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8:54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

哈尔滨是农业大市,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危害程度呈不断加大趋势,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干旱和洪涝。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对农业灾害的根本措施。农业保险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转移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哈尔滨市这个农业大市的实施情况,近日笔者对哈尔滨市的阿城、宾县等部分县(市)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不足30%,农业保险作用初步显现,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知程度有所增强。哈尔滨市现有耕地面积3000多万亩,2014年农业种植业作物保险面积约77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6%,远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201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4亿元,比上年减少33.3%。养殖业承保能繁母猪1.4万头、奶牛1.75万头。目前,国家对黑龙江省15个品种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全省对指定的4种种植业和2种养殖业农业保险险种享受保费补贴。种植业主要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作物保险,养殖业主要是对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其它养殖业、林业、烟叶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都没有开展有政策性补贴的保险业务。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虽有所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视。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覆盖面低、收费难、赔付标准低和理赔难等诸多问题。

二、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13年3月,我国《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规范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转制”的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在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农业保险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黑龙江省专门制定并印发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提出要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随着哈尔滨市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规避农业规模生产的风险,会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保险需同步发展。

三、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目前本市农民能参与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保保险品种太少,主要集中在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种植农作物和奶牛、能繁母猪两个养殖品种上,还有很多农业生产活动还没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且保障额度太低,不能解决受灾后农户的根本问题,影响了农户投保积极性。农业灾害定损难,理赔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理赔纠纷;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缺位。

(二)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大部分农户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有侥幸心理,因而很多农户不愿意参投农业保险。农民作为投保人并不能全面衡量所签合同的每个细节,投保农民合同意识不强,农户相对信息弱势,因而在发生理赔纠纷时处于理赔劣势,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很容易出现造假、滥报和虚报等情况;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因。

(三)农业保险外部环境方面

农业保险在本市还相对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确定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同时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监管不够,哈尔滨市级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无法在农业保险工作上做到对上对下的有效衔接。

四、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灾害时有发生,发展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建设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亟须系上农业保险这条“保险带”。

(一)强化管理和创新,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

1.加强创新,不断研究探索农业保险新产品农业保险公司要改进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加强创新,以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要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农业风险保障需求,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需要,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量身定做一揽子保险服务产品,不断扩大承保覆盖面。2.加强培训,完善农业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农险业务人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服务理念和形式,提升服务能力,以符合“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3.夯实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基层服务网络是农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宣传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同时也要教育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骗保犯罪,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合同意识。2.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意识和参保意识会不断提高,农业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就会不断提高。3.强化服务,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保险公司要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特别是通过满意的投保服务和理赔服务,使农户信任农业保险、愿意参加农业保险,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统筹能力

1.统一领导,增加政府部门综合协调与决策能力强化农业保险的社会职能,加强研究,顶层设计农业保险体系;要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提高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2.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序运行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处罚实施,切实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政府对保险市场的监管。3.增加政策资金支持,强化市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级财政的农业保险补贴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对贫困的产粮大县(市)追加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二是增加市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品种试点范围,扩大保险品种覆盖面;三是增加市本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取消农民缴费;四是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建立有效的再保险机制。4.创新农业保险合作模式,完善哈尔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哈尔滨市应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成立市农业发展平台公司,并在此基础上独资或和有资质、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合作组建哈尔滨农商银行或农业担保公司,并适时合作成立哈尔滨市的农业保险公司,尝试建立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完善的哈尔滨市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李军 李侠 单位: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梦婷,潘飞.管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先行[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19-21.

[2]张小芹.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3):29-32.

[3]王敏俊.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分析与路径选择:一个新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07(7):64-68.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01-02

0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七届三中全会、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系统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1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2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近些年,郴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指导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郴州市的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当前,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7-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分别为8.6、11.8、15.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8%。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4、120.5、160.3亿元,年均增长36.7%。2009年,全市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242个,投资总额6.6亿元。政府对农业大力投入,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39万台、331.56万千瓦,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5%。全市良种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4.8%,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61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197项。

2.2 农业规模经营户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凸显据调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平均每头成本比散养低20%以上,收入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应,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郴州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迅速发展,规模经营户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年出栏生猪4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842家,出栏生猪97.53万头,占全部出栏的18.4%;种植水稻40亩以上的农户626家,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60个。

2.3 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近些年,郴州市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特别是资兴的渔业,临武的鸭业,桂阳的烟叶,苏仙的油茶,宜章的脐橙,永兴的冰糖橙,安仁县的食用菌,桂东的茶叶、药材,北湖的花卉等等都已具备相当产业规模,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临武鸭、永兴冰糖橙已经通过了原产地认证。桂阳县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烤烟生产基地,2009年,烤烟种植22.07万亩,合同销售产值4.7亿元,实现烟叶税1.03亿元,是该县唯一上缴税收过亿元的产业;永兴县冰糖橙生产基地,连片种植达到10.6万亩,全年产量7.8万吨,实现产值3.2亿元;安仁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3亿元,带动农户8698户。今年,宜章县启动了25万亩脐橙标准化生产示基地建设;临武县在麦市、三合乡实施万亩玉米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户玉米种植6万余亩。

2.4 农业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公司制农业企业达340家。其中,部级、省级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3、25和104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12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9%,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中介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00家,有67.8万户农户、301.7万亩农产品基地与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紧密程度的联结关系。

2.5 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愿意到近郊“农家乐”作短暂休闲。郴州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为农家休闲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2009年,全市共有休闲农业企业1134家,共接到休闲游客17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4家,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郴州市由省里评定的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达到8家。其中,北湖区梦里故乡生态观光园、资兴市汤市炎帝温泉旅游渡假休闲山庄、桂阳县奇秀山庄、永兴县龙山湖休闲农庄为五星级休闲农庄,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2009年,4家休闲山庄共接到游客60.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373万元。休闲农业的发展为郴州市农产品的销售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据对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产业的测算,近两年来两地果品产量的75%以上为以休闲农业顾客为销售对象的直销和批发商上门采购,并且休闲农庄直销果品价格比其他销售渠道高30%左右。郴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支点。2009年,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216家。

3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尽管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农业在郴州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尤其是存在的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普及能力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融资渠道不畅;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和矛盾,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加强。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一些地方生产条件比较恶劣。郴州市地处丘陵,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山区面积大,石灰岩地区多,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特别是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旱防灾能力较弱。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特别是2008年的冰雪灾害对郴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破坏较大。目前,全市有病险水库100座,占全部水库的10.9%。三是农村公路依然不发达,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尽管近些年,郴州市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多数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

3.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普及能力弱一是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非农业化、专业化、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二是部分农技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乡镇农技服务部门的科技人员从事非技术活动较多或者长期被其他部门借用,在编不在岗现象突出。三是农技人员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无法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需求。四是由于科技推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使开展日常下乡工作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联系较少,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不足。

3.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低。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9.68亿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3%,低于全省(2008年为6.6%)、全国水平(4%以上)。二是品牌价值普遍不高。郴州市除临武舜华鸭业、资兴东江渔业等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国家著名商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对农产品的进行初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其品牌价值不高。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郴州市农产品以原产品和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为主。这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价格不稳定,存在“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生产丰收时,产品价格往往就低,严重压缩了农民的利润空间。

3.4 农业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影响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偏小。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7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71.9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12%;用于农业的投资仅24.2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超过30%。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郴州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淡出了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3.5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调整难度大“思路决定出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现代农民”。然而,郴州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素质低。据劳动部门统计资料,2009年郴州市农村劳动力有44.5%为初中文化以下,高中文化以下的占61%。二是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三是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绝大部分的农民保持“靠地吃饭”的思想,而没有“靠地赚钱”的意识。他们思想保守,长期按传统习惯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敢承担风险,不愿意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民素质低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带来很大困难。

4加快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为破解难点,消除薄弱环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出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加大投入,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农业的投入要适当倾斜,其增长幅度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投入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奖励和补贴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大户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农机具等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三是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

4.2 不断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能力。二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四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4.3 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目前,郴州市的农村市场建设还很落后,集散辐射能力差,导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较弱,市场占有率不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各地产品比较优势,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要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三是要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逐步提高郴州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郴州市农产品的竞争地位,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28-02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4)

一、林业产业发展对江阳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林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林业资源迅速增加,林业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江阳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后,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全区有林地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活立木蓄积47万立方米,近几年造林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均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林木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在狠抓造林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和优化林业种植业结构。利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龙眼、甜橙、枇杷基地,引进九叶青花椒成片种植,促进了林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了效益林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林业产业飞速发展,为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

1.竹产业。全区竹材加工企业10家,竹笋加工企业7家,年产值逾5000万元。竹产业正蓬勃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分水岭乡“四峰山竹木协会”为龙头的竹产业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四峰山”牌大白筷、烫金筷、印花筷以色泽纯白、印花精美、方圆有型的产品特色立足市场,供不应求,档次不断提高;极具特色的分水竹筒工艺油纸伞,伞型玲珑轻盈,工艺独特,幌油光亮,伞慢绘制着富有民间传奇故事色彩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蝴蝶恋花”等精美图案,产品经过支架、网线、绘图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是国内罕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产品多次获奖,远销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安镇的竹芯食品有限公司是泸州有名的竹笋创外汇企业;邻玉镇的宇盛食品厂、分水岭的华跃食品厂等竹笋加工生意红火,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全区的竹压板、竹压席等加工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竹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2.木材经营加工业。全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80余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2007年,由市林业局创办的川南泸州竹木批发市场,经市政府批准,已移交江阳区政府管理,依托华泰果蔬市场进行建设,市林业局实行行业指导,区林业局提供办证服务,目前,城区大部分木材经营户都已入驻市场,市场交易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受到省林业厅及市领导的肯定,极大地推动江阳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3.经果业及花卉苗木业。江阳区地处城郊,经果业及花卉苗木生产得天独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旺盛发展的势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目前全区有经济林面积13万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花卉苗木基地70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高效经济林及花卉苗木生产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4.生态旅游业。江阳区旅游发展“两区一带”建设正在深度开发,倾力打造。“两区”即方山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张坝aa级旅游景区;“一带”是与构筑长江生态保护屏障、保护桂圆种质基因库、建设生态市公园相结合,通过张坝—张渡沿江公路建设,连通长江桂圆绿色走廊自然人文景观而形成的沿江旅游经济带。方山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川南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张坝景区是国内罕见的亚热带地区沿长江十里桂圆林带,是桂圆种质基因库,很多桂圆树具有上百年树龄,被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二者都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上的重要景点,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还有邻玉镇的甜蜜公园、蓝田镇的杨桥湖景区都以其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景观独特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首选。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优化管理,依靠科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江阳区现有的资源,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利用特色,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江阳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新村绿化建设,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绿地的绿化档次。

二是以调整树种结构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用材木竹林、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大力发展杨树、樟树、杉树等速生用材林基地,以龙眼、甜橙、枇杷等为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大、集约水平高的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带,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外承包造林,增加原料供应。

三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竹笋加工、家具制造、竹压板、竹压席等木竹加工业,加速川南竹木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加强分水岭乡竹筒工艺油纸伞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壮大,增加林业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是依靠科技,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核心之一,大力推进科技兴林、人才兴林战略,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开展林木丰产栽培,林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提升龙头企业的档次和知名度,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强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广泛吸收各类人才投身林业产业开发,搞多种形式的林业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依靠科技增强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5)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及发展态势分析

其一,近几年我国对韩国贸易稳步上升,并一直处于逆差;但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韩贸易额为2742亿美元,进出口额比例约为2:1,贸易逆差超过900亿美元。其中,中韩农产品贸易额为63.64亿美元,进出口额比例约为1:3,贸易顺差超过27.7亿美元。从长远看,这种顺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域辽阔,劳动力密集,农产品总量较大;二是我国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平均为韩国的20%~30%;三是韩国的农业资源短缺。

其二,我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或未加工品,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深加工品。从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看,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油籽、禽肉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7%、19.6%、7.7%和4%,合计占67%。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水产品、食糖、饮料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28.5%、26.5%、10.2%,合计占65.2%。延边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出口韩国农产品的主要品种有:水产品、人参、脱毒马铃薯、干明太鱼、食用菌、桔梗、杂粮、山野菜、干菜(辣椒、萝卜干等)、腌制蔬菜等,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企业利润低。有些低价农产品进入韩国后经过再加工、包装,冠以韩国品牌高价出口到其它国家乃至返销到我国市场,赚取中间高额的差价。我国的人参出口到韩国,加工成高丽人参后价值大增,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三,中韩农产品贸易受政策影响较大。由于韩国农业发展空间有限,粮食安全又关乎国家安全,所以政府对本国农业保护力度大,主要体现在进口限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巨额补贴,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方面。这些措施在保护国内农产品的同时,造成韩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使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最终导致韩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较为弱小,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相对来说,中国的农业保护支持力度较小,比较价格明显偏低,推动了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但是,当中国农产品威胁到韩国农产品的销售时,韩政府或是农业协会就会寻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对农产品贸易施加影响。

其四,短期内中韩农产品贸易格局不会改变。尽管贸易争端不断,但是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农产品资源存在互补,消费习惯相似,我国农产品价格低廉。短期内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消失,因此农产品贸易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

延边对韩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呈逐年增大趋势,是韩国进出口农产品的重点地区之一。私营企业在延边州对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进出口涨幅明显,2013年两者合计占延边对韩贸易总额的98.8%。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延边州在吉林省对韩贸易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韩出口农产品4501万美元,同比增长26.9%;出口水海产品1468万美元,同比增长16.6%。数据表明,延边州对韩出口贸易方面,农产品及水海产品的发展潜力比较大。今后随着中韩自贸区的落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取消,我州农产品的出口量将大增,我州应抓住这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发展的利好因素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从当前来说,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就业;其次是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的市场,促进良性竞争,优势互补;最后,建立自由贸易区能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在我国周围构建一个友善、和谐的发展氛围。

中韩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发展延边现代农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领域投资和引进韩资。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贸易,优化贸易环境,扩大贸易空间。三是有利于引进韩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12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首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上,三国就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合作达成诸多共识。中韩自贸区协定将逐步打破高技术贸易壁垒,推进建立农业政策分享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这将有助于延边引进韩国的育种、加工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提升延边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延边农业具备了承接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基本条件。一是专业农场和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二是延边特有的生态条件,部级生态示范州和部级质量示范州的建设,以及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有利于延边提升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三是延边在吸引韩资方面已经有良好的基础。这必将吸引韩资和城乡资本扩大农业投资,推动延边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打造中国延边韩国商品集散地

在这方面,延边具有得天独厚的硬件、软件优势,建议依托延边农业科技示范园龙井核心区,综合运用延吉部级高新技术区、珲春出口加工区等政策,采取“零售和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发动在延边和从延边走出去的企业家,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延边韩货集散基地,同时建设若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考虑在韩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之成为中韩产业互动合作区。一是建议州政府借鉴国内其它先进地区的做法,制定政策,调动全州的积极性,形成一盘棋,一个步调。二是海关、商检等部门应合力支持,确保保质期短的食品顺利顺畅通关。三是完善物流仓储基地建设。

2、争取建设中韩自贸区先行区

中韩双方初步同意将山东威海市和韩国仁川市列为中韩自贸区先行区,重点在通关模式和服务贸易领域进行探索。同时,有关方面有意将烟台、青岛、大连、盐城、延边列为第二批中韩FTA先行区,这对延边发展是利好机遇,建议“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抓紧梳理我州在服务贸易、现代农业和其它方面上的先发优势,摸清我州在自然人移动(主要含劳务、旅游两方面)、金融及货币往来、投资便利化、文化交流、服务外包及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启动编制《延边州建设中韩FTA先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促进省政府加强与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沟通,争取纳入相关谈判计划,早日启动实施。选定韩国与延边在城市整体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接近的城市,由政府间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全方位合作。

3、大力发展我州农产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中韩自贸协定》中包含电子商务相关章节,中国首家中韩电子商务平台已于2014年初落户青岛,目前已有150家韩国企业入驻。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建议我州进一步加快对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涉及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培育相关人才。推动延吉市申报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对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积极引进韩国农业企业投资,重视培植企业主体

延边企业在开拓韩国市场方面,有语言、文化传统、社会情感、了解韩国社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州应大力培植企业主体,开拓韩国农产品市场。韩资企业投资延边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韩自贸区谈判能够大大改善我州投资环境,促进韩资进一步流入延边,应抓紧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与韩国相关企业或协会的对接工作,加大对韩招商引资的力度。而且,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对韩经贸企业发展。面对中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延边企业必须积极修炼内功,提高应对能力。

5、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农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韩国农业在育种、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延边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研究,建立我州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主动落实中韩关于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领域合作的交换意见。按照农产品的类别、级别进行标准化筛选和加工,严格按照安全检测标准及包装流程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产品认证等,强化标识意识,增强产品的信任度。重视对原产地的认定和保护。既要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又要根据地区特色创建新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6、优化延边对外经贸环境,构建中韩投融资平台

支持州内金融机构加强与韩国金融机构合作,引进韩外资银行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鼓励韩国金融机构在延边设立分支机构。培育法律、财务、国际咨询等中介机构。商务部门、农业部门、延边大学等加强合作,共同搭建对韩涉农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价格等相关信息服务;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及时解决贸易中出现的质量监督、动植物检疫等非关税贸易问题,防止形成贸易摩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组织能力,避免国内同行业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探索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区域内物流通关便利化。提高珲春经扎鲁比诺到韩国束草、珲春经罗先到韩国釜山等航线的运营能力,完善物流设施,降低物流成本。依托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机制,结合延边实际,扩大与韩国的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

【参考文献】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6)

其二,我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或未加工品,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深加工品。从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看,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油籽、禽肉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7%、19.6%、7.7%和4%,合计占67%。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水产品、食糖、饮料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28.5%、26.5%、10.2%,合计占65.2%。延边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出口韩国农产品的主要品种有:水产品、人参、脱毒马铃薯、干明太鱼、食用菌、桔梗、杂粮、山野菜、干菜(辣椒、萝卜干等)、腌制蔬菜等,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企业利润低。有些低价农产品进入韩国后经过再加工、包装,冠以韩国品牌高价出口到其它国家乃至返销到我国市场,赚取中间高额的差价。我国的人参出口到韩国,加工成高丽人参后价值大增,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三,中韩农产品贸易受政策影响较大。由于韩国农业发展空间有限,粮食安全又关乎国家安全,所以政府对本国农业保护力度大,主要体现在进口限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巨额补贴,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方面。这些措施在保护国内农产品的同时,造成韩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使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最终导致韩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较为弱小,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相对来说,中国的农业保护支持力度较小,比较价格明显偏低,推动了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但是,当中国农产品威胁到韩国农产品的销售时,韩政府或是农业协会就会寻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对农产品贸易施加影响。

其四,短期内中韩农产品贸易格局不会改变。尽管贸易争端不断,但是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农产品资源存在互补,消费习惯相似,我国农产品价格低廉。短期内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消失,因此农产品贸易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

延边对韩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呈逐年增大趋势,是韩国进出口农产品的重点地区之一。私营企业在延边州对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进出口涨幅明显,2013年两者合计占延边对韩贸易总额的98.8%。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延边州在吉林省对韩贸易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韩出口农产品4501万美元,同比增长26.9%;出口水海产品1468万美元,同比增长16.6%。数据表明,延边州对韩出口贸易方面,农产品及水海产品的发展潜力比较大。今后随着中韩自贸区的落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取消,我州农产品的出口量将大增,我州应抓住这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发展的利好因素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从当前来说,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就业;其次是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的市场,促进良性竞争,优势互补;最后,建立自由贸易区能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在我国周围构建一个友善、和谐的发展氛围。

中韩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发展延边现代农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领域投资和引进韩资。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贸易,优化贸易环境,扩大贸易空间。三是有利于引进韩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12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首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上,三国就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合作达成诸多共识。中韩自贸区协定将逐步打破高技术贸易壁垒,推进建立农业政策分享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这将有助于延边引进韩国的育种、加工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提升延边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延边农业具备了承接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基本条件。一是专业农场和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二是延边特有的生态条件,部级生态示范州和部级质量示范州的建设,以及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有利于延边提升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三是延边在吸引韩资方面已经有良好的基础。这必将吸引韩资和城乡资本扩大农业投资,推动延边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打造中国延边韩国商品集散地

在这方面,延边具有得天独厚的硬件、软件优势,建议依托延边农业科技示范园龙井核心区,综合运用延吉部级高新技术区、珲春出口加工区等政策,采取“零售和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发动在延边和从延边走出去的企业家,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延边韩货集散基地,同时建设若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考虑在韩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之成为中韩产业互动合作区。一是建议州政府借鉴国内其它先进地区的做法,制定政策,调动全州的积极性,形成一盘棋,一个步调。二是海关、商检等部门应合力支持,确保保质期短的食品顺利顺畅通关。三是完善物流仓储基地建设。

2、争取建设中韩自贸区先行区

中韩双方初步同意将山东威海市和韩国仁川市列为中韩自贸区先行区,重点在通关模式和服务贸易领域进行探索。同时,有关方面有意将烟台、青岛、大连、盐城、延边列为第二批中韩FTA先行区,这对延边发展是利好机遇,建议“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抓紧梳理我州在服务贸易、现代农业和其它方面上的先发优势,摸清我州在自然人移动(主要含劳务、旅游两方面)、金融及货币往来、投资便利化、文化交流、服务外包及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启动编制《延边州建设中韩FTA先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促进省政府加强与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沟通,争取纳入相关谈判计划,早日启动实施。选定韩国与延边在城市整体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接近的城市,由政府间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全方位合作。

3、大力发展我州农产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中韩自贸协定》中包含电子商务相关章节,中国首家中韩电子商务平台已于2014年初落户青岛,目前已有150家韩国企业入驻。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建议我州进一步加快对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涉及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培育相关人才。推动延吉市申报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对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积极引进韩国农业企业投资,重视培植企业主体

延边企业在开拓韩国市场方面,有语言、文化传统、社会情感、了解韩国社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州应大力培植企业主体,开拓韩国农产品市场。韩资企业投资延边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韩自贸区谈判能够大大改善我州投资环境,促进韩资进一步流入延边,应抓紧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与韩国相关企业或协会的对接工作,加大对韩招商引资的力度。而且,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对韩经贸企业发展。面对中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延边企业必须积极修炼内功,提高应对能力。

5、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7)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都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期实现农业跨越式的大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是河南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具备的有利条件

(一)传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河南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总量1/10的粮食。稳步发展的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并拥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也孕育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新郑大枣、原阳大米、信阳毛尖、鄢陵花木、南阳黄牛及固始鸡等,不胜枚举,为河南特色农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河南省目前发展的特色农产品都是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如茶叶、花木、禽蛋及肉制品等,这些产品大都质优价廉,市场竞争力较强。此外,河南是人口大省,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可抢先一步占领市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消费需求。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积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从信息、技术、销售和加工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创办服务示范基地,依靠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五)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早,有很多成功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河南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有河南省龙云集团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先后四批进入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极大地发挥了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生产轻市场,重产量轻质量现象仍较普遍

河南省大部分农产品企业接受市场营销观念较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够适应,导致营销活动的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成本。此外,部分地区存在着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比如在蔬菜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超标使用农药等,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二)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目前,河南省许多地方资金短缺,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投入更少,从而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除少数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产品,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本上处于原始性粗放式经营状态,其产量低,品质退化现象严重,效益和效率低下。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有待调整

从河南省各级政府制定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上看,普遍存在着简单追求增加种植面积和扩大养殖规模的片面做法,而对特色农产品区域优化布局的重视不够,没有突出优势区域,不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使特色农业难以做强做大。

三、加快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经济组织,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品牌农产品,积极实施产品质量认证,整合和保护品牌资源,及时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

(二)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是建立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各社会团体、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开发实体等共同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行列,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差距,完善农民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三要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进行特色农业生产、贮藏、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量逐年增长,对规模特色基地给予重点支持。二要加大融资力度,可通过信贷支持、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向。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信用社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规模和范围。四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介入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推进“工农联姻”。河南省财政实力有限,后三种途径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四)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产销衔接

一要充分利用省会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产品价格、供求信息资料等信息的收集、预测和分析,实现产销衔接。三要鼓励农产品产销协会和农业经纪人进入流通领域,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高效农业;品牌化;对策与建议

1 瓜州县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瓜州县地处疏勒河中下游瓜敦盆地内,光热充足,降雨量稀少,昼夜温差大,区划面积241 hm2,耕地近4.7万hm2,地势平坦开阔,祁连山冰雪融水占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受昌马、踏实冲积扇影响,土质存在僵硬、盐碱、沙化等问题,适应于低耗水、抗干旱、耐盐碱作物生长。

近年来,瓜州县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低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等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枸杞、蜜瓜、特色果蔬为代表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7万hm2,全县从事农畜产品加工、储运的企业达52家,组建专业合作社140家,初步形成了“企业+组织+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65%,已经成为瓜州县农村经济的特色和亮点。

2 目前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资金短缺

生产户因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商业银行又存在信贷风险担忧,一般不愿放贷,导致资金短缺的问题突出。同时,受技术、市场和自然等多重风险影响,风险规避难度大。

2.2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现有农业技术服务力量紧缺,专业型人才匮乏,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品种培育等方面缺乏创新,蜜瓜、枸杞等作物种苗完全依靠外部调用,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品牌。

2.3 农村改革步伐缓慢

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地权、林权、水权改革在农民保值增收和财产增加方面没有破题,农民以土地流转规模发展高效产业的意识不强。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管理不规范、经营效果差、作用发挥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现有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链条短且程度低,产、加、销关联度不高,从地头到工厂、超市、餐桌的营销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竞争实力较弱。

3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把高效农业发展作为扭转瓜州县城乡“三元”结构的切入点,改变现有农业经营思路和模式,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县内外企业与蔬菜产业示范点建立供求关系,设立后勤保障基地,走“以工促农、工农互补”的路子。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干部、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和种养大户赴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现场感受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高效农业发展动力。设立瓜州县农业园区管委会,专门配备农业管理人才,配套扶持资金,严格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2 强化资源整合,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采取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农牧、林业、水务、扶贫、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大力扶持高效农业发展、优势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培育等,聚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的推广扶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银行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信贷、补贴、参股和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服务行业进入高效农业,进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高效农业担保基金,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新的农业保险设防体系,规避和防范自然风险对高效农业的危害。

3.3 完善推进机制,为发展高效农业增添生产动力

鼓励县内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有偿转让的形式就近流转农户耕地,培育土地流转示范点。探索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鼓励农村居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城市居民通过土地流转返乡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工程”,每年定期开展农业项目赴外招商考察活动,引进国内竞争实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集聚,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提升特色高效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建设城东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举办农产品产销洽谈、展销展示等活动,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健全服务体系,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基础保障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9)

观光农业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

 

1、以农家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所谓的农家体验,即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农家的生产体验、农作物种植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等,让旅游者得到身心放松和休闲娱乐。这种以“农家体验”为形式的观光农业由于体验真实而获得大量旅游者的青睐。

 

2、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的主要卖点是乡村的碧空,清净的环境,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远离城市的喧闹和环境污染,到乡村来看一看走一走,既一饱眼福,又陶冶性情、消除疲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性的最佳选择。

 

3、以“农业生态”为主的观光农业。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为特点的旅游,它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其特点是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吸引旅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它以“绿色休闲”为主题,以农业生产为发力点,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四、 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资源保护,人人有责。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3]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0)

【绪论】供销社推动农合社发展的路径探析绪论

【第一章】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概述

【第二章】供销社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现状

【第三章】供销社助推农合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如何发挥供销社在农合社发展中的作用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四、潮州市供销社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发展观念。

现阶段潮州地区农民思想观念不能跟上当地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供销社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自媒体、网络新媒体、当地宣传媒体等,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抓手,深入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先进典型,将思想宣传工作延伸到每一农户,让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人心,解决分散小农户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问题,为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打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1.拓宽宣传渠道。

一是采用适合当地农村实际(如手机答题送话费、主题晚会、灯谜竞猜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获取农民社员的理解和支持,并利用广告、电视、网络、海报等各种媒介,唤醒农民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记忆,重新激发农民社员的热情,也强化农村农民的合作理念和合法意识,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壮大;二是组织座谈会、交流会、田间会、培训班、农业博览会、产品展示展销会等一系列为三农服务的活动,设立宣传点,现场发放有关书籍和光碟资料,加深农户对当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解,运用办社兴农的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强化广大农民对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的信心;三是借助产品包装箱、印制名片等多种现代宣传方式,发挥广告宣传媒体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广告效应和专业合作社形象相呼应,从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名度。

2.丰富宣传内容。

一是利用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契机,在宣传深化供销社改革政策及措施的同时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意义、实现标准化农业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处,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二是除了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知识,还要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原则、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等进行宣传,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价值和供销社的作用,逐步培养起农民社员的合作意识和主人翁思想;三是加强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复制推广,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带动弱、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增强农民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3.扩大宣传对象。

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基层、村组、农户、企业中进行宣传,向拟入社的农户解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知识,帮助基层完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种资料,深化农村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的优势,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村入户,更好地建立起亲密的社农关系,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上。

(二)强化规范管理,打造特色品牌。

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工作,供销社虽然不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及利润分配,但负有监督职责,要以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和管理机制为抓手,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理念,从供销社的职能角度出发,加强指导和监管,不断提高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运转,成为促进潮州市农业效益增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大力量之一。

1.健全组织结构。

加强指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理事会等机构,明确任何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都是法定的成员大会,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的,而法人代表都是理事长,理事会则是落实好成员大会的决定,监事会就是代表全体社员做好对理事会的监督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帮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情况和社员的意愿制定各社的章程,并根据法律和章程规定在股金设置和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健全,以制度促规范。

一是要完善成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制度等,充分发挥社员大会、监事会和理事会的职责,让农民社员及时了解决策和其中重大事项,对存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切实尊重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在决策、管理和监督上全面实现民主,使农民社员感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组织,进而更加关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二是要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可以通过聘用专业的财会人员,实行财务公开,健全财务账簿,做实成员账户,使账与账能够相符,账与物也能够相符,维护成员合法经济利益;三是要完善内部盈余分配制度,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创新性地采用实物和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本规模,强化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或者采用风险提成、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经济收入。

3.加强技术指导。

供销社要及时查找、发现和纠正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强化指导,增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一是统一标准化生产。针对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局限于自然村,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类同的情况,引导成立专业的行业产销协会,让农业生产按照所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进行,实行统一加工和销售等全程化系列服务,避免恶意竞争,规范服务规程,降低经营风险,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做到既有竞争又有协作。二是强化理论指导。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方式,对落实惠农政策、规范生产建设、合法管理财务、创新产销理念和提高营销技巧等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总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法办社、依章管社的自觉性。三是提高实践水平。通过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授课,现场给予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种的引进和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强农户种养的科技含量,产品的质与量也得到提升,为更多的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四是培育特色品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特色产业在产、销、加工或者冷链物流等环节上兴办经济实体,使服务由生产经营中的某个环节,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延伸,同时申请产地标志,用于标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来源于潮州市某个区某个镇(即原产地),突出其特有的品质、品种或其它特点与其地理位置相联,在实现农产品附加价值提升的同时也为塑造潮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品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把握市场动态,拓展经营思路。

供销社是从农村中长起来,是农村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最直接参与者,它能够很好地在经济市场中代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可以向农民群众传递市场的需求,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市场的桥梁和农村商品购销的主要途径。要通过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并及时当地适时农产品的价格、品种和需求等信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和组织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进一步解决小市场与大生产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1.开展实地调研。

必须重视和认真地做好农村市场经济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调查目的与任务采用现场观察、采访或发放调查问卷等,组织供销社业务人员经常深入市场,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广大农村市场的情报与信息。

一是根据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活动的需要,在特定范围内,对潮州市各类农产品资源、消费需求、商品价格进行调查,研究潮州市当地的消费构成并分析导致消费需要、及结构变化的各种原因(如价格、人口、经济收入因素等);二是调查市场占有率,包括竟争对手数量、类型、经营范围、和经营策略等,进一步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技术等情况,力求使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与整体市场的经济运行同律合拍;三是采用上门调查、电话回访或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进行质量跟踪,及时收集、整理农民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和购进的商品能否得到社会承认,质量是否合乎要求,规格品种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等,有助于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2.组织观摩学习。

通过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行业交流会、经验报告会和异地考察等,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充分学习成功的生产经验,了解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和技术,并掌握更加充足更加前沿的信息量,增大农民社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同时也让潮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获得了与同行认识交流的连接平台,为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3.创建信息平台。

供销社要充分发挥其中间纽带作用,通过创办有供销社特色的刊物、网站等平台,建立符合潮州市实际的市场信息体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传递市场需求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和实用技术信息,贯彻落实政府一系列助农惠农的政策,介绍农民专业合作设的相关知识和典型经验,并开展名、优、特、新的农产品推介和,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时获取信息和进行充分交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也通过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动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减少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冲突,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曲折,实现供销社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发展。

(四)加强联合协作,壮大经济实力

供销社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它以为农服务为宗旨,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连接城乡、双向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协调职作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贮运大户、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来,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更多的资源对接合作,使农产品流通方式得到创新,流通渠道得到拓宽,逐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往更宽更大的平台发展。

1.强化农超对接。

通过自己建立、联合创建、合作共建等各种方式,加大力度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农副产品营销网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贸商场等,积极培育服务载体,开展千社千品富民专业合作社工程建设,发展社区利民店和乡村直营(加盟)店等,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进到潮州市当地各大小商店、市场甚至到其他城市的农贸市场,真正实现各式各样的小农户产品与变化万千的大经济市场相对接,提升潮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交易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助农增产增收的加速器。

2.强化农企对接。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接,利用所在区域优势及自身生产特点,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以龙头企业来辐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进行运作,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提高各类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保护了农民社员的利益,也减少了企业同农户独自进行买卖的成本,不但有利于实现批量农业,还直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建立起企业农户之间紧密的联结机制。

3.强化农网对接。

对潮州市基层各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通过与电子商务公司、网络运营商合作,引入网络销售模式,在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上完成农副产品交易,在互联网上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好地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价值,也使农民社员得到更好更多的经济效益。

4.强化农社对接。

通过联系实力较强的供销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合作支持的机会,逐步实现从被示范带动向示范带动转变;同时密切与社区的合作,在各居民小区内开设农产品直销点,简化流通程序,减少经营成本,让城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品质价实的放心农产品。

5.强化农会对接。

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不同协会进行合作对接,积极参加农展会或招商引资活动等,为农民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也大大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及占市率。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促进了农民社员劳动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五)争取多方支持,完善服务体系。

供销社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结合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特点和当地农民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格局和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向大规模且现代化转变,不断扩大服务规模和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全程覆盖、措施配套、高效快捷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夯实潮州市农业发展的基础。

1.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运用新种类、新技能、新农药和新工具,大力推进农产品的科技创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率和带动面,以卓越的质量提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我国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在加快,许多农村农民拥有的土地也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居民也日趋市民化,供销社领办的合作社服务方向也要进行有所转变,从以前的单纯服务农民转为既服务农民又服务居民,以现代经营服务方式为基础,在农民(居民)中积极开展商品、技术、信息、中介、家庭服务等社区服务,打造一个新型的农民自我服务、合作发展的舞台。

一是以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为主要内容,在社区开展农产品收购的同时进行平价粮油和家电维修等服务;二是以现代经营方式为基础,结合目前大众对社区综合性服务的需求,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联合邮政、电信、旅游、劳动、司法等部门和单位,在社区开展科技教育、休闲娱乐、卫生文化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三是以面对农民、面对城乡居民家庭生产生活方面提供服务为目标,以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供销社幼儿园为示范,在巩固发展成果的同时带动其他区域创建独具供销社特色的综合服务中心;四是发挥饶平县新丰供销社、浮山供销社大力发展的品牌专卖连锁经营、农村小超市和小商贸圈等典型引领作用,在潮州市逐步形成经营品种全、服务质量优的基层网络体系,在提升供销社市场地位的同时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强化农资保障服务。一方面建设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通过综合运用数据库、二维码、APP 等技术,完成对进入茶叶产区市场的所有农药从生产商到销售方到农民的全过程、正反向和实时追踪管理,实现电子信息、认证买卖、实时管理、网络服务

四到位,进而打造一个覆盖全市茶叶主产区的农资供销网络,做到农资商品能溯源、能追踪、能验证、能召回,保障潮州市农资及茶叶的质量安全。另方面做好各类化肥农药的供应、实验及推广工作,以龙头企业(如潮州市饶平县供销社粤饶农资公司)为载体,以万村千乡农家店、农资经营连锁店和农资配送点为依托,以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农超对接和一网多用为思路,推进零售网点的改造与整合,逐步形成以配送中心和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覆盖全县乡镇农资市场的布局合理、为三农服务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体系,为当地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农膜和农药等农资,做活做强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三,推进产销一体化服务。产销一体化,也就是将生产者与销售者用联合经营的形式组成一个垂直型系统,它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方与售方在经济上的有机结合。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供销社率先在农村组织开展对农民生产的综合服务,也为组织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供销社在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潮州市推行适合当地的产销一体化服务。

一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类服务合同把小生产者集合起来,缓解小生产者难以适应多变市场的矛盾,将为农服务推上一个更专业的水平;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产量、质量,努力突破小生产经营的限度,逐步把不成熟的一体化服务引向合格的产销一体化服务轨道,为扩大农产品流通打下厚实的基础;三是在农产品商品的专业化区域中加大力度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经营过程有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强有力地推进产销一体化服务。

2.不断寻求上级帮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1)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战略的部署,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本省实际,山西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整体上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紧紧依靠优势特色农产品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玉米良种普及率,力争用3-5年时间使玉米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播种面积发展到2300万亩左右,总产由现在的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2008年在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0个,用三至五年时间使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用五年时间发展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5个,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现代农业向着优质、高效、特色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从整体上提高山西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确定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是:围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建设和粮、畜、果、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重点实施“四项计划”,建设“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玉米丰产增粮计划,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重点抓好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41个县的玉米生产,采取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正常年景全省玉米总产由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

二是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突破口,猪、鸡、牛、羊一起上,用3-5年的时间,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是实施高效园艺建设发展计划,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园和设施蔬菜,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水果面积达到83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00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0万亩。

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方阵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整合资源,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玉米、肉类、奶业、果品、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高粱、中药材九大产业链条。用3-5年的时间,分别发展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亿元以上的100个,销售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

围绕“四项计划”的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构建农工商紧密联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力求在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在重点抓好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的同时,按区域布局规划,继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县。每年新建玉米丰产方40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万亩、标准化蔬菜10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000个。

二是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田2000万亩。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围绕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力度,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攻关,主推20项农业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每县建立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新发展3万个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积极组织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免耕作业,加快实现小麦、玉米和薯类三大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稳步提高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力争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四是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工程。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上一批扩建、技改项目,抓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落实,引导资源型企业上一批农业龙头项目。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在区域主导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上有较大突破。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要达到10%以上。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帮生、帮长、帮发展”行动,力求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帮生”就是要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0个,全省总数达到7000个以上。“帮长”就是要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发展”就是要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六是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综

22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7期合执法体系、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金农”工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农业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等主要工作环节上狠下功夫。

二、促进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大举措来抓,形成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学习榆社“两社”联动和浙江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三社”联动的经验,集聚资源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同建设丰产方、果菜园区、养殖小区和发展“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相互促进。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规模较大的融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要素流通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合作组织,力求在全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铸统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