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有机转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4:45

化学有机转化

化学有机转化篇(1)

1 转动课堂概念及应用

1.1 转动课堂

“转动课堂”,就是把课堂上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大学课程虽纷杂,但专业主修能力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它是专业实践能力中最主要的一种。大学主修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科知识,也是影响未来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通过转动课堂,将学习过程由教师转为学生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摆脱学习就是考试划定内容的观念。

1.2 转动课堂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转动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地位的转换,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学虽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相当高的自主性,即:学生学习课堂的自主性,学不学习主要依靠自己;学生课下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课下资料和资源的自主获取等。但是,传统的大学教学效果与社会实践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专业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单纯依靠课本知识、教师经验传授以及学生自发学习不能跟上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社会发展需要可以立即转换为生产力的知识,也就是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可以立即进行工作,投入到工作生产当中,而不是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大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还未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无法落实首先是教学思想未转动,在教学中教师出于多种角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占据支配地位,实现有限掌控效果,使教学效果趋于某水平,其次,在教学方式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动位置,最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无法落实困难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自身因素,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2 转动课堂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应用

“转动课堂”的有效实施既可以实现教学上的“转体、转型、转法”,使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转动课堂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应用要从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式转变以及学生主体定位确定三方面进行实践。

2.1 转动有机化学教师观念,树立学生为主思想

大学本科阶段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动教师观念,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转动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应用尤为必要,一方面,有机化学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有机化学学习难度主要来源于知识学习难度,虽然有机化学相关的本科教材合理安排了学习内容与知识,但是,有机化学知识本身与学生化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脱节,知识虽然有一定延续性,更多的则为新知识、新内容,需要进行再学习、再积累。因此,转动有机化学教师教学思想要使教学教师相信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努力放开,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考虑教学内容实际与学生素质,通常会采用先入为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自己主体性地位,其中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学安排大多从自己教学实际和考试内容出发,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安排方面根据自身以往经验进行设置,课堂内容非常紧凑,课堂要求主要为教学板书与笔记的记录,对提问与问题探究重视不够。因此,转动课堂,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尤为必要,教学是两方面,教与学中学才是重点,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对学生可以自学和自行搜集文献资料的部分进行引导或者鼓励自学为主不过多涉及,只讲重难点、疑难点。

2.2 转动化学教学方法,培养人才综合能力

目前,很多的化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无法直接在化学相关职位工作,主要是因为学习知识与企业专业不对口,使用设备经验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使用的要求,因此必须要转动化学教学方法,增强人才培养意识。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通常导致知识的“消化不良”,即知识传输不到位、知识理解不相同、知识运用能力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学就是知识通过教师经验和教学内容安排,通过语言和板书,使学生记录笔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过程和笔记记录是教学的关键,能应付考试是重点,而学生是否理解知识,是否有能力真正运用知识不重要。转动课堂就是要转动教学方法,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理解、知识运用时间是关键,是重点,而教学过程和笔记记录则不再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关键,教学记录可以通过索取相应的ppt等进行再次学习,而教学过程则可以通过视频获取。同时,转动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转动化学教学方法要将知识学习过程下放,将知识学习的过程由教师支配变为学生支配、教师配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前预习知识,课堂内讨论知识,课下知识自主扩展,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他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3 转动化学专业学生地位,提高学习主动性

“转动课堂”包含教师精讲、学生课堂互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导师的即时指导,自组织学习等多方面,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其本身代表着转动课堂具有较高的发散性,这种发散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非常大的教学优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地位处于从属地位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地位的表现,一方面,学生从属性地位是有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接受的教学思想均为传统型,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第二角色,虽然在各个教学学生阶段都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但面对应试考试的压力,学生成绩的好坏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填鸭式教学以及大量训练得来的,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真实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从属性地位具有有现实原因,学习本身具有乏味性,学生面临的外界诱惑比较多,特别是大学阶段,大学本科阶段管理比较人性化、管理更多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但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集中表现为部分学生逃课现象。本科有机化学,内容的难理解与学习难度的增加,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转动课堂的发散性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例如,课前视频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用手机和课本进行知识的扩展学习,特别是面对化学专有名词时,学生主动式学习要比教师传授在记忆和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且转动课堂更多侧重于自我管理的引导,无论从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分组讨论还是课后的资料整理和知识扩展,整个过程均为引导下的自主管理行为,因此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具有较高的价值。

3 总结

转动课堂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就是要确定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学上的“转体、转型、转法”,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转动课堂本身具有的发散性教学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有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2(20).

[2]彭志远,陈小原.浅谈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

[3]李咏玲.关于农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03).

化学有机转化篇(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3]。CDIO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改革方案,出版了大量的教学改革资料,并且在2005年由汕头大学引进我国并在汕头大学开始实施,之后国内多所高校积极开展CDIO模式改革,积累了很多在我国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探索的宝贵经验。贵州是资源大省,但贵州“五张名片”中,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均为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的重要资源。近年,贵州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贵州理工学院正是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设立的一所高校。基于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积极进行CDIO工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希望能通过CDIO模式为贵州制药工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2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最早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4]。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将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推广,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5]。这种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地方可记录下来,待到课堂教学时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提出问题并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者。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有机化学》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机化学课程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具有基石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创新型制药类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实现制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然而,当前很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量的不足,普遍存在对于很多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掌握不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不知道该课程的重要性,也缺乏任课教师的准确引导,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有机化学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而忽视对它的学习;同时,很多高年级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由于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后续的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非常困难,尤其是药物的结构、相应的构效关系、合成路线等成为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严重问题,学生往往很难真正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便又加剧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厌倦情绪,从而出现学习的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到高校应届毕业生后,普遍感到当前多数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不够,即使是大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用人单位仍然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上现象的出现,与当前高校忽视对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有着紧密的联系。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教学则旨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贵州理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有机化学》及其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采用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以翻转课堂式的教学,通过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能够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继而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具备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研究内容

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做中学”的理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以项目为导向,引入翻转课堂学习环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根据CDIO理念,教师需要摈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体验,在研究思路下有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学习。教师在有机化学的第一堂课就尽可能通过制药工业的一些最新进展,药物的发展历史以及新药开发的过程,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药品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例如,在环烷烃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某一个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讲述、答疑、作业等,而授课教师则认真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安排等方面引导学生把好关。学生讲完相关知识点后,任课教师进行仔细全面的点评,总结经验与不足。课后安排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写出各种小论文,加深学习印象。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融入常规的实验教学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多数是对前人探索研究过程的简单再现,这虽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CDIO理念倡导“做中学”,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传统模式。基于CDIO模式的有机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多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在内容上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教学、实验研究成果,拓宽实验内容和深度,并赋予现代化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利用实验诱导学生深入地去思考,使学生从多层面受到感染、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谓一箭双雕。因此,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改革以往的授课模式,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拟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提出药品试剂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实验方案,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受到较充分的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教师一次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多地保持着引导、组织、提高、咨询和支持的态度。

(3)将绿色化学和化学安全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绿色化学已经从最初的减排、降污、增加积极效益等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上升到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从事药物制造、药品质量检验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职业,因此,绿色化学与制药二者在总体目标上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通过CDIO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有机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充分体现、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目标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思想,树立全面的绿色化学的意识。此外,安全意识教育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是课题理论通向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工科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但是化学实验事故隐患多,容易造成实验事故,而且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实验教学安全顺利进行,在化学实验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工科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4)倡导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有机化学的翻转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但处于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后,可以采用前后对比,新旧联系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5)以专业涉及知识点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数量大、结构复杂、反应式多,需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授课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翻转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将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授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轻松的进入有机化学学科领域,从而使学生用“有机思维”来思考问题,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教师应在CDIO理念下,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深度、广度,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有机化学》的哪些内容。哪些知识需要精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把繁杂的内容总结成一颗树状,教会学生如何建立主干,让学生自己去茂盛枝叶,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6)构建科学合理的有机化学课程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特点,结合CDIO培养理念及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解决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完即忘的问题,更好的督促学生平时的认真学习,可考虑适当减轻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从而推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不仅能科学、公正、准确地评定学生的成绩,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化学有机转化篇(3)

为了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三五”期间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树立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应用为目的”[1]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念。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化工、食品、制药、生物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有机实验课是学生重要的实践途径,以其特有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在完善知识体系和培养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依据选定的实验教材按步骤讲解,学生照本宣科地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动脑,对教师依赖心强,实验过程拖拉冗长,耐心不足者草草了事。这种被动的学习,没有激发学生的潜能,扼杀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制约学生能力的提升。应用型大学要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化学”理念[2]逐渐深入人心,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改革。开展课外科研竞赛活动,达到多渠道、全方位的育人目的。

1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实验预习和仪器的使用,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自带电脑上网搜索学习。课上可以让学生讲解或演示操作,其他同学进行纠正、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又可以节省实验时间,避免实验事故,优化实验效果。实验室配备投影仪和网络接口,老师可以录制实验视频便于讲解,也可实现同步实验录像、同步实验过程拍摄。比如实验中的突发事件、实验现象、不规范的操作或违规的现象(如废液的处理),使有机实验课程生动、形象,使实验讲评更具有针对性。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立体化,比单纯的书面预习效果更好。进行实际操作时,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减少了实验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2实验内容特色化

在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改变原料、溶剂、试剂、催化剂等,尽量采用绿色溶剂和低毒、无味绿色试剂[3],采用小量[4]或微量实验,这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我们在保留个别传统的无害实验外,增加地方特色实验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实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如利用当地特色蔬菜水果开设天然化合物提取实验,从百香果中提取色素和果胶、水蒸气蒸馏法从橘子皮中提取橘子油、用水做溶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即达到了有机实验的教学要求,又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增强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3教师指导与小组自主探究相结合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5]的探索与推行已成为高校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也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模式对高校的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及学生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学生选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采用“教师指导与小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1)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实验中心管理系统。将实验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仪器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及研究方向等信息公布于网上,以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选择。

(2)学生自由结合(2~3人)。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通过查阅文献、讨论后确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和学生共同修订后,学生即可向实验中心提交申请书。

(3)实验中心对课题进行汇总、评议。申请通过后,实验中心统筹安排开放地点、时间,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自主进行。

(4)实验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的进程,并提出自己的设想和问题,指导教师要起到启发、引导、答疑的作用,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验结束,上交实验报告或论文,指导教师写出综合评价,作为创新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教师指导与小组自主探究相结合”实验模式,充分利用了我院现有的办学资源和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学生掌握了实验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赛促学、以竞强技

课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调节剂,而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还可以起到“以赛促学、以竞强技”的作用。竞赛内容可以是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基本技能大比武,也可与企业、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接,设立创新设计大赛、项目挑战赛等。课外科研竞赛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劣,确定自己的提升目标;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自信心和竞争实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强化基本技能,增强创新能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竞赛活动与企业实践及科研的对接,还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和深化校企合作,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我院学生荣获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8人次,不但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教师通过技能竞赛,也能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师队伍的双能化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育人的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部分地方院校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学术科研水平不高、实践能力薄弱、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力度不够等问题[6]。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建设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验技能熟练,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能型”师资队伍。近几年来,我院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柔性聘用的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院所等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促进现任教师的“转型”。只有深入企业工作或调研,才能熟悉实际的生产流程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积极引进多名在有机合成研发和企业生产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双能型教师,发挥其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引领作用;有选择的在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专业教师挂职或顶岗锻炼基地,形成一套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机制。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6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双师型教师12人。预计2017年前,“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科学研究领域,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有机复合材料和多功能有机改性剂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6结束语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色的实验课题、指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实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实验效果;通过“以赛促学、以竞强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培训和共享等方式组建“双能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从实习反馈及就业情况来看,我院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我院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获奖人数也不断增多。近年来,我院学生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3项,合作发表科研论文16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今后我院将继续推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搭建多种平台,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培养专业技术型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蔡菊,刘常春.浅谈“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3(1):247-248.

[3]查正根,兰泉,郑媛,等.绿色创新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36-141.

[4]程超,赵霞,王玉花,等.论现代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发展趋势[J].中国西部科技,2010,9(08):88-89.

化学有机转化篇(4)

了解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我们知道,在机械能的范围内,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我们又知道了机械能和内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样,能的转化的范围便由机械能的狭小范围扩大到机械能和内能的较大范围。

过去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即内能),例如电灯和电热器。电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例如电风扇。电池能提供电流,说明化学能可以转变成电能。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自然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电现象和热现象相联系,化学现象和电现象相联系。今后我们还要学习电现象和机械运动现象相联系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之中,都伴随着能的转化。也可以说,能的转化的规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联系在一起。在19世纪确立了自然界的一个最普遍的定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在外界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等量的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等量的机械能。

电流做功时,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等量的其他形式的能。电流通过电热器,完成了电能向热闹能的转化;电流通过电动机,完成了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所以说,做功才实现了能的转化,能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才实现的。

能的转化是十分普遍的。

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规律叫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的转化,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究中,这一规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利用各种能源,都是通过能的转化来实现的。利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电能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各种机器工作;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炼钢、烧饭;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对金属进行电镀等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规律,按规律办事,而规律是不能随人们的意志转移的。过去,曾有人试图制造一种所谓“永动机”,这种机器一经推动,便可以不再继续补充能量就可以做功,而且永远做功。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设想始终没有成功,原因是机器做功时,机械能要传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的机械能必须时时需要补充,应由其他物体的能量转化而来。只消耗能量,没有得到其他形式的能量补充,就不能永远工作。

我们掌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应该懂得我们所做工作是将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或是使用能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利用能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做功,而不是创造能。

但是自然界还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尚待我们开发,人们不仅应该注意合理地使用能,开发新的能源,也同时应该注意节约能源。

说明: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但是能的概念比较抽象,这就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建议教师除课本内容外,努力补充大量的实例。使学生能了解这一定律。

二、能的转化只有通过做功才能完成,做功实现了能的转化。能是表示物体状态的,做功是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这个思想贯穿物理学的始终,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三、本节课内容不多,还可以安排部分时间进行全章的总结或复习。

化学有机转化篇(5)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76-0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万钢,2011)。目前,提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成为瓶颈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科研经费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年投入额高达4600多亿元,平均每年取得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但是,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却出现“两低”局面。据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迫在眉睫,其中科技中介机构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视。

一、科技中介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

(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环节

从产品到商品是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这道坎涉及到众多环节和机构的合作。技术本身以信息形态存在,还需要在资金、设施、人才等的集成作用下才能变成商品。在此种需求下,各种功能的科技中介组织应运而生。科技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科技投资、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服务(许伟,2011)。因此,科技中介机构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环节。

(二)有效降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搜寻成本

科研机构和企业分别属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两个系统,由于市场失灵,在技术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科技中介机构通过专业收集创新主体的各种资讯,能够有效消除科技成果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减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科技中介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通过沟通各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快速准确发现产学研的结合点

长期以来,科技、教育系统的科研活动,以申报项目、研究、报奖、鉴定来完成,企业通过简单再生产扩大规模,两者不同体系的自我循环尚未完全打破,常常难以有机结合。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合作,如果不能把学术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统一,就容易合作失败,互相埋怨。这是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的不足之处,也是导致我国大量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科技中介机构作为专业的服务机构,能快速准确地发现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发挥牵线搭桥的中介职能,帮助产学研机构开展最为有效的合作,从根源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熊小奇,2007)。

二、科技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一)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情况

由上可知,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力,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供不足,就难以在企业科技需求与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真正架起桥梁,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许多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由于缺少科技中介机构的介入和运作,一边是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急需科技产品,从而使得科技成果的供需严重脱节,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通过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六大城市37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的调查发现,科技中介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明显不足。一方面,为大学、科研机构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及转移服务比较欠缺。仅有15.9%的被访机构在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为大学、科研院所提供过技术转移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仅占9.1%。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也不足。数据显示,超过1/3的科技中介机构未提供过该服务,而且近一半的被访企业未得到过该类服务。除了服务量不足以外,科技中介机构在服务内容方面也有所欠缺,所提供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评估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远远不足,严重妨碍了其服务功能的实现。

(二)原因分析

化学有机转化篇(6)

本文作者:李强董建国工作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特点教育科研成果是在大量占有资料、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创造性的智力加工和反复实践而得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带有增值意义的知识产品[1]。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指教育科研成果为人们或社会所接受、理解、掌握,成为人们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2]同自然科学成果及其它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相比,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转化的渗透性和滞后性。教育科研成果要通过服务于教育实践,往往要有一个较长的渗透、转化过程。其效益也具有滞后性,要通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来间接体现。特别是理论形式的成果要以改变人的观念、调整人的思路、培养人的能力为前提,需要通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措施或者以整体观念同化为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渗透在个人和社会的教育言谈和行为中,才能发挥出效益和价值。2、转化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任何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其成果都是对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教育对象和问题的抽象概括、客观反映或解决办法,具有历史具体性。成果转化时,教育实践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和成果所适用的对象与范围,对成果内容进行选择性的转化。转化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或研究,对成果进行不断验证和完善,推动使研究成果得到创新和发展。3、转化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育科研会产生基础性、应用性、开发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及标准、法规、方法、教学设备、产品、软件等不同载体形式。转化过程也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可能是政策制度方面,也可能是教育行为方面,还可以是课程与设备方面的。4、转化的不确定性和评价模糊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实践受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干预后的演变,并不一定完全按研究者、转化者设定的轨迹精确地达到预期的结果[3]。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教育劳动成果的很多方面往往不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和效益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难以精确计算,往往只能模糊处理,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成果转化效益评价的模糊性也是影响教育工作者对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的一个原因。(二)影响教育科研基地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科研成果本身、教育实践的特点、教育主体、传播手段和媒介,组织管理、社会环境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4]。具体就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类型与特点在职业院校设立的教育科学省级学科研究基地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立足职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也有针对职业教育宏观发展开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因此,获得的成果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操作性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成果可能是法规、标准、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理论专著,有些则可能是实验报告、建设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仪器、声像制品、软件产品等。这些成果在存在形态上可归并为知识形式和技术形态两个层次:主要以理论概括性存在的成果为知识形态层次,主要以实施细则、方案、技术、产品等可操作形态存在的成果为技术形态层次。不同的成果类型和层次,转化的难易程度和转化过程、转化手段也不尽相同。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也会影响其关注度和转化程度。针对职业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因其能指导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更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研究成果,就难以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不会有转化的市场。成果具有创新性,能用新的理论、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指导或解决具体问题,转化的程度会更高,效益也会更大。当然,成果创新性在转化应用时有一个适度问题,创新的成果与教育实践之间应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转化为实践。过分超前或距离太大而不能被广大教师接受时,成果转化的艰巨性就不言而喻。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成果作用的对象,教育实践的需求影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迫切需要借助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来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对成果转化的时间和效益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甚至出现教育科研过分追求“短、平、快”的现象,这在另一方面有可能影响到教育科研的深度,影响到对成果转化效益的客观评价。3、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水平教育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起着决定作用。在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中,涉及的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对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都对成果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科研人员对成果的性质、功能、特点、适用对象和范围最了解,他们主动地传播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改革,能产生良好的转化效果。教育行政人员是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和管理者。主要是对成果进行鉴别,确定成果的作用对象和范围,提供人、财、物保障,出台政策和制度,促进成果的应用。一线教师是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最关键要素,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最终实施者。教师对新的研究成果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如果缺乏适当的知识结构,无法同化和顺应新的研究成果,就无法实现成果的转化。以上三类主体各尽其责,相互合作是成果顺利转化的必要条件。4、传播渠道和手段畅通的传播渠道、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手段能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果的内容、实质和应用前景,从而促进成果的转化。教育科研成果应选择最能体现其价值,并容易被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形式存在。除了学术论文、专著、普及读物外,声像制品、技术方案、计算机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等成果载体都具有易读、易用、易传播的特点。除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外,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传播渠道,此外,各种会议如学术研讨会、成果鉴定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新闻会等也是有效的传播途径。5、社会大环境和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价值观念等都影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安定的政治环境为教育主体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工作使命感、积极改革的精神动力。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保证教育工作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的效益,加速成果的传播和转化。6、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约束、激励机制,促使成果转化持续、有效地进行。

在高职院校设立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必须结合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特点,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以聚集科研成果转化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推动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建设1、完善组织和管理体制建立归口管理的职能机构。要在研究基地成立对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负责的职能组织,并制定基地的成果转化绩效指标。可以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专门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其职责包括:制定基地成果转化的目标和规划;制定评价、考核、奖励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组织成果转化培训;拓宽成果推广渠道,维护信息系统;组织成果鉴定与推广;管理专项资金,协调资源;负责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估等。完善了管理体制和职能,有助于基地汇聚各种有利因素,协调成果转化各相关方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持续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基地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制定考核目标,加强引导和管理,完善管理和激励制度。2、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课题经费资助力度,特别是要扶持明确了成果转化目标和任务的课题;建立研究基地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划拨和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资金的奖励或追加。基地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基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转;资助成果转化专项课题。建立跨单位的合作基金,由合作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筹资,对有重大转化价值的成果进行合作转化。3、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基地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系统。建立各种成果及转化情况的数据库,进行动态跟踪和及时更新,并注重利用网络这种新媒体对校内外进行积极地传播、推广;各种成果交流会议等学术交流动态、通知;接收网络调查和反馈信息。建立开放的数据接口,与上级管理部门和合作单位共享成果信息。4、建立紧密的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校内和校际的成果转化联动系统和协作机制。校内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部门为成果推广提供便利条件,并积极引入对本部门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的成果内容,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合作院校和单位之间的校际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双赢来建立和维持,以推动各方在教学实验班组织、实践场所提供、成果鉴定、经济交流等各种具体工作上的协作。5、建立持续的成果转化培训机制基地定期组织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类教育人员的科研意识和转化意识,提高转化、推广的能力,以此推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下不断提升水平,开创新局面。教育科研人员要树立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的观念,关心自己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价值,并指导它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行政人员要树立依靠科研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推动成果融入决策和管理之中。教师要树立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依靠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积极学习和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二)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建设1、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上,对成果转化团队和个人进行有效激励。对于基地参与研究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而言,政策激励是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成果转化可能比发表课题研究成果的周期更长,短期内更不易得到显性的收获或成就。在科研成果发表、出版、评奖、资助、业务考核,特别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与晋升,荣誉称号的评选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及有关人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倾斜。要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收益,基地除了扣除合理的管理费用外,应允许研究和转化人员享有、分配或使用。要建立研究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成果转化工作。对于具有重大推广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开发转化,以形成技术方案或产品的成果,立项专门的成果转化项目,保障经费,并强化管理。对成果转化工作本身进行立项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和机制,转变思路和途径,科学推动成果转化工作。2、建立适度的竞争机制建立课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竞争机制。通过优先立项或重点资助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转化效益大的研究课题,以课题为引导激发研究者针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形成创新性成果,从而提高转化的价值和可能性。要保障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成果有机会从后台走到前台,得到重视和转化扶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成果所有人引入第三方投入人、财、物资源,合作开展研究,进行成果的后续开发、转化和推广。面向市场同时也可以促使学校的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提高转化的效率和效益。3、建立反馈调节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过程。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要有互动反馈的过程,在研究与应用之间形成一个双向调节的运行机制。转化过程中的信息要不断反馈给研究者,研究者据此完善、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新的研究结果也及时传送给转化的过程,才能使转化更迅速、效果更显著。(三)成果转化的约束机制建设1、建立严格的成果评审机制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和严格的科研成果评审机制,从选题开始,就突出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对成果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审。科研课题结题或成果鉴定时,要严格审视成果取得的过程和依据,对成果转化价值进行科学的预测,防止那些转化可能性或效益不大的成果在转化时占用过多的资源,确保那些有重大转化价值的成果能得到应用的重视和支持。2、探索科学的转化效益评估体系如前所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有滞后性,效益评价具有模糊性,而且主观性较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转化工作的评价、考核和激励,需要探索建立起尽量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更多地从研究成果是否指导教育实践者转变了教学观念和行为、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决策与管理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输出指标来考察转化效益。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多地以调查问卷、测量量表、现场访谈等更为科学的调查评测方式来获得效益评估依据,并通过对多种评估指标加权处理来形成评估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需要在建设和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成果转化工作本身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建立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基地和本区域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化学有机转化篇(7)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高校技术转化;协同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核心国家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创新系统也在自身发展,越来越强调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形成创新生态。中国正在积极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1]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创新系统相比,更关注相关主体的有效协同创新、以及对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也更强调各创新要素间的动态作用机制。高校技术转化向来是构成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保障,在国家创新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创新生态系统为高校技术转化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创新生态系统要求高校技术转移的各要素间建立动态的良好关系,形成协同机制。而缺乏良好高效的协同机制正是目前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美国一直走在世界技术转化的前列,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比例与高速度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多年来,美国已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并不断完善的技术转化协同机制以保障高校技术成果的工业化。这一协同机制包括明确技术转化主体责权利的法律制度、技术转化人才培养制度、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转化的项目资助制度。

一、完备的技术转化法律制度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通过制定修改完善一系列促进技术转化的法律制度,达到了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预期目标。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Stevenson—Wydler技术创新法》。该法案规定技术转化是联邦政府的一项使命,要求政府建立研究和技术应用机构,要求各联邦实验室在技术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设立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这个法案成为美国后来促进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层面上的基础。[2]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法授权联邦实验室同公司和其他非联邦实体合作,实现利益双赢,从而激励实验室技术转移。这一法案对于联邦实验室的组织机构、目标和基金都产生显著影响。拜杜法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能促进高校技术转化的法律。其核心内容就是授予受政府资助者在履行披露义务、及时申请专利义务的前提条件下自主决定是否保留发明所有权的权利,政府对其所资助的项目所产生的发明的管理仅仅是在出于公共利益需要下的某种介入权。[3]拜杜法案解决了在美国政府资助下完成的技术成果的所有权问题,明确了政府、发明人、高校或研究机构在技术转移中的责权利,高校对自己研发的技术成果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而提供资助的政府只有在为某些公共利益情形下才得以有条件进行干预。拜杜法案为美国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且极大地激励了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力,使得美国高校的技术成果转化率急剧增加,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成功的技术转化人才培养制度

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斯坦福高校鼓励师生开展科技创业并建立了以硅谷为中心的创业基地开始,到如今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个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创业教育体系。[4]美国很多高校不仅开设创业教育与技术转化应用的课程,还采取许多政策措施激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并且将成果转化直至创业,这些措施具体包括:(1)普遍意识到创业机会,激励创业思想,并给高校生和教师灌输创业思想;(2)通过提供建议,培训,支持新团队学习创业技巧和知识。(3)通过创立包括投资者,经理人和顾问在内的合作网络组织,帮助创业者获得募集社会资金的资源。(4)制定明确可操作的规则和程序,规范高校产出分配程序,提高公平透明度,将产出同学术研究和教学分开。(5)形成高校强的学术创业文化,通过创立标准和范例来激励高校创业行为[5]。美国高校还十分注重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的培养,这些由来自不同学科的高校教师、学生、企业研发人员以及技术转化中介服务人员组成的团队不仅在研发内容上互补,并且将研发方向直接指向市场,更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打好基础。创业文化的培养,创业学课程和专业的开设,创业团队的建设,这些因素合力打造美国高校技术转化人才。从事技术转化的人员并非只是接受短暂培训或简单拥有某种资格证明的人,而是长期参与技术研发,并且与企业广泛合作,懂得如何将高校的创新与市场相连接的专业人员。这种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成为美国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率高的一个法宝。而与此同时,校园外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有同高校密切联系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研究联盟、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技术转化机制。

三、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构

美国产学研合作机构为高校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实现与转化。这些形式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机构成为美国创新生态系统中连接高校与企业、研究与产出的重要载体。虽然美国各高校技术转化办公室的具体名称有所不同,但基本目标和职能大体相同。其基本目标就是帮助高校将创新发明转化给私人公司而商业化,旨在形成协作性公共-私人研究伙伴关系的发展和促进高校研究的商业化。技术转化办公室通常融商业发展、工业合同、联合经营、技术转移以及企业培训于一身,积极支持高校的研究,催化各方面的连接、关系以及先进技术所要求的教育资源。技术转化办公室在技术转移中发挥各种作用。通常有:(1)帮助发明人申请专利;(2)帮助发明人企业开始创建新公司来发展创新;(3)获得研究或转化基金;(4)促成研究者间的谈判和研究成果与工具的相互交流[6]。高校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致力于通过教育、职业发展、伙伴关系支持和增强全球高校技术转化,从而将科学研究带入生活。AUTM追求其成员的创造性成果必须有益于公众且在迅速变化的领域保持领先的价值目标,将自己定位为一种社区连接意义上的增强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的平台。AUTM支持成员技术转化的活动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职业培训。每年为会员提供大量的培训活动,让会员接受先进的教育,与技术转化的需求方建立联系;(2)搭建信息平台。AUTM通过出版年报,通过建立网络数据库,为会员提供各种信息;(3)举办年会,探讨各种议题[7]。

四、全方位的资助项目

在美国,很多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在促进技术转化起到重大作用。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是技术转化支撑体系的保障。[8]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联邦重要的促进科学进步与技术转化的机构,该机构通常通过增加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促进技术转化,有很多促进转化的资助项目。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网络关系专款项目(GOALI)促进科技成果在高校与企业间的转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提高企业高校间关于产品设计与完成的转化,建立基础研究与创新合作,关注与教育与知识转化。GOALI项目支持在企业的学术研究团队,校园的工业实践,以及企业校园合作研究团队。工程项目中心(ERC)是NSF下支持高校和企业合作、促进工业技术进步的产学研协同机构。自1985年成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计划,通过支持跨学科的团队进行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真正改变了高校的工程学文化。今天ERC的目标是创造一种能够积极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通过在研究中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来加速技术转移。除以上两个重要的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技术转化的项目中心外,NSF还支持一些关注于高校与企业间具体的合作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资助企业与高校或地方政府间的技术合作,都为技术转化各主体间的协同互利提供资助。通过NSF基金的资助,使得技术从高校向产业转移更平稳。已有的项目和新的尝试加速了高校发明技术的产生以及其对企业的有效渗入。高校研究明确由产业需要决定,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各个阶段,同企业广泛交流。这种情况下,这些发明可以产生高价值的产品和工序,产生遍布全美的更多的技术先进的劳动力,产生新的企业,甚至新产业,扩大就业机会。

五、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应更加明确高校技术转化中各主体的责权利

无论是美国联邦技术转移法还是拜杜法案,都遵循一个主旨,即明确政府(资助人)、发明人和单位(受资助方)的责权利,明确规定了各方的责任与权利边界。对科技成果“放权让利”,最大可能地减少政府的干预。我国在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但立法并没有明确科技成果的所有权问题,对政府的责任与权力也无明确规定。这使得对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如何实现成为难题,由谁来决定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何转化的问题没有解决,由此导致利益分配与激励在具体实施上出现困境。立法应对此予以明确,并尽快出台系列具体措施,使以激励为手段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也设立了技术转化中心等机构,但由于从属于高校,技术转化中心本身并无积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因此在连接企业与高校,积极为高校的技术寻找市场,并且帮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度过最初的“死亡谷”时期等方面,现有的技术转化中心都不能发挥最大效用。应当借鉴美国的产学研机构,首先在形式上建立和发展多种产学研机构,高校内的技术转化中心、高校外的学校联盟或协会都可以成为高校技术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次,在运行模式上应予以产学研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地位。美国高校的技术中心通常是在名称上属于某某高校,但其财政收支是独立于高校的,这种模式充分给予产学研机构以自,促使其积极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并对高校的技术成果进行评估,寻找市场。

(三)提供以促进企业与高校长期交流、研究与产业结合为目标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在总量上逐年增加,但总体上存在经费来源过于单一,结构比不甚合理等问题。科研经费用于企业与高校建立基础研究与创新合作,关注教育与知识转化的比例很少,多数情况只关注某一具体项目的资助。而由于高校与企业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这对于技术成果的中试阶段任务的完成带来严重障碍,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应增加用于建立企业与高校长期合作的资金资助,帮助高校研究人员同企业广泛交流与合作。具体包括资助企业与高校间定期会议的召开,企业与高校间科研人员的定期互派交流等。

(四)完善技术转化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已有一些高校或高职院校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专业,但仍存在技术转化人才稀缺且知识层次较低等问题,政府应积极培养高精尖技术转化人才,完善技术转化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应规范现有的培训方式和资格认证,有效调整培训和资格认证方式,让培训和资格认证更能针对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借鉴美国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在企业与高校长期多方合作中培养技术转化人才。同时,大力发展创业团队,吸纳多学科成员,使以技术转移为基础的创业具有多样性。

六、结语

美国高校技术转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协同的机制,高校技术转化的高效正是由于其制度政策适应创新生态系统的需要并不断调整完善的结果。对美国高校的技术转化机制进行考察和借鉴,可以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下高校技术转化协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提供路径参考。

作者:李丽婷 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化学有机转化篇(8)

向实践转化的突出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当前,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相脱节的主要原因,在全省高校57.7%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看来,与高校、宣传思想主管部门领导和理论工作者思想认识有关。一方面,部分高校和宣传思想主管部门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重视不够,没有提上应有的议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理论工作者,仅把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看作是个人的事情,喜欢关起门来搞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是应尽的社会责任,这就容易导致理论研究仍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主需求之外,出现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现实状况。

政策举措尚待落实。当前,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难的原因还在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缺少导向性政策举措,使得此项工作仍处于某种自发状态。虽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具体落实,集中表现在开展工作的实际投入不足。

推介渠道有待畅通。当前,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不足也与缺乏推介渠道和平台有关。据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反映,不是主观上不想向实践转化,而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与途径。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和有关部门能够搭建有效的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更多的转化载体,以提升理论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度。

转化机制亟待完善。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不充分,还与现行的转化机制不完善有关。一方面,目前高校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机制普遍比较缺乏,不能正确评价和引导转化推广工作,严重影响了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的经常化和持续化。有的虽然建立了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工作机制,但因不配套不协调,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转化的评估标准也不规范统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转化工作的实际成效,这也容易导致转化效果不显著。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对策建议

做好转化工作的顶层设计。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和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制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发展规划,对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研究、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工作给予实质性和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整体优势。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有投入才有产出”、“理论研究成果不转变为现实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理念,以出台有关引导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投入政策,支持理论工作者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与成果应用转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的综合指导作用。

搭建转化工作的平台保障。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重要载体。一要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管理机构或组织形式,积极构建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平台,有效整合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资源,协调处理转化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二要建构转化工作运作方式,形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的经验交流机制,推介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激励高校理论工作者深入实践、潜心研究、指导工作、推进发展。三要运用成果展示会、信息会、转化工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做好理论研究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有效转化,通过建立高效的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信息咨询平台,疏通成果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渠道,实现对理论研究成果的人才、项目和经费等的合理组合与优化配置,以此制定并出台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化工作评价指标,构建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创新转化工作的落实机制。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现实落脚点。一要围绕转化工作制定“出人才、出成果、促转化、出效益”的相关规定,积极引导理论工作者根据国家和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理论研究,以增强转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引导理论研究成果的服务对象,即要以解决治国理政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和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而不是单凭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或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目的在于能使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并做出更具原创性和独到性的研究成果。三要构建转化工作创新激励机制,这不仅要注重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先进典型,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还要支持高校理论研究工作者申报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项目与奖项,提升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化学有机转化篇(9)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应该深入学生的心中,因为这是最本质的分析方法.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

投影仪、教学录像或课件、玻璃容器、沙子、小铁球、水、小木块.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生1:电灯能够发光是因为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师:当电灯发光的同时.还能感觉到电灯是热的,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1:说明在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同时还产生了热能.

生2:我举一个例子,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时候,它们的温度会升高,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生3:在火箭发射的时候,推进剂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生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车内燃机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汽车的机械能.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看起来自然界除了我们在上几节学过的机械能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能量,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师:我们看一下下面几种情况下物体所处的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新课教学]

一、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人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师:大家看这样一个问题: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生: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除了受到的重力做功之外,还有沙子对它做功,沙子对铁球做负功,铁球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减少的.

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外力(除了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力)对系统做负功,系统的机械能减少.

[演示实验2:用手提一个物体匀速上升,让学生分析机械能的变化情况(物体可以是身边的物体,例如黑板擦、课本等等)]

师: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如果不守恒,原因是什么,机械能是怎样变化的?

生: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原因是不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有外力对物体做了功,这个力是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在运动过程中,物体动能没有发生变化,而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所以系统的机械能是增加的.

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当外力(除了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机械能增加,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师: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所处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当外力对物体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此时外力对系统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

师:这里的外力是指的什么?

生:这里的外力是指的除了物体本身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力.

师:这个结论叫做功能原理.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并不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守恒定律,当涉及到多个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我们应该怎样研究这些能量之间的关系呢?

师:下面大家阅读28页中有关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过程,回答相应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师:导致能量守恒定律最后确立的两类重要事实是什么?

生:导致能量守恒定律最后确立的两类重要事实是确立了永动机的不可能性和发现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师: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师: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人发现的吗?

生:能量守恒定律不是一个人发现的,到了19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界已经形成一种思想氛围,即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自然,各种不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这预示着,到了把分立环节

连成一体的时候了,也就是到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时候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各自独立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师:看起来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对能量守恒定律作出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是谁呢?

生:对能量守恒定律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有:德国物理学家和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德国物理和生理学家女姆霍兹等人.

师:现在看一个科教片: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

(多媒体播放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参考案例)

能量守恒定律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从16世纪到18世纪.经过伽利略、牛顿,惠更斯、莱布尼茨以及伯努利等许多物理学家的认真研究,使动力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初步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萌发.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各种自然现象之间联系相继被发现.伦福德和戴维的摩擦生热实验否定了热质说.把物体内能的变化与机械运动联系起来.1800年发明伏打电池之后不久,又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其他的一些电磁现象.这一时期,电流的化学效应也被发现,并被用来进行电镀.在生物学界,证明了动物维持体温和进行机械活动的能量跟它所摄取的食物的化学能有关,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作了必要的准备.能量守恒定律的最后确定,是在19世纪中叶由迈尔、焦耳和荄姆霍兹等人完成.德国医生迈尔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开始对能量进行研究的.1842年,他从“无不生有,有不变无”的哲学观念出发.表达了对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他分析了25种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成为世界上最先阐述能量守恒思想的人.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压缩空气的温度升高以及电、化学和机械作用之间的联系,做了400多次实验,用各种方法测定了热和功之间的当量关系,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在1847年,当焦耳宜布他的能量观点的时候,德国学者荄姆霍兹在柏林也宜读了同样课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分析了化学能、机械能、电磁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并且把结果跟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联系起采,他认为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永久的推动力,机器只能转化能量,不能创造和消灭能量.女姆霍兹在论文里对能量守恒定律作了一个清晰、全面而且概括的论述,使这一定律为人们广泛接受.在19世纪中叶,还有一些人也致力于能量守恒地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彼此独立地研究,却几乎同耐发现了这一伟大的定律.因此,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时,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恩格斯曾经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认为它的发现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发现是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师:通过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的飞跃,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谐美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美是无处不在的,物理学中更是处处存在着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发现,注意体会,这样我们的学习将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课堂训练]

下列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B。某个物体的能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增加

C。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D。石子从空中落下,最后惨止在地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的总量不变,但更重要的是指转化和转移过程中的守恒.在不同形式的能量间发生转化,在不同的物体间发生转移.不需要任何外界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是永远不可能制成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不能消失,能量是不会消失的.

A选项是指不同形式的能量间在转化,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B选项是指能量在不同的物体间发生转移,转移过程中是守恒的.这正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转移.任何永动机都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ABC正确.D选项中石子的机械能在变化,比如受空气阻力作用,机械能可能要减少,但机械能并没有消失,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故D是错的.

说明:此题考查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对水动机的认识,凡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是永远不能制成的.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师:大家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能量是守恒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课本第28页到29页有关能量和能量耗散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师:什么是能量耗散?

生:然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后变为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

师:能量耗散与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生:能量耗散和能量守恒并不矛盾,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是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为不便于利用了.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师: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呢?

生:正是因为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能量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以能量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

生:节约能源同时开发可再生能源.

师:通过下面材料的阅读。加深你对能源的理解.

(多媒体播放世界能源的解决途径)(参考案例)

世界能源问题的解决途径是什么?能源,是人类敕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不可缺少的资源.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问题已被列为世界上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广泛开源,其二是认真节流.所谓开源,就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在继续加紧石油勘探和寻找新的石油产地的同时,积极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还要大力开发水能,生物能等常规能源,加强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海洋能,地热能以及其他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从而不断扩大人类的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来源.所谓节流,就是要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节能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甚至有人把节能称为世界的“第五大能源”,与煤、石油和天然气、水能、核能等并列.在节能方面,在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重点要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各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如果世界各国家和各地区都能改进各种用能设备,不断提高能源的质量标准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加强科学管理,适当控制生活能源的合理使用,就能使能源更加有效地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从而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

[小结]

新课程更多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本节“思考与讨论”对能源问题做了讨论,这是一个质疑的范例.它引导我们考虑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宏观过程的方向性,在现阶段只需用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地体会一下就可以了.例如:摩擦力做功的过程,要损耗机械能而生热,产生的热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功.在其他的宏观过程中也是如此,例如:两种气体放到一个容器内,总会均匀地混合到一起,但不会再自发地分离开来.通过实例说明.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品质却降低了,可被人直接利用的能在逐渐减少,这是能量耗散现象.所以,能量虽然守恒,但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例1]一小滑块放在如图所示的凹形斜面上,用力F沿斜面向下拉小滑块,小滑块沿斜面运动了一段距离。若已知在这过程中,拉力F所做的功的大小(绝对值)为A,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所做的功的大小为B,重力做功的大小为G,空气阻力做功的大小为D。当用这些量表达时,小滑块的动能的改变(指末态动能减去初态动能)等于多少?,滑块的重力势能的改变等于多少?滑块机械能(指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的改变等于多少?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动能的改变等于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其中做负功的有空气阻力,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的功(因弹力不做功,实际上为摩擦阻力的功),因此ΔEk=A-B+C-D;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重力做的功,因此ΔEp=-C;滑块机械能的改变等于重力之外的其他力做的功,因此ΔE=A–B–D学生活动

作业[布置作业]

教材第30页问题与练习,1,2.

板书设计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2.建立过程.

化学有机转化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26-04

一、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竞赛现状

(一)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与学生能力水平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项目的考核内容涵盖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大部分专业知识,包括机械安装、电气线路设计、气路设计、传感检测技术、变频技术、伺服技术、组态技术和PLC编程等,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电工工艺、电气设备维修、PLC、传感与检测、气动液压、组态技术等,因此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是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是根据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和性能指标,完成作品整体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工作,因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过程实际是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作品的要求和性能指标的实现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及程序完成,每个参赛团队可以自主创新完成作品设计,因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竞赛训练的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知识结构更完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录用参与过技能竞赛并获奖的学生。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与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

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他们是保证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条件。[1]一支经验丰富且有能力的师资团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实践技能,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正确联系实践,从而转化为真正的技能。有技能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通过竞赛中对学生的指导与自我锻炼,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锻炼了教师开发创新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从而强化了实践教学能力。但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技能竞赛指导经验的。

(三)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设备与实践性教学

目前,竞赛设备的教学运用率实际上并不高。在方式上,技能竞赛的培训方式通常与普通教学有所区别,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现场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而普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往往在项目中对目标和过程的要求较为缺乏。为了充分利用竞赛资源,促进技能教学改革,应将技能竞赛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评价方式和要求等竞赛成果运用到普通的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以更高的培养标准要求每个学生,甚至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要求相一致,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教学质量。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从2007年举办至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师生参与,竞赛成果突出。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是一个团体项目,由两名学生完成,一个作品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合作完成。在这种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需要参赛的同学共同分析讨论出最佳设计方案,根据每个同学的专长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机电一体化作品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

近几年来,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内容逐年加深,工艺要求更加严格,竞赛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求更高,这反映了企业正不断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而技能竞赛所提出的新工艺、新内容、新技能更是当下企业需求的直接体现,是企业对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在规格品质要求上的具体体现。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要依照竞赛中所反映出来的行业企业信息,总结职业学校师生对设备使用、训练过程、竞赛试题、竞赛手段、评价方式等形成的深刻认识,以及参赛过程中队员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经过提炼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转变技能教学方式,在技能竞赛资源的运用中,让广大师生享受技能竞赛的成果,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三、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的方法研究

(一)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转化方法流程及内容

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工作环节:竞赛成果的整理、理论知识整理、工艺规范整理、竞赛心得整理、微课视频拍摄,转换过程中有效完成将竞赛学生和教师的技能形成过程转换到实训训练教学过程中,将竞赛的心得体会和训练内容融合到学案和课题项目的设计中。

任务书和学案的设计与技能竞赛接轨,以竞赛的要求加以整理,最终形成教学所用的资源库。过程中将贯彻竞赛理念,严格要求,规范设计,由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资源的整合。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的转化方法

实训教学侧重技能的训练,但并不代表弱化理论的学习。转换过程中,理论的学习将主要以微课、课件或文档的形式呈现,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能够根据学案融合到技能的学习中,因此转换过程将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转变上。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思想,创建慕课平台、拍摄微课视频,供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及其他感兴趣的师生学习。对于想要动手实践和更深入了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动线实验室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进行实践,从而深化所学知识。机电一体化训练的教练和技能竞赛的学生也可给予相应疑难解答。对于疑问解答情况,可以设计一个微课,在慕课平台上实现共享,这样在突破难点、疑点的同时,也使教学资源在共享中更加完善。另外,将技能竞赛成果制作成短片,在校园网上播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供广大师生观看,将更有效地发挥成果的转化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首先应以技能竞赛的要求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成果等,教学中对用到的相关课件、图文、成果进行展示和分级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做到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操作规范、有始有终,可安排有竞赛经验的学生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评价项目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教学新内容、新工艺和重难点加以梳理,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化和迁移。

(三)针对转换流程进行可行性及应用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取得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竞赛资料,可充分转化为资源。实际转化中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一是对可转化素材利用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梳理竞赛的各项工作及标准[2],从而寻找可以转化、并对日常教学具有改革意义的教学资源。竞赛的运作体系与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之处,实践课程主要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技能,教学经验丰富,且一部分教师也具有竞赛经验。必须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通过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的方式,寻找合适内容和合适方式进行转化,为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的转换过程和实施提供充分保障。二是对实施条件的可行性分析。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使学生不断更新提高技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成果,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关注,他们对设备充满好奇、对成果充满渴望、对自己不断挑战的心理,为技能竞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对转换的成果需进行试点运行,可先进行小班化的教学实验,确定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积累一定的实施经验以后,再全面推广到常规班级的教学中,以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表1是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转化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资源的差异,以及对资源的实施利用所提出的相应要求。由技能竞赛转换而来的教学资源,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要求规范教学场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向企业的管理模式靠近。传统的教学资源内容单一,往往由单门课程组成,而机电一体化成果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更加综合化,融合了多门学科,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竞赛往往反映了当下企业对新技能的要求,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更趋近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虽然参与的主体为技能竞赛学生和竞赛指导老师,但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使更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技能竞赛的成果,发挥了较大推进教学改革的作用。表2是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某班级在转化资源使用前后效果对比表。

通过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后对教师和学生课程训练的学习效果的数据分析对比,从中可以看出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并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了竞赛设备的利用率,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竞赛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锻炼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总之,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教学资源,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其他专业如何发挥技能竞赛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实验样本,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化学有机转化篇(11)

(一)建言献策。当前对于一些档案的研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而研究的成果也是趋向于政治性的。此外,我国一些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一般都会认真参考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决策的合理化。能为国家机关部门提供借鉴作用的档案大部分是重要档案。因此,档案工作部门也会对这些档案予以重点管理与保护。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对这些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

(二)治学有人。一直以来,学界一方面对档案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也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一些理论研究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档案的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空洞理论,也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功能。

(三)直接运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通过间接形式去完成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更快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希望通过直接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档案库房则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方式。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设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个别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档案库既省时省力又省资金。

二、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我们国家许多的学科虽然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哲学、档案学等等就处于这种尴尬学科的地位。由于档案学的社会地位不高且处于冷门学科等原因,国家对于这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障。因此,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能够激发学界进行档案科研和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档案学的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是巨大的,最大限度内发挥档案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机制以及法律体系。利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促进档案学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合理转化,从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