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1:54:45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1)

股票市场已经存在了百多年历史,自从它建立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在其中追逐自己的梦想。股票市场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为其痴迷,盖因其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首先,股票市场相对公平。股票的买与卖绝对自愿,你也许会被诱惑,也许会被欺骗,但在你决策的那一瞬间,你是自愿的,绝对不会被强迫;其次,股票市场崇尚智慧,不崇尚背景。只要你有智慧,你就有可能成为股市的王者,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股票市场为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通往财富之门提供了一种可能,只要你有能力,富裕上不封顶,财富无极限。

股票市场貌似门槛很低,一般来说只要有能力用钱买到菜的人就一定有能力用钱进行股票的买卖。但是,能进行股票的买卖并不等于能在买卖中赚到差额的利润。一个成功的股市投资者需要对股市基本规律有较深层次的洞察,需要对自己的人性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只有真正把握住了市场规律并战胜了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的王者。

对于股票市场规律的描述以及投资方法,市面上流传的理论很多,从查理斯·道的道氏理论到尼尔逊·艾略的波浪理论,从江恩威廉的江恩理论到近几年在我国A股市场一度很流行的股市博弈论等等。这些理论、方法初始一看不可谓不对,因为毕竟有人用这些方法取得了成功,但这些理论、方法又不似全对或者说难以为大多数人掌握,因为不知道有多少人学习了这些理论、方法,但在股市里投资者们的盈、平、亏三类人数比长期看仍是1:2:7。为什么呢?

抛开市面上各种投资理论、操作方法的华丽外衣,我们在这里先来探讨一下股票市场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股票市场所含的事物运动其核心就是股票价格的波动,所以可以说,股票价格随时间的波动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特性,正是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这种波动,才吸引了那么多投资者在市场上高抛低吸,赚取差额利润。上面提到的和未提到的一切描述股市规律以及操作方法的理论无外乎也就是对这种波动的进一步研究,研究其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何种方向进行波动,从而总结出对应的操作方法,为己所用,力图战胜市场。

掀开现象看本质,我们既已知道了股票市场最基本的特性是波动,让我们再进一步想一想,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投资股票市场,想要在股票市场上盈利,真的需要非常准确地了解股票市场这种波动的时间、方式和方向吗?知道固然很好,可以使盈利最大化,但如果只是知道概率结果,更大的可能也许只是自以为知道概率结果,那怎么办?如果知道的概率结果是个错误的信息,那又当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我们的A股市场,中国的A股市场里,目前基本上有两大类重要的投资者,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一类是个人投资者,他们是证券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各自具有不同的投资规模、投资规律、分析能力和行为特点。机构投资者从广义上讲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一般包括各类基金、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实力雄厚、专家理财、投资理念成熟和抗风险能力强等特征。个人投资者是指用账户资金管理资金进行投资的群体,个人投资者是以自然人身份参与股票买卖的,大多情况下他们资金较少,且不具备单独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

作为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胜算又在哪里?显然,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是随时随地可以自由地买卖股票,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行为对股市产生什么方向性的影响,也不像机构投资者那样受到这样那样许多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所谓船小好掉头;而劣势则是由于资金小,力量弱,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走势,在资金、信息、技巧上无法与机构投资者相比,对市场何时将以何种方式变化的研究判断能力远弱于机构投资者;至于胜算,我们要先从股票市场盈利的本质谈起。股票市场上盈利的本质是什么?是高抛低吸,个人投资者只要真正做到了高抛低吸,铁定就已盈利,其它一切并不重要,而要做到高抛低吸的前提其实只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低和什么是高即可。

综上所述,根据股票市场最基本的波动特性我们在此正式引出一种适合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方法,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永远坚持股票低吸高抛,跟随股票波动的脉搏,永远在股票波动的波谷买入,在股票波动的波峰卖出。对于这种股票操作方式,特做如下说明:

1.关于买入股票时点的选择:一定切记要在股票的波谷买入股票,不追高,波谷的判断参考常年的股票K线图得到

2.关于卖出股票:切记绝不轻易割肉

3.关于应买入什么样的股票:一定不能买不能长期持有的股票,也就是不能是在持有期间有被清盘可能的股票

4.关于买股票的资金性质:一定要用可以长期不使用的钱来买股票

5.关于买入股票的仓位:尽量不要满仓

6.关于买入股票时应有的心态:一定要能平静地接受股票的长期持有

7.关于套牢股票的处理:低位分层次补仓

8.关于操作纪律:一定要遵守操作纪律,波动的市场机会永远存在,因遵守操作纪律而失去某些机会比某一次冒险成功更有价值

9.关于股市中的消息:原则为主,消息为辅,听消息的操作不能与原则冲突

10.关于这种股票投资模式的定位:这种股票投资模式也许不是最有效的投资模式,但却是非常可靠可以盈利的一种投资模式

11.关于这种操作模式与其它股票操作方式的关系:方法本无优劣,主要在于使用人的使用能力,可以考虑将资金分组,不同的资金组采用不同的投资模式

12.关于其他选股方法的使用:与此方法不矛盾,股票选择的优劣决定了你的盈利幅度

最后说明:投资股票是门艺术,请切记如下几句话:

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可以买股票的

不是什么股票都是可以买的

不是什么钱都是可以拿来买股票的

不是什么人的话都是可以相信的

永远不要担心买不到股票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2)

当需要对公司管理上有争议的议题进行投票时,IRO们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民调专家。凭借其长年在华尔街耳濡目染的敏锐,他们各个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这类投资者关系调查的目的往往要确定三件事情:哪些人支持管理者;哪些人反对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哪些人没有表明态度。 在IRO鉴别出股东中悬而未决的选票(swing votes)后,公司管理者就可以集中时间对某些特定的股东群体施加影响。因此,在将分歧变为有利结果的过程中,IRO们的确是功不可没。

而在竞选董事时,投资者关系人员通过调查以往的投票记录就能轻易地得知管理层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但即便掌握了这些信息,投资者关系人员仍需影响相当数量的股东的态度。

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司已逐渐意识到心态公正地去听取股东意见的好处。但仍有一些公司在投资者抱怨时闪烁其辞,还有一些公司提前讨论争议,希望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进行无记名表决的可能性。

例如,辉瑞制药已向公司的顶级投资者发出邀请,希望就管理人员的薪酬方案进行解释。为回应几个与其绩效相关的重要问题,戴尔也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博客。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直致力于推广“非正式交谈”的概念,希望让股东的网上论坛成为一个公司与投资者分享想法和意见的媒介。

采用这些沟通工具来与投资者建立信任的公司也许会发现,这些手段帮助他们在委托书征集季节里消除了很多与股东之间的误解。委托书公司――乔治森(Georgeson)公司主卫・朱克(David Drake)评论说:“公司目前更希望将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在幕后解决,而不是直面股东的怒气。”

获得成功的要领

但有时委托书征集的结果会带来直接的交锋。委托书征集商都坚信IRO在委托书征集中所采取的应是与投资者关系路演和买方推介演讲等活动相似的手段,区别只在于公司试图影响的是股东投票的结果而不是公司出售的结果。业内人士认为IRO面对委托书征集季节需注意两个问题:

寻找投票股东要未雨绸缪

由于股东可能拥有上百家公司的表决权,IRO要在委托书征集季节联系到他们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尝试去找到表决人,我会在非委托书征集季节完成这些工作,”斯科特说。“一旦完成这项工作,你就可以确定表决者所能发挥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股票监督公司通常会提供从事股东权益运动的对冲基金的历史卷宗。上述基金曾对公司发出的怀有敌意的信件也能在相关监管部门的文件中找到,这些文件往往表明了这些基金的经营哲学。尽管有时会揭发公司管理的黑幕,对冲基金并不一定是公司的威胁。 “很多对冲基金根本不参与表决,” 舒尔曼解释说。“我对他们是否真正关心公司治理表示怀疑。”

在对潜在投票者大概了解之后,IRO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舒尔曼介绍说,“你可以在委托书存档对某个机构进行公开的拜访。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了解其会如何投票;或你能如何劝说其同意公司的决定。”

上述工作的目的是用温和的方式让股东放弃异见,从而得到对管理层有利的投票结果。但朱克警告从事投资者关系工作的人员:“小心不要过多地骚扰表决人,让其对议题失去同情心。”

顾问公司的背书效应不容小觑

IRO需要持续地关注委托书顾问公司。曾对雅虎、摩托罗拉等公司发难的投资人艾瑞克・杰克逊(Eric Jackson)就经常游说RiskMetrics(前机构股东服务商)、Glass Lewis和委托书治理等顾问公司。这些顾问的意见对投资人来说通常极为重要,对IRO们来说自然也不容忽视。

“我们对所有来自与董事会或公司秘书的联系都持开放态度。我们欢迎一切真正的参与,” 康涅狄格州退休计划与信用基金的助理财务总监米雷迪・米勒(Meredith Miller)评价说。

但米勒同时指出很多公司没有善用机会。她评论说:“我们很少接到询问我们如何对管理方面的决议进行投票。通常公司会雇佣委托书服务商来处理这些事务。但在近几年,我发现这类服务商处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少了。”

应对委托书征集的四个步骤

针对IRO面对委托书投票时具体的行动计划,著名投资者关系顾问公司――Ashton合作伙伴公司提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股东的投票政策

制作一个包涵公司顶级机构投资者信息的电子表格。表格中应该列清投资的方式(例如是价值、成长还是指数投资)。接下来,对其他投资者的投票准则进行研究,以便发现他们会如何对目前的问题进行投票。为此,IRO找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 该投资者对须表决议题是否有具体的投票政策?

* 他们的机构中是否有已成文的规则?

* 投资者会对需投票的议题进行具体分析吗?

* 他们会遵照机构股东服务公司(ISS)的意见进行投票吗?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公司网页上投票政策,因此IRO可以从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而且SEC也会对某些投资者的投票政策进行存档。

第二步:识别无法识别的投票者

在确定顶级投资者的投票策略之后,投票股东可以按照其态度分为以下四个类别:

* 对某个议题投赞成票;

* 对某个议题投反对票;

* 遵照ISS的建议进行投票;

* 根据个案进行投票。

IRO可以马上辨别出前三类股东和他们如何进行投票。但如果该公司是以个案为基础进行投票的,IRO则需要对其投票的决定从三个方向进行调查。

* 不管该股东是一家公司还是一家持有本公司股票的个人共同基金,都可以查看其过往的投票记录。

* 查看机构发言人在媒体上发表的关于其投票行为的言论。

* 直接给管理公司股票的资产管理人或分析师打电话。

第三步:结合ISS的建议进行分析

许多公司,特别是那些单纯依赖数据分析和指数投资者往往会依据ISS意见进行投票。另外,一些自称会以个案为基础进行投票的公司也经常会听从ISS的意见。

IRO可以从过往的投票记录了解到ISS的建议。但在投票记录、媒体报道和直接的电话询问都无法了解一家公司的投票倾向时,IRO可以将该投资者认定为“悬而未决”的投票者,这样的投票者可能会成为管理人的支持者。

第四步:影响“悬而未决”的投票者

就像军医将在战争中用治疗类选法(triage process)将伤员分成三组一样,我们可以将“悬而未决”的投票者也划分为三类:

* 投管理者反对票的人;

* 投票支持管理者的人;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3)

最初的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分散风险

让我们从世界上股票问世的时候讲起吧。

众所周知,欧洲的经济发展从15世纪起进入所谓的“大航海时代”。

在15世纪,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南美州。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又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开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线,使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掠夺成为暴富的捷径。而要组织远航贸易就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组建船队需要巨额的资金;其二,因为远航经常会遭到海洋飓风和土著居民的袭击,要冒很大的风险。在当时,如要组织庞大的远航船队,没有一个人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资金,而且也没有谁甘愿冒这么大的风险。

于是,为了筹集远航的资本和分摊经营风险,就出现了以股份集资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之前,向公众广泛招募股金,航行结束后,将资本退给出资人并将所获利润按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为保护这种股份制经济组织,英国、荷兰等国的政府不但给予它们各种特许权和免税优惠政策,且还制订了相关的法律,从而为股票的产生创造了法律条件和社会基础。

1553年,英国以股份集资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公司,其采取的方式就是公开招买股票,购买了股票就获得了成为公司成员的资格。这些公司开始运作时,是在每次航行回来就返还股东的投资和分取利润,其后又改为将资本留在公司内长期使用,从而产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应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为在贸易航行中获取的利润十分丰厚,这类公司就迅速膨胀,相应地股票集资这种方式也得到迅速发展。在1660年之前的英国,股东若要转让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内找到相应的人员来接受,或设法依公司章程规定将本公司以外的承购者变为公司的成员,股票的转让相当不便。从1661年开始,股票开始可以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东资格,享有股东的种种权利,比如分红权等。

到1680年,此类公司在英国已达49家,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确认其独立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在17世纪上半叶,英国就确认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观点,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股金成为一种长期投资。股东手握公司制作的股票,就享有股东权,可以领取股息,即分红。

与此相适应,证券交易也在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17世纪初,为了促进包括股票流通在内的筹集资本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法国里昂、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出现了证券交易场所。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世界上第一家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联合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由此可见,股票及股票市场,最初是作为筹集资金、分散风险的一种手段而问世的。

今天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获利,投机者发现价值

股票和股票市场这种制度安排,发展到今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需要股票市场?它对社会有什么用?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

比较准确的回答是:它给百姓一个直接的渠道,把自己剩余的钱投入到最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帮助优秀企业的发展,自己从中获得红利。这个功能和一切其他金融业的功能相同,都是使得钱尽其用,把钱用好。金融业的任务就是“钱尽其用”,并不只是支持实体经济。坏的实体经济是不应该支持的,好的虚拟经济是应该支持的。股民买企业的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投入一笔钱,以后每年有红利作为回报。这是投资行为的普遍规则。股民买哪家企业的股票,是要经过慎重选择的。选择的依据就是企业所公布的经营报表。

为了帮助股民正确选择,证监会监督企业必须诚实地公布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有关信息,不得造假欺骗股民。在这种情况下,股民不会不停地将股票买进卖出,他们要等企业分红。这时候股票市场是非常稳定的。

同时,股票市场上又出现了一批股民,他们不是来投资分红的,而是在股票价低的时候买进,等股票涨价后卖出,从股票升值中获利。这种行为称为投机。它完全不同于投资。主要的区别是频繁地买进卖出。为什么股票市场允许投机者进入?因为有眼光的投机者能够发现企业未来的价值。比如,他们发现某企业将来盈利会增加,分红会扩大,他们事先在企业的股票还没有涨价时买进,促使该企业的股票涨价,带动社会对该企业的重新评价。这是一个企业价格发现的过程,显然,对市场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这种功能要能够实现,必须有广大的投资股民,以及由于他们的投资行为,产生了股票的价格波动,从而发现未来股价的走向,并决定买进卖出。他们所依靠的价格波动是由于投资股民的行为所形成的。这种股价波动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

如果投机股民太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是由于投机者的买卖造成的。这个股市的价格就被投机者搞乱了。混乱的股市价格,失去了发现企业价值的基本功能。

试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以帮助理解这个过程。在粮食市场上,秋天粮食刚刚收获,供给充沛,粮价较低;到了春天粮食已经吃掉一半,供应减少,价格上升。如果投机商在秋天粮价低的时候买进,到春天粮价高的时候卖出,他们靠差价赚钱,因为把多余的物资(秋天的粮食)变成稀缺的物资(春天的粮食),是财富的创造,对社会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投机商太多,大家都在秋天买进粮食,把秋天的粮价抬高得比春天的粮价还高。整个粮食市场就会被过多的投机搞乱了。

股票市场是 “零和游戏”吗?

上面说的,就是股票及股票市场的基本常识,我们还需要解释某些时常被人提起的说法或问题。其中最常见的说法之一就是:股票市场是一个“零和游戏”的市场,也就是说,对股票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而言,有人赚钱,有人赔钱,所有人的总和为零。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是不一定。

第一,如果不考虑股市的分红,也不考虑税收以及交易费用,那么,股市的确是零和游戏。每一笔交易,有人买,有人卖,买卖的数量刚好相等,有人赚,就有人赔,数额刚好相等。这个时候市值不管上升,还是下降,钱都在股民内部流动,从一个口袋流到另外一个口袋。哪怕一种值10元的股票,被炒到1000元一股,最后跌到5元,损失的950元也没有凭空的蒸发,只不过相当于最后接手的人替前面赚了钱的人买了单。

第二,如果再加上税收和交易费用的因素,这个股市就是负和游戏。不管有没有人加入或者退出股市,依然有人赚,有人赔。整体而言,股民是损失的,因为股民实际投入的总钱数只会是越来越少,交易越频繁,损失越多,这些损失的钱被以税收、证券公司以交易费用的形式转移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并没有实际的钱因为市值的波动凭空蒸发。

第三,如果再考虑分红的因素,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总数大于税收和交易费用之和,那么股民投入的钱增加了,就是正和游戏,反之,红利小于税收和交易费用之和,股市就是负和游戏,哪怕外来的资金不断烘托着股市在上涨。

是不是负和就不好,正和就好呢?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讲?

好的股市可以创造大量的分红,但是,交易量太大导致税收和交易费用高于分红也是可能的。虽然初看股民的总资金减少了,但是,好的股市能够为真正有活力的企业融资,使资金利用更有效,这个股市中的企业在实业领域创造大量财富,让企业的职员更富有,让股民的分红更丰厚,有更多的钱投入到股市,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投入到股市,股民获得股票增值和分红,使消费和投资都活力十足。所以,这对股市而言,虽然未必是正和游戏,对社会而言,绝对是一种正和游戏。

相反,股市如果被少数庄家操纵,把散户的钱圈走,转到国外或者非投资领域挥霍掉了,老百姓的消费和投资能力下降,经济就会萧条。同时,实业搞不好,老百姓的工资也会下降,一个国家的实力就会大大受损,即使股市是正和的,实际反映在经济上则是负和的。

市值蒸发,真金白银并未减少

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市值蒸发的损失是股民真金白银的损失吗?

不是!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大盘下跌,有人损失惨重,但是也有人获利丰厚。刚才上面说的股民,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即所有参与炒股的个人、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都被视作股民,然后把所有的股民视作一个整体的概念,他们内部你赔我赚的过程都可以不予理睬,不管市值怎么涨跌,股民整体来说,真金白银的损失只是税收和交易费用而已。所以市值的损失和股民的损失没有关系。

那么,市值的增减是怎么产生的呢?举个简化的例子来解说,某只股票共有1000股,当前股价50元,其总市值就是5万元。某天其中的500股以100元的价格被交易,剩下没有交易的500股搭顺风车,也涨到了100元,这只股票的总市值就是10万元了,这上涨的5万元市值就是虚拟的,即持有股票的人不一定能够以这一价格顺利地交易出去。若只有价格,而没有人接盘,也就不能换回真正的5万元的资本利得,即使卖出去赚了,赚的钱也是接手的人支付的,这个接手的人也是股民的一分子,并没有从股民这个概念整体之外凭空产生出5万元的财富。

然后,其中的500股又以25元的交易价被贱卖掉,剩下没有交易的500股也跟着倒霉,这样一来,这只股票的总市值跌到2.5万元,和最初相比,市值减少了2.5万元,这也是虚拟的损失,因为股民的钱整体上并没有减少。那么,最后贱卖股票的人亏损的钱到哪里去了呢?被高价卖出时的卖家赚走了啊!所以,高昂的股票市值很像肥皂泡,它的体积庞大,而真正的干货不过是泡泡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而已,这是虚拟经济、杠杆效应的特点。

股市暴跌的时候,把自己手上的股票在高价位套现的就是赢家,把股票砸在手上的股民就是输家。钱不过是在股民内部流动,同时,每个股民账户里的钱以存款和股票的形式在转换:我卖掉股票,就换来了存款,我买了股票,钱就流到别人那里。就这么简单。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4)

一、引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发展,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上市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2004年以后,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如何客观及时反映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以控制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1.现金股利折现模型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应等于该股票持有者在公司经营期内预期能得到的股息收入按一定折现率计算的现值,理论上是合理科学的,但过于依赖不确定的预期因素,主观性随意性很大。股利折现法要求当前现金流连续稳定为正;可估计未来现金流发生时间;能够确定恰当的贴现率。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这种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较少,陷入财务拮据状况的公司较多,因此采用股利折现法进行分析的准确性值得怀疑。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即风险资产均衡时的期望收益模型。投资者根据市场证券组合收益率的估计值和证券的β估计值,计算证券在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期望收益率和均衡的期初价格,将现行的实际市场价格与均衡的期初价格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投资何种股票。但它以完美市场和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中国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化程度低、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局限性,降低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

3.经济附加值法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股权资本总额+预期经济附加值的现值)÷总股本。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且通常只能用于有限范围的企业,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公司等企业。

4.相对价值法将目标公司与其具有相同或近似行业和财务特征的上市公司比较,通过参考可比公司的某一比率来对目标公司股票价值进行估值,只考虑静态和时点上的情况,缺乏现金流概念,对亏损公司和IT行业很难运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假定市场对这些公司股票的定价是正确的。该假设本身就值得怀疑。

由此可见,客观地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寻找一种科学有效又具有实际可行性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用市盈率指标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依据

股票作为一种商品,使用价值是指购买股票这种商品会使股票持有人获利,而价值是指公司的创利能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即其创利能力(内在价值)。

公司的获利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大到国家的宏观政策,小到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发展情况以及行业状况等,所以对每个公司的获利能力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投资价值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需要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股票价值(V)与股票价格(P)表现出三种关系:

1.P=V价格与价值相符获利的空间很小。

2.P>V价值被高估价格有下降的趋势,股票有很大风险。

3.P

投资的主要目标是股票市场中市场价格暂时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以期股价向其内在价值回归。这样,公司的投资价值就演变成一种相对价值,是其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的对比,而市盈率 (P/E)指标是这一关系的真实反映(P代表股票价格,E代表每股收益,反映公司创利能力)。因此,市盈率应作为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指标。

三、如何正确的运用市盈率指标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市盈率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传统的市盈率方法多集中于预测市盈率,即比较当前市盈率与预测值以确定股票的投资价值。由于上市公司数据公布原因,每股收益多采取上年度财务报表中公布的税后利润,所以市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价,但是股价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通过预测市盈率的方法来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不可行的。

如果舍弃预测市盈率方法,找出合理市盈率标准,就可以对比投资时点上合理市盈率与现实市盈率从而发现具有投资价值(即市盈率被低估)的股票。

“合理市盈率”理论上指买卖双方以最公平价格进行成交时的市盈率。市盈率围绕合理市盈率上下波动。然而每支股票有各自的市盈率水平,很难判断哪只股票的市盈率是合理市盈率,因此找出合理市盈率十分困难。从中国股市十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平均市盈率可以近似替代合理市盈率。

如果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方法计算平均市盈率,将有一半的股票市盈率被低估,选出的股票没有投资意义,故本文拟用统计回归方法来求得平均市盈率。

拟以平均市盈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国际流行方法:平均市盈率=市场的总市值÷总收益。步骤:选取样本股(行业内部个股);计算样本股总市值和总利润;得出平均市盈率。

通过对股价影响因素、公司获利能力影响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找出解释变量。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程度,以及影响的显著性水平,最终得出计算平均市盈率的回归方程。该方程即以市盈率为核心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市盈率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忽略这一点将使研究的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所以研究对象应该以一个板块为目标。

上述评价模型代表一个行业平均市盈率的计算公式,虽然公司市盈率水平是一个动态的量,但在拟定投资截面上,每个公司市盈率有一个确定的静态值,可以根据进入模型的解释变量的数据计算出每个上市公司所应该具备的合理市盈率值,通过两者的比较即可确定哪些公司在投资时点上市盈率是被低估的。从而判断哪些公司具有理论上的投资价值。同时还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板块大部分股票价值被低估,则说明这个板块是具有理论上的投资价值。上述研究方法即截面市盈率法。

参考文献: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5)

恰逢国内基金业发展热火朝天,大量新投资者加入基金投资行列,而投资者在如何投资基金上仍普遍存有误区。那么,我们不妨听听这位管理基金的大师是如何建议投资者们投资基金的。我们总结了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七大法则,这些建议对于基金投资者修正自己的投资理念,端正投资心态,甚至是学习具体的投资知识。

基金投资法则一: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彼得·林奇是著名的选股型基金经理,他对股票的偏爱贯彻始终。林奇给基金投资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法则一的理由是,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持有股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别资产。因此,如果一个投资者把投资作为家庭长期财务规划一部分,追求长期的资本增值,就应该把可投资资金尽可能购买股票类资产。对基金投资者来说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林奇的第一法则可能正是眼下不少基金投资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如果股市发生大幅震荡或调整怎么办?林奇的意见是,如果你不能比较好地预计到股市调整的到来,那么就坚定地持有。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股灾,哪怕投资者一次也没有避开这些股灾,长期投资的结果也远远强于撤出股票投资。最关键的,是投资者不能因股市的调整而恐惧、撤出股票投资。只有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基金,才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是,这需要有非常强的意志力。

林奇第一法则其实是关于投资的信念问题;即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避开股票的风险,其实要大于持有股票的风险。这条经验已经被全球的股市发展历史多次证明,更何况是处在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哪怕中途经历了几年的熊市,坚持投资的结果,也远远强于避开股市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股市在上升周期中的调整,是无需过分担心的。在市场震荡的时期,投资者需要克服的是恐惧,并以理性的态度面对。

当然,这一法则也并不是说投资者可以盲目持有股票基金。实际上也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这部分资金应该是以长期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投资,也就是说,不影响个人/家庭正常财务状况的资金;这样才不会因为短期的波动带来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还关系到基金的选择问题:什么样的股票型基金才可以坚持投资?什么样的投资方式可以坚持?通过挑选优秀的股票型基金,组合不同的投资风格,投资者事实上可以更好地规避股市调整的风险。这里就涉及到后面提到的基金投资法则。

基金投资法则二:忘掉债券基金

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法则之二:忘掉债券基金。这和投资法则一一脉相承。彼得林奇以偏爱股票投资著称,但这一法则并非完全由个人偏好所致。

彼得林奇有两个理由:理由一与法则一相同,即从资本增值的角度看,债券类资产收益远不如股票;理由二,如果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购买债券。因为从实践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而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申购费、管理费。而且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债券基金相对债券的表现就越差。彼得林奇把这一法则戏称为:没有必要付钱请马友友来听收音机。

彼得林奇是根据美国市场的情况作出这一结论的。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目前债券基金还不失为普通投资者投资于债券市场的一个方便的渠道。但直接投资于债券的效果的确与债券基金相差不大。

基金投资法则三: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

彼得林奇基金投资法则第三:要找到同类型基金进行评价。弄清投资的基金属于哪一类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之所以要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场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会表现不同。如果因为价值型基金近期表现持续落后市场而认为该基金不佳,可能就错过了一只很好的价值型基金。而投资者经常犯的错误是,他们总是在最需要忍耐的时候失去耐心,从价值型基金跳槽到成长型基金,其实前者正要走向复苏而后者可能马上开始衰落。

彼得林奇为投资者指出了分析基金收益对比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投资者比较基金收益的差异,要基于同一投资风格或投资类型,而不能简单地只看收益率。各种风格中,都有优秀的基金,而不同风格的优秀基金则是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良好备选对象。如果某基金频繁地变更投资风格,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林奇的经验认为,基金管理人缺乏严格的投资记录约束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积极的效果,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从国内基金业的情况来看,虽然基金数量已经较多,但基金类 型仍然不够丰富。而从投资风格角度来划分,多数基金属于风格不明确的资本增值型基金,投资风格也缺乏稳定性。因此,目前投资者可以主要基于基金的基准资产配置比例来划分基金类型,如股票型、偏股型、配置型等等。而随着基金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更丰富的基金类型和基金投资风格的区分将变得日益重要。根据不同的基金类型/风格来对比分析基金之间的表现,有助于投资者发现哪些是真正表现优异的基金。

基金投资法则四:忽视短期表现,选择持续性好的基金

如何选择表现优异的价值型基金、成长型基金,或者是资本增值型基金呢?林奇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的;投资者最热衷的是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然而,在林奇看来,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

这些投资者通常会选取理柏(lipper)排行榜上最近1年或最近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管理人,并将资金投资于这个基金,这种做法特别愚蠢。因为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冒险投资于一种行业或一种热门类型的公司,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这个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运,则可能会排到理柏排行榜的最后。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现象,即基金业中的短跑冠军未必能是长跑冠军。国外市场如此,而在国内市场同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关键还是在于,冠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金更长一段时期内业绩表现是否稳定,是否表现出持续性更为重要。

因此,彼得林奇给出了基金投资法则四: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但这并不等于是不应该选择具有长期良好表现的基金,而最好是坚持持有表现稳定且持续的基金。

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评估基金业绩表现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收益持续性,也是我们一直强调投资者要特别关注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投资者,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析基金近期高收益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就更多地关注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收益持续性的基金,因为这比短期收益更好地反映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如果要选择长期投资,就要挖掘真正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的基金。因为从长期来看,收益的持续性远比一时取得收益冠军更为重要。除非你是短期交易的天生热衷者。投资者可以参考德胜基金评级中的收益持续性评级,这正是为帮助投资者评估收益持续性而设计的。

基金投资法则五:组合投资,分散基金投资风格

彼得林奇基金投资法则五:建议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也需要构建一个组合。而构建组合的基本原则就是,分散组合中基金的投资风格。

林奇认为,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投资者不知道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在哪,因此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是必要的。

彼得林奇把这样的组合称为组织全明星队。也就是从各种风格、类型的基金中,都挑选出满足其他法则的优秀基金,作为备选对象,然后再从中构建投资组合。

在国内基金业,组合投资的做法也已经越来越被普通投资者所接受。不过,许多投资者在进行组合投资时有两点误区:一是过于分散,把资金分散投资在许多基金中;这显然是错误的。并不是组合越分散效果越好,而是要分散有度、分散有方:有度是指适度分散,组合中基金的数量一般不需要超过3个;有方是指组合备选对象不是广撒网,而是经过挑选后的优秀基金。

二是组合中持有的多数基金风格雷同,这样各只基金的收益表现实际上可能高度相关,实际上也就起不到构建组合的效果了。

在这两方面,彼得林奇的全明星队思路都值得投资者借鉴。

基金投资法则六:如何调整基金投资组合

已经持有一个基金组合时,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呢?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简易的一般性法则:在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持续不好的风格追加投资。注意不是在基金投资品种之间进行转换,而是通过追加资金来调整组合的配置比例。

彼得林奇的经验证明,这样的组合调整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基金表现之间的风格轮动效应是这种调整方式的依据。而基金风格轮动事实上又是基于股票市场的风格/板块轮动。根据这个简单的原则调整组合,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跟踪风格轮动的效果。因为长期平均来说,买进下跌的板块,风险比买进已经上涨的板块更小。

基金投资法则七:适时投资行业基金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6)

恰逢国内基金业发展热火朝天,大量新投资者加入基金投资行列,而投资者在如何投资基金上仍普遍存有误区。那么,我们不妨听听这位管理基金的大师是如何建议投资者们投资基金的。我们总结了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七大法则,这些建议对于基金投资者修正自己的投资理念,端正投资心态,甚至是学习具体的投资知识。

基金投资法则一: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彼得·林奇是著名的选股型基金经理,他对股票的偏爱贯彻始终。林奇给基金投资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法则一的理由是,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持有股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别资产。因此,如果一个投资者把投资作为家庭长期财务规划一部分,追求长期的资本增值,就应该把可投资资金尽可能购买股票类资产。对基金投资者来说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林奇的第一法则可能正是眼下不少基金投资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如果股市发生大幅震荡或调整怎么办?林奇的意见是,如果你不能比较好地预计到股市调整的到来,那么就坚定地持有。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股灾,哪怕投资者一次也没有避开这些股灾,长期投资的结果也远远强于撤出股票投资。最关键的,是投资者不能因股市的调整而恐惧、撤出股票投资。只有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基金,才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是,这需要有非常强的意志力。

林奇第一法则其实是关于投资的信念问题;即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避开股票的风险,其实要大于持有股票的风险。这条经验已经被全球的股市发展历史多次证明,更何况是处在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哪怕中途经历了几年的熊市,坚持投资的结果,也远远强于避开股市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股市在上升周期中的调整,是无需过分担心的。在市场震荡的时期,投资者需要克服的是恐惧,并以理性的态度面对。

当然,这一法则也并不是说投资者可以盲目持有股票基金。实际上也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这部分资金应该是以长期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投资,也就是说,不影响个人/家庭正常财务状况的资金;这样才不会因为短期的波动带来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还关系到基金的选择问题:什么样的股票型基金才可以坚持投资?什么样的投资方式可以坚持?通过挑选优秀的股票型基金,组合不同的投资风格,投资者事实上可以更好地规避股市调整的风险。这里就涉及到后面提到的基金投资法则。

基金投资法则二:忘掉债券基金

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法则之二:忘掉债券基金。这和投资法则一一脉相承。彼得林奇以偏爱股票投资著称,但这一法则并非完全由个人偏好所致。

彼得林奇有两个理由:理由一与法则一相同,即从资本增值的角度看,债券类资产收益远不如股票;理由二,如果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购买债券。因为从实践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而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申购费、管理费。而且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债券基金相对债券的表现就越差。彼得林奇把这一法则戏称为:没有必要付钱请马友友来听收音机。

彼得林奇是根据美国市场的情况作出这一结论的。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目前债券基金还不失为普通投资者投资于债券市场的一个方便的渠道。但直接投资于债券的效果的确与债券基金相差不大。

基金投资法则三: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

彼得林奇基金投资法则第三:要找到同类型基金进行评价。弄清投资的基金属于哪一类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之所以要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场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会表现不同。如果因为价值型基金近期表现持续落后市场而认为该基金不佳,可能就错过了一只很好的价值型基金。而投资者经常犯的错误是,他们总是在最需要忍耐的时候失去耐心,从价值型基金跳槽到成长型基金,其实前者正要走向复苏而后者可能马上开始衰落。

彼得林奇为投资者指出了分析基金收益对比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投资者比较基金收益的差异,要基于同一投资风格或投资类型,而不能简单地只看收益率。各种风格中,都有优秀的基金,而不同风格的优秀基金则是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良好备选对象。如果某基金频繁地变更投资风格,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林奇的经验认为,基金管理人缺乏严格的投资记录约束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积极的效果,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从国内基金业的情况来看,虽然基金数量已经较多,但基金类 型仍然不够丰富。而从投资风格角度来划分,多数基金属于风格不明确的资本增值型基金,投资风格也缺乏稳定性。因此,目前投资者可以主要基于基金的基准资产配置比例来划分基金类型,如股票型、偏股型、配置型等等。而随着基金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更丰富的基金类型和基金投资风格的区分将变得日益重要。根据不同的基金类型/风格来对比分析基金之间的表现,有助于投资者发现哪些是真正表现优异的基金。

基金投资法则四:忽视短期表现,选择持续性好的基金

如何选择表现优异的价值型基金、成长型基金,或者是资本增值型基金呢?林奇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的;投资者最热衷的是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然而,在林奇看来,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

这些投资者通常会选取理柏(lipper)排行榜上最近1年或最近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管理人,并将资金投资于这个基金,这种做法特别愚蠢。因为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冒险投资于一种行业或一种热门类型的公司,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这个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运,则可能会排到理柏排行榜的最后。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现象,即基金业中的短跑冠军未必能是长跑冠军。国外市场如此,而在国内市场同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关键还是在于,冠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金更长一段时期内业绩表现是否稳定,是否表现出持续性更为重要。

因此,彼得林奇给出了基金投资法则四: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但这并不等于是不应该选择具有长期良好表现的基金,而最好是坚持持有表现稳定且持续的基金。

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评估基金业绩表现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收益持续性,也是我们一直强调投资者要特别关注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投资者,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析基金近期高收益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就更多地关注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收益持续性的基金,因为这比短期收益更好地反映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如果要选择长期投资,就要挖掘真正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的基金。因为从长期来看,收益的持续性远比一时取得收益冠军更为重要。除非你是短期交易的天生热衷者。投资者可以参考德胜基金评级中的收益持续性评级,这正是为帮助投资者评估收益持续性而设计的。

基金投资法则五:组合投资,分散基金投资风格

彼得林奇基金投资法则五:建议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也需要构建一个组合。而构建组合的基本原则就是,分散组合中基金的投资风格。

林奇认为,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投资者不知道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在哪,因此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是必要的。

彼得林奇把这样的组合称为组织全明星队。也就是从各种风格、类型的基金中,都挑选出满足其他法则的优秀基金,作为备选对象,然后再从中构建投资组合。

在国内基金业,组合投资的做法也已经越来越被普通投资者所接受。不过,许多投资者在进行组合投资时有两点误区:一是过于分散,把资金分散投资在许多基金中;这显然是错误的。并不是组合越分散效果越好,而是要分散有度、分散有方:有度是指适度分散,组合中基金的数量一般不需要超过3个;有方是指组合备选对象不是广撒网,而是经过挑选后的优秀基金。

二是组合中持有的多数基金风格雷同,这样各只基金的收益表现实际上可能高度相关,实际上也就起不到构建组合的效果了。

在这两方面,彼得林奇的全明星队思路都值得投资者借鉴。

基金投资法则六:如何调整基金投资组合

已经持有一个基金组合时,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呢?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简易的一般性法则:在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持续不好的风格追加投资。注意不是在基金投资品种之间进行转换,而是通过追加资金来调整组合的配置比例。

彼得林奇的经验证明,这样的组合调整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基金表现之间的风格轮动效应是这种调整方式的依据。而基金风格轮动事实上又是基于股票市场的风格/板块轮动。根据这个简单的原则调整组合,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跟踪风格轮动的效果。因为长期平均来说,买进下跌的板块,风险比买进已经上涨的板块更小。

基金投资法则七:适时投资行业基金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7)

作为股票投资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纸上谈兵”爱好者,我对于这些朋友的抉择,自然是泼凉水提反对意见居多。理由很简单,在我看来与人合伙开店,其风险甚于在目前的点位继续投资股票。不信,且让我们将这两者做一个比较。

1、投资股票就是为了赚钱,而开店会视作圆梦。人不能总为钱活着,人必须有梦想,这自然没错。很多女孩子拿出不菲积蓄毅然决然地选择开店,除了想赚钱外,圆一个做女店主的梦也是重要原因。有梦想是好事,但当人老是想着圆梦时,头脑就会发热,思路就很容易不清楚,从而在理性的决策上犯错误。买股票,你只会去买一只你以为会上涨的股票,故意买跌那是脑子有问题。但是开店,不少女性会抱着“亏钱也要圆梦”的想法,从人生经历而言,这不是问题,但理财规划上却不够谨慎,容易导致财务问题。

2、炒股只需“纸上谈兵”,开店要复杂许多。如果你是巴菲特的信徒,懂一点基本的估值技巧,有耐心在市场恐慌时买股票并捂牢,在疯狂时减持,那么在目前A股这样的长期牛市要赚钱,不是太难的事情。事实上过去一年多,随便捂一个蓝筹股赚3~4倍者大有人在。但是开店去却涉及采购、市场营销、生产、推广、会计、税收等许多操作性的问题,而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更非易事。

3、股票产权清晰,合伙开店陷阱多多。今时今日,通过证券公司买卖股票,你几乎不用担心今天股票账户里的那些股票不翼而飞,良好的制度保证了你的财产安全。但是合伙开店不同,身边有不少朋友既未注册为股东,也未拿到借条,就轻而易举的把钱给了熟人当作合伙开店,到最后不但股份没有保护,连本金都有可能无法拿回――在小本生意时,这种情况尤其突出。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8)

投资品种决定收益空间

对基金的回报要有合理的预期,必须了解其投资组合,即基金投资于什么证券。例如不能指望货币市场基金每年获得10%的回报,但对股票基金而言这绝不是异想天开。切记,不要根据基金名称猜想其投资组合。

一般来讲,股票型基金以股票投资为主,积极配置型基金的股票投资比重通常较股票型为低,但也在50%以上,保守配置型基金的债券加现金比重在50%以上,债券型基金以债券投资为主,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保本基金投资较多的是固定收益类产品。

另一方面,需要看看其招募说明书对投资比例的具体规定,例如有的股票型基金,其股票上限是80%,和股票上限为90%的同类基金比较,意味其风险收益特征相对小一些。

业绩比较需统一

要了解基金的表现,不能只看回报率,还必须关注相应的背景――将基金的回报率与合适的基准进行比较。

不少人认为,如果有两只基金,过去两年每年回报率分别为50%和20%,那么必定是前者的表现较为突出,但要注意,这样相比的前提条件是同类型可比基金。比方说,一只回报率达50%的股票型基金可能落后同类基金回报率4~5个百分点;而回报率仅20%的一只债券型基金却可能超越同类基金回报率或业绩基准6个百分点,这样两只基金就不具备简单的可比性。

风险也要多考虑

大家常说:投资有风险,一般地,投资回报率越高,风险也越高,出现亏损的可能性越大。考虑基金的回报率,必须同时考虑基金的波动幅度。两只回报率相同的基金未必是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因为其波幅可能高低不等。业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波幅较小的品种。

谁来管理很重要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9)

    二、驱动式教学在投资学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一)案例类任务案例

    教学主要是通过分析证券市场发生的典型事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其了解实践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提高其对重大事件和信息的敏感性和特定市场环境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所具有的很强的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够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弊端,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改变学生对知识被动接受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投资学中“期货交易的风险”案例,设计了案例讨论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讨论,探讨案例包含的金融学知识。期货风险案例设计了如下渐进的分解话题:一是风险事件的主要过程。二是影响期货价格涨跌的因素。三是期货价格变动时相应的技术指标(成交量、换手、持仓量等)的相应变化。四是风险事件过程中交易制度存在哪些缺陷,做了哪些相应的调整。五是经验与教训。从而,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事件的讨论,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

    (二)专题类任务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10)

什么是真牛市?美股从2009年初至今一直总体稳步上涨,标普指数涨了一倍多,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多点涨到5000点,欧洲虽然一直经济复苏缓慢并受债务问题的困扰,主要的股指(金融时报指数、德国股市指数等,也一直反复向上,甚至连经济一直疲弱不振的日本,日经指数从2013至今也翻了倍。在这些市场,投资者如果长期参与是大多数有盈利的,方法也很简单,持有指数型基金参与即可。

A股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是经济背景出了问题?不!国内的经济增长率以及长期增长潜力比欧美日好得多。股市熊长牛短的原因就是股票普遍太贵!

你可能会以上证指数20倍以下的平均市盈率来反驳。其实,如果剔除银行、保险等权重股,上证的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深证的平均市盈率50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60倍,创业板更是接近100倍。就沪深两市的大部分股票而言,也就是说,你在投资理论上分别要40年、50年、60年、和100年才回本,投资价值无从谈起。大家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都不愿意长期持有,买入的目的只有一个,以更高的价钱卖给下一家。买卖的逻辑几乎都是基于揣摩人性、猜想政策、打听题材,与真正的投资关系不大。

股票太贵的原因在哪里?IPO的管制造成人为稀缺,股票一上市价格就高估。为何不愿放开管制?

二级市场的大部分股票在大部分时间的价格都是被高估的,这就决定了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大部分投资都以亏损告终的现实。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就是推行真正的注册制,解决人为的股票供应紧缺,把二级市场的估值(特别是中小创等板块的估值)降下来。

诚然,让二级市场股价下跌难以让投资者接受,但试图将股市稳定在一个估值依然高得有些离谱的水平上是不可能持久的。价值回归是必然,救市只能延缓回归而不能改变价值回归的趋势,1999年我们就做过一次在估值偏高的水平刺激股市的事,然而最终结果是迎来2001―2006的5年慢熊,而且,今时不同往日,国家队高价买入贵价股票,今后退出战略的难度将非常大。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篇(11)

不过,却有这样一位私募掌门人,从2007年认定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后,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坚守着“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股权”的理念,管理的产品连续六年跑赢大盘,并且在2012年取得了24%的正收益,超越上证指数20个百分点。他,就是我们《投资名家》今天要拜访的嘉宾——格雷投资总经理张可兴。

记者:张先生你好,2009年的时候,我们对您做过一个采访,在当时对您名片上印的内容我们非常感兴趣,到现在我印象还非常深刻,有这么几个字,一个是投资策略,是以四折的价格买入高成长的好公司,另外投资理念您写到是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股权,四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到现在这两条有什么调整吗?

张可兴:基本上没有什么调整,只是说在一些细节方面有一些微调,我们过去认为一定要买高成长的好公司,但是现在我们不仅买这样的公司,还要买一些低成长的,低估值的公司,就比如说它可能是一个每年只有10%,甚至15%这样一个净利润的成长,但是它的估值可能,比如说拿市盈率来说,可能只有一个四五倍,比如现在的银行股,我们觉得就是这样一个现象。

张可兴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在进入股市之前,他一直从事实业投资。2002年,在西安上研究生的张可兴,开了家外语培训学校,一炮打响,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5年,张可兴来到北京开网络公司,在与对手校内网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路创业,有失有得,2006年底,张可兴将目光投向证券市场,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巴菲特的一句“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股权”,让张可兴豁然开朗。

张可兴:我一看到这句话,这句话的信息立即传到我大脑的神经末端了,我就感觉这个事情太对了,就是别人可能说了很多东西,我都觉得不认同,因为我最早也接触过技术分析,很多人天天看K线,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那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对我没有什么冲击,但是巴菲特这句话,我决定了,当时这句话肯定是千真万确,包括现在我从来没有任何质疑过,而事实本质就是这样的,因为只是我觉得很多在股市里面摸爬滚打时间太长的人,做了半天都不知道股票究竟是什么,其实股票就是股权,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忽略了。

记者:你是在06年底的时候进入到股市,而我们看07年的6月份就成立了现在的私募公司,也就是说经历了半年的时间,你就从个人专业投资者,转变到了一个私募基金的专业人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转变?

张可兴:实际上你作为一个投资人,和做一个基金管理人,或者基金经理,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本质的差异,只是说你管的钱的属性变化,你自己的钱变成别人的钱,你的资金规模变化了,但是你投的企业还是那些,所以我觉得这种转变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变化。

从个人投资者转变为职业投资人的过程中,张可兴将“买股票就是买股权”的理念一步步的细化。在筛选上市公司时,他总结了一套严格的标准。首先是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进入基础股票池:

公司成立10 年以上,上市三年以上,经过熊市;正常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5% ;必须符合能力圈标准;不能对管理层是否作假有任何质疑;企业价值不能依靠一个尚未确定的新产品;产品质量危机不能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单一产品企业必须符合产品长期确有需求原则;不能有可预见的资金断链苗头;不能是净利润率严重不符合行业规律的企业;企业成功不能严重依赖于另一企业;不能是衰退的子行业;不能严重多元化;存货不能长期无法消化。

在符合基础股票池标准下,还必须符 合以下条件才能进入核心股票池:

成立15 年以上,上市5年以上,经过熊市;认为管理层确实可信;不能有资金断链风险;除金融企业,净负债率不能高于50%;行业内不能有超强的竞争对手;不能是转型中的企业;不能是非相关产业多元化的企业;符合行业数一数二竞争力原则的企业;单一产品企业必须严格符合巴菲特特许经营权原则;不能是由一个家庭或家族完全控制的企业;管理层有持股或股权激励;必须是比较透明的企业;产品质量危机对企业影响不大;公司收入和盈利不能严重依赖于腐败、权利寻租或关系操作的企业。

仅符合基础股票池条件的公司在张可兴的投资组合中有严格的限制,总比例不能超过20%,单只股票不能超过5%,只有核心股票池中的股票才可以重仓持有,但单只股票也不能超过20%。

记者:我看你在筛选公司的时候,设计了很多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我们看来是显得比较苛刻,为什么会要设置这么苛刻的条件。

张可兴:看到的股票池的筛选条件,是我们在今年刚刚的,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在股票市场里面六年的一个积累,上面的每一条,看起来感觉有苛刻,甚至是没有必要,但是每一条后面对应的都是教训,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是别人血的教训,所以我说我们这十几条,我们认为还远远太少,我们还会继续再追加。

记者:你觉得在这么苛刻条件下选入公司,到底会有哪些啊?

张可兴:我们核心股票池最主要的就是地产行业,像万科,我们是很看好的,像银行,我刚才提到的民生,招商银行,都是我们最核心的股票池的企业,这是我们看好的。

记者提问:在最后真正来选入进行买入的时候,买入的时机又怎么把握呢?

张可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但是只凭这一点不行,我们还会依据整个股票市场的估值,股票市场的波动区间就是从十几倍到几十倍,A股这样的规律,像香港和美国的话,就是从八九倍到二十倍,我觉得一定会慢慢向国际接轨,所以我们会把估值慢慢的向下移,所以我们会在十倍左右的时候买,然后到二三十倍去卖掉,所以我觉得买入机会要看大估值。

记者:你一直看好地产跟银行,但是据我们了解像这两个板块在过去三年一直是饱受争议的,尤其地产是受到了不断加码的严厉调控的影响,那么在现在你依然对这两个板块维持原有的看法吗?

张可兴:我还会继续看好它,但是我想跟大家澄清一点就是,我们看好地产不是看好整个行业,对于整个地产行业我们并不看好,我们看好是地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万科,保利,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呢,是因为地产行业现在处在一种变化,变化就是大的吃小的,强的吃弱的,强者恒强,这是我们判断的一个基本逻辑,像万科市场份额2%,未来会升到7%,8%,我们这个空间是有可能的,或者可能性我们认为很大,我们看到的是这一点。

记者提问:我们看去年大盘是在不断创新低,在不断创新低的过程中,你反而在选择加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另外一个就是,在去年12月其实你公告出是满仓的状态,所以说在这样的时候,你其实是捕捉到了这种空翻多的很好的转折点,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张可兴:首先客观的说,我们去年12月5、6号满仓,不是因为我们能捕捉到那个点底部,我们只是运气好而已,实际上去年我们满仓之前,一直保持在八九成的仓位,我们的策略是越低越买,就比如说我们买的时候是10块钱,后来发现过几个月变成9块钱,我肯定继续买,但我不会一下子全买了,因为我发现可能还会继续跌,因为我们在整个的满仓的策略,不会说是轻易满仓,是在整体市场估值,绝对低估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满仓,

在选股的过程中,很多价值投资者往往会过多关注企业好的一面,而忽略风险。与这些盲目的投资者相比,张可兴在操作股票时,会时刻保持一种理性。当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达到某些预警条件时,张可兴会果断卖出。

张可兴:一个是这只股票的价值,我们认为已经非常非常高估,已经贵的离谱,它可能透支未来两三年的业绩,就比如说07年招商银行,92倍市盈率,6000亿的市值,我们不指望未来招商银行还能够每年50%甚至100%这样的成长,所以我们觉得一定是贵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觉得,企业的基本面,就是说它一些驱动它利润成长的因素有变化了,我们也会卖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当时的判断有错,我们也会卖掉,就是我们觉得自己承认错误卖掉它。

比如说味千拉面还觉得不错,但是发现这样的快餐企业,在一些区域市场可能未必能适合当地的口味,而且它的扩张,受到它的管理成本甚至租金成本上升,它的盈利能力肯定是下降的,没有我们预想那么好,所以也会把它卖掉。

四年前在接受采访时,张可兴向我们展示了他电脑里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文件夹,里面都是他自己分析总结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

如今的张可兴因为工作繁忙,长的研究报告已经很少动笔,但是还坚持着每天写投资备忘录。

张可兴:这个备忘录的意思就是,我对一个企业的看法观点,我会记录下来,比如说我看好它,为什么看好它,为什么不看好它,我什么价格准备买它,我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你记录下来之后,你会慢慢验证它,你过去为什么这么想,你这么想道理在哪里,或者不对在哪里,你会对自己有个反思,

在对上市公司的考察中,除了研究公开的信息外,张可兴还会另辟蹊径。在他的微博上,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情:昨天去了科伦药业股东大会,一个细节:桌上的矿泉水瓶上贴着“一经开启,请您喝完”的字样。我参加的各种大小会议里,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提示,大家觉得说明了什么?

张可兴:(从日常细节考察上市公司)

我去过这么多上市公司,从来没有看到过贴个标签,让你节省,但是我不会因为这一个行为,去否定或者肯定一个公司,也就是说不具备一票否决的力量,只是会对这个公司的评价加分或者减分,但比如说能做到这一点的上市公司,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做事比较认真,第二,比较在意节约成本,其实节约成本,可能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些东西,其实这个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做事认真这个事情我很在意,因为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不认真的人,你指望他能成功,我觉得概率偏低,所以这是我看人,看企业的逻辑,我一直都是这样看的。

在对待巴菲特价值投资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将价值投资解读为一旦买入好公司的股票就长期持有不卖,而有的人则认为巴菲特实际上是一个股权投资家,在股价低到不能再低的时候进行全面调研,重仓杀入成为公司股东。而研究巴菲特多年的张可兴,也有着自己独立的看法。

张可兴:(巴菲特:只要有赚钱的确定性就去投资)我认为巴菲特投资价值的本质,是在于对企业的充分的了解,看的很清楚,然后重仓买进去,不是什么大家说的是追求什么价值投资,其实投资本身就是在追求价值,而且巴菲特的投资是非常非常的灵活的,绝对不像大家想的那样。

只要有投资的机会,或者赚钱的确定性,他就会投,所以你会看他从最早期的捡一些烟蒂股,就是说非常便宜的股票,到后来买好企业这样的转变,到后来去做外汇的一个投资的交易,甚至到贵金属,白银等等其他的交易,你会发现他的投资生涯里面,不断的去创新和超越自己,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厉害的。

记者提问:你研究巴菲特的过程当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其他的东西,值得我们投资者来借鉴的。

张可兴:(巴菲特:“5美金”赌注的故事)我觉得巴菲特有一个非常好的小故事,就是关于投资的一个纪律性,巴菲特在40多岁的时候,已经是亿万富豪了,他跟很多朋友出去玩,去海边也是去度假,大家就去赌扑克,当然赌注很小,只有5美金,因为大家的朋友可能都不差,谁都很有钱,也都不差这5美金,但是巴菲特觉得这个没有任何的胜算,他坚决不赌,哪怕是出5美金,他都不出,大家觉得你太抠了,但是我从第一个角度我们看,是巴菲特非常非常讲究纪律的一个人,因为你想5美金,对于他这样一个人来说,那根本就不是钱,他都不愿意去做,我觉得这个故事,或者所体会到一个纪律的特质,我觉得非常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它。

记者: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应该说大家对于阳光私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光是要赢得一定的收益,而且大家希望得到正收益,我们看到像格雷投资的两期产品的绝对收益是不到10%,这样的一个程度,有没有投资人来质疑你这个问题?

张可兴:(希望投资者眼光放长远)比如客户非常在意眼前,我也不能说,你放心,你放着吧,我下个月肯定给你赚10%,我也不能这么说,我只能说按照你自己的判断,因为我们还是从用一些数据来告诉他们,持有股票和持有别的资产,因为你这个钱放那,你肯定不能存银行,你肯定要找一类资产买进去,那么你就选择的问题,你选什么,我告诉你数据,你不相信我的数据,那你自己查,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放在一个长远眼光去看,只有这个办法,因为如果他看短期,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作为私募掌门人,今年35岁的张可兴与很多职业投资人一样,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张可兴坦言,他化解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

张可兴:我给你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是我觉得所有股票书籍里面写的比较好的一本,最大的看点是它会把很多很多行业给你做一个简单,很精炼的一个概括,所以你会觉得,哪怕你不懂什么银行业,也不懂保险业,但你看完之后你大体明白它是这样的,很浅显。

记者:我看你做了很多的笔记在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