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基础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52

计算机基础课堂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点并熟练操作日常办公软件,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素质、操作等方面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在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均衡、基础条件有差异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状,故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共性要求,又满足个性要求。从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2]。

1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信息化水平有区别,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部分学生已具备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还有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还不熟悉,仅仅停留在浏览网页、游戏阶段。这种情况导致传统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有的学生却认为难度太大,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此外,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教学热情受影响。

1.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目前,许多高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硬件条件跟不上,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难上加难。这是当前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翻转课堂”实际上需要配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学校要给任课教师和学生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互联网设备。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实施“翻转课堂”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背景教学背景不同,接受同一种教育,教学效果存在着严重差异。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翻转课堂”的理念亟待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1.3课程内容匮乏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教材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始终停留在多年前的陈旧内容,相对单一匮乏。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言,教学内容陈旧而单一,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在课程过程中不愿意去主动学习、理解和研究,对该课程并不重视,对计算机的理解非常片面,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可视化、模块化、开放化,将课程形式虚拟化和现实化相结合[3]。“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避免了课堂“一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处在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来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4]。

2.1教学内容可视化

为了实现“翻转课堂”这一目标,课程教学前,将教学内容分知识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为学生课前学习提供学习素材。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可以让相关专业的老师一并参与教学内容录制,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或者利用“智慧树”等视频学习网站,参考其他高校视频学习材料。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并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知识点视频讲解、长度适当,并在视频学习完成后提供一个知识小测试,用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模式极大强化了基础知识的针对性掌握,给学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教学内容模块化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压缩,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分知识点讲授并适当修改其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分解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知识模块提供给学生进行自由选择[5]。教学内容模块化,必须确保视频内容不会过多、学习时间不会过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如对Excel分模块进行讲解,可将其简单分成表格制作、公式填充、函数应用、排序、分类汇总、筛选、图表、数据透视表,学生依据自身掌握知识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其所需的学习内容,以此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3教学内容开放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日渐陈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需要不断更新视频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熟知计算机最新发展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能够有针对性地介绍,结合本学校教学的实际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请专业老师对不同前沿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录制视频,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课程专业性,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教师也可以采纳网络上优秀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截取相关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

2.4教学形式的虚拟化与现实化相结合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托一个好的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自由提问,并且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学习,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或者相应软件解答学生疑问,通过统计功能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详细过程进行了解,为课程教学做好准备。学生掌握水平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反复观看学习内容。网络视频的教学内容能够永久性存档,学生可随时随地查漏补缺。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难点进行面授,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大众常见问题直接进行针对性辅导[6]。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笔者于2019年度两个学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逐步进行基于“翻转课堂”的改革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理论实验,教师讲授为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次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在机房完成,给予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从而增强其动手能力。首先,课前布置观看视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质疑和困难。针对学生的问题,以课堂演示的形式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逐一突破难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并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讨论、思考,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答案。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寻求答案的能力。最后,对于实际操作环节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项目案例训练。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多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寻求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在“翻转课堂”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思考与不断创作中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程中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极大了锻炼了主动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2)

0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推广,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已经发生巨变,合理利用新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渠道。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对学科知识的渗透不仅要依靠传统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运用雨课堂施教,帮助学生高效自学,在实践中强化能力,开阔眼界,以下将对雨课堂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1雨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雨课堂是一款服务于学校教学的工具,需要借助上网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发挥作用,是集信息存储、数据计算、资源展示、实时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能满足不同教学环节的使用需求。雨课堂不需要依赖额外的终端设备,教师依靠电脑设计课件,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参与学习,符合师生的日常使用习惯,因此,师生双方可以快速适应并掌握工具的使用规则,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雨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易操作、人性化、功能强大这三方面。首先,学生无须下载新应用,不需要准备新的硬件设备,只需要利用微信就可以进入雨课堂,有效降低了线上教学的门槛。学习过程中的操作简单明了,容易掌握,学生可以边学习知识、边熟悉工具,可保障师生课堂互动流畅高效。其次,学生获取资源、答题、表态等个性化需求都可以利用雨课堂轻松实现,教师也可以在课件中增加语音提示、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可满足师生的多种需求,充分体现人性化。最后,雨课堂可以将学生的答题情况转化为具体数据实时展现,有效提高教师的掌控力,使教学效果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细致,同时还具备推送提醒、随机点名、弹幕等各种功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具有十分强大的互动展现功能[1]。

2“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2.1调查上网习惯,为教学做铺垫

实施教学前,应调查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包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日常上网设备等。了解学生使用习惯后,再普及雨课堂的使用方法,便于学生了解学习工具,重视计算机学习中的互动和实践。通过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上网更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视频,搜集学习资料。师生沟通中,应分享多媒体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提醒学生专心学习,熟悉雨课堂中的各项功能和使用规则。介绍雨课堂的功能后,应组织学生加入班级,引导学生填写个人信息,熟悉进入雨课堂的通道,最后提醒学生打开推送功能,介绍日常使用流程,包括对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逐渐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上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做到及时响应,加强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2.2精心设计课件,助力课前预习

考虑到学生用手机学习的特点,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优质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收听相关讲解,观看操作界面。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和学习资料后,应添加相应的练习题,以夯实预习成果,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增设习题的同时设置标准答案以及答案的解析,鼓励学生在核对答案后观看解析,深入掌握理论知识。设计课件时,不仅要考虑传授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设计题目时,可以增设主观题,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可以选择录音、输入文字等形式,满足学生在不同场合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学中涉及有关文档编辑格式与打印的知识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跟着视频观看操作方法,在介绍重难点知识时,可以在特定时间增加语音提醒,以便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优化预习效果。为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让学生使用“报告老师”功能,以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高课堂效率。为督促学生准时完成预习任务,可以设置结束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安排时间预习,教师端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2]。课前预习是形成学生学习热情,保障有效互动的前提,因此,要精心设计课件,在预习课件中突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除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外,也要充分利用雨课堂的反馈功能,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预习情况,真实反馈自己的想法,利用功能按钮、回答主观题的方式反馈自己的学习心得,以促进线下教学的开展。

2.3关注学生反馈,提高互动质量

传统课堂上,学生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经常默默记下,缺乏及时提问的勇气。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中的反馈功能,让学生边学习边发表看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重点讲解,做到有问题当时解决,能有效控制遗留问题。学生的预习反馈对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应抓住共性问题,用微课、现场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互动质量。比如在教学信息的存储类知识时,由于包含大量理论知识,反馈“不懂”的学生较多,可以引入微课视频,并及时设置相应习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答案。将疑难问题当堂消化、当堂解决,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有效互动的效果。对学生分组提问时,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最后一名组员提交本组最终答案,高效的互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紧密衔接,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师生合作能力。听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弹幕功能,方便及时回应教师的提问,增强参与感。当听课人数较多时,为及时了解学生群体中的突出想法,可以提炼弹幕内容,以突出重点信息,提高课堂质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灵活运用雨课堂可以确保师生高效互动,沟通顺畅,让教师及时洞悉学生的想法。要求教师充分运用“遥控器”,做好课堂上的引导者,让学生整齐划一地扫码上课、及时反馈、有序答题,充分发挥雨课堂的教学优势[3]。

2.4活用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能力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雨课堂可以帮助复习课上知识,支持分组学习,教师应借助雨课堂分派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借助小组力量弥补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体会实际操作的困难。由于知识点分散,实际应用中难免出现认识不足、考虑不全面的问题,小组学习模式可以给每个成员自主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使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任务,比如要求以组为单位,利用Word制作宣传页,宣传页的主题可以自拟,教师只规定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渠道,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线交流,大家共同拟定主题,调整格式,为完成作业出谋划策。分组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忘记如何编辑段落格式时,可以选一人回顾课上视频,其他人继续钻研剩余问题。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习惯闷头复习,即便能以项目任务驱动自己,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影响最终复习效果,划分小组后多人共同实践,既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又能施展个人才能,是钻研计算机知识,提高能力的宝贵机会[4]。

3结语

综上所述,雨课堂的应用使师生沟通更顺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自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雨课堂的出现能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改善学生听课质量,应保持创新发展,关注学生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松鹤,覃琪.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137-138.

[2]万晓辉.微课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20,36(1):106-107.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3)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懂得计算机基础操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为学生的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相比传统的计算机课堂,生态课堂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生态课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构建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意识到生态课堂的重要性,发挥创新思维,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通过创建良好的生态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中职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中职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的教学环境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要重视环境的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首先,教师要保证教室里的计算机是充足的,以此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都能自己进行实践操作。其次,教师要布置好计算机教室的环境,保证教室的光线充足,以此来避免学生在光线不足的教室中长时间使用电脑而产生用眼疲劳。教师还要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以此来减少计算机辐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定期打扫教室、擦拭电脑,保证教室的干净、整洁,给予学生舒适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建立班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职学校的学生个性鲜明,因此,更是需要合理的计算机课堂规则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约束和监督作用。由于计算机课程中的绝大部分知识需要在电脑上操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随时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为了避免学生做利用空余的电脑玩游戏、浏览网页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教师就需要在上课之初就建立课堂规则,要明令禁止学生利用计算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以此来提升计算机课堂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感兴趣,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该课程,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学习PPT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制定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教师可以挑出制作最精美的PPT作品,并给予该小组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再接再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由于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有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有一些计算机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没有做到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以上的各种因素,导致小组分配不合理。教师将不适合在一组的学生强行安排在一起,很容易使组内成员产生摩擦,不仅耽误了该小组计算机学习的进度,还影响了小组同学之间的友谊。例如,有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经常因为和其他同学意见不和而产生争执,严重影响组内成员的情绪,破坏了组内浓厚的学习氛围,阻碍了组内成员的正常学习。还有的计算机学习小组,存在着成员之间性格差异太大或者基础差距太大的问题,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和谐共处。因此,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小组。在分配小组之前,要充分了解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对组内成员的性格和成绩等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避免同学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教师要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做到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合理分配,保证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当、互相帮助,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三)创建良好的生态教学课堂

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创建良好的生态教学课堂。教师不能一直操控自己的计算机让学生被动观看,也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有质量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减少无效提问,学生无需动脑就能跟着回答“是”“对”,看似课堂氛围较好,实际上学生对问题并不一定理解。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创建生态教学课堂,教师就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以朋友身份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多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喜好,多对学生提出鼓励与表扬。对待学生,要少一点呵责和抱怨,多一些帮助与引导;少一些批评和冷漠,多一些鼓励与理解,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能力、寻找孩子的潜力,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体会到教师的尊重与关怀、体贴与温暖,从而形成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有效性。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创建良好的生态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鼓励和赏识教育,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纸上谈兵远不如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如果只是通过电脑看教师操作,自己的实践能力是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教师还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帮助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利用率,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和基础操作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就需要结合各个技术型专业科目进行准确定位、合理管理。特别是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中,尽管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实践能力同样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还需要时刻与社会企业联系,了解行业用人需求。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信息责任感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系统、百度网盘、网上学习平台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在五花八门的网络内容面前,教师要维护网络环境,向学生传播正能量的、有指导意义的视频和资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时代下,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的信息蜂拥而至,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知识,通过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获取学习资源,并自己做出分析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创立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讲解我国计算机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信息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利霞.构建中职计算机基础生态课堂的途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5):146.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4)

1前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互联网+”大背景下,使得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上传统的老师讲授模式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这符合当前信息化时展的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

2.1翻转课堂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一直以来授课方式都是老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然后老师根据讲授的内容对学生布置作业或习题,老师根据这些作业或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在听老师讲授之前,就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系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视频、音频、PPT、电子教案、动画等)进行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互动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人员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自身主动对知识的获取,还要有效地借助相关的资料,通过与外界客体的不断交互进而获取知识。

(2)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师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仅仅对学生的现状了解,而且要不断推进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提供必要帮助。

(3)掌握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掌握最近需要学习的课堂内容,不因为学生智商的差异性而否定学生,而是观察在不同方法下学生对所学知识花费的时间。

2.2翻转课堂特征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不仅仅学习顺序的变化,它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松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不同的是,翻转课堂是课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主要是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传统的讲授课堂由于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给学生放映大量的相关视频和学习资源,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老师可以准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学习,可以包含PPT、视频、动画和知识小游戏等。

(3)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课堂围绕老师进行,而翻转课堂师生之间是以平等的地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共同解决某一问题。

(4)师生交流更加频繁

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随时随地联系,这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第一时间解决所授知识中的难点。

2.3微课

微课是将一个大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其特点主要有授课时间短、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强、主题突出、反馈及时等,即便一次微课传递的内容不多,但传递的内容也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微课具有应用广泛、开发便利、易上手的优点,作为支撑翻转课堂的数字化资源,得到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人员越来越多的应用。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1教学分析

(1)教学环境分析

在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是提前进行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学环境上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在硬件环境方面,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计算机或智能设备;在软件方面,安装相应的可以支持相关资源播放或查看的软件。

(2)学习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当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每个学习者入学前对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学习时,也需要有区别地对待,因材施教。

(3)学习内容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提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使之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应用操作。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PT)、数据库基础知识等。

(4)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技能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三个方面,老师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学生的特点,自行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作业和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变成课堂协作完成,学生在课程开课以前,就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该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将其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其中课前主要是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练习;课中的主要内容是快速少量检测、同化导向问题、总结和反馈。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4.1研究前期准备

实验对象是学校中随机抽取两个专业相近、入学时成绩相近的大一新生班级作为实验比对的对象,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传统班,两个班级分别以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讲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分析,两个班级共68人,每班各34人,实验班男生18人,女生16人,传统班男生和女生都是17人。发出问卷调查68份,回收68份。通过调查,两个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感兴趣的比例分别是38%和40%;两个班利用网络和教材进行课前预习的人数比例均不到5%;两个班选出最适应的学习方法是老师讲授所占比例超过70%,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中没有运用过协作学习方法,问卷中所有的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问卷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利用微课,使用翻转教学模式对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4.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举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EXCEL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EXCEL主要讲授工作薄、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工作表的格式化操作、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采用微课对其进行讲授,由于每次视频的时间都相对比较短,因此,微课讲课的内容每次都相对较小,不会通篇讲几十分钟,一般都是以十分钟为限。EXCEL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通过十分钟的讲授基本使用,然后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具体如下:用公式和函数计算sheet1中期末成绩表中的总成绩、平均分、平均成绩、最高/低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率名次和备注信息等。说明如下:(1)总成绩=外语+计算机+数学,平均分=总成绩/3(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分别为外语、计算机、数学三科所有学生成绩的平均值(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最大值和最小值。(3)及格人数为科目成绩>=60的学生数,及格率=及格人数/总人数,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4)用RANK函数计算个人总成绩的名次。(5)用IF函数将平均分>=85的人员备注为优秀。对于题目完成,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内部分工,共同完成题目。

4.3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为了真实地检测教学的效果,采用第三方出试卷的方式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是86分,传统班的平均成绩是74分。实验班的学生最低分是68分,最高分为100分。传统班低于60分的人数有4人,最低是46分,最高分为91分。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习成绩远高于传统班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其它课堂的时候,也注重课前的预习和学习过程中的互相交流。其它课程的学习成绩也略高于传统班级。

5结语

本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微课为基础,课前自学与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在一个学校中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对比,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远好于传统教学。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无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金陵,莎尔曼.可汗怎样走出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29.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5)

(一)平台简介

UMU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完成对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它作为一个平台将人和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知识的流动,现在是知识共享的新时代,将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可以迅速提高学习的效率。UMU互动式学习平台是一种创新混合式交互式学习,对于每个教学环节可以生成交互式课程,如图文、音频、视频等,在促进相互分享的活动中,学生们还可以发起研究活动和提出问题。教师则可以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平台功能

将UMU互动学习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得以提升。在教育教学方面,UMU互动学习平台互动环节多样,比如以下这些环节:添加签到可以运用于大课教学,主要为了统计人数,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签到模式,摆脱了繁琐的点名环节,避免占用课堂时间。添加微课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使用手机端快速制作微课,完成后将微课上传到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相应课程中,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微课视频简短,学生易于接受,微课的要求是录制时间5分钟以内,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进行语音的讲解。微课环节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乐于接受。添加问卷环节一般用于调研活动,收集学生对某类问题的了解情况,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问卷结果,如有代表性的回答,教师可在课堂中通过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添加提问的环节和添加讨论的环节相类似,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课堂上互动单一化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将代码扫描到交互式会话中来添加他们的想法。添加游戏和添加抽奖这两个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使用,根据不同科目进行选择,这两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添加考试环节用于课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进行有效的评测。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添加考试”环节设计的很完善,试卷可以自主设置,学生完成答卷后,每一道题的正确率都有统计,通过数据的统计,教师可以方便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从而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摆脱了以往繁重的批改作业的情况。这些功能环节的设置将课堂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选择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利用“红蜘蛛”等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对课程知识进行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主讲,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教师将新知识讲授完成,安排学生利用各自的机器练习教学内容,教师进行检查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属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演示中很难了解到学生对于讲授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的学生很难一直跟随老师的授课进度进行练习,在教师演示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学进度时有发生,遇有疑问不向教师反馈等问题。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很难实时监督,能否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预料,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老师也无从掌握。

三、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基础

UMU互动学习平台能够实现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具有多角色的,专为学习而设计的平台。使用该平台需要的硬件方面的教学环境:教师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仪,每名学生各有一部手机。软件方面的教学环境:教师计算机直接输入网址www.umu.cn登陆平台;教师和学生的手机端下载安装UMU的App或已安装微信App。该平台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移动性和互动性,能够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学习,教师在完成课程呈现的同时增加了师生的有效互动。通过该互动学习平台,学生只需要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或者登陆UMU的App,就能进入课程目录,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检测。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向教师发送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在教师端的平台,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督促指导。利用UMU互动教学平台构建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图略)。

(二)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很重要,能否快速准确完成预习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学生扫二维码进入到本课程预习环节中,观看微课程视频,进行预习。如果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点击其他同学的发言,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回答的,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和回复,也可以通过平台向老师求助,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端可以实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学生参与百分比、完成进度、提交的数量等,通过统计汇总数据信息,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对于未完成预习任务的同学做出相应的督促。通过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完成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结果,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准确。2.课中合作探究。课中合作探究是一节课的核心环节,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将课中的合作探究划分为几部分,包括:明确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评。(1)明确问题。学生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在课堂的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出现的问题,小组代表在全班总结发言。各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汇总,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学生课前检测的情况,设置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2)合作探究。接下来的课堂环节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发现各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辅导。关注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对于有针对性的问题要进行记录。(3)成果展示点评。将每个小组的成果分享到大屏幕,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小组代表进行点评发言,重点问题教师做点评。通过成果展示,还培养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的能力。教师听完学生成果汇报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3.课后巩固检测。课后的检测很有必要,检测试题大多以客观题形式呈现,利于检测统计。UMU互动学习平台在课后检测方面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通过数据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于学生不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掌握每名学生的薄弱环节及学习效率,以便自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理、改进,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四、利用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使用建议

(一)平台优势

通过使用UMU平台,设置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UMU互动学习平台构建的教学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1.互动性。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多彩,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2.实时性。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在平台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且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及时的得到回复。3.移动性。使用该平台的方便之处就是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时为学生讲解课程,布置任务,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

(二)使用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6)

(一)平台简介

UMU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完成对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它作为一个平台将人和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知识的流动,现在是知识共享的新时代,将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可以迅速提高学习的效率。UMU互动式学习平台是一种创新混合式交互式学习,对于每个教学环节可以生成交互式课程,如图文、音频、视频等,在促进相互分享的活动中,学生们还可以发起研究活动和提出问题。教师则可以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平台功能

将UMU互动学习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得以提升。在教育教学方面,UMU互动学习平台互动环节多样,比如以下这些环节:添加签到可以运用于大课教学,主要为了统计人数,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签到模式,摆脱了繁琐的点名环节,避免占用课堂时间。添加微课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使用手机端快速制作微课,完成后将微课上传到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相应课程中,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微课视频简短,学生易于接受,微课的要求是录制时间5分钟以内,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进行语音的讲解。微课环节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乐于接受。添加问卷环节一般用于调研活动,收集学生对某类问题的了解情况,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问卷结果,如有代表性的回答,教师可在课堂中通过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添加提问的环节和添加讨论的环节相类似,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课堂上互动单一化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将代码扫描到交互式会话中来添加他们的想法。添加游戏和添加抽奖这两个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使用,根据不同科目进行选择,这两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添加考试环节用于课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进行有效的评测。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添加考试”环节设计的很完善,试卷可以自主设置,学生完成答卷后,每一道题的正确率都有统计,通过数据的统计,教师可以方便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从而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摆脱了以往繁重的批改作业的情况。这些功能环节的设置将课堂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选择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利用“红蜘蛛”等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对课程知识进行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主讲,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教师将新知识讲授完成,安排学生利用各自的机器练习教学内容,教师进行检查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属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演示中很难了解到学生对于讲授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的学生很难一直跟随老师的授课进度进行练习,在教师演示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学进度时有发生,遇有疑问不向教师反馈等问题。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很难实时监督,能否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预料,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老师也无从掌握。

三、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基础

UMU互动学习平台能够实现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具有多角色的,专为学习而设计的平台。使用该平台需要的硬件方面的教学环境:教师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仪,每名学生各有一部手机。软件方面的教学环境:教师计算机直接输入网址www.umu.cn登陆平台;教师和学生的手机端下载安装UMU的App或已安装微信App。该平台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移动性和互动性,能够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学习,教师在完成课程呈现的同时增加了师生的有效互动。通过该互动学习平台,学生只需要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或者登陆UMU的App,就能进入课程目录,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检测。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向教师发送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在教师端的平台,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督促指导。利用UMU互动教学平台构建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图略)。

(二)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很重要,能否快速准确完成预习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学生扫二维码进入到本课程预习环节中,观看微课程视频,进行预习。如果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点击其他同学的发言,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回答的,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和回复,也可以通过平台向老师求助,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端可以实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学生参与百分比、完成进度、提交的数量等,通过统计汇总数据信息,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对于未完成预习任务的同学做出相应的督促。通过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完成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结果,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准确。2.课中合作探究。课中合作探究是一节课的核心环节,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将课中的合作探究划分为几部分,包括:明确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评。(1)明确问题。学生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在课堂的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出现的问题,小组代表在全班总结发言。各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汇总,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学生课前检测的情况,设置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2)合作探究。接下来的课堂环节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发现各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辅导。关注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对于有针对性的问题要进行记录。(3)成果展示点评。将每个小组的成果分享到大屏幕,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小组代表进行点评发言,重点问题教师做点评。通过成果展示,还培养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的能力。教师听完学生成果汇报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3.课后巩固检测。课后的检测很有必要,检测试题大多以客观题形式呈现,利于检测统计。UMU互动学习平台在课后检测方面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通过数据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于学生不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掌握每名学生的薄弱环节及学习效率,以便自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理、改进,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四、利用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使用建议

(一)平台优势

通过使用UMU平台,设置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UMU互动学习平台构建的教学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1.互动性。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多彩,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2.实时性。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在平台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且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及时的得到回复。3.移动性。使用该平台的方便之处就是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时为学生讲解课程,布置任务,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

(二)使用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9-01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这对于我国中学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学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必修科目,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扮演“主角”,或在理论课上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由于初中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信息学习能力较差,而且自主学习能力更欠,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直接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此外,教了解学生实际感兴趣的事情了解得不多;教学内容常常离学生生活十万八千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沉闷无兴趣、提不起上课的尽头,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学往往只偏重于考试重点教学,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这往往让学生陷入了虽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但学完后还是不会“应用”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疏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机会,只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备课草案的内容来讲授知识,几乎不而且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和一些基础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继续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彻底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采用多维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计算机应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角色做起,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包括网络搜索、多媒体视频、同学间互动讨论等各种自主学习渠道和形式,自主地探索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规律、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方法及操作要领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驾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用启发式和发问式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评价和赞扬,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互助讨论、网络搜索、主动疑问等方式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探究精神,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要设法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到达教室,可以讲一些课外笑话,用幽默而充满哲理的语言烘托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们都能喜爱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缩短心灵距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自身人格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认同与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共鸣与学生听课的热情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8)

计算机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模块教学中的实操却常常让老师感到头痛,中职学生一般都存在学习习惯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控制能力偏弱、缺乏自主探究的热情等特点,计算机实操课是一门非常强调过程的课程,操作方法多样,但是答案却单一,如果不重视课堂实操内容的布置,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检查引导,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不重视听课,上交作业也会出现复制的现象,所以学习重点还是在操作过程上。教师要在平时课堂上做到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实操过程也是很有难度的,这要求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整堂课的实操中,即能按课堂要求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整堂课都不产生倦怠和放弃的负面情绪。

本人以所在职校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Win 7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的软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结合我几年来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就教学中如何合理设置实操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药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实操要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实操内容有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因此,准备实操的素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能快速准确的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急切的想要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图文混排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公司名称和职位自定,这样学生很愿意通过图形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EXCEL数据处理中,可以用电话费清单、本班成绩单、学生基本信息等为源文件,通过筛选、排序、汇总等操作快速得出想要的结果,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操作有用,自然学习的兴趣就来了。

除了源数据外,课堂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以往计算机课堂中的实操内容往往是教师先演示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讲授的案例作品,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简单、重复的模仿,并不能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作用,再面对同样类型的题目时,依然无从下手。这种机械式地模仿,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也让学生失去了操作的乐趣,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各模块的课堂作业进行优化,改进课堂实操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实践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努力:①课堂上巧设疑问,贴近生活。如在数据处理模块中的筛选操作,可用全校学生的基本资料为源文件,教师指定条件,如找出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的女生,让学生在庞大的数据源中查找,这样学生一边翻阅数据,一边心存疑问,急切想找到快捷的操作方法。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课本上有的内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必须抓住重点,换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如果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就要坚决不讲。如果只是机械照搬课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但接受不了,还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③实操作业难度要适中。作业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太困难完成不了,学生就没有成就感,无法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一个难度适中的作业,让学生经过努力最后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另外,实操内容要体现创新性和探究性,计算机操作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并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学习。所以,实操中要利用范例让学生明确作业的目标;同时通过作品要求,来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学生不用等待老师一步一步的布置任务,自己可以通过参看范例明确自己的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并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探究性学习。

再者,实操内容同样需要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如学习Word排版模块练习时,在男生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Word制作一个《篮球赛海报》,让学生自定篮球比赛双方、时间地点,将通过海报宣传吸引学生前去观看。布置作业应努力在表现形式上别出心裁,可以从实用性出发,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其目的就是尽量让每个作业都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性。实操内容设计完成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内容设置各层梯度,区别对待学生

所有计算机教学老师都深有体会,实操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作业容易一点,有基础的同学没有可学性和可挑战性,学生不想参与;作业难一点,没有基础的同学又觉得难以掌握和实现,没有可行性。因此在设计实操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评价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实操要求中”可以设计一些基本标准要求,来确保全体同学参与并掌握,同时又为有个性和有能力的同学提出了作品的更高的标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实操内容的设计同样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顾及到地区的差异、学生知识面的差异、学校实验设备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精华、要点,避免面面俱到。这一点跟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就存在明显的差别。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应用,各种应用所涉及的知识点彼此间较独立,联系较少。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点的挑选存在比较大的空间。我们可从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以及学校实验设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避免全盘照搬教材,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太多、太难、实验设备不支持等因素造成对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或掌握了却派不上用场。

三、合理组织课堂实操方法

计算机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教师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先将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评价要求来进行答题。在操作中通过看书和相互讨论,每组的作业的题目应互不相同。课堂日常作业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学生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对日常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品,组织小组进行比赛,注重小组合作,来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小组作品可通过电子教室播放给全体同学观看,让全体同学投票,根据投票数量分出优胜组,或者小组之间相互挑战,如在EXCEL数据筛选中,挑战双方提出自己的筛选要求,操作方法和过程由对方来完成,这样学生既要理解筛选的作用,出好题,又要掌握方法做好题。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给想开小差或者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

第二、教师提供参考范例,并设置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制作WORD电子版报,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版报的框架作为范例,具体的文字内容和修饰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需要先做好范例内容得到基础分,再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加分。现在的学生练习时是没有耐心去看文字解释内容和操作提示,通过样图或范例这样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因此提供范例这一直观形象的实操非常必要。学生在完成实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一些没有注意到的小瑕疵而影响作品整体效果的现象。为避免此类情况频繁发生,教师在设计每个实操时,可同时提出扣分点。扣分点是针对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做出提醒,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注意细节,让学生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

第三、悉心辅导,预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课堂中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体会每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接触每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除了学生的操作范例外,还需要准备和布置大量的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同类型题目的反复应用,逐步体会到知识点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勇于尝试。

第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把实操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式教学”的好处是:“任务”一提出,就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有典型例子可以参照,理解起来既深刻又轻松;在完成“任务”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如在制作图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全班学生成绩比例饼图,让学生以极快的速度从直观上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作用,再提出根据全校各专业部的人数制作图表,学生兴趣非常高。我在结合实例讲授各个知识点时,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最后让学生动手完成任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总之,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设计出以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层次性和拓展性作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实操课堂作业,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需要,为课堂增添色彩,这也是老师送给每个学生的课堂礼物。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9)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2011年,萨尔・可汗在TED大会中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1],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改革迫在眉睫。

1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对于职工的办公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实践动手环节,以培养适合当今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首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程度不同。现如今,随着机算机的普及,PCC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因而,有部分家庭条件较为优渥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电脑,有些甚至对于机算机操作已经很熟练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部分学生由于一些现实条件,在入大学之前并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的理解为零,从而导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难点以及课时不好安排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过于基础的操作他们已经会了,如果上课讲的内容过于基础的话会影响他们的听课积极性,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而言,上课内容过于深奥也会导致他们无法理解相关的操作。

其次,教学手段陈旧,无法满足现今的授课需求。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以课程授课方式以课堂上教师讲为主,课下学生自主学习为辅。在课堂上,除了学生的水平良莠不齐之外,在课堂的内容讲解过程中,涉及到较难较深奥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无法立即掌握,因此需要课下花费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而对于高校而言,教师进行课下辅导存在着各种问题,因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导致课程学习停滞不前,严重点的直接就影响了课程的后期学习。

然后,作业批改和反馈不及时,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在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成后,教师会布置一些相应的课下作业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然后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上交给教师。该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确实有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作用,但是,从学生完成作业上交到教师批改作业反馈问题的过程中,时间跨度较大,学生操作错误在当下无法很好地得到反馈,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问题反馈,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已经有点模糊了,相关的问题解答印象也就不那么深刻,导致部分学生一些难点、重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巩固,从而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学习。

最后,教学案例单一化,与专业和实际应用脱离。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授课对象涉及到了多个专业,在当今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高校采取的是所有专业用共享同一套案例系统,然后,计算机基础在不同的专业中它的应用面是不同,如对于新闻专业而言,他们更注重于Word文档的排版,也就是长文档的部分,然而采用统一的教学案例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无法清晰地掌握学习了这门课后,如何应用于实际的专业学习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3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3.1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提出的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它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转换,对传统的“以教师课上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课下自学巩固为辅”教学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主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课堂辅导为辅”的教学理念[2],如图1、2所示,为现今的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路。

3.2 MOOC平台的搭建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需要将课堂教授的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供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要开展翻转课堂,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进行MOOC平台的搭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课程知识点的安排过程中,以操作为主,穿插讲解相关知识点,避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因为内容过于理论而无法坚持下去。然后在一个大大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化整为零,即一个知识点拆分成若干个更小的知识点进行内容设计,然后针对每个小知识点录制相对应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中除了知识点的讲解和操作外,也要把教师放入其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3.3 线上完成作业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强,因此一般教师在布置课下作业的过程中,大多为操作类型的作业,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偷懒,通过拷贝其他同学的成果来应付交差。因此,为更好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进行线上完成作业的形式,老师可以将作业穿插到短视频中,学生在学完一个知识点后立马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除此之外,线上完成作业学生当场就可以提交查看自己的完成情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也帮助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

3.4 课内答疑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不再是讲授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以及知识点巩固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线上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的讲授及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巩固重难点知识点。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分组学习,课下互帮互助,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这样更好地的利用了课下和课堂的时间。

4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4.1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

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则需要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组织,每一块知识点内容如何高效地组织和设计教学视频均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讨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的使用、Excel的使用、PowerPoint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等部分,以Word的基本排版为例,在设计该部分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从页面布局、字体设计以及段落设置三部分入手,每部分单独录制一个十分钟左右的视频,具体的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4.2 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

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则必须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可以选择现有的MOOC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但是,不同的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所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要求设计与制作满足需求的视频,这就要求课程组的教师对于如何制作MOOC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些软件的使用。

4.3教师能力要求的提升

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则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大提升了。授课老师需要了解与MOOC相关的知识,了解如何线上布置任务以及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同事,在课堂内容组织上,教师不单要掌握该课程的知识要点,如何高效地设计组织课堂内容对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提高。

4.4 学生自主学习的普及

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是该教学改革得以开展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该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指定相关的方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觉开展课下学习,

5 总结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中教学改革的应用,初步探索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解Q了现下的教学问题,但是由于教学团队水平以及授课对象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有关于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中应用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10)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还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现在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条件好的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学习有关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但学生运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第二,如果开设,那么如何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课时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又觉得这门课很简单,难有教学成就感,不愿意做过多的投入。

第三,该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投入很多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和计算机机房,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很不满意目前的这种状况。因此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教与学方法的探究,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考试考证的改革也有所涉及。本文在全面分析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教学内容的四个阶段,重点结合关键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践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图1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工具使用是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讲述office的三种工具Word、Excel和 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与步骤,例如如何创建一个文档,简单的文档编辑和保存文档。第二阶段案例操作是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后,目前大学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默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础知识,大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为此,不少高职教师和专门的培训公司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这种学习案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这种案例一般是1到2个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是目前计算机类考证中实操的主要考试内容。

本文认为,大学阶段仅局限于案例教学,还是难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任务驱动阶段的教学内容。这里任务驱动区别于以往相同的提法,本文对任务规定有以下特征:

* 开放性。任务是来源于生活与工作中一个具体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只有好与更好,没有以往绝对的对与错。

* 综合性。解决这个任务需要用到第二阶段的多个学习案例中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 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工具本身的使用,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问题分解与设计、文档编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如图2所示,本文把任务驱动分为四个层次,图中的第1层的设计内容包括报告提纲、作品的形式设计等。例如如何布局,使用何种图案。各种参数设计,例如表格的栏目、颜色值等。重点是任务实施的操作步骤。这个设计的过程既可以手写,也可以是word文档,甚至是用visio所绘的草图。第4层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会操作,还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有了这种锻炼机会,学生就业应聘,上班后与同事沟通交流或者向领导汇报工作的能力就会明显突出。

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示例。浙江省某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该中心提供了20天借车和还车的原始数据。每天平均3万5千条数据,总数据达到70万条。每条数据包括自行车号、借出车站、借车锁桩号、借车时刻、归还车站、还车锁桩号、还车时刻、用车方式、卡类型和借车卡SN。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分析这些原始数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供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

这项任务满足上述所说三个特征,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容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完成该项任何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实例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可举一反三,例如可推广到校园食堂服务系统,尽量缩短学生排队用餐时间,提高饭菜服务质量等。

任务完成过程包括设计工作方案,剔除奇异数据。用公式形成基础数据,例如计算每次用车时间。用数据透视功能和专门的数学函数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例如每个车站借还车频次,用车时长分布,每天使用不同借出卡数量,平均每天用一次车的人数,借车和还车高峰等。可用各种特殊的图表展示结果;任务的核心是根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服务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评价用车时长确定收费时段,如何合理配置各站点,以及该站点的自行车数量。最后用WORD文档形成报告,还要用PPT分享交流结果。

在完成驮拥墓ぷ魅挝袷保有可能需要编程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和繁杂的子任务,那么office中VBA编程就有用武之地。笔者曾经用VBA为深圳福田保税区的一个企业编制仓库租赁费的计算程序,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这个阶段可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可开设选修课来实施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有少部分学校探索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自主在课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同时,学校建设了有丰富教学案例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如图3所示,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了实用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库由教师主导建设,学生参与建设。学生通过专门的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例如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从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学习案例和学习素材,同类任务的优秀作品等,并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课堂导学的主要任务是咨询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方式方法和学习任务;还要引导并咨询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持并点评学生作品和成果的汇报会等。教师还承担了资源库动态更新的管理任务。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要通过计算机类的技能考证(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或CEAC等)。最后通过作品与汇报相结合的方式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信息素养大赛及微软世界MOS大赛。

本文的网上自主W习与以往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有区别。网络课程是单纯的学习各种案例,以通过技能认证为教学目标,本文的网上自主学习是面向任务,既要学习各种案例,更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模式从内容上比网络课程更具开放性,在难度上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学是两星期一次,每次2学时,这样一个老师平均可带14个班。笔者所在学校每年6千招生规模,半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需要8名教师。如果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需要5名教师。教师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学习任务的开发上,既要设计完成学习任务要涵盖的技能考证的所有技能点,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实训报告、课后作业、调查报告等撰写质量有明显提高。2013年,笔者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微软Office世界大赛海峡两岸对抗赛,获得MOS PPT2007项目的冠军。

在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新技术支持下,教学结构性变革更容易实现,促使人们关注在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那么,把以往大量的教学案例升级为“微课程”,每堂微课程设计成三部分:问题引入、情境说明、案例操作,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为方便快捷,将会更加巩固和提高计算机课程改革成果。

[基金项目: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道蓄,奚春雁,彭远红.面向问题求解,推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 (1):9.

[2]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1(5):75-78.

[3]傅翠娇,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4(4):26-28.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做什么,所以,帮助学生树立一节课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达成目标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做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而在课后,教师应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分层教学法

高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们的知识学习起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的难度进行分层,对于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升题目难度,让学生进行尝试。而且,教师应该鼓励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完成简单的题目后,可以尝试着做难度更高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拾回信心,也能促进学生往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项目创新教学法

在高职学校中,可以创建一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至两个项目让一组学生合作完成,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合作完成对电脑软件的研发、创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设备被广泛应用,网络视频教学也成为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实际上视频教学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优势体现在它的方便性、可重复性以及目标导向性上。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会因为时间冲突和各种因素而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在网络视频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回放,这样,学生如果在某一部分听不清楚可以及时的重新学习,也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走神而错失知识点的问题,甚至能方便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搜索寻找自己比较薄弱或者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观看,这样就能真正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加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网络视频教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要有好的评价模式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考试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考试进行评价,学生会不择手段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出现作弊、偷看等不良状况。所以,教师要依照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学习状态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测,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分值比重,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还应该进行实践操作的考试,依照学生对电脑的操作状况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