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市场供应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02

市场供应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篇(1)

一、春节市场供应准备情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今年市区各大商场、超市、专业店、批发市场等商贸企业十分重视春节市场供应工作,准备充分,货源充足,品种齐全,档次结构更趋合理,商品价格有涨有跌,节日市场供应将呈现货足质优、繁荣有序的良好局面。

一是货源提前落实,储备、供应量增加。

商家历来十分重视春节销售旺季,未雨绸缪,精心组织安排,货源提前落实。为防止雨雪天气、运输繁忙等造成供货脱节,扩大仓库囤货面积,增加了粮油、猪肉等副食品的储备供应。如大润发为保障节日供应临时新增了7500平方米的仓库租用面积,主要储备粮油等节日商品,货源十分充裕。目前库存大米可供 3天、库存油可供20天左右。总公司在苏州建有配送基地,统一配货,并落实了运输的保障措施;时代超市北阁店新增了1500平方米仓库租用面积,储备粮油酒糖果等节日物资,另外储备了30吨冷藏猪肉。

1 2 3 4 5 61 2 3 4 5 6

二是物价总体稳定,部分商品价格有涨有跌。

工业品价格总体保持平稳。穿着类价格有升有降,黄金珠宝类价格同比有所上涨,家电类中空调价格同比有所上升,彩电尤其是液晶等平板彩电降幅较大。年终几家家电大卖场都在搞活动,将价格降到最低,做大销量,靠厂家返利。

1 2 3 4 5 6

三是促销趋于理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春节前,各大商场超市紧抓商机,布置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促销活动,突出喜庆氛围、人性化消费的特色,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节日氛围已经显现。

据调查了解,现在消费者更加成熟,购物冷静、理智,文峰大世界、百货大楼、金鹰国际等各大商家促销也更趋理性,从自身效益出发,春节期间不会搞大幅度降价让利等大型促销活动,但购物送礼品、部分换季商品打折等小型促销活动不断,形式多样,贯穿节日前后,并更加重视服务质量与信誉,营造良好的节日消费环境和氛围。文峰大世界在大门立柱上张贴了“讲文明,有礼貌,重服务,打造文明和谐新南通;重商德,守商誉,铸商魂,塑造满意工程新形象”的大幅对联,突出了文峰人的服务理念。通润发、家乐福、时代超市、麦德龙、易初莲花、新一佳等大型超市纷纷开展购物积点返利、抽奖送礼等促销活动喜迎春节,时代超市北阁店还开展了代客加工香肠、腌咸肉等便民服务。

二、春节市场监管举措

为确保全市人民欢度元旦、春节两大节日,我市各职能部门整体联动,从市场供应到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全力保障供应。

在粮油供应方面,市粮食局加强了市级储备粮、油的管理,加快了储备粮入库进度,确保应急供应实物保障;加强了粮油市场的监测,完善粮食应急保供预案,提高应对能力;加大了粮食区域产销合作,填补我市缺口粮源;加强对保供对象的调查,确保特殊群体的粮油供应。开展了特困粮油实物帮扶。

1 2 3 4 5 6

在猪肉等副食品供应方面,市经贸委采取了六条措施:一是下发了《关于做好20**年元旦、春节市场供应工作的通知》,并及时转发省经贸委关于转发《商务部关于做好20**年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和各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高度重视节日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工作,精心组织货源,丰富节日市场供应;二是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屠宰企业多调入生猪满足市场供应;三是充分发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挥现代流通商业网点的作用,强化批发市场、大型生鲜超市“猪肉”的储备和供应能力优势,积极组织家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副食品满足市场供应;四是强化对储备生猪(猪肉)的监管,在当地生猪屠宰管理部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市有关部门加大巡查力度,保障储备生猪(猪肉)的存栏(库存)数量,做好应急准备;五是加强对节日供应和市场变化情况的监测分析。从20**年7月以来一直坚持粮、油、肉、蛋、蔬菜、水产品、水果等生活必需品网上日报、监测制度,主要副食品市场供应监测周报制度,并通过XX市人民广播电台每周向市民XX市商务天气预报。建立和完善市场异常波动监测预警系统,适时组织调控,维护市场稳定;六是继续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做好大专院校学生食堂的副食品供应工作。

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继续在全市开展放心消费活动,开展猪肉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卫生、工商、农业、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开展生猪屠宰加工行业的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等违法行为。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处违法违规行为。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证市民食肉安全。

1 2 3 4 5 6

市场供应分析篇(2)

2007年-2008年的粮价飙升,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热点。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概念。2010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耕地面积数据为18.26亿亩,与1996年全国耕地普查数据相比较,下降了1.24亿亩。

从国土资源部统计的数据看,2001年以来全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的建国至2008年的全国耕地,1957年达到最高值16.77亿亩,1995年14.25亿亩,减少2.52亿亩,降幅15%。

1996年全国耕地普查对耕地面积数据的计量单位和统计口径标准化,对耕地的概念和口径范围也实行了统一标准,将北方宽二米、南方宽一米以下的沟、渠、路、田梗面积新纳入耕地面积统计范围,由此增加面积5.26亿亩至19.5亿亩(国家统计局数据),增幅高达36.92%。实际耕地面积其实仍然为14.25亿亩。自此后,全国耕地面积统计使用此标准,1996年为19.5亿亩,2008年18.26亿亩,12年间累计减少1.24亿亩。

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01年耕地面积为19.14亿亩,2008年下降到了18.26亿亩,减少0.88亿亩,降幅4.6%。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厂房、城市建设等占用大量耕地。从财政部公布的耕地占用税上,也可以看到,近年来,耕地占用呈加速增长态势。耕地占用税2002年以来基本上都是两位数以上的增幅,2008年和09年分别100%和70%的增幅。

自2007年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城市建设等占用的耕地,用其他性质的土地进行置换,虽然耕地总量未下降,但土地质量下降,土地产出量和产出价值均与良田相差较远。

近10年来,经济发展推动耕地需求的变换,2009年4万亿砸下来后,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目前来看,经济发展由高增长到调结构,地方债务问题突出等,都会约束耕地的非农需求增长速度。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概念,以及推动土地确权登记,未来在制度的推动下,耕地面积有增加的空间,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诱发时间。从历史数据看,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缓慢的过程,而制度的变化,非要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激发,才能有革命性的转变。所以,耕地减少的趋势短期内难于解决的,或许只有出现“粮食危机”,才会真的激发对现有的有潜质的耕地开发转化。

二、粮食产出及作物种植结构

据悉,耕地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在2004年以前,耕地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同向变化,2004年以后,反向变化。从统计的数据看,2003年以前,耕地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相关性高达0.93,具有正的强相关性。2004-2008年,耕地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相关性为-0.97,负的强相关性。

2000年以来,在粮食收购政策和农民生产营收上,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南方地区的早籼稻、小麦和玉米均退出了保护价收购,早籼稻种植面积锐减,双季稻改单季稻种植。粮食库存高企,去库存的过程中,粮价下跌,进一步削减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而2001年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种粮不再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作物种植的积极性,也就降下来了。

2004年以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临时收储政策陆续出台。农产品价格经过几年的沉寂后,供应吃紧,价格亦止跌回升。有了政策价格兜底,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开始提高。粮食作物中,有政策兜底的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的面积占比逐步提高,产量占比亦提高。

1990-2003年,三大主粮面积占粮食面积比重73%-75%,2003年占比73%,2012年占比80%。2003年产量占比84%。1990-2003年三大谷物产量占粮食比84-87%,2004年占比84%,2012年占比90%。耕地作物结构进行调整,一是向政策保护价的农产品靠拢;二是向高产作物看齐;三是向市场需求的方向靠拢;四是放开进口的品种面积占比下降。稻谷小麦属于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的品种,由于口粮需求比较稳定,稻谷和小麦价格相对其它农产品波动幅度较小,农户种植稻谷小麦的面积略有增加,较玉米增幅小。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大粮仓,近年来,玉米有临储政策支持,高产玉米对低产大豆面积的替代非常明显,玉米面积在粮食中占比自2000年的21%提升至2012年的31%。蛋白饲料需求增长刺激了玉米面积增加,对食糖的需求刺激了甘蔗种植面积。油脂的需求的释放油料面积的增长,随着油脂需求增速放缓,油料种植面积亦徘徊不前。而其他传统杂粮,如高粱、谷子等需求减少,种植面积大幅度削减,面积分别从1949年13000万亩至2012年约1000万亩。与玉米需求增加相同的是,豆粕的需求扩张更为迅猛,但由于大豆市场的放开,大豆需求转向了更具比较优势的国际市场,致使国内大豆面积未因需求增加而增长。

我国粮食单产变化总体上是在增加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粮食单产提高的增速在放缓。近年来的城市扩张等过程中,良田置换为新开垦的土地,影响了单产的提高。1949年粮食单产68.62公斤/亩,1965年108公斤/亩,1979年185公斤/亩,到1990年单产262公斤/亩,1998年300公斤/亩,2011年353公斤/亩。

与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及单产提高相适应,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加,2004年粮食总产量4.64亿吨,2012年达到5.9亿吨,增加1.26亿吨。其中玉米于2012年超越稻谷,成为第一大粮食品种,10年间产量累计增长7783万吨至20812万吨,增幅60%。稻谷产量10年间累计增加2520至20429万吨,增幅14%。小麦产量10年间累计增加2862万吨至12058万吨,增幅31%。

三、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产量受到较大冲击

1、自然灾害的历史情况及其影响,不同类别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

自然灾害主要分为旱灾、洪涝、低温、风雹和台风,其中旱灾影响面积最大,占自然灾害作物受灾面积的比重常年在50%左右,对产量影响大;其次是洪涝灾害,占受灾面积占比约25%。其余灾害主要为风雹和低温。

从统计的历年情况看,旱灾严重的年份,粮食单产受到的影响大,其次是洪涝灾害。如2007年干旱致玉米单产下降3%,2009年夏季东北干旱,致使玉米单产同比下滑5.3%,2010年早籼稻主产区多雨洪涝,早籼稻单产减4.8%。其他灾害如风雹低温等,受灾区域一般较为集中,相对的对整体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及干旱和洪涝灾害。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国内自然灾害亦高发期。2000年、2001年、2003年、2007年、2009年的干旱。1998年、2010年的洪涝灾害。基本上,全国都风调雨顺的年份比较少见。但应该关注到的客观事实,即受灾面积近10年来,总体上是在下降的。

自然灾害频发,确实会对农产品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动辄10%,甚至20-30%的减产幅度相比,国内个别粮食品种达到10%的单产降幅,基本上达到极限了。

据悉,近10年来,国内粮食单产波动幅度都在10%以内,单一年度受灾减产幅度最大的粮食品种为玉米,减幅5%。其他作物品种单产受灾影响大于粮食品种,2007年大豆受灾减产10.33%,2002年油菜籽减幅度7.5%。

四、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形势分析及前景

农产品供应包括库存、产量及进口量。分析农产品时,产量是最受瞩目的要素。对于油脂粕类产品,进口和库存是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对于稻谷小麦和玉米,随着国内产品成为全球价格高地,进口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然,虽然国内谷物库存要素也不应忽视,库存是调节供应的重要成分。

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内农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的进程中,只是品种间有所分化。2012年粮食产量与2003年相比,增加1.59亿吨至5.90亿吨,增幅37%,其中稻谷玉米小麦三大谷物产量增加1.7亿吨至5.33亿吨,增幅46.8%;而大豆产量相2003年则下降较多,2012年大豆产量较之03年减少358万吨至1181万吨,减幅23%。油料作物2011年产量较03年增加496万吨至3307万吨,增幅17%。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增加较多,而其他作物增长速度较慢,大豆产量甚至出现下滑。

但是水稻、小麦、玉米单产年均增长率是趋于降低的,这是没有疑议的。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5年稻谷、小麦、玉米这三个品种单产将比2007年增长1.45%、5.9%、15.9%,低于20世纪9 0年代的增长速度。

近十年的需求增长量相比,国内产量是不能满足需求的。豆粕2003年消费量1955万吨,2012年消费5242万吨,增幅168%,年均增长6%。豆油2003年消费量694万吨,至2010年消费量1216万吨,增幅75%,年均增幅8.3%;至2012年消费量为1298万吨,3年累计增幅6.8%,消费增速明显放缓。为满足豆粕和豆油的压榨需求,2012年国内消费大豆744 3万吨,而产量仅有1181万吨。

在国内全力保障主粮安全的背景下,三大谷物作物的供应要靠国内生产来实现,耕地在满足此三大作物的需求增长后,已无多大空间再进行大豆生产的扩张,且三大主粮的单位土地产出价值高于大豆,会挤占大豆面积。美洲地区生产大豆与国内相比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国内大豆的供应向国外转移,2012年,全年进口大豆605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81%,节约国内大豆种植面积4.94亿亩。南美地区大豆面积和产量近年来扩张非常迅速,巴西大豆2012年产量较2003年增加3400万吨至8500万吨,增幅66.7%;阿根廷大豆产量增加2150万吨至5450万吨,增幅65%。南美大豆产量的增长,为国内提供了更多可供进口量。

国内农产品政策价自2009年以来,连续4年大幅度提高,4万亿后的需求扩张致使国内成为全球农产品的价格高地。2012年以来,国内外农产品价差大,吸引了大量的进口。只要价格合适,进口就会涌入国内,这一点在大米、白糖、棉花等品种上表现明显。三大谷物2012年进口量超过1100万吨,同比增加2倍,达到产量的2%。白糖进口292万吨,占国内产量的21%。进口的加入,增加了国内市场供应,拉低市场对价格的预期,放缓需求的节奏。

库存是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库存品种如小麦稻谷玉米等供应可调节性强,而低库存品种如大豆则供应可调节性不及上述品种。三大谷物的库存据估计约为1.5亿吨,库存消费比约30—35%。以小麦为巨,约8000万吨,库存消费比70%。大豆期末库存消费比在15%以内,2012低至6%。谷物库存高,供应相对大豆要稳定。3月23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董事长包克辛就表示,国内粮食库存水平是历史最高的。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粮食库存量超过核定仓容量一倍就是间接说明。

近年来,国内通过大量进口大豆节约耕地及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的模式来提高三大谷物的面积与产出。然而近年来,国内三大谷物种植面积已经到了历史顶峰,单产的增速也在放缓,是否国内粮食产量增长潜力消失殆尽?不尽然。

一是改革红利,对土地作为自有资产而不是租赁物品来管理,种植户会关注资产的长期产出效应,提高对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产出。加强对田间的管理。

二是科技的进步,粮食单产的提高,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稻谷单产位居世界前列。在玉米上,中国也有追赶的潜力与标杆。玉米单产与美国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进步的空间。小麦亦如是。

三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将田地规模化,大块制,增加供应。规模出效应,以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户的热情,现在是规模出效益,种粮大户以粮食为主业,重回精细化管理。土地细碎化到大田,零星生产到规模种植,效益前景好。

五、供应对价格影响

对农产品供应,分为国内供应为主和进口供应为主两大类。稻谷小麦玉米为国内供应品种,国内保障主粮生产安全,政策引导农户种植并保障其最低售价,这类95%以上的消费比重由国内供给,且库存消费比高达30%以上,此类粮食产品供应波动相对较小,价格波动小,尤其是在下跌疲软行情中,容易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牛皮糖行情,如早籼稻、玉米、小麦价格,就围绕政策价小幅度波动。而进口为主要供应渠道的品种,如大豆,其库存低,产量少,供应主要依靠国外,而国外农产品产量的波动性远大于国内,且进出口政策影响大,价格波动大,如2012年的大豆进口价及豆粕价格。

农产品市场价格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在年度内的供应不确定性非常大。价格上涨具备的要素,一类是需求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产量调整跟不上需求增加,长期供不应求而出现的牛市,此类品种有2003开始的玉米生物燃料行情,以及蛋白需求暴增下的豆粕13年牛市行情。第二类是自然灾害出现导致年度内的供应无法满足需求的行情,但极端天气推动的粮价上涨只能从概率学上考虑,如2010年的稻谷减产行情,2012年的大豆减产行情。

市场供应分析篇(3)

新一轮房价调控在《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文件后,市场立即作出了反应。从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0.2%,涨幅均有所回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15.8%和25%,降幅较大。在中央严控政策的高压下,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个别城市也出现了房价下降的个案,成交量大幅跳水,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如何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从供求因素入手分析,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有效性。避免对真正有住房需求的购房者造成伤害,防止回到“一控就死,一放就涨”的不良循环之中。做到既有效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较好地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影响房价过快上涨的供求因素

(一)供给状况

1.居住用地供给不足

土地资源具有天然稀缺性,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住房用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控制的稀缺资源。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依赖“土地财政”,需要通过紧缩土地供应,以提高拍卖价格获得更多地方可支配的财政资金,缺少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的积极性。居住用地价格不断走高,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地王。而在一些地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成为“样子工程”,多选择偏远不便的地段修建;一些城市仅有的经济适用房也被非经适人巧取豪夺。一项对经济适用房居住情况的调查显示,经济适用房小区80%的入住率竟然是靠出租市场撑起来的,不符合条件者取得保障住房的现象普遍存在。

2.房地产开发带有寡头市场的特征

我国2007年出台了不允许单位集资建房政策,为发展房地产商品化和市场化开辟了通途。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足够的融资及运筹能力,因此房地产开发不可能象其他产业那样形成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天然带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保持适度供应不足从而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房地产开发商所惯用的策略。

3.炒房者大量持有并空置加剧供给不足

将房价步步推高的是炒房行为。综合各地调查数据,商品房平均入住率不及50%。炒房者缘于逐利的初衷进入楼市,本属正常现象,如果商品房市场的逐利行为演变成为没有限制的逐利竞技场,就会通过自发性的利益共谋,炒房者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一出相互哄抬、水涨船高的涨价大戏。

住房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增值是完全合理的,自然成为人们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选择。但如果演变成现实中攫取暴利的手段,就如同饮鸠止渴,不仅会缩短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生命周期,加速房地产市场走向衰退,而且畸形的市场将使整个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加,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影响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需求变化

1.城市化发展加快购房需求增加

近20年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数据,每年有约1 500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和集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城市生产建设创造GDP的同时,必然会使得更多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这些人随着工作的稳定必然产生购房需求,而且会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大幅增加。

2.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

改善住房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这种需求是发展房地产市场应首先满足的;否则,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感受度。改善性住房交易应是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一个主要内容。

3.市场游资逐利投资增加

游资如同一股强大的气旋,走到哪里就会在那里掀起风浪。仅温州就有民间资本6 000亿元之多,“温州炒房团”曾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它只是当今中国市场庞大民间资本的代表。出于资本逐利增值的本性,在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在市场规则不够完善的领域就可能操纵市场。游资炒房是我国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状况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房价调控是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房价应不应该调控,其实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房价过快上涨和高房价的危害显而易见。任何暴利对于市场经济都是有害的,会造成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分配不公,诱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下滑。目前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已经产生了令人十分担忧的不良反应。

(一)降低了实体投资的热情,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由于炒作,房市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演变成暴利场,50%的年回报率诱惑着许多辛苦经营获利不足20%的实体经济投资者,把本要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直接造成实体经济投入的不足,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后劲。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加剧,则会严重挫伤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导致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扭曲。不仅对目前恢复经济不利,而且会对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生严重泡沫,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目前炒房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资金运筹,炒房者通过贷款以小博大,甚至一些更高明的炒房者通过运作设计,直接玩起了“空手道”。随着房价推高,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风险也一步步累积。

市场经济不是没有计划的经济,这种“计划”性是通过经济(主要)手段,甚至行政(辅助)手段维护经济健康、合理、有序地运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当今带有寡头垄断形态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追逐暴利的逐利场,政府对房价的调控不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十分迫切。我们必须吸取国外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造成整个经济衰退的教训,并引以为鉴。

(三)加大贫富差距,使社会矛盾变得突出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产生富豪最多的行业,近几年公布的富豪榜前十名中有一半以上是以房地产为主业,前一百名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房地产市场演变为有钱人盘剥中低收入者的场所,出现“二八效应”,加大了贫富差距。急剧上升的房价给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增加巨大的生活压力,降低了生活幸福度。而富人手中握有大量房源宁肯空置待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过快上涨的房价已成为目前最受诟病的社会问题。

三、抑制高房价和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

房价调控的难度空前,缘于价格博弈“多空”双方实力悬殊,在房地产市场参与者中,高房价的获益者包括地方财政、税务、开发商、炒房者、银行、中介等。其收益被地方政府、开发商、投资商“三分天下”。高房价的受损者是中低收入无房者、改善性住房需求者。前者对房价的影响力之大是决定性的,而后者对房价的影响力小到只能忍受。降低房价或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2010年4月17日“国十条”算起,调控已近3个月,房价未降市场先衰。调控的现状是房价还没有降低,而市场交易被消灭了;而租房市场价格的升高,又为抑制房价增加了新的困难。抑制房价已经成为当前迫切而又棘手的经济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合力解决。

调控首先要使高房价降下来,价格不降低,市场交易量就不可能增加。如果价格未降低,而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则意味着市场离泡沫破灭不远了。反对调控降低房价的人提出两个问题:房价降了会不会更没人买?房价应该降低多少?前者需求定理早已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而后者是需要通过市场选择实现均衡的过程。关键在于通过财政、货币、税收等经济手段,从增加供给、调整需求结构两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引导市场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

当前商品房的高价格与住房困难家庭支付能力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因此要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增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通过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加强土地供应管理、资金筹措管理、存量周转管理等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到实处。

(二)调整对集资建房的限制

取消集资建房的初衷是为了废除住房计划分配制度,让房地产市场摆脱与权力伴生的纠葛,避免侵占国家资产、侵害普通百姓利益。集资建房与计划分配住房完全不同,无论是个人集资还是单位集资(单位组织个人集资),都属于住房商品化的范畴,不应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操作性错误而对其严格限制。个人集资建房缘于消费者面对高房价的无奈,而事实是个人集资建房行动大多中途夭折。单位组织个人集资建房则具有可行性,对于增加供给,减少住房供求矛盾,抑制高房价和房价过快上涨具有一定作用。

(三)抑制炒房行为

目前握有大量房源的炒房者在观望,因为其持有成本与预期收益悬殊,有的甚至在交易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推高房价。调控的关键是抑制炒房行为,使炒房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住房。只有当价格降低到改善性住房需求者能够承受的时候,市场上的非炒作交易才可能增加。市场规律决定市场走向,完全不必担心房价降低会使整个房地产市场遭受毁灭性打击,所谓毁灭论无非是房地产市场投机者的苦肉计。只有市场上的炒作成份大大降低,房地产才真正具有投资避险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炒房的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房屋呢?有效途径之一是对持有第三套房及以上住房(炒房)征税,通过房产税增加其持有成本,使其对房屋价格继续上升获利预期小于现实持有成本的增加额。有效途径之二是加强对炒房收益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税务机关依法对自第三套房起的投资性炒房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并征收税款。而其中二套以内的居民自住及改善性住房不属于征税对象,这是保持税收政策与抑制炒房行为这一调控目标一致性的关键。

征税的对象是个人现实同时持有的第三套房起的多套住房而不是自第二套房起计算,理由很简单,因为改善住房的人们在购置第二套住房后,手中的第一套房暂时保留,在市场上等待与新的购买者达成一致而出售是很正常的,属于消费的范畴,不属于投资炒房的范畴。

(四)支持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

政策在市场中要保护什么、限制什么的导向必须清楚,刚性需求(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应予保护(所谓难免误伤完全是明知故犯)。第二套房首付提高到50%是个误区。社会经济发展了,要体现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就有了改善住房的需要,把原来旧的、拥挤的、条件差的住房更换为新的、宽敝的、条件好的住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强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促使人心安定,社会稳定。提高二套房贷后,使得本来希望依靠辛苦积攒下来的一些积蓄改善住房的人们的愿望无法实现。让这些人先卖掉第一套房变成无房者以后再去购买改善性住房,这不具有操作性。只有在打击炒房的同时支持刚性购房需求,才能够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避免出现零交易的状态,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归健康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市场供应分析篇(4)

1.引言

早期的供应链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认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的加大,废旧物品的重新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统的供应链基础上增加回收、筛选、再处理、再制造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和相关网络,形成一个新的闭环结构,使所有物料都在其中循环流动,既减少了供应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节约了制造成本,即为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 Supply Chain)[1-4]。

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关于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达庆利等[5](2004)讨论了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展望。Savaskan[6](2004)讨论了几种不同回收模式的策略选择问题,黄庆祖等[7](2006)研究了直线型再制造供应链在不同决策结构下的收益已经与集成式“超组织”结构相比的效益损失,王文宾等[8](2008)研究了在奖惩机制下电子产品制造商再制造的决策问题。

以上文献均为基于一个阶段的静态研究,在这个销售阶段内,各参数均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值。本文基于Savaskan(2004)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模型,考虑市场规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即从第一个销售阶段到第二个销售阶段,由于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导致的制造商回收渠道的变化。

2.模型假设与变量定义

(1)本文考虑两个销售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产品刚刚投放市场的阶段,市场规模为;第二阶段市场规模变化率为,市场规模为。

(2)假设制造商的产品均通过销售商销售,生产商给销售商的单位批发价格为(下标表示第一个阶段,表示第二个阶段),销售商给顾客的单位销售价格为()。若基本市场规模为,则市场需求函数可表示为。本文为了计算方便,令系数。同时假设回收再制造对市场规模的影响可忽略不计[7]。

(3)新产品使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为(),而再制造的产品和新制造的产品是同质量的,设单位回收产品制造成新产品的成本优势为。假设制造商回收的废旧产品经处理后全部都可以制造成新产品。

(4)回收方直接从顾客处回收废旧产品的单位价格为,制造商间接从回收方回收废旧产品的单位价格为()。

(5)假设、分别为回收方对废旧产品回收的固定投资以及相应的回收率,它们满足关系,为规模系数[6,7,8],其中回收率定义为本阶段回收部门回收的废旧产品数目除以此时市场现存的产品数目,市场现存的产品数目应包括上一阶段市场残存的产品数量和本阶段销售的产品数量。设为第阶段市场残存量,其中。

(6)假设在本文所研究的两个阶段内,制造成本,回收价格,规模系数均为恒定值。

(7)每个阶段都有三条回收渠道可供制造商选择:自己建立回收渠道从消费者处直接回收(M);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R);通过第三方间接回收(3P)[6]。为第阶段制造商的利润,为销售商的阶段利润,下标表示第阶段,上标M、R、3P表示三种渠道,表示最优解。

3.制造商的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

3.1 模型的建立――各阶段利润函数的表示[6]

(1)Model M

此种回收方式下,制造商通过自身建立渠道直接从消费者处回收废旧产品,销售商仅负责销售,各阶段销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 MERGEFORMAT(1)

(2)Model R

此方式下,制造商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由销售商从消费者处收购废旧产品后再卖给制造商。各阶段销售商和制造商利润函数如下:

\* MERGEFORMAT (2)

(3)Model 3P

在这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也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三方间接回收(第三方是独立于制造商和销售商之外的回收机构)。各阶段各方的利润函数如下:

、和

\* MERGEFORMAT (3)

3.2 模型的求解――制造商不同阶段回收渠道的最优选择

3.2.1 第一阶段

根据假设,第一阶段,各阶段利润函数与文献[6]的表示一致,这里直接引用,三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最大利润分别为:

第一阶段市场残存量:

结论1:在产品刚投放市场的第一阶段中,三种回收渠道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大小关系为:。故在第一阶段中,制造商为使自身获得最大的利润,应选择Model R,即通过销售商间接实现对废旧产品的回收。

3.2.2 第二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有如下两个变化:

(i)市场规模由变到,即由变到。

(ii)由于第一阶段制造商并没有完全回收其所销售的产品,即市场残存量,故第二阶段可回收的产品不仅包括第二阶段所销售的产品,而且还包括第一阶段市场上产品的残存部分。

下面求解三种模型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

(1)M Model

式(1)中令即得到第二阶段各方利润函数。

销售商:销售商可以自由制定给消费者的价格。因为为的凹函数,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应制定:

制造商:制造商可以自由制定回收率以及给销售商的批发价格,因为、的凹函数,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由:

,可得:

\* MERGEFORMAT (4)

将、、带入,得到在此渠道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

\* MERGEFORMAT (5)

定理1:式(5)存在最大值且的必要条件是规模系数足够大[7],使得。

证明:要使(9)式取得最大值,需满足以下条件:

1)2)3)

易得:,

要使得条件3)成立,需有:,此时显然成立。

令,可得:

\* MERGEFORMAT(6)

综合以上可知定理1成立。

为节省篇幅,下文不再对规模系数进行讨论,而认为所选择的总能满足最优解的存在性以及的有效性()。

(2)R Model

式(2)中令即得到第二阶段各方利润函数。

销售商:销售商可以自由制定、,因为为、的凹函数,为自身利益最大,应由,来制定、。

制造商:制造商可以自由制定、,将、带入,得到:

\* MERGEFORMAT (7)

由于在上恒成立,故:,并带入式(7),由可得制造商应制定的最优价格。带回,即得到第二阶段R回收渠道下的制造商最大利润:

\* MERGEFORMAT (8)

(3)3P Model

式(3)中令即得到第二阶段各方利润函数。

销售商:销售商可以自由制定给消费者的价格,为的凹函数,对求导得

第三方:第三方可以决定回收率,同样由得到:

制造商:制造商可以决定卖给销售商的批发价格以及从第三方那里的回收价格。首先将、带入得:

\* MERGEFORMAT (9)

显然为关于的凹函数,由可得。

将带入式(9),再由得,并将带回,可得第二阶段通过第三方回收时制造商的最大利润:

\* MERGEFORMAT (10)

4.第二阶段三种回收模式的比较

第二阶段三种回收模式下制造商的最大利润已分别由式(5)、(8)、(10)给出,其中:

为比较三种模式下制造商最大利润的大小关系,令:

* MERGEFORMAT(11)

定理2: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且有大小关系

证明:将式(5)、(10)带入,在定理1的条件下容易验证和。故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设为)。同理可验证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根(设为)。

分别令、,取其正根,即得到、:

\* MERGEFORMAT (12)

其中。

设,将看成关于()的函数,易知当时有最小值,因,显然最小值为正,故有

设,将看成关于()的函数,容易解得与坐标横轴的交点

而且易证,且为关于的凹函数,故可得。

设,将看成关于的函数,可知为增函数,,所以。

综上可知,定理2得证。

结合定理2与式(11)可得:

结论2:为使的自身利益最大,制造商在第二阶段中应根据现阶段市场规模的实际大小更换回收渠道:若,,,制造商应更换至自身直接回收;若,则有,制造商应保持第一阶段的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的渠道不变。其中具体表达由式(12)给出。

结论3:当时,有关系,此时制造商应从第一阶段的R回收渠道转换至第三方间接回收,可使自身利益最大。但是由于,实际上不会在区间内,即对于制造商而言,由第三方间接回收这种渠道在假设条件下都不会是最优选择。

结论4:由于,即只有当时才可能存在。所以在某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仅当产品步入市场规模减小的衰亡期时制造商才考虑根据当前的市场规模调整回收渠道。

5.结束语

本文基于Savaskan(2004)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模型,考虑两个销售阶段,研究了当第二阶段市场规模发生变化时,制造商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的回收渠道的变化。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第一阶段制造商应选择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废旧产品;(2)为使的自身利益最大,制造商在第二阶段中应根据现阶段市场规模的实际大小变换回收渠道:若,则应变换至自身直接回收;若,则应保持第一阶段的通过销售商间接回收的渠道。其中、由式(12)给出;(3)在假设条件下,对于制造商而言,无论第二阶段市场规模如何变化,由第三方间接回收都不是最优选择;(4)若产品处于其生命周期中的上升期,则制造商可保持通过销售商回收产品渠道不变,仅当销量开始下降时才考虑根据当前市场规模的大小来是否调整回收渠道;

本文的研究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拓展:(1)将本文研究的两个阶段扩展到多个阶段,研究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制造商应如何切换回收渠道。(2)由于当市场规模较大时,选择哪种回收渠道对于制造商来说利润差别很小,可以考虑销售商或第三方在选择渠道时所占的权重。

参考文献:

[1]顾巧论,高铁杠,石连栓.基于博弈论的逆向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3):20-25.

[2]黄祖庆,易荣华,达庆利.第三方负责回收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决策结构的效率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3):73-77.

[3]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供应链、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策略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4):40-45.

[4]熊中楷,曹俊,刘克俊.基于动态博弈的闭环供应链回收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4):42-50.

[5]达庆利,黄祖庆,张钦.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1-17.

[6]Savaskan RC,Bhattacharya S,Wassenhove LNV.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239-252.

[7]黄祖庆,达庆利.直线型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结构的效率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9(4):

51-57.

[8]王文宾,达庆利.奖惩机制下电子类产品制造商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5):57-68.

市场供应分析篇(5)

货币市场基金(简称MMF)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类型有场内“T+0”赎回型、交易型(货币ETF)、场外赎回型。其中,前两类都属于货币市场基金创新的产物,而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方式申赎基金则是货币市场基金在申赎方式上的创新。“T+0”赎回型是指当天赎回货币市场基金,当日即可购买其他证券产品,次日即可取款,这也意味着收益达到定期存款的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可与活期存款媲美。交易型货币市场基金实现了股票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即时无缝对接,在二级市场可以直接买卖货币市场基金,操作流程、资金使用效率完全等同于股票。互联网基金则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直接申赎基金,操作简单易懂,申购金额低至1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情况

1.货币市场基金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12年之前,除2008年外,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始终处于3000亿元规模以下,而2012年末净值大涨94%逼近6000亿元,并于2013年再度发力冲至近7500亿元规模。伴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不断走高、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背景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货币市场基金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基金品种。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境内91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共发行货币市场基金110只,基金净值为14577.92亿元,是2012年末的两倍多,占公募基金净值比重的42.00%,比2012年末提高22.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开放式基金主要分为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和QDII。2012年末,净值最高的是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位列第二,净值为5717.28亿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对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均有影响

按照流动性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流动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M2=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对于M0,货币市场基金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同时还兼具安全性和盈利性,基金联名信用卡还具备支付功能,这使得人们尽量减少持有的现金数量,结果就是流通中现金减少。对于活期存款,目前活期存款利率是0.35%,货币市场基金的7天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4%以上,是活期存款利率的十几倍,也超过了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互联网基金的低门槛也为活期存款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方便。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对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会产生影响。

(二)从货币供给模型来看,存款准备金减少导致基础货币规模缩减

货币供给模型M=m*B=m*(C+R+Re),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m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C是现金,R是法定存款准备金,Re是超额存款准备金。正如前文所述,货币市场基金会降低人们对货币流动性的需求,现金持有量将减少,还会分流部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减少,计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也减少,即C、R、Re都减少,基础货币B也相应减少。在货币乘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M也随之减少。

(三)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来看,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

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再贷款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三大法宝来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在公开市场业务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货币市场工具,那么可能与央行购买债券、商票的行为一致,造成争购的局面。商业银行也可以选择将贴现票据卖给央行或是货币市场基金。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手段影响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效力降低。货币市场基金吸引了不少银行存款,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下降,影响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

三、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们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净值均值为1元,且波动范围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使用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代表货币市场基金净值。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但M1和M2则更受关注。基于上述考虑,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货币供应量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二)平稳性检验

三个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对货币市场基金份额(HBJJ)、M1和M2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是平稳性检验时通常采取的方法,使用AIC准则。检验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非平稳,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货币市场基金份额(HBJJ)、M1和M2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将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与货币供应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建立VAR模型

对三个变量的原序列在Eviews中建立VAR模型。根据VAR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标准,遵循AIC和HQ准则,选择滞后期数为2。

为考察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对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将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置为十期,得到的脉冲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首先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对M1的影响。短期内M1继续上扬,在第2个月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在第3个月降为谷底,随后缓慢回升,4个月以后影响逐渐消失。这表明,货币市场基金的扰动在短时间内不会对M1造成冲击,但过一小段时间后影响将逐渐显现,对M1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再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对M2的影响。短期内M2继续增长,第2个月时达到阶段性高点,然后经历小幅下降之后趋于稳定。这表明,货币市场基金的扰动对M2的影响程度较小。

市场供应分析篇(6)

在供电企业运营过程中,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以一体化电能量采集为主要建设目标,通过对同一数据库设计、统一数据采集平台以及同一业务应用平台进行科学化运用,拓宽供电企业业务范围,并推进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为全面提高供电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力度探讨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在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概述

1.1 系统架构。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主要由远方用电现场和主站计算机系统组成,远方用电现场包含电能计量装置和厂站终端设备,主站计算机系统包含通讯设备、采集服务器、数据以及综合应用层等,在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远方用电现场以及主站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在通讯网络作用下,实现电力数据的稳定传输。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属于一个电能相关数据采集系统,涵盖整个地区输电网不同电压等级电能,能够对电量、负荷等多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实现信息传输、数据查询、以及信息等,对供电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电量、负荷和线损数据进行科学化管理,最大程度上满足供电企业运营需求,能够为市场营销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市场营销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2 系统组成

1.2.1 远方用电现场表计。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中大多由全电子多功能电能表实现电力数据信息的统一配送。全电子多功能电能表的输出接口主要分为RS485接口和低压配电线载波接口,能够有效满足终端采集器的运行需求。电能表内置乘法器,能够对电功率进行准确测量,准确获取最大需量、电压、电流和功率因数等多项参数,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2.2 端设备。终端设备是集抄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据现场供电条件可分为单表采集器和多表采集器两种。采集器完成用电现场的各类数据采集、储存工作以及和主站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

1.2.3 通讯网络。按照采集数据的通讯方式及媒介的不同,分为RS485总线网、单导线脉冲采集和低压电力线载波通讯网。

1.2.4 采集服务器。实行并行采集,按照一定的负载均衡原则,将通讯链路和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前置设备,支持对一终端多通道的自动切换。

1.2.5 数据处理设备。利用数据库的表分区技术、分数据文件存储技术等,支持双机或多数据库服务器同时运行。

2 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的典型功能

2.1 档案管理。面向各应用领域实现对各类档案的查询及统计功能。可进行大用户、终端等信息的统计,并可对档案操作日志进行查询。通过档案维护功能,可以对系统的基础档案进行全方面的维护及管理,脱离C/S结构,直接利用WEB实现了对用户、终端、表计档案的添加、修改及删除。修改各档案信息保存后再刷新实时库,修改信息可保存进系统数据库,从界面左侧的树上便可看到档案显示。

2.2 远程数据自动采集。面向全局系统采集电能量采集终端或者电能表的所有数据,内容包括:正、反向有功电能量数据、四象限无功电能量数据、负荷曲线、表计状态、重要时间信息进行自动采集,所有数据均带时标。

2.3 线损管理与分析。采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即支持传统的对数据块进行获取、统计和分析的功能,又支持对单个数据单元的操作,彻底解决了复杂的电力系统报表中多源分片、不规则分组、行列对称、统计分析等难题,能够为线损管理与分析展现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

2.4 报表。面向全局面向全网,通过定制丰富的报表参数,可以在生成前选择统计时段和各种电力对象,系统还可以对选择的多少进行设置,可以为单选或多选。打破了传统报表月报、季报和年报的局限性。

3 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在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3.1 应用说明。就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其通讯采集程序采集回终端电表数据时,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之后批量存储于商用数据库内,产生计算任务。待其它接口数据直接存入商用数据库并产生计算任务后,程序加载后对计算任务进行读取,并依据相关规则及费率模型开展精准计算和分析,从而为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工作中,应用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能够对采集返回中的非法数据进行准确辨识,针对无法采集的数据,系统能够通过一定方式自行修补,以保证数据完整性,确保线损分析工作中数据的完整程度较高。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计算和统计功能,系统内部含有计算处理程序,能够对市场营销分析中的整点电量、日电量、线损以及极值等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数据完整率进行科学化统计。系统可以通过列表和趋势图分析功率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并开展用电逐层分析和异常分析,对系统综合数据进行准确查询,以准确把握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数据汇总情况以及用户综合数据,通过多用户的用电对比分析,依据绝对变化值和相对变化率实现大用户数据用电数据排名。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能够对过滤阀值进行灵活设置,实现功率因数查询,从而确保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工作的高效进行。

3.2 实际应用

3.2.1 电量分析。在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中,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依据不同需求对特定区域下的电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量分析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以计量点、用户、营业所以及分局等作为数据查询对象,合理选择数据查询时间和条件类型,包括区域分布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以及电压等级等。待系统出现支公司电量统计表后,能够更加直观且清晰的观察到供电企业售电量,以份额较大的用电大户作为市场营销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开展专题分析,准确其售电量的动态信息,对供电企业售电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化分析,进一步提高完成售电量指标的具体方案,找准市场发展突破口,从而全面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效益。

3.2.2 分类用电分析。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在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中的应用,便于供电企业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行业发展态势以及电压等级开展电量统计和查询,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用户的用电情况,及其对供电企业利润的具体影响,准确把握电量增减趋势,并将行业电量统计情况形成直观的统计图,为供电企业经济分析提供极大便利。

3.2.3 分类电量趋势。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的合理应用,能够对不同行业及电压等级下电量情况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在选定数据查询对象、数据对比时间以及查询条件类型后,能够直接输出查询结构,并实现数据与图形之间的有序切换,便于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分析用电户的电量变化规律,分析其主客观原因,便于供电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售电量和利润关键点,全面提高供电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能量采集与负荷管理系统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上所形成的,能够对电量、负荷、线损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处理、计算、统计和分析等管理,在供电企业营销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供电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其市场营销分析的科学性,从而推进供电企业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周尚礼,伍少成.电能计量器具质量监督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广东电力,2014(3).

市场供应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25-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6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近期主要举措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其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拆借的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此后,利率市场化进程虽多波折甚至反复,但总体仍沿着“先银行间利率后客户利率;先外币利率后本币利率;先贷款利率后存款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的路径推进。

在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996年6月,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为标志,同业拆借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迈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具有开创性的一步。2006年10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试运行,基本确立起其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为其他利率的市场化提供了价格基准。在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997年6月,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此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于1998年首次以市场化价格发行了金融债券,财政部也于1999年首次以利率招标方式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国债,标志着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从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到2004年11月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为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在人民币贷款利率方面,198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标志着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首次尝试;此后,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历经多次变动,总体呈逐步扩大的趋势。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而下限仍保持基准利率的0.9倍。由此,我国人民币贷款利率进入“放开上限、管住下限”的阶段。在人民币存款利率方面,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开办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中,利率水平可由双方协商确定;此后,利率市场化的协议存款业务逐步扩大到社保基金、邮政储蓄等;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进入“管住上限,放开下限”的阶段。至此,货币市场、资本(债券)市场、外币存贷款的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也处于“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半市场化状态。

利率市场化进程再向纵深推进。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通过以上举措,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存款利率首度允许上浮,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短期效应方面

利率管制的放松立即带来了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差异化。以存款利率的调整为例,2012年6月7日后,存款利率大致依规模大小而梯次上浮,规模较小的银行利率上浮的幅度较大。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告次日便上调一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紧随其后上调一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最终基本都将一年期及以内的存款利率上浮至顶,但二年期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基本维持在基准利率的水平(没有上浮)。相比之下,规模更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大多选择将所有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都上浮至顶。

(二)长期效应方面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必将给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冲击和影响。这些影响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经营方面,允许存款利率上浮以及扩大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将直接导致银行净利差缩小、净利息收入减少,最终反映为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存贷比考核、流动性偏紧带来的“揽存”大战以及客户对资金更高收益的追求将在允许存款利率上浮的大背景下,蔓延成全社会存款利率的普遍上浮,吸收存款的成本上升。另外,贷款客户尤其是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的议价能力和空间进一步提升,信贷资产的收益率将下降。两者的共同作用将减少银行利润,特别是对当前净利差收入仍占盈利来源半壁江山的国内银行而言,未来2~3年利润明显下滑期将难以避免。

2.风险管理方面,信用风险可能提高,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风险等原本“非主流”的风险形态将占据银行风险管理更重要的地位。由于贷款利率可下浮空间增大,风险较小的大客户、优质客户的议价能力进一步提高,银行为保盈利增长,其信贷投放可能更多地向风险较高的项目和小微企业倾斜以取得更高风险溢价,银行业整体的信贷风险将加大。另外,市场化的利率所受影响更多,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更高,经营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利率的错配管理更加复杂,利率传导的机制和效率对银行的竞争成败更为重要,利率和利率风险的管理更具挑战性。与之相对应,利率差异化将加剧存款波动,存款搬家、揽存大战将有更为合理的动因,银行资金的期限错配程度加大,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大银行流动性管理将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同时,放松利率管制将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大利好,衍生品的创新、交易规模的扩大、银行参与程度的加深都可能潜藏着更大的市场风险,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和市场风险管理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3.改革发展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倒逼银行加快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促进银行发展模式和经营效益的差异化。银行的收入结构可能改变,从依靠存贷利差收入向中间业务收入乃至综合金融服务的收入倾斜;贷款的客户结构可能改变,将更加注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资金需求弹性较低的客户;存款的期限结构可能改变,将在完善流动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短期存款的比重,以降低资金成本;定价模式可能改变,需要银行更加认真地去分析市场、分析客户,从综合贡献的角度去确定合理的、差异化的资金价格等。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中,发展态势和经营效益的差异化必然日益显著,哪家银行转得快、转得早、转得好,它的生命周期会更长,它的发展会更健康、更可持续。

三、利率市场化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创造和存款派生的主体,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的影响可能是历史性的。因此,改革的深入推进必将经由银行经营行为变化的传导,进而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机制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款稳定性下降将削弱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

传统存款派生理论认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较活期存款低,在存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越高,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越弱。尽管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未对不同期限的存款进行区分,但其隐含的存款稳定性与货币创造的关系仍然成立,即存款的稳定性越低,制约银行发放贷款创造货币的约束因素如存贷比等考核的约束、资金备付的约束、期限错配的流动性约束等就更为显性,货币创造和派生的能力就越弱。依据上文分析,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显著加大存款利率定价的差异性,进而加剧存款在不同银行之间的流动,全社会银行整体的存款稳定性下降,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在日趋严格的流动性监管要求下,受存贷比、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及自身流动性管理压力下,将不得不减少流动性占用较大的信贷业务,乃至减持流动性较低的信贷资产,由此必将抑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二)净利差缩小将减弱银行货币创造的动力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同时派生了存款,创造了货币供应,即贷款业务与社会货币供应息息相关。而追求利差收入是银行贷款投放的动力源泉,利差越大,银行越有利可图,贷款投放的意愿就越强。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政策,无形中形成了“法定利差”,使银行通过贷款业务获取收益的经营模式有了可靠保障,激励了银行放贷意愿。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上文分析,银行的存贷利差呈缩小趋势,信贷业务所能获取的收入减少,银行贷款投放的激励减弱。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定价能力不高、定价机制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净利差的缩小将使更多的银行处于“存差”和“惜贷”并存的“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对议价能力强的优质大客户、大企业,银行因净利差缩小甚至倒挂而“惜贷”;而对有迫切资金需求、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银行却因自身风险定价能力的不足而即使“存差”也“弃之如敝履”放贷。这样的矛盾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贷款意愿,从而对其货币创造产生负面影响。

(三)经营管理“转型”将增加银行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

如前所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改变之前业务结构以存贷款为主、收入结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状况,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业务等投资自营业务,如当前国内银行拆借、回购、债券投资、外汇交易等金融市场业务的规模或收益已占总量的20%~30%。这一转变将减少对传统信贷业务的资源投入,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将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大且复杂化,监管要求将更加严格,银行内部管理将进一步加强,这也将对银行货币创造产生制约。如在银行整体利润下滑导致资本补充更加不易的大背景下,资本充足率考核对银行“高资本占用”的信贷业务的制约将更为明显等。

四、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改革发展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并因存款稳定性下降、净利差缩小以及经营管理的转型而对银行的货币创造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以往我国主要依托银行信贷的货币创造机制将被削弱,商业银行在货币供应中的“王者”地位将被动摇。与之相应,伴随利率市场化而来,金融创新将更加活跃,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将日益显著并将部分地替代原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地位。对此,有必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指导和监测,尤其是对存款替代产品、财富管理产品等的分析监测。适时调整修订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对已实际履行货币职能且交易规模较大的金融工具,应及时将其纳入货币供应量以便加强统计分析。加大对信托、担保、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等类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监测和管理,重视其货币创造功能。结合金融改革发展大势,完善货币与金融统计分析,梳理重塑我国货币供应的形成机制,为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市场供应分析篇(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其结果是:一方面,耕地资源绝对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而另一方面,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为了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并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我们现有国有建设用地利用率。要提高现有国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首要,而高效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是关键。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对国有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大,为了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合理的保护江西省耕地资源,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进行研究。本研究从2007年-2009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数据入手,从宗地数量和宗地供应面积上分析了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和结构发展特点,并对此供应市场发展特点进行了体制、政策和经济发展上的原因分析。

1.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分析

主要从总量和地类结构上分析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发展情况,找出其市场发展规律。

1.1 总量分析

1.1.1各供应方式所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分析

2009年江西省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6224.32公顷。其中,出让方式所供应国有建设用地7726.37公顷,划拨方式所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8497.95公顷;租赁方式没有供应国有建设用地。

2007年-2009年,江西省出让和划拨方式所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二者在2008年有所下降;2007年--2008年,出让方式占据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的首位,其次是划拨方式, 2009年则与之相反;由此,2007年--2009年,出让方式所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值要小于划拨方式所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值,即出让方式增长速度快于划拨方式。

1.1.2 各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分析

江西省共有11个市,2009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最多的是赣州市,共3109.97公顷。

相比2007年,2009年江西省11个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中,除萍乡市外,其他10市国有建设用用地供应面积在增加,而2008年与2007年相比则是萍乡市、鹰潭市、吉安市、宜春市和上饶市5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减少,其他6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增加;这说明,2007年--2009年,绝大多数城市所供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为增加趋势,但在2008年有5城市所供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2009年,11市所供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中,面积上涨最快的是赣州市,其次是抚州市。

1.2结构分析

将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按土地用途分为工矿仓储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其他建设用地3类。2009年江西省供应工矿仓储用地5229.88公顷,房地产开发用地2896.9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8097.49公顷。

2007年--2009年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面积在减少,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在增加,且其他建设用地供应面积上涨速度快于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面积上涨速度;3类用地供应面积中,2007年--2008年为工矿仓储用地最多,2009年则为其他建设用地。

1.2.1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市场分析

2007年--2009年,江西省出让和划拨方式所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出让方式增长速度快于划拨方式,其中划拨方式所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在2008年有所下降;2007年--2009年江西省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面积中,出让方式占据首位,其次是划拨方式。

相比2007年,2009年鹰潭和上饶两市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面积减少,其他九个市工矿仓储用用地供应面积在增加,说明2007年--2009年江西省大部分城市所供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在增加;2007年--2009年,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面积上涨最快的是新余市,其次是南昌市。

1.2.2 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市场分析

江西省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市场中仅包含出让方式和划拨供应方式,无租赁供应方式;2007年--2009年各供应方式所供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且出让方式所供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多于划拨方式所供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

2007年-2009年江西省11个市所供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有增有减,其中南昌市、新余市、鹰潭市、吉安市和上饶市5市所供面积减少,其他6市所供面积增加;11市所供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宜春市,减少最多的是吉安市。

1.2.3 其他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分析

2007年-2009年出让和划拨方式所供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但出让方式增加速度要慢于划拨方式;3种供应方式中划拨方式所供用地面积最多,其次是出让方式。

2007年--2009年除萍乡市外其他10个市所供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增加最快的是赣州市,其次是上饶市。

2.江西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2.1总量特点

2007年--2009年,江西省各供应方式所供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市场份额中,划拨方式正在增加其市场份额并占据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份额首位,而出让方式正在减少其市场份额并丢失其原来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首位位置。2007年--2009年除南昌市外其他各市所供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份额则比较稳定,波动较少,且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4市占据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份额较少。

2.2地类结构特点

2007年--2009年,3地类结构中,其他建设用地正在逐步增加其市场份额并占据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份额首位,而工矿仓储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正在逐步减少其市场份额并丢失其原来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位置。2007年--2009年,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市场中,出让方式虽然稳稳占据其市场首位,但其市场份额在减少,划拨方式市场份额则在增加;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市场中,出让方式同样占据市场份额首位,且其市场份额还在增加,划拨方式市场份额则在减少;其他建设用地供应市场中,划拨方式市场份额在增加且占据市场份额首位,出让方式市场份额则在减少。

3.原因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篇(9)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顺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要求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获取、利用市场信息,导致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加剧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因此,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需要构建一套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系统分析思路和技术方法。

1 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作用

区域房地产的分析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和对房地产业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1 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对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投资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呈高度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者之间逐步形成了同向发展而又相互牵制的互动关系。区域性地产市场分析致力于以具体实践为支撑,对这种互动关系进行发展方向和战略上的引导,避免房地产业和宏观经济出现主次模糊、互相冲突的现象。

其次,加强区域房地产的市场分析能够有效地促进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房地产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其开发投资过程中涉及较多其他行业,从而对经济基本面不断产生着间接影响。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他一些产业的发展。而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以此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再者,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的建设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发展,对城市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而房地产业更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进行详实的区域地产分析可以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事实数据进行科学规划,从而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1.2 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对房地产业具有促进作用

由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速度在众多行业当中相对较快,加强对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可以掌握相关市场数据,研究相应的市场特征,从而实施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的理性规划,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另外,加强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还有助于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房地产是风险较高的产业,想要有效地缩短供需差距、预测投资风险,需要充分对市场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根据有效的市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发展规划,为此这就要加强对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高房地产的抗风险性。

2 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方法探讨

当前,从房地产基础模型框架可以了解到相应的区域房地产基本分析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即供需、外部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基本预测。

2.1 供需分析

要对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供需分析是传统上最基础的分析内容,然而当前对市场供需的分析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准确有效的预测市场行为,本文将针对相应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新的分析探讨。

2.1.1 供给分析

对于供给需求而言,由于对相应的市场供应数据在获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开发商等不能够有效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然而对于信息把握相对完整的政府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与房地产业之间的联动性,充分将资源进行有效的共享,从而引导房地产进行理性的开发,防止“鬼城”效应。在对市场供给分析的过程中,供给量和相应的供给结构式市场分析较为重要。

首先,供给量的分析。市场供给量主要分为现有供给量和潜在供给量。对于现有供给量而言,主要可以通过目前在售物业相关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相关的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使用,从而也就促进了房地产透明化发展的进程,在计算机技术的大力推动下,远程登录方式成为了当前查询在售物业相关信息的一大手段,这样有助于利用信息资源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

对于潜在的供给量,可以在政府部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利用管道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无论是开发建设还是项目竣工后的一切活动,都应严格遵守我国房地产管理相关规定,有效进行活动跟进,保证管理过程的流动性。

管道分析法如图1所示:

图1 管道分析法

其次,供给结构分析。为了促进供给需求的有效性,就需要对相应的供给结构进行有效的分析,首先要对区块划分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相关的区域类型进行明确的划分。其次是要对物业的类型进行明确的划分,并要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细节的划分。另外,还应当对相应的区域供给结构分析应用进行具体到位的分析,例如:单一区块供给结构的分析。

2.1.2 需求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篇(10)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应链环管理环境下客户关系从单纯的竞争走向“双赢”的一种新型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在企业采购已经上升到管理的高度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大型企业、知名企业为控制成本,尤其是在准时化采购的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对于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讲,要将采购上升到管理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不能进行科学采购,采购成本难以控制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难以取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购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的众多方面,如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商务谈判和成本核算等。而对中小企业来讲,资金短缺,信用度低,产品竞争力不高,目标市场狭窄等问题都是企业实施采购管理的阻力。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不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将使生存难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妨先把供应商管理从采购管理中单独出来,做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因为市场竞争的关系,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产品品质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而基于传统理念,这些中小企业的供应商往往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家族作坊。这样的供应商显然无法提供企业产品品质提升和不断革新发展的目标。

企业对于供应商的管理可以从两个途径实施:1、供应商力量分析;2、双赢供应关系管理。

(一)供应商力量分析

供应商力量分析是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供应商与采购企业之间力量的对比。通过供应商在资源市场中的供需状况,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与采购企业进行力量对比,从而确定相应的供应商策略。对供应商力量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这几种市场中,需要注意的是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在这种市场中,供应掌握在个别或几个供应商手中。这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供应商,采购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话语权,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商务谈判的回旋能力也比较弱,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这样强势的供应商,企业要做的是能与之建立长期的合同关系,避免供需关系的断裂,从而造成生产的困难。

(2)供需关系分析

这里需要从两个角度分析,首先从采购企业考虑,现有资源市场为企业所提供的物料是否有很好的替代品。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那么采购企业的力量将大于现有供应商,从而在竞争与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对于这样的供应商,需要管理的主要方面是能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共同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和价值空间。其次,从供应商的角度考察采购企业是否是其主要客户,这一点决定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对供应商来讲,如果形成了强大的买方市场,则对采购企业更加有力,供应商所做出的让步将更多。

(3)ABC分析

ABC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把被分析的对象进行A、B、C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ABC分析主要考虑的是采购企业的关键产品被谁所掌握的问题。不论企业的规模如何小,都存在关键的生产物料或零部件。对于小企业来说,当企业的实力比较弱小的时候,可以利用ABC分类法,集中企业力量,与掌握企业关键产品的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这样有利于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和未来的革新发展,同时节约企业力量缩减供应商管理的范围和环节,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

(4)转换成本分析

所谓转换成本是指当顾客从一个产品企业转向另一个产品企业所要付出的包括时间、精力、精神上的成本。这种分析是从采购企业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供应商是否已经给采购企业带来了很高的转换成本。对于采购企业来讲,供应商的力量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供应商给采购企业带来的转换成本的高低。成本越高,采购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性越高,越难以在供应商之间建立竞争关系。所以,对供应商的选择余地也不会很大,更加难以放弃。这种情况下,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供应商管理工作会很难开展。所以,替代品企业的寻找和验证是采购企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二)双赢供应关系管理

所谓“双赢”供应关系,是指在现代采购管理的理论指导下,供应商与采购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转向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参与经营等方式寻求共同的成本控制,利润提升,而不是传统关系下单纯的依靠谈判压低价格的新型供应关系管理。目前,在大多数成功实施了供应商管理的企业中,双赢已经成为企业间合作的典范。在其中,需要企业始终坚持并保持警惕的是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双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要做到这些,有几点是必须做到的:

(1)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的建立

双方企业合作的第一步就是交流与共享,以生产企业为例,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这要求企业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按照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甚至变革产品。这些行为,无不需要供应商的支持。很难想像当供应商的供给不到位或不及时会给生产带来怎样的打击。而供应商的良好支持,仅仅靠供应商本身的努力是做不到的。供应商需要知道生产企业的产品变革方向,需要知道市场企业下一步的生产计划,才能随之调整本企业的供应计划。这些信息对双方企业来讲都是发展所必须的,所以,合作首先要从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开始。当然,共享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做的是要建立一个可以同时解决供需双方难题的联合工作小组,这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新的产品设计、新的生产工艺都需要创新的原材料供应。所以,在对生产创新的同时,供应商本身也必然随之革新,而问题的共同解决,是双方达到“共赢”的必然结果。

市场供应分析篇(11)

1 引 言

供求关系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分析,不仅可以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而且也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太完善,所以研究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把握好房地产市场供求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规范房地产市场,保证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供求协调度分析的方法

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由霍特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所以利用这一方法分析具有多变量的房地产市场是有效的。分析的步骤如下:

(1)初始化指标

此时,即称αk为第k项贡献率;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建立主成分方程

选取主成分个数常用的方法是根据累计贡献率,一般以85%为界限,即若前K-1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小于85%,而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则就取K个主成分。

2.2 3σ法

基于3σ法,通过计算各个指标数据系列的中心值和标准差,得出偏离中心值1倍标准差的区间即[E-σ,E+σ]属于正常运行区间;偏离中心值1~2倍标准差的区间即[E-2σ,E-σ]和[E+σ,E+2σ]属于基本正常区间;偏离中心值2倍标准差以上的区间即[-∞,E-2σ]和[E+2σ,+∞]属于异常区间。这样就得到了评价供求关系协调度的5个区间。

3 应用分析

3.1 指标的选取

借鉴西安、沈阳等城市的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标准,结合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反映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关系的指标体系:商品房销售面积/竣工面积x1;商品房空置面积/前3年商品房竣工量x2;商品房均价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x3;商品房销售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x4;商品房竣工面积/销售面积x5。

3.2 原始数据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房地产年度报告》上的数据进行收集、计算和整理,得到2000—2009年我国的房地产供求协调度指标如表1所示:

3.3 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1)初始化指标

将表1数据标准化,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个主成分可以看成是x1,x2的综合变量,可以解释为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现房供求匹配问题和商品房的空置率;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居民的购买能力。所以在研究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问题时,不仅要注重现房的供求匹配问题和居民的购买能力,还要注重将商品房的空置率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而促使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根据式(1)、式(2)、式(3),可求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K,见表6。

3.5 确定协调度指数区间

基于3σ理论,选择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通过计算得到房地产供求协调度指数数据的均值E=-0.015和标准差σ=2.770。根据3σ法计算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如表7所示。

3.6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的供求协调度指数K画出全国房地产供求协调度指数预警图如图1所示。

从图1 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K总体上是处于正常区间和基本正常区间的,从图2可以看出 2000—2009年商品房空置率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3年K值是不断上升的,但还是保持在负向基本正常运行区和正常运行区,即供大于求,供求市场萎缩。这也就说明了在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消化了大量商品房。K预警图也显示了从2004年供求指数走高至供不应求,K值接近中间值,即供求接衡。2005年供求指数持续上升,说明供求市场持续升温出现供不应求,2006年供求指数K有所下降,但依然处在正常运行区间,房地产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2007—2009年房地产供求协调指数变化较大,其中2008年供求指数大幅度降低,但依然处在正常运行区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相应地,2008年商品房空置率急剧增长。可见,2008年对商品房需求的降低是相当大的。2009年供求指数又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没有超过基本正常运行区间。但2009年的商品房空置率有所下降。通过对图1和图2的分析,说明了由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度指数对供求关系的分析是有效的。 转贴于

4 结 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房地产供求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协调状况,政府可以根据分析出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