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生儿护理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1 08:58:02

新生儿护理培训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1)

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选择PICC置管,保证了新生儿长期治疗时给药和营养支持的需要。为了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置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我科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培训,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士24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0±1.4)岁,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并有执业资格证,参加工作时间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为一批,共分2批进行培训。

1.2方法

1.2.1理论学习 培训时间为每周2、4下午各2h,3个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以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循证护理的诞生与发展,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循证护理中的实证和临床应用,自拟循证护理计划。掌握Cochrane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临床试验(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带教老师讲授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血管部位选择,进针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时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强化预防院内感染理论教学。

1.2.2操作训练 由带教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培训对象实际操作,现场讨论,评审实证依据,制定实证的操作方法:将寻找的实证集中讨论,实证一:血管选择由于新生儿特殊生理条件,不需特别制动,让其自由活动,可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对新生儿宜选用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依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实证二:进针角度,以60°角度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的特点,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回血时间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静脉损伤程度轻的特点。培训时强调对进针角度灵活掌握。实证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同时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置管成功率较高。

1.2.3循证护理相关证据的收集

1.2.3.1导管堵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纤维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患儿因素包括影响循环和/或凝血功能的病变,频繁使用CCAD采集血标本可引起医源性失血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潜在因素。

1.2.3.2对静脉置管的记录应清楚准确,反应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及用药情况。置管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时间,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现回血,抽血量及输液量)和所使用的静脉输液,药物或冲洗液。对静脉置管的处理不当可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延长住院日数的严重后果。

1.3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即培训前,培训结束后两时点进行。①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由护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监考,考核内容:完成时间,完成质量,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操作考核成绩。②理论考核:在两时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内容包括:循证护理的理论根据,循证护理关于静脉置管的证据收集,临床护理文书的制定,新生儿静脉置管护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 研究对象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操作考核成绩为(89.76±4.75)分,培训后为(93.38±3.53)分,两相比较t=4.98,P

2.2研究对象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培训效果评价,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需要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通道,与院内感染率相关。通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儿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每一操作步骤提供理论依据,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肢体循环障碍是留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置管后静脉变窄及道管周围血栓形成,引起静脉管腔狭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沈诺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体压力变小,软管内回血处理不及时,导致软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数[3]。研究表明:在内径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内,直径小的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轻[4]。在护理操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院内感染。近20年的文献显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个月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重症监护,侵袭性操作等为发生院内感染的一般危险因素。新生儿所处的特殊环境,温箱光源,温度适宜,无菌条件好,操作前认真评估患儿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全身情况,在穿刺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评估患儿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自主生理反应能力,应加强巡视,及时处置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置管的培训,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体综合能力,降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李桂芹.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74-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47.

[3]沈诺,陈莉.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2-73.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1-12]。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0.

[2]文贵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93.

[3]林卫.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临床中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0):1581-1582.

[4]赵颐柳,李丹妮.新生儿喂养和护理[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1

[5]费秀珍,王立新.新生儿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

[6]刘青,周泉.产后保健和新生儿护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7.

[7]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1.

[8]王延荣,耿文真,等.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

[9]刘金根.出院指导对新生儿护理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56.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3)

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这些均可能对新生儿的成长产生影响。临床研究指出[1],孕晚期加强初产妇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纠正错误的认知,提高孕产妇的自我管理及对新生儿的自我护理能力[2]。本组研究中,通过给予初产妇加强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8±8.9)岁;产妇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5例,大专67例,中专及高中47例,初中及以下16例。其中农民5例,工人81例,个体工商业人员57例,干部技术人员32例。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28例,2000~3000元64例,3000~5000元72例,5000元以上11例。

1.2方法

对全部孕妇在孕第35周及36周的周末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相关培训,培训参与人员包括产妇、新生儿父亲、新生儿家庭照护者等,每次培训1~2h,培训形式采用集中讲座、小组讨论、示范演练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培训人员由富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在培训中,注意观察孕妇的理解能力,结合其教育水平等情况,给予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注意给予示范操作及图片讲解,加深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小组讨论及演练提高产妇的应用能力;每次培训后给予相关问题解答,设立形式多样的咨询方式,如官方QQ群、微信群、微信平台、咨询室、咨询热线等,加强对产妇疑问的解答,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针对产妇的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培训结束后向参加培训者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光盘等,指导产妇进行自我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

1.3判定标准

[3]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在产妇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基础护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分析,母乳喂养的方法,疫苗接种方法等,每项内容20分,满分100分,对比观察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4]

应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71.4%,培训后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175份,有效问卷167例,有效率为95.4%。通过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分析,本组在进行为期2周,共计4时的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后,产妇相关知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婴儿时期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时期[5],婴儿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婴儿的健康成长,多取决于婴儿母亲及其对婴儿的喂养、护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6-7]。初产妇由于生育及新生儿相关知识,这对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极为不利。在一组调查中指出[8-9],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的缺乏包括以下几点:

(1)多数产妇不清楚新生儿特殊生理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变化;

(2)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多来自父母或网络等途径,没有科学而系统的学习;

(3)产妇对母乳喂养方法仅限于理论知识,甚至有的产妇不认可母乳喂养;而调查指出[10],多数产妇对新生儿出生的护理知识都存在较大的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尤其是近几年育龄女性中,独生女占据绝大多数,其缺乏新生儿家庭护理氛围,自理能力差,对健康教育的渴求更强烈。本研究中,对175例初产妇于孕中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概况、新生儿基础护理及保健、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对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操练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经培训后,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护理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于理论上,更提高了产妇的自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认知分析能力。总之,通过给予初产妇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相关认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这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思琦.初产妇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临床实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2):150.

[2]辛燕.开展家长育婴指导对提高新生儿早期教育普及率的作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416-417.

[3]李云波,杨彦香.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分析与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60-1861.

[4]吴雨桐.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74-2375.

[5]王转琴.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28):60-61.

[6]黄秀永,陆柳雪,陆青梅,等.健康教育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影响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58-259.

[7]招凤彩.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对新生儿智力发育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7-98.

[8]陆柳雪,陆小妮,陈立新,等.3S理念健康教育模式对桂西地区农村初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24-1826.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4)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它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改善医护质量,控制医疗费用。自2013年1月开始,我院儿科结合本科特点,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科新护士临床护理培训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进入儿科的新护士13人作为实施临床路径培训对照组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大专11人,本科2人;2014年1月进入儿科的新护士11人作为实施路径培训干预组,均为女性,年龄19~25岁,大专10人,本科1人。两组新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由资深护士进行带教与指导。

1.2方法

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教学专干、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和培训组成员共6人组成。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及入科介绍,两组新护士在进岗前均由护理部统一进行岗前培训,为期两周。对照组的新护士由各班的老师进行带教,学习内容按照我院原新护士培训计划完成。干预组实施临床路径培训:(1)护理部教学专干和病区护士长组织培训小组成员,根据培训计划及新护士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结合儿科的专科特点,制定出每阶段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2)新护士入科当天,发放路径表,新护士明确每周目标。根据路径表进行实施,病区总带教定期与老师及新护士沟通,了解培训情况,并定期召开培训小组及新护士会议,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每月底对新护士的业务培训进行考核。

1.3评价方法

(1)专业考核:专业素质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疾病观察能力、应急反应及处理能力、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等。综合能力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培训标准进行考核。理论、操作及综合考核每月1次,共3次,总分为百分制,取3次考核的平均值进行比较;(2)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培训结束后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共含20项,分别就带教的师德师风、带教技能水平、带教知识水平、教学管理能力、带教信心共5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共5个等级。调查项目齐全、无空项的为有效调查表。两组新护士共发放调查表24份,回收24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数据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专业素质比较

干预组新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的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3.1临床路径培训详情

临床路径培训将培训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各1个月的时间,每月按周进行目标培训。初期,新护士主要熟悉病区环境、设施设备、病房运作、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护理专业技术;熟悉优质护理相关理论及整体护理的流程;掌握医嘱护嘱执行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掌握儿科常用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中期,新护士主要掌握儿科门诊各项工作处理情况,儿科沟通技巧;掌握小儿常见疾病、传染病、急症的处理规范。后期,新护士熟悉危重患儿的抢救配合及监护要点,熟悉小儿急救器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独立完成各班次工作,对于常见的病例能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参加科室举行的业务查房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完成个案查房和业务小讲课各一次,提高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各阶段病区带教小讲座1次,根据计划完成考核,加强本阶段的薄弱环节。

3.2临床路径培训规范了新护士培训管理体系

设立清晰的临床路径,将培训内容分阶段,可视化,明确化,既规范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行为,又使新护士对培训内容、计划及目标更加明确,减少了新护士的盲目性和无所适从性。同时在临床路径表中,有计划地将儿科专科知识及护理技能以互动形式传授给新护士,提高了新护士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3.3应用临床路径提升了临床培训效果

在临床路径表的指引下,带教老师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并及时发现新护士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和重点强化。同时,激发老师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再次学习,更好地掌握专科知识,也更好地发挥临床培训带教的教学信心。病区总带教通过检查能够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之处,对存在问题及时向护理部教学专干和病区护士长反馈,组织培训小组成员进行原因分析、调整,加强带教,从而提升了培训效果。

3.4应用临床路径提升了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

满意度已成为评价护理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及改进护理培训工作的标准。干预组的新护士对带教的师德师风、带教技能、知识水平及管理水平、带教信心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临床路径能帮助规范和统一新护士培训,全面提高临床培训的质量,是一种适合培养优秀护理人才值得推广的培训方式。

作者:梁美燕 单位: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5)

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优于培训前。

讨论

研究显示[2],临床上需要接受复苏手段才能建立有效呼吸的仅占出生新生儿总数的l%左右,也就是说临床上窒息病例不常遇到,那么平时必须以模拟装置来进行实践培训[8],才能在新生儿窒息发生之际,有条不紊、操作熟练地确保复苏的成功。另有研究表明[6],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保持率较差;在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大多数医护人员在接受培训6个月后会逐渐遗忘所学内容,因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重新培训和考核,才能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窒息复苏培训、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9]。2009年以前产儿科是以老带新,以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助产人员大多仅集中参加专题讲座和短时间的临床带教,且未进行统一考核,无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在需要复苏时大多凭临床经验来进行。任定玉[10]报道,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可促进继续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2010年以后产儿科应用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和考核,使培训有了连续性和整体性,形成良性循环,弥补了传统培训中的许多不足。PDCA循环4个阶段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在循环和反馈中得到改进和提高。通过每次循环,发现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制订下一个循环的计划,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急救流程。结果显示,培训后产科医护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6)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 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

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7)

本研究主要探讨医院如何给医护人员培训关于手卫生的知识以及医护人员如何去执行手卫生措施。数据采集采用调卷问查的方式进行。我们选择新生儿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她们接触的患儿大多为病情较重的新生儿,包括很多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由于他们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侵入性操作多等因素,使新生儿科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做好手卫生执行情况在新生儿科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设计 采用自填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新生儿护士对手卫生执行情况。参与调查的目标人群是固定在新生儿工作的护士,轮转的年轻护士,以及实习进修护士。

1.2一般资料 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为来自江苏省扬州市16所医院的162名新生儿护士。通过各医院的护理部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8份。

1.3方法 本问卷中调查手卫生中的3项规定的执行情况,分别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调查问卷包括8个问题,分别是:年龄(自填);教育背景(2个选项:中学专科,大学专科及本科);新生儿工作经验(自填);是否接受过手卫生培训(2个选项:是,否);是否在意新生儿交叉感染(2个选项:是,否);手卫生中中“洗手”规定的执行情况(4个选项:总是执行,大部分时间执行,偶尔执行和从不执行);手卫生中“卫生手消毒”规定的执行情况(4个选项:总是执行,大部分时间执行,偶尔执行和从不执行);手卫生中“外科手消毒”规定的执行情况(4个选项:总是执行,大部分时间执行,偶尔执行和从不执行)。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均数和标准差来描述连续型变量(年龄、新生儿工作经验),使用频率或百分比来描述离散型变量(教育背景、是否接受过标准预防措施的培训、是否在意新生儿交叉感染、标准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8个调查项可归纳为3类变量。第1类,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教育背景、新生儿工作经验。第2类,解释变量:包括是否接受过标准预防措施的培训、是否在意新生儿交叉感染。第3类,响应变量:是否执行过标准预防措施中的某项规定。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响应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解释变量之间做组间比较,计算出P值。

2 结果

受调查的新生儿护士对手卫生措施的3项规定中的每一项的执行情况统计。其中有75%(118/158)的新生儿护士有执行洗手规定的经历,12%(19/158)的人总是执行洗手的规定。43%(68/158)的护士执行过外科手消毒的规定,只有2%(3/158)的人总是执行。70%(110/158)的新生儿护士执行过卫生手消毒的规定,但只有10%(15/158)的人总是执行这项规定。

表1所示的是T检验组间比较结果。158名新生儿护士平均年龄30.4岁,大约4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新生儿工作经验7.1年。82%以上的新生儿护士接受过手消毒措施的培训。81%的新生儿护士在意新生儿交叉感染。从P值来看,不同年龄组、不同教育背景组以及不同新生儿工作经验组的组间比较结果得出的P>0.05,按α=0.05的水准,接受H0,即认为执行手卫生措施中的某一项规定与年龄、教育背景以及新生儿工作经验不相关。而培训过和没培训过标准预防措施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P

3 讨论

从本调查研究结果来看,我国许多新生儿护士的行为习惯都不符合安全要求,手卫生措施的执行比例远远低于其它国家。Cutter和Jordan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82%的新生儿护士一直执行洗手的规定[1]。另一项研究中,Tarantola等人调查了法国20家医院的260名新生儿护士,95%的受调查者都执行洗手的规定[2]。

在我国,新生儿护士对手卫生措施的执行情况比较低,我们考虑有2种可能的原因:①有限的培训时间和非正规的培训方式;②很少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首先,教育被认为是促进新生儿护士执行手卫生措施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因为培训的内容涉及关于整个医院所有病区的感染预防,对于新生儿科护士的手卫生措施的内容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各医院应细分交叉感染预防培训的内容,增加对新生儿科护士关于手卫生措施的培训,并改变培训方式,使手卫生措施的培训课程从讲台走向病房。其次,Osborn等人的研究中指出,让基层医护人员参与到手卫生措施的制定中,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手卫生措施的熟悉程度,促进他们对手卫生措施的执行[3]。虽然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有针对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的书面规定,但这些措施和规定是卫生管理部门等非临床机构联合高校等学术研究机构制定的,其中的一部分还参考和借鉴了国外医院的标准。只有让更多的基层医护人员参与其中,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定才能更好地被执行。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我国新生儿护士对手卫生措施中的3项规定的执行情况,结果表明,在新生儿护士的日常工作中,这3项规定并未得以很好的执行。手卫生措施的执行情况与新生儿护士是否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密切相关。加强手卫生措施的培训已成为当前提高新生儿护士执行手卫生措施中的规定、降低新生儿交叉感染风险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8)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儿科护理人员就是培养儿科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高等护理人员的学校来讲,不仅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做好护理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训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儿科护理课程不能保证每次实训课都有条件去医院见习,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操作,于是实训课就成为了儿科护理学实训教学的重点。

1 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1.1 基础建设

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对操作技能训练质量有重要影响。我校护理实训室现有公用一体化教室四间,儿护实训室两间。在一体化教室内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训室尽可能模拟临床儿科病房,环境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方便、温馨舒适的原则,床单窗帘都带有卡通图案,墙上也有精美的挂图和操作流程,尽可能营造仿真的临床环境。仪器设备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实训教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仪器设备和模型完全可满足课堂教学。

1.2 师资建设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经常性培训,在教学任务不多的时候,将教师送到临床科室轮转,并定期对教师的技术操作进行考核。备课,讨论国内外最新动态,不断扩展知识层面、更新观念,结合授课内容及时传递新知识和新观念,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护理动态。

真正做到护理教育与护理临床岗位相结合,实现实训、教学一体化。

1.3 物品管理

实训室物品在管理上做到定数量、定品种、定位置、专人负责,做到课前、课后检查,确保物品数量齐全。

2 实训教学方式

2.1 调整实训内容

随着科学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领域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每年制定教学计划时,我校儿科专家会带领所有儿科教师对临床护理操作新知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儿科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临床特点,我们对儿护实训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主有次。

2.2 规范学生仪表行为

在实训教学中,老师要以身作则,仪表符合护士着装要求,为护生作榜样。学生在模拟病房进行技能训练时,着装要整齐,练习过程中“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面对“患儿”时“不抱肩、不跷腿、不插兜、不嬉笑” 让学生意识到护士着装整洁、朴素大方的重要性。

2.3 营造真实操作氛围

角色扮演及模拟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医院及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1]。临床儿科护理过程当中,护士的言行举止都显得尤为重要。护士通过仪表形象、言行举止向患者传递情感信息,比如微笑、点头、问候、询问、倾听、抚触等等,使护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2]。我们在开展实训项目时都加入了护理语言和肢体语言,鼓励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病人和病情自己揣摩、组织出更体贴、更适用的关怀性用语,使各项护理操作均能在关心和感受病人的需要和尊重病人的基础上完成[3],充分体现爱心、关怀,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摆到与掌握护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使人文关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成为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整体。

2.4 改进儿科护理实训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操作。创新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后便指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实验教学中注重护理思想的培养,强调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从学生的态度、能力、素质入手,探索技能学习规律、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手段等[4]。首先,教师课前做好集体备课,学内容。其次,课前要求同学预习,并掌握所需用物。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护理实验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5],学生进入实训室前先到一体化教室观看相关多媒体短片,后进入实训室,学生准备用物,教师示教后分组练习互相打分,每组分数最低的同学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操作,提高同学积极性并增加同学记忆。最后,每名同学需要上交本节课自我评价。

2.5 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提高实践积极性

应将职业教育贯穿于实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训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护理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主题,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让学生从心里自觉树立敬业、竞争的意识,从而促使其用心去学习知识,在实训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护理工作的意义和快乐,从而提高实训的积极性。

2.6 实训考核

改进护理技能考核方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考核过程不应只依据操作流程,还应注重考核过程中综合能力的体现。期末考试以抽签的形式进行,每人抽考。考试内容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对患儿及患儿家长心理状态和环境的评估、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对患儿的关爱与保护等,近两年来,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多为优良。

3 效果评价

我校2012、2013级护理专业运用了此种教学方式,学生人数700名。2013级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目前儿科护理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训成绩、学习兴趣、操作技能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及对授课满意程度等8个问题。答案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8份,收回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有效率为100%。

培养综合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实训的宗旨。在新的形式下,教师要以基于能力教育为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6]。当然,我们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恰当、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饱满的工作激情去努力耕耘,培养出具备适应现代临床需求的、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学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9.

[2]黄弋冰,许乐,雏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70.

[3]田静海.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教育适应医院护理服务需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36.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9)

1 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 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 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 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 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 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10)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农民技能就业培训,全面提高我镇农民的技能和整体素质。本年度技能培训,需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使参训人员增强纪律观念和公民道德意识,掌握一技之长,树立艰苦创业和爱岗敬业意识,通过就业转移,使家庭增收,摆脱贫困,脱贫致富。

三、培训实施

(一)宣传发动

通过传单、广告、宣传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训政策,并通过镇政府、村委会等相关单位协调组织学员。

(二)培训对象及时间

全镇18到50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时间初步定为:8月17日—8月20日(周一至周四)

(三)培训要求

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重点为学员们培训包括新生儿保健与护理,产褥期护理、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日常观察与护理、孕期保健与营养、产后恢复及月嫂服务实用技巧等专业知识。

(四)培训方式

本次培训采取镇政府大会议室面授教学,特邀经验丰富的蔡老师担任母婴护理培训师。受疫情影响,课程时间限制为4天,结业后学员们将统一参加职业鉴定考试,合格后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证书。

(五)培训课时分配表

序 号(天)

模 块

1

开班仪式 孕期保健 产褥期护理 新生儿观察与护理

2

母乳喂养技巧 奶粉喂养技巧 新生儿保健与护理 婴幼儿生长监测

3

新生儿抚触按摩教学 被动操教学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

4

新生儿护理培训篇(11)

2注重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

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在操作过程中,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对患儿有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护士应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专业技术操作时架起患儿及家长与护理人员的桥梁,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重要的护患沟通方式。为提高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我们将儿科护士的特殊素质要求教育作为实验课前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确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必须对儿童的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尊重儿童,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在婴儿模型上操作时表现出高度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良好品质。

3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时俱进,改进实训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训课的质量。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理论教育与实训教学同等重要,两手要抓,两手要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易发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纠正。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的掌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丰富实践内容,更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往实训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单纯的看老师操作,而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空有一腔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所谓的实训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她们的创新思维。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训课时教师讲清每项操作要领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回示,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应用不同的实训课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可获得较高的教学满意度,同事极大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实训课的强化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真正发挥了实训课的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