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27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1)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二、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235-01

一、HSE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

过去由于受认知所限,HSE风险管控存在着主体责任不明、方法缺乏、标准不统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由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负责,基层风险管理没有落实直线责任,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缺少适用于基层、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方法。危害因素描述、风险等级划定执行标准五花八门,难以统计、分析。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与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程序制修订,以及基层HSE培训、HSE监督检查等脱节。这些问题是HSE风险管控工作中最大的“风险点”和“出血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难保证企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开展基层HSE风险管控的研究

基层是企业的基石,也是安全环保管理的重点,因此抓HSE风险管控首先要从基层入手,首先要明确基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站队长作为基层行政最高管理者,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第一责任,对基层风险管控全面负责。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是基层HSE管理的咨询师、培训师,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咨询、辅导和监督工作。其他管理人员按照直线责任组织和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岗位员工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在从事生产作业和其它相关活动时,预先或按规定时间、规定周期和方法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通过明晰和落实责任,保证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分工负责。

技术路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根据集团公司“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四条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立足于基层,着眼于各层面,从行为安全、工艺安全、系统安全入手,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工作循环分析(JCA)等工具,按照每个操作项目、单台设备辨识危害,运用简捷方法评估风险,探索适用于油气田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解决风险管控存在的瓶颈问题,补齐短板,建立融操作、设备设施和系统管理于一体的HSE风险管控系统。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结工作经验,发挥基层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基层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南》和《典型危害分类和术语》、《典型危害因素描述规范》标准,明确基层站队各级人员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职责,规定单元划分、操作及设备设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统一、规范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术语,固化基层风险管控模式,指导基层有效开展风险管控工作。

三、从岗位入手划分单元,确保危害辨识与岗位相符

在危害辨识前首先应开展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对负责管理的工作区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进行梳理,划分管理单元。针对每个管理单元,按照生产运行、工艺流程及设备设施管理要求,确定操作项目和管理的设备设施,确保危害辨识目标、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在划分危害辨识单元过程中,充分考虑采油、集输和修井专业各自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单元划分方法,如采油、集输应以设备为主线结合工作任务划分单元;修井应以工序为主线结合工艺的方式划分单元,为系统辨识各专业危害奠定了基础。各站队工艺、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生产骨干等组成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以生产工艺过程、工作区域、工作任务为主线,列出所有的工艺环节、操作工序和作业活动,划分出一至四级作业活动单元。岗位员工参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生产参数、设备说明等,对最末级单元操作步骤进行分解,具体到开关阀门、检测仪表、拆卸法兰等操作节点,建立《作业活动清单》,然后再对本单位作业活动所涉及的所有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调查统计,建立《设备设施清单》,作为风险识别的重要依据。

在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各方面因素的条件下,以操作步骤和设备部件为抓手,开展危害辨识。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对每个操作项目进行操作步骤分解,按每个步骤的操作动作、涉及设备设施和以往发生事故事件辨识危害。应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把单台设备设施按照由内到外、从上到下拆分成若干部件,结合设备设施生命周期,辨识每个部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偏差及带来的危害。首先,由班组长组织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识别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然后,由每名员工识别自身岗位所存在的风险,并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初步风险评价。最后,各站队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针对各班组识别情况,通过查阅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三违”记录、相关事故(事件)分析报告、现场观察等方式,对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进行再评价。

针对辨识出的危害,采用便于基层员工掌握的经验法评估风险。考虑员工在本岗工作时间较长,操作经验丰富,成立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骨干组成的评估小组,结合以往发生的事故、未遂事件、违章及发现的隐患进行分析,集体讨论判定风险等级。针对经验法难以评估的风险,采用矩阵法进行评估;针对复杂的工艺流程或生产装置,采用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进行风险评估。各站队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照操作规程、制度标准等进行有效性分析,将风险提示、操作标准、制度要求、应急处置等融入到每个操作步骤中,实行标准化操作,并对管理方案、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现场检查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进行补充完善。

按照中油集团公司“辨识、评估、控制、应急”风险管理四原则,根据存在风险确定应急种类和范围,针对重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从现场可操作和技术措施出发,修订应急完善处置程序,使处置程序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便于员工掌握。各站队利用岗位练兵、班前会和交接班等时机,按照每次工作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结合识别出的风险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不间断地反复讲风险,分享风险内容,使岗位风险入脑、入心,“动手之前先动脑,操作之前先思考”。

把HSE风险管控作为员工培训的基础性内容,让每名员工认知风险,掌握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根据操作规程制修订完善岗位“需求型”培训矩阵,使矩阵与操作技能要求、操作规程与风险管控相统一。通过这些措施,岗位员工主动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员工,也都争先恐后,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身边的风险,实现了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的转变。

四、结语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事故总量依然很大,生产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企业生产任务的加重,安全生产同样面临巨大挑战。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经历了事故管理模式、缺陷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三个阶段。企业有效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劳动作业息息相关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然发生的,可能对员工的人身造成伤害、对设备造成损坏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1]。企业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安全生产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日常的生产活动,也可能来自突发的环境变化,这些风险都有可能危害到员工的人身安全、设备及财产的完好,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国家的利益。因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实施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险管理是以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为对象的全面风险管理[2]。而实际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并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

2风险动态管理

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但在这样的模式中,企业的少数监管人员难以切实有效的管理好多数的员工,因此采用“由下至上”的风险动态评估思想,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现行的被动式的“从上而下”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在风险动态评估过程中,引入了“标准初始风险等级”概念,即假设人的行为良好和作业环境改善后的安全状态(可认为仅指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运用风险矩阵法评估确定最基层辨识点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逐级确定企业各班组、各工段、各车间,直至整个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同时,将目前企业实行的“自上而下”、相对静态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量化和考核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动静结合的分级动态评估及控管网络。通过以上所述的风险动态管理过程,各级组织管理层都能清楚掌握本级风险发生变化是由下级的某个或某几个基层辨识点风险变化造成的,为其安全监管提供最有效的基层动态监控数据;同时,也让基层作业人员清楚了解自身处于何种风险状态,强化其风险意识和认知。风险动态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动态分析、风险动态评估和风险动态控制三个过程,企业进行动态风险管理的流程。

3风险动态分析

风险辨识的目的是确定危险的种类和危险的来源,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更是风险管理成败的基础,如果风险辨识不全面不细致,风险管理就会留下死角,而这些风险管理上的盲点必将导致风险管理的失败。根据事故致因基本理论,企业根据人因失误的危险、设备的危险、物质的危险、环境的危险和管理的危险五个方面对企业历年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因素辨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踏勘分析、滚动修改完善的形式,设计出人、机、物、环、管等五个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项目[3],科学制定切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同时,采用风险矩阵法评估确定各辨识点的风险等级[4-5],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例如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即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险动态评估

4.1建立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

由于客观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风险的性质和情况也会随之变化[1],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研究对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不同条件下,选定最佳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并在运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效果。按照辨识点、班组、工段、车间、企业五个级别搭建风险评估体系,即由最基层辨识点风险开始,逐级构建不同的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推进风险管理进班组到岗位。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分级情况及生产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科学且切合实际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建立如下:设Ri为各级风险值(i=1代表班组级,i=2代表工段级,i=3代表专业厂级,i=4代表公司级,下同),Xi为各级总辨识点中上升为中风险的辨识点数量(且仅为导致人员轻伤而非物损坏的辨识点)(Xi=Ni-Mi),Yi为各级总辨识点中上升为高风险的辨识点数量,Z剩i为各级分阶段剩余指标数Z剩i=Z0i-Z'i(其中Z0i为分阶段总指标数,Z'i为前期累积已发生指标数),Mi为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的中风险点数量(与企业阶段性计划整改相关联),Ni为各级阶段风险状态的中风险点数量。(1)在实际运用时,应从下至上逐级求得各级风险动态值,并将已评估出的下一级的风险值作为评估上一级整体风险时的一个辨识点,例如由班组中各岗位辨识点风险值求得班组整体风险,又由工段中各班组风险值求得工段整体风险(即评估班组时辨识点为各岗位,评估工段时辨识点为各班组),以此类推,最终得出企业整体安全生产风险动态值。(2)当Xi<0,即通过相应整改,各级别中某些风险点的风险级别下降。(3)当Z'i>Z0i时,应对Z0i指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指标为Z'oi,则:本级修正:Z0i<Z'i≤Z总i,则Z'oi=Z总i-Z'i,此修正为必须修正;上级修正:Z'i>Z总i,可向上级申请机动指标。

4.2确定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

根据第3节中的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在假设人的不安全行为处于良好状态的前提下,结合设备设施安全状态、作业环境可改善后的安全状态,确定辨识点、班组、工段、车间、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以此为标准,通过建立的模型可动态监测到风险的偏离。在确定标准初始风险等级时,采用了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等级相同:如有关联或组合的若干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相同,则最终的风险等级为该相同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不同:如有关联或组合的若干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不同,则最终的风险等级取单一风险中风险等级最高的。如有必要,还应再升高一级。若按照以上两种情况确定的风险等级仍然不能完全体现出该风险整体的严重程度,仍可继续升级风险等级[6-7]。

4.3分解各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手段[8]。在企业的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Z0i),即根据本级生产饱和度(如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生产任务、季节特点等),同时结合历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规律统计分析,按时间(月份或季度)分阶段分解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指标,如图2。通过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在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结合作业层实际情况的同时,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则结合了管理层的实际情况,使最后建立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4评估各级动态风险等级

在确定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和分解各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对最基层的各风险辨识点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得出各风险辨识点的动态风险等级,然后,根据4.1中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进行逐级的动态评估,从而得出各级的动态风险等级。

5风险动态控制

通过逐级、动态的风险评估,企业将得到不同时间段各级的风险状态: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编制不同等级的风险控制实施方案。通过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清楚风险状态及风险具体存在的地方,同时也能明确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动态控制,从而提高了企业各级的风险控制水平,且使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6实例分析

基于某生产企业真实背景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管理研究。针对每个评估对象的特点,采用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查阅有关记录、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通过踏勘分析、滚动修改完善的形式,设计了人、机(物)、环、管等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项目,分别从如何正确选择工器具、合理选择作业方法、确定现场安全防控重点等方面提供了信息,并辨识出其生产过程中实际和潜在的危险源,共22个风险辨识点,通过一线人员工作经验和风险矩阵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后果以及风险等级进行了初步判定。结合每个风险辨识点初步判定风险状态,根据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判定该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为中风险。通过统计该企业往年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分析出该企业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段为5~8月和10~11月两个时间段。根据该企业已确定的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情况(4个轻伤),结合该企业生产任务实际情况以及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段,确定该企业分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再次通过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分析,对最基层的各风险辨识点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生产运行后,该企业共有2个下降为低风险的辨识点,4个上升为中风险的辨识点,没有上升为高风险的辨识点。结合对应的分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将动态风险等级和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相对比,按照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计算得出:Y=0且0<X<Z因此,该企业在该阶段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此时,企业应综合考虑生产任务和管理等因素,调动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致因因素排查和整改,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情况下,立即与一线工作人员协商积极、迅速展开措施使之降低或恢复初始风险状态;如不能有效降低风险,开风险控制小组会议,提出强化的管理措施,达到风险动态控制的目的。

7结论

根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及管理情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建立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通过风险管理全过程,企业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各级风险等级,采取风险控制实施方案进行分级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风险警惕敏感性,并使得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各级安全责任分明,实现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有效减少了企业事故发生数量,减小了企业和社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孙华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李树清,颜智,段瑜.风险矩阵法在危险有害因素分级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4(20):83-87

[5]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40-143

[6]何学秋,林柏泉,田水承,等.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TE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70-01

21世纪的今天,绿色、环保、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而天然气有着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多种的优点,并且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清洁能源。受经济平稳增长影响,中国能源需求稳定增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推动更多地区利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用于城市取暖、交通运输和工业燃料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用天然气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供不应求,造成天然气的开采工作很有压力。但是目前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开采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不仅会影响天然气的开采,也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作为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些问题,辨识天然气开采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做好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保障天然气开采工作的安全。

一、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天然气也同原油一样埋藏在地下封闭的地质结构中,有些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有些单独存在。天然气的开采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而天然气在没有经过加工处理有多种气体,其中有毒的,有易燃易爆的,所以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我们通过对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实际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有着各种突发状况和安全隐患,并且有一些危险因素没有相应预防措施。所以为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对天然气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做好辨识工作准备。

(1)科学辨识

天然气开采是一项高技术工作,在开采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应有所保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考察,在开展工作中做好专业技术的应用。开采所需的机械设备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时做好维护保养。相关技术人员要在保证当前技术应用无差错的前提,继续研究新技术,并把握好整个开采流程,做好每一个细节之处。在实际开采应用过程中应避免经验主义,辨识开采流程中每个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做好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依靠专业知识,科学地进行开采。

(2)分析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次事故的背后除了粗心大意之外,还有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让我们悔不当初,损失惨重。因此在辨识天然气危险有害因素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既要对大体的开采过程进行分析,也要对每一步骤再细分的小步骤进行分析,所有衔接环节的细节更不能有所遗漏。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操作规程、安全操作守则,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一部门之间的协调,各个班组之间的交接都要精准无差错,避免交接不当或是交接不清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应制定好相应的工作操作规程,并放在醒目位置,可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尽量避免人员操作不当或失误而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保障天然气开采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

(3)危险有害因素预测

危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隐藏性。意外总是发生在人们意料不到的时候,所以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不仅对天然气开采造成影响,还时刻威胁着天然气开采一线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不对天然气开采进行深入辨析,根本不能发现那些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天然气开采前做好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工作,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知识普及,安全逃生演练培训,还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方面的急救措施培训。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预测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进行科学建模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而实验所得的数据更能说明因素的危险有害程度,对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利依据。二是,总结工作经验,归纳出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规律,并做好工作记录,为之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

天然气风险评估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息息相关。做好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提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水平,同时也将为风险评估的完善打好基础。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进行对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

第一步,对财务引发的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计算,包括预算、改良、精确、频数等。第二步,分析以往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整合数据信息。第三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就会得出可能造成的具体的损失风险值。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可以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降低投入成本,避免因财务问题引发的危险有害因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好的开展天然气开采工作。

(2)危险有害因素应进行分级评估和管理。

不同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天然气开采工作带来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和管理,采用相应不同的方法处理。所以在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过程中,为了提升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把控,需要分析天然气开采工作的各步骤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展开分析。然后通过评估方式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划分。最后对划分好的不同等级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求天然气开采降低至最小风险。

具体来说,风险评估中对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普通、较大、重大、特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依据划分的等级,用专业科学的应对方法处理危险有害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在具体风险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使得等级划分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从众多案例中分析,取其真实数据信息作为评估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开采是一项存在很大风险的工作。通过辨识开采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使得工作人员生命有所保障,企业有所盈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天然气是清洁型环保能源,但同时也是不可持续发展能源,所以,必须做好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作及风险评估管理,进行更有效的天然气开采工作,防止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泄漏,让天然气开采工作更顺利,以满足广大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5)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重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各行各业都得以普遍开展。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已经成为项目开工的一个先决条件,如何在前期的风险评估工作中全面、系统地预见可能发生的各类施工风险,为工程施工提供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辽宁中部环线南山隧道专项安全风险评估为例,探讨山体隧道施工中的风险评估方法,为同类工程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1工程简述

南山隧道是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位于铁岭市和抚顺市交界处鲢鱼沟附近,呈北西-南东向展开,设计两条分离式单行曲线隧道,隧道左幅长1075m,右幅长1210m,如图1。隧道围岩为Ⅳ、Ⅴ级为主,隧道铁岭端洞口段和中间段左右线均位于直线上,本溪端洞口段左右线分别位于R=3500m、R=4000右偏圆曲线上。隧道铁岭端平面线位线间距为16.8m,本溪端平面线位线间距为24.4m,隧道最大平面线位间距位于中间段,为263m。在项目总体风险评估工作中,已经将南山隧道列为III级风险,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

2专项风险评估

2.1施工工序分解及风险源普查开展专项风险评估时,首要步骤是结合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进行工序分解,南山隧道按照施工过程,可以细分为:场地平整;施工场地布设;边坡开挖及防护;洞口施工;超前支护;洞身开挖;初期支护;仰拱施工;监控量测;二衬防水层施工和二衬施工。风险源普查,主要是根据施工经验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程,结合现场施工情况,确定可能发生的施工风险,南山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有: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起重伤害;坍塌;涌水突泥;机械伤害;爆破伤害和车辆伤害等。2.2风险源辨识风险源辨识是分解工序和风险源普查的情况,将各道工序中可能发生的潜在事故和伤害程度逐一列举,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是专项评估的最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确定了潜在事故类型和致险因子,才能准确地制定具体预防措施。因此,风险源辨识环节应谨慎细致,避免单纯依靠一两个人盲目分析的形式,应该广泛讨论,征求各方意见,最好由风险评估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和业主各方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才能得到最贴近施工现场情况的辨识结果。以下是南山隧道洞身开挖的风险源辨识结果,也是经由多方讨论以后达成的共识成果。2.3风险源分析在充分的风险源辨识之后,评估小组需要参考设计图纸并结合多次现场实地考察情况,对潜在的事故类型进行分析,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定是否应该将该风险源作为重大风险源进行详细评估分析。在隧道施工中,主要应该根据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开挖方法等方面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分析。南山隧道未发现地表水,无泉眼出露;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为主,水量随大气降水量及节理裂隙贯通情况不同而变化,围岩富水性不均一,透水性较弱。在洞身山坳处ZK288+840~ZK288+940(K288+850~K288+940)段有电阻率偏低现象,推测为岩石风化界面较深或节理裂隙发育。隧道区未发现有大型断裂构造发育。隧道区出口端全强风化岩层较厚,岩芯呈砂土、碎石状,层厚5.6~12.5m。铁岭段洞口存在偏压问题。隧道洞口处左侧地势低,右侧地势高,存在偏压问题。隧道开挖方式主要采用钻爆法,软弱围岩段也可采用机械开挖或人工开挖。开挖方法根据围岩级别和隧道埋深情况分别采用台阶预留核土法和上下台阶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CD法、CRD法进行施工。二次衬砌混凝土采用整体式液压模板台车浇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勤量测”的指导原则。通过施工工序分解、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专家调查等一系列过程,初步确定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坍塌、涌水/渗水、洞口失稳等事故为重大风险源。下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和估测。

3重大风险源分析

3.1风险矩阵和管理评估指标风险矩阵和管理评估指标是依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人员伤亡等级、财产损失等级、企业的施工经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确定施工等级和折减系数的方法,是一个系统的计算过程,具体计算方法在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交质监发[2011]217号附件)中有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再冗述。3.2事故可能性分析事故可能性分析同样是一个详细的量化计算过程,这里省略计算过程,仅列出南山隧道各项重大风险源可能性分析结果。见表2~表4。

险控制措施

之前一系列的量化分析结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在提供风险控制措施时,评估人员应广泛参考同类工程的成功经验,在技术、管理、人员、设备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便于施工单位现场实施。根据南山隧道风险评估结果,评估组将隧道风险分为一般风险源和重大风险源。所谓一般风险源,是指风险源相对简单,影响因素间关联性较低,运用一般知识和经验即可防范的风险源。南山隧道主要一般风险源为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事故。此类风险结合各类施工规范要求,健全各类操作规程、开展好安全培训教育、编制安全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各类安全防护措施,在此不再冗述。重大风险源是针对工程特点,评估出来的可能产生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风险源,针对此类风险源应提出详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南山隧道重大风险源主要包括:隧道整体安全、坍塌风险、涌水、渗水事故、洞口失稳等。评估小组针对重大风险源,从做好洞口洞内排水、加强监控量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安装洞口门禁设施、设置逃生管道、合理采用开挖形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5-0166-03

随着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不断提高,以往企业主要以经验、制度管理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一套思想理念先进、技术要求领先、应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风险预控理论体系是一种过程管理,通过对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所有隐患辨识,并根据隐患产生风险大小,对隐患进行分类和确定相应预控措施和信息监测方法,依据隐患信息的评价确定隐患产生风险动态预警和预控方法,最后确立隐患治理措施,杜绝事故发生。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在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特别是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对煤矿生产系统中的事故隐患进行预先辨识和评价分析,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控制安全风险,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使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最佳匹配,达到一定的安全保障水平。

准能公司从2007年以黑岱沟露天煤矿、设备维修中心为试点单位开展了本安体系建设工作,随后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开展本安体系建设,电力板块、铁路板块、煤化工板块等单位在学习借鉴黑岱沟露天煤矿和设备维修中心本安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各自行业特点逐步推进,2011年实现了各单位本安体系建设、运行及考核的全覆盖。积极组织开展本安体系知识专项安全培训,组织公司管理人员干部参加本安体系知识学习和考试,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对本安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每年安监局都要集中组织开展危险源再辨识、再评估、再管控工作,根据危险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标准和措施。对梳理出的重大危险源实行分级管理,落实各级监管责任,明确监管措施,进行重点管控。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1.1 预控目标

通过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明确部门的职责与权限,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收集相关信息,确定煤矿、电厂、铁路等单位的风险预控管理目标,实现风险预控的组织与策划。各单位一把手、管理人员、岗位工人对风险预控理论体系的参与程度,决定着风险预控理论体系能否得到员工的认同,能否在现场得到落实,能否真正起到安全管理作用。经过多年的贯标培训,邀请国内知名教授的讲解,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已经在生产一线、各级管理人员心中生根发芽。通过基层人员对本岗位危险危害因素收集整理,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评估、赋值,然后上升到车间、段、队,经过综合评估,完成对各类因素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辨识、评估等活动,明确厂公司级、厂矿级管理重点。

1.2 预控要素

通过日常监测,确定各工种安全危险因素,这是风险预控管理的基础,只有开展了危险源辨识之后,才能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实现安全风险日常监测与识别。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的基础,风险预控是风险预控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理论体系落地的根本。

2013年年初,公司对危险源辨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了解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安监局于6月底、8月初开展了两次专题调研,采取座谈交流、查阅记录、现场询问、问卷调查的形式,与各单位厂矿级领导、车间段队负责人、工班长和一线职工深入交流。为了鼓励职工多参与,各单位实施了很多办法。哈尔乌素露天矿矿领导多次组织专题会,由各队队长亲自逐条讲述危险源辨识结果,并将评审后的危险源和管控措施发到职工手中,鼓励职工学习、提建议,对被采纳和未被采纳的建议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反复对辨识结果进行补充、完善。

1.3 预控方法

危险因素辨识之后,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风险等级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确定危害的严重性或优先控制顺序,为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所需投入成本等提供依据,实现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在危险源辨识方法的选用上,大部分单位采取工作任务分析法,但是工作任务法对系统性危险源的辨识有遗漏,对相关联的危险源相互之间如何影响的辨识存在缺失。基于这种情况,部分单位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方法辨识、补充原有的危险源数据库。设备维修中心采用工作场所分析法分析潜在危险源,通过划分小区、工作场所,确定辨识单元,再查找人、机、环三个方面的危险源:人的方面,梳理该场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辨识,机和环两方面存在的危险源,只要辨识出来就直接采取措施进行消除、转移、隔离、防护。这样,即使职工在某一个区域停留,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也要从人、机、环三个方面辨识危险源,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这种方法为培养职工养成危险源动态辨识的行为习惯打下了基础。有的单位提出了“能量意外释放树”辨识方法,从危险源基本概念出发,基于事故树辨识方法,通过能量载体和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可能事件查找危险源,便于职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4 预控方案

根据以上安全风险分析和评结果,按照企业可承受的风险程度,建立不同等级的预控方案,明确各自方案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流程,确保安全预控管理措施到位,达到安全风险处理与控制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遵循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基本模式,运用PDCA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循序渐进地完善生产系统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

公司原来采取的风险矩阵法评估,是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在可能性的衡量上,最高频率是“一年内能发生10次或以上”,但在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有些情况可能一个月就发生10次以上,有的可能是一周,甚至一天就发生10次以上,越是这些发生频率高的事件对我们安全生产的影响越大,是我们安全管控的重点。现在已经有三个单位开始使用三维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如D=LEC法,增加了对职工暴露于危险环境中频繁程度因素的考虑,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另外,评估结果受职工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制约,评估值定量还不是很准确,不过从升降级调整后的危险源来看,还都维持着原有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所以目前对危险源管控的影响不是很大。

2013年,通过危险源辨识工作,各单位总计新增危险源1052条,删除90条,升降级及标准措施修改941条。职工的风险预控意识进一步增强,风险可防可控的意识已经形成。每班进行危险源辨识,每次作业前进行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职工工作前的必经程序,安全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1.5 危险源监测与预警

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是否管住了、管到位了,有没有失控变成隐患,这也是动态排查隐患的过程。对于监测中发现危险源失控变成隐患的情况,及时分级预警,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危险源的超前有效管控,切断危险源到隐患的因果链,真正使安全管控的关口从隐患排查为主的“事中管理”前移到危险源管控为主的“事前管理”。

2010年公司自主研发了信息系统,为风险预控理论体系上线运行提供了平台,各单位紧紧依靠该平台,实现了厂(矿)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三级考核,考核指标全部量化,保证了考核的公平性。厂(矿)对车间的考核内容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外委单位管理、辅助管理六项考核内容,从现场、指标、内业和文明生产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兑现分单位和个人两项。其中对单位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按考核得分每月兑现单位安全结构工资(工资总额的40%)。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为本安一级达标单位,全部提取安全结构工资;低于90分的,每降低1分扣减单位安全结构工资的1%。

现场考核中检查出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作为对个人的安全考核,个人不安全行为全年基础总分为12分。根据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预警、处罚、培训和考核兑现安全生产奖。

2 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建立的关键步骤

2.1 领导重视是体系建设的关键

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公司及厂矿领导亲自参与和组织体系建设和实施工作,领导带头学体系,悟理念,亲自授课抓宣贯,并形成分管领导抓业务、车间段队领导抓班组、班组长抓岗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贯落实责任体系。

2.2 积极开展相关培训

积极开展覆盖全员的体系贯标、危险源辨识方法和风险控制标准培训。对管理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使其成为体系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对区队长、班组长、技术员进行座谈和现场指导,使其成为体系的传播者和推行者;对一线员工进行个人辅导,使其成为体系的应用者和管控者。

2.3 注重日常安全检查

将风险预控理论体系与日常安全检查紧密结合,明确检查机构、职责和检查频次。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从检查准备、现场执行、集中讲评、汇总分析、打分排名、整改反馈、结果复查、结果兑现8个环节提高安全现场检查质量。

3 对下一步工作的一些思考

3.1 坚持做好危险源辨识和应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套集成多种先进管理理念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是神华集团多年安全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公司全体职工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危险源辨识和应用工作,态度上不能有怀疑,执行上不能打折扣。

3.2 丰富体系培训方式

一是要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专家,为公司管理层系统讲授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危险源辨识及成果应用等知识,助推本安体系建设;二是要组织现有的安全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借鉴其他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公司的体系运行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通过简单化、直观化的培训,提高岗位员工的自主保安能力,充分利用设备构造及原理、操作规程演示、危险源及防控知识、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的安全培训片或电视教程,引导职工养成正确的操作程序,使职工轻松掌握危险源辨识防控知识。

3.3 选择适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适用于各类活动和工作任务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选择其他辨识方法作为补充,如针对复杂的工艺系统,可以选用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针对设施,可以选用安全检查表法、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FMEA);针对易燃易爆物质,可以选用火灾爆炸数学模型计算等。

3.4 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在确定风险评估值之前,要大量地参考事故发生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这就需要全范围对生产活动中设备、环境、作业人员可能发生事故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尤其是分析未遂事故,在搞好事故预防,提高对各类伤害的防范能力方面与分析事故是同等重要的。我们要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性,提高风险评估值的准确性,掌握预防事故的主动权。

3.5 建立安全检查表数据库

为了使各个环节的管控有针对性,下一步就是要根据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便于操作的安全检查表,如果安全检查表能包含所有的危险源和主要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用于我们的各类专项安全监察和安全生产动态检查,对于全面查找不安全因素和安全隐患是非常有利的。安全检查表的制订、使用、修改、完善的过程,将是对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

3.6 抓好责任落实工作,推进体系落地

按照体系标准要求,将体系要素按照领导层、业务部门、基层单位和班组逐层分解,落实责任到部门、科室、分管领导和主管人员,达到体系要素有归口部门,有落实人员。同时,按照体系要求,明确系统性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人员不安全行为治理等重点管控工作的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监督部门和人员,确保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3.7 加强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要积极培育安全文化,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宣传员,处处都是安全宣传站”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员工深入理解安全理念,逐步应用并体现到员工的具体行动中,进而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强调充满亲情的引导感化,也要严格执行细致的安全规定,同时积极开展关乎生命的事故防范教育;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广泛传播安全文化,将公司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贯穿在所有管理活动中,影响和提升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公司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

总之,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建设和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公司做好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建设和应用中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才能使其发挥作用,见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郝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7)

引言

国家积极提倡煤矿安全工作,煤矿企业自身也要注重煤矿安全工作,并且切实地落实好安全工作。煤矿企业安全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本文对煤矿井下进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从而实现减少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并形成一个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风险预控理论框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煤矿内部安全环境、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煤矿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监控管理等五个方面。1)煤矿内部安全环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内控环境主要涉及的是矿井自然地质、基础建设和设备等的条件。2)煤矿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进行认识和辨别,包括危险源的认识和辨别。在认识和辨别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划分出危险的等级。3)煤矿安全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安全隐患控制措施,提前把安全隐患清除。4)信息和沟通。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风险控制等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企业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递,方便企业内部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的职责,形成企业内更加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5)监控管理。使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危险源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及时传递等,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使之更有效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最终实现该系统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

煤矿企业危险源辨别和认识过程不仅仅要考虑人、机、环、管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潜在性。1)普通、常见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选择成立专项安全管理组,专员做为领导者负责组织企业内职工通过危险源辨识建议卡、会议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汇总分析普通、常见的危险源;指导职工正确填写危险源辨识表以及正确填写危险源评价表等。2)煤矿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区队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煤矿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动静态危险进行正确辨识,安全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例如工种、工序、岗位等。

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

煤矿企业隐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风险评价,煤矿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定量分析就是静态风险评价。风险矩阵法是煤矿企业比较常用的静态风险评价方法。此评价法可以确定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范围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只有建立准确的采集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煤矿危险源,动态风险评价才有效。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态风险评价[1]。

4信息沟通交流———动态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动态的煤矿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采集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企业的固有传递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把危险源动态信息录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之后,确定风险预警等级。例如可以使用红、橙、黄、绿四级预警颜色对应[2]。

5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

为使得煤矿各项制度和各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例如诊断或者排除一些偶发、突发、重大的或未知规律的风险,还可以构建闭环式安全监控管理运行体系和闭环式监督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煤矿进行有效安全监控管理[3]。监督激励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煤矿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岗位责任人失职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一个薪酬分配制度,即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构建这样的分配制度,激发煤矿职工对安全风险内部控制的积极性。2)增强煤矿职工集体团队意识,构建职工危险源价格体系。对危险源治理实现闭环式管理[4]。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危险源价格体系来不断激发职工对危险源排查治理的积极性。

6结语

通过构建危险源辨识体系、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立和实施,要做好风险预控体系的相关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风险预控认识的良好心态,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思想和实践都结合运用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各要素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郎拉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5(1):60+84.

[2]闫海龙.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5,35(2):67-69+81.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 [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50-01

依南方电网公司2012年工作目标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作风优秀的队伍。其中要以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员工队伍是公司队伍的基础力量。如何提高员工队伍的现场安全管理与安全技能(含应急与救护)、作业风险辨识与控制的能力?谈谈我个人见解。

一、对现场安全管理与安全技能有理性上的充分认识。

安全管理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动态管理。现场安全是电网企业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提高现场安全管理与安全技能的事前准备。

(一)务必合理安排好工作计划。

事前如果没有工作计划,或不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工作将变得忙而乱:“忙”是最大的隐患,“乱”就要出事故,因此要“三思而后行”,“思”即定计划,“行”即进现场,生产工作要做到忙而不乱、张弛有度,安全工作才有保证。总体考虑各项风险管控,合理编排工作计划,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工作计划管理。

(二)对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

资质审核是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道管控关口,严把人员资质是保障现场工作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工作负责人的资质;工作票签发人的资质;动火工作票人员的资质;承包商进站工作资质(风险管控难点,现场班组应做好全过程管控);特种作业资质(带电作业、起重作业);调度发受令资质;操作人、操作监护人资质;各项资质的权限及有效期限。

(三)作业前要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

为了满足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要求,保证现场作业顺利开展,安全措施落实到位,风险可控在控,作业前资源准备要进行书面作业文件准备和其他作业资源准备。依据国标《安规》第4.3条作业措施,应准备的书面作业文件:1、作业文件或工作(施工)方案;2、操作票或工作票(包括工作票对应的二次措施单、派工单等);3、安全技术交底单与进站审批表(承包商作业时);4、检查、验收或测量等记录表格。在充分考虑班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由分子公司统一编制生产、营销、物资、综合四类班组的安全工器具配置标准,明确安全工器具配置的低限数量,指导各单位足额完善安全工器具的配置。

(四)对现场作业进行详细的风险辨识。

现场工作前应开展现场作业风险辨识,确保风险辨识到位,为做好风险管控提供依据。此过程班组长应带头做好现场作业风险辨识、并监督指导工作负责人的组织工作,班员应主动配合工作负责人辨识现场作业风险。PES法是《南方电网公司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作业过程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P)、暴露(E )和结果(S)的严重度。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掌握运用“四步法”,以《施工作业指导书》为主线,开展基建施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并进行差异化分析的思路,按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措施,确保施工过程可控在控。

三、提高现场安全管理与安全技能具体过程的工作要求。

(一)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

对需要履行许可的工作,许可人应正确履行许可手续,确保许可正确、完整和有效;执行工作票许可的班、站应对工作许可情况进行记录;许可人应向工作负责人现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负责人应向工作班成员现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确认风险控制措施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所有作业人员不得超越许可的工作范围与权限进行工作;进行作业时工作负责人应持有工作票,并与作业文件一同保存在工作现场。完成工作后,应许可终止并归档保存。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杜绝随意作业,避免出现类似“中国式过马路”这类行人法律意识薄弱之过。

(二)在作业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控制措施。

作业风险分析是一种预防事故的工具,通过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进行风险分析,发现潜在的危害因素,采取相对应的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的发生。班组长应在作业过程风险控制中起到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及枢纽作用,带头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并监督指导工作负责人的行为,班员应相互配合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服从工作负责人的安排。

(三)现场作业的应急与救护措施要得当。

现场作业时,意外事故往往由于操作疏忽而造成,对于意外伤害,把抢救生命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和医生是远远不够的,会使处于生死边缘的伤病员丧失抢救生命的最宝贵时间。能在意外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为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提供必要保障。现代救护要立足黄金时间。心脏骤停:4分钟内;出血急救:10分钟内;肢体离断再植:6小时内。所以,紧急救援电话拨打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清楚:拨打“120”之前,应该先做什么?1、查看环境是否有危险。2、消除危险因素或撤离现场。3、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伤病员病情,努力为人财物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现场作业的应急与救护措施得当,工作人员具备应急与急救技能,有利于应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10-02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但是,在安全稽查过程中发现的屡禁不止的违章行为表明,在“电网、作业、班组”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安全风险隐患,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标准化、精益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安全发展的基础仍然不够扎实。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通过生产MIS进行管理,存在工作量大、临时变动大,未能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欠缺。

(2)未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到岗到位计划,只能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来判断,依据较单一,同时也不能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作业现场点多面广,检修技改任务繁重。然而,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人员不可能对全部现场进行督导和检查,作业现场的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不能很好的得到监控。

(4)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较薄弱,用工机制较多,人员安全意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违章难以根除。班组安全生产承载力的分析,仅停留于某个周期内是否存在违章、是否受到过处分和班组的安全活动开展情况上,不能充分发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虞市供电局建立了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评估人只要通过选择评估要素进行评估,评估分和风险等级由系统自动生成。系统在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规范的同时,还通过对班组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实现了检修计划的闭环管理,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检修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管理创新推动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1 系统功能

1.1 风险评估库

风险评估库包括电网风险评估库、变电检修风险评估库、线路检修风险评估库、操作风险评估库、班组风险评估库等。每个风险评估库包括评价因素、评估项目、评估要素三个层次,风险评估库的设置遵循最大风险法则。风险等级用星级表示,从一星到五星,以分值衡量,星级越高,风险越大。在系统中,可对各风险评估库的星级评定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也可设置各个星级的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管理要求,以便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时,根据评估的星级生成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要求。对评估项目,可设置相关信息供风险评估时参考,可显示的信息包括设备台帐信息、缺陷和隐患、检修相关信息等。对评估要素,可设置自动判断的条件,这些条件来源于设备台帐、缺陷、隐患和检修相关信息,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系统将对评估要素进行自动判断。电网风险评估库内容如(表1)所示。

1.2 作业项目风险评估

在进行作业项目风险评估之前,生产班组需要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为提高生产班组作业风险辨识的针对性,系统在生产班组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前,提供以下辅助:(1)根据作业设备从设备环境风险库中搜索与该作业相关的风险事件。(2)根据作业班组从班组风险库中搜索相关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3)根据作业内容从风险辨识范本库中搜索相关的风险辨识范本。(4)班组可根据类别等关键字搜索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

班组导出打印所有相关的作业风险,进行现场踏勘,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中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评估风险等级。对于风险事件,其风险等级直接来自作业安全库LEC评估的结果,对于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和根据风险辨识范本辨识的动态风险,生产班组需要进行PR评估。工区或班组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对每项评估项目进行打分或者选择评估选项,系统自动根据评分规则计算作业项目的评估分和风险等级。同时,系统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提供以下支持:(1)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库中的评估判据,对评估项目的得分进行自动计算或自动选择评估选项,如自动查找与作业项目相关的风险事件并计算得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可对风险事件库进行搜索,选择相关的风险事件,系统根据计分规则计算得分。(2)显示关联信息供评估人参考,如设备台帐、检修计划、班组及人员等相关信息。(3)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生产控制措施卡,指导作业班组的现场作业,现场作业完成后必须将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反馈到系统中,完成闭环。

风险评估界面如图1所示。

1.3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系统基于作业班组及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实现作业班组、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的闭环管理,同时实现作业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可量化的指标,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和生成控制措施卡提供辅助支持。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界面如图2所示:

1.4 查询统计

通过系统,各部门可方便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辨识范本、作业项目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进行查询。同时,系统基于多维在线分析技术,实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作业项目风险的全面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现。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架构,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使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系统实现了组件化设计理念,采用浏览器+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多层结构,显示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开,拥有完备的安全控制结构和通用的数据访问结构,运行稳定,性能较高,易于维护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2 流程引擎

为保证系统流程稳定、高效的流转,本系统实现了符合WFMC标准的通用工作流平台,实现所有业务流程的定义、驱动、监控的集中管理:(1)流程引擎支持图形化实现复杂业务逻辑,提供图形化流程组织结构,支持各种角色、关系、相对关系等功能,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2)系统管理器提供各种异常管理功能,比如重新激活停滞流程,重新指派,提供各种协同功能,支持流程动态功能,比如客户端支持指派、重新提交流程等:(3)工作流平台提供多层次的流程监控功能,流程参与人员、管理员可以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地监控流程的状态和进度。(4)管理员可方便对地流程异常进行监控、干预。(5)高度可扩展及集成能力,支持图形化配置即可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支持包括客户端定制、表单定制、集成第三方系统等接口,流程规则、表单、步骤条件等均可调用XML、Web services等。

3 系统应用情况

经过1年的研究和开发,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在2012年10月开始在上虞市供电局上线运行,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系统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上虞市供电局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和风险事件库,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结合PMS生产计划,实现生产任务和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的匹配和优化;构建了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实现与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的充分结合,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结果对安全生产管理和现场作业的指导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上虞市供电局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为电网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提供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支持,实现科学、实时、准确的安全风险评估,同时PMS生产计划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不断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10)

一、基本思路

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通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治理风险管控过程出现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环节等形成的事故隐患,实现把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面,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夯实遏制较大以上的安全事故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识别分析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加强隐患排查力度,实现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

1、成立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

组长:张杰

副组长:林元宏

组员:黄华

周孝富

牟顺意

陈德强

刘月娥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双重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工作要求及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负责对应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各单位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具体实施单位,根据总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由单位负责人督促工作进度

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成员及职责表

职责分工

联系电话

主持全面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18281351888

副组长

林元宏

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工作进度

18835124270

陈德强

负责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后勤材料保障

13990037422

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记录,落实整改责任人,督促整改

13388336320

牟顺意

施工现场质量巡查监督,并如实记录

18708303909

周孝富

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并监督

18681319060

刘月娥

现场资料搜集整理

19935142778

2、开展全员培训。

对全体人员开展关于风险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并将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全体员工的能力,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风险评估阶段2020年9月—12月

1、合理划分风险单元。

各施工班组根据本班组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划分风险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调试,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佩戴。

2、全面辨识各类风险。

发动全体人员围绕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

3、开展风险评估分级。

在全面辨识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风险导致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采用LEC评价方法,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级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技术、管理、制度、应急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消除、终止、替代、隔离等措施消减或采用管理和监控手段管控风险,确保每一项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风险管控阶段2020年9月开始

1、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明确各等级风险管控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管理职责。要重点关注和管控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

2强化检查督促落实。

项目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变更风险管控。

凡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凡是组长机构发生变化,要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责任体系重新制定并完善。凡是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修订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各个环节。

4、开展公示教育。

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情况,建立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图。进一步修订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或作用指导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施工安全风险公告栏,公示安全风险分布图,制作岗位危险因素告知卡,标明岗位安全操作要点、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应急措施等内容,便于施工人员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

(四)深化隐患排查治理2020年9月开始

1、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各单位针对每一风险装订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

2实施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办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3隐患排查治理公示。

对每次排查出的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公示。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

项目部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培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因素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等内容培训,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

(三)督促工作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负责人,完成期限。

风险辨识评估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电力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作业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为有效控制作业安全风险,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必须在作业过程管理中严格执行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三部曲”,从作业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预警控制及改进等方面开展安全风险的管控。

1作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一般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两部分。作业安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的是要认清风险,找准危险点。风险辨识主要针对设备、环境、人员素质和作业项目进行如下辨识与评估。

1.1LED法进行静态风险辨识评估。

静态风险是指电网、设备、环境和管理中存在的可能造成人身、电网、设备事故的固有隐患、缺陷或问题。在运行的变电所内检修、技改等工作过程中,不同的停役方式、不同的作业项目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作业安全风险,有显性的带电危险、登高危险,也有二次作业过程中可能造成保护装置误动的隐性风险,依LED法开展作业项目的设备、环境、工器具的静态风险辨识。D=LEC,式中D为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2PR法进行动态风险辨识评估。

动态风险是指现场作业活动和管理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用P值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即在风险已经存在的前提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按照事故的发生率将P值分为四个等级。R值代表后果严重性,即在此风险导致事故发生之后,造成对人身、电网或设备的危害程度。根据国网公司事故调查规程的分类,将R值分为特大、重大、一般、轻微四个级别。不同的作业安排会有不同的安全风险,作业前的现场勘察摸底是动态风险分析到位的前提,只有根据作业任务、现场状况、工期情况、人员安全承载能力等进行分析,才能充分认识作业的动态安全风险程度。

2作业安全风险预警与控制

项目开工前,由项目负责人召集各专业工作负责人进行现场摸底,根据项目工作特点、所处地理环境和施工方法等制定规范的施工计划及“三措”方案。根据作业静态风险、动态风险辨识评估,对一般及以上风险等级的作业项目编制“作业项目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卡”并与“三措”方案一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1作业安全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指对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和由人员责任的电网和设备事故的作业安全风险,对被评估为较大及以上风险等级的作业项目实行安全预警。风险预警的关键是找准风险点,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制订切实有效的施工步骤,使项目实施过程安全在控、可控、能控。

2.2作业安全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采取预防措施或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限度。在作业现场,安全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实行动态管理。

2.2.1注重人机安全模式的建设

各专业班组强化工器具的管理及规范使用,确保人、机安全。特别是对安全工器具、电动机具、起重用具及劳动防护用品的检查,做到标明测试结果、检测(自查)时间、检测(自查)有效期的卡片式管理,并做到电动机具的接地专用线及操作说明书一应俱全,确保带进变电所的工器具安全可用,且专业人员安全正确使用。

2.2.2充分发挥班前会、班后会的作用

班前会的实效性是作业安全风险控制的有效保证,班后会的实效性是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水平提高的有力支撑。项目实施时必须做到作业前“四清楚”:清楚作业任务、危险点、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项目实施完成后,必须对现场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点评,细化风险控制过程管理,以坚固的安全基础,确保作业安全。

2.2.3贯彻落实现场安全措施

作业安全的保证,要有科学严谨的“三措”方案来规范专业人员的作业步骤和程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更须对现场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作业人员是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现场执行人,现场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和工作许可、监护制度,做到作业现场“四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和监督到位。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切实履行风险预警、控制措施,避免人身伤害和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

3作业安全风险控制状况检查与改进

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质是要规避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形成“流程规范、措施明确、责任落实、可控在控”的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3.1强化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

消除、控制风险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须对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分析及总结。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从项目实施的前期摸底、“三措”方案编制、现场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贯彻落实及检查评估,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评估一整改一改进一再评估的要求实施PDCA的闭环管理,固化作业流程,优化作业环节,提升作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3.2充分发挥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

安全保证体系在确保作业现场严格执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求,积极进行风险管控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对作业项目负责人及班组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控制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的管理和监督,及时纠正不安全的行为,把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道安全关卡,提高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风险管控能力。

作业安全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措施得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人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则人们应是有能力掌握它、防范它的。所以,安全生产要常抓不懈,安全管理要严、细、实,打基础、重过程、强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各项作业安全风险,才能确保作业安全。

【参考文献】