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35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1)

这并不仅仅是在投资私募时候所需要注意的,在选择任何投资产品前都应全面掌握自身的投资需求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只是相对而言,私募作为专门针对高净值客户的一种投资品种,一般所需的资金门槛较高(起点30万~300万元,普遍为100万元),而且又有较高的管理及申购赎回费用,投资者很难像买公募基金或股票那样,抱着先买一些试试感觉的心理进行少量投资,前期的工作显得额外的重要。

在购买私募产品之前至少应该清楚地知道自身的风险、回报偏好、投资周期及流动性需求这4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私募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投资私募产品。

晨星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私募过往3年的平均年化回报约为10%(已扣除各种费用),而同期的沪深300年化回报为8.5%,但同时私募的3年年平均波动率为22%。这也就意味着在买入私募平均每年比股市多赚1.5%时,也可能会面对20%~30%的潜在损失。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远较公募基金灵活,各私募产品之间的业绩差别也非常之大。仅以去年为例,虽然市场整体下跌,但表现最好的兴业信托・呈瑞1期仍带来了31.31%的回报,而损失最为惨重的深国投・时策1期则下跌了61.6%,从下图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去年不同私募基金的业绩分布。高波动率以及业绩差异大都是在中国投资私募所需要承受的代价,如果不希望承受如此高的风险,只能说目前的私募基金并不适合你。

除了要了解自己的预期和实际收益风险是否匹配的特点外,还需要考虑投资年限和流动性的问题。一般私募在正式运作后都会有6~12个月的锁定期(有的甚至长达数年);在锁定期内或不能赎回,或需要面临3%~5%的惩罚性赎回费。且考虑到中国市场牛短熊长的特点,要获取比较好的收益,投资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掌握私募行业的现状

在了解自身的投资需求后,掌握私募行业的现状也是非常必需的。经过9年的发展,私募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风格差异化。晨星也根据产品设计策略的不同,把中国的私募基金进行了分类,其中包括了中国股票型、市场中性、宏观策略以及系统化期货等不同的策略,见下表。

对冲型私募

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的产品设计时选取了不同的策略,如市场中性策略型、宏观策略型、系统化期货等,总数不超过20只。这少数私募基金成立时间均不长,其中代表性的如深圳民晟投资成立的一系列中性策略以及上海泓湖投资所成立的泓湖重域。相比较只能单边做多的中国股票型产品,这些产品均可参与股指期货的交易,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这些较为新颖的产品能合理地利用更多的投资工具来捕捉市场上错误定价带来的投资机会,的确可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超额收益。不过,这些新颖的产品并没有很长的业绩参考期,其风险收益特征不明显,不建议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购买。

中国股票型私募

市场上现在更多的仍是只能单边做多的中国股票型私募,占市场总容量的99%。由于投资工具相对缺乏,这些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大多数私募的投资策略看来都似曾相识:崇尚价值投资,注重精选个股,让客户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云云。要在这些私募中挑选出合适自己的好基金的确并非易事。针对这类产品,我们建议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圈定心仪的候选人 当下能够提供私募相关的资讯网站很多,包括媒体、券商或者各大信托网站,甚至是投顾公司本身的网站上都能查询到不少信息。在这些网站上,可以查询最近几年私募的收益及波动情况来大致了解各私募的风险收益特征。这两年的情况以振荡市为主,若觉得后市仍是振荡格局,这两年的业绩榜单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参考。一般情况下,除了考虑最基本的收益及波动率之外,还应该关注下行风险、晨星评级(若两年期则为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指标。相对波动率,下行风险只考虑私募基金净值回撤的情况,如果下行风险过高,表明该私募基金的相对下跌风险控制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私募基金的晨星评级以及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则是以“惩罚风险”的方式对基金的回报率进行调整,波动(尤其是下行波动)越大,惩罚越多;最终能够用这一参考指标来衡量基金的过往综合表现。通过上述所提到的收益、风险、下行风险以及晨星评级等指标,可以选择出合适的基金池以及投资顾问作为候选目标。

定性分析具体了解私募团队 目前的私募投资顾问公司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前公募基金经理“下海”为主,另一类是曾经有券商或保险资管从业经验,还有一类则是俗称的江湖派系私募。一般说来,前两类投资顾问比较扎实,能够聚集不错的人才以及建立较为系统的投研体系,更有利于打持久战。而江湖派系的私募则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经验以及人脉,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其投资理念及背后的具体投资策略是否适合自己。可通过阅读基金募集报告,了解宣传资料,电话咨询,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亲自去私募基金公司办公地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掌握所要投资私募的情况。这一阶段应了解包括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具体投研团队建设及资产管理规模等较为详尽的信息。考虑到费用以及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私募的投资周期往往会比较长。在选择合适私募时,认同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与基金经理建立充分的互信是投资私募的重要前提。

结合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 在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大致了解私募公司的情况后,就可根据自己实际的风险收益偏好进行选择。如希望购买以本金安全为主,同时又能获取部分股市收益的低风险私募产品,老牌的星石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期望获得更高的收益,景林、中国龙、重阳、鑫兰瑞、博颐一大批私募均是可选的投资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展博、新价值、朱雀、尚雅以及一些新成立公司的产品又是可选的参考对象。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2)

这个对话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私募基金的两大现状:一是私募基金的规模及其投资者基础正在急剧扩大;二是很多投资者其实对私募基金停留在听说但不了解的阶段,该如何投资无时不在困扰着他们。其实,随着融资融券试点和股指期货的推出,这些认知有限的投资者恐怕需要对私募进行一次革命性的知识体系更新,以便与中国私募基金对冲的时代同步前进。

不同对冲基金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各异

许多人会顾名思义地认为,对冲基金是运用对冲工具套期保值的一种投资产品。诚然,这正是对冲基金一开始出现的原旨所在。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代西方的对冲基金已演变成投资于二级市场的另类投资的总称。它们很多时候不仅仅运用对冲工具或者策略锁定风险,还通过不同程度的杠杆率来博取较高的预期超额回报率(表1),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认为放大了风险。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多数投资者关于对冲基金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于媒体,而以吸引眼球为盈利途径的媒体,往往只报道复兴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LLC)等业绩近于神话的基金,或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等清盘的问题基金,从而导致人们单方面地认为对冲基金就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事实上,专注于不同交易策略的对冲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各异,就近些年的市场表现而言,股市空头策略之外的其他策略基金,整体上比股票市场具有风险更小、收益更高的优势(表2、图1)。

正视中国私募业的两大乱象

尽管中国的私募基金(尤其是阳光私募基金)行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依靠自身力量作出是否以及如何投资私募基金的决策,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投资者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相当欠缺,也没有真正合格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专业的咨询或者顾问业务;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私募基金缺乏行业标准,相关的信息披露既不够规范也不够充分。为了共同的利益,步入对冲时代的中国私募行业必须通过自律行动尽快解决两大乱象。

―投资策略不明。我们都知道,公募基金通过调整组合的系统风险来获取相对回报率,而私募基金追求的则是在尽可能规避系统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冒非系统风险来获取绝对回报率。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要长期取得超额回报率,其投资经理必须有一个独特的投资管理策略或者方法论。遗憾的是,国内多数的私募基金未能清晰明了地界定和披露自己的投资策略,相关的绩效评级、评价机构也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目前许多私募所发行的系列信托产品可能实际上是同一个投资策略,都适合特定的投资者群体,因此在评估时可以也必须合并计算。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正式出台,为私募基金在多空方向和杠杆程度上提供了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也为私募基金通过细分投资策略来完善产品线提供了条件。无论出于投资绩效评估和归因分析的需要,还是出于私募基金针对投资者具体需求提供适当产品的目的,对私募基金投资策略的清晰定义和行业分类的标准化都迫在眉睫。

―净值披露日期凌乱不堪。除了“将苹果和苹果一起比较”的策略界定以外,专业的投资绩效评估和归因分析还要求被分析的对象具有相同的起止时间点和等长的时间区间。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中国的私募基金还不能够像公募基金或者海外对冲基金那样在几乎相同的时间节点上以相同的频率来公布净值(图2)。这意味着,尽管名称和计算公式一样,但是不同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指标并不具备任何的可比性。基于此所开发出的所谓私募基金绩效评级评价体系和基金对比分析模型,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对投资者也缺乏必要的专业责任心。同样,基于这些不规则时间节点编制的私募基金指数也存在严重的算法缺陷,其结果不仅不能够准确反映市场的晴雨状况,反而会误导投资者。

策略界定的不清晰和同类策略的未合并计算,导致私募基金绩效评估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不足,让投资者无法真正有效地认识私募基金的庐山真面目;而净值披露日期的凌乱则导致私募基金绩效评估缺乏必要的横向或纵向上的可比性,让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时无从下手。因此,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长期参与,国内私募基金业界必须一致行动起来,整治上述两个乱象。

个人投资者该如何投资对冲基金?

我们一直在强调,个人投资者要取得长期的成功,就必须遵循现资组合理论指导下的资产配置、多样化组合和低成本管理等基本法则。同时我们也承认,受人性缺点的制约,完全理性的投资管理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并不切实际。因此,个人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在战略上以现资组合理论为指导,在战术上吸收行为金融学的精华。具体而言,投资者要讲究配置,配置,再配置!

1、资产配置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基石

多项基于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历史数据的研究都表明,投资组合的长期收益和风险特征取决于资产配置,而非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或是挑选投资品种能力。因此,为实现长远的投资目标计,投资者应该将绝大部分资金配置在直接跟踪股票、债券等收益和风险均可预期的传统资产的指数基金上,只将不会威胁自己长期财务健康和安全的少数资金,投资在追求绝对回报的私人资本基金(PE)和对冲基金等另类资产上。如此,投资者既可以不用为能否实现长期投资目标而寝食不安,又可以享受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刺激感和兴奋度。

2、策略配置可助投资者进退自如

尽管对冲基金的亮点主要体现为它们在熊市里抗跌乃至获取正收益的能力上,但是,不同投资策略的对冲基金在牛市和熊市里展现出的不同收益风险,更值得投资者关注(表3)。我们不难看出,熊市中可获得较好收益的主要是股票空头策略、宏观策略和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基金;而牛市中收益较高的主要是股票多头策略和事件驱动策略基金。由于无法预测未来到底是熊市还是牛市,我们在投资对冲基金时,应该尽量选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来对冲方向性风险。

3、经理配置是多样化的关键

由于监管相对松懈,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都远逊于公募基金。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面临极大的人风险。要想避免重蹈马多夫骗局受害者的覆辙,选择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一定要牢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忠告,将配置到不同投资策略的资金进一步配置到策略下的不同投资经理。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3)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 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显示超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其投资的途径是要约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组织重组等手段帮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采用适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作为私募股权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理性,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但是中国的经济较世界来说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成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参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促进pe的长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更显活跃。 

 

参考文献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4)

传统类的私募基金依旧是私募的主流,基金存量较大,业绩分化明显。目前,传统型私募基金有840多只,占所有私募基金总数的近九成。整体来看,成立于去年之前的630只私募基金,去年以来平均下跌11.79%,有60只取得正收益,占比不到10%,570只为负收益;业绩最好与最差的相差近99个百分点。去年排名前50的私募基金有46只均为传统型私募,但在榜单末尾,跌幅超过30%的也清一色为传统型私募。传统型私募业绩分化大,除了基础数量庞大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和各家私募投研实力差距、不同策略有关。

2009年12月,修改后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合伙企业可以开立证券账户,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逐渐进入投资者视线。2010年2月成立的银河普润成为我国国内首只合伙制私募证券基金。有限合伙制私募的出现,绕开目前信托形式私募不能投资于股指期货的限制,给了私募更大的创新空间,从而开启了私募创新的大门。

一些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公司为了方便将来发行对冲策略的基金,直接将公司注册为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如泰达鼎晟、实力资产等。一些私募公司考虑到结算、信息公布方便以及资金监管安全,在合伙制的基础上,还是选择信托渠道发行产品,从而出现了有限合伙制嵌套信托模式。比如民森推出的民晟系列、博弘数君推出的博弘定向增发指数型系列基金,等等。若放眼全球,不难发现,国外对冲基金主流都是采取有限合伙制的形式,但目前我国法律对于有限合伙制私募的税收、监管等方面都还没有明确规定,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是否会成为今后我国私募发展的主流,这还需要相关政策法规来引导。

创新型私募人气渐升

私募基金形式上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基金策略上的创新扫除了障碍。

定向增发,正在被挖掘的宝藏。从单一基金去年以来的绝对收益能力来看,能够和传统私募媲美的唯有定向增发类私募。去年以来排名前十位的私募基金中有3只定向增发类私募,均为博弘定向增发系列基金。博弘2期去年以来取得27.24%的收益,业绩位列所有私募第二。而在去年上半年,博弘2期一度逆市上涨,领跑所有私募,定向增发股票的价值也开始被其他机构挖掘。此后,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以及其他机构都参与了定向增发,目前,包括博弘定向增发系列在内的30只基金,去年新发型的定向增发私募基金已经超过40只。当然,随着此类基金增多,行业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定向增发投资的优势依旧存在,但和普通二级市场投资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市场中性、宏观对冲,“吃蟹人”不多。相比较定向增发私募的红红火火,其他创新类私募基金的“吃蟹人”则不多。目前,市场上旗帜鲜明的创新策略有市场中性、宏观对冲等。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有民晟A、B、C号以及朱雀丁远指数中性等,此类基金通过做空股指期货来对冲全部或部分系统性风险,因此这类基金业绩走势平稳,和大盘指数相关度很低,特点鲜明。去年三月成立的民晟A号业绩走势一直处于小幅横盘整理,虽然涨幅不及榜单前几名,但在去年弱市中相对优势还是比较显著。

除了市场中性外,另一类是宏观对冲策略基金,此类基金尽管也采用对冲手段,但是并非完全的多空仓对冲,所以波动性比市场中性策略大。宏观对冲策略的代表产品梵基一号成立于去年4月初,该基金曾在去年8月中旬创出新高,基金净值为1.0281,收益略好于上述的民晟A号。以上两类创新型私募基金的业绩虽不如传统私募的佼佼者,但其平均收益都远超去年传统私募整体平均业绩。熊市一向是考验私募基金生存力的时期,市场对于无对冲工具的传统私募基金尤为严酷;而对有对冲工具的创新型私募基金来说,熊市无疑有助于其发展、壮大、成熟。随着金融创新,未来可供选择的创新型私募基金将会越来越多,投资者需要认清这些策略的本质,私募基金拥有对冲工具后并不是万能的,也并非一定优于现有传统私募,对冲工具只是使得基金业绩更加稳定、收益更加可测。投资者仍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5)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6)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7)

近九成私募仍亏损

“规模是业绩的杀手”这是永恒不变的铁律。对于私募来讲,亦是如此,不少私募在规模小的时候表现惊人,然而随着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优势却很难延续,获取高收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在其平台上有股票策略产品展示的私募机构,截至5月底总共有1002家,其中,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含100亿)的巨型私募为16家,规模超过50亿(含50亿)小于100亿的大型私募有19家,中小私募数量较多,规模10亿(含10亿)至50亿的中型私募多达88家,规模在10亿以下的小型私募数量高达879家。

私募在规模上呈现明显的二八分化现象,然而看业绩则有另一番风景。今年前5个月,市场震荡较为剧烈,大小私募旗下产品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能力差距很大。记者梳理发现,前5个月大私募九成以上皆亏损,但是,今年来实现正收益的中小私募占比为18%;而大私募整体风控较好,平均回撤水平不超过20%。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来高达15家巨型私募机构收益为负,占比高达93.75%,不过大多数亏损幅度都不大,在20%以内。唯一一家实现正收益的私募机构是上海青骓投资,旗下股票策略产品平均收益为2.22%;还有几家巨型私募虽然平均收益为负,但总体回撤控制较好,比如产品较多的和聚投资,旗下有99只股票产品前5个月将平均回撤控制在6.67%。另外,星石投资旗下产品也多达29只,平均回撤控制在10.41%。

规模超过50亿(含50亿)小于100亿的大型私募也不好做。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来高达18家大型私募机构收益为负,占比高达94.74%,不过大多数亏损幅度在10%以内,仅5家私募机构亏损超过10%,最差的今年来浮亏也就20.19%。唯一一家实现正收益的私募机构是海银资产,旗下3只股票策略产品平均收益为2.12%。另外,股票产品较多的海宁拾贝投资、睿策投资、映雪投资等私募,旗下产品平均回撤控制在7%左右。

一家私募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百亿级私募成为行业的标杆,但是,私募规模上去后并不好管理,总体调度起来较难,业绩会比较平淡。不过,这些私募因为有较为完善的投资和风控体系,回撤控制能力较好,能够维持稳定的水平。

数据显示,88家10亿规模级别的中型私募亦难逃亏损,但实现正收益的私募机构占比较巨型和大型私募明显提升,这些中型私募机构中,今年来实现正收益的私募机构有16家,占比为18.18%。前十名中,尊嘉资产和创势翔投资表现极为抢眼,旗下股票策略产品平均收益均超20%。与此同时,相比巨型和大型私募而言,中型私募机构中今年来浮亏超过20%的私募机构数量明显增多,高达8家中型私募机构今年来浮亏超过20%。

统计数据还显示,879家小型私募中,今年前5个月实现正收益的有159家,占18.09%,比例明显上升。同时,高收益的也比较多,9家小型私募平均收益超过20%,其中,杜兹投资和中诚卓锐旗下产品的平均收益甚至超过30%。另外,九铭资产、海中湾投资旗下产品平均收益超过25%。

梳理发现,中小私募亏损幅度也明显提高,比如中型私募中有8家平均亏损超过20%。业内人士认为,这充分印证了私募“船小好调头”的道理,小私募规模小、操作灵活,但他们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由于风控不完善,有些回撤也比较大。

私募牛熊风格转换

A股经过几轮雪崩之后,相当一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夭折,尤以普通股票型产品为最。数据显示,去年7月至今年5月底,共有2500多只私募基金产品遭到清盘。

数据统计显示,去年4月1日至今年6月10日,股票型私募产品明确清盘的有348只,5月1日后还有1038只更新净值。由于一些产品清盘并不会公告,有些产品净值更新按季度或者两个月,实际清盘数量无法统计。

此外,相比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私募在策略上也是百花齐放。按照目前国内较为统一的分类方式,除了普通股票型策略外,还有市场中性、定向增发、债券、组合基金、多空仓、套利、组合基金、多策略等。

一年前受益于牛市行情,股票型私募产品发行量较高,但如今,股市筑底迹象未明,在前几跌中受伤的投资者还未完全恢复对股市信心,投资股票型私募基金也显得更加谨慎,反而对FOF、量化对冲、债券型等风险较低的产品独有偏爱。

其中,加入股指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私募收益就要明显稳健一些,近一年市场中性策略、宏观对冲策略产品的平均收益分别为4.47%和6.47%。债券策略产品也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性,收益为6.31%。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8)

《通知》源自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规模的急剧攀升

早在2016年7月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就曾发表名为《央行解读MPA热点关注问题: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文章,表示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也会进一步加强。MPA全称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央行衡量商业银行健康状况的重要评估系统。“广义信贷同比增速”是其重要指标,如果它超过M2目标增速22个百分点(大银行则是20个百分点),也就是35%,则这项指标得分为0。

由于MPA评估体系不仅仅打分,更有奖惩制度,想要快速提升经营规模的中小银行受其影响最重。部分小银行开始有“弯道超车”行为,将部分资产从表内移至表外。大体看来,“表外理财”既能提升Y产规模,获得收益,又不用计入MPA考核,因此成为中小银行规模扩充的首选工具,使得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出现分化。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上半年)》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存续余额10.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89%,市场占比41.46%;其次为国有大型银行,存续余额9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长3.81%,市场占比34.25%;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增长最为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存续余额3.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82%;农村金融机构存续余额1.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24%。由于表外理财多涉及综合理财,而综合理财是商业银行投资非标的主要渠道,相比较标准化债权而言,非标杠杆高、风险大。因此,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可以间接调控非标理财,抑制资金杠杆。

但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资金报偿。传统的银行业务是指信贷业务,在资金回报率缩水的市场条件下,银行坏账率一度提升,“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变得稀缺,这与高速增长的银行资金规模形成不匹配,从而造成“资产荒”。在“资产荒”的压力下,传统信贷资产无法提供足够的收益,银行需要借助其他机构对不同风险的专业判断,拓宽投资种类,解决银行内部的投资空白。特别地,中小银行的资管人员储备不足,缺乏某些相关领域的投资能力,即便是资产规模达到万亿的大型银行也难以满足庞大的资金管理需求,委外业务应运而生。“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货币”,不仅仅会对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形成影响,更会对委外业务造成冲击。

理财资金和自营资金支持下的商业银行委外业务

委外业务源自“授信文化”向“投资文化”的转型。一方面可以满足商业银行资管分散的需求,用以缓释“资产荒”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委外机构的合作熟悉新兴投资产品、了解更多市场风险,进而锻炼内部人员逐步形成独立投研团队。

通常来讲,银行委外业务的资金来源包含自营资金和理财资金。根据申万宏源证券的估算,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全口径委外规模约为27.7万亿元,相比2015年底增幅达20%(表1)。

在资金来源上,规模较小的农商行偏向于使用自有资金;规模较大的国有银行基本使用理财资金;而规模居中的股份制银行两者皆有。委外的承接对象包含基金、券商和信托等机构。目前委外资金投向私募不会占很大比重,因为委外资金做尽职调查时,要求以公募基金为标准,大部分私募达不到标准。而且,很多城商行尝试委外业务时,自身经验不足,也会选择与公募基金合作。

从业务模式上看,传统的银行委外业务主要有产品模式及投顾模式两种。产品模式是指资金委托方通过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基金专户的模式与管理人进行产品合作,约定产品的投资范围及业绩比较基准。从分层结构来看,一般分为平层委外和结构化委外两种;从投资范围来看,均以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标的,一般会划分为纯债类、债券增强类及多资产混合类等若干种模式。

由于政策等条件限制,部分农商行等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委外业务多以投顾形式落地。在该模式下,银行委托账户的投资难以做资金结构分层,委外的投资范围基本为平层纯债型结构。此模式存在先天的投资范围不足,相对而言业绩收益及操作并无优势。

在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缩水的条件下,银行为了确保收益会逐渐加大风险偏好,相对于投顾模式而言,产品模式也就备受青睐。在各类产品模式中,信托计划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银信合作不断提升。

早在2013年末,银信合作在全部信托余额占比仅为20.03%,而2016年6月底,占比攀升至25.38%,提升5.35个百分点(图1)。

“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银行委外的影响

前面讲到,银行委外资金来源包含理财资金和自营资金两部分,此次《通知》所指的“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针对的就是理财资金。笔者认为,表外理财一旦纳入广义信贷,会对银行委外造成三方面影响。

表外理财将会收敛,城商行“通道”供给意愿减少

2016年7月的“理财征求意见稿”堪称“史上最严”:要求将银行理财业务分为基础类理财和综合类理财,基础类理财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和公司债、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等;而综合理财业务在此基础上,可以投资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同时,银监会规定“从事综合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不低于50亿元。商业银行首次开展理财业务的,应当从事基础类理财业务,满三年且符合规定的,可以开展综合理财业务”。

如此一来,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小银行若想投资非标,只能通过委外,借助大银行的综合理财业务或者其他第三方通道。单就借助大银行综合理财来讲,小银行的委外会使大银行表外理财扩张。一旦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就会收到MPA考核的限制,部分“大”银行,特别是满足发行综合理财条件的城商行的表外理财扩张意愿就会受到限制,“通道”供给也会减少。

2016年M2目标增速为13%。根据MPA的信贷规模要求,上限为在此基础上加22%,也就是说银行广义信贷增速的上限是35%。截至2015年底数据显示,广义信贷增速排名前20名增幅的银行中,只有6家增速规模低于35%,最高的一家城商行增幅接近74%。在超过35%的银行中,除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家农商行外,其余共有13家城商行超标。目前许多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逼近红线,如果将表外理财也计提风险资产,银行资产规模将急速扩大(图2)。

而对于大型银行来讲,《通知》对其资产管理业务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大行规模增速远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速,据统计,上市银行资产同比增速约10%,而全行业2016年9月份的增速约33.3%,大银行的资产增速远远小于广义信贷考核的标准。

债券价格下降,会倒逼非标及权益类资产比重

债券、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是银行理财的三大配置资产。截至2016年6月末,全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26.39万亿元。其中,债券占比为40.42%,近年占比持续提升;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为17.74%,低利率背景下占比明显下降;非标准债权类资产配置比例为16.54%,2016年有所回升(图3)。

2016年上半年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尤其是信用利差的大幅收缩,背后最重要的逻辑在于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宽裕。同时,2016年债市流动性的宽裕并非由于货币政策的宽裕,而是由于居民的资金在经历了去年股市大幅波动之后,更加关注风险,将资金投入理财产品,导致理财产品规模大幅扩张,进入债券市场。所以,理财资金的扩张是2016年债牛的最主要因素。《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会引发表外理财规模的收缩,引发债券承压,债券收益率提升,价格下降。正如文章开篇所讲,消息传出当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提升了2.64基点(BP)至2.69%。

债券市场的承压,会降低债券在理财资金中的比重偏好。银行出于资金回报的追求,会倒逼非标业务和权益类资产的比重。目前非标资产比重相对较低,一是前期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表现较好,对非标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二是监管层面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限制逐渐加大。

2013年,银监会“8号文”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做出了严格规定:设订理财产品余额为35%的上限,且不得超过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2014年,提出了“35号文”,要求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自此,银行理财中的非标规模面临下降。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其中非标产品2.99万亿元,占比约42%;截至到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3.67万亿元,非标规模3.72万亿元,占比下降至15.73%,占比下降明显。

同年,银监会又下发了“127号文”,将同业业务概括为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堵死”了之前通过同业融资中的买入贩售业务投资非标的途径,将非标限定在同业投资的范围内。具体地讲,同业投资是指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的投资行为。其定目的载体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前面提到y行与信托合作的规模正在扩大,就说明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企图通过信托计划投资非标资产。此外,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承压,后期债市提升动力不足,都会为非标在委外中的占比提升提供助力。

公募基金机构化之路面临挫折

前面提到,委外的承接对象包含基金、券商和信托等机构。对于基金而言,公募基金相对于私募基金占有绝对优势,因为公募基金常常成为银行尽调的“标准”。正因如此,“机构化”一度成为公募基金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在千亿规模的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中,机构资金占其资管规模比重平均已达70%~80%,一些中型公司如保险系、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机构资金占比规模高达80%以上,而一些小型的基金公司,也靠委外资金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机构资金占比能够达到90%。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公募基金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规模增速,较8月都有明显提升。截至9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合计达8.83万亿元,环比8月上升3057.32亿元,增幅达3.59%;公募基金份额规模为8.43万亿份,较8月增加2983.23亿份,增幅为3.67%。而这背后,银行委外资金无疑是最主要的助推力量(图3)。

2016年很多基金公司的规模增长都是靠委外资金推动的,如果央行理财新规对委外规模增长造成冲击,那么未来基金公司首当其冲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大部分公募基金以债基为主,迎合偏好稳健投资的委外资金。统计显示,9月份公募规模增长最多的是债券型基金,从8月末的9866.18亿元直接跨过万亿大关至

471.10亿元,增幅达到16.27%(图4、图5)。《通知》一旦导致债市剧烈调整,对债基净值将会造成重大打击,引发大额赎回,相关产品进一步抛售债券,还可能导致债市出现连环踩踏效应。

与公募基金不同,私募基金在产品灵活性方面有独到之处。即便债券价格回落,私募基金仍然可以加大权益类及其他非标资产投资,从而保证收益率。由此看来,私募基金与商业银行委外的合作空间将会有所提升。

私募承接银行委外机遇大增

在债券价格面临回调,债券型公募基金有可能丢失机构订单的前提下,私募基金与商业银行及其他机构的合作空间有望提升。特别地,近年来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高速提升,私募基金行业受到广泛关注。

截至2016年9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710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1230只,认缴规模8.8万亿元,实缴规模6.66万亿元。而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8.83万亿,相对而言私募基金发展更为迅速(图6)。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推出,私募基金行业也迎来了创业潮,以海归为首的量化派纷纷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自己的量化私募基金,而以公募为首的主观派一度掀起了公募的离职潮,许多业界知名公募的掌舵人和基金经理都加入了私募大军,成为了私募领域的坚实力量。

私募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开放是分不开的。2012年6月6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成立;次年6月1日,《基金法》实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式纳入监管范围;2014年1月17日,中基协正式《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私募基金通过在基金业协会办理备案登记,可以发行契约型基金募集产品,相当于私募基金获得了针对限定客户的融资权;在之后的两年内,中基协频繁多项针对私募基金的细化监管规定,旨在加强监管,树立行业形象,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2016年7月,鹏扬投资获批拿到私募行业第一张公募牌照,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获得了监管层的鼓励和认可。

另外,在投资策略上,私募具有绝对优势。金融市场上新的合约和品种陆续推出,比如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期权和场外衍生品等,大大地丰富了私募的交易策略,沪港通、深港通、定向增发、网下新股配售等交易机会,私募基金均在第一时间受益。我们把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的策略划分为股票多头、CTA策略、债券策略、相对价值策略(阿尔法策略/统计套利/ETF套利/分级基金套利/跨市场跨品种套利)、宏观对冲等五类策略,经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总有策略可以相对稳定地获取绝对收益。因此,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策略更加丰富,操作更加灵活,而且没有监管层严格的仓位限制和反向交易等规定,更易于为投资人获得高收益(图7)。

在交易执行层面上,私募基金可以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争取到服务器资源,为下单交易通道提供便利,以便交易更迅速的完成获得交易速度优势。

私募投资标的更为广泛,方法灵活,可以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及时改变资金配置,从而保证收益。

虽然私募基金有众多优势,但商业银行对于委外机构的选择上,尤其是对私募基金的选择上仍面临难题。如何筛选优秀的私募基金合作,如何把控私募基金操作的风险,如何对私募基金进行投后管理等诸多问题摆在银行面前。

对私募基金的考察一般分两个维度:一个是公司评价,一个是产品评价。

在公司评价方面,银行通常用白名单制度做为评价标准,参照很多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标准,门槛很高,对公司注册资本、管理规模、成立年限、投研团队背景等方面有着硬性指标,赋权重打分计算,分数超过60分即可列入白名单。但是,从流程上,大多数银行忽略了对私募公司的实地尽职调查,对私募的信息收集仅从材料判断,难免有失偏颇;从有效性上,规模是收益的敌人,任何一个好策略都有容量的限制,基金经理也有个人管理能力上限。一味地追求大牌名气,管理规模,实际上投资收益并不会如想象中理想。在委外投资上更应该与银行私行代销体系区分开来,因为预期收益和风险完全不同。

在产品评价方面,据了解,国内现有的各种商业银行具备私募基金产品评价能力的很少,这也是很多银行面临筛选私募时候的重大难题,银行自身团队对私募基金行业缺乏认知,对私募基金策略研究不够,再加之私募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量化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银行对私募基金不同策略的评价存在局限性。比如,量化对冲和网下打新等策略不仅收益可观,甚至可以做到低风险或是“无风险”,这样的策略很少出现在银行委外的菜单上。

上面所介绍的应该是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合作中的难题,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私募基金行业很多FOF公司和第三方平台机构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对私募基金的研究尽调和评价服务,商业银行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

银行委外终究是资产配置的游戏

商业银行手握大量低成本的资金,目标是现覆盖资金成本条件下的稳健高收益。参考国内外的大型投资机构,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绝对不是优选方案。因此建议商业银行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系统性地规划委外资金的长期资产配置方案,不仅从大类资产端,更要从底层策略端实现精细化配置。简单的债券策略,在债券市场收益下行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诉求,权益类市场策略丰富,如果研究角度从股票多头策略放开,比如量化对冲,统计套利,ETF套利等策略的运用完全可以获得超过债券端投资的收益。跨市场多策略的综合资产配置才是商业银行委外投资的必然之路。

近年来,FOF(Fund of 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步入行业视野。归根结底,基金是一种金融产品,是连接资金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桥梁,FO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它和一般金融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实现资产配置的能力。普通的基金以股票、债券、期货等为投资标的,而FOF不直接投资于股票、债券,它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在一个委托账户下持有多个不同基金,以此分散投资实现资产配置,技术性降低集中投资的风险,为资金方提供满足风险收益的诉求。

FOF产品具有众多优势,可以成为委外资金合作的一个方向:首先是风险的二次分散,单只基金只对风险进行一次分散,而FOF选取多只子基金,投资范围更宽泛,投资策略更丰富,交易手段更多样;二是对于资产的宏观对冲,在FOF组合的顶层进行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研究,确定各阶段应该配置的大类资产类别和权重,从而保证收益;三是灵活的投后管理,在产品运行阶段通过对风险的监控和处理,达到控制回撤和波动的目的,再加之对各子基金资金做到及时、科学的配比,更能获取持续收益。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9)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因其蕴含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研究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监管,对中国证券市场良性发展尤为必要。但长期以来因私募基金私募性所决定的其特有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本文拟以“阳光私募”为研究标的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及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私募基金行为理论辨析

至今并没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特别研究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特征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但私募基金毕竟是机构投资者中的一类,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对于研究私募基金的行为特征应具有参考价值。

(一)视界理论

视界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之一, Kahne man和Tversky通过价值函数的引进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严密和完善的表述,该理论否定了新古典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理论。Kahne man和Tversky的研究证明:其一,人们在风险条件下的选择过程分为编辑阶段和估值阶段两个阶段。其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并不总是凹的,在某一基准点之上(获利区间)投资者的价值函数是凹的,此时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在某一参考点之下(亏损区间)投资者的价值函数是凸的,此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的。其三,人们对损失产生的负效用,大于同等金额的盈利产生的正效用。

(二)典型示范偏差

典型示范偏差理论,是1986年由A.Tversky 和D.Kahneman的实验研究证明的,该理论指出:人们在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判断时不是以全部信息为依据,而是以事件发生时所伴随的部分典型信息为依据,推断预测事件进展和结果,并采取相应行为。投资者这种行为会导致金融市场“相反原理”、“反应过度”和“趋势追逐”等非理,造成股价波动。该理论否定了有效市场理论关于投资者都是理性人的假设,有效市场理论理性人的典型特征是投资者能够根据全部相关信息,对证券价格作出推断。

(三)锚定效应和保守主义偏差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面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某些特定的数值,如:股票的买入价格、以前某个时点的股票价格)会成为判断的参照值,而不是根据全部信息作出理性判断。保守主义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过程中,当市场外在环境发生改变出现新的信息时,人们不愿因根据新的信息理性的更改他们现有的判断,采取合理的行为。

保守主义偏差会导致固执效应和偏执偏差。固执效应是指人们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会设定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修正。Robert(1998)指出,固执效应中投资者不是错误的解读新信息,而是忽略新信息,即对新信息视而不见。偏执偏差指的是行为人不但不根据新信息对原有的判断进行修正,而是片面地认为新信息是对其原有错误判断的新证据。

(四)机构投资者行为特征

行为金融学基于行为金融理论,证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状况的普遍存在性,及投资者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表现为:从众性、投机性、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等特征。机构投资者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状况,领导者认知偏差等,所以机构投资者同样也表现为有限理性的行为特征。但机构投资者主要采取有组织的决策形式、通过投资组合分散风险,所以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又完全一致。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常表现为如下特征:其一,“有意识”的投机行为、市场操纵;其二,羊群行为和反馈交易策略;其三,窗饰行为。

研究思路

“阳光私募”是对中国目前存在的定期披露业绩的一类证券私募基金的俗称,特指借助信托公司平台发行,经过监管机构备案,资金实现第三方银行托管,有定期业绩报告,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重点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阳光私募与一般私募证券基金的区别主要在于规范化、透明化。从目前中国私募基金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证券信托计划、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和“民间私募基金”,其中证券信托计划对应业内俗称的“阳光私募”。在上述几类私募基金中,阳光私募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占据主导地位,其发行运作方式与国外的私募基金,尤其是对冲基金极为相似,是未来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其投资风格和行为模式对其它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可以作为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个代表,以“阳光私募”作标的,从实证的角度研究私募基金的行为具有合理性。本文研究阳光私募的时间边界选取2007年1季度至2011年1季度之间,该时间段A股市场正好经历了一个上升到下跌的周期,因而该时间段的选择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分析影响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特征,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Granger因果检验

(一)时间序列变量的选取

本研究主要以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阳光私募投资行为与证券市场的因果性进行分析。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与证券市场Granger因果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私募基金是否存在反馈交易,反馈交易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私募基金的反馈交易对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指标选取如下:

1.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该指标是通过对市场上300多家阳光私募进行筛选,挑出10家投资期较长的,经历了中国股市牛市期、翻转期和熊市期的阳光私募,分别为中国龙1、中国龙进取、万利富达、Lighthorse稳健增长、东方港湾马拉松、亿龙中国2期、天马、尚诚、平安德丰、明达1,数据来源万维数据库WIND。文章截取从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单位累积均值的季度数据,并分别计算增长率后,对以上10家阳光私募的单位累积均值增长率求算数平均数,意在去量纲化,作为反映阳光私募投资行为的主要指标。

2.深证成指增长率。鉴于现实中阳光私募偏好投资深圳证券市场的特点,本文选取“深证成指”作为代表深圳证券市场表现的指标,并计算指数的增长率,参考时间序列的观测期与阳光私募单位累积均值平均增长率的观测期相匹配,即从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

3.上证综指增长率。上证综指作为常用的主要反映沪市甚至中国证券市场变化趋势的指数化指标也被本文纳入与阳光私募投资行为相关性研究的变量中。同样,计算上证综指的季度增长率,观测期与阳光私募单位累积均值平均增长率的观测期相匹配,即从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

4.中小盘指数增长率。中小盘股票由于本身流通股数较小,方便阳光私募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炒作”,也是阳光私募投资的重点之一。本文选取中小盘指数增长率作为反映中小盘走势的指标,并计算增长率去量纲化,观测期与阳光私募单位累积均值平均增长率的观测期相匹配,即从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

(二) 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

1.阳光私募单位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和深证成指的Granger因果检验。从检验结果可见(见表1),在5%的置信区间内,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与深证成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对深证成指的走势有助长或助跌的作用;深证成指对阳光私募未来投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2.阳光私募单位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和上证综指的Granger因果检验。从检验结果可见(见表2),F检验的概率值为0.4839(大于0.05),即在5%的置信区间内,上证综指的增长率不是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而在5%的置信区间内,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是上证综指的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上证综指的走势,对其具有助长或助跌的作用。而上证指数不是阳光私募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是由于大多数阳光私募的投资重心在深圳证券市场而非上海证券市场。

3.阳光私募单位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和中小盘指数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见(见表3、表4、表5),将中小盘指数的增长率和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滞后2、3、4期后,在5%的置信区间内,二者互不为对方的Granger原因。鉴于阳光私募通常偏好于投资中小盘股票,因此不能以Granger检验的结果完全否认两者的相关关系。而且,二者的散点图表明了二者之间较强的线性关系(见图1)。

(三)Granger因果检验结论

综合上述检验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1: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与深证成指增长率互为Granger原因。这说明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能显著影响未来深证成指的走势,同时,深证成指也显著影响阳光私募未来投资行为,深成指是影响阳光私募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论2: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是上证综指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而上证综指增长率不是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能显著影响未来上证综指的走势,而上证综指的走势对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上证综指不是影响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或反馈交易的重要参考因素。

结论3: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与中小盘指数间不存在Granger原因,但是二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阳光私募的投资偏好,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更多地考虑小盘股效应,说明阳光私募的投机性较强。

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的多变量协整检验

传统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的,其投资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对实体经济预期,当实体经济发生变化时机构投资者会对投资组合作出相应的调整。对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目的是检验宏观经济因素与阳光私募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考察宏观经济因素是否是阳光私募投资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判断阳光私募投资行为,是更多地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实体经济因素,还是证券市场变化情况,采取反馈交易策略。

(一)研究思路及变量选取

1.研究思路。私募基金投资组合调整,必然反映到私募基金净值上来,基金净值是反映其投资组合的综合指标,因此本文选择基金累积净值作为衡量私募基金投资策略调整的指标,并考察基金净值的变化与实体经济指标的变化相关性。如果二者相关性强,说明实体经济因素是私募基金投资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否则,说明基金选择投资组合时更多考虑市场环境本身,其行为倾向于反馈交易。这种反馈交易不是理性的价值投资行为,会随市场价格变化而随时调整,往往具有短期交易特征。

2.数据及变量选取。本文选取标志实体经济变化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及阳光私募累积净值增长率,时间序列为季度数据,自2007年3月到2011年3月,考察实体经济变化对阳光私募净值的影响,具体如下:

Y——阳光私募单位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

X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X2——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

X3——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

X4——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增长率

(二) 时间序列协整检验结果

首先,进行各变量时间序列的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结果表明,阳光私募累计平均净值增长率和PMI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而GDP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是2阶单整的,CPI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是1阶单整的。由于不满足多变量协整要求的单整条件,故阳光私募累计平均净值与GDP、CPI、PMI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无法建立协整模型。

(三)协整检验结论

综合上述检验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宏观经济因素不是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具体表现为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趋势的变化无法显著影响阳光私募投资行为及策略的变化,说明阳光私募投资行为更多地考虑市场本身的因素,短期投资策略、反馈交易策略明显。这样的投资行为往往起到助涨、助跌、助长投资炒作的效果,不利于市场稳定,也不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容易造成市场定价扭曲,市场效率低下。因此对阳光私募的行为加以正确的规范引导尤为必要。传统观点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通常被市场参与者认定为利好或利空,并以此对自身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组合配置做出调整。然而上述检验结果从实证角度表明,阳光私募的投资行为不显著受到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即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结论

结论1: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能显著影响未来深证成指的走势,同时,深证成指也显著影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未来投资行为,深成指是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上证综指不是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或反馈交易的重要参考因素,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更多地考虑小盘股效应,说明其投机性较强。

结论2:宏观经济因素不是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行为的重要参考因素,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趋势的变化无法显著影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及策略。说明私募基金投资行为更多地考虑市场本身的因素,短期投资策略、反馈交易策略明显,即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样的投资行为往往起到助涨、助跌、助长投资炒作的效果,不利于市场稳定,也不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容易导致市场定价扭曲、市场效率低下,因此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加以正确的规范引导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Juraj Alexander. A New Model of Hedge Fund Regulation: Shorting Federalism or Bernie’s Nightmare.Working Paper, 2009

2.Guidelines for hedge fund,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public employee retirement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http: / /mass.gov/ Perac/ report/ guidelines fund investrnent . pdf

3.Linda Chatman Thomsen, Daniel M. Hawke and Pauline E. Calande, Hedge Funds: An Enforce Perspective, Rutgers Law Journal, 2008

4.Michel Aglietta,Sandra Rigot.The regulation of hedge funds under the prism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Policy implications.Working Paper,2008

5.Tamar Frankel.The Regulation of Private Funds: Article: Private Investment Funds: Hedge Funds’ Regulation by Size, Rutgers Law Journal,2008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10)

上半年中国境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依旧占比最高(65%),但其数值(1375宗)低于往年最高值。

然而,因2013年上半年仍有数个金额较大的并购交易发生,并购交易总金额仍达到了1195亿美元,整体而言相对健康。

预期在2013年下半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政策持续性变动的预期,并购交易买方的谨慎态度将得以延续。

境内和境外战略投资者谨慎

战略投资者依旧持谨慎态度,即使在2013年二季度,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活动并未随中国领导人换届完成而更为活跃;伴随着新政策“去杠杆化”,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境内和境外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活动则更为挑剔和专注。

境外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来自于包括日本的亚洲其他地区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欧洲,但是,单笔最大交易金额的入境并购交易来自于欧洲买家,如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和戴姆勒。

退出仍是私募基金最大挑战

2013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基金的募资金额环比下降了46%,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数家全球主流私募基金在2012年新募集了数个规模巨大的中国基金,二是因为私募基金当前更加关注于前期剩余资金投资以及已投资项目的退出。

私募基金交易活动未如预期而复苏(交易数量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是私募基金对新换届政府的政策导向仍持谨慎态度,以及中国经济状况总体疲软;私募基金也在应对从成长型投资基金向并购型投资基金的转型(但并购性投资机会仍相对较少,而因退出难度增加,少数股权投资不再像以前受到青睐)。

然而,自2011年起私募基金投资交易活动开始显著放缓,部分原因是大量投机性人民币基金退出私募基金行业,这使得优质私募基金成为行业骨干――这是私募基金行业的一个良性发展趋势。

与预期相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私募基金收购交易数量上升而成长型少数股权投资交易数量大幅下降;私募基金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依旧保持重要市场地位。

随着国内A股市场IPO通道关闭以及海外上市未受青睐,私募基金IPO退出渠道已陷入僵局;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私募基金向战略投资者出售少数股权并不可行,但是我们预期私募基金作为并购交易卖方的并购退出数量仍会继续上升。

鉴于大量私募基金即将到期,私募基金有待退出的投资项目积压仍是该行业的最大挑战。

私募基金退出仍是该行业的最大挑战。随着国内A股市场IPO通道关闭以及海外上市未受青睐,私募基金IPO退出渠道已陷入僵局;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私募基金向战略投资者出售少数股权并不可行,但是我们预期私募基金作为并购交易卖方的并购退出数量仍会继续上升。鉴于大量私募基金即将到期,私募基金有待退出的投资项目积压仍是该行业的最大挑战。

消费品和高科技行业依然吸引了私募基金最多投资。

海外并购数量下降

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仅为78宗,出乎意料地低于2012年下半年的95宗。

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对海外并购的态度比我们预期更为谨慎,许多民营企业转而集中精力应对变得困难的国内市场;同时民营企业相对较难从本地获取并购贷款。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在资源领域的投资依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最大驱动因素,相比而言,民营企业则更加积极地在海外寻找消费品、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购买机会并将其引入中国市场与之对应,虽然中国大陆企业对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的海外并购活动有所放缓,但是北美和欧洲仍是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最重要的两大目的地。

中国并购交易趋势

我们预期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中国地区并购交易活动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经济增速放缓、银根不再宽松以及对于政策持续性变动的预期,中国地区并购交易买方将持续谨慎。

预期在近期内,境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活动将逐渐活跃,中国多个行业将开始出现行业整合趋势;同时,随着国内表现欠佳的企业无法再进行债权融资或者贷款展期,中国国内将出现更多的债务重组机会。作为挤出国内产能过剩泡沫的重要手段,上述两大趋势都将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大力鼓励,在2014年这两大趋势可能会更为显著。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篇(11)

自2010年4月国内正式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后,对冲基金即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了生存的土壤。随后,基金、券商和私募基金等国内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纷纷试水对冲投资的操作。

相比之下,由于信托机构投资股指期货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被视为“对冲基金”雏形的国内私募基金无法通过信托“阳光化”参与股指期货。因此,部分有志于对冲基金的私募基金不得不曲线参与对冲投资,甚至打起政策的“球”。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阳光私募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的相关政策,已在制定过程中,修改形成的第二稿目前已在讨论中,预计该政策两个月后将会对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阳光私募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相关政策明朗后,私募基金将拥有合法和公开的平台,国内对冲基金将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时期。

私募绕道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的阳光私募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有着追求绝对收益的共性,并且具备相似的费率结构,因此其被视为真正意义上对冲基金的“雏形”。

但中国本土的第一只对冲基金并没有诞生在阳光私募基金业内。2010年9月,国投瑞银在“一对多”专户产品中加入股指期货投资,拉开了基金产品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的序幕,基金中的对冲基金由此亮相。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近期,国内排名前五的公司也先后与销售渠道进行了沟通,拟通过专户理财平台发行采用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其中,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已经于2月24日获批发行国内基金业的首只“一对多”对冲产品。

券商方面,第一创业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也已经分别推出了通过股指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的理财产品。国泰君安的“君享量化”集合理财产品甚至被业内冠以“中国本土首只对冲基金”的称号。

反观私募行业,虽然自股指期货开通之日起,一些有志于对冲基金的私募机构就已经在利用自己的账户试验对冲操作。但由于信托机构投资股指期货的政策一直没有推出,所以至今信托阳光私募仍然无法推出自己的“阳光化”对冲基金。

在此情况下,深圳和上海已经有不少私募机构开始绕道“合伙制”做对冲基金。

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早在2005年前后,他的团队已经设计出了利用期现货套利的投资模型。股指期货推出后,他们就一直在用个人账户和自有资金“练手”,目前收益已经接近30%。

感觉试验成功后,近期他们已经在筹备募集自己的第一只对冲基金。但由于信托投资股指期货还没有放开,所以他们只能先利用合伙制模式做这只基金。合伙制基金可以开设一般法人账户,需准备的材料和流程也较为简单,且可以从事套保、套利、投机多种交易。

相比阳光私募基金“信托份额”转让时无需缴付相应税收,合伙制基金出资人将面临约20%个人所得税的缴付义务。

对此,上述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有限合伙肯定要考虑税负问题,他们在尽最大可能合理避税。

他说:“其实当前有很多可以避税的做法,而且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投资我们公司的客户基本上都投资过PE(私募股权投资)。所以他们都清楚这些避税手法。因为合理避税是可以做到的,虽然手法有点打球,但经得起检查。所以税负问题并没有影响我们募资。”

他同时表示,合伙制私募基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只是利用公司的形式来做二级市场操作。在当前新《基金法》的讨论稿中,已经提到了用有限合伙做纯粹二级市场操作应该享受免税的问题。

“我们这只对冲基金的封闭期是一年,相比避税,我们当然更希望在真正发生税赋问题之前,这个问题在法律上已经阳光化了。”该人士表示。

更多的私募基金则选择借用“信托产品份额转让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利用“信托+合伙制”模式来合理规避出资人20%的个人所得税。

这种模式即是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计划,向出资人募集资金,并以信托产品投资合伙制阳光私募,阳光私募基金投资管理团队则作为普通合伙人。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的分析,“信托+合伙制”模式事实上是基于信托和合伙制各自无法克服的不足,以及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产生的。这一模式还有助于解决有限合伙制阳光私募投资人数量与规模的限制问题。通过信托公司募资模式,合伙制阳光私募投资基金规模扩张将容易完成。

宏观策略登场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机构推出的对冲基金基本都采取偏保守型的“市场中性策略”。

所谓市场中性策略,即通过一系列模型选股和构建股票组合,超越指数取得稳定的超额收益;同时在股指期货上做空,以回避股市系统性风险。

与传统股票投资不同的是,市场中性策略可令产品独立于指数,牛熊市都能实现正收益。

然而,就在几乎所有国内资产管理机构都在试验以股指期货对冲股票投资风险的“市场中性策略”时,有过多年国际对冲基金管理经验的上海梵基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巍,却在悄然尝试中国市场上第一只的宏观策略对冲基金――“梵基1号”。

虽同为对冲基金,但“市场中性策略”和“宏观策略”对冲基金的内涵却相去甚远,它的出现体现出中国对冲基金业的分化。

总体上讲,对冲基金的风格有保守和激进两种。其中,保守策略的目的就是平抑净值波动,其投资标的基本上是股票,并以股指期货、期权等做风险对冲;而激进型的对冲基金投机性则非常强,国际上的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即属于此类。

二者之间的风险和收益水平也有着天壤之别:前者风险非常低,年化收益仅比固定收益产品略高,平均在10%或者更低;而后者则是在搏击高风险中的高收益。

宏观策略则属于“激进型”,其投资标的物涵盖股票、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利率产品等衍生产品。

目前上海梵基旗下已经管理了一只以美元计价的海外基金――梵晟宏观策略基金。自2010年12月1日成立至2011年2月底,该基金剔除所有费用和30%的业绩提成后,获得28.78%的收益。相比国泰君安“君享量化”预期10~15%的收益,显然要高出很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不少私募基金都已经在香港市场推出对冲基金。但这些基金基本都是做港股投资,并以香港市场的期权和牛熊证做对冲。而梵晟宏观策略基金则是以衍生品投资为主,其中银行利率产品、股指期货、商品期货的投资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梵基1号亦是如此。其投资标的为股票、商品期货和除了远期外汇期权之外的所有衍生品,股票投资占比很小。

“事实上,国内已经具备了很多衍生品了。只是因为会用的人不多,所以参与者少。”上海梵基副总裁牟慧玲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张巍看来,国内投资人往往专注于A股,但A股市场对于宏观环境变动的反应往往相对滞后。而利率互换、外汇期权等在海外对冲基金看来非常常见的交易品种,在国内市场仍缺乏广泛的参与者和有经验的交易对手。

梵基1号的另一个创新,是该基金没有走信托账户,而是选择了与招商证券合作。

“因为信托做不了这么多交易品种,所以采用了有限合伙方式。”牟慧玲告诉记者,与招商证券的合作,一方面是梵基要用招商证券做自己的证券和期货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引入招商证券作为自己的清算中心,这在国内是一个首创。

在海外市场,对冲基金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需要有一个第三方的净值估算机构。国际上通行的方式是由大型投行提供这一服务,为对冲基金等提供第三方估值清算服务也是国际上大投行的主要服务之一。但目前国内券商中没有任何一家开展这项业务。

“所以梵基1号与招商证券合作,对于彼此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牟慧玲表示,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清算中心,对于券商而言是内部的后台机构。但从这个业务开始,他将成为券商的一个部门,变成一个盈利业务。这直接与国际券商业务接轨,因此借助梵基1号招商证券也首开了国内券商第三方估值清算业务的先河。

行业短板

在中国市场上,对冲基金行业发展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富有阶层对于对冲基金的态度非常开放,很有热情。但国内真正具备对冲基金管理能力的专业机构和人才却非常少。

“从全行业看,人才确实是制约我国对冲基金发展的最大瓶颈。”好买基金一位私募研究员告诉记者。

“准确地说不只是这类人才短缺,而是国内几乎没有这种人才。”牟慧玲说,对冲基金交易员不仅要懂得股票、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甚至更高等级的衍生品操作,还要充分参与过国内外市场,并且至少要有多年的实战经验。

她告诉记者,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上海梵基对此类人才需求非常强烈。目前,除直接在华尔街招聘“老外”之外,在国内,更倾向于干脆招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一张白纸”培养起。

而据记者了解,国内不少公募基金也是从华尔街招募“海归”来组建量化投资团队的。

但事实上,欠缺技术和经验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意识问题。

上述研究员表示,目前,国内多数私募机构习惯做传统业务,既然传统业务也能赚钱,就没有必要去做并不熟悉的东西。当前规模比较大的私募机构也没有积极的人才招募和培养行动。

“但无论如何,对冲基金到年底都不会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以阳光私募为例,3年前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还寥寥无几,现在已经超过700只了。对冲基金也会以这样的速度来发展。”牟慧玲表示。

据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预测,未来3-5年时间内,中国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可能会达到3000-4000亿元,而2010年中国整个公募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为2.4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