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互动教学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4 17:25:11

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篇(1)

在新的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育教学的独特之处就是就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活泼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手段的选择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却往往不重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不仅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且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智力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1]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互动式”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1.“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并非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2]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充分与教师互动,不仅要充分展示自我,还要在团队协作过程中积极分享和贡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景性,以及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重视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

2.“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2.1“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它强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2.2“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2.2.1“合作教学”的思想

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活动,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导学者,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也是合作者,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合作教学可以有效地活跃体育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2.2.2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并进行表现的机会,不取笑、辱骂学生,也不能因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而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相互交流。

2.2.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互动式”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讲授以外,还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小组比赛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而且在快乐的气氛中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学到终身体育的技巧。此外,通过一些团队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4内容的广泛性

由于“互动式”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讲转化为师生互为教学活动主角,互相交流信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势必能够打破以往的范围局限性,以教材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兴趣,建议、身体承受能力来定范围。如此一来,课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当学生的建议被采纳时,学生参与的热情必然更加高涨。

3.影响“互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因素分析

3.1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即教师在理解教育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主要包括师生观、学生观、知识观、方法观及评价观等[4]。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步骤的设计及教学环节的落实,是影响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重视知识技能的生成与探究。体育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保持自己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3.2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即学生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主观原因。要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感兴趣,笔者认为体育教师要做好两点,一是多鼓励、多表扬,少指责、少批评。二是要区别对待,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一般说来,对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苛刻”一点,对他们要“严要求,高标准”,但是不能缺乏鼓励,要鼓励他们冒尖,好上加好。对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该多加鼓励。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要特别耐心和指导。他们往往自卑感较强,不喜欢上体育课,所以要特别关心他们,要照顾好他们的情绪,考虑他们的水平,不要让他们做难度相对高的动作。此外,一旦他们有细微的进步,体育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慢慢消除他们对体育课的恐惧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

3.3合适的教学内容

“互动式”教学要选择好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互动。适合于“互动式”课堂的体育教材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项目。比如给学生介绍他们渴望掌握的篮球裁判法则,再如介绍国内外体育名人的事迹。而运动项目更应该要丰富多彩,不能整节课都是跑或者都是投铅球。此外,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后咨询学生的建议,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同时,使课的内容尽可能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4.“互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4.1小组合作式

小组合作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可采用自由组合小组进行,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学、互练、互议、互查、互评,减少了只有教师讲述的那种单向信息交流,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检查自己,加强了合作学习的双向和多向交流。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会合作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也促使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4.2相互竞争式

体育课堂学习竞赛的项目主要包括理论和技能两大方面。理论的竞赛包括寻找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准确性、速度及抢答等。技能竞赛主要是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及动作质量、团队协作的较量。竞争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4.3师生换位式

师生角色互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5]。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课堂内容比较简单时段或者在分组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换位”教学方式,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当教师。例如,在集合和准备活动阶段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当教师。这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双方更加相互了解。当然,这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学生作出应有的指导,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4.4师生、生生对话式

在讲解和示范动作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没有互动,为了掌握好新的技能,体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做示范等,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形成互动,而不是呆板的讲解和示范,而学生没有任何反应。

5.结论

“互动式”体育教学模式是基于语言学和心理学最新理论的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它吸收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互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参考文献:

[1]金香兰.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昀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8.

互动教学模式篇(2)

一、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

(一) 强化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全面的了解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预习,能够从现实生活找到恰如其分的具体实例,结合上一节的已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旧知识,引发新知识学习欲望,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物种的形成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课时的学习中能把本章知识得到融合和巩固。

(二)确立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预习时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高效达标。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来说其知识目标是:

① 从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回忆种群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② 从屏幕显示一块有牛和马的草地激起学生对种群与物种区别的求知欲望。

③ 从屏幕显示在一个山谷鼠种群假想情景和加拉帕格斯群岛地雀实例动画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④从所有生物统一性过渡到物种的形成过程最后归纳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与预习相结合,学生课下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隔离对物种形成的作用;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的方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班内的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要以事实或实验为依据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观;通过物种频临灭绝或灭绝实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理解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学观点。

二、采用互动教学 ,巧施教学原则

教师课前应通读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本课堂的结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四项原则:

(一)普通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

(二)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过难。

(三)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奋发进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贵着就叫做“过程价值观”。

三、教与学相结合, 推广互动教学

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有效结合”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研究性课题《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和查阅资料《物种的形成过程》;探讨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以及呼吁人类应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二)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互动教学模式篇(3)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进行综合发展,导学互动教学将“导学”与“互动”两者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满足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的需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概述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内涵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将“导学”和“互动”两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侧重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自学导纲、合作互动、导学归纳和反馈练习四部分,教师通过自学导纲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归纳,学生对回顾问题探究过程,通过练习题进行训练,起到练习巩固的目的。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彻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对其他学科成绩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运用数学思维,积极主动去学习,对学生整体成绩提升很重要。

互动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能够逐渐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合作能力都非常重要。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自由发挥,培养发散性思维,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但是由于新课标改革处于起始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缺乏相应的经验,而且大部分中学的教师年龄较大,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已经固定,很难适应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所以大部分中学中仍采取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内容枯燥,学生课堂状态很差,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低,导致教学水平提升不上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低,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数学水平提升。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很重要,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教师把握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这种模式的特征,不断促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与初中教学相互融合。

教师注重问题的设置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是问题的设置,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设定问题情景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差异,注重全面性,确保问题的新颖性、创造性,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还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善于组织学生参与互动 学生互动是数学教学模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和讨论中去,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学生,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明确不同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成绩差异,形成性格互补的讨论小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教师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动态,把握不同学生内心活动,对于积极性较低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帮助,鼓励其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要及时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 对每一堂课,教师都需要进行总结分析,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到,并及时进行沟通,对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解答,同时将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简短总结,让不同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总结时要善于采取设悬念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具有想象力的空间。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融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有重要意义,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要充分理解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其特征不断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互动教学模式篇(4)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现代教学思想启迪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经过创造性劳动,对所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组合,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较为完善的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①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正是根据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综合了自主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而创造的具有个人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特对107名学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任教的四个班,以不计名方式在被测的若干问题答案中选择作答,所以结果较为客观,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新颖,效果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从表1、2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认同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充分反映出广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期盼和肯定。

然而我们应该承认,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沉睡多年,或者说,有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你讲我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毕竟需要一个过程,部分学生对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某些不适应是在情理之中,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例如有学生这样写道:“有时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不是很容易接受。”“上这门课对我来说有些压力,不适应。”“觉得上课精神好紧张,而且上得好快……”虽然这部分学生只在少数,但也不容忽视。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恢复学习的本来面目,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去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值得每个教师认真思考,可以说我们是任重而道远。

2.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表3看出,大部分学生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思想任意驰骋,个性尽情飞扬。而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营造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的梦想成真,于是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受到91.6%的学生的青睐。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以教师为绝对权威,对课堂存在畏惧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真正意义,于是就会无精打采②,甚至像有的学生写的那样,一上课就有想睡觉的欲望。而在自主课堂里,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而课堂也因他们的主动参与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调查显示的数据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真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不是别人,正是学生自己。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他们才能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从调查结果来看,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品质。很多同学都说:自主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养成自觉独立去学习的好习惯。4.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一:合作意识和能力由于小组命作学习使得小组成员的关系是“息息相关,沉浮与共”,因此在这样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强自爱,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学会了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此同学们深有感触:“常规教学模式可以说从没让我想到合作学习这句话……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可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你一种想法,我一种想法,她一种想法,合起来就是三种想法,看问题可全面一点,答案多一点,不仅全部动了脑筋,也让同学们之间的默契多一点。”还有同学说:“能让我有与集体合作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其二:阅读能力和习惯阅读能力的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那些阅读基础好而又能坚持按照老师介绍的阅读方法和要求去阅读的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快速提高的。而对阅读基础差的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大。于是有同学抱怨道:“让我在老师所规定的时间内看完规定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有的同学则希望阅读时间延长。应该相信,只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持之以恒,阅读能力一定能提高。有位同学说得好:“自主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中的阅读汁人有一种正在接受挑战的感觉。毕竟在我们接受了这么久的常规教学之中的阅读之后,突然要改变方法,像个小神童一样,一目十行,而且还要在我们认为不可能的时间之内阅读两遍,还要划出重点,找出疑问点,归纳出一段甚至几段话中的重点……这让我觉得,就好像在跟时间老人赛跑一样。”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像她一样,把课堂阅读当作—种对自我的挑战,对极限的挑战,阅读能力想不提高都不可能了。其三:思维能力和习惯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设计“独立思考”环节,旨在传递——种观念给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更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单靠5分钟的课堂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独立思考”应拓展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调查结果呈现的数据表达了81.3%的学生对本模式的信心和充分的自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教会学生思考,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深思、思维敏捷的人。而模式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身临其境,全身心融人课堂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程度密切相关。表13从总体上肯定了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调查数据充分说明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一定会发现知识,并一定能获得发现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中的思考教学贵在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在作者本人创造性地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既适合自己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路径过程中而创建的。既然如此,它也只有在不断总结、反思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以下谈谈本人在实践中的—些领悟和感受。1.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换审视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老师应成功实现角色的转换,由知识的复制者、传授者转向建构者、促进者,由课堂的控制者、独自者转向引导者、对话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互相分享知识,共同发展。如果不实现这种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活动将难以开展。但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削弱了呢?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得无所事事,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动起来后教师的作用更大也更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教学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盘,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③2.要提高教师素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的一种信念和一种理想,是教师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确立这样一种理念: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不可多得的人师。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精神。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创造和实践就是一种教学改革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体现。一种模式呈现程式化,就可能导致单调乏味。而学生总喜欢新的事物,每个新的事物却只有一定的“保鲜期”,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应不断求新求变,不能一劳永逸,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魅力。④(3)知识储备量。在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充分地备课,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在重点讲授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不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憧憬。而学生质疑问难环节中,提出问题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邻校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中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备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从不间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所渭“学为人师”,不学“何以为师”。而对于政治课教师而言,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更为重要了。3.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度的大小,即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广度、深度、时间、频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指标,由于教学是由教师设计、组织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仍是有限度的,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为例,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你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些什么体会、感受或建议”这一题有38.3%的同学没有写下只字片语。还有同学写道“总是那些同学回答问题,没有推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说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技术和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另—方面反映了教师和教学的无奈。教师花多大力气费多少心思,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可总是有部分学生无动于衷。就象这位同学—样,“那些同学”动起来了,他自己为什么不动起来呢?没有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成为今后共同研究和努力攻克的难题。

互动教学模式篇(5)

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明确了四步互动教学模式,并进一步诠释了其中的理念。

一、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的基本理念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构建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四步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生生互动可分为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课堂师生有效互动: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丰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的教学交流活动。衡量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不是师生之间交往频度的多少,而在于通过教学交往学生受到精神震撼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于生活认知态度的改观与否。

所谓四步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各个步骤中都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实现本课目标的教学模式。

第一,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统一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最佳组合。(1)“创设情境,引起互动”策略。(2)“鼓励参与法驱动”策略: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积极活动;鼓励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爱动。(3)“及时表扬,促进师生互动”策略。

第二,生生互动的基本策略:(1)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策略。(2)认知活动与情感激发相统一的策略。(3)因学施导的策略。

二、四步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构建以“情境提问—探究讨论—交流概括—巩固反思”为主线的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四步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下表是通过不同互动方式培养的能力发展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具体实施四个步骤

1.情境提问:创设情境(温故知新),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是通过问题而学习的,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任务驱动的激励方法布置学生问题作业,如新授课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提前预习,每人提出1—3个问题,分小组检查是否完成任务。然后收集整理上交。有关于学习目标方面的,也有学习内容的问题,有浅层的,也有深层次的。教师从中选择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在黑板上列出,引导大家开展问题讨论,并肯定所有学生善于提问、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

尝试提问的途径一般是:

①指导自学—规定提问式作业—培养提问习惯;

②创设情景—设置认知冲突—诱导发现问题;

③感性体验—灵感顿悟—自我发现问题。

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就不能局限于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简单问题,学生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现成的答案。看起来问题提了不少,但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触动,而且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牵着学生走,控制着学生的思路,没有放开。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过于笼统,一般化;

(2)问题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不能过于平淡。也就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问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具有适当的难度阶梯,不能过于简单;

(4)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了若干问题,在实际面对学生上课时,既要能收得住,即教师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加以适当控制,又要能放得开,即允许学生提出教师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做“冷处理”,而应热情鼓励,进而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创设好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动脑精心设计。

记得开学初参加数学备课时,教研员姜芳菲老师特别指出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她强调:数学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四个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提问。例如:(1)计算方面,从算理和简便算法质疑。(2)从概念教学内涵和外延拓展上质疑。(3)利用学生易错点质疑。(4)看书质疑等进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第四:坚持训练,让学生乐于提问,养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

2.探究讨论:探究问题,讨论分析。

布鲁纳曾强调指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他还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其中的“发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探讨”。还有美国教育家奥尔康等曾对学生记忆情况作过一个简略的统计:一般学生对某一内容阅读后能记住10%,听到后能记住20%,看见后能记住30%,听到且看到后能记住50%,而说过后能记住70%。这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看、听、说”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督学作用应充分发挥,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学生学习、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指导、答疑和收集信息。

大家都知道我们新课标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进入了新课标改革后时代。像数学从培养“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现在的 “四基”,即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其中我们进行第二步的探究就是充分体现对学生四基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积极开展问题讨论和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主体性的发展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身的角色,更新观念,正确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和开发者。智慧的培养,不能通过结果教育(一味的教知识),而是要在过程教育中培养的一种能力,这才叫智慧。像包饺子,不通过亲身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的。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会学的能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像数学教学中的拨珠子,摆小棒,拼图形和面积推导等很多知识都充分体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

像语文学科,在这一环节中,问题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做一番讨论和分析,而不是立即寻找问题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们提出:“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含义?”“你想通过哪几方面来理解?”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对问题本身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印象。

3、交流概括:交流合作,总结概括

合作与交流可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交流可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首先,教师是合作学习环境中的设计者,同时要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帮助,避免学生走弯路,耗费更多时间。其次,教师又是合作学习的评估者,既要对学习过程不断评估,又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敢于修正错误,形成气氛活跃、形成开放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新格局。

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要走一个极端,也就是什么问题都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老师成了课堂学习的一个观众,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那么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升华等无从谈起。所以对于学生互动以后所生成的一些知识和问题,教师应该有一个短而精的归纳概括,要给孩子们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要在学生认知水平上再升华。

4、巩固反思:巩固拓展,反思提高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探究过程的方法,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增加思维的发散和集中,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反思提高是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创新的重要阶段。除课堂上精选创新题型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外,还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获得了新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还未达成预定的状态,尤其是数学这一科目,易于和其他知识混淆,易于遗忘。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还要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转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做练习。这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由易到难有阶段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理解和学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练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请学生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口头回答,或者请学生到黑板上当小老师一边演算,一边讲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练习的结果正确与否,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可自行评定练习结果,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评定。教师进行抽查式评定,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指出并找出错题原因进行纠正,对学生成绩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既检查和评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及时强化。因此,这最后阶段的练习和反馈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哪个科目,我想这个环节都应该联系实际生活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互动教学模式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93-01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这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创造教育成为可能。

英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它同样具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如下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完美性。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 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这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要求,应用天津教科院创造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本着在情景中掌握匀型结构,启发学生 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材料归纳语法规则,进而在情景中探究解疑,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和发展创造力,我在平时的 教学中尝试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提示导学

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向交流、多维互动,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提示导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在新课伊始或前一节课,从以下几方面提示导学。

1、展示新目标

用口头或书面提纲挈领地提出学习新课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

2、揭示重点、难点

揭示新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给予思路、方法上的提示,为学生预习排除障碍。

3、提出教学要求

教师说明新课教学的基本程序、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及英语专长,以便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创设主体互动、情知互动、人境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二、创设情境、共同探求

创设情境——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的情形。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说话实现的,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设英语说话情境。说话习得理论也认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能使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情形之中,进行有意义的寒暄。在教学操作中,坚持用目的语组织教学,可使外语教学在课堂这个小情形中为学生缔造精彩的说话情形,它将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和情形三要素联系起来。学生不停地接收一些新的说话材料,并自动地按照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这些外在信息,建构最新信息(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听、想的学习方式接受大量知识,其思维过程被教师所牵制,缺乏主动性,教师也往往被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所限制,即为单向传授(act)和应答(react)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师生缺乏交流,互动不够,缺乏创新,影响了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气氛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和启发,从而共同对课堂有进一步探求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每一章、每一课的授课主题,去发掘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相关背景材料,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主动去摄取信息,并形成学生自主、老师民主的互动教学氛围。

互动教学模式篇(7)

美术包含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等多个学科,美术更是包含中国画、油画、雕塑、手绘、工艺美术、素描等多个分支。美术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生产形态,是通过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客观、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艺术。美术作为一门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特殊学科,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和沉淀的精华。美术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科目,有着全体性、广泛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美术学习贯穿于人的一声发展,并对人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有深刻影响。美术是一门形象学科,但却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甚至引导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美术教学相比于其他科目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是应用了互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一部美术教学资料,其出版以来,对我国美术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美术教学的发展。

一、《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内容概述

《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由喻小飞、马晓东、赵莉蓓主编,并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作者将教学脉络分为上下两篇,总共十五章内容。上篇主要讲解美术教学的原则、任务和理念,并介绍中西方美术教学的教育史等内容。下篇则主要介绍美术作品欣赏的相关知识,在下篇中,作者从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几大美术门类出发,重点讲解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意义、性质、方法和过程。该教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在完整的美术体系基础上总结便携的。该教材内容新颖,其中涉及到很多当代美术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教材中的学习脉络十分清晰,在介绍中外美术教育发展历史时,将中国美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而将西方美术分为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19世纪到20世纪几个时期,这体现了美术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美术的内涵和其推动美术学科发展的根本因素。

二、《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对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我国常年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应试教育占据主流的教育环境中,美术教学也大多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易于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不符合当前社会对美术领域人才的具体需求。美术教育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结合的一种特殊学科,现代美术教学强调学生和老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托的。为了让学习者能够在美术学习中收获情感体验和知识,教师不仅要担负好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的灵魂--作者的创作思想深入了解。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能够在学生学习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美术鉴赏和美术科目学习中将美术化为自身的素养。

更加具体的美术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意味着传统的美术教育已经无法完成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我国现用的大多数美术教材,都是以美术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编写的。这些教材偏重于帮助学生梳理美术学科基础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美术基础。这些教材虽然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要的,但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美术鉴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由喻小飞、马晓东、赵莉蓓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在开篇中就明确指出,要研究美术教学,首先要探讨美术教育中相关概念教学的目的。在这一宗旨下,该教材注重讨论了美术教学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美术教学论文钻屑、美术教学实践等问题,这些基础性问题不仅囊括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还让学生将美术知识和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建立了联系。

《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这本教材,直面当前美术教育重技巧、重理论而轻视情感教育的现状,加大了对学生情感与文化知识能力融合的训练,不仅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美术科目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的互动教学模式评析

编者在《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欣赏》中专门强调,互动,即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进行针对式的优化教学。这样一来,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有效地融合。这种模式的教学核心在于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了成功实现这一核心要求,教师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构建高校美术互动模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和学生同步进行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授内容,准备教学所需材料和教学工具,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来准备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学生则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提前准备。第二,开展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探讨,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从其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引入教授内容,引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地接受知识。互动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主体学习的地位。另外,教师在这一模式中还要遵循情感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绘画风格都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作,形成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理论与作品赏析》的出版,解决了当前大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该教材中,通过对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美术创新能力的目的,该教材具有一定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互动教学模式篇(8)

2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双向互动。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认知、识记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由于医学英语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将语言和医学知识牢记于心。如在讲到护理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设置场景,让学生准备相关道具进行角色扮演。

2.1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学生应当完全服从,这显然不适合现代医学英语教学。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大多由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师英语水平高于学生但医学知识掌握不如学生。将合作学习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宏观上全面统筹规划,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从教学目的出发,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2.2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情感因素相近,互动沟通时没有压力和紧张情绪,能够进行有效互动,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复述课文、问题讨论以及头脑风暴等。尤其是情景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模拟查房以及英语问诊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医学英语,从而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及医患沟通训练。

2.3师师互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与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本学科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以及共同授课等方式进行互动。医学英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师师互动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医学英语教师更需要与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如举办交流会和座谈会,成立跨学科英语研究小组。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终提升整体医学英语教学水平。

互动教学模式篇(9)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本节的主题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主线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对其评价。

二、学情分析

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必修2中学习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接触过“假说——演绎法”,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3、能力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利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六、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引领探究;分析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在本节课里,先结合素材讲解设计和观察实验的思路和要点,然后再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开放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利用玉米种子萌发幼苗在实验室模拟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供课堂教学用。植物体有关图片。制作植物向光性的FLASH。

八、教学过程

1、自学导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设问:

a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b环境中的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c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2、出示导纲,自学课文

1.向光性是指在 光照射下,植物朝向 生长的现象。

2.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并设计了怎样的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3.达尔文的实验指出:单侧光的照射使 产生某种 ,当这种 传递到下部的 时会造成 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4.詹森做了什么实验?他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拜耳做了什么实验?实验证明了什么?

5.荷兰科学家 温特做了什么实验?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什么?

6.生长素究竟是什么?

7.植物激素是指对植物的 有显著影响的 ,它们是由 产生的,能从 部位运送到 部位。

8.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哪些?它如何从合成部位运送到植物体的全身呢?在植物体各器官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发现学生知识的缺漏,这等于是“战前火力侦察”。学是教的依据,学生先自学是其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组织其展开小组讨论。对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全班讨论。

2、合作互动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合作探究,体验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首先介绍科学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由达尔文实验根据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四个假说:

(1)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2)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3)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互动教学模式篇(10)

 

一、要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

二、模式界定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三、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

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

四、建模理念

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

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

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

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

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

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

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

五、模式目标

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

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模式结构

(一)一级结构

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

过程结构

(二)二级结构

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

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

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

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

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

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

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

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

……

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

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

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

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

(三)三级结构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

七、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

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

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

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

八、操作策略

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

互动教学模式篇(11)

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互动式教学。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营造一种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具有明显的互动效应。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和促进。

1.互动式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个体。这种教学互动不仅指向学生个体成长,更强调通过教学活动使师生双方都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合作,强调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的角色。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2.互动式教学是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只有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才会有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应对学生存在偏见或歧视,以致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

3.互动式教学是师生创造、生成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目标不是单纯指向学生知识的被动获取,而是指向师生双方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其功能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输,更有知识的建构、生成与创造,因而是创造与生成的教学。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要求英语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及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师面前的难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针对目前英语教学而开出的一剂“良方”,它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1.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教育理论学家布鲁姆(B.S.Bloom)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更多学到的语言材料。”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情境,展开互动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潜能。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为基础的。英语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命令者。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生理、智能、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反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形式,及时调节教学内容、目标和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并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软件等,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良性运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与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应用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对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纸、笔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观能动性,鼓励和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语言实验中心和外语自主学习网络系统,完成所安排的学时和任务,并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由选择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听敢说,真正改观学生普遍存在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尴尬现状。

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身体力行,切实提高听说能力,把教学过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互动式教学遵循了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符合国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语言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交际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心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互动式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互动一种形式,更有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不同的互动形式。这些不拘一格的互动形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自由组合,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美国教育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次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合作精神是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合作精神是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该模式不仅为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创造了机会,有助于其合群性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还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其社交技能亦会得到显著提高。

4.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创设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学习的氛围对学习兴趣的养成、动力的形成、学习效果的产生等有较大的影响。互动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自主、自觉、自由地与教师及其同学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环境是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交流,而且使得情感等非认知交流进一步增多,久而久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自然形成,教学的效果必然也相应的提高。

5.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要有助于每个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提倡的学校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基本目标。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是衡量一种教学模式优劣的唯一标尺。师生互动式教学是否适应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其是否有生存空间及推广价值的唯一标尺。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广大英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要具备复合型能力,不仅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具有心理咨询指导等能力,随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及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2.创设互动式课堂情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符号。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只有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才更有利于语言的交流。特定的情境能够触发语言动机,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英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际情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进行英语学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课文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实际活动情境,形成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加语言的真实性,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慢慢习得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互动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英语教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与提高升华能力的同时,量体裁衣地选用适当的互动模式以确保教学互动流程的顺畅,激发学生的思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品位。如在课堂上开展课前演讲、每日新闻、话题讨论、小组讨论、你问我答、角色扮演等活动。当然,要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需要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这样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之上。学生准备得越充分,互动现场就会越热烈,其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互动效果也越好,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开展课堂之外的广泛性互动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英语教师可将互动延伸至课堂之外,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更好地互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广大英语教师要积极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除了课堂实际情景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设备、课外读物,合理地构建英语环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组织,通过英语报刊、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机会。这些丰富多彩的师生间在课外的互动,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活泼的英语学习的气氛,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内外结合,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育活动的内涵,并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些课外的交往更为自由、轻松,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相互间心灵上的碰撞,使彼此在精神上更好地接纳与融合。

4.利用便捷的网络互动

邓小平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选择、管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网络互动信息容量大,方便、快捷,是传统互动形式的很好补充。同时,网络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最大限度地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如通过在线辅导、师生博客圈、QQ群等形式,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很好的网络互动,并随时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及心理动态,及时对英语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调整。另外,教师可利用E-mail进行作业收发,信息回复等,还可利用网络来信息、展示作业等。如笔者将学生的写作、翻译练习批改后发至网上,学生上网就可轻松获悉自己及同学的相关习作情况,通过相互对比,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写作及翻译水平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

四、结语

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交际为目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英语交际本领,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