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畜牧经济与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19

畜牧经济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0

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畜牧业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畜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可是在畜牧业经济发展期间,往往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为此,找出新的途径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1 畜牧生态经济相关概述

1.1 畜牧生态经济内涵

畜牧生态经济是指在畜牧业发展期间,需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之上使得畜牧业生态资源能够被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畜牧生态经济的有机循环目标。立足于生态环境角度,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1.2 畜牧生态经济的现状

畜牧生态经济与传统畜牧经济相比在功能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异。畜牧生态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并且改变了以往的粗放型发展的方式,发展速度有所提升。畜牧生态经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在畜牧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构建出更加和谐、高产的畜牧经济循环发展体系。但实际上,很少地区重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尽管这些地区在实际的生产期间已经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控制目标,对于环境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是,大多数的畜牧生产期间,很多生产者对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够了解,极大的束缚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该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畜牧生产人员缺少先进的思想意识,没有高度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没有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进行生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导致当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2 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重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畜牧生态经济能够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便需要相关人员重视畜牧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相关地区在发展畜牧经济的过程中,需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并拓宽畜牧经济的发展渠道,以此监理更加完善的宣传体系,最终为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关单位还需要梳理畜牧生态经济生产的消费观念。由于生态消费是一种具有绿色的消费模式,该种模式在物质生产以及生态生产等方面存在着极高的要求。为此,消费者在消费期间必须明确生态消费理念,在树立低碳、绿色消费观念的进行消费。生态生产主要指在畜牧生产期间将质量安全放在生产的首要位置,对消费者的消费安全等给予高度重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2 需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将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与监督力度,确保畜牧生态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还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加大对畜牧生产的扶持力度,也是推动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重视畜牧产品的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3 总结

畜牧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目标,也能够为人们营造绿色生活环境。要保证畜牧生态经济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便需要相关部分重视宣传工作的实施,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畜牧生态经济,让参与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之下,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最终有效的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篇(2)

关键词:

畜牧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现代畜牧业内控制度的建立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畜牧业在全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深入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中肉类产量达到了8千万吨以上,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禽蛋类产量和奶类产量也取得大幅度的提升,现在分居世界第一位与第三位。畜牧业作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肉蛋奶类食品保障的经济产业,随着需求拉动的影响,其成长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同时,作为依托种植业发展的下游产业,畜牧业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和满足城乡市场供应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畜牧业一直采用的是松散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办法,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经济高速提升、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出现了管理上的脱节导致的行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出现。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是现代管理理念中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之一,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引入到畜牧业的生产管理中有利于规范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促进畜牧业尽早实现产业转型,走向全面发展、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畜牧业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逐渐加快,由于畜牧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理念引入较晚,导致了畜牧业财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畜牧业内部控制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的实践还比较短。由于畜牧业同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一般企业的管理办法很难直接照搬进畜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因此,虽然在目前畜牧业的财务管理中已经逐渐开始形成初步的内部控制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往往会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反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畜牧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偏弱

由于缺乏必要内部控制体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畜牧业还保持着传统、松散的管理方式,导致了畜牧业的财务系统在应对市场风险时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因此,畜牧业在管理上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抵抗能力偏弱。随着市场供需影响和价格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畜牧业的影响不断增加,畜牧业在经营和管理中面临的资金了财务决策上的风险也在慢慢扩大,因此,成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干预机制是当前畜牧业财务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的效率偏低

目前,大量的畜牧业的养殖经营依旧是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分散性养殖经营状态。这种经营现状导致了经营环境的发展规模受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约束。在这种经营模式和规模的制约下,内部控制在资金管理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内部控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缺位现象,畜牧业产品在生产组织上往往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双重挤压,导致了畜牧业本身的生产利润分配不均,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四)财务人员内控意识与专业能力较差

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由管理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强和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财会人员起到带头引导的作用。然而,目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具有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财务及管理人员低于35%,给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目前畜牧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在职培训工作也不到位,造成了在岗财务人员学历主观能动性下降,对于畜牧业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票据管理、资金出纳和结算等方面,不能够掌握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上的作用。

三、完善畜牧业财务内控的措施

(一)推广畜牧业财务全面内控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畜牧业财务管理系统内部控制建设,首先确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的建立健全与稳定执行。只有加强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才能从组织结构的优化上完善畜牧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畜牧业要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就要依靠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在出纳、预算、核算、审计等各个会计岗位上确立,明确权责,落实规定,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真正在畜牧业本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到实践。在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推广之下,畜牧业才财务政策和决策方案可以得到有效、全面的监督,从而在财务基础上保障畜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改变原始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新道路。

(二)加强畜牧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影响因素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影响的加深,由于畜牧业生产周期较长,盲目的市场跟风可能会导致同类型产品的大量产出造成的市场饱和。当市场过于饱和时,畜牧业产品的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就会大幅度下降,给畜牧业生产企业的财政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畜牧业在在管理中要突出内部控制在风险预警上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加强畜牧业生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销售经营管理,从而降低畜牧业生产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发生时的反映能力和抵御能力。

(三)完善内部控制在财务监管中的应用

当前,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处在起步的过程中,对于生产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有效利用对于节约企业资本,加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制度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舞弊现象出现的重要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监管作用还有利于改变传统畜牧业经营中财务上松散粗放的管理体制,在幼苗和饲料采购、养殖、饲育、销售等多个方面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内控监管,保障会计业务和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保障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树立全面内控意识,加强财务人员管理

从管理思想水平来看,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经营在管理理念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传统养殖场在结构设置和岗位安排上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对于内部控制的能动作用就有着很大的不足。由于管理思想、制度和组织上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了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往往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偏低,其工作办法和专业技能同内控制度管理下的财务工作办法也不能相适应。因此,加强人才的管理对于畜牧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畜牧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树立起明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加大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工作和在岗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畜牧业的管理要依靠专业的财务技术型人才,再结合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将专业财务管理办法同养殖企业的现状相融合,以人才素质培养为保障,有效地突进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远兰如.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02

篇(3)

畜牧业的发展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具体表现会使得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改善。而且畜牧业与我国农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做好畜牧业的管理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而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畜牧养殖中风险的类型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畜牧业能够使得我国的现有经济水平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风险因素限制了畜牧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对畜牧养殖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使得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一个有效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畜牧风险的存在会使得畜牧行业的经济状况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不同的风险对畜牧行业造成的损失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就需要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一个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风险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

1.1 市场风险

畜牧行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其他行业存在的意义相似,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收益,使得自身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涉及相应的市场,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现在的畜牧也发展也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经营,这种大规模的经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需要涉及相应的市场经济,因此,社会市场的变化就会导致畜牧行业市场风险的出现。

1.2 技术风险

总的来说进行畜牧养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相关的技术进行配合的一项过程。在很多时候,养殖人员对在养殖过沉重出现的技术手段都表现出非常依赖,这种依赖就使得风险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很多时候为了防治相应畜牧疾病的发生都会对畜牧进行疫苗的处理,从而完成相应预防的工作,但是这种疫苗的处理对畜牧行业来说并不能完全保证畜牧能够对疾病起到全面的预防,在很多时候还会给养殖人员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对畜牧的品种方面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选取,这是因为选取品质优良的畜牧会对养殖专业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选择优良的畜牧进行养殖也是畜牧养殖工程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

对畜牧养殖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畜牧所食用的饲料进行一个良好的管理,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饲料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提升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畜牧的养殖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如此,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劣质的饲料,这些劣质的饲料的存在使得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的频率变的更高。

2 畜牧养殖中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树立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作为畜牧养殖专业户,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应急准备。可以说风险和经济效益是相互影响的,养殖专业户不能为了个人的效益而忽略风险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而没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也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因而,就需要对畜牧养殖风险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且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清晰地了解现阶段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来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措施。

2.2 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做好预防风险工作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管理和风险的预防,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的类型和影响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养殖专业户对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思路,要及时发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化,从多种渠道来了解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为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畜牧养殖的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共同的经济效益,养殖专业户之间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共同来应对各种风险,从而尽可能的减少风险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损失。

2.3 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

近几年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也相应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而政府需要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当前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个体农户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因而相关政策对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政府所出台的政策的合理性对养殖户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发挥政策对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对畜牧养殖业市场的情况进行合理性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应该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从而尽早调整自己的风险应急措施。

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畜牧行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在养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畜牧行业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因此合理的解决这些风险的出现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畜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瑞梅.临潭县扁都乡草地管理对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15).

[2]蒙善朝.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

篇(4)

1.2部分地区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不顺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对畜牧兽医不够重视,导致农村畜牧站疏于统一管理,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农村党委和乡镇政府管理畜牧站工作,畜牧站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缺乏管理的针对性。而且农村畜牧站的经费不能保障按时、完整的下放,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3农村畜牧兽医站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由于农村畜牧兽医站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能力弱,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其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导致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低下,严重阻碍着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顺利建设。

2建立适应农村畜牧兽医体系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高的人力资源作为建设队伍。因此,建立适应农村畜牧兽医体系发展的关键在于重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1.1举办业务培训要想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首先从业务培训开始,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组织其参加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学习,按照“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员以上的业务能力”的要求培养兽医人员,尽快让他们达到被要求的业务能力。

2.1.2进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畜牧兽医人员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畜牧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农村畜牧兽医人员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畜牧兽医推广和畜牧业发展等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便提升广大畜牧兽医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1.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还要重视动物检疫员、畜牧检验员和兽医防治员等专业人员的技能鉴定培训,培训考核通过的颁发证书,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培训结果不合格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整体上提高兽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储备更多的专业技能高的后备人才。

2.2综合办站,增强实力农村畜牧兽医站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为完成国家指令性的防疫检疫任务采取合适的措施,抓好工作重点,发展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建设。其日常工作必须依照它的职责来进行,综合考虑一切职责,这样才能完成任务。另外,农村畜牧兽医必须围绕畜牧生产的各项工作,抓好技术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壮大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经济实力,增强其综合实力。

2.3增强管理力度,强化体制创新农村畜牧兽医站对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要求高,是主要负责基层畜牧兽医站推广工作的事业型单位。其管理体制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县级畜牧部门和农村畜牧部门要分工负责,同时还要团结合作,促使畜牧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另外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相关的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

篇(5)

2003年黑龙江省首次提出用“主辅换位”的思想来大力发展畜牧业,并采取了“一拨、两免、两奖、四补、两承担”等政策鼓励发展畜牧业。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的畜牧业取得很大的发展,2009年黑龙江省畜牧业总产值约870亿元,同比增长9.2%;奶牛存栏248万头,同比增长11.8%。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壮大,畜禽排泄物也逐渐增多。并且由于种植业中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得畜牧业与种植业严重脱节,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导致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笔者发现国内大量文献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较为笼统,并没有根据不同领域的具体特点进行区别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畜牧业自身的特点及畜牧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畜牧业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会给人类带来大量的外部效应,但是推广的进程却不是很顺利。通过分析得出畜牧业循环经济在推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针对存在的阻碍因素提出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在黑龙江省的推广。

一、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外部经济

畜牧业循环经济就是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学理论等进行的畜牧业生产活动,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以畜牧业资源消耗最小化,畜牧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畜牧业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原则,达到畜牧业养殖环境的控制、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的目的。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资源-畜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闭循环的流向形式。

外部性可以在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或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产生。外部性可以是负的一方的行动使得另一方付出代价,也可以是正的一方的行动使另一方受益。但这一行动并未在市场价格中得到体现。

(一)经济收益的外部经济

畜牧业循环经济在发展中由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畜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利用模式,由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转变为低耗能、高效率模式,使家畜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并且再生资源在重新利用过程中实现了总体经济效益的增加。

(二)生态效益的外部经济

我国传统的畜禽养殖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牛粪中的化学污染物COD对水体的污染,粪便在不合理的堆积过程中产生恶臭气体对空气的污染等。畜牧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循环模式,产生的污染物在循环技术的处理下可以相应地减少或消除,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缓解了生态系统的压力。

(三)社会效益的外部经济

构建畜禽养殖循环链条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从长期来看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环境改善、经济收益,还会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加“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思想意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而国家也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并且降低了国家对环保的资金投入。

二、阻碍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投资者在选择畜牧业发展模式前,理性的经济人会比较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初始投入,考虑到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成本>传统畜牧业经济成本,一部分投资者会放弃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另一部分在初期选择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的投资者,当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经济投入<非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经济投入时,这部分人也会放弃选择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

值得注意的是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传统畜牧业的社会效益,但是发展畜牧业的投资者很少关心或并不关心这部分社会效益,使得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相对于传统畜牧业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传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见图1),因此如何使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并且尽量在初期减少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投入是加快畜牧业循环经济推广、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一)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由于经济学中体现价值的是指参与生产和交换体系的产品物料,那么如空气、水等未参与到交换环节的外部环境是没有价值的,而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的外部经济效益>>传统畜牧业的外部效益。

因此,在畜牧业循环经济推广发展中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降低采用传统技术发展畜牧业的实际收益,并且增加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畜牧业相关人员的实际经济收益;二是使畜牧业循环经济外部的社会效益转化为投资者的内部经济收益。这两方面从内部增加了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投资者的收益,从而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需要采取相应的动力机制来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1.内部经济拉动机制

加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政府给予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的养殖者一定的现金补贴或直接进行投资,可以减少或免除畜牧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初始化投资,从而有利于使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养殖者实现较短时间周期内的成本回收。对于利用畜禽粪便进行加工制造有机肥的企业,应尽量降低进入门槛,并且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发展好的企业提供奖励政策。最终目的是使选择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的投资者收入大于传统畜牧业投资者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增加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投资者的积极性。

2.外部需求推动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现实国情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惟一理性、正确的选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针对畜牧业循环经济,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成员对循环经济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产生的外部效益的认识;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一种支持、参与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利用循环技术生产的畜产品、农产品和有机肥等商品增加产品标识,使传统工艺生产出的畜产品与采用循环经济技术生产的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得到分离,采用循环技术生产的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多,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从而增加生产者的积极性。

3.技术进步推动机制

技术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针对不同的畜种形成了不同的畜牧业循环技术。如福建省现在较成熟的圣农模式、光华模式、天怡模式、鑫鑫模式等。不同模式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户根据所在地的条件选择。但目前成熟的循环经济技术大多适合大规模养殖,黑龙江省养殖仍存在较大比例的散户养殖。因此,黑龙江省各地方应针对当地不同的养殖规模、养殖类型来因地制宜的发展和宣传不同循环经济类型,并且鼓励和发展新型适合当地的循环经济技术。

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长期地投入高额资金,而技术发展的科研经费需要政府长期投入。政府要对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对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应提供科研费用,并对科研成果给予适当奖励,有利于提高研发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积极性。

(二)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畜禽粪便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损害的补偿费用,所以现如今畜禽污染物的排放是无偿的。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畜禽养殖数量的增多会导致经济收入的增多,但是也会导致畜禽粪便排泄量的增加。排泄物的增加致使环境恶化和损害等问题发生,传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外部不经济。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近年来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例,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并没有对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数量进行严格规定,并且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中,只作了较为宽泛的规定,没有起到实质上的约束作用。

因此,我国应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具体规定污染物排放量和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具体惩治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从根本上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对随意排放畜禽产生污染物个体和企业的违法惩治,增大采用传统技术发展畜牧业的养殖者及生产加工企业的税收力度,对于采用循环技术发展畜牧业的加工及生产企业,提供绿色税收政策,尽量减少或免除税收。

2.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

黑龙江省的畜禽养殖仍有一部分是散户养殖,针对散户分布相对分散的特点,可以利用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监管。首先,应在农民中宣传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会给农民自身及国家带来哪些利益。其次,进一步宣传国家对采用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个体农户给予的补贴政策,并且会给农民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最后,针对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场,由监管部门直接监管,对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帮助和一定的技术指导,对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可以降低退出门槛,鼓励退出,对于有发展循环经济意愿的小企业降低进入门槛,鼓励进入。

参考文献:

1.王颖.黑龙江垦区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

2.罗伯特・S.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毛来荣.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饲料博览,2009(9).

篇(6)

畜牧业为我国传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肉制品供应方面影响重大。因此关于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也成为政府部门以及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为我国畜牧业的兽医技术管理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1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现状

畜牧业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政府针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也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机构分配问题、资源利用问题、人员分配问题等等。此类问题的出现对我国基层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侧重点的不同,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的区域,其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较为完善,能够较好地发挥体制设立的目的;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畜牧业为次要发展项目,关于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多技术人员少的现状还较为突出。

2.2部分区域基层管理落实度不够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提出,各行各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去产能及产能优化问题,其中畜牧业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产能优化。随着畜牧产能优化,畜牧区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合理分配。此类现状下大型畜牧区域,兽医技术管理整体质量较为良好,各项防疫工作都能有序地发展落实,存在问题的主要为畜牧面积较小、畜牧养殖数量较少的地区,整体的发展还存在放养式管理,最终使得基层的兽医技术管理落实不到位,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2.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属于第一线岗位,对于疫情的防控意义重大。当前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具体体现为:管理人员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应变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控制疫情,最终造成疫情的扩散等现状。

2.4基层体系贪腐现象严重

当前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的过程中,贪腐现象也大量存在。此类贪腐现象造成国家补助不能正常的发放至养殖户手中,或在发放的过程中出现克扣、挪用等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对基层体系的良性发展造成了影响。

2.5主管部门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重视度不够

畜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动物的防疫以及病害治疗工作,对于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稳定影响重大。但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分析畜牧业在经济占比中,整体占比小。区域政府部门为了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将较大的精力以及资源,投入到了经济潜力较好的行业,对于畜牧方面的关注度则较低。由于主管部门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最终无法有效地促进基层管理体制的发展。

3针对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的改革创新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部分地区的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设立专职管理部门,定期巡检基层管理工作;改革创新体制,吸纳新人从业;加强主管部门对疫情危害的学习,提升技术管理意识。

3.1设立专职管理部门,定期巡检基层管理工作

当前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中,单一独立的管理体系还未成型。因此在其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人员重合以及落实不到位的现状。针对此类现状,上级主管部门应进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体的改革手段为:简化行政机构,缩减行政管理人员。区域间进行行政管理人员的调派流动,以此达到行政程序缩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且定期针对基层工作的落实发展进行巡检,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纠正。

3.2改革创新体制,吸纳新人从业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现实现状等原因,整体的技术从业人员较少。绝大部分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整体的年龄较大。体现为:从业管理人员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技术实施较为落后,对于新型技术学习和实践较少,工作的效率性较低[1]。为了改善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上级主管部门应积极吸收新生代人员,以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进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以此促进团队工作效率的提升。

3.3加强主管部门对疫情危害的学习,提升技术管理意识

当前时代背景下,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成为各级政府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行业关注度较低,对于其潜在的威胁重视度也较低,导致在疫情等事件发生时,管理体制运行不畅,造成了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现状,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疫情危害事项的学习和关注,以此提升其针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发展的意识,促进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60-01

一、发展畜牧业兽医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国家与政府管理

合理而完善的发展我国畜牧业技术体系,有利于国家与政府对于畜牧业兽医体系有一个具体化的管理。制定标准,标准是国家和政府应有的重要职责。通过健全发展我国的畜牧业兽医体系,国家与政府对此制定适当可行的标准来进行宏观的管理,主要是畜产品的安全标准、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重要的品种资源标准等。因此,发展完善的畜牧兽医体系有利于国家与政府对畜牧业的管理与掌控。

2.有利于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

随着我国畜牧业行业的发展,新的畜禽品种和新的养殖技术不断出现,新的品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养殖技术。对于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而且,现代的畜牧业需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经营,畜牧业兽医技术体系也成了至关重要的力量。国家大力发展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完善了管理,提高了技术水平,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形式发展畜牧业,自然也就能使得生产尽快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生产呈现最优化状态,那么,畜产品的数量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同时,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统一的投入品安全使用、动物防疫的体系政策,在本系统内得到实施,就会有效的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3.有利于加快我国畜牧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

发展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对于我国的畜牧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循环是极有帮助的。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畜牧兽医体系的发展迫在眉睫。我国的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发展起步的比较晚,导致难以参与相关的国际畜牧活动,在国际畜牧兽医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于畜牧业食品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对于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发展也开始重视。我国加大力度构建完善的畜牧收体系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的畜牧业产品更多更快的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兽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的畜牧业发展点都分布在乡镇。然而,由于乡镇畜牧兽医站是由集体所有制转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经济上一直是属于自己收入,自己支出的局面。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并没有投入资金帮助地方畜牧业兽医体系发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这样的投入不足,使得农村里的资金投入严重匮乏,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2.人才缺乏,队伍素质偏低

从畜牧兽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畜牧兽医从业的很多人都是非专业人员,甚至有一些人员属于半路出家,对于畜牧兽医行业根本没有任何的了解。因此,这样的收益队伍明显是人才缺乏,并且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比较低的,这对我国大力发展畜牧兽医技术体系是极为不利的。

3.保障不足,防疫工作难以落实

按照国家《动防疫法》的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行强制免疫。然而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是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究其原因,一是乡镇政府不大重视,二是农户对于动物疫病防治意识淡薄。当然,正是由于上面管理人员的不够重视,没有搭理倡导发展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导致下面的农牧民对此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畜产品卫生安全意识不足,这对畜牧兽医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三、我国畜牧兽医体系应当发展的方向

1.加强投入,促进畜牧兽医体系发展

农村的经济发展,农牧民的增收离不开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发展。那么,合理的推进我国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就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加强投入。按照经济规律,只有投入,才有产出。也就是说,只有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的生产发展和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完善的管理与领导,增加经济的投入,是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是加强政策的投入,即政策的倾斜。制定法律法规或者相关的规定,对于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管理做一个规范化的要求。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以协助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发展,用政策支持畜牧兽医体系的发展。其次是资金的大量投入,只有资金充足,各项开展工作的技术基础设备才能够跟进,切实保障畜牧兽医技术体系的发展进行。

2.以科学为本,科技型发展畜牧兽医体系

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除了基础的设备设施之外,资金的投入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科技投入。培养科学型人才,研发新型品种,提高畜牧业产品产量与质量,同时保障畜产品的食品安全,为产品在市场上的快速流通从而给农牧民及政府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以科学为本,科技型发展畜牧兽医技术体系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高专业强度队伍,推进畜牧兽医体系发展

篇(8)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实施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战略,各地加大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功探索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拉格日”“梅陇”“佐龙”“织合赛”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将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整合起来,在关注经济、生态、社会目标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组织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牧民收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安全的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保证畜牧业长足发展,已经成为青海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黄南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合作社发展模式为例,研究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拉格日”模式的特征

拉格日村通过组建牧业合作社,推动了对现有牧业资源的重组,推行了合作制、分组式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切实减轻草场压力,尽力优化畜群结构,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牧民收入,提高了牧民群众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

(一)合作社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

由示范带动到牧民积极广泛参与拉格日村是国定贫困牧业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2512元。2011年县政府依据省政府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战略,将拉格日村确定为县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示范村,组建了牧业合作社,吸纳入社户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0.6%,入社217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6.3%,入社夏季草场0.6万亩、牦牛74头,成功迈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第一步。合作社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对合作社作用的认识,逐步解除了牧户的后顾之忧,充分带动了牧户入社的积极性,创造了牧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合作社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激发了牧民群众推进合作社发展的动力。截止2016年底,入社牧户已达到762户,占全村总牧户的92.47%。入社人数达到762人,占全村总人数的93.10%。

(二)合作社经营方式的创新性尝试:

改变传统牧业资源利用管理方式牧业合作社为了全面推动生产经营活动,加大了对现有牧业资源的重组,推行了合作制、分组式生产经营方式,把合作社分为天然草场放牧组、良种牦牛繁育组、藏羊标准化养殖组,商业经营组等4个生产经营小组,统一实行轮牧、配种、育肥、加工、销售和分群养殖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逐步推动“三产拉动型”“联合生产型”的新型发展方式,使草场、牲畜、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重组,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畜牧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截止2016年底,累计整合草场面积达8.8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3.8%;牲畜入股5264人头只,占全村存栏牛羊总数的93.2%,入股资金达2381.7万元。

(三)合作社运营中对草场生态的关照:

整合相关政策与技术资源,实现草畜平衡在牧业合作社建设中把草原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结合“三江源”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退牧还草、设施畜牧业建设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行以草定畜的牧业生产方式,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种淘汰力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切实减轻草场压力,使超载过牧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截至目前,已实行禁牧草场面积达到4.46万亩,草畜平衡面积7.22万亩,年均减畜1109只羊单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业生产经营的双赢。

(四)合作社对放牧方式的探索:

因地制宜,因畜而定通过推行牲畜分类组群放牧方式,不断完善“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推进转变了增长方式,促进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使得拉格日合作社的畜群结构得到调整,优良畜种比例和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到2016年末,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仔畜繁活率达到85%,牛羊出栏率达到54%。

(五)合作社经营带给牧民的实惠:

提升了其创业能力通过牧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了牧民群众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2014年,各类资金投入已达1069.5万元,2016年仅入股资金达到了2381.7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合作社发展,激发了牧民创办产业干实事的热情,出现一批畜产品加工交易、牛羊育肥、饲草料种植、停车场、民族服饰加工厂等社办实体经济,合作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16年,合作社创收948.5万元,比上年增加424.3万元;人均收入12447元,比上年增加3697元;提取公积金94.85万元后,年度分红总额达394.87万元,人均分红5182元。

二、影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拉格日合作社极大的推动了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合作社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单一,集约化程度低,草畜矛盾较大,生产要素优化重组速度缓慢等等。

(一)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尚未实现

拉格日合作社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生产方式粗放,尚未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靠天养畜的方式依然存在,特别是生产要素优化重组速度缓慢,集约化程度低,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畜牧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开发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产品数量不多,畜产品尚未形成品牌效应。部分畜产品开发对市场需求、产品销路等考虑准备不足,存在盲目跟风扩大生产规模的现象,产品生产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加大了合作社运行的市场风险,甚至有些生产经营项目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有名无实,畜牧产品生产经营带动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作用不大。

(二)牧业合作社草畜平衡、畜种改良问题依然严峻

在牧业合作社建立初期,一部分牧民片面追求短期的生产、经济效益,超载放牧,草畜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拉格日村草场退化严重,草场毒杂草、鼠害、病虫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减少了牧民收入。特别是人工草料基地建设滞后,草料种植面积偏小,冬季饲草饲料储备难度大,一般过冬储备的饲草料从外地购买,这大大增加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影响了生产经营效益。同时,畜种改良、畜种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合作社董事会成员、入社大户对畜种改良、畜种结构调整思想认识不一致,从而导致畜种改良、畜种结构调整方案难以推行,严重影响了产业布局、科学化生产经营。

(三)牧业合作社经济运行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通过畜牧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得到了合理、集中使用,目前拉格日合作社牧户入社率、牲畜入社率、草场面积入社率均达到了90%以上,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实现了畜牧业资源统一调配。但缺乏有效管理,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核心管理层整体能力较弱,合作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培训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缺乏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有威信的、牧民群众比较信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有些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善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家底不清,尤其缺少牧业发展技术人员。甚至有些高龄“干部”有“等、靠、要”的思想,合作社发展动力不足,尚未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条件不成熟,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合作社还不具有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牧业合作社投融资渠道狭窄

拉格日合作社缺乏发展资金和技术,畜牧产品开发步伐缓慢,从事畜牧产品生产经营加工型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水平低”的状态。畜牧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难度大,生产有机、绿色畜牧产品过程中用生物、物理的防治草原鼠害、病虫害的能力弱,推广使用环保农药的难度大,部分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产品质量保证难度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不大,培育实力强、产业链长综合龙头企业难度大,大部分企业仅限于畜牧产品初加工的初步发展阶段,畜牧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工艺、设备不先进,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过低的畜牧产品开发水平和缺乏专门的研发团队,导致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很低。合作社成员入股资金非常有限,又缺乏大额的投融资渠道,生态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不足,地方又无财力安排扶持资金,使合作社大部分经营活动不能实施,无法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地方政府尚未形成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工作合力,农牧、扶贫、旅游等部门在思路、措施和具体扶持项目等方面缺乏沟通与合作。乡镇一级对合作社的管理、服务指导不够。合作社抵押物不足、环保条件不达标,申请银行贷款难度很大。合作社生产技术、经营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五)牧业合作社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很大

牧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许多畜牧业富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牧区劳动力老化的问题。但所解放的富余劳力转移就业难度很大,县城、乡镇承载能力、集聚能力、服务能力不高,游牧民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牧民教育文化程度低、语言环境狭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大,缺乏一技之长,自主创业就业意识不强,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繁重。加之近年来教育投入力度增大和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牧民子女上大学人数比例大大提高,有一部分牧民子女大学毕业后不愿意返回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导致牧业从业人员中青年人从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使得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基本上处于缺人才、缺发展思路及产业发展“弱”“小”“散”状态,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富有民族特色的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畜牧业发展仍旧沿袭“守株待兔式”和“靠天吃饭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六)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依然薄弱

牧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投资资金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导致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与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乡村道路建设,冬季、夏季草场转场牧道建设,草场灌溉供水管网建设与人畜饮水供水新打机井、配套井房建设项目、新架高压输电线路及配套变压器安装资金缺口较大,供电建设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合作社饲养基地、厂房建设等办理土地使用证难度极大,畜产品交易、仓储等设施不够完善,产品交易场所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列入发展计划中。新建企业由于用土地、用路、用电等问题难以得到快速解决,企业投资的进度缓慢,企业进驻牧区生产经营畜产品的吸引力不大。

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是一个全面探索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总结完善。当前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已处在一个巩固完善和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如何准确把握好国家一系列强牧惠牧富民政策,制定切实可行推进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扶持畜牧业产业链链接,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体系,合理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步伐,着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一)以组织管理创新为引领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要站

在畜牧业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合作社对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合作社建设工作,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深入调研,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大胆探索牧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要进一步加强对牧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指导,切实推动合作社建设。县乡两级政府要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把加强指导、规范运行、推动市场进程作为合作社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协调解决牧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加快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对牧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一次全面地回头看,以生产要素整合质量为主要依据,对现有牧业合作社展开全面评估,确定优先序列,确立“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扶持模式,从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抓紧建立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保护品牌效益。开展有机畜牧产品开发、机械剪毛、畜牧产品存储与交易等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牧业合作社专业化分工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探索生态畜牧业联合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畜牧资源优化重组,提升牧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落实创办领办牧业专业合作社大中专毕业生生活补贴等政策,完善奖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遴选一批大学生村官,指定承担一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指导合作社发展工作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的申请工作;遴选一些县级机关优秀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分配到已经确立为重点的合作社中,开展生产经营的传帮带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建立乡镇副职联点合作社工作制度;鼓励县级机关优秀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村委会成员担任合作社理事会职务,防止合作社事务管理形成“两张皮”。加大合作社发展的工作考核力度,每年年终要对牧业合作社发展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好、成绩优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不好、成绩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通过合作社对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辟多元化培训方式以培育新型牧民

高度重视对牧民群众的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电视、以会代训、编印汉藏文版《生态畜牧业知识手册》、榜样示范与引导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宣传教育,使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生产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良好氛围。有效整合培训资金,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组织合作社具体负责生产经营的人员到天峻“梅陇”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合作社发展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吸取精华,使之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能手;组织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技能培训,切实引领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

(三)多管齐下推进畜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不断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办一些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健全、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实体,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应用、交流培训、推行标准、创新品牌、拓展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行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推行跨村、跨乡联合合作社模式,形成产业联盟,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建立完善草原有偿流转制度,使草场资源向实力强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集中。积极推广“支部+合作社”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行理事会提议、村支部审议、集体决议的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议事制度,走出一条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双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之路。

(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促进生态畜牧业厚度发展

科技是提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也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应用贯穿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重点推广畜种改良、分群养畜、畜疫防治、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灭治、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支撑性科技力量。科学解决草场超载过牧问题,加大草原保护力度,构筑草原生态屏障。大力培育饲草的品种,扩展饲草的种植面积,保障饲草的草量能稳步提升,做好饲草的储备工作,保障牲畜能在四季有足够的饲料,降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给畜牧业带来的损耗,切实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大力培育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培育生态畜牧业、发展精深加工业”的思路,引进科技起点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联合生产经营等形式,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的提高,加快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畜产品,加快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推进牧业合作社产业化、科学化生产经营。

(五)拓宽合作社投融资渠道改变

过去项目到户、分散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方式,整合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草原生态奖补、精准扶贫、草原旅游、科技推广等各类涉牧资金,向试点合作社集中投放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方式,扩大政策拉动效应。针对合作社的空壳现象,政府应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此项工作,帮助已组建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走上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健全合作社运行管理制度及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牧民群众投资推动合作社发展,加强对当地草场、牲畜的整合,努力实现牧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草原生态改善的目标。鼓励企业、政府拓宽融资渠道,做到资本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满足

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及牧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投资建设冬季、夏季草场转场牧道,积极建设供电、草场灌溉供水管网、人畜饮水供水新打机井、配套井房等基础设施,合理解决合作社饲养基地、厂房等土地使用证难办的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制度,健全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牧区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继续实施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以满足牧民们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双元.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评价与政策思路———以梅陇个案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4).

篇(9)

乡镇畜牧兽医站财务管理是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了完成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的活动。乡镇畜牧兽医站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自身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或者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不足以抵补单位的全部支出。国家为了保证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各项工作和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国家预算把一部分社会收入,以无偿的形式通过各种方式拔给乡镇畜牧兽医站,用以支付各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设在基层的事业单位,担负有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疾病,确保动物及产品的安全生产和质量保证,推广科技成果的培训和实施的职责。畜牧兽医站所从事的事业活动是以畜禽为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检疫、防疫、诊治、配种、保健、消毒等服务项目,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是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当地的农村为市场,主要有饲料经营和其他非相关的活动, 乡镇畜牧兽医站财务管理的作用是由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职能决定的。乡镇畜牧兽医站财务管理体现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与国家、其他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乡镇畜牧兽医站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等党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第二,有利于完成事业任务,认真履行执法、监督以及服务职能,确保我市动物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提高畜禽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第三,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有利于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稳定,杜绝出现“站垮、网断、人散”的局面。

乡镇畜牧兽医站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利润的最大化或本单位价值的最大化,而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事业计划的完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特殊条件和因素,决定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财务管理不能象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那样开展财务管理。它的财务活动受到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社会总产品的制约,其根本任务就是在一定资金条件下妥善筹集,合理安排,及时供应,节约使用各种资金。乡镇畜牧兽医站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合理安排,保证资金供应,促进事业计划的完成。积极组织收入,大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分析、检查和监督。

1、强化管理意识

畜牧经济的发展必须强化财务管理意识,畜牧财务管理做得好与否、做得是否到位,关系到能否调动畜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增收增效的大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衡量基层兽医站工作业绩的标准。藁城市畜牧水产局结合本市畜牧系统财务管理的现状,根据上级有关财经法规,拟定了切实可行的适合本行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会计,集中培训,规范标准,统一管理,把乡镇兽医站财务管理纳入为畜牧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轨道,为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强化制度管理

为确保各项制度能够长期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藁城市畜牧水产局还先后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财务管理,包括年初各站必须做出全年的收、支预算。严格遵守财经法规,收取符合规定的事业性费用,以弥补经费不足。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地扼制了以往不尽合理财务事项的发生,提高了各兽医站的财务管理水平。

3、强化内控机制

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努力提高单位各种效益和资产的运营质量,努力降低消耗,减少开支,减少各种存货积压,提高经济效益。

几年来,藁城市畜牧水产局制定了一系列内审计划,使内审不断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局审计机构每半年对各镇站收支情况进行全面就地审计,年终则对全年的收、支情况对照年初的计划及各种规制度视其完成落实的情况,各项收入视有无超范围、超标准现象,各种支出检查有无违规现象。根据各站收支情况,对照年初制订的岗位责任制,确定奖罚分配方案。近几年全市14个镇站的收入逐年增长,实力不断壮大,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各镇站均在市畜牧水产局的资金支持与自身投资相结合下建设了达标的化验室。尤其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中,在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首先投资购置疫苗、消毒剂等药品和器械,保证免疫、消毒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 100%,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在省、市组织的多次检查中始终名列前茅。

畜牧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杠杆,乡镇兽医站就是这个杠杆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结实了、壮大了,畜牧经济就发展,社会经济就进步,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有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二、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草场。虽然西乌珠穆沁旗早已开始实施了春季休牧和标准化划区轮牧工程,但是始终没能全面的有效地贯彻于实际的牧区牧民生活当中。更可怕的是自然草场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地被利用,尤其是秋季打草的时候草场损坏是最严重。以前在牧区秋季打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牧区经过承包和租售牧民的草场打破原本在9月秋季打草的规律,既然从7月中旬就开始打草了。在我看来这些人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他们才不会去关心牧区草场的受损与否。所以这般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是对于自然草场的最大伤害。

(2)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后。近几年来西乌珠穆沁旗虽然投入了最大的努力去建设和优化了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但牧民本身的棚帐还是太小、质量也太差,完全达不到接优良冬羔-72子的标准。与此同时打草机和提炼喂养资料的机械也是严重欠缺。畜牧经济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之一,但是粗放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基础设备也是导致畜牧经济大大落后于其他企业经济的主要原因。为此,想要发展畜牧经济就要好好解决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落后问题。

(3)对于畜牧经济的投入不足。在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不收取畜牧经济的税,地方物资力大量减退,地方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因此地方财政对于畜牧经济的资金投入也相应的减少很多。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的工程,所以地方政府不断地给畜牧经济资金投入是必然的。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开始缺乏资金,无法给畜牧经济投资的话畜牧经济就无法得到循环发展。所以依靠地方财政是错误的想法。

(4)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方面的不足。由于牧区牧户之间居住的距离太远,几千亩草场上就一家牧户,而且大部分牧户家里至今还没有常电,看个电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从媒体得到什么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因此,加大了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的难度。畜牧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以及保护牧民利益诸如此类的一切都急需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西乌珠穆沁旗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设备有限的原因没能真正的完成服务于牧民的任务。

三、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①要鼓励牧民使用唤醒自然草场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放牧方式。自然放牧是指在考虑草木生长的频率和水源供应程度的前提下一年四季都要选择不同草场顺其自然的放牧;②严禁不合理的、随意的打草行为。把秋季规定为打草的季节,严禁在其他季节打草破坏草场的行为。为此,首先,管理土地、草场的相关部门出台严厉的规定,严禁过分打草破坏草地行为。其次,牧民把草场租给他人时可以在合同中添加说明关于打草的要求,比如说四季只有一次秋季才能打草。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是发展畜牧经济的稳定基础。

(2)加强改进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①大力推广各项有利政策,鼓励牧民积极争取各种国家项目。首先,大力宣传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项国家政策,让牧民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到这类政策所能享受到的利益的重要性。其次,鼓励积极争取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种国家项目,让牧民了解到这类国家项目对于畜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②经过提高牧民收入来完善基础设备建设。牧民自己尽力争取提高本身的收入,可以一边养牲畜放牧一边利用草场建设旅游景点,因为无边无际的辽阔大草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地绿色旅游景点。

(3)拉拢外资企业入股投资。可以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来缓解畜牧经济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借助了外资企业的大力投资才提高了发展速度。所以草原上的畜牧经济也可以积极地大力拉拢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脱胎换骨的进入新一代的发展舞台。

篇(11)

1.1 基层防疫系统不稳定

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限制,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

1.2 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

对基层畜牧兽医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养缺乏有效规划。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足,知识结构老化,原有的知识已不适应当今需求,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知识更新培训,但是缺乏针对性,知识更新培训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无法提升技术人员对畜牧业发展形势的了解和判断。

2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畜牧兽医工作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畜牧业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目前我县畜牧兽醫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法规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我县现行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3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建议

3.1 加强行政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

3.2 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机构

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3.3 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体系

3.3.1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配备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不断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3.3.2 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养殖技术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深入到村户、养殖场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3.3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收听收看畜牧兽医科技节目,推进农村畜牧业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树立便民服务的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高效、敬业的服务精神,切实做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3.3.4 加强队伍建设,适时引进人才,通过以会代训,举办业务培训班、岗位培训班等,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加强畜牧兽医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畜禽品种改良、饲料饲养、防疫检疫、畜禽产品加工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 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5 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