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能源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0 13:07:50

新能源

新能源篇(1)

曹培玺兼任华能新能源董事长,在携公司高层参加完当日的上市庆典后,以“行程安排过紧”为由婉拒了所有媒体的专访要求。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曹培玺要看看股票的未来走势,再择机面对媒体。

五个月前,这家中国第三大风力发电公司尝试上市未果。2010年底,华能新能源曾进行了首次路演,恰与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1798.HK,下称大唐新能源)撞车。由于认购量不足又不愿降低发行价,遂决定暂停上市。而大唐新能源则选择低价上市。

彼时,华能新能源每股定价是2.98港元-3.98港元,拟筹资约82亿港元。大唐新能源的定价仅为2.33港元-3.18港元,募资56.71亿港元。

2011年5月30日,资本市场悲观气氛不改,华能新能源仍然决定重启IPO。发行价下调至2.28港元-2.98港元,降幅接近25%,市盈率亦从先前的15倍-20倍,下调至13倍-17倍。

与去年首次推行IPO的时机比较,这一次的延期决定显得并不那么明智。大唐新能源当初定价时,香港恒生指数仍在23000点以上徘徊,此时恒指却已累积了约一成的跌幅,华能新能源估值仅与竞争对手IPO时相当。

此次,华能新能源全球共发行24.85亿股,共募集资金总额7.99亿美元(约合62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中,将有23%用作海外及国内项目并购,57.8%用于风电业务扩展,另有19.2%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华能的资产负债率很高,要扩张就必须融资,它们已不太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融资平台的建立是首要前提。”一位不便具名的港股新能源分析师对《财经》记者分析。

华能新能源亦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示,公司将成为华能集团风电等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

发行价的大幅下调依然没有唤起市场足够的热情。5月27日,华能新能源投资者推介会场面火爆,出席推介会的投资者数量远超预期,可直至上市前一日,其香港公开发售股份仍未能获得足额认购。

对此业内人士对此并不意外。上述分析师表示,与国际配售部分多以机构认购为主不同,面向公众发售的部分更易受大势环境影响,“现在,整个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气氛都比较差”。

参与了大唐新能源上市承销的投行人士分析认为,新能源行业过于依赖政策补贴,行业自身没有清晰的盈利能力,普遍存在的并网难题也制约了新能源行业的表现。

暗战大唐

早在2010年春节前,华能集团风电业务准备上市的消息便在资本市场传播开来。

那个时候,中国第一大风力发电企业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正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以定价上限每股8.16港元确定发行价,并在香港和国际发售部分获得投资者热捧,香港公开发行得到高达235.58倍的超额认购,筹资171.36亿港元,成就了当年全球第IPO。

“这让企业领会到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态度,高定价和高认购额也给后来者树立了标杆。可是,那时的资本市场正处于狂热状态。”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港股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龙源电力是第一家登陆港股的新能源央企,也是第一个全球IPO的风电运营商,这让投资者眼前一亮,但“那种气氛不大可能持续下去”。

上市之初,龙源电力的股价升幅一度高达33%,但这样的行情并未维持太久。至2010年底,该股股价已跌破发行价,而同期恒生指数则累积上涨约一成。资本市场对大规模新股的热情急速减退,投资者对新能源,尤其是对风电行业新股的兴趣已然降至冰点。

华能新能源却选择在这个时刻背水一战,与另一发电巨头的子公司大唐新能源狭路相逢。彼时,有消息传出,为免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两败俱伤,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曾出面协调,希望二者一先一后登陆港交所。

两家企业并没有顺从政府意愿,它们谁都不愿意走慢一步。华能新能源承销团人士直言,“情况一直不稳定,市场随时可能转向,大家都希望先上市融资,以免一旦市况变坏,融资窗口立即关掉,剩下的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两家公司最终没能就孰先孰后问题达成一致,二者同时在2010年11月11日进行上市聆讯并获得批准,并立即在四天后启动预路演。

预路演时,新股发行市场寒气逼人,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迫切上市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预路演后,两家公司迟迟没有确定正式大规模路演的时间表,“他们在互相观察,谁也不肯吃亏,希望待对方给出估值和时间表,以便让自己能够有更具吸引力的估值争夺资金。”

一般而言,在市场情况随时有变的前提下,预路演的时间大概只会维持一周甚至更短时间。但直到预路演第二周快要结束时,市场仍传出风声――大唐新能源打算押后上市,华能新能源将于2010年11月29日开始正式路演。这一传言甫一出世,大唐新能源也宣布迟于华能新能源三天开始路演。

另一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描述,当时两家公司和各自的承销团队“对对手都盯得非常紧”,所以在路演开始时,两家公司的招股价一直是“高度机密”。

暗战数个回合,2010年12月13日,华能新能源出人意料地公告称,鉴于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近期市场意外出现剧烈波动,决定暂停上市,待市场环境改善时再重新考虑上市。

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按照原定时间表,华能新能源会在去年12月10日决定最终招股价,可直到第二天,仍没有任何一个承销商或公司领导能给投资者答案。

这位人士说,华能新能源在国际配售(售予机构投资人)和公开发售(售予散户)部分均未实现足额认购。其中,公开发售部分只获得约六七成申购。其实,以下限定价的大唐新能源并没有扭转市场气氛,其后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公开发售认购率只有89%。

“虽然大唐新能源首日挂牌开盘就下跌了5%,但人家毕竟上了,这让华能新能源的领导倍感压力,甚至影响到此后一些新能源项目的投标决策,变得下不了那么大决心。”接近华能新能源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重新上市

分析华能新能源首次IPO折戟原因,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资本市场投资的悲观氛围和认购者对新能源股热情减退是市场因素,定价过高和基石投资者过少则是发行策略因素,大唐新能源在同一时间的涉险过关则显然得益于后者。

前述新能源分析师表示,华能新能源的风场位置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明显优于六成以上风场在内蒙古西部的大唐新能源,后者电网传输能力差,利用小时数偏低。

此外,华能新能源在平均上网电价和风场平均利用小时数这两项关键指标上,亦优于龙源电力,这意味着,前者能实现较高价格的风电上网。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能新能源约75.7%的控股装机容量位于辽宁省、蒙东及山东省等第一梯队区域,约10.2%位于云南、山西、广东、贵州等第二梯队区域。同时,约53.7%的在建项目容量位于第一梯队区域,约15.8%位于第二梯队区域。

招股书亦显示,2010年,约74.6%运营中的风电项目加权平均利用小时数均高于各项目所处省份风电项目的平均值。2008年至2010年间,其风电场可利用率分别达到98.06%、98.94%及98.9%,利润率高于很多竞争者。

业内人士指出,也许正因为拥有较优质的资产,华能新能源不愿意在去年自降身价来促成上市。

然而,近半年的等待之后,华能新能源并未迎来更理想的时机――市场气氛未现好转,投资者对风电行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预期节节走低。

华能新能源重启IPO之日,5月30日,龙源电力股价收于8.18港元,大唐新能源股价收于2.29港元,均徘徊在发行价边缘。

华能新能源不得不主动降低发行价取悦投资者,并为确保上市大幅提高了基石投资者的数量。这与大唐新能源当初的发行策略如出一辙。

第一次IPO前,华能新能源仅确定了国家电网、淡马锡控股、中银集团、中国诚通等四家基石投资者共同认购1.6亿美元股份,占发行总规模12%―16%,不足以支撑资本市场对该公司的信心。

重提上市,华能新能源确定了13家企业和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投、国家电网、淡马锡、渣打、中国南车香港、中银集团投资、华电香港、鞍钢香港、富邦人寿保险、通用资本、罗斯基金、中国诚通及美国泰山投资,共同认购4.15亿美元,以2.5港元/股发行价计,占发行总规模的50%左右。

一位不便具名的电力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指出,这是一种主动策略,既化解了公开发售的认购压力,又防范了锁定期内股价的大幅波动,“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只是国有资产在不同的地方调配。”

华能新能源的供货商亦纷纷支持认购。5月23日,中国第二大风电设备厂商金风科技(002202.SH/02208.HK)宣布,将收购华能新能源不超过1500万美元H股。5月29日,华能新能源最大的供应商华锐风电(601558.SH)公告,将通过旗下子公司认购华能新能源总值不超过3000万美元H股。

前述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香港资本市场更不喜欢风电设备上市公司,因为它们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不停降价。对风电运营商的态度则相对好点,毕竟风机价格下降令其成本降低,加之短期内风电上网电价不会下调,短期赢利较好。

该分析师同时表示,投资者对风电等新能源概念股的追捧热情正在消退,人民币利率提高又令风电运营商的利息成本同步提升,这让项目收益率在下降。

6月9日,华能新能源公告称,公开发售部分收到3628份有效申请,最终已发售约1.62亿股股份,占香港发行股份的6.5%,未能实现足额认购。

知情人士表示,投资者的担心是,风电营运商正处在扩张期中,因负债较多,只能通过股票市场去融资,这样会摊薄每股收益,短期投资者利益易受损。此外,若将来通胀问题加剧,对基本开销大的大型运营项目并不太有利。

风电难题

招股说明书中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能新能源的控股装机容量达到3522.4兆瓦,在建容量1202.0兆瓦。此外,公司手中握有73.46吉瓦风电储备项目,领先于中国其他风电场运营商。

优质资产掩盖不了尴尬的行业现状,华能新能源的营收和利润与上网电量及电价密切相关。尽管过去三年,该公司利润一路飘红,可由于风电并网难题至今尚未求得正解,发展前景仍然存疑。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国务院批准实行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可享受最高电力上网优先权,所产生电力实行全额收购制度。但实际运行中,新能源发电的并网难题一直存在。

多位接受采访的风电专家表示,在内蒙古、甘肃、辽宁等风电较为集中的地区,风电场遭遇限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冬季,当地电网更会优先照顾担负供暖任务的热电机组的电上网,导致被弃风电或闲置风电场猛增。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能新能源位于内蒙古及辽宁省的装机容量分别为1567.7兆瓦及799.5兆瓦,占公司装机总容量的44.5%及22.7%。2009年和2010年,该公司在内蒙古及辽宁省的部分风电场就临时关闭了一台或多台风机。

“输出限制将对公司净售电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收入。”分析人士指出,公司收入及赢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销售额,而电力销售额受限于电网调度量。

内蒙古一位从事风电技术研究的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由于受当地市场规模、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配套、调峰能力等因素影响,风电场等效满负荷运行小时数普遍偏低。加之现有地方电网的输电能力,预计部分风电场日后仍可能受到发电量限制。

华能新能源亦在风险提示中明确,因与当地电网公司订立的电力采购协议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因电网弃电需作出赔偿,故净售电量的减少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这一因素不受华能新能源掌控,完全取决于当地电网调度,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自然大打折扣。”前述知情人士说。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表示,运营商对风电的投资热情很高,但一个系统能接纳多少风电有其客观规律。每个省到底有多大市场,其他电源的调节能力如何,区域内省间和跨区域的联网规模怎么样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每个开发商并不掌握全局情况,能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又不够确切。当然,现在他们也很少分析这个,反正有了项目后圈一块地就建,缺少事前的研判。”白建华说。

按照国家电网测算,到2015年,新疆、甘肃、蒙西、蒙东、吉林五个省和区域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4800万千瓦,其中,需要跨省外送的达3600万千瓦左右,外送规模约75%。目前,这五个省和区域的外送规模还不足10%。

“如果只是本省消纳,风电开发规模就上不去,运营商的规划就是纸上谈兵。”白建华说,如果电网建设未同步发展,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只能达到6000万千瓦,2020年时只有9000万千瓦。而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亿千瓦和1.5亿千瓦。

华能新能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重启IPO后,其对前景的预期从此前的2011年底控股装机容量5.5吉瓦调低到5.1吉瓦,主因正是管理层意识到电网接入不确定性在增大。

而对政策的过度依赖亦给华能新能源的前途增添了变数。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该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金额分别为3550万元、6590万元和2.483亿元,占各年净利润的33.2%、20.6%及40.7%。这些补贴主要包括来自核证减排量的销售收入及增值税退税、政府机构返款等,部分风电项目也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上网电价补贴。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从事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公司提供更多优惠条件的低息债务融资贷款。可是,风电场建设需大量资金,故政府政策将影响到融资的有效性。

新能源篇(2)

不过,储能虽能解困亦难解燃眉之急。“现在来看,各种储能技术都不是非常成熟,或是在技术上不够成熟,或是资源的制约,抑或是在成本上而言,无法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国泰君安分析师侯文涛告诉《英才》记者。

技术之争

据了解,新能源发电在电网中的占比不能超过10%,否则就会因能量来源的不稳定产生诸多问题。欧洲国家在新能源与电网的兼容方面的技术相对先进。如丹麦新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已经可达21%,而德国等欧洲国家规划新能源在其电网中的占比可达到35%—45%。

其实,新能源发展这些年,储能也并未引起重视。储能政策最早被提及是2005年,把它作为完善电网运行、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技术选择。到2011年,已经把储能作为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城乡建设领域的依托技术,逐渐成为智能电网关键支撑技术,进而又成为优先发展产业的重点。不过,直到今年才有了实质性的投入,如液流电池产业化的问题被科技部列为863项目等。

但是储能这个短板却并未因受重视而与新能源发展并驾齐驱。“资金喜欢一窝蜂的集中到一个产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投资风电设备、光伏上游,自然比投资储能资金回转的快。政府也不能一味的去制约。”

因此,储能现在还处于各项技术并驾齐驱的阶段,如抽水蓄能、锂电池、铅酸电池、钠流电池、液流电池等各领,也是各有制约。

“现在主要是抽水蓄能占比较多。”侯文涛说,“抽水蓄能只能配套于大型的发电站,因其要求周围要有山,还需要丰富的水资源,所以在南方用的比较多。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在北方地区建储水蓄能不是很适合。”

但是锂电池、钒电池的储能方式,则可以应用于大、中、小型发电站。不过,主要的问题“还是成本过高。也就是说,建一个储能电站,节省下来的电量价值,远远低于建这个储能电站的成本,因此目前只能是在技术上做一个示范。”侯文涛介绍,现在主要的储能技术,除抽水蓄能比较多外,大多是以示范验证为主,而不会大规模铺开。只有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到某一个阶段可以实现利用储能节约成本,才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

目前我国风电储能示范项目达几十个,但真正上规模、达兆瓦级的仅仅有南方电网的储能示范项目和国网的张北项目。其中南方电网的储能示范项目规模为10MW,而张北项目规模达20MW,是国内最大规模储能示范项目,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及输电工程四位一体。

不过,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储能技术能满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的功能性要求。不过,除了安全性需要继续提高外,示范项目透露了储能产业化面临的经济性难题——如果根据该示范项目测算,我国风电装机全部配备储能需要一次性投入近2000亿元,将远远超过目前中国每年因“弃风”造成的近百亿元经济损失。

谁将主导

如此繁杂的储能技术,谁又将成为主导?“电网侧还是更适合用抽水蓄能的储能方式,而锂电池等技术更适合用于用户侧,譬如新能源汽车,西南小范围光伏电站等。”上述不愿具名人士向《英才》记者陈述。

其实,虽技术多样,在现有的储能电站示范项目里,大抵是多种技术的混合体。例如,南方电网的两个示范项目中,运用了锂电池和钒电池,可能还将会采用日本的钠流电池。而国内最大的风、光、储及输工程四位一体的张北储能电站,亦是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钠流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

至于哪一种技术成为主导?几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现在而言,论断哪一种技术一定会胜出还言之过早。可能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间段之内,依旧是各个技术并行发展,最后就看谁能够先将技术做成熟,谁先将成本降下来,那么谁就能先实现小规模的商业化。

“长期而言,锂电池做储能电站可能性会比较大。因为锂电池在动力方面可以使用,在储能方面也可以使用,具有通用性。”侯文涛看好锂电池的发展前景,“做储能对锂电池性能要求相对比较低,现在的设想是,汽车动力用完了以后,将剩余的废电池收集回来还可以继续做储能,这样可以实现二次利用,成本可能会降下来,但是现在还在研究阶段。”

目前,锂电池还只能局限于做小型电池,这是因为,如果电池包做的太大,会有散热问题,隐藏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集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兆瓦级的电站,就需要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散热管理,这样一来,这个系统就很复杂了,而且成本也非常高。

新能源篇(3)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汽车……面对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一些大型车企如上汽集团几乎参与了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而更多汽车厂商都面临着首选哪一种技术着力研发的困 境。

好在中国政府已经明确,重点发展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不再是之前一厢情愿地鼓励纯电动车。即将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方案确定了最新目标:争取到2015年,这两类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

这一政策刺激着汽车厂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从2012北京车展展示的88款新能源汽车产品来看,所有的大型跨国车企,甚至一些超豪华品牌都把向中国市场投放新能源车型列入最新的产品战略中。这其中,各类混合动力车型成为推广的主力。

现在,外资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计划比以前更为大胆。丰田汽车在此次车展上展示了7款电动及混动车型,并提出将在中国本土化运营新能源产品。丰田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山科忠对媒体表示,2015年后期,丰田将开始在中国生产小型混合动力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将在2013年开始生产。而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在北京车展期间的新闻会上暗示,一旦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一定规模,未来所有的车型都会配置混合动力。

新能源篇(4)

必然的方向

从诞生之日起,汽车就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耗加速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机动车燃油消耗量约占全国总油耗的1/3,这也使得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不断攀升。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的61%要依赖进口,而汽车的石油消耗将占国内石油总需求的43%,到2020年上述比率将分别增至76%和57%。也就是说,到那时汽车将要“吃”掉一半左右的自产和进口石油。由此可见,汽车将成为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专家预计,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两者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

同时,环保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从今年1月1日起,北京开始对轻型柴油车实施相当于欧IV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提前与国际接轨,同时北京将于2008年在国内率先对新车实行“国四”排放标准,2010年国内新车销售将全面实施该标准。预计到2010年,中国生产汽车的排放控制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有望由2000年的八年缩短到五年。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有关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解决能源短缺之道不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而是寻找石油的替代品,开发新能源汽车。

面临陡坡

尽管新能源的开发早已引起了全球汽车厂商的注意,特别是几大汽车巨头,已经陆续推出新能源车的概念车,有部分车型甚至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试运行。在2007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外汽车厂商就推出了多种新能源汽车。

但相关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大面积上路还为时尚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动辄十几亿美元,车辆制造成本目前还太高,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承受;另外现有的车辆燃料供给体系要全部改变,是很庞大的工程。

从新能源车的各项表现而言,虽然排放上非常环保,动力性能也可以做到不逊于传统车,但仍然有某些指标暂时无法达到市场预期。比如,一次补充能源之后连续行驶距离,是新能源车必须不断改进的一个方面。

而新能源的来源和新技术的成本,也是阻碍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的两大障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初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所热衷的乙醇燃料,将进一步抬高全球粮食价格。

2006年,美国提出到2025年用生物质能源替代75%的中东石油进口。欧盟也宣布,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然而,这对粮食价格势必产生巨大冲击。

在中国,有关方面还对是否应该扶持燃料乙醇心存疑虑。从目前所掌握的技术上看,制取氢的成本及消耗的能量仍然很高,而甲醇作为燃料仍具备一定的环境风险。

另一方面,采用新能源的汽车由于采用了更多全新的技术而推高了成本。以雷克萨斯的一款混合动力豪华轿车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定价在82万元左右,但是其同样性能的常规动力产品价格要低10万元以上。

不仅是豪华车,采用新能源的汽车在成本上都要比使用传统能源的车提高10%左右。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很难让普通消费者主动分摊这种环境成本。

事实上,没有政府的补贴,加上对价格异常敏感的消费者,种种难题都是横在新能源汽车面前的陡坡。

不可缺失的助推手

据国外的经验,汽车能源多样化发展初期一般需要政府引导投资的政策。有关专家认为,汽车能源多样化开发能否引起普遍重视,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国家应通过价格和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的初期发展,如对低质柴油征收高额税费而补贴环保高质柴油;通过与国际合作和市场刺激的双重作用,导入先进的汽车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标准;开征燃油税;制定可行的标准改善油品质量。

2006年,由于存在政府补贴和交通上的优待政策,美国总共卖出25.5万辆混合动力车,其中丰田Prius占43%。然而,丰田Prius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因为缺乏政府补贴,一直不为消费者接受。对中国政府来说,如果大力扶持新能源,势必又会对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造成一定冲击。是保护汽车工业还是保护环境,成为两难的选择。

此外,汽车能源多样化还需要法律的保障。国家应尽快颁布与能源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法律,尽快出台国家关于节能、替代燃料能源开发及排放控制的中长期规划,有效实施汽车排放控制法规,从而使汽车制造企业明确产品规划的方向。随着排放法规的细化和施行力度的加大,国家应同时明确和提高燃油的质量品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财政部门预计将在今年年内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节能环保型汽车,将对节能环保型汽车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并对节能型汽车的进口零部件实行关税优惠。国家可能首先会在公交、出租车领域将新能源汽车加以推广。

无论如何,在石油资源日渐稀缺、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是必然,问题是它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中国路线

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汽车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放弃的市场,其真正的市场爆发期应该在10至15年后。但是,一项技术从研发到技术准备充分,再到最后的批量生产,留给中国汽车产业的时间已不多了。

据悉,“十一五”期间中国将投入11亿元人民币研发新能源汽车。在经历了能源压力的背景下,改变单一的石油能源供给,发展新替代能源成为中国业界的共识。

对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人士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不能照搬国际模式,“因为中国汽车业属于后发产业,汽车传统发动机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研发都落后于国际,因此决定我们不能按序出牌,必须齐头并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名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中,清晰地描绘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到2025年后,中国普通汽油车占乘用车的保有量将仅为50%左右,其余将是先进柴油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按照燃料的来源划分,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分为五类:一是基于传统石油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如先进柴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二是基于天然气和石油伴生品的燃气汽车;三是基于化石燃料化工的替代燃料汽车,如煤制油等;四是生物燃料汽车,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汽车;五是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篇(5)

由于我国对再生能源的开发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人对再生能源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因此,我们特地安排了一组介绍新能源的文章。

拥抱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等。

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kw/m2。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m2,相当于有102,000TW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太阳能的利用有两大部分,一是热利用,二是光伏发电。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热利用,热利用的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三大类。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应用在城市中,特点是性能稳定、集热效果好;农村中使用最多的是太阳灶,特点是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性能也比较稳定,当前一个两平方米的太阳灶价格在150元左右,只需半年就能收回成本,并能够满足农民日常烧水、煮饭的需求,缺点是功率比较低;太阳房的主要作用是取暖,可节约取暖用煤炭70%以上,一般在新建房屋时就要设计,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因而推广前景乐观。目前的阿里地区、青海和新疆、甘肃等西北省区正在逐渐推广。

光伏发电是指把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电能,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电池,主要应用在人造卫星、手表等少数领域。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还没有广泛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用电中。

据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一次能源的比例约为54%,而其中太阳能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约为13%-15%。

近年来国内的太阳能电池及热水器需求很大,投资太阳能利用行业的项目达产后,毛利率均在20%至30%之间。随着国内太阳能利用技术的进步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该行业的盈利能力会进一步增强,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太阳能产业。

目前,我国太阳能企业大多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利润较为薄弱,利润最为丰厚的是上游晶体硅加工和硅电池的生产。受制于国内硅加工资源的匮乏,国内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原料硅,因此有完整产业链的公司无疑会受到市场的追捧。

请热情拥抱阳光灿烂的日子吧,它会带给我们人类最美妙的礼物。

与风交上朋友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公元前数世纪我国人民就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用风帆推动船舶前进。到了宋代更是我国应用风车的全盛时代,当时流行的垂直轴风车,一直沿用至今。在国外,公元前2世纪,古波斯人就利用垂直轴风车碾米。10世纪伊斯兰人用风车提水,11世纪风车在中东已获得广泛的应用。13世纪风车传至欧洲,14世纪已成为欧洲不可缺少的原动机。在荷兰风车先用于莱茵河三角洲湖地和低湿地的汲水,以后又用于榨油和锯木。只是由于蒸汽机的出现,才使欧洲风车数目急剧下降。

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实行联邦风能计划。1980年左右,商业风力发电机不断增大,发电能力50千瓦的发电机逐渐成为主流。目前,欧洲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相当于25座核电站的发电量,而德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正以每年33%的速度递增,法国也提出每年递增60%的风力发电目标,在英国和西班牙,还兴建了大批海洋风力发电场,而且叶片的规格也越造越大了。

我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季风强盛。季风是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如冬季季风在华北长达6个月,东北长达7个月。东南季风则遍及我国的东半壁。根据国家气象局估计,全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近期可开发的约为1,6亿kw,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甘肃等省风能储量居我国前列,年平均风速大干3m/s的天数在200天以上。

1986年4月,中国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八五”期间,完成了55--6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和消化吸收;“十五”期间,750千瓦机组投入运行,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同时,新型大容量(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开始研制,并从国外引进了4台13兆瓦的机组,在辽宁安装完成,投入

运行;2004年,我国内地已建成并网风电场43个(不包括台湾的5个),发电装机容量为76 4万千瓦;2005年,全国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266万千瓦。

我国风能理论上可开发量为32亿千瓦,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能,外国专家估计实际可开发量为2 53亿千瓦,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著名的长江三峡工程计划的总容量为1820万千瓦,也就是说,蕴涵在风中的能量等于十几个三峡的能量。

放眼全球,风力发电正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能源。

变废为宝的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有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各种生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能量。以生物质为载体、由生物质产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费的能量,占太阳照射到地球总辐射量的0,2%。这个比例虽不大,但绝对值很惊人:光合作用消费的能量是目前人类能源消费总量的40倍。可见,生物质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

人类以柴薪为能源,历史长达百万年。作为可直接利用的燃料,柴薪利用贯穿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除柴薪的直接燃烧外,生物质能的转化利用技术还有沼气生产、酒精制取、木制石油、生物质能发电等。

生物质能的来源

柴薪至今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能源。但由于柴薪的需求导致林地日减,应适当规划与广泛植林。

牲畜粪便牲畜的粪便,经干燥可直接燃烧供应热能。若将粪便经过厌氧处理,可产生甲烷和肥料。

制糖作物 制糖作物可直接发酵,转变为乙醇。

城市垃圾 主要成分包括:纸屑(占40%)、纺织废料(占20%)和废弃食物(占20%)等。将城市垃圾直接燃烧可产生热能,或是经过热分解处理制成燃料使用。

城市污水 一般城市污水约含有O,02%~0,03%的固体与99%以上的水分,下水道污泥有望成为厌氧消化槽的主要原料。

水生植物 同柴薪一样,水生植物也可转化成燃料。

生物质能前景展望

目前,国外的生物质能技术和装置多已达到商业化应用程度,实现了规模化产业经营,德国是生物柴油利用最广泛的国家,每年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11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210万吨的一半还多。德国政府鼓励使用生物柴油,对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全额免除税收,使其价格低于普通柴油。2004年德国已有1800个加油站供应生物柴油,并已颁布了德国工业标准(EDIN51606)。按照欧盟2003年5月通过的《在交通领域促进使用生物燃料油或其他可再生燃料油的条例》要求,到2005年,欧盟生物质燃料应占燃料比重的2%,2010年后达到5,75%。巴西生物质燃料发展最具特色,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也是采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最为成功的国家。经过30年的努力,乙醇燃料已在巴西广泛使用,2002年,巴西乙醇替代汽油率接近50%,全国使用乙醇汽油的车辆已超过1550万辆,完全用含水乙醇作燃料的汽车达2207万辆。巴西还是最早掌握生物柴油技术的国家。在巴西东北部,适合种植蓖麻的土地有200万公顷,几年之内,巴西蓖麻的年产量就可达到200万吨,能生产生物柴油112亿公升,并创造1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印度也非常重视生物质燃料的开发。在德国的帮助下,印度正在实施用麻疯果生产生物柴油的计划。印度总理称,“如果我们能启动从植物中生产生物柴油的麻疯果计划,那么就可能为3600万人提供就业,3300万公顷贫瘠干旱的土地就可以开垦成油田。”在2005年,印度的加油站就出现了第一批用麻疯果生产的生物柴油。

目前,生物质液化燃料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份额还不大,要真正取代石油还需要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能源作物的种植面积,国家出台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生物质液化燃料对于欧洲许多国家来说,限于国土面积的狭小,发展的余地有限,而对于中国、印度、巴西等这样地域辽阔大国来说,前景将非常广阔。

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之瓶颈

新能源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新概念,风能、太阳能甚至是在笔者的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词汇了,可许多年来仍是“风声大,雨点小”,“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05年在《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一文中不无忧虑的指出。

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了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呢?

限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政府的专门研究机构少,因为国家投资不足、认识程度不够等,我国传统上没有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室,只有一些研究项目和课题组。

技术来源方面,自主研发的技术尤其是高端技术很少,许多项目和企业都是靠从德国、丹麦等国家引进技术或者合作生产,而欧美的新能源技术在本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限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或者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设备以谋取超额利润。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只有章其初等少数几位专家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尤其是在产品如何扩大应用领域的研究方面,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难以向建筑业、采矿业、汽车制造业、农业、发电业等行业进一步推广。

然而,技术上的瓶颈早晚都会通过必要的手段解决,短视的地方政策才是更大的拦路虎。

我们知道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虽然在公众利益上绝对是个利国利民的,但它毕竟也是个规模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能源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电,再生能源获得了投资,传统能源必然受到挤压,但在地方政府财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很可能与其搞风能、太阳能还不如去搞小煤矿与火力发电厂,这样既提高了GDP,也增加了就业,地方领导的政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真是短视的领导,狭隘的观念。

企业的无序竞争是导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缓慢的第三个主要因素。

据相关报道,从1980年到2005年期间,国际风力发电成本下降幅度超过90%。但是,2005年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平均价格,反而比2004年上涨了20%。

产业的无序竞争加重了发展的负担,反过来会遏制产业的健康发展。仅2005年一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就飙升了65%。当年全国建设了61个风电场,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批了176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在项目集中上马的氛围下,技术受制于人的负面效应被放大,风电建设的成本被抬得更高。由于设备需求激增、国外风力发电机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硅材料价格一路飞涨也反映出产业投资的“一哄而上”。而最近几年一哄而上的所谓生物柴油企业,有的用地沟油或者其他原料,稍加提炼就形成“成品生物柴油”,卖给农用拖拉机、农村发电机使用,不仅效率差,还损耗机器。最大的危害是弄得生物柴油品质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正规厂商的销售。

新能源篇(6)

经历了10年产能扩张和经济繁荣周期之后,中国经济不仅总需求下降,在供给端也出现产能供过于求的局面。第二产业的传统产能过剩,形成宏观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过去一年,中国传统产业不仅在“去库存”,而且在“去产能”,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增速均难抑下滑之势。

基础化工行业,2015年整体仍处于“去产能”周期。国泰君安认为,国内新增产能尚在集中释放,化工品需求受经济形势影响而逐步放缓,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容乐观。煤炭开采行业,2015年前三季度下跌20%以上,亏损面达90%以上。煤价持续下跌,已经出现龙煤、潞安等公司大面积裁员。在广发证券看来,由于工业需求下行压力仍较大,中期难有好转,基本面暂时没有支撑。有色金属行业,金属价格已经跌至底部区域,包括嘉能可、美铝等海外巨头均宣布部分停产。同时,持续加息抑制金价上涨的幅度,致使黄金被长期看淡。建筑工程板块,建筑行业整体业绩正在寒冬,短期仍旧无企稳迹象。政府推出的系列举措,目前仍无法改变市场对建筑行业预期。非金属建材方面,2015年中西部地区水泥为代表的需求断崖式下跌。2015年油价见底,仅石油化工行业去产能接近尾声。

总体来看,2015年,中国第二产业多处于行业“去产能”周期及深度调整,大能源板块已黯淡无光。

重组与转型或是大势所趋

处于结构转型的“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并购整合等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转型升级,将成未来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大能源板块的并购整合和转型升级将是大势所趋。

由于煤炭下游最重要的需求为地产、基建,2016年煤炭整体投资增速大概率仍会下降,带动煤价下跌。国泰君安认为,一方面,煤价仍将下跌,跌破现金成本。另一方面,跌破现金成本将使得很多煤矿开始主动关停,由此将被动出现整合潮。2016年煤矿裁员、倒闭将会大规模出现,行业将出现大面积倒闭和整合潮。

传统的建筑企业正在寻求转型突破,当前互联网家装实践正如火如荼展开,市场空间巨大,但竞争格局尚未成型。安信证券表示,2016年建筑上市公司向生态环保、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石化电商、新能源等领域的转型升级将纷纷展开,有望取得突破。

基础化工行业的转型方向亦在于拥抱新经济、新成长,包括向大农业种植、农村互联网转型,一批细分行业龙头公司将率先向养老、保理等领域转型。

三大投资领域最被看好

随着增长模式的换挡升温、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板块的新动力正在孕育成长。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和公用事业三大领域有望逆势爆发、引领板块增长,成为最受券商看好的2016年投资机会。

新能源汽车

2014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开始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大能源板块独领。当前经济处于“下行期+转型期”,新能源汽车作为自上而下推动的新兴产业,具备“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双效应,宽财政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将流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有效投资领域。随着系列产业政策的逐渐落地,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细分产业链有望继续逆势高增长。

海通证券指出,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稳定,欧日持续增长,其中德国、法国、挪威涨幅强劲,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将是大趋势。2016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弹性空间最大的领域。

据平安证券估算,供给方面,2016年将有多达30款新车上市,显著改善当前车型较少的局面。需求方面,由于限牌政策的实施,2016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将给予更多的新能源牌照指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品质不断提升且消费者的认知更加成熟,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将更加旺盛,2016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翻番至35万辆。另外,新能源电动客车开始向短途客运、通勤车等细分领域渗透,2016年新能源客车销量增至10万辆。预计2016年开始,新能源汽车供给端和需求端均有望大幅改善。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产业链采购量猛增,势必带动相关上游产业链发展,动力锂电池和电控系统等细分领域也将受益。海通证券指出,动力锂电池需求爆棚,将迎来扩产高峰,预计2016年中国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且锂盐价格上涨幅度必将更加惊艳。不仅如此,国泰君安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车、核心零部件电机动力系统以及基础零部件都潜力巨大,且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主题,海内外矿山的投产也暗藏机会。

能源互联网

随着环境和资源压力大增,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将继续推进。在“稳增长”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信息化逐渐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战略如今新添了全新途径―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将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问题等方面来贯彻“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近年来,相关储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能源互联网投资机会呼之欲出,2016年能源互联网有望爆发“井喷”行情。

广发证券预计,在能源互联网的构架之下,能源产业将与物联网、互联网深度融合,能源巨变将至。万亿级市场空间的能源互联网大时代即将到来。其报告预计,2016-2030年中国清洁能源及相关电网每年投资达8200亿元,年均可拉动GDP增长约0.6个百分点。目前储能产业井喷在即,未来3年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有望迎来产业发展的“储能元年”。

安信证券认为,能源互联网计划将通过特高压等高端装备的走出去以及海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来拉动和促进国内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寻找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的投入成为对冲经济继续下行的有效途径。同时,能源互联网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能源系统,攻关全球气候变化难题,对国家能源安全、贸易安全(对抗 TPP)等进行保护。2016年,资本市场关于全球能源互联网主题的投资热情有望被再度点燃。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来看,智能电网(配电设备,电网智能化、信息化)、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以及特高压将是新一轮的投资方向。

此外,在能源互联网领域中包括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及充电、光伏、风电、碳交易、数据平台等细分领域也受到部分券商的关注。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环保和电力。一方面,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新增国策,环保产业有望成为国家新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2015年是电改落地年,配套文件出台在即,2016年电改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将为新增市场主体带来投资机遇,长期有望推动电网结构多元化发展,重塑电力工业产业链。

新能源篇(7)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五千亿吨有机物,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每年工业产品的总产量。所以,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作庞大的“绿色工厂”。不仅如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却指出,植物光合作用仅有不到1%的太阳能会储存在生物质当中。如果我们完全依赖植物光合作用来生产能源作物,地球上的森林很快就会消失。

米歇尔提出:千万不要依赖光合作用作为能源生产的唯一途径。这揭示了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寻找新型能源形式将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

新型能源- - - 浮游植物、转基因藻类

浮游生物,即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一类生物的总称。

浮游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制造高达360亿吨的氧气,占地球大气氧含量的70%以上,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储存在其体内。浮游植物中的藻类,其数量又占浮游植物数量的60%以上,其生产力占全球总生产力的45%以上,占地球上自养生物年蓄积碳元素量的40%。

无论是从储存能量,还是产生氧气、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来看,藻类等浮游植物可算是一大型光转化与储存工厂。

在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据科学家计算,整个海洋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通过光合成的总碳素量估计可达200亿甚至250亿吨。如果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包括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基因工程改造,就能够使得这些生物的有机物合成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选择性地为人类合成我们所需要的有机物。

要想实现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开发新能源的目的,需要建造新型的浮游生物养殖场,建造全方位透明的饲养池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的效率。

藻类生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速度快、数量庞大等特点,并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特点- - -结构中有一多半是油脂。以这一系列特点为基础,针对其潜在的利用价值,美国制定了1978-1996年间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水生物种计划- - -藻类生物柴油》计划以及2007年微型曼哈顿计划- - -藻类生物原油研究;与此同时于2009了《藻类生物燃料技术路线图》。

微藻制油的原理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微藻自身的物质从而固定碳元素,再通过诱导反应使微藻自身的碳物质转化为油脂,然后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微藻细胞内的油脂转化到细胞外,再进行提炼加工,从而产出生物柴油。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品系微藻类的产油能力可达油脂作物的数倍。藻类生物燃料采用燃烧产热的方式利用生物质能源,将微藻类的生物质干燥后,像高等植物木材般燃烧产能,此举也大大提高了藻类生物的利用率。

藻类产油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这一新型能源的开发依然存在问题,如大部分藻类的产油量不超过自身重量的10%。为寻找产油量高的藻类,目前美国的多个科技公司和实验室正在加紧进行转基因超级藻类的研发。现有公司已经测出了藻类的基因序列,拟通过添加和操纵基因造出高油产量的藻类系列,以期藻类的产油量超过自重的40%。

转基因藻类目标是“驯化藻类,把它变成一种作物”,从而生产出藻类生物原油、藻类生物汽油、藻类天然气、藻类氢气等产品,增加自然界光合利用率,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在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粮食短缺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该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型能源- - - 微生物发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在新能源开发应用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

如微生物与生物柴油。微生物油脂是酵母、霉菌、细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以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将之规模化生产即可得到生物柴油。此方法污染少、成本低、工艺较为简便,同时充分利用了玉米秸秆等废弃物制造绿色能源。通过技术手段突变从而产生高产油菌株,使得生物柴油的生产回报更加丰厚。

再比如,微生物制氢。氢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理想绿色能源之一。生物制氢因其具有低能耗、低成本、无污染和可再生性等优势,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光合细菌可以使有机物分解产生氢气,且产氢的能量转化率及氢气的纯度均较高。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深红红螺菌。它能够以有机废料为原料进行光合产氢。据报道,只要在合适的底物和环境条件下,光合细菌就能进行光照放氢的代谢反应,生产出绿色清洁的能源。

还比如,微生物与燃料酒精。在微生物作用下,将糖类、谷物淀粉和纤维素等物质通过乙醇发酵生产出燃料级乙醇,从而替代石油作为新型燃料,这是微生物在能源领域的又一应用。该技术具有低污染、低成本、燃烧完全等特点,是当前许多国家应对能源危机的举措之一。

微生物与沼气运用也是值得关注的技术。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或厌氧发酵,是指有机物质如人畜家禽粪便、秸秆、杂草等,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 - -沼气的过程。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目前对矿物燃料的依赖,而且在工业、农业、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重要的是,微生物能源是利用纯天然微生物自身发酵产生的能源,其自身燃烧产生的气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将比传统能源少很多,且赖于其巨大的数量及快速的繁衍速度,人们不用担心它会迅速枯竭。这些特点预示着这一能源形式将在未来人类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

清洁能源- - - 生物能

清洁能源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或可再生、消耗后可得到恢复,或非再生(如风能、水能、天然气等)及经洁净技术处理过的能源(如洁净煤油等)。其中,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能源篇(8)

1958年 4月,毛泽东主席指示,要好好推广沼气; 1959年 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指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做肥料,要大发展 1965年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村烧柴问题的指示》。 1974年 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新能源开发的情况,指示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就利用太阳能的问题写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材料。 1975年 4月,国家纪委、农林部、中科院联合在四川召开全国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会。 1977年 农林部筹备成立了沼气办公室。 1978年 3月,方毅副总理指出,要广开能源,抓紧进行太阳能、地热、风力、潮汐、受控热核聚变等能源的研究。 8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烟台地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广沼气。推广沼气,也是改变卫生条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10月,李先念副总理批示,要努力提高沼气的技术水平,给予必要的支援,以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 1979年 1月,国家科委新能源专业组筹备组在京成立。五个专业组分别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地热和磁流体发电,海洋能分组问题待定。 3月,国家科委新能源专业组生物质能分组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工作座谈会。 4月,王任重副总理在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沼气和小水电。 5月,应联邦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不来梅市海外研究发展协会邀请,农业部派出浙江农大钱泽澍和西南建筑设计院张韦参加在不来梅市召开的国际沼气专业小组会议,介绍了我国沼气发展情况。 5月,全国沼气办公室主任会议在京召开,王震副总理在听取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加强沼气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水平。 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我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在成都举办国际沼气讲习班。参加学习的来自18个国家共22名学员。讲习班由四川省沼气办公室承办。 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农业

新能源篇(9)

“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 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而每年甚至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于肺癌等疾病.” 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 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风力极不可靠

首先必须承认风力是间歇性的,这是它的本质. 由于多变的气候,风力发电机实际生产的电力只相当于发电机不间断运转发电量的1/5. 但是,能源策划者已经想出了应对风力不可靠特性的策略. 应对风力时断时续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连接不同地区的电网,建立一套监视系统,能够显示风经过不同区域的状况. 凭借这些数据,能源公司可以预先制订计划,将一个地区多余的电能输送到需要的地区.

这一策略已经得到实验证实. 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足够多的风电站通过电网连接的情况下,它们生产的电力至少有1/3是可靠的. 剩余的不可靠的部分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利用,比如给电动车或电池充电,或加工成可存储的氢燃料.

然而,即使最完善的电网也有局限性. 最乐观的估计认为,到2030年,风力可以提供全球所需电力的30%,核能、水电将成为风能的补充.完全错过这种零污染的能源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潮汐能注定失败

海潮每天两次涨落,雷打不动,很难找到比它更可靠的自然能源. 然而,迄今为止,潮汐能实验尚未取得人们期待的成果. 几年里,已经有两款潮汐涡轮发电机未能通过实际检验,扇叶和轮毂因无法承受不间断的潮水冲击而脱落. 但是,如果现在就放弃潮汐能为时尚早.法国的Rance潮汐发电厂安装的这类发电机组,已经连续工作了40年. 它的轴流涡轮发电机在涨潮、退潮时都能工作.

太阳能永远没有

市场竞争力

太阳能电池板虽然贵――每平方英尺(约0.093平方米)约100美元,但是长期看绝对有利无弊.

据加州太阳能电力公司估计,一套典型的家用太阳能电池组收回投资成本需要8―12年的时间. 这取决于电池板的大小和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不过,这一估计存在巨大差异). 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收回成本的时间还会继续缩短. 化学工程师波尔・齐默曼说:“如果采用最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收回成本的时间只需要1年.” 由于生产规模的增加,使用更廉价的材料,太阳能的投入成本将持续下降;自1980年以来,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

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1. (文理・新旧课程)为了节约能源,某公司在研究一种新型的太阳灶,图1是设计的一种加热水和食物的太阳灶,上面装有可旋转的抛物面形的反光镜,镜的轴截面是抛物线的一部分,盛水和食物的容器放在抛物线的焦点处,容器由若干根等长的铁筋焊接在一起的架子支撑. 已知镜口圆的直径为12 m,镜深2 m,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焦点的位置;

(2)若把盛水和食物的容器近似地看做点,试求每根铁筋的长度.

试题创新度:

试题难易度:

高考命中率:

2. (文理・新旧课程)在火力发电厂内受粉尘的影响,要对1个单位质量的含污物体进行清洗,清洗前其清洁度(含污物体的清洁度定义为:1-为0.8,要求清洗完后的清洁度为0.99. 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甲:一次清洗;方案乙:分两次清洗.该物体初次清洗后受残留水等因素影响,其质量变为a(1≤a≤3). 设用x单位质量的水初次清洗后的清洁度是x>a-1),用y单位质量的水第二次清洗后的清洁度是其中c(0.8

(1)分别求出方案甲以及c=0.95时方案乙的用水量,并比较哪一种方案用水量较少.

(2)若采用方案乙,当a为某固定值时,如何安排初次与第二次清洗的用水量,使总用水量最小?并讨论a取不同数值时对最少总用水量多少的影响.

试题创新度:

试题难易度:

新能源篇(10)

本文章包含附件下载,请在这里点击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 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于“新能源”的定义比较含混,范围不够清晰,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观点趋向过于狭义化。所谓“新能源”,确实包涵着狭义化和广义化的两个层面的定义,关键是“新”字的界定对象,这个“新”字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旧”能源利用方式及能源系统,还是想表述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能源技术?我们认为这个“新”不仅区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形态,而且区别于旧式的只强调转换端效率,不注重能源需求侧的综合利用效率;只强调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代价的旧的传统能源利用思维模式。 目前对于新能源的狭义化定义,主要是将新能源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中。客观的说,仅仅谈可再生能源,而不强调“新”与“旧”的本质区别,将会严重束缚我们的创造性和新能源自身的健康发展。严格地讲,可再生能源不是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前是没有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的。自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火之后,数十万年以来,可再生能源一直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它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今天当人类无法承受工业化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巨额代价时,我们才重新赋予可再生能源以“新”的含义,它的新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在今天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新的意义。它是一系列新技术;也是一系列新思维、新观念、新哲学;更是新市场、新机制和新交易。最近,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高盛高华公司董事长方风雷提出:“新能源,新文化”,将开发、利用新能源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联系,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新能源的涵义。然而,对于环境和资源具有新意义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搞清什么是新能源,就需要搞清什么是传统的能源利用形式,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能源利用特点。由于技术的发展,对能流密度和能量强度的需求日益提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城市化建设都对能源系统规模化的要求日益强化。应对更强的能流密度需求,只得建造更大能流密度的能源供应系统来保障供需。 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强的能源需求,工业时代的基本法则是“规模效益”,生产形态同时强调社会分工的细化。在细化分工之后,要想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所有的效率评价体系仅仅基于单一产品的转换端,而不是从能源利用的终端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综合优化。这种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必然导致企业不断扩大能源转换装置的规模,不断加大能源输送系统的规模,也不断大量消耗和浪费能流密度高的资源,同时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在电力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大电网、大电厂、特高压”;在热力行业是追求:大型热力厂、大型管网系统等等。 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无法提高,转换系统加大,输送能源的电网、热网、铁路、管网等都要加大,中间损失自然会增加;其次是必须大规模利用资源,一方面造成小规模的资源被忽略或浪费,另一方面被资源的规模所局限,造成可利用资源的供应出现瓶颈;其三是由于效率无法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造成极端气候变化频发,不是酷暑就是严寒,又进一步加大了能源的消耗,整个能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时陷入恶性循环;其四是安全问题,大电网和超高压输电为供电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频发等问题,脆弱的电网成为恐怖分子和敌对势力要挟的把柄,成为悬在现代文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再则,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系统能源,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和利用形态,建立多源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创造多维的能

新能源篇(11)

寄予厚望的宠儿

目前,世界汽车产业全面进入动力能源转型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模式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电动汽车也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在中国,电动汽车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我国目前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同时,政府对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给与大额度补贴。

电动汽车在中国如此“受宠”,是因为它之于中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抢占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其次,中国现在面临巨大的能源环境问题: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率55%,已超过了国际50%的警戒线;另一方面,以汽油及柴油为燃料的汽车产业对中国环境的污染已达到环境承受的零界点。所以,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气化已被国家提升到战略高度。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所说:对中国而言,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现在电多了,油少了才研究电动汽车,而是发展电动汽车对中国意义重大。

花开两朵各不同

目前,在国外主流市场上,电动汽车主要以三种形态呈现: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而这三种都属于高速高端电动汽车范畴。而在国内市场上,电动汽车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发展方向:以传统车企为代表的生产者主攻高速高端领域;而以原来生产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及摩托车为代表的新加入者主攻低端低速领域。两股力量以各自的优势为背书,在市场上积极跑马圈地、抢占地盘,在市场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商业形态。

叫好不叫座的高速电动汽车。高速电动汽车虽得到传统汽车厂商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市场表现相当惨淡。高速电动汽车之所以没取得预期效果,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源于受到内外因的困扰:

在内因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速电动汽车仍存在购买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电池寿命短、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动辄超过20万元的价格,几乎是同类型汽油车的两倍,即使考虑国家补贴因素,也难形成价格优势,很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外因方面,抛开政策性硬性因素外,单从市场角度来说,“充电难”的问题是目前电动汽车大面积普及的最大阻碍。充(换)电网点少。充(换)电网点是电动汽车真正商业化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充(换)网点,电动汽车要么“窝”在家里,要么“趴”在半路。而目前国内的情况是:除了深圳和杭州有较多针对公交车的充(换)网点,其他城市还几乎没有开始规划。

“低速”电动汽车的“高速”增长。与目前高速电动汽车在高扶持、高补贴下仍无法大面积推广普及的市场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在山东、河南、浙江等一些省份的农村市场及城乡结合部,低速电动汽车实现了逆势成长:低速电动汽车2012年全年销售量为11万多辆,预计2013年销售量为15万辆。

近年山东低速电动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不但产销量增长迅猛,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圈。在一些地方,围绕核心企业的配套产业圈正在形成,其市场规模已具有产业化生产的雏形。而在河南、浙江等省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低速电动汽车正在由点带面,通过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面提高低速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格局。

低速电动汽车发展虽方兴未艾,但目前却是“三无小怪兽”:无新能源汽车的合法身份、无政府支持、无法律认可。究其原因,首先,政府部门认为低速电动汽车技术水平低、整车性能差;其次,认为低速电动汽车不环保;再次,认为低速电动汽车不安全。由于没有法律的认可,低速电动汽车无法取得正式机动车牌照,至今仍披着“观光车”的外衣在坚强地扩张着。

在没有任何产业扶持和补贴的情况下,低速电动汽车的崛起完全是市场主导的结果,而低速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原因在于其发展刚好契合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变化:首先,面对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及人数减少的趋势,电动卡车、电动货车等一些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的电动汽车刚好满足了这类群体的需求,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其次,经济适用。农村市场在出行方式上也有升级替换的需求,只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的这种需求一直处于压制状态,在电动自行车与传统汽车之间存在空当,市场上一直没有提供合适的产品。而低速电动汽车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片空白:低速电动汽车售价在3万?5万元,车速在50?60公里/小时,充一次电可行驶80?100公里,总使用成本不到传统汽车的1/4。低速电动汽车高性价比使其在农村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前景。

再次,使用条件不同。城镇和农村用户对续航里程、最高车速等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低速电动汽车的短板在这群消费者面前并不突出。而且,农村都有独立的院落可以停车,日常出行里程也不远,几乎没有充电难的问题。

“高低之争”与“混纯之争”

在产业规划伊始,政府认为高速纯电动汽车是最终目标,所以,政策对高速纯电动汽车给予了最高额补贴,希望该项目快速度过成熟期,形成产业优势。但由于受技术及市场的双重限制,高速纯电动汽车没有取得市场突破,反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大众、通用、丰田纷纷暂停在国内的纯电动汽车项目,转而发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国内一些车企则处在“明处加力、暗处刹车”的状况,也开始把主要精力聚集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其实不仅是中国市场,过去3年中,纯电动车在全球的销量也很惨淡。日本电动汽车销量只占汽车总销量的0.16%,美国仅为0.09%。麦肯锡日前曾预测,未来5年,电动汽车占比较低的趋势仍不变。

高速纯电动汽车目前步履维艰的情况无法改变,短期内通过技术手段取得突破的希望也很渺茫,中国电动车之路该如何走?对于这个问题,国内专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高低之争”——先低速后高速,走中国特色电动汽车之路;“混纯之争”——一步到位做法不可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这道坎不可逾越。

“高低之争”。低速电动汽车虽不受政策扶持,但其野蛮生长的势头受到相关专家的关注,再加上高速电动汽车在国内发展受挫,一种观点认为,低速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现实的需要和合理性,我国电动汽车应采取先低速后高速的路线,即进入发展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同时没有技术壁垒的市场,尽快将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专家周鹤良表示:“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如果电动汽车要普及推广,还是需要从低速做起。”认为先从低速做起的专家认为发展低速电动汽车有三大好处:首先,从农村包围城市,推动电动车市场化;其次,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逐渐接受电动汽车;再次,为今后高速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所以,当下的重点是政策要为低速电动汽车“松绑”。时风与陆地方舟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目前低速电动汽车最缺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一旦政策“松绑”, 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将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新兴产业。

“混纯之争”。“高低之争”是高速、低速两大阵营之争,而“混纯之争”则是在高速领域,是一步到位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还是循序渐进,先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再过渡到纯电动汽车之争。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纯电动汽车在短期内想取得市场突破不现实,抛开政策扶持,纯电动汽车的造血能力非常低,在国外车企转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情况下,引发了国内对纯电动汽车能否一步到位的讨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赵冬昶表示:“从国内纯电动车技术水平和设施看,虽然国务院制定了长期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目标的产业政策,但目前对这个目标存在争议。从鼓励汽车产业发展来讲,混合动力应该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所以,发展纯电动汽车没有捷径,跨越式的发展策略比较难实现。相反,从消费者需求、基础设施、中国汽车厂商在技术方面的承受度来分析,发展混合动力车将是中国发展纯电动车的一个必由之路。

商业模式上的突围

一件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取决于产品的创新程度及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实际运营情况,电动汽车在技术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其市场化程度,需在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营上下功夫,而要想设计出合适的商业模式,需对电动汽车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

电动汽车本质是能源革命与汽车革命的结合,它集车辆、电池、能源供应三大系统于一体,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模式都将在市场上失败。此前电动汽车之所以在市场上表现惨淡,除了产品本身的原因外,就是推广主体片面地以产品思路及汽车思路来研发和推广,很少考虑电池及能源供应问题,结果使电动汽车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商业模式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目前电动汽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车综合性能低、成本高、充电难三大问题。所以,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主要涉及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购买和使用模式;二是能源供给模式。第一种模式又包括两种子模式:租赁和购买;第二种模式也包括两种子模式:换电和充电。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经过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三种可供参考的商业模式:深圳普天融资租赁模式、合肥江淮定向购买模式、杭州康迪租赁与换电模式。

深圳普天融资租赁模式:该模式目前主要用于电动公交车,可归纳为“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实时监控”。该模式适用于确实有监控需要并且进行批量购买的细分市场领域,这些领域主要是城市邮政车、城市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该模式是否适合私家车还有待观察。

合肥江淮定向购买模式:该模式是企业针对特定消费者销售电动汽车。部分消费者的用车路线固定,用途相对单一,如仅上下班使用,并且充电地点相对固定,只要在固定地点设置充电桩,就能满足消费者绝大部分充电需求。这种模式适合政府公务车领域、大集团员工等细分市场。

杭州康迪租赁与换电模式:1.换电模式。杭州的计划是利用现代物流、服务业、物联网等资源建立服务网络,按照“换电为主、插充为辅”思路进行网络建设。2.租赁模式。这种模式可定义为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模式,只租不售,采用分时计费。

以上集中模式各具特色,普天模式适合于统一采购的公交和市政服务等领域;定向购买模式定位于细分市场,适合于固定路线和单一用途的消费者,同时解决了充电难问题;而换电模式更适合私家车领域。另外,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目前尚处于试验运行阶段,将来随着不同主导者的介入,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