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6 19:57:47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1)

广西瑶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地方风俗习惯上,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在民族地区教育中,中小学舞蹈教育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基础教育,同时还要承担中小学生民族素养培养的责任。人们通过对中小学生实施舞蹈教育,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1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概况

在广西瑶族分布的6个瑶族自治县和49个瑶族乡中,民族舞蹈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瑶族舞蹈与当地的宗教密切相关,是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结果。例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的黄泥鼓舞、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长鼓舞、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等,这些舞蹈已经成为瑶族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舞蹈伴随着节奏,使舞场景逼真,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天性体现出来。依赖于舞蹈教育,瑶族舞蹈得以顺利传承。[1]在开展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过程中,瑶族地区将最具宗教特色的舞蹈作为中小学舞蹈课堂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还针对瑶族传统文化建立了瑶族博物馆和传承民族文化统战基地等,且成立了“文工团”,吸引中小学师生参与到文工团中,接受专业的瑶族民族舞蹈培训。

瑶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对瑶族文化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保留瑶族舞蹈文化,就要将舞蹈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舞蹈的价值。目前瑶族的聚居地中,一些中小学校已经着手于瑶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2]他们不仅将瑶族舞蹈引进了校园,还将瑶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2.1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瑶族民族舞蹈各个支系都有不同的风格。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挖掘舞蹈文化,就是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各支系的舞蹈风格,了解舞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学习舞蹈。在瑶族民族舞蹈中,长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要将长鼓舞的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分解为舞蹈动作,针对长鼓舞的典型舞蹈动作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律动包括三种,即屈弹律动、矮弹律动、拧弹律动。针对舞蹈律动展开教学,首先要让中小学生了解相关的舞蹈文化内涵,之后实施舞蹈教学,使中小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当学生掌握每一个舞蹈动作之后,舞蹈教师就可以实施系统化的长鼓舞训练。[3]由于中小学生已经在舞蹈动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鼓舞的系统学习中,能够以舞蹈文化的领悟力指导自身的舞蹈动作,并通过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使规范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由浅入深地展开舞蹈学习,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舞蹈动作。以布努瑶和白裤瑶的舞蹈为例,将这两个瑶族支系的舞蹈纳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就要让中小学了解这两个瑶族支系的生活状态,让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明白这些舞蹈动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演化而来的,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使其从主观地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布努瑶人生活在山中,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蹲颤”就类似于他们登山时候的动作。白裤瑶的舞蹈动作“勒则格拉”表现出来的是像猴子一样的佝偻体态,这是白裤瑶人日常生活中劳作的动作。这两个瑶族支系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都是低重心的跳跃和旋转。中小学生学习这些舞蹈动作的时候,如果对舞蹈动作的背景不了解,就会导致舞蹈动作难以准确到位。这就需要瑶族舞蹈教师在瑶族舞蹈的共性中把握住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格外强调这些个性动作的准确性,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瑶族舞蹈的要领,将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形成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校本教材。

2.2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舞蹈动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瑶族舞蹈较有随意性,各个舞蹈动作都保留了原生态的特点。随着瑶族舞蹈被体系化,舞蹈动作都实现了规范化,这必然会导致瑶族舞蹈出现审美变化。

对中小学生展开瑶族舞蹈教学,就要将瑶族的民族属性保留下来。例如,瑶族长鼓舞舞蹈的评价是“打得越矮,且花样百出,说明敲鼓的技术越高”。长鼓舞表演的时候,重心越矮,且能够屈腿或者蹲着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包括跳跃起来、耍花鼓以及拧身等,四肢的动作也能相应地作出变化,说明技术越高。现代的瑶族舞蹈在保留了瑶族舞蹈原生态的基础上,还注入了时代元素,使得瑶族舞蹈成了二次创作的民族舞蹈作品。例如,《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瑶香火龙》等剧目,可以作为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学习参考剧目,使瑶族民族舞蹈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中小学生舞蹈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广西瑶族地区的舞蹈教育特点,并不断挖掘舞蹈的元素,根据舞蹈需要编创舞蹈动作。在具体表演中,舞蹈动作在空间的变化受到了约束。关于瑶族舞蹈的空间变换形势,常见的瑶族舞蹈动作为拜四方、走十字或者罡步等,在舞蹈动作上需要空间流动。但是,舞蹈动作无论怎样发生变化,都是形成矩形或者圆形。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要实现舞蹈教学的特色化发展,就要在保留瑶族舞蹈原生态的同时,根据时代审美需求对舞蹈动作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时,懂得瑶族舞蹈只有创新才能够求得发展。对瑶族舞蹈的创新,主要是动作的创新,而瑶族舞蹈的原生态则要保留下来。例如,在白裤瑶族的舞蹈动作中,有一个是甩跨的动作,这个动作要让中小学生表演到位是很难的。此时,舞蹈教师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小学生领会这个舞蹈动作的渊源。由于瑶族祖祖辈辈都在山里生存,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所以山外的文明没有流入山里的瑶族聚居地,而瑶族的一些古老的生活习俗保留了下来。白裤瑶族的女子穿着裙子,但是在裙子下面并不着装。如果需要大小便,就会跨步一扭而蹲下,长长的百褶裙就会在地上。对中小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中小学生会感受到白裤瑶族这个古老的生活习惯与现代生活是完全背离的。当中小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原理有所了解之后,就会想象白裤瑶族女子方便时的样子,并按照这个动作进行舞蹈,从而做到动作的准确到位。这样才能将舞蹈理论与实践结合,跳出更好的作品。

综上,就舞蹈教育的角度而言,广西瑶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属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且教育发展进程中会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对中小学生的民族个性加以培养。实现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就要结合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实际,发展本民族的优势,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惠明.呢呢喃喃动衷肠 痴痴憨憨尽真情:评瑶族群舞 《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J]. 大众文艺,2014(15):182.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2)

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的教育在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同时,在兴办高等舞蹈教育的时候,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教育定位,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思考,致使舞蹈的市场环境出现种种困境,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舞蹈教育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我们从求本溯源开始,找到源流看问题,理清历史的脉络,重整属于我们的舞蹈和教育。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我国正规的专业型舞蹈教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单纯专业型,职业型的教育体制在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业型舞蹈教育系统。

回顾、探索我们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思考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冷静客观地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点我们在急速发展中所产生的浮躁,无疑对我们如何深化舞蹈教育的改革、提高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谈起。

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

1978年以前,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仅限中专教育。全国有5所专属的中专舞蹈学校及各省市的艺术学校中设有舞蹈学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中专舞蹈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专舞蹈教育是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不坚实,势必会上延,严重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构建我们这座舞蹈教育系统大厦的,高等舞蹈教育离开了基础教育,有如“空中楼阁”,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在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研讨上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约近十年时间的“过热期”,当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众多的以舞蹈教育为主的艺校和舞校。尽管名目繁多、体制各异,其实无非是国办中专的扩招,及民办艺校的大量建立。而各校居然都是生源济济,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三、五年后,生源递减,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专校很快就终止办学了。

二、现代教育的几个发展误区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有迅猛发展中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失控;有当时教育市场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有用办学获取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社会的浮躁和家长对舞蹈教育认知的误区等等。总之是我们在发展前进中的一种失误。然而这种失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信誉下降,造成生源递减。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与创收,采取不计学生的专业条件,降低生源质量。超出教学能力的扩招,国办校有之,民办校更为严重。

2.学制的混乱: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不等,入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五、六年年级,初中初一、初二,个别甚至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3.教材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师资质量急待提高。

4.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度缺乏:我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法的规定,现阶段实施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中专舞蹈毕业生,如实地讲,大多数学生其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尚达不到九年义务制国民教育的水准,这一点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三、专业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向上延伸,形成高、中相接的舞蹈教育系统。当时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高等舞蹈教育学府。紧随其后,我们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大学专科过渡到本科的舞蹈学系。进入90年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民办大学也设立了舞蹈教育学系。我国专业型的高等舞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我们高等舞蹈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等舞蹈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大都是近年来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一点也突出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专业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综合文化知识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是一批宝贵的资源,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高等舞蹈教育学生培养问题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规范中等舞蹈基础教育,同时更应关注已经低文化进入大学,受高等舞蹈教育学生的培养问题,使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舞蹈专业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入学时大多数年龄偏小,平均约在十六七岁,天真烂漫、形象靓丽、思想单纯,热爱舞蹈。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再考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即使走入管理严苛的中专,也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追求的是做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青春。他们崇拜“杨丽萍”“黄豆豆”,对专业老师很敬畏,认为舞蹈就是技能技巧与技法,整日踢腿下腰,跳跃翻腾,苦累都能忍受,但一进入文化及理论的学习就感到头疼,因体力的消耗打开书本犹如催眠。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两百分,可悲可叹。

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长。首先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论学习习惯,在入学教育阶段,设立专业导论课,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深入简出地讲解舞蹈本体及舞蹈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树立他们正确的文艺观,让他们对舞蹈是文化及文化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共课和理论课上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尽量把较为深难的理论通俗化。从诱导兴趣入手逐渐由浅入深。

在这一细致培养过程之中,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的青年专业教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有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对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那么由他们直接参与到这一培养过程中,以自身的实例教育学生,师生互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应成为专业教学与文化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纽带。

这一培养过程是细致和艰辛的,也是长期的,我们期盼着中专基础教育的规范会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等舞蹈教学的科研中。那时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才会有“质”的提高与真正的发展。

四、重庆大学舞蹈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重庆大学舞蹈系成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我们不单纯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舞蹈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有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舞蹈艺术工作者,他们可从事演艺,也可从事专业型、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工作,及企事业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

我们以继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专业基础课程,把舞蹈编导与剧目课结合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上依托重庆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风与学习氛围,强化综合性文化理论知识。在选修课上对现代舞、体育舞蹈与流行舞蹈,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实施中,强调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文艺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3)

在广西瑶族分布的6个瑶族自治县和49个瑶族乡中,民族舞蹈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瑶族舞蹈与当地的宗教密切相关,是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结果。例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的黄泥鼓舞、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长鼓舞、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等,这些舞蹈已经成为瑶族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舞蹈伴随着节奏,使舞场景逼真,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天性体现出来。依赖于舞蹈教育,瑶族舞蹈得以顺利传承。[1]在开展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过程中,瑶族地区将最具宗教特色的舞蹈作为中小学舞蹈课堂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还针对瑶族传统文化建立了瑶族博物馆和传承民族文化统战基地等,且成立了“文工团”,吸引中小学师生参与到文工团中,接受专业的瑶族民族舞蹈培训。

瑶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对瑶族文化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保留瑶族舞蹈文化,就要将舞蹈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舞蹈的价值。目前瑶族的聚居地中,一些中小学校已经着手于瑶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2]他们不仅将瑶族舞蹈引进了校园,还将瑶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2.1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瑶族民族舞蹈各个支系都有不同的风格。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挖掘舞蹈文化,就是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各支系的舞蹈风格,了解舞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学习舞蹈。在瑶族民族舞蹈中,长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要将长鼓舞的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分解为舞蹈动作,针对长鼓舞的典型舞蹈动作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律动包括三种,即屈弹律动、矮弹律动、拧弹律动。针对舞蹈律动展开教学,首先要让中小学生了解相关的舞蹈文化内涵,之后实施舞蹈教学,使中小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当学生掌握每一个舞蹈动作之后,舞蹈教师就可以实施系统化的长鼓舞训练。[3]由于中小学生已经在舞蹈动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鼓舞的系统学习中,能够以舞蹈文化的领悟力指导自身的舞蹈动作,并通过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使规范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由浅入深地展开舞蹈学习,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舞蹈动作。以布努瑶和白裤瑶的舞蹈为例,将这两个瑶族支系的舞蹈纳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就要让中小学了解这两个瑶族支系的生活状态,让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明白这些舞蹈动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演化而来的,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使其从主观地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布努瑶人生活在山中,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蹲颤”就类似于他们登山时候的动作。白裤瑶的舞蹈动作“勒则格拉”表现出来的是像猴子一样的佝偻体态,这是白裤瑶人日常生活中劳作的动作。这两个瑶族支系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都是低重心的跳跃和旋转。中小学生学习这些舞蹈动作的时候,如果对舞蹈动作的背景不了解,就会导致舞蹈动作难以准确到位。这就需要瑶族舞蹈教师在瑶族舞蹈的共性中把握住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格外强调这些个性动作的准确性,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瑶族舞蹈的要领,将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形成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校本教材。

2.2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舞蹈动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3-02

一、普通高师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低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大多数高师学生入学前也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舞蹈与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比较差。甚至存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学生的骨骼发育基本定型,骨骼比较坚硬、软度较差。目前报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普通中等学校,舞蹈技能相对欠缺。而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它们所招收的舞蹈专业的学生,往往是经过一些好的艺术院系的层层选拔和筛选,只能招收到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生源素质低下。

2.舞蹈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一般是从音乐或者是一些文艺团体转过来的,从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的非常少。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现在很多普通的高等师范院校都能很容易招聘到从专业的舞蹈院校毕业的学生到本院做专业舞蹈教师,但还是存在许多老的舞蹈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情况,即使有一些人在实践中表现得不错,但理论普遍不足,因此师资力量整体还是比较薄弱的。

3.大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课教材不统一,甚至没有教材。所用的舞蹈教材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也不按教材上课,多是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或者是从北京舞蹈学院出售的录像带“扒”教材、“扒”剧目教给学生,教材利用率并不高。教材使用随意,形成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师舞蹈教育教学不严谨。

4.我国高师舞蹈教育的理论普遍较弱,这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

5.在作为培养和普及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高校的舞蹈教师,教师较少参与到社会实践,较少参与到中小学实习,较少带舞蹈实习生和参与到中小学实习的调研。

二、高师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生源素质

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是要培养高层次的舞蹈教育人才,而不是培养一般的舞蹈演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要注意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不可过分强调所谓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而轻视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文化素质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底蕴,也是一位合格的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条件。

(二)提高高师舞蹈教育师资水平

高等师范院校可以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提高高师舞蹈教育师资水平,“引进来”是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舞蹈教师,“送出去”是把有发展前途的、好学上进的舞蹈教师送去进修、学习、交流。

(三)建立高等师范舞蹈教育自己的教材体系

高校的舞蹈教学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舞蹈教师为主,因此应该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一种以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实践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作为基础的新型的高等师范舞蹈教材。

(四)加大舞蹈课时开设的比重

舞蹈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学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作为保证,否则无法获得较为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无法将基本知识和技能向专业能力转化。因此,舞蹈课时开设的比重必须加大,必须保证舞蹈教学时间的足够充足。

(五)加大艺术实践和教学实习的力度

艺术实践在舞蹈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舞蹈基本知识,自己去编创、排练舞蹈节目。还要加大教育实习的力度,高师舞蹈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校外的专家以及各个中小学校的舞蹈骨干教师学习,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或聘请校外舞蹈专家以及舞蹈骨干教师来校指导,与学院的专任舞蹈教师共同承担育人任务,一起研究讨论教学改革。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三、高师舞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高师舞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师范性”特点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为各个中小学培养舞蹈教师。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应该与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高师舞蹈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和知道我国一些较大的,人数较多的民族的民间舞蹈,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基本掌握其特点,提高自身鉴赏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能力,为将来做好舞蹈教育的基层普及工作做准备。

2.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加强肢体相互间的协调平衡能力,提高自身各个部位的软度、开度和力度,使肢体语言更加丰富,增强舞蹈表演能力。

3.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当现代舞蹈艺术。

4.要根据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舞蹈教师应选择大学生能够掌握、乐于学习的,毕业以后能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的组合来进行教学。

5.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舞蹈教学法,知道舞蹈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合理安排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应该增设与高等师范舞蹈“师范性”相关的实用课程的比例,合理地安排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三)加大舞蹈社会实践与舞蹈教学实践和舞蹈“编创”课程的学习

舞蹈社会实践与舞蹈教学实践和舞蹈“编创”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与“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学习到更多更广的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早地适应舞蹈教学和舞蹈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富于创造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舞蹈编创和社会实践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四)教材的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具有“师范性”特点,贴近中小学实际

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地研究和建设,要从教材的构建入手,既要构建有“师范特色”的理论基础,又要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适应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知识体系。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材的内容还应该紧密结合现当代舞蹈教育的特点,舞蹈教材内容要贴近中小学实际,要加强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素养”成分。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的创造精神、丰富和多层次知识结构的,适应中小学舞蹈教育的人才。高师舞蹈教育要能够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舞蹈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到毕业以后的舞蹈教学实践中去,一定要突出它的“师范性”,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既是个称职的舞蹈老师,又是个合格的舞蹈演员,在各项文艺活动中也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5)

【摘 要】高校舞蹈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创新地提出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这种对接模式使舞蹈教育者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舞蹈教育;课外艺术活动;教学革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89-03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来源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多样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立足于高校舞蹈教学,探索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和路径,既必要又紧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唯有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方式,转向社会大众群体,加强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中间去。一、两者对接模式含义与可行性(一)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含义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和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舞蹈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对舞蹈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标杆,同时,对舞蹈教育事业也愈加重视。中小学课外的艺术活动,是指艺术教师们通过额外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是以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导向,来探索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出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舞蹈人才。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构建出一种崭新的、高效的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和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模式。其一,“学师结合”模式。高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进行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辅导老师又是学习者。其二,“校校结合”模式。高校根据课程设置聘请中小学一线老师来上《中小学艺术教学法课》等实践课程。(二)对接模式可行性分析怀化学院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我院承担的“国培计划”教育,不仅加强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进一步优化,并且当地方上的中小学舞蹈教师来我院进行集体化的舞蹈教育教学培训时,我院也会召集大量的舞蹈实习生或者应届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课堂,为离校的老师代班代课,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使更多的实习生可以提前进入到学校教学得到锻炼,也可以为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打下基础。怀化学院舞蹈教研室一直在舞蹈普修课程的改革上进行研究,曾经多次召开过教学改革的研讨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在当地一些中小学进行对接实践。至今,学院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的调整,将由单一的形体训练,恰当加入一些其它舞种的学习以及实践课程。只有通过对接模式的建立才能使高校的舞蹈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使他们向复合型全能型人才靠拢。二、对接模式实行的必要性分析(一)高校舞蹈现状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过度地重视舞蹈专业课程教育,进而忽视了学生有关艺术思维的培养。由于有些学校过分地把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舞蹈课程教育上,对其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过分地寻求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的方法,在舞蹈理论课程中只偏重于学生的舞蹈技术技巧的提升,以致于舞蹈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掌握了某项舞蹈技能,而更为重要的艺术思维却严重欠缺。第二,高校舞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落后。作为舞蹈教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教授一些舞蹈技巧给学生,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能力较弱,那么其综合素质素养就不会高,不足以撑起整个课堂,舞蹈课程的教学就成为了机械呆板的学习舞蹈技能的地方。如果在学生的舞蹈学习期间缺失了不竭的动力与激情,课堂教学就会毫无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简间单单地教授学生一些舞蹈技能,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学生也只是学习和教授舞蹈的机器。只有通过与中小学艺术活动对接才能为教学带来活力,注入一股清流活水,重唤生机。第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模式的落后体现在当老师教授完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后,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粗糙地加工模仿,或者简单乏味地重复。因为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舞蹈教学课程所面向都是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舞蹈基本功薄弱。那么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当舞蹈教师不能手把手一对一的进行教学,就会发生学生动作不规范不标准的现象,导致整个班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渐渐丧失掉对学习舞蹈的兴趣,老师也就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进入了一种不和谐的教育模式的恶性循环中去。对接模式的实施将使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导者,不仅能够带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培养一名具有责任心的舞蹈教师打下了基础。(二)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稀缺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教育圈里,尽管许多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对艺术类师资力量需求十分的巨大,但很多的中小学的艺术建设、艺术设施仍旧落后,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艺术教师,更不用单论舞蹈教师。更有甚者,一名艺术类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担任舞蹈,美术,音乐老师。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涌入社会潮流中去,他们却并没有参与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中间去。(三)舞蹈教学中的难题首先,缺乏统一的教材,并且教材的更新非常缓慢。许多学校不是套用舞蹈专业学院的教材,就是直接自己直接动手,简单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们大学里学生的情况来编写教材,这就导致了市面上许多舞蹈教学教材伪劣性的泛滥,尤其是它们使用的随意性造成了教学的不严谨,教师态度的不端正,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课程难以维继。大多数的舞蹈专业学生压根就没有正确又规范的教材可参照对比,一般情况是老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丧失和剥夺了舞蹈教材的基础功能。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手中没有规范的教材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整理和回顾,对于复习十分的不利。其次,教学方式的落后。大部分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般只要学生能够大致地作出相应的动作,没有产生过分明显的错误,舞蹈教学就大功告成。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但在课堂下他们对舞蹈动作的分析理解和讲述形容能力却十分低下,不利于学生艺术思维及艺术创造的发展。唯有亲身实践过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出舞蹈中的韵味。(四)社会现实的需求随着时展与进步,我国的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而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准的舞蹈教师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那么也就为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在未来需要提高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大众们对其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而我国普通中小学和高校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所产生的基础作用,对舞蹈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上心。三、对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一)通过联合举办文艺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文艺交流活动的举行将使大量的实习生进入到中小学,进而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舞蹈编排和活动中节目的设计,使更多的中小学师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还能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活动是以高校舞蹈教育的师生为主,中小学舞蹈师生为辅,这样既活跃了校园的文化,又加强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了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经验,同时对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熏陶,使更多的中小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爱上舞蹈。(二)高校舞蹈学生可与中小学进行长期的舞蹈教育兼职加强对应用型全能型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使大量的舞蹈教育者走进中小学,并通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从而带动中小学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长期的稳定的教育和资金投入,将建立起高校舞蹈教育者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国家的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舞蹈教育人才。(三)继续深化“国培计划”教育,优化中小学师资力量高校舞蹈教育的革新作为“国培计划”的一部分,怀化学院自启动的“国培计划”以来,就通过召集人员统一培训和远距离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地方的中小学舞蹈教师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在对地方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和相结合的培训同时,将派出大量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对在训教师的教育岗位进行了“顶岗”,这样将使更多的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国培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国培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将会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校舞蹈教育也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四)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制定培养目标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者,了解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与敏捷艺术思维的师范人才比培养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更为重要。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突出师范性的教育特征,寻找与创建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有所取舍,在此过程中怀化学院舞蹈教育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主要办学目标不变,应当以师范性教育为主导地位,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舞蹈教师,再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挖掘办学潜力,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舞蹈教育人才。(五)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实践与理论课程的相互交流,相互印证,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育实践课展开与中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地教学,应用于舞蹈编导,口述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强调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对舞蹈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能力。(六)优化教材,与时俱进要建设一套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通常情况下,一些适合自身舞蹈教学方法编制而成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合大部分学生,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设计。所以编写出一套涵盖全面的教材就不能只是改编几部课程教材或是重新写几部而已,而是要结合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整体化的设计,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材也要随时更新,让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能跟上我国教育事业的脚步。四、结束语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施对接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外活动编排能力、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教师。参考文献:[1]黄忠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2]吴丽萍.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3]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4]孟慧.论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2(20).[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6]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7]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覃 嫔,女,硕士,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教学。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6)

摘要:舞蹈教育是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大内容之一,它集美育、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功能于一身。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它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旨在分析舞蹈教育的作用并指出当前我国舞蹈教育事业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舞蹈教育作用发展现状

舞蹈,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几乎和人一样古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表演自己精神特质的舞蹈。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舞蹈教育应运而生。

1 舞蹈教育的基本含义

舞蹈教育是保存、传授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狭义上人们习惯于将舞蹈教育仅仅当作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并通过舞蹈史、论的讲授来为各专业舞蹈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教育;但真正的舞蹈教育则更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不仅包含了专业性的舞蹈教育和培训,更包含了群众性的舞蹈教育,普通群众对舞蹈的学习和应用同样应该归属于舞蹈教育之中。但作为一名舞蹈的专业学习者,笔者还是更倾向于从狭义上来阐述本文的观点。

2 舞蹈教育的作用体现

舞蹈教育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功能。这是舞蹈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学习舞蹈势必要克服身体自然形态中一些不良的站姿、坐姿和行走姿态,要经常练习柔韧度、协调力、稳定下、耐力等等,并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之上的,并且有利于协调整个的身体器官的和谐全面发展,因此,通过舞蹈练习,人们通常通能够拥有一个较健康的体魄。此外,练习舞蹈还能锻造健美的身姿,给人以健康阳光的感觉,这也是舞蹈教育体育功能的又一重要体现。

2.2 美育功能。蔡元培曾说过“世界观教育是追求实体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则为达到实体世界之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重要作用。那何谓美育?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而在舞蹈理论教育中,通常会传授一些美学知识,教授人们如何去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舞蹈实践教育中则主要教授人们如何去用身体展示美,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舞蹈表演者都是以不同的线条美、韵律美和动作美来诠释着自己对舞蹈和美的理解。舞蹈就是这样一个集认识美、表现美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舞蹈教育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它对我们改造实体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2.3 德育功能。通常来讲,德育指的是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那么舞蹈教育是如何通过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来体现它的德育功能的呢?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舞蹈作品在灵感和题材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也来自于生活,又再现生活,并且“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①,它往往能够展示一些其他艺术形态所不能言喻的情感。这一艺术形式往往能够让人大为震撼,正如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主要以大型舞蹈的形式来展示,整个开幕式让无数人为之震撼,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华儿女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还有许多专业的舞蹈剧(如《爱心》)更是通过表演潜移默化了许多人,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孩子们更加爱国、爱家、爱他人。

2.4 智育功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一直被用来形容学习体育有舞蹈艺术的人,在学生队伍中更是如此,学习舞蹈艺术在学生经常被认为文化素养低。殊不知人的智力不仅表现为语言和文字能力上,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同样是智力的重要体现。舞蹈艺术要求学习者在舞蹈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去进行舞蹈表演实践,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此外,舞蹈表演者通常也要学习与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并且,曾有实验表明学习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智商是非常高的,甚至比中国城市人口标准常规高出不少。因此可以看出舞蹈教育可以对提高人的智育素质是相当有帮助的。

3 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

舞蹈教育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笔都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3.1 观念落后。首先从家长方面看,让小孩学习舞蹈实为下下举,小孩文化课程差,要考取普通大学普通学校有困难,那就只得改学艺术,因为艺术的高校之门相比之下较容易迈进。很少有家长能将舞蹈教育看作是小孩学业的一种良好选择,更不愿意小孩将它作为一种事业去发展。从学校方面看,虽然长期提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也开设了各类素质教育课程,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音乐、美术、体育、舞蹈之类的课程都统统要给语、数、英等这些所谓的主课让路,因而也就形同虚设了。

3.2 硬件设施差。舞蹈课需要专业的舞蹈教室、大镜、把杆、舞蹈服、钢琴等。这些设备都是不小的开支,然而在教育资源不是特别充分的我国,它要由谁来负担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国家,学校还是学生?资金不足,硬件设备大量短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舞蹈教育的发展。

3.3 师资力量不足。舞蹈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势必有着其专业特性和技巧,这就要求必须有专业的老师授课。然而,舞蹈教育方面的教师不像语、数、英等所谓的主课的教师那么富余,也不像美术、体育、音乐那样每年都有专业老师可供调配,真正的舞蹈教育专业的老师在我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由于舞蹈的专业素养要求特别高,一般非专业人士都难以胜任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师资的共享也就几乎成为空想。

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舞蹈教育的发展,而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指出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克服当前的这些问题,以促进舞蹈教育的更好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最根本的的是要改变观念,只有观念变了,家长和学校才会重视;重视了才会投入资本和精力到舞蹈教育中去,硬件设施就有望得到改善;也只有观念变了,社会认可了,学习舞蹈的人才会增多,这样师资力量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J]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2] 《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形式》谢琳 中国知网1002-073X(2002)02-0142-03

[3] 《试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安峻汝 中国知网1008-9403(2002)01-0040-02

[4] 《舞蹈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谭建斌 中国知网1008-4657(2010)01-0056-04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7)

当前,在高等师范舞蹈教育学科的建设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其一直停留在十分初级的阶段上。这种现象暴露出舞蹈教育的许多弊端和矛盾,不利于舞蹈人才的 培养,限制并阻碍了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形成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生源素质低下,给舞 蹈教学带来困难;其二,教师对于舞蹈本体文化认识的欠缺,使舞蹈教育显得单薄;其三,教材使用的随意性形成教学的不严谨。

    针对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改革高师舞蹈教育中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

    一、改革教育体制,舞蹈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

    学生舞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舞蹈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的根本上做起,只有这样,艺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并驾齐驱,从而进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层面。因此,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舞蹈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这对于改革舞蹈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因为,其一,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 件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实践证 明,在这个年龄段的舞蹈教育效果高出其他年龄段的几倍。其二,由于舞蹈生源的文化素质和水平较低,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一些舞蹈基础、水平较好的考生因为文 化课分数线的限制,与大学失之交臂。根据以上情况,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人舞蹈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能提高舞蹈生源的文化 素质和专业质量。因为这种舞蹈的学习是与文化课同步进行的,而不是与整体的教育断裂开的,同时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能够适应当 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二、拓展和加强舞蹈教育学科建设

    在大力提倡和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越来 越凸现出来。我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资华摘曾在《面向21世纪舞蹈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应用学科的建设大都与舞蹈教育紧密相关,依然需要突破‘经 验叙述’、‘教材整理’、‘技艺传授’的水准,克服杂芜、繁琐、重复现象。强化对普遍规律的科学提炼,少而精准的传授方法,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可持续 发展的人才意识。”当前的舞蹈教育现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21世纪舞蹈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的学科提出新的挑 战。新世纪的舞蹈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当前的学科体系,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和眼光,开设与舞蹈相关的综合艺术表演专业和增加新的学科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学、 教育学、解剖学、力学、生理学、生化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传播学、人类学等,使舞蹈学科教育在知识面和学术性上更加广博而厚重。在人才培养和基本素质要 求方面,必须适应当前舞蹈教育由职业教育向全民教育推展,也就是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的新的发展趋向;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不 仅仅要从原有的教材和教育模式走出来,而且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适应当今的教育规律,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认知规律,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 养,把握舞蹈教育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不断提高更新教育、被教育者的舞蹈水平和理念,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这就是现代教育发展中 对舞蹈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与文化修养

    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表现在你拥有大楼的多少,而在于你拥有具有真才实学 的、有威望的名师的多少。学校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教师之争。师资力量的厚薄,才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真正标准。师资是教学的关键。舞蹈教师不仅需要有 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笔者认为舞蹈教师应具有以下条件:

    1.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舞蹈是人体文化,动作是舞蹈的特性。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其教学内容充分地表演给学生看,做好示范,是舞蹈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2.具有舞蹈编导的创造能力.在高师的文艺活动中,舞蹈教师要不断地创作舞蹈作品,组织学生演出和比赛,进行艺术的实践,提高自己和学生的舞蹈及创作水平。

    3.具有坚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作为一个舞蹈教师不仅要会跳、会编,而且还要对舞蹈本体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正确地把握舞蹈教学的特点。

    4.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舞蹈教师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即舞蹈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上,而且更体现在把舞蹈教给学生时所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并能够在舞蹈教学上,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具有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准确无误的、高度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本身的责任心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当前舞蹈师资极度匾乏的情况下,可采用以教师自修为主或请进来,走出去。将一些在舞蹈教育和理论上有权威的专家请进来,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让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和进修,不断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广泛参加舞蹈文化活动的各种交流,及时把握和了解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不断地丰富自己,以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四、教材的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秦皇岛市 中小学 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是由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是以人们自身的形体动作作为物质手段,通过身体活动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不仅充满了生命活力的韵律,而且具有消遣、娱乐、健身、竞技、审美的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活的不断改变,体育舞蹈迅速在全国传播并推广开来。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传入河北省秦皇岛市,90年代末,逐渐进入中小学校园,成为了中小学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

一、秦皇岛市中小学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一)秦皇岛市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舞蹈认识程度的调查

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对体育舞蹈课程非常了解的学生非常少,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

(二)秦皇岛市中小学学生学习体育舞蹈课的动机

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秦皇岛市中小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动机分别是父母的意愿、得到认可、自身喜欢和虚荣心。由于父母的意愿儿去学习体育舞蹈的中小学学生在这四种动机中是人数最多的,这对学生学习会产生负面作用。

(三)学生对体育舞蹈老师教学情况的评价

从调查数据可看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为与学生相处沟通不多,教师如果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就无法知道学生真正的需要,学生不仅是需要学技术,他们对理论需求也很大,需要教师给予相应准确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发展情况。

(四)中小学体育舞蹈课程具体内容设置

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中小学体育舞蹈教学范围很广,但教授的舞种较少,学生在舞蹈学习上,会出现学习的舞蹈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体育舞蹈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体育舞蹈更具普遍性、流行性、实用性和自娱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以达到健身、健美、健心为一体的目的。

二、影响秦皇岛市中小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体育舞蹈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教师在舞蹈能力、音乐素养以及身体素质和实践教学经验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该课程在秦皇岛市体育舞蹈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秦皇岛市的体育舞蹈教师非常有限,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担任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有73.17%是非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的,大多数没有从事过该项专业的学习,有的教师是经过一段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的,而有的体育舞蹈教师则是从其他艺术类专业转行过来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专业水平很低,在中小学中与体育舞蹈为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26.83%,人数非常有限,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的推广与实施。

此外,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项课程的兴趣,如果说教师本身的体育舞蹈专业技术功底不够扎实,那么在体育舞蹈动作的展示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会出现一些误区,这样就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没有办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办法在提高教学效果上面有所突破。

三、结论与建议

(一)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向学生教授体育舞蹈

中小学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应该是快乐的,学校不应该仅仅只是单纯地以严肃、僵化的说教或“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舞蹈动作,而是应该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舞蹈的动作及相关知识。以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为目标,并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独特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彰显出体育舞蹈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是体育舞蹈”、“体育舞蹈的内涵”、“为什么要学习体育舞蹈”等相关问题,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不断完善体育舞蹈师资队伍,培养体育舞蹈专业教育人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秦皇岛市中小学体育舞蹈推广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首先是要重点培养正在成长的年轻教师,让他们尽早成为今后的栋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体育舞蹈专项教师,不断调整与优化师资结构,有利于不断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其次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然后还要重视教师的全面性,体育舞蹈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全面发展,不断向国际体育舞蹈教师模式接轨;最后是要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重视教师的质量,严格把关考核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体育舞蹈人才,丰富体育舞蹈专业,让体育舞蹈教育在秦皇岛市中的每一所中小学兴盛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9)

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不应只停留在舞蹈表演的层面。如果只是将舞蹈作为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路将越走越窄。如果把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是媒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提高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才是舞蹈教育正确的教学方向。笔者按照幼儿和中小学生时期、中专时期、大学时期的时间划分,本着循序渐进的思路,探索每一时期舞蹈教学的任务和重点。

一、幼儿和中小学生时期突出普及性教育

幼儿和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准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家庭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更为迫切。他们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同时,也希望孩子在艺术领域有所发展,使孩子具有更为广泛的专业特长和艺术鉴赏力。从这个层面分析,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社会基础和拓展空间。幼儿和中小学生在接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熏陶的氛围中,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民族特点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幼儿和中小学生普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应把立足实用性、突出普及性、提高艺术性作为教育根基。不能照搬专业舞蹈院校课程,而失去普及化教育――“美育”的作用。让幼儿和中小学生在感受美、认识美、体验美、领悟美的同时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从而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有了广泛的学习群体、欣赏群体和推广群体,从而提高和带动全社会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观念。

二、中专时期突出系统性教育

中专时期的学生既是世界观的形成期,也是涉猎知识的兴盛期。启蒙教育固然重要,但系统性舞蹈教育对舞蹈发展显得更为重要。经过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体态特征、动律特性和技巧能力,是中专时期教学的出发点和着落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以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形式相结合,以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载体来展开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要十分准确,动作的规格必须精确到位,而不能随心所欲、无规律的进行教学。教师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对于中等专业的舞蹈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目前,一些教师采用“耗”的训练方法纠正学生动作和体态,只会训练出“机械型”或“模仿性”的学生,长期下去,使学生肢体僵硬、情绪紧张,出现厌烦逆反心理,束缚学生的情感和想象空间,出现舞蹈的“情感”危机。教师应在实践课中启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热爱的情感,强化学生对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习,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论课程比重,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穿于教学课之中,使学生的舞蹈动作中由被动式的模仿性练习,升华到自我潜在意识的主动起舞。通过专业系统的启发式学习,使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特征、动律特点真正“印”在学生脑中,“刻”在学生心里,“长”在学生身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在“学院派”的教学推动下,必将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新,为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和更多从事研究和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人才铺垫基础。

三、本科时期突出开拓性教育

本科时期既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成熟期,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开拓期。大学阶段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的内容与中专不同,它的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在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特点和现有训练价值的基础上,大学阶段是打开多项舞蹈学科的起步通道。

(一)通过实地考察,进行“田野作业”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机和活力根植于各民族的生存土壤。要保持它永久不衰的生命力,必须与民间的土壤保持亲密的接触。“寻根溯源”的体验是对民间舞蹈风格性掌握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方法。在考察过程中,使考察者亲身体验的生活风俗与舞蹈联系起来,并结合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而对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舞蹈风格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真正掌握民间舞蹈。此外,在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中,大胆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对已经被实践证明有误的内容进行修改和矫正,充实准确无误的新内容。

(二)从老艺人身上吸取“舞蹈营养”

以“请进来”的方法向民间艺人求学,邀请民间艺人进行授课讲学,开展传帮带活动,感受民间艺人的舞蹈气息,从老前辈身上吸取舞蹈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三)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在查阅资料、整编文献的过程中,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我研究能力,拓展自我思维能力,开发自我创造能力。

(四)增设舞蹈理论课程

舞蹈理论上的成熟是舞蹈表演成熟的基础,也说明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民间舞教学不单纯是动态风格和技术技艺的学习掌握,还应对民族精神(心理)有所把握。舞蹈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贫乏,开设舞蹈理论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凸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优势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系现行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民族划分,主要以汉、藏、蒙、维、朝这五个民族的舞种为主体。我国各地艺术院校应因地制宜创建具有各自民族特性的舞蹈。例如新疆艺术学院建立了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为主,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蒙古族为辅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这为推动新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富有前瞻性的意义。

作为舞蹈专业的工作者,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任重道远。一个优秀的舞蹈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掌握跳舞的技能,更应掌握它的精髓。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代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综合型专业舞蹈人才,这是目标,也是追求。笔者相信,只要永不停息的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环。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10)

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是高师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能较好地创编少儿舞蹈是每个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舞蹈教学能力中的高级行为方式。

作为舞蹈编导不仅要会编舞,还要会导演。少儿舞蹈编导就是根据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探究适合具体人群的编排方式。少儿舞蹈创编虽然是面向儿童,但它也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理论体系、表现对象、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构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从整个社会主义的舞蹈事业发展来看,少儿舞蹈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在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要求在掌握舞蹈基础专业知识(包括基训、幼儿舞蹈、风格性民族民间舞的训练)的基础上,1、通过舞蹈理论的讲授与舞蹈实践的编排,学习少儿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少儿舞蹈形式、结构,区分并研究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还要让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掌握各种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把握童心、童趣等特征。2、学习少儿舞蹈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将学习过程与少儿舞蹈教育需要的实际联系起来【1】,毕业后能自如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胜任中小学各类节日和活动的舞蹈编排,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现行教学大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导向缺失,创编意识培养、创编实践和课外延续学习不足。课堂上很少安排创编,只是一味的灌输舞蹈动作、组合,造成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都得不到开发,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2、师范性质突出不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脱节。没有通过实际调研,不了解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而盲目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

3、照搬舞蹈专业院校的舞蹈创编教材,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称,没有明显区分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针对性不强,带有盲目性。

4、对学生的实际创编能力培养不够,学时分配不科学。有些地方高校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有的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大纲的修订势在必行。

二、修订计划

1、通过调研,明确教学目标,建构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教材体系。仔细研究《中小学教育纲要》、《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学的需求;考察借鉴各兄弟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2、利用课堂实验教学对本课程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更新。

3、根据调研结果和实践教学研究,再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

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创编有针对性的、具有自主特色的少儿舞蹈编导教材,同时,密切关注少儿舞蹈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改革设想及实施途径

1、合理分配学时,着重实践部分

对与本课程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实践部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种舞台实践中,因此多举办各种演出,或进行创作比赛等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实训和舞台实践活动,让基础创编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还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环境的认识,动作与情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出动作的元素,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情景交融来发展动作,编排动作组合。

还应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观摩舞蹈教学过程,参与幼儿园、中小学的舞蹈创作与教学实践,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外辅导,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加以弥补,不断提高他们少儿舞蹈创编和指导舞蹈实践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艺术人才。

2、加强即兴创编练习

通过即兴舞蹈创编训练灌输学生舞蹈动作的求异与创新理念,将成人舞蹈创编的某些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于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之中,强化学生对少儿舞蹈作品结构、空间、时间、力等概念的把握,使学生在即兴创编中不断掌握和理解少儿舞蹈创编的方法和技巧。

3、遵循少儿舞蹈创编原则,体现少儿舞蹈特点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从形象性动作出发,体现童心、童趣、童真,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年龄特征实施有效的创编,区分少儿舞蹈不同年龄段在编排上的区别,以及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

4、扎根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民间舞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地域特色,应该将本省本地区最优秀的传统舞蹈编进教材,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传统舞蹈引入少儿舞蹈创编中,让地域文化为少儿舞蹈定位文化坐标,预设文化传统特性,提供文化生态资源,指明文化传承方向。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表现出了文化层面的理论意义和与技术层面的实践意义,【2】如将淮河流域的传统舞蹈花鼓灯的动作元素融入创编中,使少儿舞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当地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5、改良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定的结构分五项,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

舞蹈能力的考核:创编少儿舞蹈的能力占60%;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基本动作结构特点的分析与运用、讲解示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占25%;表演占15%。

考试形式: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以集体考试、公开课考试、即兴创编的方式等进行考试。

总之,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怎样开设好少儿舞蹈编导课程,需要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畅.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大舞台

[2]张海丽、杨传中.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

[3]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

[4]赵丽.论少儿舞蹈创编及其艺术风格——以安徽省淮南市少儿舞蹈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拉丁舞作为一种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它在实际教学中既具有体育运动的特征同时又具备有舞蹈项目的艺术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拉丁舞的教学培训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原则以及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积极作用、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1.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原则

1.1 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内容包含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理论以及技术、能力三个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其中,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就是指在理论讲解以及课堂讨论或者教学作业完成等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基础知识以及舞蹈特征、内容、发展、相关体育舞蹈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和理论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与掌握。而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术部分教学实践的开展就是指通过专门的实践训练以及专业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舞蹈动作以及方法要领进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拉丁舞的正确身姿,进行优美身姿的塑造与身体素质的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术部分教学实践中应将技术部分的教学与拉丁舞的理论教学进行结合教授,使学生在掌握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术知识同时加深对于拉丁舞理论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拉丁舞方面的综合能力。最后就是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能力教学部分,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知识、技术以及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这一部分的拉丁舞教学开展中应注意结合拉丁舞自身的特征,并将拉丁舞的理论以及技术部分的教学相互结合,加强对于学生拉丁舞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对于学生拉丁舞自学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有一个完整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相关技能、动作、方法等,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学习兴趣与相关品质精神,最关键的就是应使学生具备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相关灵活实用能力。

1.2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原则

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种具有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的共同特征的特殊舞蹈形式,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遵循相关的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学习的自觉性相互结合,并注意在在拉丁舞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学习自觉性的结合情况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培养学生对于拉丁舞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开展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实践。其次,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将直观与思维相互结合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开展。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并且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因此在进行拉丁舞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拉丁舞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学生拉丁舞知识技能的培养。最后,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注意对于学生拉丁舞知识技能掌握进行巩固与提高,以在实现拉丁舞教学的价值与学生各方面综合技能的提升。

2.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种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艺术形式,因此,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学习就同样具有体育锻炼与舞蹈艺术的双重作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开展或者是进行拉丁舞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体育舞蹈拉丁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对于塑造优美的身姿与自身形象气质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体育舞蹈拉丁舞还对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方法

3.1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能形成分析

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项集体育运动与舞蹈形式相统一的舞蹈艺术,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能掌握。在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拉丁舞技能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于拉丁舞技能的粗略掌握阶段、对于拉丁舞技能的改进和提高阶段以及对于拉丁舞技能的巩固和自如运用阶段。在拉丁舞技能形成的三个不同阶段学生需要对于拉丁舞技能的学习以及内容掌握重心也不相同,比如在拉丁舞技能的粗略掌握阶段,学生的学习重心就是对于拉丁舞动作方法的粗略掌握,防止出现错误舞蹈动作;而拉丁舞技能的改进提高阶段则需要学生对于拉丁舞的动作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掌握,最后一个阶段就需要学生对于拉丁舞技能进行熟练掌握与自如运用了。

3.2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方法

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对于拉丁舞技能的掌握运用,培养学生拉丁舞综合能力与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完整法、分解法与语言法、观察法和练习法等。其中,完整法拉丁舞教学就是指通过对于拉丁舞动作技能的完整教学实现学生对于拉丁舞技能掌握与运用;而分解法拉丁舞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拉丁舞的动作技能进行分解讲解与分解示范等,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使用语言法拉丁舞教学就是指教师将拉丁舞的动作技能或者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口令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教授。除此之外,在拉丁舞教学中还有观察法与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分别是在学生对拉丁舞动作技能的观看与练习中进行拉丁舞教学的开展。

4.结语

总之,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种集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形式特征相结合的舞蹈艺术,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结合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特征,在遵循拉丁舞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注意拉丁舞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实现对于学生拉丁舞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珊.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若干问题探索[J].西部大开发.2010(1)

[2]刘蓉,陈琴.影响高校双人拉丁舞教学因素分析及单人拉丁舞教学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