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45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效益好、物质资源消耗低、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逐渐得到了全国各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强调各地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和新兴性是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战略性具有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全局性特点,它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保护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同时能够广泛提高人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而新兴性是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一个特性,它具有创新性、需求性、盈利性和成长性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了七大类,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新能源的不断发现和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步骤,叫做新能源产业。当然,除了对新能源的开发,该产业还包括了对产品的科研、应用和推广以及生产活动,其本质是将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非传统能源进行能量间的转化进而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

二、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所谓新能源,即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新型资源,它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量形式。太阳能就是把太阳的热量进行转化,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到发电、干燥、制冷及淡化海水、制作水泵等方面。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高效,而且清洁无污染。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边疆等电网还难以到达的地方尤为重要。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通过借助于微生物的化学作用生成沼气,或者是运用热解法制造燃料。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能源独立,减少能源对外国的依赖。新能源的发展能使能源来源多样化,大大增加能源利用的便利性,还能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其次,新能源产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重大意义,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阶段, 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便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但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必须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以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以增加经济发展中新能源所占的比例。比如,为了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必须要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比例,开发建设新能源制备制造基地以及沿海新能源基地。

最后,从长远方面看,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最近数据显示,各行新能源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规整、改善和升级后,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产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复苏迹象明显,基本面出现好转。新兴产业的盈利性特性决定了产业初期不可能迅速的收到明显的效益效果,产业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资金和科技的投入都是日后产业收益的保证。目前,国家对于国内风电投资、各风电企业的开办逐步增加,为了进一步加速“十二五”风电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即将出台《促进风电行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风电业景气回升。由于各种智能机的兴起和流行,锂电池产业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一系列的新能源产业的“咸鱼翻身”式发展可以看出,新能源产业有十足的发展后劲。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显现。如:在短时间内,新兴能源在跟多地方仍然无法替代传统能源,这在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科技程度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普及力度不够。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需要很长时间;最重要的仍然是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目前为止,在风电方面,我国仍然对设计原理性技术不够掌握,只是对少数风电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使得我国在多数产品业中只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过分依赖进口,导致大量流失利润;另外存在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发展门类不齐全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比重还将明显上升,将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国家也将出台各类“增温”和“降温”政策对新能源产业中的过慢或过快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针对性调整和改进。新能源发展行业的选择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步,应遵循全球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并且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在缓解国内能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能源利用和发展的长远打算的预测。同时,要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内需,充分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二)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求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六)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实现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二)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求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六)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实现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部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5)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事物内部的一般规律,从而拿出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矛盾论指出,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许多矛盾存在,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但是,在一定情形下,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主要矛盾会变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会转变为主要矛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能源短缺是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但是,近年来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了主要矛盾,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国内三大转变”: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终端用能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国际三大转变”: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国际能源分布流向从西向东转变。目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能源结构也将随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将从支撑经济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主要矛盾不再是能源总量的增长,而是能源的质量和可持续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能源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布局。

二、猿窒低乘嘉,深刻认识能源规划的重大意义

(一)能源发展为什么需要规划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几乎每个国家都要研究制定能源产业的战略或规划,这主要与能源产业的特点有关。一是能源供应和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必须加强管理,而计划(规划)是管理的核心要义。二是能源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明显,能源产业的各个品种、各个环节之间密切关联,客观上要求必须统筹管理,提高能源运行系统效率;三是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规划合理引导,可能造成大量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相信市场不等于迷信市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好政府在制定、实施国家规划中的特殊作用,强化规划在能源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对各级各类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做好在时间上的统筹、空间上的统筹、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统筹,以此指导全局工作,克服市场失灵。

(二)新时期新形势下能源规划的作用更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社会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重视,能源发展总体上呈现清洁化、多元化、智能化的趋势。从国内来看,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在经济新常态下,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能源产业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优化,从“做大做多”转变为“做细做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之于当下的能源行业,意义更为重大。

三、坚持创新思维,厘清能源规划的基本思路

新形势、新常态下的能源规划,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源规划的定位问题。其内容边界如何确定,目标任务如何设置,政策措施如何制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特别是规划目标的设置。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所以在确定具体指标时,既要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又要留有一定余地。二是能源规划的衔接问题。能源产业覆盖面广,各个品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要打破各专项规划编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使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一致,实现对立中的统一。三是能源规划的执行问题。在平衡好地方和企业利益、取得广泛共识的前提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管与惩戒体系,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规划得到有效执行。鉴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十三五”能源规划编制的三点思路。

(一)强化引领性和统领性

能源规划应根据国家战略,立足解决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目标,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适应大能源、系统性、分布式、智慧化的趋势和要求,引领能源发展。

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必须统领各个专项规划,统领各级地方规划。各专项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地方规划必须服从国家规划。

(二)强化科学性和权威性

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互为依托、密不可分。规划若没有科学性,就不能令人信服,无法建立权威性;若没有权威性,各方不遵照执行,科学性就没有实际意义。

应坚持过程开放、方式民主、方法科学的原则,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公众、专家和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形成共识,科学决策。应坚持引导性目标体现柔性、约束性目标保持刚性,并根据外部条件变化适时评估和修订,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权威性。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一言堂”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危害。只有在一种民主气息浓厚的气氛中,才有勇气讲出真话和实话,才可能实事求是。总而言之,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决策,才能增强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操作性和有效性

能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确定的任务,操作上要简便易行,同时还要确保各类主体遵循能源规划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如果把能源总体规划比做“总插线板”,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上能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下能与各级各类规划无缝衔接,形成完善的能源规划体系,各级各类规划、各级各类项目,都能在“插线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接口。这样将为能源管理重点工作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四、坚持战略思维,提出“十三五”能源发展重大任务

(一)着力优化能源系统

优化能源开局,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实施需求响应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终端集成供能工程,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

(二)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把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严格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

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实施减煤量替代,其他重点区域实施等煤量替代。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行动计划,鼓励“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管输气价,实施气电价格联动。放开天然气进口权,促进进口多元化。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公平开放,鼓励大用户直供。合理布局天然气销售网络和服务设施。

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力实施储能供暖,鼓励居民“以电代煤”、“以电代柴”。提高铁路电气化率,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港口岸电系统,促进交通运输“以电代油”。

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抓紧制定国六车用汽柴油标准,加快推进普通柴油、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煤制燃料等清洁油品。

创新生产生活用能模式。实施工业节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清洁节能行动计划。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推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对标达标考核制度。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区、市)、绿色能源示范市(县),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着力化解和防范产能过剩。严格控制审批新建、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核增。结合产能过剩化解效果和市场情况,按减量置换原则精准安排新建项目,引导落后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实行煤炭产能登记公告制度,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现役燃煤机组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

推进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补齐水电短板,优先建设龙头水库电站,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水电站,科学安排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创新水电开发方式。加快推进水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沿海已规划核电项目建设,稳步开展核电新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内陆核电论证和厂址规划保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优化太阳能发电发展布局和开发模式。加快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

夯实油气资源供应基础。继续加强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扩大规模化开发利用,保障油气战略资源供应安全。

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外送电通道建设。优化建设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推进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打造现代配电网。统筹各类气源,形成“四横三纵”主干管道系统和七大储气基地,统筹长江经济带管道布局和区域管道建设。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储备。加快布局天然气储气库,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能源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制造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超前部署重点领域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科技装备强国转变。

(五)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6)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7)

一、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产业投资逐年增加,其所占比重在各行业中也逐步上升。(1)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目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基尧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至11月份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预计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大关。三峡水电站实现了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也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总体提升。(2)新能源产业投资逐年增加。据《世界能源展望2010》预计,2010年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将达570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部公布,2012年预拨山西、内蒙古、吉林省等20个省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金合共85.98亿元人民币,当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分别占58.5亿元,7.23亿元及20.23亿元。(3)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明确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565千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约四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位于中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公司主导着可再生能源行业。世界最大的15家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国企业,占市场的30%;世界最大的10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市场的26.7%。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相关政策不完善和人才短缺。(1)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新能源高昂的开发价格使新能源还无法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约4~5元/千瓦时,是常规电价的8~10倍;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安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发改委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节能、新能源、环保需要7万亿元。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负担过重。(2)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国新能源难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由于新能源能源技术开发极为复杂,涉及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资源评价、材料、配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非常有限,技术瓶颈已经十分明显。如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和组装环节上,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严重障碍。(3)相关政策及激励措施不够。我国目前存在重视投资而忽略市场的现象,相关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在2012年加强应用—长三角分布式能源与沿江生态建设论坛上,财政部正抓紧与各部门协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补贴的盘子、价格等细节。国家出手救助光伏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有具体的出台时间,项目批复仍存在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上网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批复,这是一个瓶颈。(4)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现在,我国新能源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不好必将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建设滞后,信息统计不完善。第二,人才总数不足,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严重短缺,将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其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1)控制成本,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应从设计源头做起,对设计方案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零星物资实行严格的限额领用制度;对采购的生产物资实行资建档分类,确立比价制度。另外,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十分突出。如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严重依赖于进口,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2)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我国现已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和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其中部级的规划中存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实现;二是在资源评价和设备制造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全球的新能源现状,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力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3)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尤为重要。其一,应加强相关的服务性组织的建设,以拓宽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我国应建立新能源人才市场,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其三,我国教育系统应设置新能源专业,培养基础性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的总量,做好我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其四,提高新能源人才的待遇水平,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特别是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有价值性的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2(10)

[2]曹钦,陈通,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3]郭四代,杜念,霜陈刚,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2(8)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8)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新能源发展战略,我国在“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将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湖南省在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和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应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省培育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作为国家和地方均重点规划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壁垒”特质决定了其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扶持。湖南新能源产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但因缺乏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支持,特别是财税政策尚未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应有的支持效应。湖南需要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通过发挥财税政策对产业经济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助推湖南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经验

作为高效率低污染的产业,新能源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能源产业。美国通过有效的财税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政府利用财政支持来提高居民住房的能源利用效率,还通过出台免税政策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例如,1993年美国政府就开始针对居民用户节能设施推行免税政策,特别针对生产性商业性用户加大了免税比例,最高可免征40%的税收。德国于2000年4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法》(EEG),规定优生推广应用新型能源,通过提高新型能源企业的生产利润和降低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风险来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除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税收优惠法律外,德国还针对传统能源产品开征税费,在1999年4月1日对柴油、汽油等传统石化能源产品开始征收生态税,通过国家税收杠杆来抑制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市场,同时提高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新能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以上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政策案例对于加快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在有利的财税政策刺激下,新能源产品能够拥有成本价格优势,较低价格能够吸引消费者试用新产品。因此,财税激励措施降低了新能源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市场风险。第二,有助于市场营销宣传。调查显示,享有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产品更能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国外企业经常利用这一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进行产品的营销宣传,这一措施也值得我们推广应用新能源产品时借鉴。第三,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能够对新能源产品产生市场引致效应,刺激和拉升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市场的良好表现必然带来新能源产品生产规模的进上步扩大,规模化生产就会导致成本的降低,这样有助于形成新能源产品规模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发达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而目前我国主要侧重于政策的规划与引导,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广度还明显不够。美国除了在政策制定等方面支持外,还在资金投入、税收抵扣方面进行补贴和扶持。日本政府不仅支持前期研发,而且还大量推广示范性新能源产业项目。虽然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并未建立健全的支持体系,尤其是财税政策支持,而且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门政策较少,支持措施较为单一,缺乏长期稳定的财税政策机制。作为我国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大省和“两型社会”综合建设试验区,湖南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从健全财政税收政策入手,加速推进湖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现行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能源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但与湖南优势产业相比,新能源产业在湖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贡献度还不高,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湖南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仍然存在些许问题。

一是财税政策存在分散性,不成体系。湖南省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但部分政策制度不够健全且操作性不强,特别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总体不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例如,湖南省通过设立“风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财政补贴,虽然促进了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但对于风电运营性企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导致整个风电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湖南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存在分散性,没有建立针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条的配套支持政策,没有形成财税政策合力,尚不能满足省内新能源产业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为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则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追加0.25元/千瓦时的用电补贴,同时对家庭式光伏电站和符合条件的分布式电站项目给予最高4元/瓦的投资补贴,而湖南目前暂未有此方面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

二是财税政策存在短视性,成效不大。目前湖南新能源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短视性,部分政策是为应对国家政策而做的政策响应,缺乏市场调研,没有从长远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视角考虑财税支持问题,只顾及局部和短期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没有从整个产业链出发来对全省新能源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不能很好地解决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政策诉求问题。例如,2010年湖南省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签发的《关于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显得比较单一,财税支持政策仅限于政府补贴、减税免税等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政策缺陷。比如,较少涉及政府性财政投资,缺乏系统、合理的投资政策;直接减税层面的较多,税收激励的方式使用较少。湖南关于支持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政策存在短视性问题,没有形成支持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期性财税政策体系。

三是财税政策存在时滞性,执行不力。目前湖南支持新能源产业出台的财税政策没有随社会经济目标而相应作出调整,部分财税政策无法紧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节奏而存在时滞性,并且部分财税政策缺乏有力的执行和监管。以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2010 年开始,每年从省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中按不低于 15%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但该项支持政策并未对资金的使用方法和支持对象进行具体安排,也没有明确政策落实的督查机构,导致该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省内各市对本地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水平不平衡,各项财税支持政策没有很好地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新能源产业财税政策的支持效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执行过程中受到耗散。

三、构建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

虽然目前湖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但部分财税政策存在分散性、短视性和时滞性的问题,没有形成政策支持体系,各项财税政策尚未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应有的支持效应。为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湖南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政府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财税支持体系,使之不但响应新能源产业的行业需求,而且契合湖南产业经济的现实诉求,通过发挥财税政策这一重要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构建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财政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并在政府各项支持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预算投入,采取预算拨款、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增加新能源产业财政投入,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1. 财政预算与投入

(1)实施领域。因新能源产业是一种高新科技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要求大量资金投入,政府特别需要在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研究开发与技术示范两大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其一,在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领域。新能源发展涉及到许多基础产业领域,包括风电场的规划建设、太阳能装置在居民住房的普及等,这些大型工程的实施和改建都需要财政投入。例如,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风力发电前期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量是很大的,像风电的主机、塔筒、变电站等设备投入都很大。加上,风电场一般都处于偏远地区,物流运输的不便利也提高了风电场运行与维护的成本。“一般一个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场的投资就高达4~5亿元。”其二,在研究开发与技术示范领域。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产业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高。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基本技术趋于成熟,但这些新能源利用技术在进入商业化阶段后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而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经济的规模化进程,需要通过先进设备及技术研发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政府应在以上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这是支撑湖南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2)具体形式。专项资金投入、政策性银行支持。由于新能源产业项目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成本,且项目经营的风险较大,民间资本不敢轻易进入这个产业领域。因此,政府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支持。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以帮助新能源企业解决资金困境问题。通过政府部门大量的前期投入和持续支持,特别是政府给予关键技术研发领域的重点资金支持可以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

2. 财政补贴

政府财政补贴主要致力于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和产品示范推广阶段,在制定新能源补贴措施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应该重点聚集投资补贴、产出补贴、价格补贴和消费补贴这四个方面。(1)投资补贴。为扩大新能源产业的融资空间,可采用投资补贴的方式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增加对新能源科研创新技术的财政补贴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速度。(2)产出补贴。借鉴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成功经验,政府加大针对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补贴,通过财政性产出补贴来降低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新能源企业规模化发展。(3)价格补贴。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固定费率建立新能源产品的定价制度,有利于解决新能源产业“高风险、高壁垒”的问题。例如,风电的价格补贴政策能够有效解决风电场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4)消费补贴。例如,风电用户补贴、太阳能用户补贴等。政府通过补贴对消费者进行政策引导,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的产品宣传和营销,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3. 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借鉴发达国家公益基金制度,将电费附加、排污费等收入建立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期、成长期的新能源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技术研发、系统升级以及大规模推广应用。

(二)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根据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现实情况,遵循长远规划和全面综合考虑的税收优惠原则,构建一套能够切实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1 .建立新能源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

企业所得税在引导社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使湖南新能源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政府需要建立新能源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制度,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为提高新能源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对新能源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相关费用准予所得税前扣除,对于与技术相关的折旧部分,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加速折旧等准予抵扣。

2. 提高新能源研发税收优惠力度

为使湖南新能源企业获得产业技术优势,政府应提高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税收优惠力度,对围绕新能源技术开发与研究所产生的费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将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新能源企业研发人员的科研补助纳入税额优惠范围。同时,针对促进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科研费用,不断提高税收抵免优惠力度和不断扩大税收政策优惠范围,让税收优惠政策逐步覆盖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用有效的税收政策来激发湖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长沙市统计局.机遇与困难并存――长沙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分析[EB/OL].湖南省统计局网,2015-07-22.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9)

(二)资源型工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需求层次在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路径显示,在其新兴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源型产业并没有被迅速取代,而是抓住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技术提升、品牌塑造等得以上升到更高的水平。我区的煤炭、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冶金等资源型工业既是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内外仍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型工业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我区的资源型工业能够把握住国际国内市场出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大趋势,并通过自身的改造提升加以应对,那么我区的资源型工业将会在新时期大放异彩。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可以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资源型工业为依托,离开资源型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我区大力发展与倡导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型工业都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绝大多数是依托资源型工业而发展与衍生的。因此,在我区,以高新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我区长期积累的优势特色资源型工业才能得以应用或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三)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可以为我区节约大量的要素资源,并为我区新兴工业的发展腾出时间和空间,避免全区经济的大幅起落当前,我区资源型工业之所以遭遇到各种瓶颈制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对各种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高浪费、高污染。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增长模式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加快对资源型工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工业的培育以节约各种要素资源。但是,新兴工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且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摆在我区新兴工业发展的一个极为现实的瓶颈问题就是原有的人才结构与新兴工业的需求极不匹配,短期内如果解决不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会出现,其中结构性失业将在所难免。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大规模新兴产业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大量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对于我区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而言,资源型工业不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新兴工业所取代,而且其已经占据的各种要素资源只能通过资源型工业本身的改造提升得以节约和释放,因此,加快资源型工业改造提升是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缓冲器”,可以有效防止在一段时间内因发展新兴工业而造成的经济波动和大量失业,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我区新兴工业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从而使经济社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实现转型升级。

二、加快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是打造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战略性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纷纷扩大对重点领域的科技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和培育新产业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各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以及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现突破,园区经济初具规模,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些积累是我区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的坚实基础,我区在继续打好资源牌、特色牌的同时,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工业整体向新兴工业方向发展。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我们面临的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使得我区加快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资源消耗和需求拉动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各国在如何尽快走出危机的抉择中,都选择了非资源型及新兴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因此,继蒸汽机、电力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新能源为引领的非资源型及新兴工业很可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第四次革命。各国在金融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以新兴工业为引领的发展经济的措施,表明这一领域将成为世界产业投资未来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当今的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使我国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减排压力,同时也使我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因此,新形势下,“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再单纯地只考虑经济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新经济型态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贡献。只有具有经济增长、人民富裕、节能减排等多重效益的新型工业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从长远看,战略性新兴工业则正是这一模式的最好选择,它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多重功效。

(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为我区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带来良好契机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促使居民消费结构从“吃、穿、用”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我区应抓住有效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促进汽车及配套产业、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2010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是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的重大机遇,同时理顺资源价格、研究推出环境税,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成本倒逼动力,加快我区新能源、新材料的新兴工业的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开放了许多垄断性领域,提升了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地位,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我区规模企业进入到更大的领域和行业,通过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三)因势利导,加快培育适合我区区情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构建我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体系后危机时代,在市场、政策、技术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下,我国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已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所形成的产业群正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性增长的支撑点,如太阳能及风力发电、节能环保新产品和新设备等;二是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由国家直接投资支撑和带动起来的产业,如核电、高铁等;三是以较强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等;四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如钢铁、石化、发电、造纸等行业;五是以劳动密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等优势的产业;六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和发展机遇的产业。这些新增长点的出现及衍生,拓宽了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为各类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作为我国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地区,我区具有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丰厚的风能、太阳能、农畜产品及稀土资源和能源优势是我区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近年一大批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内蒙古,通过大项目聚集了一批现代科技人才,初步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科研与技术创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储备。目前,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我区已建有部级兽用生物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生物胚胎移植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等,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产业体系,并且已完成10个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创新平台的建设,多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环保及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经建成。第三,今年以来,我区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图3可以看到,以电力和交通装备为主的我区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另外,通过内蒙古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对内蒙古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十个部门中(表2),拉动效应明显的是制造业部门,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拉动效应高达3.69,说明增加该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可以带动内蒙古总产出增加3.69单位,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从而增加我区的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从内蒙古主要工业部门能源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图3),制造业和医药部门的能源直接消耗系数普遍比我区资源型产业低,说明发展制造业和医药部门的能源效益较高,有利于我区工业实现节能减排,推动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因此,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我区具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等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内在强大潜力。根据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及优势,为有效突破我区产业转型升级薄弱环节,我区选择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与国家、自治区战略任务相衔接,又要立足自身优势,培育符合内蒙古资源禀赋,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在筛选重点发展领域时,应把握高契合度、高带动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优势度等“五高”标准,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区的各类资源要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重点倾斜。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利用相关设备的新能源产业开发制造,积极打造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为主的硅材料产业链,推进硅、锗等新材料产业化,生物制药产业重点打造动植物蛋白提取、微生物制剂、农畜产品有效成份提取、新型药物制剂、生物药用原料等现代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着力发展煤炭机械、化工机械、运输机械、汽车及配套产业等。

三、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相关建议

我区工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处理好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的关系,增量带动重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存量调整重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增量发展拓展调整空间、带动存量转换,实现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一)突破要素瓶颈,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技术创新四大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和大企业继续创建一批部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工程,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实现绿色制造。鼓励我区企业在与国内外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加工配套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产业链高端提升,推动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更高层次地开展境外资源开发项目。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区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把自主品牌建设作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则,健全和完善自治区品牌培育体系。

(二)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发挥引领作用紧扣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快构建一批以工业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和一支以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工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工业管理队伍培训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和一大批具有复合技能的中高级技工。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大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区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快设置有关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专业,加强对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费用由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奖励。督促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抓紧培养一支以中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三)有效发挥财政杠杆功能,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在原有对工业领域支持的基础上,设立产业集群培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壮大配套企业群体,提升配套水平,完善延伸产业链。重点打造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科技发展资金,保证专项资金支持到自治区重点工业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产学研技术合作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设立承接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对承接该类项目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落地项目贷款等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对重点储备项目前期工作给予资金支持,支持盟市和企业围绕自治区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增加项目储备。建立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引进培育人才等。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10)

二、节能性建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

三、节能性建筑标准有利于推广新材料,利用新技术。

关键词:节能性建筑;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

新世纪迎来了经济、社会、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对保护生态环境均给予极大的 注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面临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危机情况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提出的一种关于环境、生存与发展的新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统筹考虑人类长远发展的观点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我国力倡“科学发展观”,并写入了十七大报告。同时,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并于1994年正式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我国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已将节能性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和逐步实施。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重要体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能源和环境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既要注意节约能源,又要注意保护环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这也是党中央早就提出的要求。强调节约能源对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

一、节能性建筑有利于经济发展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推动力,经济发展有赖于能源产业的发展。能源短缺肯定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绝大多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已被视为增加能源投入的新途径。1973年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此后,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深刻地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由于建筑能耗巨大,许多国家都把节能性建筑作为一个国策,一方面从建筑立法和节能技术上予以保证,另一方面从经济政策上加以引导,使节能性建筑不断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据估算,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2000年全国建筑能耗已达约2亿吨标准煤。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建筑能耗已达约3亿吨标准煤。建筑能耗的年平均增长率己达5.84%左右,大大超过了2.4%的能源增长率。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煤炭和水力的资源总量虽比较丰富,可是煤炭的经济可采储量和可开发的水电量按人口平均计算,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至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更少了。为了子孙后代可持续利用国家能源资源,我们现在就必须节能,同时必须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

二、节能性建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篇(11)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新经济主要是指全球化资源合理配置和市场的不断的开发,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以,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的管理,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新经济时代是人才主动就业选择权的时代和自主决定权的时代。企业只能尊重人才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从人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保留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只有拥有一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才能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企业员工提供客户化服务和进行人性化管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员工客观需求出发,不断的激励员工,尊重企业员工。第四,新经济时代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采取灵活的策略管理好知识型员工。新经济时代环境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人才的管理主要在于对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管理,做好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特点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措施。第五,企业做好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重视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才能更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有效地激励员工。第六,在新经济时代的环境中,企业应该和员工建立新型的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纽的合作关系。企业应该与员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与员工一起建立的共同的发展目标,与员工达成共识,重视的培养员工的自身职业道德,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第七,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和信息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现实,人才招揽也趋向于全球化。第八,随着人才流动速率的不断加快,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流动交易成本和流动风险也随之增加。由于人才追求的是终身就业能力,使自身通过流动得到增值,从而使导致企业的人才管理资本增加,同时以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最后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所扮演的角色多样化,工作性质职业化。总之,在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企业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新经济时代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保留人才和招揽人才,管理好人才,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首先企业应该营造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因此,树立一种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树立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企业的人才观,企业的人才观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批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的人才涌现出来,这些人才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人才。企业为了吸引并且保留这些难得的人才,就必须要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创造一个充满创新气息的工作环境,这样做非常有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吸引和保留大批人才,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尊重和重视人才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创新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尊重和重视人才,能够将人才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位置。企业应该尊重和重视人才,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能够充分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能够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把员工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对企业员工要充满信心,做到信任和依靠员工,将员工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并且能够围绕着企业员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能够与企业员工达成一致的发展目标,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与企业员工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将企业营造出一个较为和谐、宽容、进取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能够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相互吻合,能够更好的激励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总而言之,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尊重和重视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果,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行动态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信息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因此,企业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实行动态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动态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是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企业员工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企业的全部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企业应用动态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治洲.论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1.(01).

[2]程学祥.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