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村镇银行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5 15:21:58

村镇银行的发展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1)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首批选择吉林、四川等六省区进行村镇银行试点,随后将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1]。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始组建自己的村镇银行,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向小微企业、乡镇乡村等薄弱领域倾斜。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成立村镇银行66家,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1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解决竞争不充分、缓解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1.1理论依据

1.1.1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抑制理论是由麦金龙于1973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原因不仅是由于资本的缺乏导致的,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固存的扭曲现象使得资本利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3]。整体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了金融的好坏,而金融又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反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机制、方式和体制都成为了阻碍金融支农的壁垒,使得服务三农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4](图1)1.1.2小银行理论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有怎样的经济结构,就应当有怎样的金融结构,这样才能降低服务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内外研究也表明,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其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业务上,小银行的指标都要高于大银行。同时由于服务成本较低,小银行也更加倾向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所以村镇银行作为“小银行”可以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5]。

1.2现实需要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区域内部差距明显,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主要以单一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作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三农生产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明显存在着“非农化”倾向,农发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向少数企业集中贷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户贷款覆盖面偏低[6]。由于这种金融瓶颈的存在,抑制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

2村镇银行在安徽省的产生及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现状

2.1安徽省村镇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国家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安徽省也抓住机遇成立自己的村镇银行,以期能够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缓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7]。在这里以安徽省最先成立的两家村镇银行作为范例,即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他们的成立对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2.1.1长丰科源村镇银行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挂牌成立,其注册资本为1亿元,标志着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结出第一粒果实。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将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支农力度,确保支农质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做出贡献。2.1.2凤阳利民村镇银行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第二家村镇银行凤阳利民村镇银行在凤阳县府城镇挂牌开业,注册资本为4100万元,拥有各类员工19人。该行的市场定位是为小微企业、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每年支农贷款的比例占总贷款的比例都会不断增加,同时也会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周边集镇。该行将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开发、卫生、扶贫、教育等方面形成互动,逐步提高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强化对农业的信贷支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2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大,减少农村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普惠金融[8]。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下。2.2.1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由于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农户在贷款时很难提供抵押品,使得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且收益低,导致农发行、农信社以及邮政储蓄纷纷减少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恰巧可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空白。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银行业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行政村15049个,其中网点覆盖行政村6123个,各类电子机具(含ATM、POS、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覆盖行政村14176个,其他方式覆盖行政村3196个,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2.2.2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本来就是村镇银行设立的目标之一,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农村地区闲置资金,调节资金余缺,利用自有资本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三农”发展[9]。同时在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上给予小微企业和农户以政策优惠,使得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和农户可以得到资金支持,满足他们生产和生活需要。2.2.3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20世纪90年代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同时收缩其在农村的机构和业务比重。最直接的后果则是农村金融服务长期缺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而设立村镇银行则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扩大农村资金供给,形成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10]。

3村镇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可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服务渠道单一、偏离目标定位、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很突出[11]。具体来说,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3.1偏离服务

“三农”目标,非农化倾向严重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最初目标,而村镇银行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金融机构,盈利是其最内在的追求[12]。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存在着投入大、产出小、风险大的特点,导致村镇银行在农户的贷款中出现“惜贷”现象,不愿意过多的贷款给农户,而偏向于将资金发放给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这就导致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此时的村镇银行充当的却是“抽钱机”的角色,无法真正服务于“三农”。

3.2服务方式手段单一,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直接发放贷款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贷款过程中对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并且主要以中短期小额贷款为主,无法满足具有中长期贷款需求的农户。并且村镇银行由于受地域和国家政策规定的限制,使得其存款规模和存贷利差偏小,不利于增加盈利水平和扩大贷款业务,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功能得到限制[13]。

3.3信用控制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由于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对农户的信用考察比较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人情贷款”,加大了贷款成本和贷款风险[14]。而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贷款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而产生道德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在结算上必须通过发起行作为结算中介,这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效率[15]。

4提升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策支持,坚持服务

“三农”基于村镇银行功能的特殊性,国家应允许村镇银行结合当地资金供求情况、农户信用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存贷款利率,保证村镇银行在满足自身生存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三农”,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4.2创新服务方式,加大融资力度

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开办诸如代客理财、代销保险、黄金等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人民银行也要给予村镇银行相应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税收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等。

4.3加强信用控制,提升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征信系统和结算系统,提供必要的征信服务,降低其在贷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贷款成本[16]。村镇银行也要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合法、合规、稳健运营。5结束语村镇银行是安徽省农村经济以及三农事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前安徽省村镇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资金来源缺乏保障、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村镇银行存在的不足,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促进三农事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传华.村镇银行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2(5):20-22.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2)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三农”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一、引言

根据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从我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0日《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发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从各个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

1.机构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国有31个省份设立村镇银行,覆盖1083 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较2012年末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区域布局趋于合理。1071家村镇银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分布在国定贫困县182个,占国定贫困县总数的31%。

3.发起行适度集中。由农村银行机构发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银行发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资银行发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银行集约发起的有20家,共设立379家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 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1.资产负债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资产余额6289亿元,比年初增长44.6%;负债余额5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6.4%,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1.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

2.存贷款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5%;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长55.8%,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7.6个百分点和43.2个百分点。

3.所有者权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权益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34.8%,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17.6个百分点。

(三) 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1.支农支小贷款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农户贷款1455亿元,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两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支农支小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实施了“事前股东承诺,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励”的监管制度,使村镇银行支农服务内在动力得以增强。

(四) 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1.71%,较年初提高0.05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11.5%,较年初提高0.74个百分点。

(五) 各项主要监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23.6%,高于审慎监管标准1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75%,高于审慎监管标准32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0.5%,资产利润率为1.71%。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S) 分析

1.虽然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但是与其他银行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小、利率低,无须担保且审批程序简便。同时,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些特点使村镇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具有决策链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2.只有银行才能成为主发起人成立村镇银行。一是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源,可以给村镇银行带来人、财、制度、经验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二是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当于为村镇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三是民间资本在我国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民间资本要成为发起人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道德风险、监管风险等。

3.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村镇银行不用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不良贷款少,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好,盈利潜力也比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较年初提高了0.1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较低。从被评估的278家村镇银行来看,共有不良贷款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镇银行高于1.5%。

(二) 村镇银行发展的劣势(W) 分析

1.村镇银行分布不均匀。纵观全国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7.9%,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山东4省尤为突出。中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共占总数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31.7%。尽管村镇银行在中西部率先试点,但中西部地区的数量都没有东部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偏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动力不足。

2.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受经营控制的力度大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3.村镇银行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首先,由于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 导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农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意愿。除此之外,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农村居民又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大。这些都影响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

4.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各主发起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部分主发起行将村镇银行视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村镇银行简单复制母行商业模式,客户群体雷同,缺乏特色产品。

(三) 村镇银行发展的机会(O) 分析

1.需求方面。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规模的增加,所有这些都必将带来农村经济及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供给方面。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机构面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的时候,需要审核资金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抵押品等,这就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偏向于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无疑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3.政策方面。国家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这必将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除此之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银监会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镇银行发展的威胁(T) 分析

1.与银行同业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相比,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赢利模式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

2.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者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无法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开展支农再贷款支持,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处于相对弱势。

3.村镇银行之间相比较。各村镇银行在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除此之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脱媒”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农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实施,村镇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要审慎调整村镇银行的设立分布,继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的质量,以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为重点,逐步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

(二) 扩大银行业务内容

村镇银行想要在未来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进入的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础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运用于拓展惠民的业务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营化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逐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超过60%的,需要制定调整股比计划。对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其他股份应由民间资本出资。

(四) 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引导村镇银行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营团队和产品服务的“本土化”,提高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模式,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村镇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3)

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组建以来,取得了蓬勃发展,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稳步扩展,并且有效发挥了信贷支农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村镇银行毕竟成立时间短,属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阻碍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案,帮助村镇银行不断成长,使其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持续发挥作用。

一、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1、设立情况

自2007年首批试点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800家,分布于全国的31个省、直辖市中;黑龙江省共有村镇银行22家,占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2.56%。黑龙江省22家村镇银行共分布于8个地区,哈尔滨10家,齐齐哈尔和绥化各3家,双鸭山2家,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和黑河地区各1家。具体机构名称和分布见表1。

注册资本方面,数额最高和最低的都仅有一家,分别为500万元和1亿元。大部分银行的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占比73%。而省外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部分达到1―2亿元,最高的达5亿元。与省外村镇银行相比,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普遍偏低。

2、存贷情况

图1表示出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间每6个月的存贷款情况。从存款方面来看,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12年12月,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4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亿元,增长了53.31%。虽然其存款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占存款市场份额仍然较小,以2012年末为例,它的存款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额16326.6亿元的0.26%,表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仍然不足,吸储能力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各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是为农户和企业开展的短期、中长期贷款,且贷款业务增速较快,截至2012年12月贷款额达23.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9亿元增长了10.4亿元,增幅达80.6%。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针对农业发放,其次是私营企业及个人,再次为乡镇企业。其中,农、林、牧、渔业的贷款占比82%,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占比6%。可见,村镇银行在信贷支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P政治(Politics),E经济(Economic),S社会(Society),T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因素扫描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的环境的影响之下。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来说,这些宏观环境因素有些起到推动作用,有些则产生阻碍。

1、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策的扶持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自村镇银行诞生以来,为了支持其稳步发展,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

(1)财税政策。包括补贴、奖励、优惠及减免费用等。如中央财政对发放贷款符合规定条件的村镇银行给予2%的补贴;2%的奖励用于对涉农贷款量增大的县域机构以及免征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利息营业税等。

(2)金融政策。规定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低4―5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将涉农贷款占其各项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村镇银行作为支农再贷款的试点对象,并且支农再贷款的范围由发放农户贷款扩大到其他涉农贷款。

(3)培育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主发起行以符合规模化、批量化的方式组建村镇银行等。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大力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及设立村镇银行,到2015年,力争每个县至少组建一家村镇银行。

尽管政府的扶持政策从财税、金融、组建等方面给予了村镇银行一定的支持,但由于享受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多、政策适用范围小,优惠效应不明显。同时,一些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小,使得村镇银行所享受的政策并不优惠。另外,已出台的村镇银行相关文件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现存的法律之于村镇银行又不能完全适用,因此,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促进。

2、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

(1)农业大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均非常发达。尤其在粮食生产方面,黑龙江省享有“中华大粮仓”的美誉,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且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同比增长3.4%,进一步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位置。农业大省这巨大市场对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是村镇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资源支撑。

(2)两大平原建设。在“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方案正式获得批准后,黑龙江省农委工作会议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总体方案》(讨论稿)提出:深入推进村镇银行创新发展,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普遍推广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融资担保方式,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试点,给予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奖励、补贴、风险补偿、股权投资、注册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改革试验的工作开展,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光明。

尽管农业大省与两大平原建设的经济环境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来自于其他极具优势的农村金融机构(如邮储银行、农信社)的竞争,使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

3、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环境

(1)“三农”资金供需失衡。资金需求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因此,需要资金的人增多了,同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贷款周期加长,并且用途更广。

金融供给不足。自2004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金融网点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从2004年的13.4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6.8万个,下降幅度为49.2%,其中农业银行网点下降52.1%,农村信用社网点数下降38.2%,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数下降21.3%,使得农村资金的供给更加短缺。

“三农”资金的供求失衡正是催生村镇银行的前提条件。而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既是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赖以发展的商机。

(2)发起行成为有力后盾。村镇银行的经营优劣会直接对发起行产生影响,因此,发起行为了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会不遗余力地提供各种支持:指导村镇银行制定发展战略;承担开业费用;帮助培训工作人员;传授经验,拓展发展空间等等,为村镇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

尽管村镇银行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具备了资金需求和发起行大力支持的基础,但是由于村镇银行所在地点偏僻、工作环境较差,很难得到专业人才的青睐,人力资源匮乏;同时,由于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社会认可度低,致使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开展业务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4、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技术环境

(1)来自发起行的技术支持。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为了满足其业务开办的基本条件,提供了诸如IT系统建设、汇兑结算等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供其无偿使用。并且发起行还向村镇银行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援助,为村镇银行的业务拓展夯实了技术根基。以哈尔滨银行为例,其小额信贷技术比较成熟,哈尔滨银行将成功经验传授给村镇银行,使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发起行的技术支持,使村镇银行的发展起点更高。

(2)农村信息化建设。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推动了农村宽带进入乡村的进程。黑龙江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努力建设和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目前,黑龙江省完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网络体系的农业信息网建设,使1015个乡镇节点处于其网络覆盖之下。农村信息服务站已建成2174个,60.6%的乡镇及行政村已接通宽带业务。对于扎根于农村的村镇银行运营来说,黑龙江省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

尽管村镇银行的发展拥有发起行的技术援助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的良好技术环境,但是由于实力不足,对于很多村镇银行而言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不能接入或只能间接接入;银联银行卡系统进入困难,使得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受到限制,客观上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三、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文对村镇银行发展的PEST分析发现,外部环境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来说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因此,为了推动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其外部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村镇银行的参考标准。在历年调整中,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最低也只略低于其他金融机构1个百分点,相对较高。因此,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便其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将有利于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给予更多税收优惠。村镇银行目前所纳25%的企业所得税过高,应该对村镇银行实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相同的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提高其盈利和资本积累能力,促进其持续发展。另外,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其运营初期应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3)适当降低费用标准。人民银行应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费用,同时,中国银联应降低村镇银行的入会费,使村镇银行提高其为客户带来方便、快捷服务的能力,提升竞争力。

(4)加大地方政府政策支持。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从官方角度帮助其提高社会认知度。其次,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可以参照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因为该意见的出台,在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该意见包括优化村镇银行的组建程序,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村镇银行的开办费补助;特定贷款的税收减免;重要人才的补贴补助等。

2、增强有效监管

(1)细化监管职责。首先,强化对村镇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的监管,他们是保持村镇银行正常运行的核心。其次,综合评价村镇银行的风险,提出差别监管和分类指导意见,以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再次,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监管,防止其市场定位偏离政策初衷。

(2)完善监管机制。首先,当地监管机构要做到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并重。其次,对于现场监管要配备合格人员,明确监管流程,使现场检查工作有效进行并完成。再次,明确村镇银行的退出流程。监管部门应详细规定村镇银行退出的情形、方式、步骤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等。

(3)创新监管方式。当地监管机构应创新监管方式,对村镇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小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的综合监管平台。设计适应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特征的监管框架,在监管过程中,注意监管措施应具有灵活性和弹性。同时,采用差别化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技术手段对于具有不同特点的村镇银行是必要的。

3、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1)制定《村镇银行法》。村镇银行的法律地位、产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及管理体制,需要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村镇银行才能依法经营及维护自身权利。

(2)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村镇银行如有存款保险这把保护伞,将能减轻公众对其资金安全和收益的担忧,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增强其对潜在客户的吸引能力,同时提升村镇银行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

(3)完善相关配套法律。考虑到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对于《经济法》、《银行业监管管理法》等一般银行法律法规,应加以修订,增加针对村镇银行的条款规定,以规范指导村镇银行的运行。

(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黑龙江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支农研究》(项目编号:12D058);黑龙江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小微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制度缺陷及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孙璐、刘健、范亚东: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

[2] 胡德军:村镇银行遭遇发展瓶颈[N].农村金融时报,2013-11-18.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Z].黑政发〔2009〕110号.

[4] 印蕾:我省“两大平原”地区将率先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体系[N].东北网,2014-03-03.

[5] 孙璐: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4)

村镇银行作为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从2007年3月初首批3 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 年3 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截止2009 年底,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了100 多家,其中既有农行、建行、交行等中资银行发起,也有汇丰、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监管部门规划,目前已实现有效贷款40 多亿元,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 家。两年多的试点期,监管层在村镇银行的审批和牌照发放上一直坚持持审慎的原则,虽表示不限具体指标,但实际上给予每个省确定的试点地区非常有限,例如目前为止山东省就只有3 家村镇银行:即墨北农商村镇银行、寿光村镇银行和胶南村镇银行。

二、注重村镇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在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现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在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一直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的局面,同时也能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

2. 增加了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缓解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各方面资金,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村镇银行利用一级法人机构贷款所拥有的审批灵活和资金借贷手续简便等优势,不仅部分弥补了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3.改善农村金融组织正规化运营,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对农村原有的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善服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坚持“服务农村”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组织正规化,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而更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然会遭遇种种障碍。

首先,吸引存款困难。村镇银行在开业初期因为缺乏公信力、公众对其认知需要时间、贷款需求量大的农户大多储蓄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吸收存款困难。我国一些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反映,由于村镇银行网点少,经营业务单一,形成了“村镇银行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却在农村解决不了资金来源的问题”。其次,除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都很有限,村镇银行需要寻求存款以外的资金。目前村镇银行尚没有获得类似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贷款的支持。由于结算系统不畅,同业拆借难以进行,村镇银行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融资渠道受限。再次,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受专业人员招聘难的影响,票据承兑与贴现这种专业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的业务,可能一时难以开展;受科技开发难度大和成本高的影响,办理银行卡业务也可能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且村镇银行的贴现、债券承销业务也不能办理。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构建了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但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晰产权,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产权明晰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既是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的保证,长期而言也是其整体发展模式巩固与完善的源泉。对于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在起点上设计并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必须的。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监管与激励机制,保证

村镇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性,从而防止地方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的人权体系和事权体系,并进而防止地方势力操控村镇银行和利用关联交易侵蚀村镇银行的资产。

(二) 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提高认知度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企业,其运作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政府的扶持。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

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壮大自身实力

除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村镇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或延伸金融服务,扩大服务半径。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5)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6)

一、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专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机构,是我国在农村金融改革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7年村镇银行挂牌营业,此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村镇银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有些问题甚至直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我国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与路径。

二、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

根据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我国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位于中西部区域的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征收应交税额的一半,这在政策上是一个巨大的优惠或扶持。但是对村镇银行却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导致原本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村镇银行享受不到优惠政策而发展停滞不前。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出有关的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没有政府的文件无法取得税务部门的认可,村镇银行就无法获得财政补助。村镇银行比农村信用社缴纳更多的税,原本需要大量资金的村镇银行在政策上就已经输给了农村信用社,导致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无法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

(二)难以筹集资金。

村镇银行一般情况下都是建立在偏远的、贫穷的农村地区,受到许多天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影响,经济水平比较低乡镇企业以及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影响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分布比较广,加上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农民对其了解有限等因素,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走进农民的视野中。再者,村镇银行是一个新鲜事物,刚刚成立没有行号,导致许多的业务无法开通,农民不认可,进一步加剧了在资金筹集上的困难。

(三)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

村镇银行入驻农村面临着比较高的风险。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加之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薄弱,还款积极性不高,极易形成小额贷款的坏账、呆账,引发村镇银行信贷行业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村镇银行在业务和管理模式上与其他银行有很大的不同,这需要创新的监管方式,然而探索新的监管方式并非一日之功。监管任务日益增多,监管资源却严重不足,二者不相匹配,监管机制与监管流程不健全、监管程序不完善,导致许多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但实际执行时许多程序、措施都不明确,在监管机制上还有待完善。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策扶持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注入活力。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村,产业是农业,而发展农业政府责无旁贷。基于此村镇银行应当享有最惠政策待遇,就是在农村信用社享有的优惠的基础上附加其他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给村镇银行一定时间内的免税政策,减轻初期的运营成本;政府可以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如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政府政策扶持,保证村镇银行更好的在农村地区履行职能—“服务三农”,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二)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的现状,建议实施双重监管,以发起银行为主、属地监管为辅,使得内部监管措施得到加强,有效缓解了外部资源不足的矛盾。村镇银行不同于其他大型银行,它的规模比较小,在监管方式上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简洁。监管局必须按照村镇银行的独特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加强与村镇银行及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交流与沟通,提高监管的效率。其次,必须考虑监管的成本,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村镇银行的成本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三)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一般比较小,通常就像农村信用社那样服务特定几个村或者几个镇,吸收本地的存款之后反过来为该地的经济发展作贡献。要想获得比较大的竞争力,村镇银行必须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逐步推广保险、担保、、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以及银行卡等服务满足广大农村对金融服务的的需求,填补村镇银行在多元化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空白。

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他们对有资金需求的客户的情况更为了解、更为熟悉,基于村镇银行的信息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一对一、个性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其效率更高。在收费方面,可以对客户实行“会员制”,在客户办理业务时予以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在抵押方面,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实物抵押方式,如拖拉机、水泵、犁等农用机械,范围更广阔,更有利于在农村的推广。

结束语

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分析与探讨,是新形势下村镇银行发展的新需要、新的研究课题,对于解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村镇银行的成立, 只有找到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条件并且顺利地将其解决,进一步实现农村区域的金融机构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在政策性、合作性、多元性的发挥上有更好的平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庆海,刘灿辉.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N].金融时报,2008.

[2]侯俊华,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9.

[3]张传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金融观察.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98-02

几乎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必须首先保持商业上的可持续性,才谈得上为“三农”服务。因此,部分村镇银行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盈利性的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本文将从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分析解读出发,分析目前村镇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及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其在履行好服务“三农”宗旨的同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分析

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指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一产品一竞争地(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利用“C-A-P"模型,可以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以便村镇银行更加明确自身定位,真正地立足农村区域,服务“三农”。

1.客户定位。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是农村小企业和农户,而大中型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城市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村镇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规模小。贷款资金来源于当地的特点相吻合,而且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这在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村镇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开展信用中介活动。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一情况,从而能更顺利的开展信贷业务,解决客户的需求。

同时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农村企业、农户能否顺利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而农村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是支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柱。二者的相互依存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的理由。所以。村镇银行在坚持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可以牢固自己的长期客户群。

2.竞争地定位。村镇银行以县域或乡镇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是县域或乡镇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而且这些县域或乡镇可能经济不发达,所以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于与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县域或乡镇的涉农企业和农户,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村镇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同时村镇银行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立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银行。更容易得到当地小企业和农户的支持。

再次,村镇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因而可以解决资金运行中的“虹吸”现象,有效防止农村地区金融空洞,同时使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

此外,有利的人缘地缘有助于村镇银行的风险识别,便于开展高风险的涉农企业贷款。由于村镇银行对目标实行集中经营,又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因而比大银行具备更有利的信息优势,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特性”问题。

3.产品定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村镇区域内零星小额存款,同时又要服务农村,提供小额信贷。而“三农”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的服务不能复制大型商业银行的做法。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自身将要服务的对象,比如小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表”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更易开展产品服务。所以,个性化服务已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镇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银行中吸引过来。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劣势

国家对于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客户、竞争地及产品三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村镇银行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劣势。

1.追求利润与支农目标相矛盾。关于村镇银行不村镇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贷款投向。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存在的,但村镇银行要生存下去必须要盈利,而农产贷款的风险高、成本高、利润低。单靠农户贷款基本无法实现盈利,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很多,利润也比较高,所以出现为三农服务的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倒成了其次。从调查数据可看,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所在的仪陇县中小企业极少,县城经济不发达,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和农民外出务工,因而惠民村镇银行被迫通过种种途径下乡开拓市场。截至2009年末,该行向农户、个体工商户、村镇居民发放贷款9676万元,占全部贷款的83.45%,向农业小企业发放贷款1919万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6.55%。

2.吸储难度高,存贷比持续高住运营。村镇银行中部分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吸存难的一个客观原因是网点少、支付结算功能太差。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148家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存贷比为67%,低于75%的监管高限。但事实上,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普遍高于75%,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3.结算网络不畅。缺乏齐全的配套设施及政策。虽然村镇银行可以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银行卡业务等,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但是从目前看,村镇银行并不能办理结算、票据承兑及发放银行卡业务。同时针对村镇银行的财税扶持政策并不配套,比如,同是服务“三农”。农信社按3%交营业税,村镇银行则要按5%交,农信社所得税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村镇银行则要全额上缴。

4.金融风险相对严重。一是服务对象风险。银监会强调,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涉农贷款的风险高、数额小。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农民,农民的收入采源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二是自身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较小,实践证明:规模过小的金融机构难以存活。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贷款风险偏高、呆坏账可能性比较高等。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8)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四)调整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一是股本设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当地农村龙头企业与大中型养殖户的实际资金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注册资本金,减少资本金比例对单户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额度限制,做到既能留住优质客户,又能切实支持“三农”的发展。二是在调整股本总额时要调整股本结构,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与管理改进,从而推动村镇银行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鼓励地方政府的资本股权介入村镇银行。一方面,政府参股有利于村镇银行迅速融入当地政商环境;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只是参股,但是对村镇银行信誉度的提高将起很大作用;再者,政府若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更可以极大地缓解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9)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四)调整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一是股本设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当地农村龙头企业与大中型养殖户的实际资金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注册资本金,减少资本金比例对单户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额度限制,做到既能留住优质客户,又能切实支持“三农”的发展。二是在调整股本总额时要调整股本结构,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与管理改进,从而推动村镇银行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鼓励地方政府的资本股权介入村镇银行。一方面,政府参股有利于村镇银行迅速融入当地政商环境;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只是参股,但是对村镇银行信誉度的提高将起很大作用;再者,政府若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更可以极大地缓解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10)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村镇银行的发展篇(11)

二、文献综述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中国村镇银行是以面向农村经济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其直接目的就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竞争不充分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村镇银行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术界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村镇银行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如早在2002年,De Young就采用业务模式就村镇银行发展的市场价值及股份制条件下村镇银行股票收益进行量化研究。当前国外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村镇银行的表面问题,并逐步走向深化。随着国内村镇银行的逐渐兴起,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以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总体来看,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研究方法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这就造成了国内学者关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经济效益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等相关研究缺乏较为充实的数据支撑。

2.1 中国村镇银行综述

2.1.1 中国村镇银行的性质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立足于县(市)以下的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亟需村镇银行填补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发起人制度”是指根据2007年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由至少一家国内经营效益较好、符合监管条件、经营效益好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银行,且该发起银行持股所占比例必须大于等于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单个股东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十,这种由其他银行发起而创建金融机构的制度被称为“发起人制度”。

2.1.2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

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源头上看,党和政府关于中国村镇银行的探索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孕育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21世纪初期。总的来看,中国村镇银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07年3月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2007年年底中国村镇银行的开设数量已达到19家,截止到2014年3月末,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到982家。中国村镇银行设立地区,大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县(市)多城(镇)少”的格局。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省份的特定区域。山东、浙江、辽宁、四川、河南、内蒙古五省市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占到了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49%。与之相对比,截止到2013年年底,西部偏远地区省份如自治区尚未建立村镇银行网点,青海省也仅有1家村镇银行,其所占全国村镇银行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性因素

2.2.1信誉度积累薄弱导致资金来源不足

中国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经济创新性发展成果具有机构单一、决策效率高等优势,但是无疑是一个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弱小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带有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结算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2.2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风险控制力薄弱

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特点直接提高了村镇银行的借贷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仍严重受限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民生产一旦遭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丧失偿还村镇银行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村镇银行的借贷危险。

2.2.3业务结构单一阻碍了经营特色的发挥

现阶段,中国村镇银行主要业务仍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服务内容与农村信用社、中国储蓄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多大差异性。可见,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业务结构比较单一,存贷模式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没有多大差异性,缺乏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