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养生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40

中医养生课堂

中医养生课堂篇(1)

1 对象选择

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已对课堂教学知识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得以提高。所以,第二课堂的授课对象应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学习已经比较吃力的同学,建议不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

2 开展内容和方法

2.1 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首先,让学生进行病例的学习和认识。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病房学习典型疾病的临床病历,并对病人进行询诊和查体,然后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开展这一内容,要注意与临床见习内容的区别。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第二课堂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疾病的临床诊治掌握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培养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尤其要注意不同疾病间的鉴别诊断。其次,可开展神经系统查体、阅片(CT、MRI等)等基本技能的竞赛,以活跃学习氛围,强化临床技能。

2.2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综述类论文: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还要对疾病的病因、诊治等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因此,培养医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通过对疾病相关文献的检阅,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也就能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撰写综述类论文,是对阅读文献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结构和内容升华的过程。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也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动态。这一内容的开展,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3 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技能:无论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还是人才竞争的压力,都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提高科研能力的要求。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够利用已有的疾病相关理论,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还应该能够将疾病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能够完成一般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疾病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此外,我国目前的人才竞争机制也要求临床医生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现代医疗卫生单位衡量人才成败的标准,除了临床工作水平之外,更多的是科研水平。为了让我们培养的医学生将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在大学期间就进行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开展,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临床医生,也为我国生物医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将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和效果,有利于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必将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还面临着一项问题和困难。首先,临床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主要忙于繁琐的临床工作,能够参与临床教学的老师为数不多,能够有余力且有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老师,更是明显不足。其次,临床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开展上述第二课堂中第二和第三项内容,对带教老师的科研水平有一定要求,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经费问题也是开展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疾病相关科研工作和,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带教老师或单位,如果有相关科研课题则这一问题可迎刃而解,否则,经费的来源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二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5]。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能够得到提高[6]。神经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其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有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中,开展第二课堂已较为普遍。形形的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使基础医学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尚为数不多。已有的研究显示,当前的临床医学生素质欠佳,临床医学第二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趣味性、知识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进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7]。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目前尚未见到开展第二课堂的报道。因此,可借鉴的方法不多,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目前也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大家对临床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也会逐渐成熟,临床教学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海彦,胡长林. 高等医学教育中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

[2] 黄河清,李露斯. 让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成为享受的几点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94.

[3] 肖 波,杨晓苏,杨期动,等.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09.

[4] 许志强,蒋晓江. 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60.

[5] 黄海霞,钮伟真,付小锁,等.在医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306.

中医养生课堂篇(2)

医学教育承载着培养医学卫生人才的使命,与全民健康息息相关。《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指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等四个领域[1],涵盖了布鲁姆知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2]。其中医学生职业素养目标指的是在医学教学活动中,从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道德规范、医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等多个领域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3]。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教与学的模式已逐渐由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老三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4]。为实现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发展,并在“新三中心”理论指导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主动学习过程[5]。自2008年起,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在首届八年制学生开展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融合,将七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并启用PBL学习模式。十几年来,PBL学习法进一步应用到多门课程,适用对象也扩展到临床医学5+3一体化和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程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学习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助于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目标的实现。

1目前PBL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限制学生发展的问题

比对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这一目标,不难发现目前的PBL课堂模式仍然存在着与“新三中心”不协调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1.1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传统固定的上课模式和考核方案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PBL课程大规模展开,相对固定的PBL课堂形式会使经历过PBL学习过程的同学失去神秘感,在课堂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应付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一特征;另外,由于PBL是参与式学习,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到课参与度在评价过程中占有重要比重。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优秀学生在读期间有参加国内国际的技能大赛、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机会,而恰恰是这些能够充分展示其优秀性的活动会影响PBL课堂的到课率,导致过程性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很好地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等目标。

1.2PBL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学生在人文、社科、道德、法律等职业素养的提高作用略显不足该问题可能源于不同层面:①案例层面:案例内容与撰写时的时代、社会背景相适应,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仅专业知识会更新,与医学职业素养相关的人文、社科、道德、法律等各种理念也会随之发展;②教师引导层面:学生在PBL学习过程中对医学专业信息较为敏感和重视,如果教师未能适时给予引导,学生很容易忽视案例中隐藏的其他学科领域问题;③课堂活动层面:不同于专业的科学问题,人文社科等领域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争论不休或者沉默不语这样极端的结果。

2基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多元PBL课堂探索

针对目前PBL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限制学生发展的问题,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PBL课程组将2015级齐鲁医学八年制学生作为试点,对传统的PBL课堂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更加富于趣味性、能调动全体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率的灵活多样的新形式。

2.1远程互动

PBL课堂这种课堂模式通过应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和平台,以远程视频互动的方式进行PBL学习,用来解决部分学生因各种客观原因不能到场讨论从而影响其发展和评价的问题,也可解决PBL教室空间不足、学生长期在固定的地点上课兴趣性降低等问题。具体形式为:预先建立视频讨论群,设置好学习流程和规则。小组成员自行选择上课地点,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在指定时间进入群视频模式同步进行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秘书负责电脑录屏和记录、整理问题。Tutor所起的作用为预先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即时远程观察、记录、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并对讨论的节奏进行总体掌控。

2.2情景剧式

PBL课堂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融入PBL学习过程,主要适用于提出问题后的交流学习成果环节[6]。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后,基于案例内容和待解决问题设置不同人物角色,如患者及家属、接诊医生、特检医生、管床医生、上级医生等,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演绎从发病、就诊、查体、诊断和处理的全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剧式PBL不仅由医患之间发生的疾病过程组成,还融入医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心理及法律等问题的讨论。根据学习目标可分别设置科学家角色,解释相关的难点知识、疾病发病进展和药物作用机制等;设置法律专家来解读医患纠纷、事故处理等问题;设置社会心理专家讨论案例所涉及的社会问题等。其中,剧本是整个情景剧质量的核心,剧本撰写时应强调与布鲁姆三维学习目标相结合,不仅要将待解决问题以合理的方式置于其中,进行知识层面的学习,还要注意医患沟通方式、不同身份角色的语言选择、动作表情等,提高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平等、和谐、互助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小组同学扮演编剧、导演、剧务、演员、观众等多种角色,教师则承担制片人、改编、审核、场地和道具准备、协助摄像等辅助工作,尤其要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撰写的脚本进行审核,并随时根据教学需要对剧情发展提出修改建议。

2.3辩论式

PBL课堂是将辩论式教学法引入PBL学习过程,尤其适用于人文、社会、伦理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7]。具体过程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选取部分问题作为辩题。参考辩论赛的标准流程和规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于本组同学参与的简单易行的辩论规则。通过抽签方式把小组成员分为正反两方,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各方同学撰写辩论词并进行辩手分工和准备,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和学习目标进行辩论和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扮演辩论组织者、辩词撰写者、辩手及主持人等多种角色;而Tutor需要在学生辩题选择、辩词内容和方向、辩论流程的设置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把控,还要以辩论嘉宾身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

2.4案例撰写式

PBL课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PBL课程组经多次备课讨论,尝试把案例撰写作为PBL课堂内容之一,包括:①案例补充:将原有案例部分内容隐藏,在提供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个人兴趣和方向进行内容补充;②案例续写:在案例学习过程结束后,让学生对该案例今后可能的发展和转归进行头脑风暴,自行设计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案例的续写;③案例改写:保留原案例的必达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增加社会、心理、人文、法律、医患沟通、医德修养等相关内容,扩展学习目标并改写案例。总之,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PBL课程组在总结多年PBL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针对目前PBL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探索出更为灵活的PBL课堂形式。与传统PBL课堂相比,新型课堂模式不但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德修养、协作精神,并帮助其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3-5.

中医养生课堂篇(3)

[中图分类号]R47-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8)01(a)-0131-05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对医学毕业生核心(基本)能力进行了界定,在其七个领域中有二个领域涉及到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1],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但目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3],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考核不科学等,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4],成为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根源,故医学院校理应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5]。护理专业医学生[6]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有关文献[7-9]显示,近十几年来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以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着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好、学时比重不合理等问题[10]。本课题从临床实际出发,改革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护理系2016级护生76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23岁,平均(20.37±1.1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班,“1班”37名为对照组,男4名(10.81%),女33名(89.19%);“2班”39名为试验组,男3名(7.69%),女36名(92.31%)。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为同一个教师。

1.2方法

1.2.1教学干预方法对照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按照以往常规,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使用教材为《护士人文修养》[11],教学时数为36学时,见表1。改革试验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开发贴近临床实际的课程资源,增设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试验组教学内容为《护士人文修养》[11]36学时(表1)和《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18学时(表2)。新开发课程《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为试用校本教材,现已出版[12]。试验组其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负责人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1.2.2评价方法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情况及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进行对比,评价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效果。课程设置评价: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3],决定教学内容及侧重点[14]。本课题根据许燕等编制的课程总体设置问卷调查表[15]制作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开设情况调查表(表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即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学生人文素质测评:素质测评是评价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16]。本课题采用南方医科大学张立力等[17]研制的护生人文素质测评量表测评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情况,包括干预前后人文素质各维度得分、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在本研究中,此量表Cronbach′sa为0.92,从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审美素质5个维度共40个问题测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其中每个问题设五个选项,非常好(赋值5分)、比较好(赋值4分)、一般(赋值3分)、比较差(赋值2分)、非常差(赋值1分)。此量表效度及信度较好[18],已被其他学者证实和采用[19]。

分别在干预前后即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结束后,由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说明测试目的和要求并征得同意。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调查结果

试验组各项调查内容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中调查内容“4”“5”兩条结果可看出,试验组对《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的应用非常满意,满意率分别为97.44%、100.00%。见表3。

2.2两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人文素质各维度中,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及心理素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高于对照组;而审美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两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3.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发挥主阵地作用

人文素质体现在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人文素养是通过学习、积累和应用人文知识,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内在品格的过程[20]。护士人文素质是护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21]。本研究结果可看出,本课题发挥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第一课堂”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22],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23]。本课题坚持第一课堂的价值导向地位[24],对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开发新课程资源,增设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明确第一课堂主导地位,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3.2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第一课堂

课程设置决定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要素之一[25]。本研究结果可见,常规护士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其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学基础、文化学基础、美学基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科学思维等,大部分教学内容为通识教育,涉及到医院临床实际工作的内容不多,教学方式较单一,且无案例,比较抽象,易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所授知识,故,对照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低于试验组。

本课题开发的新课程资源丰富了第一课堂,弥补了常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新课程医学人文素质的第一部分“第一课堂”,本着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原则,涵盖做人篇与行医篇,案例丰富,生动有趣,严肃活泼,并以问题为导向,文中紧随案例或重要观点而及时提出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激发创造性思维,体系新颖,且教学方式多样化,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效果,尤其在强化医德修养、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及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可见,学生对试验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也很满意。

3.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贴近临床

中医养生课堂篇(4)

0引言

移动通信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优良的医学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现代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教育要探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各种媒介的兴起,以网络媒介为主的媒介,对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深入渗透,导致医学生的面临更多的信息挑战,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了解当代医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探讨如何让医学生能正确的使用和利用媒介,采取何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在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较多,但对于媒介素养,国内医学院校几乎没有设置相关课程,教师对媒介素养的知晓率和实践率也十分低。保罗•泽考斯1974年提出[1]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来解决问题所应用的的技术和技能,该概念的提出主要针对人们对所获取的信息的辨别、利用等,重点在解决信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技术参与问题。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在1930年,由英国利维斯首先提出,媒介素养主要有四个层面,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和目的、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通俗的讲即大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资源的时候,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思辨的能力。医学信息素养课程重在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医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媒介素养虽然比较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思辨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医学信息和媒介信息具有某种一致性,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信息量暴增的情况下,探索的进行课堂实践改革的方式,将二者有机融合就变得顺理成章,顺应时代需求。

2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某医学本科院校学生,均为首次接触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通过授课教师课前统一指导,采用无记名方式,随堂填写问卷并收回。授课教师随堂共计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其中男同学110人,女同学188人,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量的95%。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互联网是医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

医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90.5%)、电视(39.6%)、报纸(40.7%)。大多数学生是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作为主要的媒介工具,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和电视作为很便利的获得媒介信息的渠道,仍然比较受医学生喜欢。

2.2.2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为娱乐休闲

医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包括娱乐休闲(71%)、缓解压力(43%)、聊天交流(42%)、拓展知识(30%)、了解资讯(23%)、打发时间(7.9%)、其他(0.9%)。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我控制,手机上网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手机媒介的使用的时间占据时间超长。

2.2.3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在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视、微博、报纸、广播、杂志等信息获取渠道中,95%的学生选择了三种及以上的媒介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深入访谈也发现,在选择网站媒介服务时,医学生最容易受到的影响因素为使用习惯的养成,在多种媒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医学生的媒介习惯也比较理性,不再盲目追新。

2.2.4媒介的使用趋向理性化

81%的学生认识到对媒介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鉴别和选择,70%的学生对信息的真实性保持理性的“有时相信”的态度。在网络信息虚假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会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判断采取积极的态度。

2.2.5信息检索能力还需提升

当需要文献资料的时候,43%的学生表示对信息渠道非常清楚或清楚,5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1%的学生认为能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48%的同学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和整理,31%的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电子邮箱、微博、论坛、QQ等媒介工具进行分享和学习。网络媒介的便捷对当代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间,但对于信息检索的需求、信息的检索手段及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尚待提高。

3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实践

3.1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优势

在课程设置的方式上,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主要有独立设置课程和融合入其他课程进行培养两种方式。基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和现状,本研究采取融入式教学开展方式。同时,这种融入式的教学手段,对医学院校的老师、教学时间、教室空间等的软硬件要求相对较低[3],能够让更多的医学生掌握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信息并进行鉴别的技能。本研究通过增加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范围,通过课堂和课外,选取医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主题,采取小组讨论和PBL等教学方法,在信息检索的内容中融入媒介资源,达到调动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媒介使用和制作能力的效果。

3.2教学原则与目标

3.2.1教学主要目标

依据所融入的课程的不同或教学侧重点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医学信息检索课的课程目标不可能包括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但总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获取、识别、分析、利用并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本研究以课堂为基础、培养医学生信息能力和媒介使用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分析、质疑、交流和自我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医学知识获取和分享的自主性。

3.2.2教学内容

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内容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要素应该包括教学主题、形式和时效。主题方面,由于医学信息检索课内容中融入的媒介素养的内容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既不能只关注部分媒体内容,又无法将所有的媒介内容形式都涵盖,因此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所选定的授课主题就是应该和所融入的课程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要求授课内容要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内容为参考,挑选有利于医学生发展的贴近专业的主题。同时,在展现形式上要全面而丰富,既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尽量打破单一媒介形式的壁垒,发挥多种媒介在课堂上的优势,如图书、报纸、杂志等,也可以多涉及新型的媒介形式,诸如音乐、视频、网络等。多样的教学文本,增强医学生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上,要注重实效性,这也同医学信息检索的实效性是一致的,医学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的快,掌握信息的实效性也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时效性上应该把最新的媒介信息作为课堂的教学素材。

3.2.3教学组织与实践方法

融入式课堂实践分为四步骤:第一,由教师确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主题,在课前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收集全面而丰富的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做好合适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该主题。第二,学生根据已有常识或知识对主题展开讨论,或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分享汇报,并对比不同媒介的差异,展开讨论;第三,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认识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和本质问题,真正了解媒体的本质、立场、运行流程、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等问题;第四,学生对媒介理论和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制作相关主题的媒介作品并在课堂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课堂内外的四个步骤的衔接,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对先前的认识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对各种媒介现象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提高自己媒介信息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3.2.4教学评价标准

授课评价方式要求具有多样性,比如鼓励医学生采用小组方式来完成医学类课题;课后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让医学生对相关医学信息辨别真伪,并对其进行陈述,此外,也有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标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医学生可以通过对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在表达与制作讯息,并积极利用在各种媒体上。

4总结

媒介素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医学院校独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因此采取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较为可行的方法,避免了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业压力大等客观的阻碍,这种课程开展更能迎合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素养提升的需求[4]。在师资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媒介素养融入式课程,提升信息类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和研究水平[5],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的媒介资源,为医学生提供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通过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相关课程教育新模式,提升医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以及对媒介所的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也是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1-37.

[2]张男星.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9):68-80.

[3]张治国,马福.“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1-3.

[4]李鑫.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析[J].新闻天地,2010(5):14-15.

中医养生课堂篇(5)

“第一课堂”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课外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目前,高校第一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第二课堂教学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开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参与第二课堂,是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医学院校各教研室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2]。特别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各院校尚待探索与完善[3,4,5,6]。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7,8,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2004年开始至今,选择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每届学生分别采用自愿报名、随机分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总人数达517人。

1.2 研究方法 包括社会实践,自查自检,案例分析等。利用自习和周末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查资料处理研究报告或论文。

2 第二课堂主要教学内容

2.1 透明胶纸法查蛲虫卵

检测对象为80名长江大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小朋友。主要方法:将透明胶纸剪成长6厘米,宽1.7厘米之长条;把胶纸贴在载玻片上备用;检查时揭起胶纸黏擦幼儿园小朋友周围皮肤;取下胶纸,将有胶面平贴玻片上,带回实验室行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2.2 鱼肉压片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 准备实验材料:到集贸市场采集鱼样本,带回实验室,从鱼上剪取米粒大小的鱼肉34块,常规制成压片后,显微镜下观察与记录结果。

2.3 自然沉淀法检查蔬菜污染线虫卵 取集贸市场采集各种季节性蔬菜样本(每份约500 g)带回实验室用水刷洗,将刷洗用水倒入锥形量杯中反复水洗沉淀,取每份留下100 ml的沉渣和沉淀液涂片镜检。

2.4 透明胶纸法自我检查蠕形螨 准备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贴有5 cm×1.7 cm 两条透明胶纸载玻片,请参与课题组的学生临睡前洗干净脸,然后将胶纸揭下来贴在面部鼻唇沟处或颊处或额处,次晨将胶纸揭下贴于载玻片上,带回实验室镜检。

2.5 案例分析 收集人体寄生虫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发给课题组学生,查阅资料,剖析误诊的原因,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 讨论

3.1 第二课堂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安排同学们按照在第一课堂所学关于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方法进行自查自检。经过自己动手,2004~2007临床医疗专业少数同学查出了蠕形螨,根据实验结果,要求每人课后整理资料,写出有分析、体会内容的总结报告,我们还诱导检测阳性的学生学习性选择防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到本校附属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向幼师宣传防治蛲虫病知识,根据结果撰写检验报告,受到学生与家长好评。学生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走出实验室,走进社会,走进调查现场,进行实验操作,这就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2 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国内许多地方都对当地的集贸市场寄生虫的污染进行过调查分析,而荆州市尚无此方面资料。通过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检查鱼、蔬菜的寄生虫污染情况,形成调查论文,为制定荆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荆州市此项研究空白。从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收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到文章的撰写,这种早期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了同学们研究设计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第二课堂增进了学科知识交叉渗透 “学以致用”是医学教育的目标,如何将同学们所学的书本知识、掌握的临床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一直是临床医学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们把收集到的寄生虫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发给同学们,在2004级、2007级期末考试中引入案例分析题,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做出诊断,以考查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对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理解和掌握。

3.4 第二课堂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第一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第二课堂”的主体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广泛的社会群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在校医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为医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尽快适应工作、独立上岗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我们根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体系与临床寄生虫病的特点,通过探索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续、促进和补充作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4243.

[2] 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商业时代,2008,20:6566.

[3] 何昌浩.在寄生虫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尝试.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88,1:4041.

[4] 杨静.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开展.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6):632633.

[5] 黄昌盛.解剖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与能力培养.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4:685686.

[6] 刘彦华,李晋川.参与式教学在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83284.

中医养生课堂篇(6)

自主学习不是指脱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和教学安排而放任学生的行为,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人地位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引导与激发学生形成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有着这样的体会: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是最基础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自学获得大量所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没有这个能力,学生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地限制。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培养环节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国内外各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各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本人2009年去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培训和学习,华威大学1965年建校,不到50年就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应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留出足够的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我校规定在所有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必须设立一门2个学分的自学型课程、4个学分的创新型课程,本科生只有完成上述6个学分的课程学习才能毕业。自学型课程是教师给出具体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自学型课程是“MATLAB及医学应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MATLAB语言来完成医学信号或图像处理任务。创新型实验课程类似于课程设计,也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创新型实验课程有:医学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医疗仪器及应用、专业实践综合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

学校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应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一个方向来开展。教师除传播知识外,还应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市场、职业为导向,首先要精选教材,其次要精选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目前国内有多本教材,很多教材注重理论知识,重点讲授各种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原理,缺乏如何编程实现各种医学信号处理技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解各种信号处理技术的原理,更要强调相应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的计算机编程(如用C语言)实现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开设实验课,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课堂上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贯彻执行,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决定一切,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讨论,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采取师生互动、问题推进、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感受国外大学教学有一特点是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讨中教师采取启发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讨论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和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中,教师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讨论和归纳总结,这种方式易于深入,便于把握方向和进程。在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中,教师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检索阅读、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最后教师评价和进行课题总结,这种方式易于发挥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采取多种学习考评方式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仍以传授知识和培养智力为主,教学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测试其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测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现状。注重人才能力培养,如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考核中我们采用多种模式:平时作业、随堂考试、实验考核和期末试卷笔试。为克服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我们加强了随堂考试。每上完一个章节都进行课堂考试,当堂布置作业,学生当堂做完后上交。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多用计算机完成,可先把实验内容和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实验课上主要进行考核。学生任意抽取一个实验任务后,马上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当堂给出每个实验成绩。上述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中医养生课堂篇(7)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五年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流,到2020年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作为几乎涉及所有专科的基础跨学科课程,医学遗传学的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实际人才需求上,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临床遗传咨询人才短缺严重,因此,增设了临床遗传专科进行规范化培训。随着近年来遗传学理论的快速更新、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基因编辑、高通量的测序等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快速下降,许多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正在逐步成为现实[1]。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无一不对医学遗传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却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授课教师多为基础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型人员,且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将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出现课程知识点堆砌导致体系散乱、单元孤立等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繁多、课时紧张等因素,课堂上难以开展充分的案例讨论和临床前沿的学习[2]。前期我们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基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提升”的学习过程[3]。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分为两块:①进行知识点分块,基于两个维度开展:一是立足学习要求分块的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知识;二是立足实际学情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难点分块。②明确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开展形式,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覆盖课程所有环节的全周期智慧教学课件包。本文是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程知识点、对课堂环节进行再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思路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并非简单地添加线上内容,而应在学习内容上突出课程特色,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强调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之间挖掘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构建遗传学的知识体系,我们从课程改革之初便确立了核心思路:以教师成长为基石,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简单知识线上学,复杂内容线下学。所谓的简单知识,指的是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这些知识点有所基础,或知识点本身简单易懂。而复杂内容则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需要通过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延伸和拓。此外,由于医学自身的特点,这部分线下学习还包括医患沟通的艺术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4]。其中,课程的建设核心是“线下”,一切线上资源的设计与整合都是为了线下服务,而线下课堂的建设集中在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2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总学时为24个理论学时,课程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的课前/课上/课后的任务或小测,占比20%;二是分组学习的课堂表现,包括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占比20%;三是期末考核,占比60%。

2.1突出课程特色,构建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案例库

我国在遗传专科的建设方面推进缓慢,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课时数少,有些医学院甚至没有安排实验课。教师的讲解常停留于教材,与临床脱节。因此,课程组于2015年起开始与本地三甲医院的临床遗传室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每届均挑选学生在假期到遗传室开展2周的临床见习。见习学生将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分享见习经历,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加深对遗传专科相关科室的认识。5年以来,临床见习方案不断完善。考虑到临床学生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的培养要求,目前已形成“临床+科研”为构架的学习方案。其中,临床板块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操作、遗传咨询学习等内容;科研板块则以某种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和思考为主。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极大程度丰富了见习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组与临床合作建设和完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为3组:①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②非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③子病风险估算类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连续实践至第4年。案例教学方法促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5]。

2.2立足培养目标,重塑课程内容,设计总体学习方案

中医养生课堂篇(8)

语文学习完整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主体,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语文学习环境是“两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丝毫不滞后于教师,甚至多于教师,以往教师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如果语文教学仍然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只会与当今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大语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冲破“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的牢笼,要以课堂为基地,并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即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2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2.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2.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

(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

(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部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中医养生课堂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42-02

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繁多,畜牧兽医专业是其中的基础专业,担负着培养畜牧兽医行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也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贵州省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疾病诊治、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爱动物及保障养殖业生产,以及动物医学管理等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且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近几年来,我校在专业课教学上进行创新,将专业课程进行适当优化组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探索“利用校内外教学实训、实习基地,规范与加强毕业实习,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等方面取得一定经验,这主要得力于多媒体教学,也就是运用计算机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功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是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有力工具和形式。在职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师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挥非智力因素、模拟演示逼真的现象和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有许多优势,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学专业课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畜牧兽医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畜牧兽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信息资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想象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调师生与教学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保持整个畜牧兽医学教学的统一性,提高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以促进畜牧兽医学专业的教学创新。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促使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走进畜牧兽医学的课堂,推动了畜牧兽医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此外,还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把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等现代畜牧业养殖的转变,职业技术学校怎样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作出改革,探索培养理念新、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人文精神、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开发与新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职业教育要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与社会发展接轨,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使畜牧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优化课堂管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职校畜牧兽医学专业课堂中的应用逐步发展,只是掌握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有所差异。不管应用程度怎样,教学中师生都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包括课堂管理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又反过来促使自身继续完善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畜牧兽医学专业课创新教学的发展

1.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有较大的区别,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及产品不断出现,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远远不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他资料不可比拟的,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科技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例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都不清楚,在课堂上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提高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可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专业音像资料也能代替教师的操作,使学生获取技能和知识。

总之,在畜牧兽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观念引领行动,学校要大胆尝试,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改变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课堂篇(10)

2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仍离不开教师这个教学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如果二者配合得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来,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融合,不同于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因此,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有所差异。就医疗保险学课程来讲,笔者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帮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知识。

医疗保险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经济学、保险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医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部分理论更是借鉴了相关学科观点建立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便于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已有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来介绍各类医疗保险改革的特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视野;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案例,督促学生关心医疗保险制度实践,形成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知识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枯燥的基本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对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知识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PBL教学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客观认识和处理问题。

2.2学生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将不同背景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学生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对课程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1)通过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实质上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学生也都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经历,教师在介绍医疗保险基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也会加深学生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但是其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实践得以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案例讨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得到体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考核方式没有考虑到隐性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忽视了其个性和长处。大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学习效果不好。

中医养生课堂篇(11)

教育创新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教育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石,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使当代大学生具有富于独立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能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为真理献身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需要多方面努力,而教育工作者如何以身作则,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2]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理解消化的多少反应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临床麻醉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1],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它又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因为麻醉学的临床服务对象是患者,除主要需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疾病外,还可以并存其他疾病,或有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熟悉与麻醉有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内容,才能在麻醉工作上得心应手,所以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在课堂上讲授生动有趣富有色彩的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为临床服务。

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教师要时刻关注所授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及时地把最新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授课时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创新结合起来,教师如果能够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精神的存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所在,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众多启迪,领悟到种种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从而使在学生对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

3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3]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发展使受教育者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造成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所以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必须调整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应激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求新求实,使新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发展智慧丰富想象提高结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力,有助于塑造出有智慧、有才干、有个性、有发展的人才,所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正确的引导是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可忽视。

4 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个性化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个性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如讲授与板书的结合,讲授与动画多媒体的结合,讲授与实物示范的结合。还有教学时间的选择,一天的黄金时间是上午,应安排课堂理论,一天的疲劳时间为下午后两节,应安排实践课,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教师的语言也能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丰富幽默的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任何思想只有当它找到合适的外衣才能成为现实,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激情、启发吸引和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麻醉学是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应该扎实学习,对必须掌握的内容应该掌握,对需熟悉的内容应该熟悉,在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回顾基础医学课程的有关内容,加深理解,在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课堂之间的联系,这样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起来,使基础为临床服务,基础课学得好,临床课才能熟得快,逐步做到融会贯通,结合的好可以提高医疗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使它成为1+1>2的模式,使学生成为具有三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麻醉学是一个新兴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新仪器、设备往往是首先在麻醉科中应用,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创新、适应快速发展的麻醉学。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人格魅力,重视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麻醉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