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的教育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43

高中的教育方式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1)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爱的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不断前进。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往往成为学生行动的动机。相反,教师厌恶和责难学生,就会使他们感到这是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因而容易产生自暴自弃、不思上进的心理,甚至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而拒绝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如幼苗一样,只有在温暖的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空洞冷漠的说教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重要,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朋友式的聊天;可以认真批阅周记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反馈和关怀……像这样在老师的关心爱护下,学生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激起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使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宽严有度,晓之以理

情感教育要求以情感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班主任要掌握好分寸,不可乱用感情,尤其不能不分是非不讲原则,既要真诚亲切的对待学生,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班主任可以从感情入手,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提出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规范行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如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班级公约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过程,这种严格要求的提出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进步,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只能疏导,绝不能压服。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更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批评方法,如:以褒代贬、先褒后贬、委婉提示、正面谈心、暗示等。

教师教育过程中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如我班有一位男生,父亲过世早,母亲整年在外地,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他受家庭影响很大,情绪低落,脾气倔强且有些暴躁,曾经因为谈恋爱而负气离家出走。但通过观察及和其家长沟通后我知道:他本性善良有爱心,由于心灵受到创伤内心比较苦闷,但他的运动天赋很好也喜欢打篮球。于是我让他做了体育委员,并多次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他沟通,表扬他运动会获得一百米第一名为班级争光,并和他聊体育比赛、聊他的家人聊他的未来,使他逐渐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他也逐渐信任我。最终那位男生敞开心扉诉说心事,情绪稳定了不少,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总之,我认为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纵容,宽严有度,动之以情的教育能更好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榜样示范,情感陶冶

班主任可以借用榜样示范创设各种情境,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情感得到陶冶。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较好地利用学校和班里组织的一切活动为每位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如班会课上介绍伟人的典范、名人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配合教学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朗诵比赛、文艺表演等各项活动……

榜样的力量容易激起学生的敬慕之情,给予学生正确方向和前进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上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陶冶性情和丰富学生情感。

四、情感激励,激发潜力

班主任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产生学习上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情感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开学之初,针对班上大部分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况,我鼓励每一位学生在自己课桌前贴一张纸,在纸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格言,以此规范自我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课堂内外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肯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说一句“很好”、“你很棒”、“谢谢”等,或是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这样的肯定对于学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班主任务必要上好班会课,每节班会课要有明确的主题。一堂成功的班会课能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增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当然激励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宽容激励、关系激励、榜样激励等。班主任要学会把激励教育作为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并且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灵活运用。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体会到,恰如其分的激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这种教育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自强不息,永远进取。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式及评价

自2000年教育部为中职生升学解禁以来,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希望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国内观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对口招生”、“分段贯通”和“五年一贯制教育”三种常态模式。它覆盖并包含着招生、办学和运行等多个环节。

(一)对口招生模式[1]

1.模式特征

该模式是指完成3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2.模式评价

“对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生源素质结构差异又十分明显,要开展实质性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衔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

(二)分段贯通模式

1.模式特征

“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选拨比例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2.模式评价

“分段贯通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中职阶段能较好地将学生对专业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高职阶段拓宽专业面,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分段贯通式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利于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打开通道,以适应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推迟就业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不规范,教材版本混乱,知识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状况;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深入钻研专业理论和技能,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当然,分段贯通模式需要以系统、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托,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保障,不仅要保证升入高职的学生质量,还要考虑分流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还需要中高职院校紧密合作,统筹安排,从大局长远着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投入比。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1.模式特征

“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5年学习期间,通常前3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2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2.模式评价

“五年一贯制模式”在教学和课程衔接方面操作性较强,同时因为5年贯通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对学生与家长也颇具吸引力。但也正是因为5年贯通,由一个学校承担了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任务,不论是高等院校下伸举办还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举办,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实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形成了重复建设,没有发挥出教育资源应有的效益。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中职办高职,其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目标的把握,如何发高职毕业证以及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文环境等软环境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解决。这些都限制了“五年一贯制模式”的发展[2]。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激增,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的招生渠道和方式及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程度,制约了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思想观念[3],从上到下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而且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院校文凭证书缺乏“含金量”。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城市中职学校陷入招生困境,来自北京考试院的数字显示,2011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为8.5万人,比去年减少3千多人。而中职校招生规模只有3.1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所学校只能招收到200多人,这样的形势令部分中职校陷入了无生可招的困境;另外,“2011年北京市3万余名本科落榜生中有近三成考生宁可落榜也不读高职院校。从这两个资料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存在“接受和信任”危机、“吸引力”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是由“崇尚精英教育”、“鄙视职业教育”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贵贱”价值观、预存立场所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导致。

(二)区域教育经济发展程度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方区域差异性使得各个城市招生对象的基本知识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一些发展地区的高职院校受经济发展水平、校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招生名额大幅缩水,而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每年都招得盆满钵满。有最新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85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仅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来自发达地区或城市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却占据绝大部分。这种区域差异也是制约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陈旧招生标准模式的影响

目前,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标准的模式呈现多样性,有中职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模式,实行五年制中期择优分流升学模式,中职补习高职衔接模式,专业自学衔接模式等。这些招生模式制度的出台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就拿对口招生模式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人才。但是,这些升学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纸笔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因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基础上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学生对具体职业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是不能通过笔试考核方式完全表达出来的。这种陈旧的招生标准模式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4]。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完善

为了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达到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创造条件,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

(一)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基础

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首先,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监督执行。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政策,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佳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完整的职教法规体系,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导向。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三)摈弃陈旧的招生模式,加大招生力度,辐射全国跨省市网罗吸收中高职学生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切实将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基点,切实扭转攀附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意图,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中高职“对接”的招生考试制度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多渠道、多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探索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确定一些试点单位。在2~3年内有步骤地开展直接升学、保送升学、考试衔接、补习衔接、课程衔接等各种衔接模式的实验,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使广大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职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其次,无论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不应该只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应该拓宽学生来源,“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宽甚至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允许工学交替和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招收成年学员,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三,实行辐射全国,跨省市无阻碍式地吸收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各省市中高等院校应协力合作,建立职校联盟,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重点扶持西部等贫困地区,落实资助和免学费的政策,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的负担。也就是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逐渐扩大中高职免学费的范围,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率先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成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岗位等级考核机构,负责等级考核,颁发相应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改革企业与行业的用人、用工制度,依法制定各级各类职业岗位标准,真正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择优录用”制度[5]。其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同时可以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还要建立重能力、重贡献的用人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

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突破招生瓶颈,壮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朝着正规、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中国职业成人教育,2003,(7).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3)

作者简介:李厥瑾(1974-),男,山东章丘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黄宽(1977-),女,辽宁鞍山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山东 济南 2502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53-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的建设者。然而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很多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还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层面上,对考核方式的探索不够深入。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呈现出来。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考核方式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的考试弊端,改革考试模式,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考核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录用优秀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2.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任课教师除了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今后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3.考核是对人才培养改革的促进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虽然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其模式还是不能适应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而通过课程考核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并结合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仍然采用以笔试为主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组织,成绩易于量化,但更侧重于知识型内容的考查,对实践应用能力及应用性技能考核力度不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过分追求题目的正确答案和解题技巧,缺乏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热情,也阻碍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成功经验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国内普遍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教学过程包括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过程和职业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两个过程的时间比例为7:3。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校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企业的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2.英国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英国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多不同,所以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照搬照抄它们的方法,而要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多维立体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集素质、能力、知识于一体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1.高职培养目标是制订考核方案的基础

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要适应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突破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束缚,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2.多维立体的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制订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五大类:理论型课程、知识技能型课程、纯技能型课程、能力证书型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可能适应不同性质的课程的需要,因此采用多维立体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技能型考核的比重。另外,笔试考核的部分考核标准由标准答案向综合评价转变,减少客观题比例,让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具体题目的选择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鼓励企业参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实训课程、顶岗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课程的考核。企业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评价。

五、多维立体考核的具体措施

1.理论型课程考核模式

对于纯理论型的课程,在考核中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只考查那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不去深究理论的推导计算过程,适当弱化对于解题技巧的考核,并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的考查比例。如让学生谈谈对课程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现实意义,或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什么提高。另外,考核成绩中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及作业表现。为了防止作业中的抄袭现象,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给每组同学布置不同的题目,并在习题课上由每组同学讲解做题步骤,供其他同学讨论,在讲解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成绩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教学操作通过给学生传递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程的综合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课程综合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20%课堂表现+20%作业成绩

2.知识技能型考核模式

对于知识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考核各占50%。其中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同上述理论型课程;对实践技能部分(即课程中包括的实验、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不能只注重实验、课程设计报告的完成,必须结合整个实验过程综合考虑。这部分成绩应由课前预习、操作过程、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内容组成,其中操作过程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各实践项目完成的速度以及创新能力都是考核的重要因素,因为操作速度往往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而创新能力则体现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课程实验成绩=课前预习20%+操作过程50%+实验报告30%

由于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除了考查每个人的实践技能,还要考查成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设计成绩=操作过程40%+课程设计报告10%+团队合作能力20%+设计成果30%

3.纯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模式

纯技能型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这种课程的考核采用课堂作业成绩代替期末考试,即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学生要在下课前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给出成绩,而期末成绩是根据课业成绩和课堂表现得到。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操作能力的考核,强调平时的学习态度,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

4.基于能力证书的考核方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很多职业从业的基本要求。为了使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从业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如电气专业的电工实训课程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书而开设的。对于这些课程,取消考试,引入“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考取资格证书,相关课程成绩即为合格的制度,从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社会对劳动力的从业资格要求,又避免了对学生的重复考核。

5.顶岗实习的考核模式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是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实际情况采用的一种旨在增加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的最后1~2个学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组织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学生在实习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品质,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

六、结论

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考核方式,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高职学生能尽快成长为符合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规范的合格人才,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

2008,(6):50-52.

[2]严丽丽,陈鹤年,季文天.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考核方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8(16):7-9.

[3]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高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163-164.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0-62.

[5]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0-43.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4)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是推动“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切实加强对中国梦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学习宣传,坚持用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引导各界群众把个人梦融入民族梦,以“我的梦”托起中国梦。

如何做好中国梦的宣传,刘云山同志要求说: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那么高等学校以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开展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在“中国梦”的精神航标的引领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使命和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分夺秒,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各项能力呢?

一、重铸大学精神,共同缔造中国梦

大学,曾经是多么神圣的字眼,人民不吝于用“思想的圣殿”、象牙塔等等美妙的词汇来称赞他。这里应该是学习的圣地,是思想的天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欲横流的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精神在慢慢地消失和变味。很多高等学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校舍、科研的建设,而忽略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传统的重知识、重文化、讲刻苦、讲纪律的清风正气正逐渐被拜金主义、投机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所侵袭。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大学生更多注重现实利益,而放弃了对知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二、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切实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一方面除了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开设政治、法制、纪律、思想、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将党中央和国家的相关精神向学生进行宣传和教授。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认知的层面能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了解中国梦。

三、以第二课堂为实践平台,从各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一)采取“点面结合”的工作模式和“层层深入”的调查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点”是指由学校挑选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组成社会实践服务队,利用假期,到各个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这种形式集中性和针对性强,效果比较显著。“面”是指学校积极做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学校应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缔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展现才华、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舞台,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切实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关注什么。努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入学教育、“双学”学习、团校学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员教育、党性培养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国梦”的意义与价值,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所寄予的深切厚望。

(四)做好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在大学生重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做好“中国梦”的宣传,并做好中国梦的讨论学习。培养一批具有较硬的思想政治修养的学生干部和党员,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到“中国梦”学习和讨论中来。

(五)利用学生社团,做好“中国梦”的实践教育。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创造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种类众多,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艺体育、综合兴趣等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地都积极参与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努力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才能、陶冶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学生社团尤其是学生理论社团,始终坚持深入研究并在广大同学中积极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广大同学将学习先进理论与自身成长实践相结合,成为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学会成立,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社团的理论优势和集体资源,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理论学习。

因此,高校应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好社团的活动,利用社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全面准备。

大学生是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深切内涵,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以第二课堂为实践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所要求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大学生为目标,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发学习、刻苦钻研,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教育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新华网.2013年4月8日.

[2]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16号文件.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5)

备课时挖掘课文蕴涵的德育元素。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但它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往往上下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册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

介绍背景材料时联系德育元素。高中课本有不少杰出人物的著作,在介绍这类课文的背景材料时,可以联系他们的高贵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介绍青少年时代的思想经历,介绍其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小立大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教读《荷塘月色》时,介绍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民族气节,自尊自信,发愤图强。

利用相关知识点延伸到德育元素。例如在讲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延伸到鲁迅同瞿秋白的挚交,鲁迅送瞿秋白的著名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教导学生珍惜友谊,善于与人相处,培养与人为善、宽容待人的情怀。在学习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我与地坛》时,指导学生联系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张海迪等杰出人物的事迹,鼓舞青少年直面逆境,勇敢顽强,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捕捉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辩论碰撞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况,如果能抓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德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有时还可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找到真理,而非老师空洞的说教。教授苏轼的千古名篇《石钟山记》时,学生围绕几个问题讨论:作者在石钟山遇到的第一件事是小童扣石,作者看到这件事为什么笑?作者夜泊绝壁时,景色可怕,可在考察中作者为什么还会“笑”? 在辩论中让学生感知“一切应从事实出发,不迷信,不轻信,在学习上应该有大胆质疑的态度;要追求真理,应该不畏艰险,甘愿冒险”。

在课后作业批阅中延伸。在作业批改中适时点拨、指导,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批改作业,特别是学生平时的随笔,完全可以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用心灵唤起心灵,评语坚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原则。教师可以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为学习进步的动力。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如课前几分钟讲诗歌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读书讲座、书画展览、办手抄报、征集对联、写作比赛、即兴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等,尽量选择现实性、针对性强的话题。

二、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引导

首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比如让学生发掘身边的“小人物”及其身上的闪光点。如办公室里的教务员、实验室里的实验员、校门口书报亭的老板、街道拐角处的补鞋匠、路边修自行车的师傅等等。他们都是学生容易接触到,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普通的“小人物”的人生也有闪光点,有倔强的生命力,有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道德品质。

其次,教育学生用心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为生活艰辛而不辍劳作,为环境破坏而忧心忡忡,为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为英雄壮举而呐喊助威。

第三,在写作指导中引入辩论机制,也是很好的思想锻炼机会。如在进行《逆境与成才》的写作教学时,先请学生讨论成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讨论中,有人认为逆境可以成才;有人说只有顺境可以成才,还举出不少纨绔子弟到头来成了败类的实例。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成才的关键在于立志和勤奋。这样,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就有了一定的指导性。

第四,关注时下大众热门话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性,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如“杜甫很忙”、“日本人武汉丢车”、“道德信仰危机”等,激发他们,思考探索其意义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等等。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

三、在课外阅读时适时点拨

阅读名人名著,陶冶情操。许多作家那种不平凡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活教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受到作家精神的感染,自觉地以主人公为榜样,陶冶自己的情操。如学习了《合欢树》、《我与地坛》,不妨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病隙碎笔》,作品对哲理的阐发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获得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对待自己生身父母和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启迪。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6)

引言

体育这一学科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有效增进学生的体育思维与学科素养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标准,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应用分层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不同特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新课改情况下高中体育分层教学意义

(一)提升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身体素质水平作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组别之内,应用差别教学方式来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素养与运动能力,将此作为分层教学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规划设定教学措施,最大程度全面完善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体育技能,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并且分层教学还能有效推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分层教学模式之下蕴含着一种微妙的竞争感,学生在相互学习进程中,为了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是十分频繁,从而推进体育课程更好进行。

二、分层式教学方式效果分析

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得出,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对于革新提升体育教师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手段的革新与整改,意识到学生在分层学习之中的实际情况,并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显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层教学所关系到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教师应该重视细节,完善体育教学构架,创设高效率课堂,确保高中体育教学活动高校进行。

(一)明晰教学方针

分层教学对于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标准,教师应该掌握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全面的角度来引领学生,鼓励学生,确保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发都可以在这一模式之下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针制定需要體育教师将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为载体,明晰预期目标,从而调整革新后续的教学方向,更进一步应用可行合理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养与体育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应该分层教学模式,在同一个班级之中划分编排不同的组别,鼓励引领学生在小组学习目标之下实现个性化成长。如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组与进阶组,规划设定小组学习目标以及教学措施,重视不同能力组别学生的实际能力,确保不同组别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关的教学措施引领之下提高个人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

(二)设计教学措施

体育教学措施的选择以及规划设定需要体育教师重视与其他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学习提升同行业人员的合理科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经验,重视学生在分层学习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阻碍。其中分层教学法与高中体育教学这二者之间的结合需要体育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选取已经精心细致规划教学措施为前提,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分析体育项目的困难与简单程度,从而有效整改教学思路与教学目标,选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更加完善地显现分层教学的意义。其中,对于不同层次能力学生的教学方式所关联到的内容比较繁杂,体育教师应该掌握详细的教学进程,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应用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确保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在向学生传授羽毛球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针对性教学方式,对于羽毛球经验较为充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羽毛球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相对之下,如若高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且不具备羽毛球经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练习一些打羽毛球的基础动作,让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实现体育能力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依据不同学生能力选择不同教学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稳定与持续发展进步。

(三)客观评价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7)

物理是科学教学的一门关键课程,其承担着后者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任。倘若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与技巧的传授,那么物理教学的与人功效将难以体现,从而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不同于其他科目,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重在塑造与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文素养,所以,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体现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视,同时也是对个体的尊严、命运等的关心和维护。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必然会收获较大的成效。然而,就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现状而言,许多老师都未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未将其融入到日常课堂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缺失。许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思想,尽管知识在不断增长,但是其人文素养也没有较大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都不够强烈,在应对现实问题的时候难以对其有效处理和解决。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方式

(一)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设计当中

相较于其他学科,物理教学具有更高的严谨性,而且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其为根本。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先对学生的现实状况加以了解和掌握,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实事求是、追寻真理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

(二)在物理定义与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物理定义和规律的形成历经了长久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厚的内涵。因此,在开展此类教学之时,不可仅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方面,而是应该使学生学习到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在对此类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借助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对其加以阐释和说明,使学生产生直观认识,主动进行思考。一旦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知识就会更加形象,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的分析规律,同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精髓。譬如,在开展质点概念教学期间,可以将具体的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比如小鸟在飞行的时候,身体及翅膀都处于运动状态,如果只是对其飞行速度进行研究,那么翅膀的拍打及小鸟的质量就可忽略。所以,小鸟可被看做一个“点”。某个物体是不是可以被视为质点,关键取决于问题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课程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该科目当中隐藏着许多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念与方式。譬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可以对世界进行认识与改造等哲学原理都蕴含在原子物理知识当中。此类素材有助于培育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老师应当对教材加以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将人文关怀融入物理实验当中

在物理教学当中,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文精神在实验过程中随处可见。所以,借助这一恰当时机对学生开展人文精神培育活动将会取得较佳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能够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具有一定的耐心毅力,同时产生相应的自我约束意识。学生是否掌握了物理知识,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来进行测试。除此之外,实验的操作具有严格的标准,而且原理性极强。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困阻,所以动手操作可以使其逐渐形成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同时,学生在此类活动当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和规范,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及时更正,还必须爱护公共财产。这样的实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并且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确保学生好奇心不被磨灭。相较于毫无生气的理论知识,实验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后者会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加之,实验的结果有时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常常会勾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其更乐于动手操作。譬如,在干簧管的实验当中,笔者将一块条形磁铁取出,在一个小纸盒上进行了演示,盒外的小灯泡在一瞬间亮起,学生们发出一阵惊呼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整个操作过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张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多开动脑筋,找到解决的方法,使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相应的教育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传授,而且同时还具有激活和鼓励功效。在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之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信。在实验活动当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创意性内容,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合理应用。在学生的操作成功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前者在得到表扬之后,学习的积极性会再度提升。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现实生活当中,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其自身的自然科学属性使相应的教学形成一定的规律,即对现象进行观察和猜测,而后借助实践操作对预测进行检验,最终获取具有规律性的结果。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利于激发个体的想象力。

三、结语

新课改的开展要求学生的发展必须具有全面性,因此,将人文教育融入中学物理教学当中是必然趋势。不但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也需进行相应培育。除此之外,还需在教学期间不断对成功经验进行汇总,打造出具有人文特性的学习环境。只有通过多个方式将此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当中,才可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碧云.试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8):50-52.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8)

关键词 高中体育 互动教学 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在当下社会中,全面发展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作为一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互动教学就是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模式的创新应用,通过这种教学上的创新,不但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互动教学的基本形式

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1]。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非常普遍,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某一动作,在教学中指出其动作不规范之处等等,将教与学在互动中完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互动教学使学生克服了胆怯的心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与学生的群体互动也是一种主要的互动方式,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有些体育项目及动作要领教师无法逐个进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展与学生群体进行互动,比如在百米赛中,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接力棒的方式促进体育运动本身的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二、互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者的任务角色,要将教师的主导性原则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但这种互动需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威严形象的前提下进行[2]。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保证学生足够的自由问答的时间。通常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只对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进行详细指导,这样大部分时间只停留在一个学生上,对其它学生的指导和疑问的解答就很有限甚至有时会照顾不到,在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原则,力求达到使全部学生都有机会提问并得到相应的解答,而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加强师生互动的效率,还能够间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重视教师的指导原则

互动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互动教学中也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不论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创新,始终不变的是教师作为教学者的主导地位。尤其是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寓教于乐,真正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同时,要注意把握教学的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

(三)互动原则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面,更应注意情绪上的“传递”,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外,还应留意到在教学中的情绪,因为这种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三、互动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通过新颖的方式来增加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体育专业课程,在实践中应注重创新,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等方面来完成体育教学,采取适当的方式以激励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高中女生普遍不爱运动,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将男女同学分到一起,通过男同学的带动来帮助女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不仅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动,还能够提高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身心放松,由此可见,教学环境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限制,使得体育教学环境建设方面的硬件设备无法得到较高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提升软环境来弥补其不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对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一个能够使学生平等受益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加之体育教学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教师也不需要用具体的条条框框等形式的目标来教育学生,也就使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相应的学习。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互动教学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对于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更有利于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9)

薄弱生具有非常大的学习潜力。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对待薄弱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够轻言放弃,应该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高中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唯有让学生借助大量的模仿练习与运用方能将英语学好。可是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比较被动,吃不了苦,一遇到比较难的知识点便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英语基础很薄弱,成为薄弱生。

一、注重沟通与交流,把握薄弱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英语薄弱生进入高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7年的英语了。特别是在初中这一阶段薄弱生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多次品尝到挫败的滋味,以至于对英语的学习丧失了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将薄弱生进入高中当作是一次全新的学习机会,促使薄弱生构建起英语学习的新起点。首先,教师应了解薄弱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以及对英语这一课程的态度,应该做到主动地与他们接近,从而消除薄弱生对英语教师以及英语学科的畏惧感。

我们知道,情绪、态度及学习积极性等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老师应该随时随地地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做到不急躁,心境平和,避免运用伤人自尊的语言,以保障薄弱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情绪、态度与学习积极性。薄弱生通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同学的排斥,家长的责备等。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抱着理解、信任、尊重与宽容之心来对待这些薄弱生。比如,在发现薄弱生偷偷抄袭他人作业的时候,教师先不要责备,而应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抄作业起码还说明其还是有做作业的这一想法,教师可先肯定其有想要学习的上进心,并且可借助这一时机来告诉薄弱生抄完作业并非我们写作业的终极目的,目的在于将该知识内容弄清楚、弄明白,可以让借给他抄袭的学生帮助其真正地完成好作业。等到上课时,再有意识地请他来回答课堂提问,使其享受到自己进步的喜悦。长此以往,只要他在成绩上有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帮助他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实施分层教学,促进薄弱生的知识积累和提升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分层提问。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薄弱生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些难度一般的疑问,使薄弱生尝到些许甜头,感受学习英语成功的快乐,激发薄弱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新问题的研究上以及新知识点的巩固上,可以先让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多参与,利用他们来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复习以及检查相关技能的牢固度时,应该让薄弱生多参与,促使薄弱生学习,建立起薄弱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预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第二步,分层练习。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施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可相应地为不同水平的高中生编排数量以及难度不等的习题,以满足每一个水平段学生的需要。第三步,课外分层指导。结合教学总目标以及学生学情,为不同水平层次的高中生编排数量、方式以及难度不相等的课外作业。让薄弱生重点进行巩固练习,使英语教学总目标得以慢慢实现。

三、加强小组学习,和谐互助共进步

笔者从音标着手,对本班的后进学生展开了系统性的辅导,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从新建立了信心。笔者将全班分为实力均匀的6个组,同时全面利用6个组展开教学活动。小组学习的模式为“以强带弱”。小组式的学习模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如此便要求学生间必须精诚合作,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不好意思再掉队,羞涩之感完全消除,都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主动请教,认真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极其看重集体荣誉的,为了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师所布置下来的任务,他们会取长补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用心地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这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够让学生获得绝佳的学习技能,又能够促进薄弱生的学习。

总而言之,薄弱生是任何一门学科、一个班级中都会有的。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探索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充分了解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心理特征,尽量全面掌握薄弱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再用坦诚的心去唤起他们的共鸣,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来减少英语薄弱生的数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传海.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应对措施[J].大学时代:B版,2006(9).

[2]颜妮,田颖.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6).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利用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多样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采用多种彩笔、道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老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观赏作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正面的肯定,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11)

在同一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例如,在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典型活动素材,通过对教材“探究活动”的再设计、再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现以《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第五个“探究活动”(第41页)的再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探究活动”原设计】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设问:该地区是根据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

【对教材“探究活动”再设计】

“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一谈该地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再探究活动价值解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指导本地区的实践,从而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该地区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追求真理,充分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作用。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该地区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制定完整、准确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现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4.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该地区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该地区的劣势: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该地区重视发挥区位优势,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该地区的做法体现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积极意义。该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战略是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利益的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以正确价值观为指导,发挥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从上述思维过程看:在一个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再探究路径二:在多个模块之间一材多用

在多个模块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的典型活动素材,对教材“探究活动”进行再设计,引导学生再探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感受文化竞争力”(第22、23页)的再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感受文化竞争力”探究活动(部分材料)原设计】

“材料一: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5.83%,英国占7.61%,加拿大占3.8%,韩国占大约6%,而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45%。材料二: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美国一位专家评价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设问:运用这些材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

【对教材“感受文化竞争力”探究活动(部分材料)再设计】

1.运用这些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

2.运用这些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

【再探究活动价值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