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际市场外汇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00

国际市场外汇

国际市场外汇篇(1)

WM是StateStreet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英国,利用路透提供的实时数据进行计算,给出基准指数。WM/Reuters指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初期只有即期价的收盘指数,主要目的是为资产组合估值提供定价基准;后续,WM/Reuters陆续于1997年、2001年、2004年和2009年推出了远期、日内即期、日内远期和无交割远期的价格服务。目前涵盖范围包括全球160对即期汇率、82对远期汇率和12对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针对21种日内活跃的交易汇率品种,WM/Reuters每隔半小时一次结果。伦敦下午四点(北京时间零点)的价格最为重要,可以视为“收盘价”。WM从路透电子交易平台、EBS、Currenex等主要电子交易平台每隔15秒抓取一次交易数据,包括成交价和双边报价。在半小时时点前的60秒内,WM每秒抓数(共抓61次),获得当时交易和最佳报价的一个子样本。WM分别将样本中的买价、卖价和价差经过一系列作差和中值计算,就获得了作为基准的中间价、买价和卖价。如果交易量足够大,那么就只用交易价来计算,否则就用报价作为补充。WM/Reuters汇率的用途包括以下几方面:(1)指数追踪。MSCI股票指数和大部分债券指数编制都需要利用WM/Reuters汇率来统一货币单位。(2)组合估值。这是WM/Reuters汇率服务的初始目的。组合估值必须基于明确的估值价格,而24小时连续交易的外汇市场带来如何选价的问题。WM/Reuters汇率解决了这个问题。(3)投资评估。一旦估值给出,就可以衡量投资的绩效。(4)交割基准。大量不同种类的衍生品价格以WM/Reuters汇率为基准。同时,WM/Reuters汇率还成为很多银行对客户的实际报价。也就是说,客户通过银行买卖外汇的时候,并不必一定要服从银行自己报出的双边价,还可以直接要求按照或参考WM/Reuters价格成交。(5)审计依据。一般认为,WM/Reuters汇率独立性极高,因此可作为审计基准。

二、市场异象

WM/Reuters汇率的基准地位反过来作用到了交易行为本身。由于全球主要股指和债指都利用这一汇率基准进行校正,因此追踪这些指数的被动型基金也需要相应调整头寸,使得资产组合表现与指数表现完全一致。这一过程称为“消除追踪错误(trackingerror)”。为达到这一目的,被动型基金需要按照伦敦时间下午四点(北京时间零点)的WM/Reuters收盘价来给出交易指令,调整资产组合的构成。此外,还有大量衍生品客户直接以银行参考收盘价进行交易,也带来了巨大的交易需求。所以,每到伦敦时间下午四点之前的60秒窗口期当中,就会涌现规模庞大的交易单,等待成交。价格波动率此时可能会显著提高,被称为“四点异动”现象。事实上,除了四点之外,活跃交易时间内的其他整点或半点时刻的交易量也会有明显上升,只是幅度不及四点。市场交易量整体呈现出以半小时为单位的周期脉冲特征(见图1)。除了WM/Reuters提供的基准汇率之外,欧洲央行(ECB)提供了另一组权威的基准汇率,但主要针对与欧元交易活跃的32种货币。ECB公布的汇率基准只包含中间价,没有双边。公布时间是中欧时间下午两点十五(北京时间晚上八点十五)。在这段时间之前,同样存在交易量急剧放大的现象。FSB利用2013年4月到9月的数据进行了检测,对象是7种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包括欧元、日元、英镑、加元、澳元、瑞士法郎和墨西哥比索。调查发现,所有货币在下午四点的时候交易量都陡然上升,幅度为普通交易时间的10倍以上。部分交易日,仅4点的交易量就能超过日内交易量的10%,且月末和季末的交易量尤其大。其他异常变动的时点还包括:(1)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30(北京时间晚上8:30),美国重要宏观数据公布的时点;(2)美国东部时间早上10:00(北京时间晚上10:00),期权到期执行时点;(3)欧洲中部时间下午2:15(北京时间晚上8:15),ECB基准汇率公布时点,主要包括对欧元交易活跃的货币;(4)东京时间早上9:55(北京时间早上8:55),日本客盘统一执行时点,主要包括对日元交易活跃的货币。然而FSB并没有确认“四点异动”的特殊性。FSB考察了同期价格波动,发现四点时刻价格波动并不特别异乎寻常,甚至小于美国东部时间8:30和10:00的时候。

三、操纵手法

银行操纵汇率基准的动机与汇率基准的功能密切相关。企业和个人客户要求银行直接按照汇率基准价交易,客观上把市场波动的风险全推给了银行。因此银行就必须想方设法避免市场反方向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影响基准汇率。比如,某银行在临近收盘时手中堆积了100亿欧元/美元的买入单,并且客户要求按照收盘价执行,银行无法强迫客户按照自己的双边报价成交。此时交易员最好的策略是想办法现在低价买入欧元,推动收盘价往上走(欧元升值),最后在收盘时刻按照已经升高的收盘价把欧元卖给客户。如果银行建仓平均成本低于收盘价1个点,银行就能获利近80万欧元(假设欧元/美元汇率为1.32)。由于WM/Reuters收盘价是根据60秒时间窗口内的中价来计算的,所以交易员会将100亿欧元的单子拆成无数笔小单子来执行。非但如此,交易员还会串谋进行虚假交易,报出比较高的价格之后,再在成交之前撤销交易。这样就能够推动收盘价按照自己合意的方向运动。收盘前大量的客户订单为交易员操纵基准汇率提供了弹药,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果在60秒的基准价格形成窗口内出现反方向的波动,那么上述策略就会导致损失。此时OTC市场缺乏监管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在无数个聊天室内,不同机构的交易员们互相通报自己手中积累的净头寸规模。鉴于少数大行就能够控制一半以上的市场交易,所以小圈子内互通有无就差不多能反映市场的全貌。如此,交易员们就能明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基准价格将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波动风险。这种操纵行为有两方面的后果。

第一,客户没有拿到最佳执行价。尽管按照收盘价成交,但收盘价是纵的,银行从中的盈利实际上来源于客户。

第二,交易员会跟单建立老鼠仓。既然能预判窗口期内的汇率走势,同时监管又那么不到位,自己建仓赚钱就顺理成章了。从银行的角度看,其更愿意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但总的来说对银行有好处。因此这种操纵行为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有说法称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FSB分析了WM/Reuters基准汇率公布前60秒窗口期的交易量,发现做市商手动订单的激增是交易量大增的主因。而做市商算法执行单和客盘算法执行单的量尽管也在大增,但贡献不及做市商手动执行单。交易员临场相机而动的行为,增强了汇率操纵的嫌疑。

四、改革建议

FSA完成了近半年的调查之后,给出了十五条建议,内容涵盖了WM/Reuters基准汇率计算、央行参考汇率、市场架构及市场参与者行为等四方面。其中关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扩大计算的时间窗口。由于是中价计算,因此扩大时间窗口能够有效增加数据点,从而导致价格操纵更加困难。(2)改变指标计算方法。其中按时间或交易量加权的算法可以加以考虑。(3)改变基准利率公布时点,不再围绕整点或整半小时,从而避开宏观数据的时点。(4)WM扩大交易数据来源,不限于路透、ICAP等少数系统。(5)外汇参考价的央行应该建立内控机制来保证质量。央行所参考的规则并不在IOSCO范畴内,但如果央行基准价旨在提供交易价格,那么应该与IOSCO相关部分保持一致。(6)建立独立的中央交易机制,统一轧平头寸、执行交易,并考虑将外汇市场从报价驱动转为指令驱动。(7)银行在与客户叙做外汇买卖业务时,应当更加注重风险和透明性,鼓励通过双边交易或固定费率的办法来代替收盘价成交。(8)银行应当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以更好地记录与执行基准汇率交易单。做市商不应彼此共享头寸信息,除非交易必要。头寸信息既包括单笔交易量,也包括整体规模。同时,在行为守则中应进一步细化信息共享的允许范围。(9)充分调研。指数构建者应当审查所用汇率基准是否符合指数编制的目的。资产管理者应当充分调查所使用的外汇价格,并能够按需提供给客户。资产管理者还应当考虑采用汇率基准价进行交易是否合适,尤其是是否能保证客户获得的是最好的执行价。

从各家金融机构的反馈来看,这些建议原则上得到了认同,但细节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一,时间窗口方面,各家金融机构基本同意应当适当延长,但各自提出的窗口时长不等。一般来说,窗口期越长,操纵就越难;但窗口期内发生的事件有可能会增加价格波动性,同时窗口太长的话基准利率事实上就不是时点真实价,指数难以复制跟踪。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建议,WM将汇率按照流动性进一步细分为三级,分别对应1分钟、2分钟和3分钟的窗口时长。有消息称,FSB倾向于将未来的60秒时间窗口延长到90秒,在盘前盘后各延长15秒。

第二,加权方式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偏好于交易量加权算法。显然这更为合理,但同时面临如何及时获得交易量数据的问题。此外,TD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还偏好于竞价方式来形成基准价格。

第三,公布时点方面,机构普遍认为整点或整半点公布方式无需改变,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客户。

第四,其他方面,有关扩大数据来源、加强内控、加强对信息共享的规范以及尽职调查等方面的建议,几乎得到了一致认同。

第五,关键性的基准交易条款受到普遍反对。FSB建议银行考虑减少基准交易,改做双边报价交易或固定费率交易。很多机构对此表达了关切,认为这样不利于客户,同时会导致新的不确定性。固定费率如何设,是否只是原先的获利转了个形式又出现了?如果做到这一点,需要银行加强交易的透明性。这需要FSB对各国金融监管实践的细节提出要求。

国际市场外汇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国际市场外汇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国际市场外汇篇(4)

20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从各种视角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为货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国际贸易视角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进行论述的文献有:Gerald(2000)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国内货币所涵盖的区域越广,这种货币越有前景。Gerald等(2003)对中世纪之前及13世纪的国际货币史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17世之后的国际货币、共同货币及货币联盟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具有重要的意义。An-derson等(2004)利用一个新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得到:进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对采用进口商货币计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效果。

货币的公信力来自货币价值的稳定和预期未来稳定的信心。Barro(1986)认为,政府声誉是解决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可行办法。当政府因严格遵守承诺而建立良好声誉,继续保持良好的声誉的延续是防止政府欺骗公众的重要动机,这种动机会使政策达到最优效果。Craig等(2000)在Kiyotaki等(1993)的基础上,引入了货币的持有成本,认为当一种货币的持有成本相当大时,个体会被迫选择使用持有成本小的货币,从而发生了货币替代现象。李稻葵等(2008)通过对各国央行国际储备、贸易结算、以及国际债券中的各国货币比重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一国通货膨胀率、汇率升(贬)值率及波动幅度等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显著因素。

由一国货币在其他市场流通所产生成本大小或由此引发的外部性效应会对货币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Krugman(1980)认为:世界上使用统一的货币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降低,使货币产生外部性,接着国际货币的持久性发挥作用。有些国家贸易和经济发达,但货币却没有国际化。Matsuy-ama等(1993)利用搜寻理论建立模型解释到:一些金融机构因持有不合适的货币遭受损失,打破平衡,产生外部性。通过所建的模型也可对持久性进行预测。Flandreau和Jobst(2009)还通过19世纪后期英镑作为国际货币流通时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货币的决定因素以及策略外部性问题。他们通过分析交易成本和货币持有行为相互作用,证明策略外部性是存在的,而由策略外部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持续性。马丹等(2010)对美国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外部性是决定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方法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及外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但从前人的研究来看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对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理论考察,传统上一直更侧重于考察其自身经济变量指标的变化对其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相对较少关注其他国家经济条件及其变化对特定货币在该国地位的影响,而实际上,一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及其经济发展包括金融发展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对外交易所用货币的选择。其次,在实证分析方法层面上,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多是从一国或几国货币相关指标的世界总量角度对货币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较少针对市场国进行分国别与地区的详细分析。由于构建总量模型容易混淆国家差别,可能会使结论有些模糊,而分国别来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将更加有效,使研究更有针对性,研究结论也更为清晰。另一方面,现有文献对于国际货币的相关问题较少使用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利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

二、美元国际地位的现状分析

一国货币的对外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工具。但是无论以这三种职能中的任何之一作为标准衡量,美元都是当今世界的顶级货币。作为记账单位,世界上有近2/3的货币通过各种形式钉住美元,甚至还有一些国家以美元替代了本国货币,即所谓的“美元化”现象;作为交易媒介,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量(OTC)中所占据的份额也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具体的交易情况见图1;作为价值贮藏手段,从9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货币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结构来看,美元仍然是各国外汇储备的主导货币,欧元(马克)和日元次之,英镑和瑞士法郎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远远小于美元的份额,无法与美元相抗衡,外汇储备结构的整体格局未变(图2)。

图1向我们展示了从1995年以后七种货币中的每种货币交易量(OTC)占其总交易量的比重。其中美元各年的市场份额均处于50%左右,虽然总体上这一比例随时间略有下降,但是其在世界中仍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同时,由于继承了法郎和马克国际化成果,同时背靠更为强大的欧共体,欧元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欧元各年的市场交易份额大多在20%~30%之间,该货币的崛起对美元形成一定冲击,但依然无法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日元各年的市场交易份额均在15%以下,且其比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阻,无法替代美元成为世界的主导货币。其他四种货币(英镑、瑞士法郎、加元、澳大利亚元)的市场交易份额均在10%以下,远远不能形成对美元国际地位以威胁的局势。

三、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有关国际货币问题的很多讨论主要围绕货币在世界的分布情况而展开的,本文主要是基于分国别与地区考察美元在各国(地区)的流通情况,从而确定美元的国际地位。然而各种货币在各个市场国的计价、结算和储备数据信息难以获得,因此这里采用美元在各国市场的场外交易量这一指标来反映其国际地位。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货币国际地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指标选取上也各有不同之处。

首先,当前各国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采用美元进行结算,因而各国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对美元在其国内交易量的大小的影响应该给予重视。其次,一个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因素是各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程度,理论上看,在现有各种国际货币的流动性、交易成本和变现成本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成本、避免风险,交易者就越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较低、利于货币流通的外汇市场进行交易。换言之,一国的外汇市场越发达,对于一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货币而言,其交易量越大,尤其对于现有国际地位最高的美元更是如此。同时各国外汇市场的深度会为美元这一主要货币的流通交易提供较为良好的金融环境,因此其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理论上两国货币的双边汇率波动程度对于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可能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市场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其本国的人均GDP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含有横截面(个体)、时间和指标三维的信息,因此利用面板模型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本文首先利用上述指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Yit=αit+X/itβit+μit;i=1,2,…N;t=1,2,…(1)其中:Xit是k×1维解释变量向量,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αit为常数项向量,μit是随机扰动项向量。i,t表示面板数据的两个维度:横截面和时间。

根据所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的相关指标,结合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可表示为FEit=αit+β1TAit+β2DMit+β3ERFit+β4FDIit+β5PCGit+μit(2)式(2)中,FEit表示第t期国家(地区)i的外汇市场中美元的实际交易量;TAit表示第t期国家i与美国的实际贸易额;DM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外汇市场规模或发达程度;ERFit表示第t期国家i与美国的双边汇率波动程度;FDI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对外投资情况;PCG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人均GDP。综合前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我们预期β1、β2、β4和β5为正值,β3为负值。

一国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往往存在网络外部性(惯性)效应,因为人们的惰性偏向使人们愿意持有那些在近历史时期国际地位比较高的货币。这样一来我们综合考虑时期数和外部性效应,把滞后一期因变量加入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以上六种因素以及网络外部性因素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表示为FEit=α+β1TAit+β2DMit+β3ERFit+β4FDIit+β5PCGit+β6FEit-1+μit(3)其中,FEit-1表示滞后一期因变量,其他变量同静态模型中各变量。

上述面板数据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原始数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1998年~2007年每隔三年公布一次的报告(TriennialCentralBankSurvey)中各市场国(共35个国家)美元的场外交易量,通过CPI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平减将其转换为实际货币交易量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两个模型中共包括六个解释变量,均采用1998年~2007年间隔三年的数据,具体解释:第一,有关美国和市场国双边贸易量的原始数据均由《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查得。其中美国对市场国的实际双边贸易额是由所获得的美国对市场国进出口贸易额经过CPI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调整为实际量而得。第二,各国外汇市场的规模是由BIS所查得的各市场国外汇市场上即期、远期和互换货币交易量加权算得的结果与GDP做比求得(各种货币交易形式的权重分别赋值为1、2、3)。第三,双边汇率波动程度是由美国对各市场国名义汇率经过HP滤波处理所得到的波动成分来反映的。这里的双边名义汇率来自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官网,www.dallasfed.org。第四,由于各市场国的FDI数据获得存在困难并且有一些缺失,这里采用各国FDI与其GDP之比来反映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这一数据是由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查得。第五,有关各市场国的人均GDP主要是衡量各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与单纯利用GDP指标相比,更能真实反映一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程度。各市场国的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官网。第六,在动态面板模型中,解释变量中加入了实际货币交易量的滞后一期量,这样总的时期数减少一期。

四、实证分析

由于我们的面板数据中包括35个横截面和4个时间点,属于“宽而短”的面板数据类型。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数据结构,大多不进行单位根检验,伪回归现象基本不存在。本文认为面板模型中变量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在这样的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解释变量数远远超过时期数,不具备采用变系数模型的条件。下面,根据F检验来确立变截距模型与等截距模型的选择问题。

在截面维等截距模型中,通过计算得到残差平方和RSS*=2.23E+17,而在变截距模型中,残差平方和RSS=2.58E+16,故F=(RSS*-RSS)×(NT-N-K)/RSS×(N-1)=22.5,而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F0.01(34,100)=1.84901,故拒绝原假设,采纳变截距模型。其中:N-1表示受约束回归的约束个数,T表示面板数据的时期数,K为模型中变量的个数;在时间维等截距模型中,通过计算得到残差平方和RSS*=2.23E+17,而在变截距模型中,残差平方和RSS=2.22E+17,故F=(RSS*-RSS)×(NT-T-K)/RSS×(T-1)=0.195,而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F0.01(3,131)=3.93469,故接受原假设,采纳等截距模型。这里T-1表示受约束回归的约束个数,T、K的含义同上。

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冗余性检验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来判断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结果见表1。固定效应冗余性检验的零假设是固定效应模型是冗余的,由表中的P值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于是摒弃混合模型,即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模型。而由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判定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最终可以确定所应建立的模型为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

对于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各参数的估计结果见表2。表2中各国外汇市场发达程度变量的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也就是一国外汇市场越发达,该国对美元的需求量越大,美元在该国的地位越高;而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人均GDP、一国同美国的双边汇率波动程度和双边贸易额等几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可能是在我们的研究框架下这几个变量并不是影响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以上主要分析了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下面将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进一步分析上面五种因素以及网络外部性因素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在动态面板模型中,由于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这可能造成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将会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同时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变量的滞后值并不是一阶差分方程的理想工具变量,因此我们选择Blundell和Bond(1998)提出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国际市场外汇篇(5)

外汇会计风险是涉外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外汇风险,它是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的财务报表中某些项目变化,进而引起的金额变动的风险。通常,在跨国业务中,这种影响最为明显。跨国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外汇会计风险通常会发生。在跨国公司财务上有较大变动的时候,通常在会计账面上会出现外汇损益,较大会计变动比如说是把海外子公司或其他附属机构的外币财务报表合并到总公司以本币记账的报表上等,这时会出现形成资产与负债不同、收入与费用的历史汇率不同、报表合并日汇率与现行汇率或期末汇率不同等等,这些不同使得在会计期末做财务报表时形成外汇会计风险。利润表风险和资产负债表风险是外汇会计风险的主要形式。

(一)利润表风险。

利润表的项目通常包括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和期末汇率,当然历史成本核算的固定资产折旧、销货成本等也属于利润表的项目,这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说的。这正是造成本国货币核算的利润亏损金额因汇率的变动而使得总公司在预期合并报表后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资产负债表风险。

众所周知,外币与本币的折算会因汇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那么,当企业要把以外币核算的资产、负债项目反应到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按照的是现行汇率或期末汇率来折算的,这样账面上出现损益差额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会计风险与会计外汇汇兑损益

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总公司报表上会出现损益变化,也被称为会计损益这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会计风险。但是,会计风险并不仅仅产生于上述情况。外汇汇兑损益也会对会计风险产生影响,汇兑损益包括已实现的汇兑损益和未实现的汇兑损益,但是他们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合并会计报表仅仅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汇率的变动会引发外汇汇兑损益,损益包括在外币交易中通常发生的外币交易损益和外币折算损益。我们通常所说的已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已实现的汇兑损益,它还是由于在交易时与结算时使用的汇率不同引起的。

三、远期外汇合同的套期会计处理简介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的有关规定,对外币受险净资产或净负债套期保值、对可辨认承诺套期保值、对预期交易(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对国外实体净投资套期保值是远期外汇合同中用于套期的四种分类。

(一)对外币受险净资产或净负债套期保值。对外币受险净资产又被称为净负债套期保值,就是为了对冲某项已被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外汇风险而签订远期外汇合同。一般情况下,是远期外汇合同中的以外币标价的应付账款或者以外币标价的应收账款。如果汇率发生变动,基本合同与衍生合同都有可能产生汇兑损失,那么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同时确认并使其相互冲减。其中远期汇率记录远期合同,而即期汇率记录基本的资产或负债。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套期期间,被算作套期的成本计入当期净损益。

(二)对可辨认承诺套期保值。不仅已确认的受险净资产或净负债会产生远期外汇合同,同时可辨认的外币承诺也可以产生。如果一项合同将在远期成交并按外币结算就是所谓外币承诺。与受险净资产和净负债不同,与可辨认承诺相关的外汇风险可以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同而得以套期保值,但却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入账条件。尽管基本承诺不作为资产和负债入账,但汇率变动对外币承诺的影响同对远期外汇合同的影响一样,均作为利得或损失加以确认,并可以相互冲减,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的规定。

(三)对预期的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对预期现金流量的套期保值是指如果远期外汇合同不是基于承诺的交易而是基于预期的。在会计处理时没有考虑主合同的价值变化而是衍生合同的,这是由于没有在交易中进行价值调整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做呢?会计项目中有综合收益这一项,我们可以将远期外汇合同在套期期间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此项,并可以作为独立项目在股东权益中累计下来。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在预期交易实现后再从综合收益中转出,并调整各项成本,比如资产或负债成本。

(四)对国外实体净投资套期保值。实体净投资的套期保值是指以签订远期合同抵消外币变动对净投资额的影响,一般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的公司适用这种套期保值。在会计处理上产生汇兑损益,一般指在远期外汇合同中对实体净投资进行套期保值而发生的,由于这种套期产生的损失或利得类似于股权权益的折算调整,所以不作为净损益而是直接调整净投资额。

四、我国企业规避外汇会计风险

(一)采用资产负债表保值法以规避外汇会计风险。任何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增加强势货币资产、减少弱势货币资产、增加弱势货币负债是资产负债表保值法的基本原则。这种方法是是如何规避外汇风险的呢?通过交易活动,为了使借贷对照表上外汇的资产与负债一致,需要调节企业各资产、负债账户。为了风险资产和风险负债的总量能够达到平衡,必须在汇率变动造成风险资产变动能够与等量的风险负债的变动相互抵消,以致最后化解会计风险。

1.流动资金的控制。如果跨国公司的总公司预计其子公司所在国的货币将贬值,那么就应该减少这种货币资产并增加这种货币负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减少对该国货币的现金持有量;②努力减少其应收账款;③努力扩大贸易信用指的是其应付账款方面的,并且偿付通过借入当地货币来对母公司所支付的预付款。当然,相反的是,如果所在国货币将升值,则应增加这种货币资产并减少这种货币负债。

2.长期资产与负债的控制。相对来说,难一点是对长期资产与负债的控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①与前面所讲的不同,我们可以增加长期债务的预付来减少长期负债,这只是在当该国货币升值并且该公司资产、负债金额比较大时,这样可以增加折算利得。②为了消除资产负债表上潜在的汇率风险,需要增加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这样就可以减少长期资产的金额。此外,为了达到中和汇率波动影响的效果,同时我们对货币价值运动趋势不明确的情况下,使公司货币性资产及负债的币种均衡分布是最好的方法。(3)资产负债表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各种外币的规模我们必须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搞清楚,并且也应该清楚折算风险的大小。其次,调整方向确定。减少受险资产或减少受险负债是在以某种外币表示的受险资产大于受险负债时所运用的。再次,当明确调整哪些项目时,确定调整方向和规模,进行分析和权衡,使综合成本降到最小。

(二)套期会计处理的方法不适用于未承诺的预期交易。我国目前不是迫切需求套期会计处理在预期交易中的运用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预期交易套期会计处理尚缺乏理论上的支持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预期交易反映的不是针对未来交易的一种确定性承诺,也不是一种现有权利和义务,而是指的一种预期和意图。因此它很容易成为管理当局操纵盈余的工具。

国际市场外汇篇(6)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被提出并逐渐引起学术界各方的密切关注。尤其在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随着对当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也进而备受关注。目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情况主要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成本—收益角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曹甬(2002)假设储备货币发行过的国际收支最终是平衡的,当前的国际收支逆差额最终会由顺差所抵消,并从限制发的角度,对储备货币发行国历年国际收支逆差的净收益进行计算,进而得出货币国际化可得到的铸币税收益。陈雨露、王芳、杨明(2005)认为货币国际化利益可分成可计量的经济利益和难以计量的利益两部分。其中可计量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国际铸币税收和境外储备投资的金融业收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美元国际化李毅中可计量的部分至2002年底已累计高达9530亿美元。如果我国在2010年能实现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则在2020年可获得累计近7500亿元的国际化利益。(2007)从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货币体系下的铸币税的含义进行了讨论,指出铸币税收入与通货膨胀税是不同的。同时在对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础上,估算了2003年我国政府获得的铸币税收入,并讨论了铸币税对宏观经济的意义。

第二,按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路径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姜波克(2003)从国际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货币演变成国际货币的基本规律。他指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伴随着我国的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和汇率政策由稳定走向浮动,需要经历从初步国际化到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再到国际中心货币的漫长演进过程。徐明琪(2005)通过对货币国际化界定的考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比较了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区别。并结合日元国际化的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做出了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应当谨慎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尤其是在条件不成熟的现阶段,应该有步骤、阶段性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将难逃日元国际化的命运。何帆(2009)指出汇率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应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没有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引起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可能会更加频繁的波动,升值的压力不仅不能减弱,反而可能会加剧。金融体制改革不推进,无法从根本上创造人民币回流机制。没有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使用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三,从人民币区域化合作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途径。李晓,丁一兵(2003)通过对现存国际货币制度的考察分析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体制的发展现状以及缺陷,指出在构建东亚地区区域货币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存在极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有在现阶段东亚各国与各地区应当循序渐进的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采取区域层次的货币金融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稳定的金融环境的结论。陈雨露(2005)通过对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状况进行考察后认为,人民币在附近区域的自发流通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现在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一种国际性货币。我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并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等各种方式多层次多方面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胡晓炼(2006)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逐步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目标,当前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周元元(2008)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民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条件已经成熟,货币区域化将有利于整个区域的金融稳定和供应,并以国际一般经验为借鉴阐述了在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员陈全庚指出: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与教训,采取逐步转变的方式,分步实施。陈莉(2008)总结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和结论并加以创新型整合后得出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路径一览表(如表1所示)。高海红、余永定(2010)从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三个主要因素:利率、汇率和财富效应出发,认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规模十分有限,仅处于起始阶段,但为了改革当前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我国需要积极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其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一个平衡因素,而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表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阶段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国际化方向 人民币自由化 人民币区域化获亚洲化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化进程 成为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次区域货币 成为亚洲主导货币 成为世界货币

经济总量 GDP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 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GDP与美国相当

主导力量 市场力量主导 市场和政府力量主导 政府力量主导

国际化渠道 边境贸易和人员往来 区域经济合作 跨区域贸易和投资

货币职能 贸易中计价、支付、结算手段 国际投资和市场交易工具 国际储备和市场干预手段

国际市场外汇篇(7)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主张和反对在中国进行外汇期货业务的人都有。在1995年以前,曾经部分开放过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但由于当时管理粗放,技术条件有限,在实际经营中,经济商欺诈客户,不将客户的开仓和平仓报给国际外汇交易市场等现象时有所见,因而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这些业务都被取消和禁止。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节节攀高,特别是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以来,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问题再度凸显,相应地,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的呼声也逐渐高涨。但是目前反对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的人也很多,其主要理由是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在中国开展外汇期货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其实无论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当是需求。其次是外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能否有效发挥其避险以及降低资金成本的功能。有市场需求,外汇期货市场才有开放的必要,开放后的外汇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作用才可以继续发展。

我国企业和银行是否有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情况

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82亿美元,增长39.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增长较快(见表1)。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额在迅速增加且增速超过了美国。同时,美元的强势地位在相对衰落。这样一来,外贸结算中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比例相对下降,而以欧元等为计价单位的比例会上升。现在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近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制度消除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波动,但却不能消除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目前的进出口状况表明我国进出口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在增大。

我国外汇储备与存贷状况

据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显示,截止2004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4706.39亿美元。其中美元占据一半多。截止2003年报11月,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存款余额为1505亿美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余额达538亿美元,而储蓄存款余额则为861亿美元。同时,至11月末,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贷款余额为1306亿美元。从2002年初起,美元大幅贬值对于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与存贷额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与存贷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和银行有归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外汇期货在我国是否有需求

我国外汇现货交易的情况

我国外汇交易在市场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客户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二是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和外汇指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据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交易统计表的统计数据,2004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共123个交易日,四种交易货币总成交量为793.19亿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590.75)增长34%。(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我国外汇交易量涨幅明显,尤其是对港币与日元。但是交易量最大的美元,其汇率变化幅度却是微小的。

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目前国内市场惟一的保值工具。所谓“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办理结汇或售汇。通过办理这项业务,境内机构可以在涉及外汇资金的投资、融资以及国际结算等经营活动中达到“避险保值”的目的。

但由于对国际汇市变动的方向可预见性差和美元对人民币汇价的相对稳定的原因,我国的远期结汇业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保值作用。

我国目前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外汇现货市场和远期结售汇业务来看,我国的外汇市场至今发展仍不成熟,缺点包括:第一,外汇市场组织体系不健全。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完整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包括央行、外汇银行、客户(企业、个人)和外汇经纪人,而我国目前外汇市场上实际只有两个主体:央行和外汇银行,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经纪人。第二,在交易性质上,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仅是一个与现行外汇制度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不具有现代外汇市场所具有的金融性。第三,从市场公平上看,由于实行银行结售汇业务,企业贸易和非贸易项下的外汇需卖给银行,因此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第四,从对外联系上看,我国的外汇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上是隔离的,因而对国际汇市的变动预见性较差。

外汇期货的意义与特征

外汇期货是指在有形的交易市场,通过结算所(Clearing House)的下属成员清算公司(Clearing Firm)或经纪人,根据成交单位、交割时间标准化的原则,按市场价格购买与出卖远期外汇的一种业务。

外汇期货的特点在于:

外汇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货币必须为特定的国际性货币,例如英磅、美元等硬通货。

买卖双方须通过指定交易所以公开喊价的方式进行交易。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不同,买卖双方必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如IMM)进行交易;交易所为保障每位参与者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采用公开喊价的方式进行期货交易。同时,买卖双方必须委托经济人才能在交易所内买卖,因此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匿名保密的效果。

成交合约标准化是期货市场与远期市场的另一种重要区分。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交易数量标准化――每一份外汇合约都由交易所规定标准交易单位。例如,英磅期货合约的交易单位为每份25,000英磅交易时,参与者只需告诉经纪人需要买入或卖出多少份即可;交割日期标准化――国际货币市场所有外汇期货合约的交割日期都是以3月,6月,9月,12月作循环,且交割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为该月的交割日。

最小价格波动幅度。国际货币市场对每一种外汇期货报价的最小幅度都作了规定。在交易场内,经纪人所作的出价或叫价值只能是最小波动幅度的倍数。

清算中心与保证金制度。到期交割需通过清算中心进行,且清算中心有保证买卖双方履行契约的义务。保证金是指在进行期货交易时,期货交易者为了确保合约如期、正常履行而在交易所指定的账户中存入的款项,作为履行合约的财力保证。

标准化的合约减少了因对合约内容的疑义而产生的贸易争端。对交易者匿名保密,可以保护进出口商的商业机密。同时,清算中心与保证金制度,可以确保双方履约的能力,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

从外汇期货市场的意义与特征来看,在我国设立外汇期货市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外汇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可以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的组织体系、加强我国外汇市场同国际外汇市场的联系,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但是人民币不是国际性货币,因而不能直接进行人民币对外币的期货交易。

外汇期货市场一旦建立,能否发挥作用

外汇期货的功能

外汇期货作为期货的一种,主要有两种功能:价格发现与避险。

价格发现

价格发现的意思是透过期货市场去了解未来现货的价格。买卖期货合约是双方同意在未来某个时点以目前决定的价格进行交易,因此期货价格和人们预期在交割时的现货价格必定有关,而且精确性往往比其他预测方法要高。若人们可以预期未来的价格,那么在作消费或投资时可以考虑更周到,决策结果可以更有效益。

利用期货价格估计未来现货价格是否有效,则取决于估计的精确性。由于期货交易是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的,而交易所作为一种有组织、规范化的统一市场,集中了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价格,它基本反映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

避险

避险的基本概念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规避价格变化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外汇期货市场可以规避各种因汇率变动所产生的风险。一般而言,有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两种。交易风险是指涉及实际交易将一货币转换成另一货币时发生的外汇风险。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一种货币转换之另一种货币因汇率变动造成资产或负债值改变的风险,此时没有实际的外汇交易,称之为换算风险。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通货膨胀率、利率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预期因素、中央银行的干预、政策差异、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的汇率政策及特点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汇率并轨,建立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的特点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前一天的汇价,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通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国际市场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套算出人民币对其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该汇率是当日各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外汇与人民币买卖的交易基准汇率。

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一直稳定在1:8.27左右,同时我国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不平衡,因此人民币汇率实际上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政策。

调节汇率的方法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和行政手段。汇率并轨后,国家成立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室,及时吞吐外汇和人民币,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我国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政策以及各种法规制度,调节和监控外汇市场,使其有序地、规范地运行、必要时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确保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实行限额比例管理。央行规定,各外汇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超过其高限比例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而在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降低到其低限比例以下时,则应及时从银行间外汇市场购入补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水平和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一定能发挥出来。它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与国际货币市场的联系,才能对未来价格做出精确的估计。而我国目前远期外汇市场的汇率走势预测都存在很大误差。

避险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国际性货币。我国居民经常进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兑换,但由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得我国居民的避险意识不强。

结论

我国目前企业与银行有利用外汇期货市场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汇率政策和外汇市场的缺陷,虽然可以建立外汇期货市场,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有两个方案来建立我国的外汇期货市场:

一种是像当年台湾建立股指期货市场一样,先开放国内投资者从事国外的外汇期货交易,然后再建立国内的外汇期货市场。可以在国内设立外汇期货经纪商,国内的居民可以通过国内外汇期货经纪商的交易通道在国外外汇期货市场从事外币对外币的外汇期货交易。等到我国完全开始实行浮动汇率政策,人民币具有国际性货币性质后,再开放国内外汇期货市场。那时,我国的外汇期货经纪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同时居民的避险意识也增强了,这样外汇期货市场的功能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种方案是现在经常被讨论的:先进行国内企业、居民、机构外币对外币的期货交易,来套期保值。在操作上,与国际主要期货市场进行合作和联网,做国际外汇期货市场的一部分,以获得经验,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后,再放开人民币与其他外币的期货交易。

导师简介:

刘瑞华,男,生于1960年6月15日。1982年毕业于经济系。于1984年获得同校的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诺斯教授指导之下完成博士论文《财产权与政府收入:台湾的研究》(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Revenue:A Study of Taiwan’s Land Reform)。于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学位。自1990年起任教于国立清华大学经济系迄今。现任国立清华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参考资料:

1.Robert W.Kolb原著,张竣杰编译,《期货与选择权――概念及应用》,学富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2.李玲,《外汇远期交易中行5年起落 外管局促配套改革》,《财经时报》记者专栏

3.石成,《我国外汇期货市场开发可行性之市场面分析》

4.简淑绮,《从台湾外汇管理制度之演进看中国外汇制度之未来可能发展》,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3.11

5.刘玉操,《国际金融实务》,东北财大出版社,2001

国际市场外汇篇(8)

(一)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融通至少涉及到两种货币,而不同的货币对不同的国家形成购买力,这就要求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使购买行为得以实现,而这种兑换就是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的。

(二)提供资金融通

外汇市场向国际间的交易者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外汇的存贷款业务集中了各国的社会闲置资金,从而能够调剂余缺,加快资本周转。(三)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市场机制在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下,外汇汇率基本上是平稳的,因而就不会形成外汇保值和投机的需要及可能。而浮动汇率下,外汇市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汇市场的存在既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规避外汇风险的场所,又为投机者提供了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的机会。

二、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市场不稳定

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交易员必须进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买卖,银行间市场具有集中、有形的特征。这种市场形态常见中央银行居绝对主导地位,采用竞价交易的外汇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集中交易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交易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容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易主体的需要等。与集中交易相对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本外币的集中清算,承担清算风险。随着未来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走向浮动汇率制以后交易主体及其外汇头寸都将迅速增多,一些实力较弱的交易主体可能因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陷入危机。此外,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人民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由该中心承担清算风险,实际上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风险,这导致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约束,可能进行大量的高风险交易。其结果,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外汇市场风险大

从现行市场运作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运作体制不健全,使企业和银行都丧失了防范市场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的意识的能力,同时外汇市场也没有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防范汇率风险的手段。这使得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诱发汇率系境性风险。二是集中清算方式可能引起的资金清算风险。随着市场容量扩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容量及经济复杂程度的增加,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加,由于市场自律机构不完善,参与者仍没有完全自行承担资金清算风险。

(三)市场监管不完善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初期,确立了市场运作体系、调控体系与管理体系三权分立的格局,这种分工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致诸多不便。动作系统的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设在上海,并对分中心实行业务领导,监管当局因此无法监测到整体市场的运作,也不能监测到交易中心为其自身利益对分中心及交易系统而采取的不合规行为,监管显得鞭长。而外管局目前的监管手段仅凭事后报告制度,而不能做到事先防范。同样,央行的操作也游离于制度政策目标的管理部门以外,操作部门由于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分析与把握,缺乏管理部门具体指标要求与判断,操作易带盲目性,而管理部门的意图可能也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外汇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国际市场外汇篇(9)

(一)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融通至少涉及到两种货币,而不同的货币对不同的国家形成购买力,这就要求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使购买行为得以实现,而这种兑换就是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的。

(二)提供资金融通

外汇市场向国际间的交易者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外汇的存贷款业务集中了各国的社会闲置资金,从而能够调剂余缺,加快资本周转。(三)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市场机制在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下,外汇汇率基本上是平稳的,因而就不会形成外汇保值和投机的需要及可能。而浮动汇率下,外汇市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汇市场的存在既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规避外汇风险的场所,又为投机者提供了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的机会。

二、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市场不稳定

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交易员必须进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买卖,银行间市场具有集中、有形的特征。这种市场形态常见中央银行居绝对主导地位,采用竞价交易的外汇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集中交易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交易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容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易主体的需要等。与集中交易相对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本外币的集中清算,承担清算风险。随着未来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走向浮动汇率制以后交易主体及其外汇头寸都将迅速增多,一些实力较弱的交易主体可能因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陷入危机。此外,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人民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由该中心承担清算风险,实际上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风险,这导致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约束,可能进行大量的高风险交易。其结果,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外汇市场风险大

从现行市场运作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运作体制不健全,使企业和银行都丧失了防范市场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的意识的能力,同时外汇市场也没有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防范汇率风险的手段。这使得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诱发汇率系境性风险。二是集中清算方式可能引起的资金清算风险。随着市场容量扩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容量及经济复杂程度的增加,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加,由于市场自律机构不完善,参与者仍没有完全自行承担资金清算风险。

(三)市场监管不完善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初期,确立了市场运作体系、调控体系与管理体系三权分立的格局,这种分工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致诸多不便。动作系统的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设在上海,并对分中心实行业务领导,监管当局因此无法监测到整体市场的运作,也不能监测到交易中心为其自身利益对分中心及交易系统而采取的不合规行为,监管显得鞭长。而外管局目前的监管手段仅凭事后报告制度,而不能做到事先防范。同样,央行的操作也游离于制度政策目标的管理部门以外,操作部门由于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分析与把握,缺乏管理部门具体指标要求与判断,操作易带盲目性,而管理部门的意图可能也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外汇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国际市场外汇篇(10)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2-0051-04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此可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到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

货币的国际化需要货币发行国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拥有足够的流动性,从而使投资和交易更为便捷,同时也需要该国的金融市场拥有充足的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这样货币的结算、交易和储备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由于货币的贸易需求、交易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是货币最主要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反映出来。本文在简单介绍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后,介绍和分析人民币在今后十几年国际化到一定程度时外汇市场及其主要产品应该具有的规模。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人民币外汇市场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第二部分预测到2020年时中国外汇市场,外汇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应该达到的规模;第三部分介绍外汇市场风险管控工具和场所的提供;第四部分介绍“筑坝建闸”,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总结。

一、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地位及其比较

外汇市场主要以柜台交易为主,因此不能获得准确的年度数据。全球关于外汇市场最具权威的数据是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公布的当年4月的日均数据,目前可以获得的最新数据是2007年数据。表1给出了1992年到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的日均成交金额占比分布。由于每笔外汇交易中涉及两种货币,所以每年各货币比例的总和为200%,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全球四大主要国家储备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总份额,我们可以看到,2001年该比重高达8成左右,2007年持续下降到77.4%;如果加上瑞士法郎,五大国际货币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从2001年85.0%下降到了2007年的80.8%。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占比仅仅为0.25%,这与该年我国GDP全球占比6.2%极不相称,说明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表2给出了2007年世界主要货币外汇全球交易占比和相应的国家或地区GDP全球占比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除欧元外其他4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外汇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皆超过了其相应的GDP比重,瑞士法郎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比更超过其GDP全球占比的325%。

从表2还可以看出,7种主要国家和地区货币中除加元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额占比皆显著超过了其GDP的全球占比,其币甚至超出其GDP全球占比的350%,为7种货币之首,显示出了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元外汇交易/GDP占比为216.7%,略微低于澳元的223.3%,表明澳元和新币在亚太地区地位突出。7国货币外汇交易总量占比/GDP占比高于5种主要国际货币,说明近年来该7种货币外汇市场发展迅速。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世界上6个主要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外汇交易量全球占比均低于其GDP全球占比。表2最后一行“后4币”指表1中最后4种货币,也就是国际媒体通常称为“金砖四国”的4种货币,2007年该4种货币外汇交易总额仅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1.2%,比4国同年GDP总量的全球占比低12个百分点。从外汇交易占比与GDP占比之间的比率来看,表2中全球18个主要货币中人民币最低,仅为4.0%,不到倒数第二巴西雷亚尔8.3%的一半,仅略微超过印度卢比15.9%的四分之一,不到墨西哥比索的十分之一。

这些数字表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的距离,而且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显著的距离。要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我们还有相当巨大的任务要完成。

二、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及相应外汇市场发展需求

没有活跃的外汇市场,那么货币的结算、交易以及储备的功能都将难以充分发挥。虽然我们可以确认到2020年人民币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我们却难以准确计算出届时人民币占国际储备的比例。本文我们用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占比与中国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设来估算届时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

(一)主要假设

表2给出的2007年18种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占比与其GDP占比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货币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国际化程度。我们根据到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占比与中国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设来估算届时人民币外汇市场及其主要市场的规模和相应的年均增长率。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4.0%上升到了7.2%,年均上升0.64个百分点。假设从2009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世界占比年均增长0.5%,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应该在12%左右。利用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的全球外汇市场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从1989年到2001年、1992年到2004年和1995年到2007年的三个12年内国际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7.2%和8.6%。2004年到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杠杆过高和投机性过强,增长率显著超过之前任何一个三年的时间段,而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定会对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所以我们假设从2007年到2020年国际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992年到2004年7.2%的水平较为合适,这样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出2020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7.9万亿美元。假设从2007年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在30%到110%之间,那么可以根据如上合理假设计算出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总规模以及从2007年至2020年13年间应该达到的年均增长率。表3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二)主要结果

表3显示,即使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率仅为30%(相当于2007年韩国的水平,见表2),那么到2020年,人

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也将超过7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0.4%;如果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能够达到50%(比2007年墨西哥的比例高出近10%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将接近12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5.6%。如上两种假设条件下,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将超过瑞士法郎仅次于英镑,排名第五,介于国际储备货币的边沿。

如果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率能够达到70%(相当于表2中2007年欧元的水平,因为欧元的国际化程度还没有充分发挥),那么到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60万亿美元,从2007年到2020年,外汇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该为39.2%,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占比将超过日元水平仅次于欧元,排名第三,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因此,从2007年到2020年的13年时间内,如果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达到30%到70%的水平,那么外汇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应该介于30%到40%之间。

(三)风险管控工具和场所的提供

风险对冲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交易的重要需求之一。上文我们着重介绍了传统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即外汇远期和互换。其他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基于利率、股票和商品及其指数的各类远期、互换、期权、互换期权等,其中有些产品,如信用违约掉期,确实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他一些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内由于投机性过高也曾导致交易过度活跃的问题出现。但是场内衍生产品,即交易所交易的金融期货和期权在金融危机前后全球范围内却没有发生任何严重问题。表明场内衍生产品的市场功能和风险防范能力还是无可否认的。

由于不同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常常在程度上会出现差异,甚至在方向上都可能出现不同,这样,这些市场参与者就会通过场内期货或者期权来对冲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使风险可以通过这些风险管理工具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散”或者“分配”。任何现货市场反映的只是即期的供求关系,而对未来的供求关系难以很好反映。期货市场反映各类市场未来的供求关系,市场参与者通过用资金“投票”确定未来价格、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任何机制也难以提供更好的此类市场信息。同时,期权市场反应各类市场另外一种未来的信息,市场参与者通过用资金“投票”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价格、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的不定性,该种信息是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其他任何市场也不能提供的。这些信息对风险管理必不可少。所以,期货和期权是金融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产品。

经过了十几年的探讨和实践,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有了可喜的成就。2008年全国商品期货成交金额首次超过70万亿元,相当于同年我国GDP的239.2%,对商品市场套期保值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重要的商品期货如原油期货和金融期货仍然缺位,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期货这些国际市场上常见的金融产品在我国仍然没有登场,各类期权更是缺位。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这些市场也应该逐步推出并逐渐完善。

(四)“筑坝建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

对1960年到2007年之间181个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的实证研究(Reinhart and Reinhart,2008)表明,跨境资本“首先流入新兴国家,然后逆转、撤出,给这些国家带来了艰难的调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资金流动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冲击仍然历历在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况更是如此。余永定(2009)曾指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自由流出,由于市场很小,国内资本市场将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资本市场还是不够发达,金融深化程度太浅、市场容量太小,经不起资金流入流出的巨大冲击。”

早在2008年5月,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之前,副总理就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方式,完善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2008年陆家嘴论坛主题演讲)。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采用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后,跨境资金流动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而且今后资本项目每放开一个领域,跨境资金流动同样也会增加一个渠道。在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中国资本项目将逐渐实现开放,此时如果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没有到位,这种放开的渠道将对未放开的渠道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使还未开放的资本项目的管制效果下降。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而且还要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使我国金融体系以至宏观经济少受外来因素的冲击。

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体系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系统。在当前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初,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跨境资金如何流入和流出中国的方式、方法及其相应的流动规模进行深入、系统和扎实的研究非常必要。这是因为如果对新的渠道开通之前的情况都做不到心中有数,防范到位,那么在更多的流动渠道开通之后,问题势必更加复杂,防范也一定会更加困难。

国际市场外汇篇(11)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普遍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据证券部门有关专家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

3.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和国家宏观调控

近几年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率。1998年底取消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到银行结售汇体系中后,彻底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外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汇率方面比较符合国际规范。二是有效保证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统一的中国外汇市场,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地区和银行之间合理流动,可以及时解决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头寸的不平衡。据统计,在1998年12月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后的1999、200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成交*0多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外汇市场的彻底统一,使外汇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平抑汇价,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

在中国长期的“入世”谈判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国若想参加该组织,除了在工业、农业、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向组织内的成员国敞开大门和作出减让外,而且在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服务业方面也要向该组织的成员国开放。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为了配合“人世”谈判,积极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不断放宽外资银行设置的标准、地域及业务范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基本满意。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新批外资银行机构达70余家,相当于前15年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总量(132家)的1/2。

5.为监测、预警中国

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于1996年起建立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信息的做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即采用了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步申报与定期申报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业统计的弊端,从而保证了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质量。特别是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等四项申报内容后,使得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基本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生的一切外汇收支。进一步讲,从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产品框架看,它不仅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为日后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编制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币种等分类进行划分的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外债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核对及必要的信息。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完善,其监测、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爆发危机国家、地区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申报体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经常帐户收支、资本和金融帐户收支、外债情况、外汇储备变化等情况,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向中国政府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为政府制定预防和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服务。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网站提供的1997年和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这二年中,中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分别获得了416。88亿美元和466.13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2.57亿美元和454.63亿美元,外债余额分别为1309.6亿美元和14*.4亿美元,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20%),外汇储备余额分别为1399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处乱不惊,应对措施得当,与新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提供的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它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击逃汇、骗汇、非法买卖外汇及鼓励出口、利用外资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同时也为外汇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1998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其他部委制定出台的《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为例,就起到了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巨大作用。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预期转变,资本流出的动机增强,黑市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一升再升。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出于走私、骗税等目的,想方设法骗购外汇,非法截留、转移和买卖外汇,使中国外汇收支形势变得趋紧。1998年1―7月,中国外贸顺差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40亿美元,但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7亿美元,“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而用于支付走私款的骗购外汇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法走私活动的蔓延,干扰了国内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不良形势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打击骗汇、逃汇、套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法规,一方面依法会同有关部委对进口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多种手法的骗汇行为进行了追查,期间共查出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高达110亿美元。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法规和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骗汇、逃汇、套汇及非法买卖外汇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外汇收支的稳定。199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开始恢复正常增长,1999年全年增加了97亿美元,到200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655.74亿美元,从基本面上保证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三、今后改革取向

1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虽然汇兑制度不直接在WTO协议之内,但加入WTO事实上会产生部分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成熟的时候,一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中国今后的外汇管理方针应该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大致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1)在长期资本流动方面,可先放松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包括外商来华投资和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然后逐步放松对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汇兑限制。其中股票交易的限制可以先行放宽,而带有衍生产品性质的交易应当最后解除限制。(2)在短期资本流动方面,对贸易融资可以较早地解除限制,对于短期资本交易应最后解除限制。(3)针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如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考虑到自然人和企业的资本交易流量相对有限,可以先放松对他们的汇兑限制,最后解除对银行、投资基金用于贷款和投资的汇兑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他配套改革必须加紧进行,如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形成合理汇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监管和调控能力,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动风险;加快中国工农业改革,保持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氛围等等。

2.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中国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外汇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方面。目前中国可以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结汇比例。此比例可以依据外汇储备量的增减进行调节,结汇比例越低,则意愿结汇程度越高。第二层次,外汇银行根据国家公布的结汇比列,对国内企业的每一笔贸易、非贸易外汇收入进行按比列结汇。第三层次,批准所有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帐户内外汇可以用于进口支付、临时结汇、进入外汇市场,或进行外汇远期买卖、期权交易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中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当然,今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

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结汇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结汇制度将会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中国外汇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在交易性质上,中国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汇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从市场公平上看,现行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主要是指强制性的银行结汇制);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单一偏少。目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的即期交易,缺乏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其他交易品种;从市场形式上看,只是交易所形成的有形市场,而非现代无形市场形态;从对外交流上看,与国际外?亡市场基本隔离。由于现阶段中国外汇市场存在上述种种不足,结果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难于形成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经常被动人市干预、敞口收购溢出外汇,不利于提高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等等。所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三是丰富外汇交易内容和品种,开办欧元等币种买卖,满足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外汇资产多币种构成的需求。另外,可根据国际市场惯例和中国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实际需要,开办远期外汇交易。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在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应尽量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行政控制,允许其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双向平准基金的办法,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短期汇率,在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目标区范围内。五是推进市场的无形化建设,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要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国际电子经纪的发展,使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著名的国际外汇市场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4.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呈现全方位态势。按照中国与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在今后的5年内,中国将向外国金融业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银行业方面,协议明确规定,“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业务,同时取消地区和客户限制。”因此,从外汇管理角度考虑,目前必须加快研究开放银行业的问题。这主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申办外资银行或分行,须在提交设立申请前一年末总资产不得少于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在华最低注册资本要为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另外申请手续繁琐、批复时间较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银行来华申办银行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中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应适当降低外国银行的资产要求,并简化申办手续,限期内批复。二是尽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2001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在今后4年内分5批向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全部放开。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其提供零售业务。因此,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按照国家的承诺,尽快贯彻落实,认真布署实施,按照人民币企业存款业务――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放顺序,尽快向在华的所有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让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三是努力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人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健全监管法规体系,确保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质量,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5.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