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旅游业经营范围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56

旅游业经营范围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1)

在梳理国家有关“营改增”政策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分析“营改增”影响必须注意下列中国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与成本结构的基本特点:

第一,旅游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一般要占40%左右。例如,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与浩华管理顾问公司的《2014中国饭店业务统计》,2013财政年度中国旅游饭店薪金及有关开支要占费用总额的38%~43%之间。人力成本目前是无法产生进项税进行抵扣的。

第二,旅游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对象是个人与家庭消费者,“营改增”的试点文件规定:个人与家庭的消费凭证不能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但旅行社中有大量的业务都是以“消费者”的形式出现的。

第三,旅游是由游客到异地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需求与供给活动,其供应链具有跨地区与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因此,只有当地与异地相关的行业同时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时,才有可能获得由供应方提供的作为进项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例如,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在海外发生的由旅行社承担的全部费用,由于不能获得中国政策规定的增值税发票,就不能进行抵扣。

第四,旅游饭店与旅游景区点(特别是类似主题公园等人造景点)有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建筑与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建筑维修与固定资产投资费用较大。按照目前已经出台的进项税抵扣政策,建筑、建筑维修部分尚未列入抵扣范围,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已经列入抵扣范围,但原来已经投入的固定资产尚未列入抵扣范围。

第五,财政部与税务总局拟在2015年出台的“营改增”方案中规定的“新增不动产进项税100%纳入抵扣范围”政策,存在的问题是尚未对不动产具体包括的内容与适用范围进行明确说明,因此,尚不清楚有哪些部分适用于旅游企业。

对旅游企业而言,为了保证“营改增”后税负降低或与之前大致持平,其关键要求是:第一,要将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点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纳入抵扣范围;第二,要将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点的建筑和维修费用的进项税纳入抵扣范围;第三,要规定以前年度尚未抵扣过进项税的固定资产适用进项税抵扣。

第六,旅游企业难以获得构成其进项税抵扣重要组成部分的增值税抵扣发票,如航空票据、火车票据等。其原因主要有:(1)一般交通票据都由游客私人持有,难以收集;(2)由旅行社为游客个人与家庭代办的消费凭证,往往发票金额小,但由于游客数量多,导致票据张数多,收集与管理的工作量大。

第七,部分旅游企业供应商可抵扣的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难以收集,如饭店餐饮部采购的鲜活食品等。

第八,旅游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其就业拉动力大,具有显著的促进就业的社会效益。因此各国政府普遍采取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政策。

第九,建议对“营改增”中的税负增加的旅游企业,财税部门应给予“营改增”临时补贴政策。

二、“营改增“对中国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如果旅游企业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适用财政部与税务总局拟在2015年出台“营改增”方案中的“生活服务业适用6%的增值税率”,即由目前营业税率5%(旅游饭店与旅行社)或3%(旅游景区点门票收入)改为增值税率6%,会对不同旅游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营改增”对中国旅游饭店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1)据《201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统计,2013年全国星级饭店实际缴纳的营业税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是5.694%。

旅游饭店企业实施“营改增”,如果适用6%的增值税率,通过对上海锦江国际集团所属五星级饭店样本测算,通过进项税抵扣销项税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3.4%~4.85%之间,总体能够获得略微减少其税负的效果。

(2)建议将旅游饭店购买的建筑装修劳务及酒店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范围。因为建筑装修费是酒店业的非常重大的成本支出。另外,财政部与税务总局拟在2015年出台“营改增”方案中已将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应税范围,建筑业具备提供增值税发票的可能性,可以实现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衔接。

(3)基于财政部与税务总局拟在2015年出台“营改增”方案中已经将不动产的购买纳入可抵扣范围,建议不动产的经营性租赁费用也纳入可抵扣范围。因为有不少旅游饭店或饭店集团采用长期租赁不动产方式经营饭店。对经营性的不动产的长期租赁合同,建议将其租金支出纳入可抵扣范围,实现与不动产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衔接。

(4)建议所有的进项税抵扣全部按照取得的增值税发票进项税额实际抵扣,无论其税率高于或者低于旅游企业自身的适用税率。

(二)“营改增”对中国旅行社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1)据《201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提供的数据测算,2013年全国旅行社缴纳的营业税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是4.145%o左右,接近0.4%。

旅行社实施“营改增”,如果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税负的增加与减少主要看:一是否能够延续差额纳税政策。二是否能获得足够的进项税抵扣发票。如果继续延续差额纳税政策,并能够获得足够的进项税发票,实际税负将会减少。如果不能,可能会导致实际税负比“营改增”前高。

(2)旅行社企业取得进项税发票困难。很多旅行社业务由于目前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导致无法抵扣。例如,农家乐费用、居民境外旅游所有费用、旅行社当地接待费用、过桥过路费用等,其中,境外费用甚至无法完全取得发票。另外,机票、火车票、签证费等均为游客个人抬头,目前也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而且,上述费用在目前营业税差额征收中均为成本抵扣项目,因此,若实行增值税,会产生由于可抵扣进项税较少导致旅行社税负增加的结果。

(3)由于原旅行社是实行差额征税即按照营业收入减营业成本后的差额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因此,即使是现在的增值税中的成本可以全部抵扣的话,其6%的增值税税率也要高于原来5%的营业税税率。而如果在业务操作中还有发票不齐全或不能扣税的因素存在的话,则进项税的抵扣额度还要小,新增加的税负就更多了。所以,建议从有利于旅行社发展的角度,适当降低增值税的税率,可以按照“营改增”前全国旅行社行业的税负平均水平来核定;或视同旅行社的成本为自动全部抵扣进项税,将增值税税率核定在3%以下;或核定固定增值税税率在3%。以下。

(4)必须在全国全行业推行增值税发票制度。如果未在全国和各行业都开展“营改增”的情况下,旅行社的“营改增”将会使旅行社企业的税负大量增加,也就必将会影响其经营业务的开展。

(5)政府部门对旅行社应该有一定的特殊政策。旅游业务中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与“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内容相近的,如餐饮、住宿、交通等,都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内容,也是旅行社的主营业务。按目前规定,这些行业都不具备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资格或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那就会影响旅行社的经营业务,影响旅行社的进项税抵扣数量。

(6)对入账发票的理解和宽容。允许对特定的业务有一定比例的白条或复印件纳入抵扣范围,包括非正规的发票或收据,可采用对待农产品销售发票的方式,即“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做进项税的纳税扣除。

(7)在无法留存发票正本的情况下,建议对特定的项目可以用发票(票证)的复印件替代正本发票。建议税务部门考虑允许用火车票的复印件来替代火车票正本作为财务报销的发票附件给予抵扣进项税,或者是授予火车站可以另外开具发票作为报销凭证的权力。

(8)允许出境业务的境外发票(账单)做进项税的抵扣。境外还有许多情况是现金交易而不能取得发票的,如地铁、出租车等,餐馆的发票就是手写的。

(9)根据旅行社的经营特点,给予一定幅度的导游、司机和志愿者、辅助人员的带团津贴,以签收单入账。

(10)以团队业务结束的日期为销售实现、纳税计算的日期,以解决预先开发票就要纳税导致现金流减少的问题。在旅行社的实务操作中,有的是资金并没有收到只是在走内部的申请流程时就开出了发票,即需要1~3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款项。因此,旅行社除了需要垫付较多业务成本资金外,还需要承担开票后的税金支付。而这些预交的税负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抵扣完。建议能根据旅行社业务操作的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以团队业务实际完成结束后为计税日期。

(11)因旅行社收进的发票量大面广,要核销的工作量巨大,请酌情考虑免除一一核销工作,否则需花费大量的人工。

(三)“营改增”对中国景区点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1)据《201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提供数据测算,2013年全国旅游景区缴纳的营业税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是3.7285%,接近3.73%。

(2)“营改增”后,即由原来3%的营业税率改为6%的增值税率,对固定资产投资量大的旅游景区点,如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限公司(5A级景区)和上海锦江乐园,由于门票收入要占其总收入的80%~90%,全部没有抵扣项,会使它们的实际税负由原来的占营业收入的3%提高到占营业收入的5%~6%左右。

(3)“营改增”后,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旅游景区业务板块,会使它的实际税负由原来占营业收入的3%提高到占营业收入的5%~6%左右。

(4)“营改增”后,对以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点,如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据测算会使它的实际税负由原来占营业收入的3%提高到占营业收入的4.73%,约增加1.73个百分点。

(5)如果要将旅游景区点企业的营业税率3%改为增值税率6%,又要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或者不增加税负的目的,就要保证有足够多的进项税可以抵扣。有关降低税负的建议如下:

1)旅游业作为生活服务业,直接服务于百姓生活消费,没有什么附加值,经营链条短,几乎没有上下游环节,建议简易设置税制结构。

2)考虑到旅游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投入较大,对解决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适度抵扣人力成本。

3)考虑到旅游服务业抵扣项目少,取得增值税抵扣专用发票难的因素,建议给予抵扣成本的加成计算,提高抵扣比例。

4)财政部与税务总局拟在2015年出台的“营改增”方案中,旅游景区点可以作为进项抵扣的仅为不动产。不动产一般为土地、房屋及建筑物,范围太狭窄,对旅游企业的普惠性不够。建议将固定资产中的运输设备、机器设备也纳入可以作为进项抵扣的范围,与目前运输业的增值税抵扣税目政策一致。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2)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深化,网络经济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营销方式、营销内容、营销渠道等都发生了变革,为传统的旅游营销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1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的发展方向

1.1营销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的发展也是一样。在传统的旅游营销中,旅游营销要受到来自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营销范围有限,营销对象范围也有限,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得以突破这一藩篱。旅游营销突破时空的制约,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营销,有利于扩大其营销范围,突破现有的市场细分,扩大其营销对象范围,实现更为广泛的营销。

1.2营销渠道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的渠道实现了多样化的发展。通过微博、QQ、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都可以实现旅游营销,渠道多样化,打开了旅游营销新的发展视角。营销渠道多样化使得旅游营销不再受限于一种或几种营销渠道,而是可以通过多种营销渠道的组合,使其营销范围得以扩大,并可针对不同的受众,制定定制性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方案。

1.3营销成本可掌控

互联网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拥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即成本低廉。许多营销渠道都是免费的,如微博、QQ,通过这些渠道进行营销,企业的营销成本投入较低,实现了成本的降低。然而,旅游企业若想进一步扩大其营销的影响力,也可通过提高网络营销投入成本,实现更好地营销。如通过百度的商业推广项目,使得消费者只需要进行相似内容的检索,也可以接收到相关的营销内容。基于此,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旅游营销成本可以根据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使得企业能更好地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营销目标与营销策略。

2如何实现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的创新

2.1改变原有营销理念

传统的旅游营销是单向的,往往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营销内容,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而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旅游营销,改变的传统的营销方式,网络的互动性使得旅游营销的双向性成为了可能。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要实现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在进行旅游营销时,通过网络与消费者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喜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在进行营销宣传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将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得消费者在接受了旅游产品后,了解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使得旅游营销创造更多的“回头客”。另一方面,在传统营销中,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并无当前之紧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必须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了复合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营销的创新。

2.2实现营销方式的创新

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旅游营销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同旅游企业都拥有着网络旅游营销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实现营销方式的创新。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旅游营销必须具备新颖性、吸引性与定制性。要实现新颖性,在网站设计时,需要结合自身旅游营销的内容,亮出自身营销的特点与优势,使得消费者在进入网站时眼前一亮。而吸引性则可以通过体验式营销来实现,当前,网络虚拟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网络虚拟旅游,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该网站所带来的体验式营销,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最后,定制性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更喜欢自由行这种方式,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结合人们这种心理,制定个性化的定制旅游,也是当前旅游营销的一个方向,需要重点进行把握。最后,旅游费用也是消费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旅游营销,可以设立消费者的讨论专区,了解消费者对于旅游费用的态度与可接受的范围,结合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2.3组合利用不同营销渠道

网络环境给旅游营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渠道,为了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应当组合利用当前的多种营销渠道。不同的营销渠道所针对的受众有所不同,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当根据营销渠道的受众制定具体的营销方案。如针对微博用户,在推出传统的营销方案时,还应当增加受到青年人所喜爱的新的旅游产品,或针对学生群体、情侣等特殊主体的旅游产品,使得营销对象更为针对化,提高营销的质量。此外,不同的营销渠道还具有互补的作用。如传统网站与微信公众号所针对的受众,既有共同的部分,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部分,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渠道的受众进行互补,使得营销范围尽可能地扩大。

3结束语

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营销具有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特点。要在激烈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实现发展,必须创新传统营销,改变传统营销观念,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创新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关注,组合利用不同的营销渠道,才能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

作者:王伟霞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3)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各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品牌更鲜明、效益更佳的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旅游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马海鹰,2004)。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业要素的流动、共享,达到旅游经济增长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之目的,最终扩大地方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区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观驱动力有:

1.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由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及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资源互补通常是区域间旅游业联合的基础,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为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过程中,经济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张,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逐步加快。

原有区域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要素扩张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大和客源市场半径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区域限制,向区域外更大范围流动。区域合作为这种扩大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一般选择资源、劳动力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联合提高了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以著名的饭店集团为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联合,为这些国家的旅游接待业和旅游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有力证明。

3.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旅游行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有些产业甚至把信息作为赢利的核心,如旅行社业。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合作开发与共同管理,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

许多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跨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会共同拥有某些独立旅游资源实体的一部分,如一条风景河流流经几个区域(地区或国家),一座山脉跨越几个区域,一片森林覆盖地涉及到几个区域,等等。这样,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如果不进行区域协作,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相邻区域要么没有能力(如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开发,要么不愿意开发或暂不考虑开发(由于利益难以协调的缘故),最终共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这是各区域都不愿出现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的跨地域性,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合作,也无法实现资源开发;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开发,而不顾及到其他区域,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这种“不合作”多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区域之间最终会“艰难”地走到谈判桌旁,开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无论这种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都是有益处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区域之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最终形成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业的共同管理的内在动力机制。

5.减少地区冲突,缓和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且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及社会交往中会触及其他区域的利益,由此产生区域冲突。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和项目的建设,旅游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区域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利益损失,区域之间常会选择协商方式实现联合协作,共同解决产生冲突的问题,以缓和紧张的区际关系,保持各自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间的联合不仅具有经济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意义。

6.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业区域合作,政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即在进行旅游业合作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政治上的信任与联盟。有的区域合作目标是要在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如欧洲联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地区,以与北美和亚洲抗衡。近年来,东盟的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范围扩大到非东盟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日、韩三国。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区域化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旅游业成为“10+3”组织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旅游业合作是促进“10+3”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区域利益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已成为必然。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者和核心力量,是区域利益的主要实现者。区域之间的企业联合协作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主体,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驱动力主要有:

1.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

规模经济,又名规模效益,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资产总量、原料来源、市场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区域的要素供应、市场需求都不能适应企业的扩展,企业就向外拓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寻求新的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通过兼并、合资合营、收购、重组、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与区域州同类企业或区域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自身的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范围经济是由企业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优势,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优势。在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更具有范围经济的优势。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1]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01)。

[2]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03)。

[3]曹扬。进步完善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j].商业时代,2006,(01)。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4)

    提示二:认清旅游广告规范的旅游广告,应有旅行社的名称、许可证号和法人代表等内容。不规范的广告往往是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的个人或机构,在广告中既无企业名称,又无办公场所,冠之以″某某假期″、″某某之旅″的名称,联系方式仅为手机,旅游质量无法保证。

    提示三:确认旅行社资质旅行社是许可经营的行业,出境游更是特许经营的业务。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5)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各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品牌更鲜明、效益更佳的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旅游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马海鹰,2004)。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业要素的流动、共享,达到旅游经济增长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之目的,最终扩大地方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区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观驱动力有:

1.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由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及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资源互补通常是区域间旅游业联合的基础,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为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过程中,经济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张,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逐步加快。

原有区域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要素扩张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大和客源市场半径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区域限制,向区域外更大范围流动。区域合作为这种扩大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一般选择资源、劳动力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联合提高了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以著名的饭店集团为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联合,为这些国家的旅游接待业和旅游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有力证明。

3.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旅游行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有些产业甚至把信息作为赢利的核心,如旅行社业。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合作开发与共同管理,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

许多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跨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会共同拥有某些独立旅游资源实体的一部分,如一条风景河流流经几个区域(地区或国家),一座山脉跨越几个区域,一片森林覆盖地涉及到几个区域,等等。这样,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如果不进行区域协作,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相邻区域要么没有能力(如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开发,要么不愿意开发或暂不考虑开发(由于利益难以协调的缘故),最终共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这是各区域都不愿出现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的跨地域性,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合作,也无法实现资源开发;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开发,而不顾及到其他区域,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这种“不合作”多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区域之间最终会“艰难”地走到谈判桌旁,开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无论这种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都是有益处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区域之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最终形成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业的共同管理的内在动力机制。

5.减少地区冲突,缓和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且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及社会交往中会触及其他区域的利益,由此产生区域冲突。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和项目的建设,旅游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区域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利益损失,区域之间常会选择协商方式实现联合协作,共同解决产生冲突的问题,以缓和紧张的区际关系,保持各自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间的联合不仅具有经济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意义。

6.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业区域合作,政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即在进行旅游业合作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政治上的信任与联盟。有的区域合作目标是要在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如欧洲联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地区,以与北美和亚洲抗衡。近年来,东盟的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范围扩大到非东盟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日、韩三国。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区域化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旅游业成为“10+3”组织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旅游业合作是促进“10+3”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区域利益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已成为必然。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者和核心力量,是区域利益的主要实现者。区域之间的企业联合协作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主体,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驱动力主要有:

1.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

规模经济,又名规模效益,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资产总量、原料来源、市场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区域的要素供应、市场需求都不能适应企业的扩展,企业就向外拓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寻求新的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通过兼并、合资合营、收购、重组、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与区域州同类企业或区域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自身的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范围经济是由企业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优势,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优势。在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更具有范围经济的优势。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6)

旅游饭店,顾名思义,是为旅游而准备的饭店,同时,在经营管理评价方面,旅游饭店也应区别于普通饭店,打造出具有自身饭店特色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本文将对该体系进行研究。

一、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1.确定完整的评价范围

在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中,应该有明确的方向,明确所需要评价的具体范围,认清旅游饭店的具体服务对象是旅客,不仅仅要关注饭店自身的食物品质,同时也要了解旅客的满意度,以及员工对于饭店的满意度。如果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评价范围,那么整个评价体系也就不会真正的完整。在一家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范围应该足够广泛,包含旅游饭店所需要评价的所有内容,同时又不过于烦琐冗杂,应该使所包含的内容精炼完整,贴合饭店自身。

2.根据饭店的不同情况构建体系

现如今,国内外的旅游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旅游饭店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对于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饭店自身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因为存在国内外生活习惯不同、旅客消费水平不同、旅游景点不同、饭店特色不同等情况,所以旅游饭店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因地制宜,贴合饭店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构建一个与旅游饭店自身情况吻合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

二、目前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范围不完整

在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中,有很多饭店仍然抓不住重点,不明白评价体系是针对哪些方面问题做出的评判。有的饭店避重就轻,只关注表面问题,不去深刻思考饭店的长远发展;有的饭店则盲目关注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没有针对性,评价内容中出现过多的冗余,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得不到高效的反馈,这样的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反而拖慢了饭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设明确规定评价范围,而不是得过且过,根据管理人员的自身情况来确定需要进行评价的范围。

2.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最好的不一定适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然而很多旅游饭店在构建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考虑到自身饭店的实际情况,而是完全的照搬照抄。不考虑饭店规模大小,直接将知名企业的评价体系应用到饭店中,不考虑实际情况,过于脱离现实,使评价体系不能很好的应用,降低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在某种程度上拖慢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个不合适饭店自身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存在或许并不能在饭店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在某些方面影响饭店的未来发展。

3.对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不够重视

就目前来看,很多饭店的领导阶层对于经营管理评价体系都不是很重视,认为只要饭店有盈利有效益就可以了,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为了旅游饭店的效益服务的,既然已经有了足够的效益,那么旅游饭店中是否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种理论相信很多领导都会认同,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短视,如果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那么久而久之,饭店的内部将会积累很多弊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旅游饭店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三、旅游店评价体系的解决方法

1.明确旅游饭店评价范围

在一家旅游饭店中,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饭店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所谓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就是要明确该体系的涉及范围,即――经营、管理、评价三个方面。在饭店的经营中,主要涉及的是食品营业收入、住房收入和房间入住率,以及员工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接下来会有介绍。在任何企业中都不会缺少管理这一个环节,在一个旅游饭店的管理中,包含着饭店的方方面面――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最后一点就是满意度,满意度不仅仅是针对顾客的,同时也要关注饭店员工的满意度(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详细介绍)。根据以上的论述,笔者整理了一个结构图,来明确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范围。

2.提高对于经营评价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旅游饭店的领导阶层,只有领导对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饭店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地应用于饭店,为饭店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在这里,笔者建议旅游饭店的领导阶层应该“多听多看”,不仅仅关注外界变化也多关注饭店自身,同时提高领导自身对于评价体系的认知,这样才能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一个饭店的重要性。

3.关注员工满意度

一家饭店中,员工大多是工作在基层的,地位不高也没有决策权,但是他们有和旅客接触的机会,同时能关注到饭店的每一个角落,了解饭店自身存在的弊端,所以员工的满意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也一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总结

本文通过对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从而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现状。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经营业绩、管理水平、顾客及员工对于饭店的满意度三个方面,同时文中也给出了具体的构建模式,当然,再具体构建过程中,仍然要切合饭店自身来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7)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各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品牌更鲜明、效益更佳的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旅游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马海鹰,2004)。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业要素的流动、共享,达到旅游经济增长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之目的,最终扩大地方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区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观驱动力有:

1.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由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及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资源互补通常是区域间旅游业联合的基础,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为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过程中,经济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张,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逐步加快。

原有区域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要素扩张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大和客源市场半径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区域限制,向区域外更大范围流动。区域合作为这种扩大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一般选择资源、劳动力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联合提高了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以著名的饭店集团为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联合,为这些国家的旅游接待业和旅游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有力证明。

3.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旅游行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有些产业甚至把信息作为赢利的核心,如旅行社业。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合作开发与共同管理,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

许多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跨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会共同拥有某些独立旅游资源实体的一部分,如一条风景河流流经几个区域(地区或国家),一座山脉跨越几个区域,一片森林覆盖地涉及到几个区域,等等。这样,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如果不进行区域协作,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相邻区域要么没有能力(如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开发,要么不愿意开发或暂不考虑开发(由于利益难以协调的缘故),最终共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这是各区域都不愿出现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的跨地域性,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合作,也无法实现资源开发;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开发,而不顾及到其他区域,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这种“不合作”多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区域之间最终会“艰难”地走到谈判桌旁,开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无论这种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都是有益处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区域之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最终形成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业的共同管理的内在动力机制。

5.减少地区冲突,缓和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且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及社会交往中会触及其他区域的利益,由此产生区域冲突。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和项目的建设,旅游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区域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利益损失,区域之间常会选择协商方式实现联合协作,共同解决产生冲突的问题,以缓和紧张的区际关系,保持各自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间的联合不仅具有经济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意义。

6.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业区域合作,政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即在进行旅游业合作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政治上的信任与联盟。有的区域合作目标是要在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如欧洲联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地区,以与北美和亚洲抗衡。近年来,东盟的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范围扩大到非东盟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日、韩三国。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区域化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旅游业成为“10+3”组织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旅游业合作是促进“10+3”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区域利益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已成为必然。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者和核心力量,是区域利益的主要实现者。区域之间的企业联合协作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主体,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驱动力主要有:

1.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

规模经济,又名规模效益,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资产总量、原料来源、市场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区域的要素供应、市场需求都不能适应企业的扩展,企业就向外拓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寻求新的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通过兼并、合资合营、收购、重组、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与区域州同类企业或区域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自身的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范围经济是由企业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优势,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优势。在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更具有范围经济的优势。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8)

一、参创对象

全县范围内的旅游企业。包括各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A级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等旅游企业。

二、创建内容

创建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内容开展:

(一)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旅游行业管理规定,服从行业管理,守法经营。

(二)诚实守信。重合同、守信用,重视诚信建设,有组织机构或专人负责;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常规教育和宣传,学习有计划、有落实,职工信用意识强,企业信誉好。公开服务项目、标准、价格,无欺骗和误导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无虚假、超范围和不正当竞销广告及宣传。

(三)制度健全。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等方面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职责分明,运作规范,成效明显。

(四)服务优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服务质量优良,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建立“首问负责制”,消费者反映良好,无严重的服务质量投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技能大赛等活动,并获得较好名次。

(五)接受监督。自觉接受政府、社会和舆论监督,设置顾客意见簿,公布群众监督举报电话。投诉率低,投诉处结率达到100%。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便利和支持。

(六)履行责任。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

三、时间部署

(一)部署动员阶段(2012年3月):

(1)制定创建活动方案,成立创建活动领导组,下发文件,组织旅游企业召开动员会。

(2)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

(二)全面创建阶段(2012年4月—10月)

(1)各参创单位对照创建标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创建措施、成立创建机构、制定创建计划、自查整改,落实措施,积极创新举措,开展创建活动。

(2)向社会公布企业承诺、监督电话。大力宣传创建活动重要意义。

(3)旅游局根据月度、季度和节前检查情况和企业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日常检查考核,督促企业进行整改提高。

(4)组织行风监督员明查暗访。

(三)验收评比阶段(2012年11月)

(1)企业申报。各旅游企业根据自评得分情况,积极申报“县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填写《“县诚信旅游示范单位”申报表》一式两份,于11月10日前报县旅游局质量管理科,电话。

(2)评比验收。诚信旅游评审组将按照创建要求、企业日常得分情况(占30%)和《县诚信旅游企业考核评分表》逐项打分(占60%)和社会公众网上测评情况(占10%)对各旅游企业进行综合审核评比,产生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入选名单。

(3)将入选名单在旅游网上公示,进一步征询意见,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的情况最后确定名单。

(四)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2月底)

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公布创评结果,对“县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入选旅游企业颁发牌匾,并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宣传,优先推荐参与各类评先评优。“县诚信旅游示范单位”称号不搞终身制,每两年创建或复核一次。如有重大失信行为和重大违规、违纪等行为发生,一经查实,即取消荣誉称号,收回牌匾,取消两年内评选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证我县诚信旅游创建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县旅游局成立诚信旅游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具体名单如下: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9)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旅游产业、服务旅游经济发展,按照教育、规范、监督并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物价、技监等相关部门,按照“条块结合、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集中打击”的要求,集中时间和力量,重点对长期阻碍我市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进行综合整治。

二、工作目标

以“迎*、保平安、促和谐、提质量、谋发展”为目标,通过20*年的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打击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打击假冒星级酒店,打击“摩的”围、追、拦、截外地车辆及社会闲散人员私揽旅游业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有效遏制欺客宰客,沿路揽客等现象,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环境”的目标。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者满意度,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整治内容及工作方法

(一)开展对旅行社的专项整治

1、加大对无证经营旅游业务的打击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核。重点对网络及其它广告媒体进行检查,对非旅行社的单位及个人以招徕旅游业务为目的进行宣传的,坚决予以取缔。

2、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通过日常检查及业内举报、游客投诉等,对国内旅行社经营出入境旅游业务的,对没有出境权的国际社经营出境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查处,特别是对因超范围经营导致安全事故,或因服务质量等问题造成游客投诉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3、打击低于正常成本价格参与竞销的行为。通过检查旅行社与组团社来往传真及接待合同,广告宣传品等,对以超低价招徕接待旅游团队的恶性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4、规范旅行社的广告宣传行为。通过对旅行社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所做的广告进行检查。重点查处以虚假广告及旅游信息、欺骗性旅游合同招徕游客、降低服务质量标准等违规经营行为。

5、加强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监管。利用派团单为抓手,规范导游上岗服务,对旅行社的行程安排、服务质量等进行检查,提高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督单》的回收比例,加强检查和统计工作,对游客满意率低于90%的旅行社,对其总经理及导游员进行约谈或培训,确保游客的满意度。

(二)加强对旅游饭店的专项整治

1、严厉打击旅游饭店的虚假宣传和攀附性广告。加强对各旅游饭店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所做的广告及宣传品的检查,对非星级酒店进行星级宣传的,或星级酒店高于本星级进行宣传的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2、加强对星级酒店使用星级标牌及标志进行监管。要求星级酒店必须将星级标牌悬挂于大堂显著位置,不得悬挂已经作废的过期星级标牌。

3、加强对旅游饭店服务质量的监管。通过举办服务员培训班、星级内审员培训班、饭店经理岗位培训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聘请有关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我市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旅游饭店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星级复核为抓手,对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设备设施严重老化,达不到相应星级要求的星级饭店进行降低或取消星级。对因酒店服务质量问题造成的旅游投诉,依法进行处理。

4、加强对旅游星级对外承包部门(特别是美容美发厅)的监管。要求旅游饭店加强对美容美发厅等对外承包部门的管理,美容美发厅等对外承包部门要依法依规,依照行业标准提供服务,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杜绝乱收费、敲诈勒索等宰客现象。对因旅游饭店对外承包部门的服务质量或敲诈勒索等问题造成的旅游投诉,首先追究饭店法人的责任,与公安部门联合,依法严厉查处。

(三)加强对旅游餐馆及购物点的整治

紧密配合工商、卫生、物价、技监等部门,加强对旅游餐馆和旅游购物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标价格、牟取暴利、私自收受回扣的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引导经营者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及服务。对欺客宰客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对因产品质量及价格欺诈导致的旅游投诉,一经查实,依法从重处理,并在媒体上给予曝光,

(四)加强对“摩的”及“野导”的整治

继续按照20*年*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坚持相关部门统一行动联合执法的原则,由公安、交警、交通运管、综合执法大队、工商、旅游、景区、度假区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整治工作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长期有效地进行依法整治。

重点整治“摩的”拉客,及围、追、拦、截外地车辆。打击村民使用假导游证、进山证从事导游活动的违法行为,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双世遗”品牌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形象,确保自驾车旅游者的安全。

(五)加强对全市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检查监督

加强对全市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漂流公司和周边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的检查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旅游企业,采取现场检查、抽查、查看旅行社客人填写的服务质量跟踪单等形式,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查处和打击导游和司陪人员各种不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整治的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旅游市场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涉旅部门要做好协调联动,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2、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并重的原则,以投诉和举报为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对问题多、性质严重的旅游企业,要督促整改,并定期复查和行业内通报。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10)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省人民政府关于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总体要求,坚决遏制旅游市场的违法违章违纪经营,维护旅游者权益,净化旅游市场,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工作目标:与旅游行风建设相结合,通过明查暗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使全省旅游企业的管理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整顿与规范取得实效,促进我省旅游市场形象进一步提升。

二、明查暗访重点内容

(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完备、提供的服务项目是否明码标价且质价相符、广告宣传是否存在低报价、隐瞒真实情况误导旅游者、是否有零负团费和价格欺诈行为、与游客是否签订书面合同并使用旅游示范合同。

(二)检查非法经营、超范围经营旅行社业务行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依法坚决打击不法经营行为,采取明查暗访方式对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的主体资格抽样进行清理检查,查处的具体内容是:是否采取违法、违规手段经营旅行社业务;是否超范围经营,包括:国内旅行社经营国际旅游业务,国际旅行社未经批准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法人或其他组织超范围经营出国旅游业务;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挂靠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承包或变相承包旅行社从事经营活动;非法转让旅行社经营权等行为。

(三)检查不规范导游服务行为,坚决治理无证从事导游业务的情形。明查暗访是否全面推行导游IC卡计分管理制度,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强化导游市场管理。对于社会导游人员,导游公司要进行统一管理。要建章立制,建立导游人员档案,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导游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检查导游员是否有殴打、谩骂或其他不尊重旅游者的行为,是否擅自增加或者减少旅游项目,是否私自向旅游者兜售物品等其他违反法规行为。

(四)检查无合法经营资格从事旅游客运业务的行为。各类旅游客运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坚决杜绝违章驾驶、疲劳驾驶、带“病”运营。严厉查处旅行社租用无合法营运资格车辆、聘用(包括临时聘用)无证驾驶人员的行为。

(五)检查旅行社虚假旅游广告的行为,加强对旅行社广告的监管力度;检查旅行社门市部的经营管理情况,严禁旅行社门市部违规开展经营活动。

(六)检查旅游企业间佣金不规范收授行为。旅行社与购物商店、餐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单位间一律实行“公对公”的佣金制度,提高佣金收授的透明度。旅行社必须与导游人员签定劳动合同,明确劳动报酬和佣金返还比例,导游人员不得私拿回扣、索要小费。

(七)检查旅游商品市场强买强卖、敲诈、欺诈旅游者以及尾随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违法违规行为。

(八)检查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否符合标准。

上述八项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凡查处违法违规属实的,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以及《省旅游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旅行社质保金赔偿试行标准》等法律、法规及规章进行处罚(或联合工商、物价部门进行处罚)。

三、工作方法

(一)成立明查暗访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由局分管领导、局纪检组长任副组长,由省旅游质监所、监察室及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旅游质监所。明查暗访人员构成:委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旅游行风监督员、省直有关部门人员、有关新闻媒体记者为名誉检查人员,抽调省、市、县旅游质监部门工作人员、省旅游局机关工作人员、省旅游协会工作人员为专门检查人员。

(二)检查工作方式。一是管理考核检查。以明查的形式对旅行社、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的相关旅游业务资料及对外的旅游信息、服务现状进行检查考核。二是跟踪暗访。以暗访的形式即有关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对旅行社等各类旅游企业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

(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随机抽查与集中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查暗访。

四、明查暗访的工作要求

(一)明查暗访工作可根据需要随时委托或指派有关人员进行暗访,由两名以上同志共同执行,暗访者须以普通游客身份随团、入住饭店,暗访检查工作结束前不得公开身份,检查人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二)明查暗访的时间,除规定的时间外,日常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明查暗访。

(三)明查暗访进行时,制作一式两份的《省旅游市场明查暗访检查表》,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人员以及所在单位领导或见证人在上面签字确认。该检查表一份由被检查单位留存,一份由检查部门备查并登入明查暗访记录簿,登记检查时间、人员、内容、存在问题、整改要求等情况并写出客观评价。

五、结果反馈与运用

各旅游企业对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规定时间内整改,有关检查部门对其进行指导督促。

对发现的先进典型,通过旅游资讯网、*旅游诚信网及新闻媒体进行表扬、通报表彰;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检查人员要向被检查单位反馈,并经明查暗访工作组和被检查单位核实后,根据有关旅游法规进行处罚。明查暗访的结果及其评价纳入各旅游企业的星级评定(复核)、年终考核(年审、年检)、诚信动态管理中。

旅游业经营范围篇(11)

1、做好旅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细化工作。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经过反复细化及论证,最终形成一整套的办案制度及办案流程及细化条款。

2、抓好旅游安全工作,积极参与构建旅游防控体系。

首先做好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及市场检查,尤其是春节、五一黄金周的节前检查,认真按照旅游局的周密安排、部署,参加由局领导带队,分赴各县(市、区)对旅游设施设备安全、食品卫生等进行检查;节日期间,我所质监人员天天转流到主要景区(点)进行市场检查,坚持24小时值班,认真、及时处理旅游投诉案件;并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包括旅行社、星级饭店、景点、旅游交通等,要求旅行社在操作旅游团队要进行仔细分析,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要尽到防控和提醒责任,把各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逐条整理在出团通知书上,让各位游客了解安全情况等。

3、继续抓好导游员计分制检查。

我所根据省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导游计分制检查工作通知》精神,继续加大检查力度及检查频率,每周至少2-3次下到主要景区(点)对导游规范上岗进行检查,并及时向省所上报检查情况。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导游人员的动态监管,加大了市场整治力度,削弱了“野导”的生存空间,提高导游队伍的整体水平。

4、根据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方案,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工作。

我所在搞好导游员计分制检查和出境游市场整顿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如开展了对旅行社的旅游团队档案管理;继续开展对旅行社的超范围的宣传广告活动;联合公安、工商对我市的非法旅游经营点进行整治;

5、组织学习贯彻《旅行社条例》。

组织相关办案人员及各旅行社总经理进行学习贯彻《旅行社条例》,并下发对贯彻条例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通知。

6、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3·15消费者日,我所针对目前存在的投诉热点,拟出十条旅游消费警示,交市消委会并在报刊和电台、电视台广泛宣传报道;在**电台、**晚报开展行风热线电话活动,现场解答广大市民提出的旅游投诉和咨询;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威慑力量,在全市大力宣传整顿成果,并现场跟踪及追踪报道,刊登典型旅游投诉案件,引导旅游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理性、成熟消费,同时教育广大旅游经营要合法经营。

7、存在不足

上半年的质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旅游执法力量比较薄弱,执法人员少,经费不足;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锻炼、培训、提高。旅游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旅游市场存在低价销售,低于成本价竞争,超范围经营及宣传广告;在导游队伍中存在不规范上岗;有的旅行社没有与游客签订合同,有的旅行社没有保留完整团队档案,以上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队伍素质偏低我市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弱、小、散、差”问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敬业精神,随之产生很多不规范行为和旅游纠纷,给执法增加压力和难度。

下半年工作安排

1、做好旅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的组织实施工作。

2、做好《旅行社条例》的宣贯工作。

3、继续做好旅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4、继续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重点针对导游计分制管理,旅行社超范围宣传广告、经营行为,旅行社门市部。

5、继续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如在重点时段做好抽样调查分析,走访旅游企业,座谈等,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及时分析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