内容来说都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此项规定虽然确定了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但是并没有规定如果旅游消费者向经营者询问时经营者所具有的答复义务以及旅游经营者违反该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使旅游经营者不回答或不如实回答时,也没有制裁的法律依据,这便是旅游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无奈之处。由此可见该条规定只属于义务性的规范,实属有名无实,以致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形同虚设、无法实现。

3.法律效力层次不高,权威性不足

《旅游法》出台前我国的旅游法律体系中层次最高的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且数量有限。在旅游法规中占多数的是国家旅游局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旅游法规,这些在立法的位阶上都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法规的权威性。而且,从前的法规、规章受到立法层次的制约,不可能对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原则和措施作出根本性的规定,也无法对旅游业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关系作出有效的约束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三、《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1.提高了法律效力层次,健全了法律体系

旅游基本法是规定一个国家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根本原则和旅游活动中各主体根本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基本法。通过旅游基本法能够明确规定旅游消费者应享有的重要权利和旅游经营者所具有的法定义务,为旅游消费者享有正当权利提供保障,可以弥补过去法律效力层次不高、不够权威的弊端。《旅游法》从1982年的着手起草到1988年列入立法规划,再到2009年起草工作的开始直至2013年的正式出台,终于应运而生。《旅游法》的颁布不仅可以突破法规、规章的局限性,也可以摆脱司法解释不能创设权利的束缚。对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与有效地约束可以从根本上对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行保护。

2.“以人为本”注重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新《旅游法》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保障了旅游者的权力。从《旅游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在总则之后设置了“旅游者”专章,其中的第9条第2款更是明确了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ii此外本章中也对旅游消费者其他权利进行了规定,据此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法》的初衷即是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正如韩玉灵教授所提到的那样,对于旅游者的单章规定,可以充分地体现对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权益保护的重视。纵观世界各国,可查阅到的《旅游法》有30多部,但仅老挝、越南等国通过专门的章节规定了旅游者的权利,因此不得不说在利益平衡的天平上,《旅游法》将保护的天平倾斜到了旅游消费者这一方。。此外整个《旅游法》以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为主线,在保护旅游消费者知情权方面我们还可以从第四章旅游经营的第32条、48条,第五章旅游活动合同的第58条、60条等条文中看到对旅游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的立法。因此可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出台对于保护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i马文贤. 论我国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完善[J]. 法制与社会,2008(12):338-339.

ii韩玉灵,武冰欣. 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出台之际[J].理论研究,2013(6).

【参考文献】

[1]张家宇.消费者知情权的理论探讨与价值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11):77-80.

[2]付强.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的成因分析[J].法制园地,2010(2):123.

[3]赵雪峰.论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J].法治论坛,2007(9):220.

[4]蒋宏伟.完善我国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法律思考[J].发展,2010(6):97-98.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085-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4

引言

2015年,电商蓬勃发展,其交易规模达到16.4万亿元,增长率达22.7%;旅游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中,既有专注综合业务的携程、途牛、驴妈妈,又有专注度假公寓租赁的途家,还有专注房屋租赁社区的Airbnb,旅游电商成交额超过4300亿元1。各大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吸引在线旅游消费者,并获得其再次青睐已成为旅游电商的重要议题。如何提高消费者的再预订意愿是旅游电商获得有利竞争的重要目的,这也是旅游研究者们非常关心的话题。

过往研究消费者再预订意愿主要关注了有形的商品,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关注较为缺失;同时,研究视角多基于消费者忠诚度[1-2]、在线满意度[3-5]、转换成本[6]、信任[7-8]等,鲜有学者从在线体验视角关注旅游消费者的再预订意愿;此外,对旅游消费者的在线体验影响因素更待探索。(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具有无形性,本身也是体验型的服务产品,旅游消费者仅能通过旅游网站呈现的图片、文字、视频了解所要购买的服务,其在预订的过程中不能与客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在线体验成了影响消费者预订决策的重要因素,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在线体验是有效维系顾客的策略之一[9],为消费者提供完美的在线体验可以激发其购买意愿[10-11]。就消费者的在线体验如何影响其购买行为,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11-15],沉浸理论(flow theory)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去探索消费者在线体验与购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16-21],其中,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是沉浸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消费者在线预订旅游产品时的体验差异是否会影响其再预订意愿?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在线体验?消费者对旅游网站的信任在在线体验与再预订意愿间起什么作用?本研究基于沉浸理论,分析沉浸体验与再预订意愿间的关系,探索影响在线旅游消费者沉浸体验的前置因素,探明信任在沉浸体验与再预订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深入剖析影响旅游消费者再预订意愿的作用机制。

1 文献回顾

1.1 消费者在线体验

消费者体验(online customer experience,OCE)是消费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某一种商品或某一品牌的主观反应[22],是在与零售商以及和其他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建构的心理过程[23-24]。消费者在线购物时会受到零售商网站所陈列的信息、图像、音频、视频的刺激。Gentile等[23]研究者认为消费者主要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来处理所接触的电商网站刺激。Hoffman和Novak[20]则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消费者的在线交互,将OCE定义为在浏览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实证了网站的交互速度与远程呈现及消费者的感知挑战和网站技能是显著影响OCE的前置因素。OCE具有某些固定的特征:其一,消费者过去的体验会影响将来的在线行为[7],即OCE不是在浏览网页时才产生的,而是在和电商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二,由于消费者的在线交互场所并非发生在传统的零售商店,而是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等其他场所,其他外部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在线体验,即电商很难全方位地控制消费者的在线体验[23]。消费者在线体验是旅游电商的重要一环,是吸引消费者的一把利剑[9],良好的在线购物体验会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再购买意愿[25]。对于消费者在线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线体验与消费者满意度[28]、忠诚度[1]、再购买意愿之间的关 系[5,10],影响在线体验的前置因素[9,12,26-27],在线体验的形成过程[15,22]等。鲜有学者探讨在线旅游消费环境中,影响旅游消费者在线体验的因素以及消费者在旅游网站的在线体验与其再预订之间的关系。

1.2 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该理论解释了人们在某些日常活动中如何投入且能过滤掉不相关的知觉,从而达到沉浸的状态[16-17]。沉浸理论的核心概念――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被运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心理学、人机交互与信息系统、教育管理等领域[9-12,29-32]。学者们对“沉浸”有着不同的定义,对沉浸状态的测量方式也各不相同。国内研究沉浸理论的学者主要来自心理学、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及教育管理、旅游体验等领域。心理学者、信息系统及教育管理学者更多地将“flow experience”翻译成“沉浸体验”,特别是在有关网络环境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采用的是“沉浸体验”的译义。如李爱梅等将沉浸体验引入积极情绪研究中[29];魏守波和程岩将沉浸理论用于研究虚拟氛围对在线消费者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30];洪红和徐迪基于沉浸体验探索了移动社交应用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31];张嵩等基于沉浸理论和信任承诺理论,从行为忠诚和情感忠诚两个维度构建了社会化网络服务用户理想忠诚研究模型[32]。在营销领域,学者们多将“flow experience”翻译成“心流体验”,陈洁等[33]基于心流体验研究了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李慢等[34]研究了网络服务场景对在线体验行为意向的作用。旅游研究领域,康筝在译作《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将“flow”译成“畅爽”,并认为“畅爽”是人们在休闲或工作活动时常常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35];谢彦君在对旅游、旅游体验、符号的研究评述中进一步阐述了体验的标准模式是“畅爽”,且认为这种状态是“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36];厉新建[37]在梳理旅游体验研究中提到Csikszentmihalyi的“畅爽”理论是体验研究的重要理论;吴茂英等[38]学者在梳理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时也将flow翻译成“畅爽”;张野[39]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考察休闲的概念时也认为“休闲、动态休闲、旅行、旅游、有戏、竞技的交叉部分为畅爽体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线消费者,以网络环境为背景,结合现有文献的梳理与本文的研究环境,本文采用了“沉浸”的翻译。

沉浸体验是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全身心投入而忘却周围环境,继而忘记时间的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16-17],具体来说,是指一个人完全投入他心仪的小世界,失去自制、完全被其所处的环境所控制[40]。同时,有研究认为,沉浸体验产生于某一环境的特殊刺激[40]。在沉浸理论的现有研究中,Koufaris[41]认为,沉浸体验具有4个主要的特征,其中,消费者具有:(1)高的网站技能和感知控制力,(2)高的挑战和愉悦唤起,(3)专注;(4)网站具有良好的交互和远程呈现。并认为具有以上特征的认知状态是“最佳体验”,且这一状态令人愉悦。在线公司的成功依赖于他们为消费者创造的沉浸体验环境,如客服与消费者的交流、人机交流;并要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远程呈现[26],继而使得消费者产生沉浸体 验[1]。另外,有研究表明一部分在线旅游消费者使用旅游网站搜集相关信息和预订机票及酒店,另一部分人浏览旅游网站仅仅是为了娱乐[2]。

本研究中,沉浸被理解为一种无意识的体验,主要指消费者能关注旅游网站的相关活动,具有一定控制力,并能享受其在旅游网站中的一切活动。此时,消费者在与旅游网站进行交互活动时达到的状态就是沉浸体验[17]。本研究中,沉浸被理解为一种重要结果变量,包括信任,尽管部分学者对沉浸体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实证研究[2],但在旅游研究领域中鲜有学者关注沉浸体验的前置和结果变量,尚未重视信任在沉浸体验与再预订意愿间的作用机制。

2 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2.1 研究假设

交互速度是网站使用者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对人机交互领域具有重要意义[41]。具体而言,消费者浏览旅游网站时,不同的页面间切换速度、等待付款及填写旅游者详细信息的时间长短等都会对消费者的体验造成重要影响,快速响应会使网站使用者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进而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沉浸体验[21,42]。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1:交互速度将正向影响旅游消费者的沉浸 体验

网站技能是沉浸体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置变量,每一个信息搜寻者都会在使用网站时拥有其特定的经历、能力和偏好[43]。消费者网站技能的测量并非标准化的,仅是用户自身的感知,其又定义为“个人对其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一种判断”[44]。个体所具备的技能水平被认为是影响其“沉浸体验”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7]。消费者只有在自身的技能越高,同时遇到较高的挑战时,沉浸体验的感觉才会更强 [18]。消费者的高技能对于其高沉浸体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高的技能可以使得其战胜挑战并且沉浸其中[21]。可知,如果在线旅游消费者拥有越高的网站技能,那么在浏览旅游网站时会有更积极的情绪,进而会正向影响其沉浸体验。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2:消费者的网站技能越高,其沉浸体验越强

对于在线旅游消费者来说,纷繁复杂的旅游产品及不同类型的旅游电商对其网络预订能力是个挑战,感知挑战是与消费者的网站技能相随的另一个重要变量[16,19-20]。在线购物中的感知挑战是一个中性词汇,并无好坏之分,适当的正向的挑战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积极适当的挑战会激起消费者的愉悦感,促使消费者有着沉浸体验[41]。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3:消费者的感知挑战正向影响其沉浸体验

感知控制力被定义为个体对于环境和自身动作的操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参与体验带来的满意度[45]。一方面,旅游消费者可能因缺少时间在旅游网站上进行旅游产品的预订,进而有特别高的控制要求;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对网站认知的资源缺乏会使消费者需要感知控制[46]。感知控制力可以减少消费者使用网站时的困难体验,进一步积极影响消费者的使用心情,消费者的感知控制力与愉悦感直接相关[47]。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4:感知控制力将正向影响消费者沉浸体验的产生

远程呈现是消费者在某个环境下远程感受到的体验,可以是远距离的虚拟环境,也可以是真实的场景[22]。在旅游购物中,远程呈现是消费者在媒介辅助下对某种环境的感知[47]。良好的远程呈现可使用户感觉到美妙的虚拟环境,良好的远程呈现常由漂亮的网站界面设计及订单填写的方便性组成。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5:良好的远程呈现将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沉浸体验产生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被广泛地用来解释用户对一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旅游网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成果,可用技术接受模型来检验消费者对旅游网站的接受程度。感知易用性、有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本研究中,感知易用性指消费者使用旅游网站时感知到的容易程度;感知有用性指消费者感知到的预订旅游产品提高其购物效率程度。根据TAM理论,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有用性,并由两者共同决定用户使用旅游网站的态度[48]。对新技术的态度会影响新技术的使用,影响态度的变量无疑包括对于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同时,感知有用性可让消费者预订到自己心仪的旅游产品,从而带来愉悦感。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6: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 影响

H7:感知有用性对旅游消费者的沉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沉浸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中,重点研究的是沉浸体验可能导致的具体行为[3-4,49]。为顾客创造沉浸体验可延长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的停留时间[20,50],可以吸引消费者,并对消费者的态度和后续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9,51]。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8:消费者沉浸体验对再预订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信任是一种抽象关系,是委托方(即信任方)愿意承受可能会被受托方(被信任方)的行为伤害的后果,并且不考虑是否能监督或者控制受托方,原因是委托方相信受托方能够执行对其有特定或者重要意义的行为。这一定义不仅适用于组织间的信任,还适用于人与组织间的信任[22]。有研究表明,沉浸体验的重要结果变量包括信任和再购买意 愿[7-8]。本研究中的信任指消费者愿意承受预订在线旅游产品带来的风险。在线信任的建立跟消费者在实体店消费一样,是一个不断交互和感知的 过程[22]。

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9:消费者信任在其沉浸体验和再预订意愿间起中介作用

2.2 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论证,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及效度,本研究尽量采用现有文献中呈现过的相关量表,再根据研究目的适当加以修改。所有的量表经过研究者翻译再回译,再邀请管理学及市场营销学的博士研究生对译文进行审读和修正,并对量表进行第二轮的英汉互译,避免了语义差异对问卷质量造成的影响。此后,邀请了2位管理学专业教授和3位博士生针对问卷题项进行了深入访谈,删除了调整问卷中部分易产生歧义、翻译生硬和语意不清晰的题项。问卷预测试工作在四川省某高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对预测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表明问卷的信度通过了检验。

3.2 数据收集和研究样本

本研究收集数据的形式采用问卷调研,是因为这项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是个人感知的,消费者的个人感知反映了其对于在线消费体验的态度。本研究根据之前的研究使用了网络问卷进行数据采 集[12]。2014年10―11月,研究者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数据,为了防止受访者重复填写问卷,对访问IP和答题时间进行了限制,共回收问卷398份,对这些问卷进行筛选,删除了其中最近一年网上预订旅游产品经验为0的样本,剩下有效问卷340份;样本覆盖了广东、四川、吉林、辽宁等全国大部分省市,其中,11份问卷来自伦敦、贝尔法斯特等海外城市。样本中,男性165名,占48.5%;年龄在18~30岁的228人,占67.1%;网上预订旅游产品频率每年2~3次的有178人,占52.3%;网购经验3年以上的达到245人,占被试人数的72%,其中,网购经验6年以上的有105人。

4 数据分析

4.1 测量模型分析

(1)信度分析

对340份有效样本进行信度检验,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信度(CR),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53~0.921之间,均大于0.700的标准,表明测量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97~0.945之间,远大于0.600,表明量表的组合信度通过检验。进而说明,本研究设计的量表能够对所有的潜变量进行可靠的测量。

(2)效度分析

从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个方面检验测量模型的效度。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均大于0.500,表明收敛效度通过检验。另外,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使用AMOS21.0对关键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CFA),在单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十因子模型间进行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十因子模型的χ2/df 为2.233,小于3,CFI 为0.918,TLI为0.910,均大于0.900的标准,且RMSEA小于0.080,对实际数据的拟合度比较好,说明本研究的10个潜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总结了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由表3可知,沉浸体验与交互速度(r =0.51, p

4.3 假设验证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回归 的方法来进行假设验证。

(1)主效应:假设1、2、3、4、5、7分别提出了网站的交互速度、消费者的网站技能、感知挑战、感知控制以及旅游网站的远程呈现和有用性对消费者的沉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验证这6个假设,首先将消费者沉浸体验设为因变量,再加入控制变量(性别、年龄、预订频率、网购经验),最后分别将6个前置变量(即网站的交互速度,消费者的网站技能、感知挑战、感知控制,旅游网站的远程呈现、有用性)放入回归方程。由表4可知,网站的交互速度(M2,β=0.51,p

假设6提出网站的易用性会正向影响其有用性,同理,仍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加以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该假设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M9,β=0.76,p

(2)信任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解释信任在消费者沉浸体验和再预订意向间的中介作用,笔者根据Baron 和Kenny的建议,运用层次回归进行验证[52]。

由表5所示,消费者的沉浸体验(M13,β=0.56,p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以沉浸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从顾客沉浸体验视角建立了旅游消费者在线体验对再预订意愿的作用机制,阐释了消费者信任所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网站的易用性正向影响在线旅游消费者对网站有用性的认知;网站的交互速度、远程呈现,消费者的网站技能、感知挑战、感知控制、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的沉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沉浸体验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再预订意愿,消费者对旅游电商的信任在沉浸体验和再预订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2 研究结果讨论

沉浸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旅游消费者的再预订意愿,对影响旅游消费者沉浸体验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网站的交互速度、远程呈现以及有用性都对消费者的沉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Hoffman和Novak[20]以及Rose等人[9]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发现,相较于旅游者的自身因素,旅游消费者的沉浸体验更多地受到了网站的交互速度、远程呈现及有用性的影响。其中,旅游网站的交互速度对消费者的沉浸体验影响较大,表明快速的页面切换及加载速度可以使得旅游消费者拥有更加完美的沉浸体验,电商管理者应重视这一研究结果,在产品信息陈列完整的同时保证网站较快的交互速度等。旅游电商的远程呈现对消费者的沉浸体验影响最大,其说明旅游网站的设计精美、富有画面感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的审美诉求,该结论印证了Kim等的研究[27],消费者浏览旅游网站不仅为了预订产品,也有娱乐功能。该结论为旅游电商的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视角,价格战仅是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同时,旅游电商应加强网站的设计,进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审美诉求。此外,旅游网站设计者应考虑网站信息的有用性、定制化等因素,如分类清晰的导航、便捷的关键字搜索工具以及在不同页面之间可以快速切换,这些都能显著地提高在线旅游消费者的沉浸体验,从而促进其再次预订。

(2)此外,适当的感知挑战与正向的感知控制也是影响消费者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旅游电商将众多旅游产品同时呈现在消费者眼前,本是为了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但是受认知能力的制约,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出现选择过载的问题[54],进而可能影响到消费者感知控制力和加大感知挑战,随后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沉浸体验。

(3)顾客信任在沉浸体验和再次预订意向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结论对在线旅游消费者在不同的电商刺激下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更全面的刻画,诠释了顾客沉浸体验对顾客在线行为的作用机理。一方面,该结论与Pappas等[25]关于信任能够促进消费者再次预订意愿的研究结论一致;另一方面,本研究通过对信任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表明,在线旅游消费者的信任可以通过在线旅游电商创造沉浸体验的良好前置条件,如网站的交互速度、远程呈现及有用性来获得。该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即使旅游电商使消费者获得了沉浸体验也不一定会确保其再次预订产品,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才可以留住顾客;换言之,旅游电商需要关注旅游网站交互速度、远程呈现、有用性,这些都能为获得消费者信任创造条件。具体而言,加强网站功能性及美观性建设、关注自身产品质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在消费者进行在线预订时提供良好的人机支持,比如及时的客户服务等。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沉浸理论的视角梳理了影响旅游消费者在线体验的前置变量,并检验了信任在消费者沉浸体验和再预订意愿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67.1%的被试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尽管年轻群体一直是在线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2015年互联网发展的统计报告显示,40~55岁的网民增长速度很快,是未来在线旅游中有待关注的群体。其次,本研究根据Csikszentmihalyi和LeFevre [18]以及Hoffman和Novak [19]的观点将沉浸体验作为单维度概念处理,但Rose等人认为沉浸体验的概念内涵比较宽泛,应将其看作多维度的概念,如内在享受、注意力集中等,可从认知和感知两个阶段加以分别考虑[9]。未来研究方向可考虑不同的前置变量如何影响沉浸体验的不同阶段。再次,本研究未考虑不同个性以及其他因素的调节作用,以顾客的朋友圈推荐为例,如果消费者身边的朋友都固定在某一旅游电商进行预订产品,并在其朋友圈进行了分享,这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再次预订意愿,这些调节因素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eng C I, Huang L S, Jeng S P, et al. Who may be loyal? Personality, flow experience and customer e-loyal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2012, 6(1): 20-47.

[2] Kim Y G, Li G.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and loyalty towards online travel products: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J]. Tourism Economics, 2009, 15(4): 825-846.

[3] Hsu C L, Lu H P.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 [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7): 853-868.

[4] Lee S M, Chen L. The impact of flow on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J].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50(4): 1-10.

[5] Khalifa M, Liu V. Online consumer retention: Contingent effects of online shopping habit and online shopping experien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 16(6): 780-792.

[6] Chiu C M, Fang Y H, Cheng H L, et al. On online repurchase intentions: Antecedent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witching cost [J].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2013, 32(4): 283-296.

[7] Ling K C, Chai L T, Piew T H. The effects of shopping orientations’ online trust and prior online purchase experience toward customers’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2010, 3(3): 63 -76.

[8] Bart Y, Shankar V, Sultan F, et al. Are the drivers and role of online trust the same for all web sites and consumers? A large-scale exploratory empirical stud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4): 133-152.

[9] Rose S, Clark M, Samouel P, et al. Onlin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e-retailing: An empirical model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2, 88(2): 308-322.

[10] Parsa H G, Cobanoglu C. Building a model of commitment for generation Y: An empirical study on e-travel retailer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4): 833-843.

[11] Huang Y C, Backman S J, Backman K F. The impacts of virtual experiences on people’s travel intentions [J].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0, 1(1):555-566.

[12] Gao L, Bai X. Online consumer behaviou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ebsite atmospheric induced flow: Insights into online travel agenci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4, 21(4): 653-665.

[13] Kamaladevi B.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 retailing [J]. Business Intelligence Journal, 2010, 3(1): 37-54.

[14] Puccinelli N M, Goodstein R C, Grewal D, et al.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 retailing: Understanding the buying proces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9, 85(1): 15-30.

[15] Verhoef P C, Lemon K N, Parasuraman A, et al. Customer experience creation: Determinants,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9, 85(1): 31-41.

[16] Csikszentmihalyi M. Play and intrinsic rewards [J].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75, 15(3): 41-63.

[17]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22.

[18] Csikszentmihalyi M, LeFevre J.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5): 815-822.

[19] Hoffman D L, Novak T P.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 60(3): 50-68.

[20] Hoffman D L, Novak T P. Flow online: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prospects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9, 23(1): 23-34.

[21] Novak T P, Hoffman D L, Yung Y F.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J]. Marketing Science, 2000, 19(1): 22-42.

[22] Meyer C, Schwager A.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7, 85(2): 117-126.

[23] Gentile C, Spiller N, Noci G. How to sustain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An overview of experience components that co-create value with the customer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5(5): 395-410.

[24] Lemke F, Clark M, Wilson H. Customer experience quality: An exploration in business and consumer contexts using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 39(6): 846-869.

[25] Pappas I O, Pateli A G, Giannakos M N, et 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online shopping experience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14, 42(3): 187-204.

[26] Mollen A, Wilson H. Engagement, telepresence and interactivity in online consumer experience: Reconciling scholast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 63(9): 919-925.

[27] Kim T G, Lee J H, Law R.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cceptance behaviour of hotel front office system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3): 500-513.

[28] Ha H Y, Janda S, Muthaly S K.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atisfaction model in e-re-purchase situ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0, 44(7/8): 997-1016.

[29] Li Aimei, Li Xiaoping, Gao Jieyi, et al. The negative effect of pursuing positive emotion and it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23(6): 979-989. [李爱梅, 李晓萍, 高结怡, 等. 追求积极情绪可能导致消极后果及其机制探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6): 979-989.]

[30] Wei Shoubo, Cheng Yan. 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users' trust in mobile payment [J]. Systems Engineering 2010, 28(11): 9-15. [魏守波, 程岩. 移动支付中用户信任的影响要素[J]. 系统工程, 2010, 28 (11): 9-15.]

[31] Hong Hong, Xu Di, Empirical study on continuance using intention of mobile social apps: Integrating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herd behavior theory [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5, 37(5):40-50. [洪红, 徐迪. 移动社交应用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网络外部性和羊群作用的共同行为[J]. 经济管理, 2015, 37(5): 40-50.]

[32] Zhang Song, Ding Yiqiong, Zheng Daqing. Research on users ideal loyalty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ased on flow theory and commitment-trust theory [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3, 32(8):197-203.[张嵩,丁怡琼, 郑大庆. 社会化网络服务用户理想忠诚研究――基于沉浸理论和信任承诺理论[J]. 情报杂志, 2013, 32(8): 197-203.]

[33] Chen Jie, Cong Fang, Kang Feng. Influential factor analysis of consumers’ online purchase behavior: A flow experience approach [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9, 12(2):133-140. [陈洁, 丛芳, 康枫. 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 12(2): 133-140.]

[34] Li Man, Ma Qinhai, Zhao Xiaoyu.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servicescape on online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inten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27(4): 86-96. [李慢, 马钦海, 赵晓煜. 网络服务场景对在线体验及行为意向的作用研究[J]. 管理科学, 2014, 27(4): 86-96.]

[35] Geoffrey Gdobey.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M]. Kang Zheng, trans.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ress, 2000:21.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 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21.]

[36] Xie Yanjun, Peng Dan. Tourism, tourist experience and signs: A review of related studies [J]. Tourism Science, 2005, 19(4): 109-113. [谢彦君, 彭丹.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 旅游科学, 2005, 19(4): 109-113. ]

[37] Li Xinjian, Study on tourism experience: Progress and pondering [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6): 90-95. [厉新建. 旅游体验研究: 进展与思考[J]. 旅游学刊, 2008, 23(6): 90-95.]

[38] Wu Maoying, Pearce L P.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ourism studies [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 39-46. [吴茂英, Philip L Pearce. 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学刊, 2014, 29(1): 39-46.]

[39] Zhang Ye. Leisure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in a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9): 109-113. [张野.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休闲及相关概念的考察[J]. 旅游学刊, 2013, 28(9): 109-113.]

[40] Borrie W T. Measuring the Multiple, Deep, and Unfolding Aspects of the Wilderness Experience Using th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D]. Virginia: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1995.

[41] 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2): 205-223.

[42] Finneran C M, Zhang P. A person-artefact-task (PAT) model of flow antecedents in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3, 59(4): 475-496.

[43] Marchionini 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Electronic Environmen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76.

[44] Compeau D R, Higgins C A. Applic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training for computer skills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5, 6(2): 118-143.

[45] Wang Tao, Wang Haijun. Would customer participation certainly cause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self-regulatory state and consistency of participation methods on satisfaction [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8, 11 (3): 4-11. [汪涛, 望海军. 顾客参与一定会导致顾客满意吗?――顾客自律倾向及参与方式的一致性对满意度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 (3): 4-11.]

[46] Shim S, Eastlick M A, Lotz S L, et al. An online repurchase intentions model: The role of intention to search: Best Overall Paper Award―The Sixth Triennial AMS/ACRA Retailing Conference, Decision made by a panel of Journal of Retailing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 77(3): 397-416.

[47] Steuer J.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2, 42(4): 73-93.

[48]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MIS Quarterly, 1989: 319-340.

[49] O'Cass A, Carlson J.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website-induced flow in professional sporting team websites [J]. Internet Research, 2010, 20(2): 115-134.

[50] Zhao L, Lu Y, Wang B, et al. What makes them happy and curious online? An empirical stud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e fro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56(2), 346-356.

[51] Mathwick C, Rigdon E. Play, flow, and the online search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4, 31(2): 324-332.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21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诚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基本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最终会使旅游业得不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以创建和谐旅游为基点,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若干问题展开探讨,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内对旅游者的界定,通常认为“旅游者是指离开常驻地到异地,时间不超过一年,进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或其他形式旅游活动的人”。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费活动。因此作为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除了具有旅游者的特性外,还具有消费者的特性。旅游消费者从法律本质上讲就是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由此,本文认为旅游消费者是指从旅游市场购买、使用旅游商品或接受服务,满足旅游需求的人。

旅游消费者权益是指受国家旅游法律、法规或有关制度所保护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旅游者的权利或利益。具体而言,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二是知情权,即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对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享有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三是自主选择权,即旅游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者。四是公平交易权,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获得公平交易条件和公平交易结果的权利。五是获得赔偿权,即旅游消费者因接受旅游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六是受尊重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旅游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2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2.1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构建和谐旅游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与和谐旅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旅游,和谐旅游又是推动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不可否认,侵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便是旅游不和谐的声音之一。它不仅阻碍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旅游的构建。因此,构建和谐旅游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和谐旅游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旅游消费者参加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的旅游经历来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会影响旅游消费者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甚至会激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这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对和谐旅游的构建更是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旅游业只有向旅游消费者提供高质、优效的服务,把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其工作的首要目标,理顺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以旅游消费者为本

所谓和谐旅游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和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到旅游消费法律关系中,就是要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把旅游消费者放在旅游各项工作的主体地位上来,通过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必将打击其出游的积极性,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只有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3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导致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旅游立法的原因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先后进行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性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这些通用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较多,内容较为抽象,没有具体规定旅游业的相关权利义务,难以解决旅游纠纷中的矛盾,进而体现对旅游消费者的特殊保护。另一种是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包括《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但由于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旅游局或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在司法实践中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较,我国旅游立法表现得相对滞后,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这不仅不利于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旅游执法的原因

我国旅游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即旅游局或旅委会);二是国家、省、地市三级旅游质监所,个别旅游业发达的县级旅游局也成立了质监所,经过授权取得了行政执法权;三是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大队或旅游监察大队,从公安、工商、旅游、物价、交通、文化等部门抽调人员,采取委托授权、集中办公、统一行动的方式执法。 转贴于

目前,我国旅游行政执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些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和旅游相关法规不熟悉,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结果不公正等现象。二是旅游执法经费欠缺。目前旅游执法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旅行社缴纳的质量保证金存款利息的一部分,经费的不足影响着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执法工作。

3.3 旅游消费者的原因

旅游消费者自身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旅游消费者在出游前,没有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选择哪些救济途径来维权;等等。由于旅游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差,导致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不能积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完善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议

4.1 完善旅游立法

最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最有利于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与强大的旅游经营者相比较,旅游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法律的天平应当向弱者倾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纷纷制定了旅游基本法。而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基本法,在立法上只是效力较低的旅游法规、规章和一些通用的法律法规,这不符合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旅游基本法,对旅游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完善旅游专项立法,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增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如《合同法》中实现旅游合同的有名化。通过建立完善旅游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对此立法部门应有足够认识。

4.2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是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又一重要环节。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多形式的执法渠道。如加强对旅游投诉的受理,提高处理投诉的效率;引导旅游消费者利用消费者协会的渠道来解决纠纷;积极争取参与综合执法、集中处罚权试点等。其次,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执法要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其法制观念,增强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最后,解决旅游行政执法经费问题。例如设立旅游行政执法专项经费,从物质上保障旅游行政执法的落实。

4.3 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在旅游活动中,当遇到旅行社缩短行程,减少景点,住宿、车辆、用餐标准与合同不符,导游讲解差等问题时,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中不少旅游消费者对上述问题采取了能忍则忍的态度,不清楚如何维权。对此,首先要开展旅游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旅游消费者明白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如何避免旅游消费陷阱;了解相关旅游消费维权的时效期限规定,以免延误最佳的维权期限等。其次,旅游消费者也应当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旅游消费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合法旅行社,并同其签订旅游合同;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保留旅游消费凭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参考文献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21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诚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基本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最终会使旅游业得不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以创建和谐旅游为基点,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若干问题展开探讨,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内对旅游者的界定,通常认为“旅游者是指离开常驻地到异地,时间不超过一年,进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或其他形式旅游活动的人”。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费活动。因此作为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除了具有旅游者的特性外,还具有消费者的特性。旅游消费者从法律本质上讲就是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由此,本文认为旅游消费者是指从旅游市场购买、使用旅游商品或接受服务,满足旅游需求的人。 

旅游消费者权益是指受国家旅游法律、法规或有关制度所保护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旅游者的权利或利益。具体而言,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二是知情权,即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对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享有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三是自主选择权,即旅游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者。四是公平交易权,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获得公平交易条件和公平交易结果的权利。五是获得赔偿权,即旅游消费者因接受旅游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六是受尊重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旅游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2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2.1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构建和谐旅游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与和谐旅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旅游,和谐旅游又是推动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不可否认,侵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便是旅游不和谐的声音之一。它不仅阻碍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旅游的构建。因此,构建和谐旅游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和谐旅游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旅游消费者参加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的旅游经历来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会影响旅游消费者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甚至会激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这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对和谐旅游的构建更是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旅游业只有向旅游消费者提供高质、优效的服务,把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其工作的首要目标,理顺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以旅游消费者为本 

所谓和谐旅游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和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到旅游消费法律关系中,就是要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把旅游消费者放在旅游各项工作的主体地位上来,通过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必将打击其出游的积极性,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只有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3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导致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旅游立法的原因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先后进行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性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这些通用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较多,内容较为抽象,没有具体规定旅游业的相关权利义务,难以解决旅游纠纷中的矛盾,进而体现对旅游消费者的特殊保护。另一种是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包括《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但由于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旅游局或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在司法实践中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较,我国旅游立法表现得相对滞后,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这不仅不利于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旅游执法的原因 

我国旅游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即旅游局或旅委会);二是国家、省、地市三级旅游质监所,个别旅游业发达的县级旅游局也成立了质监所,经过授权取得了行政执法权;三是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大队或旅游监察大队,从公安、工商、旅游、物价、交通、文化等部门抽调人员,采取委托授权、集中办公、统一行动的方式执法。 

目前,我国旅游行政执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些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和旅游相关法规不熟悉,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结果不公正等现象。二是旅游执法经费欠缺。目前旅游执法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旅行社缴纳的质量保证金存款利息的一部分,经费的不足影响着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执法工作。 

3.3 旅游消费者的原因 

旅游消费者自身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旅游消费者在出游前,没有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选择哪些救济途径来维权;等等。由于旅游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差,导致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不能积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完善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议 

4.1 完善旅游立法 

最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最有利于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与强大的旅游经营者相比较,旅游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法律的天平应当向弱者倾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纷纷制定了旅游基本法。而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基本法,在立法上只是效力较低的旅游法规、规章和一些通用的法律法规,这不符合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旅游基本法,对旅游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完善旅游专项立法,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增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如《合同法》中实现旅游合同的有名化。通过建立完善旅游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对此立法部门应有足够认识。 

4.2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是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又一重要环节。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多形式的执法渠道。如加强对旅游投诉的受理,提高处理投诉的效率;引导旅游消费者利用消费者协会的渠道来解决纠纷;积极争取参与综合执法、集中处罚权试点等。其次,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执法要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其法制观念,增强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最后,解决旅游行政执法经费问题。例如设立旅游行政执法专项经费,从物质上保障旅游行政执法的落实。 

4.3 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在旅游活动中,当遇到旅行社缩短行程,减少景点,住宿、车辆、用餐标准与合同不符,导游讲解差等问题时,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中不少旅游消费者对上述问题采取了能忍则忍的态度,不清楚如何维权。对此,首先要开展旅游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旅游消费者明白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如何避免旅游消费陷阱;了解相关旅游消费维权的时效期限规定,以免延误最佳的维权期限等。其次,旅游消费者也应当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旅游消费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合法旅行社,并同其签订旅游合同;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保留旅游消费凭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参考文献: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10)

当前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利用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将实现传统茶文化最大价值的开发,实现整个旅游经济体系化建设,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各项需要。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传统茶文化也面临着相应传承压力,因此,如何才能在目前这一社会环境下,完善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当前旅游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参与旅游已成为当前人们新的消费内容,而在人们旅游消费进一步释放过程中,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和重点。当前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仍然有着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有:首先,目前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缺乏完善系统的切入产业,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的产业链条。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体验效果,就不能依赖单一的旅游元素,其需要包含各种内容的产业链条体系。而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度实际上就从客观上影响了整个旅游活动参与的具体效果。当前在进行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由于其存在具体认知理念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使得多数旅游活动在呈现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单独特性和孤立色彩,从而使得整个旅游活动缺乏应有的动力支撑,当然,这也使得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旅游消费需求。此外,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深度和层次性较为欠缺。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其深度和层次性,主要指的是在整个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需要充分注重赋予其中应有的内涵理念,尤其是要注重产品的层次化配置和整个开发活动的持续性。但是客观的说,当前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意识和全面理念,其更注重的是旅游产业开发的活动盈利,因此使得整个旅游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当前在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对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要和具体的消费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事实上,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旅游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是满足消费者的应用要求,但是系统的看当前多数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更多是从开发者自身视角开展的,未能将消费者自身的需要系统化融入其中,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消费需要,还是整个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形式,都未能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中,因此,其完善度与消费者需求、市场需要都存在相应不足,所以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2当前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价值认知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可以看到整个传统茶文化具有以下价值:首先,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所谓经济价值,实际上指的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一系列值得被系统化开发的经济元素,而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过程中,其中有很多值得被开发的元素,尤其是其中存在丰富的物质元素可以直接被开发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其次,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上来说,其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尤其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其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其中无论是文化理念,还是文化元素,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价值就极其最值得探究。最后,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来说,整个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价值理念,传统茶文化体系是以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中存在的礼仪元素,还是相应价值规范,都能对人们的情感理念形成相应影响和引导。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越来越多人的心态存在相应不足,因此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就值得被研究和传承。

3消费者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各项要求分析

事实上,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衡量其是否满足开发要求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适应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应用要求。客观的说,虽然当前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活动有着系统化的需要,而整个旅游经济开发也迎来了全新机遇期,但是还应该认识到,如今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其对整个旅游活动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升,因此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其必须从消费者自身需要出发,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旅游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最大价值。首先,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首先需要做到将消费者自身的旅游活动需要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消费者自身的需要是整个旅游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内涵,因此,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就需要让消费者自身的理念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通过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应用需要,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理想效果。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还需要注重将多元要素融入到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在目前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化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充分注重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多元消费需要,比如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消费者的观光旅游需要,同时,还要将娱乐元素等一系列内容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从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多样需要。最后,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还需要注重创新旅游开发形式,无论是技术元素,还是其中应有的价值理念,都需要系统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对于旅游活动来说,随着科技元素应用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创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形式,提升整个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性,已经成为整个时展的必然要求。客观的说,在整个旅游市场发展分类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今在应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经济形式时,需要充分注重提升其发展内涵。

4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具体思路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想要满足人们的应用需要,就需要结合整个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融入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从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旅游消费需要。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整个旅游经济在进行开发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将当前自身所具备的各项元素与消费者和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系统化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经济开发的系统化要求,当然也未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用。因此,结合当前消费者的具体需要看,想要实现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系统化结合,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必须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通过将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我们应该清楚,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其之所以能够被有效传承,就是因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具备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内涵,而这些元素不仅是当前人们所急需的,同时也是能够展现其中应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础。因此,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系统化展现和诠释其中应有的价值内涵,才能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其次,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价值发挥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元素进行有效挖掘,通过有效融入整个市场的客观需要,从而构建满足整个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方式。系统的看,随着消费者自身参与旅游活动的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其在参与消费过程中,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观光旅游,而发展成为深层次的体验旅游。因此,在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开发利用时,要从其内涵元素的分析入手,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有效创新与完善。最后,在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过程中,应该注重从产业化和体系化视角入手,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系统化开发,通过丰富旅游元素,从而实质性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当然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想要实现其最佳效果,就需要构建与整个旅游活动相关的体系化元素建设应用,尤其是注重对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中各项服务配套项目的实质性融合,进而在满足消费者应用需要的同时,同时实现对传统茶文化价值的最有效开发。

5结语

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都极具传承价值。可以说,正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存在的具体价值,从而使得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极具开发必要性。不仅如此,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消费理念不断成熟,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整个消费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整个旅游产业经营发展并不成熟,尤其是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未能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

参考文献

[1]陆玉麒.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11-113.

[2]蒙吉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61-163.

[3]马秋芳.;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3-146.

旅游消费者论文篇(11)

1.1影响因素

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收入是决定其需求的重要因素,是需求得以实现的客观必要条件.随着收入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跟着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总需求水平与收入成正向相关关系,收入越高,需求水平也越高[11].而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由凯恩斯消费理论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12].所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其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12].旅游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外地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13],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者从家中走出,最后再回到家中.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14].其中,处于纽带位置的交通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影响重大,因此,影响旅游者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消费习惯、周围消费水准外,还应包括交通设施的质量.除此之外,居民储蓄、消费者个人偏好、心理预期等因素对消费也会有影响,但有些数据不便于获取,考虑到论文的严谨性,本文讨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公路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五个因素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影响.

1.2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设置

本文将农村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Y,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X3、公路营业里程X4、铁路营业里程X5作为解释变量.

1.3样本数据

国家历年的统计年鉴从1994年开始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各类数据进行公布,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从1994~2009年的16组数据进行分析。

2模型的建立

2.1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为:Y=b0+b1X1+b2X2+b3X3+b4X4+b5X5+u,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1、X2、X3、X4、X5为解释变量,u为随机项,b0、b1、b2、b3、b4、b5为常数项.

2.2参数的估计

2.2.1计算解释变量相关系数

利用Eviews软件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X3、X4、X5数据,操作可得相关系数矩阵.由表2可以看出,X1与X4、X5之间,X3与X4、X5之间,X4与X5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可能存在共线性,所以,需要对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来消除多重共线性。

2.2.2消除多重共线性

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按照R2从大到小排序为:X3、X5、X2、X1、X4.以X3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首先加入X5回归结果为:Y=-258.24+0.29X3+35.84X5.但是,常数项、X3、X5的Prob值分别是0.1155、0.1570、0.3479,不显著,所以,剔除X5.加入X2回归得:Y=426.31+0.33X3-4.35X2.常数项、X3、X2的Prob值分别是0.0473、0.0011、0.0131,均小于0.1,保留X2.继续加入X1回归得:Y=605.05+0.09X3-5.31X2+0.03X1.但是,常数项、X3、X2、X1的Prob值分别是0.0117、0.5269、0.0039、0.0913,其中X3的P值不显著,所以,X1予以剔除.加入X4回归得:Y=615.97+0.16X3-5.5X2+0.2X4.同理,因为X3、X4的Prob值为0.3209和0.2402,将X4剔除.

2.2.3多元回归方程

经过上述操作可知,最终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426.31-4.35X2+0.33X3.对应的t值分别为2.19、-2.873、4.149,R2为0.824,F值为30.443.其中可决系数R2=0.824,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有显著影响.

3模型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的模型能否揭示经济现象中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否应用于实践,还要取决于模型能否通过检验.

3.1经济意义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b2<0,b3>0,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减少的;随着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增加的,所以所估计的模型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而且,b3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增加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就会增加33元.

3.2统计意义检验

统计意义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表如表4所示.

4建议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繁荣,农村旅游市场显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基于扩大内需和新农村建设等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市场,不仅能为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1加强国内农村居民旅游的理论研究

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学者对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还仅限于旅游者特征、开发策略等定性研究上,定量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应加强国内农村居民旅游的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地了解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经济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居民旅游理论,引导政府和旅游企业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在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思想,激发其旅游动机.

4.2优化农村居民旅游的产品结构

从本文的样本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约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1/3.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并没有把农村居民作为重要的市场进行开发,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没有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导致农村旅游市场至今仍没有阶段性的进展.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存在很显著的相关性,这充分说明了旅游消费的攀比性.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刺激其消费.

4.3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