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6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1)

表1是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表。

如表1所示,关于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波动增长的趋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幼儿园的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在科学领域积极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自此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广泛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虽然在2007年论文数量暂时呈现出低迷状态,但明显可以看出自2006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颁布以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成为了研究重点,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随之增多。2012年,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的进一步推动下,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达到高峰。

二、研究者的来源分析

表2是论文作者的来源分析表。

从表2可以明确地看出,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幼儿园,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的一半以上。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则显得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

三、研究的热点分析

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四个方面。

1.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来自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和其他研究者都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如朱玉华认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动态开发;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中心的线性开发;以地方特色为背景的发散性开发;以自主节日资源为落点的点状开发。[1] 李槐青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当助教;给家长作培训等途径来实现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2] 蔡英英认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科学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公共场所;邀请“一次幼儿教师”进入科学课堂;聘请园外科技辅导员等途径来实现。[3] 魏红认为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发利用社区、家长资源的途径有将社区资源充实到区域活动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和挖掘家长资源;采用“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举办家庭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科技制作比赛;请家长做助教;开展亲子活动等。[4]

彭爱莲在挖掘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时采用的步骤为:先确定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体系(先确定总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分解为分类目标,再确定与大班、中班、小班各方面适应的阶段目标);然后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根据农村资源,确定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内容(首先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结合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最后挖掘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5] 王丽则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级家长资源;再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通过多载体家教指导、多形式亲子互动、多渠道对话沟通等方式挖掘家长资源。[6] 孙艳华在开发家庭科技资源时使用了广泛收集挖掘家庭科技资源;科学分类梳理家庭科技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家庭科技资源;互动交流激活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方式。[7]

2.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少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在幼儿园教师呈现与分享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经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家庭、社区、幼儿园、网络以及自然资源一直是被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研究者也一直都在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如刘占兰提出幼儿园的主墙面可以用来记录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8] 尹坚勤认为种植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在让幼儿习得研究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体现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9] 陈晓芳认为幼儿的生活、兴趣、疑问、幼儿间的谈话甚至幼儿的错误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的科学课程展开的生发点。教师的生活及教育经验、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的科学课程资源。[10] 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科普影视、传统地方节日、浅显的科学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

3.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

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者多针对某一种特定的资源提出建议,如李槐青提出在利用社区资源时要做到:一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来选择社区资源。二是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力及需要选择社区资源。三是利用社区资源时要注意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11] 蔡英英认为在运用社区资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和熟悉社区的各种资源、分析社区资源的利用价值、明确社区资源利用的具体形态。另外在运用中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性。[12] 王海燕认为在幼儿园科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必须有“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且要切合时宜地运用多媒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实验活动。[13]

4.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财务资源短缺;幼儿园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幼儿园科学活动形式单一;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教师缺乏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课程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强;家长和教师缺乏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中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认知;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幼儿园应扩大渠道,不断丰富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幼儿园要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提高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多元培训,如开展专家讲座、进行园本教研等,不断强化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管理以及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能力;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办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幼儿园要采用多种形式沟通,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请家长协助收集材料、组织高质量的科学开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科技活动等。

四、结论与展望

1.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

由以上的论文研究作者来源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来自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研究主体间合作水平较低。这将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影响,进而阻碍幼儿园科学课程的纵深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以幼儿园本身为基地,共同致力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因为研究主体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所以以往研究呈现出经验总结多、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少的现象。一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提升。其他研究者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层面的建议和指导,很少真正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所以提出的建议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没有突出, 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研究不够。

3.幼儿园应扩大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范围

幼儿园科学课程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很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具体到科学领域同样适用。之所以对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是方便研究,更重要的是为资源利用者提供一个资源库,以利于课程的实施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幼儿园教师对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对本土自然资源、家庭、社区、幼儿园及网络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对其他资源如文字资源、各种生成性资源、民俗资源(如民间游戏、民间科技等)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因此,幼儿园应开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视野,充分挖掘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为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朱玉华.植根生活 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

[2][11]李槐青.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3][12]蔡英英.社区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4]魏红.有效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实施科技教育优势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2(1).

[5]彭爱莲.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J].教育艺术,2002(10).

[6]王丽.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挖掘家长资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5).

[7]孙艳华.让家庭科技资源放光彩[J].好家长,2012(2).

[8]刘占兰.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J].幼儿教育,2003(9).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3)

【摘要】对2011~2013年间有关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所作的分析发现,自2010年国家出台多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研究日趋活跃,这其中,对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重心不够集中,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的互动。今后的研究需对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评价、课程领导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研究热点;计量统计;内容分析;2011~2013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4)

幼儿园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园理念引领下,坚持以“优质的师资队伍、优质的保教工作、优质的服务质量”为办园宗旨,围绕“科学”学科特色,一根红线一以贯之,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建构了幼儿园科学教育园本特色。

“九五”、“十五”南京市规划课题研究中,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汇编了《幼儿园科学游戏设计一百篇》、《不一样的发现――幼儿科学教育探索篇》和《不一样的发现――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篇》。

参与了“十一五”南京市规划课题《基于科学主题的统整课程的研究》、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立项课题《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教育的研究》,参与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江苏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库建设和运用的研究》,其中编写的科学儿歌在阶段性成果评比中获特等奖。

“十二五”南京市立项课题《基于自主性发展理念下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幼儿园开展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科学角环境与材料等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全园教师积极参与科学教育研究,多位教师立项了市级、区级个人课题,撰写的百余篇论文、案例在省市区获奖,在参加市、区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

二、关注幼儿发展需要,营造科学教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幼儿园充分利用门厅、走廊、楼梯的空间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以“动物乐园”、“海底世界”、“奇妙宇宙”为主题的教育环境。各班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置了“藤蔓乐园”、“青花瓷”、“绿色花园”等别具特色的教育环境;结合园本主题内容,利用收集的图片、幼儿活动照片、幼儿作品、调查问卷等,记录师幼共同开展主题活动的进程,反映了科学活动中幼儿的疑问和收获,激发幼儿与主题环境的互动,推动科学活动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化。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开展科学活动的关键,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们充分尊重幼儿,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常常使用“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用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三、基于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园形成自己的园本课程,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进程中,教师们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主题实施计划进行二次备课,形成适宜本班幼儿特点的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班级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及时反思、借鉴他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主题内容,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幼儿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开展科学探究系列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王国”、“旋转乐园”,孩子们在试试、玩玩、做做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围绕同一主题,设计了符合大中小年龄段目标的科学系列活动“神秘的洞洞”,活动设计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探究,让孩子们在科学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47-01

一、探究式科学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究式科学教育便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科学教育以其强调儿童主体的地位、主动发展,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与探索发现等方法,开始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流方向。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中,探究式科学教育被认为是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素。为了顺应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于2001年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的倡导下,正式启动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验项目,将国外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介绍到国内,在幼儿园中进行了基于“做中学”的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幼儿的手脑,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它强调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要求幼儿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来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且有助于科学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如今,探究式科学教育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但未来我国幼儿科学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在我国这样辽阔的大地上,如何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理念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体系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

针对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过于学科化、远离幼儿生活的倾向,《纲要》着重强调幼儿园课程应“回归生活”,倡导从知识世界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回归。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将课程设计的基点转向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学教育内容偏多、偏难、偏深的不良倾向,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带来了一阵新风。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也不能忽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对教育生活化的误解。如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对立,有的幼儿教师因为一味追寻生活中的教育,而对系统化的教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或者把原本真实的生活变成导演下的场景化生活,导致背离教育生活化的初衷。诚然,学科逻辑与幼儿生活本是课程设计的两个极端,那么如何在两者之中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是课程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STS教育

STS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倡导从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来看待科学,以整体的、社会的、人文的价值观来看待科学,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1]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强调科学要为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幸福谋福祉。STS教育研究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除了科学探究活动之外,还应包括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并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对自己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中;“技术”是对科学的运用,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解决“怎样做”的问题;“社会”则具体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触及的范围。[2]此外,STS教育也会启发教师思考科学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渗透到幼儿的科学教育中。但是,我们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开展STS教育,怎样将STS 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园其他课程领域有机结合,以形成幼儿园综合性的课程,将成为我国幼教界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四、科学教育与其他领域渗透、融合研究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6)

二、结合自身情况,做好课题研究

想要开展好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就必须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教师应致力课题的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拓宽研究课题的深度,这样的课题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才能加速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首先,所选的课题必须要有实践的意义,也就是说,所选的课题应有利于幼儿园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所选的课题应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并和课程改革方向相一致。

三、提高对教科研工作管理和指导的重视度

在科研工作开始后,就进入实践研究的阶段。这时候,就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教师也会产生较多的疑问,因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理论进行完善和改正,所以,有一些问题出现是很正常的,但是,如何保障科研取得的成果,就成为摆在幼儿园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一阶段如果疏于管理,就会使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应提高对教科研工作管理和指导的重视度,具体做法如下:

1.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掌握科研的方法

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之前,很多教师由于知识理论较为匮乏,对科研方法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幼儿园的管理者应从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入手,组织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初步的学习。同时,幼儿园管理者也可以采取集中学习的模式,对每个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就能使教师的思路变得开阔,提高他们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能力。

2.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从而扫清他们前进的障碍

由于教师之间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幼儿园管理者的有效指导,从而扫清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3.建立教师之间有效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建立教师之间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让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跟着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同时,还要鼓励教师进行公开课的开设,并让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以及评价,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7)

1.主题游戏节

为了展示日常科学区域游戏的成果,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科学素养,多年来我园一直坚持每学年举办一次有鲜明主题的幼儿园“游戏节”或“游戏周”活动,根据幼儿特点和地方特色,我园分别开展了以小制作、小实验和区域小游戏等为主题的游戏节和游戏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到幼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全员参与,人人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的魅力。如开展的“巧动手 乐创造”――以小实验为主线的游戏节系列活动为例,我们不仅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创设浓厚的游戏氛围,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活动中分别开展了小班水果创意、中班金爪玉螃蟹壳小制作、大班游戏画活动,再如“小问号”游戏节开展的游戏长廊环境评比活动等等,为科学区域游戏增光添彩。

2.主题科学区域游戏

园本课程的开展,形成了一个个从幼儿身边收集到的科学主题游戏。如:《有趣的电》主题系列游戏,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的各种电动玩具、遥控器、电视机等等,而对于电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着意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

二、科学区域游戏“日常化”

我们在科学区域游戏的开展中注重日常的落实,即遵循游戏的价值,也遵循游戏各要素(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协调、整合原则,从而有效地发挥游戏活动中各要素合力的持续效能。

三、科学区域游戏“社会化”

开放性是科学游戏的一个特点,社会实践是园内科学游戏必要的延伸和补充,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社会游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幼儿园科学区域游戏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为拓展幼儿进行游戏考察、调查等方面的渠道,我们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游戏实践活动。如幼儿走进社会开展的“生活中的工具”、“哪来的刺耳声”、“马路上的汽车”等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能力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科学区域游戏“电教化”

为配合课题研究,我园申报了武进区区级电教课题《幼儿科学园本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投影、电视、录像、电脑课件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课题研究,为我园科学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科学区域游戏目标培养达到和谐、高效。

五、科学区域游戏“家庭化”

为使科学区域游戏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把科学区域游戏的范围延伸到了每一位幼儿的家庭。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我园结合学习型家庭的推荐评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把科学区域游戏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访问家庭、在园接待、家长学园、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共同学习,更新知识。2.举行亲子小实验活动。通过发放科学小实验系列活动方案,让家长了解科学小实验目标、方法、原理等,再指导幼儿一起游戏,在亲子小实验活动中获取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家长与幼儿的科学素养。家长们对幼儿园的活动非常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说明这项活动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已渗透到家庭这块阵地。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32-04

幼儿园综合性课程在广西实施已有几年,为了解幼儿园教师在综合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广西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广西各地的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涉及公立幼儿园(48所)和私立幼儿园(12所),公立幼儿园中包括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市级一类幼儿园、市级二类幼儿园等。公立幼儿园教师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84.26%。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百色、玉林五个地市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201份问卷。调查范围包括五个地市所在的市、县、乡镇。

本调查根据广西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自编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教学情况及教学研究活动三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

从本次调查回收的1201份问卷来看,公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构成差距较大。表1显示,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明显低于公立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64.82%的公立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已达到大专,而57.14%的私立幼儿园教师只有中专学历水平。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中具有中专学历的占27.7%,大专学历的占60.2%,本科学历的占10.0%。

从调查结果来看,本次调查对象中城市幼儿园教师有811人,乡镇幼儿园教师有390人。他们的平均教龄达到10.94年。其中本科学历的教龄(12.24年)长于全部样本的平均教龄(10.94年)。此外,本科学历教师有76.1%在城市幼儿园工作。

(二)幼儿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1.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观的理解

课程本身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因此对课程本质内涵的限定存在不同的看法。〔1〕奥利瓦(Oliva, P.F.)对课程本质内涵的诸多限定作了分析和归纳,提出了13种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1)课程是学校传授的东西;(2)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3)课程是教材;(4)课程是学习计划;(5)课程是系列学习材料;(6)课程是科目顺序;(7)课程是系列行为目标;(8)课程是学习进程;(9)课程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活动;(10)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校内外传授的东西;(11)课程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设计的事情;(1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经历的经验;(13)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获得的一系列经验。〔2〕综合奥利瓦的相关研究结果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把课程观划分为两个维度:学科维度和经验维度。学科维度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编制课程,而经验维度界定的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3〕在这两个维度上可将课程观的理解分为四个层面:第一,课程是一日活动;第二,课程是教与学的活动;第三,课程是经验的获得;第四,课程是科目的总和。其中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属于课程的经验维度。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教与学的活动往往是通过科目这一载体来完成的,因此可以把第二层面和第四层面归于课程的学科维度。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课程观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表2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认为课程是教与学的活动的占19.7%,认为课程是科目总和的占6.7%,而认为课程是一日活动和经验获得的占2/3。由此可见,广西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观的理解上已经进入了经验维度的课程观视野。

2.幼儿园教师对课程实施类型的理解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类型按照不同标准、不同视角分类也不一样。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广西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以综合课程为主导方向,力求从分科课程逐步走向综合课程。〔4〕本研究即从广西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改革出发,从综合与分科的角度入手,考察幼儿园教师对课程类型的理解,从而揭示其实施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的现状及其对综合性课程理解的偏差。为此,本研究将课程的类型划分为五类:第一类,分科课程;第二类,综合课程;第三类,分科与综合相结合,但以分科课程为主;第四类,综合与分科相结合,但以综合课程为主;第五类,其他。

由表3可见,教师选择第二类和第四类课程实施类型的都占到了40%以上。而选择第一类和第三类课程实施类型的都不足10%。

总的来说,通过广西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综合性课程的理念已在广大幼儿园教师中深入人心。

(三)幼儿园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幼儿园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中,我们首先对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材作了调查。

94.3%的幼儿园教师使用广西教材,5.4%的教师使用其他省(市、区)的教材,仅有0.3%的教师使用自编教材。总的来看,99.3%的教师都会借助教材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

关于教材评价,49.2%的幼儿园教师认为现行教材最大的不足是过于理论化,不易操作。24.0%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的最大不足是脱离幼儿实际生活。8.8%的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编写问题。18%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存在其他问题。

从幼儿园教师对教材的期望来看,55.5%的教师把教材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放在第一位,22.2%的教师认为应该把扩展幼儿的知识放在第一位,而16.8%的教师则认为应该把教材有利于教师操作放在第一位。

此外,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也不相同。4.8%的教师认为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标准;5.9%的教师认为让幼儿学到知识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标准;52.1%的教师认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标准;37.2%的教师认为提高幼儿的能力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标准。

(四)幼儿园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调查分析

对于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水平,研究显示只有2.0%的教师选择通过理论学习。30.4%的教师认为经验总结是提高教学活动水平的最好途径。49.5%的教师则认为活动观摩是提高教学活动水平的最佳途径。还有15.6%的教师选择案例展示,1.5%的教师选择其他。

此外,教师所在幼儿园几乎都会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但园本教研活动仅限于听课、评课等活动。从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周期来看,只有28.8%的教师所在的幼儿园每周都开展,其他教师所在的幼儿园则是按学期或按月或根本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园本教研活动。

三、问题及讨论

(一)关于幼儿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总体上看,幼儿园教师已走出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程观,对幼儿园课程有了进一步理解。综合性课程实施模式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不少幼儿园教师倾向于同时实施综合性课程与分科课程。

这表明,综合性课程既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也存在不足。由此,我们需反思在肯定综合性课程价值的同时,如何处理好综合与分科的关系。

(二)关于幼儿园教师教学现状的讨论

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广西进行了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模式取代了以往单纯的集体形式的教学模式。〔5〕但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仍借助于教材作为综合性课程实施的载体,然而综合性课程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和指导理念却不易被教师理解,这使得教材的不易操作性成为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对新手教师来说问题尤其突出,他们更希望得到优秀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设计,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当前广西幼儿园教育的现状,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幼儿园教师难以驾驭课程的问题。

从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活动成功的评价标准来看,幼儿园教师把幼儿是否能提高能力和增强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这可以看出,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观念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希望利用优秀的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在注重提高幼儿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能存在弱化知识性学习的现象,这应该引起幼儿园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一线幼儿园教师把活动观摩作为提高教学活动水平的最好途径,而只有2.0%的教师选择理论学习。可见理论学习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只能当作一种理论熏陶,而对直接提高教学活动水平没有多大帮助,而活动观摩则可以让他们直接吸取可利用的经验。因此,推行幼儿园优质活动是直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此外,开展园本教研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开展园本课程,提倡幼儿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的实情,进行园本课程研究,其直接成果是形成适合本园的课程模式。〔6〕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0.3%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自编教材,也就是说,99.7%的教师都要借助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实施园本课程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是困难的,不仅时间有限,能力也有限,实施园本课程不符合当前广西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要解决当前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经验、课程与教师的矛盾,实行课程园本化是一个重要途径。

课程园本化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是开展园本教研。〔7〕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展园本教研,但形式单一,效果并不明显。

总而言之,幼儿园综合性课程在广西的实施使一线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广西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也暴露出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改革存在着知识性、学科性弱化等问题,这导致家长利用培训班加重幼儿的学习压力。另外,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的低结构化模式无形中加重了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大量幼儿园教师把时间花费在材料的准备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因此,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调整综合与学科之间的矛盾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成为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7〕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55

坚持教育科研是幼儿园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我们认为,高水平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主体性强、教改的积极性高,他们能不断地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开展研究,从而不断深化幼教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坚持教育科研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纵观成都市幼教界的各级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无一例外都是教育科研的骨干,其中许多人正是通过完成一项项的教育科研任务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成为了幼儿教育界的知名教师。

我园“带题研修”活动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幼儿园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展开。

1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目的

第一,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进修,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第二,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第三,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要点

第一,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落实本人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围绕幼儿园所承担的市级和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确立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第二,请幼教专家介绍当前幼教改革的现状。

第三,请省市和区上的专家作关于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

第四,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学习研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第五,建立园本学习共同体,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沙龙,请教学研究卓有成就的老师交流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开展教育科研的体会。

3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要求

第一,幼儿园档案室为每一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个人科研成长记录袋,要求每一位中青年骨干教师按计划完成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的课题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并归入本人的科研成长记录袋归档。

第二,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课题成果及学习情况报幼儿园档案室备案。

4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组织和管理

为了有效地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活动,我园进一步完善了“带题研修”的课题的立项审批、过程管理和评审奖励制度。形成并实施了《四川大学第一幼儿园骨干教师“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包括了如下内容:

4.1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实施的目的

我们把“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实施的目的概括为以下几点:推进和深化教育科研,保持教育科研优势;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出经验、出成果、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园水平。

4.2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

4.2.1 “带题研修”课题选题要求

“带题研修”课题选题应有利于实现幼儿园的办学目的,突出我园幼儿健康教育的办园特色;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

4.2.2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对我园所承担的部级、省级、区级和园级立项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资助课题经费,分级认定课题研究成果。

4.2.3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办法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的具体办法如下:

①研究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和方法具体。②材料齐备:研究方案、中期进展报告、结题工作报告、检测报告、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③专题研讨落实,课题组集体研究每月至少二次。④课题组成员每年读一本教育或教学书籍,每个课题发表或交流两篇以上论文。

4.3 “带题研修”课题组长负责制

4.3.1 “带题研修”课题组长条件

具有5年以上的教龄,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

4.3.2 “带题研修”课题组长职责

①组建课题组(3人以上); ②课题申报立项;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④组织研究实施;⑤牵头准备课题结题鉴定材料;⑥组织实施成果的推广应用;⑥成果评奖申报;⑦支配课题资助经费。

4.4 “带题研修”课题管理措施

第一,一级、二级和三级课题由同级分管部门认定立项,四级课题由幼儿园教科室认定立项。

第二,一级、二级和三级课题鉴定由同级分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结题鉴定,四级课题结题鉴定由教科室组织专家组鉴定。

在“带题研修”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科室负责对所有课题的管理(督促、指导等),教研组、年级组协助指导。

总之,我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正是通过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而脱颖出来,并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2]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5).

[3]耿淑芳.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6).

[4]茅茵.转变研训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10)

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实施《东西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市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工作要求为依据,坚持以儿童为本,提升教师素质,推进园所建设,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规范、内涵、特色、优质发展,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实施《东西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园科学制定未来3—5年教师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习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继续开展我区学前教育资源整体开发、地方课程系统建设工作。

(三)落实《武汉市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南》,科学、规范实施幼儿园一日活动管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四)开展主题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的研究。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幼儿园活动区域建设的通知》,依据幼儿园实际和当地特色、乡土资源等研究创新活动区类型、丰富活动区内容。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1、深化课程改革。鼓励各级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课改实践,不断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协调统一。组织开展东西湖区第三批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基地园的评审工作。

2、强化课程管理。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标准,对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课程管理工作检查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园课改现状,以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和总结经验,促使幼儿园课程在规范上体现亮点和特色,让课程为幼儿的发展和保教质量的提升服务,以增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

(二)依托教科研建设,提高研究实效。

1、健全三级教科研网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成立区级中心教研组,以示范园、一级园、二级园的教学园长和骨干教师为中心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本学年度示范园、一级园以教研活动的展示来引领全区各园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二、三级园通过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展示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幼儿园教研工作帮扶结对活动,促进我区城乡幼儿园和不同类型幼儿园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2、深入推进园本教研,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师“四优”评比为契机,指导幼儿园扎实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老师研究意识与水平,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开展课题研究。强化“教科研兴园”意识,组织开展有关科研课题的立项培训,帮助幼儿园准确把握科研方向,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增强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鼓励各园立足实际,聚焦问题,做到“园园有课题,人人有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1、邀请专家引领。队伍建设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将采取培训、观摩、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大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育理念,拓宽办园思路,增强管理能力,培育专家型园长和教师。

2、发挥骨干作用。依托上示范课、观摩课、经验交流、快乐分享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我区学科带头人和优青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学有榜样、追有方向、赶有目标。积极探索以园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式,形成园、区、市三级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阶梯,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3、搭建成长平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和多层次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在研究中提高。

(四)开展主题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的研究,继续打造“东西湖区庆‘六·一’幼儿园区域展”这一优质品牌。以片为单位,深入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与观摩,收集、整理适宜的区域活动方案,汇编形成《东西湖区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指南》,指导幼儿园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切实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五)加大共育建设,实施家园合作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运用家长会、家庭教育主题讲座、家长参与管理、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手册、家园天地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逐步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评价观念,树立“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实施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全区开学工作布置及幼儿园开学常规工作现场展示准备。

2、教师培训:《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安排及实施要求》。

九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2、示范性幼儿园教育环境及半日活动展示。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精博幼儿园、东乔幼儿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东吴园、阳光园、东兴园、小博士园、白兰园、小天使园)。

十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

2、幼儿园区域环境方案评比。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海丽达园、丽景湾园、银湖翡翠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智慧树园、红蓝园、星辰启航园、幸福园、红太阳园、长青园)。

十一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

2、幼儿园区域环境及活动评比。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九坤园、走马岭园、丽水育才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小宝贝园、海豚园、海洋之星园、中大园、银湖苑园、将军新村园、园丁亲子幼儿园)。

十二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

2、幼儿园区域环境及活动展示。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区机关园、航天嘉园、枫林美语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星鑫园、将军花园园、红苹果园、晨光园、苗苗园、小人才园、燕玲幼儿园、翠堤幼儿园)

元月份

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篇(11)

对幼儿教师科研素质的再度重视,源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直接动因并非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而是幼儿园自身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是对“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新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同,也是教研理念从传统学术性研究到现代实践性研究的转变。

一、幼儿教师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高专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最主要的来源地,有责任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打造他们的科研素质,以适应幼儿园的要求。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指向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一)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观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教育理论也被大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理论也从“对科学教育的崇拜到学前教育走向生态”。不再是没有批判的将一些源自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都当做“先进理念”顶礼膜拜,而是要去研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多的去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本土文化,研究适应本幼儿园和本班幼儿的课程。而这些必须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去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和反思,去发展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而不是让幼儿教师按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去统一理念和规范行为。

(二)新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从后现代视角,早期教育机构的优劣已从质量话语——客观统一的质量标准到意义生成话语——教师的教学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通过观察、纪录、对话、解释、反思等研究手段,深入地把握每个儿童,选择适宜于每个儿童的个别化的活动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幼儿生成自己的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嘲没有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幼儿教师是无法实现教学有意义的。

(三)园本教研的新要求

园本研究是基于本园的实际,基于具体的幼儿园教学情境,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所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并与研究共同体一起构建一种多样性、平等性、批评性和境遇性的对话文化。它更多关注的是实践研究,意在通过教师的反思来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有意义。它面向的是全体幼儿教师,而不是个别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研不是幼儿教师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每个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教育科研素养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素养之一。

二、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模式借鉴。他们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特别是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学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据对在职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地学习过学前教育科研方。目前开设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院校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譬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多量化研究、少质的研究,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课程评价上多采用笔试考查学生对科研方法的识记程度,等等。这些影响了教学的效益,成为制约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学前教育事业要向纵深发展,必然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幼儿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不仅要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课堂中,而且要改革该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评价培养成效的标准。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把培养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所需要的合格教师作为培养目标,本无可厚非。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既应区别于中专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一线幼儿教师,也应区别干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一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因此,建议高职高专把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早教机构和幼儿园需要的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初步研究能力”定语的加入,既高于中幼的培养目标,又低于本科的培养目标,切合高职学前教育的实际,有利于制订教学计划,把科研素质列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结构中,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落实在教学中。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前教育科研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幼儿园园本研究的需要、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本科院校前教育科研方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和教学要求的降低。

幼儿园园本研究最迫切的需要是幼儿教师会观察、纪录、参与、解释、对话、反思、叙事,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性智慧,成为研究性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因此,“在未来,质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可能会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研究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种问题时不可能脱离背景,任何问题都跟该问题有关联的各种生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质的研究方法具有的自然主义的探究方式、描述性的叙述方式、解释性的研究理念和人性化的研究过程特征与学前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敏感性、动态性和独特性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重视。嘲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也适合做质的研究。她们大多有高中文科的学习背景、女性形象具体的思维特点,她们“天生就是和行动、应用型研究联系在一起。她们拒绝接受现状,旨在导向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应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在目前出版的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中,适合的较少。以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杨世诚主编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为例,只有4节内容介绍了观察法、教育叙事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仅仅用了27页的篇幅,占总篇幅的十分之一。此教材还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配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刘晶波主编的前教育研究方法用了7章(共14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了质的研究,罗列了常用的质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作为教材。但仅仅依赖于此还不够,还需要参考大量的书籍资料。譬如,在学习纪录法时,可以参考己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己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这两本书。

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园本研究,在给幼儿教师做专业引领的同时,收集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案例,充实到教育教学中,以丰富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科研,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科研理论。因此,应打破求完整、求系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观念,建构一种做中学、求实效的行动体系的教学观念,以某种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任务的完成为驱动,带动学生的做和教师的教。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任务。譬如,如何确立研究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做调查研究等,如何运用观察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这类任务是独立的、是具体的,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步学习掌握的。另一类是系统任务。即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去完成一项质的或是量的研究。这类任务的完成需要在学习了多种方法之后,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个研究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在具体任务的教学中,可采用展示案例——共同探讨——仿做研究——典型解剖——再做研究——形成作品——上交存档这样的教学流程。譬如,在学习访谈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完整的访谈录音做示范,然后结合范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访谈的程序和技巧,再由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话题、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录音。老师从学生上交的访谈材料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解剖,并让学生交流访谈经验、学习教材中有关的内容,然后,学生再次进行访谈,并把录音材料作为平时作业上交。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亲自动手“做”研究的目的,培养了她们从事实际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带动了相关科研理论的学习。

在系统任务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确立以3~4人为一个小组的“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这既是系统任务完成难度大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幼儿园“研究共同体”组织形式的需要,是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开放的研究心态的需要。虽然系统任务的完成往往在学期末,但研究小组要早建立、研究任务要早安排、研究活动要早开展。系统任务的选择既可以做质的研究、也可以做量的研究;既可以做幼儿教育方面的课题,也可以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行动研究的其他成果,但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譬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确定一个较为中长期的研究课题,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工作进程,定期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既可以改变她们的行为,给她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变化,也养成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品尝到研究的乐趣。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评价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挥棒”。课程评价的标准又是以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为依据的。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评判学生是否会“做科研”,是否学会了多种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多样化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