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实验课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6:42:35

医学实验课

医学实验课篇(1)

一、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医用数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广泛开设,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模糊数学等内容。数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为相关的医学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为医学生在医学实验、毕业设计、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医用数学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讲授,过分追求数学理论的推导,数学知识严谨的证明,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还不能充分体现数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用性。医学生学习了数学系列课程,在面对医学实际问题时仍然束手无策,而医用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淡化数学理论推导,直接利用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符号演算、图形处理等功能轻松实现医学问题中涉及的解方程、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势必能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计算及处理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数学知识到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转变,促进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极大提升。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现状

医学实验课篇(2)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精细的技术科学,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是指导实验课教学必备的前提,我们要求带教教师必须随堂听课,使带教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达到协调统一。一方面,通过听课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与学生共同思维,有利于在实验课堂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产生协调效应,课程顺利有序的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告知学生实验课的设计方案和实验基本要求,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复习理论知识和预习实验内容。第三方面,带教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课教师的讲解内容和要求,对实验课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临床推广和运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报告方式等等;这样,带教教师讲解实验课内容时不会重复理论课的内容,做到少讲、精讲,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多动手多操作,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验证。

二、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和预试

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更好地验证理论课知识,增加对实验课的兴趣,收取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必须在每一次实验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统一备课、案和统一板书,要求每次上实验课前带教教师都要和理论课教师共同进行实验预试,做到对每一种器材仪器、每一份标本和每一项实验结果都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提前预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结果等等;对第一次上实验室的学生应当详细介绍实验室的使用规则和安全事项,强调实验技术对检验专业的重要性,以及反复操作、规范操作、准确计算和正规报告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必要性,使学生从第一次步入实验室、开始第一项实验就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规范操作和示范操作

只有规范操作才能快速、方便、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器材和标本试剂,得到真实无误的实验结果。学生操作是否规范,与带教教师的示范操作是否规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求带教教师必须清楚仪器、器材的性能和规格,熟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示范手法要规范熟练、准确到位、结果无误。不同实验室的教师应案,统一方法,统一校正仪器,统一结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操作是使学生操作规范、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带教教师的示范操作,要求步骤清楚、操作规范、技术熟练、速度适中、讲清要领和注意事项;要求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能够分步的动作尽量分步慢速操作后再按正常速度完整规范地操作,让每位学生都看清领会实验步骤和过程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

四、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的文化素质和自身素质

实验课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操作技巧,还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不但要把实验理论传授给学生,还要把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后者的难点更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操作习惯对学生在课堂的操作步骤都有示范、诱导和指正的作用,什么样的老师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甚至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记忆的,带教教师一定要先记住、先理解;要求带教教师多联系临床、了解临床、改进方法与临床统一原理、统一方法及结果,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的方法、仪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医学实验课篇(3)

(一)医学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的大多数实验课程是按照苏联的模式,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这种实验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自成体系,相互脱节: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自成体系,相互封闭,造成相互脱节,资源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内容重复开设,造成实验耗材的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互不交流,重复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实验教学搞小生产,小作坊,小而全,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一方面是临床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老化过时,其结果是造成教学内容设置更不合理。

(二)医学实验课程内容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实验课的目的只是对理论课的验证,这样对实验课的要求很低,只是简单的重复,实验课内容模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医学实验课程对科学素质培养重视不够,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对科研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能力训练有明确要求。但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科研训练要求较低,课程数量少,学时比例低。

(三)医学实验课程内容相互脱节

由于医学各专业分工细、口径窄,附属于各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就显得零乱,各自为政,主要问题表现为相互脱节和重复设置。例如,组胚学安排在第二学期,病理学安排在第四学期,使得相互需要支撑的学科脱节。最简单的显微镜使用方法,在生物、组胚、病理、病原和检验等不同专业的实验课中都要重复;动物实验方法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和外科等不同的专业中也要重复。这样一来既不能使医学实验课自成体系,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与理论课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临床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医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的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引入国际标准,深化医学实验课程改革

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建立新的比较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器官系统为核心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改变我国医学实验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的现状。

3.完善和优化新的医学实验课程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功能性相近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照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逐步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综合化,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最终,构建以系统模块为中心的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有机整合医学主干学科,交叉融合相关学科,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2门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将实验动物学、实验技术学和统计学等的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到实验设计中,改善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形成具有基础联系临床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课程的融合。

2.以系统器官设置模式为主线,建立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在目前医学教育总体模式不变的条件下,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模式,制定和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组织学和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按照系统和器官为主线的模式,安排与相互衔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联系临床的实验教学体系。

3.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

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完善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创新实验的基本方法,探索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课程管理上,进行实验教学项目菜单化、教学内容层次化和选课项目自主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4.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实验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通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统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论文的撰写等实践过程,完成科学实验设计,使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时,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师队伍。

三、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从2008年3月开始,研究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及条件成熟程度,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2010年3月,初步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具体的成果内容是:(1)把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医学形态学和医学形态实验学两门课程。(2)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两门课程。(3)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融合,形成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把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程融合,形成医学生物实验学。(3)把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融合,形成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因此,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将实践特征强和实验内容多的理论课携实验课的模式改变为实验课主导的模式,改变传统模式中实验课程对理论课程的依附性质,代之以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兼容相关理论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根据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1)医学形态学,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2)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医学生物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把握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教学大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以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基础结合临床,以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通过教学结合科研,以培养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

在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的结构,实验内容体系包括:(1)实验基础理论教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2)基础性实验教学。教学目的着重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实验报告规范写作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综合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4)设计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和应用医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5)创新探索型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接触学科前沿。

(四)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医学实验课篇(4)

1.1对象选取某医科大学拟开展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的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本硕连读,按照实验课分班,分别从这些专业选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调查325名学生。

1.2 方法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后,采用自编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带教老师的要求、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等,共设21个条目。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325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带教老师的要求75.4%的学生希望教师年龄在30~50岁之间,68.3%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的学历在硕士及以上,80.0%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的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仅有34.2%的学生希望采用双语教学,87.3%的学生希望1~2名老师带教实验课,见表2。

2.3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时间和内容的要求86.5%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86.8%的学生希望实验课多开展相互讨论,96.9%的学生希望采用案例教学,70.7%的学生希望每次实验课时间安排为三节课,72.4%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理论讲解时间为30~40min72.9%的学生希望增加软件操作方面的实验内容,89.8%的学生希望增加更多先进统计技术和知识,见表3。

2.4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及其教学要

素重要性的认识7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96.9%的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94.4%的学生认为实验课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学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师示教、分组练习、实践能力培养、针对性辅导、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回顾和总结。

2.5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56.3%的学生对目前带教老师感到满意,但仅21.9%的学生对目前实验课程设置感到满意,39.1%的学生对目前实验课教学感到满意,55.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实验课内容安排少了,见表4。

3讨论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许多高校都把教学评价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杠杆[3]。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功能,是改进和控制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有效手段。本次调查较全面地反映了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及满意度,尽管学生的评价也有部分偏颇之处,但仍可反馈出重要的教学信息。

医学实验课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21-02

Abstract: The aim of teaching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iment is training students with abilities and skills of the experiment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and enable student to study in experi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able of autonomous participation.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is from theory to clinical,which is mainly use the theory of teaching teacher daitu type way of clinical teaching,the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 avery weak state for a long time. It cause students’knowledge structure is very single and practical abilityespecially?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 and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is weak.Therefore,we need to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term of the oretical teaching,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model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Chinese medicine; Reform; Experimental operation

《实验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年轻化的学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实践性、操作性和挑战性。传统实验中,医学教学从属于理论,实验大多是为了配合理论课教学,偏重于验证理论,缺乏综合性与设计性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缺乏明确的实验教学培养要求,缺乏实验教学自身应有的理论体系和内在联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1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理论部分的课堂改革内容,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其一,增加自主授课,在传统任课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自主授课、学生提问及师生答疑等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二,集体备课,提前布置好相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增加课前提问环节,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对重点难点进一步解说。其三,限定最低提问次数,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该学期的授课时间内,课堂内、课堂外(如课间休息时间,亦或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提问次数不得低于3次。

(2)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课前观看实验短片,在每一次实验课结束之后,将与下一次实验操作教学相关的视频拷贝给班级学习委员,要求学生每一位同学在课余时间认真观看,下一次上课之前进行相关的提问,提问成绩记录在平时成绩中。其二,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操作,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授课教师先进行示范展示,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在现有条件下,一些操作系数较高、相对较简单、安全的实验示范可以进行师生合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授课模式的改革,在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授课的环节,可以是个人形式,亦或是合作形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考核方式的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建立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扭转传统课程成绩由期末一试定胜负的情况。

2 课程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学生自主授课。在学期之初,教师布置好相应的教学任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展开(团队形式,每个团队人数不得多于5人),团队形式需要展现出团队人员具体的分工及其在团队中所起到的作用。

(2)集体备课。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老师独自备课后进行讲授,老师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学生的吸收情况往往不容乐观,现开展集体备课,于课程开始前 1 周,授课教师提前布置好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增加课前提问环节,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对重点难点进一步解说。

(3)在实验中医学教学中。探讨“预习、提问、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操作、学生自主实验、交流总结”5个策略的综合运用。关于预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所讲内容,比如在金铃子散的镇痛实验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给予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指定与金铃子散镇痛实验相关的参考书和相关网站,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预习金铃子散镇痛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然后是提问,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针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一个提问抽查,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之后,由学生根据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课堂讲授中遇到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必要时给予提示,学生从教师的提示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是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操作,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并和学生进行探讨,以解决学生的疑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印象;在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操作之后,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在无教师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再进行一轮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的温习、巩固;最后是交流总结,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由教师总结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框架式梳理。

3 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增加自主授课、集体备课、限定最低提问次数、课前观看实验短片、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课堂,还将其影响拓展到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比如限定最低提问次数,借助新型的互动交流软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全体同学受益,解决了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低效率问题,除此之外,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如课前实验短片的观看,通过视频学生能够了解到实验具体的操作流程、操作步骤及与实验相关的一些药品的注射剂量等。

考核方式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一试定胜负的局面,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平时上课情况重要性的关注,将提问及课堂互动等记录在平时成绩中,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医学实验课篇(6)

一、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一)形态学课程中大量教学内容需要死记硬背,多数同学仍然感到枯燥难记。机能学课程主要研究正常机体与疾病时代谢、功能方面的变化,其与形态学内容和临床知识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但没有接触过临床的低年级学生很难把正常结构与患病时器官的形态学表现和机能代谢以及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二)基础医学课程与桥梁课程之间有着相互依托、相互交叉甚至不断重复的问题,目前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充分交流和互相讨论的平台。 

(三)近年来公共课程平台不断加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被压缩,基础医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正常人体器官的解剖和组织学结构,充分理解疾病时机体出现的形态学变化和机能代谢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 

所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建立基础医学课程群的学习平台体系 

基础医学课程群网络平台体系面对所有医护学生,为新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为高年级学生创造复习、应用、讨论的环境,可以形成以新促老、以老带新的积极学习气氛。通过授课教师的充分讨论,按照系统进行内容整合、提炼,编写循序渐进的病例讨论案例,放在学习平台的病案讨论专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应的理论内容。建立学生互动讨论区、教师学生互动区以及疑难问题解答区。基础医学课程群网络平台体系面对所有医护学生,为新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为高年级学生创造复习、应用、讨论的环境,可以形成以新促老、以老带新的积极学习气氛。 

(二)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形态学课程有着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走出课程限制,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察正常标本和病理标本的区别,越好奇就越有收获。每次实验课抽出15—20分钟时间进行病例讨论,关键是教师利用这个集中时间进行答疑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机能学实验的综合实验包含了从生理到病理生理学的过程,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在教师和实验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过程,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会 

按照各系统内容进行班级范围的临床病例讨论会,病例可以选择经典病例,也可以由学生根据理论内容自主选择。讨论过程包括:两周准备时间,先按小组或寝室进行讨论,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班级讨论,指导教师答疑、总结。 

(五)提倡并鼓励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型实验专题讲座、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开题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领导能力,接触学科前沿。 

三、开放式教学结合病案讨论的综合效果 

(一)循序渐进的过渡学习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本研究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到临床过渡的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应用性,建立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网络学习平台,既有独立的课程内容供新生系统学习,又有关联课程的内容供高年级学生前后联系、复习,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编写由浅入深的病案讨论,通过病案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通过推断症状和体征中的病变基础从而记忆形态学的内容,从患者的临床化验指标推断患者器官、组织发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二)病案讨论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多学科合作,建设基础医学课程群的学习平台,将形态学科与机能学科有机融合,开展由浅入深的病案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累疾病的相关知识,培养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学习基础服务临床的、全面发展的医护学生。 

(三)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知识 

鼓励低年级学生早日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实践,在为社区、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逐步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利用假期对亲友进行健康调查并书写调研报告。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加深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小结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医学课程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形式,建立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通过病例讨论加强协作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 

医学实验课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81-01

现阶段,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带来了医学院校的猛增。但目前多数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欠缺熟练的动手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的关注。

一 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方面,多数院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模式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与新兴的教学模式相背离,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实验原理与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示范操作,从而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多数学生只能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阶段。首先,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多数医学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沿用以前的医学实验,缺少综合性的实验;最后,实验材料的有限性,使学生只能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模仿操作,不能有效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内容及结论,这样就难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创新能力,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 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从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之路是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模式,建立新的医学基础课实验室体制,以适应现代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1.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实验教学,要推动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在基础课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内容的疑难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学生对此举一反三;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动手操作,以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2.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管理着各方面的部门,往往为了教学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了实验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导致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是有效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在各大院系设立有关职能部门为实验室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相关院系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撤销隶属于各医学基础课教研室的实验室,建立由院系部直管的综合性医学基础课实验室。

3.构建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

近年来,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材料的选择上,不能完全与教材相匹配,使部分实验难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所以,构建与科学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至关重要,以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实验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场所,应该为教学与科研两者提供有效,实现实验室与教材的统一。教学实验基地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限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验科研技能的传授性,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三 结束语

综合上文,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对培养以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在整个医学业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体制与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建设成为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学院、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以及构建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是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将会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需求,医学院将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医学实验课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2

法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为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提了供科学证据,对揭露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公安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公安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法医学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借鉴少数开设此课的公安院校的经验基础上,精心选择了五个有代表性的实验编写了实验手册:早晚期尸体现象观察;血迹分析检验;PCR分析技术;有机磷中毒实验;活体损伤鉴定,初步探索了法医学实验课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以期总结经验和教训。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校公安专业08级及09级刑事技术和刑事侦查学生,共256人。

(二)方法

2010年12月,我们对公安专业08级及09级刑事技术和刑事侦查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对实验感兴趣程度,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课时的安排,实验前准备情况,对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等方面,把调查内容设计为10个方面,分为好、一般、差3个评价等级,并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所采用的方法为描述性统计。

二、结果

(一)学生对法医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见表1)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6份,回收256份,回收率100%。经统计,在256份调查问卷中,有232人(90.6%)对法医实验课感兴趣;对于实验课设置的内容,认为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为149(58.2%);186人(72.7%)认为通过实验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139人(54.3%)对实验课课时安排评价一般;89人(34.8%)认为实验课能有效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06人(80.5%)认为任课教师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对法医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通过对学生意见的分析,对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课时数较少,实验内容不够丰富,操作时间过短;2.实验仪器设备情况单一落后,可操作的仪器比较少,不能满足现代法医实验教学的需要;3.实验组人数和实验组数多,每个学生操作机会减少。

三、讨论与分析

(一)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公安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关医学实验的基础,我们在上课前详细讲解、示教规范的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要求每人都亲手操作、从点滴做起。在实验课中,各个实验均以班级为单位授课,6-8人/组,便于小范围内随时指导和示范。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法医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较好,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被调查的256人中,232人(90.6%)对开设法医学实验课感兴趣,说明学生对法医学这一生命学科及实验课是相当重视的,这种态度将直接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认为实验课能很好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占83.6%,实验教学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以动手操作为主,其目的是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开设实验课确实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72.7%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我们精心选择的实验课程都是授课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加强了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有近37%的学生对目前的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这就提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需要深入的改革。目前,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验证,配合理论教学,并且附属原理,因而验证实验多,创新实验少;重复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明显,这些占多数的实验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实验过程中学生依据课本中非常详细的列出实验过程、实验步骤,把课本上安排的各种药品加在一起,甚至无需思考便完成实验,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增加创新实验和应用实验,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让学生自主的学习,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使学生逐渐的改变以前所形成的完全按照书本操作不思考的错误观念。不仅对同学们的知识掌握和实验技能能培养有提高,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三)法医学实验课应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

在调查中35.9%的学生对实验室的开放情况认为一般,今后应尽量使法医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仪器设备等方面努力实行全方位开放,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法医学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设备和指导的机会,使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实验的构思、准备、设计和调试。

法医学已经成为公安专业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学科,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结果和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实验教学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们通过对本院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情况,并不断地在实验内容、课时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德莲,高燕,邬于川.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35-137.

[2]钟本土.法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健康研究,2009,29,(2):164-165.

医学实验课篇(9)

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培养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其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亟需提高。

医用化学课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做好医用化学的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而激发其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就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医用化学实验课的开设不仅数量在逐年减少,而且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医用化学实验课正面临着教学质量下滑的危险,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操作单一

传统医用化学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操作基本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简单,且多为一些简单的实验技能操作,学生反反复复的练习,容易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内容与生活脱离

高职以往的医用化学实验课多与生活联系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本来应该吸引学生的医用化学实验课却由于其实验内容过于单一,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练习不多,跟学生未来的工作更是联系不起来,因此,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课没有学习热情,缺乏学习动力,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3.实验成绩考核不够严谨

通常化学实验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的书写和考勤两部分,有的学生做实验不积极主动,作为差事一样应付便可,然后从书本上抄写实验报告内容;实验考核更是由于考核标准不易制定而存在很大的误差,如此一来,学生对医用化学实验课就更不会重视,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

二、医用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1.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

实验课需要学生真正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目前的教学计划,实验学时数大概只占到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实验成绩自然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也不高,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学生对医用化学实验课不够重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医用化学实验课成绩的比重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医用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转变学生的观念,进而专心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实重视实验前预习

实验课开展前通常会有相应的课堂实验教学,课堂实验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并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还应督促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前预习,如果提前不预习,进入实验室后学生将一片茫然,只能一步步照着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完成后没一点印象,实验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每次实验课前,应提前将实验课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熟悉实验操作流程,还可以列出相关参考书,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自由提问,教师适当引导之后可由学生进行补充,鼓励大家积极开动脑筋,为实验课的开展做足准备功课。

3.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后让学生在实验时自主操作。其操作方法如在有些实验项目中,教师只给出实验内容、实验目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先去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出实验操作步骤、需要的仪器及试剂,预计的实验结果等,并以实验报告的方式完成,然后由教师于实验前进行初步审核,对于有危险的实验操作应剔除,碰到实验室缺乏的实验仪器或试剂时可告知学生,让其在不影响实验操作的前提下做适当的更改。最后则进入到实战阶段,由学生自己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教师可在旁边指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实验中发现有问题的好做适当的纠正。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作为咨询者,结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对学生的设计和操作作适当的评价与指导,并对实验效果较差的实验设计作适当的纠正。以此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规范医用化学实验操作

科学实验容不得半点疏忽,同样,实验教学也必须严格规范操作,这对试验队伍建设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实验教学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强有力的依据。作为一名实验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为教学的主导,因此,要时刻注意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多总结实验教学经验,准确掌握各项基本实验技术,做到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注意引进专业实战型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人员,充实自身力量,为新世纪人才培养做出一丝奉献。

4.1实验前准备

试剂的准备:通常化学实验课所需的试剂均由实验员配制好,学生在实验时直接使用即可,学生不参与试剂的配制过程,因而也就少了很多思考的机会。改革的实验教学方法中,在实验前准备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配制实验课所需试剂,在配制时因为要考虑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即将学习内容巩固了一遍,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4.2仪器设备的准备:医用化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仪器设备,如酸度计、恒温水浴锅等。传统 实验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先把仪器调试好,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测试就可以了,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中,改为由学生来准备实验仪器,即使是在实验过程中,仪器出现了一些小故障,也应该由教师做指导,让学生自己排除故障,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医学实验课篇(10)

引言

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医学物理实验课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时展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

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被提出之后风靡全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中短期来看,“慕课”的校园化将是一个普遍现象[2]。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课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高校本科教学。

一、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经研究发现,医学物理实验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包括学校定位、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模式论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即实验课时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形式单调且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医学院校内理工科教师比例较低,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却很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兴趣不足,锻炼效果不显著。

不少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课前没有预习,造成实验时常出错,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实验的习惯。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帮助不大。

3.考核方式不佳,“搭车”现象较普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实验是以实验报告方式考核的,这是一种简单但效果不太理想的考核方式。因为实验通常是2~3人一组,但实际操作者往往只是其中一人,客观上造成其他组员处于“搭便车”的状态,而实验报告是无法区别学生的不同参与度的。

二、慕课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不完善,换言之,改进教学模式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慕课”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慕课”的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或拓展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必重复讲授实验相关内容,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慕课”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总之,慕课化教学有望解决当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慕课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这就有了“慕课”的“场地”。其次,医学物理实验条理清晰、内容简练,很适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这就有了“慕课”的载体。再次,翻转课堂的开展较容易,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课的前15分钟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实验思考题和相关问题。最后是关键的考核模式设定。可以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互动问答和网上学习等方面的2~3个作为考核条目。总之,慕课化教学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应用并无明显障碍。

三、慕课化教学模式构建

如上所述,慕课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狭义的“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中小规模本科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校园本地化、规模较小且兼容传统教学的“慕课”模式,在此先称之为“混合慕课”(mixed MOOC,xMOOC)。

“混合慕课”的主体是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翻转课堂设计和开展、课程考核设定和执行。其中翻转课堂在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非常广泛[3],也是本文所述之“混合慕课”区别于狭义“慕课”的主要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多重联系,包括基于教学平台的间接沟通、基于翻转课堂的直接沟通和基于多种因素的课程考核和评价。这些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和参与教学的人一起,构成了“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慕课化教学设计

基于上文分析的“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医学物理学实验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将医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四个部分。

1.课前

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教师将实验课件、视频、PPT、思考题等相关资源上传至平台,添加相关学生,并把课程考核方式明确通知给所有学生。在实验课前的周末,教师通知学生预习,课前查看学生的在线提问。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微课,查阅相关资源,准备思考题,可在教学平台上在线提问。

2.课中

正式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即典型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的讨论;然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学生有客观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当场查看实验数据并评分。学生在翻转课堂时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实验操作时独立完成,如遇仪器或设备问题可向教师求助,获取实验数据后及时记录并请教师检查。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台面后可以离开教室。

3.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实验报告,在教学平台上查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反思,改进下次实验教案或下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后需要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上交;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交流讨论,开展进一步延伸阅读;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反馈给老师。

4.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有合适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结合上述“混合慕课”的架构和教学过程,我们把考核分成四部分:教学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实验总分的20%、10%、40%和30%。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考核的公平,需要对实验分组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从2人一组做2个小时,改为每人做1个小时。客观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结语

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为例,讨论慕课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种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慕课”模式(xMOOC),分析该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医学物理学实验课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预见,“慕课”风暴将继续席卷全球,给高等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4],[5]。本文探讨对本科院校教师应对“慕课”来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慕课”校园化和本地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匡宝平,苗丽华,李玉生,等.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5):4457-60.

[2]李晓明.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17-19.

[3]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49-54.

医学实验课篇(11)

1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乏味性、停留于课本的机械性教学,许多实验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单一地根据实验书本内容去做实验,学生缺乏思考。有些学生仅是看组员做实验,自己不动手,甚至做完实验都不知道做了什么实验,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实验室学到了什么。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试剂已经配好待用,实验目的、原理都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获取的是短时记忆,成绩只是对其短期强化复习的纸上反映。学生主观能动性低,往往被动获取相应知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较难将课本与当代科技发展相联系[1]。

2实验设计竞赛的意义

为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广东医科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自2006年以来连续进行了实验设计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有助于落实教育改革方案,发现教学漏洞,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优秀医学人才[2]。对教师而言,减小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占比重,教师从多讲向少说转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设计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仪器、试剂、材料等。教师需要主动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扩大知识面。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间通过沟通交流想法,解决问题,这既能调动教师积极性,还能促进教师间就教育方法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科研思想,提高教师科研水平[3-4]。对学生而言,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设计实验需要回忆书本知识,从浅层了解到深层探索,理解、复习所学知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实验前需查阅大量文献,确定实验方案,锻炼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时间安排能力。实验设计的原理、目的、意义、材料选择、仪器选取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设计竞赛的开展,能将索然无味的实验课堂教学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全面分析每一步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之后通过小组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解决,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制作PPT和设计书,学生熟悉Office软件、页面设计及文本格式方面知识。比赛时的PPT讲解,能考验学生主持、口头表达以及临场发挥和应对能力[5-6]。

3实施过程

3.1布置任务与培训

实验前准备包括课题确定、文献资料查阅、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书和PPT制作、准备答辩。由授课教师竞赛通知并且进行赛前解说。解说内容包括组别安排、课题确定、实验设计思路、文献检索、PPT制作格式和答辩技巧等。3.1.1组别安排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个班分为若干组。

3.1.2课题确定如选择易获取、价格相对便宜、容易提纯的材料等。

3.1.3实验设计思路所选材料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实验原理和方法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实验仪器在学校提供的范围内选取。

3.1.4文献检索通过校园网图书馆进入万方、中国知网等查阅文献,步骤为:搜索主题或者关键词选择期刊/文献/博士硕士论文等进行检索下载论文/文献/期刊通过筛选的资料确定设计思路,依照相关文献制订实验方案。

3.2学生课题确定和文献查阅

学生通过1~2周的时间进行文献查阅,分析实验中该物质提取所需仪器,学校是否能够提供,浓度测量是否困难,试剂是否昂贵、无毒,操作是否无害,应用是否广泛。预测实验经费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择优确定主题。选定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设计参考。

3.3设计实验

3.3.1主题初定学生依据书本和权威文献,制订初步的实验方案:初定主题、原理、实验意义、实验方法、预期结果、数据处理、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3.3.2确立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3.3.3预期结果和数据分析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实验成功说明整体可操作性比较强;假若实验失败,探讨失败原因。接着对实验进行预期数据分析,制作表格,用于后期分析,并用图形描述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

3.3.4PPT以及实验设计书制作根据教师要求制作PPT与实验设计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熟悉Office相关操作。PPT中补充适当的表格和图形,用于阐述实验操作步骤以及结果。

3.4初赛

赛前通过抽签决定比赛的出场顺序,各组学生依次进行PPT展示及答辩。每组展示时间为10分钟,答辩时间为5分钟。每组PPT介绍人对PPT的标题、课题背景、选取该课题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实验过程,其次是创新性和可行性部分。PPT展示完毕后,学生进行激烈讨论。其他组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对PPT上的材料来源、实验步骤、浓度设定、实验意义提出疑问。答辩人员通过回答相应问题,让听众充分了解其实验。每组答辩完成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选出进入决赛的小组。

3.5决赛

各决赛参赛组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PPT,使答辩人员讲解更熟练、更简洁、更生动,同时要求答辩人员统一着装。除授课教师外,还可邀请学校专家及学院领导担任评委嘉宾,对各小组实验设计进行评分。

4实施效果

实验设计竞赛的开展,弥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缓解了教师教学压力,教师还可以借机更新自身知识,提高对学科进展的认识。实验设计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能力展现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竞赛中的某些设计,一些学生甚至申报了课题并进行实质性研究,最后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通过实验设计竞赛,学生对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后续的实验课中,学生不再只盯着课本操作,会不断深思和提出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与教师进行问题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课堂气氛逐步活跃。

5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