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知识进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29

金融知识进课堂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1)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对教学工作的预想和筹划,是为完成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环境,规范教学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综合教学能力。著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说提倡围绕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并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拟以金融市场学为例,解析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设计。

一、金融市场学的特点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金融市场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内容庞大,结构复杂。金融市场学的内容与体系比较混乱,不同的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课程的定位,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资产估值定价理论、证券投资分析理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体系组织起来,且许多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复。如果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不当,一方面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影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2、金融市场知识更新非常快。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创新化、工程化等趋势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其市场体系、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大破大立,中国的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制度和交易工具。虽然教师在选取教材方面非常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但大多数前沿的知识在各类教材中难以反映,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金融市场知识的更新速度,存在滞后性和陈旧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重点和热点,对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再造和选择。

3、实践性强。本课程直接面向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而不同市场和工具的运行机制和操作原理极为复杂,描述性学习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对金融市场业务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运用建构主义原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近年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met、通信技术等技术条件的完善,逐渐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教材等必要的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以及同教师、同学的交流,来发现新知识并融人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围绕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金融市场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1、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再造与重新设计。教师在准确把握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安排,打乱内容和顺序,根据学生思维接受习惯重新安排体系和内容,并将具体内容高度概括,抽出筋脉,确定主题,以最简洁醒目的题目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框架。在一个简洁明晰的知识结构中,围绕主题,将基本理论讲授给学生,避免了繁缛和滞后的知识,课堂效率比较高。

2、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这里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是自主学习。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教师要敢于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将知识深化、泛化,这样既解决了教材知识陈旧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协作学习。金融市场体系庞大,知识丰富,热点、难点多,单个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有效完成信息搜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包括共同学习、讨论以及同教师的对话交流,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加速知识的内化。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课堂设计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无为而治,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创造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随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开展即席讨论和辩论,并加以追踪和指导,使知识点大大延伸并深化。

3、把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网络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增加对金融市场学的感性认识,激发求知欲,并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使课程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情境创设这一课堂设计思想并不是创新,学习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只是以往教师不具备高科技手段,只能借助简单的图片或道具。而今天发达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最佳的实现工具,从而更加凸显了这一课堂设计思想的重要性。

三、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有一个总体规划和把握后,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上述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金融市场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仅对两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实时动态演示与金融实验室模拟训练进行重点探讨。因为针对本课程来说,它们更具有典型性。前面提到,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在“知”与“行”之间构建一个桥梁,必须创设真实的环境,设计实践环节,而网络实时动态演示与金融实验室模拟训练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1、网络实时动态演示。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出现许多专业化财经网站,所开辟的栏目几乎覆盖了主要的金融市场。这些网络资源具有多种教学功能,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第一,能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金融市场信息与资料,包括金融市场知识、金融市场制度、法规及学者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它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则可以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毫不夸张地说,它就相当于是一个永不落伍的电子教科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利用网络继续进行深度研究和更广泛的学习;第二,许多网站能够提供主要金融市场的实时动态行情和各种金融分析软件,且界面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利于演示。例如新浪财经将股票行情、公司基本面、技术分析指标、股票动态连续竞价状况等重要信息和工具集合为一体,功能强大。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动态演示,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简单的演示胜过多篇文字描述,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股票市场中金融工具的连续竞价交易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于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条件下股票市场撮合成交方法似懂非懂,而利用网络传送的真实交易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某只股票在某一时期竞买和竞卖的价量对比过程,则能够帮助教师将问题讲解透彻,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第三,提供股票、外汇、期货的模拟操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申请虚拟初始资金,参考实时市场行情模拟主要金融资产的买卖。利用此功能,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学到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投资决策,从而熟悉金融市场交易规则和流程,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具体收益、风险的体会,对金融市场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2、实验室模拟操作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行带动知,要开设专门的实验课程,模拟金融市场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集中训练和提升。金融实验室的模拟操作是主要的实践环节,即使在网络提供模拟操作平台的今天,它仍然是实践环节的主体,不能完全被替代。这是因为:其一,实验课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系统开发的,有详细的实验教材或讲义,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学生依靠网络平台进行的模拟操作是分散和单向的,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实验室仿真交易则是交互式的集中训练,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进行的,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并及时改进和解决。其三,近年来,金融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除了具有实时行情和简单的操作平台等功能以外,还可以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有关的业务整合进来,如股票的发行业务、基金的申购赎回业务等,使学生对金融活动有全面的了解。其四,利用金融实验室还可以举办各种投资大赛,创造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切磋的平台,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2)

国际金融学无论是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在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国际经融学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通过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为了实现国际金融学在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面,教师也通常会融入其他的对学生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教学方式,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案例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和分析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且能够对分析的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使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教学要求制定的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运用,并经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进而在案例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在让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或者是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通过对实际案例在课堂上的解决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融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第一,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可谈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中的知识时,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乏味的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如果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法,就能有效通过与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自行的思考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让学生在自行的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第二,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国际经融学的课堂中通过情景的构建来融入真实的案例,可以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在案例中进行有效的串联。而学生在实际的案例解决中也可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既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又可以对学生的金融运用能力实现有效的提高。第三,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使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必须对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案例,并根据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有效的更新。而教师在这样的形式下就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在国际金融学中案例教学的融入,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1、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的教学制度

国际金融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就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来成立相关的部门对案例进行搜集和设计,并要能保证对其尽心及时的更新。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与评价情况来实施相应的积分制,以推进案例教学在学校的发展。

2、根据课程的内容恰当的选择案例

在国际经融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进行划分。首先,基于国际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的对金融现象分析之间所需要作出的描述课以运用描述型的案例;其次,当所要研究的对象以超越了教材理论的界限时,可以运用探索性的案例;最后,当课程的内容是要对某项全新的内容进行检验时,就可以运用实验型的案例。

3、对案例教学的环节进行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结构的梳理以及对其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通过话题的融入来构架与学生之间的话题的探讨,进而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生生之前的问题探讨,以实现对学生关于课程知识要点内容的加强,进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探讨

当学生以课堂的主体进行案例的探讨时,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案例的探讨,并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探讨的活动中,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拓展,根据案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教师则要实现有效的从旁指导,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案例的讨论与总结

当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时,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表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总结。学生对与案例的分析总难免会有顾及不到或者是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结论之后就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针对其结论进行更全面的补充,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在问题分析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引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并优化他们自身国际金融知识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生国际金融学成绩的有效提高。

作者: 李园园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71-03

大学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战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迫使高校课堂也悄然进行着重大变革,以培养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复合型人才。

1 翻转教学法研究现状

5年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可汗,利用网络引导了教学上的革命性变化,创造了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它反转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将优秀教师授课内容制成视频,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根据个人进度自行观看,而课堂则是导师与学生集中解决问题的场所。翻转教学模式契合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一经推出即产生巨大反响,2012年推广成为近年美国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广泛实践。据不完全统计,据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使学生成绩提高了14%,而课堂出勤率从单纯把教学视频挂上网时的30%激增至80%。目前斯坦福大学正大力利用这种网络教育新方式,而且联合16所美国的大学共同推进探索。

2011年9月份,在包括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全国的11所大学里尝试展开了以“翻转”为原理的大学生的创业启蒙课实验,也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一教学方法集中应用于概念明确的理科课程中,在地方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中的理论与实证探索还相对滞后。

2 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直面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授课信息量大,前沿知识更新快,要求交易技术与金融市场同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性尤其突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下面几个突出问题。

2.1 教师资源未能公平利用的问题

首先,各地方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机会不均,国际视野及信息面差距较大,国际金融授课水平存在巨大落差,跨越同一道门槛公平入学的学生不得不接受水平参差不齐的课堂质量,公共教师资源也得不到公平、充分有效利用。

2.2 信息技术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相当部分的大学课堂引进多媒体技术,就是教师简单地借助PPT展示教学内容,或者将授课视频挂上网络,忽视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互动,更忽视了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空间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3 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脱节的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国际金融市场运作与日常生活有距离,交易抽象,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因人而异,学生更需要与教师正面交流沟通,而大学教授最宝贵的时间多用来在课堂上日复一日重复授课,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各自为营,课堂教学一直徘徊在低层次的简单记忆、理解,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在课外被放任自流。

2.4 学生被动学习问题

国际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当多的问题应持开放性的态度,但目前相当数量的课堂仍停留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依赖教师整理,被动接受知识,丧失质疑与主动钻研精神,相当部分学生成为课堂批量生产的书呆子,缺乏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能力。

3 国际金融课程翻转教学法课堂应用

笔者认为,翻转教学法正是契合信息化社会改革需求,能解决以上存在于高校课堂突出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同时,这也给习惯于讲座式授课的教师带来更高的要求,其效果极大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把握能力。针对这个研究的空白,笔者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力图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包括课堂准备、课堂组织和议题设计在内的课堂应用模式。

3.1 教学准备

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尽管课堂依然存在,但课堂前的准备摆在了与课堂现场同等重要的位置,极大制约课堂的现场效果。首先,需要在课前整合优秀的师资来拍摄优质的授课视频,来作为未来教学重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其次,需要在课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预习,观看视频,在线交流及完成各章节针对性测试;最后,教师要根据课前测试结果来安排课堂互动环节的内容设计及讨论重点,以在课堂上高效实现知识的内化。

下面针对可以预见的困难提出解决建议。

1)信息技术的鸿沟在很多地方院校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学校网络课程中心应成为主要的授课视频获得途径,高速网络运行要取得学校的大力支持,优质的视频制作可以与专业网络制作公司合作。

2)教师授课视频的拍摄、在线测试的开发等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学生在课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学校在课时上应予以灵活安排。

3)优秀师资的整合、网络课程的优化需要各院系、高校间的联合协作。

3.2 课堂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过程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知识深化的程度。对于习惯了传统讲座式授课的教师来说,如果专业前沿知识更新滞后,概念把握尚未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程度,这种新教学模式将极大考验他们的现场组织能力、临场反应速度。

1)划分小组。根据兴趣或者交流的便利,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保证人人参与,杜绝搭便车的现象。

2)分配议题。根据兴趣或者教学进度,定期由教师提前分配给各组研究的议题,作为下一阶段课堂教学的讨论主题。任务布置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

3)小组分工。当议题涉及面广并可以划分成若干角度时,小组成员可以各负责一个子问题,最后进行整体探究;当问题涉及面较小,不容易进行划分时,小组成员可以各自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

4)小组互动。根据收集的信息,各组员需要将自己的认识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常见的互动策略有头脑风暴、拼图学习等。

5)课堂成果分享。经过组内探讨,小组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课堂进行分享,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PPT报告会、辩论会、演示操作等,成果展示中要注意体现小组分工情况。

6)导师点评。指导教师对学生互动过程中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进行评析,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3.3 互动议题设计

由于笔者所在的地方学院秉承国际化办学宗旨,所主讲的国际金融课程立足东南亚视角。根据多年授课经验,笔者设计以下议题以供参考。时效性与开放性是设计问题的主要标准。

1)国际收支问题:以东南亚某个国家为例,对其近2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差额分析。

要求:思考如何判断该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知识要点: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的标准、顺差与逆差的不同治理方向、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2)外汇与汇率问题:日本的货币概况及汇率历史变动轨迹。

要求:思考日本历年汇率变动的主要决定和影响因素是什么;人民币升值背景与日本有何相似之处;如何防范我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

知识要点: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本币升值的利与弊。

3)汇率制度问题: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之争。

要求:对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进行分类,以这些实例为主要素材,小组内部分正反两方,就汇率制度优劣为辩题进行辩论。

知识要点: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

4)国际储备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遭受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及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比较分析。

要求:思考用国际通用标准判断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是否可以通过向老百姓无偿发放外汇的方式藏汇于民,来解决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

知识要点:储备规模拇指法则、国际储备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国际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货币发行的外汇渠道。

5)国际金融市场问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亚洲金融市场上的发展概况。

要求:演示几种国际金融市场行情的查询渠道,并结合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的交易状况,谈谈人民币的国际化如何实现。

知识要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6)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案例剖析。

要求:分别站在企业与银行角度收集并介绍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的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其启示及防范措施。

知识要点:外汇风险管理的远期交易法、掉期交易法、BSI法。

7)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问题:我国资本流动的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要求:分四个角度介绍我国外汇管制、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对外债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知识要点:资本流动影响金融稳定机制、债务危机成因、投机冲击策略、次贷危机传染途径。

8)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前景。

要求:结合日益频发的经济危机谈谈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学术争鸣,思考我国在改革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知识要点:特里芬难题、货币政策独立性、非货币、特别提款权份额分配。

9)国际金融组织问题: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几个重要国际金融组织的主要宗旨与作用。

要求:浏览国际金融组织的官方网站,翻译其主页主要功能,演示其网站资源库的某一组数据查询功能。

知识要点:金融协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参考文献

[1]汤敏.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EB/OL].http://.cn/emba/news/20120712/

171512551695.shtml.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4)

一、课程教学的“元素配比”问题

金融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很多,包括概念、理论或是实务流程。为了使受教学生能听懂并消化吸收,笔者根据本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信息反馈及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应合理“配餐”施教。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仅靠具体、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以及仅有教材单一学习资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为此,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强化课后自修内容的指导。

通过按照典型性、系统性、适用性原则剪裁和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较多增加专业术语、理论及实务流程的通俗化、形象化PPT、WORD与优化板书展示,辅助以精选VCR视频与筛选及有机嵌入相关金融教学案例分析、模仿练习等课程一体化教学材料,着力于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复习,便于受教者对专业知识的及时下载和保存,并“全天候”具体认知、反复揣摩,由此促使学生既可以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提高对教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财经知识面,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便捷的学习条件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改善,从而切实把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应用分析水平。否则,难免因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法单一导致授课流于空谈。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我院2012年编撰金融保险教学案例集)[1]。这有利于缩短受教学生从学校“校门”到银行“行门”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使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为社会服务。

针对金融类课程不同的开设对象,应按专业学习目的需要与学时长短,具体设计和建构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院一直定期讨论、修订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课堂精选“食材”与课后业余“小灶”元素配比,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内容配比,以及理论知识与实务案例内容配比,教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执笔板书配比,学术规范用语与时下流行元素配比,等等。

二、课程教学的“贴心构造”问题

课程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主导者是该课程所有教师及其所属专业教学团队,而具体课程教学与授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应该是教师个体[2]。教师如何教学并与学生达到“和谐共处”甚或“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过程应予合理设计,起点要适中。

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又需正视课堂外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内容新知教学,又需关注课堂于始于终两端时间的内容安排与方法运用。例如,在金融课程“IPS”(全称International Payments and Settlements,国际支付与结算)双语教学中,笔者在对新课前和新课终阶段把控上创新性利用网络平台资源,通过下载播放的精短专业视频并结合PPT、板书、点评等多样方式,予以扼要回顾上期旧识和总结本期新知,穿插疑难点提示或提问互动,借以提高学习兴趣与厘清内容结构及疑难点。出于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认知,P者采用英文的课程教材和英文课件(PPT)及英文讲稿(主要专业术语加注中文对照),并先后上传至博客空间和QQ课程教学群的文件中。课堂上使用英语案例、英语问答,以及各章使用英文布置作业和测验。在讲解环节,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法,着重使学生能听懂、能理解所讲授的专业内容[3]。试想,如果盲目地“追求时髦”,要求学生过多使用全英语作答,学习目标与要求定得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英文水准和专业理解能力,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势必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求英语学习(力求听懂单词和句子结构),另一部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力求领会掌握),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多管齐下,要注重师生的互动。

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教学模式,都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也不例外[4]。如果是非双语教学,互动技巧还是比较多的,师生沟通起来很容易。但怎样在双语教学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因为双语教学借助外国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所以双语教师有必要构思教学过程的互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现代信息条件下“视、听、动”三维立体课堂。

1.运用一定的体语与口语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于双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及提高听力能力的要求,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记笔记和听懂老师的英语授课方面有困难。如果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经常脱节,教师又不加以引导,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思维就会脱离课堂。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构思一个被学生普遍接受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利用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演示等,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外语的意义。

2.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的获取欲望。在讲新内容之前,给学生一个“引子”,借以回顾相关知识,这对双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需要较快地进入两种环境:一是语言环境(在此指英语),二是学科知识环境。如果不能很快进入,学生理解速度就会与教师讲解速度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先提醒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使之更快进入环境,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3.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督促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回答问题,不仅师生能互动起来,而且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张口,到后来的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会逐渐适应这种模式;当学生发言出现犯难或偷懒情绪,企图以母语来取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用几个关键词或近义词来表达意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之树立信心,逐步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积极适应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

4.精挑细选专业优质教学视频片段,既能观摩名家名师课堂讲授内容、授课艺术,又能通过横向比较,利于取长补短,开阔本校师生的视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激励思考。通过分享式或交流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比较视角下多方面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而要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就需将播放内容及其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把英语作为课堂教与学媒介语言的目标。为此,笔者在课堂上特意采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名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影像进行选择性播放、间歇性引导,由于借鉴性很强,有效补充或延续了课堂讲授内容,多媒体片段播放间歇予以设问和讨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投入均成效明显。

三、课程教学的“延伸拓展”问题

作为金融课程教学“流程预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环节,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恰当运用到金融课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有助于克服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高校教学中依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5]。笔者认为,本轮次课堂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下一轮次授课的翻版,而应当在课后需要“两个跟进”: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网络)交流,另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总结――不仅要在有限的课堂既定学时内精讲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广阔的课外时空中,从开放性、探究性、新颖性等多个维度来延伸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IPS双语课程新近借助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和运用以“自学、自测、自评”为主要教学特征的“三自法”来延续和完成课外继续教学活动,以便系统培养和持续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课程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后者直面学生,时空有限,教学信息传达路径简捷、高效,并得以实时观察学生即时反应和易于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前者外延更加宽阔,时空自由,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需要尤其是研究性学习、钻研给予持续性的分层次满足。从传统教学过程及其成效来看,学生的学习收获以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局限于课堂学习效率,相形之下,如今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行,自主学习的空间被打开,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得以较大转变,不再止步于课堂45分钟的“聚焦”。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不应囿于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讲授完成便一走了之,理当“以学生橹行摹保课程教学主动从时空有限的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广阔的互联网大平台上。

例如,笔者曾在“国际结算概述”部分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外辅助材料的协调配合:一是在课上“开宗明义”,先英文展示该部分授课计划、学习要求,继而紧密结合金融学原理讲述国际结算的史实沿革、发展影响及其趋势变化,并适时辅之以实物图片、视频问答与学界动态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设法寻求“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关注、争鸣,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在脑海里能够留下深刻印记,以免在课堂上“虚掷光阴”;二是在课后“对症下药”,在授课班级的本课程双语教学专用平台上提供相应的课程电子讲义提纲与知识要点、教学精选视频部分与相关讨论问题,以及“文献选读”“同学作品”等扩充性学习与学术研究资料;此外,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学术性“网络资源”等。从该课程近年教学体验与受教学生信息反馈两方面调查情况来看,IPS双语课程教学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任森春,黄华继.金融与保险教学案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及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8-30.

[3]忠.金融专业本科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北方经贸,2007(4):127-129.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5)

0 前言

 

近年来围绕着MOOC的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持续演进,并伴随涌现出许多新的课程教学样式,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Meta-MOOC、DLMOOC(Deep Learning MOOC)、MobiMooc(Mobile MOOC)、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PMOOC(Personalized MOOC)等。这些新的教学样式是对MOOC在高校教学变革中的一种探索与扬弃,它们传承了MOOC“免费、公开、在线”的基本内涵,又是MOOC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的演变与创新。综观近期国内外对“后MOOC时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相关研究者都逐步认识到,真正能将合适、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入高校的课堂教学,“后MOOC时代”的SPOC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是实现“线上教学”+“课堂教学”混合教学的最佳模式。金融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网络及互联网信息依存度高;在SPOC环境下进行金融类课程教学,将实现混合教学模式学习下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教学质量。所以,对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的探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1 SPOC概念、类型、内涵及支撑理论

 

1.1 SPOC的概念与类型

 

SPOC是英语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成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OC负责人Armando Fox提出的。这个理论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SPOC教学模式提出后,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提出SPOC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SPOC实验在教学设计上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得教学设计变得更加详细,而且还专门为SPOC课程重新设计了每周教学流程,有助于对各个教学目标进行落实,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哈佛大学的也有三门课程进行了SPOC实验。在国内,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加入EDX,10月推出“学堂在线”除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外,同时也是校园教学平台。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利用学堂在线平台和清华大学电路原理MOOC资源,在本科生中实施了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

 

我们对已经在实验探索的SPOC教学案例梳理,大致可以把的SPOC教学类型分为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校外通过在线学习的学生两类学习者。在校大学生SPOC教学指的是一种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拓展,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可以实现在大学校园中,采用MOOC的讲课视频等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校外学生SPOC教学是高校设置好的入学条件,从全球各国的申请者中选出一些人进入到SPOC课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入选的人必须要保证有一定的学习强度以及充足的时间,以便能够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能够参加一些在线的交流讨论,从而完成课程中所规定的作业和考试内容,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完成证书。本文仅讨论在校大学生SPOC环境下的金融类课程教学探索与设计。

 

1.2 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

 

要挖掘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具体的SPOC教学案例着手,下面我们从国内外两个案例寻找其内涵。

 

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在EDX平台上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进行了SPOC课程教学探索实验,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斯洛·甘地瑞教授在SPOC环境下,将“模拟电路课程”的线下课堂按三个阶段进行。在前两个阶段中,他采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南特·阿加瓦尔教授创建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在线课程视频及课外作业。在进行上课之前,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给学生播放一些在线课程的视频,并且完成了一些基本的调查,主要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进行了解。线下课堂内,考斯洛·甘地瑞教授汇总分析线上课之前经过调查所获得的消息,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行明确,从而可以调整教学方案,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三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讲出来,并且通过学术之间的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再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国内,清华大学利用“学堂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对“电路原理”和“C++程序设计”等课程进行SPOC课程探索实验。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与国外的SPOC教学模式相比,于歆杰教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给学生布置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主要包含观看SPOC视频、教材阅读、完成课前练习和实验设计等部分要求。任务单要求贯穿在SPOC环境下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在线下课堂学习中,学生围绕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探讨以学生关注的知识点为重点,教师给予适当的丰富和补充,要求知识要点全面涵盖。另外,教师补充一些有实际应用背景或难度较高的练习进行知识点迁移训练。最后,将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在现场演示验证实验结果,教师参加点评。课程全部结束后,要求学生按学习任务单,完成课后巩固练习任务,并进行同组学生互相评比。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案例都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上的MOOCS,考斯洛·甘地瑞教授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于歆杰教授使用了清华大学自己的平台。二是SPOC教学充分利用了线上视频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讲授过程进行了替代。在教学设计、评价等方面,两位教授都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SPOC视频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节省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讲授的效率和质量,给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枯燥的知识点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三是通过SPOC网络教学平台,将独特的过程性评价融合到SPOC的线上、线下练习中,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巩固。

 

由此,笔者认为SPOC教学模式可定义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1.3 SPOC教学模式的支撑理论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SPOC融合MOOCS线上教学与校园课堂教学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的两大理论基础。

 

1.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SPOC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对当前的而各种难题以及问题情境有所了解,而且对学会面对这些问题,从而经过学习,对各种知识加以理解,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的认知结构,该理论还强调了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其主要教学思想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3)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学群体之间协作下完成。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MOOC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复制,SPOC注重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各种观点为MOOC与校园课程之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SPOC课程的出现,使得更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开始出现。正如桑新民教授所认为哪样,大学细胞结构层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工业文明土壤中产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课堂,向信息时代以激发学习者内在动力为主旨的高效学堂之转型。

 

2 高校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金融类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延续“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重复播放幻灯片演示讲解,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被局限为一个播放器的角色;有的教学幻灯片内容甚至几年不变,或者只是作少量的补充,学生戏谑地把教师的“PPT”称之为“骗骗他(她)”。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传统的金融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了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采用PPT进行讲授,采用各种理论教材进行讲授,这些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学校督导人员强调的是忠实执行教案;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梳理和强化知识,教学没有创意,也忽视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平台。

 

(3)教师唱“独角戏”,缺乏深入交流、互动和讨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讲台上的一个主导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消化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自始至终坐在座位上听,被动地、定时定点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4)偏重于对学习者的评定与检测,忽视了课堂问题的诊断和教学活动反馈。

 

(5)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及时反映金融变化。金融类课程政策性、理论性、现实性强,对互联网信息反映敏感,国内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将对金融形势产生影响。而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紧密联系互联网,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金融变化。

 

3 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设计——以金融学课程教学为例

 

我国金融类课程教学要针对不足,充分利用互联网,作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下面,以金融学课程为例,探讨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第二,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第三,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加强对金融学习的重视,能够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2 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和SPOC线上学习模式的融合创新。本研究根据混合学习内涵、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我们从国内外高校SPOC模式教学实验和学者相关研究,结合SPOC金融学课程学习模式系统图来进行分析与总结,我认为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可以分以下五个方面:

 

3.2.1 准备阶段

 

(1)组织教学团队,因SPOC教学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如课程大纲、课程视频、教学课件、导学文档、讨论话题、网络作业、疑难解答数据库、参考文献等,所以要有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有任课老师、助教和信息技术人员等,下大力气开发与设计教学所需要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

 

(2)创建或者利用合适的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有强大实力的名校可以自建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一般普通院校可以采用引进式开发模式。通过检索,发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爱课程网http://icourses.cn/home/、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清华大学学堂在线 http://xuetangx.com/和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 https://coursera.org/等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一般高校的金融学课程SPOC模式教学,选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较好。“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提供优质、共享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服务。

 

(3)金融学MOOCS选用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主讲的《金融学》,该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元。采用宽口径的范畴,涵盖货币、信用、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有利于认识金融原理,了解金融现状,掌握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3.2.2 课前学习

 

(1)明确要求。

 

证书要求:完成全部视频学习和布置的作业,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占50%。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平时成绩分单元测验与课后讨论两部分,单元测验占20%,课后讨论占30%。

 

预备知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史、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等。

 

公布授课大纲和课程实施流程,本课程的学习以阅读为主,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作业加强自主性学习,倡导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思辨,归纳整理。

 

课程使用教材:李健.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课前导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创建班级讨论组,要求学生完成平台注册,加入李健教授的“金融学”在线课程进行课前导学。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阅读教材、观看SPOC视频、课前练习和学习调查问卷等。学生自主学习SPOC课程视频并解决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和网上测评,初步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对于难以解决的疑问,学生可在平台的班级讨论组展开交流,教师应通过在线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思考。

 

3.2.3 课堂学习

 

(1)确定探究问题。SPOC教学模式“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回答问题并作出解释”。大量证据显示,学生通过尝试回答问题要比接收答案学得多;推动学生去建构解释要比给他们提供解释学得多。教师依据SPOC网络教学平台相关数据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难题;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些视频以及自己所观看的各种视频,对一些问题进行提出,从而使得课堂探究的问题越来越丰富。

 

(2)开展协作探讨。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及布置讨论题,小组成员以3~5人为宜,推选一人负责。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探讨,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共同解决难题、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观察了解各小组的探讨情况,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3)成果展示与观点碰撞。各小组经过讨论协作解决了难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要将这些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观点要相互碰撞,以丰富和拓展教材中的知识,分享学习收获。

 

(4)教师点评。在学生分组阐述对协作解决难题和对知识点的认识、思考后,教师给予点评总结。

 

3.2.4加强对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

 

在金融学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评价考核模式也必须要进行创新,首先要对评价的内容范围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评价,实践能力也能得到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进行高效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评价工具的模式,要在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比如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应该纳入金融学课程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给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3.2.5 总结反馈

 

对整个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探索全过程要及时总结,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都应及时反馈,评估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重新修改教学方案。

 

4 结语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6)

[关键词]

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地方本科独立院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备受关注,这对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学是高等学校经管类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内容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满足我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金融交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1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型重点大学金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日趋完善,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有较成熟的理论指导。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管理上,目前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

1.1.1课程建设目标设置不明确。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应用性”,其目的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别于以理论创新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重在实践动手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则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根据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立校。然而,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独院应用型院校商科类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研究型重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设置的模板,难免造成课程目标设置同质化,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资条件远跟不上的囧境。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无疑是不适用的。

1.1.2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有偏差。国际金融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只不过以往重点院校长期偏重宏观金融理论,但是对于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目标并非专门培养金融人才。因此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重心应该放在微观金融方面,注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涉及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如国际贸易中的融资和结算问题、外汇交易过程中汇率风险管理问题、现代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问题等。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上应该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使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多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理论本身的内部逻辑。

1.1.3教材质量参次不齐。当前国内三类较好的国际金融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复旦大学姜波克等编著的《国际金融学》,角度新颖,理论深刻,但侧重于宏观金融,是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典范教材;第二类是人民大学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体系比较完整,偏重宏观和理论分析;第三类是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主编的《国际金融》,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构建知识体系,偏重于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国际金融实务,但内容传统,没有反映当前国际金融的最新成果。前两类教材偏重理论和宏观金融,是专门面向重点研究型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构建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非金融学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在适用性方面需要改进。第三类教材是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体系,但是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数学水平,自然也不适合。鉴于此,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需要吸收上述优秀教材的长处,结合本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独立建设。

1.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1.2.1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在讲授中,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环节偏少,在课堂上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进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乏主动性。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不能灵活学以致用,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1.2.2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成绩一般是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组成,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平时考核成绩基本停留在考勤和课堂纪律等客观非学习效果因素方面。地方独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原因,使得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这些专业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像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金融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境地,一些实务性课程如《外汇市场业务》根本无法开设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外汇业务中的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仅停留在书面的介绍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削弱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循环,导致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1.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涉及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甚至数学等多学科、多课程,其理论模型较多,而且具体业务实践操作复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纵观国内高校教师,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甚为罕见,大多教师由学校学生变成教师,根本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教师可能在科研和相关专业的深度研究上很有造诣,但是实践层面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尤其地方独立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专业学术造诣。以上分析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引导式”教学法引入传统的教学课堂,通过设计适合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

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目标及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源于美国,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人文社科类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首先,课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整理好预习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事先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如设问、案例或热点新闻等各种引导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式教学方法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与互动关系,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2.1目标定位

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级实用性人才上,因此国际金融学对地方独立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可以建设成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更应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条路线: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则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即关注实践和微观问题,把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使其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很显然,应该采用“商学院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同时能够有目的且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学相关知识,增添课堂活跃氛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还需配合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不再以一张试卷来定成绩,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教学方法

2.2.1“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首先,课前由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课前充分认真准备材料,结合所讲知识点甄选合适的案例,并设置主要的思考问题;其次,讲解分析案例时,注意抛砖引玉,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引出重要知识点,请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如讲“外汇交易——套汇交易”时,可采用经典的“小牧童国际间蹭啤酒”案例,引导出套汇交易的原理和策略,使学生对原本粗像空洞的套汇原理有了很直观形象的理解。后续的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同样也可以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各章节不同的内容,设计有趣的选题。比如在学习了重点章节“国际收支”之后,对后续的“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教师设计“比较分析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方向和思路,提供学生查找资料方法和渠道,让学生自行查阅整理资料,提炼观点,分小组讨论,最终完成课程小论文;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讲完了“汇率制度的选择”内容之后,对后续“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比较简单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PPT,课堂上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同学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该组所有成员负责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成就感,既锻炼了学生资料整理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常识性知识的能力。

2.2.3“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密切联系,许多国际热点财经类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财经最新新闻信息,并把这些焦点新闻信息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第五章“国际储备”时,教师可选择当年或当季最新的有关我国国际储备的各类新闻,让学生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况和熟悉国际储备的管理;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及时关注中国最大财经类网站——和讯网的“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新闻,让学生们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有所了解,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使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经网络新闻,并结合国际金融学章节内容,总结和归纳各类有用的新闻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内容。

2.2.4“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有关国际金融知识的各类视频很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央视最新推荐的“G20风云”十集专题系列记录片,经典的“货币”、“华尔街”和“金砖之国”等,又有很多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有关金融投资的免费学术网络公开课,另外如“凤凰财经日报”和“中国深度财经”等各类财经节目,都是很好的国际金融学课堂内外视频资源。在国际金融课堂上,根据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短视频。比如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等章节时,选择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IMF和金融次贷危机等一些时间较短的视频。如果视频较长,可推荐学生课后自行观看。课堂上再组织学生们交流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知识。“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知识有全面了解,更对枯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导能对基本的介绍性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课堂讲授。

3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及实施

3.1教学方案内容

根据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非金融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国际金融学》共计48学时,3学分。主要围绕“外汇与汇率”和“国际收支”两个核心知识点展开,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外汇与汇率”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主要侧重微观金融实务,这部分24学时,包括16节讲授,4节课讨论,2节习题和2节课案例分析;“国际收支”部分包括后五章内容,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这部分也是24学时,包括14节讲授,8节课讨论,2节课案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案课堂讲授共计30学时,此设计大幅下调了课堂讲授的比重,提高了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比重,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8学时,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的实施

3.2.1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与“商学院模式”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应按照“实用、够用”原则,重点强调以“应用性”为主的微观金融部分,而以“理论性”为主的宏观金融部分应该从简。结合我国国际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介绍最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同时根据非金融学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如国贸专业将朝着国际电商(或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金融学中与“外汇和汇率”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操作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3.2.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理论抽象、模型众多,实务操作程序复杂,需要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因此,一些专业基础学科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容易对“国际金融学”课程产生畏难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减少理论模型推导等强调内在逻辑关系知识点的训练,增加对理论模型公式应用的练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可考虑综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案例启发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实践性强的性质决定了适合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事先收集整理好经典案例,并结合现实中的热点与难点设置疑问,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对相关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解释案例中的现象和分析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而是以重点或难点知识点为中心,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汇率决定理论章节里,可按最重要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两大主要理论为中心,教师主要讲解该两个理论的模型推导和应用范围,重点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该理论分析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二是热点新闻讨论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中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许多热点国内外财经新闻信息都可以成为课堂上讨论互动的新鲜素材。只要教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新闻资讯,认真甄选与整合最新的国内外金融新闻素材,将其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对热点新闻互动式讨论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发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之间交互“设疑、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比如,在讲述第一章“国际收支”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国与美国、或中国与金砖国家等重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国际收支状况的数据与新闻,结合重难点知识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让学生们讨论和比较分析各国国际收支情况;每天有关国内外金融的资讯不胜枚举,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材储备习惯,有意识的关注国内外金融新闻最新动态,并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分析讨论互动中学会总结和提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模拟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微观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快,具体业务操作性强,因此需要相应的加强模拟软件操作实践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软件与实际业务之间的拟和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金融教学实时模拟软件价格昂贵,作为一般地方独立普通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和网络免费版使用权限受制等诸多实际困难,因此可采用区域内地方院校联合购买、共同使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现实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可提高国际金融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外贸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密切协作的实习基地,增进师生接触实践、密切联系实际的机会,提升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效果。

3.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作为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为增强知识和业务能力而进行继续教育,选派优秀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和参加企业单位在岗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既善讲课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在教学队伍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确保该课程教师队伍长期持续、稳定;最后,通过与企业单位建立紧密协作关系,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不定期来校授课,并通过其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结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年在国内外高校课堂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其是一种优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引导方式,如案例、兴趣、新闻和视频等引导方式,结合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吸引的带动下,组织讨论案例和热点新闻、同时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借助视频引导加强对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综合素质。

作者:郭若艺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泽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1-37.

[2]林乐芬,孙蔚.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闽江学刊,2015.6(3):103-107.

[3]罗丹婷,张婷,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82-83.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7)

1、项目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结合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也被称为研究性学习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任务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始于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通过特别的项目工作设计,师生共同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基于现实的问题,而围绕现实问题展开的项目研究是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发现问题——找寻解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法本身是以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形成研究项目,在研究和推进项目的同时,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并激励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知识学习热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然而,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瓶颈,这就需要引入分组教学法进行匹配。

与项目教学法相匹配,分组教学法在我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广泛运用。分组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小组来完善自我管理和自行组织,解决单一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学习问题。而在具体实施分组教学法时,基础公共课老师往往会将学生根据其专业知识水平或能力进行分层编组,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研究的项目分组教学法,更注重将不同专业水平能力的学生,按照其对问题的兴趣归集成不同小组,即形成所谓分组合作学习教学。在分组中,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能力发展方向的学生能进行分工互补,完成自身在小组内的工作角色定位,通过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实施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组织协同达成小组项目目标。

2、教学设计与课程分组

以往,分组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主要出现在公共基础课领域,比如体育课的训练分组,英语课的口语练习分组。这样的分组在经管学科的专业课中很少使用,而项目教学法往往是经管学科的高年级专业课上常见的教学方式。本文以《网络金融》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问题导向式的项目研究与合作分组教学结合,展开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实际做法。

首先,项目分组教学法建立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的问题导向上,要综合考虑经济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堂学习内容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的授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初,就能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产生积极的兴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应对考试。《网络金融》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和电子商务学专业的本科生专业方向课,首先在课程教学目标上要贯彻项目教学的问题启发式研究思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从书本知识转向现实问题。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再仅限于课堂本身,更不限于教材本身,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专业发展趋势的热衷,往往高于对经典理论和传统知识的学习。

其次,项目分组教学法应该强调分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项目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是团体行为,而不是个体的独立学习活动。在《网络金融》课程教学中,我们设定了分组的方式和分组原则,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的特长互补和分工协作,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在分组方式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教师应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社会关系亲疏进行小组组合,并针对对具体问题的兴趣来招募和发展小组的组员。在分组的内部管理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自行管理的权力,组长自行产生,项目选择和团队内部分工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内部协商。在组与组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上,既要鼓励竞争,通过小组名称自行命名,并按照项目完成情况给予课堂平时分奖励的方式,来赋予小组荣誉感;也要强调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第三,项目教学法选取的研究性问题,必须符合分组教学的客观需要。项目教学选取的问题研究,一定要控制在小组4到6名成员可以承担,并且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胜任的水平上。问题一定是基于社会现实观察的具体而微的问题。以《网络金融》课程为例,在课堂上我们确定的项目分组只规定人数上限和下限,而针对的特定研究问题就集中在金融类企业网站的客户访问体验方面。互联网经济是体验经济,而金融业的互联网化本身是一个改善客户金融服务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项目小组自行选择分析具体的金融企业网站,课程的项目研究可以把问题细化到具体的企业怎么做,再通过银行类金融企业和非银行类金融企业的网站差异,找寻和归纳不同金融业态的企业网站设计规律,并对同类网站进行客户体验的横向比较,找到提升金融服务类网站客户体验的有效方法。这种从小问题出发,逐渐归纳总结到行业共性问题的研究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第四,分组研究的项目必须有可比较性和可持续性。分组研究项目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脉相关,研究的问题具有贯穿课程活动前后,打通关键知识点的作用。以《网络金融》课程为例,选取的研究方向是金融类网站的客户访问体验,以此为核心,进行详细的问题分层剥离。首先安排学生项目小组选取目标企业,然后分析该企业网站的首页访问体验,形成第一个项目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网站的注册用户深入访问体验报告,体验金融客户的服务,形成第二个项目研究报告。跟进还会有同行业网站比较分析报告和网站Live chat、Q&A、论坛提问响应实验分析报告。通过若干实验和体验,让学生小组最后提交一份较为全面的目标企业网站客户体验分析论文,形成最终课程项目成果.t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问题研究和项目任务设计,学生可以由浅至深的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解决越来越有挑战的专业问题。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学组织

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项目教学与分组教学的实施能否有效,以及课程教学设计的效果能否最终实现,在考察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教师是活动组织者,思考的引导者。而教师在课堂讲授与项目分组教学的关系要注意课堂知识讲授和项目教学的差别和连贯性。

首先,项目分组教学法应该基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任务环境的布置和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的准备。知识讲解节奏要跟项目任务布置进程相匹配,任务布置要在一定的学生课堂知识理解基础上进行实际安排。而后期的项目跟进,可以在前期项目推进效果良好的情况下,逐渐体现出一定的知识前瞻性,让学生主动去掌握完成任务的知识,而不是一步步等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跟进了才去解决项目问题。

其次,教学组织的安排要先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确认参与课程学习的现实收获。在独立学院高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多数是学习兴趣广泛,而学习意志和持久性不足的。表现在课堂上,会有较普遍的注意力涣散情况,表现在课堂外学习过程中,就是学习目标分散,学习计划缺失。对经管类高年级学生而言,课程学习目标本身只是自身大学生活努力目标群之一,他们还有相当多的精力分散到社会活动、感情、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而在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目标贯序中,专业资格认证、英语、考研、国考等更得到社会认可的学习目标往往会占据前列,使课程学习本身落到后面去,成为被其他学习目标挤占的对象。那么,《网络金融》课程做为一门有实际应用性的专业方向课程,就要立足于实际,让学生看到书本之外的现实应用。让学生觉得课程知识本身和课程学习方式对未来就业有帮助,是吸引学生按照教学设计,积极参与到项目分组教学活动中去的根本原因。学生学习《网络金融》的现实意义有三个:一是能够在金融部门大力推动业务服务互联网化的趋势下,对加入金融行业的互联网事业部门进行知识和素质储备;二是通过课程项目实践,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和诀窍;三是增强个人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课堂项目研究,增添自己贫乏的专业实习经历。将课程学习的收获与就业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专注度和热情进行项目分组教学的参与。

第三,授课目标与考核标准的转换。《网络金融》的课堂教学一旦引入项目分组教学的设计,其授课目标就不能紧盯着基于知识记忆的考试成绩。必须看到学生在课本知识以外的专业能力进步和综合知识运用,特别是超出教学认知之外,但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发展,有利于塑造其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能力锻炼成果。通过教学实践,本文作者认为《网络金融》的授课目标应该定格在让学生具备网络金融服务创新的客户体验评估上,抓住金融服务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与此相对应,课程考核标准不再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了解程度,而更多倾向于课程项目任务完成状况,具体说来就是在金融企业网络创新的客户体验评估过程中,能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之道。

4、授课效果评价

《网络金融》课程授课效果评价是基于两方面内容的,一方面是课程设计是否得到有效实施,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另一方面是课程项目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力是否成长,团队合作是否有效率。

项目教学效果的评估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PPT答辩完成的,其中答辩评价标准是由师生合议决定,包括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料的取得与分析论证的可靠性,以及最终结论的合理性,PPT制作的水平和准备充分程度等。而在这个规则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不拥有评估答辩的表决权,而是充当仲裁人,并且对每一组答辩的内容进行合适的点评。

最终,在《网络金融》授课的实践中,学生对网络金融课程的理解包括但不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知识迁移,而是更多的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敢于在小规模场合展开演讲了,PPT制作达到社会企业的基本要求了,学会记录、归纳和起草项目文件了,懂得用工作计划实现各个分段的项目管理了。这种努力,使学生把学习的外在动机统一到内在动力中来,将课程项目实践上升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度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14-0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45分钟要质量,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校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享受成功体验、激发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造”与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因此,更新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一个深受教师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教学方法改革比较晚,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逐步推广开来。如何紧跟时代,以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成为高校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教学决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系统的有效性。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和高校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能更丰富、更灵活、更生动,也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二、国际金融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思考与实现渠道

课堂能否用一个问题来驱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经历旋转变换的知识产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并将之运用于解决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应用性强等特点。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展开: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际金融管理业务的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理论的最新进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具体思路如下:

(一)课堂教学方面

首先,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问题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趣味故事导入、趣味实验导入、名人轶事导入等,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其次,出示学习目标。(要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三,知识讲解,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具有探究性,避免探究问题答案为学生已知,失去问题探究的意义,学生无话可说。问题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讨论、参与的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发言评价要到位,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不同程度参与的学生在评价中都得到鼓励、有所收获。期间,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介绍、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比如在讲到国际货币制度时,可以组织讨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讲到外汇、汇率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影响。

第四,出示自学部分的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根据教学要求,把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自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高校要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自学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有许多,我们可以把一些理论让学生自学了解。

(二)操作性实践方面

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操作性实践可以实现多样性。比如通过对外汇交易(含实盘、虚盘)的模拟交易,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外汇交易实践经验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吸收和应用。此外,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面对不断创新和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业,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教学、实践、科研等三个平台,具有引导学习、巩固学习、拓展学习、探究学习等功能,形式新颖、层次分明,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7,(6).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9)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金融学》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堂中,讲授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内容,相当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范畴主要涵盖货币体系、信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等,其中侧重的是宏观运行机制,当然也包括一些微观运行机制。而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之后,金融学的教学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其包含的内容也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金融学(Finance)基本相同,主要讨论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显然与以往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不同,现今的金融学已侧重于微观机制方面,与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行为越来越靠近,开始逐步体现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的特点。于是在教学方面,第一,过去的以介绍和理解概念、评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了解金融机构职能和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已显得不再实用,与微观个体关联更紧密的企业和家庭的金融决策、资本资产的定价等内容成为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第二,以填鸭式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也早已不能成为主体,针对应用型课程的更加新颖和灵活的现代教学方式被运用于金融学的课堂之中。

一、用诸多金融实例先引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首先培养起学生对该门学科或理论的兴趣是关键之一。直接对学生讲授枯燥的金融理论可能会让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学而无用、食之无味”,更何况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和人们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初始,应该运用金融领域内的诸多实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如在介绍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金融是什么时,我们大可不必按书照搬“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诸如此类的话语,而是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即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金融学、什么是金融。比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形:你拥有5万元的股票、一套房子、5万元的存款和10万元的现金,那么在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和银行利率水平等背景下,你将如何在5年内分配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当前金融形势(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银行利率水平及宏观经济背景等)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走势和银行利率的不确定性)配置自己的资源,并且是时间上的配置。再如在介绍金融系统的职能时,其中一项职能是“金融系统提供管理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如果只是按原话来介绍,学生可能会陷入迷惑――金融系统怎么管理?又如何转移风险?倘若我们换之以实例,比如现在的保险公司,你去投了一笔车险,为什么你会觉得心安了很多,而且自愿地每月付出资金用于保费?原因即在于,实际上你通过保险公司转移了风险。

二、巧设疑问,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时,为学生们设立疑点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率对利率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发生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权人还是有利于债务人或是不相干”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做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对比,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和4%的两种情况,向银行的借款利率是6%,进行对比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通货膨胀时往往有利于债务人,之后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导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式。再如,在讲授生命周期理财计划中遗产对一个人一生消费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考虑如果父母想为子女留下大约500,000元的遗产,每年要牺牲多少消费,或者可能不用牺牲自己的消费而达成目标。疑问一提出,学生们会变得饶有兴趣,发挥想象以及联系现实做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可以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和假设,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或测算来验证。一言以蔽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问,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巧妙实施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高参与

细细回味以前在中学时期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不愉快。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于是,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养成的“消极坐等”习惯之中,还有一些学生因害怕回答错误或幼稚而被人饥笑,被动地沦为听众。而进行“互动式”教学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教师掌握进度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应该如何更加“巧妙”地实施互动式教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大部分的知识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所以一方面,让学生回答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之前的知识背景,避免提出远远超出他们知识范畴的深奥问题,也最好不要提出太大众化的问题,如在谈到“人力资本”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人力资本,它与人口的概念差别是什么”等问题,如果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要点,再继续提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是否想过如何量化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认为“点名提问”的方式值得商榷,特别是课堂气氛本来就比较安静的班级,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会使气氛更加沉闷和紧张,尤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过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学习课堂知识变成了一种煎熬,本来感兴趣的知识都变成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我们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有时学生之间的答案有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这时恰是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学生高参与的最佳途径,先不要急于肯定一方与否定另一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下去,最后自然地得出对错。

四、围绕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集合思维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10)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优势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的教学以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为主,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这样固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金融学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但同时也显现出了弊端,如使得学生上课感到乏味、学习效率降低、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局限性、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欠缺等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将经济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学习案例,使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后危机时代,讨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据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状况,探讨我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开展消费者信贷;讨论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的种类;在学习商业银行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学习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方法等等。通过课堂讨论,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在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讲,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改变以前课堂上单纯的依赖教师讲授为主的状况。这样也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和开放的课堂环境。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为了提高效率以及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通常教师在课前就将案例内容给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对金融案例阅读、理解、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口头发言、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整理数据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通过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今后从事金融调查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学的案例教学教师通常会选取实际生活中典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对现实问题加深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讲货币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以二战中的战俘营为例,当时在战俘营中香烟就被当做货币使用;讲解利率时,引入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Shiorb的形成方法并讲解目前世界各国的基准利率分别是哪些;讲解信用时,以目前我国的消费者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消费者贷款是如何操作的;讲解金融衍生品时,可以以中航油的套期保值为例,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风险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摈弃了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教条主义和照本宣科。

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在每节课以前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本次课达到什么目的,使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的原理和实务操作等,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进行教学。

2.选择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

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具有实时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金融学科的案例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密切关注金融时事的情况,将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生动及时的案例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金融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条条款款,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确定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的主要内容。

将课堂案例讨论的主要任务确定下来,并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应结合课堂的教学任务展开,根据教学任务明确案例学习应讨论的重点内容。因为通常的案例具有综合性,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的,列出讨论的几个重点方向。避免课堂上泛泛的无重点的讨论。

4.将学生分组,并选出每个小组的leader。

在案例学习时,要避免课堂出现混乱的状况。所以,在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花名册将学生分组也可根据学生自愿进行分组,然后选出每个小组的leader。课堂上教师根据分组,将案例学习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并限定一定的时间。然后,由每个小组的leader将该小组讨论结果进行陈述。

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

1.引入案例。

在做好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将案例介绍给学生引入课堂。在进行案例介绍时,教师需告知学生该案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所应用的金融学原理。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教师可将选定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PPT或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等形式完整的呈现给。教师在陈述完案例以后,应将在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提炼出来供学生讨论学习。

2.案例讨论环节。

这个环节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教师给出讨论中心内容之后,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主导学习讨论的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营造案例讨论的教学气氛。在讨论中,教师应保持中立,使学生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开放性,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标准答案,也应让学生改变“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在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进度和时间分配。根据该案例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合理的分配时间,及时调整讨论的进度安排,教师要将其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指示出来。对于发言时间过长或偏离中心的学生,教师应给与及时的提醒和纠正。对于发言时间过短或观点陈述过于简单的学生,教师应给与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思维开阔陈述更多的观点。同时,教师应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避免学生因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而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对于其中某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因站在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及时提出最核心的知识点或观点以启发学生,防止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出现偏差。这些核心观点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不断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讨论情况的记录。将学生讨论的观点记录下来,这样在讨论结束时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可以得出比较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依这些记录为依据,作为每个小组发言的成绩评定。

3.概括总结。

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汇总并总结和评价。金融学科的许多案例并未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教师的总结也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应是让学生对这个案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的评价也并不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判断正误,而应该是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以及在陈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指导。教师在总结中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今后的案例学习中应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衔接工作,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案例点评做为一个整体。案例教学通常是在相应部分的理论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案例教学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应保证理论知识教学的课时量,并已充分的对该部分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单方面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案例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因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而使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受到局限。因此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才能使这两类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金融知识进课堂篇(11)

关键词 证券投资学 金融教学 课堂实践

199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活动经历了从创设探索到逐步发展创新的过程,从1990年上交所、深交所初步设立,直至2007年上交所市值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第6位,交易量排名第7位。巨大的发展变化足以证明金融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金融教学也在20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随着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入,金融教学提出提升理论深度及加强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对金融教学的体系和内容,特别是对配合教学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一、证券投资学课堂实践现状及探讨意义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配合日常教学活动,以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为依据,以一定课时为单位向学生布置的,与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形式可体现为课堂作业、小组工作等,具有普遍性、灵活性、易操作性、以及易于配合教学进度和内容的特点。

近年来,许多教学工作者都对证券投资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如赵家敏(2003)提出金融活动的国际化以及金融课程的微观化趋势,都对金融课堂实践教学提出要求,而金融教学也应相应采取实验室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刘湘云、何剑(2003)提出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证券投资学的教学需要增强数理金融系列课程的比重,建设实践基地,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李晓莉(2009)认为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市场实践联系紧密,因此教学中应采取每介绍一个基础理论都要跟上市场实践,以求在二者间达到相互论证的作用。彭明强、徐熠明(2000)提出,应该让学生从真正投资者的角度进入证券市场,实际感受证券市场的涨跌变化,以掌握投资的技巧,培养投资决策的能力。而同时王家琪(2002)、丁竹君(2002)、王冰(2007)、胡奕(2005)等学者也提出了网络、多媒体教学以及模拟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外的教学中,也对课堂实践和课后作业提出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如Grinder(2008)利用网上作业管理系统实际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学习和提高;Cooper,Lindsay,Nye和Greathouse(1998)提出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具有密切的联系;Koedinger和Nathan (2004)则在研究中将学生解决课后作业的过程分为了综合过程和解决过程,并指明综合过程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现有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对于课堂实践的研究以原则指导和理论叙述的文章居多,而对于具体实践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索,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这使得教师们日益明确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却始终无从下手,也使得最为普及,也最为贴近日常教学的课堂实践未能充分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尤其如今,多所高校选取滋维·博迪的《投资学》作为教材,而其课后习题答案在互联网的广泛流传使得学生对答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降低了习题对于学生思路的启发和开拓意义。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对证券投资学课堂实践进行设计和改革,如何布置课堂作业,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辅助作用,成为我们的思考所在。结合现有国内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现状,我们借鉴在美国和欧洲高校的相关教学经验,根据充分体现各章节重点、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借鉴国内外市场等原则,提出“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的课堂实践模式,对课堂实践进行了一次探索,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证券投资学课堂实践设计方法的实际探索

针对我国证券投资学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在本部分中我们提出设置课堂实践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操作步骤,对于课堂实践进行实际探讨,并对“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的课堂实践模式进行解释,供广大金融教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完善。

(一)课堂实践设置的基本原则

1.扣紧各章节内容,充分体现重点。在“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的课堂实践模式中,我们应根据主要章节搭配分组作业,设计相应实践任务或进行资料的补充延伸。这使得课堂实践能够及时配合教学的进度,贴近教学任务的要求,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在不同的课堂实践任务之间进行关联,构成不断深化的结构,帮助学生对于知识体系进行理解和把握。

2.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操作能力。该模式重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和提升,使课堂实践从两方面支持日常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将知识转换成为全方位的能力。

(二)课堂实践的主要环节

该模式将3-5名学生分为一组,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选取滋维·博迪《投资学》教程前13章作为学期教学内容,按照章节知识点侧重的不同,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基本涵盖所有教学重点。

“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的模式,概括了我们课堂实践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实施的主要环节。下面对此模式进行具体解释:

1.坚持以理论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和保证。在重视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于证券投资学理论的学习。相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学习,是成功进行课堂实践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前,教师会对证券投资学相关章节的理论进行清晰和深入的介绍,保证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同时,更能够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原理和应用范围。教师还辅助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保证了学习的深入性及时效性。

2.将课本原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在具体操作中,该模式选取实际操作数据作为学生每次课堂实践任务的数据来源, 通过CCER、Wind资讯、YAHOO金融等数据库,使学生获得股票价格、沪深300指数等各类数据,作为课堂实践的基础数据。

其次,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教师根据章节安排,筛选出关键知识点,并据此进行拓展,设计相应实践任务,让学生实际操作检验课本原理。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设定不同的投资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了解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增强实际的分析和动手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双向促进。

课堂实践的具体内容和示例,我们将在第三节中,进行详细论述。

3.利用课堂实践所得结果与课本结论或国外现状进行比较。在课堂实践中,学生通过应用课本原理得到相应结论后,继续要求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比较。其一,我们利用曾有的海外教学经验,向学生提供美国相关的交易数据,让学生将课本原理分别应用在两组数据上,比较两国数据的不同结果,由此比较两国证券市场的不同特征及对于相同原理的不同适用程度。

其二,将任务所得结论与课本原有结论进行比较,验证课本原理在中国市场的可操作程度,以及在中国投资环境下课本普遍原理的适用性,实现对于知识的辩证看待。

4.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对于相关软件的操作。在课堂实践的任务中,从数据的获取到数据处理直至最终的结果报告,均由学生自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加强了学生对于两类软件的使用。

在数据获取方面,教授学生利用金融终端软件CCER数据库、Wind资讯以及YAHOO金融进行相关资料查找。每次实践任务中,让学生自主获得股票价格、历史数据、个人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沪深300指数等信息。使学生具备自主利用数据库获得相关资料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后期学年论文等其他研究中,对数据库进行深入利用。

在数据处理方面,加强学生对于日常数据处理软件Excel等的应用。在实践任务中,通过Excel教授学生规划求解、矩阵乘法、数据分析、宏等功能的操作,实现了学生利用Excel进行实际操作,提升其数据处理能力,并整合微积分、高等代数等数学基本功。同时,也有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初步掌握了VBA编程,Matlab,SPSS,Eviews等操作,使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实现课堂知识与现有相关研究理论的结合。课堂实践任务中,除了要求学生对于课本重点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与深化运用外,教师还根据现有投资学研究的情况,向学生提供国外最新的研究文献和经典研究理论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读书报告和PPT制作。如在介绍指数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向同学介绍Fama和French的定价模型进行阅读,又如在介绍证券投资理论现有运行状况时,提供2005年至今国外的最新金融学研究论文供学生阅读。我们兼顾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特征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研究理论的深度认知,更新对于课本相关知识的把握。

三、“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课堂实践模式的具体操作

我们遵循着“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的课堂实践模式,设计了10项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下表所示的,就是10项课堂实践的具体内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筛选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以第四章“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资公司”为例,教材中重点介绍了投资公司、共同基金的基本概念及其从设立到交易的流程,并对基金交易费用的计算进行初步介绍。但从课本中看,文字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学生不易记忆。但本章内容却是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基础知识。在此情况下,我们将课本的文字介绍转换为具体的课堂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明确该部分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课堂实践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实际寻找一支开放式基金的招标书,了解招标书的具体内容、基金的发行流程及该基金的费用构成,而后拟定学生在2008.1到2008.6期间对该基金进行买卖,要求各小组按照招标书的费用构成要求以及课本计算费用的相应公式,实际计算出基金买卖的交易费用。

在这样的实践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单纯的文字介绍转换为市场的实际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际交易去计算费用,提前让学生体验具体操作。

同时,我们也将不同章节的实践任务进行关联,逐步深入,形成呼应和递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第六章“风险和风险厌恶”和第八章“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中,第六章是风险衡量方法的基本介绍,而第八章则是在此基础上,求解最优资产组合,是证券投资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一气呵成,深入了解两章的重要关联,我们将两章的实践任务进行关联。首先在第六章要求学生选取国内三支正在交易的股票任意进行组合,而后绘制散点图,直接观察不同组合对于风险收益的影响,打下衡量风险的基础。在第六章的直观了解后,我们在第八章任务中给出限定条件,要求学生以第六章数据为基础,通过规划求解分别求出这三支股票满足条件的组合,并依据结果作图,实际绘制出有效边界曲线。最终添加无风险利率的相关数据,构造出含有无风险资产的最佳投资组合。

通过将两章内容进行联系,我们利用实践任务深入并完整的介绍了衡量风险和构建最优资产组合的知识,有体系、有层次的阐释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四、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反馈和发展完善

在期末,教师针对课堂实践任务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根据调查结果,学生普遍持支持态度,除了认为课堂实践一定程度上帮助自身学习外,学生还普遍认为在以下两方面得到收获:

第一,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该模式中,由学生构成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将任务自主分工为查找数据,操作处理,报告整理,文本封面设计等板块,每次由不同的组员担任某个板块,轮流进行,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在课堂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分工与整合的重要性,提升了整体的团队意识。

第二,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目前已有部分学生选用课堂实践的相关题目进行深化,开始自己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探索,如申请参加南开大学“百项创新”科研活动或撰写相关研究性论文等,由课堂实践进行扩展,继续自身对于证券投资领域的学习研究。这些实例证明,课堂实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同时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性论文等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在学生普遍持支持态度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了课堂实践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不断进行完善。

1.要求教师深刻把握课堂重点

在实践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本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清晰的筛选出各章的重点,并对整体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框架有深刻的把握。同时不同作业形式的设计,也要求教师有充足的准备并不断思考如何实现课本与实践的结合。

2.对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要求

在该模式的设计中,要求教师自身对相关软件有熟练运用的能力。摆脱曾经长篇大论的理论讲解和文字陈述,转为把科研活动中的实际操作传授给学生。软件使用方法的教授看似简单,但对教师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踏实的动手经历才能在教学中最快的带领学生提升操作能力。

3.仔细思考实践任务的具体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度的把握

在涵盖课本主要知识点的同时,如何能够针对知识点设计出有效的具体实践内容,考察了教师自身对于实际交易情况是否有较深入的把握。只有教师自身明确证券市场的实际交易情况,才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进行最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得实践的内容能够真正体现知识点的应用所在,而避免胡乱设计实践内容,增添学生负担。

另外,本科的证券投资学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训,简单的进行买入、卖出的操盘培训,只会影响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课堂实践本身是对于理论的实践和辅助,因此一切设计都需要从课本原理出发,将二者进行结合,也需要适当引入国外先进研究理论,加深课堂理论的深度。实践与理论双管齐下,才能体现课堂实践的真正作用。切莫过分流于实务操作,而忽略对于原理的重视。

五、结语

随着金融活动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对金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兼顾理论高度与深度的同时,重视教学的时效性和动手的实践性,成为金融教学工作者重视的关键。我们通过设计“理论—应用—比较—操作—结合”的课堂实践模式,希望能为我国金融教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参考,开拓一种新的思路,也希望能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AS0913)和南开大学“08教学改革专项”资助

参考文献:

[1]Cooper, H., J.J. Lindsay, B. Nye, and S. Greathouse, “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About Homework, Amount of Homework Assigned and Completed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998:70-83.

[2] Koedinger, K.R., and M.J. Nathan, “The Real Story Behind Story Problems: Effects of Representations on Quantitative Reasoning,” The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 2004.13:129-164.

[3] Grinder, B., “Automated Online Homework Managers: Filling the Gaps with FlashTM,” Journal of Financial Education, Fall 2008:137-156.

[4]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高教探索.2003(04).

[5]李晓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09).

[6]刘湘云,何剑.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证券投资学的困惑与革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3).

[7]王家琪.网络应用于证券投资学教学的初步尝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8]丁竹君.试论金融教学的适应性改革——多媒体网络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