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社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3 17:10:21

智慧社区论文

智慧社区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智慧城市的理念开始兴起,相应的,智慧社区的理念也开始兴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各地开始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起来。虽然智慧社区已经在外国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其本身仍然属于一个较为新颖的领域,所以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本文主要对智慧社区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做如下蟾妗

一、智慧社区的特征分析

智慧社区是社区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社区管理开始步入智能管理时代,是社区管理甚至是社会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智慧社区的出现不仅能够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对于智慧社区的特征进行概述分析。

(一)智慧社区的社会治理特征

智慧社区的创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区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和谐运行,而社区主体主要包括有社区普通居民、社区内服务人员和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和组织等,这些主体之间通过智慧社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围绕社区服务的一种和谐状态。在智慧社区的运行当中,社区的管理组织对其他主体实现社区管理,维持社区内的社会治理,同时管理组织也是社区的服务人员,为社区的和谐共处提供帮助。

(二)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特征

智慧社区与传统社区管理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社区是一种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社区管理系统,其包含信息化承载平台,是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人们对于社区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社区管理,开始要求更加方便、舒适的社区管理形式。智慧社区拥有的高度信息化的传输功能满足了这一需求,信息化技术开始广泛地走入社区管理。目前来说,由于信息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智慧社区在发展当中更加注重社区内对于人们生活的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从而实现人与社区的互动,使居民获得更加良好的社区服务。

(三)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体现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智慧城市的缩影,城市就像一个集合体,只有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实现了智慧化,城市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智慧化。智慧社区是城市智慧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城市体系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种智慧化城市正在完善和建设当中。智慧社区的建设可以推进智慧城市的进程,除了智慧社区,同时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一系列的智慧化建设需要进行逐步的完善和改革,从而通过各项智慧化建设来最终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慧社区在我国兴起,许多城市在建设当中都开始引入智慧社区的理念,加上学术界对于智慧社区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近些年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我国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智慧社区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概念不明确,没有统一的系统建设规划

由于智慧社区是一种近些年出现的新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外都还尚未完全成熟起来,仍然处于一种发展的阶段。对于智慧社区,政府、社区、居民等都对其有着不同的认知,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的推进过程当中,其实对于智慧社区的理念理解并不透彻,甚至许多城市都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这就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甚至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所建设的智慧社区自然是不够完善,其内部结构以及相关体系难以形成规范化,对于其他智慧社区的建设也难以形成参考意义,这就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智慧社区的特殊现象。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均匀,许多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城市化建设水平也不高。而这些城市当中的社区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社区有线无线网络等覆盖尚未完全。另外,我国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管理也比较落后,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智慧社区管理,智慧社区建设没有相关标准的约束与指导,同时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相对缺乏,建设难度大,信息共享难度大,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许多所谓的“智慧社区”难以实现真正的“智慧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当中缺乏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导致社区服务能力下降,难以实现智慧社区的功能。

(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智慧社区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社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重视,我国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许多高效开设了相关专业,各种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智慧社区建设所需的人才不仅包括信息化技术人才,还包括智慧社区的建设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服务性人才,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智慧社区仍然缺乏许多关键性人才,尤其是随着智慧社区的建设,相关人员对于智慧社区的核心技术缺乏经验,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都导致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建设受到阻碍。

三、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科学构想

(一)强化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

智慧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建设类型,并不是仅仅引M几个口号、几种设计就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的。应当明确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制定相关的标准,要在政府的统一建设框架下对智慧社区进行规划,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对智慧社区进行统一的框架规划,明确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对各个部门所负责的任务以及所需承担的义务进行统一规划落实,从而实现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应当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各级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同时应当充分考虑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特征,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加强智慧社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强化智慧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于社区内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完善,针对目前存在的社区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应当综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于社区信息化的优化升级,建立社区间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从而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内信息技术建设,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技术基础支持。要加强社区内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局域网、物联网等多种网络信息建设,使社区能够得到全面的网络覆盖。大力推进新技术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例如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技术、无线定位技术等。

(三)强化智慧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联系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和总方向。因此,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框架下实现对于社区居民的服务,社区内的各种建设都应当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例如社区的安防体系应当以智慧城市安防体系的建设为标准,进行现代化监控设备的安装与分布。同时,应当建立标准化的智慧医疗体系,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统计,建立起智慧社区居民医疗管理体系,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打造居民医疗数据库,实现社区的智慧医疗体系。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当紧扣城市建设的主题,从而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结语

智慧社区建设作为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的社会管理建设以及城市化建设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于提升社区管理以及社区居民服务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智慧社区的发展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其理念不断完善,管理技术不断成熟,智慧社区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当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蓝凡.智慧社区文化: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艺术百家,

2013,(2):65-118.

[2] 吴胜武,朱召法,吴汉元,段永华.“智”聚“慧”生――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3,(6):145-147.

[3] 伍■.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J].河北学刊,2013,(5):112-114.

[4] 吴锦良.用“智慧革命”推进我国基层共同体重建――“浙江智慧社区网”对社区建设的价值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

(6):37-44.

智慧社区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核心概念界定

1.1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最早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计算机领域,而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引入了这一管理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到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把城市社区的整体管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区,依次分类编码,并设定相应的社区网格责任人来整合资源,政务再造的一套完整的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由此社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破碎的非系统性结构,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综合管理的变革式创新,大大提升了社区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我国最早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是北京东城区。

1.2智慧社区

继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以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双重理论指导下,学界提出“智慧社区”(Intelligence Community)的社区治理概念,即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集成技术,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为目的,通过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以实现社区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形态。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相继开展“智慧社区”的试点工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和平里街道的生活服务圈、清华园街道智慧型社区以及宁波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2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

2.1从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

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手段,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经过这几年国内大部分城市社区的探索实践,结合未来社区的发展走向,虽然网格化管理为社区治理打下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其运行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也阻碍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进一步提升。主要问题包括重管理轻服务导致的智慧化程度有限,重空间分布导致的人性化程度缺乏,社区治理资金来源渠道窄,智慧化设施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以及网格化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和社区治理新一轮改革提升的重要战略,国内大部分基层社区应着力把握住这一发展契机,依托现有较为成熟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逐步引导社区过渡到信息化、智慧化社区的新型治理结构中来。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宜居-乐居-利居”社区形态的早日实现,更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产生巨大的影响。

2.2推进社区治理智慧化的几个方向

2.2.1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硬件的建设水平

网格化管理机制的运行一定程度上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支撑,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智慧化的硬件设施加以构建。从硬件设施建设来说,我们不仅要加强社区无线网、物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升级;还应加大对社区水电管理、车辆及人员流动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等智能技术的运用,充分结合智慧服务平台优势,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生活的快捷高效,信息共享。

2.2.2加强社区软件建设、贯彻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社区建设智慧化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软件建设加以辅助。软件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行政主体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行政主体引导社区的规划和发展,因此要求其自身具备相应的顶层设计能力、政策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强调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应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集体认同感,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协调居民切身利益,解决关乎居民生活实际的问题。

2.2.3提高智慧人群的参与性,健全基层治理人员体系

智慧社区离不开智慧人群的培养与建设。狭义地说,智慧人群主要概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当前很多社区面临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是居民参与度不高,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人际和智慧网络平台,定期举办知识普及和“智慧社区”平台体验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动员广大居民建言献策,为智慧社区建设出力。另外,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壮大与培养也十分紧迫,要踊跃吸纳掌握技术、业务、行政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联合有办事能力的热心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共商共治中,以及注重激励老员工工作热情和再学习能力等。

2.2.4协调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多方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社区治理智慧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联合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涉及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受益主体:行政主体负责顶层设计及统一规划,市场主体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生产以及应用指导,而受益主体则负责接受行政主体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社区应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运行环境,争取早日实现智慧化。

智慧社区论文篇(3)

建设智慧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国外的智慧社区建设多是与政府电子政务相联系,智慧社区也多致力于政府服务功能的便利化。智慧社区是社区发展的更高阶段,在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智慧社区管理要虚实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管理。

一、智慧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智慧社区管理逐渐成为未来社区管理的趋势。智慧社区是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升级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智慧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现代化和智慧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革基层管理模式和推动基层社区建设有重大的意义。智慧社区管理就是将大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使管理服务更加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如智慧物业、智慧电子商务、智慧养老、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办公服务等。智慧社区的智慧化程度是一个城市智慧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智慧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模式,是“互联网+”大数据驱动下,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

二、智慧社区管理内容

社区是基层社会组织,它的目标就是给社区中的每一位成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现代政商务、教育、家庭医护、文化娱乐、生活便利等多种服务,推动社区全面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区的管理应与建设目的保持一致。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标。打造与实体社区相对应的虚拟社区以及以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地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亮点。智慧社区管理内容包括社区文化管理、政府职能的智慧化管理、社区医疗和社会保障管理、社区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智慧社区的文化管理。文化与社区不能相互分离。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端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区文化对于社区来说十分重要,其建设成果的好坏对该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从生态型文化、科技型文化、学习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展开。社区成员利用智慧社区平台体验、学习人与自然应如何和谐相处,通过体验未来科技,为社区成员普及科学知识,并提高社区成员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感。智慧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老与少、大与小、雅与俗、远与近、教与乐、虚与实、内与外的结合。

(二)政府职能的智慧化管理。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其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从而使居民得到全面发展。街道社区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是政府延伸到基层社区,履行服务居民的重要载体。基层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和监督社区政务的开展。通过智慧电子政务平台增强社区成员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渠道的灵活性和信息的多元化。智慧社区的建设为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决策提供了多元的参与渠道。通过社区的各种传播平台使社区成员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了解到社区的发展和动态。政府职能的智慧化应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变政府的办事效率重塑造政府职能,更好服务于社区居民。

(三)社区医疗和社会保障管理。基于大数据驱动下的健康社区平台应用,让智慧社区在医疗管理中更加有针对性,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医疗监测与治疗方案,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要。智慧社区的医疗管理要融入社区医院信息门户平台,整合HIS、PACS、LIS、RIS等业务应用及协同办公,提供医务人员和居民之间有效的信息互联,通过内容管理系统实现内、外网的一体化信息,通过构建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健康检查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与社区医院信息门户平台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智慧平台的便捷性,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求,让就医可以省时省力。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智慧社区的社会保障管理要利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建立社会保障社区应用平台,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四)社区安全管理。通过建立智慧社区的安全平台,严抓网络信息系统,加强网络化管理,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社区平安。要利用社区网络平台推送防火、防盗、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活动,线下组织一些“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主题的社区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治安依托全视角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应急预警系统、无线定位系统等提升社区安全防范标准,人人参与安全建设、营造安全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推动社区安全宣传工作开展,保障社区居民安全。

三、智慧社区管理的建议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首要准则。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居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还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一)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对居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社区的信息包括居民的应用数据、网络平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提供的服务、关键人员和文档等,安全威胁来源于多个方面,可能是合作伙伴、互联网、甚至是内部职工,黑客的攻击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操作和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度提升了安全的风险。要建立智慧社区的信息安全,要明确社区信息开放和共享的边界,构建智慧社区信息安全和保障体系,对需要保密的信息制定极为严格的标准制度,规范信息利用行为,严防泄露,保障居民的信息安全。

(二)变革智慧社区管理理念。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体现其绿色和可持续性,而智慧社区的核心则是服务和便民。在该社区的管理中要做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导向。目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多是由政府主导来推动建设,大多功能集中于社区服务和参与社区事务上,对于满足社区居民的一些信息化需求还有差距,要将智慧性社区管理理念与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形式,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合作的态势协商共管,共同促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更好满足居民的各种智慧化的需求。

(三)多元参与社区管理。智慧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是连续不断的,在初始建设期间,要有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在后续建设发展阶段中可适当地引入商业模式。一般情况下,政府运行的平台通常会受众不足,采用商业化的手段则可以使运行相对更为活跃,更加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政府要为企业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更多机会,鼓励传统物业公司向智慧社区运营商转型,集合社区安全、社区居住、社区购物、社区教育、社区养老、社区物流、社区医疗等功能,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发展多种业态,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服务,提升生活的便利性,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四)运用智慧化管理手法发挥社区自治。要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激发居民自治的热情。通过鼓励居民通过社区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来表达诉求,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社区拦问、上门走访、电话访问等多种途径了解居民需求和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居民需求和建议。通过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文化的建设要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云端社区文化的建设,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文化。要鼓励居民自治组织发展,特别重视居民监督反馈组织的发展等。

四、结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下,数字化社区到社区智慧化是必然趋势,智慧社区的管理涉及到社会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我国在“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信息系统发展不均衡,硬件与软件,服务功能不强;城乡便民信息服务、社会信息服务不均;政府信息化安全还有待加强;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如何建立科学标准的评价体系等。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应该结合各地的自身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推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社区管理理论的进步,智慧社区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让社区居民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幸福、安全、和谐和文明。

【参考文献】

[1]蒋力群,姚丽萍.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新趋势与综合对策———以上海为例[J].城市管理,2012,4:25~28

[2]宋煜.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社区信息化实践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6

[3]高山.社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途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11

[4]康春鹏.智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72

[5]周宇.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智慧社区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6]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情数据手册2015[Z].2015

智慧社区论文篇(4)

回顾

2008年IBM率先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附文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正式开启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审批工作。同年12月,《经济》特刊《绿色中国》以“智慧城市如何‘致惠’”为题进行了封面报道,为读者提前揭开智慧城市的神秘面纱。

2013年1月29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公布,随后,《经济》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进行了专访,并独家报道了其4月10日的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制培训会。

2013年5月,《经济》杂志特别策划了“智慧城市深度观察”系列报道,并以“什么是智慧城市”、“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怎样建设智慧城市”为题,进行了《智慧城市如何打造》的封面报道。

2013年6月4日―5日,由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住建厅及湖南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省提升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力专题培训班”在长沙举行,《经济》杂志作为特邀媒体进行独家报道。

2013年7月,《经济》杂志对湖南省株洲云龙示范区进行一线调研,就其智慧城市建设和“两型”社会发展情况,对株洲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进行了专访。

2013年10月,《经济》杂志受邀参加在海南万宁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筹备会”,并就万宁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对万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东屿进行了采访。

2014年初,在前期报道的基础上,《经济》杂志社开始筹备《智慧城市》专刊的制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2014年4月,《智慧城市》专刊第1期顺利出版,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

2014年6月16日,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创新日在四川崇州启动,作为联合实验室媒体成员,《经济》杂志全程参与报道,与崇州市时任书记赵浩宇、时任副市长刘荣华进行座谈,并对崇州市市长助理叶志俊进行了采访。

同月,2014第二届智慧城市高端沙龙在北京举办,《经济》杂志作为唯一报道媒体在会议上发言,介绍了媒体对智慧城市的关注重点和建设建议。

2014年9月3日,作为第三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智慧社区高峰论坛会刊合作媒体,《经济》杂志受邀参会并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报道。

2014年9月底,《经济》杂志联合《经济日报》内参编辑部对吉林辽源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采访,深入了解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并对辽源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金育辉进行了专访。

2014年10月,中国(上海)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举行,作为博览会官方媒体,《经济》杂志全程参与报道,并对与会城市代表进行了采访,聆听他们对智慧城市的独特见解。

2015年1月,《经济》杂志协助经济日报社内参编辑部共同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要更多体现安全应急管理》一稿,并刊登于2015年《经济内参》,后以《用“智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题公开发表于《经济日报》。

2015年1月31日,由《经济》杂志主办、中经互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智慧城市智库沙龙2015宏观走势分析交流会在经济日报社召开,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杨京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鄂尔多斯数智办副主任武玉平、IBM(中国)智慧城市首席顾问文金言、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唐斯斯等参加会议并发表观点。

2015年2月初,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现场答辩会于北京召开,作为唯一受邀媒体,《经济》杂志对会议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通过采访数位申报试点城市的代表以及评审专家,为读者全景展现了答辩会现场。

智慧社区论文篇(5)

作为该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智慧社区高峰论坛也于9月4日同期举行。

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处长刘冠男建议,目前,克拉玛依市可以借助现有的社区远程医疗平台,在四地五师全面推进远程医疗建设,把远程医疗终端延伸至周边地区,让信息化医疗可以惠及城市的每个角落。

智慧社区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目的及意义

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现的核心窗口,是市民体验、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核心渠道。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将智慧延伸至城市末梢,用信息技术支撑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提升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体现智慧为民、服务到家的理念,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智慧社区服务建设满足:信息基础设施 、两化融合战略实施、第一支柱产业、深化电子政务、物联网、民生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宽带信息服务领域从基础设施域向客户化域(家庭、社区)、服务域(通信、娱乐、信息)的多层次发展机遇这“十二五”的8项关键任务。

2.云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内外在云计算上的研究已越来越成熟,并且已逐渐具备了进入主流的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云计算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户对全球云计算的标准的要求也呼声渐高。在将来,天空中不会只有一朵云,而是有多片云,云与云之间的互联要靠标准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当云计算被普及应用的时候,云计算的标准也应该已经成熟,至于何时会制定出来,还取决于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厂商的积极推动。至少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云计算已经被很多企业和政府探讨、验证并实践,许多厂商业看到了这一趋势,正在积极推动云计算的研究和市场推广。

3.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智慧社区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智慧化应用将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智慧社区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家居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一个家庭信息化网络平台。家庭控制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因特网(Internet)、公众电话网、广电网、社区局域网等网络,通过家庭网关实现电子信息设备、通讯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或概称的三表三防设备)的控制与设备间协同。智慧物业利用小区视频监控网络、各种传感器网络及小区宽带网络构成物联网系统,实现智慧的保安消防、垃圾回收清运、停车场管理、日常设备检修与维护、环境监测、电梯管理等智慧服务。智慧公共服务利用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一站式”缴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特别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智能化,打破老人独自居家活动的状态,老人的各种诉求被感知:身体健康状况被社区医院和医护人员感知;居家安全和出行安全被社区服务人员和家属感知。智慧政务对部门、科室、社区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梳理、规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综治维稳、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4.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所述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突破云计算平台、流媒体传输、多网融合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一系列的终端承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娱乐、教育以及安防等业务。研究一体化服务总体架构图如下:

图2-1 总体架构图

智慧社区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

图2-2 智慧社区系统图

基础平台部分,即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配套安全、支付、用户服务、物联管理等运营资源,面向各类服务提供商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和服务管理。

服务与管理部分:即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聚合的服务及相应的管理系统,聚合的内容包括: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商业等服务与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全面享受智慧城市新生活提供支撑保障。

服务界面部分:包括:1、智慧社区服务站,即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实体服务站,能够提供政务窗口服务、政务自助服务、社区服务、互助服务、健康服务、智慧家庭体验服务、便民服务等等;2、家庭智能终端,即各类具有计算能力的物联网信息终端,如:智能家庭中控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通过这些物联终端,为家庭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站”。

5.其主要功能研究

服务聚合及社区服务门户: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作为各类第三方服务的聚合平台,使用云计算技术,提供基于PaaS、SaaS的应用服务。

智慧家庭物联: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基于闪联标准协议,同时提供了物联平台,将智能社区和家居的各类智能信息终端进行物联,构成应用服务的普及计算环境,能够支持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社区综合事务管理功能:建设具有人口管理、党群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文化与教育管理、环境与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与志愿者管理、社区自治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推护管理以及网上办公汇总等功能模的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业务部门延伸到街道社区的政务服务,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由综合服务系统、自助服务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社区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库组成。

多级电话联动系统:市民服务热线与社区实现呼叫和电子信息联动,在社区安装电子工单,呼叫中心采用语音和电子工单两种方式把政务服务项目转办到社区。

6.平台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以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为用户级管理者提供社区物业服务、政务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应用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需要逐步实现以下三方面内容:(1)实现社区云平台所有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数据资源的整合和虚拟池化。解决异构、孤岛、虚拟化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云数据中心。(2)架设服务平台接口层,用来接入第三方平台、系统或者服务,使云平台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和耦合性。(3)开发支持智慧社区的家庭智能终端、远程监控终端、物联终端、社区自控终端等,负责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协议适配与信息控制处理,以及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服务处理。(4)将直接面对用户的应用服务迁移到云端。为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等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5)形成多方共赢的创新应用效果,创造一个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产业环境和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可带来以下创新应用效果:

政务服务可以扩展延伸到自助终端、用户手持移动终端,政府服务由原来市民上网被动查询延展到服务主动推送到户;全面实现家居设备物联,通过多屏互动、资源共享带来智慧生活享受,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感知;互联网积累的海量服务资源,不再局限在PC上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家庭信息终端轻松访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智能家居的更多产品,为细分的客户市场提供了更多智能化生活的选择;智慧云服务平台和智能社区、家庭解决方案,为聚合更多服务提供方法;使得更多的传统产业可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智慧产业向结构化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胥静.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社区体育信息资源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16-117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 "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09)

智慧社区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49;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现状与问题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作为国际IEEE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独特的“无锡模式”。在此基础上,无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江苏“智慧旅游城市联盟”成员,智慧旅游建设快马加鞭。

从总体建设进展来看,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较成熟完备的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尚处于研发阶段。在具体构建上,存在着多角度出发的各类模型。到目前为止,无锡市还没有明确的建设主题和框架结构,换言之,就是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已经存在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各自为政、条块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

二、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理念

(一)立足城市与区域。“立足城市与区域”首先,在“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市智慧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顶层设计就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将其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等方面与之相呼应,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就是要结合江苏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符合无锡的城市特点、凸显无锡的城市个性、文化内涵,坚持从城市与区域出发,又回归区域与城市的理念。

(二)面向市场与产业。首先,智慧旅游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也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智慧旅游项目的产业化运营。充分利用市场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智慧旅游项目运营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其次,要避免项目静态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从产业体系层面进行设计,拓展智慧旅游空间,催生智慧旅游产业链,拉动智慧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希望早日建立无锡市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提业模式借鉴。

(三)基于系统开发与运营。首先,智慧旅游作为“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大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编制时,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考量,确保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出无锡市智慧旅游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架构图。其次,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系统地对涉及的各类软件进行规划设计。

三、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一)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为基础,设计和构建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四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平台布置格局。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和^域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二)以行业建设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的智慧旅游规范标准涵盖旅游业主要业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行业要求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行社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的应用,促进和提高其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其智能服务质量;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四、结语

智慧江苏的统领下,无锡市将紧抓“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旅游工作,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和行业建设规范标准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基于“互联网+”的无锡智慧旅游产业提升途径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57-60.

[2]梁留科.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

智慧社区论文篇(8)

【关键词】结伴自助旅游;智慧旅游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智慧旅游”概念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提出,并已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得到应用。之后有厦门、南京、苏州、北京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经历2014智慧旅游年之后,智慧旅游的概念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展开智慧旅游建设实践,为广大游客带来诸多实惠。另一方面,根据驴妈妈的2015春节旅游报告,2015年春节游客出行方式同往年相比,自由行人数占比越来越大,参团旅游呈缩水趋势,中国游客正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跟团游客加入自助旅游者行列成为新时代的主流旅游群体,这一群体旅游体验卷入度高,信息搜寻努力程度高,在出游前和出游过程中伴有大量信息搜寻行为,给旅游信息服务提出新的要求。那么,自助旅游者这一旅游群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吗?这一旅游群体会使用哪些信息搜寻渠道?主要关注哪类旅游信息?智慧旅游又该如何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智慧旅游研究

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智慧城市”、“智慧国”相关概念逐渐被延伸出来,受其启发,“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新热点。目前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和实践[1]。我国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及智慧旅游的实践价值方面[2][3];吴学安(2011)[4]、刘军林、范云峰(2011)[5]、黄超、李云鹏(2011)[6]分别指出智慧旅游能够满足旅游咨询、智慧的旅游预订和购买、智慧的旅游接待和智慧的旅游售后服务等综合旅游信息的需求,促使游客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后期研究逐渐转移到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理解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如:张凌云、黎崾、刘敏(2012)[7]指出智慧旅游应用对象为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目的地居民;乔海燕(2012)[8]从智慧旅游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李云鹏等(2014)[9]指出智慧旅游是能够让旅游者随时、随地、随需获取到的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是为旅游者个体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罗剑宏,杨茹(2014)[10]认为智慧旅游管理、服务、营销对旅游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二)信息搜寻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游客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信息搜寻影响因素、搜寻渠道、搜寻内容、搜寻过程等方面。在旅游信息搜寻影响因素方面,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特征、旅游者特征两大方面[11-16],也关注了在团队中不同角色对旅游信息搜寻产生的影响[17-18]。在信息搜寻渠道与关注信息重点方面,S?rensen(2003)[19]指出网络可以帮助背包旅游者获得旅游信息;岑成德,梁婷(2007)[20]研究得出在国内高校学生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中,互联网的使用位于第一,游客最重视价格信息、景点介绍、住宿情况、特色饮食和旅游线路。张学梅(2009)[21]总结了自驾车旅游最关注的信息为气象、交通、维修、食宿等。蒋晟(2008)[22]认为旅游网络论坛为背包客提供了驴友结伴、互动体验、电子商务三大咨询服务;文谨,宫辉力(2009)[23]认为自助旅游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影响了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有关信息的需求。

综上所述,尽管理论界对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相关概念的认知角度不尽相同,但智慧旅游对游客信息搜寻以及旅游信息提供方面较大影响的观点却十分一致;而在旅游信息搜寻相关研究中发现,游客的信息搜寻渠道日趋网络化,游客会利用网络进行目的地相关信息的了解,并进行酒店、交通、餐饮安排。在自助旅游日趋成熟的趋势下,智慧旅游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个本应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题中之义,而现有研究尚未对二者的对接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从自助旅游者的信息搜寻特征入手,探讨智慧旅游信息服务提供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它的特点是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24]。尽管自助旅游形式越来越流行,智慧旅游也被上升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中来,如何应用智慧旅游为越来越多的自助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搜寻,现有研究并未做进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选择个案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选择爱威海社区威海户外版块作为研究案例,因为该案例集中了大量的自助旅游者,群体行为突出体现了自助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并且作为区域性旅游社区,可进入性、研究可行性、调研访谈便利性较好,能够深入群体中去展开访谈与观察,而通过笔者观察分析,在长期的互联网社区自助旅游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组织者与参与者两种角色,本文对二者的区别分别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探讨智慧旅游信息提供的启示。

(二)研究信度

本文主要采用相关检验法(又称“三角检验法”)、反馈法、参与者检验法三种方法对研究效度进行检验。(1)相关检验法。笔者通过结伴自助旅游者的召集帖、回顾贴、社区评论、访谈记录、参与观察多方面的对照来提高研究的效度。(2)反馈法。笔者将总结出的观点与有经验的结伴自助旅游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研究观点的看法,以发现问题不断修正。(3)参与者检验法。笔者与个别自助旅游的参与者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并询问笔者的表述是否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结论进行修改。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三种资料收集方法。(1)文献法,对现有的相关文献和互联网社区的网络志进行整理。(2)访谈法,笔者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并随研究深入对个别访谈对象进行多次访谈。(3)参与式观察,采用公开的“局内人”立场,参与结伴自助旅游活动,公开自己的研究目的,以“圈内人”的身份深入了解和挖掘这一群体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编码:FT―访谈材料;01―被访谈者序号;a\b\c―访谈次数,两者之间的大写字母表示被访谈者代号。如“FT01-YG-c”表示该资料来自第一位访谈者YG的第三次访谈记录。

四、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征

(一)信息搜寻渠道

1.网络。组织者在确定目的地之后,首先会通过网络来搜寻关于目的地的基础性资料,甚至通过网络地图来判断目的地的环境,对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大体空间走向进行详细了解;通过网友在社区的攻略来判断哪一条路线更安全,哪一条路线风景更优美;二者结合形成路线安排具体计划。而参与者使用的网络渠道主要为社区的帖子(本地社区与全国性的大型户外资料社区)。

2.人际关系。经验丰富的组织者会参考周边资深驴友的意见来进行目的地选择,确定目的地之后又会参考当地向导或者经验丰富的驴友意见来衡量活动的可行性,以此为依据对旅游计划进行更周密的安排或者取消活动。而参与者参与活动前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组织者,对组织者的信息存在严重依赖,随着参与结伴自助旅游活动的次数增加,参与者的经验也不断丰富,独立性与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也开始尝试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对组织者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如下文是代表性人物访谈记录。

森林人:网络的信息来源更重要,信息量更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目的地有所认识,网络上不同的人写的攻略所反映的侧重点不同。预订饭店是通过联系当地向导或者通过网上驴友推荐,一般不会利用携程网一类的旅游搜寻引擎,也不会通过饭店的官方网站预订。(FT05-SLR-b)

小攀:组织活动信息搜寻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FT04-XP-b)

寓公:从网上先查一下地理环境怎么样,它在哪儿,然后对应着再找当地附近我熟悉的那些人来了解,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接下来我就会用心的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FT01-YG-c)

红粉丫头:起初参加活动的时候是依赖组织者,基本是完全依赖。(FT08-HFYT-b)

睿童:活动信息一般组织者都会公布出来,周边的活动对他们老驴来说都是小菜,看他们公布的信息一般就够了,其他的可以从网上稍微看一看。(FT07-RT-a)

悠果:从网上搜集信息时主要是看社区或别而论坛上的帖子,也是为了学习别人的经验,所以自己搜集学习很重要。(FT06-YG-a)

NG:一般都是看召集帖,再根据召集帖从网上搜些信息,有时间就多了解一些,因为出去了,主要靠自己。(FT10-NG-b)

约翰兰博:上网看帖子是必须的,很多信息都是从网上得到的,但有时候也从电视媒体上获得一些。(FT14-YHLB-a)

(二)信息搜寻内容

组织者在出行前需要大量信息搜寻工作,对各方面信息进行了解,以做出周密而有弹性的安排,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并根据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做出紧急预案。根据笔者调研,发现组织者在出行前的信息搜寻中,路线及时间计划是需要进行搜寻的重点内容,同时对目的地环境、气候、可进入性等信息进行了解,保证活动的高体验性、安全性和可行性;需要对队员的经验、体力进行了解,以免意外情况发生。而参与者在信息搜寻内容方面与组织者有较大差异,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对装备购买方面的信息比较关注,同时关心自己是否对目的地风景感兴趣,路线长短及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组织者是否可靠等方面信息。这些因素往往能够决定参与者是否出行。

寓公:你发帖了就说明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确认的信息都已经得到确认,认为活动非常可行,才会发帖召集活动。(FT01-YG-d)

森林人:对路线、时间计划、天气、目的地可进入性、是否重装、队友体力相关的信息详细掌握并做出有弹性的安排。(FT05-SLR-c)

江南:主要会看看时间安排、路线、天气、然后上论坛发公告。(FT03-JN-b)

寓公:对队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路线,环境情况对结伴的队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环境太恶劣在召集队友的时候刻意招了一个懂医护的……这部分人在去玩儿的时候去农家乐比较多一些,这些信息一般是通过当地驴友了解到,有他们或者某宾馆的老板推荐。(FT01-YG-d)

默菲:要针对出行地点、地势的具体情况准备装备,装备的购买首选是在组织者处。(FT12-MF-a)

约翰兰博:会上网去查一查目的地的情况,找一下合适的路线,不过这些准备工作做多了也没什么用,因为路线随时都可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化。(FT14-YHLB-b)

悟情:会去百度一下,关注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景点什么的。(FT13-WQ-b)

睿童:一般都是会选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老驴组织的户外活动,目的地相关、路线、装备等内容发起人会告知的。(FT07-RT-a)

悠果:不了解的领队组织的活动肯定不会参加,领队的责任心很重要。(FT06-YG-b)

红粉丫头:对目的地危险状况,路程时间,活动时间长短等方面信息比较关注,怕活动的难度自己会承受不了。(FT08-HFYT-b)

(三)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征总结

综上所述,自助旅游者的不同角色在信息搜寻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且与之前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集中在信息搜寻渠道的选择和信息搜寻内容的侧重两方面。

(1)信息搜寻渠道方面,组织者对互联网信息应用更多,而经验欠缺的参与者对组织者的信息依赖程度较高,经验丰富的参与者对互联网信息应用亦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宿信息的搜寻渠道选择方面,组织者并未使用常用的旅游搜索引擎,而是选择了更了解旅游目的地情况的驴友,与研究者的主流认知有较大差异,这与结伴自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紧密相关――低成本高体验,他们在旅行过程中对食宿的消费要求并不高,而当前旅游搜索平台门槛较高,低端餐饮酒店难以入驻。

(2)信息搜寻内容方面,之前的研究并未对自助旅游者的角色进行区分,而是对自助旅游者这一群体的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笼统概括,经笔者访谈得知,在长期的结伴自助旅游中,存在组织者和参与者两种角色,二者在信息搜寻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组织者对信息内容考虑的更加全面,除去对旅游信息本身的信息关注之外,组织者还关注参与者身体条件、知识结构等内容,而参与者除了更多关注旅行前的装备购买、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之外,同样也对组织者的可靠性关注度也很高。

由结论可得出,在结伴自助旅游中,组织者才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寻的主力,参与者的信息搜寻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远低于被组织者;通过研究,笔者还发现在长期的互联网结伴自助旅游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和被组织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双方对相同目的地有共同的兴趣,同时也是二者进行相互考察而达成“契约”关系的结果,现有研究并未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五、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对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的启示

根据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智慧旅游的根本属性是信息服务,而自助旅游者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服务对象之一,有必要对自助旅游者这一市场群体进行进一步细分――组织者和参与者,并针对其信息搜寻行为提供更加适应自助旅游者需求的信息服务,同时为二者契约关系建立互信机制。

(一)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应发挥互联网信息搜寻渠道作用

根据朱珠,张欣(2011)的研究,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架构应从全面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在应用服务层面应包含酒店服务、商旅服务、景区服务、位置服务、交通服务等方面。由于自助旅游者中的组织者才是网络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智慧旅游的信息提供应重视组织者的网络信息依赖,注重搭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使组织者在出游前和出游中都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景区信息,及时调整旅游计划,以便于更好的组织自助旅游活动。尤其是针对食宿安排较多使用人际关系渠道的现状,除应搭建本地组织者和外来组织者的互动交流平台之外,还应建立本地食宿信息数据库,将各层次的食宿信息于网络平台供自助旅游者参考。针对自助旅游者中的参与者,除提供旅游目的地基本信息之外,更应注重建立目的地旅游论坛,为参与者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二)智慧旅游信息提供应重视组织者与参与者需求差异

从上述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组织者和参与者共同关注的信息有:旅游目的地资源、旅游线路等与目的地吸引力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在结伴自助旅游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二者所关注信息亦有所区别。组织者更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参与者的体力和知识结构等问题,而参与者出于对组织者的信任,所关注信息更少,并且集中在装备购买和组织者的可靠性相关信息上。因此,在景区进行智慧旅游体系构建时,应注重提供景区可进入性、景区周边食宿、景区游览对游客体力的要求、旅游所需装备、景区资源情况等信息,为组织者组织自助旅游做信息参考。

(三)基于智慧旅游建立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信息互动机制

从研究结果可知,决定参与者是否参与自助旅游活动的因素除了景区吸引力、线路难度之外,组织者是否可靠也是参与者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对于很多经验匮乏的参与者来说,对组织者的情况并不了解;而组织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在组织活动时要考虑线路难度是否适合参与者参与,要对参与者的体力和队员知识结构进行全局考虑,面对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组织者无法对参与者的能力做出准确判断。因此需要互联网社区建立注册机制,并在注册时选择自身角色,组织者提供组织活动历史记录、经验值、知识结构、年龄、旅游目的地倾向等信息;参与者也应提供参与活动历史记录、经验值、知识结构、年龄、体力、旅游目的地倾向等信息,使二者达成智能匹配。在结伴自助旅游活动结束后建立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信息公布,供组织者和参与者参考。

六、结论与研究展望

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互联网渠道信息服务体系设计,重视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对自助旅游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应对智慧旅游如何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何建立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互信机制进行探讨,以及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对景区生命周期的影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宏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2]邵振峰,章小平,马军等.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地理信息世界,2010(5):12-16.

[3]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7-100.

[4]吴学安.“智慧旅游”让旅游进入“触摸时代”[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 -09(08).

[5]刘军林,范云峰. 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 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121-124.

[6]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 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55-68.

[7]张凌云,黎崾,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旅游学刊,2012(5):66-73.

[8]乔海燕. 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基于智慧旅游视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4):27-29.

[9]李云鹏,胡中州,黄超,段莉琼.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旅游学刊,2014(5):104-115.

[10]罗剑,杨茹.智慧旅游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014(5):75-80.

[11]Antoine Zalatan. Wives' involvement in tourism decision proces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 25(4): 890-903.

[12]John L. Crompton, Paul K. Ankomah. Choice set propositions in destination decis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461-476.

[13]白晓娟. 旅游信息搜索行为的模型建构及其检验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2(2):61-65.

[14]Deborah Kerstetter and Mi-Hea Cho. Prior Knowledge, Credibility And Information 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4): 961-985.

[15]陈德科. 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05,5:428-433.

[16]杨静. 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2008.

[17]Andrew Lepp & Heather Gibson. Sensation seeking and tourism: Tourist role, perception of risk and destination choi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740-750.

[18]Phillip Kotler, John Bowen, James C. Makens.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 London: Prentic e-Hall. 1999.

[19]Anders S?rensen. Backpacker ethnograph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4):847C867.

[20]岑成德,梁婷. 我国年轻旅游者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广州高校学生为例[J]. 旅游科学. 2007,2(1):56―62.

[21]张学梅. 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信息服务的要求及措施[J]. 商场现代化. 2009,2:240.

智慧社区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61-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从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看,有关智慧城市的研究随着实践探索的日益丰富而呈现出逐步增多的态势,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2008年IBM 首先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研究人员在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作、建设等研究内容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美国学者Droege,P.(2009)认为,智慧城市是使用信息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来完善城市的条件,使城市生活便利;NicosKomninos(2010)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基于该城市居民的创造力、创新制度以及先进信息基础设施之上的具有较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城市;张永民(2010)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的特征,IBM 认为,智慧城市具有激励创新、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等主要特征;邹佳佳等(2012)认为,智慧城市具有更加透彻的认知与融通、充分的整合与协同运作、完善的服务和积极创新机制。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尚不完善。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智慧城市论坛(ICF)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取得成功,需要具有正确的领导、密切的合作、持之以恒的努力。Nicos Komninos(2011)认为,智慧城市的创建模式要建立在知识创新及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之上。吴吉朋(2011)认为,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软硬件管理、资源配置、安全控制、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陈山枝、张陶新等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领域主要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通信、智慧医疗等领域。陈铭等(2011)初步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涵盖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等领域,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模型。

学者们的已有成果可为本文提供理论借鉴。国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偏重于宏观分析,在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多种观点;而国内研究总体上实用性较突出,政策指引性较强,为促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过往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尚未形成完善的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体系;二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路径的探讨,系统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不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尚处在初始阶段;三是关于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制度、法律的支持。为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广东省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2014年广东省人均GDP 已达10 330美元,依照钱纳里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广东省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这意味着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脱离了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的阶段,迫切需要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而智慧城市建设正是推动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载体和助推器,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课题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讲,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将大幅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公共资源紧张等“城市病”的困扰。智慧城市建设还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认识不足

广东省部分干部群众对智慧城市的内涵认识不清、思想认识不足,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是未能从广东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大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只是将智慧城市建设仅仅当做招商引资的手段或一种政绩工程;二是错误地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只属于信息技术范畴;三是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技术解决方案的累积,机械地把城市变成国内外企业城市建设技术推广项目的试验场;四是片面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传统城市建设的简单升级。如果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正确认识,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就会产生偏差、出现问题。

2.缺乏科学规划

广东省缺乏全省层面的设计和指导,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尚未制订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也没有出台有关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办法及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的不完善已成为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某些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足,亦缺乏权威性;有些城市缺乏科学、实用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与运行模式,存在各自为政,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

3.科学化体制尚未形成

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建设、运维、使用、监管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效益不高,重复建设严重、建设水平低、业务处理能力不强等;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运维资源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运维业务主要仍由政府机构和国企承担,运维整体效果不佳。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存在监管漏洞。

4.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广东省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偏弱,高端研发人才严重不足,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这必定会对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带来不利的影响。广东省目前缺乏能够有效整合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集成商,相当多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本土企业由于自身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项目经验不足,很难提供优质的方案、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与国外相关厂家相比,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产品成本相对较高,缺乏竞争优势。

5.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样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也很不平衡。珠三角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状况较好,如广州市2009年、深圳市2010年就已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且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粤东西北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却相当滞后,有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还未起步。

四、广东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1.厘清概念,提高认识

广东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深刻理解智慧城市的概念,准确把握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政府职能行使、企业经营、市民工作生活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成为能够为政府提供高效的城市管理环境、为企业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商业环境、为市民提供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新型城市生态系统,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广东省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是促进广东省新型城市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将为广东省城市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应当从广东省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2.制订科学规划

广东省规划、经济信息、科技、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全面收集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最新信息,建立完备的智慧城市资料库。以全局的视野、全新的角度,深入研究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客观分析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制订广东省建设智慧城市的科学规划,包括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重大项目和评价标准体系等。

3.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众多发展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广东省各级政府要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科学管理体制,使规划、工信、国土、住建等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合理分工、形成合力。要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隐私;要完善项目招标、风险评估、权益保护、责任追溯等制度;要对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依法进行专项整治;要切实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企业的管理;要统一技术标准,严格质量监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质量。此外,还及时妥善地处置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4.努力提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广东省要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开发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应用技术的开发力度,努力掌握软硬件核心技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市场需求来引导和激励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要大力发展城市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努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各方面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充分发挥人才的知识优势。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珠三角光纤入户率要超过30%,网络接入能力要达到100兆,加速“三网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工程。推动信息化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建设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力争尽快攻克关键技术,使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技术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

5.努力实现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

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统筹谋划、系统发展。一方面,继续扎实推进珠三角智慧城市群建设,要围绕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采取有力措施,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智慧城市群、国际宽带网络枢纽、全国信息服务区域中心、全国智慧应用先行示范区。另一方面广东省应高度重视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拿出援疆、那样的干劲,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切实加大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小丹.2015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N].南方日报,2015-02-15.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2014-

11-07.

智慧社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述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二)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 RFID 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流动空间,加强区域内部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缩短了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时空距离,实现城市之间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强化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联系,来形成世界级的智能城市群。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的要素流动,成为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流动、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通过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获取和处理城市居民活动、企业运行、环境质量等方面大数据,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来营造更加人本、绿色、集约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居住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等空间融合,增强城市空间发展内涵。将智慧、人文等要素渗透到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存量空间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和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评价、调控和管理,进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弹性有序发展。

(四)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是智慧应用的最主要目的。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发展。

智慧社区论文篇(11)

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近年来成了极具热度的城市与社区发展模式,智慧社区即依据信息时展而构建出的具有信息和智能过滤功能,可以处理产业发展、社会关系管理等多项业务的智能化社区。我国也在多个城市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工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智慧社区的普及将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智慧社区的末端配送问题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如何设计一种能够高效运行并且结合智慧社区特点的末端配送方式,该问题在学术界也引发了相关的讨论。万志涛提出了智慧社区模式下电商物流配送策略,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其分析了现在末端配送模式的种种不足,并提出了依托物联网建立末端配送体系的方案。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智慧社区的联系,并未做根据智慧社区的特点建立末端配送体系,并且作者并未对其方案提出评价或改进思路。在智慧社区的概念与特点方面,蔡艳提出了智慧社区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对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从智慧社区的特点出发,探究符合其特点的末端配送方式,并使用SWOT分析法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智慧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智慧社区就是依据互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时代产物,构建出来的社区。它主要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优势,构建出具有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能力,可以具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具有智能形态的社区。智能楼宇、路网监控以及智能医院等就是其应用的体现。智慧社区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体现人、物的感知智慧社区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种感知技术与手段,把人和物的信息进行感知互联,从而建立起智慧社区的信息源,进而实现智慧社区中的每个人与物都可以被分析与感知,最终实现人人互联,人物互联。

(二)主动服务能力智慧社区可以通过对住户的购买货品数量与规格的记录,对住户的购买习惯进行分析,从而合理规划配送时间,并且在社区网站上主动向住户推荐符合其购买习惯的商品。

(三)自动化能力智慧社区旨在降低工作人员操作难度系数,实现操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其楼宇系统、配送系统均可以实现自动化,从而降低社区管理成本,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设计

智慧社区末端配送系统主要由智慧社区物流分拣中心、管道系统、住户仓储柜三个部分构成。将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并结合智慧社区的特点就可以得到具体的社区末端配送方案。

(一)物流分拣中心物流分拣中心作为整个社区的物流总调度枢纽,起着鉴别、分类与输送的重要作用,物流分拣中心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自动扫描货物的条码获取货物信息包括尺寸,订货人等。之后经由全自动的分拣环节,将货物分拣至不同的分拣栏中等待运输。物流分拣中心与智慧社区的人物感知的特性相契合,作为末端配送的第一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管道运输系统管道运输系统采用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地下进行以物流分拣系统为起点的管道铺设,管道延伸至各单元楼的地下。管道运输系统根据运筹学规划最佳路线进行铺设,其中管道的货物流动由物流分拣中心进行统一调度。该系统体现了智慧社区的自动化能力。(三)住户仓储柜住户仓储柜安置在每层的电梯附近,当货物通过管道运输到达每栋单元楼的下方时,物流分拣中心会根据该货物的扫描结果为其确定所在的楼层,之后货物会在货物管道中随着电梯的上下运动而被运送到各层的住户仓储柜当中,等待住户实现足不出户的取得快递。所以智慧社区末端配送的具体流程:快递配送车辆定期将整个小区的快递运输至小区物流分拣中心,之后再由分拣中心通过自动条码扫描进行快递包裹分类,之后通过管道运输系统将快递包裹进行运输,最后借助电梯被放置于住户仓储柜中。

三、智慧社区末端配送方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