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市场的变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6 16:07:20

金融市场的变化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1)

美股处于阶段性底部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道琼斯指数的走势。道琼斯指数自今年以来一路大跌。特别是自九月末以来几乎是自由落体般的狂跌。不考虑美国政府出台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等经济基本面的因素,纯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道琼斯指数今后可能会如何发展呢?

从周线图的下方我们可以看到,道琼斯指数恐慌性跌破这一波下降趋势的扩展目标点(xOP)8997和支撑点位8789。8789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恰好是由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候的股市低点41与去年十月的最高点14198之间的垂直距离乘以黄金分割比率0.382所得出的点位。道琼斯指数在短暂跌破8997和8789这两个关键点位后迅速强烈地反弹,在两天之内就急速回升到了它们之上。道琼斯指数这样的表现充分反映出这是一个具有强大支撑力的区域。

值得指出的是,道琼斯指数在2002的底部就是在2000年市场的高点11750与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的低点41之间黄金分割比率0.382的位置7277处形成的。而这次道琼斯指数再次在黄金率0.382支撑点位8789处强烈反弹,很有可能预示着美国股市的阶段性底部已经出现。

从周线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道琼斯指数最近两周的柱线完全在图中超买超卖带状线的下沿之外。这说明道琼斯指数目前处于极度的超卖状态。从短期来看,继续向上反弹或盘整从而使它回到超买超卖带状线之内,脱离超卖状态,是道琼斯指数今后最可能的发展。

道琼斯指数很有可能在今后几个月里反弹上升到图中标出的“黄金叠加”10345/10296的位置。如果能够冲破并在这个位置之上站稳的话,则预示着美国股市彻底脱离了金融海啸的险境。但是这种情形发生的几率比较小。由于在季度线和月线图中,道琼斯指数目前仍然处于强烈的下降趋势之中,同时,美国经济也已经进入衰退状态。所以从中期来看,道琼斯指数很有可能在上述黄金叠加与它的最新的低点7844之间震荡徘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2002年几乎恰好在0.382黄金率点位7277处开始反转不同。这次道琼斯指数是强力穿透了对应的0.382黄金率点位8789后才反弹的。所以说,它在今后再次创出新低的可能性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如果这种情况不幸发生的话,道琼斯指数有可能跌到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的低点41与去年十月的最高点14198之间黄金分割比率0.5的位置7079。

美元中期走强

美元的走势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密切相关。下面我再来分析一下它今后可能的发展。美元指数自从今年7月中开始攀升并突破盘整区域之后,一路高歌。至今已经是连续4个月上升。这创造了美元指数过去六年以来最强劲的上涨。从这波强力的攀升来看,美元已经形成了反转的势态。特别是从心理上来说,彻底摆脱了数年来萎靡不振的弱势。今年3月31日所创出的最低点70.81可能就是美元指数的底部。

从它的周线图中我们看到,美元指数在黄金率0.382阻力点位79.10处稍做回撤后目前已经到达此波上升行情的收缩目标点(COP)81.55,并且处于超买状态。它有可能进行短期回调。但是,从周线图上强烈的上升趋势来看,美元指数几乎毫无疑问地将在今后几个月内到达目标点(OP)84.93和扩展目标点(xOP)90.38。

国际油价可能跌得难以置信

原油的价格在财经报道中几乎每天都会被提及。特别是今年以来,原油价格在急剧飙升后又急剧下跌。这种价格的巨幅波动对国民经济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从原油的周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油在下跌到109美元附近后短暂反弹,然后下跌到90美元。从那里回抽到1lO美元后,再次重跌,一直跌到了目前的位置。

原油目前处于强烈的跌势中,在今后几个月内将会继续下跌到图中标出的目标点(OP)52.79美元。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原油目前已连续两周处于极度的超卖状态之中,价格有可能随时出现反弹回调。

但从长线来看,原油在季度线图上今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两根柱线构成了帝纳波利点位交易法里的一个重要方向性反转信号一“火车轨道”。

这预示了原油市场由过去几年的疯狂飙升到迅速下跌的根本性反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原油价格将持续震荡下跌,不会轻易反转。尽管可能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原油重新跌回到2003年的25美元,甚至更早时期的低位,也都是很有可能的。

动荡期黄金难保值

黄金目前已经是国内许多投资大众积极参与的一个投资市场。同时也是理财中投资组合的一个资产项目。很好地把握黄金市场的动向对于投资理财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原油的情形类似,我在7月21日发表有关原油将下跌到109美元博文的同一天,也对黄金市场可能的大跌发出了预警。当时黄金期货的价格是958美元,但它在月线图中显示出“双重穿透”即将确认的形态。“双重穿透”是帝纳波利点位交易法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性反转信号。

从黄金期货的周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双重穿透”信号果然出现并导致了黄金价格的重跌。它一路跌破收缩目标点(cOP)882.9美元和目标点(0P)8 7.6美元,直到图中的黄金叠加点位735.1/726.2后才强烈反弹到904美元。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2)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 金融发展 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 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 发展战略 、制度创新、生态 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

4. 农村 金融 改革不能脱离农村 经济 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 市场 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 指导 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 管理 、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 农业 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 人力 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3)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4)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36-05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框架状态。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是指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帕累托改进,使之不断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过程。调整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既是一国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一、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条件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是由其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各国金融市场结构之所以出现差异,则是因为形成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条件不同。一般说来,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及其变迁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发展具有双重表现,即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优化是金融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发展与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总量的增长是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础,只有在金融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而只有经过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金融发展的质的飞跃。反之,如果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总量的增长必然失去持续的动力。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演变的结果。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分化和演进的越充分,当然也意味着金融结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结构越复杂。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与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相对应的。换句话说,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适金融市场结构应当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的内生演变。最适的金融市场结构应当及时适应这些特性,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问题,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提升,最终满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与转化的特点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从僵化到创新以及从封闭到开放的有序变迁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总是与经济金融发展过程相伴随。正是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交易主体、丰富多彩的金融工具、有效的交易价格、合理的交易方式、高效的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框架才得以产生和建立。可见,金融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乃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最重要的决定条件之一,它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层次和水平。

(二)金融制度安排

金融制度是关于金融交易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具体地说,它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等形式所确定的关于金融交易主体、交易规则和交易环境以及金融交易主体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安排的总和。金融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制度安排。作为制度的金融市场,也是从事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关系契约的网络,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制于金融制度。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而发生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制度为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由于机会主义的广泛存在,会造成金融市场运行的紊乱和低效率,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而金融制度的机制和规则可以有效监督、约束和惩罚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高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其次,金融制度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制度就可以把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转移分散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同时,金融制度提供的某些规则和惯例也能够使金融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其金融交易的盲目性。再次,金融制度有助于金融市场发挥其自身的功能。金融制度所提供的规则或机制能够促使金融市场主体产生积极从事金融交易活动的内在动力,界定市场主体的选择空间,约束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降低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减少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这样金融市场的动员储蓄功能、配置资源功能、分散金融风险功能以及集散经济信息功能等就容易发挥出来。可见,金融制度安排也是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和力度。

(三)金融创新力

所谓金融创新力,是指将创新思想具体应用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创新力具体表现为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具创新、功能创新、定价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创新力越大,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技术等就会越多,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就越快。对于成熟市场国家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比较完善,基本功能都已齐备,金融创新往往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使用等。但对于经济转型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尚未发挥出来,这时的金融创新并不仅仅是指金融衍生产品,而且是指金融市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建立与健全,包括理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对于市场管理者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把握金融市场创新的方向和节奏;对于创新主体来说,要善于观察和抓住一切创新机会,在一定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内有序地推进各种创新,使更多的创新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客观要求。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创新越活跃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充分、越合理和越有效;反过来,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越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这说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是一种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从历史阶段上看,哪个时期的金融创新多,哪个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及时、越主动和越到位,相应的,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好越快。可见,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

迁的影响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变迁的基本推动力。

(四)金融开放度

所谓金融开放度,是指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体系,它具体由银行业的开放度、证券市场的开放度以及保险市场的开放度等加总而成。金融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中的一种特定状态,它不仅是一国金融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市场开放对其金融市场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与影响,特别是与本国金融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它们通过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业务和交易技术的带人以及资本流动等形式,将使东道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和功能性变化: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主体的经营行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率与规模明显增加,致使其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功能性变化。金融开放使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监管主体、金融交易工具以及金融中介等呈现多元化,尤其增加了新的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工具,使其对外依赖程度大大增强,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受到巨大冲击。可见,金融开放度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而且金融开放程度对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和全面的。金融开放也为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向高级化和梯度化的升级和转换提供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五)科学技术水平

金融市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进步不仅是推进产业革命,而且也是推进金融革命的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金融市场及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推进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首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其直接结果是数据处理由手工操作转变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运作;金融交易与支付实现了网上操作,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金融服务信息实现了全球计算机联网,实现了金融信息的及时对接和披露等。具体地说,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进新型金融市场产生。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推进了新型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为金融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使金融市场在层次结构、地域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促进新型金融机构诞生,提升金融机构层次。如网络银行、货币市场互换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金融资产公司等新型机构的问世,无疑推进了金融机构结构的变化。第三,创新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工具结构的高级化。第四,引起金融监管技术的创新和金融监管方式的变化。可见,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将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也具有深刻的决定性影响。金融技术促进了金融市场结构向着合理化、高级化和梯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内生性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将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否顺利实现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目标,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内生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

金融交易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越高,对金融市场需求就越旺盛,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交易、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多,投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也越多,金融市场结构层次就越高、梯度化就越明显,这样就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各市场参与主体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梯度的特点,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与之配合。这就提出了对现实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强烈愿望。第一,从居民家庭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对收益与风险对等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了更高的理财要求和更便利的投融资需求。他们开始关注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强调个性化服务等,进而对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提出细分和精细化的要求等。这些需要都将会对金融市场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二,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它们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要一个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加以支持和保证;二是对融资方面的市场化要求;三是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显然,这些方面都对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调整和优化要求。第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对其自身的改革需求上。例如,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否有效地发展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商业银行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资本充足率问题和不良资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第四,从政府角度看,表现为政府筹资活动和调控活动的市场化要求。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也开始向“市场守夜人”的角色转换,而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的载体是结构优化的金融市场。可见,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息息相关。

(二)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

金融市场效率既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的最根本体现,也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因素。一方面,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因此,金融市场效率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效率具体包括市场运营效率、市场交易效率、市场定价效率、资金配置效率以及竞争效率与信息集散效率等。衡量金融市场效率高低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将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说明,金融交易的机制或效率直接决定着一国金融市场的均衡结构,这种结构总是随着金融交易效率的变化而变动。

(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指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制度、中介服务体系、法规框架、税收待遇以及会计审核标准等。它是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形成的基础,是市场交易主体公平公正交易的平台和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财富不被掠夺的保护机制。我国金融改革的初始条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我国又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改革是涉及社会、经济多方面

的系统工程。同时,我国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在金融改革中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突出重点、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仍面临着法制建设和执法环境不配套、市场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结构仍需要完善,以及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等方面的挑战。应在金融改革中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同时,要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形成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不断加强市场基本性制度建设,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有力保证。

三、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外生性因素

在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诸多因素中,除了上述的内生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外生性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制度及其创新程度

不同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程度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具体表现为:第一,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不同安排对金融市场结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高度统一、融资方式简单、金融要素单一,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当然也就没有金融市场的结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下,各种金融要素,如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以及交易方式等都是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因而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也是相对复杂的。第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安排对于实行不同监管体制的国家和对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来说,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将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由于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细分,会使金融市场结构更为细密复杂;随着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逐步地向混业监管方式的转变,其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市场参与主体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情况下金融市场结构自然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金融制度的内容安排将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全面性。一般来说,金融制度的内容越丰富,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就越有利;反之,如果金融制度内容方面存在某些漏洞,就会造成金融市场结构的先天性缺陷。第四,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从而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才有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要素的创新可以极大丰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工具以及交易组织方式的内容,从而使金融市场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与优化。可见,金融制度及其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

(二)金融改革与开放进程

金融改革是指对一切不合适的金融规则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金融改革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消除金融抑制,优化金融结构和实现金融发展。金融改革的目的在于消除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在开放中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金融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与金融深化密切联系,逐步实现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金融深化理论对于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与开放实践乃是金融深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与金融深化紧密联系的。事实证明,中国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的过程就是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金融市场得以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进程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金融改革与开放,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会失去动力。

(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文化、习俗与偏好

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与偏好,通过对人们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的作用而在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国特有的金融市场结构。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在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方式以及金融服务形式的要求上缺乏能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或继承过去的做法,因而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比如居民偏好储蓄存款、企业偏好从银行贷款等,这些习惯做法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变,但仍然是决定金融服务种类和形式取向的主流。同时,作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也在自身行为上存在习惯势力,缺乏创新的动力。由于没有真正从需求者偏好的角度出发,因而所推出的创新品种常常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乃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能得到及时转换和升级的重要原因。另外,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背景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偏好相对保守,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二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观点也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将从金融市场需求方面制约金融市场供给的创新,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多样化、分层化以及梯度化等都是很不利的。可见,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文化、习惯与偏好等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

(四)金融市场的科技吸收能力

科技进步历来都是促进经济结构变化进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变化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已经并将继续导致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微电子技术及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资金流转电子化、信息处理电子化以及交易电子化等方面的新进展,为多种新型金融工具、新型金融业务、新型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型金融管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实践证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网络银行的出现推动了网络货币市场和网络外汇市场的形成;网络技术与传统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结合,产生了网络证券市场、网络保险市场和网络期货市场。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金融市场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这为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和梯度化发展无疑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见,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金融市场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反映。

另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5)

金融市场化也被人称作金融自由化,它是通过对金融体制的改革,使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运转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金融体制的依赖性由政府转变成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化市场的变革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瞻性的经济话题之一。也是一个频繁的经济活动,每个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变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的方法、政策、速度和效果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却不约而同,那就是最大程度的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为宏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服务。

对于正处於转型经济的我们国际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一特定过程中,并不存在与原有理论所假定的同质市场问题,不同的市场可能发育程度不同,这就相应的带来市场功能的实现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要揭示转型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就必须引入金融市场化程度本身,即金融市场化过程和金融结构总量和相应的制度变量一样,都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

一、中国金融市场化的测度

金融市场化即金融自由化它从理论上分为三个部分:1、我国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它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所有权和审慎的金融监管。2、证券市场自由化。就是指我们在证券市场上放松管制的举措。3、国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它一般包括资本项目和经济项目的自由化。我们是按照之前国内的知名专家所建立的中国金融自由化评估指标制作金融自由化指数。而这些指标具体包括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信贷自维护程度、机构准入自由程度、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程度、业务范围自由度、资本自由流动程度、社会融资的市场化程度、金融调控间接化程度等九大项指标。,然后把这九大项指标的变量利用公式: (Vi-Vmin)/(Vmax-Vmin)×10 (Vi为该指标的实际值,V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V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各个数值和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发展。用这个公式进行测度并不能尽善尽美,它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各指标的取值(0或是1)的原则不明确,需要重新确认。再比如:关于影响因素的权重,无法进行细究。今后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改进这一测度方式。

二、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化具有资源动员、信息集散、风险化解、企业监控等功能,它表现在宏观方面就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果还要考虑金融市场的制度结构,那么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也是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因素。而整体上来说,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但如果细分金融结构到市场,那么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不确定了。很多因素比如法律等制度的因素通过影响金融市场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本身。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引入市场化过程,而作为总体的市场化过程则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就说明在市场化过程当中,两个市场相互之间会有一个促进作用。我们又在很多人总量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金融市场化指数,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揭示了市场间互动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从作用途径来看,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这就表明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从组成要素来看,我国金融中介发展是其中的主要积极因素,与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变化显著正相关。制度条件的缺乏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增长效应,特别是他们发现的漏损效应和我们的推测一致,证明市场之间的替代关系,但这种替代关系的增长效应不确定。我们按照莱文等人的设计思路,采用以下三类指标测度金融发展:①金融相关率是度量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当期国民财富之比。②金融中介比率指标代表了银行金融中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规模。③金融结构指标代表了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相对地位的变化。

三、结束语

我们在本论文中利用现有的金融市场化测度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系统改革进行了测度,运用科学的主成分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构造出中国金融市场化指数。我们测度的市场化指数能够很好地勾勒出金融市场在改革过程的波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市场化过程的性质和特征。紧接着我们就是在构造市场化指数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检验,采用了国内外著名权威专家所构造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实例论证。

现有的经济增长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特定的投资和融资体制以及政府行为所导致的资本积累的增长效应是最大的,这符合外延型增长的特征。不过,现有的研究也发现,改革本身能够产生增长效应,这一点得到我们的证实。金融结构等因素的负增长效应说明两个市场之间的替代效应很弱,引入单纯的金融中介因素也是负增长效应。市场化指数的解释力至少说明,不同金融产品市场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某种互补效应,这种互补效应能够促进增长。

我们的实证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构造金融市场化指数时,对改革以来的历史研究深度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的确定还缺乏科学的方法,这导致构造的指数并不是完全科学的。其次,在建立计量模型时,也没有考虑潜在的解释变量的影响,比如政府行为等。对金融发展的测度指标的确定也还需要重新考虑。这是以后改进的地方。

最后,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国外的研究和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中国各个地区和各个产业以及全国的市场化程度作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分析和测度,对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进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2〕杜佳、蓝海荣:《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978-2001)》2003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6)

陈学彬(1953~),四川自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宏观金融理论。

摘要:金融全球化的动因是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引起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此面临许多新的金融监管问题:新的监管需求,传统监管方法的局限性,处理金融竞争方法的调整,消费者保护,监管成本的控制,监管协调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进一步面对跨国金融活动、国际金融标准和监管执行力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监管:问题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3-0050-05 收稿日期:2007-12-10

金融全球化早期(1870年至1913年)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由于缺乏金融监管,引发过度投机和借贷,导致了一系列银行危机。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催生了1933年的凯恩斯主义,政府开始干预国家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许多金融控制措施,出台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利茨法案》,标志着现代金融监管的真正开始。金融业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又发生了系列变化:跨市场的并购、跨区域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交易系统的多元化,传统金融服务的重新定义,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渠道(如网络金融),这些变化通过市场力量和技术进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效率。面对新的金融全球化进程,需要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具体角色的变换,金融竞争环境的改变,消费者保护问题,监管成本的评价与控制,跨市场产品规则的协调。这些因素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动因:技术进步与放松管制

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共同触发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绕开很多经营限制,更好地展开竞争。新的技术使得远距离的金融服务能够很快实现(如国际汇兑),催生了新的市场和交易系统,改变了金融消费习惯。新的金融从业机构迅速增加,如金融超市、远程电信公司、互联网提供商等。在许多国家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和人力设备资源从事多种金融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从事高水平金融服务的能力,能够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很快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促进了金融产品的融合,产品的行业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并使金融服务业的成本迅速降低,成本优势进一步传递给消费者,他们能够以更低的边际成本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技术进步引发了世界金融图景迅速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监管面临如何权衡监管与效率的问题,各国开始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金融业务经营类型的限制取消、资本账户限制的减少、允许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和并购重组等,这些使整个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美国1999年11月4号通过了《新金融服务法案》,取消了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经营限制;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通过,使统一金融监管逐渐成为主流的监管方式。

二、金融全球化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全球化进程使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富有效率,广大消费者和企业能够获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这些也给金融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者如何正确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用最低的成本更大范围地获得最好的金融服务。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带来了新的问题。下面具体针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进行讨论。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变化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金融全球化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只要满足最低的审慎监管要求和很少竞争的市场环境进入到竞争激烈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很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现有的金融监管方法使它们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经能够承受最近十年来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如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但最近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风险能够由超越传统金融体系的分支机构引发。如何前瞻l生地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且防止出现大的冲击仍然是金融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密切关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角色变化。由于企业、个人能够很快地从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支持,相比于传统的流动性供应者,银行的重要性正不断降低。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现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包括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的各种负债金融交易,为他们的客户承担风险,提供专门的反向套利和风险管理产品,从事高杠杆的融资活动,因此许多银行成为了风险管理者,而不只是传统的融资和流动性提供商。因此,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溢出程度和范围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管理,通过各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分析变得非常困难。很多传统的非银行管理规则正用到银行领域,如类似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报告、公司标准化管理和市场化规则。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变化要求持续性的监管,从规则监管向风险管理转变。然而政府政策,特别是关于公共安全网,根据银行系列变化作的改变不太明显。

(二)一些传统的监管方法不再适用按照国际标准,加强和保护金融系统基础要素(支付系统,结算与清算系统,基本流动性的供应)的有效性是最为必要的。在日益综合的金融领域,基于风险管理的更加复杂的监管技术已经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成分。设定特定金融事件和金融危机程序进行模拟仿真有利于我们识别金融体系的弱点,发现决策过程的可能差距。资产鉴定和处置,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注册和包括重组、破产清算的金融重构框架,这些组织制度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基于银行证券保险的传统分业监管容易出现监管漏洞,许多规则是1990年代采用的,然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孤立的金融业务实体在许多金融体系已经不再存在。因此传统的分业监管存在很大的现实局限性,需要用一个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取代,即需要建立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跨部门方法。

(三)处理金融业竞争的方法需要调整竞争是金融业改善提高的重要驱动力。使金融体系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实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降低金融中介费用,更容易获得的金融服务和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些效果从美国到欧盟等发达国家直至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得到了印证。美国和欧盟的迅速增长归因于国家和地区间放松管制,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归因于银行体系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由于过去十年间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出现了许多全球性质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它们拥有资本、技术和品牌上的优势,在经营上具有规模效应,并且出现

了大规模的沉淀成本,使完全竞争难以保证,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产品引发了高的固定成本和沉淀成本,导致规模优势和垄断优势。在消费者方面,当自动支付与具体的银行账户相联系时,消费者不容易改变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在许多股票交易、衍生产品和其他的正式交易市场。所有权和管理结构因为少数所有者的互利正在改变。除了这些因素外,市场和产品的定义变得更加困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保障竞争方式日显不足,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本质上强调稳定性。意味着金融服务业的竞争被考虑得更加复杂。但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1 关于竞争政策的制度组织需要改变。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服务规定的改变意味着许多其他的参与者和观点影响了竞争环境,如电讯业通过电子金融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服务的产品需要配套投入,包括网络服务;像其他行业一样,金融消费者能够得到统一的服务承诺和定价规则。

2 识别和解决竞争问题的工具需要调整。根据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日数据观测全球金融风险是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如果不清楚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金融服务生产销售的打包方式,很难将其他行业更加复杂的分析和实验工具应用进来。例如用传统的行业分析工具很难有效分析银行业的竞争。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工具。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随着金融服务品种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多样性增加,金融消费者保护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广大消费者仍然生活在原有的生活范式下,但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这种改变要求政策制定者关注消费者选择的责任,确保消费者获得正确的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教育,当出现纠纷时,用正确的监管和法律工具进行协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银行业,虽然产品创新受到很多限制,但产品的渠道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市场参与者加入,使消费者基于信息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消费者已不只是早先传统的意义,由于在消费者保护、竞争政策和保障适当和完整的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之间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有点主观,因此,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如何确保市场更好地运行,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交易指引,保护个体消费者,通过正确的信息和消费者教育保证消费者从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实现最大的利益。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新课题。

(五)金融监管成本的控制更多金融监管放松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使市场更加有效和合理的再监管。一个长期的问题是在监管成本和监管收益之间如何实现合适的平衡。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化和各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主动调整,许多新的监管措施发生了变化,新的成本已经被强加给了金融服务业。这些成本直接表现为合规、增加的报告和国内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等。此外,过量和过度的监管导致金融产品的开发失效,银行因此不能以最小的成本配置金融服务。这些额外的费用和引起的失效最终被转嫁到金融消费者身上,同时过度监管也会阻碍金融服务的使用。监管的成本有的超出了实际的合理要求,需要限制新的监管保持现有的监管流程规则。欧盟2005~2010金融服务法案计划的白皮书强调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而不是更多的监管。政府需要避免过量的监管并且不要对金融业强加太多的监管执行费用,为了取得监管目标,需要对新的监管措施进行持续性的效果评价,严格成本收益的平衡。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业发展的要求,在制定新的监管规程时。要多方咨询和提高透明度,反映金融业的要求,兼顾国内外的相应标准。

(六)监管协调的问题为了消除或防止有效金融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障碍,需要结合监管的成本收益评价,实现跨部门的监管方法和产品更大的一致性。金融服务的提供商(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和金融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之间需要保持协调一致。跨部门和产品的协调可以避免监管套利。使相同的产品受到同样的监管,实现市场公平竞争。采用共同的监管方法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发综合型的金融产品,实行分类定价,实现在不同金融市场和机构间的跨期交易。从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提供的效率来看,存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间的平衡。目前在许多国家仍然采用银行、证券、保险市场分离的市场运行体系,没有解决跨部门和产品的监管一致性问题。金融工具间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在监管制度方面尚不明显。跨市场和国家的金融监管协调不只是区域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性的标准。如BCBS,IOSCO,IAIS和CPSS这些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则标准。这些标准是相关要求的最低标准,但也超出了现有一些国家的需求水平,如Basel(II)。这些标准没有强制性,由各国自愿采用,但有的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对各国影响很大,包含广泛的国际规则。

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金融监管挑战

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非常快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由于这些国家薄弱的制度基础使得国际通用的方法在国内无法实行,国际性的监管实践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存在应用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跨国金融服务、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路径依赖、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后顺序、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迅速的金融一体化迫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许多调整,金融部门的监管和政策的制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

(一)跨国金融活动的挑战新兴市场迅速的国际金融一体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本国资本市场,跨国的金融活动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些是技术层面的,如外资银行在本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负债如何安排,对外资银行存款保险准备金的要求如何确定:不良外资银行引发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统一解决办法。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不同领域出于监管和其他目的成倍增加的报告增加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奉行成本。在不同国家间监管信息共享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仍处于劣势。单个银行的失败和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关于处理失败银行的跨国安排较多地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因素,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一定合适。目前处理跨国的金融分支机构在监管者之间尚缺乏实体性的国际框架。由于有限的市场容量,不完全的国际框架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明显的劣势。大型的外资银行出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引发了市场波动性问题。给本国的一些借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带来负面冲击。实践表明,如果外资银行在本国银行体系占了大的份额。可能会阻碍当地信息的产生和信息的有用性,并进一步影响到监管质量。

新兴资本市场的问题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协调规则和监管也许能够减少商业资本从新兴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但是与国际规则保持一致会增加本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标准。另一方面,流动性吸引流动性,更加一般的标准有利于促进交易在某一个地方集中进行,如金融衍生品市场采用相同

的合约集中在某一市场。最有活力的市场一般靠近信息产生的中心。由于规模、地点和其他因素在新兴市场不同,地理或时区接近大的市场更有利于实现一体化。这要求新兴市场当地的监管应该针对不同国际市场活动采用不同的策略。

(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挑战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和离岸金融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一体化进程。重要的国际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性的问题,如外资金融机构的国家和包容性问题。部分全球化减少了新兴国家独立自主的自由和既得利益。限制了当地政策制定者的自由度。随着大量外资的出现,国家在协调外资金融机构和本土企业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仍然能够通过金融体系实现具体的国家目标。包括国家在金融调解中直接和间接的作用。采用国际金融部门的标准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些标准是以发达国家更加自由的制度环境和成熟的监管结构安排为基础的。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这些标准有利于促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但也面临执行上的挑战。标准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太复杂,并且需要太多制度上的组织支撑。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采取许多行动:需要建立更好的立法体系、监管制度和组织保障以及技术上的支持,结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自身的特点区分采用标准的优先顺序,对所有标准的执行进行指导。

(三)监管执行力的挑战合约被有效地执行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关于标准的关注更多的是它们的执行。制度约束和增加接受力的范围不只是法律和技术上的问题,而且也是执行力的问题。执行要花一些时间完成,需要采用平衡公众的不同执行手段。同时也需要政治意愿和责任来进行执行约束。授予监管人员更多权利的同时,如果没有责任约束要求,将会引起滥用权力的风险。在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私人执行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例如行业标准,通过声誉和私人部门组织的融合,发展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业间强制执行机制。但在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的作用依赖于政府的执行。当标准的执行更多依赖于公共的强制执行和政府行为时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完全自由化的私营部门体系也不是最好的,往往是在两者间的权衡。有着大量外资银行的小型新兴市场可能获得来自外国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更大。但在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用道德劝告和其他工具可能效果有限,政府需要采用透明的方式进行干涉可能效果更好。在有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一体化中期,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此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更多地强调市场力量,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好地适应国际标准,监管执行更加富有效力。

四、结论

金融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过去20年间全球金融体系的系列变化做出了许多反映。许多教训(有时候是昂贵的)告诉我们在促进合理和有效的金融发展方面,什么样的监管方法更能发挥作用:也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争论。金融服务业正在发生连续的变化,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金融监管标准及其执行力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化下的金融监管要求,许多国际标准进行了调整,标准的制定需要保持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关于标准怎样设计和评价以及在国际间实施和沟通,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全球的标准制定中。很少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它们不能够影响强加给自己的条款,处于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境地。标准设置的过程,是区域和全球金融合作的结果,但标准的合理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因此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它们很少参加标准的制定,它们的发展水平很难被正确评价并反映在标准里面。在一些关键的监管领域促进一致性标准有利于公平竞争,但它如何得到有效地执行,是否有更多的负面冲击,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深入分析。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7)

众多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构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包袱”,在地方财政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地方“包袱”越重的地区越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且,地方国有企业作为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低成本的从商业银行借贷资金,会游说地方政府改变其经济政策,诱使地方政府阻挠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甚至会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去银行融资。在金融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国有经济凭借强势地位抢占金融资源,其从银行获得的资金越多,对民营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就越严重,这不仅会阻碍金融市场化的进程,而且会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之于地方政府不仅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并且在稳定就业、弥补市场缺陷、落实地方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当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会帮助国有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还会帮助争取上市指标。随着中国市场化过程的推进,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81.9%降到了2006年的30%。但最近几年出现了新的情况。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为尽快摆脱国外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投资振兴计划,其中,中央财政承担1.18万亿元,剩余的2.82万亿元则由地方财政承担。在此背景下,为落实中央政府的投资刺激计划,各级地方政府依托各种融资平台从商业银行大规模抽取信贷资金。问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催生的天量“地方债”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还延缓了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扭曲了“政银关系”。本来想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彻底斩断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不当关系,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崛起却拉近了地方行政权力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距离”。依据上述逻辑,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在政治地位上更接近行政权力的国有企业有较强的能力“俘获”地方政府,进而使地方政府有动机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所以国有经济占比越高的地区,其金融市场化进程越慢。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型依赖于可靠的法律体系。若没有可靠的法律体系,人们无法预期从交易中获得的利益属于自己。正像LaPorta等(1997)实证研究发现的那样,若一国投资者的财产权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那么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往往较高。比如,德国银行体系的发达根源于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英国发达的证券市场源自英国政府给予了投资者较强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法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往往是官员腐败高发地区。

因此,我们可以将地区官员腐败与地区法治制度建设联系起来。在地区腐败较严重且缺乏高效的执法手段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银行家们越没有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或创新,其金融市场化进程往往较慢,此环境下的银行家行为多偏向于非生产性活动。进言之,在恶劣的法治环境下,以科层等级制为特征的国有商业银行晋升方式并非由银行家的个人经营业绩决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政治表现和人脉关系,结果使大量人力资本被浪费在向上级领导“寻租”上;当银行家们的异质性才能不是用于投融资制度创新而是用于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寻租活动时,没有人在意金融机构的声誉,也没有人关注经济中的潜在利润机会。再加上,在国家政策严禁私人组建民营银行的背景下,业已进入该领域的金融机构会获得制度性垄断租金,这会使具有行政垄断特征的国有金融机构丧失自主创新的动力。那些掌握金融机构行政控制权的银行家为了保持其垄断地位不受潜在竞争的威胁,甚至会与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寡头金融资本进行联合以借助其政治影响力游说权力当局,这极有可能封杀促进金融市场化的措施,结果使低效率的金融制度长期延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官员腐败不利于金融市场化的推进。

二、研究设计

(一)估计方法

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存量改革为主、增量改革为辅,本文选择动态面板模型估计回归方程(1),这既有助于验证地区金融市场化的历史惯性和收敛性,也有助于克服内生性问题。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有比较严格的适用条件,一是要使用Sargan和Hensen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二是要检验模型的误差项是否存在二阶序列不相关性和一阶相关性。在估计回归方程(1)时,为了控制残差项序列相关,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在系统GMM估计时除了年份虚拟变量为外生变量外,其他所有自变量均被视作内生变量,这就大大削弱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所有的方程在估计时均考虑了组间异方差问题,使用怀特稳健标准误进行统计推断。

(二)变量界定

为了验证上述假说,本文将樊纲等(2011)所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金融业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中国各省区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衡量指标(f)。在稳健性检验时采用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指数(fc)作为被解释变量。事实上,尽管非国有经济已是中国经济总量的主体,但其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比重却与其地位不符,而国有经济仍与商业银行保持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超经济联系,故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越低,表明金融业市场化改革越滞后。在2011年的报告中,只汇报了各省区1999年~2009年的金融市场化指数(f),但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指数(fc)却是从1997~2009年,为了扩大样本量,我们假设2010年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与2009年相同,将时间延长到2010年。本文关注的核心自变量是国有经济占比(soe)、官员腐败指数(corrp)、政府规模(gov_con)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exp)。本文借鉴吴一平和芮萌(2010)等学者的做法,使用职务犯罪立案数占当地公职人员总数来衡量各地区官员腐败程度。

(三)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1997~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除了被解释变量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2011)》外,主要变量的原始数据取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各省份2009~2010年《统计公报》、《中国检察年鉴(1998-2011)》。其中,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数额的原始数据单位为美元,通过各年中间汇率进行换算。样本包括31个省级单位,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省,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和云南等12省。

三、实证检验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模型1表明,政府规模(gov_con)变量的系数为负数且显著,并且在模型4和模型5中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城市化等控制变量后,政府消费对金融市场化进程仍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模型2中,引入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能力(exp),发现该变量的系数为负且显著;在模型3和模型6中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后,exp的系数仍为负且显著。值得强调的是,当在模型4中同时引入gov_con和exp后,发现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变量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已不显著,但政府消费对金融市场化具有负面影响,这表明,政府消费变量包括exp的信息,或者说政府对资源的控制通过政府消费对金融市场化产生负面影响。模型1和模型2还表明,国有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系数分别是-1.962和-1.69;在模型3中,引入国有经济与官员腐败的交乘项(soe_x_c),发现该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且显著,说明在国有经济占比越高的地区,官员腐败对地区金融市场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在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分别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后,发现国有经济仍然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上述分析初步验证了假说2。官员腐败变量对金融市场化具有负面影响,在模型5和模型6中分别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后,结果显示官员腐败变量的负面作用依然存在。这初步验证了假说3。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模型中官员腐败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这似乎表明我们的结论并不具有稳健性;其实,这是由于官员腐败变量(corrp)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exp)变量在解释金融市场化时具有相同的效应,若同时引入这两个变量,必然引起多重共线性进而影响官员腐败变量的显著性;但这并不影响结论,仅表明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更有可能引致腐败,进而抑制金融的市场化推进。此外,从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越快。外商直接投资(fdi)对金融市场化具有促进作用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城市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抑制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但在统计上不显著。

(二)分地区估计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的假说,将31省区分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分组检验。由于政府消费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这两个变量具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在表3的前3个模型中使用政府消费进行回归,而在后3个模型中使用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进行回归。由于分组检验的样本量偏小,在回归中并没有控制时间虚拟变量。

1.模型1和模型4的估计结果表明,在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对金融市场化具有高度显著的负影响,因此西部地区有必要降低国有经济占比以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模型2和模型5表明,中部地区国有经济对金融市场化的回归系数虽具有预期的符号但并不显著;模型3的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国有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在模型6中该变量仅在13%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2.从模型1和模型3可知,政府消费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具有抑制作用,但只有西部地区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模型4、模型5和模型6表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在三大区域均抑制金融市场化推进但都不是很显著。

3.模型2和模型5表明,在中部地区,官员腐败严重抑制了金融市场化进程,但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官员腐败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虽具有理论预期的符号但并不显著。上述分析表明,主要核心解释变量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均符合理论预期,但显著性水平在三大区域存在差别,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三个假说。

(三)稳健性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结论是否会因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不同而发生改变,将上文的金融市场化指数(f)替换成信贷资金分配指数(fc),估计结果表明,国有经济增长不利于地区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官员腐败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政府控制资源的能力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与前文的分析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我们的假说。另外,本文还使用国有就业占比(soe_job)来衡量国有经济增长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而被解释变量为金融市场化指数(f),仍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处不再赘述。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8)

因此,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金融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推动金融结构变革的同时,也为整个金融体系创造了新的业务平台和利润增长点。

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在近几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微观基础,体制环境和运行模式等原因,其潜在危机日益严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生命要素。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规则范围内,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唯一的出路就是市场化的改革。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与资本市场对接。

没有银行体系的业务转型和资产结构的调整,资本市场不可能深化,因而也难以有持续性发展:工具设计和业务创新如果不与资本市场对接,银行体系就会失去竞争力而日渐衰弱。所以,在中国,银证合作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克服发展性危机的必然选择,又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银证合作,绝非简单的混业经营,更不是单纯的主张银行仅为资本市场提供融资服务,而是倡导一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合作,其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是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加速推进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系核心的中国金融业也将逐步融入到全球的金融体系中。但是,中国的金融改革从总体上看是滞后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这突出表现在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即应当如何构建一个使中国经济在21世纪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现代金融体系。从金融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沿袭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占主导地位的目前的这种金融体系,并进一步加强银行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另一种选择是,在深化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来彻底变革原有的金融架构,以逐步形成一个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并通过银证合作进一步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资本市场的成长推动金融体系的变革

由于金融对经济活动渗透力的不断增强,导致了经济资源的载体和资源配置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金融商品交易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交易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在金融商品交易中,证券化的金融商品交易又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市场交易形式实际上预示着金融的作用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将更多地通过证券化的形式来实现。

金融的内部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正在从根本上推动金融体系的变革,换言之,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成长。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将改变整个金融结构,而且也为整个金融业创造了新的业务平台和增长点。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途径;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引导资本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以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本市场中资产交易量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正在从根本上推动金融体系的演进和变革。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正在形成。

对资本市场“核心地位”不能仅从融资比例的角度加以简单理解。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其涵义是指,它是激活整个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的力量,金融体系大部分的活力来自于资本市场。

虽然银行体系的改革,中央银行职能的健全、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等也都是推动金融体系演进的重要原因,但只有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和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可以认为,资本市场的规范与成熟是一国金融体系由传统架构走向现代架构的基本标志。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应是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构建以发达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逻辑的基础,是一种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创造了金融市场化的基本前提。金融的市场化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资金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市场,居民的资产选择越来越多地选择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资产。

第二,中国国民收入总量的迅速增加,收入分配结构和储蓄份额向居民部门的倾斜,为金融的市场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源泉。

第三,居民收入的资本化趋势即证券化资产在整个居民资产中比重的上升,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无疑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对提高银行资金运行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为中国商业银行创造一个新的业务平台,从而在客观上将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又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散化和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是否拥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将是衡量中国金融体系是否实现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征性标志。

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融通渠道的必要性

就中国金融体系内部而言,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当数资本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创新,正在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生命要素。资本市场的重大的潜在危机除了有其内在的制度性根源外,也存在外部的原因,即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相对稳定的融通渠道,形成时而分立、时而融通的不规则的局面。这种合作渠道的不稳定性,导致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缺乏良性的资金互动,造成市场工具的功能过于单一。资本市场发展所隐藏的潜在危机是推动银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危机就没有合作的需求,合作的初衷是弥补

各自的缺陷,共同提升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同时,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和新的运行平台,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本身也需要金融体系内部的合作、融合和沟通。惟有如此,现代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才能发挥其核心的作用,从而实现金融体系的升级和金融竞争力的提升。

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创新必须以资本市场为平台

从商业银行来看,银证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的商业银行无论从体制,运行机制,还是业务模式、金融工具上看仍然是比较传统的,相对于证券,保险而言,银行的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93%左右来自传统业务。作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其规则,架构,理念已满足不了这种不断升级的金融性需求。这是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不断下降的个深层次的原因。

商业银行存在某些天然缺陷,例如,资产,负债在收益与风险上的不匹配性等,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创新必须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必须在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上找出路。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是试图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来改革银行体制,进行银行业务创新,那将是很困难的,整个金融体系难以有质的变化。

商业银行工具和业务创新的核心要点不在于其自身体系的完善,而在于这种创新的工具和业务是否真正实现了跨市场性:一头源自于银行体系内部,另一头则必须嫁接在资本市场上。

银证合作的微观层面

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未来中国的银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第一,建立适当的资金管道,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首先,在建立风险防火墙的前提下,在二者之间建立多种管道,促进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其次,要在理论上对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不同的资金互动管道加以定性。允许进入的资金,需高度关注的资金和禁止进入的资金应加以区分。

第二,工具的复合性或跨市场性以及业务的交叉。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一种促进风险流动的机制。只有处于流动状态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金融体系才是健康的,有效率的。银行和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必然导致跨市场工具的产生,这种复合性的工具反过来又将作为载体促进两个市场资金的良性互动,业务的交叉也就随之产生了。

商业银行在建造必要的制度性防火墙基础上,其业务应逐步向资本市场的边缘业务,部分核心业务甚至衍生业务拓展。这些新的领域将为商业银行的纵深金融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三,通过资本市场的平台,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能迅速地补充银行核心资本,从而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提供契机。而证券化的另一种形式――银行优质资产证券化将极大地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为中国的投资银行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投资银行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必须完善和深化传统业务外,一个新的增长点就在于银行资产的证券化。

第四,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的改变。战略决定结构,不同的业务特点与发展战略需要有不同的组织架构相对应。金融集团化的模式将是改革的方向,当然其具体运作模式可以进一步研究。以资本为纽带的控股模式可能是一个更为恰当的模式,因为它一方面说能充分利用资本的杠杆原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同时又可以避免风险在集团内部的传递并将风险降到最低。

银证合作对金融体系变革的影响

银证合作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本身,还将对包括金融技术、金融信息化、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法律体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成功地推进银证合作,必须消除金融技术上的障碍。必须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技术平台。

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银证合作,将导致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发生变化。在没有资本市场或资本市场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只是银行政策。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银证合作的展开,货币政策目标函数要做适时的调整,既要盯住实质经济的成长,也要关注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或变化。

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或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中,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动与实质经济物价的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有明显差别的。不能把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简单地等同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有责任营造一个双赢的金融环境,以提高市场的资本吸引力。

银证合作将引起金融体系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的重大变化,因而也要求对整个金融法律规范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

银证合作决非简单的混业经营

对银证合作这个概念,要避免绝对化的理解。就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趋势而言,其相互融合可能是一个基本趋势,完全分立、互不往来的局面只是暂时现象。但是,在中国目前的金融架构下谈混业经营为时尚早,因为从分业经营到目前成熟市场国家采取的综合金融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金融的市场化过程,就是一个由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的演进过程,是一个收益与风险的市场均衡过程。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9)

国际金融市场的狭义概念是指:国际间长短期资金借贷的场所。其广义概念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广义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

1.按性质划分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

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

2.按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划分

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市场,或称长期资金市场。

3.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

国际资金市场: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即国际间的资金借贷市场,按照借贷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主要业务包括外汇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此外,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外汇交易市场还包括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东京和新加坡。

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

4.按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

现货市场:现货交易活动及场所的总和。

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类型有外国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贵金属期货等。

期权市场:是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场所。

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

从市场的一般功能看,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筹集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曾经为某些工业国家的经济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

2.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国际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在推进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生产发展到哪里,商品就运销到哪里,力求得到必不可少的资金供应和资金调拨的便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性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三 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四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近十年最好时期,但未来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政治、军事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调,继续呈现不均衡与不稳定的趋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大将使国际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波动与调整,使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美国的不确定性

美国政府更迭后的政策取向可能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性有所削弱;二是美元汇率的变化将使美元资金吸引力减弱。三是美股的变化将使资金流向不利于美国。预期美股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金信心将会明显减弱,消费支持逐渐弱化。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主导性较为明显,美国金融对于国际金融的引导更为重要,因此,美国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格局面临较大的风险系数。

2.银行业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最为重要的载体是银行,而2000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则处于相对平缓状态。预计未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较大的调整与飞跃,主要是机制、法制、结构和产品的变化。一是美国银行业较大的飞跃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将加大虚拟银行的发展趋势;三是银行经营理念与方式将面临新经济的冲击。创新的交易方式与超强的规模效益将使银行业发生较大的变革与飞跃,同时也必将加大金融风险的预期,潜在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8-0036-03

一、金融信息化对全球各国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金融信息化是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世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来辅助银行内部业务和管理,加强了金融机构内部纵向管理;第二个层次是跨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网络化。为了满足银行之间资金汇兑业务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国内银行与其分行或营业网点直接的联机业务逐渐扩大为国内不同银行直接的计算机网络化金融服务交易系统,国内各家银行之间出现通存通兑业务,实现了水平式的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第三个层次是跨国界金融业务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化了金融机构,打破了各国金融机构的空间限制。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同世界其他金融中心通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联接,如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交易会和英国路透社共同推出一个称为GLOBEX的全球电子交易执行系统,系统构成的交易网络至少连通129个国家,经营几百种世界级证券和上万种美国、欧洲及其他联网国家证券,形成了无国界的电子证券市场。(见图1)

图1金融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资金流动方式的同时,给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尤其是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监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流动速率电子化。金融机构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场中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内部处理业务速度加快、跨金融机构间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以及国际间资金流动速度加快。数以亿计的资金在几秒内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资金转移成本几乎降为零(张朋柱,薛耀文,2005)。资金的快速流动加大了市场的灵活性、投机性。局部地区政策的变化,很快就会诱发大量资金涌入或外逃,导致局部或全球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使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软弱,削弱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证。此外,资金流动的快速性,也导致像洗钱、恐怖等犯罪活动得以猖獗,事后处理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因此,实时的、在线的资金流动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2)资金流量庞大化。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处理众多交易业务,金融衍生品、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等借助于网上交易,已经极大地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导致金融市场网上业务交易量急剧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相当于世界各国GDP总和的5倍,日平均资金流动量高达两万亿美元,约占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成思危,2003)。庞大的交易量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方式在成本和效率上都变得不切合实际,也使得金融风险急剧加大。因此,对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交易监管方式变得迫切需要(Eric,1998)。

(3)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复杂化。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在金融网络中,不同交易者利用这些金融创新工具操纵着资金的流动,有的是正常的资金营运,以满足正常的经济活动需求;有的资金流动在进行异常行为操作,如贩卖、走私贩私、、侵吞国有资产等;有的希望绕过目标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在目标国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外汇等市场上进行套利、投机活动;还有一些希望能把资金转到安全的国家或货币种类上去。复杂的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从监管对象、监管工具等多方面实现监管智能化。

(4)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变化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不仅对国家金融稳定政策做相应的调整(Robert,1995),使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超前化,监测手段和工具要不断创新,监管流程柔性化。

二、金融信息化给我国政府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我国金融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还面临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

(1)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监管范围扩大。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力度;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发展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施WTO的承诺,继续逐步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加我国金融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张朋柱,2006)。

(2)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各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手工操作到联机处理业务操作,从柜台交易到实时交易,从分散业务处理模式到高度统一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然而,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国外金融机构仍然不完善,如数据库的大集中、储户实名制、一个企业开多头账户等多方面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我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正处于建设和应用的初级阶段,正在重塑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政务业务流程,开发建立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监管工具难以照搬照用。

(3)金融业务混业化趋势。在我国,尽管存在金融全球化与金融混业对统一监管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决定了金融统一监管在短期内在我国还缺乏稳固的基础。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混业化趋势已经给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何德旭,2003)。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力量薄弱。国际专家对我国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评价是“态度积极,案例极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欧阳卫民,2004)。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如异常交易数据采集规章与采集手段不完善,异常交易监管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匮乏,经验丰富的专家极少;多元化监管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与行业发展不匹配;金融监管缺乏科学的实务操作系统(张安顺,2001)。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交易中心,在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的主战场,承担着我国资本运营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的重要职能。同时在2005年8月成立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预示着我们正面临着如何通过管理金融中心做好金融市场各种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大挑战。

三、信息化促进了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由有经验的监管专家定期地对某一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或者金融服务机构将可疑数据定期上报的方式,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管。然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纷纷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市场中所处理的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交易量急剧增加、资金流动方式复杂化,这些变革都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流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得效率很低或彻底失效,Robert(1995)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样,在金融体系中政府行为也必须随之调整。

(1)金融信息化为电子化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对金融交易进行持续性监管的条件。传统的金融监管流程面临金融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监管的时间和空间上均变得不切合实际。电子化金融监管系统提高了对金融机构交易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及时的信息。图2为建设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2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2)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资金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不停地流动,因此对资金流动的监管也应该是实时的、连续的,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金融机构内部是无法进行的。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数据仓库的工作为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了初步条件。然而,考虑到金融机构之间由于竞争关系而给信息共享带来的阻力问题,对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中的信息共享工作最好通过各金融监管机构(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来实施。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为金融监管机构参与政务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政务共享系统来充分利用政府其他部门(如工商、税务、纪检、海关等)中所有有利于监管的信息,有效识别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的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系统也可以为政府其他监管部门服务,提供可疑交易证据。

(4)金融机构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电子化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内控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金融监管机构的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服务机构内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因此,促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信息化建设将极大推动我国电子化金融监管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Robert C.Mer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managementand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19).461-481

金融市场的变化篇(11)

国际金融市场的狭义概念是指:国际间长短期资金借贷的场所。其广义概念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

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广义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

1.按性质划分。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

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

2.按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划分。

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市场,或称长期资金市场。

3.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

国际资金市场: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即国际间的资金借贷市场,按照借贷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

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主要业务包括外汇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

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此外,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外汇交易市场还包括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东京和新加坡。

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

4.按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

现货市场:现货交易活动及场所的总和。

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类型有外国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贵金属期货等。

期权市场:是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

从市场的一般功能看,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筹集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曾经为某些工业国家的经济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

2.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国际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在推进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生产发展到哪里,商品就运销到哪里,力求得到必不可少的资金供应和资金调拨的便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性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三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年悴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隋况与fI ]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四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近十年最好时期,但未来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政治、军事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调,继续呈现不均衡与不稳定的趋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大将使国际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波动与调整,使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美国的不确定性。

美国政府更迭后的政策取向可能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性有所削弱;二是美元汇率的变化将使美元资金吸引力减弱。三是美股的变化将使资金流向不利于美国。预期美股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金信心将会明显减弱,消费支持逐渐弱化。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主导性较为明显,美国金融对于国际金融的引导更为重要,因此,美国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格局面临较大的风险系数。

2. 银行业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最为重要的载体是银行,而2000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则处于相对平缓状态。预计未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较大的调整与飞跃,主要是机制、法制、结构和产品的变化。一是美国银行业较大的飞跃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将加大虚拟银行的发展趋势;三是银行经营理念与方式将面临新经济的冲击。创新的交易方式与超强的规模效益将使银行业发生较大的变革与飞跃,同时也必将加大金融风险的预期,潜在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