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17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1)

引言

2006年4月,国务院转发财政部等十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的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资金也开始试投入到动漫产业中来,2006、2007两年漫画和动画生产大幅提升。尽管当前动漫产业还面临诸多困难,但发展前景诱人。

1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而数字杂志等,以网络为基本传播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本质上就是网络游戏,是动漫产品在媒体行业的应用。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我国在新媒体形式创新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语音合成、中文检索等核心技术也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从2005年开始,一轮以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浪潮迅速掀起。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形式竞相登场,各种资本纷纷借道新媒体涌入传媒市场,传统媒体也纷纷调整发展重心、改变发展模式。并初步形成了从技术支撑、内容创作到发行推广的完整的产业雏形。

2 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

(1)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3)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3 新媒体动漫形式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继承了原有媒体的特性,将文字、图画、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有机合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信息刺激方式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新媒体的出现,使漫画传播如虎添翼。传播更广。

(1)网络动漫现状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初,在我国84万个各类网站中,动漫网站约有1.5万个,占全部网站的1.8%。这一数字比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增长率约为50%。2006年网络动漫市场规模突破1000万元,增长率约为25%。而2007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万元。增长率约为150%。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动漫产业即将步入爆发期。

然而,在网络动漫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起步较早、初具规模的动漫网站仍存在内容严重同质化、原创内容少、交互性差、技术偏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大多数动漫网站目前知名度较低,访问量较小,社会影响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

动漫网站上信息来源不正规、标识不规范现象较普遍。调查显示。大部分动漫网站以日本动漫作品资源为主,且大多没有取得授权,多处在灰色地带。网站的动漫信息则依靠转载国内媒体信息。此外也有部分信息译自国外媒体,总体上动漫网站原创内容在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我国动漫网站多数由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主办,普遍经费匮乏,在技术应用和内容表现形式上有欠缺,这与内容加工、技术制作、信息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动漫产业受到空前的关注。网络漫画凭借自身覆盖范围广、传播能力强和技术产品优的特点,逐步进入风险投资商的视线。在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网络漫画的快速发展,为动漫产业的崛起带来新机会。

(2)手机动漫

从全球来看,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无线娱乐业务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并已成为3G业务中被人们普遍看好的热点业务。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手机动漫用户已经占手机用户总数的30%左右。在韩国、日本,包括游戏、MTV、卡拉OK甚至下载《蜡笔小新》动画集等内容的手机动漫类业务风行一时。当前,虽然国内3G商用还未启动,但移动运营商已经涉足手机动漫市场,未来市场前景看好。

所谓手机动漫,是指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下载、播放、转发等功能的一种服务,能提供动画屏保、来电动画、动漫乐园、疯狂GAME、闪卡SHOW、卡拉OK、火爆MV、影视瞬间、动感资讯、明星风采等丰富应用。

手机动漫的优势就在于其目前采取的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是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的手机FLASH动漫产品。在技术上,移动运营商已经做到了与互联网相同的播放效果。借助于FLASH软件技术,人们不仅可以在线观看FLASH动漫作品。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FLASH动漫,这进一步加速了FLASH动漫的流行。尤其是可以和各地电影制作与发行公司合作,将优质的电影、电视转为简短的FLASH动漫,必将引起用户的极大兴趣。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3)

正如乔布斯当初在著名的动画公司PIXAR时提出的一个口号所说,“艺术挑战技术,而技术正启迪着艺术”,随着动画技术制作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将中国动画的创作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一、传媒模式的改变是新媒体动画形态发展的契机 所谓“新媒体动画”,主要是指通过除了传统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进行传播的各种动画影音作品――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了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

(一)建立一个新媒体动画形态发展的研究框架是传播格局改变带来的“刚需”

新媒体刚刚步入全面兴起和推广阶段,其理论研究部分大都集中在传播学领域内开展;而事实上,在所有的传播信息中动画形式的内容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商业市场空前扩展亦形成了诸多与动画相关的形式、观念、受众心理及产业延伸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无法用笼统的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只有针对动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性进行专项性研究才能解决和防范各种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而保证我国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具备了新媒体动画研究的理想条件

江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创意产业的发展都位居国内前列,到目前为止年动画产量已达到了国内的首位;随着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继续深入,江苏的动漫产业正向细分和精品化发展转型。一方面,这些来自产业实践领域的资料和信息具有我国当下文化经济发展的特有属性,这对新媒体动画研究成果的适用性是一种有利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在江苏开展“新媒体动画”的研究领域、分析视角以及观点诉求对于我国新媒体行业和动画产业发展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拓展。

1.基于经济优势基础的传播设施条件刺激了新媒体动画内容生产“面”的累积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发展”计划的推进,江苏省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相关的软硬条件均正在大力地发展,并而这直接刺激了以新媒体为平台的视音频类产品的大量生产,其中以动画技术实现的占有重要的比例。

2.江苏动漫产业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发展规模

江苏省内目前已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四大“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同时江苏有着密集的高校人才输送渠道,这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链条,而相关的产业诸如各类视频网站、中国电信、移动等公司均设立了专门针对新媒体传播的动画创作研究与生产机构,这些都为我们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理论和产业实践的基础。

3.丰富的教育、人才资源是新媒体动画发展的根基

年轻人是新媒体产业中的主角,江苏是华东的高校密集地区,每年向全国输送大量人才,大量掌握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人才逐年被吸引到江苏新媒体产业中,经济发达并着力打造文化强省的江苏已率先将新媒体动画技术应用于文化、经济、科研各个领域,从而使其在引导全社会价值观、树立打造新江苏、新中国形象方面起到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媒体动画成为“中国元素”传播的全新载体

这里所谓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指与中国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等相关的内容,在动画艺术作品中通常表现为具备明确符号意义的图形、图像(静态和动态)、音响等,既包括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

在节奏速度与日俱增的当下,新媒体使文化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空前巨大,在多种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冲击之下,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而鉴于新媒体动画有着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因而自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以动画形态作为切入点在新媒体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是对江苏未来文化产业形态的一种重要探索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利用新媒体强大的空间优势和影响力,抓住由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迁移的年轻消费群体,将是未来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本项研究旨在从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产品内涵出发,重点以江苏最具代表性的相关各类信息技术发展机构、高校、江苏境内国家和地方级动漫产业基地为调研对象收集数据和案例,深入剖析研究,探寻新媒体动画形态的发展规律和相关产业化的模式,从而为江苏未来几年的新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媒体动画形态分析研究可以为江苏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发拓展全新的领域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大量新媒体动画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强有力地推广给世界。新媒体动画强调更大含量、更高效率的直观和互动,一方面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整理提供与全社会互动更加高效率的形势和手段,诸如将江苏的传统艺术品、城市古建筑通过新媒体技术复原呈现,将各种文献理论图像化再现以促进更多领域的参与研究等;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转换为不同形态的文化元素融入新型的文化产业开发。

(三)新媒体是一股以全球化为基础和诉求点的影响力,其形态定位、观念引导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当今,数字网络将信息向全世界共享,在这种跨越文化、跨越国界的信息矩阵中需要正确地引导全社会的价值观,消除网络开放带来的文化侵略及各种不良的影响,通过充实有益的媒体内容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新媒体动画形态的发展研究对受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以及青年)是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的,同时也对如何通过新媒体展示江苏乃至中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新媒体是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新媒体动画形态发展研究为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和娱乐产业定位提供有益的参考。我省兼具了吸收新技术异常迅速与传统积淀深厚两大特点,继承传统并因势利导地发展变化,大力开展分析研究有助于为目前尚且步履沉重的中国动画艺术和产业探索寻找到一条“绿色通道”。

三、新媒体动画形态专项研究思路的设想

(一)以把握新媒体动画的特殊属性和特征作为研究的前提

1.关联性――与经济产业互动是江苏新媒体动画发展的动力

一方面,对于整个新文化产业来说,创意是核心,也是动画艺术家的感性与产业运行的理性运行规则综合产生的结果,从创作观念的变化着手分析新媒体动画产品的创作者、生产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规律,其内容包括了市场分析研究、受众心理分析以及产业运营等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市场决定一切,从产业角度出发审视江苏的新媒体动画形态产生的相应的连锁反应,其中需要具体结合江苏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如将对外服务型产业与原创型产业相比较,针对江苏现有的教育、产业发展状况开展分析研究探寻相关的互动规律。

2.传播性――把握新媒体动画语言表达特征

多维度呈现、移动性、互动性的新媒体特点催生了新媒体动画表义语言的独特性,新媒体动画展现的是一种传统视听语言体系的延续和发展,这是全新的研究细分领域,同时也分析掌握新媒体动画形态的关键。

3.文化性――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承载以及全新意义的延伸和表达

新媒体强调了“眼球经济”――如动画手机视频,楼宇户外巨幕投影和屏幕,公交、地铁、航空的车载移动媒体等,而民族性如何在现代生活和价值观中被强化和融合是新媒体动画在江苏省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主题,这需要我们从新媒体以及动画艺术本体相关的主题、表现形式以及新型的传播理念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充分结合江苏省相关发展特点和优势展开新媒体动画形态领域的分析研究,剖析其规律,判断其趋势,并探寻分析相关文化产品与现代经济产业相互结合的方法,将为江苏新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从“双角度”入手构建新媒体动画形态研究的主干

1.“文化保护”应为“文化引导”

近年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多元化呈现必然造成对社会现有状况的冲击――现代科技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诠释民族性与网络信息全球化的矛盾形成了江苏新媒体动画形态的特殊定位,而将传统的文化、思想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方式以及价值的各种动画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引导受众的民族感及文化自豪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手段,在新媒体动画的创作中加强 “民族性”主题与流行通俗文化产业的契合,避免说教并尊重受众的智慧与尊严是重要的标准。

把握好新媒体动画是承载江苏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关键;既要把握好新媒体动画的时代性与市场性,又要兼顾文化商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探寻“文化出口”与“文化进口”的平衡点。

2.“技术应用”应为“技术延伸”

新媒体动画形态的产生是建立在新传播理念与新技术基础上的――技术既是艺术的基础,也是经济产业的核心。从目前的发展状态分析,各种周边技术的综合应用构成了新媒体动画综合开发的基础,表现形式上主要在强调“移动”的基础上向“巨幕”和“微缩”两向转化,如新兴的户外实景巨幕,这将是新媒体动画相对传统影院动画最为强势的部分,这很可能是继3D、4D效果后的全新影像革命;这也使得新媒体动画具有空前广泛的应用开发空间,同时也呈现出全新形态的市场运营规则。

(三)以中国“新动画”的形态探索为诉求

事实证明,由于社会形态、文化传统以及市场模式等各方面的原因,直接照搬或大程度借鉴美、日、韩等动漫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动漫产业无法形成直接有力的作用,而新媒体动画则是将传统的动漫研究与新媒体传播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前景远大的文化产品,它几乎成为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取向、信息的传播表达方式等无不受其影响。

在传播方式上,我国的新媒体技术以及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优越于其他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传统形式,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我国新媒体动画发展的障碍,这有利于“中国元素”在动画方面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形成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新媒体动画是中国文化元素传播的全新载体,江苏典型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有利于我们将其作为切入点,分析梳理新媒体动画开发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并将“动漫产业链”理念进行全新拓展,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状况的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4)

现代新媒体技术形态的良好有序发展,深刻转变了我国产业的业务活动组织运作方式,诱导了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基础性业务发展路径层面的全新变革。近几年,对新媒体事业领域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工作,成为我国现代传播学研究工作领域的主流话题。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和广告传播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逐渐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广告传媒产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趋势。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碎片化困境,在一定程度也揭示和彰显了我国现代广告媒体产业在具体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需要引起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员的广泛密切关注,并且组织开展系统、全面、有效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

从现代学术研究活动的具体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研究分析,“碎片化”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史时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论述语境之中。遵照世界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学者詹姆逊阐释的相关观点,后现代主义世界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分散化和碎片化,在各类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缺乏连贯性和密切性的实践历史背景之下,通常会诱导现代文化要素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切实感知到一种较为鲜明的拼贴感和生硬感。近几年来,伴随全世界范围内基础性文化理论研究分析工作的系统深入组织开展,“碎片化”概念逐步被引入以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为代表的多元化学术研究事业领域之中,对于显著提升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基础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语境描述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助力我国现代文化研究实践工作顺利获取最佳的预期效果,发挥了不容忽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遵照著名学者约翰•拉文阐释的相关观点,“碎片化”是现有的一切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体传播技术形态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实践趋向。而从历史演化路径过程的角度分析,现代媒体传媒事业领域“碎片化”语境的产生和发展演化,本身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成熟具备密切的彼此关联的特征。数字媒体形态是我国现有的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媒体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组织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类型多样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传统媒体事业发展模式背景之下的基础社会形态表现特征发生了明显且深刻的演化变革,在碎片化阅读模式、碎片化人际交往模式、碎片化营销业务模式、碎片化媒体传播模式、碎片化信息形态,以及碎片化服务模式等多种多样的碎片化现象的大量持续涌现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当代民众的日常化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也相应地展现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基础特征。

2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在传统广告业务的经营发展模式遭遇到碎片化媒体发展业务模式的深刻影响、冲击的背景之下,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形式在现代媒体事业发展版图中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地位逐渐弱化,需要现有的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组织,借由择取和运用形态各异的业务组织开展模式,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对各类媒体产业形势提出的具体实践要求,继而确保传统媒体产业主体在全新的历史实践发展背景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和拥有良好且稳定的经营发展状态控制目标。随着现代传播活动的碎片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我国传统广告媒介传播模式的市场控制能力呈现出了表征鲜明的逐渐弱化趋势,因而诱导基于新媒体应用技术发展背景之下形成的碎片化广告传播宣传模式,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发展空间。类型多样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形成和广泛运用,使得APP软件启动界面和弹窗推送界面逐步成为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广告传播实践活动中达到传播目的的主要渠道,对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传播产业的综合性经营发展路径,造成了明显且深刻的历史性影响和冲击。

3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背景之下,新媒体应用技术的良好稳定发展尽管诱导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广告传输事业领域展示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发展趋势,同时诱导我国现代媒体广告传输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提升。在我国现代媒体传输产业组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在碎片化特征明显的实践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各广告产业经营主体,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改良、优化企业内部目前运用的广告设计业务活动组织开展模式。要借由对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图文设计模拟技术的运用,不断突破传统广告宣传作品设计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平面设计局限性思维,要在不断改善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在具体呈现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实践背景下,切实保障和支持广告设计艺术作品在具体的媒介传输呈现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预期效果。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成熟和碎片化媒介传输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广告设计和广告企业主体,应当在具体开展广告设计作品的市场投放过程中,积极选取和运用类型多样的技术性实践渠道,在不断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市场投放活动渠道多元性和针对性的背景下,支持我国现代广告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最优化的经济收益。

4结语

针对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论题,本文选取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以及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针对这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构筑和提供经验性参考条件。在新媒体产业碎片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干预条件下,切实做好我国广告产业企业主体的经营战略调整优化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我国广告产业企业组织实现良好优质的经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如何促进中国广告设计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10):192-193.

[2]陈娅鹏.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平面广告设计的交互关系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223-224.

[3]劳秀霞,李旭龙.协同创新视角下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150-151.

[4]赵丽丽.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论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31-232.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5)

一、手机媒体传播研究的主要进展

手机短信业务在2000年之后的迅速普及,促发了学界对于无线互联的关注。尽管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范式也未成熟,但是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未来的“移动上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

2003年在非典事件中,手机短信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特殊却又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些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对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进行了探讨。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学界却鲜有学者对这种传播手段进行过专门的理论探讨或实证研究。直到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的保罗?莱文森的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在国内学界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发了各人文社科领域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兴趣。

2008年,新闻传播学界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出现了专题化、精致化、跨学科化的特点,掀起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新热潮。

手机电视研究据统计,截至2008年10月21日,广电总局批准了190家互联网站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批准了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和杭州广电集团与电信部门合作,试验开展IPTV业务;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还批准了中央三台、上海文广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以及北京、广东等省级电视台在本地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

王虎在《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我国手机电视的节目设置大都是“电视台的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的形式,直播频道播放的是电视终端同样能收到的节目内容,而点播内容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选择性收看,手机电视互动性强、屏幕小、待机时间短、收费高等特性并未得到重视。这种频道设置方式并未考虑到手机电视的受众群体,更谈不上对这一受众群的细分化和差异化。可以说,我国当前的手机电视并未真正形成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新媒体形态,而只是充当传统电视的移动化接收手段。

研究表明,手机电视的节目长度控制在15分钟之内是比较适宜的。当前较普遍的制作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把传统节目重新剪辑、转码,去掉大部分元素,只留一个爆发点,做成短片用于手机电视播放。因此鉴于本身叙事机制在时长上不宜被删减的纪录片和访谈类节目则不适合用于手机电视。第二种模式是提供手机与电视直播节目的互补机制。手机电视可对传统电视已经播放过的内容进行回放,从而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单向、线性传播的缺陷。第三种模式是专门为手机量身定做电视节目。?

对于手机电视的经济学研究,2008年的学术界也有颇多收获。虞海侠从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引入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框架,对于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手机电视发展的策略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其便携性、交互性、分众性的特点,加大对手机电视的宣传力度,加强其产业链相关各方的合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另外,尽快制定合理的国家技术标准,加大对终端的研发力度,打造丰富的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制定合理的资费策略,这些“功课”也必不可少。

刘江华则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驱动产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理论,从供应方、买方、替代威胁、进入威胁和竞争对手5个维度着手,对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状况展开分析,从一个横断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他还对我国手机电视媒体行业竞争趋势进行了预测。在他看来,“目前困扰手机电视发展的,并非手机电视的标准和制式,关健在于用户对于手机电视的熟悉和认可”。?与其观点略有不同,暨南大学的李苗认为,手机电视举步维艰,掣肘因素颇多。“3G网络建设布局尚未成型、技术与网络的硬环境不够完善,消费市场的培养还在孵化期,这些都是手机电视开发进展的瓶颈”

有的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自2007年以来,美国传媒集团在移动媒体频段、移动媒体技术开发与手机制造等领域形成全面竞争,甚至开始把战火延伸到境外。王积龙在考察美国手机传媒市场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这场媒体大战的前因后果。他认为,“美国手机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缘由,在于手机媒体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与美国手机媒体商务开发应用如火如荼的景象相比,我国的手机电视开发和实际应用却发展缓慢。对此,李苗指出了手机电视在3G时代的运行前景与对策:打造手机媒体视听节目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走内容经营之路;开发良性的商用模式。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意志,以丰富的内容和趣味的广告吸引手机用户主动点播观看,以注册制吸纳会员,以定制播送节目和广告,创造良性的互动模式和良性的营销传播模式,才能实现消费者、内容商、运营商、广告商的多方共赢”?。

手机出版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制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近200亿人民币,其中,手机出版额(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彩铃、手机动漫)达80亿元。可见,手机出版已经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手机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当前手机报以订阅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盈利空间有限且模式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手段,这一弊端一直为运营商所诟病。研究者鞠宏磊以剖析手机报现有盈利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作为新收入来源的盈利方式。“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滚动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以免费提供大众化新闻性内容为支撑,通过内容产品的影响力来吸引广告商”。正如他所分析的,大众化的新闻性信息,更适合采用以广告作为价值补偿方式的盈利模式,而专业性强的信息才更适合订阅的方式。

何先刚在《3G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中的研究指出,手机阅读有以下特点:第一,可随时随地阅读,满足人们利用零散时间的需求,从而成为最佳阅读工具;第二,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特征突出;第三,存储量大,可以成为随身的数字图书馆;第四,内容获取方便快捷;第五,拥有高效低廉的发行渠道;第六,图像、文字、声音一体化,形象生动;第七,受众面较宽;第八,可视、可读、可听,方式多。他还认为,目前期刊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各期刊社必须根据3G手机媒体的特点及可能而形成的人们新的阅读习惯,面向市场,进行个性化出版、跨媒体。

郝正刚在《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手机媒体减少了出版的中间环节,内容创造者与应用者之间可形成直接联系,用户既能作为受众也可成为作者。内容资源在相对扩大化的同时,开发难度也相对降低。手机出版的动态出版技术系统建设要在全行业全面展开,特别是动画、电影、电视等动态领域衔接技术的开发,如手机动漫和手机动态杂志等。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将会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出版业的主要赢收渠道之一。

面对同一主题,有研究者对于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进行了思考探究,研究认为,“手机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着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滞后、屏幕过小阅读不便、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健全等系列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手机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转变办刊观念,实施政策引导,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手机科技期刊的赢利模式与运营模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则撰文对我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了探讨。在分析了手机出版面临产业链尚不完整、缺少集团化整合、政府管理政策缺位等发展困局的基础上,他乐观地预测:“手机出版服务政策或相关实体平台的推出、手机出版行业基础性建设的加强和发展,以及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的迅速发展,这些困局将在未来手机出版发展趋势下被逐一破解”。

二、数字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自2007年以来,我国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整体战略布局也日渐清晰。在此背景下,黄升民等就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解析。研究认为,市场、技术、政策及其三者之间的博弈进程推进了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在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演变成就了数字新媒体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且正是这些冲突演变构成了产业政策不断调整的基础。在他们看来,我国媒体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起步,尚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和合适的商业模式。“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有赖于政策监管层面、产业运营层面,甚至理论探讨层面的进一步深入探索”?。

数字电视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产业以广告收入作为产业链增值的唯一途径,这种单一广告依赖型的盈利模式既抑制了内容制作端的多样化发展,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降低网络运营商的市场推广激励,在电视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下,它将无以为继。

以双边市场为理论范式,顾成彦、胡汉辉从传统的广告电视的主要弊端出发,运用双边市场框架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明晰市场经营主体、基于双边市场特征创新定价模式、纵向整合以获取内容产品控制权、横向兼并以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等实现创新型盈利模式的对策。

而在数字电视的具体收费定价上,江虹、卓俏青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有线数字电视的成本结构,讨论二部制定价模式的适用性及其优势,进而结合价格歧视理论,探析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多种价格套餐的可能方案。研究发现,“尽管采用多重价格套餐会增加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研发投入,但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来自其他相似垄断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

关于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徐敢峰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对于制约广电新媒体的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瓶颈进行了逐一探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促进我国广电新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尽快尝试跨地域运作;放宽资本进入条件,力促社会资本进入;统一新媒体各业务国家标准,理顺产业链;给予各级广电必要的资源支持”?

数字报业研究发展数字化报纸,是传统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徐君康对于我国数字报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审视。在探讨了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内涵、构成环节的基础之上,他指出,“数字报业的价值链的内涵要求报业不但能提供新闻信息,更要提供综合服务信息,要把数字报业看成是一种更为广阔的信息服务平台”?。而要建立新的价值链,就必须转变经营战略,由内部管理型转向外部交易型,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连接更多的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

数字出版研究在数字出版方面,我国经过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赵亮、何镇飚在剖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精品少而定价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出版业体制改革滞后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永葆质量、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在细分与整合相结合中销售、深化出版业文化体制改革”?等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数字媒体的监管方面,喻国明等在《中外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研究》一文中运用了成本―收益、成本―效果、权变评估等分析框架和数据模型,研判了不同内容监管体系的多重效果,并就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方法及指标选择如“政治意义、媒体绩效、产业发展、总体福利”等做了初步探讨。

三、其他新兴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IPTV研究所谓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中国的IPTV产业,在经历了2004年的萌芽,2005年的博弈, 2006年的曲折, 2007年的破冰后,已经到了一个产业的十字路口。

如学术界一般所论,IPTV这种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传播形态,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服务的综合性媒体形式,不仅具有电视媒体网站的所有传播功能,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到位的服务,的确在媒体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但是,与大部分手机电视节目一样,IPTV的大部分节目内容都移植于传统电视节目,普通受众并不会愿意付费去观看相同的节目,更何况在现有条件下,IPTV的清晰度、流畅度还远不及传统电视,其发展存在很大的产业市场困境。在这方面,新闻传播学术界一向少见公允冷静的探讨。

刘逸帆以我国IPTV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就IPTV的出路展开了探析。他认为:“IPTV迅速发展的关键条件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成熟的IT技术及基础设施、适宜的业务模式、可观的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等必备条件的出现”。

图文仿真报研究图文仿真报通称电子报,在我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者邓建国从剖析这种新媒体的优劣势和现实处境出发,探究了这种媒体形式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图文仿真报虽然具有节省成本、吸引广告、便于存档以及具备网络无远弗届的优势,但也存在定位模糊、以“传者为中心”的心态、内容封闭的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预测:“不论图文仿真版还是报纸阅读器,不过是传统媒体一厢情愿的‘怀旧’,或是其在传统和网络读者的双重压力下做出的折衷,它们作为数字报的呈现格式,只是一种过渡;其发展趋势是移动电子报。”?

移动媒体研究移动媒体,主要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兴媒体,自2003年以来,移动媒体已经在上海、长沙、北京、武汉等30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石长顺、徐锐以湖北移动频道为代表,考察了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移动媒体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市场规范性不强、产业政策不配套、运营主体缺乏市场化”等问题和困难。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移动媒体“规范移动电视市场、延伸覆盖面、整合拓展电视终端”的发展策略。

通观而言,2008年度,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发展时期,相对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15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尚不为多,这表明新闻传播学的主流期刊对新兴媒体研究的重视程度仍不充分。

在目前所见的若干研究文章中,无论是技术潮流的把握,还是对媒体发展策略的分析,均有不少启发性。然而,在有限的学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大部分论文仍然停留在现象分析,缺乏传播理论意义上的深入研究。2)鲜见第一手的实证性研究,现有的个别实证研究也多流于描述或理论的简单检验。3)研究视野仍有狭窄之嫌,常见选题撞车、缺少学术对话等情况。

由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目前还不够成熟,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无疑还十分艰巨。我们期待着新闻传播学界来年对新兴媒体的研究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出现更多、更好、更规范的学术成果。■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媒体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介选择”的初期成果之一。本项目组通讯作者包括:陶大坤、吴芳、邵晓、虞D、孙洁)

注释:

崔保国、张晓群:《新媒体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慧聪网。网址。2008年10月21日

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4月

虞海侠:《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SWOT分析与对策》,《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刘江华:《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驱动力探析》,《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李苗:《手机媒体视频开发的瓶颈分析与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4期

王积龙:《剖析美国手机媒体市场争夺战》,《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

鞠宏磊:《手机报盈利模式探究》,《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

何先刚:《3G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3期

郝正刚:《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何先刚、周仁惠:《关于3G时代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郝振省:《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6期

顾成彦、胡汉辉:《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盈利模式创新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

江虹、卓俏青:《有线数字电视收费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徐敢峰:《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徐君康:《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审视》,《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赵亮何、镇飚:《我国发展数字出版的策略分析》,《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6)

一、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200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正在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有相当大篇幅鼓励文化领域领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从产业和企业本身来看,文化产业需要借助资本杠杆进行规模倍增,利用资本纽带做大做强,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通过将加快利用资本市场改造文化产业的步伐。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者也需要这种发展潜力和未来收益较大的朝阳产业作为投资标,以分享其快速增长的成果。

因此,通过对沪深两市具有代表性的13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600088中视传媒;600037歌华有线;600880博瑞传媒;600825新华传媒;002238天威视讯;601999出版传媒;000504赛迪传媒;002181粤传媒;000917电广传媒;600831广电网络;600832东方明珠;000793华闻传媒;600640中卫国脉),进行综合业绩分析,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客观有效的投资参考,并对有上市意愿的文化企业提供一些信息与经验。

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的指标选取

鉴于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时期,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具有自己的特点。从上市公司共性来看,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体现公司综合经营及财务状况,包括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其次考虑到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规模经济程度低、发展空间大、经营业绩不稳定和资金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的特点,该指标体系应特别突出其成长能力、现金保障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三个方面。根据以上对常用指标体系的总结并结合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特性,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选取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中19个指标,建立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除X9,X10为适度指标,X19为负指标外,其余均为正指标。

1.收益性指标。(1)盈利能力:X1每股收益(元)、X2净利润(万元)、X3销售净利率(%)、X4营业利润率(%)、X5总资产收益率(%)。(2)股东权益:X6净资产收益率(%)、X7每股资本公积(元)、X8每股净资产(元)。

2.健康性指标。(1)偿债能力:X9速动比率(倍)、X10资产负债比率(%)。(2)运营能力(资产质量):X11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年)、X12总资产周转率(次/年)。(3)现金保障能力:X13销售现金比率(%)、X14净利润现金含量(%)、X15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元)。

3.发展性指标。(1)增长能力:X16营业收入增长率(%)、X17净利润增长率(%)、X18总资产增长率(%)。(2)扩张能力:每股资本公积(元)、每股净资产(元)、X19实际流通A股(亿股)。

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方法介绍

(一)因子分析原理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无关的不可观测的新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假设观测系统有m个评价指标,n个观测单位,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就是把n个观测单位分别表示为p<m个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的线性加权和,即其基本模型为:

X1=b11F1+b12F2+…+b1pFp+?着1X2=b21F1+b22F2+…+b2pFp+?着2……Xm=bm1F1+bm2F2+…+bmpFp+?着m(1.1)

其中:F1,F2,……,Fp为公共因子,?着i是各对应变量Xi所特有的因子,称为特殊因子,通常假定?着i~N(0,?滓2);系数bij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系数,称为因子负荷量,它揭示了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

(二)聚类分析原理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指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其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小。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依据以上19个指标的处理后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这13个上市公司进行Q型聚类(即对研究对象本身进行聚类)。

四、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过程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13家公司,采用截止2008年终期的截面数据作为原始数据来分析和评价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综合业绩。

(一)原始数据处理

1.指标方向趋同化。适度指标(X9、X10)正向化处理:确定指标的适度值g,带入公式:x'ij=1/g-xij(i=1,2,…,13;j=1,2,…,19)。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行业平均水平,这里取速动比率的适合值为1,资产负债率适合值取行业2008年平均值43.7207%。逆向指标(X19)正向化处理:这里取逆向指标数值绝对值的倒数,得到正向化指标数值:x'ij=1/xij(i=1,2,…,13;j=1,2,…,19)。

2.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数据单位和量纲不同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Pij=■。■■表示第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滓■表示样本标准差。

(二)样本的方差分析和因子载荷矩阵分析

以沪深两市13个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19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得出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进而得出因子载荷矩阵。按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了6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32%,说明这6个公共因子解释了原始指标88.732%的信息,基本可以用其代表原始的19个指标,大大减低了指标分析的复杂性。为使所提取的因子具有更实际和更加明确的经济含义,将其进行正交方差最大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提取结果。在各因子上选择载荷相对较大的指标,可以得出6个公共因子较为明确的经济意义。

首先,第一公共因子(包含原始指标31.9%的方差信息)主要用来解释X1、X2、X3、X4、X5、X6这6个指标的信息,这6个指标都明显地反映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又由于第一公共因子包含了最多的原始指标方差信息,说明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决定其综合业绩的最重要因素。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加上文化产业本身强调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其上市公司自然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哪家上市公司能在高速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将具有更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盈利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综合业绩和投资价值。

第二公共因子(包含原始指标13.3%的方差信息)在X7、X8和X19上具有较大载荷,这3个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进而反映其发展能力,这恰恰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必将成为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股本扩张能力高说明公司未来将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有效的募集更多的资金,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来保证公司未来业绩的持续增长。

第三公共因子(包含原始指标11.37%的方差信息)主要解释了X13、X14、X15这3个指标的信息,反映的是公司现金保障能力。

第四公共因子(包含原始指标11.26%的方差信息)在X9、X10、X18上具有较大载荷,主要表达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资产实力方面的信息,属于指标体系中的健康性指标。

第五和第六公共因子(分别包含原始指标11.03%和9.86%的方差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运营能力和增长能力。

(三)因子得分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排名

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同时可得到各因子回归系数,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可计算出每个样本上市公司的各个因子得分Aik=■WjPij。(Aik表示第i个公司第k个公共因子的得分,Wj表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然后,选取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将各个因子得分进行综合,得出每个样本上市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Si=?鄱AikBk。(Si表示第i公司的因子综合得分值,Bk表示第k个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占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评分结果如下:(根据得分高低排序)

综合得分排名:歌华有线(0.45)、天威视讯(0.39)、东方明珠(0.29)、新华传媒(0.28)、中视传媒(0.24)、博瑞传媒(0.22)、广电网络(0.12)、电广传媒(0.11)、出版传媒(-0.11)、华闻传媒(-0.14)、粤传媒(-0.29)、中卫国脉(-0.63)、赛迪传媒(-0.92)。

从以上得分与排序结果可看出,13个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表现不平衡,明显地分为两个梯队,综合得分大于0的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较好;综合得分小于0的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较差,并且绝对值越大说明综合经营状况越差。各因子得分结果如下:

第一公共因子(盈利能力)得分前后三名:博瑞传媒(1.22)、新华传媒(0.77)、华闻传媒(0.69);中视传媒(-0.33)、中卫国脉(-0.86)、赛迪传媒(-2.79)。

第二公共因子(股本扩张能力)得分前后三名:天威视讯(1.50)、电广传媒(1.24)、中视传媒(1.67);赛迪传媒(-1.12)、华闻传媒(-1.51)、东方明珠(-1.53)。

第三公共因子(现金保障能力)得分前后三名:广电网络(1.53)、中视传媒(1.07)、天威视讯(0.79);出版传媒(-0.51)、新华传媒(-0.69)、粤传媒(-2.59)。

第四公共因子(偿债能力)得分前后三名:广电网络(1.53)、中视传媒(1.07)、天威视讯(0.79);出版传媒(-0.51)、新华传媒(-0.69)、粤传媒(-2.59)。

第五公共因子(运营能力)得分前后三名:歌华有线(1.94)、东方明珠(1.85)、天威视讯(0.51);出版传媒(-0.89)、华闻传媒(-1.02)、新华传媒(-1.48)。

第六公共因子(增长能力)得分前后三名:天威视讯(1.31)、赛迪传媒(1.16)、出版传媒(0.63);电广传媒(-0.29)、中视传媒(-0.43)、中卫国脉(-2.8)。

(四)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的聚类分析

按照本文第三部分定义的聚类分析的原理和步骤,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样本中的13个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19项评价指标共247个数据进行聚类,得到如下聚类结果:第一类:出版传媒、华闻传媒、博瑞传媒、歌华有线、东方明珠;第二类:电广传媒、广电网络、中视传媒、天威视讯;第三类:新华传媒;第四类:粤传媒、中卫国脉;第五类:赛迪传媒。

五、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结果

将聚类结果、因子得分和排序结果及各上市公司不同的业务类型三者结合起来分析,在弥补和验证聚类结果的同时赋予该综合分析以现实意义。

首先,第一类的5家上市公司中,盈利能力在行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盈利能力排名第一的博瑞传媒在2008年中全面进军各种媒介广告业务,正在逐渐由一家平面广告媒体转型为横跨多个媒介的综合型广告公司和西南地区的媒体巨头。华闻传媒在2006年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后成为了A股市场中转型最彻底、媒体资源最完整的媒体类上市公司。歌华有线作为北京地区的有线电视垄断企业,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企业和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平台价值和盈利能力巨大。东方明珠作为A股文化传媒类的龙头公司,具备突出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上海地区较强的消费能力将为公司将来的CMMB手机电视业务带来有效地增长,世博会的举办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这4家上市公司正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其发展已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可为投资者带来较稳定的收益,随着其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升级,投资者也可长期关注把握住其发展时机以分享其进一步成长带来的利益。

第二类的4家公司更具有相似性。首先,这4家公司均以广播电影电视业作为主要业务类型。其次,4家公司的每股资本公积和每股净资产指标数值都处于同行业中的突出地位。每股资本公积较高预示着未来转增股本的可能性较大,每股净资产较高则表示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公司发展潜力与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另外,由于中视传媒和天威视讯的流通股本较小,未来必将具有较大的扩张和发展空间。因此,第二类公司属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公司,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第三类只有新华传媒一家公司,新华传媒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现金保障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却处于行业的低端,说明资产安全和规模实力较弱。由于公司的传统业务面临着宏观经济不确定和互联网媒体的双重挑战,故公司现金流动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较其他公司有所欠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业务结构的优化,广告业务与报业经营业务快速增长,使得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将传统业务和延伸业务进行有效衔接和平衡是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这就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第四类的两家公司粤传媒和中卫国脉综合得分排名为倒数第2,3位置,两家公司2008年每股收益都很低。两家公司利润总额及净利润的同比大幅增亏均主要是由于年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股价大幅下跌,公司二级市场投资受到的极大影响。

第五类公司赛迪传媒在因子综合得分中位于最后一位,且与其余公司的差距较大。总结其2008年较大程度亏损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目前所拥有的平面媒体受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受众和广告收入不断流失,覆盖面、渗透率和影响力均出现下滑趋势。其次,公司新的产品和业务仍处于培育期,短期内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内部财务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状况;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因此,投资者应对该公司的持有谨慎投资态度。

六、结语

通过以上对13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立足基本面的定量分析,较客观的反映了公司的综合业绩和投资价值,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得分结果更直观的量化了分析结果,对已上市和未来准备上市的文化企业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目前整体的盈利水平较高,明显高于两市 A 股的平均水平,股本扩张的潜力也都较大。但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综合业绩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良莠不齐,投资者应仔细分析每家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找出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以分享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各公司也应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利用政策上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获得更多业绩发展和增长。通过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三者的有效配合,共同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江冬明.主成份分析在证券市场个股评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3)

[2]李一智,邹平.用因子分析法评判我国证券公司经营状况[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

[3]王学民.因子分析在股票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5):23(3)

[4]邓秀勤.聚类分析在股票市场板块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9):18(5)

[5]任海云,王萍.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财会通讯.2005(2)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7)

发展战略总是一个机构、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进一步改变现状、力求完善壮大的全局性长远性的计划、运筹与谋略。对于中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战略来说也是如此。本丛书在论述一系列有关中国大众传播业的全局性长远性的计划、运筹与谋略时,有一些理论的创新点,值得学界、业界关注与进一步探讨。

朱金玉、巢立明博士著《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从中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中国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研究两大方面,来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战略。本书上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为背景,结合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力图为我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并使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下编“中国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研究”属于战略发展与管理研究,是对新世纪广播电视产业开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与对策及应用的描述和分析。目前关于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熊忠辉博士著《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较全面论述了我国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我国学术界虽然对省级卫视的市场化经营、广告整合联播、跨区域经营等重要问题都有热烈探讨,但研究都倾向于微观与中观的层面。对于一些更高级更宏观层面的问题,如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省级卫视间的非均衡等障碍的跨越的认识、省级卫视扩张发展所需要的宏观支持、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战略和策略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论述与深入的分析。《中国省级卫视发展研究》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作者为了掌握省级卫视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实地调研,先后去了“七省一市”(贵州、安徽、湖南、海南、辽宁、广东、江苏以及上海东方卫视等)的电视台,进行实地考察与专家访谈,还对陕西电视台去函调查。

由刘海贵教授领衔、钟瑛教授与徐玲英、伍静、任俊英等研究生参加编著的《中国报业发展战略》,对中国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其研究领域之广、资料之全、分析之系统还是罕见的。其内容涉及中国报业发展总体格局与趋势、报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中国报业产业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国际背景、报业资本运营的创新策略、报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与报业业务发展创新策略,最后还论述了全球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中国报业发展战略。这是“211”二期(十五规划)“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子项目“中国传媒业基本态势与发展战略”中最有学术价值、创新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的部分。

李双龙博士著《中国出版业发展战略》,论述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业发展概况,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中国出版业集团现状分析,中国出版业集团发展战略决策等。作者是在日本东京大学第一位获得传播学博士的中国学者,对日本报刊业情况十分熟悉,最近正在做上海与东京出版业比较研究,相信这对中国出版业集团发展战略决策大有帮助。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8)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战略转型为研究文本,通过在全媒体时代这个趋势下分析新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阐述其转型的运作方式,及其媒体战略,探析传统媒体全媒体之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的研究,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传统报业媒体,以期为其他将要进行转型的报业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的现状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已经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传统媒体面临着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挑战,但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传统体育报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报业作为中国早期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存在,报业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所以大多数报业集团开始积极地拓展新媒体,并开始向全媒体趋势转型,因此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重要趋势。作为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实力最强的平面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经过向全媒体的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媒体,探索出实施数字媒体的内容、广告、发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以纸质媒体著称的《南方都市报》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对南方都市报的快速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拓宽传统媒体市场发展的途径。

二、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的这几年来,我国国内报业集团大多数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转型战略,但是国内报业集团在全媒体转型的路上仍然是刚刚起步,因此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一)传统媒体经营遇到冲击

在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进程的改革大潮以后,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冲击,同时传媒行业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营过程中的自负盈亏。传统媒体一直都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在改企之前经营利益一直都是比较稳定,但本身所占有的资源较少。在改革以后,由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技术讯在在短期时间内占领大部分的市场额度,造成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经济出现危机,甚至一些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导致破产。

(二)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在与新型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在技术运用上的小足仍然是其发展短板。新型媒体就是凭借技术优势,坚持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才迅速获取广大用户的青睐的。在这方面,传统媒体能力尚很薄弱,如此看来,如果传统媒体依然固守原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问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的竞争结果小言而喻。

(三)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中坚力量不足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是靠业务,目前大部分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只熟悉传统的新闻采写编业务,而小懂技术运用,小懂经营管理,这对媒体的长久健康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媒体的经济状况小佳,就会导致从业者的离职,去选择处于发展上升期、运营体制更加灵活、工作待遇更好的新媒体,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断上演,就会令传统媒体缺少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失去竞争的资本。

三、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应进行的对策研究

(一)发展平台进行融合。

很据实践表明,传统的报业网站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基础性发展平台,它的发展规模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报业网站新媒体产品链和价值链都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展报业要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体平台,是报业发展的新媒体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渠道进行融合。

此次转型,传统媒体要以受众为中心,逐渐对新媒体的整体格局进行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此要提升媒介产品的多元性、综合体验性及即时互动性等,满足大众阅读消费需求。扩展传统报业的传播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化,并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进行融合

在如今“内容为王”时代,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融合的核心任务。在内容资源上而,传统媒体的实际内容生产数量远远要小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生产的交互式、开放式等使得W络资源远比报纸内容要丰富很多。当下重点是传统媒体应当与互联网相结合,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势,提高产品质量。

(四)进行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融合

传统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对新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的是单一新闻业务的培养,现在己经小能适应传媒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了。如果传统媒体在多媒体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难以取得进展,那原有的人才基础也会变得小牢固,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创新运营方式来招贤纳士。

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化报业所传播的数字化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筛选、核实、分类以及分析等等都是传统报业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报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报纸向数字化进军的优势。

四、总结

总之,在全媒体的时代下,传统媒体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应进一步的快速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样媒体的发展范围将得到不断扩大化。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里顺.新媒体时代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的战略选择.[J].东南传播,2007.

[2]刘政序.传媒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与破局.[J].新媒体研究,2015(7):44-45.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9)

一、前言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这种观点被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所谓“注意力经济”是指,通过最大限度的吸引用户或消费者注意力的方式,挖掘和培养潜在消费者,以期其熟知进而购买而使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商业模式。在这种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已由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和信息本身转化为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产生注意才有可能购买这种产品。

广告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阐述的广告产业是广义的广告产业,即指围绕广告活动展开的广告设计、生产、制作、消费等一系列广告经济活动所构成市场的总和。 当前学术界对广告产业的性质和经济价值尚存在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告产业无论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是在整个社会分工中都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当前的注意力经济下,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着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除了进行常规的成本利润分析外,必须把更多的关注放到其的宣传上,即广告。广告活动的每个环节在创造价值,而广告媒体的选择也越来越成为决定整个广告活动经济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以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为核心的传统广告媒体。以下本文便通过对比广告产业新旧媒体的特性,分析其经济效益的创造,进而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告产业的转型进行研究。

二、新旧媒体特性对比与经济效益分析

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新”“旧”媒体是指按该媒体产生的先后时期和传播方式、内容形态来定义的,如电视、电台、报纸、杂志这四个我们熟知的传统媒体即归属为旧媒体范畴,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媒体如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即归属为新媒体范畴。每一个媒体个体所具有的性质均不完全相同,但归属于旧媒体或新媒体的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共性,新旧媒体之间则相互区别。笔者将对新旧媒体以两种群体的方式进行特性对比,进而分析它们不同的经济效益。

1.新旧媒体特性对比。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核心的传统广告媒体产生时间相对较早,发展时间长,传播方式成熟,具有普及率高,覆盖面广,保存时间长等特性。然而传统媒体由于其局限性也存在固有的缺点,如费用较高,内容形态相对固定,纸质印刷类媒体视听效果表现力差,缺乏动感画面及音乐效果,杂志类媒体时效性较差,周期较长,缺乏灵活性等。旧媒体虽然受众也较为广泛,但与新媒体相比,其受众群体局限。如广播、报纸杂志一般发行量固定,面向人群也具有特定性特征,尤其专业类报纸杂志面向的人群狭窄。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产生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其内容形式多样,视觉、听觉效果的表现力很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信息量最大最全。尤其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速度的提升,使得新媒体的受众扩大,传播速度极其迅速。然而由于新媒体发展不成熟,网络管理缺失,规范制度不健全,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存在较大的欺诈性。与传统媒体健全的监管相比,新媒体信息量过于混杂,受众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2.新旧媒体经济效益分析。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笔者将新旧媒体特性中有关指标进行量化,主要考虑与“注意力”相关的各项指标,综合考虑费用成本和生产总值,分析结果如下。

(1)从媒体的分布情况看,旧媒体在广告产业媒体分布中仍占绝对主体,但减速明显,新媒体比例不断攀升。媒体的分布情况代表着注意力的分布情况,占媒体分布比例越大,注意力也相对获取较多。下图是根据易观国际的统计数据绘制而成。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以电视为主体的旧媒体仍占较大份额,但逐年下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增势迅猛,已超过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从经济效率角度来讲,旧媒体仍占优势,但优势趋向降低。

图 2010年-2013年中国广告产业媒体分布情况

(2)从内容形式创新和信息传递速度看,新媒体优势明显,创造的经济效率较高。根据《CTR-2013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报告》可以看到,虽然旧媒体内容形式方面也有不小的创新,但新媒体由于其特性优势,创新程度明显高于旧媒体。从对受众的调查报告结果中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更容易被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吸引。

(3)从成本角度看,新媒体投入前期成本高,但从长远角度成本低于旧媒体。由于新媒体开发阶段需较高科技投入,使用时限长,旧媒体则相反。

三、总结

通过对广告产业新旧媒体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发现旧媒体仍创造着重要的经济效益。新媒体在吸引注意力方面优势明显,并在全媒体投放的总盘中呈现逐年增长之势。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未来几年新媒体将会创造更大的的经济效益,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告产业的转型大势所趋。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10)

新媒体就是指的通过不同的新技术以及新渠道,来向不同的客户提供种类不同的紫云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笔者对新媒体的界定如下,即通^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例如互联网、卫星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移动电子设备,来向众多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咨询和娱乐服务等等。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产生的因素

1.人类的需求

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什么事物,最终产生的根源都是人类对此的一种迫切需求,新媒体自然也如此。从传统媒体环境来看,人们的价格观、表达方式方面,一般都会妥协,这样一来,个体的需求就特别容易被忽视,新媒体的产生这便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2.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不断发展才造就了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对新媒体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数字化虚拟网络交互平台的建立,使得广大受众交流更为快捷、方便、随意。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人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的羁绊。

3.可以进行共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海量资讯的这种共享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新媒体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并且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以来更大的信息便从不同渠道、视角来进行汇集,信息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形象地将传统媒体比喻成专卖店,无疑新媒体便是销售产品更为方便的超市。从广大受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也不再像原来那种局限在传统媒体的束缚之中,而是个人完成对信息的分析及判断。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受众,则又可以对自身所获取的各种咨询来进行释放,继而由他人来选择。

4.凸显个性

新媒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所独具的这种个性化,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相同的资讯平台上对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本存在于语言、国家等方面的束缚正在慢慢地趋于淡化,对于广大受众来说,话语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新媒体在刚刚开始之初,也会出现一些由于流行而被炒作的话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审美的不断提高,对于那些不真实的信息肯定会摒弃掉,将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从最早出现发展到现在,网络电视的兴起,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新媒体目前正以一种独特的特点深受受众欢迎和喜爱,新媒体通常具有下述几个特点:这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是双方进行相互互动的接受方式。

(三)新媒体运营概述

新媒体运营是指,品牌的推广就是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来进行的,对产品的营销;策划一些在传播速度上比较快且优质的各类线上活动。

表2:新媒体运营解析

二、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

(一)宏观市场方面

新媒体产业被冠以了一个新字,但是其依然是需要以实体经济来作为依托的,毋庸置疑,与传统媒体比较,它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产业,当然与实体经济的兴衰具有非常密切的来年系。如果实体经济逐渐衰退,那么其消费需求自然也就降低。另外,可以看到,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进一步减少成本,企业便要对各项光靠开支进行降低,那么以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新媒体自然要面对利益的损失。

(二)市场盈利方面

对新媒体的盈利风险来进行分析之后会发现,其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盈利模式的这种不确定性,这也是其所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障碍。从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仅仅户外电视平台无论是收费细则亦或是盈利渠道呈现出一种比较明细的态势。新媒体最为主要的的盈利方式就是依靠广告来获取利润,毫无疑问,这种盈利模式是非常单一的,导致其运营风险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根本无法使其自身的发展变得长久,也就无法获取到更大的利益。

(三)行业垄断方面

我国新媒体的产业链分工粗糙,使其发展存在比较多的风险因素。另外,新媒体细分行业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垄断严重。由于这些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其可以在新媒体行业逐渐增大自身的利润获取,电信运营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互联网、终端厂商都在其麾下,这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所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

(四)技术方面

新媒体产业要想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发展,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新媒体对于技术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的,因此自然就要面临各种技术风险所带来的冲击。对当前的现实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方面、开发新技术方面所面对的成本较高等。

(五)资本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是一个崭新行业的诞生,自然也面临着阶段的新投资机会,对其的投资是很大的热门。但是由于大家的意向相同,竞争自然也就激烈异常。如果竞争一旦进入到白热化状态,那么投资是否能够最终产生相应也未可知。特别容易出现投入虽然较高,但是汇报较低的情况。所以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对于当前的形势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对风险的规避有利。

三、应对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明确新媒体企业的发展定位

首先,作为新媒体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心中明晰,因为该产业内容丰富,市场环境不同,因此,作为企业来说绝对不能够蜂拥而上,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定位,这样一来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规避各种风险,尽量地保证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会遭受任何损失。

(二)关注新媒体的市场发展

对众多的新媒体企业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其大小分化的特点非常突出,业务也开始逐渐全面覆盖。特别是对于一些垄断企业来说,他们正通过业务的不断延伸,使其自身的地位更为牢固。再看看众多的中小新媒体企业,毋庸置疑,他们在创新上具有某一方面的因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s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大多数的业务模式都相对单一,很难为企业谋取到更大的利益。企业之所以要进行风险投资,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对未来的市场在定位上必须要精准,其次对于所出现的每一个机会都要切实进行把握。

(三)注重商业运营模式

任何企业要想取得发展,最为重要的便是运营模式。对媒体行业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过去那种仅仅以广告为主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作为媒体还仅仅停留在通过大量广告来进行盈利的话,那么所面对的便是被社会淘汰。因此,对众多的新媒体企业来说,首先要做的一点便是必须要开发那些具有明显的、比较独特的新产品。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市场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掌控,使其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还要不断提高盈利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强新媒体盈利模式的探究

作为企业,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盈利是其最为根本的目的,从这个额角度进行分析,要想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盈利模式的优劣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新媒体而言,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广告。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对于众多新媒体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风投介入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将自身的关注焦点要放置在无限增值服务、合作分成等相关的盈利方式方面。

(五)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无论做什么,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既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同时自然也要考虑产生问题的一面。基于此,风险投资在进驻新媒体行业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退出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无疑可以有效地使得企业规避风险,继而使其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通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产业的数量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大量增加,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是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当然,看任何事情都应该两方面来看待,对于新媒体而言,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挑战。比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有的放矢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使得新媒体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篇(11)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征,在当今媒体时代与媒体自身发展融为一体,两者呈现出共荣共生局面。一方面,体育作为重要的活动项目,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主题。由此,衍生出体育传媒这一新兴传媒类型。另一方面,随着体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大型赛事为主导的体育项目本身成为传播体育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动员社会公众兴趣,吸引公众眼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实体媒介。如今,体育与传媒结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体育文化与传媒文化呈现出交织的三位一体状态。因此,如何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值得探究。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大卫·罗独著、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吕鹏副研究员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一书,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分析。全书按照体育媒介、体育媒介产品和体育媒介的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为建构媒介体育,作者主要聚焦于形塑媒介体育文本产品的组织架构和专业意识形态部分。作者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媒介体育文本产品的先决性条件——体育和媒介的发展关系进行概述。作者认为体育的崛起和大众媒介的崛起是一种几乎同步的状态,当体育和大众媒体相遇后,两者实现了互补和资源的互动。例如,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对体育的高度关注,目的在于通过曝光和转播体育节目,来抓住受众,实现盈利。而体育新闻作为体育媒介机构生产的重要产品,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性。为此,作者进一步分析当前体育新闻专业地位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并解释了当前体育新闻从业者很难具有较高职业地位的原因。在这一部分,作者还通过对媒介体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新评估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的主要体育、体育组织和媒介公司。作者认为,经济因素被认为是媒介体育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生产的中心,但是避免采用绝对权力来决定什么可以被生产。

第二部分,作者重点从受众的角度对体育媒介文本进行解读。为此,作者从体育媒介文本的生产和解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生产环节,作者重点分析体育评论与写作、体育图片的使用,以及体育拍摄中的动作与叙事。在解读环节,作者认为各种各样的体育媒介文本实际上都有着背后的理念支撑,因此对体育媒介文本的解读,因时间、语境和受众身份的不同而不同。由此,体育本身和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媒介本身背后的政治经济力量形成交织,共同影响体育媒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受众接收的各个环节。

第三部分,作者重点探讨体育媒介发展的未来。在这部分,作者将科技发展引入对体育媒介的分析中,认为新媒体技术颠覆了当今流行的体育文本关系和实践能力。例如,随着体育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观众从观看者的角色转入“导演”的角色,实现了对体育媒介产品的重构,由此,体育媒介不再作为体育文本的唯一生产者。观众成为生产者,改变了体育媒介文本的生产方式,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

全书从体育、媒介和文化三个角度出发,以西方的体育媒介实践为重点探讨对象,分析了体育与媒介在发展中共荣共生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大众传媒介入体育事业之后,为体育本身带来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分析了专业的体育媒介在生产媒介产品——体育文本过程中的策略,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文本背后的理念。正是因为体育文本不仅仅只是体育的表征,而其背后有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因此,在关于体育媒介文本的解读上,作者强调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解读,实现对体育媒介文本更好的接受。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传统的受众成为参与者,这也为体育、媒介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带来新的刺激。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