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36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艺术管理;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必要性

前 言

艺术管理专业(Arts Management)是一门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的应用性很强的战略新兴专业,具有跨学科性质。艺术管理专业是在现有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下对艺术品和艺术机构进行操控,以达到体现艺术内涵、功能价值和满足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作用。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名词,艺术管理专业在近年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艺术管理在欧美国家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十年在国内以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设立艺术管理专业并下设商务、传媒、评论等方向,而后一批艺术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相继设立艺术管理或相近艺术管理专业,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达到40所以上,生源充沛,前景广阔。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究和人才培养实践,正逐渐走向成型。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学科门类下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管理作为其子学科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一、地方院校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战略,为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一个黄金发展期。我们国家并不缺少演出资源,更不缺少演出市场,相反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快速提高,而显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的匮乏和单一。发达地区和城市由于自身的吸引力,云集了大量艺术运作和艺术表演人才,文化市场和艺术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地方城市由于缺乏吸引力、缺乏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本土文化开发与管理人才,而与国家层面、发达地区、发达城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而地方院校设立艺术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使得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空间巨大,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长沙、深圳等,其背后无不有一批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艺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端艺术管理人才。

(二)河南省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需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之久远令人膛目、其文化灿烂令人惊叹!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据数据显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却处在较落后的状态,这与河南省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艺术管理人才就更加匮乏,目前河南省高校还没有一所高校设立艺术管理方向,而在发达城市高校中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方向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培养大批艺术策划、管理、营销、推广、培训、服务等艺术管理人才,并已活跃在社会各类文化活动中,很好的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省正处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批既懂专业又熟知艺术市场规律的经营与管理人才,以顺利实现河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方向不仅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同时还具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洛阳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

在拥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洛阳,有着大量宝贵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和文化题材可供发掘。同时,洛阳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游客数量众多。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游客已不能仅满足于景点游览,而对地方文化、民俗、民情的了解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此,文化旅游产业在洛阳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会带动相关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共同良性发展,为洛阳经济建设和提升城市品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洛阳地区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与一些发达旅游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与洛阳不够重视对本地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发现和挖掘地方文化是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根基,而相关策划与管理人才必须对洛阳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必须进行定向培养,这是成功的前提。

二、地方高校建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条件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83-01

一、影视赏析学习的重要意义

影视艺术作为当代主要的艺术类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从视听两个层面为观众提供了可以欣赏的艺术主体,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高职影视编导专业顺应了这样的市场需求,迅速强大起来。影视赏析课程不仅是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影视制作与编辑技巧的重要课程,也是一门审美情趣的培养课程。通过观赏影视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各种美,在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

二、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影视赏析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影视赏析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影视赏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审美观念,完善知识结构

要进行影视赏析,首先需要在审美观念上加以改变。影视赏析不仅注重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也注重评价。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摒弃传统的影视欣赏观念和习惯,不能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赏析上,专业的学习要求我们对此进行调整,更加关注对影视创作艺术的鉴赏,例如,对影视表现手段的分析与关注,剪辑手法与蒙太奇手法的把握,场面调度等。其次,完整科学的影视赏析知识结构是我们进行影视赏析的基础,这也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具有完整科学的影视赏析知识结构是达到一定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科学的鉴赏知识和方法指导下,才能有根据、有方向、有策略地进行影视艺术的鉴赏。

(二)对于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熟练程度决定着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

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段花样众多,对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一个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当学生能很快看出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时,说明他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握达到了一定高度,对视听语言的语法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样的学生会很容易掌握作品作者的意图与手法,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把握作品,这是影视赏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影视艺术一些细节的处理和设计往往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如果对表现手段不了解或不熟悉往往会被忽视;服装、长空镜头、构图、光线以及作品的开场、结尾的设置等,都是在进行赏析时由于不熟悉表现手段容易忽略的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想做好影视分析,必须先熟练掌握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

(三)对影视艺术风格的鉴赏与评价体现了较高层次的影视审美情趣

在影视作品中有几个方面能体现出较高层次的审美情趣,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职层次的学生,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而非硬性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提出让学生了解,这也是快速使学生掌握影视分析技巧的手段。首先是表演风格。演员的表演风格形成标志着表演艺术的成熟。其次是导演风格。导演作为一部作品的组织者和指挥摄影者,艺术风格、专业素养、思想感情乃至个人性格都会在作品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

(四)影片评论与影评的写作是对影视赏析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

学生掌握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对于影视赏析课程来讲,影片评论与影评写作是最好的检验。影评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延伸,多维地展开对影片的思考,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对影片充实而丰满的评价,而观者也能从一部影片中汲取最大化的艺术信息,提高审美情趣。在影评的写作上,可以把写作重点放在表现手法的分析上,对于构成影片的主线要有准确的把握,对影片样式、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和评价可以适当减少。虽然美学评价是我们对影片评价的重要补充,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但是,高职层次的教学重点在于快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结语

影视赏析是一门寓教于乐的课程,但是对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讲,它的专业性高于娱乐性,学生影视鉴赏水平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94-03

我国的创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而蓬勃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创业激情不断高涨,产生了一股引人瞩目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热”。

一、大学生创业综述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还要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训练,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和练就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能力,然后再去创业,无疑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已达到7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但传统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影响深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后创业当作除就业、考研和出国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雄心壮志。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便利随机抽样,通过网络直接发放问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相关传播,共收回320份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69人,大四学生37人(表1)。调查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集中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特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汇总

根据问卷设计,将数据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汇总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的需求。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320人中220人现在或者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8.75%(图1);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81人,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1.56%、25.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

2.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知识培训的占166人,是总体调查对象的51.88%;专业课教学期间接受过专业创业教育的有197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1.56%(图2);课外实践参与过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实践有161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0.31%。由以上数据发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大学生仅半数对创业有所了解。

3.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占总体人数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形势看法发现88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困难,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5%,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才22人,仅占6.88%,整体而言,有62%的人认为目前创业困难(图3);在调查创业最大的障碍时,有180人选择知识不足,占总体的56.25%;在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优势中发现有166人认为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是制胜关键,有165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特色是获胜法宝,还有167人认为是艺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没有创业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选择缺乏商业头脑,占总数的56.25%。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商业知识的积累。

4.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扶持需求。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时,有占61.88%的198人认为政府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机构,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认为艺术院校应将商业运营、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建立配套的指导机构和创业网站,并组织或者参加各级商业创业大赛(图4)。可见,政府和学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际。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半数对创业有所认识且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进入存在壁垒

艺术市场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艺术作品出炉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够而无人问津。很多艺术院校缺乏对艺术专业学生艺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难以适应艺术市场的特殊性。

(二)艺术教育多侧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及应用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艺术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指导、扶持和保护等仍是空白。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空间过于狭窄,实操性较差

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与设备有限,校企型的设计实践结构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设计实践机会更少。

(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空洞

部分艺术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根本没有创业理念,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课程也仅是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策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亦或是创业团队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只是简单介绍或者是案例讲解,均没有从创业本身教学,没有商业运作、经营管理,更没有资本、风险和社会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接入,造成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没用”。

(五)艺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教学还是采用大课堂、公共教室授课的方法,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艺术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艺商衔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由此可知,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都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锻炼。而仅仅当前的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形成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对照国内外艺术院校发展情况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径(图5):

(一)开展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业学分制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课程、师资、硬件等条件进行以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为根本的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创业学分制模式,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学分模式,将创业学分纳入教学过程,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创业比赛等,并通过盈利、获奖等方式获得创业学分。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创业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会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艺术行业协会成员、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专家构成。研究室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风险投资等内容研究,指导学生在创意概念、策划方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三)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

艺术类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剖析艺术市场,增进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开设《管理学基础》、《项目管理》和《商业运作》等课程,在课程上可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创意并设计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撰写营销策划,并设计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增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业运用能力,诠释了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四)定义概念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意活动。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装饰、园林、环境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创业者需要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创业欲望,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商业机会,在行业市场迅速占据先机,实现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

在创业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团队模拟和成功经验分享等课堂实践教学,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的课外实践教学。如此双轨制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还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

(五)积极备战商业竞赛,创建工作室,开展商业运作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活动。艺术院校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特点或艺术创意参加各种商业竞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独特的创新意识,在各类商业竞赛中获得竞赛奖励,实现创业梦想。

2.创建专业工作室。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互补的团队。艺术院校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社会的深入了解,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吸引一批有能力、有胆魄、学科交叉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专业工作室,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创业。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4)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是以我国家具终端销售的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卖场设计、销售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的设置,以“重能力、讲素质、求实用”为指导思想,以现代社会人才市场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以为家具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为主体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性,以实际应用为重点的实践性,以熟悉掌握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为标准的先进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技能之外还需具有一定艺术素养,以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基本上是与专业教育脱节状态,没有真正融注在各种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之中的。该专业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内容只有与专业整体培养目标融为一个邮寄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结合专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拓展专业素质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综合学科,除了要掌握家具以及室内艺术的历史之外,还需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站在市场之上,以此为根据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基础课程开始,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阶段,彼此联系、沟通。将美术、设计艺术、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贯穿教育始终,强调联系性、共通性、连贯性的原则,是单门课程不在培养单一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艺术素质培养不是技能教育更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逐步做到从不懂欣赏到会欣赏到渴望欣赏的高度。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那么所谓的启发心智、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创造力的艺术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课程设置形同虚设了。虽然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上进行融会贯通非常困难,但是终归有一些内容和方式可以在这种全面行为中起最突出和最直接的作用,是最为适宜的和最为有效的。

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在画室等类的教室中完成教学的。授课过程简单,教师只能通过一些传统教学上使用的静物模型、石膏人像形式上的物品去努力让学生掌握如何勾线、如何上色调,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适应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艺术素质的培养方式需要创新,与专业紧密结合。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热情,也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经常让学生去接触专业,了解行业。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锻炼学生在专业、社会中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习素描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家具专业产品作为静物绘画,并根据职业技能的需要,增加设计速写的课时量,利用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快速绘画能力。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请一些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师生共同创办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

艺术素质教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别强。除了老师的直接传授外,为了彻底掌握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地去回顾、观摩这一门技艺曾经具有的高度和面貌。在这种追寻和追问中,渐渐养成了一种艺术学习者对历史的尊重态度和使他们对艺术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联系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培养专业职业素质能力

家具行业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各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在家具行业的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具的发展历史就是世界的艺术发展史。掌握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循序渐进。从艺术的角度,增加实践环节,或就以实践为主进行素质培养。

首先,改变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处于被接受者、被塑者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学生的艺术独立性、全面性。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确立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起他们作为自身审美发展主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比如:将《家具发展史》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分解,将其拆分为《古典家具风格辨析》与《现代家具赏析》两门课程,融合色彩、雕刻、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学科,培养学生辨析、赏析家居艺术的素质。其次,教师必须运用新职教理念指导教学,与学生平等交往,以探索的模式教学,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再次,教师的综合艺术素质必须加强,才能胜任融合了艺术技能的新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大力加强校园艺术教育,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素质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大环境。学院可成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有针对性的参加艺术展,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学院不断拓展艺术活动的载体,深化艺术活动的内容,扩大学生团体受众面,使校园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有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培养。

家具卖场设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艺术讲座或展览。比如:演讲赛、书画展、文学作品赏析会、文物展、古典文学赏析会等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专业艺术素养。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5)

为了解当前广东省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开设《艺术赏析》课程的现状,探讨《艺术赏析》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找出适合专业特色的赏析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课题组设置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来了解情况。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归纳、总结,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得出了一些启发。

1 存在的问题

(1)目前在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院校或设计类专业没有开设《艺术赏析》这门课程。

(2)有的艺术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也只是专业课中的一个“摆设”,而没有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专业学习的帮助不是很大。

(3)有的艺术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了相适应的赏析课程,比如广告设计专业开设了《广告赏析》这门课程,但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偏重理论讲授较多,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上这门课程只是为了好拿学分,得不到的学生重视,从而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

2 得出的经验和启发

目前,我国设计类专业在培养设计创新思维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在国内无论是思维意识体系还是具体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只注重在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忽视了艺术修养、审美意识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启发作用。而在我省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里,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创作或设计作品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技法,但设计出来的作品审美度不够高,缺乏创意和个性。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学生设计的作品审美层次,使得学生设计的作品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强的个性?当然,这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在这里,我们只是探讨一下《艺术赏析》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什么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创造性的观点或理论,并且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创造事物形态的心智活动。而创新思维里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而其中的发散性思维就与我们的艺术赏析课程关系比较紧密了。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及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面、想象力、迁移能力的高低。发散思维主张进行突破常规、求新求异、寻求多种答案的思考,他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力求发现新事物,充分调动大脑丰富的想象力,对积淀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和观念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设想和方案。那么,《艺术赏析》课程对培养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有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呢?

我们知道《艺术赏析》课程是一门通过对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摄影等门类艺术进行阶段性的赏析课程。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里就明确指出,“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中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设计者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艺术设计既要体现符合设计原则,又要带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构思和想象。由此可见,艺术赏析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作用。

但通过上面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艺术赏析》课程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有的院校的设计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结合专业的特色来开设适合该专业的赏析内容的课程;做得比较好的部分艺术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了相适应的赏析课程,但由于授课的老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侧重理论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用不是很大。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艺术赏析》课程对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较大作用呢?我们可以同时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课程内容的设置角度来看,艺术欣赏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紧密地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联系,要设置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艺术赏析类课程。我们知道《艺术赏析》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如果要求每个设计专业开设的《艺术赏析》课程把这些艺术门类的知识都包含进来,一是可能会占用较多的学时,从而减少了其他专业课的学时,影响到学生其他专业能力的学习。二是在有限的课时里学习这么多的艺术门类,学生会学习任务比较重,从而减弱了学习积极性,达不到课程学习所预期的效果。那在设计这门课程时,可以侧重于一个艺术门类的学习,达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贯通。例如,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一些《经典广告艺术赏析》的课程;而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先锋、主流时装的赏析课程。这样开设的课程内容就和具体的专业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大,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就会更广一些,设计思维也会得到更大的开拓,专业知识的沉淀慢慢就会加深。那么,当学生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就不会感觉脑袋空空的,而是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亮点,或者是受到启发,产生新的想法、创意,设计出新颖的作品。

其次,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艺术赏析课程,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在单一讲解作品,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只是处于一种被听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如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上赏析课程教室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艺术赏析课堂教学,积累了以下的一些教学经验供大家探讨。在欣赏经典作品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1 作品赏析前导阶段

教师课前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下节课要赏析的一个作品的相关资料收集,如作品的风格、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等的收集。收集方式可通过图书馆、网络、书籍等途径进行。因为学生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赏析的质量会受到限制。因此,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这是教师引导要学生要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

2.2 作品赏析、提问阶段

在欣赏的开始,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感知,由学生自行完成作品主体识别。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可思考性、可讨论性和目的性的明确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提问问题时,一般一个作品只提一个问题,问题要尽量简单概括,要有针对性,便于讨论的展开。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应当注意的方面。

2.3 自由讨论阶段

学生在对作品初步感受之后,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这一阶段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形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去做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想象。教师应注意减少干涉,尽可能的让各种意见浮出水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4 归纳总结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自由讨论阶段,学生的各种意见已经浮出水面,教师要把自由讨论阶段产生的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归纳出来,然后再让学生针对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针对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往作品赏析的核心方面靠拢。

总而言之,艺术赏析课的教学要脱离教师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赏析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给学生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直观的作品欣赏情境,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反复研究和评议,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联想学习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6)

一、引言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复合型设计人才,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项目化教学、实践性教学方面探索较为深入。该专业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相关理论基础,更是对该专业学生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就目前该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来说,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实训基地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几个领域进行,教学模式借鉴本科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模式易于开展教学,从表面上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深究起来缺乏实际设计项目的检验,学生的设计与市场的需求脱节、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目标脱离。所以,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从项目化教学和双师制教学两方面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分析,同时对MOOC、微课等应用在教学中进了探讨,以期使教学“更接地气”,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更重视。

二、高职高专换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本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其重视学生对市场敏锐度的培养和设计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市场和企业的“即插即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市场,能够在企业中解决实际艺术设计领域的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从传统虚拟项目和重视理论转向到实际的、有针对性性的和体现市场指向性的项目中去,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从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从重理论的课堂教学转向为以各类项目设计的实践教学,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让整体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也要尽快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面对实际的工程设计和依托项目的教学指导,使项目化教学和双师制教学落到实处。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面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并总结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和思路。首先要改变当前理论考核大于实践考核的局面,其次从单一老师制发展为双师制。具体说来,以校企合作、校中店等为依托的项目化教学为主要途径,拓宽指导路径,从校内老师到企业老师的结合,综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符合市场需求、个性化、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项目中进行,使其能够切身参与实际项目,与客户沟通,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

(一)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1.项目的设立

立项工作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变传统虚拟项目的关键。在立项上,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制,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商议后,由企业拿出商业项目供学校使用。这样的局面是双赢的,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可实践的真实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在设计上降低了成本。也可以采取校中店的模式取得立项,即老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拿出综合性、规模性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的项目也是真实的,市场化的。在取得实际项目后,依托项目进行教学,是改革的第一步。项目的设立能够帮助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大致轮廓、应用方向进行了解。相关理论老师可以通过微课、MOOC和课堂讲授完成。

2.对项目的分析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项目,要对项目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不管是室内设计项目还是公共环境设计项目,因地制宜的设计才能满足需求。这时老师可以将相关MOOC内容推荐给学生让其自主学习,从MOOC中找到项目分析和解构的方法。

3.项目实施方案的确立

通过对项目的实地考察,学生开始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同时,老师将甲方的需求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对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分工,为方案主题汇报进行资料收集。在此环节,老师要求学生通过PPT演示的形式汇报本组的设计构思并确定最终的设计主题。

4.项目实施过程

各设计小组在确定了设计主题以后,需要对方案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包括平面和立面设计,并绘制相关的施工图和效果图。在此环节,老师一方面每周定期将对每组的方案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有的放矢地进行微课的录制推送给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合理的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工程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实践性问题,包括功能布局、结构处理、设计风格等,老师可通过网络、视频、图片等方式进行指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再次带领学生到项目现场进行设计指导。此h节是对学生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手绘效果图等技术性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考验。

5.项目完成与总结

项目完成的形式主要是以A0的展板为主,可结合模型、动画等形式展示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同时由老师对该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并予以评分。结合项目,老师对艺术设计中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规律和具体应用完整地传授给了学生,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养成和处理实际问题大有裨益。

(二)双师制教学的开展

所谓双师制是校内老师和校外企业老师共同对进行教学,双师制是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校内老师通过对项目的立项分析、理论梳理和设计引导等带动学生主动完成项目,同时老师是抓紧学生完成项目进度和保证设计质量的把关人,通过各方面交流,使学生能够处理设计中的问题,保证项目设计达标。而校外企业老师是兼职,其主要负责检查的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遇到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校外企业老师能培养学生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企业意识,帮助学生从学生角色转换为职员角色。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模式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虽然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但还是囿于篇幅,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涉及。期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意,吸引更多的业内人士关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领域,为培养更实用、更具有市场精神的设计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萍萍,卢颖洁.新媒体背景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青年记者,2015(26).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35-01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青学院艺术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目的性、争对性的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提升艺术系毕业生就业率,艺术系对2009届至2012届艺术系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并就统计情况进行分析。2009届至2012届毕业生总人数为527人本次统计范围为347人,占毕业学生的66%.本次统计分别就09届至12届毕业学生从事事业单位、企业、自主创业、考研和未就业进行统计,并分别统计了从事本专业的情况。

一、艺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艺术系毕业生在企业就业比例高。数据统计显示,艺术系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比例在30%左右,在企业工作的比例为40%,其中企业据大多数是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

2、自主创业学生比例低。数据统计显示,每一届毕业生都有选择自主创业的,但是自主创业比例比较低,最高的是09届,比例为15%,最低的是10届,比例为4.8%,其中尤其以学习艺术设计的自主创业占绝大多数。

3、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数据统计显示,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平均为21%,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率为27%,广告学专业的比例为4.3%,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高于广告学专业学生。

4、推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2009届毕业生待业率为0%,2010届毕业生待业率为0%,2011届待业率为6.2%,2012届待业率为30%;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艺术系毕业生推迟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届毕业生待业率高于毕业一年以上的学生。2012届应届毕业生待业率最高,而这些待业学生中又有70%备考甘肃省“三支一扶”和当地公务员考试。

5、考研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以前,我系应届毕业生研究率为零,从2011年开始,我系有3名学生考研上线,2012年,我系有三名同学考上研究生,而且都和专业相关。

二、艺术系就业问题特殊性分析

1、独立学院高考文化课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加之艺术设计专业按照美术类学生招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更加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能深入,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不强。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时没有丝毫优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招录时往往也有专业限制,招录艺术类的专业工作岗位极少,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比例极低,大部分都在企业工作。

2、从艺术系近几年的贫困生认定情况可以看出,艺术系困难学生逐年增加,农村生源学生比例加大。我系艺术设计毕业生全部是甘肃生源,而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这些学生家庭在提供学生完成学业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大多数学生因为因为家庭、专业等原因,不具备创业条件,创业资金严重缺乏。

毕业学生中也有坚持创业的,但是由于不懂得政府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加上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导致毕业生自主创业难度加大。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8)

一、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问题是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专业对口、就业集中、选择灵活、供求不等、观念滞后、非正规就业等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选择。西部地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因而西部区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而又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地区等。一方面,西部艺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西部缺少艺术类专业人才,同时西部地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抉择存在很大困难。西部地区大学生人才的外流,对于西部地区经济来说是一种流失,但是对于全国来说,更好的就业方向和趋势,也是一种经济流入。

二、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经济效益分析

就业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应届毕业生,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带动的是社会整体的经济产业链,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阵重要影响。

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影响

大力发展服务、文化等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的方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作为文化产业链经济中的生力军,对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学校作为提供国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就业,长期以往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在西部艺术学校就读的生源越来越少,引发西部艺术学校无法提供艺术类毕业人才,最终导致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因为缺乏后继人才而不得不逐渐减退。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亭的提高,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以艺术的名义出现,但是都和艺术有着某种联系。如工业产品设计、生活用品类产品设计、服装、鞋类产品设计,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都需要美学艺术,艺术学生通过设计而帮助各个行业提升经济实力,促进行业经济的发展。

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费经济

学校所学内容和社会工作岗位内容的差异导致艺术学生毕业后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艺术学生毕业走上岗位后需要不断消费各种学习产品,而艺术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消费经济。艺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对各种艺术学习产品的消费会增加,艺术类毕业学生失业后对提升技能的消费将降低。比如一些艺术学生毕业后走上设计岗位,为了适应岗位你需求,就必须购买设计专用的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从而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分析就业形势,收集信息

作为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尽快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才能够在达到目标之前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前分析就业形势是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提前准备不足,就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提前分析西部市场的就业形势,也要综合分析全国市场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就业形势,包括学校论坛、学校就业信息网或者是大量的求职网站,等等,都会有就业信息的。也要多关注时事,观察全国的就业形势,从而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求职的资源。

2.重视知识构建,提升能力

在求职之前,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应对求职问题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素质”这三者的整体优化,并且学校方面也应该朝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弥补国家政策中扩招对能力要求低的漏洞,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加强,既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努力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各类比赛、社团活动、观摩展演等,校外的各类比赛、演出或展览、社区活动等,使得艺术类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实践技能。

3.加强人才流动,服务基层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部学生可以结合艺术类的自身特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校就业创业理论的引导下,树立多元的、开放的就业思想和理念,选择留在西部,服务西部,或者是走向更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为所用,将个人的艺术专长与自身的人生价值相联系,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4.满足企业需要,突破障碍

分析当前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今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将以私营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加强艺术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合点。政府、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地区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比如,可以搭建实习平台,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吸纳经过地方主管部门的严格考核,给予企业相应的经费补助,这就解决了对学生培养和企业纳才的双重成本,从而也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做了铺垫,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

5.拓宽就业渠道,多向选择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方向,进行多向选择,不能仅仅固执的坚守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将专业作为兴趣和爱好。例如,音乐类毕业生可以选择乐器行,或任职各类培训机构,也可以选择礼仪文化公司等。根据艺考热等实际情况,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艺考培训方向,做艺考培训,不仅有效应对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自主创业的开始。美术类或设计类毕业生也可以转向动漫设计、网络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从而提供给自己新的就业渠道。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几率较大,寻找合适的商机进行创业,不经解决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艺术类学生也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如美术类学生选择自主创作或为画廊创作等。

四、总结

艺术类学生的成功就业,宽渠道、宽方向的就业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稳定的需要,在今后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相关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国家发展状态,投身自我,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9)

首先,要了解招生政策。一是考生所在省市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办法,对所报考专业是否要进行省统考、专业考试成绩依据统考还是校考等问题要了解清楚。二是考生报考学校的招生办法,艺术类高校由于其特色鲜明,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录取的要求和原则不尽相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大部分都需要考生通过本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而对于省统考并不作过多要求,涉及参加省统考的考生要以考生所在省市艺术类统考政策为准;而对于绝大多数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类专业以及高职、专科等层次艺术类专业来说,考生在报考时必须先通过所在省市组织的艺术类统考才行。

其次,要重视第一志愿的填报,但也不忽视其他志愿填报。考生志愿要填报满,志愿间拉开梯度。拉开档次的志愿填报,无疑给录取增加了更多机会,某些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艺术类专业会考虑接收第二志愿报考的考生。

经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大部分在进行艺术专业招生时不做分省招生计划,其本科艺术类专业基本上是全国统招,即全国考生成绩汇总后按招生录取规则择优录取。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考生必须持有该院的专业考试合格证后方可填报对应的艺术类专业。由于这类学校的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多,第一志愿生源充足,一般不会录取到第二志愿。

而另有一部分院校(包括少部分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和大部分综合类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时做分省招生计划,考生可根据其在本省所设的招生计划数及本省同类专业的报考考生人数和水平,冷静分析,合理选择报考。

再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水平,结合报考高校的艺术专业录取规则,综合考虑填报志愿。

艺术类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在文化课成绩上线的情况下,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二是在专业课合格基础上,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三是按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的综合分从高到低录取。大部分艺术类专业会按照第一种方式进行录取。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方面要参考所报考专业的往年录取分数线,另一方面还要特别关注自己在专业考试中的成绩排名,综合分析,慎重选择,才能程度实现自己愿望。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10)

(一)就业面有限

首先,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对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便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会更关注岗位与专业是否对口。受到原有就业观念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小,且就业领域也比较首先,例如,美术学与专业,归属于示范性质,毕业后部分学生会选择教师职业,但也有部分人在此领域内继续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精英,但基于以上两个领域中人员编制已经趋于饱和,为此,多数学生只能够被迫的放弃自己的专业。其次,艺术专业性较强,各专业就业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

(二)地区影响较为明显

以北京与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例,区域内从事艺术专业的自由职业人数超出千万,而毕业生中有约为37%的学生第一就业地域选择为北京,依次为上海、广州等。从整体上来分析,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比较受到艺术类毕业生的青睐,使其就业过程中对于地理位置的优先选择项。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区域内经济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对于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偏大,为此,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机会越大。但是,近年来过多的艺术类毕业生选择到一线城市发展,导致这些地区内艺术类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增加了就业竞争力。

(三)资自愿待业率过大

艺术类专业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职业选择灵活性较高,艺术专业毕业生与用人机构之间的劳动关系也较为自由,社会上地位较高的用人机构,与艺术类毕业生专业多不匹配。一些规模较小的私企也多不会受到艺术类毕业生的认可,这便导致艺术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在这种矛盾之下,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自主选择待业。从近年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二次择业现将较为常见,不存在稳定职业这一概念,其中专业水平较高的毕业生能够在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而其他毕业生则会在一个时间段之后被迫做出选择。

二、改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策略

(一)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艺术类毕业生用人市场所考虑的主要指标是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质、专业知识等,而其中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为最佳选择。针对此,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促使用人机构的用人机制能够得到优化,增设适合的岗位,为艺术类毕业生构建就业平台。其次,在新形式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为此,社会方面应该为自主创业的艺术类毕业生提供帮助,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平台。

(二)学校方面构建将就业率作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作为艺术类高校必须要明确认识到当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就业问题纳入到人员培养模式中。应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可见艺术专业实际作为出发点,融合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改革,积极的开展职业规划,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给予就业指导,促使其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学生方面不断强化自身就业能力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篇(11)

[作者简介]郑燕宁(1972- ),男,广西贵港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江芳(1973- ),女,江西萍乡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广东 佛山 5283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03-02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美国创业教育先驱Jeffery A.Timmons也把社会面临着人类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全世界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深刻革命比作“一场无声的革命”。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自觉改革课程体系,探索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逐步实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创业能力。在社会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把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创业教育当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渗透、融合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当代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精神,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进一步地深化创业教育内涵和加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宁波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吴尚君.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