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工实践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9:08

化工实践内容

化工实践内容篇(1)

作者简介:李保庆(196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9-02

化学是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科技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化学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如何既给理工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出整体介绍,又能在教学中介绍化学与不同专业的紧密联系,从而构建出一套对理工类不同专业适用的医学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以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的。笔者在多年的医学化学教学中对于理工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进行过座谈,就目前医学化学教学的授课内容、学生的满意和认可等方面做了调查,对医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医学化学课程在泰山医学院的现状

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前身是单学科的医学院校,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医学各专业的要求和授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学校现在已发展为多学科的医学院校,虽然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但医学和理工等专业差别大、跨度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同,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在医学和理工类等专业都采用医学化学同一本教材,在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医学化学课程,学时在30~80学时不等,占3~4学分,理论和实验课的比例约为3∶1,课程基本都在大学一年级进行。

从历年学生学习的情况看,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学习,但不知怎样去学;非生物类专业部分学生认为医学化学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用处;更有一些学生仅仅是应付学习,能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行。近年来,随高校规模和新上专业的增加,怎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怎样让学生成材,也是各专业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近年来在理工类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医学化学课程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医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近年来,随着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新的分支学科正不断涌现,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如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做到从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将化学学科系统而又不失重点地传授给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在几代化学教育家和广大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综合性大学目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将化学学科以理论化学(结构化学与物理化学)、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与性质(无机与有机化学)及化合物的测量与表征(分析化学)为主要线索来介绍化学知识是符合目前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因此,大学医学化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也就是以化学原理、制备与性质、测量与表征为医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医学化学的教学如何适应理工类等相关专业

医学化学在我校授课的专业主要有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与一般大学理工科的化学教学,无论内容和难度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如何做到既能系统地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又能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殊要求,这应是大学医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思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教学内容应因专业不同而在难度和重点方面有所不同。如结构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过去在原先医学化学的教学中,一直都属于略讲或不讲的部分。也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上述专业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实际上起了削弱化学学科重要性的作用。

1.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

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本科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该专业的医学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应遵循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原则。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一章增加了化学传感器的内容,这在医学诊断和环境检测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在《滴定分析法》一章中,增加部分仪器分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仪器的正常使用维护,是物理学的主要应用,对保证仪器灵敏度、准确度、选择性等指标非常重要,例如电化学分析与光谱分析中如何降低信噪比等等。《有机化学的对映异构》一章涉及物理学光学的应用,要重点讲解,其它内容一般了解即可。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1。

2.医学影像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工、医多学科结合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除了按医学化学的教学要求教学外,还涉及较多的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中又要使用各种现代先进诊断仪器。因此在教学中,第一要突出物理化学中动力学的内容。因影像专业要接触放射性同位素,要熟悉其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第二,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要突出配合物的内容,因涉及肿瘤病人的化疗使用的配合物类药物,如顺铂和卡铂类化疗药物。第三,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造影剂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有机化学的内容重点应讲基本有机物的性质,主要是药物性和毒性方面的知识。第四,要增加分析化学的仪器分析内容。因为医学影像专业是以诊断为主的专业,常用磁共振、CT等大型先进仪器,因此学生应对现代分析手段有所了解﹑熟悉,才能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2。

四、结束语

总之,在理工类不同专业医学化学的教学中,在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况下,应首先选择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来介绍,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所侧重,使医学化学的教学更贴近专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几年来,在上述几个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中都作了尝试,效果明显。通过学生网上课程评价,得分96.6分(百分制),学生绝大部分是满意的。通过新修订的医学化学的理论授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加清楚了医学化学哪些内容与自己专业更密切,不再是仅仅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使医学化学的学习突出了与学生就业、专业成才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磊,陈鹏,赵劲,等.化学生物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傅献彩.大学化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化工实践内容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78-0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2,3]。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对各自专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而实践的创新改革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对实践内容的优化改革,更是对实践组织的改革,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角色转换和创新,让学生在主动式学习的状态下获得素质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中进步主义认为,教学过程高效性应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统一。所谓教材,实质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和原理作系统的归纳而组成的用于教给学生的现成材料,也就是实践环节中实践内容与实践资料。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4],即实践当中教学组织和设计。笔者认为实践环节的优化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学内容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二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这两点对应的就是实践内容和实践组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教学要达到综合素质与工程技能的双重提高,就需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组织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利用多元化的实践考核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才是真正实现了“知之”到“乐之”。本文通过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实践教学改革为案例,来探讨素质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就像“舌尖上中国”一样,美味源自新鲜的食材。要想做到“教学内容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就必须建造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实验内容。首先应在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达到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的目的。

1.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负责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还负责全校包括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在内的二十余个本科专业的力学相关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时间不确定、内容类型多,培养对象相对复杂的情况。中心不仅开设土木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力学实验公共选修和创新实践内容,有基础类、专业类、综合创新类等几十个子项目,培养的层次不统一,同样的选修内容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层次不同,就要求指导内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规范化化难、量化指标不明显。针对实践教学中项目层次多、服务专业多,现场训练与工程应用为主的特点,实验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二系列、三模块、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体化”:对实验中心所有实验课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系列”: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土木类,非土木类两个系列的实验内容。“三模块”: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了实验与上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创新性实验项目三个模块。“四层次”:根据“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引导创新”的思想,由浅至深设计了基础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巩固型)实验、应用型(提高型)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型)实验四个层次。这种科学的实验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同步,为培养学生实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2.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划分和有效执行,必须逐项设计实践内容的培养目标,明确每项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中心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大部分实习和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在面向对象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化能力培养”的模式,即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划分了等级,明确量化每项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实践内容的层次化。中心按照实践内容难易程度和技术先进性,设计了ABCD四个级别的阶梯能力培养目标,分别是A基础操作能力、B综合工程应用能力、C工程管理能力、D研究创新能力,中心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基础训练型实践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实验和工程训练,如材料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测量实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综合工程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实习和设计,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主要是通过实习和设计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工程执行能力和工程管理的意识;应用实训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软件的学习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如建筑结构CAD、PKPM结构设计和注册师实训,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研究型的实践内容相对灵活,选题可以是课外的科技活动、科学竞赛和创新实验,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构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工程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每项内容一项实验内容能力培养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综合训练。

二、实践教学组织的科学设计

实践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剧本,即好的教学组织设计。一个科学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实训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在实践过程做到“在模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教学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对于实践环节来说,就是具体实践教学组织。

1.实践教学组织理念。每种实践项目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级别和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实践项目是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实践项目选取不同的理念进行指导,实践教学组织理念如图2所示。

工程类实践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职业资格教育的模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组织具体的实践内容,按照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步来进行,如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研究探索型项目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因此采用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errill)倡导的“五星教学模式”,即在“针对问题求解”的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的循环圈构成――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练习应用、融会贯通掌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践项目根据实践内容特点和能力培养级别选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某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验证―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各阶段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具备工程应用和创新双重能力。

2.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对于综合工程类项目采用项目管理形式进行实践组织。将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习内容则按任务下达,在任务展开以及工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种种不同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包括:①与教师互动;②到教材、指导书、规范等相关资料中求证;③学生之间研究协作;④小组之间相互交流;⑤实践验证等。以学生自己能采用的一切方法求解问题,以实习学生集体智慧和小组按建制的、充分的、独立的、积极的运行完成项目,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和要求。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互动协作完成项目,达到知识的验证、升华、深化和总结,实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研究性项目,采用互助协作方式进行,让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方案,采用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项目展示评估、工程项目设计三种方式进行。①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是展示宣讲实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之初面对学习任务,建立实习关键问题,然后成立实习小组,分配具体工程任务,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项目展示评估是让学生在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学习,从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实践学习的效果角度,促进理性思维学习。③工程项目设计环节是让学习者通过实践学习重新运用各方面知识综合,进行创新设计。整个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将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联系起来。

三、结语

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的共识,也是国家本科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内容的科学设计和有机组织是实现实践环节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在设计上应满足实践性、自主性、参与性、交往性、探究性等特点。但任何优秀教学设计与组织形式想在大学里成功推行,需要具备三大条件:首先要有一批尽职尽责、愿意花时间为学生辅导的老师;其次要有一群学习动机强烈、有“全面发展”愿望的学生;最后要有一组精心设计、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实践内容。不同专业实践内容不可能采用同样单一的组织形式,可能是多种模式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在针对一项实践环节进行设计和组织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几个因素,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达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初晓,韩雁,梁志星.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关键环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4):36-38.

化工实践内容篇(3)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较高的工作标准。打造双师型的教育阶段,培养骨干化工教师,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化工教师的实践水平,对于其课堂理论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化工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会让教师更能满足教育工作的需求。笔者通过参与常州某企业的培训,对中职化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利弊有几点看法。

一、中职化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利

中职化工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无论对于企业、学校还是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有着诸多有益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对接

中职院校之所以开展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才,让学校中的学生具有建设社会的能力。中职化工专业的学生,会成为未来社会中化工行业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加强中职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入,会让企业了解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会让企业从某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能力。对于学校来讲,化工教师融入企业实践中,可以看清社会的需求以及教学中的漏洞,改革课堂教学。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融入,是企业与学校互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两者有效对接。

2.有利于课堂内容的调整

在当前的中职院校化工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仍然将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利用精细的讲解让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虽然教材上的内容很重要,但只讲解教材内容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记忆知识却不能利用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即便认识到这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化工教师亲身融入企业的实践活动中,让其会了解哪部分知识是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哪些实践例子应当被引入教学活动中去扩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中职化工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课堂内容的科学调整。

3.有利于教学观念的改进

组织中职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职教育观念的突破。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会了解学生未来所面对的工作环境,意识到哪些能力与品质会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同时,在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去近距离地了解化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求,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这对于化工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有着引导性作用。通过实践,教师可以明确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创新,以企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有利于教学反思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化工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都有提高之处。如果中职院校没有人走出学校去学习、去观察、去对比,学校内部的问题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通过中职化工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教师可以将企业管理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中的不足。比如,于企业实践中,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理论知识是基本,动手操作能力才是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当前的中职化工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部分,许多学校只重视化工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与实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化工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教学反思效果明显,有利于中职化工教学的优化。

二、中职化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弊

万事都不是完美的,有利则有弊,让中职化工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仍然有一些风险。

1.企业设备先进,实践效果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企业的生产设备越发先进,生产工艺也在更新。中职院校的化工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很少关注生产设备。因此,部分参与到企业实践中的中职化工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很难掌握生产技巧,甚至会因为不明白设备的使用方法而产生困惑,无法衡量自己的教学能力。化工企业先进的设备可以让教师大开眼界,也会让一些教师否定自己的专业能力,导致实践效果适得其反。

2.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中职化工教材已经用了很多年,早已经与化工行业的发展脱节。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化工教师会发现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符。一些具有完善教学思想的教师会根据企业的需求,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但部分教师会感到迷茫,无法将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也无法通过实践去重新思考教学模式。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符会影响实践效果。

综上所述,企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对于笔者来讲是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于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感受企业管理思想,感受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氛围,更能在实践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总结经验,从而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中职院校的化工教师需要融入企业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点,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工实践内容篇(4)

(一)宣传阵地的内容要求

各单位宣传阵地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1、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领导机构;2、主题和实践载体;3、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准备办的实事;4、党员干部心得体会文章;5、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调研报告。

第二部分内容:1、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和民主生活会评议结果;2、服务承诺(应明确承诺的具体内容、承诺方式、完成时限、责任人)。

第三部分内容:1、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应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以及落实措施);2、解决重要问题情况。

第四部分内容: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和制度;2、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

各单位根据“突出特色”要求,可灵活掌握,适当增减栏目内容。

(二)宣传阵地内容的设计要求

1、宣传阵地要有一句或几句能够鲜明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富有卫生行业特点的主题语。

2、宣传阵地整体板块内容、各部分栏目内容要统一设计,布局科学合理,能够体现三个阶段主要活动内容及效果,体现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3、在各部分栏目内容的设计上,不注明阶段划分的时间,应以活动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划分。

4、除本《指导意见》明确的四个部分活动内容外,各单位可设计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活动载体内容,但一定要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到整个板块和各部分栏目之中,增强活动内容的统一感、整体感。

(三)宣传阵地形式的设计要求

1、宣传阵地要根据本单位活动室的实际情况,以墙壁悬挂的“板块、栏目式”的形式设计制作,设计上要美观、整洁、大方、庄重、醒目,避免华而不实、画蛇添足。

2、整个阵地版面字体和颜色要协调一致、统一。

二、学习实践活动氛围营造规范化建设要求

各单位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单位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营造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1、在单位进口、出口和单位院内,要结合卫生工作特点,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以长期性标语、宣传橱窗、宣传展牌等形式,充分展示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

2、在单位办公楼内的显著位置、走廊两侧、单位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要适当悬挂高标准、高质量的单位文化展示牌。展示牌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本单位文化理念、工作特点、干部素质要求、工作作风要求等内容;在设计形式要美观大方、庄重醒目;在布局上要科学合理、数量适宜。

三、学习实践活动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要求

1、各单位要设立学习实践活动专门档案柜、档案盒,并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各环节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化工实践内容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14-02

0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正式开展人因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从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学相继开设工业工程专业[1]。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将人因工程学定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出该课程在工业工程专业当中的重要地位。有关人因工程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受到大学教学课时、教材、研究资料和教学经验等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缺乏实例应用等现象[2]。另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陈旧,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融合,也使得人因工程学教学时常常照本照本宣科,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深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更是欠缺,无法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实践能力。

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在人因工程的教学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如清华大学借鉴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等的办学经验,进行人因工程学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提出“1+1”教学模式,以突出人因工程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安徽工业大学提出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3]。我国人因工程学教学模式的探索虽然取得一些教学成果和应用价值,但由于各所大学办学条件不同,师资、生源基础不同,学生培养定位不同,还不能在全国所有大学推广开来。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此,课程教学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针对人因工程学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

1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提出

所谓应用型教学模式,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实际应用为背景,加强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课程教学与国家工业工程执业资格对接,突出人因工程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着力加强本学科与工业工程专业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促进学生熟悉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理解作业能力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掌握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安全舒适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对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对人机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开发简单易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业工程师。

2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构建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

由于人因工程教学内容相对分散,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快,教学组通过研究实践,强化知识内容的关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设置5大教学单元,包括学科概论、人体生理与心理、环境因素体系、机器体系,以及人-机-环系统;每一单元均设定研究内容、工程实践案例和调查报告与创新设计3个环节(见表1)。同时将课程教学划分为3项模块,即基础性教学内容、选择性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教学内容。做到5大单元框架科学合理,3项模块层次教学实时更新,教学方法多元出新,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体系。

2.2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设置和改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①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授课的始终,5大单元的教学环节均设置调研报告、小课题设计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提升。②进一步整合实验内容,根据理论授课的单元性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增设实验项目,划分3大项,包括人体生理与心理测验、环境测量、综合设计。其中每大项再开设相应小项,大项为必选,小项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任选;另外,增设学生自拟实验内容,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③实现课程设计内容的多元化与阶段化,在每一单元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性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取材于实验与实习的工作现场,突出人因工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④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已经成立加工中心、实训中心,同时专业实践基地也在建设之中,学生能够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2.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人因工程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教学组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①在学科定义及基础理论讲解时,注重“问题是什么”、“背景是什么”、“性质是什么”、“解决方法是什么”,逐层递进深入浅出。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行多样化教学和辅助教学,如“人机界面设计”,以手机电脑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采取课上和课下互动的方式,以汽车界面和数控机床作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③设置现场教学情境,如“人-机-环系统分析评价与设计”,采取基地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增加实践应用能力。

2.4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内容中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综合应用等不同层次,以知识获取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配合的作业类型和考核要求[4]。在教学进程中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全程跟踪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笔试、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考核、调研报告、实践总结,以及工程改善优化、创新设计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考核。

3结束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力水平提升了10%,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郭伏,钱省三.人因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2]杜彦伟.《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广西轻工业,2010(2):121-122,129.

化工实践内容篇(6)

论文摘要: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创新应贯穿大学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针对“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重点探讨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以期对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锅炉是用以生产热水或蒸汽的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系统三大主机之一,对火电的高效、洁净和安全生产及其重要,因此,“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最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锅炉原理”课程主要讲授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锅炉的炉内燃烧原理及燃烧设备、锅炉的传热过程、锅内水动力、受热面外部工作过程和先进锅炉技术的发展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锅炉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及锅炉设备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创新型培养目标转变,具体到“锅炉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创新应贯穿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对“锅炉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已有较多的探讨和实践研究,[1-4]本文从“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重点讨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必须符合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定位,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秉承我校办学理念,实施“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思想,培养吃得苦、下得去和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应以“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人才的宗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始终围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意识、重在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实验环境条件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建设,探索实现基础性验证实验、测定试验、创新性科研训练实验和拓宽知识面的演示实验的“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教育创新。“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应实施从理论到实际、从传统到创新、从课堂到工程项目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思想,围绕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达到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实践训练中切实培养学生处理工程问题,进行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二、“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尚无可参考材料,根据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锅炉原理”课程大纲的要求,基于我校的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资源以及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建议,科学制定“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

1.“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对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实行“工程化”设计思路,并遵循四个原则,即实践训练内容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内容设计层次化和实施方式多元化。

(1)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多课程之间紧密联系化。鉴于“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最重要专业课,处于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后续课程之间的中心地位,因此在设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之前,先对我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等基础课以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比如“大型锅炉运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知识点讲授情况以及实践实验训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总结,做到了然于胸,确保“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与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紧密联系,力求通过该课程实践训练,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加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热工学知识、燃烧学知识在电站锅炉中加以应用,达到学生对锅炉原理中炉内燃烧、锅内传热及水动力和烟风阻力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锅炉原理”课程本身知识点之间的顺序决定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次序,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脉络清晰。因此,训练内容应严格按照锅炉原理本身的发展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客观认识实践、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和工程实践训练三大内容。

客观认识实践主要是对锅炉实物、锅炉机组整体模型、锅炉重要设备的直观认识,如在开设“锅炉原理”课程前进行电厂认识实习,对锅炉的实物直观认识,在“锅炉原理”课程第一节绪论课和锅炉组成课讲解后进行模型实验,通过模型参加实验、拆装模型和动画模型模拟巩固加深锅炉机组系统及组成知识。

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笔者通过几年的“锅炉原理”教学发现,锅炉的水循环内容是该课程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原理性演示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等难点。该部分主要是对自然循环原理、直流锅炉原理等的演示验证实践内容。

工程实践试验主要是对锅炉的三大计算能力的训练实践,包括锅炉辅助计算、热力计算、水动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和强度计算的实践训练、锅炉热平衡的实验和锅炉机组运行仿真实验训练。

(3)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层次化。内容设计要贯穿层次化的思路,内容的难易程度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对训练中的每一个内容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总体地位和重要程度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级定位;同时,根据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对同一内容也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在满足分级定位要求和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上,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宽设计。比如锅炉的计算,对于普通的学生则只要会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各受热面热力计算和简单的水循环计算即可,而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更进一步进行较复杂的水动力计算、强度计算和烟风阻力计算,并完成一些计算程序的编制。 转贴于  (4)实施方式多元化。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是实践性课程,因教学学时、实验室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必须多元化,即课堂、实验室和企业生产三位一体,课堂演示、实验室参观验证实践和电厂实践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训练。传统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实践训练中采用比如计算机程序模拟、动画设计模拟实践、锅炉事故仿真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实践训练。

2.“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具体内容设计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计划学时64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其前期基础课程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还开设了后续课程“锅炉运行”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实践性强,“锅炉原理”课程通常设置有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时间为1.5周。实际上,仅靠课程设计和6学时的实践训练难以达到学生牢固掌握锅炉原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包括锅炉原理6学时实验课、1.5周课程设计、16学时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实验,但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过程贯穿第5至第8学期,延续2年时间,实践训练教学包括13个内容,90小时。具体内容和建议学时如下。

电站锅炉机组实物模型和虚拟模型实践,2学时。标准煤样工业分析验证性实验,4学时。混合煤工业分析测试实验,4学时。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2学时。自然循环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多管水循环验证实验,1学时。直流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锅炉综合测试项目设计实验,13学时。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训练,32学时。锅炉水循环计算训练,10学时。锅炉烟风阻力计算训练,6学时。锅炉启停仿真训练,8学时。锅炉运行仿真训练,8学时。

三、“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实践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课题在2008提出,在2006、2007和2008年级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通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和加深了锅炉原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我们对2006和2007年级的学生进行锅炉实践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无论是研究生复试(锅炉及锅炉相关知识的笔试和面试),还是就业面试(热工学和锅炉等口试)过程中,学生对锅炉相关考题从容自如,安之若素。当然,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实施的方式还需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9-31.

化工实践内容篇(7)

锅炉是用以生产热水或蒸汽的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系统三大主机之一,对火电的高效、洁净和安全生产及其重要,因此,“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最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锅炉原理”课程主要讲授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锅炉的炉内燃烧原理及燃烧设备、锅炉的传热过程、锅内水动力、受热面外部工作过程和先进锅炉技术的发展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锅炉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及锅炉设备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创新型培养目标转变,具体到“锅炉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创新应贯穿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对“锅炉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已有较多的探讨和实践研究,[1-4]本文从“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重点讨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的定位必须符合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定位,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秉承我校办学理念,实施“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思想,培养吃得苦、下得去和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应以“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人才的宗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始终围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意识、重在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实验环境条件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建设,探索实现基础性验证实验、测定试验、创新性科研训练实验和拓宽知识面的演示实验的“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教育创新。“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应实施从理论到实际、从传统到创新、从课堂到工程项目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思想,围绕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达到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实践训练中切实培养学生处理工程问题,进行锅炉设计计算和锅炉试验的实践能力。

二、“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尚无可参考材料,根据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锅炉原理”课程大纲的要求,基于我校的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资源以及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建议,科学制定“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

1.“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对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实行“工程化”设计思路,并遵循四个原则,即实践训练内容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内容设计层次化和实施方式多元化。

(1)以“锅炉原理”为中心,多课程之间紧密联系化。鉴于“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最重要专业课,处于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后续课程之间的中心地位,因此在设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之前,先对我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等基础课以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比如“大型锅炉运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知识点讲授情况以及实践实验训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总结,做到了然于胸,确保“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设计与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及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紧密联系,力求通过该课程实践训练,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加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热工学知识、燃烧学知识在电站锅炉中加以应用,达到学生对锅炉原理中炉内燃烧、锅内传热及水动力和烟风阻力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选修课程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进程科学有序化。“锅炉原理”课程本身知识点之间的顺序决定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次序,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脉络清晰。因此,训练内容应严格按照锅炉原理本身的发展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客观认识实践、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和工程实践训练三大内容。

客观认识实践主要是对锅炉实物、锅炉机组整体模型、锅炉重要设备的直观认识,如在开设“锅炉原理”课程前进行电厂认识实习,对锅炉的实物直观认识,在“锅炉原理”课程第一节绪论课和锅炉组成课讲解后进行模型实验,通过模型参加实验、拆装模型和动画模型模拟巩固加深锅炉机组系统及组成知识。

原理性演示验证实践。笔者通过几年的“锅炉原理”教学发现,锅炉的水循环内容是该课程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原理性演示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等难点。该部分主要是对自然循环原理、直流锅炉原理等的演示验证实践内容。

工程实践试验主要是对锅炉的三大计算能力的训练实践,包括锅炉辅助计算、热力计算、水动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和强度计算的实践训练、锅炉热平衡的实验和锅炉机组运行仿真实验训练。

(3)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层次化。内容设计要贯穿层次化的思路,内容的难易程度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对训练中的每一个内容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总体地位和重要程度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级定位;同时,根据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对同一内容也要进行层次化设计,在满足分级定位要求和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上,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宽设计。比如锅炉的计算,对于普通的学生则只要会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各受热面热力计算和简单的水循环计算即可,而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更进一步进行较复杂的水动力计算、强度计算和烟风阻力计算,并完成一些计算程序的编制。

(4)实施方式多元化。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是实践性课程,因教学学时、实验室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必须多元化,即课堂、实验室和企业生产三位一体,课堂演示、实验室参观验证实践和电厂实践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训练。传统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实践训练中采用比如计算机程序模拟、动画设计模拟实践、锅炉事故仿真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实践训练。

2.“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具体内容设计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计划学时64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其前期基础课程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还开设了后续课程“锅炉运行”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实践性强,“锅炉原理”课程通常设置有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我校“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时间为1.5周。实际上,仅靠课程设计和6学时的实践训练难以达到学生牢固掌握锅炉原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包括锅炉原理6学时实验课、1.5周课程设计、16学时单元机组集控运行实验,但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过程贯穿第5至第8学期,延续2年时间,实践训练教学包括13个内容,90小时。具体内容和建议学时如下。

电站锅炉机组实物模型和虚拟模型实践,2学时。标准煤样工业分析验证性实验,4学时。混合煤工业分析测试实验,4学时。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2学时。自然循环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多管水循环验证实验,1学时。直流锅炉工作原理实验,1学时。锅炉综合测试项目设计实验,13学时。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训练,32学时。锅炉水循环计算训练,10学时。锅炉烟风阻力计算训练,6学时。锅炉启停仿真训练,8学时。锅炉运行仿真训练,8学时。

三、“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实践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课题在2008提出,在2006、2007和2008年级开始实施,实践证明,通过“锅炉原理”课程实践训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巩固和加深了锅炉原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动脑想方案、动手做试验、动嘴讲成果、动笔写报告等“四动”能力。我们对2006和2007年级的学生进行锅炉实践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无论是研究生复试(锅炉及锅炉相关知识的笔试和面试),还是就业面试(热工学和锅炉等口试)过程中,学生对锅炉相关考题从容自如,安之若素。当然,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实施的方式还需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9-31.

化工实践内容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05-02[ZW(N]

[基金项目]本文受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教研教改项目(CN1305)的资助。

[作者简介]丁美青(1978―),女,湖南怀化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讲师。

高等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是培养土建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理工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根本任务。[1]近年来,我校城南学院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贯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以致用”的方针,以“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为总体目标,改革实施“5+1+2”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2]“测量学”等相关测绘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我校城南学院的测量教学现状已不能适应市场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城南学院土建类专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树立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学理念很有必要。[3]

一、目前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测量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化,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

土建类专业测量实习内容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还是传统测量仪器经纬仪和水准仪的基本操作,实习场地也基本是在校内开展,与道路、桥梁和港口等行业联系不密切,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难适应。教学改革应该针对道土、桥土、建筑、水利水电等不同专业设置专门的实习场地和内容。[4]

(二)先进测量设备数量不足,计算机化程度低

现代测量使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方法,如全站仪、GPS、GIS、DM等,将多种测量工作集于一身,借助电子平板和数字测量软件实现一体化测量、自动绘图功能。先进测量设备在土建工程领域中应用广泛,但是很多本科院校非测绘专业的测量设备更新滞后于生产单位,很多先进的测量设备未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他们在教学中还使用传统经纬仪加小平板测图、聚酯薄膜绘图,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步入工作岗位后融入工作的速度。[5]

(三)实习以校园模拟实习为主,与土建工程实践脱节

道土、桥土和水利等土建类专业的实验实习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经纬仪加小平板测图,不能突出不同土建类专业的特点,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接触到的实际工程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学用脱节。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处理实际生产问题等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二、土建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安排土建类不同专业测量实验实习内容,加强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路桥、港口施工放样是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建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5]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编写新的测量实验实习教材,根据不同就业岗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测量实践测设内容,指导学生用自己测绘的图纸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放样,让学生充分掌握测量工作在各个工程进展阶段的应用。

第二,推行数字化测图及施工放样,加强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土建类专业测量实践还是沿用原有的经纬仪采集数据进行聚酯薄膜绘图,使用全站仪在手绘图上进行简单放样,这些实习内容与土建类专业实践工程严重脱节。测量实践教学应该教授全站仪数字化控制测量,道路、桥梁施工放样,水下地形图测绘以及变形监测等内容。数字化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测图技术计算,又能确保学生以后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测量实践教学绝对不能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应该实行“走出去”的教学路线,多选择企业生产实习基地,如中建、中铁及其他路桥相关企业、测绘院等施工单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择稳定、合适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土建类专业在校学生提供锻炼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实践平台。

第四,测量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改革。考核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测量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迫在眉睫。目前的实习成绩考核基本上是按每组的实习成果来评定,每组每人都要上交实习报告和日记,但是每个组成员的实习报告内容基本相同,每人的日记也是大同小异,这样的考核没有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我们提出百分制实习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包括图纸、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小组评议及个人心得体会五项,每项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根据各项得分汇总最终成绩。

三、结束语

在突出土建类专业学生测量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改革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的测量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我校城南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1.对当前测量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不足;2.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测量实践教学以全站仪、GPS等测绘新仪器为主要工具,加强学生对测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掌握,缩小教学与工程实际的差别;3.促使道路、桥梁、水电以及建筑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各自专业领域测量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仲.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79-80.

[2]袁剑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18-123.

化工实践内容篇(9)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本文重点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作一简单阐述。

一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体现,它是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技能。

为了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课程性与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理论性与技能性,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有效性,我们通过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由三大模块构成:通识教育实践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文献检索实践、工程训练、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等);专业教育实践训练模块(包括企业文化认识与体验、专项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综合教育模块(包括资格认证、学科竞赛、科技学术活动等)。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认识实习(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专业实习、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课程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例如,调整课时比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减少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逐步减少和取消课程实验。分层次开设实验,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转变,由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应用性实验转变,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三改革实习、实训内容,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大学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课程(即认识实习),通过进行企业观摩及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使学生了解企业工程文化、企业工程环境及管理体系;完成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及服务意识教育;了解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了解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专业规范、标准等。通过实践,增加一线体验;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材料加工技术。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五周,它是根据专业方向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联合选择零部件或产品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到企业实施验证。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初步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在产品设计、生产、质量评定等环节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

专业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四周,它是学生深入企业,接受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指导,参加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生产,全面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中各个相关技术环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下学习产品设计、工艺制定、质量评定、生产组织、现场管理等内容。熟悉专业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熟悉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流程,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工程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实践技能。

毕业顶岗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十周,它是学生轮流到企业不同岗位进行实习,深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具体工作。学生通过在企业指定岗位进行实习,独立完成该岗位应能完成的工作。全面深入体验企业工程文化,完成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及服务意识教育。熟悉生产过程,熟悉生产过程中相关专业规范、标准等,可能的话结合岗位实际,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协助解决生产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护知识,进一步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一线实践,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满足行业需求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内容尽量来源于企业或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实行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一体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行业需求,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选择课程内容实施企业人员授课,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依照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选择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内容,聘请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授课,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了解社会行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到指定企业,由企业高级工程师进行理论授课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结合现场工程环境及背景的认识,加深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了解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生产原理、工艺及设备。企业授课的考核方式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命题,以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

六积极组织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科专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和争取机会,在课外组织安排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大赛、创新杯新材料大赛、金属材料技能大赛、熔盛杯焊接技能大赛等。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学生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等形式,用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

七积极组织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综合性工程素质培养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综合性工程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我校根据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两部分内容开展。素质拓展主要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体现,例如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校园文化节活动等。科技创新则通过科技学术活动和参与科研项目来体现,例如有计划的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大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培养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又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补充。通过组织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注重社会行业需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为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聂其元,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华章,2011(29).

[2]刘洁,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

[3]张姿炎.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化工实践内容篇(10)

1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造价综合实训、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施工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等主要项目内容。其中,造价综合实训是最核心的实训项目。造价综合实训旨在通过前期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积累(如《建筑工程计量计价》、《安装工程计量计价》等),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独立完成工程计量、计价任务。造价实训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工程造价电算化》等相关课程。譬如,《建筑工程造价实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工程图纸独立完成一栋房屋建筑工程的计量工作。要求学生根据图纸实际,结合《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独立完成计算书、编制工程量清单。以上相关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均突出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然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实训课程怎样才能更好地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实施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实训课程结束,有无后期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夯实实训技能?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目标

2.1 完善实践教学标准

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包含教学质量评估、课程成绩考核、学时分配、教学进度、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尤为关键。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成果。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明确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包括《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工程造价电算化》等。其中,《建筑工程造价实训》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实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的方法,并独立完成手工计算书及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安装工程造价实训》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实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房屋建筑水、电、消防、暖通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的方法,独立完成手工计算书及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程造价电算化》教学目标即通过算量软件建模完成工程计量,通过计价软件完成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最后根据计价定额完成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的编制。

2.2 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密切结合

制定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于其他的学科,工程造价的专业性、实践性较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课教师在课程中应该通过模拟实训的方法不断夯实实践教学相关的知识。

首先,模拟实训内容应该结合企业及行业实际情况展开。如《建筑工程造价实训》钢筋工程量计算时,学生对于钢筋工程构造、计量通常有很多问题。例如“楼层框架梁上部通长筋在柱支座中的锚固形式如何判断?如何计算?”此时,任课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说明梁上部通长筋在柱内锚固包括直锚和弯锚两种形式以及计算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直锚长度在计算时的不同方法以及理由(见表1)。

其次,师资建设同样应该结合企业实践实际。师资建设结合企业实践包括了多个方面。一是相关课程应该引入企业造价一线人员,邀请工程造价一线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思路介绍给学生;二是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服务。

最后,密切结合建设工程造价员相关岗位职责,对工程造价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工学结合的基本思路开展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教学能独立完成“计量(手工计量、软件计量)-计价(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等造价工作流程,并在实践中即使发现问题并改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3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我国高职院校十分注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实施的实践教学通常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联。实践教学应该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相关要求,进而指导学生校内各项实践实训活动。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收获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也有利学生提高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应当明确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实践内容的制定工作中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高职教学改革要求实践内容在程序和选择思路上与工程造价专业的要求和特色相符合。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结合工程造价专业的三个特点,包括技术、经济、管理。例如,技术包括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计量技术等。建筑施工技术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计量技术相关课程。因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的合理构建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参与一线施工生产操作,从而利用生产实践打通理论知识。

3.2 校内实训基础的建设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生产实训类、理论拓展类、软件应用类三个方面(表2)。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旨在通过实践打通各理论环节,更好地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专业基础。

除此之外,工程造价专业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应涉及到工程测量技能训练、常用建筑与装饰材料检测与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3.3 实训环节常见问题的解决

(1)结构施工图识图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造价实训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学生难以在二维平面图纸标注到三维钢筋构造进行转换。因此,学生不理解施工图纸信息,进而难以完成相关工程量的?算。

但在工程造价电算化实训过程中,可以通过软件很好地解决学生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问题。首先,利用计量软件进行建模,或者导入CAD图纸;然后在软件中各节点完成(修改)钢筋信息的标注;最后,生成相关构件,利用三维查看的功能观察各节点钢筋构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平面施工图与软件三维模型进行对照。从中读取各个钢筋节点内容,通过具体的图象帮助学生理解二维平面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2)工程造价计价问题

当前我国相关建筑企业工程计价主要是利用造价软件进行计算。学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能准确进行计价。要解决计价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图纸。从而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分解,并结合图纸及相关资料完成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特征描述;其次,正确理解、运用计价定额。定额基价是构成综合单价的根本。因此要求学生结合项目特征描述正确选用定额,并结合市场信息价予以调整。最后,措施项目、其他项目、税金项目的取费要求结合计价定额和最新造价管理办法予以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国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计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营改增之后,工程造价计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如营改增后工程造价税金如何计算?招标控制价及投标报价如何编制?这些问题理应作为实训相关环节的要点。

3.4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

在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邀请工程造价一线从业人员对企业内部业务进行讲解。通过实地培训的方式给学生们营造实际操作环境,使得学生对实际业务内容有直观了解。并且在企业设置并完善实习生制度。根据实习生实际情况分组,合理利用已建或在建相关工程资料检验学生工程造价技能。利用激励、淘汰机制,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应工程计量、计价任务。优胜劣汰,最终优秀毕业实习生获得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建立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氛围,学生通过实际工程获得技能锻炼及实习机会。同时,企业在零人力成本情况下获得实习生,并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获得优秀毕业实习生,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2)依托行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需要以本省内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例如房屋建筑工程、城市交通轨道工程、安装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市政工程等各专业都需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因此在校期间,教师应当结合当地工程造价行业实际情况,向学生分析工程造价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规划等内容。

学生在校外参与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应采用“双导师”制。即学生在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时,既要接受校内教师的理论指导,同时接受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企业导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逐步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企业导师在实际项目中应起到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地适当加大学生实习工作难度,从而锻炼学生工程造价技能。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与企业建立感情,学生在获得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获得了认同感、归属感。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内部的实际工作。并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实训方式对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并进行考核;第二,企业与高职院校教师展开深度合作,利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特长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第三,深度教学合作。结合企业一线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工程实践经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等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3)建立预就业机制

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需为学生建立相关实训基地。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沟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关实训条件。进而深度合作,建立优秀实习生选拔机制。企业通过直接接收或向其他企业推荐的方式提供学生就业机会,实现预就业机制。

化工实践内容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也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而根据本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情况及对一些高校的调查了解,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重核算、轻能力、手段落后、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

一、现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式与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近年来,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各高校逐渐重视了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但方式大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局限在财务处理、工资核算、报表系统等模块上进行练习,并且往往是一个学生从建账到报表模拟完成所有岗位工作,这显然与企业实际应用的信息化记账与管理流程不相符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一方面符合教学大纲规范要求,可供选用的实训资料较少,现在选用的很多实训教材相当于课后练习题,仅是一些企业的模拟资料,无法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无法跟踪最新的会计实践。近年来,随着会计新准则的颁布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实践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由于渠道不畅、政策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实践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社会实际。

(二)实践教学项目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受托于投资者,为其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又要受雇于企业管理者,为其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关信息,并为其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当各方利益发生矛盾时,会计人员应合理选择有关会计政策、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方法,正确处理国家、投资者、管理者和职工个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解矛盾,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目前大多数会计模拟实验都采用制造型工业企业,并且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其他行业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项目的实践目前开展的很少,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实训效果差

多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定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资料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资料,本单位人员未经授权也不允许接触,更别提让外来人员翻阅甚至处理,再加上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或没有动力成为高校的会计实训基地。所以合作单位总是敷衍了事,造成校外实训往往没有实质效果。

(四)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大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既担负会计理论教学任务,又担负会计实践教学任务。由于高校会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没有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由于他们缺乏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缺少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列举实例的能力,对会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深刻影响把握不够,从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二、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会计准则强调培养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要营造一个模拟的职场环境,设计模拟职业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来展开教学过程,具体内容应包括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实践教学课程、建立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一)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按会计新准则的要求,应将职业判断贯穿整个会计教学,使学生从一接触会计就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注意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既合理又便于实施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以便于对实践教学作出统一安排。笔者认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模拟实训)、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在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以工作流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对多年来基本沿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否定。“重构”就是要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内容选取、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以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屏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组织模式,而要根据该课程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例如:财务会计实践课程,按照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业务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以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岗位业务构建新的财务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教材组织上可按照出纳岗位核算、往来结算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资产岗位核算、职工薪酬岗位核算、资金岗位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和主管会计岗位核算8个项目模块进行,同时在注重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把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以便教材内容更贴近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内容,要根据项目模块进行分组演练、岗位交叉互换等;第三要针对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下力气建立一支实践教学团队,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工作,使教师掌握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建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构建基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情况下该环境应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等,各个实验室要配置必须的硬件、软件、材料,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验资料,实验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验。

(四)采取措施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训得到落实

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模拟实验外,还必须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会计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措施加强校企合作,逐步与企业建立起互信、互助的良性关系,使企业相信成为实习实训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是双赢结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允许学生到企业里进行实习实训,学生才能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再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财务软件已由核算全面转向管理,现在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不仅包含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功能,如财务分析、成本管理、DSS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使得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软件功能变得复杂化,从知识的深度、知识面的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高层次的应用阶段。因此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必须跟着上台阶,要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一方面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即在原来会计核算实践基础上增加会计信息管理实践:包括ERP各模块实践,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网络财务应用实践;另一方面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即在手工会计实践结束后,立即用手工数据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这样会计信息化的实践结果可以和手工会计的实践结果相互验证,以检验会计实践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手工会计和信息化会计各自的特点,以期对会计学科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达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